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专业18篇)
议论文是通过对某个主题或问题的观点进行论述和辩驳的一种文章类型。在写一篇完美的总结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总结的目的,以及需要总结的内容。请大家仔细阅读这些范文,并从中学习总结的技巧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篇一
经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让我慢慢地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不应只建立在我们感性理解的基础上;而应经过系统的学习,把它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角度。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的大厦的根基,为我们供给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着门课在与时俱进的今日为我们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本事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教会我们思考问题,思考生活的方式,在大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必须的引导作用。可是应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邓小平同志多次讲过: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不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而是不要马克思主义了;二要解放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得出新的结论。同样我们大学生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也应联系实际,关键是:一要联系社会实际,二要联系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样的时代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认为这门课的所学在我们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时时能够用到,在生活中运用这些原理来解决问题,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大学生不仅仅是处在一个思想比较成熟的阶段,并且也是处在一个思想可塑的阶段,开设这门课程无疑是给学生一次意义非凡的头脑风暴。
主义,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要到达这一目标,我们在现实中必须做到:第一,重视理论,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二,注重总结经验,把握事物的规律;第三,要坚强理论创新。也仅有这样,才能构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学习的最终目的无非就是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本领。第一,在思想上要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梦想。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本事,自觉地辨明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观和主观世界观的行动指南。大学生要自觉的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性发展中国家融个起来,增强为祖国统一和为人民服务台的职责感,努力学习班,提高警惕本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篇二
题目:论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之影响。
学号:20319102。
姓名:蔡倩。
班级:19工程管理1班。
任课老师:王鑫。
完成时间:2021。1.19。
成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要求(本页共参考非打印)。
论文题目及内容:期末考试为一篇论文。论文自拟题目为: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联系实际分析新冠疫情对中国当前经济的影响,题目自拟。(字数1500字左右)。
要求:条理清晰、观点明确,杜绝抄袭。
请各班班长把本班所有同学的电子版论文收齐,统一于2021-1-19日前联系各自任课教师上交。
版面要求:论文用统一封面。宋体,小四。双面打印。
1.5倍行距。
论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之影响。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我学会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去客观辩证地分析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本文我将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就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论述。
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来分析,疫情带来的经济影响是一分为二的。显然易见的,疫情主要对经济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有负面影响,在投资、消费、出口等方面尤为突出。在消费方面,短期内疫情高发的时间里,居民的生活消费和交通需求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对服务业中的餐饮、零售、娱乐等和交通运输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投资方面,房地产业因受疫情防控政策的影响,其销售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人们也受疫情后对就业、消费的因素影响,理财的欲望大大降低。在外贸出口方面,各国在疫情下经济发展都不同程度的放缓,购买力也大大下降,从而可能减少对我国的进口。旅游业受到多国对中国人口和物流的限制,加上人们对新冠疫情的心理因素,旅游经济也发展缓慢。疫情停工期间,企业仍需承担租金、员工工资及五险一金等,复工后,由于企业复工较晚,复工的不全面和员工的到岗率低,企业的生产力下降,并且出于防控措施的需要,企业的生产率也在降低,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经济的发展。各类企业当然也是疫情的受害者,疫情停工期间,企业仍需承担租金、员工工资及五险一金等,复工后,由于企业复工较晚,复工的不全面和员工的到岗率低,企业的生产力下降,并且出于防控措施的需要,企业的生产率也在降低,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经济的发展。实体企业的经济受伤害影响程度更大,人们万众一心,听从国家规定,减少不必要的外出,这无疑对实体经济造成直接的冲击。
不可否认,疫情同时带来了许多的机遇,疫情只会短暂限制人们的消费,但疫情不会降低人们出去消费的热情,等到疫情防控取得胜利,人们被压制的消费需求也将反弹,带动经济的极大回升。中国经济虽然遭受巨大的冲击,但是中国在疫情中的表现也展现出来中国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显著的制度优势,因此疫情对中国经济的萧条是短暂的。首先,在疫情期间,有许多行业有了新的商机和发展,比如口罩、消毒液、手套、体温仪等防疫物品的制造业有明显的经济提升,对医药产业的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对关于传染疾病的防控能力无疑有着较大的提升,而中国又作为全球供应链最强的国家,外贸出口恢复也将很快恢复发展。其次,从长远的角度考虑,疫情也将催生新的商业格局,适当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零售形式表现的尤为突出,例如河马生鲜、叮咚买菜等。不仅促进了远程办公、信息化管理等技术的发展和运用,线上教育的开展、无人配送的开发等新的商业模式都因受到疫情的启发而在逐步发展当中。再者,疫情作为一种压力,它为政府机构的透明管理、积极实施措施有有着激励作用,而一个好的政府管理模式不仅会赢得人们的信赖,还将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信息化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益处,信息化明确了资金的动向,可以减少贪腐;远程办公信息化,可以减轻交通压力,可以缓解人口集中的压力和就业压力。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对比各国,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恢复了生产,这进一步巩固了我国世界工厂的地位,通过大量生产防疫物品,优化产业结构在深入中国制造可靠、安全观念的同时,恢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疫情的发展必定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但从长远和大局看,它只是中国积极发展快车行进路上的小颠簸,我们要从颠簸造成的变化中,理性和科学地分析、应对变化,并主动谋求变化,善于在变化中把握带来的新的机遇,从而把“危”转为“机”。中央政府针对新冠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缓慢发展制定了关于租金、社保、税收等一系列的财政和经济政策。此外,做好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领域的建设和发展。寒冷的黑夜必将过去,经济的停滞必将过去,白昼的光明定会到来,未来的经济也必将会有新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篇三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变与不变的统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含义,关键在于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要做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必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不能停滞不前的。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完备着,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结论丰富自己。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指导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是因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邓小平同志多次讲过: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不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而是不要马克思主义了;第二,要解放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得出新的结论。不这样,马克思主义就变成僵死的教条,变成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的空洞的词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意味着这两方面都坚定不移,毫不含糊。简单说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基本含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前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理论丰富自己的历史。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以来,马克思主义一直是适应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的。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伟大的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了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功和失误的历史经验,也总结了国际的经验,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为了胜利完成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的根本保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回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50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自己,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远保持旺盛生机和充满活力的源泉。
2.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是不断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就是理论创新。但是并不是任何新的观点、新的思想都是对的,并不是任何“创新”都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产物。江泽民指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我们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时,都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衡量一下,并通过实践加以检验,看它们是不是正确,站得住站不住。在这个过程中,要十分注意处理好一个问题,那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一切否定和放弃马克思主义的言行都是错误的,都必须坚决反对。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学习其他课程是一个从宏观角度理解的基础。如果这门课程学习好了,其他课程也就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对我最大的益处,不仅在于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许多,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篇四
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实践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3.实践的客体是()。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4.实践的中介是()。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
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
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
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20.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2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22.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3.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篇五
1.“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这是()。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实践的主体是()。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3.实践的客体是()。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d.进人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4.实践的中介是()。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
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
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
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
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20.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2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22.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3.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篇六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的实践需要,在总结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最高成果,批判地吸取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相比,具有科学性、阶级性、实践性三个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使哲学的对象、内容和作用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成为哲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成为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帮助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让我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都应该遵循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件事上,为认清当今形势和理解各项政策奠定坚实的基础。(周生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篇七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25.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
26.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27.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28.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a.具体性b.客观性c.终极性d.全面性。
29.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30.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单项选择题答案]。
1.c2.b3.d4.a5.d6.c7.b8.c9.c10.c11.b。
12.c13.b14.c15.a16.a17.d18.a19.b20.d21.b。
22.a23.c24.c25.d26.c27.c28.b29.a30.c。
二、多项选择题。
1.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
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2.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e.通过改造客观世界而支配主观世界的运行。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世界的可知性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e.认识是否经历一个过程。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e.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e.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6.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e.是否承认世界是可知的。
7.“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e.理论优于实践。
8.“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e.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9.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
a.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c.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d.真理原则体现了人的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e.真理原则侧重于现实性,价值原则侧重于理论性。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e.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发展马克思主义。
[多项选择题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藉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篇八
经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让我慢慢地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不应只建立在我们感性理解的基础上;而应经过系统的学习,把它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角度。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的大厦的根基,为我们供给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着门课在与时俱进的今日为我们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本事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教会我们思考问题,思考生活的方式,在大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必须的引导作用。可是应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邓小平同志多次讲过: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不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而是不要马克思主义了;二要解放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得出新的结论。同样我们大学生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也应联系实际,关键是:一要联系社会实际,二要联系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样的时代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认为这门课的所学在我们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时时能够用到,在生活中运用这些原理来解决问题,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大学生不仅仅是处在一个思想比较成熟的阶段,并且也是处在一个思想可塑的阶段,开设这门课程无疑是给学生一次意义非凡的头脑风暴。
主义,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要到达这一目标,我们在现实中必须做到:第一,重视理论,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二,注重总结经验,把握事物的规律;第三,要坚强理论创新。也仅有这样,才能构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学习的最终目的无非就是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本领。第一,在思想上要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梦想。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本事,自觉地辨明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观和主观世界观的行动指南。大学生要自觉的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性发展中国家融个起来,增强为祖国统一和为人民服务台的职责感,努力学习班,提高警惕本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篇九
通过近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使我更进一步认识到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与伟大性,也更促使我以严谨的态度来学习党的理论思想的精华。下面浅谈感想。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而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而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在提出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就更具有内涵了。它不仅包含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还包括__、__、__、__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与革命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在借了大量其它思想家先进思想的基础上,总结了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并指明了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方向和道路。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发的根本利益,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发的立场上,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人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发的根本利益、意志,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而就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此外,我们还要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精神,培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是求是,在实际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之,我们就得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既要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又在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而且,在实践中,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既要在思想上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又要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
总之,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不能是一朝一夕的,要长入地深入学习,并不断在实际中加以利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篇十
这学期开设的《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和启示。我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学习其他课程是一个从宏观角度理解的基础,如果这门课程学习好了,其他课程也就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对我最大的益处,不仅仅在于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让我自我的思想觉悟提高了许多,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问题的本事也有了必须的提高。我不仅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我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解决问题。
在课堂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章节是“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曾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适应环境的物种能够在残酷的自然选择中存活下来,而不能适应环境的物种则会被残酷地淘汰,而为了适应环境,生物体采取基因突变或者染色体变异的方式获取新的新的形状以适应环境。基因的突变和染色体的变异其实就是一个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物种在经过遗传物质的变异而获取新的性状的同时,又保留了大部分原有的其他形状,这充分说明了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体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资料。
其次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讨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那一章节,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不仅仅发现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并且揭示了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用尽了各种办法来尽量地剥削工人,而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资本家主要依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来提高剥削程度。随着生产技术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延长工作日的斗争力量的增强,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作用就日益突出了。所以生产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最终,我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不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我们要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掌握马克思主义,用理论来指导实践,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本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篇十一
第一次接触马克思主义还是在初中的时候,当时看到书架上《论犹太人问题》,《共产党宣言》,《剩余价值理论》完全是不知所言!只是稍微泛读了些《论犹太人问题》,这本书还算没有那么强的学术性。到高中时候学习政治的哲学部分,正式开始接触了马克思理论,印象很深刻,记得老师把很抽象的理论讲的很有趣,从那时开始觉得原来这套理论也是如此有意义。但毕竟对于理科生而言,应对了会考考试就足够了。所以只是蜻蜓点水。终于,在大学,在这个学期开始更加系统的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就像许多老师说道的,即使作为理科生,也应该广泛涉猎一些政治,哲学的一些著作。这不仅仅只是因为所谓考试,其实对于一个人自我价值的塑造,思维的完善都是大有裨益的!在课上,我也注意到了沙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会联系到许多简单的例子以及实事新闻来更加形象的阐述知识,帮助我们去理解。这着实让我们更好的接受学习。但毕竟自己是能力有限,认知和思考的水平还没有到达所要求的水平,一些观点还有一些前后的联系,还是理解的不太清楚。例如唯物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等等。但基本的一些理论介绍还是可以理解认知的。确实,有时候当遇到生活实际的一些问题,可能不经意间想到学过的某个知识,切身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之处!
我不敢引用或者叙述书中的理论知识,因为我觉得我远没有到达驾驭的能力,我也不想空空的谈一下马克思主义对我们国家,对社会,对个人有如何如何深远的影响。在这里,只想自己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知识学习和理解的打算和规划。
对我有最大的吸引力的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部分。
此外,“从理论和实践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一理论又指导我们不断更正自我观念,与时代同行;还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的观点指导告诉我们身体力行,学以致用等等等等。
现在的我们或许就是就是这样简单的道理都非常明白,但是具体实践与进一步的理解又差了很多,所以到最后结果还是没有达到预期。所以,虽然沙老师的课程在本学期即将结束,但我知道老师对于我们的指导,对于我们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依然再继续。我也会在以后的学习中,进一步了解马克思理论体系的相关内容,并适当合理的学习运用,形成完善自主的自我认知,做一个对自己,对他人,谈不上对于社会如何,只是将自己的社会角色最好,完成应尽的义务,对于自我而言,我觉得这就是一种精彩!
让这“新”思想为梦想续航!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篇十二
时光总是如白驹过隙般那样匆匆,不知不觉间,时光的脚步便带我们踏进了期末,回想着这一学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的学习,从刚开始的不甚了解,到之后的逐渐喜爱,再到如今的乐在其中,多像是我与“马克思”相识、相知、相恋的故事啊!
之前的我是个天真的孩子,一向以自我感性的思维解读着这个世界,然而在邂逅“马克思”后,是它,教会了我如何理智的应对世界。在相处中,它像一位家长,以它的人生阅历引导着我,告诉我何为真正的对错;它像一位教师,以它的博学多识激励着我,教我树立正确的三观,助我开始了人生的蜕变。
记得在第一堂马原课上,教师就为我们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以及学习这门课程的要求,刚开始,作为理科生的我们,应对即将到来的很多哲学理论的确感到有些害怕,以及力不从心,然而在之后学习中,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读书活动中,经过《...宣言》的学习,我似乎也进入到了那个为真理而革命献身的年代,跟随马克思与恩格斯一齐同资本主义作斗争,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回归现实,是“马克思”激励了我,让我第一次开始真正思考身上所肩负的职责。在主题研讨活动中,我与小组成员们一齐探讨当前的社会热点,从刚开始的了无头绪到之后的进取投入,这项实践任务让我们主动地去了解时事热点,关心社会。当我们小组围坐一团严肃地探讨时,当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表自我的观点时,当我们能用所学到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来进行分析时,都是那样的激动热烈,这个过程不仅仅让我们学到了知识,还开拓了思维,小组成员们也因为相处结下了更深的友谊,而这些提高,都是源于马克思主义原理。
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时,则经过表格来更直观形象的进行比对等。任教师平时除了正常授课,还会在课前对上堂课的所学资料进行提问,帮忙我们进行回顾,在本节课上也会根据知识点增加些练习来帮我们进行巩固训练,以此提高大家的学习效率。而学校为了帮忙我们更好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开设了微信平台“指尖上的原理课”以及“长师马院考研群”等,经常上传一些优秀的马原作业、考研知识点以及有关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时事等,以此加强教师与同学们在马克思主义知识方面的交流与探讨,为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供给了更为科学和便利的渠道。
一个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即将结束,回顾本学期的学习,我竟如此的不舍,虽然我还没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掌握得十分好,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却已经体会到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乐趣。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也一向能认真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各项任务,从被要求到主动完成,再到最终的乐在其中,我想这就是我的提高和提高吧!而如今,能获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课的免考资格,我既兴奋,又意外,学校所开设的这种免考制度,让大家新学期的开始就产生一种学习上的压力,而同学之间的竞争也会促进大家主动学习的进取性,激励大家更加注重自我要求和提高自身素质,对同学们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上的学习也确实具有进取的促进作用。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并始终坚持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带着我学习和成长,激发着我去认识世界、了解生活、追寻梦想,教我如何更理智、更成熟、更全面地分析问题和对待事物。如果我是人生之海中的一叶扁舟,“马克思”便是那指引光明的灯塔;如果我是梦想之路上的旅客,“马克思”便是那指明方向的司南。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带我进入了一个更为广阔和丰富的天地,在这场人生的马拉松上,我相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会一向带领着我坚持下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篇十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有三大部分组成,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因此,在讲授中必须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在教学时要以课本为主,但同时又不唯课本,。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涵盖范围比较广泛的理论体系,它包罗万象,囊括了自然和社会。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以课本为主线,重点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内容,但不应只局限书本内容。因为课本教材内容比较简单,难以窥一般见全貌,只有在教学中以课本为主,但不唯课本,认真备好课前内容,要努力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生之所以不太喜欢这门课程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现实中用不上。我们在讲课时讲的大道理过多,理论性过强,跟学生相联系的过少,以致造成了理论跟实践脱节过于严重。所以在教学中尽量反映学生现实中碰到的问题,以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达到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把握。如,针对大学生努力学习而学习成绩提高不明显的情况,我们要用量变和质变关系的理论,让他们明白,只有量变达到一定得度之后才能发生质变,要有一颗平静的心,不要拔苗助长,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4、要处理好有限的课时与大量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的关系。
在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时,大家普遍会遇到一个现实问题,就是该课程的课时短,而该课程又涵盖了较多的知识内容。如何能在有限的课时里,尽最大可能的讲好马克思主义,个人认为应该采用以线穿点、以点带面的方法,抓住重点内容进行讲解,讲透,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既有整体性,浑然一体,又能使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掌握。
5、.客观正确的处理意识形态与学术的关系,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吸引力。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肩负着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和培养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责任,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还。决定了其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必须要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在大力宣传的同时,还要以研究人员和学者的身份开展深度的科学研究。教师要树立学科意识,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寻求学术平台,关注学术前沿,以科研带动教学,为教学工作不断提供支撑和活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篇十四
刚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时,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这两个问题很疑惑。经过这半个学期的系统学习以后,我发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其实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态洗涤着人们的心灵,并发挥它的作用来慢慢改观人的思想。换句话说,它带给人们生活、做人、待事、理性思考等许多方面的知识,给人们注入了一种新鲜的血液,并慢慢改变人们对生活的态度。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资料涵盖了社会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性发展中国家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深刻和丰富的。它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件事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有利于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认清事实本质,更能够提高逻辑本事、分析本事以及思辩本事,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学好其他学科知识、认清当今形势和理解各项政策制定的基础。
大学生都会面临就业问题。在现今这个社会,大学生一群寒窗苦读数十载虽不能说学富五车但也是学有所成的人,进入社会却出现有一部分被指责成“大学生眼高手低”或“大学生本事不行”,而一些大学生出现频繁跳槽现象。这些状况之所以会出现,究其根本是很多大学生没有从自身实际出发,他们认为自我是大学毕业的,有资本。大学生要在学习、生活、工作上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做到实事求是。而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生活中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处理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在看待各种现象和问题时,学着去理性思考,并经过现象看本质,能了解到事物客观真实的一面使处理问题更全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让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构成过程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并且更进一步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必须意义上说,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从这部历史中,能够获得这样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的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社会生活总是在不断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程度近一百多年来,到达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所以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孤立地、静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生动的现实生活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就没有出路。
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它为认识和发展真理开辟了正确的道路,供给了科学的方法。它是一座思想高峰,同时又是我们向新的高峰攀登的阶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革命实践对人类礼貌成果的继承与创新产生了远大影响。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当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它进行的是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进取地引导作用,使尚不成熟的大学生树立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吻合的价值观。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失信的负面报道屡见不鲜,如大学生不还贷款的现象时有发生,更有名牌高校大学生因应用水费的分摊问题而对舍友投毒的恶性事件发生,这些都是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引起的。大学生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才能使自身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实现,正确的价值观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提高起着促进作用。仅有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下,莘莘学子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受住磨练和考验,为祖国和人民作出卓越的贡献。
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祖国的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所以更要了解并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的社会梦想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更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从而更好地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树立远大的梦想和坚定地信念。若能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就能提高政治理论素质和思维水平,为此应当在理论和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应当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让自身的行为贴近马克思主义。
这一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让我感受到了世界的无穷无尽,为了更好的实现自我的目标,在校期间我也会加强锻炼,不断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再展示自我,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毕业之后的实践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篇十五
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其基本资料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课,我慢慢地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不应只建立在我们感性理解的基础上。经过系统的学习,我们必须把它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角度。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揭示的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学说,为人类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指明了现实的道路,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奠定了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供给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提出的阶级分析法,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等等都为人们认识人类社会供给了理论指导。
共产主义社会本身也不会是一种没有任何矛盾的社会,不会是一种不需要也不能够进一步改善和发展的静止状态。我们深信,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在更高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前进的社会。所以,共产主义社会不是人类历史的终结,而是人类自由自觉历史的开端。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马克思的名字始终和工人阶级的事业紧紧相连,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人的伟大旗帜。我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在几十年革命和建设的斗争实践中构成的三大作风之一,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所必须坚持的一个好的学风,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仅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偏向,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提倡多读一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继承者的著作。这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方法。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原著有助于我们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时也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必须条件下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如果不能认真学习原著,完整准确地掌握基本理论,也就难以深刻理解和真正贯彻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刻苦钻研、持之以恒。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而不断发展的科学,包含着极其丰富的资料。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必须刻苦钻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应当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持不懈学习马克思主义精神,刻苦读书,持之以恒,不断提高自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我们应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也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无限的社会实践中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篇十六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讲内容讲: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两贡献)。
历史唯物史观: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剩余价值学说:预付资本在运动中实现的价值额减去预付资本价值以后的一个价值增值。
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前人包括: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乔·威·弗·黑格尔和路·费尔巴哈,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空想社会主义代表法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
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就把上面的物质和意识换了一下。
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在历史上又形成了无神论和有神论的观念。人类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充分证明了有神论的虚幻性。
根据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关于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存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之一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他的物质性。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实践活动: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也就是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科学实验室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在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规律及其客观性: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本质: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
必然: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
稳定: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稳定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人们在实践中,透过大量的外部现象,可以认识或发现客观规律,并利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打到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社会谋福利的目的。
意识的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性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应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第五,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事实。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上应注意: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活动室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和程序和方法。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存在的辩证途径。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线发展。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食物的现象、事物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个形式。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的内容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有条件性、有限性。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性、不完全的。
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包括:
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试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想适合的生产关系。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
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不能脱离社会生产而产生作用,都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生产与生产关系式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着的。生产关系式人们在物质生产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
其次,社会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资本的原始积累:
所谓资本的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途径:
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削农民的土地。
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三是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这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价值量的决定:
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算。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首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其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基础。
最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第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事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
在资本的竞争中,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看做全部垫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在不同净资本的竞争中,利润又分别转化为平均利润、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利息和企业主收入,以及地租。
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样性的:
一是生产的全球化。
二是贸易的全球化。
三是金融的全球化。
四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
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篇十七
经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让我慢慢地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不应只建立在我们感性理解的基础上;而应经过系统的学习,把它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角度。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的大厦的.根基,为我们供给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着门课在与时俱进的今日为我们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本事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教会我们思考问题,思考生活的方式,在大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必须的引导作用。可是应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邓小平同志多次讲过: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不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而是不要马克思主义了;二要解放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得出新的结论。同样我们大学生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也应联系实际,关键是:一要联系社会实际,二要联系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样的时代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认为这门课的所学在我们学生的现实生活中时时能够用到,在生活中运用这些原理来解决问题,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大学生不仅仅是处在一个思想比较成熟的阶段,并且也是处在一个思想可塑的阶段,开设这门课程无疑是给学生一次意义非凡的头脑风暴。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是对人类礼貌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第二、马克思主义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真理性指导原则;
第三、马克思主义提高了我们认识人类社会以及在社会上生存的本事;
第四、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分析当今世界两大社会类型供给了宝贵的资料;
第五、马克思主义为人类进入礼貌社会规划了梦想化方向。此外,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应正确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景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是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的双重内涵,要求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不但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研究,更要注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仅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国情,并且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构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要到达这一目标,我们在现实中必须做到:
第一,重视理论,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第二,注重总结经验,把握事物的规律;
第三,要坚强理论创新。也仅有这样,才能构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学习的最终目的无非就是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本领。
第一,在思想上要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梦想。
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本事,自觉地辨明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
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我们认识世界的理论武器,更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观和主观世界观的行动指南。大学生要自觉的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性发展中国家融个起来,增强为祖国统一和为人民服务台的职责感,努力学习班,提高警惕本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篇十八
经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潜移默化地扩大了视野,加深了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下头将经过对《马克思主义概论》四个方面的简要叙述来浅谈个人学习这一门课程的心得体会。
一、理论概述。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世界的物质性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二、个人见解。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显得尤为重要。想问题、办事情仅有从这一原则出发,方能做成功想做、要做的事情。回眸几千年的历史,无论是历代帝王建立基业,还是近代革命先烈为完美社会的不懈奋斗,抑或是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无不研究现实状况和社会环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也正因为一切从实际出发,才造就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当然了,人非圣贤,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个人意志的薄弱也会影响人们处理问题应坚持的原则。如学业的不顺利、就业屡次受挫、恋爱的不成功、人际关系的破裂等等。所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同时还应充分研究外部因素和主观意识的影响,懂得变通,学会适应,从而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规律,同时对立统一规律还供给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对立统一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每时每刻都要应对激烈而残酷的竞争,竞争的双方都有自我的利益出发点和立脚点,不能正确处理彼此竞争间的关系就会影响自我的大学生活和未来的社会就业。矛盾分析法,是处理我们现实生活矛盾的好方法。它要求我们既要看到竞争对手强势、残酷的一面,同时也应当了解到自我与众不一样及彼此竞争相互促进的一面。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为自我的发展和提高供给更多的机会。
(三)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从真理的本性上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在我们身边,存在着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把课本的理论知识当做真理,有的人把时尚达人的言语认作社会的价值所在,有的人执迷于个人浅薄认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都不能成为真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三、实际行动。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第一,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刻苦专研,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前提。
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联系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去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许许多多的问题。
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教条主义从本本出发,把个别的观点和结论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梦想和奋斗目标。
第二,运用马克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看待和处理生活中繁杂的问题和事物,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切实成为一名唯物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