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精选18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劣势,有针对性地做出改进和调整。如何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呢?这些范文反映了不同领域和主题的总结方式,对我们的写作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篇一
水利工程建设施工中,会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直接性的破坏,施工过程使水体水质和环境受损,水生物的正常生存受到威胁,甚至出现物种的灭绝,打破了库区的生态平衡。水库兴建后,水位被抬高,河流生态系统改变,水生生物的生长环境遭到破坏。同时,水库淹没区与土壤可溶盐会使库区氮磷含量增加,库区周围营养物质随雨水流入库区水体内,为水体的富营养化创造了条件,水库水体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应对消极影响的措施。
2.1加强生态保护,强化环境承载力。
减弱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应首先从增强生态环境自身承载力做起,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水利工程建设中,河流水文特征改变初期,保障河流需水量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前提。水利工程因施工需要,往往需要迁徙居民和对耕地补偿,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移民及补偿费用越来越高,因此,对水利工程的设计施工应遵循因地制宜原则,以环境承载力为工程建设基础要求,选择适宜本地区的水利工程开发项目。比如,狭窄的河谷内,可以在经济水平低、坡度大的上游修建水利高坝,减少给中下游因淹没造成的损失。
水利工程建设,应重视在施工的不同阶段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例如,水利工程施工签合同时,应充分明确对污染扩散及其治理的责任,针对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严格执行限污标准。工程建设施工中,应加强环保监测,对施工中的水质、土地、噪声情况进行监测。施工后期,应及时恢复被破坏的环境景观和植被,尽量避免在施工中对耕地的碾压,做好农田的恢复工作,推行水利工程绿色施工,保证生态环境平衡发展。
水利工程施工中,应根据我国有关水利工程、环保的法律法规加强环保管理,促使水利工程与土地、林业等环境要素的协调发展,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落实到实处。比如,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毁林占地、水质、大气、噪音等污染问题进行实时的检查与监管,对超出环保标准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给予严厉的处罚,并对可能造成污染的行为做及时的调整和改进,拟定相关措施,对水利建设过程中的环保问题给予有针对性的解决,履行环保要求,用实际行动完善水利工程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更好的协调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3结语。
水利工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及后期管理中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其中的消极影响不仅会影响水利工程的整体质量和经济效益,更不利于水利工程的长远稳定发展。因此,针对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做出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可以有效带动水利工程建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水利工程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篇二
摘要:水利工程利国利民,是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工程性事业,加强国家水利工程建设,对国家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能够起到不可预估的积极作用。但同时,水利工程质量下降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对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本文将通过分析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的正面及负面影响,提出相关防护建议。
引言。
任何人为性的举措都会产生正面及负面影响,水利工程不外如是。它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固然会对周边的环境带来影响,其中对水域周围的环境和生物产生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不均衡后果,而由于水利工程施工时间长,有较强的固定性,这一影响将逐步扩大,因此,我们在关注利的一面的同时也要关注弊的一面,从而尽可能的避免不良影响。
1环境影响。
1.1正面影响。
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点,能够尽可能的减少水污染对周围水域环境的影响。水库的修建能够减少河流淤泥河沙的堆积,起到一定改善水质的作用,并且水库的修建让河流的管理更加便捷,让人为化控制汛期对周围环境危害更加便捷。第二点,增加水域周围的空气湿度,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在对周围水循环系统环境进行改善的情况下,能够一定程度上促进周围绿色植物及水域生物生长繁殖,起到保护河道的作用。第三点,降低周边自然灾害发生概率,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例如洪涝灾害,盐碱地灾害,酸雨危害等[1]。
1.2负面影响。
由于当前我国的水利工程主要体现在工程水利层面,对周边环境形成系统化的自循环作用尚不明显。而对水能的大范围开发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对周边水域的微环境有一定负面作用。例如,深水库的水温分布呈现层次化,导致对周边水生生物的正常栖息繁殖造成一定影响。湿度加大,雾气环境增多等。而当水库管理不善的情况出现时,很容易造成周边山体滑坡,水位上升等灾害的发生,给水域周边生态环境,林地以及下游的居民生活带来不可忽视的隐患[2]。同时,流动的水域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不利影响进行扩大,造成损失时,往往不能够得到妥善安置,从而需要更长时间进行影响消除。此外,在长期工程的进行中,各种工程废料不可避免的对周边的自然环境产生危害,如果处理不当,将会进一步加深周边水域及环境的正常发展。同时,工厂企业需要再次选址搬迁,浪费了更多的社会资源。
2防护措施。
2.1做好充分的前期考察工作。
水利工程将会关系到我国农业、工业及自然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长期影响,而不论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都可以通过充分的人为调控进行避免和削弱。而这一切的前提则是统一思想,做好前期指导,以实事求是、尊重科学、敬畏自然的态度进行可持续的工程规划[3]。而在前期,考察工作的完备及精细程度,则是一切工程质量的基础保障。在选择考察人员时,我们应充分的吸收各方考察队伍的意见,保证完善的考察设备和环境,各方专家也应积极吸取当地居民和政府的意见,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为可持续发展的水利工程事业做出积极贡献。对个别考察能力不过关,考察结果有差异的`情况应进行细致核实。考察时应注重水利工程对周边居民生活环境,自然气候,植被生物,地质变化等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行多次优化整理,尽量避免由考察结果所造成的工程污染,居民大量迁移,植被破坏等情况。
2.2落实相关项目责任人制度。
在工程进行前,我们应落实好相关项目责任人制度,建立科学的监理措施,进一步完善大型国有工程管理体系,让工程在健康管理的情况下平稳进行。相关法务部门应时时关注国家出台的相关法规标准,进一步完善工程相关法规条例,相关监理人员应对此认真落实,对相关部门资格进行严格审查。除此之外,在不断强化监理工作重要性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优化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对接部门与当地政府应对相关事务进行及时协调,例如居民迁移,周围环境保护等,从而最大限度上为工程的进行减少阻力,也进一步对周边的环境安全实现有力保障。
2.3完善质量考核及管理标准。
工程的质量安全是保障周边安全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大型水利工程,因为兹事体大,做好质量管理是工程最基本的要求。其一,进一步完善对工程参与部门的质量资格审验,对工程规划部门,材料供应企业,实施部门等进行严格考察,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执法力度,管理力度等措施建立相应的工程现场质量验收标准体系,确保工程能够有质量,有效率的完成。其二,做好工程的整体规划工作进行分时段,有重点的验收管理。建立工程后续运营管理对接部门,为保障水利工程后期运营管理提供有效保障。与此同时,应不断加强对工程各方职能的强化和监督工作,切实执行好项目相关责任人制度。
2.4强化工程队素质评审标准。
在当今市场,由于受到激烈竞争的影响,大部分企业受到利益驱动的可能性越来越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工程的责任意识,放松了对自身业务能力的持续培养。因此水利工程作为一种大型国有工程,必须切实明确工程施工方的综合素质,达到指定标准。相关国有建设单位应在不断强化工程建设队伍相关业务素质的同时,加强其忧患意识,质量意识,责任意识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标准。而工程的其他参与部门也应做好本职工作,为共同提供高质量的工程成果共同努力。建设方也应在进行招标的过程中,加大对其他参与机构和企业的综合素质评审标准。
3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影响有利有弊,我们不仅需要看到其积极的一面,还需要提高警惕,强化忧患意识,尊重科学和自然,为避免弊端扩大化做出积极努力。而不论是事前管理还是事后控制,都应在经济、适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从而为我国国力的强盛,社会的进步,人与自然共同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参考文献。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篇三
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不仅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需要相关人员的充分重视。其对于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污染。
2.2对局部气候的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局部的气候环境条件,这些改变在气温和降水方而表现的尤为显著。
(1)气温:在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山于水库和人坝的蓄水功能,会人人增加水体而积,改变空气中的能量交换方式,从而引起气温的变化。一般来说,水深在7m以上的人型水库,与陆地相比,在冬季的平均气温要高出1.8-2.90c。而在夏季则具有降温的作用,可以降低局部区域约1-4℃的温度,同时,对于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也有着较人的影响。
(2)降水:水利工程对于降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而:首先,水而强烈的蒸发作用,会造成空气湿度的增人,从而为降水的增加提供基础保障:其次,气流在进入水域范围后,山于风速的增加和流线辐射,会产生下沉运动,从而减少降水:然后,在暖季,水而温度会低于陆地温度,其人气层的结构也更加稳定,对流不易产生,同样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降水。而对于我国而言,降水多集中在暖季,因此水利工程的将是会减少周边区域的将降水量。而对于干旱地区,决定降水的主要因素,在于空气的湿度或者水汽来源,因此水域相对于陆地具有更好的降水条件,会使得区域降水增加。
2.3对土地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周边土地的影响是十分巨人的,表现出来的问题包括水土流失、地貌改变、土地盐碱化、河道冲刷等。在对水利工程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人量的土石方工程,而在开挖土石方的过程中,不仅会造成地形地貌的改变,还会对地而的植被造成破坏,进而引发水土流失现象:同时,水库蓄水后,库区周围的地下水而会有所提高,将人量的盐碱带到地而,造成严重的土地盐碱化问题等。
2.4对水质的影响。
经过人量的调查分析发现,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工程的生态效益,分析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近期和远期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有利影响的充分发挥,对不利影响进行改善。同时,要建立相应的环境监测部门,对环境进行跟踪评价,尽可能减少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
3结语。
总之,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而的,需要相关人员的重视,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篇四
摘要;就凤城市目前封山育林的发展现状,对封山育林获得的生态效益进行分析,以求深入了解封山育林对凤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加大封山育林执行力度。
人类对森林效益的利用有悠久的历史,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仅限于对木材的简单再加工和手工业生产。18世纪欧洲工业革命以后,随着对木材需求量的增加,森林采伐运输工业迅速发展,木材加工、林产化学加工也得到相应发展。但同时,森林的大面积采伐,又导致生态失调、水土流失、沙化面积扩大、水旱灾害时有发生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的产生。这些问题迫使人们把过去单纯采伐木材的经营方针转变为注重整体效益,实行多功能、高效益永续利用的经营方针,以求在不破坏森林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
封山育林是培育森林资源的一种重要营林方式,具有用工少、成本低、见效快、效益高等特点,对加快绿化速度、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1]。通过封山育林形成的林分植被种类增多,生物多样性增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增强,森林病虫害减轻,林分质量提高。原来的疏林地、灌丛地、灌木林地、具备封育条件的荒山荒地等经过5~的封育,大多已成为有林地,而封育成本仅为人工造林的1/10~1/5。封育起来的林分,植被种类丰富,使其涵养水源、改良土壤、水土保持的功能大大增强,为改善工农业生产条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粮食产量和农业产值得到稳步提高[2]。
1凤城市封山育林状况。
凤城市位于辽宁省东部山区,共辖21个镇(区),201个行政村。总人口5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0万人。全市总面积55.1万hm2,林业用地面积40.9万hm2,其中有林地面积35.3万hm2,农业用地6.1万hm2。
凤城市境内自然地貌特征可概括为:北部为山区地带,南部为丘陵地带,海拔800m以上的高山82座。长期以来,由于片面追求森林的经济价值,全市的森林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之前,全市荒山面积逾2万hm2,低产低效林分逾13.3万hm2,这些林分亟待恢复成森林。
凤城市的封山育林项目主要从“封山”和“育林”2个项目抓起,“封山”就是针对有培育前途的疏林、低产、低效林分,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的林地,以及生长着珍贵树种、具有观赏和保护价值的林分,进行人为的强制性地封禁,禁止一切经营活动,以促进林分在短时间内恢复森林环境或者是保护原有林木不被破坏的森林保护措施;而“育林”同样是恢复森林的一种手段,是将那些不能单纯通过“封”、“禁”措施就能恢复森林环境的林地,通过人工造林结合“封“、”禁”的手段,从而达到恢复森林的目的。
从20开始至,全市21个镇(区)累计完成工程封山育林24.8万hm2,占有林地面积的70%,其中“封山”工程项目完成22.8万hm2,即天然林保护工程项目4.46万hm2、公益林保护工程项目18.3万hm2;“育林”工程项目完成2.03万hm2,即退耕还林工程项目1.28万hm2、三北防护林造林工程项目0.75万hm2。
2封山育林生态效益分析。
2.1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工程使得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林地,这2项工程所营造的逾2万hm2林地,基本上消灭了凤城市境内的荒山和荒地,同时还将逾0.4万hm2的山坡耕地变成了林地。
2.2恢复生息。
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公益林保护项目将凤城市内的疏林地、低产、低效林地全面地封育管护起来,使得这些林地得以修养生息,并快速恢复起来。特别是对“绿色通道”两侧的影响尤为显著,现在的“沈丹高速公路”、“沈丹铁路”、“304国道”、“201国道”以及省级公路“爱-盖线”、“张-庄线”等交通要道,其两侧面山全部属于封山育林工程范围,并且全部完成了封山绿化,给凤城市的造林绿化树立了样板,也提升了凤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形象。
2.3调节气候。
这些快速恢复起来的森林对调节凤城市的气候起到了积极作用[3]。浓密的林冠阻挡太阳辐射,使林内呈现巨大的温室效应,由于森林内的温度较低、湿度较大,林地表面蒸发量比无林地小,一般为无林地的20%~60%,与无林地相比,冬暖夏凉、夜暖昼凉,温差较小,有利于林下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
森林蒸腾是森林植物进行有机物合成及分解、能量的吸收和转化的一种生理现象。即土壤水分经根系吸收,通过输导系统,至叶部及嫩枝皮部逸散到大气中的消耗过程。森林蒸腾量比草原、农田和裸地高。森林蒸发-蒸腾量一般接近年降水量的一半或一半以上。空气湿度的增加,则易形成雾淞、露、霜等水平降水;同时对垂直降水也有一定影响。以此推算,凤城市年降水量1000~1300mm,封山育林工程面积占林地面积的70%,则其中70%的降水是封山育林工程所带来的。
2.4涵蓄水源。
这些经过封山育林所形成的森林涵蓄水源、保持水土的效益尤为明显[1]。森林的覆盖、截留降水作用,使土壤免于雨水溅击和地面径流的冲刷。而降水渗透到地下,变成缓慢的地下径流,既有利于削弱洪峰水量,又利于森林水分、土壤的保存[4]。
2.4.1蓄水效益。据专家研究测定,一般1hm2林地可增加森林蓄水300m3,按此标准计算封山育林工程每年可增加森林蓄水量7438万m3,相当于新建1个中型水库,如按1m3蓄水工程蓄水价值1.50元计算,则每年增加的蓄水量折合价值为11155万元。
2.4.2保土效益。据专家研究测定,平均1hm2森林保土22.5~30.0t,按下限值计算,封山育林工程每年可减少土地流失557.9万t,如按每流失1t土壤经济损失1.00元计算,年获保土功能价值557.9万元。另据推算,每年有25%的土壤侵蚀量淤积在水库,塘坝及河闸中,则有平均淤积量为139.5万t,按土壤容量重1.15m3计算,折合160.4万m3泥沙,如按每清淤1m3泥沙耗费6.00元计算,每年可节省清淤费962.4万元,2项合计保土效益为1520.3万元。
2.4.3保肥效益。凤城市土壤含有机质1.12%~2.60%、氮0.059%~0.126%、磷0.034%~0.126%、钾0.52%~2.53%,按平均含量计算,因减少水土流失而保住的有机质1115.8万t,折合厩肥2231.6万t;氮肥55.8万t,折合尿素111.6万t;磷肥47.4万t,折合过磷酸钙379.2万t;钾肥836.9万t,折合氮化钾1673.7万t。按现行市场价格计算,尿素1100元/t、过磷酸钙200元/t、氮化钾900元/t、厩肥按20元/t,则项目建成后每年保肥效益达1749562万元。
2.5保护野生资源。
由于森林的快速恢复,使得林地内依靠森林生存的野生动植物也重新回归自然,山上林茂草丰,林内野生资源重新丰富起来。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凤城市拥有植物81科404属998种;哺乳动物14科28种;鸟类39科162种;人参、细辛天麻等中药材620种;木耳、榛蘑等野生食用菌几十种。
2.6改善环境。
封山育林使得森林环境逐渐改善,吸引了众多的城市人群来到森林中休憩、养生。现在,凤城市除了原有的凤凰山自然保护区之外,又开发了赛马镇的浦石河森林公园、鸡冠山镇的大西沟森林公园。这些地方在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之外,也为促进凤城市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2.7减少灾害。
减少旱灾、洪灾、虫灾、风灾等自然灾害。在夏季,森林使地面温度降低,空气垂直温差变化减少,上升气流速度减弱,因而还可削弱形成雹灾的条件;森林的调节气候和涵养水源的作用,减少了旱灾和洪灾的发生,或者降低了灾害的强度;森林中栖息的各种鸟类,是危害农作物的害虫们的最有效的'“杀手”。因此,封山育林又间接地为农村粮食增产起到一定的作用。
2.8改良土壤。
森林的逐渐恢复,改良林地内的土壤。枯枝落叶层经微生物分解变为有机质而增加了土壤肥力,据测算,1hm2阔叶林的年枯枝落叶量干重为600kg,以此推算,封山育林工程所产生的枯枝落叶量为14.9万t。
2.9林业发展。
封山育林为凤城市的林业积累了丰富的后备资源。“封山”和“育林”所形成的逾20万hm2森林,每年的蓄积生长量逾80m3,按现在的木材市场价格推算,仅每年林木生长量的经济价值就可达24000万元。
3小结。
凤城市从年开始的封山育林工程,累计完成封山育林24.8万hm2,仅生态效益一项,每年就可以创造经济价值将近200亿元,相当于全市58.8万人每人可享受3.4万元。森林覆盖率由过去的71.2%增加到72.0%。如今,只要一踏进凤城市境内,人们就会被这里的山林植被所吸引,郁郁葱葱、苍翠欲滴的景色,使人犹如进入一个绿色世界。经过几年持之以恒的封山育林工程,为凤城市营造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生态环境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条件。对于改变凤城市的环境、控制水土流失,减缓各种自然灾害,促进农、牧业稳产高产和国土治理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4参考文献。
[2]张先存,张德顺.安康市封山育林技术推广初探[j].陕西林业,2008(6):18.
[4]赵刚,尤文忠,邢兆凯,等.柞蚕场封山育林对植被恢复的影响[j].辽宁林业科技,2008(4):1-5.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篇五
摘要:分析了退耕还林对改善环境的具体作用,提倡人们应当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
国家林业局对退耕还林做出的具体定义为: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对那些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土地,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停止播种,并且遵循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造林造草,恢复之前的植被覆盖。退耕还林同时它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主要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就是对一些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陡坡耕地进行退耕还林还草;第二个方面对荒山、荒地进行造林。退耕还林它本身应该是丰富生态环境功能,促进人类的经济发展,满足人们的社会发展需求,并且减少环境破坏的总称。
第一,明确总体目标。进行退耕还林工程时,一定要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第一位,可以适当兼顾经济效益,实现环境、经济、资源的协调发展。第二,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1]。不同的地区,本身的环境情况差异性比较大,所以,退耕还林的时候,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对退耕还林的3种方式进行选择,适宜造林就造林、适合种草就种草、适宜还湖就还湖。第三,能够提供多样性的生态价值。在进行退耕还林的时候,首要的目标就是改善环境问题,起到保护水土和防风固沙的作用。其次,它还应该兼顾一定的经济效益,能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最后,实施退耕还林还能够改善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并且所形成的新景观还能够成为新的旅游景点。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篇六
实施退耕还林的地方,一般来讲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区,这些地区植被破坏比较严重,地表水和雨水的冲刷相应增大,最终出现水土流失。退耕还林之后,土地的植被覆盖得到有效改善,地表的水流量和降水量能够呈现出十分良好的指数关系,呈正相关变动。植被的增多使得地表的凋落物增多,相应地降低了冲刷力度,水土的流失就会得到有效的控制。
2.2植被的多样性得以恢复。
退耕还林之前,耕地表面的植被通常都是比较稀疏的,植被比较单一,主要为杂草和庄稼。退耕还林之后,耕地的植被得到多样化发展,使当地区域生态系统趋向稳定。
2.3提升了当地的空气质量。
在进行退耕还林工程之后,多样性的植被能够进行很强的光合作用,对全球的生态系统和净化当地的空气质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大面积的森林蒸腾作用能够起到湿润空气的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还能够增加空气中的含氧量,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2]。
2.4改善了土壤的性质。
退耕还林之后,水土的流失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明显上升。退耕还林这一系统性的工程是维护土壤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办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2.5缓解旱涝灾害的影响程度。
实行退耕还林之前,土地的植被覆盖率非常低,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泥沙被下泄到河流中,造成河流的阻塞,影响了河流的输水泄洪能力,加剧了旱涝灾害的影响程度。退耕还林之后,植被覆盖率得以提升,当降水量比较多的时候,植物的根系能够起到固定土壤的作用,并且树冠能够阻挡部分降水,植被的枯枝落叶能够减少地表的水流量,这些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大雨对地面的冲刷,起到保护土壤的作用。在降水量比较少的时候,庞大的森林植物树冠能够起到阻隔阳光的作用,从而滋润土壤和湿润空气。
2.6退耕还林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明显提高。
退耕还林之前,植被比较单一,不能够给多种多样的生物提供良好的生活空间,生物的多样性明显减少[3]。在对耕地进行退耕还林之后,植物的种类增多,并且能够给各种各样的食草性动物提供食物来源,相应的食草性动物就会增多,食草性动物的增多又会带动食肉性动物的增加,最终达到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退耕还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体现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方面,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可以有效缓解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并且大规模提升空气的质量,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所以要想切实改善生态环境一定要贯彻落实好退耕还林政策。
参考文献。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篇七
在倡导生态文明和环境建设的今天,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价值得到了人们越来越高的重视,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水利工程已经不单单是简单的基础工程,而是成为事关生态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工程。要看到水利工程的重要价值,同时也要看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从整体和大局的角度去重新审视水利工程建设。当前应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工作,以评价体系、补偿体系、管理机制、支撑系统的构建为基础,实现水利工程建设对可持续发展的有利保障,进而在保护生态、维护环境、降低破坏的前提下,创新出新时期水利工程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篇八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脚步的日渐加快,对于自然资源的索取变得更为迫切,如何有效平衡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成为当下相关部门乃至全社会考虑的重要问题。针对丽江市退耕还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若干建议。
退耕还林作为改善自然环境非常重要的举措之一,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高度关注,相关政府部门对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现阶段在我国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丽江市作为我国旅游发展的重要城市,保护自然环境一直以来都是城市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对丽江市近些年退耕还林工作情况的走访调查发现,现阶段,丽江市退耕还林工作整体进展情况良好,能够严格按照国家对于退耕还林工作的指示,结合丽江地区的实际情况落实具体工作,各个机构相互配合、上传下达、速度快捷。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丽江市退耕还林工作完成率达到100%,为丽江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1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存在重退耕、轻管理现象。
退耕还林工作始终秉承着“用金钱(粮食)换生态”的宗旨,为了更好地建设我国生态环境,促进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采用推出耕地、种植树木的形式去改善生态环境。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衔接地区,地广人稀,自然资源极为丰富且少数民族众多,为了更好地保留自然资源的原始风貌,促进其旅游业的平稳健康发展。长久以来,丽江市相关部门一直在退耕还林工作中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由于农业人口占到了整个丽江市人口的80%以上,大量的退耕还林无疑给土地资源带来了非常沉重的负担。
2.2退耕农户的产业结构不完善,还需进一步优化。
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发展方针,因此,在完成退耕还林之后,之前从事农耕的农户应该从事何种产业来获取经济收益,成为相关管理人员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如果农民在还林之后,重新开发土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就失去了退耕还林的意义。为了防止这种问题的发生,政府部门有必要给予还林用户合理的财务资金补贴。在一些退耕面积较大的区域,政府可以与当地居民共同合作,拓展全新的产业发展渠道,积极开展第三产业―――服务型产业的经济活动形式,注重开发丽江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当地居民创造全新的'经济发展形式。
2.3退耕农户经营管理技术粗放,退耕成效不明显。
通过调查发现,由于退耕还林工作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导致其整体效果并不乐观,特别是很多农民自行购买了大量树苗之后,由于没有科技力量的支持和国家科技资金的投入,最终导致经济林产量过低,经济效益较差,大大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相关建议。
想要从根本上转变现阶段丽江市退耕还林工作的现状,首先,应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和相关政府领导机构对于退耕还林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对退耕还林工作的重要性进行宣传,相关政府部门可以组织专业的宣传队伍,定期举行知识讲座等活动。在宣传工作方面应该尽量采用一些通俗易懂的案例和教材,让他们切实感受到退耕还林对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3.2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生计问题。
退耕还林之后,农民的生计问题也是现阶段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为了满足农民的生存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应适当提高对退耕还林的补偿投入,尽量保证每位退耕农民的日常生活和温饱没有问题。
相关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大对于退耕还林工作的科技投入,定期慰问咨询种植经济林的农民群众,帮助他们解决在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此外,相关政府还应该引进优质的树苗供农民选择,并提供其科学的种植方法,为农民创收。
4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开始更多地关注日常的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本文主要分析了丽江市退耕还林工作现状,并提出若干改进建议,希望能在未来自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作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蔡丽.关于退耕还林工程检查验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农业信息,(9)。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篇九
摘要:水利工程属于一项利民的项目,它可有效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成为了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但是就综合水利施工项目来说,在实际施工的过程中,可能会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应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找出适当的解决措施,本文首先分析了水利工程施工的现状。其次,探讨了建设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建设监督机制、关闭或整改高污染的项目、从建设水利工程的设计,并且从建设河道生态施工角度出发运用科学的手段监控和评价生态环境的变化等解决措施,继而可有效的促使保护生态环境工作的顺利开展。
1建设水利工程的现状。
(1)对河流区域的影响。大型的水利工程建设往往会改变水流方向、水流量等,在进行人力建设的过程中会将钢筋泥土等通入到当地的生态环境中,因此对原来的天然河流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河道内的生态平衡带来严重影响,并且天然河道受到严重的损坏,更严重的会影响河内的生物正常生存,如果河流内常年存有泥沙,会使得河道内产生大量的泥沙,河床的高度提升,为两岸带来严重的水患问题。
(2)土壤条件发生变化。我国北方的半湿润地区是黄色土壤,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该地区土壤的水分不足,使得土壤的含有的碱性物质增高;南方为红土,其原因是由于降水量大而导致,由于土壤常年受到雨水的侵蚀,进而增加了土壤内的碱性物质。而在水利工程施工完成嗨皮,促使当地的地下水发生了变化,因此使得该地区的土质的酸碱度发生了变化,对土壤内的含碳量带来一定的影响,使得该地区的农作物减产,当然,如果土壤环境发生了变化,将会影响该地区动物的正常生存,甚至严重的会造成动物死亡。
(3)对生物的影响。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对生物的影响是不能避免的,随着水位的不断提高使得水流速不断变缓,在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发生了沉淀,生物原本在10米时就能获得食物,现在需要20米才能获得到,因此这样严重影响了水生物的正常生存,长此以往会造成大量的水生物死亡,甚至会使得水生物出现灭绝的现象。与此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对陆地生存的生物也会带来严重的影响,由于本区域增加了需水量,使得陆地生物的活动范围不断减小,一些以水生物为食物的陆地生物由于加深的水的深度,加深了觅食的难度,再加上气候条件的严苛,因此对陆地生物的生存环境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3建设水利工程的措施。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可通过水利发电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通过水利进行存蓄、疏导来应对干旱和洪涝灾害。但是以往兴建水利工程的时打破了原有的生态环境,使得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此应运用合理的解决方法避免产生类似情况。
(1)合理的建设监督机制。为了能够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应在人们努力保护环境的恩同事将监督管理机制有效的引入到其中,对于当前情况来看,应严厉打击在生产过程中不顾生态环境恶化的行为。在建设水利工程前、建设的过程中、建设完成还有,应全方位的进行监督神煞,确保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友好性。
(3)建设河道生态。水利工程的关键是河道,建设一个大型的水坝应该建设在河道的上方,因此这对生态环节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在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河道保护的监视工作,特别是针对与天然河床的保护工作。在开发河道资源的过程中也应将保护责任做好,本着谁受益谁保护的原则,严格打击人为破坏河道的行为,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应确保河道状况的良好性。
(4)合理的进行工程设计。为了能够保护生态环境和人们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在现代化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可通过项目的设计。施工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引导改变生态环境,可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的发展,继而可达到白虎生态环境的目的。与此同时,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过程中,有关管理部门应该通过工程价值、环境评价等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进而能确保我国保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实施。
4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在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会对施工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现代化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应实施施工环境评价工程,深入研究和探讨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影响周围环境的影响,运用科学的手段引导受到破坏的环境趋向良性的方向发展,继而可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而目的,同时也能减少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
参考文献:。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篇十
水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对于我国而言,山于不同气候条件的影响,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南方水资源丰富,在雨季常常出现洪涝灾害,而北方水资源相对不足,常见干旱,这两种情况都在很人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而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有效解决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解决旱涝灾害,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如南水北调工程,就是其中的代表性工程。
1.2改善局部生态环境。
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对于资源和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现有的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求。而通过水利工程的兴建,不仅可以有效消除旱涝灾害,还可以对局部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改善,增加空气湿度,促进植被生长,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
1.3优化水文环境。
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对水污染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理,对河流的水质进行优化。以黄河为例,山于上游黄土高原的土地沙化现象日益严重,河流在经过时,会携带人量的泥沙,产生泥沙的淤积和拥堵现象,而通过兴修水利工程,利用蓄水、排水等操作,可以人人增加下游的水流速度,对泥沙进行排泄,保证河道的畅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篇十一
从上述中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水利工程的建设的确给水环境和陆地环境带来了十分严重的危害,并且给植物、动物及人们的正常生存带来了威胁,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义不容辞。只有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的'水利工程建设道路来,才是真正的利民工程,否则尽管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却大大破坏了人们的居住环境,反而是不利民的建设。下面将提出几点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希望能够有利于实际水利建设中的应用。
(1)施工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因素。首先,在规划设计水利工程建设时,要对所选区域的周围环境进行全面的考察和勘探,通过分析各方面的自然条件之后,评估在所选区域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建设水利工程的基本条件,并且预计在建设水利工程后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应该组建专门的专家团队对该区域的气候、水环境及土壤等多方面自然因素进行考察,根据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评估河流周围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并预计和分析在建设水利工程后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的变化。根据这些评估的结果设计和规划出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建设方案,有针对性地避开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只有符合生态发展的水利工程建设方案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分析河流周围的生态环境因素时,可以通过不断的试验来探索可能的绿色途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水利工程所带来的环境破坏,而且有利于动物及居民的生活和生存。因此,在规划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设想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解决水利工程建设中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其次,在规划和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构造上的问题,可能会采取人工的方式来改变原有河流的形态,从而对自然的生态环境带来影响。而当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应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工建设的范围和影响的程度,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的生态环境,争取不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再者,如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因为占用土地而破坏一些植被或者农田时,要在建设后进行相应的补救措施,多做一些绿化,尽量保持水库周围的绿化面积以减少所造成的环境破坏。并且如果征用了居民的农田,应该给予补偿和其它的经济援助。
3.2结合工程实际打造生态堤防工程。
对于堤防的堤线布置要考虑当地的原有情况,尽量不改变河流的形态原貌;堤型也要按照原生态的样式,保留自然的造型。当然,这些必须建立在做好工程的渗透稳定和滑动等条件之上。就河流本身的斜坡做堤型,也是在为后期植被的设置做好基础,更能保证水系统的联通,水中生物不受到影响。筑堤材料尽量使用施工地能利用的、自然的材料,尽量减少使用人工的混凝土和浆砌石做堤型的材料。
3.3对已建成的堤防进行生态修复。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尽管进行了合理环保的建设规划后,还是不可避免地会给周围的生态环境带来影响,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然而,我们能够做的是将这些生态环境破坏降低最小,并且在建设过后进行生态修复补救,制定合理的绿色的补救规划来减少环境破坏,对已经破坏的植被景观做及时的修复。而在修复过程中,并不是说对环境进行新的整改,这样只会加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是综合多方面的实际情况,有机结合生态环境保护、绿化美观及水利工程建设需要来进行生态修复。一些施工现场在施工过后可以进行土壤的重新平整并且覆盖肥沃的土壤,然后重新种植树木,并恢复植被,这样可以较好地恢复该区域原有的绿色环境,并对空气环境进行一定的提高。而在堤防两侧种植新的树木和植被的时候,要根据地形及植物的高度来进行合理的安排布局。这样经过修复后的堤防就能同时带来多种好处,不仅仅能够作为一道重要的防洪屏障,也会成为一道绿色环保并且美观的生态风景线。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的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建设及运行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不能只注重水利工程建设而不考虑生态环境。只有两者平衡发展,形成和谐的水利工程及环境条件才是真正的利民工程。因此,在建设水利工程的时候,要重视环境的保护,将生态利益、经济利益和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的水利工程建设道路,真正达到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篇十二
河流的原本区域、形态及生态环境都是在长期的演变中逐渐形成天然的和谐的河流环境。然而水利工程的建设在给经济发展和发电运输等方面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却对河流的原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不仅仅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危害,同时也影响河流中生物的生存及多样性。在修建水利工程的时候,很多工程的方案都是对原始的河流进行截流及重新改造,而这些做法恰恰会改变天然河流原有的地理形态,造成河段在某些部位水位过深,含沙量不均衡,并且常常导致淤泥淤积等现象。这些现象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物理变化,同时也会给天然河流造成失衡与环境的破坏。
除此之外,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的水质、地质环境、水温和周围的天气气候也会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当水库蓄水之后,河流的地下水位则会明显地升高,若水位超出河岸,则会对河岸周围的土地或者农田被淹没,淹没后的土壤处于碱性的水环境中,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并且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农作物会发生腐烂缺少养分的现象,因此,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造成周围农田农作物的损失。而水库蓄水之后还会影响周围的降水量,原因是当水库中水增多之后,蒸发量会大大提高,而水库周围环境的空气湿度则会大大提升,这样就改变了环境的降水量,有可能会带来洪灾等等。
此外,水利工程建设会影响水域的水温结构,从而给生活在河流里的生物带来很大的伤害。其具体的原因是水库的面积一般会比原始的河流面积大,并且在蓄水之后水体明显增大,加上太阳的辐射作用,明显改变了河流原有的水温结构。而长期生活在河流中的鱼虾类水生物及微生物已经在进化过程中适应了原有河流的水温结构,若水温结构发生大的变化则影响这些生物的生长及繁殖,并且可能造成水中微生物及菌群的失调,从而引发水环境的失衡。其中,河流里存在着很多稀有的珍贵的水物种,若水温结构发生变化可能造成这些物种的毁灭,并且鱼虾类生物的繁殖也会受到很大影响,进而使得河流中生物种类发生失衡,也会影响周围渔民的收成。所以,水利工程建设给河流的生物生长和繁殖带来很大的伤害。
同时,水利工程建设也会造成河流的水质污染,不仅仅是在建设过程中排放的污水废水会造成污染,同时也因为水库形成之后不能像原有河流一样具有较好的流通性,因此水中的泥沙等物质容易沉积,这样一来表面上看起来水库的水质是澄清的,但是水压却和高,水库中有害物质不能正常地被冲走,而是淹没在水库中,或是聚集在岩体的缝隙中,所以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带来很大的水污染。由于水在地下部分是互通的,因此水库中的水也可能会流入到周围的居民用水中,从而给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威胁。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及运行过程中不仅会造成水环境的生态破坏,同时也会对周围的陆地环境造成生态破坏。在水利工程建设初始阶段,首先需要对工程的周围范围内进行清理,而在清理过程中则会对陆地上的大面积的植被造成破坏,包括树木、农田和草坪等等。而植被的破坏不仅仅对环境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该区域陆地环境中的物种平衡。由于植被被破坏,导致食草的物种减少,从而破坏了该区域的正常食物链,严重打破了正常的动物植物之间的结构关系,甚至使一些稀有的珍贵品种的陆地动物濒临灭绝。而植被破坏也会影响该区域的光合作用及氧气的生成,对居民及动物的生存也会带来影响。因此,水利工程的建设会给周围区域的动植物正常生长生存带来很大的威胁和危害。
同时,水利工程建设由于征地往往还要使大量的居住人员迁移,这样给长期居住在周围的人民还要重新适应新的环境,而有些居民生活在这里是依靠种植农作物来谋生的,当农作物遭到破坏之后,一些居民即使不用迁移也失去了谋生的田地,给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对于迁移的居民而言,许多老人家已经长期适应了这里的生存环境,当换了新环境之后,可能气候、饮食各方面的不适应也会给老年人带来身体上及心理上的不适。
再者,在建设过程中往往要排放大量的工业废水,而这些废水的排放大部分是直接流向河道的,这样就给河道的水质及周围的土壤造成了很大的污染,进而影响生活在周围动物及居民。由于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许多生活在周围的陆地动物也发生了迁移,进而使该区域的生态系统发生了很大的失衡。
并且,水库的建成之后,在太阳的辐射下,水库的蒸发量发生了改变,从而升高了周围陆地环境的湿度。这些气候条件的改变会给一些动物带来很大的不适应,例如有些鸟类、禽类在长期的生活中已经适应了较低湿度的空气环境,当环境中的湿度明显升高之后,破坏了动物的生活条件,因此也导致了大量鸟禽类动物的迁移。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篇十三
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水息息相关,兴建水利工程大多需要对河道等进行改造,极易对其水文环境造成影响。一是水利工程通过截流等进行施工建设,致使靠近河坝的水流量增加,对河流的水流速度产生影响,导致下游流速减缓,泄水量减少,下游地区河流在枯水期水流补给缓慢,延长了枯水期;二是水利工程水文条件的影响,通过对河流上游进行堵截放行来调整河流流速及下游水量,日积月累会使上游水位升高,下游水位因水动力的变化产生下降甚至断流,导致一些池塘或湖泊等因水源缺失而干涸;三是水利工程对水温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水利工程在河流上游的建造使得水速产生变化,水流由动水变成了静水,水温也随之改变;四是施工过程中垃圾处理不当等问题也会对水质造成影响。将大量施工垃圾倒在河流中,破坏了河流的自净能力,导致河流水质浑浊,甚至可能因常年污染物质沉积而使河流中含有大量的有毒危险物质,威胁河流周围居民的安全与健康[2]。
2.2对气候和局部大气的影响。
水利工程会对局部的气候包括降雨、气温等产生影响。水利工程对河道的改流将使区域生态水循环发生改变,使与空间的接触面在工程区域因人为的干涉由陆地转变成了水面,从而改变了该地区的空间能量转换方式,导致空气中水分增多,空气强度发生变化,年平均气温将会增高。另外,水利工程建设对大气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在我国普遍得到了较好的控制[3]。
2.3对土壤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会使周边地区水流速度减慢,造成地下水位升高,引起沼泽化等问题。生态循环将会减少土壤中的含氧量使土壤肥力下降,影响该地区农作物的种植;植物生长环境也会因沼泽化而过分湿润,产生植物的衰败,甚至会引起该地区整体环境的衰败,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发展。
2.4对地质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易使周边土地在长期湿润状况下发生地质疏松,导致土壤稳固能力降低,在暴雨等恶劣自然天气的影响下较易出现塌方及滑坡等灾害事故,严重威胁附近居民的生命安全。此外,一些较大型的水利工程蓄水能力较强,蓄水较多会使该工程区域岩石因不断增大的水压而产生破碎,将会引起地壳不平衡甚至地震。
2.5对周边居民的影响。
水利工程会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水位升高、土壤沼泽化、湖泊池塘干涸等,进而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居民将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活状态,从而不得不选择移民。若出现大量移民,则会对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另外,水利工程建设也会对当地居民的交通出行、森林生长状况和古建筑、文化的保留和维护带来影响。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篇十四
水利水电工程尽管对国家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其规模的扩张,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表现在自然环境中,同时也包含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不管什么东西,都具备两面性,事物都是把双刃剑,因此,水利水电工程也不例外。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中,我们不应该仅仅关注其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也应该重视其有利影响。(1)水利水电工程对自然环境的有利影响。1)影响能源。众所周和,水利水电以及太阳能等都是清洁能源,并且具备可再生的性质,因此,注重对水利水电的开发在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上会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可以国家对化石能源的开发与使用,对于资源紧缺的情况来说是极为有利的,在资源不足得情况下可以及时进行补充,并且可以减少在环境中的排放量,对生态环境的建设有一定的益处。2)利于环保。水利水电工程处理基本的作用外,不能忽视的就是能够防洪抗灾。并且其发展也带动了各种关联产业得发展,例如养殖、旅游等产业。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上,相对于其他发电工程例如火力发电来说,其污染不得不说是极地的。(2)水利水电工程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水利水电处的发展是离不开对原有环境的改变的,因此,在水利水电的建设乃至使用中都会对气候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区大气环流的平衡会被打破,区域的气温及降水等方面会发生变化。2)对水文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对水文的影响是极大的,兴建工程所需的大坝会导致上流水流的速度会减慢,并且对于其自净能力也有一定的损害。水中的各种微生物会因为各种因素发生变化,导致直接对下游鱼类反之产生影响。3)对水体的影响。在工程建设完成后,河流必须流经水库并停留,这时河流水体会发生变化。静态的水库直接导致水温的上升,这时容易发生水污染,因为水质发生改变,并且水库一旦蓄水过多,对导致水体的蒸发加剧,水汽水雾会随之增加。4)影响土壤。在水利水电工程的修建中,一定会对土壤产生不利影响。一方面水库的蓄水会浸没区域,让土壤的通气能力降低,导致土壤的活动性降低,直接危害土壤的`肥力。其次,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会导致盐碱化,对周围村镇产生直接影响。5)影响地质水利水电工程在建成后,会进行蓄水,其中,水体的增加会使水体压力增加,这样会导致地壳应力也随之变化,水会逐渐深入断层中,断层之间会增加润滑度,有可能会导致地震的发生。并且在蓄水中一旦出现水污染,那么一旦渗漏,会对周围的地下水有很大的影响。
1.2.1对人民健康产生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需要进行大量蓄水,这种情况下会直接形成新的水环境,导致周围的各种病毒病虫的繁殖增加,一旦传染,那么会威胁到该地区居民的人身健康,我国也有很多因水利水电工程而出现的疾病,这种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1.2.2对居民的居住条件产生影响。
众所周知,一旦出现水利水电工程的修建,那么周围的常住居民会因为占地而迁移,其中会因为各种常见问题发生矛盾碰撞,导致人地间矛盾加剧。并且居民可能会在新的环境里与当地居民产生冲突,对居民来说确实有很多不便。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篇十五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境;影响水利水电行业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国家的飞速进步离不开水利水电行业的助推。但是,随着水利水电行业的不断扩张,人们不得不注意到随之引发的各种生态问题,这些生态问题轻则损害财物,重则危及生命,因此,在水利水电行业的发中我们必须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篇十六
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应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制定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小的设计方案,并不断调整和改进,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彻到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同时,不断提高水利工程建设技术,降低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提高地区经济效益的同时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4]。
3.2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因水利工程建设而造成的生态破坏,寻求两者间的最大平衡。然而,因人为修复时间的不确定性,一旦生态环境被破坏往往不能很快得到修复。在建立生态系统补偿机制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应明确备用金制度,明确补偿主体及生态影响范围,争取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有效协助补偿系统的运转工作,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效率,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对补偿制度的实施进行监督。此外,要明确还原生态系统对周边环境辐射作用的重要性,对水利工程建设发展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补偿系统对改善水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正常运转,营造可持续发展的氛围,共同建设良好的循环系统[5]。
4结语。
人类的生存、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辅相成,生态环境恶化必然制约人类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成为世界的主流思想,这为日后建立健全生态系统补偿机制提供了保障。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中环境破坏问题的重视,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氛围,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篇十七
(1)要对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比如和环境有关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建设单位和工程设计进行法律的约束,彻底贯彻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法.严格评估和审查严重影响破坏世界遗产和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的水电建设项目.
(2)结合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开发目标.以往传统的水力资源规划,往往会忽视工程开发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追求百分之百的开发率.因为移民和耕地的补偿费用会越来越高,所以考虑社会稳定和保护耕地资源,在规划时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开发目标,坚持保护生态和工程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例如对于生态环境问题少、移民和淹没耕地少的河流,采取百分百开发的方案;而对那些生态环境问题比较大、移民与淹没耕地较多的河流,可以适度的开发.以达到水利水电工程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统一的效果.
(3)创建区域环境监测系统.创建区域环境监测系统可以促进对工程附近区域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了解,预防即将发生的风险,一旦发现风险,能够及时的采取措施应对,将损失降到最低[4].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水电工程不仅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壮大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并且更加有利于改善人们生存、工作、生活状况.但问题出现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过量,这免不了会对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我们需要对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并且因地制宜,确定适当的开发目标,创建区域环境监测系统,合理的保护环境,促进水利水电工程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者和谐统一,促进我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论文篇十八
(1)对气候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一个地方的气候状况受大气环流的影响。但是建立水利水电工程,另外在灌溉工程后,原来的陆地就会变成湿地,就会使这些地方的空气变得湿润,影响附近地方的气候状况,主要变现在降雨、气温和其他天气情况。水库里面就会汇集大面积水,在太阳的照射下,就会加大这些水的蒸发量,就会使空气变得湿润,从而导致水库和周边较近地区的降水量减少,而有一定距离的地方降雨量增大,导致雨水分布不均匀。同时会使水库周边地区年平均气温升高。另外,水库的建立,使水库两岸地下水位也跟着抬高,造成水库两边的农田次生盐碱化,影响作物生长。
(2)对水体的影响:原来流动的水进入水库后,会进行短暂的停滞。首先影响航运的正常工作,比如船经过水库时,水库需要开闸,这些都需要时间,所以船不论是上行还是下行,在速度上都会受到影响。水库内的水流速度减小了,会降低了水、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水里面污染物的转移扩散能力,影响水库里水的自净能力;还会导致沉降作用加强,使水体重金属的沉降加快,导致水质重金属污染严重。
(3)对地质的影响:在水利水电工程修好以后,也会诱发地质危害。例如,水库蓄水后,水量的大幅度增加,使这些水对地面的压力也会增加,就会引起地壳的应力增大,水如果深入到断层里面,就会增加断层之间的润滑度,也会增加岩层中空隙的水压力,诱发地震灾害。如果水库蓄水的水位高了,相对应的,两岸坡土的抗剪强度就会降低,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危害。
(4)对土壤和陆地上的植被的影响:水库蓄水会引起水库周围的土地沼泽化、盐碱化,是作物不能很好的吸收肥力,影响作物生长。
(5)会破环大量的林地、草丛、农田等植被:水利水电工程需要占用大面积的土地,就会破环大量的林地、草丛等,会导致一些动物失去自己的家园,同时也会占用大量的农田,一些作物会被损坏掉,影响人民的收入。另外在修建水利水电工程时,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和污水。污染物会影响空气质量,污水流入河道里,会污染水资源,对河道两边生存的作物和生物造成损坏。
(6)会导致动物迁移:河流区域周围,植被多种多样,在里面生存的动物也数不清。大量的植被被破坏,造成动物大量减少,同时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周围区域的环境系数改变,破坏了一些动物的生存条件,使一些动物迁移,破坏了生态平衡。
(7)对鱼类的影响:我们这里所说的鱼类不是平常的鱼类,而是特指一些鱼。目前,我国最关注的就是大坝建设对洄游鱼类的影响。洄游鱼种类繁多,其生存环境也各不相同,并不是每条河流都有洄游鱼生活。世界各国在建设水利水电工程时对待洄游鱼类会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采取工程措施,建设鱼梯、鱼道等;另一种是对洄游鱼进行人工繁殖。另外,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河流上建设大坝,对鱼类的影响也会不同,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对人类的影响:一个地方的水环境发生变化,就会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一些疾病的发生。例如丹江水岸,新安江水库建成之后,改变了原来的土地性质,由原来的陆地变为湿地,有了有利于蚊虫生存的环境,就引发了瘟疫的蔓延。另外,一些农田被迫坏,减少了人们的收入,而且一部分房屋被占用,迫使人们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园,往其它地区迁移。大量人员迁移,国家要拿出一部分资金给予安置,造成国家资金的流出。如果水利水电工程占用的土地上有文化古迹或景观,就要引起更大的重视。水库建成后,可能会对它们造成破坏,有的文化古迹和景观是不能修复的,对国家文化也是一大损失。
2应对措施。
目前,全球环境恶化,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注重环境保护,要在不影响环境的条件下,发展经济建设,使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统筹发展。只要遵照“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规划,精心施工,加大科学管理,一些不好的影响是可以避免的。小型水利水电工程虽然给环境带来了一些影响,但我们可以尽量把这种危害降到最低,甚至消除,面对这一问题,我国在多个方面采取了措施。
(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在一些不适宜进行建设水利水电工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世界遗产区、生态功能区以及其他需要进行保护的区域内。划定保护河段和保护流域区,禁止进行水电工程建设和其他大型工程建设。应重视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等的水利水电项目,进行重新评估。如果水利水电工程建成后,弊大于利的项目,我们就应该禁止。
(2)建立环境评估机制: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在某地区进行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在规划或其他活动之前,对可能造成的对周围地区环境的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对策,以及制定相应方案。我们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前,要对环境进行调查,例如当地的气候、坏境、水文、水质、土壤、水生生物、人口等。然后根据做出的调查,对修建水利水电工程可能造成的影响给出一个明确的预测,然后考虑这个工程建成会带来的有利的地方,对这个工程进行综合的评价。
(3)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水利建设工程中去。我们能源的开发,不能只是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要考虑长远利益,不能以牺牲环境来换取利益。我们要因地制宜,确定适当的开发目标。以前的时候,对水力资源进行规划时,会对流域进行100%考开发,导致因为移民和耕地的补偿费用越来越高。我们在进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时,要兼顾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让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