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导入语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汇总12篇)
对过去的工作进行总结,有助于发现问题和改进方法。总结的内容要有针对性,突出重点,不要泛泛而谈。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挖掘过去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改进自己。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写总结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路。
论文浅谈导入语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篇一
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巧用对联来概括文意,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提高学生的汉语言运用鉴赏能力。
前言。
多少年来,我们在聆听“风声雨声读书声”中长大,在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中成熟;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教会我们如何去博爱,去为人民服务;更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让我们懂得如何去敞开胸怀拥抱世界,用深邃的思想去思考未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鉴赏、运用甚至当堂创作一些对联,对于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锻炼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大有裨益。
1.依据文本内容,引入对联,为导入新课开好头。
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依据教材文本对所要探讨的的问题作一个高度巧妙的概括,特别是一些重点词语,以引用对联入手,可诱发学生与课文学习相应的感情,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利于学生对这些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与加深记忆。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应用对联,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语文学习的情境中。这种情境一旦被打开,学生便会全身心投入到对教材文本的阅读感悟中,他们也定会为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而折服,也为进一步地研读文本内容创造了条件。
笔者在讲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用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和“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设疑导入:这两幅对联吟咏的是谁?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略一思索,便有同学猜出杜甫。我顺势说:“那么,你们知道草堂吗?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草堂――为秋风所破歌的茅屋,聆听诗人的吟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教学《醉翁亭记》时,笔者用对联“饮既不多缘何能醉;年犹未迈奚字称翁”为导语,让学生思考此联与作者的联系(两联的末字综合在一起正好是作者别号“醉翁”),学生通过“醉翁”这个词就能知道文本是欧阳修所作。再由此探究此联与课文内容的联系,让学生知晓一定的文化背景。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倍增,强烈的求知欲也被进一步地激活,他们也就会积极投入到课文学习的思维活动中。
2.借用对联,让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悟,深化情趣意境。
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借助引用对联来进一步概括课文内容。这种概括能够培养学生组织运用语言和对文本知识进行拓展延伸的综合能力,也是一种理清思路、掌握内容的有效途径,更是一种培养学生如何发挥想象运用汉语进行简洁表达的好方法。这种表达形式更能激起学生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在运用对联的表达过程中,他们的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同时得到了锻炼。学生通过对联形式的概括提炼,也为提高自身的语言综合概括能力奠定了基础。
我们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为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笔者出示一对联:“十年思念,天涯咫尺,兄弟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生人。”学生通过阅读体味这样的对联,便能够想象得到:金钱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万能的,即使是再深的兄弟手足情谊也会被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所代替。学生对此感受非常深刻,深切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金钱关系。在学习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时用对联“一个人倒下去,千万人站起来”来殿后煞尾,高度赞扬闻一多先生不畏强暴、敢于斗争、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全面评价了闻先生殉难所产生的极大影响,艺术概括言简意赅,震撼效果气吞山河。在学习《沁园春雪》时,引用嵌字对联“泽色绘成新世界,东风吹复旧山河”,高度颂扬了政治家毛主席非凡的抱负和别人所未有的英雄战略眼光,为学生加深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鼓励学生撰写对联,激发创作灵感,训练表达思维。
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可要求学生就教材文本作深入的思考,联想发挥,并且鼓励他们进行大胆的创新思维,写对联。汉语言对联要求字数相等、对仗工整,要求立意新颖、用词贴切、风雅不俗。学生在刚开始撰写对联时有一定难度,教师应耐心指导,鼓励其迎难而上,认真地揣词用语,并结合文本思想内容有机的联系撰写对联,可有效训练学生创新思维,提高自主探索能力。如教学《醉翁亭记》时,笔者让学生以文中内容为主干,利用文中短语句子来组织对联,以此引导兴趣推进读书。学生兴趣盎然,一幅幅对联脱口而出。“蔚然深秀琅琊山,翼然凌空醉翁亭”;“滁人游醉翁宴,众宾欢太守醉”;“日出云归朝暮美,野芳佳木四季丽”“觥筹交错众宾欢,苍颜白发太守醉”;“山肴野素泉香酒冽,游宴欢;觥筹交错臣民同乐,太守醉”……在总结课文时,我出了上联“醉翁亭里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要求学生联系《岳阳楼记》对出下联“岳阳楼上范仲淹以天下为忧”。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巩固了所学内容,使语文课凸显出无穷的情趣魅力。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笔者经常鼓励学生开展对联专题活动,以此来交汇学生的知识与文化,融合其素养与能力。欣赏对联,指出对联所指人物,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这些人物的理解记忆:如“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范仲淹);“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蒲松龄);“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杜甫)。组织对对联活动――如出示读书对联的上联:“《朝花夕拾》忆亲人师长”,学生思考后作答下联:“《三国演义》颂英雄豪杰”或“《傅雷家书》谈生活艺术”等;给出上联:“品美文若饮甘露”,学生对出下联:“读好书如沐春风”。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对文本的思想内容有了透彻的了解,思维探究也得到了拓展延伸。课堂上的对联艺术熏陶,唤醒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有意无意地去关注找寻相关联语,并品评玩味,创作对联兴味盎然。在校园征集警示语的活动中,我班学生拟写了“四季添青,足下留情”;“爽心悦目,旷怀怡神”;“世界在这里浓缩,未来从脚下延伸”;“随手一扔,你丢下的是自己的素质;轻轻一弯,你捡起的是自己的道德”等工整广告联词,受到了师生的一致赞誉。
结语。
实践证明,恰当地将对联运用到语文教学中,读之思之,就如含英咀华,齿颊留香,产生了以少胜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大大激活了语文教学,有效促使学生放飞思想,培养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其文化底蕴。
[
论文浅谈导入语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篇二
摘要: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整合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必然,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和素质化教育的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使用信息化手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对丰富学生课外知识、解决疑难点问题也大有裨益。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信息化;应用;
1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媒介已经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给教学带来了极大方便,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随着信息化手段的使用,也给课堂带来了新的变化,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信息量,也给初中语文课堂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本文总结了笔者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语文课堂教学的经验,对信息化媒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2利用信息化媒介创设语文课堂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应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中,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通过图片、视频、音频、动画、文字等多种表现形式,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观享受,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感觉语文课堂的学习不在是单一枯燥的,他们慢慢融入到课堂中,愿意在语文课堂中跟随着老师的思路思考、发言,这显然非常符合初中生对新鲜事物的追求和满足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
例如在讲解施耐庵《智取生辰纲》这篇课文时,笔者让学生们课下先熟读课文,然后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一些关于《水浒传》的故事和文字介绍,让学生自己当一次梁山好汉,给大家介绍展示自己在课下学到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情境学习,锻炼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也使学生的总结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们找到的资料丰富多彩,通过分享使大家掌握了更多知识,老师再进行课文讲解,使学生们对文章内容印象更加深刻,学习起来也变得轻松自如。
3通过运用信息化媒介促进教学,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
语文课不同于其他课,需要靠学生的理解和领悟能力,由于初中学生的阅历和生活经验不同,对课文的理解和语言的感知能力、写作能力都是有差别的,因此在教学中对于疑难问题不好总结,知识点零散。面对这样的问题,笔者采用信息技术媒介进行语文教学,帮助学生突破疑难点,转换学习内容的变现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他们思考,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语文的感知能力。
古诗词的教学可谓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古诗的语言精练、内容丰富、还有一些古诗带有深刻的背景和历史印记,这些都使处在现在社会的初中生学习起来感觉十分费力。为了帮助学生啃下这块硬骨头,笔者在讲解古诗词时,会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和古诗相关的时代背景介绍视频,让学生对古诗所处的大环境有充分了解,再利用幻灯片播放图片呈现诗歌内容,这样使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很多,也会加深印象。另外学习完课堂内容后,笔者还会让学生利用信息媒介去搜索一下同一位诗人的其他诗词内容,通过对比总结,慢慢摸索出学习古诗的规律和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4利用信息化媒介,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自觉主动学习。
新课改倡导让学生自觉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这就要求改变老师是课堂主宰,一切都是围着老师的思路走,老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学习。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可以实现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和兴趣进行学习,将更多的学习方法和大家分享,促进共同进步。在进行课文讲解之前,笔者也会根据课文重点和难点为学生布置课下作业,让学生先利用所学知识和信息媒介自我学习解决问题,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在让每组派代表总结发言,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让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还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5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媒介学习,丰富了课外知识,增长了见识。
语文的学习,不仅要求在课堂中掌握重点难点,还要大量的阅读,丰富课外知识,这样对写作文以及提高语文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以前由于资源匮乏,教学材料单一,所以形成的教学模式比较古板,学生进行课外充电的机会比较少,能补充的课外知识非常有限。现在可以利用信息化平台进行查漏补缺,还可以丰富更多的课外知识。笔者除了让学生们根据兴趣爱好自主学习知识外,也会根据课堂内容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有目的的去补充相关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增长更多的见识,还会要求学生将学到的知识总结,积累作文素材。通过长时间的坚持,笔者发现学生都已经摸索出了一套自己进行语文学习的方法,文字素养也提高了很多。
6结语。
伴随着新课改的脚步,信息技术已经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媒介和平台,不仅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也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外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会为今后初中语文教学提供更多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有助于语文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蕾。信息化教育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信阳市区初中为例[d].信阳师范学院,2016.
[2]马庆。浅谈信息技术和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9):93.
[3]朱敬丰。浅谈如何运用网络优化语文课堂[j].学周刊,2015(5):39.
论文浅谈导入语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篇三
摘要:随着我国中小学新课改的实施,新教材的应用,需要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而且,教师在教学中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传授给学生有效合理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在融洽、民主的学习氛围中主动探索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课堂;新型教学模式。
新课改的实行,对我们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新的教材的使用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又有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必须使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方法。
一、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的中心思想就是从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向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转移,真正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首先,教师要认清课堂中的主体,改变这种“以讲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辅导者和指导者。这一观念的转变就要求教师不仅仅拘泥于课本上的知识,应该全面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调整,从而保证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其次,就是尊重学生主体。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这样学生对一些问题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大家一起讨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尊重主体就是全面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特长爱好不同,因材施教,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所谓的因材施教就是在提问、作业和考核中都是有层次性的,这样能够全面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能够有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二、加强教学的生动性。
语文课的内容不同于其他学科,语文课内容比较生动具有故事性。研究表明,启发思维和好奇心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手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不仅仅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而且能够熟练地驾驭教学中的问题。教师应该提高教学趣味性,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并且乐于去学习。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同教师及时探讨,让学生记忆更加深刻。
三、教师要做到两个转变。
(一)思想观念的转变。
即转变语文学科等人文学科不重视现代化教学的思想。现代化教学已经在教育领域实现全面运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模式都有了颠覆性的改变。这种改变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和教与学的理论,从而使整个教学体制发生变革。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够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实现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新课程标准里面重点推崇的。
(二)教学模式的转变。
不改变教学模式只是对教学内容、手段的改进,就好比医生口中“治标不治本”一样,是无法在语文课堂上体现素质教育的。现如今许多教师已经在课堂上使用了一些先进的教学软件,但是这只是方便了教师如何授课,却没有考虑到学生如何去学习,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去探求知识的问题。这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弊病,不改变这种现状,“师讲生听”的问题就不能解决。所以,教师要充分学习研究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并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互动性强、共享性好的优点,使用教师主导学生学习,二者相互结合的教学软件,建立全新的现代化的教学模式。
四、建立新型的语文学习方式。
(一)自主学习。
学习者实现自我激励、自我监督,学生自己确定本学期的学习目标,制定课程进度,对本学期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寻找薄弱点。这就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内在动力支持自己,改变了从前逼迫学习的方式,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
(二)协作学习。
协作的目的是为了信息与资源的共同分享,经过沟通,增大处理问题的角度。协作亦为一种“主动”的学习方法,一种扩展了的、几人参加的、自己的“、外向”主动学习方法。协作学习,需要科学地分配学习小组,按照学生的独特区别,掌握每一位学生的特长,科学地实施分组。其中,小组长应该轮替担当,使每个学生均获得锻炼,让学生互相启迪、互相弥补、一起提升,使学生积极学习知识,积极参加,积极探究,使学生于快乐轻松中学习语文知识。
五、结语。
如今的教育不只是传授学生知识,更关键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技能与创新研究的精神。因此,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尽可能多地展现学生的主导作用,传授给学生有效合理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在融洽、民主的学习气氛中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清.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2).
[2]姜秀艳.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3).
论文浅谈导入语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篇四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文学样式,不仅种类多,用途广,而且内容和语言风格丰富多样,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是我国文学苑囿中的奇葩。
对联曾被谑称为文字游戏,其中包含着诸多的游戏规则,这个特点符合青少年“乐嬉游而惮拘检”的天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对联,了解作家,感知自然人文,颇有趣味。而学生撰写简单的对联,又能打下用字、炼字、遣词造句的语言功底,以自己独特的富有个性的视角感知自然,感知文化,从而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培养语感,达到乐学之目的。
一、对联涵泳,激活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1.导入新课,预热课堂。用对联导入新课,能起到预热的作用。由于对联本身所具备的对称美、音韵美和意境美,很容易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导入新课,出示对联,能把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如上钱泳的《治水必躬亲》,为改变学文言文学生们急着记文章翻译、机械理解文章情感和主题的现状,我引入了海瑞写的两副对联。
对联一:政善民安歌道泰,风调雨顺号时清。
对联二:三生不改冰霜操,万死常留社稷身。
课堂一开始,我就请学生把它们书写在黑板上,相机出示,课堂顿时活跃了起来。有的学生说,这两句话读起来很顺口;有的说,很对称;有的学生问,“三生不改”是谁啊?我因势利导,问:“同学们,这两副对联是什么意思?”同学们热情高涨,各抒己见。我及时表扬,继续问:“同学们,想知道这两副对联是谁写的吗?为什么他能‘政善民安“不改冰霜操’呢?”“想知道!”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带着笑容回答,就这样通过对联导入新课,直接切入课文。
2.介绍作者,言简意赅。经典诗文的作者介绍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抓手,可我们往往习惯于介绍作者的生平,在课堂上读一遍,或者是让学生自己去上网搜索。一次我听公开课《再别康桥》,上课老师单单介绍徐志摩就用了近15分钟时间,不外乎是徐志摩的生平、身份、求学经历、海外深造、感情花絮等。他可能是为让学生在全面了解作者后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可恰恰因作家经历丰富,介绍起来文字繁多,学生听完后反而一头雾水,抓不住诗歌的精髓。而我上这篇文章时另辟蹊径,通过对联进行介绍,既全面,又言简意赅。
两卷新诗,廿年旧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寻;
一声何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这是郁达夫先生给徐志摩写的挽联,上联写徐志摩一生主要贡献以及与己的情谊和志趣;下联写诗人逝世前后的情景,寄托了作者对徐志摩惨死的悲痛和对挚友的深情。
同时我还介绍了蔡元培写的挽联:
谈论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
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坐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耳,不必视为畏途。
蔡先生感叹徐志摩的一生是诗人的一生,是诗意的一生。我就势引导学生在《再别康桥》中去追寻诗人心灵深处的一处温柔,它如同天空的云淡风轻,会触动每一个灵魂。就这样通过对联教学,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拓展课文,增添情趣。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联拓展课文,能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学生的学习情绪。如上《核舟记》时,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苏轼与黄庭坚、佛印的生活趣事和深厚感情,我引用了相关的对联故事。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着对黄庭坚说:“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时,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着酒杯,捻着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
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着满湖荷花,接着说道:
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
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舱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着,脸上露出会意的微笑。
二、搜集对联,实践创作,浸润传承文化。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课堂和课外实践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对联的搜集和创作,浸润其中,从而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传承中华文化。
1.课堂呈现,课文联动。如学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学生收集并展示了与《背影》和朱自清有关的对联。有冯友兰先生撰写的:
人间哀中国,破碎河山,又损伤背影作者;
地下逢一多,辛酸论话,应惆怅清华文坛。
袁敦礼撰写的:
至性怀亲留背影,
大文传世见心声。
郝御风撰写的:
夫子最堪思,岂止人间传背影;
高墙已不见,忍从言表忆传风。
课堂上,同学们呈现搜集到的与课文有关的对联都很积极,他们为自己的辛苦劳动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而高兴,一改沉闷的课堂气氛,课堂效果也随之提高。
2.师生合作,升华主题。让学生创作对联,更能挑战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引起探求和解决的欲望,在充满挑战的同时又具趣味,从而感受着对联中包含的文化积淀和审美趣味。
在感受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时,我经常师生合作,一起创作对联。在上完《三峡》一课时,老师出上联;观夏水漫至山陵;有学生对:览飞瀑悬挂林间;还有生生互对:树荣草茂春秀丽,山险水急夏奔流。
3.课外实践,创作赏析。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学完了诵读欣赏中的《对联六副》,我建议学生在父母的陪同下,利用周末或者长假去游览太仓名胜古迹。一个阶段下来,学生收集了很多关于太仓名胜的对联。
我想,老师只要不断地让学生涵泳对联,开展各种有关对联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努力让对联这一民族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时代特色、时尚气息,就一定能让这朵奇葩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论文浅谈导入语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篇五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教育手段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通过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手段,可以促使课堂教育变得更为形象具体,其感染能力也随之不断提升。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对现代教育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关于现代教育论文。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发展,过去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可以有效增强教材内容的直观性,有助于学生构建语文知识体系,增强学习兴趣的同时,进一步推动语文课程教育的发展。
其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应用现代教育手段,可以促使教育内容不断焕发生机,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还可以不断以新知识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加喜爱语文课程,并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其二,有助于优化教育过程。在发展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现代教育手段,与过去传统的教育方法进行对比,现代教育手段有效节省了板书的时间,这样一来课堂实践可以被充分利用,在拉近师生关系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应用至阅读教育环节。
将现代教育手段应用于初中语文教育活动中,其根本目标在于从整体上提升语文课程教育质量。初中阶段语文课程作为一门有难度的课程,只有学习真正克服教育重难点,才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学习能力。但是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语文教育形势不容乐观[1]。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需要遵照新课改的要求,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自主感悟语文阅读的趣味性。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将语文教材中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形象化处理,使学生可以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获取一定的学习认知,有效突破学习的瓶颈。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放映一个生活场景:一个看起来年纪很小的孩子坐在街心花园里,仔细倾听一群同龄人在玩耍打闹,虽然也被他们讲的笑话逗笑,但是更多的时候他只是沉默不语地侧耳倾听着,他无法参与他们的游戏。此时教师需要询问学生视频中的孩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视频中他坐在那儿一动不动,身边拖着长长的影子。只有影子陪伴着他。后来又发生了什么?通过播放教育视频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引出下文做好了铺垫。
(二)应用至诗歌赏析中。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古诗词赏析这一角度出发,巧妙利用现代教育术手段为学生创建一个优质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构建一个与古诗词相符的教学意境,引导学生在此情境中深度品味古诗,进而有效熏陶自己的文学情感。因此,在语文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古诗词的学习难易程度,利用好现代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一次视觉听觉的盛宴,要真正发挥出现代教育手段的作用,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把握古诗意境与艺术手法,进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2]。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突破初中语文课程教育困境,又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在教学《浣溪沙》这首古诗时,其主要是由梦境而发的'词。词人借梦境中的见闻书写真实的怀人情思,构思新颖。“门隔花深旧梦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我的梦魂经常在旧梦中徘徊,梦中我再一次来到当年的庭院,茂密的花丛将院门遮掩的严严实实。夕阳西下归来的燕子也没有说话,似乎有着万般忧愁。忽然一股幽香吹拂过来,她那双带有香味的白皙的纤纤玉指,轻轻地拉开了小小的幕帘。通过多媒体将古诗的意境展现在学生眼前,将古诗中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帮助学生更好地品味词的妙处,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应用至作文教育中。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其巧妙应用至写作教育环节,借助现代教育手段不断丰富学生的创新思维,从整体提升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在实际开展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依据写作素材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加深学生对写作素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一些想法进行点拨,进而不断提升语文课程教育质量。如在讲解有关人物类型的作文活动时,教师需要利用现代教育手段为学生提供最具代表性的材料。将人物放置在现实生活的多种矛盾中,采用多种人物描写手法,将人物的形态、外貌、语言、肢体动作、心理描绘得栩栩如生。同时,教师需要定期开展写作分享活动,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创意,续写故事情节或者是演绎作文情节,以此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育活动中应用现代教育手段具有必要性。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要在教学时合理充分地使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创新语文课程教育活动,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课程奠定基础,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丽艳.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7):91—92。
[2]郝志侠.现代教育教学下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水平[j].知识经济,(8):180。
论文浅谈导入语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篇六
板书是教师完成教学活动的基本技能之一,其不仅可有效促进教学活动顺利开展,而且对激发学生思维、提升教学成效、落实教学目标等都有积极作用。但是,不断涌现的新媒体设备被引进初中语文教学之后,很多教师忽略了板书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作用,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本文就板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正确运用提几点建议。
一、课前精心设计板书。
在多媒体技术被普遍应用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当下,为了使板书的作用和多媒体教学优势同时发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就好充分准备,以确保板书和多媒体的恰当应用,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成效。在完成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
1.重视板书作用。针对一些习惯将多媒体教学作为唯一教学手段的教师,应重新审视板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并通过不断学习学会正确运用板书。
2.保持授课思路清晰。在备课中,初中语文教师应有清晰的授课思路,并依据本节课的详细内容,设计好板书的展现形式,优先选择可清晰展现教学重点内容的形式,以期提升教学效果。
3.有针对性地设计板书。教师在备课时应全面分析本班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共性,并设计出与其学习特点相符的板书形式,使每一处板书都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4.做足准备工作。在备课阶段,初中语文教师还应依据板书需要,多方面搜集资料做足充分准备,尽量使设计出的板书形式生动、内容丰富,重点鲜明。比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我在课堂上是这样设计的这样的(如下图)。简简单单的几个词语,就将课文的主线清晰地罗列了出来,更易于让学生对文章线索和内容有所把握。
二、恰当处理多媒体和板书的关系。
多媒体具有内容丰富、直观形象等优点,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也颇受师生们的喜爱,特别是年轻教师,有些已经将多媒体作为了课堂教学的唯一手段,忽略了板书的积极作用。初中语文教学,不仅以知识教授为重点,更应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这就使得整个教学过程都有师生间频繁的交流互动,而多媒体无法取代他们情感上的沟通交流。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对多媒体的不足之处应有充分全面的了解,并恰当安排好教学活动中多媒体和板书的关系,需要用多媒体展示的环节就选用多媒体来展现,需要板书发挥作用的环节应该设计合理的板书,不可一味夸大多媒体的作用而忽视了板书的积极作用。因此,只有将两者合理结合运用,才能切实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比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的《爱莲说》一文,文中有很多重要的虚词和实词,都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这些词并可迁移运用。由于文言文枯燥的特点,想要激发学生对这些词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手段将文中的虚词和重点实词醒目标出,并借助恰当的板书形式展示课文的知识结构,提示学生重点掌握的知识。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借助多媒体与板书的合理结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三、注意板书运用的灵活性。
初中语文课堂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有些情况很难提前预知,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依据具体情况对已经设计好的板书内容及形式做出适当调整,不必完全依照事先备好的方案一成不变地执行。板书在实际教学中会产生怎样的效果,与教师灵活应用板书的能力密切相关。为确保板书作用最大化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保持清晰思路,恰当设计板书的表现形式,依据课堂教学具体内容确定好板书的最终形式。为展现板书的灵活性及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教师可借助彩笔以字体颜色的变化来突出重点。在板书字体的选择上也不必拘泥于楷书,可依据教学需要灵活选用隶属、行书等字体。多种颜色、多种字体的巧妙应用,不仅可彰显板书的趣味性,还能很好地突出教学内容的主次问题。另一方面,板书的内容也是灵活而丰富的,这样学生在分清学习重点难点的同时,还掌握了许多相关知识。总之,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初中语文教学,固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但板书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也不可忽略。只有将多媒体教学与板书巧妙结合运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展示给学生丰富而生动的知识,最终使初中语文教学成效实现最优化。
论文浅谈导入语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篇七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也同样能感染学生,引出学生的情教师要具有一股爱学生的真情,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就像五年级教材中理想的翅膀一文中的刘老师,在课堂上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当学生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与赞许,当学生回答错误时及时给与鼓励,尊重信任学生,尤其对差生要给与更多的关心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学生自我学习,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感,认识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论文浅谈导入语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篇八
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们背了很多的名句,可是他们不喜欢文化;看了许多小说,可是他们不喜欢语文。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在语文教学中过多地重视对学生的知识输灌和能力训练,而放松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语文课要上得美,优美的语言伴随着丰富的感情、精湛的思想,流入学生的心田,带学生在美丽的世界中徜徉,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兴趣盎然,获得艺术享受。这应该是对语文情感教育的手段和方式的回答。我们在教学中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激情感染学生。
教师的教学激情对学生是一个良好的激发,我们难以想象:一位对语文冷漠的教师,他的学生会对语文有强烈的兴趣;一位对学生学习状况冷漠的教师,他的学生会喜欢学习他所任教的学科。所以我们认为,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始终对语文充满着激情,这份激情来源于教师对事业的忠诚、对语文本身的热爱、对自己的自信、对学生的关心。现实社会也许给了我们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成功与失败同在,机遇与挑战共存。在竞争中,我们都将面临暂时失败的局面,比如在教学中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受学生的欢迎、撰写的论文未获认可、职称评审没有通过,或者是其它不尽如人意的事等等。面对这种失败、挫折,是寻找原因、改进方法、重新奋斗,还是丧失信心、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能否取得事业的成功。
语文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应该能够较好地保持自己的心理平衡,应该懂得人生的真谛就是在不断的失败中探求一条成功之道。教师能保持自己平和的心理和愉悦的心境,才能最大程度地感染学生,才可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并促进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充满激情的老师他们对课文永远是认真解读,对课堂永远是认真组织,对教学语言以及操作总是认真地设计。
教师的感情要融入文本,用自己的激情处理文本,才能激发学生。教学《湖心亭看雪》,教师要用饱含感情的语调朗诵一系列描写西湖胜景的诗歌,打动学生,使他们充满感情地去探究课文;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教师要用满怀的激情讲述自己的父亲和自己做父亲的感受,用自己的殷殷父亲情去感动学生,让学生的感情在课堂中滚滚不绝。
二、情境引发情感。
字字句句皆关情。如果教师只是冷漠地讲解分析字词句篇,不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就无法让学生与作品产生共鸣,从根本上读懂这些作品,所以语文教学必须是作品、学生、教师三者的感情交流,这里语文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媒介的作用。教师应该依据作品创造情境,以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
例如学习小说《孔乙己》这篇课文时,老师在板书课题以后问学生:“孔乙己叫什么?”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叫孔乙己。”老师又问:“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吗?”学生稍一沉吟道:“是他的绰号。”教师紧问一句:“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连名字都没有?”学生沉思起来,渴望读小说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在语文教学的情境设计上,我们除了像上面设计悬念情境以外,还可采用复述故事的办法设计情境。比如我们教学《信客》的时候,首先复述了信客在上海为客死他乡的同乡人料理后事的情节,引导学生迅速走进课文,体会信客任劳任怨、为人讲信实、忠诚于自己事业的精神。我们还可利用直观图像或视频的办法让学生体会课文。例如教学《观潮》,我们找来有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体会钱塘江潮到来时的壮丽画面,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激活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方法很多,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审时度势,精心设计良好的教学情境,把学生从苦学的深渊中解放出来,带到乐学的天堂,使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情感得到良好的发扬。
三、想象体会情感。
新的语文教科书上选择的课文,大都是文情并茂的文章,他们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这些文章,我们可以利用联想和想象的办法,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经验去体会和领悟。
教学《春望》一诗,我们引导学生做了如下的'联想和想象:假如你远离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你会怎么样?假设在战争年代,你离开亲人多时会有怎样的心情?这些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很快就能够体会诗人杜甫在诗中表现出的忧国思家的感情。
四、积累丰富情感。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光凭课堂学习是很难较快地增强学习效果的,还需要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广泛练习,增强知识情感的积累,做到厚积薄发。而注重课外摘抄、点评、写作等训练,就是促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情感积累的好方法。
摘抄的对象主要是一些优秀的范文、精美的诗文片段、格言警句等。为了得到这些素材,学生会广泛地收集资料,自觉扩大知识面。摘抄得多了,学生在演讲、评说等活动中也就自然有话可说,也能更好地提炼一些个人独到的观点。同时,摘抄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好的写作方法技巧、优美的句子词语、他人的一些思想观点等,都可以有机地渗透到学生的作文之中,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
总之,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没有情感的支持,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都是软弱的,只有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焰,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论文浅谈导入语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篇九
qc小组活动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由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围绕企业的经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自发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的群众性质量改进活动。我国从1978年起逐步推行qc小组活动,各类型qc小组为企业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增加效益做出了贡献。但随着九十年代以来国企改革的推进以及大量涌现的民企对其作用缺乏认识,qc小组活动进入衰落期。
六西格玛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现代质量管理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诞生于摩托罗拉(motorola)公司,但直到90年代末它在通用电气(ge)公司获得巨大成功后才被人们所重视。我国绝大多数企业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接触六西格玛管理的。尽管六西格玛管理的魅力让众多企业趋之若鹜,但近几年来国内引入六西格玛管理后取得成功的企业却寥寥无几。
本世纪初我国与世界经济强国展开激烈的竞争,企业重新认识到了qc小组活动对提高质量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但传统的qc小组活动程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的要求,本文从分析qc小组活动和六西格玛管理的异同出发探讨如何在qc小组活动中合理地应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这将为qc小组活动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在qc小组活动中应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2.1两者的共同点。
2.1.1共同的理论基础。
质量管理专家普遍认为六西格玛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tqm)在美国的新量变阶段。六西格玛管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现在基本可概括为一种以顾客为中心、质量经济性为原则、数据为基础、“黑带团队”为组织架构,通过严格的项目和dmaic严密的实施过程实现质量与效益目标的现代管理方法。我们可以看到六西格玛管理的“以顾客为中心”、“以数据为基础”以及“关注实施过程”的理念都可以在全面质量管理中找到。因此六西格玛管理与作为全面质量管理四大支柱之一的qc小组活动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
2.1.2相同的实施程序。
qc小组活动可分为四个阶段十个步骤。六西格玛管理开展一般分为五个阶段七个步骤。由表2-1不难看出六西格玛管理也遵循了pdca循环的思想,只是表述略有不同。
2.1.3共同的技术基础。
qc小组活动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比较成熟,在活动中经常会运用一些数理统计方法,如qc新老七种工具。而这些数理统计技术也正是六西格玛管理的技术基础。qc小组活动熟练的统计技术运用技巧为应用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奠定了技术基础。
2.2两者的主要区别。
2.2.1组织架构不同。
表2-1六西格玛管理与qc小组活动程序比较。
六西格玛dmaic程序及内容qc小组活动pdca程序及内容。
阶段步骤相关工作内容阶段步骤相关工作内容。
定义(d)找出并确定问题计划(p)选择课题。
测量(m)研究现时生产方法现状调查。
分析(a)查找各种原因目标确定。
分析原因。
确定要因。
改进(i)制定并实施解决方法制定对策。
实施(d)实施对策。
检查(c)效果检查。
控制(c)把有效方法制度化改进(a)巩固措施。
检讨成效并发展新目标下步打算。
的专家,往往由管理咨询顾问担任;黑带是团队的专职骨干人员;绿带即为团队中的不脱产人员,是在基层的具体操作人员。黑带大师、黑带和绿带一般分别要经过200小时、160小时和40小时的专职培训。
而qc小组活动是一种群众自发的活动,企业高层、一般管理者、技术员、普通工人都可以参加。qc小组组建时应选定活动课题,确定qc小组名称并填写qc小组注册登记表,经部门主管审核,生产部核准登记备案后就可以了。
2.2.1选择课题的路径不同。
六西格玛管理所解决的问题是从顾客端追溯来的,由组织发展战略与目标追溯而来。而qc小组活动多为改进生产现场某一具体问题而组建,其选题有“小、实、活、新”的特点。
由六西格玛管理和qc小组活动的区别可以看出二者并不能完全融合或替代,但由于两者有诸多的共同点,所以将六西格玛管理方法应用于qc小组活动中是可行的。
论文浅谈导入语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篇十
摘要:情感教育是中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文章就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提出了三点策略,即充分发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情感。
情感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态度及信念,是新课程改革精神的体现。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差,存在一定的厌学情绪。很多学生表现出情感冷漠,自私自利,不关心他们,为人处世能力差,情感道德严重缺失的问题,严重影响了中职学生的未来发展[1]。情感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位置。但目前,中职语文教学重认知、轻情感的现象十分普遍,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调语文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情感方面的关怀和教育,学生人文精神严重缺失,这种问题的出现给中职语文教学敲响了警钟。
中职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佳作名篇,尽管这些优秀的作品风格不同,但无一例外都是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包含对家国、生活、亲情、好友及壮丽河山的情感抒发。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这些作品中的情感因素,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语文教学成效。例如,语文教材中有散文《我不是一个好儿子》,作者用平实的语言记载了母亲的点点滴滴和一言一行,把一个勤劳、简朴、慈祥、关爱儿子的母亲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读起来感人至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可以唤起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还有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同样是写自己的母亲,重点突出了母亲那伟大、内隐又不求任何回报的母爱,也正是在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感染下,作者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写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作品。因此,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就可以从教材中找到众多的情感教育素材。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
情感作为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因而,在中职语文情感教育过程中,中职生自身的情感体验极为重要[2]。但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师讲解,学生听,学生缺乏体验感,致使情感教育缺失有效的载体。针对中职学生,语文教师可以联系一些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开展一些活动,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等与情感有着密切关系的节日,举办一些讲故事、诵读优秀诗文、小演讲、演课本剧、续编故事等之类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使其从中获取情感体验,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又譬如,在母亲节,教师可以先介绍母亲节的由来和风俗习惯,然后以“我的母亲”为主题,举办一场小演讲比赛,让学生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演讲当中,然后让学生根据主题与他人进行亲情方面情感交流,由此,既强化了学生口头表达和口语交际能力,又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对亲情有进一步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情感教育的作用。
三、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情感。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新课程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语文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诵读,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脑海中会不由自主地浮现与作品相关的意境和画面,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进入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思想启迪,有所感悟[3]。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这是一首饱含深情的词,作品前几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使用叠字的修辞手法,将作者的愁苦凄凉之情描写得淋漓尽致,后面陆续写了梧桐、黄花、细雨、过雁等,将愁绪进行层层叠加,读来让人感慨不已,使学生为作者生不逢时和人生际遇产生深深的同情。这样的一部作品,如果教师逐字逐句的翻译讲解,将大大削弱文章的情感。而如果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有感情的诵读,可以帮助学生体会作者亡国之恨和沦落之苦,同时也对我们今天幸福快乐的生活倍加珍惜。总之,情感教学是中职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借助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促进学生情感素质的发展是实施情感教学的目的。当然,情感教育能否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实施,还需要语文教师具有较高的情感修养,以及灵活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情感教学的实效,帮助中职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2]吴小丽,何君.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11):85.
论文浅谈导入语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篇十一
摘要:我们都知道,现在许多工程类项目在施工中会用到bim技术,尤其是建筑工程行业,并且有很好的效果,这一技术的应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项目的可行性和高效性,降低许多麻烦问题发生的概率。文章从目前工程项目施工中bim技术的应用特点入手进行介绍,进一步分析这一技术的具体应用,希望能够促进这一技术在工程施工中的发展。
关键词:bim技术;工程施工;应用。
1bim技术的应用特点分析。
现在的施工项目中,bim技术的应用表现了积极的作用和应用价值,这一技术能够体现这些价值的特点主要有模拟性、三维可视化、协调性三方面的比较突出的特点,下面就这些特点进行进一步分析。
1.1模拟性特点。bim技术在工程项目施工中的应用中,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模拟性,它帮助这项技术更好的落实到各个工程施工环节中[1]。通过bim技术设计好相关的施工方案,经过模拟性特点来做出有效实验性的模拟操作,这一技术可以把图纸变成立体模型,还能对图纸上没有的进行补充,这样才能够通过试验模拟来判断这项设计能不能被应用到之后的操作过程中,以及会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可不可以控制,一旦有什么问题或者不太合适的地方,设计人员也能够及时的改进。在最开始的方案设计环节,传统手段只有在最终的数据汇总时,才能发现问题,但是bim技术能很好解决这一点,通过这样的一个模块来联系工程的各个环节,使数据统一,确保实际施工过程的顺利完成,提高施工流畅性[2]。
1.2三维可视化特点。在工程项目施工作业时,这项技术的应用有十分明显的三维可视化特点,这一特点同样可以促进施工的顺利进行。传统的设计手段在之后的施工操作中只能够根据二维设计图纸来做出处理,难以让施工人员更精确的理解设计者所要传达的信息,从而导致出现偏差和理解性问题,bim技术可以借助于信息模型的方式来呈现三维可视化模型,这一技术建立的模型可以使空间设计高精准度的可视化效果得到实现,还可以虚拟施工,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辅助工程施工人员作业操作,在模拟过程中有什么问题也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3]。除了这些,当设计数值等发生变化时,相关数据会自动更新,避免了因为数据变更不及时造成的损失,确保设计内容可以规范化的落实到施工过程中。
1.3协调性特点。通过bim技术在工程施工环节的落实可以看出其还具有协调性特点。在工程的后续操作中,涉及的一些施工单位比较多,尤其是落实分包制度,给施工进行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这就需要施工处理时做好协调性的控制和把关,bim技术能够满足协调性方面的需求,避免发生施工单位与业主沟通不及时导致出现问题难以处理的情况,在施工前做好相关问题的协调,并且提供一些解决措施[4]。除了能够解决施工单位和业主之间的协调问题,还能够优化施工单位和相关管理部门的协调方面,为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论文浅谈导入语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篇十二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力戒关起门来教学,注意“开门教学”,眼光不仅看着书本,而且随时关注社会,让学生听、评、写、思,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也让语文课堂散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开门教学联系社会关注社会。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别是教学模式化、教条化、功利化倾向严重。许多教师一门心思抠“知识点”,让学生整天挣扎于题海之中,不愿花精力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被消磨殆尽,学起来耗时费力,效益低下。
基于以上认识,我在使用语文新教材进行高中语文教学时,力戒关起门来教书,注意“开门教学”,眼光不仅看着书本,而且随时关注社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找准切入点联系社会。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总结,总能在其中找到联系生活的切入点。我把握这些切入点,在教学中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
比如,在教学新教材中《离太阳最近的树》一文时,重点放在反思人类破坏生存环境的行为上,我补充了相关材料,或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手段收集人类破坏自然的资料,如过度开发、乱砍滥伐、捕杀野生动物、乱排乱放等,收集破坏生态的具体例子,如因生态恶化而引发的.灾难——干旱、洪水等,再运用多媒体展示,用强烈的视觉冲击,引起学生心灵的强烈震撼,真切地感受环境日益恶化的严酷现状,从而引导学生思考、重视环境问题,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
二、组织各种活动关注社会。
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我注意精心组织开展,使其成为联系课堂和社会的纽带。
我坚持组织学生轮流于课前作5分钟演讲,并要求内容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生从中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如清理塑料袋活动,请农民工来讲述打工经历,组织寻找网络新热词。
我还组织每周一至两次语文课外活动,如“读书读报沙龙”“社会观察汇报会”“专题辩论会”等,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紧联系起来。有一个学生在“小沈阳为什么会红”的讨论中,悉数名人成名之前的辛苦。我深深感受到,我们的90后学生,只要加引导,他们是很能发现和思考社会问题的!
三、写作中引导和鼓励学生反映社会生活。
由于长期受僵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刚升入高中时,写作远离生活,虚情假意,这使我焦虑并深感紧迫。我在作文教学中,采取耐心指导、热情鼓励的办法,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坚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如,有一个学生在作文《我的表哥是房奴》中写到,我表哥努力考上了重点大学,从农村到了城市,拿了北京户口,但又能怎样?他开始买不起房,只能租房。等工作几年有些积蓄,可一看房价还是高不可攀!父母把一生的积蓄拿出来帮着买了房子,还一起还贷。“有时感到对不起父母,但也没办法。不过,我深知,人生的道路还很长,只有靠自己去努力才能换来幸福生活。”看着父母苍老的面孔和结满老茧的双手,哥哭了,“我没有能力为他们提供一个美好的晚年,真的很无奈。”
经过以上“开门教学”,我执教班的学生对社会的视觉变得敏锐起来,并使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学质量也得以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