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散文的读后感(精选18篇)
读后感是我们对作者的创作技巧、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评价和分析的重要途径。写读后感时,可以体现出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对作品的个人感悟,不拘泥于他人的观点。请大家阅读以下为大家精选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新的思路。
季羡林散文的读后感篇一
很早看过艺术人生参访季羡林老人的专题,知道他是位名人,但真正让我关注他,对他产生敬佩的是在去年暑假期间,我才真正的知道了他的许多故事,接触了他的一些文章,也拜读了他的《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内容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譬如,在《傻瓜》一文中,他写道: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做“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这说明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道理。他认为:不自作聪明,不把别人当傻瓜,从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只要能做到这一步,全社会就都是聪明人,没有傻瓜,全社会也就会安定团结。
读季羡林的文章,只需要一盏不必太过亮的台灯,或者来一杯茉莉花茶。和着灯光的宁静与茶的清新便可以深入文字的乾坤里独享乐趣。你会发现你的童年、青年、壮年、中年、老年全在这本书里,书里的故事不仅仅是季先生的,还是每一个人的。修身、哲学、寄情、旷达。也许你不爱读书,你不爱看故事、你不会轻易理解他人的历史足迹、你不愿意相信那些用冠冕堂皇的书面语变现的文艺。但是你不可以怀疑季老真诚的态度。
季羡林散文的读后感篇二
读了季羡林的散文之后,自己内心激动不已收获颇多,无论在人生的感悟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或是为人处事的态度都有所提升。
季老的散文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来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是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正如钟敬文所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羡林的作品达到了这个境界。
他朴素,是应为他真诚。”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
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
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
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性的,就是有道德的人。
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
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
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
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
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
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在传统文化方面,季老主张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但却又不要求我们因循守旧,老守着老祖宗的东西不放而停滞不前,他鼓励创新,顺着历史的长河发展规律的同时将老祖宗的好东西保留下来,使之生生不息。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
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
前段时间无意间在图书馆的桌子上发现了这本书,当时没什么感觉,就随便翻了几页,本以为没什么好看的,因为经常碰到这种情况,也没发现什么好看的书,而且很久没看课外书了,但是那天晚上在图书馆看到闭馆,并且借了回来.自己带的书动都没动,可见当时我是深深的被这本书吸引了。
也许是很久没有阅读的缘故,也许是一时兴起,当时感觉这本书很不错,就一直看了下去。
我感觉这本书确实挺不错的,毕竟现在很少有人去好好的去看完一本书,除了对自己兴趣很大的,要不就是小说什么的。
当然也不能否定看小说是没有好处的,但这种大家的作品越来越很少有人去看了,虽说现在大多数人知道各方面的大家的名字,但很少有人去阅读他们的作品。
这本书涉及了很多方面,包括人生,爱国,孝道,朋友,世态炎凉,有为有不为等等很多,不过对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为有不为这方面,以及季老先生的写作风格。
对于有为有不为:书中写道:“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做的事,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
中国有句古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
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这里也用不着繁琐的论证,只需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
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所不为,一旦“为”错了,就依然回头。
这是我总结这本书关于有为有所不为的主要介太多,但足以让人对此有很好的理解,发人深思。
像我们学生现在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自己能够好好想想。
对于季老先生的写作风格:季老先生学贯中西,所以他的散文涉及的事物多,范围广,文中引经据典之处也颇多,所以需要慢慢地咀嚼,细细地品味,在咀嚼品味中产生画面感来。
如《西双版纳礼赞》中写道:“你看那参天的古树,它从群树丛中伸出了脑袋,孤高挺直,耸然而起,仿佛想一直长到天上,把天空戳上一个窟窿。
大叶子的蔓藤爬在树干上,伸着肥大浓绿的胳臂,树多高,它就爬多高,一直爬到白云里去。
一些像兰草一样的草本植物,就生长在大树的枝干上,骄傲地在空中繁荣滋长。
大榕树劲头更大,一棵树就能繁衍成一片树林。
粗大的枝干上长出了一条条的腿;只要有机会踏到地面上,它立刻就深深地牢牢地钻进去,仿佛想把大地钻透,任凭风多大,也休想动摇它丝毫。
芭蕉的叶子大得惊人,一片叶子好像就能搭一个天棚,影子铺到地上,浓黑一团。”读着这样的文字,我脑中立刻就浮现出在新马看到的那种树枝上长草的大树、南方看到的大榕树,当时也无比惊讶于他们的奇特,却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只好用相机记录下来,刻印在脑海里。
总之, 季老的散文不像小说那样有扣人心弦的情节,吸引人一口气读完。
读季老的散文适合午后坐在藤椅上,捧一杯清茶;或晚上斜倚床头,伴一盏清灯。
读季老的散文,能让人心静下来、净起来,让人的生活节奏慢下来、再慢下来,让人远离尘嚣、远离浮躁,进入一个清新淡雅的世界。
心情不好或者烦躁的时候,可以拿来净化内心,平复情绪。书中讲了很多,也举了很多古往今来的例子,语言精练质朴易懂,没有很多的繁琐的理论分析,使读者愿意读。
虽说道理没讲
因杨主任的推荐,学校给每位语文老师赠送了一本《季羡林散文精选》。
于是我把它放在午休室的床头,每天午休时间或睡前或醒后读上两篇,甚是惬意。
读季老的散文就像和一位老人在聊天,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但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也不管是写人,还是摹景,都饱含着浓浓的情意,印着作者本人深深的情思:有对祖国的眷念,有对国际友人的关心,有对亲人的思念,有对花草树木的喜爱……尤其是怀念母亲的两篇文章《一条老狗》和《官庄扫墓》,读后让人不禁潸然泪下,那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遗憾,令人肝肠寸断!
季老先生不愧是一代散文大家,他的文字明白晓畅,却又富有瑰丽的想象,一山一水,一花一木,一草一石,都能勾起他无穷的想象,他看着这些事物,仿佛世间一切都不存在了,他的思绪飘向远方、远方……就像泰戈尔,每天早上面对太阳,能神游三界。
你看,《听雨》中他这样写道:“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
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
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
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
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季老先生学贯中西,所以他的散文涉及的事物多,范围广,文中引经据典之处也颇多,所以需要慢慢地咀嚼,细细地品味,在咀嚼品味中产生画面感来。
如《西双版纳礼赞》中写道:“你看那参天的古树,它从群树丛中伸出了脑袋,孤高挺直,耸然而起,仿佛想一直长到天上,把天空戳上一个窟窿。
大叶子的蔓藤爬在树干上,伸着肥大浓绿的胳臂,树多高,它就爬多高,一直爬到白云里去。
一些像兰草一样的草本植物,就生长在大树的枝干上,骄傲地在空中繁荣滋长。
大榕树劲头更大,一棵树就能繁衍成一片树林。
粗大的枝干上长出了一条条的腿;只要有机会踏到地面上,它立刻就深深地牢牢地钻进去,仿佛想把大地钻透,任凭风多大,也休想动摇它丝毫。
芭蕉的叶子大得惊人,一片叶子好像就能搭一个天棚,影子铺到地上,浓黑一团。”读着这样的文字,我脑中立刻就浮现出在新马看到的那种树枝上长草的大树、南方看到的大榕树,当时也无比惊讶于他们的奇特,却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只好用相机记录下来,刻印在脑海里。
而今季老先生用他的文字又把我带回到那些奇特的植物面前。
季老的散文不像小说那样有扣人心弦的情节,吸引人一口气读完。
读季老的散文适合午后坐在藤椅上,捧一杯清茶;或晚上斜倚床头,伴一盏清灯。
读季老的散文,能让人心静下来、净起来,让人的生活节奏慢下来、再慢下来,让人远离尘嚣、远离浮躁,进入一个清新淡雅的世界。
季羡林散文的读后感篇三
我只要一看这本书,就像被磁石一样,被牢牢地吸引住了,无法自拔。
这本书说的是季羡林爷爷自己经历过的一些事:有一些奇怪的事,让自己捉摸不透;有一些和自己养的动物和植物发生的开心和悲伤的是:有一些则是回忆“自己”在当教师的美好时光……我最爱看的是一篇名叫《老猫》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他与咪咪和虎子发生的事:虎子是一只脾气暴躁,又爱咬人的狸猫,而咪咪则是一只毛发雪白,胆小的混种的波斯猫。一开始,季羡林只有一只猫,那就是虎子。过了一年,季羡林就又买来了一只小猫,也就是咪咪。当咪咪被送来时,虎子则已经格外强壮了,专门保护咪咪,不让咪咪受伤害。有一年,咪咪已经生了两个小猫了,大概是初做母亲,没有经验,让自己的猫给饿死了。过了几年,咪咪已经快要不行了,因为它是不是地在某个地方拉小便。于是,咪咪晚上就躲在石头之间睡觉,季羡林每天早上就得去找它,给它喂食。日子久了,有一次,季羡林去找咪咪,没有找到,于是,向邻居打听,邻居说:“猫老了,就会去一个偏僻的地方来接受命运,所以主人是看不到猫死的。”
我非常爱看这本《季羡林散文集》,这本书讲述了一些普通的事,但是,经过了季羡林爷爷的描写,就变得与众不同了。
季羡林散文的读后感篇四
近日阅读季羡林先生八十年散文作品的精选集,耳目一新,感触良多。季先生堪称学界人瑞、文坛常青树,其写作期之长、创作生命力之旺盛,举止无双。
该散文集收集了季老先生80年散文之一部分,从处女作开始一直到新作《惮巴老》,按年代顺序排列。细细阅读,可略见其创作的线索和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历史变迁,显示“世纪老人”的风范,表现其高尚的精神世界。季先生身处校园、情系世界,他的社会活动、足迹遍世界,个人生活方面既出入人民大会堂,又住过“牛棚”,基于丰富的阅历,智慧老人散文中的许多内容,丝丝淡泊中放出智慧的光芒,对于后来人,这是最好的、最活得历史。更突出的一点,就是其散文知识之丰富性、活动领域之广阔多样性和个人体验之深切性无缝地融合在一起,读来不忍释卷,季先生的散文更是反映时代风云的镜子,也是抒发人们心声的画卷。
首先,季先生散文的风格更是平实、诚挚,是不屈不隐的本色写作,读其文,可见其人。文章平白浅近,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轻易表露深爱和沉痛。他晚年与猫为伴,其中一只心爱的猫叫咪咪,是一只浑身雪白的波斯猫。有一天走失了,他心中的难受和思念可想而知,但落在笔下的只是淡淡的一句话“它从我的生活中消逝了,永远的消逝了……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
中国近代外交家黄遵宪倡导“我以我手写吾口”,季先生则是“我以我手写吾心”,文字虽平淡如水,而其中的对生活的感悟却醇厚如醴。他的文章缺少棒喝、顿悟的讥讽,也没有惊世骇俗的警句,是本色的,不以机智和才智取胜,但文章处处闪现其真情、真实、真挚、真切,这是季先生散文的第二个特点。
如季老写于1991年的散文《八十抒怀》,读后为之动容,他写道:“十年浩劫后,我成了陶渊明的志同道合者,他的一首诗我很欣赏: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我一定要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绝不想成为行尸走肉”。这就是一任爱国老人的心声。又如在《悼巴老》一文中写道:“……在学习你的作品时,有一个人绝不会掉队,这就是九十五岁的季羡林”。这是季老写于2005年的散文片断,展现了一种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风骨。
执着地追求真知,崇尚真理而不图虚名,这种精神成为一种性情、一种风范、一种北大人的精神,季老就是其中优秀代表之一。季先生散文的第三个特点,是一种中国真正知识分子正直和责任的自然流露。如季老在文章中写道:“我爬格子爬出来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碎玉,都是甘露吃了能让人升天成仙。但是其中没有毒药,决没有假冒伪劣的东西,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总之一句话,能让人在精神境界中有所收益……”字字句句表现了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和潜心探索社会和人类未知的精神。
一卷书在手能亲近领悟季老的人生感悟和处世风格,更敬佩季老的“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的精神世界。
季羡林散文的读后感篇五
季羡林曾于《漫谈散文》中说道:“散文的精髓在于‘真情’二字,这二字也可以分开来讲:真,就是真实,不能像小说那样生编硬造;情,就是要有抒情的成份。即使是叙述文,也必须有点抒情的意味。平铺直叙者为我所不取。”又说:好的散文作品是于“意匠惨淡经营中”,简练揣摩,煞费苦心,在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选用上,狠下工夫。文章写成后,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自然天成,可以读起来“如饮佳茗,香留舌本;如对良友,意寄胸中”。
季老所提出的这类散文作品,我想我们这些文学爱好者是读过的,即使只有一两篇,也足够品味文香感悟久久。
最早读《清塘荷韵》时我还在海运公司做职员。业余时间里,除家务外大多以图书为伴,只是对于书的种类还是像小时候那样比较挑食,常喜欢翻看一些例如《十月》《收获》一类的期刊文学杂志。因此直到现在,对于优秀的散文作品和作者自己还是非常偏爱。自己虽然不会常提笔去写身边的山水人事,但胸中却仍然有一种骚动,每每在睹物有思之时便欲伏案记下。而这或许就是散文更多关乎真情的实照吧。
季羡林散文的读后感篇六
一位年轻的大学生读了我写的回忆录《行走的陨石》,说我的文章感情很真挚,有季老的影子,并且向我推荐了季老的《一条老狗》和《黄昏》两篇文章,他的话让我汗颜得有些不知所措,季羡林———这位我心目中高不可攀的国学泰斗,我们的差距何止天壤之别,怎么敢和他老人家相提并论啊,于是,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迫不及待的到网上去搜寻这两篇文章,想看看大学生何出此言。
先看了《一条老狗》。读第一遍的时候,不听话的眼泪一直在遮挡我的视线,只能说是囫囵的看了一遍;平静了少许,我又开始看第二遍,虽然情绪好了一些,可眼泪还是止不住;当我拜读第三遍的时候,已经理智了许多,你别说我还真的感到了我的文章有季老的影子,道不是说我的写作水平和文学造诣可以和季老同日而语,而是那颗拳拳的孝子之心,以及对亡母的思念让我感同身受,同为人子,对自己生身老娘的那份眷恋之情,是越磨越深,挥之不去的,人啊,无论尊卑贵贱,母子连心的感觉是相同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平民如此,大师亦如此。
我终于明白了,那位年轻的大学生说的话:“你的文章里有季老的影子”。是啊,怎么会没有呢。
一位才高八斗,硕果累累的耄耋老人,在垂暮之年仍不忘少小离家,母子惜别的点点滴滴,道出了一个儿子,不能与母亲朝夕相伴,床前尽孝的无奈与悔恨,我知道,这一定是季老痛了七十多年的一道硬伤,相比而言,我比季老幸福得多,父亲去世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在场,虽然当时我只有12岁,但是我有幸亲自给父亲擦洗身体,给父亲穿衣服,拉着父亲的手,把他送到太平间。母亲去世时我已经四十开外,见证了母亲去世的全过程,所以我比季老幸运,我的童年虽苦却是在母亲的羽翼下度过的,物资的富足是无法与母爱相比的。然而,无论多大年纪,母亲的过世都是无法抗拒的痛苦,儿子思念母亲的感觉是不会有两个样子的。
季老没有只谈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他极力的想象着,母亲在想念孩子中熬过的每一个夜晚,设想着母亲是怎样的清贫与孤独。关于那条老狗,季老着墨并不多,但赋予了老狗忠诚,坚守,诚信。老狗的不离不弃,其实是季老最想做到的。
“子欲孝而亲不在”年少的季老一定是为了改变母亲的命运而刻苦攻读的,可惜的是母亲没有等到这一天,但是,泉下有知,季母一定会因为欣慰而知足的,“我从来不信什么轮回转生;但是,我现在宁愿信上一次。我已经九十岁了,来日苦短了。等到我离开这个世界以后,我会在天上或者地下什么地方与母亲相会,趴在她脚下的仍然是这一条老狗。”这是季老的原文,我反复的拜读,细心的品味,这是季老的心愿,也是我的心声,能够趴在母亲的脚下,做一条忠于母亲的老狗,与母亲朝夕相伴是每一个做儿子的福气,愿这一切不仅仅是梦。
季羡林散文的读后感篇七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一篇好的文章就能让人爱不释手,读一个好的句子就会让你对这本书产生兴趣。
读了季老的散文就是如此,读了这本书,不仅能领悟季老的人生,也能够聆听他对生活的感悟!
他的人生不是一帆风顺,我们也是如此,系老于一九一一年八月六日来到世上又在二零零九年七月十一日,十一时一分二十七秒与世长辞,在这短短的九十八年中他为世界创造了无数奇迹。即使身处逆境也出人意料的从容、坦然。
他还说,“一个人早死几小时玩死几小时,实在是无所谓的小事,绝影响不了地球的转动,社会的前进。”是啊,人生就像打电话,不是你先挂就是我先挂,对于世界来说只不过是件无所谓的小时事。
读其书可见其人,没错,季老的书就如他的人,书中没有华丽精妙的词句,也没有惊世骇俗的警句,却体现了季老朴素的风格与看淡生死的态度。
一位饱受风霜的朴素老人,写下的书时我品味到了人生的真谛,聆取到生活的感悟,美美回味都能使我心情平静,愉快,这真是一位不平凡的老人!
季羡林散文的读后感篇八
读季老的散文就像和一位老人在聊天,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但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也不管是写人,还是摹景,都饱含着浓浓的情意,印着作者本人深深的情思:有对祖国的眷念,有对国际友人的关心,有对亲人的思念,有对花草树木的喜爱……尤其是怀念母亲的两篇文章《一条老狗》和《官庄扫墓》,读后让人不禁潸然泪下,那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遗憾,令人肝肠寸断!季老先生不愧是一代散文大家,他的文字明白晓畅,却又富有瑰丽的想象,一山一水,一花一木,一草一石,都能勾起他无穷的想象,他看着这些事物,仿佛世间一切都不存在了,他的思绪飘向远方、远方……就像泰戈尔,每天早上面对太阳,能神游三界。你看,《听雨》中他这样写道:“这声音时慢时急,时高时低,时响时沉,时断时续,有时如金声玉振,有时如黄钟大吕,有时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有时如红珊白瑚沉海里,有时如弹素琴,有时如舞霹雳,有时如百鸟争鸣,有时如兔落鹘起,我浮想联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风生笔底。死文字仿佛活了起来,我也仿佛又溢满了青春活力。”“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心旷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季老先生学贯中西,所以他的散文涉及的事物多,范围广,文中引经据典之处也颇多,所以需要慢慢地咀嚼,细细地品味,在咀嚼品味中产生画面感来。如《西双版纳礼赞》中写道:“你看那参天的古树,它从群树丛中伸出了脑袋,孤高挺直,耸然而起,仿佛想一直长到天上,把天空戳上一个窟窿。大叶子的蔓藤爬在树干上,伸着肥大浓绿的胳臂,树多高,它就爬多高,一直爬到白云里去。一些像兰草一样的草本植物,就生长在大树的枝干上,骄傲地在空中繁荣滋长。大榕树劲头更大,一棵树就能繁衍成一片树林。粗大的枝干上长出了一条条的腿;只要有机会踏到地面上,它立刻就深深地牢牢地钻进去,仿佛想把大地钻透,任凭风多大,也休想动摇它丝毫。芭蕉的叶子大得惊人,一片叶子好像就能搭一个天棚,影子铺到地上,浓黑一团。”读着这样的文字,我脑中立刻就浮现出在新马看到的那种树枝上长草的大树、南方看到的大榕树,当时也无比惊讶于他们的奇特,却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只好用相机记录下来,刻印在脑海里。而今季老先生用他的文字又把我带回到那些奇特的植物面前。
季老的散文不像小说那样有扣人心弦的情节,吸引人一口气读完。读季老的散文适合午后坐在藤椅上,捧一杯清茶;或晚上斜倚床头,伴一盏清灯。读季老的散文,能让人心静下来、净起来,让人的生活节奏慢下来、再慢下来,让人远离尘嚣、远离浮躁,进入一个清新淡雅的世界。
季羡林散文的读后感篇九
近日细读季羡林。
散文。
集,文章质朴、低调、有内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季羡林散文选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近日阅读季羡林先生八十年散文作品的精选集,耳目一新,感触良多。季先生堪称学界人瑞、文坛常青树,其写作期之长、创作生命力之旺盛,举止无双。
该散文集收集了季老先生80年散文之一部分,从处女作开始一直到新作《惮巴老》,按年代顺序排列。细细阅读,可略见其创作的线索和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历史变迁,显示“世纪老人”的风范,表现其高尚的精神世界。季先生身处校园、情系世界,他的社会活动、足迹遍世界,个人生活方面既出入人民大会堂,又住过“牛棚”,基于丰富的阅历,智慧老人散文中的许多内容,丝丝淡泊中放出智慧的光芒,对于后来人,这是最好的、最活得历史。更突出的一点,就是其散文知识之丰富性、活动领域之广阔多样性和个人体验之深切性无缝地融合在一起,读来不忍释卷,季先生的散文更是反映时代风云的镜子,也是抒发人们心声的画卷。
首先,季先生散文的风格更是平实、诚挚,是不屈不隐的本色写作,读其文,可见其人。文章平白浅近,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轻易表露深爱和沉痛。他晚年与猫为伴,其中一只心爱的猫叫咪咪,是一只浑身雪白的波斯猫。有一天走失了,他心中的难受和思念可想而知,但落在笔下的只是淡淡的一句话“它从我的生活中消逝了,永远的消逝了……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
中国近代外交家黄遵宪倡导“我以我手写吾口”,季先生则是“我以我手写吾心”,文字虽平淡如水,而其中的对生活的感悟却醇厚如醴。他的文章缺少棒喝、顿悟的讥讽,也没有惊世骇俗的警句,是本色的,不以机智和才智取胜,但文章处处闪现其真情、真实、真挚、真切,这是季先生散文的第二个特点。如季老写于1991年的散文《八十抒怀》,读后为之动容,他写道:“十年浩劫后,我成了陶渊明的志同道合者,他的一首诗我很欣赏: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我一定要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绝不想成为行尸走肉”。这就是一任爱国老人的心声。又如在《悼巴老》一文中写道:“……在学习你的作品时,有一个人绝不会掉队,这就是九十五岁的季羡林”。这是季老写于20xx年的散文片断,展现了一种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风骨。
执着地追求真知,崇尚真理而不图虚名,这种精神成为一种性情、一种风范、一种北大人的精神,季老就是其中优秀代表之一。季先生散文的第三个特点,是一种中国真正知识分子正直和责任的自然流露。如季老在文章中写道:“我爬格子爬出来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碎玉,都是甘露吃了能让人升天成仙。但是其中没有毒药,决没有假冒伪劣的东西,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总之一句话,能让人在精神境界中有所收益……”字字句句表现了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和潜心探索社会和人类未知的精神。
一卷书在手能亲近领悟季老的人生感悟和处世风格,更敬佩季老的“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的精神世界。
我只要一看这本书,就像被磁石一样,被牢牢地吸引住了,无法自拔。
这本书说的是季羡林爷爷自己经历过的一些事:有一些奇怪的事,让自己捉摸不透;有一些和自己养的动物和植物发生的开心和悲伤的是:有一些则是回忆“自己”在当教师的美好时光......我最爱看的是一篇名叫《老猫》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他与咪咪和虎子发生的事:虎子是一只脾气暴躁,又爱咬人的狸猫,而咪咪则是一只毛发雪白,胆小的混种的波斯猫。一开始,季羡林只有一只猫,那就是虎子。过了一年,季羡林就又买来了一只小猫,也就是咪咪。当咪咪被送来时,虎子则已经格外强壮了,专门保护咪咪,不让咪咪受伤害。有一年,咪咪已经生了两个小猫了,大概是初做母亲,没有经验,让自己的猫给饿死了。过了几年,咪咪已经快要不行了,因为它是不是地在某个地方拉小便。于是,咪咪晚上就躲在石头之间睡觉,季羡林每天早上就得去找它,给它喂食。日子久了,有一次,季羡林去找咪咪,没有找到,于是,向邻居打听,邻居说:“猫老了,就会去一个偏僻的地方来接受命运,所以主人是看不到猫死的。”
我非常爱看这本《季羡林散文集》,这本书讲述了一些普通的事,但是,经过了季羡林爷爷的描写,就变得与众不同了。
近日细读季羡林散文集,文章质朴、低调、有内涵。有些篇章,让人读后润心,感触连连。书中插图反映从季老青春年少至耄耋之年,让人略见其创作的线索和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历史变迁,显示“世纪老人”的大家风范及高尚的精神世界。季老九十多的高龄思路清、身体健,笔耕不辍,堪称学界人瑞,文坛常青树,其写作期长、创作生命力之旺盛,举世无双。
季老工作在校园内,情系海内外,足迹遍世界。他经历过“饥荒”,住过“牛棚”,一度成为“不可接触者”,又番然成为“极可接触者”。他将广阔活动领域中个人的深切体验和多门类丰富的知识无缝链接,使得他的散文能够反映时代风云,在丝丝淡泊中绽放出智慧的光芒。
季老的散文风格是平实,诚挚、本色。文章不轻易表露深爱和沉痛,少有华丽的词藻,却处处闪现着真情、真意、真切,正直和责任。他说过:“要说真话,不讲假话。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娓娓而谈,入情入理,引人深思。
季老散文集中的许多篇章读后都不愿释怀,《我的家》《赞‘代沟’》《留德十年》《老猫》《论压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条老狗》以及一些悼念性的文章和抒怀集(《七十抒怀》、《八十抒怀》、《九十抒怀》)都是季老“我以我手写吾心”的最佳代表,读后为之动容。在《八十抒怀》中,他写道:“十年浩动后,我成了陶渊明的志同道合者,他的一首诗我很欣赏‘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我一定要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绝不想成为行尸走肉。”这是一代爱国老人的心声。在《悼巴老》中写:“在学习你的作品时,有一个人绝不会掉队,这就是九十五岁的季羡林。”表达出老一代知识分子孜孜以求,活到老学到老的风骨。
季老不仅经受过国内的“饥荒”,而且身受德国的“洋罪”,吃过人造黄油,曾在电影院遭遇“出虚恭”的尴尬。季老不仅爱花草树木,还怜惜风中枯藤,他在文中说过:”自己生存,也让别的动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他爱猫如已出,把猫视为家庭成员,最大限度地宽容病猫,纵使小便失禁的病猫尿在他的稿纸上或裤腿上,他也不忍心拍打一下心爱的猫儿。故乡,在母亲的篱笆院落门前守候的一条老狗,以至于能够长达七十年之久萦绕在季老的脑海里。季老的博爱之心跃然纸上,力透纸背。季老早年出外求学,远离亲娘,远离家乡,但他的心中永远爱他的母亲,爱他的故乡。他说过:“。
我的家乡。
在山东。泰山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何止于米,相期以茶”!
亲近季老的历练人生感悟和峥峥处世风格,敬佩季老”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的精神境界。季老说过:”我的工作主要是爬格子。几十年来,我已经爬出了上千万的字。这些东西都值得爬吗?我认为是值得的。我爬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都是甘露醍醐,吃了能让人飞升成仙;但是其中绝没有毒药,绝没有假冒伪劣,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这就是一代文人给后世子孙留下的瑰宝。
季羡林散文的读后感篇十
自从认识了几个字,读了几本书,走了几里路,我便开始思考人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何在?可那时候小,没经过世事,自然也就没有答案。今天,当看到季羡林随想录时,又勾起了我心底沉睡的思考。
季羡林说,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当看到这句话时,我顿悟,终于找到了一种完满的答案,能够解释所有人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答案。但他把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归结于有没有责任感,这一点我的理解又跟他有所不同。我认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
若论一个普通人的存在,放在小小的一辈子里,局限于这狭小的时间与空间里,或许很难明了我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哪里,亦看不出我们对于人类发展所做的贡献在哪里。但如果是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环节,一段链条,或者是接力赛中的一段路程呢,我们的存在明显就具有了不可或缺的意义与价值。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平凡的,谈不上为社会做了多大的贡献。但作为一个社会人,他必然与周围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每一种联系又都会产生相应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不可否认,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都有它自身的意义。这就是一种传承,一种人类文明的进化方式,最终形成一股推动人类不断发展的默默的力量。我觉得这就是人生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季羡林还说,这个道理不是很多人都能够明白的,他们都活的浑浑噩噩,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但我要说,明不明白又有什么关系呢?即使不知道意义何在,就像广大普普通通的农民、工人,还有我们,每个人都同样努力的活着,关于的`责任并没有被推卸掉,我们都承担起了本该承担的一切,完成了人生的接力赛,怎么能说是没有价值的呢。马克思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主要力量。这当然包括了所有的人,好人坏人,平庸的人,杰出的人等等,他们都对人类的发展起到了或多或少的作用。好人自然受到推崇,被作为社会道德的典范;而坏人则作了反面教材,教会了人们什么事情是错的,是不能去做的。平庸的人和杰出的人也都创造了社会价值,只是按照现代人的标准,价值的大小不一而已。
总之,我认为人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意义与价值。
季羡林散文的读后感篇十一
"真"与"朴"是季先生。
散文。
的两大特点。那读者又是如何看的呢?来看看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季羡林的散文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近日阅读季羡林先生八十年散文作品的精选集,耳目一新,感触良多。季先生堪称学界人瑞、文坛常青树,其写作期之长、创作生命力之旺盛,举止无双。
该散文集收集了季老先生80年散文之一部分,从处女作开始一直到新作《惮巴老》,按年代顺序排列。细细阅读,可略见其创作的线索和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历史变迁,显示“世纪老人”的风范,表现其高尚的精神世界。季先生身处校园、情系世界,他的社会活动、足迹遍世界,个人生活方面既出入人民大会堂,又住过“牛棚”,基于丰富的阅历,智慧老人散文中的许多内容,丝丝淡泊中放出智慧的光芒,对于后来人,这是最好的、最活得历史。更突出的一点,就是其散文知识之丰富性、活动领域之广阔多样性和个人体验之深切性无缝地融合在一起,读来不忍释卷,季先生的散文更是反映时代风云的镜子,也是抒发人们心声的画卷。
首先,季先生散文的风格更是平实、诚挚,是不屈不隐的本色写作,读其文,可见其人。文章平白浅近,没有华丽的词藻,不轻易表露深爱和沉痛。他晚年与猫为伴,其中一只心爱的猫叫咪咪,是一只浑身雪白的波斯猫。有一天走失了,他心中的难受和思念可想而知,但落在笔下的只是淡淡的一句话“它从我的生活中消逝了,永远的消逝了……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还颤抖不止。”
中国近代外交家黄遵宪倡导“我以我手写吾口”,季先生则是“我以我手写吾心”,文字虽平淡如水,而其中的对生活的感悟却醇厚如醴。他的文章缺少棒喝、顿悟的讥讽,也没有惊世骇俗的警句,是本色的,不以机智和才智取胜,但文章处处闪现其真情、真实、真挚、真切,这是季先生散文的第二个特点。如季老写于1991年的散文《八十抒怀》,读后为之动容,他写道:“十年浩劫后,我成了陶渊明的志同道合者,他的一首诗我很欣赏: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我一定要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绝不想成为行尸走肉”。这就是一任爱国老人的心声。又如在《悼巴老》一文中写道:“……在学习你的作品时,有一个人绝不会掉队,这就是九十五岁的季羡林”。这是季老写于20xx年的散文片断,展现了一种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风骨。
执着地追求真知,崇尚真理而不图虚名,这种精神成为一种性情、一种风范、一种北大人的精神,季老就是其中优秀代表之一。季先生散文的第三个特点,是一种中国真正知识分子正直和责任的自然流露。如季老在文章中写道:“我爬格子爬出来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碎玉,都是甘露吃了能让人升-天成仙。但是其中没有毒药,决没有假冒伪劣的东西,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总之一句话,能让人在精神境界中有所收益……”字字句句表现了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和潜心探索社会和人类未知的精神。
一卷书在手能亲近领悟季老的人生感悟和处世风格,更敬佩季老的“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的精神世界。
季老的散文饮誉大江南北,那些篇章中丰富的内涵,动人的情感,浓郁的诗情,清新的文笔和斐然的文采,让人仿佛漫步在春天的原野而目不暇接,又仿佛跋涉在岁月的长河而思绪万千,而期间最让人感怀的是他的一腔真情。
曾有人评价季老的品格“像一目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多少年来,世事莫测,季老总能做到“处之泰然,随遇而安”,在他的眼中,一切仿佛浮云,再激荡的情绪,再深刻的痛苦,也可以用随和平稳的态度来表达。
《牛棚杂记》让我们回到那个特殊的年代。然而,再回首牛棚中艰难的岁月时,季老的心中更多的是对那个时代的反思,是对伤害过他人的人的宽恕,而非愤怒或抱怨。季老生命中最痛苦的时期应该是遭批斗的时候。那时,他甚至到鬼门关走过一遭。季老追述说,那时的自己全无个人言论和自由可言。批斗之时拳打脚踢,耳光相接,谩骂凌辱,背曲弯腰,批斗完了,一声“滚蛋”踢下批斗台,汗流满面。这样的遭遇让季老感到奇耻大辱,他也曾经万念俱灰,而最终他把这些痛苦都忍了下来。当十年浩劫已过,天日重明时,季老是有理由痛恨他们的。然而他并没有这样做。本着一颗责己之心,季老在回望那段历史时,表现了博大的胸怀。他并未揪着别人犯的错误不放,而是不断的进行着自我反思。季老的心中无怨恨,只有宽恕。“宽恕”两字包含着人生的大道至理,它不仅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
季老,就是这样用精神的感召,道德的力量,教我们在尘世中保持着一颗朴素的心,做一个真正纯粹的人。
古曰“上善若水”。季老用一生的时间给自己造了一颗如水般澄澈的心,既映照出世间的尘埃,也看清自己心上所沾染的污尘。近一个世纪时光的磨洗,让季老心胸平和,不喜不惧,宠辱不惊,逍遥自在,一如赤子。
如今,斯人已逝,不由得让我们感叹: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季羡林大师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他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季先生的人品和才华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缅怀季老之时,人们不禁会想起这段20xx“感动中国”给先生的颁奖词。确实,这几句话,先生足以担当。
回顾季老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片段:他是农民的儿子,小时候家中没有一本书;他幼时离家,从贫困山村远赴济南,投奔叔父;叔父决定供他上学,他的命运出现了第一个转折;他曾因为讨厌读书而离开学校,后为了校长的一幅字而重返课堂;他同时考取了清华和北大,艰难选择之后在清华度过了最难忘的大学时光,而余生却都站在北大的课堂上教书授课;家庭给了他一个包办的婚姻,十二年与妻子分隔两地,却终能相濡以沫共度一生;十年浩劫,他受过牛棚的炼狱之苦,走出之后依然笑容满面;一生醉心于学术研究,使他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师。
如今,我们敬仰、缅怀季羡林先生,不仅因为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桃李满天下、享誉海内外,更因他精神的感召,道德的力量。透过他生前留下的一本本著作,一篇篇文章,我们仿佛能看到一颗纯真的赤子之心,澄澈如水。
世人皆知季老是著名的学者、教授,其涉足领域之广世间罕见且都卓有建树,令人惊叹。然而他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靠的不是聪明,而是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精神。惜时如金,以勤补拙,是他的成功秘诀。我们总记得,季老常一身中山装,几十年朴素如一老农,连他自己都笑称自己为一名“土包子”。然而,正是这位从田间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却成为了闻名遐迩、世人敬仰的学术宗师。农民一样质朴的季羡林,也像老农一样遵守着时间规律,只为了能在收获时节多有所得。几十年来,每天凌晨四点,季老便准时开始工作。不论刮风、下雨、天晴、天阴,几十年来,他从来都是如此。几十年如一日,认真得让人无法置信。
学生们回忆说“季老惜时如金,即使走路,也做到了路不空行,行必有思,思必有得”。即使坐在飞机上,他也充分利用,不空坐耗时,有些文章就是在飞机上写的。到国外参加国际会议,散会后回到宾馆,也是坚持看书学习。即便在住院期间,也是如此。例如打点滴时,他进行构思,打腹稿,待拔针之后则写在稿纸上。《病榻杂记》中的很多文章就是这样写出的。
时间流逝易把旧人抛,时光易逝的残酷难免令人不安。人到了老年,对光阴的流逝更加敏感。季老写的文章,一旦涉及到时间,便感慨不已,是感叹,是珍惜,亦是留恋。时间的紧迫让季老不顾年事已高而努力工作,以至于有年轻人善意的提醒他不要忘记了自己的年龄,要注意身体。而季老却回答,他并没有忘记年龄,只不过不想浪费一丁点时间。正是由于对一分一秒的时间的珍惜,季老才在过往的岁月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季羡林散文的读后感篇十二
假期床头多了本季羡林散文集,有事没事睡前翻翻,感触回味很多。
季羡林老先生对人生有着不同寻常的体会。他的文章时而让人感到悲伤,时而又让人不禁笑出声来。那么多的回忆和感想,把我带入了他的人生。细嚼一下是那么的朴实无华,却让人回味无穷也。
季羡林老先生从小家境贫寒,但是在学习上,在做学问时他很执着,每天四点到六点是他看书写作时间,而我正在睡大觉。文中,他的家乡是无比美丽的:捉知了,摸鸭蛋,清澈的湖水,一切那么美好。季羡林老先生离乡后,看到异乡的月亮,却觉得怎么也比不上故乡的小月亮,发出“月是故乡明”的感慨。季羡林老先生深深地怀念在清华的日子,在老家的日子,在异国他乡的日子,在他笔下,每段日子都是有趣的。季老有许多回忆,许多故事,每一个都写出了季老真情实感,季老为人淳朴重感情。笔下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鲜活,想必他们的影像日日夜夜浮现在季羡林老先生眼前吧。
季羡林老先生热爱生活、热爱小动物,那篇《老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猫虎子陪伴了季老14个年头,那只猫暴烈咬人,但却又温柔敦厚,当“奶娘”,捉来小动物喂“咪咪”。其间妙趣横生。这儿是趣,那儿是美。“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池塘里,绿叶衬红花,荷花亭亭而立,美不胜收。季荷现在是挂在我嘴边最多的词。
每一篇文章都流露了季羡林老先生的喜怒哀乐,包含了一个个人生的道理。看见每一篇文章透露出的怀念、幻想、哀愁与激动,我感触颇多。每一篇文章都引人入胜,然后又想到自己,常常感到羞愧,又跟着季老在悲伤时也悲伤,开心时也开心。
悲惨的事情在季老笔下有丝丝甜意,美好的事情中却又掺杂着点失望与怀念。吃的盐比我们吃的米还要多的季羡林老先生对人生有着不同的感悟。一草一木对他来说都好像有生命一般。处处都是生活的道理呀!
季羡林散文的读后感篇十三
散文。
只需要一盏不必太过亮的台灯或者来一杯茉莉花茶。接下来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季羡林的散文读后感欢迎阅读!
(一)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人生,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不仅平常人可以对此大发感慨,学者们似乎也特别偏爱谈人生。什么是人生?也许哲学家们能讲出很多高深的道理,但他们的精辟之论往往玄妙晦涩,离现实生活太远。读《季羡林谈人生》这本书,俨然在聆听一位长者侃侃而谈,心灵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静静地反省,心境变得更加纯净。
每个人的人生是不同的,每个人对人生的意义认识也不同,在我看来既然我们幸运地拥有了生存的机会和权利,那么就该在这短暂的人生中,抓住每一个机会,做好每一件事情,让生命大放光彩,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有意义也才有价值。而人如果对自身生命意义不明白,那么行为就没有了标准,生活的态度也无从确定,于是一切变得茫无所措。作为一名年轻税务工作者,奉献在国税大舞台上,为纳税人服好务,为国家收好税,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
人生是短暂的,我们应该珍惜人生,热爱人生,用自己心中的目标,不停地去追逐人生的意义,不断地去实现人生的价值,让生命焕发出灿烂的光彩。
(二)不完美才是人生。
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季老从另一种意义上对人生的新诠释,也是一种谦虚做人的态度。尽管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的人生是没有的,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人生不如意事往往十有八九。我们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只有在不完美中,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所以完美的人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生活态度。只要拥有一份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我们就会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平和挫折,才会更好地享受生活中的苦与乐,享受这份“不完美”。
愚蠢的人绞尽脑汁追求那虚无飘渺的完美生活,而智者从不完美起步,强者在不完美中超越,因为不完美才是人生!
(三)成功。
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季羡林。
上面的公式是季老积七八十年的经验得到的,在季老看来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也是我们必须狠下功夫的。
没有哪个时代像今天这个时代的人一样渴盼成功,我们仰慕名人,等待机会,可是真正扎扎实实勤奋努力的人却少之又少。在充满诱惑的时代,如果真想有所收获,就只有静下心来,踏着勤奋的阶梯,脚踏实地。在我看来,一个人拥有了勤奋,也就拥有了其他可贵的品质,有敏捷的思维来勤于思考,有坚强的毅力来勤于努力,有细心的精神来勤于工作。作为年轻人,更应该刻苦勤奋,勤奋工作,勤奋学习,这样才能在我们工作的岗位上大放光彩。
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我想这就是勤奋最完美的诠释吧!
很早看过艺术人生参访季羡林老人的专题,知道他是位名人,但真正让我关注他,对他产生敬佩的是在去年暑假期间,我才真正的知道了他的许多故事,接触了他的一些文章,也拜读了他的《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内容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着人生的哲理。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譬如,在《傻瓜》一文中,他写道: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做“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这说明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道理。他认为:不自作聪明,不把别人当傻瓜,从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只要能做到这一步,全社会就都是聪明人,没有傻瓜,全社会也就会安定团结。
读季羡林的文章,只需要一盏不必太过亮的台灯,或者来一杯茉莉花茶。和着灯光的宁静与茶的清新便可以深入文字的乾坤里独享乐趣。你会发现你的童年、青年、壮年、中年、老年全在这本书里,书里的故事不仅仅是季先生的,还是每一个人的。修身、哲学、寄情、旷达。也许你不爱读书,你不爱看故事、你不会轻易理解他人的历史足迹、你不愿意相信那些用冠冕堂皇的书面语变现的文艺。但是你不可以怀疑季老真诚的态度。
读了《季羡林谈人生》,感觉很是中的,一直渴望与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种与上上辈人的闲谈,而是真正谈谈人生中的许多对我来说还很懵懂浑噩的东西。而这位望九之年的老先生能把对人生的感悟分享出来,于我似久旱之甘雨,润心润肺。有些东西,在这个纷乱的世界,我们来不及沉淀,在忙碌无为中忘记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会去考虑了。但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留有一个位置,存放它们。是季先生帮我拂去了存放它们的箱子上的灰尘,重新将它开启,并确认了它们的存在与正确。季先生乐观地相信人类会到达大同之域,为此,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为推动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只要抱有这份责任感,那么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找到了。
很庆幸自己在年轻的时候能够读到这样一本好书,让自己能深入思考人生。刚刚步入社会,坦认我自己诸多不足之处,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环境中因素繁杂,倘若没有自己的追求和看法,则容易随波逐流。对自我人生目标的确定与分解离不开对自己的清楚认知和对环境的深入了解,坚韧是我的长处,多思则影响我前进,这点和季老有同感,思太多则会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容易在潜意识里产生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可能是由于在环境中没有获得安全感的缘故。纵横分析,结合各方面现状,摆正态度后,该轻松上阵了。真正的人生不是谈出来的,是走出来的。
每次读季老的书,都能从他那简洁清雅的文字中品味出他的大度与随和。
人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都会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
可,究竟人生是什么?什么,是人生?
关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季老说:“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是的,责任感,对于人类前进、时代进步的历史责任感,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这决不是在高喊。
口号。
这是大智大慧的耄耋老人对后辈的谆谆教诲。我们所有人都应当谨记在心。
对于人生,他还提出:“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另一个意义上对人生的诠释。是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没有人敢高声宣喊自己的人生是完美无缺的。人生路上,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坎坷与挫折、这样那样的不完美与遗憾。文中,季老引用了苏东坡的《水调歌头》里的一句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准确的说明了这一点。人人有本难念的经,所以说:“不完美才是人生”。这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对己,可以不烦不躁;对人,可以互相谅解。
季老接近九十年的人生路途,少不了挫折,少不了坎坷,少不了困境。记得他曾笑谈过自己,几度摔倒,又几度爬起。
季羡林散文的读后感篇十四
前几天,我读了《季羡林散文精选》中“爽朗的笑声”这篇文章,文章主要讲了作者认识一位老干部,并对他怀有敬佩之心。作者愿意对他谈自己的思想。他爽朗的笑声给作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可是一场“暴风骤雨”般的运动使他们都不会笑了。有一天作者在医院遇见了正在看病的老干部,虽然作者很担心他,但不敢打招呼。直到有一天,乌云逐渐散去,阳光普照,爽朗的笑声又回到了他们身边。
在我的生活中也有类似的经历。
我的童年里大部分都是充满笑容的:考试得一百分时,我会开心的笑;受到表扬时,我会害羞的笑;和好朋友一起玩耍时,我会无拘无束的笑。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本名叫《万物简史》的书,里面提到宇宙和生命,让我想起了先后去世的爷爷和姥爷,他们生前都很爱我,我也很爱他们,可是我再也见不到他们了,一想到这里,我很伤心。于是我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我想如果人活着还要死去,那么活着还有什么用?宇宙是不是无限大的?无限是什么概念?时间是不是永远存在的?在那段时间里我几乎每天脸上都没有一点笑容。尤其是想到爸爸妈妈以后也会死去,我会再也见不到他们了,我就特别伤心,每到这时候,爸爸妈妈就会耐心地开导我。
慢慢地,我明白了:我们要珍惜时间,要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在有限的生命里做有意义的事情。只要有爱,一个人永远不会死,ta会一直活在我们的心里。笑容也回到了我的身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季羡林散文的读后感篇十五
季羡林大师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学者,他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季先生的人品和才华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缅怀季老之时,人们不禁会想起这段2006“感动中国”给先生的颁奖词。确实,这几句话,先生足以担当。
回顾季老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片段:他是农民的儿子,小时候家中没有一本书;他幼时离家,从贫困山村远赴济南,投奔叔父;叔父决定供他上学,他的命运出现了第一个转折;他曾因为讨厌读书而离开学校,后为了校长的一幅字而重返课堂;他同时考取了清华和北大,艰难选择之后在清华度过了最难忘的大学时光,而余生却都站在北大的课堂上教书授课;家庭给了他一个包办的婚姻,十二年与妻子分隔两地,却终能相濡以沫共度一生,他受过牛棚的炼狱之苦,走出之后依然笑容满面;一生醉心于学术研究,使他成为著名的学者、大师。
如今,我们敬仰、缅怀季羡林先生,不仅因为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桃李满天下、享誉海内外,更因他精神的感召,道德的力量。透过他生前留下的一本本著作,一篇篇文章,我们仿佛能看到一颗纯真的赤子之心,澄澈如水。
世人皆知季老是著名的学者、教授,其涉足领域之广世间罕见且都卓有建树,令人惊叹。然而他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靠的不是聪明,而是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精神。惜时如金,以勤补拙,是他的成功秘诀。我们总记得,季老常一身中山装,几十年朴素如一老农,连他自己都笑称自己为一名“土包子”。然而,正是这位从田间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却成为了闻名遐迩、世人敬仰的学术宗师。农民一样质朴的季羡林,也像老农一样遵守着时间规律,只为了能在收获时节多有所得。几十年来,每天凌晨四点,季老便准时开始工作。不论刮风、下雨、天晴、天阴,几十年来,他从来都是如此。几十年如一日,认真得让人无法置信。
学生们回忆说“季老惜时如金,即使走路,也做到了路不空行,行必有思,思必有得”。即使坐在飞机上,他也充分利用,不空坐耗时,有些文章就是在飞机上写的。到国外参加国际会议,散会后回到宾馆,也是坚持看书学习。即便在住院期间,也是如此。例如打点滴时,他进行构思,打腹稿,待拔针之后则写在稿纸上。《病榻杂记》中的很多文章就是这样写出的。
时间流逝易把旧人抛,时光易逝的残酷难免令人不安。人到了老年,对光阴的流逝更加敏感。季老写的文章,一旦涉及到时间,便感慨不已,是感叹,是珍惜,亦是留恋。时间的紧迫让季老不顾年事已高而努力工作,以至于有年轻人善意的提醒他不要忘记了自己的年龄,要注意身体。而季老却回答,他并没有忘记年龄,只不过不想浪费一丁点时间。正是由于对一分一秒的时间的珍惜,季老才在过往的岁月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季羡林散文的读后感篇十六
对于季羡林先生,我一直是十分敬仰的。近日,读了《季羡林散文》,对他又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季老一生,真可谓是历经坎坷了。生于满目疮痍的旧中国,长于战火纷飞的人世间,而唯一有希望能显得美好些所谓的留学生涯,也因法西斯的炮火充塞着二战的硝烟。辗转回国,也没有过几年安生日子便遭遇了文革。晚年的许多时光,却也只能在病榻上熬过。所幸,人生的苦难往往与成就成正比。
季羡林先生是深受北大师生爱戴的一代宗师,又是享誉中外的语言学家、翻译家、佛学家,还是别具一格的散文家,像季先生这样学识博大精深,被称为中国学界的“人间国宝”的人物,却十分亲切自然。其实人的.伟大,更多时候不完全是源于事业上的成就,而是人格上的高山仰止。
这位慈爱长寿的老人,将那数年的心酸甜蜜,以那最优雅的散文创作,或抒情,或状景,或言志,或怀人,动之以情地表现他内心深处的天地。那平淡无味的黑字,略带俏皮的言语,真真切切的情感,无不充斥着我的内心,这大概便是季羡林的文章吸引人的地方吧。
《留德十年》的灰暗岁月听他一一道来娓娓动听,《牛棚杂忆》将莫大的愤懑写得似乎不值一提。并不圆满的人生轨迹,在季老看来不过是宇宙间的沧海一粟,尤其是在一个常人已无法企及的年龄上。荷花是季老的爱恋所在,《清塘荷韵》是季先生于1998年荣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的得意之作,写出了荷之生命令人振奋不已,读这篇文章,眼前总浮现出一池亭亭玉立,生命力极强的荷花和一位身穿蓝色中山装的老人,慈祥的双目谦和地微笑着,睿智博学的头顶飘动着银丝,漫步在曲径通幽,荷花盛放的荷塘之畔……《神奇的丝瓜》处处透着童真,俨然一个懵懂孩子对新鲜世界的憧憬之作。心中有佛,才能看到佛;心中有美,才能发现美;也只有纯洁的灵魂所支配的躯体,才能写下这样一份纯真。《九十述怀》步趋期颐之年尚笔耕散文不辍,寄托着无限的生命情绪,表达了他对世事人生的深情。
细细阅读,可略见其创作的思想、生活、情感世界的历史变迁,显示“世纪老人”的风范,表现其高尚的精神世界。季老身处校园,却情系世界。他的社会活动,足迹遍世界。他在《九十述怀》中写道:“如果把我的足迹画成一条长线的话,这条长线能绕地球几周。”既住过总统府之类的豪华宾馆,又住过“牛棚”,基于丰富的阅历,智慧老人散文中的许多内容,丝丝淡泊中放出智慧的光芒。对于后来人,这是最好的,最活的历史,季先生的散文是反映时代风云的镜子,也是抒发人们心声的画卷。读着它,能亲近领悟到老人的人生感悟和处世风格,更敬佩他那“爬格子不知老已至,名利于我如浮云”的精神世界。季先生的散文,是他在一生的拼搏中,从心灵里流出的潺潺清泉,字里行间饱含着真实情感,在朴实文笔中蕴含着优美。
就是这样一位长者,有一天竟离我们而去了。但是,他带给人们的感动,是润物细无声的,正如高雅的音乐对人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静静地翻阅着这本《季羡林散文》,如水一样清澈。
季羡林散文的读后感篇十七
春雨,在古代是一种吉祥的象征。诗人也对她多有赞美之声,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是千古名句。
季羡林老先生的《听雨》更是如此。季羡林先生通过大旱之中的一场春雨,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文章最后,季羡林老先生更是“潜心默祷,祝愿雨声长久响下去,响下去,永远也不停。”
雨,我从小到大见过无数次了。小时候,在雨中奔跑、嬉戏,快乐无穷;当然,也有一次,因为雨下得太突然,被淋了个措手不及,没几天,就冻感冒了。现在的我,已经没有了对雨的厌烦之情,偶尔还会因为突然下雨高兴一回。
读了《听雨》。我又想明白了许多。在中国,听雨的人从来不在少数,但能听出雨意的人,大多数都是对尘世有所感悟的人。点点雨声中,却不知包含了多少思念、留恋。其中最为经典的莫过于杜牧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雨纷纷”三个字,正衬托着“欲断魂”,从字句上也能看出作者心中的凄凉。而季羡林老先生的《听雨》寓意则是相反。季羡林老先生开始的兴奋是为了这大旱中,终于下起了雨!雨,能够使农作物生长的更迅速,更是季羡林老先生盼望已久的心愿,终于实现了!
雨,对人有时也是一种回忆,如说是听雨,倒不如说是用心观雨,听雨声在心中回响,世间万理,皆在心中。
雨在心中,心何尝不在雨中?
季羡林散文的读后感篇十八
春雨,像春天的使者,它的到来,让万物恢复了生机。小草更绿了,花儿更红了。它如烟雾,轻飘飘地,让大家爱上了它。当我读完季羡林先生所着的《清塘荷韵》中《听雨》后,使我对雨又有了一次深切地感受。
听雨,在季羡林先生眼里,是一种享受。他爱听雨滴敲打铁皮的声音,如在文中所说“听到头顶的雨滴声,此时无声胜有声,我心里感到无量的喜悦,仿佛饮了仙露,吸了醍醐,大有飘飘欲仙之感。”
我国的许多诗人在听雨后,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大诗篇。拿我们最熟悉的大诗圣来说,他写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早已家喻户晓。听雨,能让人的心情喜悦。它不但能给作家提供一些好的素材,而且,能让你在听雨的途中感受一下心灵的洗礼,能让你体悟到受用终生的真谛。
可是,季羡林先生听那连绵的雨声,不仅仅是为了能让自己心情喜悦。更重要的是,他希望正和干旱抗击的麦苗,在接受完春雨的洗礼之后。能够更加茁壮的成长。
春雨贵如油。即使是一场小雨,也会让农民兴奋的,季老先生没有把自己当成城里人,虽然自幼没干过几天活,但他总是认为自己是农民,血管里淌着农民的血。因此,他对农村怀有深厚的感情。当下着春雨时,他喜欢上了听雨。他希望春雨能让农民有个大丰收。
万物的生长离不开雨。季先生也希望万物在春雨的滋润下,显得更加生气了。
季老先生爱听雨,也是为了让大自然多一点生机。活泼。他爱大自然,爱看大自然的花草树木:爱看绿叶在吸收甜蜜的雨滴;花儿在春雨过后展开了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