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教案(优质23篇)
教案的编写应当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示范和指导,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和有效学习。在教案编写过程中要注意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工具,提高教学效果。这里有一些实用的教案模板,供你参考和借鉴。
长方体教案篇一
3.会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策划选择包装样式,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4.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思考过程.。
一、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研究有关长方体物体的包装的数学知识(揭题).。
二、展开.。
2.试一试:
师:到底有几种呢?每一组同学先讨论,动手摆一摆,并想一想如何说才能让大家明白你的摆法。
生汇报。重叠。
归纳:三种不同包法:a面重叠(上下叠);b面重叠(前后叠);c面重叠(左右叠).。
3、猜一猜。
生:猜。
师:那么,究竟有几种呢?我们接下来研究。
4、摆一摆。
师:每一组的同学分工合作,边摆边思考,想一想怎样说才能让大家明白你的摆法?
合作学习:
小组摆、交流.教师巡视。
5、说一说。
师:请每一组的同学派一个代表说一说你们组摆的请况,(你们有几种的摆法,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汇报:总共有9种不同的包法.(见下图)。
生1:
师:你是按照摆的层数的顺序来想、来摆的,这方法很好。
生2:
师:按接触面来思考;这样思考有序,不容易漏掉.不重复。
师:还有其他思考方法吗?当然有了,我们课后继续研究。
6、算一算。
师:现在我们来猜猜,哪些样式的表面积较大、较小?为什么,
师:哪个表面积更小些呢?如何验正呢?
生:可以算一算.。
师:假设a面面积为6,b面为3,c面为2.。
以第一种的摆法为例让一个同学说说如何计算更简便。
师:每一组的同学合作,计算出这9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
师:表面积小所需的材料就省,表面积大所需的材料就多。
三、讨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包装.。
教师取一种物品(火柴),先请大家猜可能的包装样式,再说说理由,结合实际谈想法.。
学生打开一包火柴观察后说,(见图)这种样式表面积小,也就是材料省.。
师:是不是厂商对商品的包装都考虑节省材料呢?
生:不一定.。
师:分小组,互相观察带来的其他物品,说说自己的看法.。
四、小结.。
师:这节课对你有什么启示?
生: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其实数学就在生活中,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可以用学到的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
长方体教案篇二
1、初步认识长方体,知道长方体的一些基本特征。
2、能正确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3、在操作活动中,努力学会独立完成任务。
1、在这个盒子里装着一些小宝贝,会是什么呢?请小朋友上来摸一摸。
2、瞧,这些宝贝对小朋友对说:我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地方,你知道是什么吗?
3、正方体有几个面?
4、这6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
5、这些正方形都一样吗?
1、嘘,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在这些正方体中,还藏着一个小宝贝呢,你知道它藏在哪吗?请你来找一找。
2、它是谁呀?(一块糕)
3、它和正方体一样吗?它是什么形状的?
4、原来它是长方体,这个长方体有几个面?请小朋友来数一数。
5、教师总结:长方体有6个面。
6、这6个面都是什么形状的?它们都一样大吗?
7、小结:这个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它们不一样大,有的大,有的小。
这个盒子是什么形状的?有几个面是正方形的?
小结:有的长方体6个面是长方形的,有的长方体中2个面是正方形的。
师总结:长方体中相对应的2个面是一样大的:上下、前后、左右。
给正方体涂上红颜色,给长方体涂上绿颜色。
长方体教案篇三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都能用底面积乘以高来计算,能应用公式进行计算,并初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并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学中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兴趣。
2、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为何都能用底面积乘以高来计算。
一、创设情境。
填空: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______。
3、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
师:我们已经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那么怎样计算任意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出示:一块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用刀将它切成一些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提问:请你数一数,它的体积是多少?有许多物体不能切开,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实验:师生都拿出准备好的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块,按第32页的第(1)题摆好。
观察结果:
(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板书:长方体:长、宽、高(单位:厘米)。
431。
含体积单位数:4×3×1=12(个)。
体积:4×3×1=12(立方厘米)。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
同桌的同学可将你们的小正方体合起来,照上面的方法一起摆2层,再看:
(1)摆成了一个什么?
这节课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归纳推理的能力,并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在教学中渗透了知识来源于实践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兴趣,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同上板书)。
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用字母表示:v=a×b×h=abh。
应用:出示例1,让学生独立解答。
思考并回答:长方体和立方体有什么关系?立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呢?
用字母表示为:v=a3。
说明:a×a×a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
应用:出示例2,让学生独立做后订正。
观察:
(1)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各表示什么?
思考:
(1)这条棱长实际上是特殊的什么?
结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v=sh。
三、课堂实践。
1.做”做一做“的第1题。
(1)先让学生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再根据公式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
(3)集体订正。
2、做”做一做“的第2、3、4题。
四、课堂。
五、作业《作业本》。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操作、探究、合作、讨论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最后的结论,都由学生得出,老师只起”导“的作用。
长方体教案篇四
1、通过活动,能正确地认识长方体的名称及特征。
2、能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观察力以及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3、使在探索活动中提高对认识立体图体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正方体、长方体制作材料纸若干张,正方体、长方体积木若干块。
1、集体活动。
观察两张制作材料,讲述异同。“小朋友看老师带来了两张纸,请你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有6个图形组成。不同点:一张纸上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组成。还有一张纸上有正方形和长方形组成。)
2、幼儿操作活动。
“今天老师就要请小朋友用这两张纸来变魔术,怎么做呢?”
(1)介绍制作形体的方法。
出示示意图,教师简单讲述制作方法。
(2)制作后讲述异同,介绍形体名称。(正方体、长方体。)
“你们做的两件东西像什么?“(积木、盒子)“它们一样吗?”(不一样)“怎么不一样?”(有的上面都是正方形,有的上面有正方形还有长方形。
老师手指正方体的一面,这就叫面。我们一起数数它有几个面。(6个)“这6个面都是怎样的?”(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由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形体它的名字就叫正方体。“请你把你做的正方体找出来,说说它是什么样的?”现在请你们拿出你制作的另一个形体,数数上面有几个面?每个面一样吗?(不一样。)怎么不一样?(6个面里有正方形和长方形。)它也有名字,叫长方体。
归纳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一样大小的正方形。长方体的6个面,有的都是长方形(面对面的一样大);有的4个面是长方形(面对面的一样大),2个面是正方形。
3、按特征标记将正方体与长方体分类。
出示贴有正方体与长方体标记的两个篮子。“这里有两个篮子,篮子上分别贴有什么样的标记?”(正方体、长方体。)请你们把桌子上的各种形体送进带有特征标记的篮子,并说说你送的是什么形体。
4、搭积木游戏
数一数我用了几块积木来搭,数的时候要考虑到看不到的积木,提高观察能力与空间知觉能力。
本节课我通过比较法、观察法、对比法,让幼儿能直观看到形与体的区别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感知各自的特点,从而解决活动的重难点使活动有效开展。活动开展中,幼儿兴趣浓厚,经过操作比较,能大胆表达形与体的区别,知道体是在形的基础上构成的,而且在拓展环节,幼儿能拓展思维,积极表述生活中那些物品是长方体的,使经验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内化。
长方体教案篇五
认识长方体,知道它由6个面组成(2个正方形,4个长方形)。
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发现正方体与长方体的不同,并能区分。
喜欢动手制作几何体并保持桌面清洁。
教具:一张放大的操作卡片。
学具:人手一张操作卡片,剪刀,胶水。
集体活动。
操作材料。
介绍制作方法。先把图形沿黑线剪下,把虚线向上折,最后用透明胶粘住。
介绍形体名称,区分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异同。
做出来的像什么?(积木),手指长方体的一面:这叫什么?(面),数一数它有几个面?(6个),6个面一样吗?(不一样),你知道这叫什么吗?(长方体),6 个一样大小的正方体围成的图形叫什么?(正方体),2个正方体和4个长方体围成的图形叫什么?(长方体)活动寻找教师中类似长方体的物品。请你们找一找、想一想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是长方体呀。
教后感:孩子对长方体都认识,把他们堆在一起,叫他们数孩子就数不清。我想:还是要摆出实物图,让孩子理解,这样效果会好一些。
长方体教案篇六
新课程强调数学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经历和获取知识的过程,再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因此,不少教师都借助多媒体将教材中静态的内容动态呈现。然而农村大部分学校教学条件还比较落后,许多学校连幻灯都没有,更别说多媒体了。可以说,多媒体教学尚属贵族消费,许多农村小学教师只能是望洋兴叹。为此,在这偏僻、落后的农村小学,要用好新教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立足实际,根据具体的学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笔者最近参加了一些学校的教学研讨活动,听了不少老师的探讨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是:没有多媒体的课也同样精彩。现将长方体的认识一例整理描述如下,与大家一同分享。
师:(手中拿着纸牌)这张纸牌是什么形状?这一副纸牌呢?(生:一张是长方形、一副是长方体)。
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生:牙膏盒、化装品盒、粉笔盒、冰箱
师:你们觉得长方体有什么特点?
生:(略)
看来同学们对长方体的特征还是有所了解的。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研究长方体。
让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
生:面。
师:再用手摸摸长方体相邻的两个面相交的这一条共有的边,它叫什么呢?
生:有的说叫边;有的说叫线段)。
生:有一个点。
师: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1.探究长方体面的特征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接下来我们来研究长方体的面有哪些特点。先请每组同学选择1~2个想研究的长方体物体,采用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当然也可以用信封里的长方形纸片做一个长方体,看同学们能否发现长方体的面有哪些特征?待会儿每组派代表汇报你们的探究成果。
师:哪组愿意先派代表来说说?
学生分组汇报讨论结果。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了这么多的办法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 2个面是相等的。
师:现在,你们拿起自己的长方体进一步观察,看一看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通过学生观察得出两种情况:一种是6个面都是长方形:(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另一种情况是有4个面是长方形,另外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板书: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2.探究长方体棱、顶点等特点
师:请同学们数一数长方体共有多少条棱?你是怎样数的?(引导学生数时,要有序、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讨论后,分组汇报。
师:怎么证明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学生分组汇报证明方法。
3.抽象概括总结特征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小组合作,做长方体的框架。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小棒、塑料拐角,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并讨论汇报回答以下2个问题:
(1)它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怎样分?
(2)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学生分组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再将长方体横放、竖放、侧放,让学生分别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同时教师指出:长方体的长、宽、高根据长方体所放的位置的不同而改变,相交于每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都可以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1.基本练习:p23第1、2题。
2.综合练习:p23第3题。
3.拓展练习:(填一填)
(1)把一块长、宽、高分别是16厘米、11厘米;7厘米的长方体,平均锯成两块小长方体。
其中每块小长方体都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
(2)面积增加了( )平方厘米。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略)
长方体教案篇七
3.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课件,若干个1立方厘米小正方块。
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16块。
一、激情导入。
1、复习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体积和体积单位,谁来说说什么是物体的体积?请同学们用合适的体积单位填空。
2、昨天的知识大家掌握的很好,今天我们一起利用这些知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3、相信同学们能运用手中的学具,勤于动手,善于思考,快乐合作,获得新知识。
二、民主导学。
(学情欲设)。
生1、可以分割成以立方厘米的小块,看看一共有多少块,就有多少立方厘米。
生2、可以量一量。
生3、这些方法都有局限性,我们可以像以前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样想办法找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老师认为这个提议不错,你们认为呢?
师:谁来猜一猜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这个猜想对吗?我们来一起验证。好,请同学们看今天的第一个学习任务。
任务呈现:
用一些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长方体,并完成下表:
出示表格。学生四人一小组,每组一张表格。
长
(厘米)。
宽
(厘米)。
高
(厘米)。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观察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把上面的表格填写完整。并在小组中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师巡视。
展示交流。
师:同学们摆出了许多不同的长方体,并且填好了表格。哪一组来汇报?
学生黑板前展示表格,并做详细汇报。
引导学生观察表格,
师: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从中你能发现什么呢?
师:通过观察比较,同学们有了很大的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任务2、继续验证。
课件出示: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下面的长方体,各需要多少个?先想一想,再摆一摆。请一个同学上台操作。
1、长4厘米,宽1厘米,高1厘米。
2、长4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
3、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
师:那究竟对不对呢?让我们再来摆一摆。
学生小组讨论,动手操作,指名一生上台操作。师巡视。
师:和我们之前的猜想一样吗?
v=abh。
课件出示:
师:7×4×3=84立方厘米,所以它的体积就是84立方厘米。
师: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就是什么图形?你能直接写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汇报:
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正方体中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长、宽、高都叫棱长,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变换后,虽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写出来不相同,但计算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长×宽×高。
课件出示正方体,出示公式。
师:写的时候,3要写在a的右上角,并且要写的小一些。
小训练:完成例2,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应用。
1、口答题。
2、判断题。
3、解答题。
四、拓展延伸。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生活中运用的很多,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呢?
出示:
品名:正方体收纳凳。
尺寸:30×30×30。
材质:涤纶+pp不织布+纤维板。
颜色:黑白。
师:你能看懂这个说明书吗?
师:看来不能光比较体积的大小,还要联系实际情况,看看长宽高是否都符合要求。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你都有哪些收获?
长方体教案篇八
1.感知立体图形的特点,能找到共同属性。
2.学习运用非平面的内的计数方法。
3.感受到体积的存在,萌发探索的兴趣。
准备:自带一个小纸盒、记号笔每人两只、油泥每桌一份,米、两个杯子
过程:1.介绍自己的纸盒,引出课题
每个小朋友拿一个纸盒和桌上的小朋友比一比,用好听的话说说你的纸盒是什么样的?
(1) 用一支笔数一数它的脸(面),用数字写在中间,要有顺序的数。
(2) 汇报自己数的情况,让幼儿介绍数的方法(怎样数不会漏掉?)
(3) 每个盒子都有6个面,6个面它们都一样吗?
(4) 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并。
" target="_blank" 推荐: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小红帽送点心》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高个子和矮个子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手影戏的秘密》
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1) 除了这些面以外还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3) 幼儿汇报,以及说说数的方法,教师记录顶点8个。
(1) 除了这些面和顶点以外还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2) 用记号笔画棱,一边画一边数棱有几条(幼儿不知道是棱时不要直接说棱)?
(3) 幼儿汇报,以及说说数的'方法,教师记录。
(4) 教师这种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的叫立体的。
(1) 摘掉帽子,打开盒子,里面是什么?
(2) 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不明显的盒子问,如果里面装满东西,哪个盒子装的多?
(3) 我们什么办法可以知道?(教师用米进行演示)
我们用牙签把盒子打开,看看有什么变化?(面、顶点、棱还在吗?)
长方体教案篇九
1、感知立体图形的特点,能找到共同属性。
2、学习运用非平面的内的计数方法。
3、感受到体积的存在,萌发探索的兴趣。
自带一个小纸盒、记号笔每人两只、油泥每桌一份,米、两个杯子
1、介绍自己的纸盒,引出课题
每个小朋友拿一个纸盒和桌上的小朋友比一比,用好听的话说说你的纸盒是什么样的?
2、认识长方体的面
(1)用一支笔数一数它的脸(面),用数字写在中间,要有顺序的数。
(2)汇报自己数的情况,让幼儿介绍数的方法(怎样数不会漏掉?)
(3)每个盒子都有6个面,6个面它们都一样吗?
(4)教师在黑板上记录,并小结。
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1)除了这些面以外还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3)幼儿汇报,以及说说数的方法,教师记录顶点8个。
3、认识长方体的棱
(1)除了这些面和顶点以外还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2)用记号笔画棱,一边画一边数棱有几条(幼儿不知道是棱时不要直接说棱)?
(3)幼儿汇报,以及说说数的方法,教师记录。
(4)教师小结这种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的叫立体的。
4、了解长方体的体积
(1)摘掉帽子,打开盒子,里面是什么?
(2)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不明显的盒子问,如果里面装满东西,哪个盒子装的多?
(3)我们什么办法可以知道?(教师用米进行演示)
5、延伸
我们用牙签把盒子打开,看看有什么变化?(面、顶点、棱还在吗?)
长方体教案篇十
1、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探索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正确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学生每人准备长方体盒子一个,直尺,铅笔。
一、复习旧知、有效铺垫。
师:最近我们新认识了长方体,你还记得长方体的特征吗?(重点板书:长方体6个面)(前—后,左—右,上—下)。
二、寻找联系。
引入新知。
1、同学们手中也有一个相同的长方体,你能在它的表面上对应六个面标出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吗?(试一试,并指名指一指)。
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其实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课件展示)板书:长方体的表面积。
4.想要知道所有面的面积和,首先我们要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你们准确找到每个面的长和宽吗?先自己尝试独立说一说。开始。
6.谁能到前面来说一说?老师帮帮你。这是前面长方形的长,这是宽。下面和上面相同。这是左面长方形的长,这是宽。谁能到前面再来说一次。
7.其实啊,这六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着奇妙的关系,我很想知道哪个小组能最先找到,找到了请马上坐好。预备,开始!谁能到前面来说说?后面和前面?是一样的。(说左面和上面都会提示对面)。
8.看来大家的空间感都很强!嗯,现在我像昨天一样把长方体展开,现在大家来看大屏幕,这是这个长方体纸盒的展开图,谁能结合这个展开图再来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长宽高的关系。(展开图上标出上下左右前后)。
9.那大家现在可以计算出制作这个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吗?要想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必须还要知道长方体的什么?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我们现在不知道手中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怎么办?测量。对,现在同桌两个人合作,测量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并用铅笔标到盒子上。测量并记录结束请马上做好。
10.谁来说说你们的测量结果?长12厘米,宽6厘米,高4厘米.和他测量的数据相同的请举手,嗯,大家测量得真准确。知道了长宽高,那我们现在就,动手来计算一下,制作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面积的硬纸板,注意计算过程中要准确。开始。
11、大家算出来了吗?小组内交流一下,说一说你为什么这么列式。
12、全班交流与汇报。(找到不同类型的方法,写黑板上。)这是我看到两个同学的不同方法,和这个同学方法相同的请举手,谁能说说你是怎么想,为什么这样列式。
谁和这个同学的方法相同,你又是怎么想的?谁能来说说你的想法?
13、根据孩子们的列式,进行总结。
方法一:6个面面积相加。
方法二:计算3个面的面积×2,依据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的特点。
方法三:计算三对面的面积再相加。
14、这几种方法,哪种比较简便?谁能根据这个式子能说说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等于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要想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必须要知道长方体的什么?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
四、巩固练习。
1、洗衣机厂家想要定包装箱,想请我们帮忙算出一个包装箱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大家一定要算仔细,可不能给厂家算错了。看大屏幕。出示课本第17页练一练第二题,引导学生完成。
2、课本17页第5题。
独立完成,集体纠正。、
五、总结:今天大家有什么收获?
长方体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观察、操作、探索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使同学探索并掌握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能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长方体实物模型;2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提问:这是什么形体?你用什么方法丈量出长方体的体积?有。
引发同学进行考虑,
同学通过观察、分析,找出丈量方法。
(用水丈量,或把它分割成小正方体)。
师:假如是较大的物体再去这样丈量是不是比较麻烦,我们能不能研讨出适用于任何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题(长方体的体积)。
师:长方形的面积和长和宽有关,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同学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
同学体会“长、宽相等的时候,越高体积会怎样?”
体会“长、高相等时候,越宽,体积会怎样?”
体会“宽、高相等的时候,越长,体积会有什么变化?”
同学体会说出长宽高越大,体积就越大。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实践验证。
用小正方体摆三个任意的长方体把相关的数字填入下表:
长方体。
长/cm。
宽/cm。
高/cm。
小正方体数量/(个)。
体积/cm3。
一
二
三
四
口答:求各长方体的体积。(动态地出现下面的学习资料)。
长方体教案篇十二
2、完成p29的“做一做”。
(冀教版)五年级数学教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2.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特点的认识。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一种转化的思想,及研究方法的学习,体会学科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设备:
幻灯片、一个正方体纸盒、一个长方体纸盒、直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出示实物图。让学生找出图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幻灯显示)。
师:同学们请看,这些物体你们认识吗?你能从中找出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实物吗?
生:墨水瓶的形状是长方体……。
生汇报,教师进行分类。
说出生活中见到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物体。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生:牙膏盒的形状是长方体,骰子的形状是正方体的。
生:……。
指名发言要更多倾向于差生。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面、顶点、棱的特征。
指出面、棱和顶点。
师:生活中这样的物体有很多,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像老师这样摸一摸你有什么感觉?
生:上面有平平的面,还有边和尖尖的角。
师:这个平平的面我们就叫做长方体的面、面与面之间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也可以试着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名称)教师板书。
拿出正方体物体:你们能指出面、棱和顶点吗?
再让学生指一指长方体的。
面的特征。
师: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正方体有几个面?
生:长方体有6个面、正方体有6个面。
师:你是怎么数的?这些面有多少特征?
(让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律来数)。
生: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师:你用什么办法验证你的猜测呢?(可以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用一定的方法验证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生:我用算的方法来验证……。
生:我用剪的方法验证,是这样做的……。
生:我用画的方法……。
顶点、棱的特征。
师:观察用细棒和珠子做成的正方体和长方体。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别用了多少根小棒、多少颗珠子?(珠子也就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顶点",所用的小棒就相当于"棱"。)。
生:正方体用了8颗珠子12根小棒,证明正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
生:……。
师:说说你是怎么数的?它们的棱各有什么特点呢?
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数。
整理特征。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找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你能把它们的特征整理在表格中吗?
名称面顶点棱。
正方体6个面,所有的面完全相等。8个顶点12条棱,所有的棱的长度都相等。
长方体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等。8个顶点12条棱,每组4条棱的长度相等。
学生先自己整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师:仔细观察表格,正方体和长方体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呢?
生: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有……,不同的地方是……。
学生汇报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认识长、宽、高。
师:相交于一个顶点有三条棱,这三条棱的长度谁知道叫什么名字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
师:拿出你准备的长方体,这样放着谁能说出它的长、宽、高?如果这样放呢?(变换不同的方向说出)。
师:你们能看图说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吗?
师:你能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吗?
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师: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那正方体每条棱的长度都叫做正方体的棱长。
练一练第二题。
三巩固新知。
练一练的第三题。
师:看练一练的第三题,谁能把题读一读,然后回答。
生:……。
师:前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呢?……。
生:……。
总结。
回顾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长方体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2.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学过程:
长方体教案篇十四
课题学习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内容目标的第四部分“实践与综合运用”的内容,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制作一个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形盒子》是一个关于数学应用的典型课题,是学生进入初中之后的第一个课题学习。课标指出,课题学习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对学生的要求较高,也常常要用到学生曾经学过的知识。另外一方面,它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体会数学中常见方法是大有好处的。学生在中学阶段会遇到很多这种探究性的问题,他们都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自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
这节课需要学生综合本学期所学过的数学知识(如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字母表示数以及用代数式的值去推断代数式所反映的规律等)、技能与方法,通过解决问题的方式去获得对相关知识与方法的进一步的理解,体会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本课学习,需要学生体验一种新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经历实验、分析、猜测、交流、推理和反思等一系列过程,认识数量的变化关系和规律,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
本课题突出两个方面:
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制作容积尽可能大的无盖长方体盒子的过程,也是一个简单的数学研究过程,可获得一定的研究方法和经验。
知识运用的综合性:本节课学习的活动重心是通过对长方体盒子的展开与折叠,让学生经历试验、想象、分析、猜测、交流、推断和反思等过程,形成问题的代数表达,再通过验证等活动获得问题的解决。
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数学课堂标准》的精神,学生的学习目标应将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所以本节课的目标制定如下:
1.知道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建模,会用函数式表达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
2.感受数量之间相依变化的状态和趋势,体验分割逼近的方法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过程。
这节课运用一个实例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这节课的主要目标应在于学生对过程方法方面的体验与感受。
这样制定教学目标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首先,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增强他们对问题的感性认识。其次,经历折纸、列表、观察、比较、推理、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再者,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包括大胆猜想、勇于创新、积极探索的精神。通过解决“小明的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辨证思想,感受数学的实用性。
本节是学生初中阶段第一次进行课题学习,他们对简单几何体的侧面展开图,列代数式,代数式的求值,统计图的画法等知识已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由于学生在本学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探索性学习,所以他们具备了一定的探索、研究能力,基本适应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为学习本节课打下了一定的知识以及能力基础。
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困难:
1.制成无盖长方体形盒子需要剪去四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
2.如何建立关于v的数学模型?
3.若a=20cm,x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4.怎样缩小x的取值范围,去寻找v的最大值?
教法特点:本节课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探索实践得出结论的过程。
预期效果:
1.会用正方形纸片制作容积最大的无盖长方体形盒子;
2.对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有所体会;
3.对缩小区间逼近最大值的方法有所体会。
长方体教案篇十五
3.揭题:这节课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小组合作。
1.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1)游戏:你们会玩摸长方体的游戏吗?
a你怎么确定摸到的一定是呢?还有什么方法?(他是用“面”、“棱”、“顶点”描述这个长方体的。)。
b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我想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你们可能有所了解,在资料袋中也有提示说明。)。
c全班反馈。
d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2.探究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a它们之间有联系吗?各有什么特征?
b分小组活动。(下面小组分工合作,利用学具,通过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看看有什么精彩的发现?将发现写在记录表上。)。
c全体发馈,同学提问。(根据小组的发现,谁能向他们提出问题?)。
d你们还有问题吗?
e教师提问:正方体与长方体有关系吗?为什么说是特殊的长方体?(预设:认识长方体长、宽、高特征;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f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研究了长方体的特征,你可以画出一个长方体吗?
3.教学如何画长方体。(如果这样放最多可以看见他的几个面?还有哪几个面看不见?)(在画图时,除了画前、后两个面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看上去成了平行四边形,实际上它还是长方形)。
三、运用新知体验价值。
1.如果现在只看到长方体的长、宽、高,你还能画出一个长方体吗?(闭上眼睛,画长方体。)。
2.说出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说出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
3.猜一猜:根据长、宽、高长度,它可能是生活中的什么物体?
4.做一个如图的长方体宝宝床的床架,至少需要多少分米长的木条?
5.你准备选择下面哪一种尺寸的床板?(单位:分米)。
32×920×10。
四、全课总结拓展创新。
1.想一想:为何北大校区众多建筑设施的外观造型都是长方体呢?
2.实验活动:用准备的材料做一个长方体(再次体验长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教案篇十六
3、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4、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学生理解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的特点;体会棱与顶点的产生。
长方体实物、长方体框架教法学法实践法、合作交流法。
1、谈话引入。
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
提问:这些都是什么图形?(这些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2、出示图。这些你看知道是什么吗?它们是什么图形?
提问:这些物体的形状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
老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3、举例。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
正因为有了长方体,我们的世界才变得更加美妙神奇。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长方体,来领略长方体的奥秘。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利用多媒体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下列图形。)。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边)。
老师讲述:我们把这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板书:棱。
(3)再请同学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有一个点)。
老师: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老师说出顶点、面、棱的名称,学生迅速在学具上指出。
(1)师:面、棱、顶点里面还蕴藏着许多特征,你们想不想知道?
(2)生采用自学、小组讨论,同桌探讨等形式,从数量、形状、大小等方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3)交流自己的发现。
顶点有什么特点?(8个)棱有什么特点?(12条,怎样数不容易遗漏?相等的棱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面有怎样的特征呢?(6个面。是长方形,面的大小关系怎样?)。
长方体相对的面有怎样的特征呢?(面积相等,形状相同)。
(1)师:观察老师手中的长方体框架,如果把长方体的棱分组的话,你会怎样分?生思考并试着分一分。
(2)揭示概念: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和长度分别称之为长方体的长、宽、高。
(3)长、宽、高各有几条呢?(生试说)。
(4)生试着指出手中长方体的长、宽、高。
(5)(变换长方体的摆法)现在它的长、宽、高呢?
(6)小结:虽然是同一个长方体,但摆法变了,长、宽、高也就随着发生变化。
(7)口诀:
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6。
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7、完成p19做一做。
(2)观察并回答。
总结这节课你有何收获?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去动手做个长方体,下节课带来进行展示。
长方体教案篇十七
填空:1、叫做物体的体积。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3、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
师:我们已经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那么怎样计算任意一个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学习------长方体体积的计算。
出示:一块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橡皮泥,用刀将它切成一些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
提问:请你数一数,它的体积是多少?有许多物体不能切开,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实验:师生都拿出准备好的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块,按第32页的第(1)题摆好。
观察结果:(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板书:长方体:长、宽、高(单位:厘米)。
431。
含体积单位数:4×3×1=12(个)。
体积:4×3×1=12(立方厘米)。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
同桌的同学可将你们的小正方体合起来,照上面的方法一起摆2层,再看:
(1)摆成了一个什么?
(2)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它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
(4)它的体积是多少?(同上板书)。
通过上面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用字母表示:v=a×b×h=abh。
应用:出示例1,让学生独立解答。
2.小组学习--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思考并回答: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正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呢?
结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为:v=a3。
说明:a×a×a可以写成a3,读作:a的立方。
应用:出示例2,让学生独立做后订正。
三、课堂实践。
1.做第34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
(1)先让学生标出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
(2)再根据公式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
(3)集体订正。
2、做第33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3、做练习七的第4、6题。
四、课堂。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七的第5、7题。
长方体教案篇十八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再应用公式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确理解体积。
一、复习引入。
1、复习上一节课学过的知识。
2、应用公式计算体积。
(1)一个长方体,长8厘米,宽6厘米,高4厘米,求体积是多少?
(2)一个正方体,棱长是9厘米,体积是多少?
二、练习(教材43页练习题)。
1、第5题要求学生认真读题,注意最后的问题是需要多少升水?计算出来的体积单位是立方分米,要换算成升。
2、第6题要求独立思考练习,与同伴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第7题教师指导练习,结合书上的图想一想,再说一说,最后算一算。提示,正方体的每一条棱长都相等,先确定棱长。
4、第9题。
实践活动(见教材)。
三、作业练习。
完成配套练习。
长方体教案篇十九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二、新课讲授。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长方体教案篇二十
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投影仪。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二、新课讲授。
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四、课堂小结。
长方体教案篇二十一
1、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老师明确: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所有叫做平面图形。
2、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是什么图形?
3、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教案篇二十二
1、在摆长方体、数据整理、观察讨论等活动中,经历探索长方体体积公式的过程。
2、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知道公式的字母表达式,会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3、在探索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活动中,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掌握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知道公式的字母表达式,会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1、体积是指什么?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什么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
2、体积是4立方厘米的正方体里含有多少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那么,体积是8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呢?这说明了什么?(生:体积是多少就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以前问过我爸爸。
师:你真是一个勤学上进的孩子!
师:你们对他的回答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1、探索活动:
小组合作(每四人一组做实验并记录):用40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长方体。
活动前师友情提示:
(1)每个小组用40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
(3)我的发现是________。
2、成果展示:
(请小组代表到台前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拼摆的过程并汇报方法及结果。)。
(1)体积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
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每排个数相当于长;排数相当于宽;层数相当于高)。
(板书:长宽高)。
(2)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3)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体积的字母公式怎样写?v=a×b×hv=abh(板书)。
(4)说一说: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长、宽、高)。
4、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实验推导出了长方体体积公式,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计算出数学课本的体积。(学生两人一组完成该项任务)。
板书设计:
v=abh。
长方体教案篇二十三
1.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2.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