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展示课教学设计(专业16篇)
总结是对经验和知识的提炼和概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运用和分享。总结要有自己的感悟和思考,不要只是机械地堆砌素材。如果你正在写总结的时候遇到困难,不妨看一看以下的总结范文,或许会对你有所帮助。
新课程展示课教学设计篇一
1、实效性: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必须注重实效,使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提高素质。
2、灵活性:课标中说“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让每一名学生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力求让学生学习的是生动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新颖性:即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系列新颖的,能动性强而又有思考价值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4、培美性: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学生不但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还将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课堂教学也充分体现出对学生评价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一人性化目标。
5、有趣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教学设计要形式多样、富有趣味,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及积极性。如低段年级可运用儿歌和小游戏完成教学。
了解了教学设计的特征,我们再来谈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几种常用的教学设计。
(一)基于思维加工的设计。
1、指导思想。
数学学习的本质是思维。数学思维过程是人脑对外部的数学信息的接受、分析、选择、加工和整合的过程,是一个从外部感知到内化的交互作用的过程,另一方面,内部材料在经常得到恰当的使用过程中,逐渐使主体的认知结构得到完善和发展。教学活动过程即引导学生积极的、有效的提取可利用知识、经验,主动建构知识,促使思维优化的过程。
2、操作框架。
创设情境,激起学习“需要——思维加工与认知重组——提供反馈与修正——提供技能运用”的迁移情境,促进知识迁移。
案例:十几减9。
一、新、旧教材的对比。
原教材提供的解题策略;利用减法的意义直接计算(相加算减)。原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示范讲解——练习巩固。教材十分注意示范性,其数学科学依据是减法的定义,其心理依据是学习的迁移规律。原教材也注意到将抽象的知识进行初等化处理,即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内化为心智技能,并通过反复强化训练,达到算法熟练化。但问题在于:有的孩子不会加法,减法也就不会了,并且提供的材料的探究空间较小,在学生操作过程中,验证性成分多于体验性、探究性成分。
新教材变得开放性和探索性,为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加工信息留下了空间,为学生的交流提供了可能。对此的解题策略有相加算减、破十法、连减法、退十加补等。显然,学生能采用什么口算方法,取决于其自身的数学经验。不同知识积累的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教师应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有利于钓用已有知识加工信息、获取新知识的环境。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学生提出问题。
(二)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探究学习15-9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师:怎样计算15-9?请你们独立思考,想办法计算,也可以用学具摆一摆,看谁算得又快又对)教师巡视。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巡视。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计算方法,请大家在小组交流一下,然后每组派代表介绍。
2、小组讨论交流。
(1)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学生汇报喜欢的方法时,教师问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3)教师小结。
3、迁移练习。
(1)小组先交流解决16-。
9、12-。
9、14-9,有困难的可以借助学具。
(2)让个别学生回答,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你还知道哪些十几减9的算式”教师板书算式,让学生说一说想法。
(三)巩固练习(略)。
(四)小结(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留给了学生加工信息的时间,学生结合滋生已有的计算和操作经验,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整理,建立了运算表象。学生的交流是在经过自己思考以后开始的。交流给学生提供了解释和评价他们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也提供了反思自己的学习机会,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加工的措施:(1)设当提示学生用已有的数学现实和已有的策略解决问题,并尽可能创造机会激励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去应用这些策略,使策略由外部监控转变为内部自我调控。(2)留给学生运用策略寻求问题的时间,并组织讨论和反馈评价,使学生在交流中完成知识的学习。
(二)基于“活动、操作”的设计。
1、指导思想。
学习是学生自主的一种意义建构,知识的获得及心智技能的形成,是由动作结构和活动结构逐步内化的,学生的发展有三条途径:观察、操作、思考。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并经由心智技能的掌握而促进智能的发展。
2、操作框架。
建立学习目标,通过“参加实践活动——进行实际操作——分析活动结果——概括学习所得——反思”的活动过程,促进学习迁移。
案例:认识图形。
一、新、旧教材对比。
原教材:直接通过引导学生对具有所学的平面图形形状的事物手帕、照片等的观察,抽象出平面图形。练习内容较单调,呈现方式过于机械,不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新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并注意(1)让学生将实物的面用印泥印、在沙上印、动手画等方式把平面图形表示出来,体会面于体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活动操作,形成平面图形的表象,了解基本图形中元素间的关系。(2)建立图形和相应名称的对应关系,运用概念辨析实物;(3)由面想象体,逆向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4)练习从比较复杂的平面图形中分析出简单图形。此设计,体现了课程标准中对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要求。
课程标准中对空间观念的描述是“能由事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有几何图形想象出事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平面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根据条件作出立体图形模型或画出图形;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并能分析其中的基本元素及其关系;能描述事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法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能运用图形形象的描述问题,利用直观来进行思考”。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二)新授课。
1、认识四种平面图形(摸一摸,认一认)。
(1)观察已准备好的物体是由什么图形围成的,互相说一说。
(2)小组交流(生说自带无提示有哪些图形围成的,其他人可补充)。
(3)班级汇报(学生拿自己的物体上来汇报,边指边说)。
2、掌握四种平面图形的特征(画一画,说一说)。
(1)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画长方形、三角形、圆。)(2)学生操作。
(3)小组汇报(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说出自己画的图形名称;其他生可补充、纠正;评选画得好的贴在黑板上。)。
(4)说说四种平面图形的特征。
3、回忆生活中的图形(想一想,说一说)。
4、巩固练习(说一说、连一连、涂一涂、数一数、小游戏)。
案例中教师提供条件让学生活动起来。弗莱登塔尔认为,学习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通过“做”,把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态的知识。“动手做”也是国内外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动手做”的特点:(1)动手实践,从生活中取材。(2)主动学习,听过的会忘记,看过的能记住,做过的才能学会。(3)不仅强调知识学习,还强调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培养。(4)提倡合作交流。(5)有一个主题。
(三)基于探究性学习的设计。
1、指导思想。
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是提供各种机会,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与探究,使之重新“发现”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概念、规则、原理等。
2、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
探究,指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探究式学习应有以下特点:(1)问题。一个好问题的特点:本身具有兴趣,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调动一形成的策略和模式;问题的解答中包含着明显的相关概念或技巧;问题有多种解法,或有多种解答方案,各种解法设计不同分支或领域;问题可以加以推广。(2)假设。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做出假说或猜想。(3)证据。在课堂探究中针对问题搜集事实证据。(4)解释。对搜集的证据进行归类、统计、分析等,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得出结论,作出解释。(5)评价。对结论的可靠性作出评价。(6)交流。学生阐述和论述自己的解释。
探究式教学不一定要包含上述全部基本特征。但不能缺少起核心要素作用的探究性活动内容。这一核心就是建立假说。,它能让我们确定收集证据方向。
3、操作框架。
问题情境或研究课题——假设(因果关系)确认(收集资料)实验与发现——验证与问题解决、解释、习得。
案例:商不变的性质(详细过程略)。
1、提问(师:看到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选择板书。
2、组织探究活动。
(1)大胆猜想(同时加上、同时减去、同时乘以、同时除以)(2)验证猜想。
3、原理内化。(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他们的商不变)。
4、巩固练习(独立练习、辨析练习、发展练习、)在教学中,教师经历了一次发现的过程:(1)让学生面对问题。(2)建立假说。(到底在什么情况下商不变?)(3)收集证据,验证猜想。(以16÷8=2为例,小组合作进行验证。)(4)解释。学生解释验证结果(5)交流评价。通过归纳。
总结。
对验证过程中获得的信息进行组织和整理或与教材对比得出结论。
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从提出问题到指导探索,教师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教师又扮演的是“顾问”的角色,将学生置于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在比较自由的气氛中进行知识的“再创造”。在学生多角度的思考过程中,培养以发散思维为中心的创造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态度。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在不同的水平上进行的。有三种水平:
(1)一级水平的探究活动(有结构的探究):探究式给学生提供将要调查研究的问题、解决问题所要使用的方法和材料,但不提预期结果。学生自己要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回问题的答案。
(2)二级水平的探究活动(指导型探究):在探究时只给学生提供要调查研究的问题,有时也提供材料,学生必须自己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弄清楚如何回答探究问题。
(3)三级水平的探究活动(自由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必须自己独立完成所有的探究任务,包括形成要调查研究的问题。
第一扎实进行课前准备,使教师大于学生。
课前准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做好课堂教学过程的预案。问题开放后学生的表现及反应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应该做好充分准备,使教师的预设大于学生的可能;二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学习准备活动,如收集资料,社会调查,预习教材。三是发挥集体智慧,加强集体教研,使课堂准备集思广益。
第二。
着力优化课堂结构,使教师小于学生。
课堂重在于生成。生成的东西大于老师的传授,就发生了裂变效应。如果课堂上教师说的多,学生没有共鸣与共振,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那么这样的课堂就是失败的课堂。所以优化课堂结构,就要变讲堂为学堂,是教师小于学生,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第三。
养成反思总结的习惯,使学生等于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学会对自己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每课对教学目标达成要反思,每周对教学中的亮点和失误要有阶段性的总结。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反思自己学习的经验和教训,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千万不要以为反思只是教师的事情。在反思这个方面,学生与教师都要同等地作到。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课堂是变化的,教学设计自然不唯一,只要教师们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掌握理论,潜心钻研,定会摸索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
新课程展示课教学设计篇二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笔者听过不少语文公开课、示范课,也多次参加评课。每一次听课,总有这样一种感觉:无论课教得怎样,执教者在教学设计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有的甚至对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了精雕细刻。而多媒体的运用,更是使预设的教学程序固定化。有些课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也安排学生“探究”,组织学生讨论,但只是在教师“设计”的范围内进行,不能越过“雷池”。总之,教学过程不是以课堂上的学情为转移,而是以教师设计的教案为转移。
笔者以为,重视教学设计无可厚非,但精雕细刻却大可不必,课堂上也无须死抠课前设计的教案。一堂课在大的环节上应该合理安排,力求清晰,但如果每一个细小环节都考虑得十分周到,甚至天衣无缝,必然会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而“精雕细刻”之所以备受推崇,是因为它便于教师的课堂操作,还可以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闪失”。这样的课堂教学,显然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体现的是教师的个人意志,学生在课堂上自始至终听任教师的摆布,虽然也不乏思维活动,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为教师的课堂操作服务。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摆出一副“先知先觉”的架势,把自己的阅读体验通过各种手段强加给学生,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与教师达成共识。这样的课,主动权完全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根本不能沉下心来,深入文本,独立思考,更不能发表不同的意见。
成功的课堂教学应是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其教学设计决不是用连环套似的操作程序来控制学生,而是致力于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自由探究、多向交流的情境和氛围,是一种宏观调控。它只需在总体上构建合理的框架,并明确师生努力实现的三维目标,而具体过程则留待课堂上灵活处理。它必须留出一定的空白,让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去填补。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也应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参与者,因为只有他们最了解自己的学情。事实上,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教师在课前根本无法预料的情况。这便要求教师根据学情适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步骤,在必要时甚至可以改变“既定方针”。你若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就应该让学生分享课堂控制权,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发表独立的见解,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大胆批判。这样的课必然充满“悬念”,甚至会发生“意外”。可以说,一堂毫无“悬念”即完全按照精雕细刻的教案施教的课不能看作成功的课。
诚然,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设计也是一门艺术。但这种艺术不是体现在如何“教”出观赏性,“教”出新花样;而是体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指导,如何使学生从学而无疑走向学中生疑,如何对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境作出即时判断和处理,对放开学生手脚后难以避免的.过头现象适时纠偏,尤其是在发生“意外”时处惊不变,驾驭得当。这无疑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来原《中国教育报》。
新课程展示课教学设计篇三
一、教学目标:
认识鲁迅笔下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整体感悟能力和词句分析能力。积累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
阅读第一法——质疑法(提问法)。
三、教学难点:
片段精读。
四、教学步骤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课前组织教学:
猜谜(二选其一):
1、山东快书(打一名人,谜底:鲁迅)。
2、眨眼之间,就到了峨眉山的东边(打一名人,谜底:鲁迅)。
1.导入(1分钟):
你读过鲁迅那些文章?(鲁迅的文章是有质量保证的。“鲁郭茅,巴老曹”,在现代文学大家排名中,鲁迅位列第一,当之无愧,也无争议。中国至今仍无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但我所知道的,有两位作家被提名,一个是王蒙,一个是鲁迅。)〈〈语文〉〉第2册选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单元第1课,选自〈〈朝花夕拾〉〉)和〈〈社戏〉〉(第四单元第16课,选自〈〈鲁迅全集〉〉第1卷)。
2.破题(4分钟)。
3.默读(15分钟)。
带着诸多疑问默读。浏览,规定时间。勾划批注。
练习(15分钟)(板书):
1、本文在体裁上属于(b)。
a,散文b,小说c,诗歌d,戏剧。
2、什么是社戏?(看p111注释)。
3、本文写了哪些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4、文中的“我”是作者本人吗?
5、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一、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本文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看戏时桂生殷勤地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这些都是他们纯真童心的突出表现。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象小伙伴的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也表现得最为突出。
二、景物描写生动传神。
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声响如航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宛转,悠扬”。
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手法,化动为静,如表现船行之快,“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蹿”。)。
发作业本。当堂完成,当堂评讲,学生自己打等级。规范作业格式(把题目写起,要抄题,不空行)。强调书写。
小结(4分钟)。
布置课外作业(1分钟):去找鲁迅的《朝花夕拾》《呐喊》《彷徨》来读。写点读后感。
新课程展示课教学设计篇四
对外友好往来。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唐朝频繁的贸易往来,唐朝和新罗的友好关系;玄奘西游天竺;唐朝和波斯、大食的友好往来等。
2、思想教育: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朝成为世界上经济文化强盛的国家,是与唐朝政府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相联系的,从而加深学生对今天实行改革的理解;通过对唐朝和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史的学习,是学生认识到,唐朝先进经济文化的外传,对朝鲜、日本等亚洲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唐朝也在积极吸收亚洲各国先进的经济文化,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是相互的,对双方人民是有利的。
重点:唐朝和新罗的友好关系、唐朝和日本的友好关系、玄奘西游。
难点:唐朝频繁贸易往来的原因及较多的地名、国名、学生不易掌握。三、教学方法。
问题提示与自学讨论相结合。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唐朝时期,我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世界上十分强盛的国家。唐朝政府实行了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同各国交往,尤其同亚洲近邻交往频繁。
那个时期,我国同哪些国家交往?鉴真东渡是怎么回事?玄奘西游到了哪儿?学习了本课内容后,你就会知道。
唐朝和各国的贸易、科技交流有那些?
(二)学生提问老师答疑。
学生在自学、阅读教材相互讨论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老师要激发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逐一作答,也可以待学生提出若干问题后,进行归纳再一一作答。以下问题学生有可能提出,可如下处理:
关于唐朝水陆交通情况,可制作唐朝主要交通路线的多媒体软件,进行讲解,用拖动的形式,使交通路线和相关地名“活化”,增强学生学习趣味性,进而使得难点化解。也可以依据教材提供的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放大,成为暗射图,利用暗射图进行讲解,把重要的地名、国名实现用纸写好,根据所讲解内容的需要,把相关的地名、国名放入相应的位置。最简单的方法是变讲解,边要求学生在课本所提供的地图上用彩色笔描写出水陆交通路线,同时也在相应的地名,国名下划横线。
关于唐朝频繁对外交往的原因,可归纳为:1、唐朝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不许官吏加重对他们的税收。2、唐朝政府允许外商在中国长期居住,和中国人通婚或在中国任官。3、唐朝有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可以联系当今我国政府鼓励外国人到中国投资,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等方面内容结合起来讲解,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体现古为今用的原则。
关于鉴真和玄奘的共同点问题。可先请两位学生分别介绍鉴真和玄奘的事迹,然后归纳出两人都是僧人,都生活于唐代,都对邻邦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历经艰辛,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关于唐朝和各国贸易,科技交流问题,首先请学生回答,然后出示实现制作好的唐朝与各国贸易、科技交流表。
1、唐朝时,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把中国人称为()a.中国人。
b.汉人。
c.华人。
d.唐人。
2、唐朝时期对外贸易频繁,在输出大量中国特产的同时也有大量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其中占首位的是?()。
a.日本。
b.新罗。
c.印度。
d.大食。
d.日本仿效唐朝制度进行政治改革。
新课程展示课教学设计篇五
1、教学内容本身要有科学性,要做到内容准确无误,符合科学规范。
2、在设计教学内容如何教的过程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形式设计趣味化。
在教学中,凡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都应该是我们设计小学数学教学时所使用的载体。如小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的主人公,神话故事里的人物,都可以借用过来进行教学设计。还有形式喜欢的活动或运动形式,也可以是用作载体的教学形式。
例如:二年级第一学期《小统计》。
教师设计摸球游戏,规则:10个球,摸出3个红球的为一等奖,摸出2个红球的为二等奖,摸出1个红球的为三等奖。让学生进行统计,并画出统计图。
(三)结构设计生动化。
将一节课的内容通盘考虑来进行设计,而不是一盘散沙式的。只有对整节课通盘设计,一节课的结构与主线才能富有逻辑性。只有设计出逻辑性强、结构严谨的整节课,再配合前面所谈的对内容与形式进行的巧妙设计,才能为那些善于语言表达的教师上好一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作为组织者如何调控应变。
传统教学的“问答式”、“说听式”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只有先举手再发言、只有经过老师的同意才可以发言,课堂上一般不会出现“学生插嘴”的现象。然而,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在这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插嘴”现象的产生是合情合理的、无可非议的,它不是“乱”、而是“活”,它是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学景观。“学生插嘴”是学生自我实现个性张扬的最佳途径,因为学生是在一种没有约束、没有负担的的教学情景中产生的“插嘴”,这种个性的张扬是真实的、积极的、有意义的,它是学生的直觉、顿悟和灵感而迸发出来的创新性思维。“学生插嘴”现象的产生将考验教师的教学理念、调控水平、应变能力以及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当学生的“插嘴”不尽人意时,你怎样让学生愉悦地坐下来;当学生的“插嘴”富有挑战时,你如何盘活、如何进行教学的“二度设计”,让学生的“插嘴”成为学习的资源,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发现规律的新的起点。
(二)作为引导者如何启发思考。
提问是每一个教师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方法,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最直接的手段。但是,教师问什么,怎样问是应特别重视的问题,课堂上问题的设置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讲授一个定理可设计若干不同的问题,可有若干不同的问法,但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问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准确掌握大纲所要求的尺度,明确所学知识在本书中的地位和作用,恰切地把握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水平,才能问有所思,问有所答,学生思维积极活跃,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1)“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这是启发学生思考面的很好途径。(2)“你是怎样想的?”这是引导学生反思和有条理说明思考过程。(3)“如果……,会怎么样?”这是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的有效策略。(4)“他对吗?错在哪儿?”这是理解他人思考方式与从他人的思考过程中探索新的思考方法。
1、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值得研究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多少思考时间。实验表明,思考时间若非常短,学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简短,但若把思考时间延长一点时间,学生就会更加全面和较为完整的回答问题,这样,合乎要求和正确的回答率就会提高。当然,思考时间的长短,是与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密切相关的。目前在课堂学习中,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给思考时间,要求学生立刻回答。当学生不能立刻回答时,便不断重复问题,或者另外提出一些问题来弥补这个“冷场”。其实,这是干扰学生的思考,“冷场”往往是学生正在思考,表面冷静,实际上思维活动却很活跃。
2、启发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
教师提出问题后,一般要让学生先作一番思考,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要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喧宾夺主。
(三)作为合作者如何平等参与。
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新课程展示课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的过程进行事前的思考,之后做出供下一步进行教学的一个行动方案,做出行动方案的过程,就是教学设计。
就其本质而言,教学设计是一个分析教学问题,设计、评价、修改解决方案的系统计划过程。一些专家所提出教学设计概念的观点大体一致,即他们都强调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包括如何编写目标、如何进行任务分析、如何选择教学策略与教学媒体、如何编制标准参照测试等。这些操作是必要的,也是最基本的。
1、分析教学目标。
分析教学目标是为了确定学生学习的主题,即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有关的知识内容。分析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1、学习者的主体特征;2、教学目标只定义所有学习者都要达到的基本要求;3、教学目标应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变化性;4、注意能力与素质培养目标的提炼。
2、设计教学情境。
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用计算、比喻、演示教具、设疑、对比、类比等等来创设情境。建构主义强调要在真实情境下进行学习,其好处就是能减少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差距,强调了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我们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真实的问题情境,以此为支撑物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例如:加减混合运算可以设计为乘公交车的上下车。
3、设计教学形式与方法。
现在教学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合作探究的、动手实践的、观察比较、开放型的,等等。我们都是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来设计最适合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4、设计学习方式。
小学数学学习应该是儿童自主的数学活动,要让儿童在动手操作中探究、发现、解决问题。我们在设计学习方式时要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亲历与体验。
新课程展示课教学设计篇七
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领略我国丰富的桥文化,提高文化素养。
能力目标:
1、增强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意识。
3、提高学生言语表达、拓展思维、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
欣赏桥文化及其内涵,激发爱桥的情感,提高文化素养。
活动重点:
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活动难点:
训练学生拓展思维、写作能力。
活动课时:
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茅以升曾这样风趣地说过: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人类在发展的几千年历史中,创造了林林总总、千姿百态的这种板凳。这些板凳,不仅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便利,更主要的是在这几千年里,它自身也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桥文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桥的世界,去领略这多姿多彩、妙趣横生的桥文化。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中外名桥。
二、活动过程。
第一环节:赏桥:欣赏有名的桥的图片(多媒体显示)。
第二环节:知识桥。
看了这么多世界各地、风情万种的桥,肯定让大家大开眼界、受益匪浅吧。下面就让我们进入一个紧张、激烈的问答环节,来检测一下同学们对桥知识的掌握情况。这些问题就是一座雄伟的大桥——知识桥,也是我们本节课要完成的目标,看哪一些同学回答得最多、最完整,在本节课结束后,他就率先过桥,就是这次竞赛的冠军,当然,我们希望每个同学能顺利渡过这座桥。好,现在让我们来看第一题。(多媒体显示问题及答案)。
读题1:桥从形式的角度主要分为哪些?明确:梁桥、吊桥、浮桥,拱桥、立交桥等。
读题2:建桥的常用建材有哪些?明确:钢铁、水泥、木材、石头。
读题3:我国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是哪座桥?
明确:赵州桥。
师:能说出它的所在地吗?
明确:河北赵县。
读题4:现存最早,桥洞最多的石桥是哪座桥?这个题稍有难度,不过如果仔细看书了,也是可以很快找到的。
明确:是江苏苏州的宝带桥。
读题5:吊桥首创于哪个国家?a,俄罗斯;b,希腊;c,罗马;d,中国。
明确:中国。
读题6:国内第一座钢箱梁悬索桥是哪座桥?没有人知道吗?提示一下?它在广东,而且就在东莞。
明确:虎门大桥!现在大家应该记住这座桥,它可是我们的.骄傲!
读题7:下面哪几座桥是架在珠江上的?a,人民桥;b,放生桥;c,华南大桥;d,莲花桥;e,吊桥;f,广州大桥;g,商桥;h,海珠桥。这是一道多选题,多选、漏选都不正确。
明确:人民桥,华南大桥,广州大桥,海珠桥。
明确:泸定桥!
师:到现在呢,我们有关桥的知识问答就结束了,同学们就积极踊跃,很不错。不管是刚才回答最多、最准确的同学,还是没有机会回答的同学,都不要有什么想法,后面还需加油。
(多媒体显示)。
第二环节:桥话,话桥。
(一)有关桥的故事。
桥在我们生活中应用普遍,分布广泛,相信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走过、见过、听闻过许多桥。很多桥都被赋予了美丽的传说故事与浪漫色彩。如杭州西湖的断桥,就因为有了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故事面经久不衰;又如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鹊桥,妇孺皆知。你们还知道哪些桥名的由来和关于桥的故事传说呢?下面就请同学们讲一下你们所知道的桥,以及有关这座桥的故事。
(本环节学生讲述,师适当的点评)。
(二)有关桥的诗句、俗语、成语、谚语、谜语。
1、诗句2、俗语、谚语3、成语4、谜语。
(本环节学生讲述,师适当的点评)。
第三环节:喻桥。
桥是平凡普通的,但它早已超越了它本身的含义,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不光是有关它的诗句、成语、俗语,生活中还有这样一些桥,既不架在水上,也不架在陆地上,建造它们甚至用不上一砖一瓦,可它们却实实在在地发挥着“桥”的作用,它在我们的心中是些什么样的桥呢?就像班干部,他们是老师与同学之间的桥。又如电话,它是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桥。下面让我们以这样的句式,展开联想:
______________是一座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1)友谊是一座桥,连接着同学的心。(2)书本是一座桥,带着我走向知识宝藏的大门。
(本环节让学生思考,并动笔写)。
第四环节:理想之桥。
同学们的想象能力都不错,发现了这么多生活中起着沟通作用的桥。关于喻桥的这个环节到这里就暂时结束了,那么在你的生活中,你有没有想过要搭建属于自己的理想之桥呢?比如说:在与父母和老师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与朋友同学之间搭建交心的桥梁;盼望大陆人民与港澳同胞交往的桥梁……大家想想,你想搭建怎样的桥梁呢?好了,大家都说得很好,或贴近自己的生活,或抒发自己的理想。不管怎样,老师都希望你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搭建起属于你明日能自己心中的桥梁。
小结:最后我们来看一个趣味问题,轻松轻松。这个题目很简单,同学们可以在我读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就举手回答,看看谁的思维够敏捷!
明确:让两个小孩分别坐在空箩筐中,然后那个老伯旋转180度,就可以了。
到22世纪,月球将可能成为人类的第二家园。在地球与月球间要修筑空间轨道,设计成螺旋折叠式,不阻碍空中日常航行,便于宇宙飞船通行,方便人们走亲访友和到月球旅行。今天我们坐在一起领略了无数名桥风采,包括有形的桥和无形的桥,十几年后,或许我们同学设计的桥梁,将入围世界名桥画廊。就让我们一起去跨越时代的桥梁,去构架属于我们自己的时代桥梁吧。(再读《再别康桥》)。
新课程展示课教学设计篇八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新课程背景下复习课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新课程背景下复习课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内容摘要复习课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是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提高的一个重要过程。
长期以来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教师有的大量收集习题、试卷,让学生在题海中苦战;有的爆炒冷饭,让学生机械重复地练习,期末复习时甚至让学生把书后《总复习》做好几遍;有的采用练习校对再练习再校对的教学方式,把学生会做每一题复习题作为教学目标。如此纤夫式的复习模式,完全丧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失去了复习的真正意义:让学生学会自己复习。本文着重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复习能力为基点,试图探索积极的、有效的新型复习课教学模式。
关键词:自我复习能力有效教学模式。
【背景描述】。
几年来的新课程改革不乏这样一个现象:数学新授课的教学研究轰轰烈烈。
因此,新授课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教学中把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新的教学行为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动手操作、独立探索与合作交流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而老三课(练习课,复习课,试卷分析课)受到空前的冷落,占数学课时总量近二分之一的老三课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普遍存在。在练习课和复习课中教师往往是以机械重复训练占主导,其课堂教学的主要流程是教师按照书中的练习题,讲一题后让学生练一题,按程序进行到下课为止,或教师讲几个要点,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一做到底。这种低效、牵着鼻子走的炒冷饭式的课堂教学,无疑制约了教学效率的提升,蚕食了课堂改革的成果,更抵制了学生自我复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现象点击】。
之一:概念复习课任由学生信马由缰。
一堂40分钟的概念复习课,本应在新学的基础上进行运用和延伸,来强化学生对四边形特征的认识。然后此案就在教师的三问中结束了,而这中间的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学生,学生说一句我说一句,交流的仍是新课所教的知识,没有深化和内化,当然复习对学生也就没有了收获。
之二:计算复习课大量的习题练习。
分析:如此盲目地练习做题,没有重点和难点之分,没有特殊题组的分类,没有形式的变化,整一堂课学生埋没于习题中,没有思考的余地,整理的空间,分析的机会,对学生的知识整理和提升毫无益处,只会让学生成为计算家,面对曾经发生的计算错误,学生依然不会发现,当然也会错误重犯。
【感悟与思考】。
(一)复习课意义亟待重新审视。
目前很多教师在总复习之前的新授课,会精心设计,认真准备,会因为课的不成功而耿耿于怀。而总复习在他们的眼里无非是:梳理知识点,专项练习巩固,综合练习提高。所以很自然的认为只要把知识点讲到了,练习了,一轮练习不行再来一轮,最后效果也不会差。于是认为没有必要,也懒得去精心设计和考虑每节复习课。恕不知,学生也有多年听复习课的经验,对教师的三板斧早就了解熟稔了。这样的课堂对他们毫无吸引力而言,从而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新课程下的课堂,不仅是知识建构的空间,更是学生生命活动的场所。它不在是一条静止的跑道,而是学生提炼生活,展示风采,追求成功,感受欢愉,发展生命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信息传递,思维碰撞的过程,每40分钟都应看作是师生共度生命的过程。所以新课程下的数学复习课,不再是教师凭一张嘴、一枝粉笔喋喋不休的了,也不在是教师罗列知识要点,学生死记硬背的强加式教学模式了,而是一个生动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锻炼分析错因的品质,建立自信心,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复习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自我本身的数学知识结构中查漏补缺,为自己提供有针对性、有效率的复习方法,从而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并且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充分的发挥潜能和创造欲。
(二)复习课教学模式亟待改变。
细细品味我们复习课的现状,是不受学生欢迎的课,都快成为枯燥,无趣的代名词了。说明我们的复习课的确存在一定的问题,究其原因分析如下:
1.课堂形式简单,造成学生兴趣疲劳。不少数学老师认为复习课是最轻松的,不就是出几个相关的题目让学生练练。于是几乎所有的复习课就在出题做题再出题再做题中的度过。这样的课堂对他们毫无吸引力而言,迫于某些压力,学生不得不高度集中注意力,强打精神。造成学生听课疲劳,从而逐渐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教学要求单一,造成学生满足度失衡。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教师在设计总复习课时,担心最多的往往是:我有没有漏掉了什么?很少考虑我的这节课主要满足哪部分学生?其余的学生我怎样采取措施满足他们?以至于对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不管不问,只要他们上课不捣乱就行。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也没有更高的要求,课堂中也提不起精神来。课堂最终因陷于沉闷而成为少数人的课堂。
3.重视解题技能技巧的讲解,把学生培养成解题能手。我们的数学复习课上成解题技巧课,主要是因为课的内容设计远离学生的生活,远离现实的世界,很少讲知识的来源和应用。教师就题论题,学生在练习题的王国里,天天听各种解题的方法技巧,做大量无实际应用价值又无理论价值的习题。导致他们对数学课堂的形式化表现出厌烦和畏惧。虽然有部分学生在课堂中,逐渐被其逻辑的精密,形式上的推演所吸引,为言之有据,论之严密所倾倒,成为解题能手,却不了解身边生活中的数学事实。
【探索与实践】。
探索。
复习课教给学生复习方法,开展自主复习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需求轻松参加学习。不过自主却并不自由,教师更要通过生动有趣的复习课堂设计让学生畅游在自主的乐趣中,同时也可有一定的时间来照顾学困生,参与他们的自主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使他们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有所提升。
复习是相对与新授而言的一种教学行为,它是教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新知传授之后,引导学生对某一方面的知识作出系统整理与回顾的一个过程。复习课的教学目的有三:一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恢复记忆,弥补知识与能力的缺陷;二是巩固、整理已学的知识和技能,促使知识系统化;三是进一步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课教学一般很难上,有的复习课上成练习课,就是做练习;有的复习课上成补差课,只是错题集锦,学生都感到枯燥无味。如何让复习课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使复习有趣有效、实用生动?注重复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复习,是本研究的主要目标。
实践。
小学生的学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们要经历中学、大学甚至更高。掌握一定的复习方法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无疑是意义巨大的,也是我们上复习课的一个重要的目的。
(一)学会自觉反思。
反思就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数学的反思就是对原有学习经历的回顾、重新思考。小学生的'反思行为往往处于一种下意识的和不自觉的状态。也就是说,我们的学生还不会反思或者不善于反思。其实,教师要舍得花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自问:
a、今天老师复习的是什么知识?(整理内化,构建知识体系)。
b、我知道了多少?(对照检查,确定补习方向)。
c、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对课堂中的哪些地方还存在疑问?(质疑提高,培养创新精神)。
然后有问题的可以举手提问,师生集体商讨解决。这种课堂空间的安排必然能帮助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进行自我的整理和内化,从而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可以起到磨刀不误砍柴功的作用。这样的反思,教师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让学生敢想,更敢说。笔者在四年级下《运用运算定律简便计算的总复习》设计练习中,在相应知识点进行了复习回顾后,就安排了这样的自主反思的时间查找错题。
案例:
典型错题分析:
师:这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对我们的计算非常有帮助,但是我们曾经在计算时就出现了一些错误,黄老师整理了一些同学的错题,发现了这几个错题出现的比较多。你能诊断出他们的错误原因吗?(错题展示,学生诊断3分钟)。
自我错题查找:
师:我们曾经在自己的练习计算时也有出现过一些错题,对吧,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打开课堂作业本,第11页到第21页,找到后并分析一下你当时出错的原因。(配音乐,学生安静寻找8分钟)。
集体讨论分析:
师:通过别人的和自己的错题分析,你认为什么样的题目最容易出错?
生: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最容易出错。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运用乘法分配率的题目的形式很多,我们不容易掌握简便的技巧。
师:是呀,看来我们在计算时要特别注意这种题型。不要在同样的地方中摔到了。
看似简短的几分钟的错题整理,但学生对自己的运用运算定律简便计算中发生的错误原因的感触是深刻的,有了自我的发现,才会在今后的练习中引起注意,起到真正复习的意义和目的。
(二)学会合作交流。
对于每个成长中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各种能力发展的局限性,所以学生复习中产生的各种想法和思考会出现不合理或不完善的地方。虽然教师可以帮助他完善和纠正,但在与同伴之间的交流中获得的纠正,往往来得更有意义些。在复习课中教师有意识的创设小组合作交流的场景,引导学生把自己反思的内容进行交流。从而整合学生个体之间因生活背景,生活环境和思维方式不同而形成的宝贵学习资源。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新的思考。这也是学生发展交往,团体合作,竞争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在万以内加法和减法复习课中,安排了快乐寻找的小组合作活动。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新课程背景下复习课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新课程背景下复习课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案例:
在有趣的猜数中引出了以下一些数:205312179710800。
快乐寻找同桌合作。
师:从这些数中,请你寻找出通过运算接近500的两个数?看哪一组找的快?
同桌合作寻找。
生:205+312。
312+179。
师:你们怎么那么快找到了?
生:我们是估算的,看百位就行了。
师:为什么不找710和800这两个数呀?
生:看一下两个数的百位,相加一定不可能接近500,相减也一定不可能接近500。
生:算一算也就是要精确计算,笔算,直接列竖式。
学生开始寻找。
交流反馈:
师:哪个算式的得数最接近500,你们有结果了吗?
205+312=517。
312+179=491。
在快乐寻找的小组合作中,学生从同学之间的交流反馈中,掌握了各种计算方法的运用,知道什么时候用估算的方法最好,什么时候应该要笔算。
(三)学会自我命题巩固。
如果学生真正理解与掌握所学习的内容,那他就应该具备认识题型结构的能力。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生内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对学生来说,能够根据所学的内容出好题,他们需要认识每道题的不同形式的本质特点和联系。在出题的过程中就会进一步区分不同题型的差异。所以说,课堂中教师能把一些命题权交还给学生,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他们整理复习的能力。比如,在万以内加法和减法复习中,就安排了请学生编题。
案例:
编半开放的题型: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不完整的竖式,你能帮忙补完整吗?
46。
+357。
师:你打算填几?好,谁会来算呢?这一题是什么加法呢?如果要使它变成连续进位加法,可以填哪些数呢?(4,5,6,7,8,9)一次进位加法呢,又可以填哪些数?(0,1,2,3)。
编开放题型:
师:编了这么多题目,你认为用这些数来编连续退位减法题,有什么诀窍呢?
学生交流编题方法。
通过不断地编题,学生自然而然地进一步明晰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特性,从而更好掌握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对于上好复习课,仁者见仁,智者更有其说,但对于打破复习课的沉闷,让其鲜活起来,使学生能充分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与其中的奥妙,促进学生的成长,是所有数学教师责无旁贷的,值得我们去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努力。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理解。新课程理念下,更提倡教师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但对教材的研读和感悟是第一步。只要每一个走进新课程的教师能够做到静心钻研教材,潜心解读教材,品出内涵,悟出精髓,就能很好地把握新课程的脉搏,有效地实现教学再创造的过程。当然,本人的新课程下的复习教学策略还是基于教材内容作了一点浅层的尝试,但至少这种尝试一定程度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自我复习能力的发展。如此坚持,必然能催生出鲜活的思想、撞击出智慧的火花,从而使孩子们在整理与复习中也能探出真正的精彩!
新课程展示课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4和5的有关组成,并有效地渗透有序的思想。
2、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4和5的组成,初步建立学生数感。
教学准备:
三角形、圆形、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前面我们学习了那些数?谁能数给大家听?我们一起数一数。顺着数,从小数到大;倒着数,从大数到小。
二、学习新知:主动探索4的组成。
1、用小故事引出问题,4个桃子装在两个盘子里要怎么办?
2、拿出4个小棒代表桃子,你能把这4根小棒分成两堆吗?请你试一试。(学生自由活动,老师巡视)。
3、学生汇报操作结果,边板书边问:还有不同的分法吗?(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板书)。
444。
132231。
4、读数的组成。
(1)先领读:4可以分成1和3,1和3组成4………。
(2)再学生自由地读,同桌对口令。
(3)全班齐读可以采取各种不同的形式。
5、观察上面数的组成: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然后再发言)。
三、学生合作:学习5的组成。
1、刚才你们真能干!发现了这种奇妙的规律,那么你能用这种方法来把5分成两堆吗?并请你把分的情况像老师一样写出来,可以吗?请你们小组合作,试一试。
2、学生分小棒,老师巡视。
3、学生汇报分的情况,学生边回答,老师边问:还有不同的分法吗?(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5555。
14233241。
4、读一读。
有谁会读,请你试一试,我们请会读的好的小朋友当小老师带大家读,好不好?
(1)小老师带读(2)小组开展竞赛读。
(3)师生对口令(4)同桌对口令。
(5)试着背一背。
5、观察:请你认真观察上面的4个数的组成,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先可以小组里互相讨论,每个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选一个代表发言,其余的同学认真听)。
6、小组自学3、2的分解。
(1)刚才我们通过跟小棒编出了4和5的分解,下面请你在小组中试着编出3、2的分解。
(2)汇报板书。
(3)小结3、2的分解,并组织全班读一读。
四、全课小结。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学会2、3、4、5的分与合了吗?
五、布置作业。
1、教材第20页“做一做”的第2题。
2、教材第22页“做一做”的第1题。
3、练习四的第1题。
新课程展示课教学设计篇十
《画》这篇课文是一年级学生学习的第一篇课文,学生入学才两个月,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与能力正在逐步培养的过程中。《画》这篇课文是一首谜语诗,谜底就是题目。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这首诗学生在幼儿园已背得滚瓜烂熟),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了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来完成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
师:小朋友想猜谜语吗?
生:想!
师:下面,请你么留心听老师读一首谜语诗……谁来猜一猜,谜底是什么?
生:(异口同声)画!
师:(故作惊讶)你们为什么猜它是画,你的根据是什么呢?
生:部分学生立即举起小手来,部分学生却呆住了,根据是什么,还从来没想过……。
师:先别急着说,慢慢想想看,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讨论,每位小朋友都要大胆说说自己的看法,小组长要把组内的意见向大家汇报一下。
生:马上四人小组围在一起说开了。
师:巡视一周听听各小组的讨论后,随之也在旁边参加其中一个小组的讨论。
生a:题目是画,所以我猜是画;
b:我看见书上的图是一幅画,所以我猜是画;
c:表示赞同b的说法;
d:我想如果是真的水在流动,肯定会有声音的,但是现在走近水的旁边也没有听见水的声音,所以我猜这是一幅画。
认真地听完每个小朋友的发言后,我微笑着点点头,离开了。
看着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我就示意大家停下,请各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
生:经过交流,我们小组的叶国辉说,题目说是画,所以就是画。陈嘉俊说,这则谜语旁边挂着一幅画,说以谜底就是画。陈颖琪同学说春天过去了花还在,说明这花不是真的,所以是画。我也认为“人来鸟不惊”,如果是真的鸟,人来一定会飞走的,可是它人来也不惊,所以应该是一幅画。
师:你们小组讨论得很认真,还有哪一组要汇报?
生:(马上又有一位代表站起来发言)远看山有色,就是远远看去山是有颜色的,近听水无声,就是站在水旁边也听不到水的声音,春去花还在,就是春天过去了花还在开放;人来鸟不惊就是人来了鸟也不飞走。
生:(马上反驳)她汇报的不是他们小组的意见,而是她自己的意思。
生:(另一个学生马上又接着说)她说的是这首诗的意思,不是我们讨论的问题。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会倾听,会思考,能有自己的见解,你们真是学习的小主人。让我们给他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
这是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环节,尽管还很稚嫩,可给我留下了几点反思:
1、要相信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完全能扮演好这一角色。他们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他们有交流,评价的能力。我们教师完全可以提供一个平台给他们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在这一宽松、和谐、民主的平台上,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主动交流,主动合作,共享学习成果。比如那两位提出质疑的学生,他们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他们已经学会了倾听,学会了思考,能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2、毕竟是刚入学的六岁孩子,一切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还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地培养,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规范教育。这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起始阶段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发言、交流和倾听的礼貌教育,要培养学生清晰、连贯地讲话,文明有序地交流,认真、专注地倾听的良好习惯,以保证小组学习能够有序、有效地进行。
《画》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上,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指导孩子初步了解课文,重点指导学生利用以前学习过的识字方法分类识记生字及说反义词的练习。虽然,在课前我对于教案已经烂熟于胸,但是在课上无论是我自身的教学,还是学生的课堂常规都出了一些问题。
一、在课堂教学方面。
1、课前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
2、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唱读的纠正:
二、在组织课堂方面。
1、课上对学生的即时性评价,仅停留在口头表扬阶段,实效性不强:
在课上,看到有部分同学坐不住,甚至有说话的现象,我没有直接批评,而是从正面肯定了做得好的小组和个人,但评价的形式仅仅是口头评价,评价的语言仅仅是“现在某某小组做得好”,如此而已。当时也有的同学出于集体荣誉感也做好了,但是坚持的时间很短,不一会就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了。其实,对于本班的学生,我在课下也采用小组评比和发奖励贴纸的形式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评价和鼓励,只是有老师来听课,我认为在课上给学生们发贴纸会耽误教学时间,可能会完不成教学任务。但没想到,在课上反复提醒学生的课堂纪律及坐姿,指出个别学生的问题非但没有节省时间,反而因此延误了许多教学时间,没有良好的课堂秩序作保障,学生在课上学习得更加吃力,我讲起课来也觉得力不从心了。因此,我想,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即时性的评价以及评价形式多样化至关重要,无论几年级的教学都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心理特征出发。
2、课堂常规体现在细微处:
学生在课上打书、翻书不出声音,写字时桌椅不出声,这些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细节问题,但它们却是反映一个班级是否建立起了严格有序的课堂常规的一个评价标准。在课上,听到我们班的同学放书霹雳啪啦的声音,以及转身写字时掉转椅子的声音,我的心理说不出来的滋味。学生开学尽两个月的时间了,在这期间,我也曾专门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在深入地反思后,我想:对于学生的常规训练,绝非一次、两次地专项训练就可以初见成效的。“好习惯21天养成”,我想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也不应忽视这些细节,都说“细节决定成败”,课设计得再好,学生出现这样的常规问题,导致学生的状态显得特别的浮燥,也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总之,对于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我还有许多不足,还需要向身边有经验的教师学习的教学经验及班级管理经验还有许多,今后需要不断地锤炼自己。
新课程展示课教学设计篇十一
新课程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我们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师要适应自己角色的转变,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其次,新课改使我们广大英语老师面临新的挑战。因为教师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学生相关能力的提高和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每位教师都应该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还必须学习新的知识,与时俱进,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发展新的教学策略,研究如何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文化知识,通过英语课程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
教学设计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设计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在新课程背景下,设计者(教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新的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呢?这是教师普遍关注的具体问题。经过这次《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学习,我对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有了以下体会:
1、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尽量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
2、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考虑与新《课标》同步,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运用和实践,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在“用”中学。教师要有目的地设计形式多样的操练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新《课标》明确倡导在英语教学中实施任务型语言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所以备课时,除了把握好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不同的任务。带着“任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更高。
4、在课堂上尽可能创造互动的机会,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实践,积极表现自我。教师还可借助多种教学媒体设计出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情景对话、角色表演、比赛等,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5、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如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机会。
新课程展示课教学设计篇十二
在学习《新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之后,我知道了综合实践活动打破了传统学科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以间接经验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教室、走出学校以学生的亲自实践和亲身体验来获得知识,获得发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与学科课程有很大的不同,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素质,对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这门课程中,第二部分“综合实践活动创新教学设计与评析”,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展示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设计与活动过程。对于以前没有接触过这门课程的我,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对于怎样进行学生实践活动有了一些思路。案例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综合活动”四个领域,其中,综合活动展示的是综合实践活动非指定领域——主题班会与学校大型活动的活动设计与流程,更便于我们教师有针对性地借鉴。
人与自我教学案例中,“学生与网吧”这一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展示了活动设计:主题的提出、活动目标、活动设计、活动过程(活动计划和活动展开两个方面)教师反思、点评。在这一部分里,不仅学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方法,而且明确了一种让我的学生能更好的对待网吧使用网络的教育方法,学生在实践中自我教育比老师家长的说教更有效果。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学习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锻炼了能力。“学生与网吧”的课题,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到网吧对未成年人的危害,从而主动拒绝网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生习惯接受老师或者书本的知识,在综合实践活动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新课程展示课教学设计篇十三
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但在强调个性的同 时,我们必须努力追求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只有科学的教学思路,才能科学地指导教学活动。
初中数学的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必须遵循数学课程标准,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教学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必须要放在学生的发展上 ——“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以不同的发展”。因此,新课程教学总体思路设计:一要把学生“学”数学放在教师“教”之前,“导”学是教学之重点。二要把组织学生自主数学学习活动作为老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并要担任起活动的指导者。三要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数学思想,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四是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数学能力的训练不能放松。五要实施差异教学,使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设计思路要围绕具体教学目标,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具体的教学环境等多种因素来进行。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破传统教学思路之束缚,大胆创新。
思路(1)在于激起学生求知之欲。思路(2)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负数应用的实际意义,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思路(3)、(4)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有理数的意义,体验数学表达方式简洁、明确之特征;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的实际意义;使学生体会学数学可以提高我们的细致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活动的标准,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对教学活动程序设计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初中数学课程的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主导着学生按预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当然,这并不排除根据实际的活动情况临时作必要的调整。 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突出基础目标,数学课程教学的目标包括数学基础知识目标和数学基本能力目标。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知识目标和能力的目标具体体现在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活动和每一项能力训练活动中,即要明确教学活动中要“学什么”和“练什么”。与传统教学目标所不同的是:新课程在强调“双基”教学的同时,更突出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的组织,即要强调学生“怎样学”的设计,而不是“怎样教”的设计。
基本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学生的特征,提出不同的发展目标,力求能够实现每个学生在同一的学习活动中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如“幂的乘方”一节,我的教学目标设计为:(1)、掌握幂的乘方运算法则,能够运用法则准确进行幂的乘方运算。(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知的数学知识探究数学规律来获取新知的意识。(3)、让学生体验从“一般到特殊,再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目标(1)是基础目标,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达到。目标(2)是发展目标,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后,大部分学生能达到。目标(3)是给已经具备一定能力的学生提出的,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及其它学科知识都蕴含着的普遍规律性,进而激励学生从诸多的特殊现象中探究一般规律的兴趣。
教学过程的设计:数学教学过程是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师主导下展开的“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是具体教学活动步骤的安排,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手段和方法及教学艺术程度。笔者认为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首先体现教学目标和实现目标的策略,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应当包括“导入——提出问题;探究——思考、研究问题;交流讨论——解决问题;总结——明确问题;实践——应用问题”。一次教学活动的过程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选定具体的丰富的内容,这包括生活素材、基本练习、典型例题、能力训练题、实践题等。
新课程展示课教学设计篇十四
读了这一本书,我首先明白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顺应国际教育发展潮流之举,是大势所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更好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我要从多方面吸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不断地用新思想、新知识来武装自己、充实自己。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告戒我们:“理念不是记熟几句格言就可以了事的,要重在实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爱的阳光撒向每一个孩子,让生命的阳光照亮教育的每一个角落――不仅照亮孩子的优点,还要照亮孩子的'缺点,特别是在对待学生的缺点上,要倾注更多的爱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要厚待“差生”,关爱学生的“缺点”,要善于理解学生,了解他们之所以“差”的原因,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心理,善于正面引导,尊重学生个体,要善于因材施教,使其能张扬个性发挥特长。只有学生积极地、多方面地探索,创新才能逐渐成为他自身品质的一部分。因此,我们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独立地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角度探求多种求解途径。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些例子教学生掌握这个工具,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
新课程展示课教学设计篇十五
人只有一次生命,生命的重要性在于它的不可重复性。人有了生命并不意味着一定有生命的质量。譬如,白痴与植物人。在我看来,人的生命意义在于提升其生命的质量。人类发展史已经表明,生命质量的提升与优质教育成正比。优质教育是对每一个生命个体充满终极关爱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
走向目中有人的语文课,意味着老师的眼里有学生。老师的眼里有学生就会既教书又教人。比如,学了《狐狸和乌鸦》,兴趣盎然的孩子,一放学就在操场上、墙壁上随手“涂鸦”,老师就建议校长开辟了学校的一面墙,当作学生的“自留地”,让学生任意“耕种”。学生不仅在那里放飞了想象,张扬了个性,而且解放了身心,收获了自由。既教书又教人的本意在于直面功利而又超功利地为学生的精神发展打底子,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走向目中有人的语文课,同时还意味着老师的眼里有自己。孰不知老师和学生都是生命成长的共同体。在“新课程”的这面镜子里,教师和学生一样可以“影镜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长自我。
走向目中有人的语文课,教学氛围:“民主、平等,和谐、融洽,鱼水亲和”;教学场景:“身心解放,思维开放,个性奔放”。置身此情此景,如沐春风,学习自主,“嫁于春风不用媒”。
小语姓“小”,语文姓“语”。小学语文课堂的根本在于念好“识、写、读、背、说、作、习”的七字歌。
“七字歌”按“课标”的具体要求为:
识——认识30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
写——书写一手正确规范的汉字;
读——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课外阅读量达145万字;
说——具备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作——能写文从字顺、具体明白的文章;
习——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譬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在我看来,阅读能力要在阅读教学中培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课程标准》)这既是一种阅读教学的理念,又是一种阅读教学实践的形态。就教学实践形态而言,它包括“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其中,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就是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过程。教师与学生对话在于尊重“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个性化阅读差异。这种形式上的差异,蕴涵着精神实质的一致——学生真正具有了“独立的阅读能力。”
当然,语文课要因课因生而异,明确教学重点,营根固本,扎扎实实地进行教学。设若如此,语文这棵树,必将根深叶茂、挺秀参天。
请欣赏教例《悲壮的一幕》——
“‘轰——轰——’震耳欲聋,火光四溅,科马洛夫和他驾驶的前苏联宇宙联盟一号飞船永远消失在茫茫的太空中了……让我们再次聆听那《悲壮的一幕》,请打开课本,轻声朗读课文……”
课伊始,执教者便利用多媒体课件“激情”,再造“船毁人亡”的场景,渲染悲壮的氛围,“未成曲调先有情”,使得学生“不觉转入此中来”。
课行中,教师倾情投入,热情引领学生与课文情感对话。教师情,学生情,课文情,“三情”共振情更浓。
师:“孩子们,这篇课文悲壮凄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课文中一定有许多打动你的语句,请写一写你的感受,然后交流。”
生1:“科马洛夫看见了老母亲,看见了妻子、儿女。他很激动,但他还是控制住自己,说:‘首长,属于我的时间不多了,我想先把这次飞行探险情况向您汇报,这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生死关头方显英雄本色:事业重于亲人,事业高于生命。
生2:“……满头白发的老人心如刀绞,‘儿子,我的儿子,你……’……科马洛夫露出了笑容,‘亲爱的妈妈,您的图象在我这里看得非常清楚,每一根白发都能看清……’”从“满头白发的老人”那里我读出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哀恸;从黑发人那里我读出了尽忠难以尽孝的残酷。
生3:“妻子抱着话筒只说了一句:‘亲爱的,我好想你!’就泪如雨下,再也说不出话来。”虽然只一句话,却包含了妻子对丈夫全部的爱。
生4:“指挥中心的首长把科马洛夫的亲人请到指挥台,让他们在最后的两小时里和屏幕上的科马洛夫在一起。”我终于知道了什么叫亲骨肉间的最后诀别,什么叫给予最大的安慰,什么叫有人情味儿!
读文谙情情未了,余音绕梁、绵延不绝。一如上文教例,情感的冲击波激荡着学生又创生了许多新的问题,课后他们查阅资料、上网搜索。悟出了更多的情理:
——造成这次船毁人亡的悲剧是由于地面程序设计时点错了一个小数点。一“点”差错,船毁人亡。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
——前苏联敢于直播这场“悲剧”,说明他们有直面失败的勇气。
——《悲壮的一幕》在于警醒后人不再重演悲剧。
新课程展示课教学设计篇十六
教学目标:
1.在语境中,认识“呱、纹、圈、返”等生字,学写“影、倒、游”三个生字。
2.在画一画、读一读、玩一玩小青蛙的话中,发现语气词的特点,并初步进行迁移运用。
3.圈圈、做做青蛙妈妈动作的词,体会动作的连贯性,圈圈、画画波纹动作的词,初步体会回声的动作路径。
教学流程:
一、教学第一段。
1.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出示图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出示句子】小河上有座石桥。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为了帮助大家读好轻声词,老师特地把轻声词缩小了,读的时候可得又轻又短哦!
自由练读,指名读。
正音:倒影,齐读,指名读。
谁有发现?【显红:大月亮】,你发现大月亮了!谁来指一指大月亮在哪儿呢?
这么美的大月亮谁来读?指名读1,齐读。
这么美的景色赶紧把它背下来吧!
2.这么美的地方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呢!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
1.赶紧再去读读课文吧!
2.读完交流,这个故事有趣在哪儿?
3.哦,原来是小青蛙的故事很有趣。读2、3自然段,拿起笔来画一画小青蛙说的话,用上横线。
4.【出示】。
“呱呱呱,多好看哪!”
“你是谁?你在哪儿?”
“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
【出示字卡:呱】这是青蛙的`叫声,谁来叫一叫?
这是一个口字旁的字,这段话中还有哪些口字旁的字?
【显红:哪吧哩】说发现:语气词、口字旁、都在句子末尾、轻声的。
指名读句子:语气词不仅要念得轻,不同的语气词还要念出不同的语气。
自由练读,指名分句读,小结:多有趣的语气词呀,让我们说话更有意思!
【出示】这里还有一句话,你能给它加上语气词吗?
“你是谁?你在哪儿?”
师生合作读:现在我就是这只小青蛙,你们就是躲在桥洞里的那只看不见小青蛙!
玩回声:谁在学我说话呢?明明是你在学我说话呀!你怎么这样啊?你真不讲道理哦!
前后桌练习,指名同桌展示。
5.它就赶紧去问问妈妈,【出示】。
妈妈笑着说:“孩子,你跟我来!”
小青蛙心里想:“”
语气词:呀吧呢啊哩。
练习说话。
6.【出示】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捡起一颗——一圈圈波纹。
读句子,认识纹。
积累:指纹、掌纹、皱纹。
理解一圈圈波纹(生画),看,波纹是一圈一圈的,所以圈的外边是个大口框。
圈出动词。
看谁记得快。
选择动词填一填。
圈出青蛙妈妈的动作词。
三、儿歌复现。
1.【出示儿歌】拍手读。
小青蛙,呱呱呱,
水中倒影多美呀!
我说话,谁学理?
宝贝连忙问妈妈,
蛙妈妈,游上岸,
扔石子,激水花。
波纹碰岸荡回来,
原来这是回声啊!
2.写字:影倒游。
写字法宝:三撇魔法棒三撇的起笔在一条竖线上。
魔法圈:三撇有一定的距离。
范写:影。
倒游:左中右结构。
倒:左右一样高,魔法圈告诉我们中间部分短。
游:左低右高三点水在一条弧线上。
儿歌:游泳要到有水的地方,而且要有大人陪。
3.生写:头正身直脚放平一拳。
4.互动评议。
(1)字写正确,奖一颗星。
(2)写对魔法棒、魔法圈的要求,奖一颗星。
(3)整洁美观,奖一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