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教学设计(模板21篇)
总结是一种有效的反思和思考方式,有助于我们追求进步。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借鉴一些较为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逻辑思维训练资料,希望能提高大家的思维能力。
林海教学设计篇一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为了表达喜爱的情感,作者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景、物、人。按照参观大兴安岭的顺序,可将课文分为三段。在这三段结束处都讲到“亲切、舒服”反映了作者随着对大兴安岭的深入了解,这种“亲切、舒服”的体会也逐步加深。
教学目标: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互助解决,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积累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教学重点: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试着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互助解决。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
教学构想:
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弄清课文围绕大兴安岭的“亲切、舒服”联系具体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逐步深化,学生试着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互助解决。最后指导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教学准备:
投影仪、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条理,学习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逐步深化。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咱们就让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作向导,把他的文章当作导游词,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齐读课题。
3、“林海”指什么地方?“林海”说明了什么?(大兴安岭,森林茂密,树木很多。)。
二、通过预习,你了解了哪些内容?你还想知道什么?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预习情况。
3、让学生充分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不懂的问题。
4、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还真不少,相信学习了课文,这些问题一定能得到解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思考:作者看到林海以后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读后回答,评价。
2、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有几次直接写到这种感受?
3、然后讨论、交流。
课文三次讲到“亲切、舒服”。第一次是在刚进原始森林的时候,作者走进原始森林,看到的和想到的不一样,脚踩厚厚的松针,手摸古木,感到亲切、舒服。第二次是在看了兴安岭的“岭”“林”“花”之后产生的联想时,作者看到那么多的岭,那么温柔;那么多的数,呈现那么多种的绿色;那么多的野花开在多处,特别是由此联想到兴安岭不仅美丽,而且为祖国建设不断作贡献,因此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是在参观林场有所感的时候。作者参观林场,看到人们愉快地劳动,幸福地生活,看到兴安岭与人们的关系日益密切,更加感到亲切、舒服。这种感觉触景而生,且越来越强烈。)。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想想从这一段中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一段应该怎样读?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大兴安岭的岭美在哪儿?(抓住岭多、温柔的特点进行理解)。
分小组讨论学习。
(1)温柔:岭的.山势平缓,线条柔和。指读有关语句.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2)哪些语句说明了岭多?(“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3)引导学生提问:“看不完”,“看不厌”分别指什么?(“看不完”是因为沿途都是岭,连绵不断,仿佛没有尽头;“看不厌”是因为这么多的岭并不单调,它有各种各样的形态)。
(4)指名说说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原因。
(5)比较秦岭与这里的不同,可画画。
(6)指名练习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3、自学3——5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3——5自然段。
(2)可以把你认为写得优美的句子画下来。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自学成果。
(5)指名说说林的特点,并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
a、“林”有什么特点?(多、绿)。
b、读有关词句体会。
c、作者看到“林”后,想到了什么?(海洋、浪花、银裙)。
d、出示句子.看,海边上不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这句话中的“海”和“白色的浪花”分别指什么?)(“海”就是上一名中所说的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指的是下一句所说的俏丽的白桦。)。
小结:作者叙述大兴安岭的“林”,把群岭比作海边的浪花,我们读了对大兴安岭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由衷佩服作者想象的丰富,请带着感情朗读。
(6)指名说说花的特点,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多,为大兴安岭增添了色彩)。
a、出示句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个句子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画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描写非常准确、形象,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b、有感情地朗读。
(7)找出比喻句,加以想象。
4、默读第6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抓住重点句子理解。指导朗读。
(1)思考:为什么说“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2)学生谈体会(因为大兴安岭林木资源十分丰富,这种“美”是国家建设所需的良材的主要来源,是建设无数“广厦”的基地,所以说“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休”两者密不可分)。
(3)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因此会再一次感到“亲切、舒服”。
5、指名读第7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练读。
思考: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安岭的“兴”,由“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识。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与安定有兴安岭的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五、质疑问难: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六、配乐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七、谁能说说你对大兴安岭有哪些了解?同学们谈得很好,相信大家经过努力,将来都能像大兴安岭的落叶松一样,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向家人介绍大兴安岭的美景。
岭:多、温柔。
亲切、舒服林:绿、多。
花:多、绚丽。
伐木、栽树。
兴国安邦进行科学研究。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加深理解,领会表达方法;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怎样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的。运用所掌握的方法进行阅读能力的训练。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课文,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课文,领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二、深入理解内容,领会表达:
1、自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来描写景物的?然后交流、讨论。
“岭”:温柔通过和秦岭的比较;“林”:总述“林海”,颜色、数种多,白桦、落叶松,打比方;“花”:多、到处都是。最后总述:打比方,准确、生动。
2、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岭”“林”“花”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借看了“岭”“花”产生的联想,抒发感情;参观林场,看到林区的发展,看到人们愉快地劳动,幸福地生活,对兴安岭爱之更深,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兴安岭景色的特点,读出“亲切、舒服”感觉的逐步加深。
4、谁愿意做小导游,为大家介绍一下林海的美丽景色?
5、指名当小导游。
三、配乐朗读: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伴随着音乐朗读课文。
四、指导背诵自己喜爱的课文段落。
1、同位间互相检查。
2、自愿背诵。
3、听录音来背诵。
五、课外阅读:(出示一篇借景抒情的短文)。
1、提出要求:请大家认真读短文,想想短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交流。
(1)指名读短文。思考刚才的问题。读后回答。
(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的?
(3)把你认为写的优美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
(4)积累。你认为那个自然段写得最美?能背诵下来吗?
(5)比比谁的记忆力最好。指名背诵。
六、总结:今天我们不光进一步学习了《林海》,领会了表达方法,还阅读短文,从中懂得了要想表达真情实感,就必须说真话,吐真情。“文贵情真”,我相信同学们今后的作文也一定能做到这一点。
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小练笔:写一写冬天的校园,要求做到“说真话,吐真情”。
岭:温柔(对比)。
林:颜色、种类(具体、打比方)亲切、舒服。
花:多、到处都是(打比方形象具体)。
课后反思:
林海教学设计篇二
首先出示学生预习中经过我筛选学生所提的问题。
1、课文描写大兴安岭,为何以《林海》为题?
2、作者进入兴安岭,为何就觉得亲切、舒服?
3、怎样理解兴安岭“地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解决这三个问题就基本可以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出示问题后,由该问题的提出者来读。这样可以鼓励这些问题的提出者今后在学习中继续认真思考,养成动脑的习惯;同时促进其他同学也能像他们一样在预习中能提高自学效果,提出有意义、有深度的问题,让同学们根据他们的问题学习课文。
二、解决问题。
首先进入第一个问题。(为何以《林海》为题)。问题提出后,全班只有两个同学举手要解答,说明多数学生并不能解答此问题。这完全在我意料之中,因为还没有学习课文所以不可能进行解答。这时我引导学生进入后面两个问题,只有解决后两个问题,学生把握住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后,才能感悟作者以“林海”为题的意图。
解决第二个问题(为何兴安岭给作者以亲切舒服的感觉)。
学生通过自读课文找到作者抓住岭、林、花三方面来描写兴安岭的景色的。在处理这三个内容的时候我采用了教、扶、放的教学层次,使学生把握住岭、林、花的特点,以此来体会作者为何会有亲切、舒服之感。在学习“林”这部分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把握林的特点。这部分学完以后,给学生放兴安岭的录像,同时鼓励学生为录像作解说,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解决第三个问题,采用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兴安岭由兴国安邦的意义”。
第二、三个问题解决了,学生再回到第一个问题就不难回答了。
三、提出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经过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例如: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和“海”边上不是还有些别的浪花吗?“海洋”为什么没有引号而“海”边上的海要加上引号。此问题我在备课时并没有考虑到,学生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学生进行过认真思考,同时解决这个问题对体会作者的情感很有帮助,问题提得有价值,我鼓励提问题的同学。
整个学习过程就是解决学生所提问题。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实现。
另外,对于此课教学自认为有几处处理的较恰当:
一、教学时我比较注意学生的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悟。
二、教学时抓住本课语言文字的魅力。例:学习“岭”这部分时,让学生体会岭温柔的特点时,让学生品读“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学生在读中体会出“点”在这里所起的作用。
三、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真实的录像给学生直观的感知;岭、林、花的图片烘托了教学气氛;优美的旋律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此课教学的不足之处:
一、不充分。
在学生体会岭林花的特点时体会的不够充分。
二、不清楚。
在我让学生给录像配音时,我的用意表达的不清楚,造成学生言不对图的现象。
三、不细致。
给学生准备的录像事先没有编辑筛选,录像有些画面重复,耽误教学的时间。在今后的教学中会克服这些毛病,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课后感想:
这是一次校内公开课,自己千方百计想把它上好。但又有所顾虑,因为一贯采“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经常会有学生提出问题,有些问题真的是自己在备课中没有考虑的,甚至当时不能给学生解答。如果作课时也出现这种问题我该如何应付?我把自己的顾虑告诉了教学主任,征求她的意见,没想到王主任对我的教学模式很支持,即使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也要敢于面对。此时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反正有领导在后面“撑腰”还怕什么。不过通过这件事却使我在教学中悟出点什么,不论是教还是学都应该纯粹的,不应左右于形势,应求之于真谛。
课后我征求了主任与听课老师们的意见,令我深受感动,她们在给我鼓励的同时都给我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对我今后的教学有很大帮助。所以由衷地感谢学校为青年教师提供这样的锻炼机会,感谢众多老师给我的支持与鼓励。
林海教学设计篇三
1、知识目标:
了解东北平原的位置和范围了解东北地区主要的物产及资源,明确东北平原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方通过收集、分析信息,了解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形成的原因。探究地理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东北地区主要的物产及资源,明确东北平原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方,树立热爱祖国的情感和保护资源的责任心。
林海雪原”由“北国风光”和“资源宝库”两部分内容组成。活动重点是了解东北地区独特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以及这些自然条件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密切的关系,明确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从而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并通过人类自身的努力把我们生活的环境开发、建设得更加美好。“北国风光”主要利用图片、文字的提示及问题引领学生广泛收集相关资料,体会东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然后以材料为依据探究人们的生活与环境之间密切的联系,了解当地人为了适应环境而采取的种种方法,初步明确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道理。在对东北地区民风民俗的了解方面,教科书设计的层次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使他们能够感受当地文化的独特性,体会祖国文化的丰富多彩。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在松花江上》歌曲教师投影中国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一找我们国家最北最东的的地方。
2、中国领土四极歌。
东极:黑熊岛上乌苏镇,
北极:黑龙江心主航道,
西极:葱岭中峰号屋脊,
南极:南沙群岛沙排礁。
二、活动一:
1、学生根据地图和过去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下东北地区的位置和气候特点。去过东。
的同学给大家介绍自己眼中的东北。或者是通过电视电影的镜头来学习东北。
2、教师引导结论:“这里的气候特点是冬长夏短,南方已是繁花似锦的时候,这里依然是大雪漫天,人们还身着厚厚的冬衣。今天我们就共同研究和了解这里人们的生活。”
三、活动二:
感受北国风光认识那里的人如何生活:
1、说说自己对东北平原的印象。
2、投影“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图片通过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对北国风光形成感性认识。
3、小组合作交流:东北平原的冬天特点,为什么这样,人们是怎样适应这里的寒冷的环境的。
四.活动三:
探究东北平原人们的生活。
1、小组交流收集的有关东北民俗的资料。
2、全体展示小组交流的结果。
3、探究、分析东北平原人们生产、生活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4、交流探究收获。
五、教学后反思:
学生学了这课后,了解东北平原的位置,以及这些自然条件与人们生产、生活之间密切的关系,明确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从而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并通过人类自身的努力把我们生活的环境开发、建设得更加美好。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投影:当时污染的现场图片认识东北的工业。
二、活动:资源宝库大发现。
1、学生介绍东北地区的农产品(大豆、玉米、高粱等)。结合“黑土地”了解这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的转变,体会这里祖祖辈辈人的努力。
2、利用收集的资料了解这里的主要林区和盛产的树种。引导学生讨论:怎样保护我们的森林宝库。
3、教师和学生共同介绍著名的“东北三宝”,帮助学生体会这里的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投影东北的动植物资源。
4、寻找丰富的矿产资源,并根据发现让学生探讨在这里进行哪种工业生产最方便。认识大庆油田的建设。得出结论:任何工业的生产活动都要依据实地的资源情况进行,因地制宜。
5、根据学生的资料,教师引导学生对旅游等其他资源的了解,有机会去东北旅游加深对东北的了解。
三、课后探究:
东北的风俗特点:了解东北二人转的产生以及发展。
四、板书设计:1林海雪原。
中国领土四极:东极:黑熊岛上乌苏镇,
北极:黑龙江心主航道。
东北平原: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东北三宝”大庆油田东北旅游。
五、教后反思。
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们真正了解东北地区主要的物产及资源,明确东北平原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地方。
林海教学设计篇四
1.读懂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综合利用”、“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等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至第6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大兴安岭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所起的巨大作用,从而受到热爱祖国山林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特点,采用对比、联想、抒情、议论、拟人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边背诵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学习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课文内容,按照参观顺序给课文分段,说出段意。
(二)学习第1段,了解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时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
(1)“云横秦岭”是什么意思?(形容云在山头飘浮,说明秦岭很高。)。
(2)“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在课文中的意思应该怎么理解?(在课文中是形容山峰一个个耸立着,像傲慢的人一样气势逼人。)。
(3)“俏丽”怎么讲?作者在这里为什么用“俏丽”而不用美丽?(“俏丽”是俊俏美丽。作者写“俏丽的白桦”,不仅写白桦的美丽,更突出它的俊俏,即把白桦比作青松的“银裙”。)。
(4)什么是“珊瑚珠”?(海里的珊瑚虫,分泌的骨骼聚集而成。有的形状像珠,也有的像树枝等,颜色有红、白、黑色。)。
(5)“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兴”,兴盛;“安”,安定;“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把兴安岭和国家的兴盛安定联系起来,就更加感到亲切、舒服了。)。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起了巨大的作用,作者非常喜欢大兴安岭。)。
(三)放录音,听课文。
(四)默读课文,按照参观大兴安岭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试说说各段段意。
(第1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时的感受。第2段〈第2至第6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讲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第3段〈第7自然段〉:讲参观林场时的见闻感受。)。
(五)指三名学生读课文。
(六)学习课文第1段。
1.齐读课文。
2.说说作者初入这一原始森林的感觉怎样?(作者写原来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现在身临其境,改变了原来的看法。一般来讲,和自己距离近的事物,往往会给人以亲切、舒服的感觉,而“高不可攀”则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只会让人敬仰,不会让人亲切。正是因为作者“脚踩”、“手摸”后,才感到那样亲切与舒服。)。
(七)作业。
1.读课文。
2.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2段课文,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特点。
(二)描写大兴安岭的景物,产生联想,写到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边写景边抒情边议论,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作者初入大兴安岭时的感觉是怎么样?
(二)学习第2段。
1.默读第2段。说说这一段分几层?每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分两层。第1层〈第2至5自然段〉,主要介绍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景物特点。第2层〈第6自然段〉,主要写作者看到景物产生的联想。)。
2.指名读第2自然段。
3.读第3、4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大兴安岭“林”的特点。)这两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第3自然段,总的写“林”的特点,第4自然段突出介绍了落叶松和白桦。)“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这句话中的“海”是指什么?“白色的浪花”又是指的什么?(“海”就是上一句所说的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指的是下一句所说的俏丽的白桦。)。
4.读第5自然段。“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作者这样写说明什么?(说明野花的种类非常多。)作者是怎样写大兴安岭很会打扮自己的?(“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描写极其生动、形象,作者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
小结:从第2至第5自然段,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5.读第6自然段。“千山一碧”是什么意思?(指许许多多的山岭都是碧绿的颜色。)“良材”怎么讲?(优良的建筑材料。)“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出产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大至砂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作者这样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小结:第1至5自然段写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第6自然段再写由看到的景物产生的联想,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6.指名读第2段。
7.说说第2段段意。(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三)按课文填写。
1.目之所及,哪里都是________。的确是________,群岭起伏是________________。多少种绿色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3.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________、________,小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________,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________、________。
(四)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1题。
2.继续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第3段课文。
(二)进一步了解课文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懂第3段课文,了解作者参观林场的所见所闻。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是怎样逐步加深的。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字、词。
秦岭银裙空隙缺乏广厦伐木良材高不可攀盛气凌人综合利用兴国安邦2.检查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3段。
1.指名读第3段。
2.“综合利用”是什么意思?(是对资源实行全面、充分、合理的利用,如对松树,除了直接生产原木外,枝桠可做纤维板,松脂可做松香、松节油等。)。
3.“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兴盛;“安”,安定;“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作者在林场看到了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原始森林里有了不少的市镇,人们在这里进行着愉快的劳动。一方面“伐木取材”,让大兴安岭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另一方面“造林护苗”,使林海万古长青,造福子孙后代。人们还在这里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长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作者由人与山的日益密切的关系,又联想到兴安岭这个名字,觉得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4.齐读第3段。
(三)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是怎样表达这种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文中作者三次使用“亲切、舒服”的'语句。第一次是文章开头。作者走进这一原始森林后改变了原来“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想法,当作者“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时,感到“兴安岭”这个名字给人的亲切舒服之感是那么真实。第二次,当作者看到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的景物后,联想到这里出产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把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作者参观了林场,看到了今天大兴安岭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作者的感情更加热烈奔放,用了一句反问句,进一步强调了亲切、舒服之感。作者就是这样边观察边描写,在写景中一步比一步深入地写出了自己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在写景中抒情、议论、展开联想。)。
(四)归纳中心思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对祖国建设的巨大作用和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作业。
找出文中的反问句,读一读,想一想,它在表达作者感情上的作用。
林海教学设计篇五
1.读懂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综合利用”、“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等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至第6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大兴安岭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所起的巨大作用,从而受到热爱祖国山林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特点,采用对比、联想、抒情、议论、拟人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边背诵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学习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课文内容,按照参观顺序给课文分段,说出段意。
(二)学习第1段,了解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时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
(1)“云横秦岭”是什么意思?(形容云在山头飘浮,说明秦岭很高。)。
(2)“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在课文中的意思应该怎么理解?(在课文中是形容山峰一个个耸立着,像傲慢的人一样气势逼人。)。
(3)“俏丽”怎么讲?作者在这里为什么用“俏丽”而不用美丽?(“俏丽”是俊俏美丽。作者写“俏丽的白桦”,不仅写白桦的美丽,更突出它的俊俏,即把白桦比作青松的“银裙”。)。
(4)什么是“珊瑚珠”?(海里的珊瑚虫,分泌的骨骼聚集而成。有的形状像珠,也有的像树枝等,颜色有红、白、黑色。)。
(5)“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兴”,兴盛;“安”,安定;“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把兴安岭和国家的兴盛安定联系起来,就更加感到亲切、舒服了。)。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起了巨大的作用,作者非常喜欢大兴安岭。)。
(三)放录音,听课文。
(四)默读课文,按照参观大兴安岭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试说说各段段意。
(第1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时的感受。第2段〈第2至第6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讲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第3段〈第7自然段〉:讲参观林场时的见闻感受。)。
(五)指三名学生读课文。
(六)学习课文第1段。
1.齐读课文。
2.说说作者初入这一原始森林的感觉怎样?(作者写原来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现在身临其境,改变了原来的看法。一般来讲,和自己距离近的事物,往往会给人以亲切、舒服的感觉,而“高不可攀”则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只会让人敬仰,不会让人亲切。正是因为作者“脚踩”、“手摸”后,才感到那样亲切与舒服。)。
(七)作业。
1.读课文。
2.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2段课文,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特点。
(二)描写大兴安岭的景物,产生联想,写到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边写景边抒情边议论,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作者初入大兴安岭时的感觉是怎么样?
(二)学习第2段。
1.默读第2段。说说这一段分几层?每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分两层。第1层〈第2至5自然段〉,主要介绍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景物特点。第2层〈第6自然段〉,主要写作者看到景物产生的联想。)。
2.指名读第2自然段。
3.读第3、4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大兴安岭“林”的特点。)这两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第3自然段,总的写“林”的特点,第4自然段突出介绍了落叶松和白桦。)“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这句话中的“海”是指什么?“白色的浪花”又是指的什么?(“海”就是上一句所说的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指的是下一句所说的俏丽的白桦。)。
4.读第5自然段。“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作者这样写说明什么?(说明野花的种类非常多。)作者是怎样写大兴安岭很会打扮自己的?(“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描写极其生动、形象,作者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
小结:从第2至第5自然段,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5.读第6自然段。“千山一碧”是什么意思?(指许许多多的山岭都是碧绿的颜色。)“良材”怎么讲?(优良的建筑材料。)“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出产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大至砂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作者这样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小结:第1至5自然段写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第6自然段再写由看到的景物产生的联想,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6.指名读第2段。
7.说说第2段段意。(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三)按课文填写。
1.目之所及,哪里都是________。的确是________,群岭起伏是________________。多少种绿色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3.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________、________,小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________,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________、________。
(四)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1题。
2.继续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第3段课文。
(二)进一步了解课文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懂第3段课文,了解作者参观林场的所见所闻。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是怎样逐步加深的。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字、词。
秦岭银裙空隙缺乏广厦伐木良材高不可攀盛气凌人综合利用兴国安邦2.检查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3段。
1.指名读第3段。
2.“综合利用”是什么意思?(是对资源实行全面、充分、合理的利用,如对松树,除了直接生产原木外,枝桠可做纤维板,松脂可做松香、松节油等。)。
3.“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兴盛;“安”,安定;“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作者在林场看到了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原始森林里有了不少的市镇,人们在这里进行着愉快的劳动。一方面“伐木取材”,让大兴安岭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另一方面“造林护苗”,使林海万古长青,造福子孙后代。人们还在这里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长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作者由人与山的日益密切的关系,又联想到兴安岭这个名字,觉得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4.齐读第3段。
(三)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是怎样表达这种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文中作者三次使用“亲切、舒服”的语句。第一次是文章开头。作者走进这一原始森林后改变了原来“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想法,当作者“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时,感到“兴安岭”这个名字给人的亲切舒服之感是那么真实。第二次,当作者看到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的景物后,联想到这里出产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把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作者参观了林场,看到了今天大兴安岭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作者的感情更加热烈奔放,用了一句反问句,进一步强调了亲切、舒服之感。作者就是这样边观察边描写,在写景中一步比一步深入地写出了自己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在写景中抒情、议论、展开联想。)。
(四)归纳中心思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对祖国建设的巨大作用和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作业。
找出文中的反问句,读一读,想一想,它在表达作者感情上的作用。
【板书设计】。
大兴安岭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北起黑龙江岸,向南延伸到吉林、辽宁两省。呈东北——西南走向,是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山。长1200公里,宽200~300公里,主体部分在内蒙古境内。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长白山构成我国第一大林区,木材贮存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是我国森林资源宝库。盛产许多珍贵的动、植物。这里山岭西部平缓、山顶浑圆,近似丘陵、东部较陡,都在海拔1100~1400米以上。
秦岭秦岭山脉西起四川、甘肃交界处的岷山,东至河南境内的伏牛山,长约1500公里。狭长的秦岭指陕西境内的秦岭中段,海拔20xx至3000米,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秦岭在我国中部地区,是我国地理位置上一条重要的分界线。是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是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是黄土高原的南界;也是水旱作物的分界线。
落叶松分兴安落叶松和华北落叶松。高约30米,木材坚实、耐用。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
林海教学设计篇六
我所教学的《林海》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舍以他的细致的观察、丰富的联想和生动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大兴安岭这幅美丽的图画。文中无论是写景、写物、写人都洋溢着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深深的爱,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的真情实感。
为了能让学生深入的研究学习体验本文的表达方法和思想内涵,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的建议:“第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第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在亲自实践研究中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审美乐趣和成功感。第三:阅读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为实现这样的阅读教学效果,我运用“讨论研究式创新教学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民主、平等的讨论研究氛围中,开展研究式学习,通过自己的体验和研究获得具有个性化和多样性的学习结果,从而培养学生具有一种研究的意识和态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整个课堂设计如下:
一、课前准备,教师创造情境提出研究性自主学习提纲,并提供信息。
研究性自主学习提纲:
1、搜集关于兴安岭的资料,想象一下它的明天会是什么样的?(推荐材料源:电机小学家校通)。
2、仔细读课文,能按提纲用简练的语句概括出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岭:林:花:
3、请你根据文中对兴安岭景物的描写,以你体会到的景色特点来画一幅画――《我心中的兴安岭》,或者是写一段能介绍出你体会到的景色特点的文字也可。
4、注意随时总结你在学习中有什么新的收获和新的问题,并记录下来。
二、学生对课前研究学习的收获和问题的交流。
三、根据课前积累,师生交流,进一步研究探索作者老舍细致观察和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四、反思小节,总结自己课上的收获及还有哪些新的问题。
五、运用研究性作业 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更广阔的课外生活实践中去。
这样的课堂设计,意在把研究性体验学习做为阅读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打破以往我们语文阅读学习的常规模式,改变课堂结构,延伸了课堂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的课前学习不仅仅完成了文中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内容的整体感知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更重要的是每个学生都进行了体验性学习和具有个性化的创造性阅读过程。再加上学生在课上对信息及根据兴安岭景色特点的不同理解所画的画或是所写的一段文字的交流和研究,就会使学生对语文与地理、社会和美术等许多学科知识进行了综合性学习,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实现文本的重构,进行了超文本式的阅读,从而培养了学生研究性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是把课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进行讨论研究式的学习,以减少语文课上的无效劳动。
通过课前的学习、积累,使课堂真正的实现了合作、交流、探讨和研究的模式,在学生、老师、文本三者的对话中,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的相互碰撞中产生灵感的火花。课堂上每一个学生成为一个共享的信息源,使课堂上信息不断在流动、交换,产生新的知识和问题。
首先,学生展示了自己或从图书上看到的,或从网络上下载的文字材料和图片,有的介绍了兴安岭的物产,有的用地图介绍兴安岭的位置,有的展示了兴安岭不同季节的图片。为大家增加对兴安岭的认识和喜爱之情添上了重要的一笔。
第二步,学生交流文前学习的收获,互相解决产生的新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或是含糊不清的有争议性的问题,老师边巡视边写在黑板的一边,如“为什么说它的确有兴国安邦的意义?”“文中作者为什么三次用到‘亲切与舒服’呢?它们之间是不是有点重复了?”
第三步,展示各自独特的个人作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展示自我的成功舞台。这时学生学习兴趣异常高涨,或是简笔画,或是水彩画,或是简单的介绍,都带有各自不同的特色。一个学生拿着自己的简笔画走到前面说:“我画的是兴安岭的岭,因为我在读课文时,在我的眼前出现了大大小小、各不相同的连绵起伏的山岭,它们颜色不一,而且线条很“温柔”,所以我画出了这些山岭。”另一个学生拿着水彩画说:“我画的也是远处连绵不断的山岭,但我想到的是岭上那不可计数的落叶松,因为作者说:“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而落叶松都是长在岭上的,所以我读到这里时,仿佛看到一阵风吹过,松树的枝叶随风起伏,就像海上的波浪一样。”又一个同学马上补充说:“对,我也有同感,我还知道作者这是用了比喻的手法,在这一段中,作者还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就是这一段的最后一句。”于是他大声读出了这个反问句。一名女同学拿出了自己写的介绍性文章说:“来到兴安岭,你的眼前就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上身穿着翠绿的衬衫,下面穿着白色的裙子,脚上穿着绣花鞋,颜色是多么协调,多么漂亮,多么有生气呀!”下面的同学的眼睛睁得大的,仿佛也都看到了那美丽的姑娘。在这样的不断交流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再现了文本的内容,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得到充分的开发,同时,他们也正在通过各自不同的方式,解决同一个问题,真正的体现了“同阅一卷书,各自得其奥”。这时,我没有忙于引导和评价,因为我们要允许和尊重学生学习结果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我在学生当中,不断的把不同于他人的作品推荐给学生们进行着交流。在经过这种体验性的研究之后,我故做不知,费解的问:“读的文章一样,怎么画出来的画各不相同呢?”学生马上笑着告诉我“我们画的岭的特点不一样呀!”“噢,(我若有所思)那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呢?”学生们停顿了一会儿,马上有人想到了,“是作者观察的仔细。”“是老舍抓住了景物不同的特点来写的”,此时,学生们恍然大悟,脸上洋溢的那笑容,仿佛他们都是“老舍”似的。就这样,在师生共同的研究中,水到渠成的学到了作者细致观察和抓住了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趁着学生兴致正浓,在让他们和着音乐,为学生所画的画配音,读到那段,都有同学站起来展示自己的和这段文字内容相符合的画,此时,读的同学入情,展示的同学激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最大限度的被调动,多元智能得到开发。
第四步,回到学生所提出的没有解决的带有批判性的问题“文中作者为什么三次用到‘亲切与舒服’呢?它们之间是不是有点重复了?”学生们似乎明白,但又一时说不清,此时,这已经刺激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于是,我让他们把每次出现的与“亲切与舒服“有关的段落拿出来小组同学互相读一读,研究一下。学生们在各自的读中,渐渐的明白,这不是重复,是作者在参观兴安岭的不同时期的真情流露。体会到这是作者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方法。
到此,教学目的已经达到,进行第五步,反思总结,学生谈自己的课上的收获和问题,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作者写的很美,我也体会到了,但我在课前搜集资料时知道,兴安岭在年发生了一次特大火灾,烧毁公顷的原始森林,而且,随着人们的开发,那里的原始森林也在不断的减少,不知道现在那里是不是还是这么美了?”他提出了似乎与文章内容无关的问题,但也正是现在人们所关注的、贴近于生活的环保问题。学生们各持一说,争辩了起来,有的说一定还是那么美,有的说没准现在已经看不到了,有根据文中最后一段说,现代的兴安岭有现代的美。抓住这一契机,我进行最后一步教学:布置研究性可选择作业 :
1、调查兴安岭的现在的资源情况,为兴安岭今后的发展写一份《兴安岭未来发规划》。
2、一个导游要带领游客去兴安岭参观,但她没有写好关于兴安岭的解说词,想求助大家帮助她写一篇。
3、仿照文中作者的写法,写一篇作文介绍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物。
通过作业 ,变终结性学习为过程性学习,让学生带着最关心的问题走出课堂,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作业 内容,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到实践中去创造性应用,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整个教学过程 ,也是体验性、研究性的学习创新的过程,学生带着自己体验、研究、实践的成果和问题而来,与同学人作、交流、研究、探索,又满载着收获的喜悦和更具挑战性的研究性问题而离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交流感悟讨论研究的过程,老师课堂上的相信、民主、尊重、鼓励的原则,使孩子们真正成为了一个研究者、创造者,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这就是我们在实验中最清晰、最真实的感受!
林海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要求: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善于细致观察景物,在描写景物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结合景物描写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具准备:课本、录音机、录音带、投影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解释课题。
二、初读课文,提出阅读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3、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哪些景物,在书上作旁注。
4、了解课文的写作线索。
(采用学生自学_____四人小组讨论_____教师巡视指导的方法。)。
三、教师归纳:
这篇课文写了大兴安岭多而温柔的岭,色彩明亮的林海,美丽诱人的野花,作者目睹各种景物而产生了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朗读课文。个别、小组读。正音。
五、作业。
林海教学设计篇八
1.学习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产生的联想。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林海》。下面齐读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思路,学完了第一自然段,请大家回忆: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什么?
生: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亲切、舒服。
师: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这种感觉。
板书:亲切舒服。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生:作者是从岭、林、花三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板书:岭林花。
师: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作者产生的联想,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练习感情朗读。
1.师:请一位同学读写“岭”的段落,大家思考:岭有什么特点?(一名学生读写岭的段落)。
生:岭的特点是多和温柔。
板书:多温柔。
师:作者怎样抓住岭的特点写的?请你按照读句子、抓特点、谈理解的步骤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生:“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我从“的确很多”可以看出岭多。
生:“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多少”看出岭多,还从“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不完”,看出岭多。
生:“……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我从“大不一样”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因为秦岭是雄伟、险峻的,而大兴安岭和它大不一样。生:“……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我从“点”看出岭的温柔,因为它们的差别不大。
生:“……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我从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师加示意图说明)。
生:“……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看不厌”看出了大兴安岭温柔的美。
生:“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我从“每条岭都温柔”,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生:“……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我从“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看出岭非常温柔。
师:自由练读并读出感情。
(学生自由练习读第二自然段)。
生:为什么绿得难以形容?
生: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
生:为什么第一应夸落叶松?
生:为什么把白桦比作浪花?
生:为什么用“闪烁”一词?
生:为什么要把林比作海?
生:为什么只写“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几种颜色?
〔评:从提出的问题看,学生的确在认真地动脑筋读书了。〕。
师:大家提得都特别好,做到了积极动脑。
下面老师提一个问题:林的特点是什么?
生:林的特点是绿而像海。
板书:绿像海。
师:请小组协作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并且讨论:林哪儿像海?
学生分组学习讨论。
〔评:注意发挥学生的群体优势,进行合作学习。〕。
学生汇报:
生:“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的浩大、一望无际,广漠。
生:“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可以看出林如海,有波浪,因为岭很温柔,林又很多,连成一片,像海的波浪。
生:“多少种绿颜色啊: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颜色有变化,非常多。
师:文中只有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四种颜色吗?〔评:照应学生的质疑。〕。
生:不是,这里包含了许多许多种颜色,像海一样。因此说难以形容。
师: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评:这个问题也是学生提出的。〕。
生:因为画家对颜色特别敏感。
师: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生:“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落叶松太多了。这也是第一夸它的原因。
生:“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林海也有浪花。
师:你体会得真好,那么你能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用“闪烁”一词?
〔评:再次用学生的质疑提问〕。
生:海面在阳光下会闪动、会发光。白桦树在阳光下,如遇风吹,树叶摇动,也会反光,所以用了“闪烁”。
师:所以这里不仅写出了林的静态像海,还写出了林的动态像海。
〔评:教师像讨论会的主持者,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自己练习朗读,准备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学生练习读第三、四自然段。请学生个人读。
再请愿意读的同学起立读。
3.这么美的地方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
师: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多而温柔的岭,绿而像海的林,同时想一想那里的花有什么特点。
观看录像。
4.花有什么特点?
生:花的特点是数量多,多姿多彩。
板书:繁绚丽。
师:默读,自学第五自然段。作者是怎样抓住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练一练,用有感情的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学生自学。
师:下面请一组同学读。
讲评。投影并重点分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生:兴安岭像一位爱美的亭亭玉立的小姑娘,穿着绿色的衣服,白色的裙子,还穿着绣花鞋,实在是太美丽了。
师:俊俏、清秀,真让人感到……。
生齐答:亲切舒服。
师:请同学读出这种感觉。
学生个别练读体会。
师:作者此时置身于大兴安岭,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岭,岭上是一望无际的绿海,无风时,温柔宁静;有风时,波浪起伏;浪花翻滚,加上脚下的多姿多彩的花,兴安岭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使作者真切地感到了亲切与舒服,并由衷表达了自己热爱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叹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思想感情。
板书:爱赞景色美。
让老师和同学们合作,一起读出这种感觉。老师读各自然段的第一句,大家接读。
师生合作朗读。
(三)这时作者不仅看到了兴安岭的外在美,还想到了它内在的美,作者联想到什么?
生:作者联想到了木材。
板书:木材。
师:请男生齐读第六自然段,找出写内在美的句子。
投影:“兴安岭的可爱——”板书:美不空洞师:读句子,结合上下文谈理解。
生:“有多少省份用过”
生:“大至……,小至……”
生:“它的千山一碧……”
生:“于是,……”
师:所以说,大兴安岭为祖国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板书:贡献大。
师: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读出赞美之情,读出亲切与舒服。
学生齐读。
(四)更使作者感到亲切舒服的是什么?
师:请女生齐读第七自然段,大家找出写亲切舒服的句子,并准备结合上下文谈理解。
生:“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投影:“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结合课文谈理解。
生:“日益密切”的意思是一天比一天更加密切。
生:“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生:“我们伐木取材,也……”
生:“我们不仅取宝,也做……”
投影:“我不晓得——”
请学生读。
板书:兴国安邦。
师:请结合上下文理解。
生:“兴国安邦”的意思是使国家兴旺、安定。
生:造林护树,科学研究,对祖国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生:兴安岭不仅对现在的祖国建设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我们的子孙后代都有深远意义。因此作者此时的亲切与舒服又有了更深的含义。
师:这里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练习读出这种情感。
学生练读句子。
(五)总结。
师:《林海》一文,老舍先生抓住环境特点,从岭林花的美景,写到木材,再到林场,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以大兴安岭为代表的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歌颂,对为祖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大兴安岭的热爱和赞颂,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作者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凝成了两个内涵极深的词,那就是在文中三次出现的:“亲切、舒服”。〔板书〕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思想感情林海岭:多温柔林:绿像海花:繁绚丽景色美木材:美不空洞林场:兴国安邦贡献大亲切舒服(爱赞)〔简评〕本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教师尊重学生,不仅有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意识,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与此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也很充分。自始至终,体现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指导阅读写“岭”的部分,侧重导思路、导方法;指导学写“林”的部分,则从质疑开始,教师将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逐一纳入教学过程 之中,既放手,又未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阅读写“花”的部分,除了抓住个别句子引导学生加以理解外,着重要求学生思考花有什么特点,并读出思想感情来。总之,三部分的教学紧紧围绕“抓住特点、读出感情”,由扶到放,使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学到了阅读的思路和方法。
——崔峦。
地址:北京市沙滩后街55号。
邮编:100009 。
版权所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关于本栏目任何问题,请e-mail至: 。
电话:-6215。
传真:64003690。
林海教学设计篇九
设计理念:。
采用启发,讨论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更深刻地理解河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启发,讨论中揣摩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1,谈话导入:你喜欢海吗 为什么 什么是"林海"呢 。
2,欣赏录音,看录象片,说说"林海"指的是哪里 自己对大兴安岭了解多少 。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走进林海了吗 有什么感受 (板书:美丽)。
2,默读课文,能看到哪些美丽的景物 在哪些段落里做了介绍 (板书:岭,林,花)。
3,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
三,读议写"岭"的部分.(以理解"温柔为主),说出大兴安岭温柔在哪里 。
(岭多,形态多,看不厌,;多,看不完)。
四,读议写"林"的小节.(以较"林"与"海"为主)。
1,默读思考:既然被称之为"林海","林"和"海"必然有相似之处,找出来进行读议.
2,议论:(像海般广阔:"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像海般绿:"深的,浅的,明的,暗的,恐怕只有画家才能画出")。
3,找一找直接写海洋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五,读议写"花"的小节。
1,指读.画出写花美的句段.
2,重点读议:"青松作衬,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3,作者把大兴安岭比作什么 (小姑娘)。
师述:这双绣花鞋把小姑娘衬得这么美丽可爱,有活力,这些绚丽的花儿把大兴安岭打扮得这么迷人.走近它,使人感到亲切舒服.
六,整体背诵。
七,体会感情中心。
1,浏览课文,看课文哪四个字凝结了老舍先生的感情和感受(引导理解"亲切,舒服")。
2,看到岭,林,花的美景,放眼四方,你会想到什么 。
3,及至看到林场,又想到什么 (人与山的关系非常密切)。
4,既然人与山的关系非常密切,那么作为人类的我们,应该怎么办 (结合书上谈自己的想法)。
八,实践练习。
写几句保护森林资源的广告语,以警示世人.
诸城市林家村镇东公村小学。
管延勋。
林海教学设计篇十
1.读懂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综合利用”、“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等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至第6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大兴安岭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所起的巨大作用,从而受到热爱祖国山林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特点,采用对比、联想、抒情、议论、拟人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边背诵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学习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课文内容,按照参观顺序给课文分段,说出段意。
(二)学习第1段,了解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时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
(1)“云横秦岭”是什么意思?(形容云在山头飘浮,说明秦岭很高。)。
(2)“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在课文中的意思应该怎么理解?(在课文中是形容山峰一个个耸立着,像傲慢的人一样气势逼人。)。
(3)“俏丽”怎么讲?作者在这里为什么用“俏丽”而不用美丽?(“俏丽”是俊俏美丽。作者写“俏丽的白桦”,不仅写白桦的美丽,更突出它的俊俏,即把白桦比作青松的“银裙”。)。
(4)什么是“珊瑚珠”?(海里的珊瑚虫,分泌的骨骼聚集而成。有的形状像珠,也有的像树枝等,颜色有红、白、黑色。)。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起了巨大的作用,作者非常喜欢大兴安岭。)。
(三)放录音,听课文。
(四)默读课文。
按照参观大兴安岭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试说说各段段意。
(第1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时的感受。第2段〈第2至第6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讲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第3段〈第7自然段〉:讲参观林场时的见闻感受。)。
(五)指三名学生读课文。
(六)学习课文第1段。
1.齐读课文。
2.说说作者初入这一原始森林的感觉怎样?(作者写原来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现在身临其境,改变了原来的看法。一般来讲,和自己距离近的事物,往往会给人以亲切、舒服的感觉,而“高不可攀”则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只会让人敬仰,不会让人亲切。正是因为作者“脚踩”、“手摸”后,才感到那样亲切与舒服。)。
(七)作业。
1.读课文。
2.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第2段课文,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特点。
(二)描写大兴安岭的景物,产生联想,写到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边写景边抒情边议论,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作者初入大兴安岭时的感觉是怎么样?
(二)学习第2段。
1.默读第2段。说说这一段分几层?每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分两层。第1层〈第2至5自然段〉,主要介绍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景物特点。第2层〈第6自然段〉,主要写作者看到景物产生的联想。)。
2.指名读第2自然段。
3.读第3、4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大兴安岭“林”的特点。)这两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第3自然段,总的写“林”的特点,第4自然段突出介绍了落叶松和白桦。)“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这句话中的“海”是指什么?“白色的浪花”又是指的什么?(“海”就是上一句所说的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指的是下一句所说的俏丽的白桦。)。
4.读第5自然段。“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作者这样写说明什么?(说明野花的种类非常多。)作者是怎样写大兴安岭很会打扮自己的?(“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描写极其生动、形象,作者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
小结:从第2至第5自然段,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5.读第6自然段。“千山一碧”是什么意思?(指许许多多的山岭都是碧绿的颜色。)“良材”怎么讲?(优良的建筑材料。)“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出产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大至砂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作者这样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小结:第1至5自然段写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第6自然段再写由看到的景物产生的联想,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6.指名读第2段。
7.说说第2段段意。(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三)按课文填写。
1.目之所及,哪里都是________。的确是________,群岭起伏是________________。多少种绿色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4.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________、________,小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________,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________、________。
(四)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1题。
2.继续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
林海教学设计篇十一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至六自然段。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
2、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投影、录像。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随着老舍爷爷一起初步了解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知道作者在进入大兴安岭前总以为—()。当走进大兴安岭后,作者的感受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汇报。
学生板书:亲切舒服。
2、请你告诉大家,作者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岭林花。
二、学习课文,品读词句,体会感情:
(一)自由朗读课文中描写“岭、林、花”三方面的内容,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做上记号,并美美地读一读,发现不明白的地方打“?”
(学生自主读书,教师巡视)。
(二)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了解学情,适当点拨)。
(三)大组交流: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生生互助,品读赏析,体会感情。
1、根据学生交流情况,相机板书:
岭:多温柔。
林:绿如海。
花:多美丽。
2、品味词句,体会感情:
方式:自由读,指名读,评议读,赛读。适时背诵有关语句。
3、播放录像,欣赏美景。(边欣赏边请同学上台解说)。
以上三步交替进行。
(四)默读6、7自然段,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同时给自己提出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学生自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交流汇报:
学生自己质疑,生生解疑。
重点体会:(1)美丽与建设的关系。
(2)美丽与兴国安邦的关系。
请你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给美丽的大兴安岭写解说词。
林海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为了表达喜爱的情感,作者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景、物、人。按照参观大兴安岭的顺序,可将课文分为三段。在这三段结束处都讲到“亲切、舒服”反映了作者随着对大兴安岭的深入了解,这种“亲切、舒服”的体会也逐步加深。
教学目标: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互助解决,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积累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教学重点: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试着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互助解决。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
教学构想:
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弄清课文围绕大兴安岭的“亲切、舒服”联系具体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逐步深化,学生试着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互助解决。最后指导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教学准备:
投影仪、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条理,学习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逐步深化。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咱们就让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作向导,把他的文章当作导游词,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齐读课题。
3、“林海”指什么地方?“林海”说明了什么?(大兴安岭,森林茂密,树木很多。)。
二、通过预习,你了解了哪些内容?你还想知道什么?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预习情况。
3、让学生充分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不懂的问题。
4、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还真不少,相信学习了课文,这些问题一定能得到解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思考:作者看到林海以后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读后回答,评价。
2、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有几次直接写到这种感受?
3、然后讨论、交流。
课文三次讲到“亲切、舒服”。第一次是在刚进原始森林的时候,作者走进原始森林,看到的和想到的不一样,脚踩厚厚的松针,手摸古木,感到亲切、舒服。第二次是在看了兴安岭的“岭”“林”“花”之后产生的联想时,作者看到那么多的岭,那么温柔;那么多的数,呈现那么多种的绿色;那么多的野花开在多处,特别是由此联想到兴安岭不仅美丽,而且为祖国建设不断作贡献,因此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是在参观林场有所感的时候。作者参观林场,看到人们愉快地劳动,幸福地生活,看到兴安岭与人们的关系日益密切,更加感到亲切、舒服。这种感觉触景而生,且越来越强烈。)。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想想从这一段中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一段应该怎样读?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大兴安岭的岭美在哪儿?(抓住岭多、温柔的特点进行理解)。
分小组讨论学习。
(1)温柔:岭的山势平缓,线条柔和。指读有关语句.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2)哪些语句说明了岭多?(“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3)引导学生提问:“看不完”,“看不厌”分别指什么?(“看不完”是因为沿途都是岭,连绵不断,仿佛没有尽头;“看不厌”是因为这么多的岭并不单调,它有各种各样的形态)。
(4)指名说说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原因。
(5)比较秦岭与这里的不同,可画画。
(6)指名练习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3、自学3——5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3——5自然段。
(2)可以把你认为写得优美的句子画下来。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自学成果。
(5)指名说说林的特点,并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
a、“林”有什么特点?(多、绿)。
b、读有关词句体会。
c、作者看到“林”后,想到了什么?(海洋、浪花、银裙)。
d、出示句子.看,海边上不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这句话中的“海”和“白色的浪花”分别指什么?)(“海”就是上一名中所说的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指的是下一句所说的俏丽的白桦。)。
小结:作者叙述大兴安岭的“林”,把群岭比作海边的浪花,我们读了对大兴安岭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会由衷佩服作者想象的丰富,请带着感情朗读。
(6)指名说说花的特点,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多,为大兴安岭增添了色彩)。
a、出示句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个句子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画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描写非常准确、形象,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b、有感情地朗读。
(7)找出比喻句,加以想象。
4、默读第6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抓住重点句子理解。指导朗读。
(1)思考:为什么说“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2)学生谈体会(因为大兴安岭林木资源十分丰富,这种“美”是国家建设所需的良材的主要来源,是建设无数“广厦”的基地,所以说“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休”两者密不可分)。
(3)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因此会再一次感到“亲切、舒服”。
5、指名读第7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练读。
思考: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安岭的“兴”,由“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识。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与安定有兴安岭的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五、质疑问难: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六、配乐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七、谁能说说你对大兴安岭有哪些了解?同学们谈得很好,相信大家经过努力,将来都能像大兴安岭的落叶松一样,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向家人介绍大兴安岭的美景。
岭:多、温柔。
亲切、舒服林:绿、多。
花:多、绚丽。
伐木、栽树。
兴国安邦进行科学研究。
林海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师展示中国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一找我们国家最北的地方。
师:你能根据手中的地图和过去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下东北地区的气候应是怎样的?
学生积极讨论并回答:这里的气候特点是冬长夏短,南方已是繁花似锦的时候,这里依然是大雪漫天,人们还身着厚厚的冬衣。
师:介绍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地区,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暂。特别是冬季漫天的风雪形成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林海雪原景象,景色迷人优美。相信同学们也一定有许多关于林海雪原的知识讲给大家听,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下同学们补充的资料。(鼓励学生发言)。
师:是啊!同学们,我们祖国地大物博,有独特的热带风情,也有万里冰封的北国风光,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北国风光,去领略它的魅力!
同学们已经对本课知识有了大体的了解,下面就让我们深入认识一下东北地区,了解它们独特的风格。
1.谁能说一说在我们当地你见到的最美的冬季现象?
2.在这样的季节里你最喜欢做什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也可以让学生和邻近的同学讨论),是啊!这样的季节是美丽的、迷人的。我们可以欣赏到美丽的雪景,可以堆雪人、可以滑冰、可以打雪仗??(提醒学生随时注意安全)。
3.小组交流。刚才说了我们当地冬季的风景,现在请同学们把课前调查的关于北国风光的资料拿出来(如:关于风景的,雪雕的,在雪中娱乐的??)在小组内一起欣赏交流一下。
4.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欣赏各自的资料,讨论感受北国风光特有的韵味,小组内相互交流发表感想。
5.交流结束,学生谈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北国风光的迷人和带给人们的快乐,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高学习积极性。)。
1.在这么美丽的冰雪世界中,你知道东北地区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吗?谁能先起来说一说我们当地的人们如何过冬的?(穿衣、交通、室内、饮食??)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鼓励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从生活习惯、饮食、穿着、娱乐??等方面展开。
3、学生汇报资料。
(1)冬季生活习惯:
冬天农村的生活。室外滴水成冰,室内温暖如春。因为东北人的屋子里都有暖汽,火炕,火墙等取暖设备,时刻散发着热量。在外边冻得直打哆嗦的人们,一进到屋子里,坐在热乎乎的炕头上,用不了几分钟就全身发热了。一家人围坐在火锅旁边,都选用重庆的麻辣火锅底料,涮着羔羊肉,喝几杯当地的老白干,头上冒出热汗珠,述说着明年春天的生产计划。
东北人过冬天大多喜欢到农村去吃地道的土炕火盆,也就是坐在烧得烫屁股的炕上,吃着一个铁坑里放着炭上面坐着的大黑铁盆里的菜。
滑冰车,吃冰糖葫芦,吃雪糕,看树挂,看冰雕。冷了就进屋吃小鸡炖蘑菇,喝烈酒,吃野味。
(2)饮食:
每年的十月末十一月初,东北地区的居民就开始准备过冬的蔬菜了,这是东北过冬前的一件大事。它甚至有着过节一样的气氛,大型厂矿还专门给职工放蔬菜假呢。
现在东北的冬天虽然是什么新鲜的蔬菜都能吃到了,也有好多家庭不再大量购菜了,但是这个习俗仍保留下来。而且秋菜购买的声势还是很大的,每家买上几百斤蔬菜也是正常的。
酸菜是东北人冬天的主要菜,所以很多人家都开始购买大白菜,准备绩酸菜,在绩酸菜之前,白菜需要在阳光下晾晒。所以楼前楼后到处是大白菜.(还有些人家做辣白菜,酸菜白肉血肠炖宽粉是东北的名吃)。
青萝卜,红萝卜,白萝卜,胡萝卜也是东北人冬天常见菜,主要是把萝卜切成花或条用盐侵后晾晒,晾干后,加作料可以蒸吃,或凉拌,味道好极了!(也可以做酸辣萝卜)(牛肉,羊肉炖萝卜味道也不错,还可以包萝卜虾皮饺子),倭瓜或南瓜,也是北方人喜欢储藏的菜。
(3)娱乐。
二人转(可适当拓展赵本山、黄宏、巩汉林、潘长江??《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植根于东北黑土地的文化积淀和风土人情。
1.出示图片,介绍东北人民利用当地气候严寒的特点,开发冰雪旅游资源,吸引国内外游客纷纷前往,并利用这一时机,举行贸易洽谈,进行招商引资,发展当地经济。
2.“我眼中的东北”(小组内交流),每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
小结:东北可以说是人杰地灵,不只有迷人的北国风光,勤劳而又聪慧的人民,更有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这部分内容我们下一节课来一起探讨。
3.你还知道东北地区人们的那些生活特点?
北国风光。
东北平原的位置和范围:中国最大的平原。
东北平原的特点:冬天寒冷漫长,纬度高。
东北平原的文化:雪雕、冰雕、滑雪、猪肉炖粉条、酸菜、秧歌。
本课教学,地理知识的认知主要定位于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包含省份、地形特点,深度把握上则是让学生能从地图上找到东北地区的大致位置,能在地形图上知道这个地区有大面积的山脉和平原就可以了,因为太抽象的地理知识学生并不明白,因此点到为止,刚刚好。
我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东北地区生活特点作为重点,借助图片与课件让学生对东北的特点有所了解。
林海教学设计篇十四
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潘东辉。
一、教学目标 。
1.学习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产生的联想。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林海》。下面齐读课题。
生:《林海》。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思路,学完了第一自然段,请大家回忆: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什么?
生: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亲切、舒服。
师:齐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这种感觉。
板书:亲切舒服。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生:作者是从岭、林、花三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板书:岭林花。
师: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作者产生的联想,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练习感情朗读。
1.师:请一位同学读写“岭”的段落,大家思考:岭有什么特点?(一名学生读写岭的段落)。
生:岭的特点是多和温柔。
板书:多温柔。
师:作者怎样抓住岭的特点写的?请你按照读句子、抓特点、谈理解的步骤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生:“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我从“的确很多”可以看出岭多。
生:“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多少”看出岭多,还从“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不完”,看出岭多。
生:“……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我从“大不一样”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因为秦岭是雄伟、险峻的,而大兴安岭和它大不一样。生:“……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我从“点”看出岭的温柔,因为它们的差别不大。
生:“……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我从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师加示意图说明)。
生:“……既看不完,也看不厌。”我从“看不厌”看出了大兴安岭温柔的美。
生:“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我从“每条岭都温柔”,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生:“……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我从“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看出岭非常温柔。
师:自由练读并读出感情。
(学生自由练习读第二自然段)。
生:为什么绿得难以形容?
生: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
生:为什么第一应夸落叶松?
生:为什么把白桦比作浪花?
生:为什么用“闪烁”一词?
生:为什么要把林比作海?
生:为什么只写“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几种颜色?
〔评:从提出的问题看,学生的确在认真地动脑筋读书了。〕。
师:大家提得都特别好,做到了积极动脑。
下面老师提一个问题:林的特点是什么?
生:林的特点是绿而像海。
板书:绿像海。
师:请小组协作学习第三、四自然段,并且讨论:林哪儿像海?
学生分组学习讨论。
〔评:注意发挥学生的群体优势,进行合作学习。〕。
学生汇报:
生:“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的浩大、一望无际,广漠。
生:“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可以看出林如海,有波浪,因为岭很温柔,林又很多,连成一片,像海的波浪。
生:“多少种绿颜色啊: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可以看出林像海一样,颜色有变化,非常多。
师:文中只有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四种颜色吗?〔评:照应学生的质疑。〕。
生:不是,这里包含了许多许多种颜色,像海一样。因此说难以形容。
师: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评:这个问题也是学生提出的。〕。
生:因为画家对颜色特别敏感。
师: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生:“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落叶松太多了。这也是第一夸它的原因。
生:“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林海也有浪花。
师:你体会得真好,那么你能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用“闪烁”一词?
〔评:再次用学生的质疑提问〕。
生:海面在阳光下会闪动、会发光。白桦树在阳光下,如遇风吹,树叶摇动,也会反光,所以用了“闪烁”。
师:所以这里不仅写出了林的静态像海,还写出了林的动态像海。
〔评:教师像讨论会的主持者,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自己练习朗读,准备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学生练习读第三、四自然段。请学生个人读。
再请愿意读的同学起立读。
3.这么美的地方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
师: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多而温柔的岭,绿而像海的林,同时想一想那里的花有什么特点。
观看录像。
4.花有什么特点?
生:花的特点是数量多,多姿多彩。
板书:繁绚丽。
师:默读,自学第五自然段。作者是怎样抓住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练一练,用有感情的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学生自学。
师:下面请一组同学读。
讲评。投影并重点分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生:兴安岭像一位爱美的亭亭玉立的小姑娘,穿着绿色的衣服,白色的裙子,还穿着绣花鞋,实在是太美丽了。
师:俊俏、清秀,真让人感到……。
生齐答:亲切舒服。
师:请同学读出这种感觉。
学生个别练读体会。
师:作者此时置身于大兴安岭,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岭,岭上是一望无际的绿海,无风时,温柔宁静;有风时,波浪起伏;浪花翻滚,加上脚下的多姿多彩的花,兴安岭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使作者真切地感到了亲切与舒服,并由衷表达了自己热爱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叹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思想感情。
板书:爱赞景色美。
让老师和同学们合作,一起读出这种感觉。老师读各自然段的第一句,大家接读。
师生合作朗读。
(三)这时作者不仅看到了兴安岭的外在美,还想到了它内在的美,作者联想到什么?
生:作者联想到了木材。
板书:木材。
师:请男生齐读第六自然段,找出写内在美的句子。
投影:“兴安岭的可爱——”板书:美不空洞师:读句子,结合上下文谈理解。
生:“有多少省份用过”
生:“大至……,小至……”
生:“它的千山一碧……”
生:“于是,……”
师:所以说,大兴安岭为祖国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板书:贡献大。
师: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读出赞美之情,读出亲切与舒服。
学生齐读。
(四)更使作者感到亲切舒服的是什么?
师:请女生齐读第七自然段,大家找出写亲切舒服的句子,并准备结合上下文谈理解。
生:“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投影:“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结合课文谈理解。
生:“日益密切”的意思是一天比一天更加密切。
生:“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生:“我们伐木取材,也……”
生:“我们不仅取宝,也做……”
投影:“我不晓得——”
请学生读。
板书:兴国安邦。
师:请结合上下文理解。
生:“兴国安邦”的意思是使国家兴旺、安定。
生:造林护树,科学研究,对祖国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生:兴安岭不仅对现在的祖国建设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我们的子孙后代都有深远意义。因此作者此时的亲切与舒服又有了更深的含义。
师:这里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爱,练习读出这种情感。
学生练读句子。
(五)总结。
林海教学设计篇十五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通过学习课文,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景物描写中表达。
思想感情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大兴安岭的美丽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亲切与舒服”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启动激趣。
二、质疑探究朗读悟情。
板书:亲切、舒服那么大兴安岭的美丽体现在哪些方。
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5自然段。板书:美丽板书:岭、林、花。
3、同学们,现在我们就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原始森。
林,亲自去体验一下。(播放“森林”画面)。
4、这番美丽的景象,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又是怎样来描绘的?请同学们在“岭”、“林”、“花”三部分中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部分,重点阅读。(出示要求):
a、找出岭(林、花)的特点,并画出有关语句认真理解;
b、仔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温柔的岭,如海的林,美丽的花,这些都只是大兴安岭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外表的美,叫人越看越觉得可爱。更重要的是,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对这一点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说一说。
6、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什么?这一切使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三、情感升华应用验证。
1、用一两句话表达你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则广告词。
林海(大兴安岭)。
亲切、舒服(悦耳的名字)。
亲切、舒服(美丽不空洞)。
亲切、舒服(兴国安邦)。
林海教学设计篇十六
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及其在国计民生中的作用,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由衷的喜爱之情。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祖国自然风光的美,并了解自然资源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二是引导学生欣赏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质朴而优美的语言。
先讲"岭"。"岭"的主要特点是温柔。"温柔",原指性情柔和、平顺,课文中是指岭的山势平缓,线条柔和。这一特点是通过同秦岭的对比突出的。"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云横秦岭",都描写了秦岭的高大、突兀、险峻;而大兴安岭的岭,却"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岭"的另一个特点是连绵不断,形态各异:"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够?"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
再讲"林"。林的显著特点就是像大海,因此称之为林海。"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到处都是绿的,到处都是树木,进一步表明树很多。突出了林海的一望无际和苍翠碧绿。"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又"像海边的浪花",进一步突出了林海的特点。
然后讲"野花"。野花的特点是种类多。"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可见野花的种类非常之多。最后,作者把大兴安岭比作一个温柔、美丽的姑娘,说它"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这显然是对大兴安岭景物的综合,渗透着作者无限的喜爱、赞美之情。
游览大兴安岭的感受,作者概括为四个字:亲切、舒服。"亲切、舒服",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在写作者亲眼看到大兴安岭,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树时。由于大兴安岭跟自己印象中的"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岭截然不同,"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然会使作者产生一种"亲切、舒服"的感受。第二次是在描绘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然后讲由这些景物产生的联想时。大兴安岭的景物不仅可供人观赏,它还为祖国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可见,大兴安岭的景物已同祖国建设结为一体,想到这些,作者觉得大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自然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是在参观林场后。参观林场之后,"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这是因为在林场看到了"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人们不仅伐木取材,而且造林护苗,使林海万古长青。
二、教法流程。
1、课前,可让学生在中国地图上找一找大兴安岭,了解其位置。如有可能,找几幅大兴安岭和秦岭的图片,以便从感性上认识两者的不同。
2、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使学生感受大兴安岭那种特有的温柔的美。首先,要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语句表述的意思。其中的一些比喻句、拟人句更应指导学生理解。教学时不必讲比喻、拟人等名词术语,而要让学生从内容上具体体会其中的"海洋"指什么,"白色的浪花"指什么,为什么说兴安岭会打扮自己。在理解这些语句的意思时,还要注意不要让学生产生误解。如,课文拿秦岭同大兴安岭对比,主要是为了说明大兴安岭给人一种温柔、亲切的感觉,不像秦岭那样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作者丝毫没有贬斥秦岭的意思,因为秦岭的雄伟、险峻也是一种美。其次,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时候,还要启发学生想象语句所描述的情景。再次,在理解、想象的基础上,加强诵读,特别是有感情地朗读,是感受景色美、语言美的主要途径。朗读本课,有些地方需要教师略加指点。
3、谈话导入,温故求新。
开课就让学生复习第一课时内容,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体会到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然后用导语过渡到本课时内容:眼前的景物证实了“兴安岭”这个名字悦耳,让人感到亲切舒服。现在老舍置身与兴安岭,看到了山岭、树林、野花,他又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呢?请看课后思考·练习1给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4、相信学生,扶持自信。
在学习过程中,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景物,根据课后思考·练习1的要求自学,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进行勾画批注。然后在六人小组里交流自己学习的收获,说说自己读的这一部分,作者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听的同学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进行补充。还用“你既然那么喜欢大兴安岭的山岭,我相信你一定能读出对它的喜爱来。你能读给大家听听吗?”等话语鼓励学生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
5、充分朗读,体会感情。
通过分男女生读、自由朗读、齐读、变序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不同的朗读要求中,逐步体会到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用导语“通过学习,你收获一定不小,现在很想让大家分享自己学习的快乐。那么请说说你最喜欢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你体会到作者表达怎样的感情。”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
6、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作者笔下的岭、林、花特点明显,是采用了比较、比喻、拟人等多种描写手法,才使景物显得生动形象,感情表达真实的。为了帮助学生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我把课后出现的两个句子用小黑板抄写下来,并将与之比较的句子同时出示,让学生通过朗读对比,体会到比喻、拟人等写法可以是句子显得更加生动形象,并能准确地表情达意。
7、鼓励探索,培养求知。
课文中有一些空白知识点,为了让学生学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填补空白,我在课前要求预习时就要求学生自己找出课文的知识空白点,并通过上网、查找工具书等收集有关资料。如“云横秦岭”中关于秦岭,大兴安岭林场的“综合利用”的方式等的资料。在课堂上学习到相关内容时就让学生补充。
8、精设板书。
为了体现《林海》这一课的特点,我在板书的设计上颇费心思。我设计了引导学生先抓住作者三个“亲切舒服”这条思路,贯穿全文,构成体系。再引导学生把景物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思路凝在一起,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加上线条表现出来。使人与景、人与物的关系显而易见,作者的真情实感凸现出来。
备注:本文语言质朴而优美,是老舍先生作品的一个特点,也是本课的一个特点。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在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美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语言美。体会课文语言美的主要途径是朗读、背诵和抄写。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一些段落,抄写一些优美的语句。
林海教学设计篇十七
第一课时(简案)。
一、引入课题:
我们曾学过美丽的小兴安岭,还记得那篇课文讲什么吗?留给你什么印象?(生自由回答)。
揭题:小兴安岭在黑龙江省北部,是我国重要林区之一。除此外,在内蒙古高原东部,也有一个重要的林区,这就是有名的大兴安岭。著名作家老舍爷爷的文章林海,就是描写这里的美丽景色。
板书:林海(出示地图,认识大兴安岭的位置)。
解题:为什么把大兴安岭称为“林海”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1)自学生字词;(2)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通顺连贯,阅读中正音;
(2)检查词语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目之所及,兴国安邦,云横秦岭。
3.分段,理清脉络:
(1)默读,思考: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及由此产生的联想?
(2)指导分段,确定。
三、讲读一段:
1.指名读。思考:共几句话,每句讲什么?
2.问:为什么对名字感到悦耳,感到亲切、舒服?
(导读:“脚踩在…手摸到…”森林的古老,树木的珍贵、茂密,令作者可爱,从而亲切、舒服)。
3.齐读一段。
四、作业 :1.抄生字。
2.解词:高不可攀、俏丽、广厦、盛气凌人。
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入:
〈预设av,预备隐藏多媒体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文章—《林海》。
来,齐读课题:19、林海。
让我们,先一起去领略大兴安岭的美景!2分钟录像。
看完这段影片,大兴安岭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多媒体1。
(是啊!大兴安岭群山起伏、连绵不断;一望无边的原始森林,郁郁葱葱,犹如绿色的大海。)。
二、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2.齐读2-5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绘大兴安岭的景物的?
岭
板书:大兴安岭生答完后,再板书林。
花
三、讲读2自然段:
1.引入: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文中几自然段是描写的岭?(一起告诉老师)。
请大家自由朗读2自然段体会岭的特点,用词语把特点在书边儿上批注。
师巡视,相机指导学习方法及批注方法。
2、学生反馈,师板书:
(1)岭有什么特点?从文中哪些句子体会到的?(2-3人)。
(2)从这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岭有什么特点?
板书:多、温柔。
3、教学点一:“岭”形态多。多媒体2。
(1)请看,老师觉得这句最能体现“岭”多,谁愿来读?
(2)注意句中几个“的”字,听老师范读。
(3)谁再来读?(表扬)。
(4)小结:这句话不仅直接告诉我们岭数量多,还写出了岭的形状多。
老舍先生用6个带“的”句式,使我们有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岭的千姿百态。
(5)全班齐读,一起来体会体会。
4、教学点二:体会温柔。
(1)谁来读写岭“温柔”的句子。(抽一优生)。
(2)学着这种语气,像她那样,读出这种温柔。
(3)小结:大兴安岭与秦岭的美,风格各异。秦岭是险,而大兴安岭是柔。
5、教学点三:体会作者的情。
(1)在这段中,有一句话作者直接抒发了对大兴安岭这种柔美的喜爱,是哪句?
(2)相机指导。(最多两遍)。
6、小结:看不完是因为岭多,看不厌是因为岭姿态万千,又那么温柔。
让我们带着对大兴安岭的喜爱,朗读2自然段,再一次去感受这亲切舒服的美!
四、讲读3、4自然段。
1、引入:岭是如此的美,林又有什么特点?哪些自然段是描写林呢?
同样的,这一次先自己读课文3、4自然段,体会出林的特点,用词批注。然后,可以同桌交流。
师再次巡视,适时指导。
2、学生反馈,师板书:
(1)师问:你体会到了什么特点?从哪儿体会到的?
(2)抽3人答,师归结共同点。
板书:绿多(美)。
3、相机解决三个教学点:在这部分中,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美的,你喜欢、最想读给大家听的句子来读一读,让我们一起来分享。
a.教学点一:绿颜色多媒体3。
(1)出示多媒体3。
(2)齐读,注意几个“的”字;
(3)这句话是说什么“多”?
(4)为什么会呈现出“深浅明暗”不同层次的绿颜色呢?还告诉我们什么多?
(5)小结:这句话不仅仅是在写绿颜色多,还告诉了我们树的种类也相当多?
大家再来读这一句,进一步体会。(师相机接:是啊!这么多绿色,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绘出来!)。
b.教学点二:为什么称为林海?
(1)齐读,读好这一句。(1、2、3任意一句)。
(2)学到这儿,你想提出什么问题?(3-5人,问尽量展开)。
(3)问得好!大家是否留意了文中这几个地方:“群岭起伏是林海的。
波浪”“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海边的浪花”?
(4)生讨论,反馈(3-5人)。
(5)师小结表观点:根据刚才大家的回答,老师认为有三点原因,
请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说的训练)。
一、落叶松长满了群山峻岭,是它主要组成了林海;
二、岭温柔起伏,形似波浪;
三、银白峭丽的白桦点缀森林,不正是浪花?
c.教学点三:写法。
齐读4自然段,让我们感受这壮丽的绿色海洋吧!
4.小结:老舍先生,是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林海的壮美,
表达了心中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叹。
五、学5自然段。
1.总结学习方法:多媒体4。
学“岭”和“林”,我们通过读书、抓特点、书上批注,最后体会感情的方法来学习的。
用这种方法,自学5自然段。
2.生自学、反馈。(花的特点是什么?怎么体会到的?)。
板书:多、美。
3.理解“总写句”:多媒体5。
(1)这段有句话写得非常妙!我们来读读。多媒体5。
(2)这句话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放手让2-3人说,不行就再读。
再体会,以手势提示)。
师相机小结:在作者眼里,大兴安岭就像一位温柔的小姑娘。
(3)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顺势以板书、全课总结:
作者先分别从岭、林、花三方面描述。
然后,再在5自然段中,用一句话对大兴安岭作了整体的描写和赞美;这样把大兴安岭写活了,而且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让我们在学习完这部分后,再次有感情朗读2-5自然段,再次深深地体会吧!
六、结束语:
本课,我们通过朗读,知道了岭、林、花的特点,初步体会了作者在叙述中表达的真情实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领略了大兴安岭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呢?最后,让我们用自己的话来赞美大兴安岭吧!
林海教学设计篇十八
《林海》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课文通过描写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文章开头,写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的感受,第一次讲到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的亲切与舒服。接着分岭、林、花三个方面描写了大兴岭的景物特点——兴安岭的“岭”多而温柔,兴安岭的“林”多似海,兴安岭的“花”多而美丽。在作者的眼里,兴安岭简直成了一位善于打扮的姑娘——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作者由眼前大兴安岭的外在美很自然地联想到它的内在美,揭示出它美得并不空洞——它为祖国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木材,与建设结为一体,第二次讲到了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最后,作者由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巧妙地从“兴安”之名联想到兴国安邦之义,第三次讲到了使人感到亲切舒服。三次“亲切舒服”,感情逐步升华。全文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作者对大兴安岭深深的爱,无不充满着作者的真情实感。作者的这种情感正是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实表现,因此,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高年级教材中,有一个重要的编写特点,那就是围绕一个读写训练重点按“组”来编,每组一般由“导读”、“课例”、“读写例话”、“基础训练”四个部分组成。《林海》所在的十一册第七组也不例外。在“导读”中,它明确地指出了本组的读写训练重点是学习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组3个“课例”《一夜的工作》、《林海》、《第一场雪》都是学生具体感知怎样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极好凭借,“读写例话”总结了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方式方法,“基础训练”提供了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实践机会。根据组的读写重点,教学《林海》,应着重要使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在体会作者情感升华的基础上,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掌握写景抒情、联想抒情这两种表达方式。
2.教学目标 。
根据教材编排和课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和小学语文教材调整意见,本课例制订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体会作者逐步升华的感情,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表达真情实感的方式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6自然段。
3.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学习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式方法是教学重点,体会三次“亲切舒服”所表达的逐步升华的感情是教学难点 。
4.课时安排。
本课计划3课时完成,由于本课例仍然是由“预习”、“课文”、“思考练习”三个部分组成的,教学时,第一课时紧扣“预习”,整体感知课文,第二、三课时紧扣“思考练习”,深入学习课文;最后回归整体,进一步实现教学目标 。
5.教具准备。
中国地图、大兴安岭录像带,写有“预习”题和“思考练习”1、2、3题的投影片。
本课所采用的主要教法是“组的教学法”。优化教学过程 ,重在优化教法,而“组的教学法”本身就是经过优选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与新教材相伴而生、相辅相成的。为了最大限度地运用组的教学法,使《林海》的课堂教学真正能做到省时高效、减轻负担,还得要辅之以“情感教学法”,通过电教媒体、感情朗读、民主交流等手段,创设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组的教学”研究方案中明确指出:“高年级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关键学段,应充分运用教材编排优势,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教材编排优势是什么?除了紧紧围绕读写训练重点按“组”编排外,每组之间还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这一优势就为迁移规律的运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学生学习《林海》宜采用正迁移学习法,把在其他组和本组第一个课例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用于阅读实践,从而优化课例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形成知识整体。
根据编者的意图,如何使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呢?从组的教学实际出发,教学《林海》这一课例我作了这样的尝试——紧扣“预习”、“课文”、“思考练习”这三个组成部分,抓住“亲切舒服”这条情感主线,组织课堂教学。
(一)紧扣“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林海》的“预习”包括两个内容,第一个是简介与课文有关的人、事、物、景;第二个是提出具体的预习要求。
1.紧扣“预习”的第一个内容揭示课题。
出示中国地图,这样揭题:“同学们,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小兴安岭的西边,内蒙古高原的东部,我国还有另一处森林宝库——大兴安岭。一代文学大师老舍先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了一篇专门介绍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文章,它就是《林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9课。”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在板书课题之后,我就放了一段《大兴安岭》的录像。精彩逼真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声情并茂的解说,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愉快的情感氛围中,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紧扣“预习”的第二个内容感知课文。
出示预习题:“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特点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围绕预习题,学生运用第6组学到的“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把心放到课文中设身处地地去读去划去想。这个预习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运用迁移规律,实现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这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非常重要,是进行“组的教学”的有效手段。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同时还要对少数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预习指导。
通过预习交流,学生了解到了作者是从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三个方面描绘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达到了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
(二)紧扣“思考练习”深入学习课文。
《林海》这课的“思考练习”共有五道习题,其中4、5题是基础题,第2题“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是体现组的的读写训练重点的习题。第1题“按照下列提纲,说说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第3题“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都是为落实组的读写训练重点而设计的语言文字训练点的习题。因此,紧扣思考练习去教学,才能更好地把组的读写训练重点落到实处。
1.紧扣第2题第一问,理出情感线索。
“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
有了上一步完成预习任务的基础,又有了第2组“阅读要有一定速度”的训练,学生很快就知道了文中3次讲到了“亲切舒服”。
“亲切舒服”是什么意思?
要理解词语,就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学生把含有“亲切舒服”的3个句子勾划出来后,联系上下文,学生很快就懂得了“亲切舒服”的意思(既感到亲近亲密又使人轻松愉快),学生抓住了“亲切舒服”这条情感线索,就为进一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学习表达作下了铺垫。
2.紧扣第2题第二问,体会情感升华。
“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要解决这个问题应抓住3次“亲切舒服”分三步进行。
a.读句子:“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明这个悦耳的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b.划出与这个句子有联系的句子。
“这回有机会看到它”也就是指看到大兴安岭,看到大兴安岭的岭、林、花,因此,学生也就把描写岭、林、花的句子全划上了。
c.围绕思考练习第1题和第3题学习写岭、林、花的部分,如森林,景色大同小异,因此,学生学习这一部分积极性特别局。
在导学“岭”时,我是分这几步进行的: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来写“岭”?大兴安岭和秦岭各有什么特点?请在书上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仔细体会。再用简笔画的形式把“大兴安岭”和“秦岭”的特点表现出来,并指名学生演板。最后,评一评画出了各自的特点没有?这样,带领学生走了个来回:从“字”的世界走向了“画”的世界,又从“画”的世界回到了“字”的世界。在特殊的情感氛围中,完成了“字画转换”,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等多种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岭”多而温柔的特点也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于作者多次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林”和“花”,所以,学习“林”和“花”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和欣赏。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感情。再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大家评议,最后欣赏作者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最基本的途径,也是检验学生是否理解作者表情达意的最好方法。学生读读评评,领悟到了“林”树多似海,“花”多而美丽的特点,在欣赏时,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这句写得好,把群岭起伏比作林海的波浪,形象地把大兴安岭森林之茂密,面积之广大再现了出来。有的说:“看,海边上不是泛着白色的浪花吗?”这句写得好,好在把白桦比作海边的浪花,让人读后有一种说不出的美感。更多的同学谈到了在思考练习3题的(1)小题中出现的那个句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综合同学们的见解,大家都领悟到了:“绣花鞋”是指盛开的各种野花,这个描写非常准确形象,而且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d.联系上下文,说说第一次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
作者就是在脚踩松针,手摸古木,眼看林海,觉得景色太美,大兴安岭这个名字悦耳动听的情况下感情亲切舒服的。
(2)第二次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呢?
继续抓第2个含“亲切舒服”的句子(“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联系上下文,通过回答“思考练习”3题的(2)小题(“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合一体?”)来理解。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的有感情地朗读与第2次“亲切舒服”有联系的上下句,学生口到,眼到,心到,手到,方才领悟到了老舍先生的审美情趣,“大兴安岭不仅具有外在的自然美,而且具有内在的价值美——为祖国建设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木材,美得不空洞,所以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作者就是在看到大兴安岭的林海景色美丽,联想到林海物产丰富,为祖国建设提供了良材,作出了贡献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
(3)第3次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
学生将前两次的学法迁移过来,采用抓第3个含“亲切舒服”的句子“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联系上下文,通过回答“思考练习”3题的(3)小题(“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来看,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来理解。
学生通过查安典,读句子,思联系,议问题,说答案的途径充分展开了认识过程,理解了课文,体会了情感(作者到了林场,看到了林场工人在愉快的劳动:伐木取材,使兴安岭为祖国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造林护苗,使林海能够万古长青,造福子孙后代;科学研究,使森林资源得到综合利用。作者由人在山中劳动联想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人育林,人安居乐业;岭养人,国繁荣兴旺,因此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作者就是在把兴安岭与国家的兴盛安定联系起来,由兴安之名联想到兴国安邦之义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的。
在理解了课文之后,我就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通过带着喜爱赞美之情,用轻松的语调练习朗读,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运用三次“亲切舒服”所表达的逐步升华的感情:第一次是从景色美丽的角度出发产生了亲切舒服之感,喜爱赞美之情。第二次是从国家建设的高度出发产生了亲切舒服之感,喜爱赞美之情。第三次是从兴国安邦的意义出发产生了亲切舒服之感,喜爱赞美之情。“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学生很快地举手了:因为作者无比热爱祖国,无比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这样就进一步总结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3.紧扣第2题第三问,总结情感表达。
“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
由于学生已经理解了课文,体会了文中表达的真情实感,又有了从第一个课例《一夜的工作》中学到的表达情感的基础,因此,在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之后,学生很快总结出了:作者表达的方法与第一个课例相同,也是带着感情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并在自己的所思所想中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感情。个过,表达的方式不是通过叙事抒情而是通过写景抒情,联想抒情。
(三)回归整体,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 。
在学习情感表达之后,我让学生写写熟悉的一处景物,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达到进一步落实读写训练重点的目的,并布置学生完成“思考练习”第4题和第5题,进一步实现教学目标 3和4。为进一步实现教学目标 1,我又放了一段《大兴安岭》的录像,并用这样的提问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同学们,刚刚大家欣赏的‘大兴安岭’,是老师从今年10月1日的《新闻联播》中录下来的,不知大家听到国家禁止砍伐森林”的报道有何感想?许多学生在感想中谈到大兴安岭的景色那么迷人,我们应该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响应国家号召,保护绿色资源。最后,我用一句话总结全文:“是呀,只要人人都这样。将来的林海一定会比现在更美!”
林海教学设计篇十九
1.读懂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综合利用”、“盛气凌人”、“兴国安邦”等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至第6自然段。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大兴安岭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所起的巨大作用,从而受到热爱祖国山林的思想教育。
2.学习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特点,采用对比、联想、抒情、议论、拟人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边背诵边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学习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了解课文内容,按照参观顺序给课文分段,说出段意。
(二)学习第1段,了解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时的感受。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
(1)“云横秦岭”是什么意思?(形容云在山头飘浮,说明秦岭很高。)。
(2)“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在课文中的意思应该怎么理解?(在课文中是形容山峰一个个耸立着,像傲慢的人一样气势逼人。)。
(3)“俏丽”怎么讲?作者在这里为什么用“俏丽”而不用美丽?(“俏丽”是俊俏美丽。作者写“俏丽的白桦”,不仅写白桦的美丽,更突出它的俊俏,即把白桦比作青松的“银裙”。)。
(4)什么是“珊瑚珠”?(海里的珊瑚虫,分泌的骨骼聚集而成。有的形状像珠,也有的像树枝等,颜色有红、白、黑色。)。
(5)“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兴”,兴盛;“安”,安定;“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把兴安岭和国家的兴盛安定联系起来,就更加感到亲切、舒服了。)。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森林中的木材对祖国建设起了巨大的作用,作者非常喜欢大兴安岭。)。
(三)放录音,听课文。
(四)默读课文,按照参观大兴安岭的顺序给课文分段。试说说各段段意。
(第1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刚进入大兴安岭原始森林时的感受。第2段〈第2至第6自然段〉:从岭、林、花三个方面讲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第3段〈第7自然段〉:讲参观林场时的见闻感受。)。
(五)指三名学生读课文。
(六)学习课文第1段。
1.齐读课文。
2.说说作者初入这一原始森林的感觉怎样?(作者写原来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现在身临其境,改变了原来的看法。一般来讲,和自己距离近的事物,往往会给人以亲切、舒服的感觉,而“高不可攀”则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只会让人敬仰,不会让人亲切。正是因为作者“脚踩”、“手摸”后,才感到那样亲切与舒服。)。
(七)作业。
1.读课文。
2.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1.学习第2段课文,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从岭、林、花三个方面了解大兴安岭景物特点。
(二)描写大兴安岭的景物,产生联想,写到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边写景边抒情边议论,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提问。
作者初入大兴安岭时的感觉是怎么样?
(二)学习第2段。
1.默读第2段。说说这一段分几层?每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分两层。第1层〈第2至5自然段〉,主要介绍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景物特点。第2层〈第6自然段〉,主要写作者看到景物产生的联想。)。
2.指名读第2自然段。
3.读第3、4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大兴安岭“林”的特点。)这两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第3自然段,总的写“林”的特点,第4自然段突出介绍了落叶松和白桦。)“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这句话中的“海”是指什么?“白色的浪花”又是指的什么?(“海”就是上一句所说的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指的是下一句所说的俏丽的白桦。)。
4.读第5自然段。“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作者这样写说明什么?(说明野花的.种类非常多。)作者是怎样写大兴安岭很会打扮自己的?(“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描写极其生动、形象,作者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
小结:从第2至第5自然段,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5.读第6自然段。“千山一碧”是什么意思?(指许许多多的山岭都是碧绿的颜色。)“良材”怎么讲?(优良的建筑材料。)“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出产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大至砂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作者这样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小结:第1至5自然段写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第6自然段再写由看到的景物产生的联想,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6.指名读第2段。
7.说说第2段段意。(作者按照岭、林、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三)按课文填写。
1.目之所及,哪里都是________。的确是________,群岭起伏是________________。多少种绿色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3.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________、________,小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________,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________、________。
(四)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
(五)作业。
1.课后练习第1题。
2.继续背诵课文第3至6自然段。
(一)学习第3段课文。
(二)进一步了解课文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读懂第3段课文,了解作者参观林场的所见所闻。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是怎样逐步加深的。
(一)复习检查。
1.听写字、词。
秦岭银裙空隙缺乏广厦伐木良材高不可攀盛气凌人综合利用兴国安邦2.检查背诵课文第3至第6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3段。
1.指名读第3段。
2.“综合利用”是什么意思?(是对资源实行全面、充分、合理的利用,如对松树,除了直接生产原木外,枝桠可做纤维板,松脂可做松香、松节油等。)。
3.“兴国安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兴盛;“安”,安定;“邦”,国。“兴国安邦”就是国家兴盛安定。作者在林场看到了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原始森林里有了不少的市镇,人们在这里进行着愉快的劳动。一方面“伐木取材”,让大兴安岭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另一方面“造林护苗”,使林海万古长青,造福子孙后代。人们还在这里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不但能够万古长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作者由人与山的日益密切的关系,又联想到兴安岭这个名字,觉得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4.齐读第3段。
(三)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是怎样表达这种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文中作者三次使用“亲切、舒服”的语句。第一次是文章开头。作者走进这一原始森林后改变了原来“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想法,当作者“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时,感到“兴安岭”这个名字给人的亲切舒服之感是那么真实。第二次,当作者看到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的景物后,联想到这里出产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把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作者参观了林场,看到了今天大兴安岭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作者的感情更加热烈奔放,用了一句反问句,进一步强调了亲切、舒服之感。作者就是这样边观察边描写,在写景中一步比一步深入地写出了自己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在写景中抒情、议论、展开联想。)。
(四)归纳中心思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对祖国建设的巨大作用和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作业。
找出文中的反问句,读一读,想一想,它在表达作者感情上的作用。
大兴安岭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北起黑龙江岸,向南延伸到吉林、辽宁两省。呈东北——西南走向,是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山。长1200公里,宽200~300公里,主体部分在内蒙古境内。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长白山构成我国第一大林区,木材贮存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是我国森林资源宝库。盛产许多珍贵的动、植物。这里山岭西部平缓、山顶浑圆,近似丘陵、东部较陡,都在海拔1100~1400米以上。
秦岭秦岭山脉西起四川、甘肃交界处的岷山,东至河南境内的伏牛山,长约1500公里。狭长的秦岭指陕西境内的秦岭中段,海拔20xx至3000米,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秦岭在我国中部地区,是我国地理位置上一条重要的分界线。是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是黄河和长江的分水岭;是黄土高原的南界;也是水旱作物的分界线。
落叶松分兴安落叶松和华北落叶松。高约30米,木材坚实、耐用。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
林海教学设计篇二十
生:波澜壮阔,一望无际;。
生:汹涌澎湃,潮起潮落;。
生:波浪涛天,浪花飞溅;。
……。
2.师述: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林海》,我想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把课题写出来,请同学们推荐写字最好的同学到前面来写。如果其他同学愿意写可以跟着这位同学进行书空。(板书课题——林海)。
(一)小组交流,汇报预习情况。
课件展示:(1)课文几次讲到“亲切、舒服”?分别找出相关句段,用~~标出来,认真读一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
(二)以作者感情变化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作者第一次讲到亲切、舒服。
师:哪位同学读一读第一次作者感到亲切、舒服的句子?
生读第一段。
师:我总以为大兴安岭奇峰怪石……这个“总”说明了什么?
生:“总”的意思——总是,一直。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亲切、舒服”的感觉呢?
生:作者在心中的样子与来后看到的样子不一样,所以有这样的感觉;。
生:因为这儿脚踩在几尺厚的松针,手摸到的是古木,感觉到非常的亲切、舒服;。
生:这是作者亲身来到林海后的第一感觉;。
……。
师:是呀,作者原以为这儿会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结果来到后脚踩厚厚的松针,手模高大的古木,所以改变了原来的看法,由此感到亲切、舒服,这是作者的真情实感啊!
2.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
指一生读第二次的句子。
生:作者写了大兴安岭的岭、树林、树林中的花。(板书:岭、林、花)。
a、“岭”的特点(多、温柔)。
学生默读岭的段落,小组讨论大兴安岭岭的特点。
小组汇报讨论情况:。
生:大兴安岭的岭非常多,样子也不一样。(板书:多)。
师:你是从课文哪些词句中知道大兴安岭的岭多?
生1:“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从这里,我看出大兴安岭有高地不同,形态各异,非常多的岭,:。
生2:“多少条岭呀,在疾驶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从这儿也可以看出这儿的岭很多。
师:这儿的岭的确很多,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看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课件展示(让学生比较这两个句子的不同,从而休味出岭的温柔):。
生:第一个句子里有“点”,第二个句子里没有,让人感觉高的、矮的山坡度不大,长的不是特别长,短的不是非常短,感觉非常的温柔。
生:这儿的岭不象别处的岭一样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更不象“云横秦岭”。而是特别的温柔。(板书:温柔)。
师:你能不能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山的温柔?生读。
生画。
教师选一部分作品用实物展台展示并让学生谈为什么给秦岭的山顶画上一些云,从而引导认识“云横秦岭”的意思。
生:体会到了作者非常喜爱大兴安岭,因为看也看不“厌”。
师:是呀,不光是作者非常喜爱,老师也爱上这又多又温柔的岭了,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喜爱赞美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生带着喜爱、赞美的语气读课文。
师:大兴安岭的岭是那么的多,那么的温柔,那它的林与花又有什么特点呢?
b、岭上“林”、“花”的特点。(林的特点:多、绿。花的特点:种类多)。
(1)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畅谈感受:。
课件展示1:。
①“林”与林中的“花”又有什么特点?
(2)各小组根据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创造性的汇报,教师进行适时点拨。(板书:多、绿种类多)。
a.我们组最感兴趣的是林,这儿的林是那么的多,那么的绿,而且绿的颜色各异,我们画了一幅画。看,这就是一望无际的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广阔的落叶松边沿上是银白色树干的白桦,正像大海翻滚的浪花,站在林海中使人感到“亲切”、“舒服”。所以作者非常喜爱这儿,把这儿写的这么的美: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连树之间的空隙也不缺乏色彩: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亲热地落在客人的身上。
课件2:学生在谈到林的情况时,展示课本中的图或取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
……。
(3)小组进行朗读,其余学生进行想象美丽的画面。
(4)假如你身临其境,想说点什么?
学生1:这儿真是太美了,美丽的大兴安岭,我真想终生拥有你,天天置身其中,享受天伦之乐!
学生2:啊,美丽的大兴安岭,那把自己装伴的如此美丽,我真有点羡慕!
……。
师:作者把大兴安岭的岭,岭上的林,林中的花联系在一起作具体描绘,构成了一个立体画面,使大兴安岭更加美丽,可爱。面对美丽的大兴安岭,作者联想到与建设结为一体。作者说: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谁能说一说“空洞”是什么意思(让学生联系上文理解谈大兴安岭美得不空洞)?是呀,作者先介绍了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再写了自己的联想。说明大兴安岭不仅美丽,还与祖国建设处处都要用到木材联系起来,所以感到它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3.作者第三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的?
指一生读该段落。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生:因为作者在林场看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人们不仅伐木取材,而且造林护苗,使林海万古长青。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我们伐木取材,也造林护苗,使大兴安岭万古长青,而且可以综合利用。大兴安岭,我们真离不开你呀。
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积累语言。
1.搜集大兴安岭的有关图片、文章。
2.把优美的句子抄在《积词本》上。课件。
林海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教学目标 :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从而体会作者喜爱和赞美大兴安岭的思想感情。
2、表情朗读课文3——6自然段。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以——“亲切与舒服”这条感情线索贯穿全文,请大家回忆一下,作者前二次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与舒服的?请读出有关句子(出示句子)。
2、大兴安岭的美丽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闪烁)?(板书岭林花)。
那么岭林花到底怎么美?为什么说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闪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读懂、读好这一部分。
二、学习第二段。
(一)学习“岭”
1、个别读第2节,思考:(卡片出示)岭的美主要表现在它的哪些特点上?
2、交流。(多、温柔)。
3、(卡片出示)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怎样感受到的?请默读这部分,圈画出重点词句。
交流:
a、秦岭:“云横秦岭”
请看(出示秦岭图)谁能用文中的词语来描绘秦岭?(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小结:大兴安岭同它——大不相同,那实在是——太温柔了。
b、“这里的岭的确很多……”
抓住横、顺……体会姿态多,谁能读出姿态的多?个别读,男女生轮读。
比较句子,拿去点儿,意思一样吗?抓住点儿体会温柔,谁能把岭读得又多又温柔?个别读,女生读,齐读。
c、“多少条岭……”
抓住看不完,联系该句重点词体会多,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抓住看不厌体会美。
d、“每条岭……”
4、体会情感,熟读这段。
呀,如果能亲眼看看这岭该多好啊!请看,(出示岭)如果说秦。
5、小结学法:
请大家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一部分的?谁能结合思考题来说一说。(指卡片)。
先读课文,思考:岭的美主要表现在它的哪些特点上?再读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是怎样感受到的?最后通过感情朗读把岭的美表达出来。
(二)学习“林”
1、岭如此美丽,岭上的林那就更美了。下面,就让我们以同样的方法学习林。
2、自由读3、4二节,思考问题1(如海)海在你的印象中是怎样的?(广阔、不同的蓝色、海面有波浪、海边有浪花)。
3、过渡:林又广又绿,美如海,你是怎样读懂的,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2。呆会儿请你把感受到的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4、谁先交流,大家仔细听,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还不够,你认为该怎样读?评读。随机朗读。
a“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非常广阔,一片绿色,真像林的海洋。个别读。
b“群岭起伏……”——长满树木的山岭有高有低,像海上的波浪,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真美啊!
c“多少种绿颜色呀……”——一片绿色,有深有,有明有暗,像阳光照射下的海面一般美。
d“落叶松的海洋”——广阔无垠,一碧千里,犹如海洋般辽阔无边。
e“海边上……”——岭上的青松像大海,青松边沿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照射下银光闪闪,像海边的浪花。真美。
泛:动态美,充满生命和活力。
你能把这句话改成不用问号的句子吗?用问号有什么好处?谁能把这海边的白桦读得更美。个别读,举手的同学读。
5、看图引读。
林这么美丽,看在眼里,真让人感到——亲切与舒服呢。
(三)同法自学“花”。
1、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花这一部分,不过要求可更高了,这回要请同学独个儿自学,然后直接把感受到的读出来。
2、个别交流特点,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请读出来。对于她所读地句子,假如你也有所感受的话,请跟他一起读。随机板书(多、艳)。
3、边讲述,边闪现岭、林、花的短镜头:作者看到岭那么多那么温柔,又看到岭上的林那么广那么真像林的海洋,还看到林中的花那么多那么艳,一切都是那么美丽,于是,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出示“兴安岭……鞋”你喜欢这个句子吗?为什么?范读闭目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谁来描述一下。
出示灯片,作者怎么会把兴安岭当作一位姑娘的?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个别读,范读,齐读。
(四)学习第6节。
回到句子“它的美丽……不空洞。”
1、过渡:大兴安岭的确美极了。(闪美丽)更重要的是“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闪,这什么说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呢?请自由读第6节,并联系上文,联系生活实际把你的理解讲给大家听。
2、小结:大兴安岭不但美丽,而且和各行各业的建设连在一起,和千家万户连的生活连在一起,为祖国的建设和人民的富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所以兴安岭让人感到——亲切与舒服。(出示句1)和第一次相比,有何不同?再读句2。那么第三次亲切与舒服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的,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三、总结课文。
这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第二部分。如果还有地方没读懂的,请提出来。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看那位同学最聪明,能结合所学内容完成以下练习?任选一题说说。
1、大兴安岭的岭真——啊!——。
2、岭上的林真——啊——。
3、林中的花真——啊——。
板书。
岭——多、柔。
19林海林——如海亲切与舒服。
花——多、艳。
糜丽英老师执教《林海》一课,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