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米和米的认识复习课教案(实用24篇)
教案的编写要注重开展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在编写教案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小编整理了一些教案示范,为大家提供一个教学设计的参考。
厘米和米的认识复习课教案篇一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高老师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发现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但费时较多,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只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把教学的重点放到后面厘米的教学上。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厘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长度单位的名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每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估一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建立起以厘米的长度观念。
3、注重对学生估测意识的培养。
教师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实际测量经验后,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培养了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语言不够艺术,以后要注意声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尽可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
2、课堂调控能力、组织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有时候课堂纪律也是教学效果的保证。
厘米和米的认识复习课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画、量探究厘米与米长度的学习过程,进一步完善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2、以动手实践的自主探究活动为基础,以帮助学生建立厘米与米的表象为目标,实现数的认识、图形与空间两个领域的互相融合。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把直尺(20厘米),为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画有各种平面图形的纸张,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一把米尺和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我会数:
1、数出1厘米:
(1)哪个同学能说一说1厘米有多长?能不能在直尺上指出1厘米有多长?
教师指名两个同学回答,注意引导大家发现两位同学叙述与演示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直尺上两个相邻刻度线(数字线)之间的长是1厘米。
(2)请同学们拿起直尺,用笔尖指到0刻度线,从0刻度线划到1刻度线长是1厘米,从1刻度线划到2刻度线长是1厘米......从19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1厘米。
(3)下面呢我们倒着数出1厘米。用笔尖指到20刻度线,从20刻度线划到19刻度线长是1厘米,从19刻度线划到18刻度线长是1厘米......从1刻度线划到0刻度线长是1厘米。
2、数出2厘米:
(1)哪个同学能说一说2厘米有多长?
(2)请同学们拿起直尺,用笔尖指到0刻度线,从0刻度线划到2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2刻度线划到4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18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2厘米。
(3)下面呢我们倒着数出2厘米。用笔尖指到20刻度线,从20刻度线划到18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18刻度线划到16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2刻度线划到0刻度线长是2厘米。
(4)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数出2厘米?引导学生发现:从1刻度线划到3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3刻度线划到5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17刻度线划到19刻度线长是2厘米。或“倒着数”:从19刻度线划到17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17刻度线划到15刻度线长是2厘米......从3刻度线划到1刻度线长是2厘米。
3、数出5厘米:
(1)哪个同学能说一说5厘米有多长?
(2)教师引领学生一起数出直尺上的5厘米:
a:从0刻度线划到5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5刻度线划到10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15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5厘米。
b:倒着数--从20刻度线划到15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15刻度线划到10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5刻度线划到0刻度线长是5厘米。
(3)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数出5厘米?
引导学生发现:
a:从1刻度线划到6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6刻度线划到11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11刻度线划到16刻度线长是5厘米。
b:从2刻度线划到7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3刻度线划到8刻度线长是5厘米......从14刻度线划到19刻度线长是5厘米。
c:用以上两种方法“倒着数”。
(4)教师用上述方法引领学生一起数出5厘米。
4、数出10厘米:
(1)哪个同学能说一说10厘米有多长?能不能在直尺上指出10厘米有多长?
学生可能会发现--。
a:从0刻度线划到10刻度线长是10厘米,从10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10厘米。
b:从0刻度线划到10刻度线长是10厘米,从1刻度线划到11刻度线长是10厘米,从2刻度线划到12刻度线长是10厘米......从9刻度线划到19刻度线长是10厘米,从10刻度线划到20刻度线长是10厘米。
c:用以上两种方法“倒着数”。
(2)教师用上述方法引领学生一起数出10厘米。
4、数出1米:
(1)哪个同学能说一说1米有多长?
引导学生发现:老师桌面上的直尺长是1米;老师为每个学习小组准备的直尺长是1米;1米=100厘米。
估计学生可能有两种方案--。
a:从1开始,依次数到100。
b;以10厘米为单位来数。
指名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以上两种方法进行反思,从而说明:用第二种方法数要快。
(3)教师引领学生一起数出100厘米(学生每个小组一把直尺):
先以1厘米为单位数出直尺上的第一个10厘米,既从1数到10;然后以10厘米为单位依次数出100厘米,既从10数到100。在数的时候注意提示学生每一个长度都是从0开始的。
二、我会画:
1、用直尺画线:
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
2、用直尺画两条任意长的线:
先让学生独立画,并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是“怎么画的”:如2厘米,有的同学是从0刻度线画到2刻度线,,有的同学是从5刻度线画到7刻度线等等。最后教师结合上述实例引导学生总结画线时要注意的事项:画线时一般从0点开始画,直尺按住不动,一直画到终点的刻度,不能超过终点的刻度。
三、我会量:
1、量图形边长:
2、量实物边长:
为每个小组准备一套学具材料: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各一个(棱长为整厘米数),测量边长。让学生感悟长方体、正方体棱长之间的关系。
3、用米尺量:
如果要测量黑板的长、窗台的高、教室的长,应选用什么工具?
教师指导学生分别开展每一个活动,汇报测量结果。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么学会的?
厘米和米的认识复习课教案篇三
今天有幸听了3节县优质课,题目都是《厘米的认识》,下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节是张老师执教。张老师导入得十分自然,从猜谜语入手,然后导入故事。整节课前半部分十分流畅,各个环节衔接得也很好。教师教态自然,亲切,能很好地调动整个课堂气氛。从认识几厘米开始,课堂秩序稍微有点混乱,在认识几厘米时,可以用课件展示一下尺子,让学生在上面找出不同的几厘米。在自主练习环节,测量练习本的长和宽时,师应稍微点一下课本的长和宽,这样孩子们就不容易混淆了。一堂课总结完后,时间已到,然后再出示拓展练习,有点画蛇添足的感觉。
第二节是左老师执教。左老师的导入别出心裁,直接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度量工具量一量课桌的桌面有多长。(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探索测量方法,可能有的用尺量,有的用“拃“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有的用铅笔量,还有的用文具盒)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导入新课。中间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带着尺子在讲台上展示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这个地方次序有点混乱。最后展示各种各样的尺子,可把此环节放到认识尺子这个地方。一堂课下来,几乎没看见教室的`笑脸。我觉得,亲切自然的教态对孩子们的互动也起着很好的作用。
第三节课是刘老师执教。本课的教学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是个难点,厘米是个抽象的概念,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还未成熟,抽象思维还未形成,来看看刘老师是怎么做到让学生认识1厘米的。在学生认识尺的时候,先是让学生说说在尺上看到了什么?认识1厘米时,先是让学生找一找尺上的1厘米,老师再讲解0到1是1厘米,1到2也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在尺子上找找,还有几刻度到几刻度之间的长度也表示1厘米的?这也是一个开放式的提问,结果学生思维活跃,有说2-3、4-5、6-7等等,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1厘米的认识。紧接着,刘老师出示1厘米长的小棒,告诉学生,这个小棒的长度是1厘米,再让学生用食指和拇指“掐”小棒,让学生说一说,两指间的距离是多长。
接着刘老师让学生轻轻地抽出小棒,再让学生观察两指间的距离,并相互说一说这是长1厘米。这个充满创意的设计让厘米这个抽象的概念先是很形象地让学生初步感知1厘米有多长,抽出小棒后,学生对1厘米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厘米这一表象在学生脑海中有了深深的烙印。刘老师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让学生动手,再找一找生活中长1厘米的物体,通过这样一个动手操作的过程,学生对厘米的认识不再停留在1厘米上,而是更加丰富了学生对厘米的认识。尤为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学生所有对厘米的认识都是在学生亲自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到的。这样习得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不容易忘记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以上三节课都有各自的教学特点,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也很多,博采众长,才会有更好的提高。
厘米和米的认识复习课教案篇四
第65页的例1、例2,完成练习十七的第1—5题。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起厘米的长度观念。
尺子。
1、例1。
拿出你的尺子,找出1厘米、2厘米。。。。的长度。
师让学生拿出他们自己的小尺子,说明尺子的用途,然后帮助他们认识尺子上的刻度及其实际长度。1厘米到底有多长,要让每个学生都清楚,这对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很重要的。
让学生认识尺上的1厘米、2厘米。。。。的长度,再用尺量一量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2、例2。
看看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
师可以让学生量量自己手指的宽度,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第67页的练习十七第1-3第1题。
1、在尺子上指出1厘米、3厘米、5百米的长度。
师先出示1厘米、3厘米、5厘米,让学生用尺量量,指出1厘米、3厘米、5厘米,然后师检查。
2、第2题和第3题,让学生自己做,师巡视帮助。
1、课堂作业:第1、2题。
2、课外作业:第1、3题。
厘米和米的认识复习课教案篇五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二节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设计者:米河镇东竹园小学曹喜辉目标制定的依据: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2、“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做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接着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看一看,具体感知1厘米的长度;再让学生用手指比划1厘米的长度,在生活中找出大约1厘接着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看一看,具体感知1厘米的长度;再让学生用手指比划1厘米的长度,在生活中找出大约1厘米的物体,进一步丰富对1厘米的感知。然后例题分别教学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长度。教量长度时,课本上呈现一幅直观图,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掌握量长度的基本方法。教学画指定长线段时,则结合示范介绍了基本的画法。
3、学情分析: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并且二年级的孩子在教学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尺子,知道用尺子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但这些孩子对长度单位“厘米”的理解是不清晰的,表象也没有建立。学生不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尺(厘米为单位)来测量。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2、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3、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厘米,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评价任务:。
1、能用准确地表示出1厘米的实际长度,从刻度尺上找出指定的几厘米。
2、会用学生用尺量出一些物体的长度。【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师生交流引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想不想听一下。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个裁缝师,他做出来的衣服既漂亮又得体,很多人都跑了找他做衣服,同样也有许多人找他拜师学艺。有一天,一位老人找他做衣服,于是他叫来一名徒弟帮忙记录,衣长5拃,袖长4拃??师傅怎么说徒弟就怎么记。过了几天衣服做好了,那位老人来取衣服,在试衣服的时候大家发现衣服短半截,这怎么回事?徒弟当时委屈极了,记录的数字没错呀,但衣服怎么会小了?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米尺,这是米尺的一部分。(课件演示)。
二、探究新知。
1、介绍认识尺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你仔细观察过尺子吗?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演示:尺子上的这些竖线叫刻度线。(课件演示,认识刻度线)数字——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指出0刻度线在哪儿?师:0刻度线也表示尺子的起点。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cm。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1厘米有多长?: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表示出来。交流得出: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课件演示)。
师: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学生活动: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
交流得出:每标有相邻数字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cm。(课件演示)(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想一想,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学生交流后,课件演示)。
师:大家知道了从0刻度到刻度1是1厘米,那从0刻度到刻度2是几厘米?从0刻度到刻度3是几厘米?(3)认识几厘米。师:你还有什么发现?生: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在尺子上分别指出2cm,5cm和8cm的长度。(课件演示)。
(汇报量的方法,全班评价)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纸条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再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课件演示)(2)请学生再测量一次。
(3)估一估,这幅画的长是多少?(课件演示)。
(4)量一量。用正确的`方法量出这幅画的长是多少。(课件演示)。
三、方法应用。
1、用直尺量一量,看看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2、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3、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有多长。
4、判断题。(课件演示)。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我们一同解决。(请生回答)。
五、课堂检测。
一、我会填。
10厘米+8厘米=53厘米-3厘米=7厘米+40厘米=27厘米-20厘米=。
1、尺子上的一大格里有()个小格.
2、()个大格是1厘米?()个小格是1厘米.
3、橡皮左端对着“0”刻度,右端对着5,橡皮长度是()厘米?
厘米和米的认识复习课教案篇六
《认识厘米》是二年级的一节概念教学课,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韩老师为突出这一教学重点,精心设计学生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活动中认识1厘米,让学生有一个直观感知。
韩老师在课中直接出示1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看1厘米、用食指和拇指比划1厘米,找身边的1厘米,找自己身上的1厘米。为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提供了直观感知。
2、找尺子上的1厘米。
韩老师通过介绍,让学生知道这就是1厘米。老师引导学生认识数字是从从0开始的,0表示起点;尺子上还藏着字母cm,表示厘米;从0到1,1大格的长度就是1厘米。接着让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刻度几到刻度几也是1厘米?学生找到“刻度2到刻度3”、“刻度9到刻度10”、“刻度13到刻度14”等,引导学生从直尺上不同的地方找1厘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练习设计综合性较强。
建议:
1厘米有多长,韩老师一开始:课件出示不完整的尺子,进而来介绍1厘米。能否先出示1厘米的小棒,告诉学生1厘米就是这么长,让学生明确1厘米有多长后,再去找尺上的1厘米。让学生有具体直观上升到抽象、表象。
学生每个活动要有明确的目标:
总之,教师应努力站在学生的视角去观察数学现象,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概念,逐步建立表象,加强体验,提高数学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厘米和米的认识复习课教案篇七
一磨:
听了刘老师的课,感觉刘老师和蔼可亲的教态和语言,和孩子的距离很近,课堂气氛很融洽,整堂课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孩子掌握知识牢固,下面谈谈自己听课之后对于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
(1)我们教授任何知识,都是由于所求,并不是单纯的讲解、传授。就像这节课的知识,孩子已经学习了米和厘米这两个表示长度的单位,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毫米、分米乃至千米这样的单位,是因为生活中有的物体的一些量的表示需要用到这样的计量单位,所以我们才需要学习。所以,在这节课上,刘老师没有中这样的知识冲突,也就是使得学生没有这样的学习这些新知识的欲望,这点需要考虑。
(2)记得以前在看一位老师授课《米和厘米的认识》时,把这个感知的过程和身体联系起来,知道米是同学伸开胳膊时两臂的长度,但是厘米就是食指的一个小骨节,那么在这一节课中对于分米的感知,就是食指和拇指张开的开度,而毫米的感知更是要通过厘米以及不足一厘米的感知。
(3)知识需要在认知冲突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更需要通过新知的学习建立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而这点在板书的时候就比较重要。刘老师的板书使得知识点明确但是却没有显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贯串,需要考虑改动一下。
二磨:
听了刘老师老师的第二次课《毫米、分米的认识》,感觉舒畅多了,整体环节的设计基本上全部实现了教学的目的,感觉到是为了学生的学,来实现的我们的教,而不是单纯的为了我们的教学过程去让孩子去做一些活动,是让学生明白是在原有的米和厘米的基础上,已经解决不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所以才进行分米和毫米的学习,这点是这次讲课改进最大的地方。
其次,整个环节设计的比较流畅、思路清晰,既达到了基本的知识目标又达到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定的情感体验。
再次,板书比上次清晰明了了许多,便于学生的学习、知识的梳理和回顾整理。
但是,在下午上了两次课,之后也有点小的疑惑,两次的公开课都是在下午第一节上的,孩子的情绪很不高,几乎一节课的时间没有投入学习,那这样的现象是需要老师来进行调控,但是时间又太短?下午来上一些科目的公开课,如何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上好课,还是需要我们所有的'老师思考的一个问题。
三磨:
最后一次刘老师的讲课,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特别加强了学生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并且联系已有知识,通过猜测、观察、操作来认识毫米和分米,在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时,教师也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提出活动的要求,教师应该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对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引导,对活动的结果要进行适当的评价。还有应多注意注意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动手操作与认真思考相结合。
刘老师还让学生借助形象直观的手势表示抽象的概念“分米”,帮助学生形成表象,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直观—操作—合作交流,使学生逐步区别不同概念,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老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会学习。在学生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教师本节课适时地给予引导和帮助,使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提高学习兴趣,引发好奇心和求知欲,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但有一点就是,整节课课堂的教学前紧后松,最后使得任务完成的不好,有些练习做的不是很透彻。
厘米和米的认识复习课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一)介绍“1拃”的长度。
1.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
2.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
(二)学生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长有几拃?指生汇报。
(三)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讨论:。
(1)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
(四)统一长度单位。
1.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2.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
(五)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一)认识尺子。
平时我们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啊?课件出示尺子图,同时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你能在直尺上发现什么?结合课件进行说明。
1.刻度线。
尺子上的这些竖线是厘米尺的刻度线,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
2.数字。
(1)尺子上的数字中,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点)。
(2)结合课件加以说明,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其他的数字是尺子的刻度,几就表示从0到这个数之间有多少个长度单位。
3.长度单位的表示符号。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在国际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为“cm”。(板书:厘米cm)。
(1)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2)学生汇报找法。(0~1之间、2~3之间、3~4之间??的长度。)学生回答时结合课件进行。
(3)教师归纳: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同桌互相比划1厘米。(2)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
(3)比一比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用1厘米比较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4)举例说一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三)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1.测量纸条的`长度。
(1)学生讨论交流测量纸条长度的方法。
(2)学生分组测量纸条的长度,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
(3)指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课件演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边演示边解释: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
3.动手测量小棒的长度,然后指生汇报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三、练习中巩固新知。
(一)读物体的长度。(课件播放教材第4页“做一做”,适当补充)。
1.读铅笔的长度。(0~8厘米)。
问:铅笔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2.读橡皮的长度。(0~4厘米)。
问:橡皮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3.读小刀的长度。(0~5厘米)。
问:小刀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4.读小棒的长度。(3~12厘米)。
问:小棒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二)估测。(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1题)。
先让学生估计物体的长度,再进行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量一量。(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2题)。
测量前先让学生估一估各物体的长度,再测量,看估得准不准。
四、小结中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活动中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厘米和米的认识复习课教案篇九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在掌握已有知识“米和和厘米的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新知,很容易达到教学目标。设计意图:
导入部分,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让学生感到分米和毫米的建立是日常测量的需要。
本节课注意从感性入手,借助直观演示,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通过看、数、比、量使学生对长度单位1毫米、1分米形成深刻的印象,建立表象。然后通过对直尺的观察,放手发动学生独立探索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巩固练习部分,设计习题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毫米,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有用之处。
3、在实际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的形成过程。
米尺、学生直尺、准备测量的'物体。
师:测量物体长度时,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学过的长度。
单位有哪几个?
师: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呢?生:用手势表示1米、1厘米的长度。
师:量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合适?哪些用厘米合适?
生:回答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合适,哪些用厘米合适。
分的长度,长度是多少?
生:进行分组测量,并按要求进行汇报。
师:在测量中同学们是不是遇到什么问题了?
生:谈测量中遇到的问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师:板书课题——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师点评:
通过实际测量,学生发现了已有知识解决不了的问题,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
师:拿出直尺找0刻度,再找1厘米、2厘米。
生:找0刻度、再找1厘米、2厘米。
师:观察直尺1厘米之间每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用mm。
表示,1毫米比1厘米短。
生:观察。
师:用铅笔尖数一数1厘米里有几个小格。
生:10个。
师:10个小格,就是10毫米。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厘米和毫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学生讨论。
师:通过数我们知道1厘米=10毫米。
师:板书——1厘米=10毫米(mm)。
师:用手在直尺上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哪些。
物品的厚度约是1毫米。
生:用手在直尺上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估计身边哪些物品的厚度是1毫米。
师:我们用直尺来验证一下,看1分硬币的厚度是不是1毫米。
生:用直尺测量1分硬币的厚度。
师:我们闭起眼睛想一想1毫米究竟有多长,用手势比一比。
师:前几天在我们沪嘉乡下的那场雨平均降雨量是4毫米,我们用不用穿雨鞋呢?
生:思考问题,并回答。
师:通过上面的练习我们发现毫米比厘米还要小,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都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教师点评:
在学生原有对厘米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建立表象,并结合生活中的应用思考问题,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分米。师:请同学们观察米尺,10厘米有多长?10厘米也叫做1分米,用dm表示。
生:观察米尺,感知1分米的长度。
师:谁能说说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生:10厘米。
师:板书——1分米=10厘米。(cm)。
师:只要够10厘米,就是1分米,用手势来表示一下1分米的长度,同桌互相用尺子验证一下。
生:用手势表示1分米的长度,同桌互相验证。
师:你来大胆的猜想一下,1米中有多少个1分米?生;进行猜想。
生:学生进行验证,汇报验证结果。
师:板书——1米=10分米(dm)。
师:量一量我们数学课本的长度约是几分米?
生:学生用分米作单位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度。
师:估算一下你身边的物体的长度,同桌用尺子量进行验证。
厘米和米的认识复习课教案篇十
纵观薛老师今天展示的这堂课,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教师教态自然,语言亲切,整堂课条理清晰,结构清楚。
尺上的数字叫刻度一条一条的线是刻度线,从0刻度到1刻度的距离叫“1厘米”,教师娓娓道来,细致的引领学生掌握知识。接着通过用手比划一下、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睁眼验证一下、找生活中1厘米长的物体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概念,这些活动都使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体验。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知识的产生、发展的.过程,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接着再学习几厘米,最后学习测量厘米的方法并让学生量一量。本节课共设计了3个练习,都是紧扣课堂内容而设置,且都非常好有一定思考的价值。
可以说,整节课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积极调动学生参与,使学生各种感官全方位参与本节课活动,把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发展,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应该说教师的素质很好。
厘米和米的认识复习课教案篇十一
第66页的全我3,完成第66页的“做一做”,和练习十七的第4—8题。
使学生进步掌握“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指名板演。
在尺子上指出2厘米、4厘米。
例3。
量一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图见书本)。
本题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的基础了进行教学的。
要让学生量出纸条的长度,在量之前,师要向学生说明量的主法。量时要把纸条左边的端点对准尺上标有“0”刻度线,然后再看纸条另一个端眯所对着的尺上的刻度是几厘米。提误码“这纸条是几厘米?指名学生回答。
根据师的示范,再让学生操作一遍。
师注意学生在量的过程中的步骤和重点处。
第66页“做一做“、第1题的看一看这支铅笔长()厘米。
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看铅笔的左端对着尺子的什么地方?右端对着哪里?铅笔的长度是多少厘米?先让学生按照步骤量出长度。并指名学生板演过程。
让每个学生都实际操作一遍,师要注意学生量的方法是否正确,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1、课堂作业:第5、7、8题。
2、课外作业:5—8题。
厘米和米的认识复习课教案篇十二
“认识厘米”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二年级的内容。要求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按照课程要求,要让学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思路。
1.数学活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厘米的教学,就是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矛盾中引入的。由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事情。在学生获得新知以后,教师又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估测周围事物的长度,去调查厘米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可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创新空间。
2.合作探究,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的最终获取,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本课教学注重引导学生以合作探究为主要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求学生通过在尺上找一找1厘米是从哪儿到哪儿,用手比画1厘米的长度,闭眼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以及找一找生活之中l厘米长的物体等活动来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2厘米、3厘米等几厘米的具体长度,进一步认识厘米。其次,在探究用厘米量、用厘米画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获得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3.加强估测,发展空间观念。
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建立厘米的概念,增强其空间观念与学习兴趣。教学时,教师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l厘米以及对周围物体的长度先估计、再量一量的活动,使学生在比照中积累经验,形成初步的估测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l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量线段的长度。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发展空间观念。
4.培养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正厘米的表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以及可度量长度的物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统一认识。
1.找原因。小猪能能可能干啦!有一天,它帮妈妈锄地。它干了一整天,饿极了。晚上回家吃了2碗饭。第二天,它又干了一整天的活,到了晚上,它吃了8碗饭。这可能吗?(碗有大有小。)。
2.量课桌。(1)让学生选择一个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文具盒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不一。)。
3.师:大家说得都对,但为什么所说的数不同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们量的结果一样呢?(大家都用同样的工具去量。)。
4.导入揭题:你们的办法真妙!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我们通常用什么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尺子。)今天,我们就要认识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
2.指生交流,相机引导学生认识刻度数、刻度线、刻度“0”。
探究二:认识厘米。
1.看一看: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来听一听电脑博士的介绍。
(多媒体动态显示尺上1—厘米的线段,并说明:从刻度0到刻度l,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请大家拿出尺子,好好看看,土厘米有多长?
2.比一比:你能用两个手指比画出1—厘米大约有多少长吗?(师做拇指与食指比画状。)。
3.记一记:请小朋友看看这一段距离,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4.找一找:
(1)你还能在尺上找到其他的1厘米吗?
学生自由回答,要求说清“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也是土厘米”。
(2)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同桌交流后汇报。(手指的宽、牙齿的宽、橡皮的厚度、扣子的直径等。)。
探究三:认识几厘米。
1.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2.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厘米大约有多长。
4.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相机点明: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凡匣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三、实践应用,练习巩固。
(一)学习用厘米量。
1.量整厘米数。
(1)尝试测量同一学具。
出示书上“量一量”的主题图,要求学生按图上的方法量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师留意不同量法。)。
(2)交流测量结果,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3)实物投影演示正确量法与错误量法,进行辨析比较。
(4)小结:量一个物体时,可以把尺子“o”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5)口答“想想做做”第1—题。(媒体出示,关键处闪动识别。)。
(6)学生填写书上“量一量”中的铅笔长、线段长。
2.量非整厘米数。
(1)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两条线段(红线段与蓝线段),要求男生测量红色线段的长,女生测量蓝色线段的长。
(2)交流:男生可能说红色线段长8厘米,女生可能也说蓝色线段长8厘米。
(3)比较:红色线段和蓝色线段一样长吗?(电脑验证不一样长。)。
(4)辨析:红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多一些,蓝色线段的长是8厘米少一些。
(5)指出:像这样的两条线段都可以说是大约长8厘米。以后我们遇到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数时,可以看它最接近几厘米,就说它是大约几厘米长。
(6)量一量,,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7)学生活动:先估计,再量一量。(“想想做做”第4题。)。
先完成的小组还可组织估计、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
交流反馈,追问:你是怎样进行估计的?相机表扬用身上的厘米尺去解决问题的学生。
(二)画整厘米的线段。
1.学生尝试画一条4厘米的线段。有困难可以看书自学。
2.指生上台示范画,要求边画边说画的过程。(注意肯定其他画法。)。
3.检验:用尺量一量所画线段是不是4厘米。
4.练习:
(1)“想想做做”第5题。(指生板演,同桌互相检验。)。
(2)“想想做做”第6题。(鼓励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四、总结延伸。
1.师:通过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2.布置延伸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作单位的。
附:教学小资料。
人们在文化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从他们的生活环境中选取计量单位的。例如,以成年人足的长作为英尺,以手指关节的长作为英寸,以千步作为里等等,这样确定计量单位,显然缺乏合理性。1790年,法国的一位科学家他雷兰提出了制定一个世界各国通用单位的建议。
1795年,法国的学者取得世界各国的同意,把地球子午线上从北极到赤道的长度的一千万分之一作为长度的单位,叫做l米。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测量了整整七年,实际还只是仅仅测量了西班牙的巴赛罗纳和法国的敦刻尔克之间的距离。通过计算得到了最初的1米。
后来1960年的国际会议规定:一米为氪(k8)原子在真空中发射的橙色光波波长的1650763.73倍。1米的百分之一就是l厘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厘米和米的认识复习课教案篇十三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严谨、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长度单位,用厘米尺测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用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
课件、数学课文、铅笔等。
1.情景导入。
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比一比这两本书,哪本长,哪本短呢?两本书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这几课就学习这个问题。
课件出题图片。
2.探究新知学习第2页例1.提出问题:
a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小组讨论。
b交流汇报: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方法,大多用铅笔、铅笔盒、课本做为工作测量。下面每4个人为一组和老师一起用手测量课桌的长度。
c动手操作,合作完成。
汇报:相同的课桌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同呢?学生的五拃长,老师的三拃长。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结果一定会是不同的。
归纳:要想得到相同的答案,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为标准进行测量。学习第3页例2。
a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直尺,看看上面都有什么?
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图钉、田字格本,小组合作,共同操作。学习第3页例3。
a发一张课前准好的彩纸,请同学们先估量一下它的长度,然后动手操作量一量。b请一名同学上前操作,看看是否正确,然后同学评议。
教师:一定要把彩纸的左端对准直尺上的刻度0,然后看右端在哪个数字上,就是几厘米。
3.课堂练习。
学完测量的`方法和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试着测量准备好的铅笔等物体。教师提出要求:
a正确准确的测量自己准备好的物体(铅笔、橡皮、小刀等)b先独立测量后小组交流。
c小组合作探究。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直尺要水平放,物体的左端要对准直尺上的“0”刻度。
4.巩固提升。
1、用直尺测量自己的数学课文的短边。为了照顾理解能力差点的孩子,巩固提升也是由易到难的安排。
2、课件出示两种测量方法,让学生判断哪种是正确的,这样的练习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准确的掌握测量的方法。
课堂小结。
a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b教师总结。
1、厘米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在里面尺上,每相邻两个数之间是1厘米。
2、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时,要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板书。
2.认识1厘米从刻度0到刻度13.认识几厘米。
4.把尺子上的刻度0对准纸条的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厘米和米的认识复习课教案篇十四
测量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厘米、米的认识”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厘米、米的认识,厘米、米的关系及用厘米、米进行测量。教学重点是厘米、米的认识,难点是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结合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3.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4.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厘米、米的认识,难点是建立长度观念。
[课时安排]4课时。
信息窗1——阿福做长袍。
[教学内容]信息窗1、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厘米的认识。
[教具准备]挂图、尺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大家想知道原因吗?通过这节课学习就能明白其中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较小的长度单价“厘米”。(板书:厘米的认识)。
二观察探究。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直尺,仔细观察,直尺上有些什么?看谁观察的最仔细!
(1)每个学生观察直尺,并汇报。(发现了数字,长短不同的线、cm)。
(2)教师出示直尺,让学生充分认识直尺。(师板书:刻度线、刻度、厘米、0起点)。
同学充分认识了直尺,那你能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吗?
(3)学生观察直尺,找出1厘米,并到黑板上演示。
(4)教师总结:(同学们找的很好,像直尺上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板书(1厘米)。
同学们很聪明,从直尺上找到了1厘米,那1厘米有多长呢,能用手比划一下吗?
(5)学生观察尺子,并比划。(师导语:在生活中,你有没有见到像1厘米这样长的物体)生回答。教师展示准备好的1厘米的物体,如(小方格,枕尺,笔记本,图钉)。
同学们从直尺上很快就能找到1厘米,那你能找到2厘米吗?
(6)学生观察,到上面演示找到2厘米,并画出。(多个同学演示),然后学生自己找5厘米、10厘米,并用手比划。
2.估测物体长度。
(1)教师出示5厘米的卡片,学生估测。
(2)再一次估计15厘米长的纸条,引导学生测量。
(3)测量物体长度(把物体的左端对着“0”刻度,物体的右端指着刻度就是几厘米)。
三实际操作。
1.测量一拃。
(1)测量自己一拃,并汇报。
同学们量出了自己的一拃,那你们想知道动画片中师傅和徒弟的一拃长吗?
(2)认识师傅、徒弟的一拃长,(导语:现在同学们知道故事中徒弟为什么把衣服做小了吗?)。
2.小蟋蟀能跳多远?填一填。
3.测量自己的一步和一拃。
4.下面哪些是线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信息窗2——阿福做长袍。
[教学内容]信息窗2、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米的认识。
[教具准备]挂图、尺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再去看看阿福的新衣做得怎样了?你能看图把后来发生的故事讲完吗?(学生交流)。
二新授。
1.仔细观察图,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到底是1米还是100厘米呢?
同样是一件衣服,为什么师傅和徒弟量的不一样呢?
2.先解决1米有多长?
(1)教师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
(2)学生感受、比划1米的长度。
(3)学生利用软尺量出1米的长度,观察是多少厘米。
(4)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总结。
100厘米就是1米,1米=100厘米。
4.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1米?
三小结。
第二课时。
厘米和米的认识复习课教案篇十五
教学内容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二节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主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授课对象:二年级学生
设计者:米河镇东竹园小学曹喜辉目标制定的依据:
1、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2、“认识厘米”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用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刻度尺,指出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做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并为以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接着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看一看,具体感知1厘米的长度;再让学生用手指比划1厘米的长度,在生活中找出大约1厘接着让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看一看,具体感知1厘米的长度;再让学生用手指比划1厘米的长度,在生活中找出大约1厘米的物体,进一步丰富对1厘米的感知。然后例题分别教学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长度。教量长度时,课本上呈现一幅直观图,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掌握量长度的基本方法。教学画指定长线段时,则结合示范介绍了基本的画法。
3、学情分析: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并且二年级的孩子在教学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尺子,知道用尺子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但这些孩子对长度单位“厘米”的理解是不清晰的,表象也没有建立。学生不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尺(厘米为单位)来测量。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认识手中尺子的刻度线,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够在尺子上找1厘米或几厘米,然后由小组合作进行测量物体长度的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2、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3、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厘米,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评价任务:
1、能用准确地表示出1厘米的实际长度,从刻度尺上找出指定的几厘米。
2、会用学生用尺量出一些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师生交流引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想不想听一下。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个裁缝师,他做出来的衣服既漂亮又得体,很多人都跑了找他做衣服,同样也有许多人找他拜师学艺。有一天,一位老人找他做衣服,于是他叫来一名徒弟帮忙记录,衣长5拃,袖长4拃??师傅怎么说徒弟就怎么记。过了几天衣服做好了,那位老人来取衣服,在试衣服的时候大家发现衣服短半截,这怎么回事?徒弟当时委屈极了,记录的数字没错呀,但衣服怎么会小了?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米尺,这是米尺的一部分。(课件演示)
二、探究新知
1、介绍认识尺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你仔细观察过尺子吗?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演示:尺子上的这些竖线叫刻度线。(课件演示,认识刻度线)数字——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指出0刻度线在哪儿?师:0刻度线也表示尺子的起点。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cm 。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1厘米有多长?: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表示出来。交流得出: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课件演示)
师: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学生活动: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
交流得出:每标有相邻数字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cm。(课件演示)(2)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想一想,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学生交流后,课件演示)
师:大家知道了从0刻度到刻度1是1厘米,那从0刻度到刻度2是几厘米?从0刻度到刻度3是几厘米?(3)认识几厘米。师:你还有什么发现?生: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在尺子上分别指出2cm,5cm和8cm的长度。(课件演示)
3、用厘米量
(1)比一比:在刻度尺上比一比,一根油画棒有多长?(2)量一量:一支铅笔有多长?
(汇报量的方法,全班评价)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纸条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再看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课件演示)(2)请学生再测量一次。
(3)估一估,这幅画的长是多少?(课件演示)
(4)量一量。用正确的方法量出这幅画的长是多少。(课件演示)
三、方法应用
1、用直尺量一量,看看自己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2、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3、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有多长。
4、判断题。(课件演示)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我们一同解决。(请生回答)
五、课堂检测
一、我会填。
10厘米+8厘米= 53厘米-3厘米= 7厘米+40厘米= 27厘米-20厘米=
1、尺子上的一大格里有()个小格.
2、()个大格是1厘米?()个小格是1厘米.
3、橡皮左端对着“0”刻度,右端对着5,橡皮长度是()厘米?
厘米和米的认识复习课教案篇十六
课本1页到3页内容。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2、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难点:能在直尺准确找出指定的厘米数。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1、故事引入: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人们常常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帮古人解决这个难题。下面请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并把课题齐读两遍。
2、口述并出示目标:
(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我能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2)、通过学习我能学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1-3页内容,重点看书中的情境图。思考并讨论:
1、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时你采用的方法是哪一种?你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2、尺子上统一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可以用哪个字母来表示?可以记作什么?(自学5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1、测量课桌面的长度时你采用的方法是哪一种?你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2、尺子上统一的长度单位是什么?可以用哪个字母来表示?可以记作什么?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小对子交流情况,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促使每个小对子及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进行汇报展示)。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展示完之后,给与评价或奖励。
4.知识归纳:
(1)利用“铅笔”“文具盒”“拃”等作为长度单位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会因选取的标准不同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使用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准确的得到物体的长度。
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我们今天的闯关题,比一比谁发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第二关:我能快速填出答案。(展示要求:指名回答。)。
1、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做单位。
2、厘米可以用字母()来表示。1厘米记作()。
3、我的橡皮厚大约是()厘米。
4、图钉的长大约是()厘米。
第三关: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内容见同步课件)要求:独立完成后再整合答案。
(1)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使用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准确的得到物体的长度。
(2)厘米是比较小的长度单位,可以用“cm”来表示。1厘米记作1cm。
这节课大家表现的都很棒,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比赛做作业。
1、完成课本第2页的1、2小题。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课本4页到5页内容。
1、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会分辨什么是线段。
教学重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来进行测量。那如何进行测量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道。
2、口述并出示目标:
(1)、通过学习我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通过学习我能分辨出什么是线段。
过渡语:你们有信心学会吗?同学们非常自信,老师也相信你们。怎样才能学会这个新本领呢?下面请出我们的学习指导。
认真看课本第4-5页内容,重点看书中的情境图。思考并讨论:
1、你是如何估计并测量橡皮长度的?测量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2、测量彩色纸条和毛线在方法上有什么区别?毛线被拉直后,可以看作什么?
(自学4分钟后,小对子进行交流并口头展示。)。
1、看一看(自学探究)。
生认真地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地看书。
2、议一议(小对子交流)。
(1)你是如何估计并测量橡皮长度的?测量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2)测量彩色纸条和毛线在方法上有什么区别?毛线被拉直后,可以看作什么?
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对子间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时巡视,观察小对子交流情况,对合作不太好的小对子给以帮助和提醒,促使每个小对子及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到讨论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针对学习指导中的问题进行汇报展示)。
厘米和米的认识复习课教案篇十七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学会用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请小朋友们用你的铅笔、文具盒,或者手来量一量自己的课桌,量好之后把你的结果告诉我。
2.我们来认识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厘米”,也可以写作cm。
4.找一找,在你的周围,有没有1厘米长的物体?集体讨论交流。
7.通过在尺子上找这些不同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8.小结:从0刻度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就是几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减去前面小的刻度,得到几就是几厘米。
1.书上想想做做第一题先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2.想想做做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
3.第三题,男生测蓝线,女生测红线,再交流,小结:测量结果不一定都是整厘米数,接近整厘米的长度可以用“大约几厘米”表示。
4.第四题,今天认识了我们的学生尺,那么你能照着书上的样子量量自己的手掌有多长吗?量完之后我们一起来比一比我们班那个小朋友的手掌最长。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长度单位厘米,回家后,请你以厘米为单位,量一量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厘米和米的认识复习课教案篇十八
1.在活动中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3.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尺子、小棒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案
一、导入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小人国和巨人国两个国家之间。有一天,小人国和巨人国的人见面了,小人国的人说:我们那里有棵树特别高,有100个人那么高,巨人国的人一听,怎么会有这么高的树,就很想去看看,结果去了发现,这棵树只有巨人那么高。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呢?
引导学生发现在描述一个物品的长度时,不同的标准会有不同的结果。
二、新授
环节一:通过活动发现统一测量单位的重要性,并认识“厘米”
1.师:同学们,你们说非常好,巨人想考考你们:你们能用自己的方法说一说数学书有多宽吗?(教师示范对应边)
2.对比发现矛盾:没有统一的长度的单位无法准确的描述物体的长度。
3.引出:如果要准确描述一个物品的长度,就要有一个统一的长度单位。
4.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长度单位厘米”
5.学写“厘”字,并了解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
环节二:认识1厘米,并拓展到“几厘米”
1.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
2.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帮助总结:从数字0到数字1之间的一个大格就是1厘米。
3.寻找生活中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品。
特别说明我们的一根食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4.直尺上的0—2是几厘米?0—3呢?0—4呢?
直尺上的3—6厘米有多长呢?4—8呢?2—5呢?
5.引导学生发现:有几个大格就是几厘米。
环节三:学会用直尺量物品的长度
1.猜一猜小棒的长度。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提问:怎么样才能知道他们谁说的是对的呢?
用直尺量。
2.怎样量
(1)请学生尝试自己量一量小棒的长度,并说一说你是怎样量的。
(2)教师引导并提问同学:为什么要从0刻度开始量?
(3)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测量方法:
第一步:小棒的一端要对准直尺的0刻度线
第二步:观察小棒的另一端对着几
(4)完成练习单第一题,并说说为什么。
环节四:通过练习巩固。
(1)完成作业单第二题,看看谁量的又快又准
(2)完成作业单第三题
三、课堂总结
师:请你们在下课后估一估身边物品的长度,然后量一量,看看你估的对不对。
教学板书
长度单位
厘米cm
厘米和米的认识复习课教案篇十九
课本p3,例2,练习一1、2、3。
1、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尺子、图钉、纸条等
1、上一节课我们都知道要统一长度单位,也用了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进行了测量。但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
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
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
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厘米和米的认识复习课教案篇二十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2.3页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建立1厘米的表象,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2、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一、视频导入。
1.观看视频,认识古代的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1、介绍认识尺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你仔细观察过尺子吗?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演示:尺子上的这些竖线叫刻度线。(课件演示,认识刻度线)数字——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指出0刻度线在哪儿?师:0刻度线也表示尺子的起点。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cm 。
(课件演示)教师小结揭题:刚才,你们对刻度尺的认识还真不少,今天就让这把尺子帮助我们认识测量较短的物体时用到的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认识厘米)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1厘米有多长?: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表示出来。师: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学生活动: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
交流得出:每标有相邻数字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cm。(课件演示)师:大家知道了从0刻度到刻度1是1厘米,那从0刻度到刻度2是几厘米?从0刻度到刻度3是几厘米?(2)认识几厘米。师:你还有什么发现?生:有几大格,就是几厘米。
在尺子上分别指出2cm,5cm和8cm的长度。(课件演示)(3)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厘米量
(1)判断:哪种量法正确?(2)量一量:数学书有多长?(汇报量的方法,全班评价)
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
1、把物体放平,沿物体的直边来量,
2、将物体的左边和“0”刻度线对齐,
3、物体的右边对准刻度几,就读出几厘米。(课件演示)
(2)请学生再测量一次。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方法应用
1.当尺子不够长的时候怎么量?2.作业:画一条23厘米长的线段。
厘米和米的认识复习课教案篇二十一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纸条、小棒、各种尺子、钉子、图钉等
1.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钉子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五花八门:有4拃那么长,8根小纸条那么长……)
2.教师谈话:同学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结果却都不一样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3.导入: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课桌到底有多长.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4.师: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扩展介绍:厘米在国际上,都用字母cm来表示.板书:cm)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
师: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问: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厘米.(扣子的直径、指甲盖的宽度、牙齿的宽度、橡皮的厚度……)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汇报)
问: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1.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3.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尝试测量同一个学具(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
师:每个同学都有一根小棒,请你用尺子试着量一量这个小棒有多长?
问: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法对比(利用实物投影演示两种量法),使学生鉴别出正确的量法.
1.基本练习
每人拿出一根细绳,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邻的同学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
2.发展性练习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1.回家后,以厘米位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厘米和米的认识复习课教案篇二十二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结合实际经历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3、初步认识线段,会画线段,并能量出它的长度。
4、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认识1厘米有多长,用厘米做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
用直尺进行测量。
教具:各种尺子,一些比较短的实物如新铅笔、橡皮、电池、易拉罐、小玩具汽车、吸管等,课件。
学具:1厘米,5厘米,10厘米的纸棒,每人一把学生尺。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幻灯片讲述故事:阿福的新衣。)。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师傅的拃和徒弟的拃不一样长。师:怎样就能避免这样的问题呢?
生:让徒弟自己去量。
师:你是说,量身体和做衣服都用一个标准是吗?
生:把师傅的手画下来,比着做衣服。
师:你也是都用师傅的手这一个标准去测量就不会出现上面的问题了。
生:用尺子去量。
师:你懂得真多,以前的人们为了测量的方便,确定了统一的标准,也就是长度单位,从而发明了专门用于测量的工具---尺子。你见过什么样的尺子啊?对,有皮尺,卷尺,米尺,折尺,还有我们用的学生尺(展示各种尺子)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认识学生尺,来学习一个比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厘米的认识)。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生:我们发现尺子上有数。
师:都有哪些数啊?从哪一个数开始的'。师:我们以前学过0表示什么意思?
生:0表示没有。
师:在这里0表示测量的起点。
生:尺子上有线,这些线有长有短。
师:对,这些线叫刻度线。数在哪些线的下面?
师:你发现尺子上还有哪两个字母?
生:cm。
师:cm是厘米的国际单位符号。师:你从尺子上找出哪一段是1厘米吗?
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地看看我们的尺子。0到1之间的一段是1厘米,你还看出那一段是1厘米。
生:尺子上1和2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生:尺子上15和16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生:尺子上20和19之间的长度还是1厘米。
(课件:1厘米)。
师:同学们都知道1厘米的长度了。你能从老师发给你的学具中找到长1厘米的东西吗?
生找1厘米的小管。
师:在尺子上比一比,看看你的哪根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生:食指。
师:你能想出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生:?
师:为什么从0到5是5厘米呢?
生:因为是5小段。
师:你用手比划一下5厘米大约多长?你能从学具中找个5厘米长的东西吗?
师:对,彩色的小棒。
4、学习测量:
师:现在同学们都认识几厘米了,你想用直尺自己测量物体吗?好,请拿出学具白色小棒,自己测量一下它的长度,(学生动手测量,教师巡视)。
师:谁愿意到前面把你的测量过程展示给同学们?
生:我量的是10厘米。
生:我量的不到10厘米。
师:为什么他俩量的不一样?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说说你的看法。师:量东西的时候,物体的一端一般要对准0刻度。测量数学课本,学生展示过程。
5、学习线段。
师:同学们用直尺自己画一条线段,不要告诉同桌是几厘米,让他测量一下,看他测量的对不对。
三、利用游戏,应用知识。
仿照幸运52中的看商品猜价格栏目做“猜长度,赢奖品”的游戏。
师:老师有几件物品,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上来摸,摸到什么,你估一下它的长度,组员可以给他出主意,然后拿回去一起测量,看哪个小组量的准,估得也准,就能赢得奖品。生估计,测量。
(课件出示物品的准确长度)。
四、借助故事,检测知识。
师:有一天,蟋蟀和蝈蝈两个好朋友进行跳远比赛,跳完了之后,他俩都认为自己赢了,请你来当小裁判,看看到底谁跳得远。(课件:用断尺测量的练习)。
五、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课后请用今天学习的知识,从你家里找几件物体测量一下它们的长度,并记录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首先是通过认识1厘米—感知1厘米—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三个环节来让学生建立了1厘米的表象,然后又让学生充分认识了5厘米,测量了10厘米的长度,这也是为了让学生在估计物体的长度时有自己的依据,不胡乱猜测,通过游戏环节我觉得这一目标达成的不错。不足之处就是没有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从而对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不够充分,如果时间允许,建议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去动手测量,那样效果会更好一些。
厘米和米的认识复习课教案篇二十三
第1—3题。
1、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一厘米的理念,知道1厘米的长度单位。教学准备:尺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老师:过了一个假期,在教家里做了哪些有益的活动,如果你们在家里有些物体是有长短的要知道有多长该怎么办(教师做示范)记录下来。
让学生自由发言,可能学生会提出不同的想法,老师不作评价。老师:要想准确的答案该怎么办。
二、出示直尺。
师:我们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经常用直尺来量。
1、首先老师说明尺上“0”是表示起点,就象我们在赛跑时,从起点开始尺子上有竖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问:一厘米有多长呢?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上用手指一指,指名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一画1厘米有多长。
问:如果你能用手指比画出1厘米有多宽。问:在寻找1百米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3、用手比画。
用手指在尺上量一量感知1厘米有多长,在用学生在桌上或纸上画出1厘米长度。
同学们都懂了1厘米有多,3厘米有多长,如果老师指数量你们能用尺量出它们有多长。
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在黑板上订正。
三、练习。
练习一。
第1—3题。
1、填一填,第一题。
2、量纸条,拿一张纸条,先估计3厘米大约多长,再用尺量出它的准确数。
3、量实物。
如课本、练习本等。
四、布置作业:设计思路:
本节课我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对教材做了大胆处理,体现了“用教材教的思想”。
首先,采用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从学生的实践活动入手,认识厘米到建立几厘米就几大格的抽象概念,通过指、认、量、说、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经历了认识厘米,建立长度单位的过程,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的过渡,充分享受到学习数学乐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厘米和米的认识复习课教案篇二十四
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课件、尺子、小棒等。
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一)介绍“1拃”的长度。
1.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
2.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
(二)学生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长有几拃?指生汇报。
(三)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讨论:。
(1)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
(四)统一长度单位。
1.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2.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单位)。
(五)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实践中认识厘米。
(一)认识尺子。
平时我们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啊?课件出示尺子图,同时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你能在直尺上发现什么?结合课件进行说明。
1.刻度线。
尺子上的这些竖线是厘米尺的刻度线,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
2.数字。
(1)尺子上的数字中,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点)。
(2)结合课件加以说明,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其他的数字是尺子的刻度,几就表示从0到这个数之间有多少个长度单位。
3.长度单位的表示符号。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在国际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为“cm”。(板书:厘米cm)。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认识厘米。2.认识1厘米。
(1)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2)学生汇报找法。(0~1之间、2~3之间、3~4之间??的长度。)学生回答时结合课件进行。
(3)教师归纳: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同桌互相比划1厘米。(2)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
(3)比一比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用1厘米比较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4)举例说一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三)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1.测量纸条的长度。
(1)学生讨论交流测量纸条长度的方法。
(2)学生分组测量纸条的长度,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
(3)指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课件演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边演示边解释: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
3.动手测量小棒的长度,然后指生汇报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三、练习中巩固新知。
(一)读物体的长度。(课件播放教材第4页“做一做”,适当补充)。
1.读铅笔的长度。(0~8厘米)。
问:铅笔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2.读橡皮的长度。(0~4厘米)。
问:橡皮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3.读小刀的长度。(0~5厘米)。
问:小刀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4.读小棒的长度。(3~12厘米)。
问:小棒的长度有几个1厘米?
(二)估测。(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1题)。
先让学生估计物体的长度,再进行测量物体的长度。
(三)量一量。(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第2题)。
测量前先让学生估一估各物体的长度,再测量,看估得准不准。
四、小结中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活动中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