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好句摘抄(4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好句摘抄篇一
背叛背叛,也就是逃离。像费兰茨一样的把萨比娜视为精神境界的永恒的真的存在吗?萨比娜的生活描写的太轻,以至于出了背叛,出走,画画,没有了乐趣。也许是那个时候人的状态,但是不难说,颜值估计是她能生存下去的支撑力之一。
外国人对于性交,性爱这一事情的态度果真那么随意吗?不管是不是,我觉得那是另外一种不合合理。没有性的爱不是真的爱情,但是只有性的偶遇个擦肩而过真的能回过头一点没有痕迹还是会想特蕾莎一样耿耿于怀。
战争,真的是不合理。他会把一个人忍耐痛苦的能力无线放大。但是在别人享受这个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世界的时候谁甘愿只是吃苦和挣扎。反正灰色的世界不是我想要的,也不应该是人类的一部分。反对战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好句摘抄篇二
刚读完的时候就感触颇深,很是震撼。这是一本充满哲理的小说,通常而言我不太喜欢带有太多说教色彩的,更偏向于故事,透过故事来揭示一些内在的东西,但是昆德拉把两者结合的非常好,把生历史、政治以及人生的思考等等全都融入进去。即便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偶尔回味,愈发感受到他的睿智。
从他塑造的四个人物,thomas、teresa、sabina和franz来看,贵为两类,thomas和sabina喜欢“轻”这种生活方式,两个人都很风流洒脱,不喜欢种种的羁绊,thomas甚至彻底抛弃了原来的妻子、孩子和自己的父母,对于他这些毫无意义。而sabina和franz则属于“重”的那一类,他们都有一些东西无法放下,因而常常感觉到沉重。比如tereza对于爱情的态度,当她把这些东西加到thomas身上时,thomas就感到异常的沉重。
作者没有让轻与轻、重和重分别结合,而是以轻跟重搭配,开始了两者之间的矛盾冲突,让故事展开。最后结局各不相同,tereza和franz是副线,他们的结局是分道扬鞭,永不再见;而thomas和tereza最后则是成功地在一起。有意思的是,thomas与sabina以秘密情人的方式曾经在一起,并且他们从内心深处互相欣赏对方,只是最后也是天各一方,我想这是因为thomas后来有了转变的缘故吧。
在我看来这些人物重,最为悲剧的是franz。如果说对于tereza的离去他无能为力,那么对于第二次失去幸福则是完全由自己造成的。再tereza之后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那个仰慕他的学生,并且终于把束缚自己的那个家庭给抛开了--他并不喜欢自己的妻子,只是有点阴差阳错般的结合在了一起,他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可最后功亏一篑,他自己固有的一些执念,那些对于sabina的也好,延伸出的对于捷克这个国家的也好,使得他最后莫名地在一个异国遭受到横祸,并因而丧命,这是最大的悲剧。
其次是sabina,她代表了轻的极致。用文中的原话说,就是在“背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当然这里的“背叛”并不等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她后来甚至飘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并终老他乡。我想也许最后的时光她心里面平静应该更多一点吧,但她始终没得到自己最渴望的,因为在”背叛“,在追寻轻的这条道路上没有终点。
最后谈一下thomas和trereza,他们应该是主线。其实我觉得作者在主和副上只是略有侧重,差别并不明显。只是他俩的故事贯穿了全文,以他们开始也以他们作结。从故事本身而言,本来两个不同的人,一轻一重,被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经过种种的“交锋”和“斗争”,最后在某一点融合了,矛盾被消除了,他们是最接近幸福的人。最关键的是什么?还是他们之间的深刻的爱,她们在感情上比franz和sabina联系的更为紧密。thomas为了sabina,放弃了原有的浪荡生活,告别了城市,以及他的那些情人们,也告别了自己钟爱的医生职业,他选择放下了手中的那把用来解剖室人类与世界的手术刀,与tereza隐居农村,过着极其无聊普通的生活。用文中的话来讲,就是”returntoearth“,不再于空中轻轻地飘,他接受了tereza这个包袱,并且在每日的操劳中渐渐老去,他没有再“蠢蠢欲动”,而是得到了简单的幸福,虽然最后与tereza一起死在车祸中,但结果也不算坏,至少死之前两人都是幸福的。再看tereza,童年的阴影是她纠结在灵魂与肉体之间。并且爱也因此显得更加沉重,她无法忍受thomas肉体上的背叛,并且重复做着那些可怕的恶梦,尽管她知道thomas爱她。这种情况下,她选择了逃离,隐居于安静的农村thomas的改变也终于不再让她受尽噩梦折磨,卡列宁的死似乎也带走了她最后的包袱,她也深刻地感受到了thomas对自己的爱,也算是了无遗憾。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好句摘抄篇三
我读小说向来品位不高,只图好玩、痛快,不愿费脑筋。所以昆德拉的这部小说我反反复复拿起过多次,都只能翻到开头几页。然而在那个寂静的午夜,我独自坐在客厅再次捧起它时,居然像读《知音》和《故事会》一样毫无滞碍地读了下去。书中的内容吸引并打动了我,因为我在书中看到了身边的人和事,也看到了自己,从我过去从未意识到的角度。
一部成功的文艺作品总会揭示现实与人性,而昆德拉的段位太高,不用什么惊天动地的现实描摹,不用什么千锤百炼的人物对白,看似随意挥舞两下,就已经挖得太深,掘出太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东西,以至天资愚钝不学无术的我痛恨自己阅读的快感与沉静的思考不能兼得,其中的妙处没能细细品味,也不可能悟透。所以我不敢评价和分析,只能从几个容易下手的角度说说自己的感受。
与某些小说家不同,昆德拉不强调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反而直白地告诉你,这是我虚构出来的人物。然而这些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和价值取向,更重要的是有着自己独特的困惑与障碍、选择与行动,能让读者产生极强的同理心。或许昆德拉对讲故事本就不感兴趣,他感兴趣的是如何将人物的经历、内心活动和梦境作为隐喻,来表达对现实和人性的思考。另外,就像鲁迅先生经常在小说和散文中不经意地随口骂人一样,在主题之外,昆德拉也能随时写出大量类似“人是不能和比喻开玩笑的,一个比喻,就可以产生爱情”这种文青们最喜欢借以装逼的金句。
他写了大背景,却写了小人物;他写的小人物,却用了大手笔。人物在困境下的反应、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政治、以及爱情和性,这些都是小说中常用的素材,用来歌颂、批判、反思或者讽刺某些特定的人或事,会让主题显得比较深刻。而跟昆德拉一比,这些就肤浅了。他写人物不会只写到某某真勇敢值得我们学习,某某真小气大家一起鄙视他的层面;他写政治不局限于揭露某个政府真无耻,某段历史真黑暗的层面;他写爱情和性,也不满足于只让你感动或者虐心。他有更深刻的、形而上的东西要表达。他写到“存在之轻”的沉重,写到“非如此不可”的决心,写到“灵与肉”的冲突,写到反对政治的“媚俗”以及无所不在的“媚俗”。这些都是大部分小说家未能触及的地方,而昆德拉写到了,还写得那么有道理,还写得那么巧妙,这就是他的厉害之处。
这部小说的叙事结构从整体看来是完整的,可在读的过程中视角不断变换,各个章节互相打断,甚至在中间就已经交待了男女主人公的死,后来两人的经历又重新成为叙事的主旋律。很多人评论这是昆德拉在小说写作中借用了音乐手法,他们称之为“复调小说”,而四位主要人物则对应着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四个乐器,小说像乐曲一样富有节奏和速度的变化,形成了回旋与变奏。
昆德拉曾引用“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句谚语,他认为“小说艺术就是上帝笑声的回响”,所有杰出的小说作品都是由此而来。无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就是其中之一。但愿我在有生之年也能写出点让上帝大笑的东西来。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书笔记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好句摘抄篇四
这本书我读了大概半个多月,他有着一种淡淡的吸引力,读了就放不下了。
一开始想要读这本书,不是谁的推荐,只是看见了书的名字"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感觉很柔很棉,还有一种清新的无力。书里的内容和我想象的有一定的出入,但同样的是我感觉那种无力的轻,无法承受。
我不是很能理解这本书,毕竟我看的书不多,我领略到我所感受到的。
书里有一个词“媚俗”,感触很深,一个有一些可笑,有一些可悲,还有一些无奈的词。萨宾娜嘲笑着“媚俗”,可是她愈加嘲笑愈加讨厌,自己却变成了另一种”媚俗“。这有时候就像宿命一样逃不开。
托马斯似乎是最能理解这种轻与重的,结尾,特丽莎觉得托马斯承受了太多,因为自己的自私,他本是一个自由的人。而托马斯却发现这是所能承受的重,他是明白的。以前所有的“非如此不可”没有反而是自在的。
弗兰茨似乎有些悲哀,直至死亡都没有摆脱他的轻。有时候死亡的来临我们才能明白一切,或者还没来得及明白只能带进坟墓。
书里的人仿佛是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无奈,每一个都不是我们看见的自在,也不是我们认为的那样。托马斯似乎就这样证明了一下自己,至少尊严还在。
我喜欢书里的一句话,不起眼的一句,“人类的时间不是一种圆形的循环,是飞速的向前的一条直线,所以人不幸福,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求。”这句话让我想到了一个老人说没有人是幸福、因为没有人觉得自己是幸福的。我觉得这也是“媚俗”的一种。
书里肉与灵。性与爱。我没有多大感触。只是觉得二者不一定要连在一起。毕竟托马斯是很在乎特丽莎的。
萨宾娜似乎是书里最有魅力的女子,也许也没有好的归属。那不过也是我的认为。“媚俗”的认为。
卡列宁最后的那段时光里,似乎他的生命里也有无法承受的轻。他似乎在诠释着所有的人,从特丽莎的眼睛和心。
什么是轻什么是重根本无法比较。也需能承受的那个重才是轻吧。
这本书还有两个名字,我个人还是喜欢这一个。这个最初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