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灰雀教案(通用12篇)
教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来指导教学行为的一种教学设计。教案设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https://example.com/教案2
人教版灰雀教案篇一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组教材第9课。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舒适、抱怨、倾听、魁梧、撕破、严肃、忧虑、汹涌澎湃、湿淋淋、心惊肉跳、忐忑不安、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引导学生感受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是教学重点。揣摩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对话和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是教学难点。
一、谈话导入,了解作者生平及成就
1.板书课题。
2.交流学生课前搜集的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适当补充。
二、初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语查字典。
2.学生练习朗读,达到通顺、流利、有感情。(教师适时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3.初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1.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并考虑每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交流。
第一部分(1—2自然段),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回家。
第二部分(3—11自然段),讲桑娜出门探望丈夫是否归来,顺便去看望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然后忐忑不安地继续等待丈夫。
第三部分(12—27自然段),讲渔夫回家得悉西蒙死去,主动提出收养孤儿,夫妻俩的想法不谋而合。
四、研读课文,把握人物特点
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心地太善良了。)
渔夫和桑娜心地善良,他们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我们仅仅了解故事的梗概是不够的,大作家托尔斯泰用他的生花妙笔细腻传神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这需要我们仔细地去品味,去欣赏。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本,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悟主人公精神的高尚,同时领略大作家托尔斯泰高超的文学才华。
(一)研读第一部分
2.交流。
(1)渔夫和桑娜十分勤劳。
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a.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b.这段文字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先写了屋外,再写了屋内。)
c.室内的描写是围绕哪个词语写的?(课件将“温暖而舒适”加上着重号。)
d.这所谓的“温暖而舒适”是什么样子的?
e.你认为应该怎样理解这所谓的“温暖而舒适”?
f.这所谓的“温暖而舒适”是靠什么取得的?
g.这段文字中渔夫和桑娜的勤劳,作者是直接写出来的吗?(不是。)是怎样写出来的?(是通过室内外环境描写表现出来的。)
教师告诉学生:这种不直接描述人物特点,而是通过环境来烘托的方法又叫侧面描写。
(2)桑娜家境非常贫穷。
桑娜的家境贫穷从哪些文字可以看出来?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师边读边提问:
a.“沉思”是什么意思?桑娜家境贫寒是通过对桑娜的什么描写表现出来的?(心理。)
b.“勉强填饱肚子”是什么意思?
c.这“勉强度日”的生活是靠什么来维持的?
小结:这段文字以桑娜的心理描写的方式表现了桑娜家境贫穷,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得知,桑娜的家庭生活只能说是勉强度日,而这种勉强度日的生活也是靠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不停地劳作才得以维持的。
(二)研读第二部分
生默读后回答。(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的。)
2.请同学们再次默读3—11自然段,画出描写桑娜心理的句段,仔细读一读,想一想,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也可以写一写,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3.交流。
根据学生的交流,重点引导学生品读以下两处。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a.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b.对这句话你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c.教师引导理解。
为什么说“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桑娜抱回孩子的那一刻她经过了深思熟虑吗?她考虑到自己这样做是舍己为人的善举吗?那么是什么驱使她这样做了?(善良的本性。)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a.让学生说一下对这段话的理解。
b.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忐忑不安”什么意思?
“??是他来啦??不,还没来!??”说明了桑娜怎样的心情?
你从“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从这里你认为桑娜是怎样的一个人?(桑娜是一个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人。)
c.你对这段话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引导学生探讨省略号的作用:心情紧张,心理活动时断时续,不是很连贯,很有条理。)
d.谁能有感情朗读一下这段话,注意读出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
人教版灰雀教案篇二
1、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认识穷苦人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德。
:通过对9---11自然段的心理活动描写的理解,体会桑娜的忐忑不安与善良。
:文字片一张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质疑:
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什么了?桑娜一家和西蒙一家是什么关系?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理解课文
1、桑娜和西蒙两家到底穷到什么程度呢?打开书,放开声音读1——7自然段,边读边填空,先自己填,然后同桌交流。
2、他们的确是穷啊,可是当西蒙死后,桑娜是怎样对待西蒙家的两个孩子的呢?迅速浏览有关段落,用一句话来概括。
(1)指名读划下来的句子。
(2)出示投影:她的心跳得很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指名读——齐读——指名说:你觉得桑娜是怎样的一个人?
把这种善良读出来。通过你的读要让人感到桑娜的善良,应该怎样读。练读——指名读——说:你为什么这样读。
4、桑娜的确是善良,可是当她真的把孩子抱回家的时候,她的内心又是怎样的呢?
出示投影:“她忐忑不安的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
(1)指名读——想:桑娜的内心有什么变化
(2)再读这段话:读出由害怕、紧张、矛盾到坚定。
(3)自己再读读这段话,看看还有那些不懂的。
(4)处理五个省略号
a、看第一个省略号,他忐忑不安的想……受得了吗……如果你是桑娜你会怎么想——学生说第一个省略号。
b、一个省略号看出桑娜思绪万千,以下四个你任选一个,就照刚才的方法,想一想桑娜会想些什么?但要记住你就是桑娜。
(先自己准备,准备好后同桌交流。)
c、通过对省略号的理解,我们知道了,桑娜抱回这两个孩子心里充满了矛盾,那我们在读这段话的时候,一读到省略号就要想一想,要读出桑娜矛盾的心理。自己试着读读-指名读。
6
当桑娜把西蒙家的情况告诉丈夫后,她的丈夫有什么表现呢?齐读24自然段。
(1)处理“熬”。这个字还可以换成什么,为什么用“熬”不用别的。
(2)通过这个熬,将来渔夫和桑娜的生活将怎样?(生命受到威胁,流落街头。板书:牺牲自己)
师:课文学完了,让我们再回味一下托尔斯泰的这篇文章,课文通篇除了课题之外,找不到一个穷字,然而在字里行间却处处反映了穷人的贫穷和困苦;全文也没有一个美字,而文章通篇却赞美了穷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作业:学习第9段的写法,写一个心理活动的片段。
21穷人
桑娜
宁可牺牲自己
渔夫
也要帮助别人
人教版灰雀教案篇三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和桑娜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一)复习导课,揭示课题。
1、作者为什么将课题定为穷人,课文仅仅写了穷人的穷吗?
2、板书课题:穷人。
(二)阅读第二段。
1、教师范读,渲染故事发生的环境。
2、学生思考: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桑娜是穷人不是富人?从这段中你还读懂了什么?(恶劣的环境、桑娜焦急的心情、桑娜的勤劳等)
3、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当引导。
(三)阅读第二段。
1、学生默读,思考分层。
2、浏览阅读,分组讨论。
3、指名朗读第一层。思考:这一层,你读懂了什么?从桑娜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指导朗读,读出桑娜的关心和同情)
4、轻声读第二层。思考:西蒙是个怎么样的人?哪段文字最使你动情?(指导朗读,从读中感悟对比描写的魅力)
5、自由读第三层,感悟桑娜的矛盾心理。(分组自由读,小组推荐读,从中体会桑娜的激动紧张担忧后悔坚定矛盾心理过程,启发学生找到桑娜矛盾心理的客观原因)
6、教师小结。
(四)阅读第三段。
1、轻声速读,准备角色。
2、分角色朗读。思考:通过渔夫的言行,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
3、教师小结。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设问:这篇课文叙述了穷人之间的什么事?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1、思考练习第三题,体会句子深刻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桑娜夫妇的美好品质。
(七)板书设计。
穷人
勤劳
桑娜
西蒙
善良
心惊肉跳
忐忑不安
淳朴
渔夫
忧虑
熬过去
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
人教版灰雀教案篇四
课文《穷人》选自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第五单元,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的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文章的特色在于通过描写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表现了人物的美好心灵。文章多处出现人物之间的对话及心理活动,是练习朗读的佳作。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练习续写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认识“恩、嘿、哦、喃”4个生字。
能正确理解下列词语:自作自受、魁梧黧黑、喃喃、忐忑不安。
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生活的穷困和悲惨。
通过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渔夫夫妇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1、简介本文作者以及其主要作品。
2、简介时代背景。
学生读书后,要求他们提出课文中易读错的字音,读不通的句子以及不理解的词语。
仅以易读错的字音为例,学生有可能提出以下几个字:
自作自受魁梧黧黑仍旧模样勉强倾听
可采用教师带读、轮读、个别读等方式练习读准字音。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文章的写作特色,以及对渔夫夫妇的悲惨生活和优秀品格的初步感受几个方面谈谈初读的收获。
学生提出的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然后再提出小组内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主要提出以下问题:
1、为什么以“穷人”为题,而不以“桑娜和渔夫”为题?
2、桑娜明明知道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丈夫受的了,为什么还要把邻居的孩子抱过来?
3、当桑娜拉开帐子,渔夫看到邻居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有什么表现?
4、文章中省略号处桑娜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其中,第一个问题学生较易理解,因此当堂课就可以解决。而后三个问题比较有深度,初读课文后便回答比较困难。可待到以后深入理解课文时再给予解决。
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难写的字,并自己想办法识记。
人教版灰雀教案篇五
知识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可惜”、“果然”、“诚实”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列宁对灰雀、诚实男孩的喜爱之情,并从人物的对话中体会自我教育、改正错误的优良品质。
4.养成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和习惯。
人文教育目标:
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的爱。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生字、生词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情景引入:
(多媒体: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师: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
(多媒体动画:列宁在树下仰望两只灰雀,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已不见了。)。
师:一天,列宁又来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不见了!
二、学习第3-10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
(1)要求: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3-10自然段,用“”画一画列宁说的话,再体会体会列宁这时的心情。)。
师板书(旁书):读、画、体会。
(师巡视,辅导)。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学生读3、5、7、9自然段中列宁的话。师相机出示字幕:课文3、5、7、9自然段。)。
2.自读体会。
师:四处找遍了也不见鸟儿踪影的列宁,这时说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什么样的心情呢?自己再读读列宁说的话,体会体会。
[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重点句。]。
(学生自读后抽查)。
(体会出列宁非常着急、惋惜的心情。体会出了列宁对灰雀的关心。)。
师:你们对哪句话体会得更深些,想读给大家听听吗。
(四名学生各读一句,两名学生重复了别人的朗读。)。
3.师相机评价指导学生读的四句话,进一步体会列宁的心情。
4.比较体会。
(多媒体:课后第二题(2)的句子。)。
师:老师也仔细体会了这句话。来,仔细听听老师读的哪句话更能表达列宁失去鸟儿非常惋惜的心情。(师读)。
(抽生读)。
5.引导概括。
师: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爱)!
(师板书:爱。
灰雀。
爱
列宁男孩。
师:可是,列宁喜爱的灰雀究竟哪儿去了,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告诉列宁吗。
(学生七嘴八舌答)。
师:孩子为什么捉走灰雀?
师:列宁爱灰雀,孩子也爱灰雀,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谁的请大家讨论讨论!
(师巡视,并加入讨论,然后检查讨论情况。)。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了。列宁爱鸟,给它自由;孩子爱鸟,把它捉回去,让它失去了自由。列宁是真正的爱鸟。
师板书。
6.导读激情,深入体会。
师:列宁爱鸟的真情对孩子起了什么作用让我们一起来边读边体会。
(多媒体字幕:3-10自然段内容。)。
(师导读,生接读。)。
师:鸟儿不见了,列宁着急地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师:注意体会列宁着急的心情。(生接读)。
师:男孩吞吞吐吐地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师教读,生读。)。
师:可怜的小生命究竟怎样了,列宁担忧地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师:列宁爱鸟的情触动了孩子的心:面对孩子的沉默,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师:列宁爱鸟的情打动了孩子的心,他看看列宁,再也忍不住了。说——。
“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师:真像孩子说的那样吗列宁又关心地问——。
“会飞回来”
(如果这里学生没有读好,师指导再读,直到读好。)。
师:列宁爱鸟的情深深打动了孩子的心,他坚定地说——。
:“一定会飞回来!”
(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重语气,再读再体会。)。
师:是谁让孩子懂得了真爱?(列宁)。
师: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孩子决定怎么做?
(放鸟归园)。
板书:
7.分角色朗读。
师:咱们来读好这段话,体会这种爱。
((1)全班分成两个大组。一组读列宁说的话,一组读男孩说的话,师读叙述语。(2)去掉叙述语,直接朗读“对话”。)。
(多媒体字幕:3—10自然段去掉叙述语言。)。
(同桌对读,再分大组对读。)。
三、学习第11一13自然段。
(多媒体动画:列宁和男孩在看三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唱歌。)。
1.师:听,三只灰雀又在枝头欢蹦乱跳地歌唱。不过,树下它又多了一位真正的好朋友。
(多媒体字幕:课文第12自然段内容。)。
(师叙述12自然段。)。
师:听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
(例如:列宁为什么微笑?鸟儿不会讲人话,列宁为什么要问它?鸟儿会回答吗)。
2.师:是啊,老师也弄不明白,列宁为什么不问会说话的男孩,却问不会说话的灰雀呢讨论讨论吧。
(生同桌讨论,师巡视并加入讨论。)。
(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师:列宁爱孩子,幽默的话里含着多么深的爱,读——。
(生齐读12自然段,字幕中“微笑”一词闪动。)。
师:列宁为什么而微笑?
师: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大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放鸟归园而高兴吧!拿起书来,高高兴兴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激励学生美滋滋地朗读课文。]。
四、总结。
师:学完课文,你想对这幅板书图说句什么话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生认真书写,师巡视辅导。表扬学生卓有见地的话语。
(师插话:99昆明世博会的成功举办,不是已经向世界各地的人们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爱吗)。
师:列宁、男孩、灰雀、人与人、人与大自然,这原本就是一个爱的世界!
第二课时。
一、感情朗读。
二、阅读评价。
三、领悟表达特点。
四、生字识记与书写。
五、布置作业。
1、写本课的生字与词语。
2、搜集有关列宁的资料。
教后小结:
情融于课文,却溢于言表,如何让学说真切地感受作者蕴涵于文中的这种情感。必须让学生到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世界去走一遭。学习这一课,运用多媒体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走进列宁和孩子,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感悟、分角色品读,让情感激发情感,让心灵滋养心灵,学生读得投入,感情读效果非常好。教师语言的渲染,多媒体的吸引,把学生真正带入了故事的情境之中。
人教版灰雀教案篇六
1、学会“妻、桑、怨、寡、揍、霉、搔”等几个生字,会写本课17个生字,正确读写“穷人、舒适、抱怨、倾听、魁梧、撕破、严肃、忧虑、汹涌澎湃、湿淋淋、心惊肉跳、忐忑不安、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理解“忐忑不安、自作自受、汹涌澎湃”等词语的意思。 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以及标点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1、 理解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以及标点,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课件、人手一份自学提示、目标检测题
1、搜集《穷人》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了解作者。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会“妻、桑、怨、寡、揍、霉、搔”等几个生字,会写本课17个生字,正确读写“穷人、舒适、抱怨、倾听、魁梧、撕破、严肃、忧虑、汹涌澎湃、湿淋淋、心惊肉跳、忐忑不安、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理解“忐忑不安、自作自受、汹涌澎湃”等词语的意思。
5、学习作者怎样通过环境、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
6、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7、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一、检查预习,明标定向。
(一)导入
1、认识他吗?来,认识的同学大声地喊出他的名字。关于列夫·托尔斯泰你了解多少呢?
2、今天我们走进他的一篇短篇小说《穷人》,来齐读课题。
(二)词语展示
1、课前我们自主学习了课文,生字会写了吗?我们试试,听写本准备好了吗?抽生到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在本上写,注意听好我的描述。
2、我们看一下这两位同学写的好不好,先从整体上感觉怎么样?
3、对照黑板,同桌互相检查一下。
(三)朗读展示
1、我们来看自学提示的第2题: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比较长,来谁愿意把你的感受深刻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2、同桌两个互相检查。
3、那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板书:桑娜 渔夫
(四)展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接下来看第4题,谁来读一下要求?
2、找到相关的语句了吗?学生交流。
3、从中你看出桑娜和渔夫是什么样的人?
善良 乐于助人 勤劳 淳朴……
三、精读示导,品评赏析
(一)环境描写的段落
1、那么作者怎样通过这些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呢?
2、谁愿意再读这段话?(出示环境描写的段落)体会外面的天气情况和室内的情况的环境描写。
3、回答:那这样的小屋真的能算温暖而舒适吗?相机引导:通过对比反衬的环境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桑娜勤劳的品质。
4、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5、展示抄写的环境描写的部分。
(二)桑娜心理描写的段落
1、看到这样的情况,桑娜毅然决定把孩子抱回家,在等丈夫回来的过程中,她都想了哪些事呢?为什么这样写呢?体会这样写感受到桑娜的忐忑不安,宁可( )也要( )的优秀的品质。
2、引导学生读文,找到这段还用到了大量的省略号,体会这样心理描写写法的好处,让我们真实看到了桑娜的善良。
3、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练读。
(三)描写渔夫的段落
1、孩子是抱回来了,那渔夫说什么了?引导学生交流。
2、从体会“熬”字,感受到用语言描写来表现渔夫善良、坚强、乐于助人的品质的妙处。
3、再引导学生这样的品质还从哪些描写中表现出来的?
(四)回顾表达方法
引导体会把思想感情含在对环境和人物的描写中这种表达方法。
(五)学生质疑
三、验标检测,教法反思
1、选词填空
宁可……也…… 与其……不如…… 尽管……还是……
桑娜觉得( )看着西蒙的孩子活活饿死,( )自己多受些苦,把他们抱回来。
渔夫和妻子( )自己多受些苦,( )要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中抚养。
2、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1)用“_____”画出描写渔夫神情的语句,说明
2)用“ ”画出描写渔夫动作的语句,说明
3)用“_____”画出描写渔夫语言的语句,说明
4)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渔夫是个怎样的人?
3、小练笔:学习本课的表达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上课铃响了,我站在教室的门口,
四、知识迁移,提炼升华
1、推荐读阅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
2、续写《穷人》
板书设计: 27 穷人
桑娜 善良 渔夫
勤劳
表达方法: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自学提示
1、搜集《穷人》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了解作者。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学会“妻、桑、怨、寡、揍、霉、搔”等几个生字,会写本课17个生字,正确读写“穷人、舒适、抱怨、倾听、魁梧、撕破、严肃、忧虑、汹涌澎湃、湿淋淋、心惊肉跳、忐忑不安、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理解“忐忑不安、自作自受、汹涌澎湃”等词语的意思。
5、学习作者怎样通过环境、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
6、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7、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目标检测题
1、选词填空
宁可……也…… 与其……不如…… 尽管……还是……
桑娜觉得( )看着西蒙的孩子活活饿死,( )自己多受些苦,把他们抱回来。
渔夫和妻子( )自己多受些苦,( )要把西蒙的孩子抱回家中抚养。
2、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1)用“_____”画出描写渔夫神情的语句,说明
2)用“ ”画出描写渔夫动作的语句,说明
3)用“_____”画出描写渔夫语言的语句,说明
4)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渔夫是个怎样的人?
3、小练笔:学习本课的表达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上课铃响了,我站在教室的门口,
人教版灰雀教案篇七
1.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出现的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新词,理解重点句。
2.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德育渗透点:通过学习,了解穷人的美好心灵,向学生进行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体会穷人夫妇的心灵之美。
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
3课时。
一、导入。
1.板书课题:穷人是什么意思?(穷苦的人)看着这个课题,你心。
里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课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
2.出示图片:列夫·托尔斯泰。
问:这个名字熟悉吗?谁来介绍有关他的'一些情况?
3.我还知道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穷人》,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三、学生自学课文——探究穷人“穷”在哪里。
1.同学们,这篇课文老师读了很多遍,除了题目之外,文中一个“穷”字也没有,让我们来试着找一找,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写出穷人的“穷”。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点。交流探究成果,多角度感悟穷人的“穷”。
学生或谈看法,或朗读,充分体会穷人的“穷”。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梳理,把握下面几个要点:
(1)从“屋内装饰”看出“穷”。
人教版灰雀教案篇八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认识10个生字;认识部首示字旁;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描摹并书写汉字“坪;正、’弱、林、保;礼”;能用音序查字法查“弱、礼、保”等汉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顿读;按标点停顿。背诵课文。
3.能联系生活实际,为绿化设计标语牌。
4.懂得保护公共绿化人人有责。
1.能独立认识生字的字音,并能通过查字典认生宇“弱、礼、保”;认识示字旁。
2.通过阅读,明白“巨人”的含义,人类应该用自己强大的力量成为保护大自然的巨人。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多媒体引入,同时出示生字:草坪、藏、森林、婚礼(借助媒体演示)。
2.如果你来到了这块草坪上,休会有些什么感想呢?请用一、二句话向大家介绍。
4.(补全课题)齐读课题,有什么问题想问?
二、朗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自学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交流自学情况。
(1)抽读词语,特别读准带点字的字音。草坪、巨人、森林、正在、举行、弹琴、地震、亲情、藏(读准前后鼻音)。
(2)谁来做做小老师带领大家识识这些生字。
(3)出示:弱小、保护。
3.检查读文。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课题中的“你”是指谁?
4.自己轻声读读课文,为什么说“我们人类”像巨人?找到有关的内容好好读一读。(读好1、2节)。
5.交流朗读。
(1)指名读。
(2)和同桌一块儿读一读。
(3)师生配合读。
(4)配着媒体比赛读一读。
(5)读一读课文第三节,想一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一节?
6.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读了这一节了解了什么。
7.小结。
三、熟读成诵,感受体会。
1.你们愿意做怎样的巨人呢?齐读全文。2.学习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3.试背课文。
四、游戏巩固,课外拓展。
1.美丽的大自然(出示各种花、草、动物,带有词语)。
2.多媒体:公园里有翠绿的草坪,美丽的花坛,请为它们设计一条宣传标语。个人思考,小组交流。
3.希望你们回家后为小区的绿化也设计一条宣传标语,提醒小区里的居民都要保护绿化。。
五、指导书写。
人教版灰雀教案篇九
课文《穷人》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课文讲的是渔夫和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皇专治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你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学习本文,重点是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行动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品质。
在教学《穷人》中,我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不同的感情色彩。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自说,自读,自评,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感受,读出感受。例如教学《穷人》中桑娜想的这部分时,我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说出桑娜此刻的感受。并运用多种朗读的方式,个别读、同桌读、集体读、师生共读、轻声读、大声读等等,引导学生读得有声有色,读出自己的感受来。
教学中,学生能与老师积极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参与率比较高,课堂收效明显。最值得欣慰的是,在引导学生想象“渔夫宁可( ),也要( )。”这一环节时,问题刚一提出,同学们便纷纷举起。有的说:“渔夫宁可今后更加早出晚归,吃苦受冻,也要收留西蒙的两个孩子。”……正是因为这一问题触动了学生情感的琴弦,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想象的愿望,因此,我深深地感到:只要教师提问开放灵活,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本节课也存在很多不足:
1、在课后安排的练笔:续写《穷人》,只提示学生不要改变课文背景----穷,不要改变人物的品质-----善良。要采用人物对话、心理、环境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塑造人物优秀品质。但在写作方法上指导的太少,不到位,导致部分学生仍然不会写,无话可写。
2、在本节课,因为课前准备得不是很充分,缺少自信,导致本人上课时不在状态,紧张,不能注意集中地听学生回答的问题,并及时做出评价或小结,还有说错话现象。
反思本节课,今后在教学上要注意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1、课前一定要先吃透教材,多备课,多听课,抓准知识点,准确把握重难点,不打无准备之仗。要自信满满的上课。
2、在作文写作方法的指导方面,要下足功夫,多请教有经验老师,多听他们的课,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人教版灰雀教案篇十
1、幼儿练习在一定范围内追逐跑,弧线跑、直线跑。
2、锻炼幼儿的快速反应能力。
3、培养幼儿的集体合作意识。
场地上画一个大圆圈。
游戏一:请两名幼儿站在圈外,一个当追逐者,另一个当被追逐着,其余幼儿两人一组,一前一后站在圈上,左右间隔约一步。
游戏开始,追逐者与被追逐着沿圈快跑追逐,在跑的过程中,被追逐着可跑到任何一对幼儿的前面站住(贴人)这时被贴的这对幼儿后面的一名就变成被追逐着,并立刻沿着圈外快跑,追逐着继续追,如果被捉到则另换捉者和被捉着,如果被捉着连续贴换三次仍未被捉到,也应另换追捉者,游戏重新开始。
游戏二:有很多人分成几组人,每组人排好一行。几组人合起来围成一个圈.,然后找一个人负责捉人。被捉的人要是站到其中一组中站第一个人的前面(意思就是他站到了那组的最前面)那么他所站的那一组排最后一个的人就变为被捉的人,开始逃跑……如此类推……跑到最前面就不用被捉。然后只要抓到跑的那个人就行了,就换下一个了。
人教版灰雀教案篇十一
1.理解课文资料,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完美心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完美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检查预习。
1、同学们,这天我们来学习第九课,大家一齐说说课文的题目是什么呢?(穷人)。
2、检查词语。
舒适搁板勉强抱怨倾听掀起。
魁梧撕破倒霉严肃忧虑。
湿淋淋心惊肉跳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
3、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个穷人?
桑娜渔夫西蒙。
《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资料说一说?(请两三个学生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能够分成哪几个部分。
2、这篇课文能够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1dd2):桑娜焦急地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回来。
(3dd11):桑娜看望西蒙,发现她死了,于是抱回了她的孩子。
(12dd27):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3、再次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
三、细读课文,体味“穷”境。
2、个人自读:找出体现穷的句子,体味体味,说说理由。
(1)既然是穷,为什么小屋里温暖而舒适呢?
(2)为什么桑娜焦急万分的等待丈夫的归来,从中你能够看出什么?
四、设置悬念,铺垫下文。
到底桑娜的丈夫能不能安全回来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吧。
六、布置作业。
认读并默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分别找出穷的句子和焦急万分的句子。
二、指导理解第二段。
2、指名朗读第二部分。
思考:是怎样的一幕。
并带着悲伤的感情全班齐读第七自然段。
3、桑娜在把两个孩子抱回家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她没有怎样想)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从“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中看出来的。)。
3.从“非这样做不可”这几个字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就应这样做,务必这样做。桑娜抱回两个孩子的时候,想也没想,只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充分表现了桑娜善良和乐于帮忙别人的完美品质。)。
4.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以后,桑娜是怎样想的?(她觉得没法对丈夫说,她怕丈夫不伺意,丈夫可能会揍她。)她为什么这样想?(因为生活实在太艰难了,丈夫的担子实在大重了,再增加两个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桑娜这样想,是为丈夫担心。)。
5.从“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桑娜想“揍我一顿也好”,意思就是:只要丈夫同意收留两个孩子,肩己宁愿挨揍。从那里、我们叉一次体会到了桑娜的善良和乐于助人。)。
三、指导理解第三段。
分主角朗读第三部分。
2、透过对话,你觉得渔夫是怎样的一个人?找出相关句子,讨论讨论,体味体味。
(1)勤劳的人:早出晚归打鱼。
(2)爱家的人。
(3)善良的人。
3、渔夫听到西蒙去世后,他又是怎样想的?学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渔夫的话。
(他想,孩子和死人呆在一齐不行,要赶快把他们抱来。)。
从“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这个“熬”字,说明渔夫准备过更艰苦的生活。从“总能熬过去”能够看出,渔夫已经下了决心,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成人。这说明渔夫和桑娜一样,很善良。乐于帮忙别人。)。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2、试着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在。
课文透过渔夫和桑娜主动收养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这件事,赞扬了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完美品质。
(例话:看到七个孩子睡得又香又甜,桑娜激动得上了眼泪。渔夫对妻子说:’桑娜,你做得对!’\\\')。
六、布置作业。
1、想一想,渔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怎样样。
2、完成作业本。
人教版灰雀教案篇十二
贴人是我们小时候经常玩的一个民间游戏,他可以锻炼幼儿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合作意识,但是现在会玩这种游戏的幼儿已经不多了(甚至没有),为了把民间游戏传承下去,我特意设计了这个游戏。
活动目标。
1、幼儿练习在一定范围内追逐跑,锻炼幼儿的快速反应能力,培养幼儿的集体合作意识。
2、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3、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4、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5、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
《圆圈舞》音乐光盘、场地上画一个大圆圈。
活动过程。
一、游戏准备。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和你们玩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游戏,你们肯定没玩过,游戏的名字叫《贴人》。
二、游戏指导。
1、请两名幼儿站在圈外,一个当追逐着,另一个当被追逐者,其余幼儿两人一组,一前一后站在圈上,左右间隔约一步,演示游戏过程。
2、游戏开始,追逐者与被追逐者沿圈快跑追逐,在跑的过程中,被追逐者可跑到任何一对幼儿的前面站住(贴人),这时被贴的这对幼儿后面的一名幼儿就变成被追逐者,并立刻沿着圈外快跑,追逐者继续追,如果被捉到则另换追者和被追者,如果被追者连续贴换三次仍未被捉到,就应另换追捉者,游戏重新开始。
三、放松活动。
在《圆圈舞》音乐背景下跳圆圈舞。
活动延伸。
回家后和小朋友继续玩贴人的游戏。
活动反思。
在游戏中,孩子们玩的很高兴,并且大大提高了孩子们的反应能力,同时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