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山村教学设计范文(14篇)
媒体是信息传播的桥梁,它对于塑造公众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可以借鉴他人的总结经验,但要保持个人风格。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总结的实例,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古诗山村教学设计篇一
1、认读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课时。
1、请大家把你课前准备好的小草拿出来。
2、请同学们谈谈对小草的认识。
3、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小草?
4、小草长得如何?
5、你是如何拔出小草?
教师小结:小草很顽强,春天一到,它又快乐地来到我们生活中,人们看到小草就会被它所震撼。唐代诗人白居易也看到了小草,还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小诗,题目是《草》。
(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认真听,听后汇报记住哪一句。
画出生字,同桌或小组互相交流。
1、出示字卡认读:
“枯”“荣”。
2、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
1、自由读诗,教师画出节奏范读:
草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2、学生自由模仿读诗。
3、教师指名读诗。
4、小组合作,了解诗歌大意。
5、以组汇报。
6、教师出示春草图、冬草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讲图意,理解前两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问:小草冬天都经历了冰冻、火烧,但到了春天,它们却又长出来了,这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大胆发言说明小草顽强、勇敢、生命力强等)。
请大家齐读后两句。
1、教师范写。
2、学生书写。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积累白居易的古诗。
古诗山村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背诵课文。
2、在课文中随文识字,渗透拼音的认识。
3、学写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随文识字。
2、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你会背哪些诗,给大家展示一下。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会背这么多诗了,真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小诗好吗?
板书:山村。
2、谁认识,读一读。
三、新授。
1、打开书翻到p12页,请你读一读小诗,用你喜欢的符号画出不认识的字。
2、有的同学已经都能流畅地读下来,谁愿意展示一下?(请一生读)其他同学要想把自己不认识的字解决,你该怎么做?(让学生总结,通过认真听别人读来解决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进行听读识字)。
3、谁来说说,通过听别人读,你认识了哪些字?(学生可以自由地说说自己认识的字,无论是不是生字表中的,如果说到了二、六、七、八、九、十、花这几个字,就随手把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及时引导学生自评,既达到了巩固的目的,又使学生树立起责任的意识。)自己读;老师读;一起读(这时课件中这些生字变成红色的)。
4、这首诗是一幅很美的风景画。老师很想画一画。(准备一张宣纸,随手点缀画出诗中描绘的景象,边画边说)描绘诗中的大意。
5、美吗?现在你想怎么读?(引导生尽量读出自己的感受)。
6、现在字宝宝要跳出来了,看你还认识它吗?(出示:二、六、七、八、九、十、花等字。)先一生带读拼音,再抢读。
7、这些字宝宝看见你能读出它的名字,特别高兴。它们又回到课文中去了,快互相指读课文,看你能准确读出它们吗?再互相背一背,看谁最棒。(生试着背)(会的齐背。)。
四、写字。
咱们的字宝宝还想让你把它请到田字格里去呢!
1、出示带田字格的一、二、三、十,让学生观察。
2、这些字有哪些笔画?(横、竖)。
伸出你的手指来写一写,
师说:从左到右,横。从上到下,竖。
请你拿出铅笔,在生字本上准备。先出示在田字格中写好的字。
3、看看老师怎样写的,(师范写,生认真看)。
谁来评一评老师写得怎样。(学生自己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包括觉得哪里好,哪里不好。)你们看把“一”的家放在哪里比较好。
4、请你们自己写一写,写完了同桌的朋友互相看一看、评一评。
谁愿意让大家看一看你写的字。(在实物投影展示)。
(师生间平等的交流,学生间相互的赏识,为交流情感、分享收获、体验成功提供了空间。)。
5、小“一”在对你说:“你把我写得真漂亮,谢谢你们”呢!
6、小“二”跑过来了。快看。(师在田格里书写)。
你来写一写。师指导,找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的作业。(在实物投影上看)如“二”写在横虚线上边。(学生评)。
小二说:“你把我写在上边,太挤了,下边不是还有地方吗?
7、用同样的方式写“三”“十”
8、哪个认真的孩子发现了我们在写的时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引导孩子注意到书写顺序:先上后下,先横后竖。
9、现在利用我们会写的字去干活了。
请你打开书第14页,数一数,填一填。(同桌对一对)。
图中有:条船两只猫。
个水桶条小鱼。
五、小结。
孩子们你们这节课都有什么收获啊?
(孩子们可以各抒己见,学会一首诗、会写了几个字等都可以)。
(评价的适时适度,使学生享受到了收获的快乐。)。
六、作业。
你可以把我们今天学的诗配上画,并试着在上边写写你会写的数字,好吗?
古诗山村教学设计篇三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插图想象小山村的美丽,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认识生字14个,巩固练习学过的识字方法。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师: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二单元,主题是“家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家乡在每个人眼里都是无比美丽的。谁愿意为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乡?(请城市的孩子和曾在农村生活过或老家在农村的孩子分别介绍)。
师:许多同学都没去过农村,今天老师满足大家的要求,咱们到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去做客,想不想去?(生:想)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就是:小山村(板书课题,齐读两遍)。
二、学习新课。
(一)欣赏图画,谈感受。
师:你觉得这幅图怎样?你喜欢图中的什么?说给大家听听。(生答)。
师:想知道小作者喜欢什么吗?快读读课文吧!
(二)由图及文,初读感知。
1、师范读课文,要求:左手扶书,右手指字,边听边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文共几个自然段?(生回答,师出示幻灯)。
3、带读课文。
4、自读一遍,不会的字想办法解决。
5、互读,能读正确的画笑脸。
6、指名读,正音,相机认字。第2段:片、粉。
第3段:脚、漂(漂流、漂亮、漂白)、新、房、校第4段:清、底、时、游。
第5段:间、曲(弯曲、歌曲)、方。
(三)认字写字。
1、这些词你会读吗?(幻灯出示书中生字在文中的词语,自读,开火车读,齐读)。
一片果树林粉红山脚漂亮新房子学校清澈见底有时看到游来游去山间弯弯曲曲远方家乡。
2、这些字你认识吗?你会用这些字组词吗?(幻灯出示写字表中生字,齐读,指名组词)。
家林时看间方。
3、教写生字(生自学为主,师逐个范写并提醒“间”的笔顺、“方”的第三笔写撇或横折钩都对)。
林时间方。
三、小结本课,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2-3遍),尽量会背。
2、p7生字书上组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还会读这些词吗?
2、这些字能读出来吗?
1
3、齐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入境悟情。
(一)小山村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请读出你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二)交流总结。
1、山坡上有一片果树林,开满了。
(1)结合插图认识“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
(2)想想:果树林里还可能开着什么花?(苹果花、杏花等)这样的景色你喜欢吗?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全班齐读第二段)。
(3)句式。
山坡上有一片果树林。有一条。有一。有。
(4)词语搭配。
a、提示学生观察“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的特点b、找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有类似的搭配?c、练习词语搭配:
粉红的()雪白的()漂亮的()清澈的()弯曲的()奇妙的()。
2、为什么是“一座漂亮的新房子”?你想到了什么?(农村发生了变化;建起楼房式的学校;希望小学,出示农村今夕对比图)。
3、你觉得学校门前的小河怎么样?(景色美,注意环境保护。)你喜欢这样的学校环境吗?相机积累词语“清澈见底、游来游去”,想象一下学校的小学生怎样在小河边玩耍。
4、a、“抬眼望去”是什么意思?谁能用动作表示出来?作者是站在什么地方看到的?(生:山脚下)从山坡到山脚,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小山村的?(由上到下)从学校门前到远处的公路又是按什么顺序?(由近到远)。
b、“公路”为什么是“新修的”?又为什么是“弯弯曲曲”的?“远方”会是什么地方?这条伸向远方的公路会给小山村带来什么变化?(生思考,师解释:能通向城市,把山里的果实卖出去,让山里的人了解外面的世界,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路?生回答,师小结:这是一条山村与外界沟通的路)。
(三)听完小作者介绍,你觉得这是个什么样的小山村?(生:美丽、富饶、可爱??)。
你喜欢它吗?想对它说些什么?(生:·小山村,我爱你!·小山村,你真美!·小山村,我想去你那里生活!)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读出对小山村的喜爱吧!
(四)拓展应用。
1、假如有一批外国游客来小山村旅游观光,你是导游会怎样介绍小山村呢?(请一生复述课文)。
2、引导学生回顾本文思路(板书):
小山村。
山坡上(果树林)——山脚下(新房子)——学校门前(小河)——抬眼望去(公路)。
3、齐读课文。
三、写字指导。
1、“家”,先练弯钩,然后练弯钩写在竖中线上,在讨论笔顺,最后练习写。
2、“看”,讲解字理,练习写好看。
四、总结:人人都爱自己的家乡,让我们带着这种爱好好学习,将来!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吧!
五、布置作业:生字本写本课生字。
古诗山村教学设计篇四
教材分析:根据冀教版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文字处理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应用技能。第一册安排的第二个模块就是以word文字处理软件为例,使学生在主题活动中,感受文字编排、图文混排的作用,学会根据主题选择适当的信息表达方式。《古诗配画》是本模块的第二个学习内容,主要是使学生学会在word文档中插入图片,根据诗词内容合理安排图片的位置,使文档图文并茂。本课利用信息技术与语文、艺术学科的整合,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
1、知识目标。
(1)练习文字输入,在word文档中输入古诗。(2)让学生学会插入图片和调整图片大小。(3)让学生学会设置图片的文字环绕方式。
2、能力目标。
通过古诗配画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和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在艺术氛围中陶冶情操,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培养美感,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文本框中插入文字和文字效果的修饰。难点:设置文本框格式。教学准备:
微机室、教学powerpoint课件。
秉着“以学生为本,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创造”的指导思想,我将教学过程拟订为“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引导探究,自主尝试——集中答疑,演示转播——交流评价,全课小结”四个环节进行,努力构建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在你学过的古诗中把你最喜欢一首背诵给大家听好不好?
同学们掌握了这么多首古诗,老师对你们真要刮目相看了。老师也有几首喜欢的古诗,你们想知道吗?幻灯片《古诗欣赏》。
同学们刚才看得非常投入,听得也非常认真。看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那么同学们,你们也可以把喜欢的古诗做出这样的效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word制作古诗配画。
(二)引导探究,自主尝试。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个好朋友——学习小助手,她会帮助你来完成这节课的任务。师打开学习小助手简单介绍。
老师会颁给他一个优秀设计奖。请星级最多的同学说说自己的设计思路。谁还想对他的作品说说你的感受呢?说说你喜欢哪些地方,觉得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师:其实同学们的作品都很不错,希望你们今后继续努力学习相关的知识,将来成为真正的设计师。板书设计:
十七古诗配画。
输入古诗挑选图片插入图片设置图片的环绕方式。
古诗山村教学设计篇五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3、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了解诗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熟读,背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2课时。
1.简单介绍唐诗。
五言绝句(五绝)。
绝句。
七言绝句(七绝)。
文本框:近体诗。
五言律诗(五律)。
律诗。
七言律诗(七律)。
排律。
(以上图表板书在黑板,并借助课件演示,约八分钟)。
2.边塞诗导入。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约两分钟)。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约八分钟)。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约七分钟)。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约两分钟)。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约三分钟)。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约两分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约八分钟)。
概述本节课所上内容,强调重点。
内容:
1.介绍诗歌和王维。
2.介绍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3.讲了诗歌的前四句。
重点:
1.熟读成诵。
2.理解作者的情感(板书,约三分钟)。
1.翻译“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预习课文。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好在哪里?(约两分钟)。
温故知新:(以提问的方式)。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了王维的《使至塞上》,现在请一个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王维。
2.回顾上节课内容(约五分钟)。
1.上节课,老师让同学们翻译“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现在请同学翻译一下。
翻译:像随风飘飞的蓬草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胡天。(约两分钟)。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大漠孤烟直: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约五分钟)。
古诗山村教学设计篇六
《一去二三里》又名《山村咏怀》,是宋代邵康节所作。
全诗如下: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释义: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创作背景:
《山村咏怀》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这首诗。
文学赏析: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平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作者简介: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北宋易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其先范阳(今河北涿州)人,故里在涿州西北10余里处的邵村,幼随父徙居共城(今河南辉县)。30岁后游河南,隐居苏门山,人称百源先生,死后谥康节,又称康节先生。著作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他的先天学学说被后人发展为预测学。
古诗山村教学设计篇七
知识与能力:理解诗文中丰富的想象和形象逼真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心理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结合对文中关键语句的理解,体会主人公张继的失意心境,领会“不朽的失眠”的含义;聆听歌曲,感受诗、文与音乐之间的巧妙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正视人生的挫折、勇于战胜困难,培养健全的人格。
本年级学生对古诗已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对现代文的语言赏析也有自己的见解,而且这个年龄的学生对流行音乐很感兴趣。所以,如果能找到一条内在的线索,将诗、文与歌曲巧妙地联系起来,定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理解与分析能力,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艺术之美。
1、了解作者是怎样成功地描摹主人公的内心波澜的。
2、领会作者以《枫桥夜泊》为背景进行小说创作的用意。
体会主人公张继的失意心境,领会“不朽的失眠”的含义。
一、导课。
二、简要欣赏张继诗《枫桥夜泊》。
1、大屏幕出示《枫桥夜泊》全诗。
2、指名让学生朗读该诗,听读思考:全诗写了哪些景物?
(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愁眠”——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前两句;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后两句。)。
这些景物都是为了写哪种情感而存在的?(“愁”——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羁旅者孤寂落漠的情怀。)(板书:愁)。
(过渡入课)那么,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文章《不朽的失眠》。
三、学习张晓风的小说《不朽的失眠》。
1、(大屏幕出示全文内容)指名让学生朗读文章前15自然段(想像改写的部分),师读文章最后一段(主旨部分)。听读要求:文中提到了哪些诗中的景物?分别是怎样描述的?请圈画出相关语句。
2、指名让学生读出相关语句。
3、让学生浏览全文,找出本文表达情感的`词语(“忧伤”)(板书:忧伤),张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因落榜而感到“羞惭沮丧”)(板书:羞惭沮丧)。
4、除诗中提到的景物之外,作者在文中还写到了哪些事物?是怎么写的?你能读懂吗?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整理文中对其它事物的具体描述)。
5、小组选派代表在班上交流、赏析。
6、文中还有哪些语句能使我们读出张继内心深深的“忧伤”?请找找看。
注:在5、6两个小环节中穿插设疑、释疑。
疑点预设:
(1)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验伤”一词的理解。
(2)作者写渔者“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的用意是什么?
7、写法指导。
(1)榜纸之大却容不下“张继”两个字;
(2)考中与不中者两样的“天下皆知”;
(3)预期的荣耀与孤单远游的反差;
(4)“美丽的古城”也成了触动愁情之地;
(5)万物皆眠而惟他独醒;
(6)就连那辛苦的夜渔者在既无权工作也无福睡眠的张继眼中也成了幸福的人……。
师总结:作者一再运用对比手法,精当而鲜明地突出了主人公的失意心境。
(过渡)我们来想想全文:原诗只有区区28个字,张晓风却将其演绎成了一个如此凄美感伤的动人故事。这一切都是因为作者借助了丰富而细腻的想象,才成功地写出了诗人因落榜而羞惭沮丧、落魄凄寒的“忧伤”。(板书:想象)。
8、主题探究。
(1)引导学生着重结合第16自然段来理解。
(2)结合题目中的“不朽”来理解。
(3)引导明确。
(4)引导学生畅谈人生启示。
提示:本文还有一个副标题呢——“写给没有考好的考生”——。
四、拓展延伸。
师:张继因为这场失眠,创作出了流传后世的名篇《枫桥夜泊》,张晓风据此创作出了充满古典忧郁之美的佳作《不朽的失眠》,而流行乐坛上又多了一首凄美哀婉的歌曲《涛声依旧》。(让学生静听、感受)。
(过渡)也许张继对这场失眠也终生难忘,以至于晚年时重游故地、再温旧梦(大屏幕出示:《枫桥再泊》全诗,让学生齐读)。
五、布置作业。
师:很明显,《涛声依旧》与《枫桥再泊》的言词依然借用了《枫桥夜泊》中的很多元素。艺术是相通的,想象是无穷的。请你也借鉴一次张晓风的再创造手法吧,从二者中任选其一,想出一个自己想表达的主题,然后尝试作文(篇幅可长可短)。
古诗山村教学设计篇八
《夜书所见》也是七言绝句,作者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全诗描绘了深秋夜晚,儿童提着灯笼捉蟋蟀的情景,富有生活情趣。
1、认识生字,会写“客、借”等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从《夜书所见》中感悟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1、教学重点: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感情诗意,体会情感。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知
(一)背诵古诗《小儿垂钓》。
(二)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另外一首古诗。
(三)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四)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一)学生自由读古诗,圈出古诗中的生字。
(二)试着拼读生字,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通顺。
(三)认读生字。
1、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拼读,重点读好“借”“应”。
2、请读对的学生领读。
3、小组交流: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4、全班交流。
(四)读词语。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开火车读。
(五)指名读古诗。
(六)师范读古诗。
(七)学生齐读古诗。(让学生有学习主人的意识,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这首诗写了什么呢?看了这幅图,你一定会明白的。
(二)请同学们仔细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三)学生反馈。
(四)你们说的这些,都能从这首诗中找到相对应的字或词,请大家找一找。
(五)小组内交流找到的内容。
(六)全班交流。(让学生从形象直观的图入手,找文中相对应的景,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七)讨论诗意。词的意思我们理解了,现在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整首诗的意思相信大家也能理解。请大家四人一组讨论诗意。
(八)交流:
1、重点提示,引导学生从图中看“江中的诗人在很冷的夜晚还不睡”,来想象他不睡的原因,从而体会出诗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2、第二行诗也可引导学生想象:诗人看到小孩子在捉蟋蟀时想到了什么。
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一)听朗读录音,学生练习读。
(二)谁给我们展示一下?
(三)学生读诗。
(四)学生自由背一背。
(五)师生背,师背前一句,生接后一句。
(六)齐背。
五、总结升华,课外拓展
(一)学生谈学习收获。
(二)师小结: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大家的收获不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有更多的收获。
古诗山村教学设计篇九
1、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通过学习,体会诗意,并能从内容想开去。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涕泪、洛阳。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课前查阅收集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们的生活年代的情况。
两课时。
20xx年9月15日。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我们再来学习另一位爱国诗人杜甫写的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解题:闻:听。
指名汇报,对了解信息较多的学生可追问信息的来源并及时表扬鼓励。教师出示相关课件。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读诗,正音。
1、自由读,借助字典、结合书上的注释,同桌互相合作,说说诗句的意思。
2、汇报交流。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刚闻:听。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过头来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乱卷起。
回过头来看看夫人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忧愁?胡乱卷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尽情饮酒。
青春:春光,春天的景物。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好回到自己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学生口述句意,教师出示课件作点评和补充。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读了这首诗,你感到诗人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原因是什么呢?
(2)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4、引导学生从诗中想开去。
(1)如果当时流漓在外的人是你,你听到这种好消息,你会怎样表达你的心情?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说说你的体会。
5、配音,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出示《春夜喜雨》让学生齐读。
2、出示《春望》,指名朗读。
悲之切是因为国家未统一,失地未收复;喜欲狂是因为国家收复了失地。一悲一喜,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两位诗人的拳拳爱国之心。他们的确是著名的爱国诗人,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来读一读,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第二课时。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题)。
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点拨。
(以旧引新自然,自主确定目标民主。)。
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
2、结合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默写《示儿》,互相检查。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的临终绝笔。全诗文字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似乎不费时力,就能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一腔爱国热情。但是理解诗意并不难,学生读上几遍,再疏通一下几个字的字义,如“元”、“但”、“定”等的意思,学生就能理解个八九不离十了。但学古诗词,远不止理解诗意那么简单。体悟诗人能过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所表达的诗情,才是重中之重。这首诗,以“悲”为感情基调,抒发了诗人对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渴强烈望,爱国热情一表无遗。但是要让学生真正地懂得陆游的拳拳爱国心,岂是一首诗所能做到的。陆游一生追求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虽多次遭受排挤、打压、却仍不改其报国之心。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诗篇,抒情言志。
所以,在学完《示儿》后,为了让学生更多更深入地了解陆游的性情、陆游的志向,我又向学生出示了他的另两首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首诗,写于不同的时期,写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人老时,做梦时,乃至临终时,诗人都在忧国忧民。三首诗表达了诗人同一个情怀:一心为国、渴望祖国统一。
三首诗学下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为陆游强烈的爱国情怀深深震撼了。陆游也成了学生心目中真正意义上的爱国诗人。
古诗山村教学设计篇十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了解三首古诗的大概意思,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
3.认识双线格内的个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2个字。
1.读懂诗的意思,能背诵这三首古诗。
2.颂读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和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这三首诗的资料。
2.挂图或课件。
课 时: 2课时。
一、引入新课,介绍作者
b 介绍王昌龄、杜甫、戚继光,说说这些了解是从从哪里得到的?
二、自学诗歌,感知大意。
出示自学提纲,按提纲要求自学三首古诗歌。
三、合作讨论,解决疑难。
a 小组内朗读这三首诗歌,组长汇总组内读不明白的地方,组内讨论。
b 小组学习汇报:学习组长先报告讨论的是什么问题,通过讨论弄明白了什么,是怎么弄明白的?其他同学补充。
四、指导精读,启发想象。
一、积累内化。
(1)背诵三首古诗。
(2)“自选佳句”由学生自由选择,不做统一规定。
二、迁移练习。
(1)仿照戚继光的《马上作》,替北洋海军名将邓世昌也写一首《舰上作》,表达他的爱国情怀。如学生有困难,也可用填空形式完成。
(2)根据情景填写适当的古诗。
20xx年的春天,当一位中国记者踏上伊拉克的领土,面对葱葱的绿树和弹痕累累的墙壁,不禁想到了杜甫的两句诗:“ ,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指导写字。
三、实践活动。
课后找王昌龄、杜甫的其他诗作读一读,背一背,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
通过三首古诗的学习,使学生对爱国诗有所感悟,对爱国诗人有了深刻的了解。
古诗山村教学设计篇十一
《四时田园杂兴》是西师大六语下册第二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熟读并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把诗意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作者劳动人民的赞美。
1.了解作者范成大及其《四时田园杂兴》,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进一步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诗歌的意境。3.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导学互动。
多媒体课件。
一提纲导学。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图片导入,释题,简介作者:
请同学们仔细看看这张图片,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眼前的这片风景。(如果能用上自己积累的诗句,那就更美了!)。
这个地方叫石湖,正如同学们所说,是一个山青水秀,风景优美的好地方。树木成荫,掩映着白墙黑瓦,再加上碧绿的秧苗,清澈的河水,金黄的菜花,还有自由嬉戏的野鸭,一派田园风光!这里是宋朝著名诗人范成大的家乡,他辞官后回到故乡住了十年,把这里的田园风光,这里的田园生活都写进诗里,写了60首诗。而且每首诗的题目都是一样的——(课件出示)跟老师念:《四时田园杂兴》(再读一遍)。
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读诗首先要读懂诗题,“四时”指的就是一年四季,这个词语用的巧,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包含在内了,仔细品味一下,还有哪个词用的也很巧?(杂兴)你很会品味,能说说你的理解吗?(杂兴这个词,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随感”,各种各样的感受都可以。)。
因为有了这60首《四时田园杂兴》,石湖的田园风光显得更为诗情画意了,也因为这60首传诵千古的《四时田园杂兴》,大家又把范成大叫做——范石湖。
2、出示导纲。
了解作者范成大及其《四时田园杂兴》,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二合作互动。
1小组交流。
2展示评价(美读第一首:
在范成大眼中,田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都能成为《四时田园杂兴》的主角。(出示)。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请大家自由读读,思考:这首诗描写的是四时中那个季节的风景?(生自由读)。
蛱,蛱蝶指的就是蝴蝶。
谁来读读这首诗,把你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读好。
读出来了吗?(春天)你是从哪里感受到春天的气息的?
再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像,你看到了春天田园怎样的画面?(自由读)。
从这几句诗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怎样的田园风光,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你眼前出现的画面。
1.梅子金黄杏子肥,
“肥”就是指梅子的个儿很大,是这样的.吗?这就是金黄的梅子,肥大的杏子,我看到同学们惊喜的表情,那就请你带着这份惊喜来读读——相信诗人的感受也和我们一样。我们一起读,和诗人分享这份惊喜!
2.麦花雪白菜花稀。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春的气息?麦子开花白白的,菜花稀稀落落的。
果子肥,菜花稀,他们自由自在地生长着,你还看到了什么?
3.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这就是范成大眼中的家乡,诗人的心是多么悠闲,他淡淡地把自己看到的景物用文字描出来。这样的田园风光,用一个字形容就是——美。(板书:风光美)。
三导学归纳。
1、学生归纳。
课文围绕“学会聆听”、“把聆听的经验教给他人”展开故事内容。
2、教师指导: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拓展训练。
1、拓展运用。
2、编题自练。
四时田园杂兴动物蜻蜓。
蛱蝶。
植物梅子。
杏子。
麦花。
菜花。
古诗山村教学设计篇十二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逢入京使。
岑参〔唐代〕。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笔写书信,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注释。
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托,烦,请。传语:捎口信。
在路上遇见回京的使者,请他捎句话给家人不要挂念,这是人之常情,但通过诗人表达出来就深了一层,结句尤让人觉得似含有无数悲辛。
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见《艺概诗概》)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有这一特色。
常考题型。
1.诗中借写眼前景色,点明路途遥远的句子: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反映诗人面对前路迢迢,不禁回首故乡,却愁思萦怀的诗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3.诗中描绘诗人偶遇老友,万分喜悦,并托友人捎信向家人报平安的诗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4.诗人极具夸张地写自己的思乡情结,暗暗透露想要鸿雁传书想法的诗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5.诗中借走马相逢的生活细节描写,蕴含诗人复杂情感的诗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一)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种”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2分)。
2、本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1答:“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它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2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二)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解释词语:
故园:漫漫:
龙钟:凭:
传语: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
1、解释词语: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龙钟:沾湿。
凭:托。
传语:捎口信。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3、“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答: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古诗山村教学设计篇十三
本课是两首古诗。袁枚的《所见》写的是“意欲捕鸣蝉”的情趣。
教学重点可以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朗读古诗的兴趣。
2.认识“所、枚”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背诵两首古诗。
如何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诵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播放多媒体课件:
(大意是:在茂密的树林中,一个牧童骑在。
黄牛背上,唱着嘹亮的歌儿,歌声穿过树林飘向远方。树上的蝉“知了、知了”地叫个不停。忽然牧童停止歌唱,一声不响地站在树下。)。
2.教师引导学生猜想:
牧童停止歌唱,他想干什么?
二、初读感知,正确流利。
小朋友们,有一个诗人叫袁枚,他看到这样的画面,觉得很有趣,就写了一首小诗《所见》。
(板书课题)。
相机学习“所、枚”。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小朋友们,你们听一听,老师哪儿停顿长一些或者声音延长一些。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与音准。
4.指名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生字:捕、蝉、闭、立、童、林、黄(1)带拼音读。
(提醒学生读好翘舌音“蝉”,后鼻音“童、黄”,前鼻音“林”。)。
(2)去拼音读。
谁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大家把自己读得准的字读一读。(及时表扬激励。)。
(3)游戏:我指你说。
一个小朋友随即指大屏幕上的生字、其他小朋友齐读,要求迅速而准确。
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小朋友们,读读诗,看看图,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就把它圈画出来。
2.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意。把不理解的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轮流说一说。
3.欣赏读,结合图画,想像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观察图画,体会诗的意境。
四、想像画面,熟读成诵。
1.闭目想像。
2.带着这种情趣,有感情地朗读。
3.练习有感情的背诵。
五、识记字形,练习写字。
1.教师再次出示会拼音的生字。
瞧,你们的好朋友又来了,还认识吗?指名读。
2.通过形旁理解字意来帮助识字。
(如提手旁跟手的动作有关:捕;木字旁跟树木有关:林;虫字旁跟昆虫有关:蝉)。
3.通过猜谜引导学生识字。
如:一户一斤米。
(所);骑牛写文章。
(牧);人才进了门。
(闭)。
4.读词语,造句子识字。
如:认读:所有所以;放牧、牧草;关闭、闭路电视机等童———牧童———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唱歌。
5、教师示范,指导书写。
重点对学生进行指导:“林”字左边“木”字的捺变成点;“童”“黄”的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立”字下横要写长。“黄、童”笔画较多,指导学生书写时可以通过分解笔画,化难为易。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所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袁枚的《所见》,你们会背诵吗?
(齐背)。
你还会背诵哪些古诗呢?
(指名背)。
2.教师及时热情表扬,导入新课。
(出示古诗)。
二、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教师范读,感受节奏。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
3.小组合作,试读诗歌。
四人一小组,请小组长安排好读的顺序,其他组员听一听,评一评节奏与音准。
4.指明试读,认读生字。
课件出示:池、惜、阴、晴、柔、露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些字吗?
(1)带拼音读。
读准翘舌音“池”,前鼻音“阴”,后鼻音“晴”,边音“露”。
(2)去拼音读。
谁能像老师一样带领大家准确地读一读这些生字。
(3)游戏:找朋友。
老师把写有生字的卡片发给小朋友。如:师:“阴”字在哪里?快来和我做朋友。
生:“阴”字在这里,我来和你做朋友。
三、再读感悟,了解大意。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1)播放多媒体课件:
泉水悄然从泉眼里流出,浓密的树阴倒映在清清的池水里,嫩绿的小荷叶露出尖尖的小角,一群群蜻蜓飞来立在它的上头。
(2)小朋友们,读读诗,想想画面。
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用笔圈出不理解的字词。
2.小组读,合作学习说说诗意。
四人一小组,把不理解的词讨论讨论,把诗的大意轮流说一说。
3.欣赏读,结合图画,想像意境。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观察图画,体会诗的意境。
四、想像画面,熟读成诵。
1.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像。
2.带着这种感情朗读。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五、识记字形,练习写字。
1.教师再次出示去拼音的生字,指名读。
2.联系前面的课文,熟字带生字,如:蜻———晴(同声旁);怪———惜(同偏旁);阳———阴(反义字)。
3.创造性识字,如:柔。
(把矛放在树上。)。
4.读词语,造句子识字。
如认读:可惜、爱惜;晴空、晴天;柔和、柔软。
池———池塘池塘里开满了荷花。
露———露珠露珠在荷叶上跳舞。
六、总结全文。
小朋友们,这两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古诗。
(揭题:古诗两首)。
古诗山村教学设计篇十四
目标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知识点。
梳理理解古诗意境背诵并积累春天的古诗。
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咏柳》)。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二、先学习《咏柳》,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咏、绦"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绦”“妆”“裁”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句,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碧玉妆成一树高"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2)“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
(3)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然的伟大神奇)。
(4)“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学习《春日》)。
一、复习导入(指名背诵《咏柳》,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学习《春日》,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三、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1、指名读诗旬,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古诗。
第三课时(复习旧知;指导书写生字;交流古诗)。
一、指名背诵《春日》,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识字写字三、书写练习。
四、拓展阅读: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互相交流,背诵。
五、作业:背诵古诗给家人听,默写古诗。
课后。
反思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