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混合运算大全(13篇)
教案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并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所制定的一种教学计划。要编写一份较为完美的教案,首先要清楚教学的目标和要求。用这些教案范文作为参考,你可以更好地规划和组织自己的教学活动。
数学教案-混合运算篇一
使学生掌握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掌握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的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内容
备注
一、 复习旧知
二、教学新课
三、巩固练习
三、课堂小结
五、作业
1、口算练习九第1题
问:分数除法要怎样算?
2、引入新课
这节课,就用学过的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学习分数的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
1、教学例5
出示例5
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出:按照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所以分数连除,要转化成分数连乘来计算。改写成连乘后,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相乘。
2、教学例6
问: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小结
根据例5、例6的学习,你能说一说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要怎样计算吗?
指出:在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里,凡是遇到除以一个数,都可以改写成乘这个数的倒数。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转化成分数连乘来计算。
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3、做练一练第3题第一行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要怎样计算?
练习九第2题第一、二行,第3题第二行。
这节课的例题对学生而言很简单,但是练习九的第3题解方程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解方程上比较合理。
数学教案-混合运算篇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18~19页练习四第5一11题和思考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选择灵活、合理的计算方法,比较熟练地计算混合运算的三步式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主要练习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进一步掌握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按运算顺序计算已经学习的三步计算式题,使计算能力得到提高。
二、组织练习。
1.口算练习四第5题。
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学生口算。
2.做练习四第6题。
然后集体口算一遍。
小黑板出示,让学生观察,每一道题对不对,错在哪里。让学生改在练习本上。
指出: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当小括号里又含有加(减)和乘(除)时,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小括号在题中能够改变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所以不能随意添加或去掉小括号。
3.做练习四第7题对比练习。
(1)做第7题第一组。
小黑板出示。
提问:这一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它们的运算顺序一样吗?为什么?同学们分小组讨论。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把这三道题做在作业本上。
集体订正。结合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的运算顺序,检查计算结果。
提问:这三道题的计算结果一样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指出:我们在计算混合运算的式题时,一定要先看清题目,确定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然后按运算顺序一步一步正确计算出结果来。
(2)做第7题第二组。‘。
小黑板出示。
提问:第二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谁来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三组,每组一题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3)小结:这里两组题,每一组题里虽然数和运算符号的排列次序相同,但因为有的有小括号,有的没有;有小括号的题括号的位置也不一样,所以运算顺序就不同,这样计算的结果就不一样。因此,计算四则混合运算,一定要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4.根据要求加小括号。
小黑板出示。
提问:如果不加括号,最后一步算什么?能根据后面的要求加小括号吗?
学生口答,老师添括号。
38x3+372÷6……最后一步算除法。
38x3+372÷6.….・最后一步算乘法。
说明:在算式里添上小括号,就能改变运算顺序。这就是说,如果在一个算式里,要改变顺序把某一部分先算,就可以把这一部分括在括号里。
三、解答思考题。
1.解答第一组题。
观察左、右两个算式,思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它们的结果相等吗?为什么?同学们分小组讨论。
反馈:左边的.算式表示把4个47和1个47合起来是5个47,右边的算式先算4加1得5,再算47x5也表示5个47,因此这一组题的得数相等。
2.解答第二组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四则混合运算的一些运算顺序,你们根据已有的这些知识,判断一下这第二组题的得数是否相等。
指名几个学生口答。
说明:200÷2x4含有乘、除运算,应按从左往右的顺序先算除法再算乘法,200÷(2x4)有了小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乘法再算括号外面的除法,两道题的运算/顷序不相同,因此第二组两道题的得数不相等。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四第8题。
家庭作业:练习四第9、10、ll题。
数学教案-混合运算篇三
1、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2、培养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技能。
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难点:培养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技能。
多媒体。
a、准备题:
78÷26×1425×(68÷17)。
1、先说一说这两题的运算顺序。
2、独立完成,校对。
b、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小数乘除混合运算,它与什么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c、讲授新课:
例9:9.728÷3.2×7.5。
1、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例10:1.75×(24.42÷3.7)。
1、有括号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完成。校对。
教师小结:通过小数乘除混合训练,你觉得与整数混合运算比较感觉怎样?
d、巩固练习:
4.8÷0.4×64.8÷(0.4×6)。
1、先让学生先试算,教师巡视。
2、抽两名学生板演。
3、校对,说一说错误的原因。
4、让学生根据算式,编成两道文字题。
e、课堂小结:
2、在计算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
f、强化练习。
70.75×0.26÷6.57.36÷(3.2÷0.04)。
g、布置作业:。
p-38第二题和第三题。
数学教案-混合运算篇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自主、熟练的计算含有乘除混合的三步计算式题.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混合运算顺序,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探索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1、计算:140×3+280400—400÷8。
以上各式中都含有哪些运算?它们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使学生明确:当只有加减或乘除法时,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混和运算。
板书:不带括号的混和运算。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学生列式:12×3+15×4或15×4+12×3。
(2)学生分小组讨论上述问题并汇报。
(3)师:在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中应该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学生在书上完成。
2、试一试:150+120÷6×5。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指明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通过刚才两道混合运算的解答,你能总结一下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吗?使学生明确:在一道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的混合式题里,应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乘除连在一起,或加减连在一起,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个别学生作业。
注意强调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要明确:在没有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式题里,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法。
2、说出运算顺序,并口算出计算结果。
48÷4+2×4。
48÷4+20÷4。
48-4+2×4。
48+4+2×4。
3、“想想做做”5。
学生先列式解答,再交流、汇报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
数学教案-混合运算篇五
1.使学生掌握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分数四则混合式题.。
2.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检验的学习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一)口算。
(二)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69-72235-〔2.34(7.2-5)〕。
(1)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一个算式里,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第二级运算,再算第一级运算.。
(3)一个算式里,如果有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2.教师谈话引入:的顺序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
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教学例1。
1.教师提问:这个算式里含有几级运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尝试解答.。
3.集体订正.。
(二)教学例2。
1.请学生分组说一说这道题的运算顺序.。
计算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边的.。
2.学生独立解答。
(三)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
(四)总结归纳。
数学教案-混合运算篇六
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有中、小括号的运算,在混合式题运算中能自觉地使用简便计算,提高计算的速度。
教学难点:同上。
教具准备:小黑板,卡片,幻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填空:
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级运算,应();如果有中、小括号的,要先算(),再算();遇到除法的.商除不尽时,一般()。
2、计算:(指名板演,其余座练)。
7.4×1.3-4.68÷0.9。
[10-(0.2+16.7×0.7)]×0.01。
教师针对性评讲,着重让学生说说脱式时哪一步用约等号,哪一步用等号,为什么?
3、口算:说出下列算式根据什么定律,性质进行简算。
7.5-0.26-1.74+2.50.25×13×4。
18-2.7-9.332×0.125。
3.5×3+3.5×74.5×20-3.5×20。
二、新授。
1、谈话引入。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也可以应用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板书课题)。
2、教学例4。
看一看,这道算式有什么特点?运用什么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试一试,让学生自己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教师指出;这道题虽然不能把整个题简便计算,但是式子里有两步可以简便,能简便计算的要尽量使用简便方法。
看课本第39页的例4,提问:虚线框框里的算式表示什么?
3、做一做第39页。
指名板演,其余的做在本子上,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评讲。要求学生在计算时应该随时注意,能简算的自觉简算。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十第5题。
先独立练习,再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有没有简便算法。
2、练习十第7题。
这三道题,主要训练学生学会列综合算式和使用括号。先让学生独立列式,再集体订正。
3、练习十第8、9、10题。
指名分析题目,然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练习十第6题。
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混合运算篇七
探究过程十分重视形象思维教学和推理思维教学。如我在教《连加、连减》时,在学生看图(左边3只小鸡,中间2只小鸡,右边1只小鸡)讲图意并列式计算后,我让学生观察3+2+1这个式子里有几个运算符号,3、2、1各表示什么?整个式子表示什么?从而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我们用加法计算,而这种加法式子我们叫连加;接着让他们小组讨论3+2+1这个算式应该怎样算,最后让他们思考这个算式还可以怎样列式?在探究教学中,我用思考题启发学生说话,了解学生的思维情况,并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给予肯定、纠正或补讲,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形成探究能力。在教连减时,我让学生观察比较:前面的式子(3+2+1)我们把它叫做连加,那这个式子(8-3-1)叫做什么呢?此时,我紧扣“旧”知识,捕捉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训练点,给学生探究时间,让他们观察、比较、思考、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进而形成初步的探究氛围。
教学设计综述: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第一册中的“6到10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中的一节计算教学课。它是学好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关键。计算是一切数学活动的基础。因此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一项最基础性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有3点:一、懂得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二、理解并知道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三、会正确口算加减两步计算式题。由于计算教学本身具有的抽象性,学生学习起来显得十分枯燥,以往学生对这类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知识掌握不扎实。基于以上情况,教师从以下三方面展开教学:1)情境激趣,引发思维2)网上探究,协作交流3)强化练习,拓展运用4)全班交流,总结评价。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资源以其它媒体和手段无法替代的情境再现、超时空交流等功能与优势,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提供了理想的学习环境和操作性平台,为学生呈现了仿真的学习情境,充分激发了学习兴趣,并为他们提供了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氛围,引导他们积极体验,在特定的环境中主动积极地建构自己的学习经验。在多媒体网络环境支撑下的数学基础性课程教学,可以有效地缩短学生认知的过程,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促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得以牢固地掌握,并达到灵活运用。
教学策略分步阐述(教案模板):
课 题 《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学科 年级 。
教学目标 。
二、理解并知道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会正确口算加减两步计算式题。
重、难点 。
信息环境及媒体 。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分 步 策 略。
谈话引入:“小朋友,都乘过公共汽车吗?”
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设置了内容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和学会应用。
选择学生三个板块的练习题上传至教师机进行展示教师帮助引导学生作总结评价。
有人上车,有人下车。
用鼠标移动电脑图像中的人物上车与下车”。
把车上的几个人“拉”下来,再把马路边上的若干人“拉”上了车。
小组同学的合作讨论下,列出了各自的算式,
学生自主地选择点击相应的板块。
由学生自己介绍进行全班交流。
多媒体技术把生活场景搬进课堂,通过形象、具体的移动变化、动态的图像与音频构成了仿真的学习情景,激发了兴趣,帮助学生展开想象引发思维。并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学生思维的过程形象地再现出来,使学生在新颖的操作活动中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
发挥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的。
运用生活经验和原有的知识经验的重组建构。
概念的掌握和巩固,关键在于应用。
在生动、丰富的情境中进行强化新知识的练习巩固和应用。
学生在信息技术呈现的图像、声音的激励下,不断体验成功。在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中掌握知识,获得技能。
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
数学教案-混合运算篇八
教材第24页的内容和第25页“练一练”第1、2题,第26页“练一练”第6题。
1.会分析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两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审题,找关键句,分析关键句的含义,找单位“1”,将文字、图示、算式结合起来。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会分析解决两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初步构建分数问题的知识结构。
教学课件。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情境图,学生观察找出数学信息。
师:这是一道“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分数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理解题意,探究问题。
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的(这里的表示的不是数量,而是指第二天增加的成交量是第一天成交量的)。
师:这里的是辆吗?如果不是那它表示什么意思?
生:一定不是,汽车怎么可能出现辆。
生:增加了,是指第二天增加的成交量是第一天成交量的。
师:对。这里的是一个分率,它的单位“1”是第一天的成交量。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增加了就表示第二天成交量比第一天多了第一天成交量的。
2.画图表示第二天的成交量。
学生理解题意后可试着描述,师生共同画出图形。
在画图时注意分析:
(1)确定单位“1”后先画单位“1”,即第一天的成交量。
(2)再画第二天的成交量,可以提问第二天的成交量线段画的比第一天的长还是短,为什么(因为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所以线段要比第一天的长)。长出的这段要画多长(表示第一天成交量线段的)。
(3)然后分析示意图中每部分表示的意义。
第2条线段中,和表示第一天成交量的线段相对的这段表示它和第一天成交量相等,多出来的这段表示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的成交量,也就是第一天成交量的。
3.看图列式,解决问题。
让学生根据分析,尝试自己列式,并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思路,再汇报。
可能会有两种意见:
(1)先求比第一天增加了多少;
(2)先求第二天成交量是第一天的几分之几。这两种意见教师都给予肯定。
生1:我是先求第二天比第一天增加了多少辆,50×=10(辆),再求第二天的成交量50+10=60(辆)。列成综合算式是50+50×。
生2:我是从图中看出第二天是第一天的(1+)=,再求第二天的成交量50×=60(辆)。列成综合算式是50×(1+)。
4.回顾反思。
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回顾和交流这道题的解决过程和方法。
(1)读题,找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2)找出单位“1”的量,画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3)根据线段图找出数量关系;
(4)列式解答。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5页“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先分析题目中的信息,理解题意后再完成。
2.完成教材第25页“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理解“体积大约增加”是增加谁的,从而找到单位“1”解决问题。
3.完成习题:学校新购进足球30个,购进排球的数量比足球少,学校购进排球多少个?
这是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
”,让学生进行迁移类推。
五、拓展提升。
96+96×(1-)=184(分)。
240×(1+)×(1-)=225(元)。
六、课堂总结。
让学生说一说“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并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七、作业布置。
1.教材第25页“练一练”第3题。
2.教材第26页“练一练”第6题。
观察情境图,了解题目中的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在小组里交流后回答。
学生列式,说出自己的理由,教师强调问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数学教案-混合运算篇九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并能运用运算定律或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1.口算。
让学生做复习第7题.时间4分钟。
集体校对得数。
提问:你能说说小数加减法怎样计算吗?关键是什么?
2.引入课题。
我们在学习了小数加、减计算的基础上.还学习了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复习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并能运用运算定律或规律使一些计算简便,提高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能力。
1.整理运算顺序。
做复习第8题前两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检查各题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提问:谁来说一说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指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也是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在有括号的算式,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2.复习简便算法。
做复习第9题。
让学生分析、讨论每一小题怎样算比较简便。
组织学生交流每一题的简便算法,说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或规律。
1.做复习第ll题。
让学生说一说列方程解答要怎样想。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列方程所依据的等量关系。
指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题里的等量关系,然后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做复习第12题:
让学生说一说题意。
学生解答在练习本上。
指名学生口答算式和结果。老师板书。
提问:解答这道题是怎样想的?
提问: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复习第8题后两题,第9题,第10题。
无锡市胡埭中心小学 周晓刚
数学教案-混合运算篇十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0~71页例1和“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一第1~4题。
1.使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按顺序进行计算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策略意识,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初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不带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顺序计算比较容易的计算式题。
1.出示情境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 引入课题
从刚才的两道题可以知道: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乘、除法或者只有加、减法,就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运算;如果有加或减,又有乘或除,就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今天我们根据这些运算顺序的规定,来继续学习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出示例题
1.谈话:同学们喜欢跳绳和打乒乓球吗?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李老师正在体育用品商店为同学们购买跳绳和乒乓球拍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出示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这道题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再问:想一想,要求李老师一共要付多少元,要先算什么?请按自己的想法列式解答,并与同学交流。
指名板演,并组织讲评。
提问:如果列综合算式解答这道题,综合算式可以怎么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2×3+15×4。
(三)、展开
启发:你会算这样的混合运算式题吗?请同学们先根据例题中的填空想一想,这道算式可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再试着算一算。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板演。(包括分步算出两个积与同时算出两个积的两种情况)
是买跳绳要付的钱,“15×4”算出的是买乒乓球拍要付的钱,都要先算出来,然后把买跳绳要付的.钱和买乒乓球拍要付的钱加起来,得到李老师一共要付的钱。)
比较:他们的计算过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追问:谁的计算过程更简略一些?
指出:这两名同学在计算时的运算顺序都是正确的,不过同时计算两个乘积能使计算过程简略一些。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
谈话:这里还有一道混合运算的算式,你能试一试吗?先算出结果,再和同桌说说,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并根据需要指名板演。
反馈:我们请这两名同学分别说说各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提问:你觉得计算时还要注意些什么?
3.引导归纳。
谈话:今天我们学习的混合运算,都是不含括号的算式。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先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后,再指名说一说。
(四)、练习
1.做“练一练”
先指名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再要求独立完成计算,并组织交流。
2.做“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出错误,并改正,再组织全班交流,重点说说每道题分别错在哪里。
3.做练习十一第3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人均居住面积”是什么意思?知道问题要求什么了吗?
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
指名回答算式,(板书算式)并说说算式中每一步表示的意思。
四、总结
数学教案-混合运算篇十一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尽量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混合运算”是“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00以内加减法,表内乘、除法及两步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今后继续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稍复杂问题的基础。教材通过游戏情景,提出运用混合运算解决的问题,展开对简单四则混合运算知识的学习。本节课的设计遵照以解决问题为框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这样安排,一方面,可以利用现实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运算顺序。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体会运算的价值。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想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本节课的重点,
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解混合运算的顺序。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道理,体验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而不是把这个规定强行灌输给学生。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习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制作课件
一、复习铺垫,激发兴趣
课堂充分利用学生的好胜、爱表现的心理,对学生进行过关测试,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复习了旧知,为新课的学习起到了搭桥铺路的作用。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玩的年龄特点,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知道老师今天要带你们去哪儿吗?学生激动地喊:想!随即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发现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带入探究的氛围。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从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中筛选出“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这个问题怎样解答。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试着列算式,并提示: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2.反馈交流,总结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师指名学生汇报,并把算法板书在黑板上。(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的清晰条理性。)
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问:这些同学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学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重点明确:这几道算式都是先求3个组的人数,再加边上等待的人数。也就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然后让学生观察,当算式里有加法和乘法时,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的教学建议中提出: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要让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后再请学生观察黑板上的这几组算式,你能发现有什么共同点吗?
学生观察后自由发言:算式里都含有两级运算,在加减法和乘除法同时出现时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并用课件出示。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这个环节中,加法在前和减法在前是计算的一个难点,最容易出错,我在这儿做了重点指导。比如:在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7+),再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12),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19)。
四、巩固运用,自我提升
1.基础题:首先是说运算顺序,并进行计算。这些题都是对学生计算方法的进一步巩固。
2.综合应用题:判断并改错。使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3.拔高题:练习十一第六题。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掌握,增强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
五、总结评价,知识梳理
一节课的总结,对整节课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也是对整节课的梳理。让学生谈收获,说感受,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
板书设计:
含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分步算式:4×3=12 12+7=19
7+4×3
=7+12
=19
数学教案-混合运算篇十二
课本第9页例4,练习三1~5题。
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乘混合在一起的算法。提高计算的熟练程度。
一、复习。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2、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
3、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及其计算方法。
5、计算。
5×6+7×315×(34-29)。
二、新授。
问:最后两题的运算顺序怎样。
(第一题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第二题先算括号,再算乘法)。
说明:如果我们将那两道题的整数改为分数,它们的运算顺序也是不变的。按照同样的方法算一算下面的题目。
出示例6。
问: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后独立完成。让两名学生到黑板上做。)。
板书:
三、巩固练习。
1、课本12页做一做。
2、练习三1~5题。
板书设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
数学教案-混合运算篇十三
教材第17页例3、例4和“练一练”,练习四第1~4题。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在带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运算顺序。
2.使学生知道在带有两个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里,两个小括号里的同时计算、脱式比较简便,并能照这样的方法计算。
3.使学生掌握小括号里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小括号里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计算式题。
一、复习引新
1.做第17页复习题。
(1)指名学生依次说出每题里各有哪些运算,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并口答运算过程及得数。
(2)提问:算式里有乘法或除法,又有加法或减法,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有括号的混合运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第l小题计算时是怎样使运算过程简便的?
2.引入新课。
从刚才的两道题可以知道:算式里如果有加或减,又有乘或除,就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的。如果两步可以同时计算、脱式,那么同时计算、脱式比较方便。
我们今天根据这些运算顺序的规定,来继续学习带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的一些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例3。
提问:这道题里有小括号时,要先算什么?有两个小括号时,
(在两个小括号下面画线表示)运算时怎样写比较简便?
让学生计算在课本上。
(3)指出:有括号的算式,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同时计算、脱式时,同时计算、脱式比较简便。
2.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把先算的部分画出来。
指名二人板演,其余的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3.教学例4。
(1)出示例4。
提问:这道题先算哪里的?小括号里面又要先算什么?为什么?
说明: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小括号里有加法和乘法,要先算乘法。(在“25x4”下面画线)
请同学们按照计算顺序,在练习本上算出结果。(教师巡视辅导)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学生口答,老师板书递等式)
结合板书过程提问:为什么第一步要先算乘法?
完成计算过程后指出:括号里如果有加、减法和乘法,也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想一想,括号里如果是加、减法和除法,要先算什么?
4.教学“试一试”。 ·
请同学们看“试一试”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为什么?二步和第三步各要算什么?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追问:为什么第一步先算除法?
5.小结:上面两道题都是括号里有加法或减法,又有乘法或
除法的三步计算式题。在计算时,要计算括号里的部分时,也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2题。
分别指名说一说两题的运算顺序。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强调括号里要先算什么。
2.做练习四第l题第一组。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提问:第一步先算什么?为什么两个小括号里的可以同时计算、脱式?
指出: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如果有两个小括号,为了使计算简便,小括号里的可以同时计算、脱式。
3.做练习四第2题。
让学生先在方框里填数。
提问:第1小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第2小题呢?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
学生口答综合算式,老师板书。
提问:为什么第l小题前两步上要加小括号?第2小题为什么后两步加了小括号?
指出:第1小题为了先算除法、加法,最后算乘法,所以要把除法和加法括在括号里。第2小题为了先算乘法、减法,最后算除法,所以要把乘法和减法括在括号里。
四、课堂作业:练习第l题第二组,第3、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