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精选14篇)
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如何避免写作中的常见错误?让我们一起查漏补缺吧。这些经典的名言警句,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课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篇一
2、很高兴能认识这么多新朋友—————————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朋友之间往往会发生许多难以忘怀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朋友之间深厚友谊的故事—————伯牙绝弦(个别生读题)。
3、这“弦”字比较难读,我们再来读一次。
4、这是一篇文言文,古人只用了77个字,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现在,我们就一同去品味文言文所带来的独特的魅力。
1、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读,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2、文章读通了吗?谁来读读看,请你吧!
(评:声音很响亮,读得较通顺,读得字正腔圆)2。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的朗读是不同的,光读通读顺还不行,还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老师给文章加了停顿,自己试着练练吧。
(个别读,评:你很用心在体会停顿;你读得越来越有韵味了;读得有板有眼)3。
4、文中有几句的停顿特别难度,听老师来读一遍。
谁来读读?“兮”这个语气词后面可延长并停顿一下,你再来读一遍。很好有进步,这样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多生)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5、看来,读好停顿是读好文言文的关键所在,注意停顿的同时,你也可以激情澎湃读,也可以摇头晃脑读。好,让我们一起读。
书是越读越有滋味了,这时候,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题目中的“绝”是什么意思?你懂了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根据学生回答黑板贴出示)。
1、“借助注解来理解”古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2、“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过渡:文章的课题已经读懂了,我相信你们用上这些方法,自己就能把文章的意思弄懂。请你默读文章,边读边思考句子的意思,呆会我们来交流:
你读懂了那一句?2—3。
1、交流:你读懂了哪一句?(生谈)。
2、哦,你读懂了这句话,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这个“善”字是什么意思?(擅长)谁再来读读这句。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同学们,让我们重温2000多年前那一次难忘的相遇,请大家闭上眼睛,静下心来,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配乐)。
(1)伯牙席地而坐,他志在高山,挥指之间,苍劲浑厚的琴声在山间飘荡。子期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高山?于是,你情不自禁地高声赞叹————(多生、齐读)。
(2)当伯牙志在流水,转轴拨弦,轻灵激荡的乐曲在山间流淌。子期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江河?于是,你情不自禁地高声赞叹——————(多生、男女生、齐读)。
这句话中“善哉”用现在的表达方式可以说?(好啊、妙啊)。
5、好,现在我请你们来推荐一位朗读高手与老师合作读。我来当伯牙,你来当子期。——————现在,我们全班都是子期。
6、伯牙善鼓琴,心里想着高山和流水,就能用琴声表达出来,伯牙的心里想的仅仅是高山和流水吗?他想用高山和流水表达什么呢?善听的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能听得懂吗?(出示)。
子期从伯牙的琴声中还听出了伯牙希望自己有着山一样的——————,有着海一样的———————。(志向、理想、意志、目标;胸怀、心胸)。
7、这样,伯牙心里想的,子期都能听懂。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啊!像这样心心相印,心心相通的两个人,我们称之为—————————“知音”。(板:知音)。
五、在绝弦中,体味知音难觅,唯有珍惜。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作为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伯牙当时的境遇如何呢?请看下面的一段资料。(师述)。
2、读了这资料,让我们再来看看,当伯牙你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出示)。
3、伯牙当时的心情怎么样?(激动、兴奋、惊喜)。
4、因此,伯牙与子期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他们多么希望他们俩能像高山流水一样相伴相随,永不分离。他们洒泪惜别,相约来年再见。一年后,伯牙带着琴来找子期,可是等待他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那冰冷的墓碑。
(2)面对冰冷的墓碑,又会有谁能懂伯牙的心呢?于是,他大声哭喊—————。
5、伯牙破琴绝弦,剩下的只是无边的寂寞,留下的只有《伯牙绝弦》这个故事。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课文,能背的同学背下来。
6、千百年来,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还编写了一首动听的歌曲——————高山流水。听!
6、听着这千古绝唱,读着这动人的故事,你感动吗?面对伯牙,也许你想安慰他,也许你想赞美、鼓励他,也许你还想到了别的,请将你的想法写下来。(生交流写作并小结:是呀,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也许,我们无法遇到知音,或像伯牙和子期一样曾经拥有却不幸失去,那么请你不要悲伤、不要哭泣,因为幸福在于过程。也许,我们会有幸寻觅到自己的知音,那么请你好好珍惜。)。
7、千百年来,有许多文人墨客也写下了许多关于友情的名言佳句,谁来说说?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李白)。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
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唐·李贺)。
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唐·白居易)。
课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篇二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3、通过学文,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通过学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通过朗读、学文,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伯牙学琴》故事导入
2、学生谈感受。
3、板书课题,解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分层指导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读出节奏和韵味
自由读——评议读——范读——有节奏地读
2、回顾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
三、合作探究,感悟文本
1、挑疑,引出“知音”。
2、划出能体现钟子期视伯牙为知音的句子。
3、了解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深化理解。
4、拓展运用:引导学生想象他的琴声还可以表现出哪些场景,怎么赞叹?
5、理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感悟“知音”。
6、引导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有很多人赞美伯牙,那些人会怎样赞美伯牙?钟子期又是怎样赞美的呢?通过对比,深化“知音”。
7、指导朗读。
8、学习知音之死部分,出示句子感悟知音难觅,珍惜知音。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入短歌,配乐朗读。
2、朗读课文,再次感受知音相聚的“喜”和知音死的“悲”
3、伴随《高山流水》,感情读文。
4、背诵课文。
课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篇三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题来组合课文的。选编的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本课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预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习文言文《伯牙绝弦》,学生已有了《杨氏之子》作为基础。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借助注释、结合上下文了解文章大意;指导学生透过文字想象画面,揣摩作者表达方法,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文言文和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1、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读通、读懂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习得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体会文言文的无穷魅力。
2、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小学文言文传统教学方法是小学文言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果的一大因素,面对深奥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我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时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体会感情双线并行,一改以往文言文串讲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感引导中完成学习内容。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古文更是如此。《伯牙绝弦》一文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所以需要老师灵活多变而又扎扎实实的朗读指导,多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读、思、议、悟,要读得充分,读得入情,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本课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时效,体会文言文的无穷魅力。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故事导入,引入课题。
讲《警世通言》中伯牙和钟子期偶遇的故事导入,指导学生看插图,猜猜文中人物。
[设计意图:故事导入让学生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2、板书课题,指导“弦”的读音和写法。
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绝弦”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绝弦?)。
二、读通课文,感知文意。
1、由《杨氏之子》导入文言文学习方法。读通课文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明确要求: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交流:读文言文给你什么感觉?
3、检查预习。学生个人读后指导。教师范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4、领读,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三、读懂课文,领会情感。
1、课文读通了,还要把课文读懂,大家说,有什么办法?(结合注释、结合上下文)请同学们按照这些方法,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大意。读懂课文,是文言文学习的第二步。
2、学生自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大意。
3、交流。
(1)从哪里看出二人是知音?
(2)引出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体会古文的一词多义。抓住“善哉”指导学生理解子期的由衷赞叹,并指导读。
课件出示句子,透过文字看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山和江河?读出你的感觉。
揣摩表达形式,抓住“峨峨兮”“洋洋兮”体会古文用字的精炼。
(3)对啊!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伯牙所念,仅仅是这些吗?角色转换,假如我志春风……你看到了什么?用上文中句式说一说。
(4)课件再次出示二人资料。质疑:伯牙当时已经是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交流)。
是啊!知音欢聚,情投意合,将是何等的其乐融融!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快乐。
(5)故事过渡。二人相见恨晚,结为兄弟,并相约一年后中秋之夜再在这里相聚。第二年中秋,伯牙兴冲冲前来赴约,假如你是伯牙,你会给子期带些什么礼物呢?(交流后起音乐)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课件再次深化二人资料。
(6)深化情感。
透过这段文字,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画面?(交流)。
教师深情渲染:是啊!再也没有了知音欢聚,只有一座孤单的坟墓;再也没有了其乐融融,只有一块冰冷的墓碑。假如你是伯牙,站在知音的墓前,你有什么话想说?请把它写下来。(交流)。
在子期墓前,伯牙留下了一首伤心欲绝的短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警世通言》)。
4、回归课题。伯牙为什么“绝弦”?知道了吗?
四、积累古文,尝试背诵。
2、尝试背诵。
五、拓展文本,推荐阅读。
课外推荐阅读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1、熟练背诵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伯牙知音(乐)钟子期。
读通。
读懂。
读好。
课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篇四
《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一篇文言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题来组合课文的。所选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体现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本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预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如何提高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是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个关键,而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果的一大因素。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重点指导朗读,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练笔写作的方式,让学生走进伯牙子期的情感世界,融汇自己的情感入情融境,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学会如何体会文章所表达出来的深情厚谊,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3.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展开想象,走进人物内心进行练笔。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幅画,(出示伯牙鼓琴图,了解两个人的身份)老师想考考大家,这幅画的名字叫“高山流水”,你知道画中的两个人是谁么?(图中这位入神弹琴,一身长袍,端坐船舷的,他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这位凝神听琴,两截布衫,头戴斗笠的,他是楚国的一个打柴的樵夫——钟子期。)那么,谁能说说“高山流水”的意思?( 比喻乐曲高妙也比喻知己或知音。)今天我也做一次伯牙,你们愿意做我的知音么?——好,那就让我们一起合奏一曲“高山流水”——上课!
一、引题闻知音(1分)
二、初读感知音(5分)
1、齐读标题:注意“弦”字的读音。“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绝”的意思,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呢?请大家自由读两遍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基本意思。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读书效果,提问个别学生,随机点评,要读得字正腔圆,发音完整,吐字清晰。
4、文言文言简意赅,但是却很有味道,我们读的时候就要读出来它的抑扬顿挫,根据老师的提供出来停顿符号练习有节奏的朗读,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5、检查有节奏朗读,老师指导。然后有节奏的齐读课文。
三、情动遇知音(15分)
1、在文中哪一句写了他们相识的?(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3、文中哪里又具体描写了他们一个善鼓、一个善听呢?(生回答,说说这几句话的意思?)并与前一个“善”相比较。
4、指导朗读(提醒:结合课下注释理解两个语气词的含义,注意“善哉”、叠词和“兮”的读法。)师生互动:老师读旁白,学生读钟子期的话。(读出高山屹立于天地之间、江河奔腾于大地之上的气势。)
5、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生回答。)
师:既然如此,伯牙所念的肯定不只高山流水,他如果想到了“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皑皑白雪、袅袅炊烟、绵绵春雨……”子期能否听出来里面的含义呢?(老师引导,学生逐一回答。)(评价:“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
6、师总结:这才能说“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一个所念,一个必得,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7、古人往往诗以言志,借物抒情,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想一想,钟子期能从伯牙的琴声里听出的,只是这些美好的事物么?或者说伯牙的`琴声中这些美好的事物蕴含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更是伯牙的心声,还应有理想、抱负、情操、志向、心情等。)
8、这几句话里哪一个字可以看出里面有伯牙的抱负?(志)所以我们可以说“因志相知”。【老师板书:因志相知】正是因为子期从音乐中听出来了伯牙的志向,所以说他们是一对——知音。【板书:知音】理解知音的含义。(知音: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人。)
那就让我们一边聆听这首中国古典名曲《高山流水》,一边读出来这段文字吧——(出示课件,配乐配画面感情朗读)先找一生读,再齐读。
过渡:伯牙也曾经给楚王弹奏过《高山流水》,可是,正当伯牙从自己的琴声中陶醉过后去看楚王的时候,却发现楚王睡着了。那时候,他的内心是多么的愤懑,多么的失望。
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多少年寻寻觅觅,蓦然回首,偶然间却遇到了钟子期这样的知音人,他的琴声、他的抱负,终于有人能懂了,他的内心一定涌动着许多话,他会说什么?(评价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得遇知音,砰然心动;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有说不完的话啊,于是二人约定,明年中秋重相聚——
四、绝弦谢知音(18分)
1、离别之后,多少相思,多少期许,这一天终于盼来了。无奈世事难料,遗憾的是子期不幸去世。
2、(出示句子)找两个学生读,师范读,再齐读,注意停顿。理解句意。
3、世上再无知音,无人能够听出自己心灵倾诉的痛苦。如今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他不堪承受无人理解的日子。所以“伯牙谓世——”(引导再读结尾)。
4、此时,面前山水依旧,却已物是人非,伯牙满怀希望而来,等待他的却是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掊无情的黄土,他一定有许多话想说,你觉得他此时会想起什么、会说什么呢?(指导方法: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表达现在的悲痛心情。)
5、(出示课件画面音乐、练笔)师旁白:伯牙闻听子期已死的消息,如五雷轰顶,眼前高山依旧巍峨,流水依旧奔腾,明月依旧清幽,清风依旧轻柔,杨柳依旧飘浮,往事历历在目,琴犹在,人已去。(子期死……伯牙来到子期的坟前,此情此景会让他想起什么?他又会对子期说些什么?走进人物内心,展开想象,请你替伯牙给子期写一段话。)
6、学生练笔,老师巡视,从用具体景物表达情感的角度进行指导。(中间可点拨:冯梦龙: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寸土,惨然伤我心!)
7、作品展示,老师评价。(针对写作内容进行点评。评语预设:痛失知音,黯然神伤,伤心欲绝,破琴绝弦,感人悲壮。半生以来,谁能理解我那份寂寞与孤独?斯人已逝,吾与谁归?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虽隔两界,心却一脉连;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千两黄金容易得,知音一去难再寻。冯梦龙: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8、你们都是伯牙、子期的知音啊!全文只有短短的77个字,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而文中的感情之深又让我们感受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所在。请你再看一眼这有着无穷魅力的文字,就让我们闭目去想象着这荡气回肠的故事,有节奏的、用情的背诵下来吧。(先找一生背诵,再齐诵)
9、后来宋代王安石读此故事,作诗一首,一表对这对知音人的敬仰。(出示课件,找一个学生读: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
10、总结:正所谓:(找一个学生读)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这正是:“高山流水传佳话,伯牙绝弦谢知音。”
五、作业布置
课后收集关于描写知音、朋友的诗词句,摘录下来。下课。
板书 伯牙绝弦
因善相识
因志相知 知音
因情绝弦
课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篇五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件、《高山流水》的乐曲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放录音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5.指导朗读,出示课件。
三、读懂课文,领会文境
1.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课件示)(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 小组合作学习:组内交流学习情况,互相补充,疏通文意。
4. 全班交流学习情况:在学生汇报时,老师相机重点指导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和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1)课件出示含有“善”的句子:“善鼓”、“善听”中的“善”解释为“擅长、善于”;两个“善哉”中的“善”解释为“太好、太妙”。
(3)分角色表演:老师当伯牙,学生是子期。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善哉,( )兮若明月!
伯牙鼓琴,志在细雨。善哉,绵绵兮如( )!
伯牙鼓琴,志在炊烟。善哉,( )兮像( )!
……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想,我的朋友一定明白而赞叹,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是知音呀!
(4)伯牙为什么绝弦?绝弦说明什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四、读好课文,感悟文情
1. 播放《高山流水》乐曲。
2. 边听边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悟,回味动人故事。
五、拓展文本,升华认识
1. 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 搜集有关的文章进行阅读,积累有关朋友情意的语句。
六、作业:
1.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2. 背诵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伙伴听。
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善鼓琴 善听
所念 必得之
绝弦 死
课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篇六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理解,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和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瑰宝也当之无愧。
这样一篇饱含深意的文言文,该采用什么方法教学呢?我参阅了很多名师的教学设计,也观看了几个老师的教师视频,真是越看越乱,越乱越急,觉得什么内容都好,不知道如何取舍,曾想过用两节课的时间,但是又怕内容太少,没有亮点,一节课下来不够紧凑,再三思考之下,我还是决定一个课时完成,于是借助教师教学用书,我把这篇课文的学习分成了四大板块:整体读文,初解绝弦;再解绝弦(何为知音、知音相遇、知音之死);深悟绝弦;回味绝弦。紧抓“情脉“,体会伯牙与子期的心心相应。总以为这条线会一通到底,可是,事实是残酷的,我的幻想破灭了,一个一个的问题不断涌现出来.。
1、学生的朗读指导没有到位,虽然看似花了很多的时间,但是朗读的提高不大,特别是两个语气词“哉、兮”,引导了多次,学生仍然读不出味来,如果当时能示范读一读,传授一些技巧,那么效果会更好。
2、以学生为主体现还不够,解难释疑时还不能放手,应该让学生自己读懂文章,并有所体会,但是为了节省时间,当第一个学生说道“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时,我已经迫不及待把我的教学流程继续下去,完全没有留下让学生提问的时间。
3、时间的把握更存在问题,当铃声响时,我还有一个环节没有完成,就是“面对如此伤心难过的伯牙,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本想利用高山流水的音乐,让学生去完成练笔,再回归课文,齐诵全文,来个总结,给这堂课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但是由于前面引的太多,导致无法完成了,课后我利用了一点时间,让学生去完成,发现学生写的得好,甚至还有同学引用了诗句,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莫愁前路不知己,天下谁能不识君。”等,感受颇深,事后想想,如果可以少引多放,也许这些亮点就会出来了啊。
总之,这堂课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幸运的是我还有机会去磨练这堂课,希望下次的我有所进步。
课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篇七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学生理解起来并不难。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初步运用注释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文章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这个故事,读出自己的感悟。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借助微课、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微课,进阶练习,多媒体课件。
1课时。
课前操练。
1.词语训练。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教师在黑板左板书)。
峨峨泰山洋洋江河。
指名朗读,说这两个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aabc式;前面的叠词形容后面的景物)。
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
齐声朗读。
2、抢答题。前面我们看过微课,现在测试一下。
一、揭题导入(3分钟)。
1、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知音”这个词,源于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那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的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相信你们读了这篇文言文,对“知音”会有更深的理解。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质疑课题。
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奏家,琴应该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感知整体。
1.指名读课文。
2.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3.再读全文。
三、品读课文,感悟“知音”(18分钟)。
(一)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前四句)。
第一部分:伯牙遇到知音,欣喜万分。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悲痛欲绝。
2.出示插图,
说图中两个人物。
浏览课文,找出文中写两人特点的一句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两人的特点分别是什么?
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琴师,名满天下,听者众多,称赞过他的人多吗?想象一下别人是怎么夸奖他的?(想象说话)。
3.文中是怎样写一个善鼓、一个善听的呢?默读课文,用“”画出这样的句子。(学生汇报)。
课件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理解“善哉”中“善”。想象画面,理解“高山”和“流水”
4.想象说话。
教师引读: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指名回答: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
5.品“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
(2)善听的子期听懂的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吗?还有什么?引导学生说(心声、情怀、志向、苦恼、快乐……)这就是心心相印、心有灵犀,这就是知心人。板画心图案。
(3)理解“志”和“知音”。
6.配乐朗读课文的1—4句。
(二)品读课文第二部分。(最后一句)。
1.配乐,教师讲述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背景音乐《伯牙悼子期》)。
2.请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1)理解“谓”字。
(2)整个句子的意思谁再说说。
3.体会伯牙当时的心情,那就是——悲痛欲绝!
4.对话伯牙。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我们许多同学的确不解,你有什么想对伯牙说的吗?请在老师发的作业纸上写出来。
写后交流。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0分钟)。
1.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瑶琴,并写下一首短歌,来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请听: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入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学生齐读。
3.齐读文中最后一句。
4.结合资料升华主题。
(1)学生阅读资料。
(2)引读全文,升华情感。
(3)试背全文。
(4)升华主题。
五、课外作业,巩固运用(1分钟)。
从以下题中,选择一道完成:
二星级:搜集表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三星级: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有关“伯牙绝弦”的故事。题目《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可以从老师的新浪博客——龙湖之舟中查找。
五星级:将课文《伯牙绝弦》改写成一个400字左右的故事。
附:板书。
知音。
鼓志听。
念
(互相理解、互相欣赏)。
课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篇八
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它是一首动听的曲子,一幅美妙的图画,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一部催人泪下的电影,甚至是一件不起眼的小工艺品……它让我们的耳朵听到最优美的旋律,让我们的眼睛看到最亮丽的色彩,让我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时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体会感情双线并行,改变以往文言文串讲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感引导中完成学习内容。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古文更是如此。《伯牙绝弦》一文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所以需要灵活多变而又扎扎实实的朗读指导,多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读、思、议、悟,要读得充分,读得入情,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本课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时效,体会文言文的无穷魅力。
教学策略及教法: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在感受伯牙与钟子期的纯真友谊的环节,我重点抓住“绝弦”、“知音”,紧扣文本,并插入两人相识相知的小故事。最后还是通过配乐深情朗读体会“破琴绝弦”的悲痛,一是再次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二是再次感受两人深厚的友谊。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古文的节奏美和韵味美。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插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了解文言文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3、抓住对人物的描写,结合课外补充资料,感受觅得知音的畅快和失去知音的痛苦;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4、抓住子期对音乐的想象,感受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学习作者通过生动的文字将音乐艺术具体化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资料收集,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刚才那段音乐中你听到了什么?知道这是什么音乐吗?(《高山流水》)大家知道吗?《高山流水》背后有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伯牙绝弦》。(板书:25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还记得我们五年级的时候学过哪篇文言文吗?(《杨氏之子》)大家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音乐的美,并顺理成章引出课题。)。
二、解题。
请同学们再读课题,注意节奏。(伯牙/绝弦)知道伯牙是谁吗?(板书:伯牙)(相传为春秋时代人,琴技高超,是著名的音乐家)绝弦是什么意思?(绝:断绝)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注释)所以说,学习古诗文,我们都可以借助注释帮助我们理解课文。现在让你再读课题,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悲伤)齐读课题。设疑:伯牙为什么绝弦?请大家打开语文书137页,在课文中找出答案。
三、初读课文,理解“绝弦”。
1、出示课文,有节奏自读课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课文,并掌握文言文的.朗读节奏。)。
2、齐读课文,伯牙为什么绝弦?
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齐读句子,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出示)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2)当时伯牙的心情怎样?(痛失知音、摔琴,极度哀伤)我们都说知音难寻,现在子期死了,我们能通过朗读,将伯牙的心情读出来吗?齐读句子。指名读,齐读。
3、你知道子期是谁吗?(板书:钟子期)他与伯牙是什么关系?(板书:知音)什么是知音?(知己,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为什么说他们是知音?请在文中找出来。
出示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板书:善鼓善听所念,必得之)齐读句子,读出知音的关系。
(设计意图:以“绝弦”引入,初步体会伯牙“痛失知音”的心情,有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知音”。)。
四、再读课文,理解“知音”。
2、理解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出示)。
(1)这里的“善”是什么意思?(出示:擅长、善于)。
(2)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3、理解“知音”。
出示句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齐读句子,读出一个善鼓,一个善听。
(2)换位体验:如果你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请结合注释理解。
出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
课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篇九
2突出“善哉”,“知音”两个词的教学。
二,教师教法。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三,学生学法。
1,自读自悟,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2,自由探究,学会联系生活实际,用变通的方法,来感悟文言语言。
3,展开联想和想象,学会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
四,教学步骤。
(一),延续前文,读文引入。
学生点评。
老师点评:(点评中突出:课文中最难读的两个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本文中最容易读破的一个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学生读好了课文,随机总结孩子们是如何读好的,进行方法的指导:读准字音,读对句子的'节奏和停顿,正确读出语气等)。
(在前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
(二),联系实际,理解善哉。
1,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这样赞叹——指课件。
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怎么赞叹——指课件。
2,换位体验:
假如你是钟子期,当伯牙琴声志在高山,你会怎么赞叹。
假如你是钟子期,当伯牙琴声志在流水,你又会怎么赞叹。
(让学生说三到四个不同的答案,对于“善哉”,学生会说“真棒”,“太妙了”等,也同样让回答的同学把自己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然后小结:真是太好了!你们的回答“善哉”)。
3,指导学生读。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感觉到了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这样的训练,同时也是学生口述句子意思的检查与训练)。
4,作为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肯定不止表现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学生自由回答)。
生答:“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6,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炊烟……子期会怎么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课件配上《高山流水》古筝音乐)。
(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想象,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三),联系课文,感悟知音。
一,相遇知音。
(此时学生定能将自己感受到的知音间心意相通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像这样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能更深入的理解文本)。
二,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课件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预设答案: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2,断了他的心弦3,断了他的希望……)。
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段话(课件示,配上《高山流水》古筝音乐)。
(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真知己的境界,层层推进,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课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篇十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一、歌曲导入。
播放《高山流水》,这首曲子改编自一个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故事,一个关于友谊与知音的感人的故事,这是一段怎样的友情,他们的友情源于什么呢?《伯牙绝弦》这篇课文就向我们讲述了这个荡气回肠、令人回味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感受韵味。
1、自由读:
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在文中作标注: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解题质疑,激疑入文。
1、理解文章的题目:
(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对原文词句作恰当的增减,使之通顺、连贯。)。
2、伯牙在什么情况下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他要向世人表明什么?
3、你对文中的人物还有什么疑问?
四、研读课文,感受知音。
学生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一遍,讨论理解,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
“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赞叹之义。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
课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篇十一
音乐:古琴乐(配有流水声)。
我今天特意穿了一件花衣服。
生:这还用说吗?当然是我们班优秀了!
师:面对全体老师再说一遍。
既然是明星班级,让我想到了明星的演唱会。
说说周杰仑。喜欢周杰仑的歌词。方文山。
听音乐。
当你听到了这样的音乐的时候,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情景。
大自然的天籁之音。
上课。
1、这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的故事,谁来读一读课题。
2、自读课文。
说说你的感觉。
这些词语不是我们常见的,特难读。很不顺口,要理解意思,如果不理解意思就不好读了。
3、跟老师一起读这篇古文。
一句一句跟老师读。
伯伢善古琴,钟子期善听……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最后一句再读一遍:子期死,伯伢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4、自己再读课文。
请一生读课文。
第一次读古文就能读得如此通顺、正确,真让我叹为观止。谁再来读。
第二名学生在读的时候,老师打断了一下,因为洋洋兮若江河没有停顿好,请其他学生能正确地读一读,读后再请那位同学继续读。
读正确还不算,还读出了古文的味道来了。
5、请学生再练读,读出古文的停顿来。
再次齐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
课文主要写了两个人:伯伢、钟子期。
读句子:伯伢善古琴,钟子期善听。
你了解了他们的什么情况?
伯伢喜欢弹奏古琴,钟子期喜欢听。
你怎么看出了他们的喜欢?(善)。
善仅仅是喜欢吗?(善于)。
再读课文,课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伢善古琴,钟子期善听。”
边读边划。
交流:
第二、三两句话。
读读第一句,从哪里可以看出。
心中所想,全部意念,你从哪个字当中可以看到?(志)。
读一读这句话。
钟子期心中浮现了怎样的高山?
峨峨之泰山。
谁来读读这句,读出这巍峨峻跋的高山。(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请学生朗读。
跟老师读。
古人用一个峨峨兮若泰山,写出了那巍峨的感觉。
善哉之哉表示一个赞叹的语气。
谁来赞叹一下。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我觉得你泰山这个词读得特别有味道,能说说这个词吗?
泰山非常高,孔子曾登泰山而小天下,可以看出泰山是很高大的。
谁来读一读这五岳之尊的气势。
其实这句话当中,能体会这样情感的语气词不止一个哉字,还有哪个字?(兮)。
短短的一句话,为什么用了两个语气词呢?
情不自禁地用了两个语气词!强烈地感叹。
谁来读一读,读好这两个语气词。
关注“善”,课文中的两个善一样吗?
上面的善是指善于,很会做某种事情,下面是指他琴弹得非常好。
像子期一样来赞美一样伯伢,再读这句话。
出示另外一句: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谁来读一读。
一生读后:听出了那种江河的气概,谁再来读一读。
再请一生来读。
关注学生读得比较好的地方,讲讲你是怎样理解的。
请了好几个学生来读。
小结:伯伢弹什么,钟子期都能听懂,这真是——伯伢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你有何理解?
从学生的回答中,回归到文中的“字”。如果,伯伢所想到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是伯伢所想到的?——引到“念”字。
出示课文第二、三两句。
读一读。
其实他俩人是偶然的相遇,读读大屏幕中的内容,你会有更多的了解。
(补充他俩人相遇时的内容,配古琴和萧的音乐)。
你觉得伯伢此时心情怎样?(非常激动,非常高兴……)。
如果你是伯伢,此时你会向钟子期说什么?把想说的写在纸上。
交流:
子期啊,你真可谓是我的知音啊,只有你可以听懂我的琴声和心声啊!
知我者,莫过于子期啊!
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一个知音足矣啊!)。
……。
再来读读这高山流水,体会伯伢的志向和胸怀。
指名读。
古人常说,仁者见山,智者见水,你分明读出了一个大人大致的伯伢。
齐读。
伯伢的心声钟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吗?(听懂了)为什么如此的肯定。
关注:钟子期必得之。(必)。
胸怀也懂,志向也懂,音乐也懂,这才是真正的知音啊!
他们多想永远这样相互理解,他们约定来年再次相会。然而当他再次来到这里的时候,等到的不是钟子期的人,而是冰冷的墓碑。此刻他多想在坟前再为钟鼓一段啊,他内心的痛楚全都化为了琴声。(课件随即播放鼓琴的音乐——显得杂乱,最终断弦而绝)。
你从琴声中听出了什么?
虽然不如从前好听了,但是我能听出了他好像在说,你为什么不等等我呢?
我听出了他对钟的思念。
听到了他对钟的诀别!
师:伯伢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知音了了,能把伯伢当时的心情读出来吗?
生读最后一句。
断的只是弦吗?绝的只是琴吗?
道是无情却有琴!让我们记住着千古绝唱!
课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2.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2、了解伯牙,解释“绝”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吗?
3、现在你脑中冒出的问题是什么?(既然伯牙是著名的琴师,应该爱琴如同。
自己的生命,却为何断绝琴弦呢?)。
1、请同学们以自己的节奏大声地读课文,至少读两遍,碰到难读地方的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课文,评价:读文言文我们要读出停顿与节奏,才能让人感受到古文的节奏美与韵律美。有困难的可以看看大屏幕上的停顿来练练。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
绝弦,终身∕不复鼓。
4练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读得很好。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文言文的中有些字词的意思和我们现在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参考书中的注。
释或者词语手册再去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你读懂了?
2、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1)善是什么意思?文中还有两个善字,你能猜出什么意思吗?
3、从课文哪里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
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到:好啊,就像高高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听了感叹地说:“真妙啊!就像宽广的江河在我心里流过。”)。
(2)你从这句话中还能读出什么?
理解他们的心意相通。
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牙的弹奏水平很高?
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如何理解?
伯牙心里想到高山,琴声就表达出高山,心里想到流水,琴声就表达出流水。
(5)带着这种感受读读。
(6)伯牙善鼓琴,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表现高山流水,还会表达什么呢?
教师小结:伯牙的琴声中有自己高远志向的表白,有内心怀才不遇的郁闷,有对亲人绵绵不绝的思念,更有对大自然美丽风景的赞美。
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雨雪,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炊烟,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琴声中每一份情感都能得到钟子期的心领神会,每一首曲子都能得到钟子。
期恰如其分的评价,面对如此善听的钟子期,伯牙又会是怎样的心情,他会对。
钟子期说什么?
这样情投意合,这样的心意相通,他们真是——知音呀!
2、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四、感受知音离世之悲,感悟绝弦。
1、知音相聚,是如此的和谐、美好、欢乐,短暂的相聚过后,两人分别。相。
约在明年春暖花开之际,再度相聚,伯牙苦苦等待,日夜盼望,盼来的却是子。
期去世的消息。听到这个消息,伯牙的心情是怎样的?
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齐读,伯牙怎么说?(谓世再无知音)。
2、、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要知道,伯牙可是当时楚国一流。
的琴师呀!(琴声最美妙,也没有人懂得真正欣赏。伯牙又要回到无人理解,
无人倾诉的痛苦中,于是就:齐读: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乃”是什么意思?
(2)伯牙断绝了琴弦,断的仅仅是琴弦吗?还断绝了什么?
(3)当你理解了伯牙的心情,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伯牙来到子期墓前,破琴绝弦并写下了一首短歌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出示诗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3、此时此刻,我们都被伯牙的深情感动了,你想对伯牙说什么?是想安慰他、赞美他、还是鼓励他劝慰他呢?请写下来。
6、子期一死,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留下这一段凄婉动人的破琴绝弦的故事。
课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篇十三
【基础知识积累】会读会写文中出生的生字新词,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方法与能力】背诵课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情感与思想】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拓展与延伸】阅读《伯牙学琴》。
【重、难点突破】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手段】本课采用多媒体flash课件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非常注重友情的民族,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教学提示:学习古文方法有两点:一是要读通,即要符合断句的要求;二是要读懂,即结合课文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要求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学习本课。
2、学生读课文,教师加以指导。
教学提示:根据学生读古文的情况,可以判断出学生在文中的哪些地方理解得不够。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课件展示:范读并画面提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教学提示:结合注释理解古文每一句话的意思,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讨论交流,确实自己不能解决的,可以向老师求教。然后,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意思。可用意译的方法,也可采用意译加直译的方法。
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与对“朋友”感情的体会,自由读古文。
2、学生个性化朗读古文主。
3、学生齐读古文。
4、试着背诵古文,时间大约是5分钟。
附:
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为知己者死”“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忘年之交”“患难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课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篇十四
课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相关诗句:(课堂备用)。
满面春风皆朋友,有缘千里终相会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相识半天下,知音只一人。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知我者,子期也!士为知己者死。
教学目标:
1、正确、通顺、有节奏的朗读课文,渗透古文朗读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利用插图、注释等方法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了解课文大意。
3、通过朗读感悟、情感体验等方式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知音深情。
教学过程:
导:(板书:泰山峨峨江河洋洋)先看看黑板上的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生说)如果说一些以景物为主的这样的词语。(生说并板书4个:白雪皑皑清风徐徐波光粼粼杨柳依依草色青青等)。
同学们,咱平时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啊!今天咱们学习的是一篇文言文,也叫古文,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关于知音的故事。
1.练读。请同学们自由读三遍课文,第一遍读准两个生字的读音及读好一个易读错的字。第二、三遍将古文读通顺,注意停顿。
2.指名读。第一个:注意听,每个字都读正确了吗?第二个:注意听,他在句子中是怎么停顿的?并练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3.练读。读出古文的味道来。什么是古文的味道呢,举例平淡的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自由读出自己的味道来。
4.指名读。
5.齐读。
1、同学们,课文读了几遍了,这篇古文的大概意思是什么?仔细看书上的插图和注解,自己先来学习学习。静静的默读,自己学习。
2、检查:老师问两个问题,看看同学们自学得怎样了。
第一个:伯牙和钟子期分别有什么特点?
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问:这两人分别有什么特点?(伯牙喜欢鼓琴,而钟子期喜欢听琴。)。
1.从哪里看出来是“喜欢”——(善)。
2.善字仅仅是喜欢的意思吗?还会是什么意思?
3.擅长。(一个是鼓琴的高手,一个是听琴的高手)指名读,读出他们的特点来。
4.鼓字是什么意思,(弹)从哪里知道的?(注释能帮我们很多忙啊!)。
5.再读,读出他们的特点,(突出善字,并注意停顿。)。
第二个:伯牙想弹什么,钟子期都听出来了吗?(想弹高山,想弹流水,都听出来了。板书:高山流水)。
同学们,伯牙鼓琴,钟子期听琴,多么诗意动人的画面啊,我们也一同前往感受一下这个场面。投影:插图及高山流水的音乐。
1.同学们,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伯牙,一个怎么的钟子斯?(弹得认真入情,听得如痴如醉)。
3.钟子期为什么不以华山或别的什么山来感叹,而选择的是泰山呢?(五岳之尊、皇上祭天的地方,巍峨而神圣)——指名读。
4.如痴如醉的钟子期听到伯牙这美妙的琴声,会发出怎样的感叹——指名读。(激动的、痴迷的、沉醉的、、、、)。
5.善哉,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怎么感叹?(好啊,棒啊,妙啊,强啊、、、、、、)。
6.再读。
同学们,伯牙表达高山的琴声令钟子期如痴如醉,伯牙表达流水的.琴声,钟子期又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投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指名读。
2.此时展现在钟子期面前的又是怎样的画面?()。
3.再读。
这正是投影——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同学们,你对这句话,现在有何感想?——念字的理解,必字的朗读。
同学们,学到这,我们觉得伯牙钟子期能如此心灵相通,那么他们可能是什么关系呢?(学生猜:朋友、知己等)真是这样的关系吗?轻声快读——投影:伯牙是春秋时期有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听他弹琴的,虽然大都是宫中的达官显贵,可却没有人真正听得懂他的琴声,伯牙甚感孤独。一日外出途中,他在高山流水间弹奏了起来,以抒发内心的苦闷。不想,一个砍柴的樵夫——钟子期,驻足静听,并听出了伯牙琴声中想要表达的意思。(配流水乐曲声)。
板书:(高山流水)巧相遇。
只可惜他们两人相处时间甚短,意犹未尽。于是相约第二年的春天再于此地相会。
投影:插图及《伤离别》曲。悠远悲伤。叙述:第二年,伯牙兴致勃勃地赶来此地与钟子期相会,再续前缘。不想,天有不测风云,等待伯牙的并不是钟子期的人,而是钟子期冰冷的墓碑。
投影: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做了什么?(板:破琴绝弦)这样做意味着什么?
2.为什么这样做?(板:谢知音)。
后人根据这个凄美的知音故事,改编成了一曲优美的乐曲——播放《高山流水》。
让我们在这美妙的琴声中,再读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