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沪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优质23篇)
教案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案编写时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案范文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如何设计教学活动和课堂组织,以及如何评估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2.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受到教育,明白考虑问题要全面的道理。
3.通过熟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会换角度审视问题。
4.积累阅读资料。
教学重点:从故事中受到教育,明白考虑问题要全面的道理。
教学难点:从故事中受到教育,明白考虑问题要全面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个题目会想到什么问题?把你想到的问题和同桌交流。
师板书课题:(两个农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2.两个农夫各自有怎样的盘算,结果如何?
3.你怎样看待这两个老农?
三、巩固课文。
1.练讲故事指名讲故事。
2.小组内交流。
3.选出课文好的部分,全班交流。
四、讨论。
组织讨论。
这两个农夫最后都受到了很大的损失,为什么?他们还应该想到什么?
小组内交流。
选出好的全班交流。
五、写一写。
根据讨论中大家提出的意见,分别给两个老农提建议,然后写下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篇二
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隔几秒钟,窗外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
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爸爸,”大孩子摇着他的腿,“你看那树多高!”
爸爸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倒是旁边的妹妹插嘴了:“不,那不是树,那是大伞。”
“哪有这么大的伞!”
“你看它多直!”妹妹分辩着。
“它是树,不是伞!”哥哥肯定地说。
小小的争论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慢慢地抚摸孩子们的头,说:“这不是伞,是白杨树。”
哥哥还不满足:“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4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理解。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4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问:知道这是什么树吗?谁见过白杨树?它有什么特点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样描绘大戈壁和生长在那里的白杨的;把爸爸谈论白杨的话画下来,试着自己理解。
三、交流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读生字组词。
2.说说书写这4个生字时应注意的问题,什么地方容易出错。
3.组词练习。
戈()晰()介()疆()。
弋()蜥()阶()僵()。
4.读一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注意纠正字音。
三、再读课文。
看看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你们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理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教学过程:
一、图文结合,感知白杨树的形象美。
1.(看录像)茫茫戈壁,铁路沿线一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
2.学生尝试说说大戈壁上白杨树的形象(理解“高大挺秀”)。
3.大戈壁有什么特点?(抓住“浑黄一体”“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等词句来理解。)。
4.讨论:在荒凉的大戈壁上,铁路沿线为什么有许多白杨树?在这荒凉的大戈壁上,白杨树为什么还生长得这样高大挺秀,说明了什么?(遮挡风沙,护卫铁路,说明这儿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儿扎根。)。
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l-3自然段,体会大戈壁的苍茫荒凉和白杨树的高大挺拔,要读出对白杨树的喜爱、崇敬的感情。
二、重点品读、感悟白杨树的品格美。
1.出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
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2.学生自由品读后逐句交流:先读,再说为什么这么读。
通过读读议议感悟白杨树的品格:高大挺拔、适应性强、坚强不屈。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句话,把白杨树的品格美和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三、再读课文,领悟建设者的人格美。
1.过渡: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2.引导读孩子们知道的内容,再推想孩子们不知道的是什么。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上学,不知道新疆是个怎样的地方。
3.孩子们不知道的,你们知道吗?分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爸爸妈妈到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爸爸把孩子们接到新疆念书是想让孩子们从小适应那里的环境,长大后接自己的班,把新疆建设得更好。
4.你们已经理解爸爸的心了,再来读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有没有觉得话中有话?重点挑一句研究一下话里边包含的意思。
5.学生各自独立研读后全班交流:先说说研究哪句,再说说研究成果。
研究第一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一样做个正直、高尚的人。
研究第二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他们,就到哪儿去工作、生活。
研究第三句的:爸爸希望孩子们到新疆后能像白杨树一样不畏艰难。
6.再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把爸爸含在里边的深情也读出来。
四、读最后一段话,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提示: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爸爸沉思孩子们是否能在新疆生根、发芽、成长,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想到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也一定会像小白杨树那样在边疆茁壮成长,因此,“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五、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表面写白杨树,实际上写的是谁?(实际上写的是爸爸和新疆的建设者。)爸爸与白杨树有什么共同点?(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
教师说明:借助白杨树来写新疆建设者,这种方法叫“借物喻人”。
2.谈谈学了课文后你受到了什么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白杨》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习多积累,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我在这方面体现得很位。
《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因而我紧紧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去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
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赞美白杨树的内容之后,我又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学生非常乐于表现自己,同时也体现了个性化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更多地运用发展性的教学评价。评价不再反映仅仅甄别选拔学生,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我在教学中的评价语较为得当,每一句能恰到好处地敲击在学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胆的表现,发挥自己潜在能力。
例如:当一个学生不太敢发言时我这样鼓励学生说:“记住把爱心献给别人,把信心留给自己。”这个学生回答后,我又鼓励说:“你真了不起啊,朗读好多么重要啊,你充分抓住了一次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正是有了这些鼓励的话,学生才会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总之,我能紧紧以新课标为教学依据,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材作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的线索,我的这节课为语文新课标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篇三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并能正确地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3抄写描写生动传神的句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小提琴演奏的影像资料。
学生:课前欣赏一些小提琴演奏的曲子。
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文,聚焦重点。
继续学习《唯一的听众》。如何学习这篇文章呢?(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神等)。
二、细读课文,感受真诚。
1默读课文,把文中描写老教授的语句勾画下来,并进行简单批注和交流。
就在每天早晨。”(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她主动要求做听众,关爱“我”,支持“我”,同时也告诉“我”要天天练习。)。
再读,你感受到什么?
(鼓励,期待,坚定,用心良苦)。
3第二次交谈:“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从未有过的感觉。”(对比读,指名读,体会老教授的真诚)。
4第三次交谈:在老人的鼓励下,“我”刻苦练习,拉的曲子越来越动听,老教授竟然对“我”说,“我”的琴声给她带来了快乐和幸福。
再读这句话,说说自己的体会。(“我”的进步;“我”坚持不懈,刻苦练习的精神;以“我”的进步为快乐幸福;体会到老人的真诚无私……)。
5当“我”从妹妹的话中得知,老妇人不仅不是聋子,而且还是最有声望的教授,又是首席小提琴手时,“我”被震撼了,感动了,“我”突然明白了什么?(老人与“我”素昧平生,却给“我”了信心,使“我”的技艺提高,让“我”感受到老人的真诚和无私,让“我”看到了老人那宽广的胸怀;老人对“我”的帮助很巧妙,是在不知不觉中督促着“我”,让“我”感受到老人的伟大)从“安详”、“微笑”体会到什么?(表扬“我”,鼓励“我”,用投入的欣赏,说明“我”进步了,使“我”信心十足)从“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体会到什么?(“我”进步了,但仍然需要努力,再攀高峰。)再读对话体会“我”与老人之间的默契。
三、精读课文,理解“秘密”
四、回顾全文,升华情感。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学习叙述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语言,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有一位久居他乡的老爷爷,他最喜欢的圣诞礼物又是什么呢?
二、自读、交流,研讨、理解:
1.教师:同学们,请用学过的方法快速阅读本文,读准字音,并思考几个自己想了解的问题或不明白的问题,等会儿在班上提出来。(5分钟)。
2.课堂上学生提问,全班讨论回答。(教师可适当对学生提问的方向加以引导)。
3.引导学生理解字词的含义。
可能出现的被提问的字词有:执拗仓皇络绎不绝瘫痪蹂躏。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引导学生练习给课文分段,理清本文的写作顺序。
(1-2):写信给叔公寄圣诞礼物成了家明一家头痛的事。
(3-7):回忆了叔公眷恋祖国的两件事。一件是教家明说北京话,一件是站在落马洲山头向北眺望祖国。
(8-15):写全家人反复讨论不能决定给叔公寄什么礼物,最后决定要写信问问叔公。
三、深入阅读,体会情感。
1.男女生分段朗读课文。
2.小组内讨论交流:为什么说圣诞包裹“奇怪”呢?从奇怪的包裹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感情朗读,积累语言。
1.指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互相评议。
2.指导学生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五,拓展学习。
课后搜集有关圣诞节的习俗,与同学们交流。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篇五
1、理解“伴随、真诚、倾听、灿烂、千言万语、传送、照耀”7个词语;查找“金波”的相关资料。
2、朗读诗歌,谈谈对“用目光倾听”的理解。
3.引导学生懂得与人交往一定要真诚。
教学重难点:朗读诗歌,谈谈对“用目光倾听”的理解。
教学流程。
一、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齐读课题。谁能简介一下作者——金波?
金波,1935年7月生于北京。大学时代开始文学创作。出版过诗集《回声》、《绿色的太阳》、《我的雪人》、《在我和你之间》、《林中月夜》、《风中的树》、《带雨的花》、《我们去看海——金波儿童十四行诗》等十余部;童话集《小树叶童话》、《金海螺小屋》、《苹果小人儿的奇遇》、《眼睛树》等多部;此外还出版有散文集《等待好朋友》、《等你敲门》、《感谢往事》。多篇作品被收入中小学语文和音乐课本。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冰心图书奖等。1992年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
你是怎样理解这个题目的?
(对题目的理解为下面的学习作铺垫。对作者的了解可以让学生认识一位儿童诗歌的作者,可以更多的阅读他的作品。)。
二、理解诗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1、请你读读诗歌,诗歌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让学生把握诗歌的主旨,为了让学生理解“目光倾听”做铺垫)。
2、妈妈对你说的最平常的话是什么?
3、板书:听别人说话,你要望着对方?
这句话平常吗?都有谁说过这样的话?
为什么要在别人说话的时候看着对方呢?请你读读第二、三小节?把相关语句画出来。
(学生总结“用目光来说话”。第一个小节实质上是个总起的段,后面的两小节是解释说明第一小节的。)。
4、你想用什么语气来读这三小节?你最想读哪几句诗句?
(指导学生美读,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诗歌的感情所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读,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5、我们一齐来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
(对最后的诗句理解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能理解“用目光倾听”的意思。)。
6、小组讨论:说说对“用目光倾听”的理解。
三、再读诗歌,体会诗歌感情。
请你再来读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提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背诵诗歌。
1、指名背诵。
2、男女生比赛背诵。
3、小组背诵。
(为了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所以让学生背。通过各种形式的背诵激发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加深学生的记忆)。
四、交流“金波”的作品。
1、请你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跟小组间的成员进行交流,把你喜欢的诗句画下来、记下来。
(交流的目的是让学生收集的资料更多,将喜欢的诗句画下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五、写一写。
1、同学们,我们回想一下平时母亲对我们的关爱。
(帮助学生收集写作素材)。
2、我们可以把自己对母亲的感谢用诗歌、一段文章表达出来,回家读给妈妈听,好吗?
3、写一写。
(将自己所学的内容结合生活事例形成自己的知识,通过文章展现出来)。
五、文章交流。
1、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读给大家听?
2、你最喜欢谁写的作品?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把作品读给大家听:一、可以让好的作品让大家欣赏;二、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取长补短。评评:可以让大家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六、板书设计。
用目光倾听。
听别人说话,你要望着对方。
用真诚的心去倾听。
与人交往要真诚。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2.从故事中受到教育,明白考虑问题要全面的道理。
教学重点:
使学生明确看待问题,处理事情不仅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还要换个角度从别人的立场审视问题,从长远打算,经过深思熟虑后再作出决定。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了解故事内容,明确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引导学生学会全面、长远地看待问题。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两个农夫”。
板书课题。
二、自由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教师指导:将课文读通、读顺,明确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读得情况。
3.小组内汇报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全班交流。
5.评价总结:这篇课文写了两个农夫在秋收后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一个认为趁天冷之前卖牛可以从中获利,另一个认为天冷前买牛节省金钱。买卖成交后,两个农夫却分别得到了不同的后果。
三、再读课文,练习讲故事。
1.再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2.小组内讲故事。
3.指名讲故事。
4.师生评价。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教师谈话:这两个农夫最后都受到了很大的损失,为什么?他们还应该想到什么?
2.默读课文独立思考。
3.小组内讨论。
(教师引导:可以提示从文中的中心出发来提出建议,提出的建议应该是双方都能得到利益,而不是文中结果。)。
4.全班交流。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思考结果,可以作适当引导。)。
五、写出你的建议。
1.根据讨论中大家提出的意见,分别给两个老农提建议,然后写下来。
2.学生练习。
3.教师巡视指导。
六、学习“阅读小提示”
1.指名读“阅读小提示”内容。
2.师生共同交流自己的理解、看法。
板书设计:
两个农夫。
一个老农卖牛和饲料(物价上涨)遭窃送命要全面考虑。
另一个老农卖牛和饲料(牛半价)遭瘟疫杀牛长远打算。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篇七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暖流”的含义,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体会_对青年人的关怀和对祖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4、学习课文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二、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通过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三、教学时间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暖流”是什么意思?本文中的暖流是指天气情况吗?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
(1)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读。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正音。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_看望南开大学师生员工并和他们亲切交谈的事。)。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思考: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2、从“涌动”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南开大学师生员工心情十分激动)为什么会这么激动?(_看望师生员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1、再读生字词。
2、讨论识记方法。
3、描红、临写。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看拼音,写词语。
和蔼抑扬顿挫沉浸阅览致意视察。
指名读第一段,说说这一段写了什么。
二、学习第二段。
1、轻声读第二段,思索:_来到了南开,主要做了什么?(具体写了_与王辉等同学交谈)。
2、分角色朗读,注意体会_是怎么问的,王辉又是怎样回答的。
3、结合课文谈感受。
(1)你觉得_怎么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细细体会。
平易近人:_来了,他满面春风,向同学们致意。……走到王辉身边,和蔼地问、兴致勃勃、抑扬顿挫。
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背《滕王阁序》、背《水调歌头•中秋》。
(2)分组朗读、讨论。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程序:分角色读——说感受——再次有感情朗读。
4、课文写_平易近人,关心青年,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但并没有直接讲出来,而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刻画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真实、自然、生动、形象)。
三、学习第三段。
1、齐读。提问:王辉为什么说自己打心眼里佩服_?
2、反复朗读王辉的话,体会其中的激动和佩服之情。
四、朗读全文。
1、课题“暖流”是什么意思?(_对师生的关心、对青年人的关怀、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使大家产生了激动、兴奋、喜悦的情绪)。
2、本文哪些词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反复朗读。
五、作业。
1、熟读《滕王阁序》、《水调歌头•中秋》。
2、小练笔:写一段话,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的一个特点。
板书:
兴奋喜悦。
平易近人关心青年。
对古典文学十分热爱。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篇八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义,从而教育学生要懂得珍惜时间。
2.指导学生学会“茬、砖、涎”3个会认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失去的一天”的含义,从而教育学生要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谁失去了一天?为什么说他失去了一天,这一天里都失去什么了?)。
二、初读课文。
1.读读课文,试着回答自己的问题。
2.检查字词。
麦茬:麦子收割后,遗留在地里的根和茎的基部。
垂涎欲滴:形容非常贪馋想吃的样子。
游手好闲:游荡成性,不爱劳动。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九岁的佩佳没有完成妈妈给他安排的一天的任务,觉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到明天去做。妈妈领他看了在这一天里拖拉机手、建筑工人、面包师的工作成果和图书馆里大家一天看过的书,使佩佳明白了自己失去了一天。)。
三、学习课文。
1.为什么说佩佳失去了一天?
出示ppt:
妈妈严肃地说:“孩子,虽然你觉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到明天去完成,可你要知道,现在地球上少栽了一棵树,人们中间少了一个知道什么叫《远处的青山》的人。现在你无论多么努力,也无法了解你失去的这一天所应了解的一切。”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然后画出佩佳在这一天中的表现,再画出其他人一天中都做了什么?谈谈你的感受。
2.交流。
佩佳:
想再睡一会儿”,他觉得“还来得及呢”“先坐一会儿再开始干活吧”,又在果园里吃吃玩玩。总之他干事一推再推,最后一事无成。
其他人:
拖拉机手这一天翻耕的麦茬地,看建筑工人新砌的一堵墙,面包师制作的面包,图书馆里一天中人们看完后还回来的书。
3.别人在这一天里做了很多事,而佩佳什么也没做,他能弥补回这天没做的事情吗?(不能,因为每一天人们都会做很多事,时间是不会倒流的。)。
4.佩佳错在哪呢?(觉得今天的事情可以放在明天去完成。)。
5.最后佩佳明白了什么叫做“失去的一天”了。
讨论:佩佳到底明白了什么?(时间一去不复返,要珍惜时间)。
四、总结。
谈谈你对“失去的一天”是怎样理解的?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篇九
一、激情导入:
播放《七子之歌》。《七子之歌》抒发了海外赤子对祖国深深的热爱,让我们随着这优美的旋律,走进《奇怪的圣诞包裹》一文,感受一位华侨老人浓郁的山河故土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流利句子,并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汇报交流。
(1)交流词语。
(2)交流文章的主要内容。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2、交流回报:按照“给叔公送礼物成了头痛的事-——回忆叔公眷恋祖国的事——全家讨论送什么——寄去奇怪的礼物——叔公的回信”这个过程记叙的。
写小标题:发愁——回忆——讨论——邮寄——读信。
四、精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生自读课文,讨论问题:
(1)为什么说圣诞包裹“奇怪”?
(2)从奇怪的圣诞包裹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能否换成“与众不同”?
2、全班交流,边理解边有感情地朗读,并解决问题:
(1)第17自然段:“故乡的泥土。”
(2)第20自然段:“祖国的泥土。”
(3)第24自然段:“内容价值——无价之宝;”“中国药材——令人奇怪。”
(4)第27自然段:“最合我心意。”
3、有感情朗读课文中能体现叔公浓郁的山河故土之情的句子或段落,体会叔公对祖国深深地眷恋。
五、拓展阅读。
师生朗读《乡愁》一诗,体会海外赤子对祖国的爱。
板书设计:
叔公。
奇怪的圣诞包裹泥土和菊花种子。
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课后反思:
这是一篇拓展阅读的课文,学生不难理解课文内容,我就让学生自读,然后交流体会,重点体会叔公对故乡深深眷恋之情,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不过本课生字中有些书面语,平时比较少见,我就给足了学生时间自学并交流。比如“蹂躏”“玄虚”学生不是很理解,我们就一起交流,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篇十
教材分析: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轻快而又充满激情的现代诗歌。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
教学理念:
把读贯穿课堂始终:朗读——读中感悟;诵读——读中生情;诗歌朗诵——以诵立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领会诗句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2.技能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用提供的词语写一段反映荒山植树后美好景象的话。
3.情感目标:(1)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2)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激起忧患意识,环保意识。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人。
冰雪融化,春天的脚步又近了。谁都向往春天,向往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向往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今天就来读一首春风扑面的现代诗——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谁来读题。从他的声音里你听出什么?还可以怎么读?你为什么这么来读。(陶醉或发问)。
二、尽情朗读诗文,读出心情,读出感受。
1、情绪渲染:诗歌是美的语言,诗歌是情的艺术。诗歌也是练习朗读的好教材。今天我们就来尽情朗读这首诗。让我们看看谁朗读得更投入,更专注,更有感情。
2、这一课中有许多生字,通过预习认识它们了吗?(1)出示本课生字(包括二类字)认读。(2)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3、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想一想怎样读能读得出彩出色。
4、师:读了以后知道这首诗歌写的是什么吗?
5、师:下面想请同学们尽情地表演或表现自己的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好吗?学生朗读水平不一,是一种资源,可以充分利用,所以学生的朗读过程可以这样进行:1、指名学生逐节朗读。2、群体评议高低,个体介绍朗读理解。3、再作新的朗读体验。教师的欣赏、评点、引导有机结合在其间。
三、指导写字1、出示生字,说说自己学会了哪些字?哪些字感觉较难写难记?2、重点指导下列生字。袍、裸:衣字旁,别写成示字旁。鼠:笔画较多,注意笔顺、间架。(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二、咀嚼诗歌韵味,探究表现特点。
1、师:同学们朗读得都很尽兴,很投入,朗读中你体会到诗歌韵味了吗?(板书暗示:语言——情韵)。
2、师:请同学们先自己默读,体会,将自己的感受、发现有书上注下来。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议一议,十分钟后集体交流。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作出评价或引导。
[咀嚼要点]之一:植树的场景结合生活经验,说说你的植树经历。如言:提着水桶,扛着树苗,走向旷野——满怀激情。挖坑,放苗,回土,浇水——一脸欢笑。这样的场景,这样的情感作者表达出来了吗?品赏体会:“踏”春风?意韵:春风是轻柔的,脚步是轻盈的。
之二:植树的意义1、课文中写了几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荒山披绿装。
动物有家园。
三、作业。
()的家园()的树叶()的秋天()的果园。
2、完成课后第四题写话练习:默读课文,想象荒山植树后的美好景象,写一段话。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集中,手段简化,致力于朗读、写字两大语文素养的,由于教者课前布置预习,因此,在教学时通过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作为起点,节约了课堂时间,为下面的初步感受性朗读争取了较大的空间。
第二课时伊始的朗读比赛,巩固了第一课时的朗读,也为下面的“品诗韵,赏语言,用情诵,立志行”奠定了基础。三个咀嚼要点则引导学生紧紧扣住文章语言,穿行其中,涵咏其中,悟情明理,体会表达特点,不亦乐乎!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篇十一
1、能正确读写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艇的特点,感受威尼斯的风光美、小艇的形态美。领会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3、了解威尼斯独特的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学习从几个方面介绍事物的写法。
2、领会作者抓住特点,把人的活动同事物、风情结合起来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内容,学习第1~3自然段。
教具准备:
1、有关威尼斯小艇的资料。
2、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标志,分析这些资料,猜一猜它们分别是哪个国家的。(播放投影片,如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埃及的金字塔、北京的_等,最后出_尼斯的小艇。)。
2、这是意大利的一座水上城市,出门见水。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威尼斯的小艇》。
3、谁来说说你在课前所了解到的威尼斯?(在意大利北部的亚德里亚海滨,蔚蓝色的海水中散布着100多个小岛,勤劳勇敢的威尼斯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这些小岛上营建了一个又一个幸福的家园,整座城市内177条水道纵横交叉,400多座桥梁横跨水道,连接着118个小岛。因此,威尼斯水城有“千桥之城”“水上城市”的称号。)。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出示卡片,读生字、新词。
威尼斯耸立小艇桥梁纵横交叉静寂雇定祷告保姆操纵自如。
2、自由放声读课文,看谁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思考: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4、简单交流读后的感受。
三、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1、自己读第1、2自然段,把你认为和小艇有关的句子画出来,并用笔画出小艇的简图。
2、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就像我们街头的汽车。读一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想想前半句与后半句之间的关系。谁能用一个恰当的关联词把它连接起来?(因为河道纵横交叉,所以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
3、威尼斯的小艇又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呢?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前画小艇,画完后介绍小艇的样子。(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
4、让我们看看小艇的样子。(出示图片)读一读课文中写小艇样子的第2自然段。(自由读,指名读。)。
5、老师出示对比句:
(1)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2)威尼斯的小艇很长,又窄又深,船头和船艄有点儿翘,行动轻快灵活。
让学生先自己读一读,再和同桌讨论讨论,然后说一说句子(1)好在哪里。
6、你能用读的方式表达对小艇的喜爱吗?(练习读,指名读,引导背。)。
四、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坐上这样的小艇一定感觉非同一般,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段话,听完后说说人们坐上小艇后可以干些什么,感觉如何。(人们坐上小艇后,可以看到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感觉很有情趣。)。
3、带着这样美好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朗读第3自然段,读出坐在小艇里的情趣。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练习背诵课文第1~3自然段。
教学反思。
1、学生基本不熟悉威尼斯异国他乡的独特地理风貌,因此教师可通过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_尼斯优美的风光。当看到图片上威尼斯到处是河道,人们推开家门就是河,要出门就得坐小艇等画面时,学生就会很直观地感受到小艇是这个城市重要的交通工具。
2、通过观看图片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并且设想船夫会说什么。这样,在无形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学生了解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了解威尼斯的风土人情。
2、学习第4自然段的写法,能围绕重点句写一段话。
教具准备:
1、威尼斯夜景图。
2、文章《威尼斯之夜》。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威尼斯小艇纵横交叉船舱保姆祷告耸立沉寂桥梁。
2、威尼斯的小艇是什么样子的?坐在小艇里有什么感觉?谁来说一说?
二、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
1、自由读一读,想一想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画出中心句。(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2、船夫的驾驶技术好在哪里呢?(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
3、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演示,边体会。把桌面当做河面,把书本摆放在“河面”上当做来往的船只,把自己的文具盒当做小艇,自己当船夫,根据课文的描述,“驾驶”小艇穿梭在河面上。
4、作者为什么能把船夫的驾驶技术写得这样精彩呢?(作者一定留心观察了,所以才写得这样好。)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总结,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5、老师引读,学生接读。
老师: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学生: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
老师:他动作灵活——。
学生: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
老师:他速度极快——。
学生: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
6、练习背诵第4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5、6自然段。
1、船夫技术这么好,生活在威尼斯的人们与小艇的关系一定非同一般。默读第5自然段。
2、文中哪些内容是作者看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3、小结威尼斯小艇的作用。
学生讨论填空题:
白天,()需要坐小艇,()需要坐小艇,()需要坐小艇,()需要坐小艇。(商人沿河做生意、青年妇女交友、小孩子外出呼吸新鲜空气、老人带全家上教堂做祷告)。
小结:生活在威尼斯的人们出门都离不开小艇,难怪作者说它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
4、白天,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小艇,夜晚也同样离不开小艇。我们一起去看看晚上的威尼斯。(出_尼斯夜景图)。
5、用自己的话说说威尼斯的夜景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6、课文是怎么写的?请大家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喜爱之情。
四总结。
学完《威尼斯的小艇》这一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呢?(学生发言)。
五布置作业,扩展活动。
1、熟练背诵课文第4~6自然段,并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阅读《威尼斯之夜》。结合阅读的感受,把威尼斯这座美丽的城市介绍给你的家人和朋友。
教学反思:
1、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会“抓住事物的特点描写”的方法,一部分学生只有感受,在写的时候不知道怎么下笔,这是要加强的地方。
2、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因此,在教学中可反复让学生阅读,从中体会那种异域风情的美。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的精神一直处于兴奋的状态,对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有裨益。
板书设计:
威尼斯的小艇。
小艇、交通工具师:能把你们的体会有感情的朗读出来吗?
四、畅谈收获,拓展延伸。
1、师:学习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生交流)。
2、拓展练习:孩子被救上来后,船长、水手、孩子又会说些什么?说一说,再写下来。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篇十二
教学过程。
2、好,时间已到,谈谈你们的感受好吗?
3、你们觉得一分钟长吗?
6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现在还是个谜,为了揭开这个谜底,我们快来读读课文吧!
二朗读理解课文。
1、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此时此刻的元元,内心一定非常后悔。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4、元元后悔什么呢?元元是不是迟到了以后进教室才后悔的?请大家读1—4自然段,找出能表现元元后悔的句子,读一读。同桌合作交流。
(三)实践活动、深入感悟。
1那么,一分钟究竟有多重要呢?下面我们亲自体验一下一分钟究竟能做什么,好不好?第一组学生读书;第二组学生写字;第三组学生口算;第四组学生绘画。一分钟过后交流汇报。
2你知道一分钟还能做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一分钟可以做很多事情,人们驾驶着汽车一分钟可以行驶11公里,印刷厂的工人叔叔借助先进的机器,一分钟可以印刷133张报纸,在北方农民伯伯能用收割机一分钟完成一百平方的麦地收割)。
4.汇报演出(在演中议一议)。
做一个永远和时间赛跑的人,这样你一定会成功。
1.齐读课文。
2.作业:(1)抄写生字词。(2)收集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篇十三
(一)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二)理解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掌握方法。
(三)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比较推理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二)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
投影片,有数轴的小片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教师:请说出几个4的倍数,几个6的倍数。(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46。
812。
1218。
1624。
2030。
…………。
教师:我们列出的两组倍数,都分别是4或者是6一个数的倍数。前面我们已研究过两个数的约数,今天来研究两个数的倍数。
(二)学习新课。
1.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1)投影片出示数轴。
老师:请在数轴上分别找出表示4的倍数和6的倍数的点。
学生用两种不同颜色的点在自己的数轴(小片子)上分别描出这些点。教师:从数轴上可以看出4和6公有的倍数是哪些?最小的是几?有没有最大的?(学生口答后,老师再在投影片上表示出来。)。
教师:想一想我们已经学过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谁能给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和其中最小的一个取个名字?(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教师:请说一说什么是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学生口答老师板书。)板书: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师:研究两个数的倍数,主要是研究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个内容。板书课题:最小公倍数。
教师:为什么集合圈里要写上省略号?(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几个数的公倍数也是无限的。)。
(3)练习:(投影片)。
把6和8的倍数和公倍数不超过50的填在下面的空圈里,再找出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几。
请一位同学填在投影片上,其余同学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2.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师:上面我们用列举的方法找到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下面来研究如何直接求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请回忆一下,求最大公约数是通过什么途径研究的?(分解质因数。)。
(1)教师:我们也从分解质因数入手,看一看一个数和它的倍数的质因数之间有什么关系。(用口答复习题的板书,把4,6的倍数逐个分解质因数。)。
板书:
4=2×26=2×3。
8=2×2×212=2×2×3。
12=2×2×318=2×3×3。
16=2×2×2×224=2×2×2×3。
20=2×2×530=2×3×5。
24=2×2×2×336=2×2×3×3。
…………。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或贴出小黑板)。
4的倍数的质因数包含了4的全部质因数;6的倍数的质因数包含了6的全部质因数。
教师:12是4的倍数吗?请说明理由。
(2)板书例2,求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
请用短除式分解质因数。(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学生口答后,老师用红色粉笔将2,3框上,说明这是公有的质因数,其余的3是18独有的,5是30独有的质因数。
学生讨论时老师巡视。然后学生总结,老师板书: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
2×3×3×5=90。
(3)教师指板书问:为什么18和30全部公有的质因数只各选一个数(即“代表”)?
学生讨论后归纳:为了保证倍数最少。
教师:请再说一说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里包含哪些质因数?(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
(4)老师:利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可以求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了简便,通常用一个短除式来分解。板书介绍写法。
方法:用公有的质因数2去除,用公有的质因数3去除,商3,5为互质数。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的商乘起来。
练习:求30和45的最小公倍数。(一位同学写投影片,其余同学写本上。)。
订正时要求说出过程。教师:除数是什么质因数?商呢?
(公有的,各自独有的。)。
教师:请说一说用短除式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般从最小的开始),一直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和最后的两个商连乘起来。
(三)巩固反馈。
1.口答:(投影片)。
10的倍数();15的倍数();
10和15的公倍数();10和15的最小公倍数()。
2.口答:(投影片)。
60=2×2×3×5;90=2×3×3×5;
60和90公有的质因数是();
60独有的质因数是();
90独有的质因数是()。
4.用短除式求下面两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18和2736和42。
5.讨论解答:
a=2×5×7b=()×()×5。
a,b的最小公倍数是2×3×5×7=210。
(四)课堂总结和课后作业。
1.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两个数的质因数里包含哪些质因数。
2.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3.作业:课本75页练习十五,1,2。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根据教材编排顺序,先利用倍数的旧知识,和数轴表示数引入公倍数和最小倍数概念,再用集合图表示来加强概念的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里包含了全部公有的质因数和各自独有的质因数。教学中,安排学生借助分解质因数式子进行对比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几个数的公倍数里,要包含这几个数的全部质因数,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里,公有的质因数只选一次,即是选“代表”,否则将不是“最小”。在学生理解了算理、了解了算法后再介绍用短除式求最小公倍数的一般形式,进而归纳出求解的步骤。
新课学习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第二部分学习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板书设计。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篇十四
本课时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通分》。通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一种应用,是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通分的意义,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学会把两个分数通分,能通过通分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3、在发现中体验成功,在练习应用中感受知识应用的价值。
三、说教材重点和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通分的关键(找准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四、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讨论法。通过学生的讨论让他们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2、借助多媒体的演示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通分的算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3、运用口答、多媒体课件等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使教学得到反馈。
4、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逐步掌握新知。
五、说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通过对操作演示的观察、分析,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体现了学生的自主。
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对本课进行了如下的预设:
六、说教学过程:
(一)再现导入。
通分是在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在新授前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安排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比较分数的大小的复习。复习第(1)题让学生回忆了两个数是互质关系、倍数关系和一般关系时怎样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复习第(2)题让学生回顾分数的基本性质,为通分过程打好基础。这两题都分散了教学中的难点。
(二)引导探索。
1、教学例3时,我先出示世界地图并提出地球上的陆地多还是海洋多的,让学生观察、判断。然后给出条件(陆地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海洋面积占地球总面积的)让学生自己说方法,说结果,说理由。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尝试完成课本第93页的两行填空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归纳两行分数的共同点,并自己总结出怎样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怎样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
2、在教学例4时,我先通过让学生思考:如果两个分数既不同分母也不同分子那又该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呢?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每一组推荐一名代表来说出思路,这时会有两种不同的思路:化成同分子分数比较;化成同分母分数比较。我首先肯定这两种思路都是可以的。然后借助题中具体的分数,引出异分母分数的概念,再引导启发学生把和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公共的分母必须是5和4的公倍数,从而引出了公分母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了计算简便,取哪一个公倍数作公分母,然后出示了通分的关键。
3、在教学通分过程时,我重点是解决对照公分母思考把原来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引导学生想:公分母是原来分母的几倍,原来分数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通分的道理,我借用多媒体演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照板书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4、在教学例4后,我就指导学生练习“做一做”,有利于进一步巩固通分的道理和通分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我把它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首先我安排了练习十八第1题,教学时,我让学生直接口答,没有作过多的追问,由学生自己填写,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第二层次:我安排的是练习十八第2题,因为通分的关键是找准分数的公分母,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此题的安排有利于巩固学生对公分母的确定,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掌握解题的技能,夯实学生的基础。
第三层次:我安排了练习十八的第3题,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防止通分的两种错误类型。
第四层次:我安排了竞赛题。把下面分数通分。三组题,男女生竞赛,每个小组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出正确答案,推举一个成员到前面抢答,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四)反馈总结。
最后我进行了课堂总结,让学生自己归纳:这堂课,你学会了什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对所学知识的梳理,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网络。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要求做到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便于理解。
这是我对这部分内容粗浅的理解和预设,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各位的耐心倾听!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篇十五
(一)理解并掌握最简分数的概念。
(二)理解并掌握约分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检查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最简分数的概念。
(二)约分的方法和正确的书写格式。
教学用具。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答填空:(投影片)。
2.请说出解答上面各题的依据是什么?
3.说出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投影)。
45和1530和1228和42。
13和3936和2729和30。
4.指出下面哪几组数中的两个数是互质数。(投影片)。
3和812和18。
15和1613和23。
25和4021和42。
5.分别说一说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
教师:学习了分数基本性质后,我们可以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得到一个与原来分数相等的新分数。今天我们来研究怎样把一个分数化成与它相等,而分子分母又比较小的分数。
(二)学习新课。
1.最简分数与约分的意义。
能利用我们学过的旧知识把它变为大小相等,而分子、分母又比较小的分数?
学生试算,小组讨论后汇报,老师根据学生汇报选择板书:(也可以让各小组代表板书。)。
教师:请再说一说第一步,第二步是怎样做的?(用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
(板书:最简分数。)。
教师:请指出下面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投影片)。
教师:请两人一组,各举出5个最简分数。
做什么?
学生口答后,老师说明: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板书课题:约分。)。
教师:请再说一说什么叫约分?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出约分的意义。
2.约分和一般书写格式。
教师:约分时,一般要连续地做除法口算,如果像上面例题那样写,比较繁,一般采用省略除数,直接写出商的形式来写。
教师边板书边介绍:
第一步,先用什么数去除分子和分母?
第二步,用6和15的公约数3再分别去除它们,分子商2,分母商。
教师:约分时,通常要把原分数化为最简分数。
学生口答练习: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分数?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数?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教师:由上可见,要使约分过程比较简便,应该怎样做?(选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约数去除。)。
(3)练习(投影片)。
把下面各分数约数:
请同学用投影片写,选出全对且书写好的作标准评价,选出几份有错误的,请全班讨论错误原因,并纠正。
教师小结:什么是约分。约分的过程。
(三)巩固反馈。
1.观察下面每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哪些有公约数2?哪些有公约数3?哪些有公约数5?(投影片)。
2.在下列分数中找出最简分数。(投影片)。
3.下面哪些分数没有约成最简分数?(投影)。
4.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投影)。
5.把下面各分数约分。(投影)。
(四)课堂总结与课后作业。
1.最简分数?
2.什么是约分?怎样约分?
3.作业:课本112页练习二十四,2,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所以约分的方法让学生试算,自己去掌握。最简分数的概念,放在试算化简之后,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即分子分母为互质数,有充分的感知基础。约分中用分子和分母的公约数去除它们的方法和算理,都很容易掌握,但是要能准确熟练地进行约分,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好求几个数的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判断互质数,除法口算等旧知识,也要掌握好约分一般书写格式中省略除数的写法,所以本课设计时,在复习准备和巩固反馈中,都安排了较多的,形式多样的练习进行训练,以提高学生约分的能力。
板书设计。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篇十六
(一)理解并掌握比较分母相同或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大小的方法。
(二)在学习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二)区别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和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用具。
教具:投影片,两张完全相同的正三角形纸片、长方形纸片。
学具:每位同学两张同样的圆形纸片、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说出表示图中阴影部分的分数(投影片出图)。
2.口答填空:(投影片)。
(1)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
3.比较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7和932和29。
(要求说出9比7多2个自然数单位,32比29多3个自然数单位。)。
教师:两个整数,我们可以根据它们包含自然数单位的多少来比较大小,那么分数又怎样来比较大小呢?这就是这节课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分数大小的比较。
(二)学习新课。
1.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1)教师出示两张完全相同的正三角形纸片,请同学说一说如何判断它们的大小?
(把两张纸重叠放在一起,完全重合,说明相等。)。
教师把两张正三角形贴在黑板上。问:请说出阴影部分各是多少?
(2)教师用小黑板条贴出线段图,请同学口答括号部分是多少?
请学生两人一组,比较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说明理由。教师巡视。
(3)教师:请观察上面比较的各组分数,同组的两个分数有什么共同处?(分母相同,分数单位相同。)。
教师: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如何比较大小?
学生口答后教师小结并板书:
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分子大的分数比较大。
练习:课本93页做一做。请两三位同学写投影,其余同学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分数的大小。
2.比较同分子分数的大小。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两张圆形纸片。并请比较它们的大小。(同样大。)。
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后,教师表扬“圆形纸片同样大,也就是单位“1”相等,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反而小。”这种想法很好。
并说明道理。
教师:请同学用两张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纸折一折或画一画,比较。
学生动手折或画,小组讨论说道理。
老师:说一说下面各组分数中,哪一个较大?为什么?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分母小的分数比较大。
练习:课本94页做一做。请两位同学写投影片,其余同学填书上。集体订正。
学生口答的后教师板书归纳:
口答练习: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投影片)。
(三)巩固反馈。
1.请自己说出两个同分母分数,比较它们的大小。
2.请一位同学说出两个同分子分数,另一位同学比较它们的大小。
4.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5.下面的括号里能填哪些分数?
(四)课堂总结与课后作业。
1.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2.作业:课本95页练习二十,1,2,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看图形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和分子是1的异分母分数的大小的基础上进行的。比较的分数范围扩大到同分子的异分母分数。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比大小的方法,是比较分数大小的最基本的方法,基本方法必须牢固、准确地掌握。教案设计时,不仅考虑到让学生掌握比较的方法,更注重了让学生从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的意义上来理解“为什么要这样比”的算理,所以教学过程中,安排了直观图形、动手折叠等,使学生对算理的理性认识,有充分的感知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
新课教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同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共分为三层。通过直观图形启发学生从分数单位的角度来理解比较方法的算理;利用线段图来巩固比较方法与算理;引导学生概括比较方法和进行练习。
第二部分学习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共分两层。通过学生操作,让学生从感性上增强对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的认识,从而理解“看分母”的算理;引导学生归纳比较的方法和进行练习。
第三部分对比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比大小的方法,找出不同点,并通过练习进行强化。
板书设计。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篇十七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共有学生21名,经过近五年的语文学习,大部分同学已具备了初步地认字、识字能力、口语交际、写作能力、预习新课文的能力和一定的自学能力。但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易分散,学习效率低下,综合学习能力欠缺,课外知识较薄弱。所以本学期除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外,还需继续在阅读书目上做进一步的指导,并且尝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结构: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
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全册还编排了8篇选读课文,并附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200个字。至此,完成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常用字的识字任务。生字表(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300个。
(二)教材特点:
1、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学习目标。
3、专题设置更加灵活,编排形式在继承中又有发展。
4、导学和练习系统地设计,更好地发挥导学、导练的功能。
5、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口语交际习作”的类型发生一定的变化。
(三)单元重点、难点。
第1单元: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第2单元: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第3单元: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表达方式;三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第4单元: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继续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
第5单元: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第6单元: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体会信息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作用,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初步学会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第7单元: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第8单元:一是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三是要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四是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四、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本册识字200个,写字150个,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阅读教学。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3、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三)口语交际教学。
1、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体现双向互动。
2、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篇十八
教材分析:
《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是一首轻快而又充满激情的现代诗歌。它主要描绘了植树活动给荒山带来的巨变,表达了少年儿童以实际行动改造荒山野岭的决心。
教学理念:
把读贯穿课堂始终:朗读——读中感悟;诵读——读中生情;诗歌朗诵——以诵立志。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领会诗句内容,理解“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的意思。
2.技能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用提供的词语写一段反映荒山植树后美好景象的话。
3.情感目标:(1)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绿化祖国、改造自然的壮志豪情;(2)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激起忧患意识,环保意识。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人。
冰雪融化,春天的脚步又近了。谁都向往春天,向往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向往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今天就来读一首春风扑面的现代诗——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谁来读题。从他的声音里你听出什么?还可以怎么读?你为什么这么来读。(陶醉或发问)。
二、尽情朗读诗文,读出心情,读出感受。
1、情绪渲染:诗歌是美的语言,诗歌是情的艺术。诗歌也是练习朗读的好教材。今天我们就来尽情朗读这首诗。让我们看看谁朗读得更投入,更专注,更有感情。
2、这一课中有许多生字,通过预习认识它们了吗?(1)出示本课生字(包括二类字)认读。(2)出示生字组成的词语,读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3、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想一想怎样读能读得出彩出色。
4、师:读了以后知道这首诗歌写的是什么吗?
5、师:下面想请同学们尽情地表演或表现自己的朗读,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好吗?学生朗读水平不一,是一种资源,可以充分利用,所以学生的朗读过程可以这样进行:1、指名学生逐节朗读。2、群体评议高低,个体介绍朗读理解。3、再作新的朗读体验。教师的欣赏、评点、引导有机结合在其间。
三、指导写字1、出示生字,说说自己学会了哪些字?哪些字感觉较难写难记?2、重点指导下列生字。袍、裸:衣字旁,别写成示字旁。鼠:笔画较多,注意笔顺、间架。(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
二、咀嚼诗歌韵味,探究表现特点。
1、师:同学们朗读得都很尽兴,很投入,朗读中你体会到诗歌韵味了吗?(板书暗示:语言——情韵)。
2、师:请同学们先自己默读,体会,将自己的感受、发现有书上注下来。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议一议,十分钟后集体交流。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作出评价或引导。
[咀嚼要点]之一:植树的场景结合生活经验,说说你的植树经历。如言:提着水桶,扛着树苗,走向旷野——满怀激情。挖坑,放苗,回土,浇水——一脸欢笑。这样的场景,这样的情感作者表达出来了吗?品赏体会:“踏”春风?意韵:春风是轻柔的,脚步是轻盈的。
之二:植树的意义1、课文中写了几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荒山披绿装。
动物有家园。
1欣赏法。
有些课文的段落荟萃了许多好词好句,我们常常为之陶醉。欣赏法则是在熟读课文后在字里行间寻觅优美词句,说出理由,感情朗读,相互交流,自赏共赏。如《爱莲说》、《春》、《听潮》等,分别圈画出有关好词佳句,通过听录音或看录像,及多次有声有色的朗读,形成记忆。
2图画法。
就是背诵课文时,凭借图画使课文的语言文字头脑回忆出来,边回忆作者怎样写雪景,及由雪景引出的对历代英雄的评论。有些诗词没有插图,我们都可以根据诗词内容与意境,自己动手画图配诗。如《望天门山》《江南春》《敕勒歌》《钱塘湖春行》等,我们都可以绘画出多幅图画,根据图回忆,图文结合,快速有趣地借图成诵。
3比较法。
即比较句式的特点进行记忆背诵。如背诵《白杨礼赞》第七段,抓住先抑后扬,先否定,再肯定,最后是四个排比反问句的句式特点。抑:没有……没有……也许……(否定句),如果……那么……(假设);扬:但是……更……它是……(先转折,又递进,然后肯定)。
当你……难道……难道……难道……难道……(第一句是肯定反问,后三句是否定反问,四个反问构成一组排比句群)。背《愚公移山》第三段则要比较对话双方的语气:智叟的话句句是嘲讽,愚公则先斥后驳。这样,从比较中折抓住了特点,背得快,记得牢,有效果。
(1)了解。看课文、看注释、看课后的“思考与练习”,看单元知识和训练,了解了这些信息后,对单篇课文和整个单元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
(2)查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扫除文字障碍。
(3)独立思考。重要的是根据提示、文章、练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能否回答。那些基础知识扎实、自学习惯好、自学能力强、有钻研精神的同学,在“思考”方面要适当地自我要求高一些。
(4)批注。就是在不懂的地方标上符号。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课前自学批的字,最好用铅笔,听课后批的字可用钢笔写,以免时间一久,将自己的见解和老师的观点搞混了。
(5)质疑。就是对文章的见解、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等提出疑问,这是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的第一步,学生只有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例如在《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中有许多将对将的单独拼杀,同学们就应该想一想这可能吗?如果不可能,作者又为什么这么写?(6)记录。就是做好读书笔记。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篇十九
一、指导思想:
以教材和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根据学生目前存在的问题,作个系统性的复习,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切实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使好、中、差不同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二、复习目标:
基础知识版块:
1、生字词:掌握本册要求学生学会的150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字义,正确书写。
2、词语:理解常用的词语并学习运用,主动积累课文中出现的四字词语和成语,正确认读,正确书写,大致了解意思,理解常用的词语并学习运用。
3、多音字:结合课文的朗读,读准多音字。对课文中带的多音字,要重点复习。
4、句子:语句通顺,表达清楚。根据要求写句子。
5、读读背背:能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段落、古诗词。熟记积累运用中要求读背的词语、名言警句、谚语,歇后语、古诗词。
阅读版块:
1、有一定的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
2、能读懂程度适合的文章。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揣摩词句的意思。
4、能把握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表达方法。
5、能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6、能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背景资料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7、能结合阅读资料,联系生活实际独立思考,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8、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间隔号的不同用法。
9、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习作版块:
1、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2、能按一定的顺序写,根据表达需要分段叙述。
3、做到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4、书写规范,
5、养成想清楚再写和写后认真修改的习惯。
三、复习措施:
1、教会学生复习方法,先全面复习每一课,再重点攻有关重点课文的重点段落。
2、采用多种方法,比如学生出题,抢答,抽查,学生互批等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3、优帮差,加强合作与督促。
4、辅差工作不放松。
5、课堂上教会学生抓住每篇课文的知识要点,重点突破,加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6、加强检查的落实,必要时动用小组长和班干协助,力求重要地方人人过关。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篇二十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课文具体的语段,感受“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感悟作者具体生动的描述。
3.原是缺水之苦,而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了快乐,体会这种写的好处。
4.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水的珍贵,激发珍惜水资源的情感。
体会文章以乐衬苦的反衬写法。
一、导入。
1、图片导入。
2、板书课题。
二、感悟描写,体悟情感。
1、默读课文,看课文中水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可以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2、出示:水是村里最珍贵的东西。
3、找出文章中描写水珍贵的句子。可以边读边画出相关句子,可以用概括性的词语写出自己的感受。
(1)出示:只有在下雨的`日子……吃来自天空的水。
(2)指名读,并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谈为什么说水珍贵。
(3)一场雨带给孩子们欢乐,让他们有了这样久逢甘露的心情,你认为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带着这份痛快、喜悦读这段。
(4)你在雨天的时候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他会这样,他们的做法让我意外之余更多的是感受到哪里的人民对水的——。
(5)自由读这段话,说说你的感受。
(6)出示:母亲用一把大锁……象征着、幸福和痛快。
(7)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看出水的珍贵。
(8)出示:从头顶倾注而下……一滴也没有被浪费掉。
(9)指名读这段话,通过想象你感受到了什么?
(10)这是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久旱逢霖的感觉,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形容,你会用那个词语?带着这种感情读这段。
(11)出示母亲的话:你们真是饿坏了?为什么用“饿”而不用“渴”?
5、文章中给村里人带来了“苦”,可作者却具体生动的描述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以乐衬托苦,更加衬托出水的珍贵。这种写法叫做反衬。
三、指导生字。
(1)出示“勺”
(2)观察生字,指出生字注意的部分。
(3)老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互评。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篇二十一
1、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学会本课3个生字,2个多音字,理解风干、吸吮、“饿”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抓关键词,交流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感受,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想象仿写,初步学习细节描写;。
通过小组合作、对比想象,了解反衬法的妙处;。
通过三个生活场景的品读与感悟,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语感,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初步学习反衬法,学习细节描写;。
学生,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两课时。
第二课时。
复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多种方式朗读,体会水的珍贵,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初步了解反衬法,学习细节描写;。
养成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良好习惯;。
一、复习导入:(4分钟)。
出示一组词语,指生读;巩固多音字,易读错词。
自由交流读书感受,顺势引导,用一个词概括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锻炼用词语概括感受的能力,并引导下一步教学)。
基本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苦”、“乐”、“珍贵”、“缺水”等,顺势把苦、乐、珍贵板书到黑板上。
交流读书方法:我们读书就是这样,有了基本的感受后,还应把自己的感受,用一两个词语概括表达出来。然后再看看作者是用怎样具体生动的来表述的。
二、精读感悟:(默读5分钟,交流指导朗读15分钟,其中第一3分钟,第二雨中5分钟,一勺水7分钟)。
默读课文,找到关于水的三个场景,标画出表现水的珍贵的词句,印象特别深刻的词,可用三角号标出。如果有了感受还能用一两个词语表达出来,写在书边上,那你还养成了读书做批注的'良好习惯。
2、读完后,小组内交流标画的词句,后全班交流,教师引导抓住关键词句,通过感情朗读,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交流顺序灵活调整)。
(1)、十里挑水。
(小结:从取水的不易,我们可以看出“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而且作者巧妙地借助几个数字,就把村里人取水的不易,形象的表现了出来。除了数字,作者还借用了村里人的一句话,同学们齐读,指一学生说出感受)。
(2)、雨中洗澡。
引导抓住:“光溜溜”、“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享受”、“抚摸与清凉”、“吃”谈出自己的感受,然后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大人们也加入了,更突出村里人对水的渴望。
再指生读,当读不好时,老师语言铺垫,指导学生读出村里人洗澡时的快乐。
作者用了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孩子们雨中洗澡的快乐,衬托出了村里人对水如此的渴望,也表现出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3)、一勺水冲凉。
同学们读标画的词句,抓住:“缓缓”、“滑过”、“倾注”、“吸吮”、“抚摸”等,读出四兄弟对这一勺水的享受。
这一勺水就能带来如此的快乐,说明平时连这些水有吗?
作者用了细节描写,像是慢镜头一样,把这份快乐一点点的享受,慢慢的享受。
让我们也慢慢的咀嚼这段文字,品味这段文字,享受这段文字,跟四兄弟一起慢慢分享这份快乐!
一起来慢慢的读,想象着读。
这一勺水就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快乐,说明平时连这一勺水都没有,人们对水是无比的渴望,而且母亲享受得到吗?“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说明什么“水的珍贵、母亲的伟大,母亲为家精打细算!”
(如果学生说不出,老师可这样引导:雨水澡带给了人们过节似的快乐,可是,这快乐毕竟太少了,更多的是……,在这骄阳下劳动的人们的感觉是……(快要风干了)而四兄弟呢?(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
狗尾巴草真的被晒干了吗?是谁给了狗尾巴草生命之水?指导读。
小结:作者用了十里挑水、雨中洗澡和一勺水冲凉的生活场景的描写,突出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中心。
(备注:如果学生说出了很多文辞很好,但不是自己教学的重点时,引导读正确,然后积累下来就可以了,略处理)。
过渡:可是,极度的缺水,明明给村里人带来的是无言的苦,作者却为什么要花大量的笔墨来写雨中洗澡和一勺水冲凉的快乐呢?(小组讨论,指生说)。
三、感悟写法,拓展提升。
1、雨中洗澡和一勺水冲凉的有水之乐,反衬了平时的无水之苦;以乐衬苦,正是平时非常的缺水,所以才非常的渴盼水,所以当有水“的时候,才有那么多的欢乐;(2分钟)。
2、直面旱区(3分钟)。
配乐欣赏图片,直面感受水的稀少。
欣赏完,说感受,(1分钟)。
先让学生说,后写;写完,简单交流。(写2分钟,交流2分钟)。
四、布置作业。
小组合作,做一期节约用水的手抄报;。
推荐阅读:《一碗水的愤怒》、《一滴水有多苦》,比较三篇文章的异同。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篇二十二
2.掌握最简分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
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训练学生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并能够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互质数.。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135÷552÷1333÷356÷799÷3。
45÷966÷1124÷836÷12125÷5。
2.投影出示下列各题,学生自由回答.。
(1)说出能被2、3、5整除的数有哪些特征?
(2)说出下面每组两个数的公约数.。
18和2412和309和72。
(3)指出下面哪两个数是互质数.。
3和812和85和27和4。
(4)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并说出你的根据.。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例1.把化简.。
1.启发学生思考化简的实际含义.。
教师提问:看到例题1这个题目,你想做些什么呢?
2.分组讨论:结合分数的基本性质,怎样将化简?
(1)分母24、分子18有公约数2,先用公约数2去除分子、分母。
(板书:)。
(2)9和12还有公约数3。
(板书:)。
教师明确:分子和分母是互质数就不能再化简了,这种过程叫约分.。
3.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约分的意义.。
板书:
4.揭示最简分数的概念.。
5.反馈练习.。
指出下面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
(二)教学例2.。
例2.把约分.。
1.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2.师生共同小结:在约分时要把分子、分母的公约数记在脑子里,直接口算,通常要。
3.反馈练习.。
把下面的分数约分.。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谈谈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四、随堂练习.。
1.回答.。
(1)判断下面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并说出为什么?
(2)观察下面每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哪些有公约数2?哪些有公约数5?哪些有公。
约数3?
2.下面哪些分数没有约成最简分数?
五、布置作业.。
把下面各分数约分.。
六、板书设计。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案篇二十三
(一)使学生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并掌握它们的特征,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二)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假分数化整数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
(二)等于1的假分数。
教学用具。
投影片,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图形中阴影部分的分数:
2.说出表示图形里阴影部分的分数,再说出它的分数单位,它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3.用分数表示直线上的点。
教师:把直线上0到1这段看作单位“1”,1到2,2到3之间也都是单位“1”。
教师: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表示这样的1份,2份,3份,4份的数各是多少?
教师:要表示这样的5份是几分之几?7份是几分之几?
教师依次在数轴上点出几个点,请学生用分数表示。学生口述教师。
教师:(指板书)根据分数的意义,我们写出了很多的分数,下面来研究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关系。板书课题:真分数和假分数。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
(1)教师:请观察黑板上的分数,比较每个分数中分子、分母的大小。试按一定的原则把这些分数分组。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根据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教师:我们把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板书:第一组后补出“真分数”,在第二、三组后补出“假分数”。
教师:请说出3个真分数,3个假分数。
线段数。说一说这两个分数的意义?这样的分数等于多少?(等于1。)。
学生讨论,汇报后老师板书在真分数后补出: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后补出: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
学生口答后,教师小结:由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真分数,假分数实际上是以1为界,把分数分为了两类。所以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关系,而课题却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练习:(投影片)。
1.下面分数中哪些是真分数?哪些是假分数?
2.把上一题中的分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出来,看一看表示真分数的点和表示假分数的点,分别在直线的哪一段上。(请两位同学写在投影板上,其余同学写在本上。)。
3.把假分数化成整数。
些分数,问:它们有没有共同的特点?
教师:这些假分数还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
教师:这些假分数实际上就是整数。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它们化成整数?这样计算的依据是什么?(分子除以分母,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要求说出算理。
教师:说一说怎样把假分数化为整数?
本上。)。
(三)巩固反馈。
1.说出四个分母是7的真分数。
2.说出3个分数值是1的假分数。
3.说出两个分母是9,分数值比1大又比2小的假分数。
4.把下面这些分数化为整数。(口答)。
5.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分母比分子大的分数是真分数;()。
(2)假分数的分子比分母大。()。
数?
(四)课堂总结与作业。
1.真分数,假分数,假分数化整数的方法。
2.作业:课本100页练习二十一,1,2,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要通过真分数,假分数的认识,使学生能全面理解分数的概念。所以教学中紧紧扣住直观图形和直线上的点表示的分数,使学生从直观上清晰地认识到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的特征,这样学生概括真、假分数的概念和特征即为水到渠成。在学生掌握了真分数、假分数概念后,再通过设问,让学生讨论出假分数化整数的方法及算理。
新课教学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真分数,假分数概念。分三层。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认识分子和分母大小关系的三种情况,了解真分数,假分数概念;引导学生比较分数值与1的大小关系,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征;利用数轴进一步让学生认识真分数、假分数与1的关系,掌握它们的分界点是1。
第二部分学习把假分数化成整数的方法。分为两层。让学生通过观察认识到这些假分数的分子都是分母的倍数;理解和掌握假分数化整数的方法。
板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