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乘小数数学教案设计大全(13篇)
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它可以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并确保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教案的编写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编写教案时,可以结合教学资源和教学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小数乘小数数学教案设计篇一
这个学期,老师教了一个新知识,是小数的乘法和除法。这个知识,可帮了我大忙啊!
昨天晚上,我妈妈一起去买苹果。苹果是2.6元一斤,妈妈买了4.5斤,本应该付钱9元。可是营业员粗心大意,不知道怎么算的,算成了12.2元钱。还好我利用了这个学期新教的知识,在脑子里算过一便后,马上纠正了营业员的失误。
不仅营业员阿姨夸我聪明,这么小都会小数乘除法了,而且在回家的`路上,妈妈还表扬我,给她省了0.5元,并且学过的知识能在生活中活用。是啊!要是没学好这门数学,以后损失的不只是这0.5元,或许是几百,几千,甚至上亿呀!
小数乘小数数学教案设计篇二
1、概括小数与分数的关系。
(1)什么样的。分数可以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来表示?
(2)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分别表示几分之几?举例说说。
师: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设计意图】小数的意义是十分抽象的概念,学生比较难理解。要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防止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因此,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始终参与到概念的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归纳、分析和综合,理解小数、分数之间的关系,最后抽象出小数的意义。从具体事例推进到语言描述,这个过程需要迁移类推,更需要抽象概括,这样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数乘小数数学教案设计篇三
《循环小数》上过后,我一直在思考着这节课中的一些问题,总为一些能注意到的没有去完善的去处理而感到遗憾,还没有能够的冷静处理课堂中宝贵的生成资源,几天了心里总觉得比较遗憾,哎,记录下来吧!希望能够给自己以警示。
一.不能够冷静处理学生课堂中的生成资源,没有让学生自我去体验。
上课一开始,我先根据一个故事,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说出:依次不断重复等循环小数意义中的关键性词语,可是第一发言的学生就说这个故事的内容是循环的,直接说出“循环”一词,而我也给这个学生及时评价,没有让学生自己去说说循环的意思,而是按我的教学设计继续引导学生去说:依次不断重复等词语,如果当时能够让学生自己说说循环的意义的同时说出:依次不断重复。我认为能让学生自我去体验循环的意义,也许效果会更好。
二.时间安排与预设的有误,没有合理的去“增、删”练习题。
循环小数的意义在本课时中是个难点,所以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循环小数意义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的透彻,耽误了一点时间,而在练习中我设计了闯五关能和循环小数做朋友的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拖堂了三四分钟,我课后想当时为什么没有说闯三关或四关,也许以后就会为针对课堂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一些习题,使课堂更完美。
三.收尾草率,失去了精彩。
本节课是个概念课,学习了不少的新知识,如:循环小数、循环节、有限小数、无限小数以及循环小数简写读写法等,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学生会很有说头,但是由于时间上的关系,我只是形式上让学生说说今天都有哪些收获,就这样草草的收尾,又使本节课失去了另一个亮点,又一个遗憾。
细节决定成败,但愿今后的我能谨记此教训,逐步向成功迈进!
小数乘小数数学教案设计篇四
《小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
小数意义的探究和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甚至是这单元教学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小数的性质、单名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等相关知识。本节课开始便指导学生认识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然后利用正方形、数轴、米尺、钱币等环节设计,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究概括一位小数的意义,再利用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就水到渠成了,使学生经历了一个螺旋上升的小数概念的体验过程,逐步对知识进行了自我构建。再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对小数计数单位的掌握,让学生感悟到小数的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1,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2,过程与方法:在操作中使学生体会小数产生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比较,以及自主探究建立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和迁移能力。
理解小数的意义,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的进率。
课件、练习纸。
一、课前谈话:
师:孩子们,认识我吗?(课件出示我的个人资料)。
个人资料。
姓名:xxx。
性别:女。
工作单位:杨汛桥镇中心小学紫薇校区。
身高:1.6米。
体重:49.5千克。
兴趣爱好:每天用1.5小时看书,用0.5小时运动。
师:请一个同学介绍一下老师。通过刚才这位同学的介绍,大家认识我了吗?大家可以叫我什么?刚才朱老师的个人资料中出现好些数字,大家认识吗?都是什么数?(小数)。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在学生感兴趣的有关老师的资料中,提供了日常生活中的有关小数的信息,介绍时顺便复习了旧知,了解了学生的起点。
师:我知道我们三年级的时候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对不对?观察我的个人资料中的四个小数,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小数点后面都只有一个数字)在数学上我们把小数点后只有一个数字的小数叫做一位小数。
师:谁能报一个和这些特别不一样的小数呢?(引导学生报出两位小数)。
师:还有不一样的吗?(三位小数),当然还有四位小数、五位小数等等。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举例,我们已经把小数按数位分了类,接下来我们继续来研究小数。
【设计意图】:开始便将小数按小数位数分类好,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学习各类小数的意义做好准备。
二、新授。
(1)正方形中。
师:今天我们从研究最小的一位小数0.1开始。(板书:0.1)看到0.1你想到什么数?(原创:《小数的意义》公开课教学设计)。
师:为什么你会想到原创:《小数的意义》公开课教学设计呢?(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原创:《小数的意义》公开课教学设计)。
师:很好,我们学小数初步认识的时候知道(原创:《小数的意义》公开课教学设计=0.1),他们的大小相等,那他们的意义相同吗?(?)。
接下来动手画一画,假设练习纸上正方形的大小用“1”来表示,现在请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画一画,用阴影表示出0.1。(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作品展示,分别分析)。
师:为什么这几个同学画的阴影部分都可以来表示0.1呢?
师:太棒了!还有谁也能像她一样表达?
生:因为他们都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十份,取了其中的一份画阴影,就是原创:《小数的意义》公开课教学设计,0.1表示十分之一。
师:说得真好,0.1就表示十分之一,十分之一就是0.1,他们的大小相等,意义也相同。
师:那空白部分表示是多少——(0.9)。
师:为什么能用0.9来表示空白部分。(0.9表示十分之九。)。
师:谁还想说——(0.9表示十分之九。)。
【设计意图】:通过借助正方形分割为条这样的直观形式,数形结合,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0.1就是十分之一,初步感知一位小数与十分之几的关系。
(2)数轴中。
师:老师这里有个图,谁上来指一下0.1在哪。(屏幕:一个有十个单位的数轴)。
师:你说说理由为什么是这里?
师:谁告诉我0.9在哪里?你是怎么找到0.9的?0.9里面有几个0.1?
师:1里面有几个0.1。
师:数轴上还有其它的小数吗?(0.2、0.3、0.7、1.1、1.3等等)。
【设计意图】:利用数学中重要的数轴,再深层次体会一位小数与十分之几的关系。
(3)生活中。
师:所以0.1米就表示十分之一米。(板书:0.1米就表示十分之一米)。
师:现在我把0.9也加一个单位名称元,0.9元的意思是?9角。
师:对,就是一元的十分之九。现在再给你们出一道题,1.3元,你们会拿1.3元吗?(先拿一元,再拿三角。)。
课件出示三幅图,找一找与1.3元相对应的图。(1,3两幅)。
师:这个1元相当于第一幅图中的什么?3角相当于什么?
那第三幅图呢?
师:你们真厉害,我们花了这么长时间来研究一位小数,谁能告诉我一位小数表示什么?(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设计意图】:在一位小数后加上单位,将抽象的数学又添上生活的实际意义,使学生再次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最后总结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师:一位小数学完了,接下来我们学习两位小数。学两位小数以前送给你们一句话。(成功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爱因斯坦)大家读一遍这句话。
师:看到了小数了吗?(看到了)看到的数是?(百分之一,百分之九十九。)。
你们看到的是分数,看到小数了吗?(百分之一就是0.01,百分之九十九就是0.99)。
生:因为第二张有一百个格子,就是说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一百份。表示起来方便,简单。
师:为什么不选第一幅呢?(它的格子没有一百,表示的是十分之几?)。
(1)()米=()米(2)选一张图用阴影部分表示出这个小数。
师:请你们自己给自己打分。我们刚才说一位数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屏幕:一数小数表示十分之几)那两位数小数表示——百分之几。(板书: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师:那你们知道最小的两位小数是什么吗?(0.01)。
【设计意图】:学习了一位小数的意义后,明白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利用方法类推,学生探究出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会相对容易。
师:依此类推,你们知道三位小数表示什么吗?(板书:三位小数表示())(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师:把1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的几分就是千分之几。那么0.001就是——,说说刚才举例中的三位小数的意义。
小练习,口答。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意义,学生自然就会联想到三位小数表示的意义,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会了迁移。
4,学习小数计数单位的进率。
课件演示观察0.1,0.01,0.001之间的变化过程,沟通三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联系。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对小数计数单位的掌握,让学生感悟到小数的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小数还有很多的知识等着大家去学习。今天的课上到这,下课!
小数乘小数数学教案设计篇五
《义务教育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三制五年级上册24~28页。
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结合“游三峡”的情境教学小数除以整数中“被除数的整数部分够商1,能除尽”的情况。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加减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小数除法中最简单、最基础的计算,为后面学习“整数部分不够商1,能除尽”和“除到被除数的小数末尾有余数”这两种特殊的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打基础,更为接下来的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学习及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学习奠定基础。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算理,学会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除法计算。
2.在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感受转化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三峡工程的宏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谈话:同学们去过长江三峡吗?今天老师给大家送来了三峡的美丽风光,请看屏幕。
(课件播放三峡的图片)。
谈话: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峡,请看屏幕,这是老师带来的一组信息:(课件出示信息窗内容)。
提问:根据这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水位平均每天上升多少米?
提问:水位平均每天上升多少米?会列式。
吗?
预设:9.84÷3=。
提问:这个算式和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相比,有什么不同?
追问:为什么用除法算式计算?
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除法的意义。
【设计意图】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本环节,引导学生欣赏图片,感受三峡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自主探索。
谈话:9.84米平均分成3份,每份到底是多少呢?先自己想办法研究研究,然后把你的想法跟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想办法自主尝试计算。
2.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
(1)都是先算984÷3=328,再缩小到3.28。
总结:是啊,都是把小数除法转化成整数除法,同学们能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真了不起。
4,理解竖式计算算理。
谈话: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1)交流竖式的计算方法。
“商的小数点为什么写在这儿?”、“2为什么写在十分位上?”
11位上,所以要在3的后面点上小数点,这样才能表示2个;余下的2个看1010。
商8写在百分位上。
交流时分三次播放课件演示计算过程。(第一次:9。
为什么写在个位上;第。
二次:2为什么写在十分位上;第三次:8为什么写在百分位上)。
5.教学竖式。
谈话:现在同学们不看屏幕,也会写竖式吗?好,我们一起把这个竖式写在黑板上!
教师引导学生说每一步的算理,并板书竖式。
【设计意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环节,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展示出学生的不同做法,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通过问题引领帮助学生进一步明析算理。
1.试一试。
谈话:现在你会用竖式来计算小数除法了吗?那老师要考考你了!抓紧时间写在练习本上。
6.42÷2=。
89.52÷8=。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
2.小数点找家。
追问:仔细观察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谈发现,明确:小数除以整数,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谈话:“小熊威尼她可没有学过小数除法,谁来告诉他小数除法怎么做?”引导学生总结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先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计算,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威尼想买一支笔,你能帮它算一算哪一种最便宜吗?(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2题。)。
买1支笔,买哪一种更便宜?
学生独立解决后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试一试为基本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小数点找家”则是在学生最容易出错的环节有针对性的加以巩固;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方法,并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方法: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先按整数除法的方法计算,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转化、类推。
情感:合作、快乐。
小数乘小数数学教案设计篇六
循环小数是小学数学第九册上期教学内容,是一个新知识,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循环小数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课本的例8,是教学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重复出现的情况,为认识循环小数提供感性材料。例9,通过计算两道除法式题,呈现了除不尽时商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某位起重复某个数字;另一种是从某位起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由此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并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接着教材用想一想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到的商会有哪些情况”。由此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到学习了循环小数以后,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学生认识到除了有限小数以外,还有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就是一种无限小数。本节课通过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成为发现者。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建构主义教学论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生先前的经验和学习兴趣。新课开始,我以学生身边的循环现象为导入点,通过计算求商,让学生在不公平的“除尽”与“除不尽”的比赛中发现问题,初步感知有限小数,无限小数,让学生体验“循环”的含义,从而说出生活中的“循环现象”,将生活与数学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循环”含义,从而为进一步探究“循环小数”的意义架起桥梁。
循环小数这种数学现象,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主动的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算一算、想一想、观察、比较、讨论中获得循环小数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与合作交流,创新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动脑、动眼、动口研究问题,获取新知。再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本,了解循环节和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以及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让学生自己发现新知,培养学生的阅读数学书的习惯和自学的能力。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再通过讨论、师解、生自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享受了不同的成功。
从认识的过程来说,形成概念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即从个别的事例总结出一般性的规律;巩固概念则是识记概念和保持概念的过程,是加深理解和灵活运用概念的过程,即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好的练习设计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进而延伸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完新知后,我由浅入深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练习,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四、通过回顾,思考,弄清本节课所获得的新知识,在大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进一步明确学习重点,掌握知识要点对所学知识得到了及时的巩固、提高、升华。
本节课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及新的教学理念。注重了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学习氛围,使全体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教学效果好。
小数乘小数数学教案设计篇七
(二)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三)通过同学的合作,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和学具。
教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4厘米、6厘米长的纸条.。
学具:1米的卷尺,1根较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名两名学生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米。
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
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和教师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样的.。
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2.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同时板书:1米=100厘米。
3.用卷尺量较长的距离。
(三)巩固反馈。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小数乘小数数学教案设计篇八
1.联系生活情境,自主学会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联系已有经验经历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理解算理,渗透转化数学思想。
3.感受三峡工程伟大成就及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算法。
教具﹑学具准备:ppt课件﹑作业纸。
师:大家去过长江三峡吗?
生:没有。
生:想!
师:请看屏幕。播放三峡美景视频。
师:看着大家陶醉的神态,就知道很美。不仅美,这里还有不少的数学问题呢!
师: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千米的速度。
生:4个小时。
师: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生:从南津关到白帝城一共有多少千米?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师:解决这个问题该怎样列式呢?
生:×4。
师:同学们看,这样的算式原来在课堂上研究过吗?那它有什么特点呢?
生:有一个数是小数。
师:那今天咱就一起研究“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师:看这个算式,谁来说一下它表示的意思?
生:一共行的千米数。
生:从南津关到白帝城一共行了多少千米。
师;刚才大家结合具体情境说了它的意义,如果单看算式,×4又表示什么?
生:就是4个相加。
生;4个48。3的和是多少。
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们不难发现,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师:谁来估计一下它大约是多少?
生:200。
生:192。
师:通过这两位同学的估计,我们可以知道×4的积在哪个范围内?
生:192—200。
师:你们的估算能力真高。现在我想知道到底是多少,该怎么办?
生:算一算。
师:会算吗?
生:会。
师:真的?
生;真的.!
师;大家不仅要会做,而且要把道理说清楚,行吗?请大家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方法写在一号作业纸上。写完成后将你的方法介绍给小组内的其他同学。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计算,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当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很快做好时,适时指出:“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很快就做好了,你能把你的方法给组内的同学介绍一下吗?还可以尝试用别的方法”。此时已经做完的学生开始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想法。
师:刚才大家好投入,都拥有了自己的方法,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师:看这个同学的方法,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我没有学过小数加法,但是我学了小数乘法,我把×4转变成+++,就这样解决了问题。
生:老师,我是用加法验算的乘法。我先用乘法计算,小数乘整数还没学,我不知道对不对,就用学过的加法来验算。
师:那你为什么没有直接用加法来计算?
生:那太麻烦了。要是18个小时的话我就累坏了。其他同学都笑了。)。
师:那咱看这个同学的计算过程。
(展示×4=48×4+×4=192+=)。
师:谁愿意猜猜他怎么想的?
生:老师,我觉得他把拆成48和,这样就能算了。
师:人家等你揭晓谜底了。他猜对了吗?
生点了点头。
师:谁有问题要问他?
生:那你能告诉大家×4为什么等于吗?
生:是3个,乘4后就有12个,所以是。
那个学生点了点头。
师:我怎么没听明白。谁听明白了?谁给我说说?
生:就是把看成3个,不管,只看3个,如果再乘4的话就是12个,这样就是12个,那么就是了。
老师仍旧在蹙着眉。
生:“老师,每人三块糖,四个人共几块?”
师:“12块呗。”
生:“这就对了。一份是3个,4份就是12个,不就是吗?”
师:这次我算是听明白了。大家听明白了吗?
生一起大声地回答:“明白了。”
师:“你为什么要把它看成3个呢?”
生:×4没学,所以就看成3个乘4。
师:同学们真得不简单。能够把小数拆成整数和小数,同样解决了问题。
师:刚才我发现大部分同学都用竖式计算。谁能上来给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老师,小数乘整数没学,我可以先不用看小数点,算完以后再点上小数点。
生:我先算48×3=192,然后再算×4=,合起来就是。
生:你还是把小数拆成整数和小数,这不算一种方法。
师:你认为这位同学的评价有道理吗?
生点了点头。
师:用竖式计算,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思路。谁再来说一遍?
生:不管小数点,先用483乘4,算完后点上小数点。
师:哪位同学有问题要问?
生:你为什么要点上小数点?
师:这同学问了一个特别有水平的问题。
生:我刚才算的时候把看成483,扩大了10倍,所以算完后再缩小10倍。
师:满意了吗?
生点点头坐下。
师:谁还有建议?
师:把看成483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是扩大到原来的10倍,然后再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师带头鼓掌。
师:这么重要的过程,哪位同学说着让我把它整理到黑板上?
生:先把看成483。
师追问:因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扩大到原来的10倍。(板书扩大到原来的10倍)。
生:算483×4等于1932,再在左边写上答案并且要点上小数点。
师再次追问:算完以后为什么要点上小数点?
生:根据积与因数的关系,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积就扩大到原来的多少倍;要使积不变,就应该再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
同学说着再一次回顾小数乘整数的算理。
师:同学们,不知不觉中,你们运用了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转化。教师板书。
师:看这三种计算方法的结果都是,和大家刚才的估计怎么样?
师:现在大家再问问自己,我会解决小数乘整数的问题了吗?
生:会!
师:那谁来说一说怎样计算小数乘整数?
生:先把小数看成整数计算,算完以后再点上小数点。
师:谁能说得更完整?
生再说。
师:看屏幕。
(屏幕出示:计算小数乘整数,先把小数转化成(),然后按照()的方法进行计算,最后()。
师:你会了一位小数乘整数,那么两位小数乘整数、三位小数乘整数你还会解决吗?
生:肯定会!
师:那就请大家试一试。
屏幕出示三峡信息。
(2)三峡电厂每天发电亿千瓦时,一周能发电多少亿千瓦时?
师:请大家从中任意选择一个解决。(指两名学生板演。)。
师:对吗?
生:对!
师:那你能给大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我先把看成328,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0倍,328乘3等于984,然后再把984缩小到眼来的百分之一。
师:怎么样?来点掌声。
师:再请这位同学说一下它的思路。
生:我是先把看成996,因数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因为一周就是7天,所以用996乘7等于6972,最后再把积缩小到原来积的千分之一。
同学们自觉地鼓起掌。
师:我发现所有的同学都是用竖式计算的,为什么?
生:简单!
师:一起看这三个算式的积与因数,你有新的发现吗?
生:因数里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师:再问问自己,我能熟练地解决小数乘整数的问题了吗?
生:能!
1、×9=×4=×7=。
2、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数,看谁填得最多。
()×()=。
师:同学们,一节课的时间马上就要结束了,回顾一下,我们有什么收获?
第五课时:小数乘以小数。
小数乘小数数学教案设计篇九
上海市小学数学新教材三年级第2单元:“用两位数除”小单元。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
2、通过自主探索和共同探讨活动,引导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学会分析归纳、有序整理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整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网络。
一、情景引入:
1、师:春天到了,勤劳的蚂蚁们在干什么呢?
7227÷53900÷45467÷538304÷279082÷7。
师:你们能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吗?你有什么好办法来判断的?
2、揭题。
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师: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我们这个单元学习的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与整理一下这个单元的内容。(板书:回顾与整理)。
二、知识整理:(通过改错训练引导学生回忆与整理有关知识)。
1、纠错1。
师:判断对与错。错在哪里?我们用哪些方法可以判断错与对?
(板贴: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到那一位)(哪一位不够商1,就商0)(估计商是几位数,除数×商+余数=被除数)。
2、纠错2。
师:错在哪里?(板贴:余数要比除数小)(及时调商最关键)。
3、小结:看来小朋友们不仅掌握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而且掌握了检验的方法。理清了思路,我们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解决问题:
师:从图上获得了什么信息?能解决什么问题?
师:每人选择2条线路,来计算小巧所花的时间。
(抽5人板演)。
师:现在你知道每条线路需要多少时间?
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5道题的计算过程。
1、前2题有什么明显的特征?(0是怎么得来的?)。
2、第3题有什么特征呢?(同头无除商9、8)。
3第4、5题你又是如何试商的?
师:根据不同的题目选择适合的试商方法,这样计算又对又快?(选择合适的试商方法进行试商,能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率)。
四、拓展训练:
师:通过刚才的问题解决,老师发现小朋友不但会做,而且会说算理。
那接下来的题目你还能又快又准确的完成吗?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复习和整理,你对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有什么话想对同学和老师说。
六、独立作业:
竖式计算并验算。
7416÷5623434÷7813066÷32。
小数乘小数数学教案设计篇十
1、能区分物体的大与小,并能按大小给4个物体排列顺序。
2、巩固认识大小标记,有一定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3、体验集体活动的快乐情感。
(2)教师(出示海洋背景图):“小鱼们要去参加游戏比赛,要求它们有顺序地排成一条线。
(3)师:“请你来帮小鱼排排队,从小红旗的`地方开始,怎样排队才能有顺序呢?”
(4)个别幼儿示范:哪位小朋友愿意试一试给小鱼排排队,我们要从小红旗的地方开始排队。
(5)请你说一说你是怎么给小鱼排队的?(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
(6)除了这样排队,还能怎样排队也是有顺序的呢?(揭示图谱含义:从大到小;从小到大)。
(1)师:“今天,水族馆要举行游泳比赛,让我们看看有哪些小动物参加呢?
(2)师:“它们有小鱼、小乌龟、小螃蟹。”
(1)教师请幼儿拿上自己的操作材料坐回座位,集体评价操作结果。
(2)教师总结。
小数乘小数数学教案设计篇十一
教科书第71—72页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的第1-3题。
1.教材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想到转化,并应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知识进行图形的等积,等周长的变形。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转化的含义和应用的手段,感受转化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价值。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转化"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学生每人一张例1的格子图。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1.谈话导入。
(分别演示蝴蝶平移的过程,第二幅图顺时针和逆时针分别旋转一次,第三幅图从左往右顺时针平移一周的过程)。
提问:(1)蝴蝶是按怎样的顺序变化而来的?
(2)花环两次变化又是怎样形成的?
(3)最后一幅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学生回答,师依次板书:平移,旋转,顺时针,逆时针。
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
1.出示例1。
提问:这两种平面图形,我们以前学过吗?(没有)你觉得它们象什么呢?(生发挥想象力回答,但要说明的是平面图形。)。
2.引导交流。
提问:你能从图上准确地数出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吗?(不能)面积会相等吗?请同学们4人一小组讨论,并可以在刚发下的作业纸上涂涂画画,验证你的结论。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并指导。
3.指导验证。
师:你们组是怎么想的?指名回答。你在观察这两幅图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说想的过程,并投影出示学生的作业纸。
(生可能回答上半圆平移下来就是下半圆,他们的面积吻合;“花瓶”突出来的半圆就是瓶口凹下去的半圆,只要分别把他们旋转180度就可以了)。
教师及时评价并用演示刚才学生说的过程。
提问:这两幅图经过旋转和平移后都变成了什么图形?(生:长方形。)。
提问:变成长方形后它们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生:相等,长和宽一样,所以面积一样。)。
教师再次演示变化过程,提问:在两幅图变化的过程中,什么不变?(面积)都把它变成了谁的面积?(生:长方形。)。
小结:因为我们无法一下子看出这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但分别把它们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后,我们就能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大小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用到这样的策略——转化。(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三、应用策略,归纳方法。
1.谈话:刚才,我们运用转化的策略把不规则的图形变成规则图形来比较大小。在有关平面图形的计算中经常会用到“转化”的策略。请同学们试着来解决以下问题。
(1)练习十四第2题的左边两幅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口答,教师相机演示。
(2)“练一练”右边的图形和练习十四第3题的第一幅图。
提问:你能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快速地求出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和同桌交流。
个别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教师相机演示。
小结: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用到了怎样的策略?(转化)我们要把复杂的图形转化未为简单的图形,具体地说又是用到了以前学习的哪些知识呢?(平移和旋转)。
四、回顾知识,体验转化。
1.谈话:其实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很多都运用了转化的策略,哪位同学来说说看。
指名回答,生可能会说:1.推导三角形公式时,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2.推导梯形时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3.推导圆面积时,把圆面积转化成长方形。4.计算小数乘法时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5.计算分数除法时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等等。
在学生说的过程中请学生说说推导的过程,并相应演示推导过程。
小结:看来,“转化”的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题策略,在刚才的交流和演示的过程中,你觉得这种策略有什么优点?(学生交流后教师相机板书:化复杂为简单,化未知为已知,化不规则为规则------)。
五、拓展运用,提升策略。
1.出示试一试:计算1/2+1/4+1/8+1/16。
提问:(1)这些分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生根据分数的意义回答,并强调单位“1”相同。(2)相邻的分数是什么关系?(后一个是前一个的1/2)。
师:我们一起来画图表示看看。师根据题目依次画图。
师:这题我们又可以怎样转化呢?学生看图解答。
指名回答。1-1/16=15/16。
(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师提示:求阴影部分,空白部分又是多少呢?)。
小结:在解决这个分数加法的计算题时,我们借助图形来分析问题,把复杂的算式变成了简单的算式。这也是运用了“转化”的策略——数形结合。(板书)。
3、出示:比较大小:16/17和35/36。
你准备怎样比?先和同桌说一说,再组织交流。体会: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一般要通分后比较大小,通分很麻烦,现在只要转化成比较1/17和1/36的大小就可以了。
2.谈话:在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时,有时我们也可以用“转化”的策略思考问题将复杂问题变得简单些。请同学们看这一题:
出示练习十四第1题。
(1)学生读题理解单场淘汰制的比赛规则并看懂图的意思。
(2)提问:什么是单场淘汰制?你能结合示意图来说说淘汰赛的过程吗?你会列式计算吗?(学生列式计算后进行解释。)。
(3)提问:如果不画图,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吗?(提示:不管第几轮,每场比赛都要淘汰几支球队?到决出冠军为止,一共要淘汰多少支球队?那么一共要比赛多少场?这样看来求比赛了多少场就转化成了什么问题?)。
(4)如果有64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3.出示练习十四第2题的第3幅图。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指名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及时评价并演示。
4.出示练习十四第3题的第2幅图。
要求图形中红色部分的周长是多少,你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后解答(思路:转化成2个圆的周长),集体校对。
小结:谁来说说我们是怎样运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这两个问题的?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什么?“转化”随时随地都在我们身边,你认为在什么时候采用“转化”的策略能较好地解决问题?生回答。
七、课堂作业:完成补充习题相关内容。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平移转化成体积相等的长方形。
旋转(顺时针,逆时针)不规则——规则。
s三角形——s平行四边形复杂——简单。
s梯形——s平行四边形未知——已知。
s圆——s长方形不熟悉——熟悉。
------。
小数乘法——整数乘法。
分数除法——分数乘法。
小数乘小数数学教案设计篇十二
1、初步感知大小、学习在两个大小不一样的物体中分别哪个大、哪个小。
2、学说“大”“小”,并会找周围坏境中的大小物体。
3、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
1、布置场景,并有意识的在场景中出现一大一小的物体。
2、教师所用的毛绒玩具,大熊和小熊、大娃娃和小娃娃。
3、操作物品:苹果、李、番茄、芒果,鱼图片。
幼儿听着音乐进活动室。
师:引导幼儿与客人老师问好。
今天我们来到美丽的公园里坐一坐好吗?(请幼儿随意坐下)。
1、逛公园,目测大小相对的事物。
师:公园里的空气真好,小朋友你猜猜看老师今天请谁来了?(出示小熊)。
师:哦原来是小熊啊,我们跟他们打个招呼吧!咦两只狗熊一样大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哦原来小朋友们是用眼睛看到的,这叫做目测,你们的'小眼睛真亮!
师:这两只狗熊比a大b小,那如果是一只狗熊,能比出大小吗?(不能)。
小结:原来两个物体放在一起才能比出大小,一个是不能比出大小的!
师:那小朋友们找找看公园里还有什么是一个大一个小的?(花儿、树、蝴蝶)。
2、出示娃娃喂娃娃吃东西。
师:吴老师今天还带了两个娃娃来公园,跟娃娃打声招呼吧,两个娃娃哪个大哪个小?
师:恩,瞧这是什么,苹果,请幼儿看看两个苹果,该怎么分!
出示实物:请两至三名幼儿上台操作,教师请幼儿检验。
师:咦,小朋友请你看一看比一比。
小数乘小数数学教案设计篇十三
本周四我展示了一节数学优质课《大和小》,本次的活动目标是:
1、幼儿学会比较物体的大小,能用“大”或“小”来表述。
2、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幼儿学会比较物体的大小,能用“大”或“小”来表述。
活动一开始,我创设带来了两位动物客人做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让幼儿比比两只猫,哪只大,哪只小,让幼儿明白什么是大小。第二环节让幼儿做变变变的游戏,比较观察玩具的大小,先给每个小朋友拿两个同一种玩具雪花片幼儿学会比较物体的大小,再让幼儿知道大的雪花片给大猫玩,小的雪花片给小猫玩。接着教师示范变变变的游戏,并让孩子们学会把话说完整。随后教师引导幼儿游戏。第三环节:分类游戏“喂猫客人吃鱼”,一条大鱼,一条小鱼,提问:谁大谁小?让幼儿自由喂猫吃鱼。大鱼喂给大猫吃,小鱼喂给小猫吃。
为了本次优质课活动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我花了几天时间准备了充分的教具。今天我的教具让每个孩子都兴奋不已,特别是活动刚开始,看到红色的大猫和绿色的小猫时,孩子们的眼神吸引过去了。在游戏这一环节,幼儿的兴趣十分高,大部分小朋友能分辨大和小,但在用语言描述时,有的孩子声音很小,也没有说清楚,其他孩子语言很清晰,能说明哪个大,哪个小。总之这节活动课教学目标基本完成了。上了这节课我感触最深的是,托班孩子最喜欢形象生动、颜色鲜艳的教具,在以后的活动中要多下功夫多做孩子们感兴趣的教具,不能只图简单,更希望孩子们在活动中学收获多多。
延伸阅读。
设计背景。
这节活动是来源于幼儿的兴趣,因为在我园发简食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对水果的大小进行对比,并互相讨论大和小。为了更加明确的区分大和小,我组织幼儿进行这样一节活动。并为幼儿提供比较的.材料。
活动目标。
1、知道要有两个或者几个物体才可以比较大小。
2、幼儿对比较大小感兴趣,乐于进行操作。
3、能够用完整的语言讲述比较结果。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比较大小的方法。
难点:能够组织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各种可以用来进行大小对比的材料。游戏场地,动物头饰,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兔妈妈带领小兔去果园帮助羊伯伯收果子。对比大苹果,小苹果,说明采收水果的要求。
二、基本部分:
1、果园到了,采收水果,
2、讨论交流:幼儿互相讨论,你采到了什么水果,有几个大的,有几个小的?
3、比较大小:老师也采了很多水果,请小朋友们帮忙分一分,那些大,那些小?
4、总结:区分大小的方法。
6、课中操:让我们一起休息一下,运动一下。
7、动手操作:利用身边的材料进行大和小的对比与区分,幼儿可以小组合作。
三、结束部分:
区分大和小的重要作用。
四、活动延伸:
故事《孔融让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