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模板18篇)
教案是教师为实施教学活动而编写的详细指导性文件。编写教案前,教师需要对所教的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准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大家可以借鉴其中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编。希望对大家的教案设计有所帮助,祝大家教学顺利,学生进步。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p5053页。)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1、知识技能:初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2、情感与态度:经历平均分的探究过程,体会除法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3、解决问题,数学思考:能用除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会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构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课本、课件、实物投影仪,棋子
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师: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大家想不想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啊?
生:想。
师: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哦,原来他们在开丰收庆祝会呢。(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呢?
(预设:学生可能会零零散散的说:有12个桃子)
师:能不能把所有的数学信息接着说完?
其他学生又补充:
师:说的真完整,那你知道这些东西是给谁准备的吗?
(预设学生会说:桃子是给猴子准备的,萝卜是给兔子准备的,竹笋是给熊猫准备的,松果是给小松鼠准备的。)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
1、分竹笋,体验不同的分法。
师:大家快看,熊猫哥哥和弟弟正盯着竹笋呢,大家来猜一猜它们在想什么呢?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二
1、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会用乘法口诀试商。
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经历试商过程,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2、会运用计算有余数除法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进一步加深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三
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除法试商的基础,多位数除多位数的试商中,大量用到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所以本单元知识非常重要。本节课的数学内容是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用竖式进行除法的计算。
如今的课改相当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新知探索时适当采用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合作与交流不仅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协作能力。
1、掌握用竖式书写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方法和要求。
2、结合具体操作,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能对除法竖式作出合理的解释。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理解竖式中各个部分的含义。
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用小棒摆正方形,今天我们继续摆一摆,请同学们拿出13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看看结果怎样?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1)能分几组,有剩余吗?(能分3组,剩1根)。
(2)怎样列式表示?13÷4=3(组)?(根)。
(3)回忆一下,我们在学习加法、减法和乘法的时候,除了列横式之外,还可以怎么列式?(竖式)。
没错,除法和它们一样,也可以写成竖式的,那么,怎么写除法的竖式呢?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出示除法竖式。
1、这道除法算式可以写成这样的竖式。(结合教材图片)像汉字“厂”的符号表示除号,除号里面的是被除数,一撇的左边写除数,商放在最上面,被除数下面写除数和商的积,横线表示相减,最后是余数。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竖式,你知道竖式中的每个数的含义吗?
预设:
(1)13表示一共有13根小棒,4表示每份分成几根,3表示13根小棒每份分4根最终分成的份数。
(2)12表示分掉的12根小棒,就是4和3的乘积,1表示余下的一根小棒。
师生总结:除法竖式的一般写法分为三步:一除二乘三减。
2、指导学生练习书写竖式,师巡视订正。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学的除法竖式,大家会写了吗,我们是怎样写除法竖式的?
我们回顾一下。(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写竖式的步骤以及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3、师: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竖式怎么写?
学生动手分小棒,然后集体讨论,反馈信息。
预设:
(1)16根小棒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2)可以写算式16÷4=4(组)。
1、完成“做一做”第1、2题。
指导学生分别拿出11、12根小棒,每3根一组分一分,根据分得的结果,确定商和余数,然后书写除法横式和相应的除法竖式,先写在书本上,然后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四”第3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竖式。
第4课时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63页例4。
[教学目标]。
1、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会用乘法口诀试商。
2、能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经历试商过程,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2、会运用计算有余数除法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进一步加深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基本练习(课件出示)。
1、摆41根小棒,每7根一堆。填:()根小棒,每()根一堆,分成了()堆,还剩()根。列式:
2、摆41根小棒,平均分成6堆。填:()根小棒,平均分成()堆,每堆是()根,还剩()根。列式: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四
谈话,出示课件:
提出问题:熊妈妈想把12支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应放几支?请小朋友想一想。
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1)指名请学生上台演示。鼓励学生有多种分法:可以是一支一支分的,也可以是两支两支分的或三支三支分的。但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支竹笋。
(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引入除法运算奠定基础,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1教案》。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五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数学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能根据平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情感态度: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六
教学例3,出示除法竖式。
1、这道除法算式可以写成这样的竖式。(结合教材图片)像汉字“厂”的符号表示除号,除号里面的是被除数,一撇的左边写除数,商放在最上面,被除数下面写除数和商的积,横线表示相减,最后是余数。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竖式,你知道竖式中的每个数的含义吗?
预设:
(1)13表示一共有13根小棒,4表示每份分成几根,3表示13根小棒每份分4根最终分成的份数。
(2)12表示分掉的12根小棒,就是4和3的乘积,1表示余下的一根小棒。
师生总结:除法竖式的一般写法分为三步:一除二乘三减。
2、指导学生练习书写竖式,师巡视订正。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学的除法竖式,大家会写了吗,我们是怎样写除法竖式的?
我们回顾一下。(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说一说写竖式的步骤以及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3、师:如果有16根小棒,每4根分一组,结果怎样?竖式怎么写?
学生动手分小棒,然后集体讨论,反馈信息。
预设:
(1)16根小棒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2)可以写算式16÷4=4(组)。
1、完成“做一做”第1、2题。
指导学生分别拿出11、12根小棒,每3根一组分一分,根据分得的结果,确定商和余数,然后书写除法横式和相应的除法竖式,先写在书本上,然后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十四”第3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竖式。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七
1、掌握用竖式书写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方法和要求。
2、结合具体操作,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能对除法竖式作出合理的解释。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除法竖式的正确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竖式中各个部分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等。
[教学过程]。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八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教材第49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1题)。
1.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使学生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是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3.通过主题图解决问题,使学生形成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技能.。
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体会求商的计算是解决问题的需要,乘法口诀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电脑课件、口算卡片.。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2.有15块点心,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块点心?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电脑课件显示教材第48页主题图“欢乐节日”.。
同学们,你们看,“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为了庆祝自己的节日,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正在有序地准备着装扮节日的彩旗、五角星和彩球呢!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发现问题,寻找信息数据.。
你们收到了哪些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
(2)分组讨论,合作学习.。
(3)小组汇报,相互交流.。
(4)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像刚才同学们提出的一些问题,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去解决呢?(除法计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板书课题: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2.教学例1.。
(1)电脑课件显示例1的画面,引出问题.。
有56面小旗,挂成8行,平均每行几面?
(2)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会吗?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4)小组汇报,相互交流,教师板书:
56÷8=7口诀:(七)八五十六。
(5)变换条件,引出除数是7的除法.。
有56面彩旗,要是挂成7行,每行挂几面?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九
教学书上第48页的例题。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指导看书上的插图)。
讲述:同学们,周末你们会外出活动吗?今天就有一群小朋友组织外出爬山,他们决定坐缆车去山上游玩。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板书:6个人每辆车坐2个人要坐()人。)。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提问:你知道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样想到的?
小组合作交流,示范扮演。
(3)教学除法算式。
j讲述: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怎样写算式呢?共有6个小朋友,先写6,再写(介绍除号,指导写法)每辆车坐2人,就在除号后面写2,刚才你们已经想出来了要坐3辆车,接下去怎样写?(边讲述边板书:62=3)。
k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
l提问:结合这道例题说一说在这个除法算式中,6、2、和3各表示什么?
教学第48页的试一试。
小结:把几个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十
1、梳理比较“等分除”与“包含除”,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经历自主表征的过程,在对比中沟通减法与除法的联系。
3、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人理解除法的意义,沟通减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
课件、小磁片、作业纸。
一、质疑,自主表征。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除法。(板书:21÷3=口)等于几?怎么验证它是对的?
引导学生画一画、分一分、算一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在作业纸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画一画、分一分、算一算的表征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在交流比较中进一步明确算式表达的含义。)。
二、沟通交流。
1、交流反馈自己的想法。
(1)乘法口诀。
(2)分一分,投影展示学生分一分的情况。
把21个圆平均分成3组,每组7个。小磁片展示,板书:21÷3=7(个)。
师:谁还有不一样的方法?
把21个圆,每组分3个,能分7组。小磁片展示,板书:21÷3=7(组)。
2、辨析,理解除法意义。
师:两道算式中的“3”表示的意思一样吗?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对照两幅图说一说。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呢?可以用减法算式表示吗?
师:你是怎么想的?
师:减了几个3?
(设计意图: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注重肯定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对比中,让学生直观感知两个“3”的不同意义,进一步明确“包含除”和“等分除”的联系与区别。)。
3、对比,沟通减法与除法的联系。
师:观察减法算式和除法算式,这两道算式之间有联系吗?
小结:每次减3,减了7次等于0,说明21里面有7个3,像这样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相同的数,就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你们更喜欢哪种表示方法呢?为什么?
这道算式能不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呢?为什么?
(设计意图:同一题材的情境便于比较,有利于直观感受数学事实,有助于学生感悟除法和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呈现的答案,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建立了除法和减法的关系桥梁,突破了难点。)。
三、编题,巩固意义。
自主编题。
根据21÷3=7,你能编一道数学问题吗?
小结:不管是分什么,只要每份分得一样多,我们都可以用除法表示,除法就是平均分。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打开思维,用生活中的实例表示21÷3=7,进一步巩固出除法的意义,有利于学生把握除法的本质)。
四、总结,回顾意义。
学了这节课,你对除法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畅所欲言,及时梳理知识,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结合板书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十一
(1)学生先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分数的初步认识第1题。
(2)指名口答填写结果,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通过交流进一步强调平均分。
2、简单的同分母加减法。
(1)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分数的初步认识第2题。
(2)全班交流,汇报结果时,结合分数的意义让学生说一说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十二
先以口算比赛的形式完成教科书第126页第1题,补充以下口算题。
80÷8=×5=4×25=65÷8=。
指名汇报,并分别说说是怎样算的。
2、复习笔算。
(1)问:用竖式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独立计算教科书第126页第2题,教师巡视,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进行指导。
3、复习估算。
(1)学生先谈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是否应用过估算,是怎样用的?
(2)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127页乘法与除法的第3题,同桌再相互说说自己是怎样估算的。
全班交流,指名说出估算方法,如果学生有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是合理的,都要给予充分肯定。如52×9≈,可以用50×9,也可以用52×10进行估算。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十三
课本p21、22页练习四第7、8、9、10题。
1、进一步体验除法算式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
2、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分一分”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图片、题卡或课件等。
2、学生举例。
3、自己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身边去发现除法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1、引导学生完成第22页练习四第10题。
(1)、请学生仔细观察图,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一听。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算式。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8题。
(1)、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汇报算式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看图,进一步理解图意,正确写出除法算式,重点区别两种不同的分法和得数后面单位名称的写法。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9题。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指名汇报是怎样计算的?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的思考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算式的意义。
(2)、全班交流汇报。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7题。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完成。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圈一圈物品的方法进行平均分。分后填写算式。让学生在独立写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读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十四
1、知识与技能: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为后面学习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
1、6除以3等于2。(复习除法的读法)
2、被除数是15,除数是3,商是5。(复习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3、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复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4、9个苹果,每3个一份,分成了3份。(复习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二、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8题。
乘法算式:5×3=15
除法算式:15÷3=5 15÷5=3
要提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9题。
一部分的.同学拿口诀,一部分的同学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学读算式,然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诀的同学就说“你的朋友在这里”。也可以交换着玩。
四、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10题。
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重点要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五、课堂小结。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十五
课本p19页例5,练习四第4、5、6题。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情景图或课件等。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教学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十六
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除法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教材在编排时从分东西引入,通过分东西使学生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例1通过让学生动手分一些实物,借助同样多,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例2使学生清楚的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写法以及除法算式的意义。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分”,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多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分一分、连一连,再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说说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目标:
2、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的意义;
3、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初步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对除法的浓厚兴趣;
5、教育学生热情待人。
重点: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
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学生大认知规律;
2、课堂上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三为目标;
3、立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和氛围。
(二)、教学设计的几个层次
1、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
在此安排了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二是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2份,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
2、用“平均分”指导操作
在教师讲完故事后,让学生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几个,就用刚学的“平均分”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3、解决如何“平均分”
上一实践只是让学生尝试着平均分,并没有告诉学生如何才是平均分,在学生操作之后,观看老马分的过程,在模仿老马的分法进行分,最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帮助学生解决了平均分。
4、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
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
5、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十七
教学内容:p1例1、p2例2口算乘法。
教学要求:掌握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的方法;并能正确、迅速地口算。
教学手段:幻灯片、小棒、口算卡等及操作。
教学过程:
一、知识铺垫:
1、表内乘法口诀(可用口算卡进行)。
2、50是几个十?700是几个百?
3、8个十是多少?24个十呢?24个百呢?
4、5个2是多少?
二、新课教学:
1、p1例1。
(1)引导学生摆小棒:每堆摆两捆(每捆10根),摆3堆。
(2)启发学生议论: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
用加法算:20+20+20=60。
用乘法算:20x3=60。
(3)引导学生看实物,理解算20x3的思维过程:3个2是6,3个2捆(2个十)是6捆(6个十),6捆就是60根,即3个20是60。结果与加法相同。
2、小结:求3个20是多少,可用乘法计算。口算20*3这样想:
2个十*3=6个十=60。
3、p2例2。
(1)显示例2幻灯片,让学生观察后掌握其数量关系。每堆有300块小木块,一共有4堆。
(2)让学生直接用乘法式子求出一共有多少块。
(3)让学生口算结果,并说出怎样想。
(4)小结:求4个300是多少,用300x4计算。这样想:
3个百*4=12个百=1200。
三、练习设计:
1、p1“做一做”。
2、p2“做一做”。
四、作业:
1、复习p1例1、p2例2。
2、p4第1、2题。
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决定了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触类旁通,而小学这一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处于匮乏阶段。
对任何知识他们都处于一种认知浅层,老师应如何使他们对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呢?通过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解读,发现苏教版二(上)第四单元第一次教学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列式的起步。该单元的教学必须扎实到位。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动手对实物摆一摆、分一分、试一试、想一想、议一议,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平均分的意义,主动建构起对“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等概念的理解。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十八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谈话,出示例课件: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小明和小红是怎样分苹果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分苹果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发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发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9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四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四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最后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