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理数的减法教案(汇总24篇)
教案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对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的具体体现。教案的编写可以参考其他教师的经验和教材的指导,但要保持创新和个性化。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相信这些教案范文会对我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篇一
(二)、导学练习[活动1]:学生课前自主完成。1.减法法则:,用字母表示为:
2、计算(1)1-5=(2)8-11=(3)6-9=。
(4)9-(-9)=(5)(-)-(-)=。
[活动2]:学生先课前自主,然后在课堂上一起和大家交流讨论。
2、一20十3十(十5)十(一7)(读作,,,的和)3、计算:(一20)十(十3)一(一5)一(十7)。注意:在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时,应该先将减法按规则统一成加法后再计算;第一个数前面的一常用括号括起来,但熟练后,第一个数带负号时,通常可以不用括号手起来。4、计算在做有理数运算时,易出符号错误。
计算:(1)(一5)一(一4)一(十1)=(一5)十(一4)十(十1)。
=(一9)十(十1)=一8。
(2)(一7)一(十4)十(一8)十(一3)一(一8)=一7十4一8一3一8=一22.以上两个小题均有错误,指出错在哪里,并改正。[学法指导:有理数混合运算,只有将减法按规则统一成加法后,才能省略加号,而减号不能省略。在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当我们把减法转化为加法时,为了书写简便,常常省略加号和括号。]5、分别指出下列两个式子的读法,表示那些数的和,并计算:(1)8一7十4一6(2)(一8)一(十4)十(一7)一(十9)。
(三)自学疑难摘要:。
自主学习小组长检查等级等,组长签字。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篇二
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能把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灵活应用运算律进行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综合运用有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1.重点:有理数加减法统一为加法运算,掌握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
2.难点:省略括号和加号的加法算式的运算方法。
3.关键:理解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成加法,以及正确理解省略加号的有理数加法形式。
教具准备。
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2.计算。
(1)(-8)+(-6);(2)(-8)-(-6);(3)8-(-6);。
(4)(-8)-6;(5)5-14.
五、新授。
我们已学习了有理数加、减法的运算,今天我们来研究怎样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例6:计算:(-20)+(+3)-(-5)-(+7)。
分析:这个式子中有加法,也有减法,可以按照运算顺序,从左到右逐一加以计算。也可以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则它改写为(-20)+(+3)+(+5)+(-7)使问题转化为几个有理数的加法。
解:(-20)+(+3)-(-5)-(+7)。
=(-20)+(+3)+(+5)+(-7)。
=[(-20)+(-7)]+[(+3)+(+5)]。
=-27+(+8)。
=-19。
把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转化为加法后,常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归纳: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用式子表示为a+b-c=a+b+(-c)。
式子(-20)+(+3)+(+5)+(-7)是-20,+3,+5,-7这四个数的和,为了书写简单,可以省略式子中的括号和加号,把它写为:-20+3+5-7.
这个式子读作负20、正3、正5、负7的和或读作负20加3加5减7。
例6的运算过程也可简写为:
(-20)+(+3)-(-5)-(+7)。
=(-20)+(+3)+(+5)+(-7)(加减法统一为加法)。
=-20+3+5-7(省略式子中的括号和括号前面的加号)。
=-20-7+3+5(加法交换律交换时,要连同符号一起交换)。
=-19(异号两数相减)。
六、巩固练习。
1.课本第24页练习。
(1)题是已写成省略加号的代数和,可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原式=1+3-4-0.5=0-0.5=-0.5。
(2)题运用加减混合运算律,同号结合。
原式=-2.4-4.6+3.5+3.5=-7+7=0。
(3)题先把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
原式=(-7)+(-5)+(-4)+(+10)。
=-7-5-4+10(省略括号和加号)。
=-16+10。
=-6。
七、课堂小结。
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通常统一成加法运算,运算时常用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般情况采用:(1)凡相加是整数的,可以先加;(2)分母相同或易于通分的分数相结合;(3)有互为相反数可以互相抵消的,先相加;(4)正、负数分别相加。总之要认真观察,灵活运用运算律。
八、作业布置。
1.课本第25页第26页习题1.3第5、6、13题。
九、板书设计:
第四课时。
1、把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转化为加法后,常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归纳: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用式子表示为a+b-c=a+b+(-c)。
2、随堂练习。
3、小结。
4、课后作业。
十、课后反思。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篇三
学习目标:。
1、理解加减法统一成加法运算的意义.
2、会将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转化为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方法:讲练相结合。
教学过程。
1、一架飞机作特技表演,起飞后的高度变化如下表:
高度的变化上升4.5千米下降3.2千米上升1.1千米下降1.4千米。
记作+4.5千米—3.2千米+1.1千米—1.4千米。
请你们想一想,并和同伴一起交流,算算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了千米.
2、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方法是。
1、现在我们来研究(—20)+(+3)—(—5)—(+7),该怎么计算呢?还是先自己独立动动手吧!
2、怎么样,计算出来了吗,是怎样计算的,与同伴交流交流,师巡视指导.
如:(-20)+(+3)-(-5)-(+7)有加法也有减法。
=(-20)+(+3)+(+5)+(-7)先把减法转化为加法。
=-20+3+5-7再把加号记在脑子里,省略不写。
可以读作:“负20、正3、正5、负7的”或者“负20加3加5减7”.
4、师生完整写出解题过程。
1、解决引例中的问题,再比较前面的方法,你的感觉是。
2、例题:计算-4.4-(-4)-(+2)+(-2)+12.4。
3、练习:计算1)(—7)—(+5)+(—4)—(—10)。
1、小结: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p241、2。
3、计算。
1)27—18+(—7)—322)。
五、作业。
1、p2552、p26第8题、14题。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篇四
1.理解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会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
2.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通过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揭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渗透事物间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重点是运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进行减法运算。解有理数减法的计算题需严格掌握两个步骤:首先将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然后依据有理数加法法则确定所求结果的符号和绝对值.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是难点,突破的关键是转化,变减为加.学习中要注意体会:小学遇到的小数减大数不会减的问题解决了,小数减大数的差是负数,在有理数范围内,减法总可以实施.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强调指出:由于把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从而减法转化为加法.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当引进负数后就可以统一用加法来解决.
2.不论减数是正数、负数或是零,都符合有理数减法法则.在使用法则时,注意被减数是永不变的.
3.因为任何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再规定几个带有减法的运算律,这样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记忆.
4.注意引入负数后,小的数减去大的数就可以进行了,其差可用负数表示。
秋高气爽、瓜果飘香,在这个收获的季节,我们又迎来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学期。因此,编辑老师为各位老师准备了这篇初一上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1.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2.了解倒数概念,会求给定有理数的倒数;。
3.通过将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转化的思想;通过有理数的除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熟练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教学难点是理解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1.有理数除法有两种法则。法则1: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是把除法转化为乘法来解决问题。法则2是把有理数除法纳入有理数运算的统一程序:一确定符号;二计算绝对值。
2.对于除法的两个法则,在计算时可根据具体的情况选用,一般在不能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一法则。
在有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二个法则比较方便。
在能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二个法则比较方便。
教法建议。
1.学生实际运算时,老师要强调先确定商的符号,然后在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求商的绝对值,求商的'绝对值时,可以直接除,也可以乘以除数的倒数。
2.关于0不能做除数的问题,让学生结合小学的知识接受这一认识就可以了,不必具体讲述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的理由。
3.理解倒数的概念。
(1)根据定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由倒数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求已知数倒数的一种基本方法:即用1除以已知数,所得商就是已知数的倒数。一般我们求已知数的倒数很少用这种方法,实际应用时我们常把已知数看作分数形式,然后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所得新数就是原数的倒数。
(3)倒数与相反数这两个概念很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分。首先倒数是指乘积为1的两个数,而相反数是指和为0的两个数。
4.关于倒数的求法要注意:
(1)求分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即可.
(2)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仍是负数.
(3)负倒数的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负倒数.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篇五
使学生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运算.
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点:记清计算器中常用功能键的用法,多进行实际操作,逐步熟悉计算器的用法.
难点:准确地用计算器进行加减运算.
引导 使用计算器、电子计算器,简称计算器,具有运算快,操作简便,体积小,功能多等特点,既可帮助我们进行各种复杂的数学计算,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数学概念,有时计算器还可以编程序或绘制各种图形.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它已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篇六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可以互相转化。2.使学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可以互相转化的思想。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态度。
重点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材提示:
本节课是学习有理数减法的第二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通过探究的方式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借助于已有知识,体会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可以互相转化的思想,如何省略加号,并且还要正确掌握省略加号后它们表示的是哪些数的和,强化混合运算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二)、导学练习[活动1]:学生课前自主完成。1.减法法则:,用字母表示为:
2.计算(1)1-5=(2)8-11=(3)6-9=。
(4)9-(-9)=(5)(-)-(-)=。
[活动2]:学生先课前自主,然后在课堂上一起和大家交流讨论。
2、一20十3十(十5)十(一7)(读作,,,的和)3、计算:(一20)十(十3)一(一5)一(十7).注意:在进行有理数混合运算时,应该先将减法按规则统一成加法后再计算;第一个数前面的一常用括号括起来,但熟练后,第一个数带负号时,通常可以不用括号手起来。4、计算在做有理数运算时,易出符号错误。
计算:(1)(一5)一(一4)一(十1)=(一5)十(一4)十(十1)。
=(一9)十(十1)=一8。
(2)(一7)一(十4)十(一8)十(一3)一(一8)=一7十4一8一3一8=一22.以上两个小题均有错误,指出错在哪里,并改正。[学法指导:有理数混合运算,只有将减法按规则统一成加法后,才能省略加号,而减号不能省略。在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当我们把减法转化为加法时,为了书写简便,常常省略加号和括号。]5、分别指出下列两个式子的读法,表示那些数的和,并计算:(1)8一7十4一6(2)(一8)一(十4)十(一7)一(十9)。
(三)自学疑难摘要:。
自主学习小组长检查等级等,组长签字。
二、合作探究。
计算:1、-5+3-2+6+7-8-9;2、-0.5-(-3)+2.75-(+7)。
3、4、
三、展示提升。
1、每个同学自主完成二中的练习后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2、每个组根据分配的任务把自己组的结论板书到黑板上准备展示。3、每个组在展示的过程中其他组的同学认真听作好补充和提问。
四、反馈与检测。
五、课后反思。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篇七
学习目标:。
1、理解加减法统一成加法运算的意义。
2、会将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转化为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方法:讲练相结合。
教学过程。
1、一架飞机作特技表演,起飞后的高度变化如下表:
高度的变化上升4.5千米下降3.2千米上升1.1千米下降1.4千米。
记作+4.5千米—3.2千米+1.1千米—1.4千米。
请你们想一想,并和同伴一起交流,算算此时飞机比起飞点高了千米。
2、你是怎么算出来的,方法是。
1、现在我们来研究(—20)+(+3)—(—5)—(+7),该怎么计算呢?还是先自己独立动动手吧!
2、怎么样,计算出来了吗,是怎样计算的,与同伴交流交流,师巡视指导。
如:(-20)+(+3)-(-5)-(+7)有加法也有减法。
=(-20)+(+3)+(+5)+(-7)先把减法转化为加法。
=-20+3+5-7再把加号记在脑子里,省略不写。
可以读作:“负20、正3、正5、负7的”或者“负20加3加5减7”。
4、师生完整写出解题过程。
1、解决引例中的问题,再比较前面的方法,你的感觉是。
2、例题:计算-4.4-(-4)-(+2)+(-2)+12.4。
3、练习:计算1)(—7)—(+5)+(—4)—(—10)。
1、小结: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2、p241、2。
3、计算。
1)27—18+(—7)—322)。
五、作业。
1、p2552、p26第8题、14题。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篇八
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会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 透转化思想,通过有理数的 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揭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渗透事物间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运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进行减法运算。
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
本节是在学习了正负数、相反数、有理数加法运算之后,以初中代数第一 册第53页的有理数减法法则及有理数减法运算的例1、例2为课堂教学内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是一种基本的有理数运算,对今后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对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师生互动法
幻灯片
1课时
1、计算(口答):
(1) 1+(-2)
(2) -10+(+3)
(3) +10+(-3)
2、出示幻灯片二:
如图:
教师引导观察
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1、师:谁能把10-3=7这个式子中的性质符号补出来呢?
(+10)-(+3)=7
再计算:(+10)+(-3),师让学生观察两式结果,由此得到:
(+10)-(+3)=(+10)+(-3)
观察减法是否可以转化为加法 计算呢?是如何转化的呢?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注意学生的参与意识)
2、再看一题:
计算:(-10)-(-3)
问题:计算:(-10)+(+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述两题结果,由此得到
(-10)-(-3)=(-10)+(+3)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式子,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教师总结:由以上两式可以看出减法运算可以转化成加法运算。
教师提问:通过以上的学习,同学们想一想两个有理数相减的法则是什么?
教师对学生回答给予点评,总结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强调法则:(1)减法转化为加法,减数要变成相反数(2)法则适用于任何两个有理数相减(3)用字母表示一般形式为a-b=a+(-b)
3 、例题讲解:
出示幻灯片三(例1和例2)
例1计算:
(1)6-(-8)
(2)(-2)-3
(3)(-2.8)-(-1.7)
(4)0-4
(5)5+(-3)-(-2)
(6)(-5)-(-2.4)+(-1)
教师板书做示范,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然后师生共同总结解题步骤,(1)转化(2)进行加法运算。
师巡视指导,最后师生讲评两个学生的解题过程。
课后练习1、2
教师巡视指导
师组织学生自己编题
1、 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本节课涉及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什么
教师点评:有 理数减法法则是一个转化法则,要求同学们掌握并能应用进 行计算。
课堂检测(包括基础题和能力提高题)
1、-9-(-11)
2、3-15
学生思考后抢答,尽量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学生观察思考如何计算
学生观察思考
互相讨论
学生口述解题过程
由两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第1小题学生抢答
第2小题找两个 学生板演。
学生回答
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教师参与互动并给予鼓励性评价。
综合考查学以致用
既复习巩固有理数加法法则,同时为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打下基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让学生通过尝试,自己认识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计算。
学生通过一个问题易于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 的学习习惯,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可以照顾不层次的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体验知识的应用性。
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学生尝试小结,疏理知识,自由发表学习心得,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解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2.6有 理数的减法
有理数减法法则:
(+10)-(+3)=(+10)+(-3)
( -10)-(-3)=(-10)+(+3)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例1:
例2:
练习:
本节课我在问题探索过程中,以提问的形式展现新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讨论交流的气氛很热烈,解决问题后有 一种成就感,从而使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且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篇九
1.会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2.认识有理数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合理性,会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4.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此外,感受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合理性以及“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有理数减法与加法的对立统一,体会“化归”的思想方法。
除课本提供的情境外,还可以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如用水位变化、存钱取钱等问题引进有理数加法。例如:
如果将上涨记为正,上涨“3cm"可记为“3”,下降记为负,下降“2cm"可记为“一2”,你能用含正、负数的算式表示水位的变化过程和结果吗?两天的水位还可能出现哪些变化?请用含正、负数的算式表示变化过程和变化结果。
(1)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算式“(3)(一2)=1”
只是借助正、负号,记录计算净胜球的计算过程与结果,算式的左边是加法,而右边的“1”是根据生活经验得到的。
课本提供的情境是“先赢后输”、“累计为赢”的类型,在将其写成含正、负数的算式并根据生活经验得出结果后,可问学生:除“先赢后输”外,两场比赛的结果还会出现哪些情况?在学生列举出“赢了再赢”,“先输后赢”,“输了再输”,“先赢后平”,“先平后赢”及“平局”等情况后,再让学生填写净胜球计算表,感受两个有理数相加的各种情况,提高学生探求运算规律的积极性。
与小学不同的是,由于有理数由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组成,所以运算时既要考虑符号也要考虑绝对值.例如,首先要确定两场比赛的输赢,这是符号问题,然后确定输赢球的个数,这是绝对值问题。
(2)设置“数学实验室”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形”上感受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采用人人都可以动手操作的笔尖在数轴上两次移动的方法,直观感受两次连续运动中,点的运动方向与移动的距离对实际移动效果产生的影响,通过“形与数”的转换,加深学生对有理数加法运算法则的理解。
例1第(1)小题是求一个正数与一个负数的和;第(2)小题是求两个负数的和;第(3)小题是求两个互为相反数的和;第(4)小题是求0与一个有理数的和。为突出运算法则,4个题目都设计为简单的整数运算。
学生应能熟练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但运算难度要以《标准》要求为准。教师在补充例题、习题时不宜在数字运算上设置障碍,当学生熟练掌握运算法则后,随着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提高、数感的增强、计算器的引入,学生处理繁难运算的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从复习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开始,由问题“在含有负数的加法运算中,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还成立吗?”引发思考,让学生感受验证的必要性,主动投入验证活动。采用在几何图形中填数字的验证方法,直观性强且易于操作。通过心算、观察、比较及更改数字等活动,学生很容易认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合理性。这种验证方法也适用于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
在认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后,可让学生口述这两个运算律,然后再用字母来表述,从中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此外,按课本中对扑克牌的约定,随意抽取扑克牌进行计算,也是验证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好办法。
例2没有要求“用运算律进行计算”,只是通过卡通人的旁白告诉学生“这样算简便”,让学生感受有时可以用运算律简化运算,练习和作业时不宜强求学生要用运算律来运算。
小丽从观察温度计上的读数出发,借助生活经验得出了日温差;小明由减法的意义,利用加法“凑”出了日温差。教学时可让学生直接观察温度计,也可制作温度计的教学课件或利用数轴演示日温差。
(1)用问题串引导学生展开探索活动,例如:
小明根据“日温差”的意义,联想小学里加法与减法的关系,“算出”日温差也是8℃。你认为他的算法行吗?说说你的理由。
小明与小丽的结论相同,是偶然巧合吗?请举例说明。
(2)比较小明与小丽的算式,感受有理数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的转化过程:减号变为加号,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
例3、例4的教学中,要注重“减法转化为加法”的过程,引导学生加深对“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的认识.例4之后,课本指出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并出现了“25—8”可以看成“25(一8)”这样的例子,但没有提出“代数和”的概念。
设计课本上“练一练”的程序运算和习题第ll题的仿“幻方”问题,是为了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可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些易于操作的有趣活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练习。
教学中,如有必要可适当补充加、减混合运算的例题、习题。
除对有理数加、减法的运算法则进行小结外,还应向学生指出,由于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小学里无法解决的被减数比减数小的减法问题,现在就有了合理的解释。换言之,在有理数范围内减法运算总可以实施。但是,两个有理数相减,差不一定比被减数小,这就是引进负数后对运算带来的重大变化。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篇十
使学生会使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运算.
2.过程与方法。
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记清计算器中常用功能键的用法,多进行实际操作,逐步熟悉计算器的用法.
难点:准确地用计算器进行加减运算.
教与学互动设计。
引导使用计算器、电子计算器,简称计算器,具有运算快,操作简便,体积小,功能多等特点,既可帮助我们进行各种复杂的数学计算,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数学概念,有时计算器还可以编程序或绘制各种图形.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它已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篇十一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减法》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
“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诸如实数、复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
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在小学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了作为“数的运算”的减法运算,但这种减法运算的学习很大程度上的是一种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
三、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运用。
上述教学程序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应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历从列举特例到归纳(不完全归纳)出一般的减法法则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四、过程分析:
1、首先与学生互动谈论合肥本地今日的气温,了解合肥今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提问:合肥今天的温差是多少度?你是怎样计算的?2、自然过渡到乌鲁木齐的温差的计算问题,在学生列出算式4–(–3)后引入课题:有理数的减法(板书课题)通过温度的比较让学生明白减法的实际意义在于同类量之间的比较,为后来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学数学的乐趣。同时这也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使学生乐于进一步探索。在学生提出可以用4–(–3)计算乌鲁木齐的温差后,教师鼓励学生充分探索计算4–(–3)的方法,得出结果为7.在学生得出4–(–3)=7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4–(–3)=7与4+3=7这两个算式及其结果。在学生对有理数的减法计算提出初步的猜想“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后,教师设问:只有4–(–3)=4+3=7这一个例子,你能不能断定这个猜想成立?引导学生通过列举具有不同代表性的特例,如:正数减去正数、正数减去零、正数减去负数、负数减去正数、负数减去零、负数减去负数、零减去正数、零减去零、零减去负数等。最后请学生根据上面的数学活动经验自主总结归纳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教师板书这一法则)学生得出结果的方法可能不一样,教学中只要是合理的都应鼓励。如采取逆运算的方法,或利用温度计直接数读数的方法等。对4–(–3)=7与4+3=7的观察、比较,是进一步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基础。可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算式的规律,帮助学生探索其中的内在关系。从提出猜想到得出正确得结论之间有一个探索验证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做数学”的过程,教学中要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探索、交流。学生通过相互补充,不断列举不同代表性的特例,在合作交流中彻底理解有理数相减时总成立的一般法则。而这个“举例”过程,正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正是一种对数学素养的培养。学生的归纳可能不规范,教师可请学生互相交流、补充使之规范,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1、师生共同完成p53例1,其中第(1)小题教师讲解,其余各题请学生完成。在完成例1后,教学中采用分组竞赛的方法及时处理p54“随堂练习”。2、师生共同完成p53例2、p54例3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并熟练利用减法法则进行减法运算。教师讲解第(1)小题时要点明算理,规范解答。互动交流式的练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更积极主动。学生在活动中能体会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例2、例3是实际问题,它们的解答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师生一起分析p55的习题第5题。在弄清题意后,请学生填写方阵图。解决问题的核心是找到“每个数都加上的同一个数”是什么,这就是有理数的减法在这个实际情境下的应用。另一方面,本题也提供了一个三阶幻方的一般填法,拓展了知识面,并为“试一试”的思考提供参考。多媒体出示总结性问题:1、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2、对这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请与你的同伴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1、课堂作业:p54-55习题2.6第1、2、3、4题2、课外思考:p55习题2.6试一试利用课堂作业及时反馈本课重、难点。利用课外思考给部分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篇十二
2、理解并初步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会做有理数减法运算。
3、能根据具体问题,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具学具多媒体、教材、计算器。
教学方法研讨法、讲练结合。
师:下面列出的是连续四周的最高和最低气温:
第1周第二周第三周第四周。
最高气温+6℃0℃+4℃-2℃。
最低气温+2℃-5℃-2℃-5℃。
周温差。
求每周的温差时,应运用哪一种运算?你认为计算结果应是什么?请列出算式,并写出计算结果。
生:温差分别是4℃、5℃、6℃、3℃,应使用减法运算。
列式为;
(+6)-(+2)=4。
0-(-5)=5。
(+4)-(-2)=6。
(-2)-(-5)=3。
师:1、根据上面的计算和计算结果,让我们以求四周的温差为例子研究一下,是否可以用加法的知识类做减法的运算。
2、是否能直接把减法转化为加法来求差?猜想一下,完成这个转化的法则是什么?
3、自己设计一些有理数的减法,用计算器检验一下你归纳的减法法则是否正确。
举例:(-5)+()=-2。
得出(-5)+(+3)=-2。
所以得到(-2)-(-5)=+3。
而(-2)+(+5)=+3。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例1:先做笔算,再用计数器检验。
(1)(-34)-(+56)-(-28);。
(2)(+25)-(-293)-(+472)。
教学过程。
解:(1)原式=-34+(-56)+(+28)。
=-90+(+28)。
=-62。
(2)原式=+25+(+293)+(-472)。
=+25+(-836)。
=676。
注意:强调计算过程不能跳步,体现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运用。
检测题。
师:巡视个别指导,订正答案。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
这个数的相反数。例1:先做笔算,再用计数器检验。
(1)(-34)-(+56)-(-28);。
(2)(+25)-(-293)-(+472)。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篇十三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减法》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
“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诸如实数、复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
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在小学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了作为“数的运算”的减法运算,但这种减法运算的学习很大程度上的是一种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
三、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运用。
上述教学程序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应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历从列举特例到归纳(不完全归纳)出一般的减法法则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减法》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
“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诸如实数、复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
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在小学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了作为“数的运算”的减法运算,但这种减法运算的学习很大程度上的是一种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
三、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运用。
上述教学程序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应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历从列举特例到归纳(不完全归纳)出一般的减法法则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四、过程分析: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说明。
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板书课题)。
通过温度的比较让学生明白减法的实际意义在于同类量之间的比较,为后来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学数学的乐趣。同时这也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使学生乐于进一步探索。
探索规律。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篇十四
3、能根据具体问题,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具学具多媒体、教材、计算器。
教学方法研讨法、讲练结合。
师:下面列出的是连续四周的最高和最低气温:
第1周第二周第三周第四周。
最高气温+6℃0℃+4℃-2℃。
最低气温+2℃-5℃-2℃-5℃。
周温差。
求每周的温差时,应运用哪一种运算?你认为计算结果应是什么?请列出算式,并写出计算结果。
生:温差分别是4℃、5℃、6℃、3℃,应使用减法运算。
列式为;
(+6)-(+2)=4。
0-(-5)=5。
(+4)-(-2)=6。
(-2)-(-5)=3。
师:1、根据上面的计算和计算结果,让我们以求四周的温差为例子研究一下,是否可以用加法的知识类做减法的运算。
2、是否能直接把减法转化为加法来求差?猜想一下,完成这个转化的法则是什么?
3、自己设计一些有理数的减法,用计算器检验一下你归纳的减法法则是否正确。
举例:(-5)+()=-2。
得出(-5)+(+3)=-2。
所以得到(-2)-(-5)=+3。
而(-2)+(+5)=+3。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例1:先做笔算,再用计数器检验。
(1)(-34)-(+56)-(-28);
(2)(+25)-(-293)-(+472)。
教学过程。
解:(1)原式=-34+(-56)+(+28)。
=-90+(+28)。
=-62。
(2)原式=+25+(+293)+(-472)。
=+25+(-836)。
=676。
注意:强调计算过程不能跳步,体现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运用。
检测题。
师:巡视个别指导,订正答案。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
这个数的相反数。例1:先做笔算,再用计数器检验。
(1)(-34)-(+56)-(-28);
(2)(+25)-(-293)-(+472)。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篇十五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减法》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
“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诸如实数、复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
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在小学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了作为“数的运算”的减法运算,但这种减法运算的学习很大程度上的是一种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
三、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运用.
上述教学程序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应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历从列举特例到归纳(不完全归纳)出一般的减法法则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四、过程分析: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篇十六
重点:记清计算器中常用功能键的用法,多进行实际操作,逐步熟悉计算器的用法
难点:准确地用计算器进行加减运算
引导 使用计算器、电子计算器,简称计算器,具有运算快,操作简便,体积小,功能多等特点,既可帮助我们进行各种复杂的数学计算,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数学概念,有时计算器还可以编程序或绘制各种图形。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它已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篇十七
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
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在小学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了作为“数的运算”的减法运算,但这种减法运算的学习很大程度上的是一种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运用。
上述教学程序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应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历从列举特例到归纳(不完全归纳)出一般的减法法则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说明。
在学生提出可以用4–(–3)计算乌鲁木齐的温差后,教师鼓励学生充分探索计算4–(–3)的方法,得出结果为7。
在学生对有理数的减法计算提出初步的猜想“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后,教师设问:
只有4–(–3)=4+3=7这一个例子,你能不能断定这个猜想成立?
最后请学生根据上面的数学活动经验自主总结归纳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教师板书这一法则)学生得出结果的方法可能不一样,教学中只要是合理的都应鼓励。
如采取逆运算的方法,或利用温度计直接数读数的方法等。
对4–(–3)=7与4+3=7的观察、比较,是进一步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基础、可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算式的规律,帮助学生探索其中的内在关系。
思考:从提出猜想到得出正确得结论之间有一个探索验证的过程,这个过程正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做数学”的过程,教学中要提供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探索、交流。
学生通过相互补充,不断列举不同代表性的特例,在合作交流中彻底理解有理数相减时总成立的一般法则、而这个“举例”过程,正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正是一种对数学素养的培养。
学生的归纳可能不规范,教师可请学生互相交流、补充使之规范,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1、师生共同完成p53例1,其中第(1)小题教师讲解,其余各题请学生完成、
在完成例1后,教学中采用分组竞赛的方法及时处理p54“随堂练习”、
2、师生共同完成p53例2、p54例3。
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并熟练利用减法法则进行减法运算。
教师讲解第(1)小题时要点明算理,规范解答。
互动交流式的练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更积极主动、学生在活动中能体会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
例2、例3是实际问题,它们的解答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师生一起分析p55的习题第5题、在弄清题意后,请学生填写方阵图、
另一方面,本题也提供了一个三阶幻方的一般填法,拓展了知识面,并为“试一试”的思考。
多媒体出示总结性问题:
1、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
2、对这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请与你的同伴交流。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1、课堂作业:
p54—55习题2、6第1、2、3、4题。
2、课外思考:
p55习题2、6试一试利用课堂作业及时反馈本课重、难点。
利用课外思考给部分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篇十八
一说教材:
(一)地位、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加与减两种运算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了解数学中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探究分析数学知识方法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难点: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探究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等。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教师并适时运用电教多媒体动画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附教学工具:温度计、投影仪、多媒体。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一)引入课题环节:
2、(提问)用算式表示:与-3的和等于-10的数。
(根据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列出减法算式后提出问题:怎样进行这里的减法运算呢?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法则是什么呢?由问题的给出,激发学生探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二)新课讲解环节:
1、通过投影仪给出以下算式:
(+10)-(+3)=+7(+10)+(-3)=+7。
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
(+10)-(+3)=(+10)+(-3)。
再给出以下算式:
(+5)-(+2)=+3(+5)+(-2)=+3。
继续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
(+5)-(+2)=(+5)+(-2)。
2、讲解课本p80的内容,回答复习题2提出的问题即如何求(-10)-(-3)的结果。通过分析讲解,请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最后老师再完整地总结出法则。
文字叙述: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字母表示:a-b=a+(-b)(说明:简明的表示方法,体现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实际运算时会更加方便)。
强调运用法则时:被减数不变,减号变加号,减数变成其相反数。
减数变号。
(减法============加法)。
4、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巩固方法,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计算:(1)(-3)-(-5);(2)0-7。
例2.计算(1)7.2-(-4.8);(2)(-3-)-5。
说明:讲解时注意让学生复述有理数法减法法则,加深学生对法则的认识,并注意归纳有理数减法的规律,而不机械地将减法转化成加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减法运算逐步省略化成加法的中间步骤作准备。
(三)巩固练习环节:
让学生完成课本p82的练习2、3,巩固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运用,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第2题口答,第3题请6个学生上台板演。对回答好的同学给予表扬肯定,如果有错误,请其他同学纠正。
(四)课堂小结环节:(师生共同完成)。
本节课学习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时转化成加法进行计算,即a-b=a+(-b)。
(五)布置课后作业:课本p83习题2.6的2、3、4、5的偶数题。
通过作业反馈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利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
(六)板书设计:(略)。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减法》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
“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诸如实数、复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
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在小学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了作为“数的运算”的减法运算,但这种减法运算的学习很大程度上的是一种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
三、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运用。
上述教学程序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应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历从列举特例到归纳(不完全归纳)出一般的减法法则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减法》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
“数的运算”是“数与代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减法是其中的一种基本运算。本课的学习远接小学阶段关于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减法运算,近承第四节有理数的加法运算。通过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学生将对减法运算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继诸如实数、复数的减法运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
经历由特例归纳出一般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在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同伴间的合作学习。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生活中学生经常会进行同类量之间的比较,因此学生对减法运算并不陌生,但这种认识常常流于经验的层面;在小学阶段学生进一步学习了作为“数的运算”的减法运算,但这种减法运算的学习很大程度上的是一种技能性的强化训练,学生对此缺乏理性的认识,很多时候减法仅作为加法的逆运算而存在。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利用这些既有的知识储备作为知识生长的“最近发展区”来促进新课的学习,另一方面要通过具体情境中减法运算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减法的意义。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本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调控。
三、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以上理念,结合本节课内容及学生情况,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运用。
上述教学程序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学习,因此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应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亲历从列举特例到归纳(不完全归纳)出一般的减法法则的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四、过程分析: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说明。
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板书课题)。
通过温度的比较让学生明白减法的实际意义在于同类量之间的比较,为后来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学数学的乐趣。同时这也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使学生乐于进一步探索。
探索规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篇十九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加与减两种运算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了解数学中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探究分析数学知识方法的兴趣。
难点: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探究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等。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教师并适时运用电教多媒体动画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附教学工具:温度计、投影仪、多媒体。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1、复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为新课的讲授作好铺垫。
2、(提问)用算式表示:与-3的和等于-10的数。
(根据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列出减法算式后提出问题:怎样进行这里的减法运算呢?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法则是什么呢?由问题的给出,激发学生探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1、通过投影仪给出以下算式:
减法加法。
(+10)-(+3)=+7(+10)+(-3)=+7。
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
(+10)-(+3)=(+10)+(-3)。
再给出以下算式:
减法加法。
(+5)-(+2)=+3(+5)+(-2)=+3。
继续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
(+5)-(+2)=(+5)+(-2)。
2、讲解课本p80的内容,回答复习题2提出的问题即如何求(-10)-(-3)的结果。通过分析讲解,请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最后老师再完整地总结出法则。
文字叙述: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字母表示:a-b=a+(-b)(说明:简明的表示方法,体现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实际运算时会更加方便)。
强调运用法则时:被减数不变,减号变加号,减数变成其相反数。
减数变号。
(减法============加法)。
4、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巩固方法,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计算:(1)(-3)-(-5);(2)0-7。
说明:讲解时注意让学生复述有理数法减法法则,加深学生对法则的认识,并注意归纳有理数减法的规律,而不机械地将减法转化成加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减法运算逐步省略化成加法的中间步骤作准备。
让学生完成课本p82的练习2、3,巩固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运用,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第2题口答,第3题请6个学生上台板演。对回答好的同学给予表扬肯定,如果有错误,请其他同学纠正。
(师生共同完成)。
本节课学习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时转化成加法进行计算,即a-b=a+(-b)。
通过作业反馈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利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六)板书设计:(略)。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篇二十
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会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通过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揭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渗透事物间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本节是在学习了正负数、相反数、有理数加法运算之后,以初中代数第一册第53页的有理数减法法则及有理数减法运算的例1、例2为课堂教学内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是一种基本的有理数运算,对今后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对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师生互动法。
幻灯片。
1课时。
1、计算(口答):
(1)1+(-2)。
(2)-10+(+3)。
(3)+10+(-3)。
2、出示幻灯片二:
如图:
教师引导观察。
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1、师:谁能把10-3=7这个式子中的性质符号补出来呢?
(+10)-(+3)=7。
再计算:(+10)+(-3),师让学生观察两式结果,由此得到:
(+10)-(+3)=(+10)+(-3)。
观察减法是否可以转化为加法计算呢?是如何转化的呢?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注意学生的参与意识)。
2、再看一题:
计算:(-10)-(-3)。
问题:计算:(-10)+(+3)。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述两题结果,由此得到。
(-10)-(-3)=(-10)+(+3)。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式子,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教师总结:由以上两式可以看出减法运算可以转化成加法运算。
教师提问:通过以上的学习,同学们想一想两个有理数相减的法则是什么?
教师对学生回答给予点评,总结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强调法则:
(1)减法转化为加法,减数要变成相反数。
(2)法则适用于任何两个有理数相减。
(3)用字母表示一般形式为a-b=a+(-b)。
3、例题讲解:
出示幻灯片三(例1和例2)。
例1计算:
(1)6-(-8)。
(2)(-2)-3。
(3)(-2.8)-(-1.7)。
(4)0-4。
(5)5+(-3)-(-2)。
(6)(-5)-(-2.4)+(-1)。
教师板书做示范,强调解题的规范性,然后师生共同总结解题步骤,(1)转化(2)进行加法运算。
师巡视指导,最后师生讲评两个学生的解题过程。
课后练习1、2。
教师巡视指导。
师组织学生自己编题。
1、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本节课涉及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什么。
教师点评:有理数减法法则是一个转化法则,要求同学们掌握并能应用进行计算。
课堂检测(包括基础题和能力提高题)。
1、-9-(-11)。
2、3-15。
学生思考后抢答,尽量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学生观察思考如何计算。
学生观察思考。
互相讨论。
学生口述解题过程。
由两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
第1小题学生抢答。
第2小题找两个学生板演。
学生回答。
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教师参与互动并给予鼓励性评价。
综合考查学以致用。
既复习巩固有理数加法法则,同时为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打下基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让学生通过尝试,自己认识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计算。
学生通过一个问题易于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可以照顾不层次的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体验知识的应用性。
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
学生尝试小结,疏理知识,自由发表学习心得,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解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10)-(+3)=(+10)+(-3)。
(-10)-(-3)=(-10)+(+3)。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例1:
例2:。
练习:
本节课我在问题探索过程中,以提问的形式展现新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讨论交流的气氛很热烈,解决问题后有一种成就感,从而使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且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篇二十一
(一)地位、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加与减两种运算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了解数学中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探究分析数学知识方法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难点: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探究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等。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教师并适时运用电教多媒体动画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附教学工具:温度计、投影仪、多媒体。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引入课题环节:
1、复习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为新课的讲授作好铺垫。
2、(提问)用算式表示:与-3的和等于-10的数。
(根据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列出减法算式后提出问题:怎样进行这里的减法运算呢?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法则是什么呢?由问题的给出,激发学生探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兴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二)新课讲解环节:
1、通过投影仪给出以下算式:
减法加法。
(+10)-(+3)=+7(+10)+(-3)=+7。
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
(+10)-(+3)=(+10)+(-3)。
再给出以下算式:
减法加法。
(+5)-(+2)=+3(+5)+(-2)=+3。
继续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后得出:
(+5)-(+2)=(+5)+(-2)。
从而,它启发我们有理数的减法可以转化成加法进行。
2、讲解课本p80的内容,回答复习题2提出的问题即如何求(-10)-(-3)的结果。通过分析讲解,请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最后老师再完整地总结出法则。
文字叙述: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字母表示:a-b=a+(-b)(说明:简明的表示方法,体现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实际运算时会更加方便)。
强调运用法则时:被减数不变,减号变加号,减数变成其相反数。
减数变号。
(减法============加法)。
3、出示温度计,用多媒体出现(如p81的图2-20),并进行动画演示,通过求15℃比5℃高多少?15℃比-5℃高多少?的实例来说明减法法则的合理性以及有理数减法的实际意义。同时进行练习反馈:课本p82的练习1,4、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巩固方法,初步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计算:(1)(-3)-(-5);(2)0-7。
例2、计算(1)(-);(2)(-3-)-5。
说明:讲解时注意让学生复述有理数法减法法则,加深学生对法则的认识,并注意归纳有理数减法的规律,而不机械地将减法转化成加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减法运算逐步省略化成加法的中间步骤作准备。
(三)巩固练习环节:。
让学生完成课本p82的练习2、3,巩固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运用,强化学生对这节课的掌握。第2题口答,第3题请6个学生上台板演。对回答好的同学给予表扬肯定,如果有错误,请其他同学纠正。
(四)课堂小结环节:(师生共同完成)。
本节课学习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时转化成加法进行计算,即a-b=a+(-b)。
(五)布置课后作业:
课本p83习题的2、3、4、5的偶数题。
通过作业反馈对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利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篇二十二
3.进一步感悟“转化”的思想。
省略负数前面的加号的有理数加法,运用运算律交换加数位置时,符号不变。
根据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有理数的加减速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1.完成下列计算:
(1)3+7-12;(2)(-8)-(-10)+(-6)-(+4)。
归纳:根据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统一为运算;
省略负数前面的加号和()后的形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交流。
1.把下列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
(4)14-(-12)+(-25)-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列有理数加法运算中,加号省略:
(1)12+(-8)=________________;
(3)(-9)+(-5)+(+15)+(-2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运算先统一成加法,再省略加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照本p37例6,完成下列计算:
盘点收获。
个案补充。
1.计算:
本p39习题2.5第6题(1)、(3)、(5),第7题。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篇二十三
我说课的题目《有理数的减法》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下面将从五个方面说说我的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说教材。
(一)地位作用。
(二) 鉴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及地位的认识和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经历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过程,是学生把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并能熟练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
通过减法到加法的转化,让学生初步体会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加减两种运算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了解数学中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探究分析数学知识方法的能力。
(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自主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理解和运用,并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教学难点是: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减法运算的意义并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教学设计中采用“引导——发现法”组织教学.其基本程序设计为:创设情境——提出猜想——探索验证——总结归纳——反馈运用.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并采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重点在于自我探究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自主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附教学工具:温度计、投影仪、多媒体。
三、说学法。
本节课应鼓励和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让学生亲历从列举特例到猜想出一般的减法法则及验证归纳(不完全归纳)全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解决有关问题。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设计。
设计意图。
创
设
情
境
复
习
引
入
1、复习有理数加法法则,为新课的讲授作好铺垫。
3、自然过渡到乌鲁木齐的温差的计算问题,在学生列出算式4–(–3)后,怎样进行这里的减法运算呢?由问题的给出,激发学生探究解决的能力,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板书课题)。
通过温度的比较让学生明白减法的实际意义在于同类量之间的比较,为后来运用减法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从学生身边的实际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同时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使学生乐于进一步探索.
新
课
讲
解
归
纳
结
论
教师鼓励学生充分探索计算4–(–3)的方法,得出结果为7.
在学生得出4–(–3)=7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减法4–(–3)=7与加法4+3=7这两个算式及其结果,讨论得出4—(—3)=4+3.再给出以下算式减法5—2=3加法5+(—2)=3继续让学生比较上面这两个算式并讨论得出5—2=5+(—2),再由学生举一或两个类似的例子。
通过以上特例由学生对有理数的减法计算提出初步的猜想“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猜想后及时让学生分小组完成课本第62页的计算下列各式。
最后请学生根据上面的数学活动经验自主总结归纳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教师板书这一法则)。
用式子表示为a—b=a+(—b)。
这里计算可采取逆运算的方法,或利用温度计直接数读数的方法等等.
学生得出结果的方法可能不一样,教学中只要是合理的就应给予鼓励.对具有新意的解法应表扬肯定,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再次对5—2=5+(—2)=3的观察、比较,是进一步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基础.并且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算式的规律,帮助学生探索其中的内在关系.
学生通过不断列举不同代表性的特例,而这个“举例”过程,正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正是一种对数学素养的培养.
此题目的是使得上面的初步猜想得到证实。
学生的归纳可能不规范,教师可请学生互相交流、补充使之规范,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简明的字母表示方法,体现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为今后学习字母表示数作准备。强调运用法则时:(1)被减数不变,减号变加号,减数变为其相反数。(2)再利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
例
题
讲
解
1、师生共同完成第62页例1,其中第(1)小题教师讲解,其余各题请学生完成.
2在完成例1后,教学中采用分小组竞赛的方法及时处理第63页“随堂练习”.
3、师生共同完成第62页的例2、第63页例3。
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并熟练利用减法法则进行减法运算。
教师讲解第(1)小题时要点明算理,规范解答.讲解时注重让学生复述有理数减法法则,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熟悉,并注意归纳有理数减法的规律,而不机械地将减法转化成加法。
互动交流式的练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更积极主动.学生在活动中能体会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对做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肯定,假如有错误,请其它同学纠正,并指出错误原因。
例2、例3是实际问题,它们的解答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在做完例一后,让学生估测本教学楼的高度,并估算8848米相当于多少座教学楼的高度,从而感受8848米这个高度。
巩
固
练
习
师生一起分析第65页联系拓广题1.在弄清题意后,请学生填写方阵图.
解决问题的核心是找到“每个数都加上的同一个数”是什么,这就是有理数的减法在这个实际情境下的应用.
另一方面,本题也提供了一个三阶幻方的一般填法,拓展了知识面,并为题2的思考提供参考.
课
堂
小
结
师生共同完成。
1、这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知识?
2、对这些内容你有什么体会,请与你的小组交流.
3、减法运算的法则。
a—b=a+(_—b)。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能说出自己的收获,及还存在的问题。
布
置
作
业
1、课堂作业:
课本第63至64页习题2.6第1、2、3、4题。
2、课外思考:
课本第64页问题解决题1。
利用课堂作业及时反馈本课重、难点.
利用课外思考给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五、板书设计:
探索、归纳。
例1。
学生练习。
例2例3。
巩固练习。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篇二十四
本节所讲的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的内容。
本章内容是有理数及其运算,在一定意义上讲,它是全新的,但必须充分认识到它是小学所学的四则运算的继承和发展,就本节内容来看,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是建立在刚刚学过的有理数加法运算基础上的,这一节课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有理数的减法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特别容易和前面的加法混淆。初学时,学生的正确率不高,所以要通过对法则的透彻理解和大量的练习才能达到熟练的地步。
这节课首先从某一天的温差出发,引入有理数减法,使学生体会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得出答案。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然后根据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又以两个实际问题进行运用,使数学计算变得生活化,数学课变得活泼一些,没有这么枯燥无味。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以及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
3、为学生创设熟悉的生活环境,使其在轻松愉快中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理解及熟练运用法则计算。
难点: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正确完成减法与加法的转化。
七年级学生性格开朗活泼,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当生动活泼,直观形象,贴近学生的生活。由于刚升入初中,学生的智力,基础,学习习惯都有较大的差异,很多同学会出现符号处理有误,法则选择不灵活等问题。因此,老师要充分发挥情感目标的调控作用,随时收集来自学生方面的信息,及时反馈矫正加强交流与合作。
本节课的教学遵循了启发性的教学原则,注意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按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应用旧知识的过程中探究,通过老师的引导启发得到新的结论。通过比较分析,应用获得新知识,从而达到理解并掌握的目的。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某一天,某地的最高气温是40c,最低气温是-30c,你能从温度计上看出40c比-30c高多少度吗?(用多媒体投影仪投影出温度计的图片)。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
昨日气温是-10c,再降30c是多少度?
学生根据小学掌握的知识都能理解,是用减法运算。让学生列出算式,同时板书课题:有理数的减法。
4-(-3)=-1-3=。
2、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观察探索,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得出:7+(-3)=4,所以:4-(-3)=7。
在学生学生得出4-(-3)=7后,老师引导学生填空:4+3=7。对这两个算式加以比较,找到不同的地方在哪里。然后再引导学生得出:-1-3=?采用类比的方法,得出答案。
刚才两个算式:4-(-3)=4+3=7,-1-3=-1+(-3)=-4,从左到右哪些发生了变化?有没有不变的数?能得到哪些结论?请用一句话把这个结论概括出来。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由小组长代表发言,看哪一组的同学概括得最精炼。(设计意图: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由教师和同学一起总结归纳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验证结论。
完成课本62页的填空题。
(设计意图:从提出猜想到得出正确结论之间有一个探索验证的过程。只有通过大量的不同类型的题目的验证,才有说服力,才能使这个法则得到运用。
4、运用法则。
例1:计算下列各题。
(1)9-(-5)(2)(-3)-1(3)0-8(4)(-5)-0。
要求学生按照法则规范写出解题过程,可请些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上来演板,不要怕学生出现错误,对没有做对的同学要找到出错的原因,予以纠正。特别是(2)(3)小题,估计有不少学生写成:(-3)-1=-3+1,0-8=0+8,错误认为题目中的减号,又是负号,导致“一号两用”,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不分。
例2,例3(投影仪投影)是实际应用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享受在经历苦苦探索之后而轻松解题带来的快乐心情。
巩固练习:课本63页,随堂练习第1题。
(设计意图)在学生各自独立完成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检查,由做得既快又准的同学负责指导本组内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
补充练习:1、-7比-2大多少?
2、选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b、减去一个数仍得这个数。
c、a-b=a+(-b)d、两个数的差一定比被减数小。
(设计意图)此题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概念的理解程度选择题最容易出错。概念要理解得非常透彻才能答对。
5、拓展,延伸。
试一试,相信你一定会做!
钟面上有1、2、3、……、12,共十二个数字,试在某些数的前面添加负号,使它们的和为零。
(设计意图)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是一次小小的挑战,但数学的乐趣在于不断探究,永不止步,永攀高峰!
6、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困惑?
注意:运用有理数法则时的“两变”,“一不变”。
两变:减号变加号,减数变成它的相反数。
一不变:被减数保持不变。
有理数的减法转化为加法,体现了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困惑和质疑,既培养了学生的信心,又提高了表达能力。
7、布置作业:63页至64页,1、2、4。
利用课堂作业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