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理论论文大全(13篇)
人生苦短,总结能使人的经历更加有意义。写总结时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全面而深入地总结表现和经验。推荐大家阅读一下下面这些总结案例,或许对你的写作有启发。
马克思理论论文篇一
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真正走入社会,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在实践中我们还可以检验自己学习的成效、检测自己的所缺,以便我们日后学习有个侧重点。另外,校园与社会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也不大相同,所以我们还可以在社会实践中学到许多在校园里学不到的知识。这就形成了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的良性循环。
实践地点与内容。
华润万家,是天津龙头企业之一,是国家重点培育的商业企业之一。公司创办以来,始终坚持“创新、服务、满意、第一”的经营理念,以“新鲜、干净、丰富、便宜”为宗旨,极大地满足了顾客“一站购齐”的购物需求,多次受到国家、省、市领导的赞扬和肯定,并被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等机构授予多项荣誉和称号,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其主要市场位于天津、北京等地区。
第一次走进华润万家超市,对于一切都很新奇。因为每次逛超市都是从正门入口进去,而这次是以员工身份,从旁边的员工通道进去。进去后是个通向楼上的楼道,微弱的阳光飘浮在半空,让人产生许多奇妙的幻觉??第一次走还真不习惯,我像个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后来才知道所有员工吃饭、休息或者办公都是在一个通道上,这才使得超市卖场显得井井有条。
在人事部正式的报到后,我就真正成为收银部的实习生了。前一个星期是让我学习的阶段,每天跟着不同的师傅。我的第一个师傅性格活泼,我在她旁边看了一会儿就跃跃欲试了。于是她让我试试。我小心翼翼接过顾客拿来的商品,对着机器扫过条码。一声“嘟”的长音,商品的价格、名称、编号等都显示在显示器上了。我看看师傅,她对我笑了笑,大概是觉得我当时激动的表情很幼稚吧??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我又跟不同的师傅学习了不同的收款方式,增长了好多应变的经验。有的时候条形码扫不上,可以用键盘敲编码,或者没有条形码时要根据不同的分类给不同的科打电话询问。还有的时候出现一些超过我的权限范围,需要请示的问题,可以打给总台去广播??总之,面对千变万化的麻烦中,经验不是学得来的,而是慢慢积累来的,重要的是应变。
一星期后,我不能再在师傅的庇护下生存了。我开始自己收钱找钱,自己装。
兜,自己负责所要面对的一切一切??幸好大家对于我这个新手还比较照顾,常常询问有没有遇到困难,顾客看见也问我是不是新来的??但是好景不长,没有几天我就麻烦不断了。主管规定我们给顾客装兜时要节约用兜,但顾客常常抢走好多兜回家装垃圾。什么还装别的东西啦,没有车筐啦,走着回家怕兜不结实啦,楼层高啦,回民啦??总之就是有好多各种各样的理由要兜。我真佩服他们怎么会想出这么多理由,而且每个理由还似乎都应该是理直气壮的!如果他们买完东西要去美国我是不是还要为他们准备机票?好像他们来买东西就应该满足他们一切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不行使一下自己“上帝”的主权就吃了大亏!不能像首长一般趾高气扬的指指点点一下就不能满足自己购物的欲望!
有的顾客买了几块钱的东西,给了我6张信用卡,每张卡里只有1毛钱。我只好让其它顾客到别处去排队,给她慢慢刷卡??还有的顾客推来一车商品,结帐时只挑选其中的几样,其它的都不要了??由于新一佳超市是不收分钱的,所有分钱全部免去。所以一些常去的顾客都知道这种规定,买的商品每个单独结帐,这样一来,有的商品可以省去好几毛钱。只是苦了我们这些收银员,每样商品分门别类装兜,分别记帐,再加上有的顾客什么都想打听明白,鸡同鸭讲的纠缠不清,很容易就算错帐。
每天晚上顾客都走了我们开始日结这一天收款的情况,先从1毛1毛开始数出400元的备用金,用来作为下一天的零钱。然后把一天所收的现金、信用卡、购物券,偶尔还有其它支票、免单等票据,一同数清写出单子上交。
金库设在我们收银部,用来查算我们每天日结的情况,平时还给我们换零钱。但银行与金库的兑换率只在4?,所以零钱是不能随便换给我们的。没有零钱时我们就只能找顾客要,比如27.7元,如果顾客给50元,可以询问一下是不是有3.2元零钱,那样找给他们25.5元就可以了。
还有的顾客故意不把东西从车里拿出来结帐,或者孩子手里拿的东西没有结帐,这样一经发现,都将作为错扫、漏扫归为收银员的责任。每个单品扣款20,防损部门发现的人给提呈10元。虽然这样,错扫、漏扫的情况还是不能避免。我想,每一样商品未经结帐流落出去,都将造成成本的损失,降低营业收入,成本和收入降低了必然会引起费用的损失,影响毛利,最终关系到公司整个的利润。
实践心得。
作为与现金直接打交道的收银员,我认为必须遵守超市的作业纪律。收银员在营业时身上不可带有现金,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和可能产生的公款私挪的现象。收银员在进行收银作业时,不可擅离收银台,以免造成钱币损失,或引起等候结算的顾客的不满与抱怨。收银员不可为自己的亲朋好友结算收款,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和可能产生的收银员利用收银职务的方便,以低于原价的收款登录至收银机,以企业利益来图利于他人私利,或可能产生的内外勾结的“偷盗现象。在收银台上,收银员不可放置任何私人物品。因为收银台上随时都可能有顾客退货的商品,或临时决定不购买的商品,如果有私人物品也放在收银台上,容易与这些商品混淆,引起误会。收银员不可任意打开收银机抽屉查看数字和清点现金。随意打开抽屉既会引人注目并引发不安全因素,也会使人产生对收银员营私舞弊的怀疑。
不启用的收银通道必须用链条拦住,否则会使个别顾客趁机不结账就将商品。
带出超市。收银员在营业期间不可看报与谈笑,要随时注意收银台前和视线所见的卖场内的情况,以防止和避免不利于企业的异常现象发生。收银员要熟悉卖场上的商品,尤其是特价商品,以及有关的经营状况,以便顾客提问时随时作出正确的解答。
认真做好商品装袋工作。将结算好的商品替顾客装入袋中是收银工作的一个环节,不要以为该顶工作是最容易不过的,往往由于该项工作做得不好,而使顾客扫兴而归。装袋作业的控制程序是:硬与重的商品垫底装袋;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商品装入包装袋的两例,作为支架;瓶装或罐装的商品放在中间,以免受外来压力而破损;易碎品或轻泡的商品放置在袋中的上方;冷冻品、豆制品等容易出水的商品和肉、菜等易流出汁液的商品,先应用包装袋装好后再放入大的购物袋中,或经顾客同意不放入大购物袋中装入袋中的商品不能高过袋口,以避免顾客提拿时不方便,一个袋中装不下的商品应装入另一个袋中;超市在促销活动中所发的广告页或赠品要确认已放入包装袋中.装袋时要绝对避免不是一个顾客的商品放入同一个袋中的现象;对包装袋装不下的体积过大的商品,要用绳子捆好,以方便顾客提拿;提醒顾客带走所有包装入袋的商品,防止其遗忘商品在收银台上的情况发生。
注意离开收银台时的工作程序。离开收银台时,要将“暂停收款”牌放在收银台上;用链条将收银通道拦住;将现金全部锁入收银机的抽屉里,钥匙必须随身带走或交值班长保管;将离开收银台的原因和回来的时间告知临近的收银员;离开收银机前,如还有顾客等侯结算,不可立即离开,应以礼貌的态度请后采的顾客到其他的收银台结账;并为等侯的顾客结账后方可离开。
实践体会。
作为大学生首先要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的就业预期普遍较高,迫切希望找到工资高、体面、有发展前途的职业。现在我们所说的就业难,很大程度上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体现在薪酬上,期望的薪酬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的薪酬定位;体现在工作单位上,一般要求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企业和“三资”企业,对民营和中小企业不屑一顾;体现在工作区域等上,普遍要求到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大中城市,而不愿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行业最能够吸纳就业的,但往往被认为是劳动强度大、工资低、最“不体面”的工作。如果不是大学生,就不会有那样高的预期值,或许更能够从容地就业。大学生去当“杀猪匠”、当高级保姆、从事擦皮鞋的工作都被称为谈不上体面没前途的职业。为什么农民工找工作容易,因为他们吃苦耐劳、干的都是城里人不愿干的苦活、脏活、累活。职业其实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贵贱之分,在大多数人开来不体面的职业,也有人在这个行业成就了一番事业,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那些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农村,虽然条件差、但人才贫乏正是我们大学生实现理想、抱负的最好地方。
又加入了世贸,国内外经济日趋变化,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前天才刚学到的知识可能在今天就已经被淘汰掉了,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我们应该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暑假期间学会面对现实,不管你的社会实践是一个什么样的工作,对自己都是一种锻炼,都会对你将来从事工作有很大的好处。
大学是一个教育我、培养我、磨练我的圣地,我为我能在此生活而倍感荣幸。社会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基地,能将学校学的知识联系于社会,我感觉学习与社会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运用所学知识实践自我的最好途径。亲身实践,而不是闭门造车,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飞跃。增强了我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马克思理论论文篇二
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当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基继承和发展中国家,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和中国共产党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家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家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为了胜利完成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的根本保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回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50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自己,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远保持旺盛生机和充满活力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学习其他课程是一个从宏观角度理解的基础,如果这门课程学习好了,其他课程也就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对我最大的益处,不仅在于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许多,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而另一方面,这一群体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呈现出多种取向,在自身成长过程伴随着多重矛盾的出现,也存在着很多普遍性的问题。首先,进入大学迅速迷茫。大学已然成为很多同学的游乐场,令自身堕落颓废的温床,诸如此类。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不强,沟通交流的效果不佳,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的缺失直接影响大学的正常发展。最后,也是最关键的,终身学习的意识没有确立起来,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大学生自然是社会中具有高个人修养、高文化素质的人群,所以,这个人群的学习意识至关重要,也是亟待加强的。作为大学生,我们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只有真正理解,才能将其运用到实际中,才能显示器无穷的力量,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的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世界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他是一个相对真理,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学说,他是运动的。使用实际手段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追求真理,有些大学生在理解马克思时,误认为马克思是一成不变的,这就大错特错了,它主张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他是彻底的科学性与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伟大的马克思倒是从来没有说过马克思主义是不变的,而是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的.,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行,甚至发生错误,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此外要,与时俱进。作为大学生,需要坚持马克思崇高信仰,树立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有远大抱负,在心里彻底摒弃有神论,对于当代大学生信仰众多的现象,其社会家庭的影响因素居多,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人生指导,完成个人思想成熟,这个问题需要解决,也是必须解决的,这样才能避免大学生走很多弯路,实现人生价值。将马克思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强调学习理论,武装头脑,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掌握马克思的立场观点,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特别是从理论体系上来把握马克思精神实质,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学以致用。从马克思角度考虑政治体制应该由哪些改进,及其发展方向。此外,大学生不应该将马克思当做单纯的理论,应该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他,那些需要坚持,那些需要随时代而改变。在实践中看到理论,就是面对任何具体问题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只要坚定地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明实践的方向,就能够在实践中看到理论,实践越深入,理论越明晰。这种实践包括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因为理论本身也是实践活动,只要不把理论看做是僵硬的教条。从根本上说,全部哲学史就是人类精神围绕真正的哲学方法,围绕辩证法而展开的斗争。大学生应该从思想自觉坚持马克思为指导,真正将马克思与自己切身生活联系起来。有部分大学生丧失了远大抱负,自己认为自己不行,前途茫然,是显而易见的错误,大学生应该始终坚信知识创造巨大力量,始终树立远大理想,伟大的导师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做一个贡献全人类的人,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只有拥有远大抱负才有发展前进的动力,自觉投入中国特色主义社会建设中。心怀天下。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理论论文篇三
古生态哲学理论是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古人在选择建筑位置和朝向等等时对大自然气候、生态环境、地质地貌、景观景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评判,对建筑技术营造中和禁忌归辟的总结,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实践中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形成了古生态哲学理论,它蕴含了丰富的哲学和具美学内涵,有一定的科学性,随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进步,不仅在我国甚至在西方发达国家都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在我国古代建筑规划史上留下了许多经典,人们对居住环境都有过十分丰富的创造,也产生了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地理环境差异、气候条件限制、历史文化特点、风俗习惯不同等等。黄山西南部的古村落宏村就是一个活化石,宏村的特点是仿生学理念布局的应用,因此名扬海内外,有国家瑰宝的美誉。它仿生的动物是牛,应用上独具匠心、别出心裁、严谨合理,周围的地理环境的巧妙利用,很值得今天城市住宅区规划设计借鉴。
我国古生态哲学理论的发展史很大程度是就是我国古代住宅规划史,也是我国古代住宅区发展的哲学史。半坡遗址的早期氏族部落研究,2000多年前周朝祖先的选址,铜雀台在三国时期的发展,颐和园代表了清代建筑文化,古生态哲学理论在以上这些选址和建筑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古生态哲学理论的理性的应用,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这个理念,已成为当今城市住宅区规划的一个热点和亮点,对这一理论的应用要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2.1因地制宜。
应用古生态哲学理论要主动适应环境的客观性,住宅区规划要在这一前提下进行,北方气候干燥和寒冷出现了窑洞,南方闷热潮湿多雨则出现了吊脚楼,这些建筑形式的出现都是因地制宜在古生态哲学理论中这一原则的产物,通过科学的认证,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这些建筑形式是非常合理的。
2.2与自然和谐相处,即“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古生态哲学理论的核心思想,这种思想的出现和形成到成熟,用今天的科学理论检验,它是一种理性的科学的的世界观,实际上也是一种生态环境的思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当今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内涵和我国古生态哲学理论是一致的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不谋而合的,我们今天在城市规划和住宅区建设规划中所崇尚和追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古生态哲学理论中都可以找到。
3.1要求加强住宅区的整体规划观念。
住宅区规划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都有悠久的历史,田园文化理念、山水概念、简约概念、生态环保概念,随着城市规划观念的不断发展,规划理念在发展中会不断更新、不断进步、不断成熟,亲和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充分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自觉遵守自然规律,把握自然规律表达自己的需求,是城市信宅区规划者历来所追求的更高理想和达到的更好效果。
3.2利用自然、融合自然。
古生态哲学理论这一学从古到今都有争议,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是一种文化现象,传统文化色彩有强烈的表现,把它作为一种文化观念来研究和对待更科学合理,这一理论积极成份在住宅区规划中产生的影占主导地位,它提供了处理自然要素与住宅区规划等关系方面的'理论依据,这份文化遗产应当得到当今城市住宅区规划都的重视,在实际的生活中进行借鉴。
4.1楼栋的朝向和布局。
建筑坐北朝南是古生态哲学理论所主张的,我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与这一朝向有紧密的关联,从气候学来讲是非常科学的,北侧建高层,这就保证了每座建筑在夏天都能通风,达到了消暑降温的目的,而冬天阴冷干燥,大部分时间是北风,这样也达到了避寒保暧的作用。
4.2户型。
玄关是住宅区的户型设计规划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作用是保持居住者的私密性,避免一进门就对整个房间一目了然的设计,在功能上还有换鞋挂帽保洁的作用,当然更多的作用是精神上的。
4.3绿化。
绿化是衡量一个小区居住环境质量和水准的重要参考因素,大自然与人相互依存、和丨皆相处,绿色植物在当中起了最大作用,植物可以起到营造一个小环境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城市住宅区规划中对这些因素应予以重视。
5.结束语。
古生态哲学理论由于受当时认知等原因达不到当代建筑学所具备的先进技术手段,但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与我们现代的追求基本上是一致的,古生态哲学理论更注重人与自然在在精神方面的交融,在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交流中古生态哲学理论所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这就要求我们的城市规划人员正确使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古生态哲学思想,用这种理论中科学的观念去正确处理住宅区规划、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问题。
马克思理论论文篇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指出,物质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发事物内部的主要矛盾计划,使物质产生质变。将这一基本原理引用到目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生态问题的产生,能够清晰看到生态问题的出现就是人类对生态环境破坏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人依赖于自然而生存,人的吃、穿、住等都需要从自然环境中获取。人类在发展进程中智力不断提升,数量不断增加,对物质的需要不断膨胀,而对自然环境的干预也在逐渐加深,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当某一个部分或机体发生变化,生态环境内部就会出现问题,生态环境由于人的破坏开始慢慢发生变化,当这种变化不断加剧超出生态环境自身可承受的范围,影响生态环境自身的修复与运转,生态环境内部失衡,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激化,生态问题出现,生态问题不断加剧造成生态危机,严重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认识自然界的一部分,依赖于自然界而存在,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人不断向自然界扩张,不断向自然界索取,在人类不停歇的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的改变逐渐增加,演变为质变,引起生态危机。土地荒漠化是人类不断开垦草地、砍伐森林导致土壤质变的结果,大气污染是人类不断向空气中排放有毒有害气体导致空气质变的结果,水体污染也是同样的原因,都是人类活动不断破坏环境,导致环境自身发生巨变,引发生态问题。生态问题的出现是人类破环生态环境,不断向自然扩张索取的质变反应,一系列生态问题的产生不断提醒人类要找出正确的发展方式,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与自然和谐共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解决生态问题,关键在于人,为人的发展找到正确的道路是重点。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其实是人的需求与自然环境的可承载量之间的矛盾。人是这一矛盾运动中的主要因素,解决这一矛盾,关键在于人。目前社会的发展重视物质财富的积累,导致人的物质需求在不断膨胀,最终演化为生态危机,解决生态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不再停留于物质需求膨胀的阶段,人对自然的需求就不会如此没有节制。生态问题的出现是人的活动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量变到质变的反应,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疾患是质变的重点,想要改善日益加剧的生态问题,就要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主要矛盾。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如果处理得当,则有利于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如果放任不管,使之继续恶化,在生态环境遭到破环的同时也会危及人类的生存。生态问题的出现是人的发展以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找到矛盾出现的根源,有利于生态问题的改善。矛盾的出现推动事物的发展,我们要找出人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摒弃人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一方面,促进人的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在人的发展过程中人的需求是主要动力,人类为了自身的发展不断向自然界索取,而自然环境可供应和可承载的物质是有限的,当人的需求不断膨胀,以至于自然环境无法满足之时,人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激化,矛盾运动开始出现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状况,生态问题产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人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追求精神的发展,而不仅仅停留在物质需求阶段,才能控制人不断膨胀的物质需求,才能使人不在无节制的向自然界索取,人对自然界的干预和扩张得到控制,生态问题才能得到改善,生态危机才能缓解。
二、生态意识与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意识是人脑对物质世界的客观反映,观念的东西是被人脑改造且被反映出来的物质的东西。生态意识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念,旨在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危机的出现提示人们建立正确的发展思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和人的不断发展,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人类不加节制的获取使得生态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类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相处的不和谐所产生的严重后果,意识到人应该为自作出一些改变,生态意识慢慢开始萌芽。生态意识的出现是人对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断恶化的生态问题的反思,也是对人自身发展不全面的反思。生态意识的出现为生态危机的解决开辟了道路,是人逐渐发展的表现。生态意识的建立对生态问题的改善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观念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正确的意识观念对人的行为有积极地能动作用。生态意识是反映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意识观念,其目的在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正确的价值观念,生态意识的建立与普及,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生态问题的改善起到积极的能动作用,也能够改善目前生态危机所带来的困境。生态意识的建立,有助于人们反思过去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发展方式,也有助于建立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正确的发展模式。人与自然之间的不正确发展模式,对生态环境的破环极其严重,当这种严重的破坏超出了自然环境的承受范围,自然环境就会将这种破坏作用于人类身上,人的生存将会面临严重的威胁。生态意识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生态意识的出现是人类反思其发展历程的产物,也是人类自身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向全面发展的人迈进的重要体现。
生态意识的建立需要公众的参与,也需要正确的思想引导。生态意识的建立对生态危机的改善和人类的进步发展要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注重生态意识的培养。首先,要加强自然知识的普及,要正确处理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就要清楚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认清人在自然环境中的位置及其角色定义,这就需要人们充分了解自然科学知识。在自然科学的普及过程,教育将是重要的方式,教育对知识的普及与传承有十分有利的优势,在自然知识的普及过程中,我们要有效利用这种优势。其次,要充分发挥社会的引导作用,一种意识的出现是人对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种现象的客观反映,社会对意识的出现起重要的引导作用,社会主要潮流走向反应的是社会发展的主要走向,引导生态发展方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模式,对生态意识的建立健全将是非常重要的推动,所以说,要实现生态意识的普遍建立,社会的引导作用不能忽视。第三,要促进人的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生态危机的出现和解决过程中,有一点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这两者的实施主体都是人,生态危机的出现是停留在物质需求阶段的人毫无节制的物质需求欲望膨胀所引起的,而生态危机的改善需要人实现从物质需求阶段向精神需求阶段的飞跃,达到全面发展的人,实现全面发展的人,其物质需求旨在满足其生存和持续发展,而不会过度追求物质财富的积累,从而达到对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发展的历程由人的发展程度决定,人的进步与否关系社会的发展方式,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将是生态危机解决的最终途径。
三。生态行为与马克思主义。
生态为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需要人的实践活动。在认识了生态问题出现的原因及其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之后,我们除了要普及生态意识、深化生态意识的建立,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在已有的知识和认识的指导下改善生态问题,这就需要生态行为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人类的活动属于两大类活动,即认识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世界的活动,生态意识的建立属于认识世界的活动,而生态行为的普遍实现属于改造世界的活动,生态行为是公众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所做出的有益于人类和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活动,其目的在于从日常的生活行为出发改善人类目前发展所面临的生态困境。
生态行为的普遍实现有助于生态问题的改善和解决,但是由于身体行为的特殊性和人自身发展的限制,生态行为目前的实践状况十分不理想。限制生态行为普遍实现的原因从生态行为本身来看主要有生态行为的效益共享特性、非物质性回馈特性和效应滞后特性这三方面的因素;而从人的方面分析,限制生态行为普遍实现人的因素主要是人自身的发展停留在物质需求膨胀阶段,无节制的物质财富积累欲望使得人忽视甚至回避生态行为的实践活动。人是生态危机最终解决的主体,也是主要的因素,从人的发展出发分析生态问题的解决途径是最为有效的最为便捷的途径,生态行为的普遍实现是解决生态问题,缓解生态危机的有效行为方式,但是生态行为的普遍实现也需要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所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将非常有益于生态危机的解决。
充分认识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掌握生态意识的建立所产生的能动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升人的发展阶段的跨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克服生态行为本身的限制,促进生态行为的普遍实现,人才能摆脱目前的发展困境,实现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乔纳森・休斯。生态与历史唯物主义[m].江苏人民出版社。张晓琼,侯晓滨,译。2011.
马克思理论论文篇五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在我看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世界的物质性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显得尤为重要。想问题、办事情只有从这一原则出发,方能做成功想做、要做的事情。回眸几千年的历史,无论是历代帝王建立基业,还是近代革命先烈为美好社会的不懈奋斗,抑或是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无不考虑现实状况和社会环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也正因为一切从实际出发,才造就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当然了,人非圣贤,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个人意志的薄弱也会影响人们处理问题应坚持的原则。如学业的不顺利、就业屡次受挫、恋爱的不成功、人际关系的破裂等等。因此,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外部因素和主观意识的影响,懂得变通,学会适应,从而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事物是对立统一的。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规律,同时对立统一规律还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对立统一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每时每刻都要面对激烈而残酷的竞争,竞争的双方都有自己的利益出发点和立脚点,和未来的社会就业。矛盾分析法,是处理我们现实生活矛盾的好方法。它要求我们既要看到竞争对手强势、残酷的一面,同时也应当了解到自己与众不同及彼此竞争相互促进的一面。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为自己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更多的机会。
(三)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从真理的本性上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我们身边,存在着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把课本的理论知识当做真理,有的人把时尚达人的言语认作社会的价值所在,有的人执迷于个人浅薄认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都不能成为真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第一,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刻苦专研,切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前提。
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要联系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去认识、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许许多多的问题。
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实用主义。教条主义从本本出发,把个别的观点和结论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
第二,运用马克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看待和处理生活中繁杂的问题和事物,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立场,切实成为一名唯物主义者。
第三,努力参加社会实践,提高社会实践技能,为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
奉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大二马原论文3000字。
马克思理论论文篇六
人类愈是发展,就愈是自由。人的发展与自由是相互促进的。人拥有的自由空间越高,人的发展速度与程度就越快、越高。自由是人类所共同向往的,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为自由而努力。人的全面发展包含着人的自由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两方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
马克思非常注重对人的本性的探索,人的发展问题与马克思哲学体系紧密相关,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具有一定的体系。
关于人的发展,马克思在早期就提到了人的本质、人的特性、人的属性的问题。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就在于人的自由活动,人生来就是自由的。马克思指出:在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人类的较高的属性便己开始发展起来了。个人的尊严、口才、宗教感情、正直、刚毅和勇敢这时己成为性格的一般特点,但同时也表现出残忍、诡诈和狂热。由此,马克思认同人的本性是不断发展的,人的某些属性是固定的。
马克思十分重视人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发展的内容是由人的现实需要决定的。人之后在具备了一定的需要后,才会获得发展的动力,才会使自身得到发展。马克思指出,人们首先解决的是人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短缺问题,人要在获得自身生存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使自己充分发展,除了生理需要外,人的精神需要也要得到满足。人只有在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都得到满足的时候,人才获得最最充分的发展,人才称其为真正的人。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包含着人的全部特征的发展,人有思想,有意识,有各种需求,人性和人的需要都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这里的复杂性使得人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使得人的发展走向了自由、全面,这便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活动方式。人要获得适应环境变化发展的能力,人的能力要不断提升。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以及《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提出的人的发展要适应于不断变动的劳动需求。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是多方面的,包括了人的个性自由,人的性格、智慧、情感的发展等诸多方面。人要能自己自由地支配自己,要有自己独立的理念,要敢于怀疑与自己不同的理念,人的精神自由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仅仅只有良好的物质环境是不够的,精神的自由对于人的全面发展是极为重要的。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个性实际上是被泯灭了。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的各种潜能和天赋的发挥。旧的分工体系束缚着人的发展,限制了人的发展,要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从旧的分工体系中解放出来,人们要自由选择自己的职业,从事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发展自己的爱好。每个人在生来都不是尽善尽美的,人只有在后天的发展中才能逐渐自我完善,因为人本身就具有这种自我完善的能力,这种能力正是人的天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这种天赋是隐藏在人的内在身体里面的,人的天赋被挖掘,同时获得发展,这是人全面发展的必备条件。须要我们注意的是,人的'天赋是有差异的,天赋的差异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之一,马克思认同这种差异性,天赋的差异性影响着人的后天的发展。
所以说,人的发展必然包含了人的天赋的发展,天赋的充分发展带来了人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也要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即既是天赋有缺陷,我们也不必灰心,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发展来弥补这种缺陷,人的能力的差异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发展来消除。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三个阶段来看:第一个阶段,是人对人的依赖,人的个性被淹没在依赖性的畸形人际关系之中;在第二个阶段,在对物的依赖的基础上人的独立性有所发展,人的个性有所表现;只有到了第三个阶段,即自由个性的阶段,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人们才注重追求个性的自由发展。这一阶段,也被称为自由人的联合体阶段。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程度,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综合表现。
马克思认为,在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最终实现人的发展,要实现这样的发展状态:只有每个人都自由发展了,所有的人都才能得到自由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都是他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都有自己的特有的个性,人性在差异性的基础上呈现的是丰富多彩性,由此,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的本质和人的特征是人真正获得发展的重要方面。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首先要得到发展,人的生存需要发展并不是人的自由发展,人只有充分发扬自己的个性,享受自己的生活,才能自由发展。
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最高境界是人的自由的充分实现和人类的彻底解放,同时也是人类从必然土国飞跃到自由王国的标志。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每个社会成员都要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必然的趋同。只有社会获得解放,社会关系与人才是相适应的,社会成员才能获得自由发展。社会不解放,社会关系与人就是对立的,个人就得不到自由发展。社会的解放是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
所以,马克思的目标就是解放全人类,他的重点在变革社会制度上。阶级和私有制的存在是问题的根源,所以马克思又把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当作其学说的目标。只有消灭私有制和阶级,社会、人类才能得到解放,从而为社会成员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而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正是消灭私有制和阶级的革命主体。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和根本价值。这一理论包括人在个性、社会关系和个体能力诸方面的全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马克思理论论文篇七
马克思的哲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部分,要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先理解透彻马克思的哲学理论。而对于马克思的哲学形成阶段学界有很多争议,而笔者为了更加鲜明的阐述这一形成过程,对马克思的创作生涯进一步了解、分析和理解,将马克思的哲学理论形成阶段分为三大块即实践唯物主义形成、马克思经济学哲学形成、创立东方社会理论。
一、实践唯物主义的形成。
(一)1837年—1841年,“给父亲的信”—“博士论文”
在这一阶段中,马克思研读了黑格尔的著作,并参加了“博士俱乐部”,接触到了青年黑格尔派,在这一时期,马克思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动。马克思为了解决鲍威尔提出的自我意识的批判问题,系统研究了希腊时期的哲学,以《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区别》为题的博士论文,他通过比较发掘出伊壁鸠鲁的唯物主义哲学传统,构建起以人的自由为核心的本体论。这也是他的实践唯物主义学说的最初形式。
(二)1842年—1844年,《莱茵报》—《德法年鉴》。
这一时期马克思正处在巨大的思想转折的时期,由革命民主主义转向了共产主义、由唯心主义转向了唯物主义。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一方面继续坚持自我意识和自由理性的立场,另一方面又遇到了与这一理论相矛盾的现实问题,这促使他进行了反思和对现实的批判。
《德法年鉴》时期:1844年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第一篇文章中马克思提出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区别,预示了共产主义革命的到来在理论上的必然性。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提出了共产主义革命的主题力量、根本属性革命理论与革命社会力量的相互关系等重大问题,标志着马克思已经成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
(三)1844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对宗教、国家和法的批判进到对“市民社会”的批判,从哲学进到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对实践概念作了明确的规定,同时,还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进行了批判,阐发了实践的辩证法思想。这些研究深化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在哲学理论上面对实践的探讨由政治层面到了经济层面,并以人的本质把这两部分联系起来。并在这一理论基础上阐发了自己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共产主义思想。
(四)1844年—1846年,《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
有学者认为1844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神圣家族》,标志着从劳动异化理论向唯物史观的过渡。在这本著作中,马克思指出以鲍威尔为代表的一部分青年黑格尔主义者仍然拘泥于黑格尔的逻辑学,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采取了完全非批判的态度。
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了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青年黑格尔派,首次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反思,也可以是马克思经济学哲学形成阶段。
马克思在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同时,也创立了他的资本主义理论,并对政治经济学开始了研究。马克思将这些理论交错中进行探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异化劳动,而异化劳动离不开工人、劳动、需求等概念的联系,这些概念可以很显然的看出是有关经济学哲学的概念,作为创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最初尝试还不能算是成熟的。
这段时期马克思有了对于资本主义硬性的微观和宏观的把握,对资本主义结构贯彻了他的唯物史观的方法。
在《政治经济学手稿(1857-1858)》中,马克思将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贯彻到资本主义结构中,并提出了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不同的新的异化理论即物化理论。
(三)1861年—生命的终结,《资本论》第一卷正式出版,第二、三、四卷草稿。
《资本论》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资本主义理论的创立。《资本论》也叫做剩余价值学说史,这一套著作是马克思晚年的理论成果,也是对资本主义以及经济哲学方面又一个重大突破。
三、探讨东方社会问题,创立东方社会理论。
(一)19世纪50年代初—1858年,对中国、印度的分析—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提出从印度公社和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研究中,发现了东方社会的特殊性质。
(二)1958年—1878年,从俄国农村公社的研究中,提出了农村公社可以不重复西方社会的发展道路,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在这一时期,进一步分析了东方社会特殊发展道路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与西方社会不同的是,东方社会很可能不需要像西方社会那样经济那么多阶段而走向人类解放道路。
(三)1878年—生命的终结,马克思主要对人类学的研究,代表著作是《人类学笔记》,在这本笔记中,马克思对原始社会研究以及人类多样化的研究更加深刻,对人类社会以及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更加阐述。
通过上述对马克思各阶段的思想分析我们清楚的了解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由于篇幅的缘由,不同对每一个时期都加以细化分析,因此第三阶段创立东方社会理论没能够细化。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哲学理论之所以能够在当时引起这样高的关注,是因为他的理论不像其他哲学家那样一成不变,他是在整个社会历史中不断前进的,他的思想是积极的,当发现不能够解释现实社会时,他会不断反思,不断创作,以此能够真正解释这个社会,实现他那“理想的事业”。
马克思理论论文篇八
〔摘要〕技术实践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其实践哲学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技术实践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技术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方式,是人类进步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引起生产方式与生产关系革命性变革的首要因素,技术实践关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关键词〕技术实践,物质生活方式,表现形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对技术的哲学认识或对技术的理论关注,构成了他全部哲学思想的核心和关切点。
在他看来,技术是满足人类一切物质生活最为根本的实践活动,技术的本质即是人的本质或人的本质的展现。
法国哲学家库塔·阿克斯劳斯在其《卡尔·马克思思想中的异化、实践和技术》一书中指出:技术是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关键和核心,惟有同时深入研究马克思对技术之意义的理解和马克思主义之意义的理解,才能有一种清晰的哲学认识。
〔1〕(p1)为了阐明技术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始终都在关注着技术的进步。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2〕(p602)。
一、技术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活方式。
马克思认为,劳动在人类历史的起源与形成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人类作为有生命的物种,一方面通过劳动生产寻求不断满足自身生命发展需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又在劳动过程中,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以此来展现人的整体性活动。
“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是直接参与实践活动的人,并在现实的劳动过程中创造着人的历史。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活动的历史首先是满足物质生活的历史,“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人们从几千年前直到今天单是为了维持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从事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3〕(p531)可以说,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其生存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寻求满足自身需要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技术成为了人类获得物质产品的最直接的`手段,技术所具有的特殊意义也因此得以展示。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即技术实践活动是自然史与人类史的根本区别,技术作为人类最基本的一种物质实践活动,它暗含于人类的劳动之中,在人类存在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技术的本质做了详尽的考察,技术即工业的本质的思想也第一次得以确立。
“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心理学。”、“全部人的活动迄今都是劳动,也就是工业,就是同自身相异化的活动。”〔4〕(p88)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界正是通过技术活动实现着能量的互换,换言之,只有在技术或工业劳动过程中人的本质与自然界的本质才能得以充分实现。
“工业是自然界对人,因而也是自然科学对人的现实的历史关系。因此,如果把工业看成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质,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质,也就可以理解了。”〔4〕(p89)。
技术活动是人的技术活动,马克思对于技术的哲学认识与技术活动本身是一致的。
在谈到物质生产时,马克思指出,作为实践活动基本形式的技术是技巧与方式的有机结合;技术是一种生产力,是人创造出来的劳动手段。
人与自然之间物质、能量的转换正是借助于劳动手段(特别是劳动工具)来完成的。
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界从来不会主动向人们提供劳动工具,机床、电报、铁路、走锭精纺机等并非是自然直接赋予给我们的,而是人类长期从事技术实践活动的结果,“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人类头脑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识力量。”〔5〕(p26)技术这一中介手段,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明确了技术是一种生产力的思想,强调作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最基本方式的技术,内含于人类的一切劳动活动之中,是植根于生产劳动的人的现实感性活动;技术活动对人的自我产生、生存与发展以及人类本质的完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马克思还认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总和即技术的发展水平也是考察社会历史进步的依据和标准。
二、技术实践是人类进步的主要表现形式。
马克思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他将社会生活领域的一切活动都纳入到实践的范畴中进行考量。
马克思认为,一切人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技术也不例外。
在马克思看来,人既是技术的创造者,又是技术活动的主体。
因此,对技术的关注其实质是对现实的、实际活动的人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关注。
马克思在考察社会现实和现实的人的过程中得出:技术活动推动着人类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理论论文篇九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以人为本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重点分析劳动价值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以及如何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强调人既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又是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人是历史的主体,又是历史的客体,人本身的发展是人类历史活动的结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源泉,现实的生产劳动是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引入到经济学领域,可进一步认识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的新的时代意义。
一、“以人为本”理念的产生与时代内涵。
“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是符合人类自身发展规律的理念。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著名的人类主体发展三阶段的学说,即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发展的社会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未来社会。这一学说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把“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作为确立自己历史观的出发点,指出了人是自然界和社会之“本”,科学概括了人的历史主体地位,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确立为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和价值标准。在马克思看来,人作为社会主体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人能创造和使用工具,改造劳动对象,创造物质财富,而且在于,人以及人的发展是人类改造对象世界的目的本身。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赋予以人为本新的时代内涵。坚持以人为本,要更加注重发挥人主观能动性,增强人的学习和运用科技、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能力,突出人的主体地位。把以人为本落实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要求我们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本质和目的,重视人、依靠人、造就人、造福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博大精深,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异的人类劳动或抽象的人类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直接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中撇开各种具体劳动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按照等量价值进行交换。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问题。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明确指出;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马克思说:”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就是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不管这个劳动是体力劳动还是非体力劳动。”他还指出:复杂劳动、效率更高的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比简单劳动、效率低下的劳动创造的价值大得多。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已经认识到知识和科学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重要作用,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当时不可能详细说明这一问题。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马克思主义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根本的价值追求,也就不言而喻地将人当作了全部历史活动和现实活动的本源和中心。而人作为全部历史活动和现实活动的本源和中心又主要是通过他的劳动活动表现出来。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作为人类劳动的评价体系,自然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理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从以下几方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论:。
1、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马克思一方面从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的角度揭示了人类的活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另一方面,马克思又从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角度揭示出,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
2.突出的是劳动者的主体性,强调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活动,“劳动是生产的真正灵魂”,劳动者的创造能力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劳动价值理论比任何别的价值理论都更尊重人、重视人、依靠人,体现“以人为本”的最高原则。3、强调了“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人、社会的人。商品不仅是人类劳动创造的产品,而且是劳动交换的中介和社会经济关系的载体。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体现了劳动者之间分工合作和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一是要注重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知识。二是要坚持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价值观,重视保护劳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三是要以劳动者为核心,协调好各类劳动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在矛盾。
四、以人为本要求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今天的社会经济环境己经和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时的情况有了很大的不同。其变化主要表现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越来越迅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公司财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经营管理人员成为生产的直接指挥者和经营活动的管理者;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多,从事精神产品的生产者日益增多。新的时代性因素要求我们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进行理论创新,继承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1、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坚持价值创造的一元论,反对多元论。科技、管理对提高生产率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并不等于科技、管理这些生产要素自身能创造价值。科技、知识是决定劳动生产力的因素,而不是决定价值的因素。科技、知识不能成为独立的生产要素,只能体现在或物化在劳动者、生产工具、劳动对象上才能参与生产。只有活劳动才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的现实的因素。如果认为生产资料、科学、技术、知识与劳动共同创造价值,就陷入多元论的价值论。
2、以人为本要求我们拓展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和劳动者的范围。科技本身不创造价值,但科技内化于劳动者的能力后,科技劳动者的复杂、高效率的劳动在同一时间里创造的价值比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高得多。社会分工的多样化使个生产过程由许多的劳动者通过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因此,商品价值的创造也必然由许多劳动者即”总体工人”的劳动共同来完成,管理人员在这一生产过程链条上从事管理职能的劳动一旦凝结在商品中,就构成了生产劳动的重要部分,因此,管理劳动也创造商品价值。同时,我们要加深对不同部门劳动的认识:一是我们要明确在精神产品生产部门工作的劳动者是精神产品的生产者,也是价值创造者,虽然有些精神产品是非实体性的。二是要认识到在流通和服务产品提供部门工作的劳动者是通过创造非实体性产品满足社会需要的,也创造价值。非生产性劳动有的直接创造价值,有的间接创造价值。三是要理解在公共产品的提供部门工作的劳动者,他们的劳动不创造经济价值,但创造社会价值。
总之,凡是直接或间接生产物质商品,文化商品和劳务产品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劳动力商品的生产和再生产服务的劳动,并将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其中包括管理劳动、科技劳动,都属于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而从事这些生产的劳动者也都是商品价值的创造者。
马克思理论论文篇十
事项会计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提供原始的或汇总程度较低的经济事项信息,由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对这些事项进行重构。虽然从理论上来说,这种会计模式更有助于信息使用者进行个性化决策,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不大可行,详细披露所有事项信息可能会泄露企业的商业秘密。企业核心竞争力是通过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和,从而形成企业独具、支撑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包括其所拥有的独特资产,如商标、专有技术、专门人才,还包括对企业对自身资源的有效组合的能力,包括管理水平等,这种核心竞争力是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最主要的要素。著名的可口可乐公司之所以在全球取得如此大的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它拥有独特的配方,配方是可口可乐公司的核心机密,只掌握在该公司的几个高层管理者手中。假如企业详细披露这些信息,很可能会被竞争对手获取,则企业的竞争力优势将不复存在,显然不会有企业愿意这么做。从强制披露的角度来说,政府部门不仅不会强制要求企业披露其商业秘密,反而会加以保护,如我国1993年就颁布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特别强调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
二、披露过于详细的事项信息可能会导致信息超载和信息混淆。
所谓信息超载,是指由于人脑在处理信息过程中具有一个上限,在一定时间内如果信息量超过了这一上限,将导致信息处理的低效甚至无效。信息混淆是指由于信息过量导致人脑不能准确识别所需要的信息。传统会计通过通用的财务报告来提供会计信息,这种通用的财务报告具有标准的格式,报告的内容是经过多重浓缩后得到的,便于使用者快速吸收。在事项会计下提供的是原始的或汇总程度较低的事项信息,相对于通用财务报告而言,这种信息量是巨太的,特别是随着企业数量的不断增长及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信息使用者面对的将是庞杂的信息体。为了做出特定的决策,信息使用者必须对不同企业的相关事项信息进行提炼和对比分析,大量的事项信息可能会导致使用者无所适从,出现信息超载和信息混淆现象。从使用者角度来说,他们也并不一定需要很详细的会计信息。有学者通过对投资者的调查发现,投资者更倾向于需要前瞻性的信息,他们并不认为披露的越多越好。
三、事项会计的应用缺乏可行的规范。
从事项会计理论的特点来看,要制定规范,必须考虑如下几个问题:(1)事项确认标准。一个企业发生的经济事项纷繁芜杂,确定将哪些事项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将面临很大的`难度。在这方面,传统会计强调重要性原则,但由于事项会计的立论基础是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不可知,也很难确定哪些事项具有重要性,即对信息使用者而言是决策有用的;(2)事项计量方式与计量属性的选择。事项会计强调多维计量方式和多重计量属性,但要选择合适的计量方式和计量属性存在困难。(3)事项披露方式。在披露事项信息时,必须根据事项的属性进行分类,分类的标准难以确定,以什么方式披露与某一事项相关的多维计量方式和多重计量属性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4)财务报告的格式与内容标准。对于不同的信息使用者而言,他们根据某一企业或不同企业的同类事项信息进行重构所得到的报告格式与内容应该是一致的,否则所得到的财务报告会缺乏可比性,也应该制定财务报告的格式与内容标准。
四、事项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报告载体的开发维护成本大。
事项会计以强大的信息技术为支撑,并且提出以xbrl语言作为事项会计的应用平台。但xbrl是以传统会计理论为基础、主要针对传统财务报告开发的,作为一种与传统会计迥异的会计思想或方法,事项会计要求详细的事项披露与信息的及时传递,这对xbrl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将xbrl或其它的软件进一步开发为完全适用于事项会计的软件将面临巨大的开发成本:
(2)根据事项会计思想,允许使用者通过网络对存储在数据库中的事项信息进行实时的访问与加工,这样可能导致众多使用者在同一时间访问同一企业的数据库,要保证访问的通畅,就需要开发高频的网络设备与网络技术,这也加大了开发成本;(3)对于企业而言,需要专门配备大容量的服务器,并且每天要及时的对数据库进行更新和维护,这也加大了企业的成本,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来说,这将是一笔不小的经常性费用。
马克思理论论文篇十一
哲学论文,顾名思义就是有关哲学论题的专业论文,涉及逻辑学、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思想哲学、科技哲学、美学、国学等多方面,是哲学研究工作的记录和总结。马克思哲学论文浅析马克思的新哲学,我们来看看下文。
纵观马克思的思想历程,他经历了由“理想主义”到黑格尔主义再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的阶段,直至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创作时期,马克思才真正成为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因为在这部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中,马克思才自觉意识到自己的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尤其是深刻认识到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严重对立,他们的哲学思想在唯物主义原则内部有着根本的分歧。当然,就两者的共性而言,在唯物主义的一般原则上是相同的。虽然学术界对马克思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基本达成共识,没有太大的分歧,可依然存在着对马克思的哲学作出“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理解,甚至还有对马克思的哲学作出唯心主义的理解。另外,人们在承认马克思的哲学是唯物主义的前提下又对马克思的哲学之新有着种种不同的理解。因此,对马克思的哲学是新唯物主义这个命题的正确理解是十分必要的。
一、马克思的哲学是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马克思的哲学是否是新唯物主义这个问题的解决的首要理论前提是考察他的哲学是否是唯物主义的观点。这样,我们必须考察马克思的哲学是否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否进行了回答并且是如何回答的,从而有效地驳斥那种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是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的错误观点。
1845年至1848年,这是马克思主义新哲学的诞生时期,我们需要考察马克思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唯物主义回答。《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式形成的第一个标志。在《提纲》第一条,马克思批评了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内的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对感性对象的直观理解方式,但是并没有批评从前的唯物主义对对象的客观理解方式,即把意识配对象理解为感性事物,马克思虽然主张对意识的现实对象要i作实践去理解,即从主体的创造性活动方面去理解,但他同时把实践理解为人的感性活动,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提纲》第五条和第九条进一步表达了这一思想。与此相联系,马克思虽然肯定了唯心主义哲学对意识对象的能动理解方式,但批评了对能碳性的唯心主义理解,反对把对象理解为精神主体的创造物。十分明显,这里表现了马克思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唯物主义理解。
在《提纲》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形态》围绕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全面地批判了唯心主义,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主义观点。例如,他们认为唯心主义的总路线是从意识出发来解释现实。德国哲学“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6}(e}z)。与此相反,马克思的哲学是从现实生活出发来解释意识:“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像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像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67(}z“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6](p73)。
从以上基本事实中我们可以说明,那些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不再思考和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因而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甚至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是唯心主义的的看法是根本错误的。
二、马克思的哲学是“新”唯物主义世界观。
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与从前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又有着本质的不同,马克思的哲学是“新”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史上,大多数人对马克思的哲学是唯物主义这个论断持肯定态度,并且也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是一种“新”唯物主义。然而他们对“新”的理解是不同的。长期占主导地位的“辩证唯物主义”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解认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之新在于它是和辩证法相结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的认识论、历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推广和应用。狭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解认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之新在于仅仅是关于社会历史的唯物主义。另外,有一种“实践唯物主义”理解认为,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新在是实践本体论,不是旧唯物主义的物质本体论。本文认为,这些理解并没有真正把握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新”的实质。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的“新”意识对象观。
在《提纲中》马克思把唯物主义划分为两大基本形态:一是“直观的唯物主义”;二是他自己的唯物主义是“新唯物主义”。那么马克思是从什么视角来区别新旧唯物主义的呢?本文认为,马克思是从对意识的现实对象理解方式的不同来区别新旧唯物主义的。《提纲》第一条不仅是《提纲》的核心而且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核心,因此,必须对它进行正确理解和把握。此条中,马克思指出了对意识对象的三种理解方式:“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直观理解方式,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实践理解方式,唯心主义的能动的理解方式。
在马克思看来,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意识对象是“现实、感性”即客观事物,但是这种感性被理解为自然存在,不是被理解为主体的创造性活动即实践,不是被理解为历史地产生和发展的。从古代唯物主义到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对意识对象都是直观的理解方式。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欲从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去理解客观事物,但囿于他的自然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他把实践理解为牟利活动而贬斥之。这样,在费尔巴哈那里实践本身就不能成为意识的现实对象。
和旧唯物主义相对立,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对意识对象的理解方式是要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种意识对象的理解方式体现了主体能动性,对象不是与主体相离的自然存在物,而是主体的创造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即社会存在、实践。
唯心主义对意识对象的能动的理解方式否认了对象的先在性,认为对象是主体创造的。这是和旧唯物主义把意识对象理解为先在既成的自然存在不同的,它体现了主体的能动性。然而,唯心主义的主体是一种精神主体,主体的活动只是精神的活动,而不是“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
从《提纲》中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只是批评了从前唯物主义对对象的直观性理解,却肯定了客观性理解;批评了唯心主义对对象的抽象理解,却肯定了对对象的能动性理解。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之新在于在坚持对对象客观性理解的基础上,又把对象理解为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这样,这种对意识对象的理解方式既和唯心主义相区别又和旧唯物主义在原则内部产生了对立。在《提纲》的其他部分,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的意识对象观进行了重复的批评。如在第五条中,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第九条对直观的唯物主义作了规定:“直观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由于马克息把意识的对象理解为实践这样一种客观的感性的物质活动,因此他把实践作为自己新哲学的出发点,确立了自己新唯物主义路线:从实践解释观念的形成。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的“新”意识对象观和路线。
《提纲》之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继续批评了费尔巴哈对意识对象直观的理解方式,阐明自己的实践理解方式。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旧唯物主义和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都认为意识的对象是存在,这是两者的共性。但是根本不同之处在于旧唯物主义哲学(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对象是一种自然存在,而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却强调意识对象是一种社会存在、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即实践。所以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说:“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甚至连最简单的‘感性确定性’的对象也只是由于社会发展、由于工业和商业往来才提供给他的。大家知道,樱桃树和几乎所有果树一样,只是在数世纪以前依靠商业才移植在我们这个地区。由此可见,樱桃树只是由于一定的社会在一定时期的这种活动才为费尔巴哈的‘感性确定性’所感知。”气“3‘四’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比“纯粹的”唯物主义进步之处在于承认人也是感性对象,同时又对他进行了批评。“他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没有从人们现有的社会联系,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们”,“他从来没有看到真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他没有批判现在的生活关系,可见,他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共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活动。[6](rn-}s)。
由于在意识对象观上马克思把实践视为意识的现实物质基础,这也就形成了马克思自己新唯物主义的特殊的出发点和路线。“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就是说,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像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像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6}(r}s)“这种观察方法并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一定条件下进行发展过程中的人。[6](p73)“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6](p92i,在马克思看来,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就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出发,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因为现实的人就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实践作为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的确立,也使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基本路线得以形成。“从人间升到天国”,“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这些都是马克思对自己新唯物主义路线的表述。
(三)《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的“新”意识对象观和路线的贯彻。
由于马克思在意识对象观上产生了实践的理解方式并形成了自己新唯物主义的路线—从实践来解释观念的形成,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使之得到深刻的体现。具体表现为:。
第二,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共产主义原理和现实存在的关系:“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和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p285)“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现。”[6](p285)。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资产阶级的观念和资产阶级的存在、资产阶级的法律和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你们(指资产阶级)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被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rr(p289)。
第四,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现实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必然灭亡的趋势。他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6](}84)0这一历史运动的内在规律就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n[6](p274,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不是靠在思想、观念中消除这个社会制度,而是要靠实际行动:“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6](}}7)。
第五,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真正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等等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德国的哲学家、半哲学家和美文学家,贪婪地抓住了这种文献(指法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不过他们忘记了,在这种著作从法国搬到德国的时候,法国的生活条件却没有同时搬过去。在德国的条件下,法国的文献完全失去了直接实践的意义,而且只具有纯粹文献的形式。它必然表现为关于真正的社会、关于实现人的本质的无谓的思辨。”(p298)。
总之,由于马克思在意识对象观上的根本变革即对意识对象的实践理解方式的确立,他的新世界观不仅是和一切唯心主义根本不同的唯物主义,而且也和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相区别。那种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是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甚至认为就是唯心主义的理解是站不住脚的。马克思哲学的实践出发点的确立使他的哲学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意识对象观上的缺陷,在唯物主义道路上前进,成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上文就是给您带来的思想哲学论文:浅析马克思的新哲学之“新",希望可以更好的帮助到您!!
马克思理论论文篇十二
大学期间进工厂社会实践以及接触社会是很必要的。只有我们对实际的东西有较为深刻的了解,才能更有意识地在大学期间多学一些对社会有用的东西,从而我们走出社会后才能更快地适应社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因此20__年4月10号,我们高分子03-1班便开始了我们为期一周的工厂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目的:
为了今后实际工作的需要,为了接触广阔的社会,丰富我们的知识和阅历。进工厂社会实践是一个很好的办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论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强调它的实践性。这次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是使我对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一些产品的生产流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比如了解中空吹塑、注塑成型过程及其结构以及轮胎等产品的具体生产流程。
社会实践内容:
4月10号,星期一下午,我们的首站是位于本校内的___厂。
首先我们听了厂的负责人给我们讲了有关中空吹塑机和注塑机的生产原理和流程。
中空吹塑机的产原理:将聚乙烯原料投入到吹塑机,加热到熔融状态,再从吹塑机的直角机头挤出管坯,当管坯达到要求的长度时,迅速合模,切断管坯,并在管坯中注入压缩气体,使模具中的管坯吹胀成型。
在工厂中我们也认识了原材料高密度聚乙烯和红色母的形状和破碎机,混色机等的生产设备。也了解了一些生产的相关参数和混合的比例。
在跟生产工人的交谈中也了解到他们的日生产量大概是一千个左右。每天是工作8个小时。生产出来的产品主要是用来装润滑油。
20__年4月11号星期二上午,我们的第二站是____工业有限公司。
首先该产的带队人给我们简单的讲解了该公司的介绍,下面是我从互联网上找到的有关该公司的一些简介:__公司是全国力车胎、摩托车胎生产的重点企业,拥有先进的轮胎设备及检测设备;年生产摩托车轮胎、自行车轮胎能力万套以上;摩托车胎有代号、公制、小轮径三大系列的普通型轮胎、加强型轮胎、真空胎、自补胎等80多个品种;自行车胎[]有直边、钩边、软边三大系列的普通型轮胎、加强型轮胎、精品胎、彩色胎等100多个品种。公司有30多年的轮胎生产经验,“__”牌轮胎已通过国家"ccc"强制性产品认证,先后被评为省优、部优和国家a级产品,茂名市"十大工业品牌"之一。
接下来我们便参观了该厂的生产过程,从领队人那得知轮胎主要原材料--优质天然橡胶由泰国橡胶公司直供;__公司和茂名永业股份有限公司强强合作,由茂名永业直供高性能的n234炭黑作轮胎的补强材料,使产品更耐磨、耐载。__公司引进的auto-cad技术进行轮胎设计,从而大大缩短了新产品开发周期,提高产品精度。
__公司采用了国际上先进的生产技术:成型弹簧反包、精度高;硫化电脑自动控制;密炼采用橡胶共溶的薄膜包装后自动投料;压延采用自动调节的高精度四辊压延机压延复胶;橡胶加工采用生物凝固技术代替酸凝固,从根本上保证了橡胶优异性能。
在这两天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学到了更多的东西,可以说大大的开阔了我们的眼界。
1.从中我了解到了以塑木复合材料來代替木材,不仅可以減少我国未來对木材的需求量、节约大量的森林资源,而且缓解了我国白色污染日益严重的问题。为固体废旧物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它是一项利用废弃资源综合开发、变废宝、既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又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特点的环保型项目。目前,塑木复合材料已广泛用于建筑、装饰、包裝、运输、仓储等民用和商用领域。
2.通信电缆护套料产品采用美国联炭公司(ucc)工艺技术生产的线性乙烯电缆专用树脂为基料,加入炭黑和多种添加剂,经混炼、塑化、造粒而成。
3.编织袋产品以茂名乙烯生产的优质产品为原料,经先进的设备和工艺精心加工而成。
本产品具有强度大、包装牢固、防潮、防水的特点;且外观美、容易码垛、搬运和运输方便及包装费用低廉。适用于化工产品、化肥、饲料、粮食、水泥、矿沙等粒状、块状、粉状等固态物质的包装。
4.丁苯透明抗冲树脂以其透明、抗冲、无毒、高光泽、易加工、极易与其它聚合物共混的优越性能,使其成为二十世纪未发展最为迅速的一种高新材料。广泛应用于包装、医疗器件、家电、玩具、鞋业、高档日用和办公用品等领域。其薄膜具有高透明、刚性、柔韧、光亮等显暑优点,用途广泛,另一重要用途是与各种塑料,如gpps、san、pp等的改性,制成各种用途的塑料合金,极具发展潜力。本产品可采用注射成型、片材挤出、热成型、吹塑成型、流延薄膜挤出等加工方法。
社会实践体会:
虽说只有一周的时间,但还是觉得收获满大的。感受颇深的一点是,理论学习是业务实战的基础,但实际工作与理论的阐述又是多么的不同,在工作的闲暇之间,在同一些工作多年的工人的交谈中,深知,在工作岗位上,有着良好的业务能力是基础能力。因此,对于我们这些在校的大学生,掌握好牢固的专业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还有一点就是在进行自身相对循环重复的工作中,不仅应保持工作的质量及效率,还应具备创新精神。
当我在一个分厂看到有些包装袋是用英文打印时,虽基本能看懂大概的意思,但个别的专业单词还是没看懂,呵呵,终于意识到高分子专业英语的重要性了。
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自己学到了许多原先在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而且可以使自己更进一步接近社会,接近企业。也发现了自己看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逐渐开拓,这与实践密不可分,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我又一次感受充实,感受成长。
马克思理论论文篇十三
冯友兰(1895.12.04—1990.11.26),字芝生,南阳唐河县祁仪镇人,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
他所编纂的《中国哲学简史》作为教材在中外都享有盛名,对知识与文化的教育和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冯友兰的教育思想。
教育自古以来是对文化与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是知识传播的实验室,“哲学应成为教育的普遍原理,而教育应成为哲学的实验室”[1]30,教育就是通过老师对学生的强制影响过程,并努力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的。
冯友兰认为: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贤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圣人。
哲学教人以怎样成为圣人的方法……成为圣人就是达到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
这是哲学的崇高任务[2]286。
哲学就是为了教育人成为圣人的方法,这里不仅肯定了哲学的价值,同时也说明教育的作用。
大学不仅是教学机构,也是科研机构。
研究可以使文化得到提升,走向“高、精、尖”,而教学则将知识和方法教授给学生,达到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冯友兰曾任职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这样论述大学教育:一个大学可以说是一个知识的宝库。
它对人类社会所负的任务用一句老话说就是“既往开来”,古人常说“一物不知,儒者之耻。
”但现在这句话可改为“一事不知,大学之耻。
”[3]160。
“一个真正的大学……他应该是一个专家集团,里面应该是什么专家都有。
这一种专家集团,是国家的智囊团。
……我所谓大大学,就是这一类的大学。
我说大大学,因为在世界各国中,不见所有地大学都能负起这个任务。
……严格地说,这些大学,不应该称为大学,不过事实上他们也称为大学,所以我们可以称真正地大学为大大学。
”[4]457。
对于大学教育,冯友兰的论述是精辟的。
站在全局的立场上进行考虑,大学者为何,不应仅仅注重科研,也不能仅仅注重教学,两者要相互配合,才能真正推动学术的向前发展,才会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两者缺一不可。
教育更应该让更多的人学习到真、善、美。
冯友兰先生对青年的成长给予很高的关注,期望用教育来指导他们追求完美的人格,并注重品质和个性的培养和发展。
真正的教育目的,是在于使人知人的应该是什么,并且使人照着“应该是什么”去做,但没有并不能对于任何人都有相同底功效,虽真正的教育是如此,况且并不是任何人,都受过真正底教育[4]421。
当然,教育学生学习知识,这是教育的必备环节,冯友兰先生希望将知识传递地更多的年轻人,使他们成为社会的栋梁。
同时,还有更高层次的要求,就是要让学子学会发现真善美的能力,冯友兰说:
“就普通所谓真善美说,‘真’是对于一句话说的,‘善’是对于一种行为说的,‘美’是对于一种形象说的……人不能凭直觉,知道某句话是真,但知道某一形象是美,则是专凭直觉的,人知道某一行为是善,是不是专凭直觉。
”[4]421。
教育是一种工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一种方法,不仅要教育学生什么是真、善、美,培养学生的高尚的品德,还要教育学生如何发现真、善、美。
而教育方式也不需要完全一样,诗歌、艺术、音乐等等都可以达到效果。
如著名的教育家黄济曾说:“中国古代的美育思想,非常重视诗教和乐教,并把它与政治及伦理教育密切结合起来。
”[5]冯友兰先生将这些都作为教育的工具,需要好好利用,实现其在教育方面应有的价值。
无形教育,是冯友兰先生所极力提倡的。
他认为教育学生在课堂听讲,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在图书馆里读书,是传统的有形教育。
而无形教育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手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教育的目的。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如此久远,积累的如此深厚,民俗文化如此浓厚,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无形教育。
冯友兰先生说:我们现在太注重有形的教育了。
例如教学生读书,作实验,听讲等等,都是所谓有形的教育。
有形的教育,固然是不可少的,但所谓教育者,却并不只限于此。
另外有一种所谓无形的教育。
这种教育,并不靠学生读书,听讲,而只用另外一种方法,使学生潜移默化,改过迁善,而不自知。
大概关于知识方面的教育是非用有形的教育不可的;至于关于道德方面的教育,若专靠有形的教育,恐怕是不能有什么功效的。
“声色之化民末也。
”这是一句老话,但却是一个真理。
严格说来,我们不能只“教”人,使他成为道德的;我们还要“化”人,使他成为道德的。
青年学生,平日在学校所受的教育,大部分是有形的教育,在暑假中間我们应该与他们以机会,教他们受一点他们平日在学校里所不能受的无形教育[4]146。
无形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手段,学生通过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口耳相传即可达到,且效果较好。
冯先生希望多重视无形教育,即使学生远离课堂,也在时时处处受到教育。
无形教育和有形教育一样,显然是重要的、必要的。
无形教育对于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对民俗文化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学校也要组织或鼓励学生多多参与无形教育,给学生以精神熏陶。
冯先生还举出具体的事例来说明问题,他说:“我们若能使多数青年学生,都到过秦皇、汉武的陵寝一次,对于青年精神上的效力,要胜过派许多民族扫墓专使。
我们若能够使多数的青年,都到过孔子的故乡去一次,对于青年精神上的效力,要胜过举行多少次的丁祭。
我们若能够使多数的青年,都实际见到政府建设的努力与成绩,对于青年精神上的效力,要胜过许多宣传部的宣传。
”[4]148。
二、《中国哲学简史》的编纂及影响。
书名《中国哲学小史》,后来有法文、意大利文、南斯拉夫文译本,直到1984年才出中文本”,当然还有其他语言的翻译本,如日文、西班牙文等等,成为国外了解中国哲学的重要书籍,至今仍然是世界众多大学的哲学通用教材。
命名为《中国哲学小史》,而出版时将其命名为《中国哲学简史》,原因是早在20世纪30年代,冯友兰为了应对国内的需要,已经写成了一部简易的《中国哲学小史》,为了不与之重名而导致混淆,故而将此翻译稿命名为《中国哲学简史》。
随后,又有赵复三先生翻译的《中国哲学简史》问世。
涂译本和赵译本在思想内容上,并无二致,只是语言有所不同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赵译本的版本前,附有《英文版编者引言》,其作者是布德,他是英文版书稿的编辑者。
从布德教授的引言中,可知西方人对中国哲学的了解还不够,他说:“即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人,如果请他们列举中国的主要哲学家,除非是汉学专家,大概能举出的中国哲学家只有孔子,或可能再加一个老子。
这个看法,甚至对于一般哲学教师来说,恐怕也不为过。
”“有关中国哲学的英文书籍和文章为数并不少,但通常若不是太专门,就是通俗到了乏味、没有价值的地步。
读者现在手持的这卷书堪称是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
这样一本书出自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学者之一的笔下,就它的问世,有了更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