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点评(热门18篇)
制作教案可以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掌握教学重点。教案的编写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调整和差异化设计。教案的编写应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和发展需求。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点评篇一
读了《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我深刻到体会到奉献的重要,十岁的高尔基的儿子能种出美丽的花儿,他走后给高尔基留下了一片美好的回忆,这种奉献的精神是常人做不及,或许他不知道自己的奉献,但他在阅读完爸爸的信后就一定会把快乐传递下去,带给更多的人。其实奉献没有那么繁复,只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世界就会无限美好。我就有这样的经历。
他又想借组长的试卷复印,可是相同的情景又重现了:甘宇对他言语了一番,却无济于事,他很无奈,他知道大家吝啬的原因――他成绩太差,人家都认为他是傻瓜。
我看了觉着他很可怜,没有人帮助他,于是我不顾众人的反对,对甘宇说:“我帮你复印。”
在这里奉献同样是一种帮助,是一种团结,是一种关爱。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有人说我送人玫瑰,为什么没有闻得余香,这个余香不是指的个人利益,而是帮助人后的愉悦,这种愉悦只要你帮助更多的人,就能体会到了。
总之,奉献方使世界更美好!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点评篇二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篇主题独特、文质兼美的叙事性记叙文。课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本文围绕一个“爱”字组织材料,表达主题,语言清新,含义深刻。课文先写父子间的亲情,接着由称赞儿子留下的鲜花生发到教诲儿子要给人们留下美好的东西,最后提示出“‘给’,永远比‘拿’愉快”这一哲理。对于这样一篇感情真挚、意蕴深远的美文,如何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实际,引导学生深切感受美文背后的浓浓亲情、体会做人的道理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一、小诗引入,激发感情。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十四课(生齐读课题: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在上课之前,让我们一起再来品读练习三的《幸福》这首小诗。多媒体课件出示诗歌《幸福》,学生齐读。是啊,树的幸福、桥的幸福、蚕的幸福在于为人类作出了贡献。那么人生最大的幸福——不在于取得,而在于奉献。奉献,方使心灵丰满而充实。
2、昨天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学习了生字,理清了课文的脉络,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着大屏幕齐读这些词串和句子,谁能用这些词串和句子讲讲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顾不上 栽种 花草。
姹紫嫣红 欣赏 盛开。
红扑扑 脸庞 美好。
给永远比拿愉快。
3、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a.栽种花草;b.写信教子)那么儿子种花是为了什么呢?高尔基写信要表达对儿子什么样的心愿呢?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读懂课文,深切地体会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的父子情。
二、品读赏花片段,感受父爱子。
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
2、请自由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花很美,课文写得也很美,你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吗?
6、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此时的高尔基会想到些什么呢?请读第五自然段。
7、是啊,高尔基由花想到儿子,他觉得自己更加思念儿子,更爱儿子,又自然地想起儿子种花的情景,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看一看儿子种花是什么情景。
三、品读栽花片段,体会子爱父。
1、【多媒体出示句子】。
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
2、儿子为什么会想到给爸爸栽种花草?
3、你觉得哪些词语最能表达这份感情?(顾不上、一直忙着、各种各样)从这些词语能体会到什么?儿子爱爸爸这种感情,能不能用你们的朗读表达出来。
四、品读“写信教子”,感悟信的内涵。
1、高尔基的儿子对他那么孝顺,这与他的良好教育分不开的。不久,一封带着花的芳香,带着父亲谆谆教导的信从意大利飞到了苏联,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信上说了些什么。(多媒体出示信的内容)。
2、你认为哪句话含义深刻?
4、生活中,一句祝福的话,一次无私的帮助,甚至一个安慰的眼神,只要是真诚的付出,都是在给别人留下美好的东西,都会让我们感到别人是多么需要我们!因此,课文这么说——读第九自然段。
5、引出“给”,永远比“拿”愉快。
(1)自由读这句话,齐读。
(2)这里的“给”指什么?指名说(就是给别人美好的东西;就是给别人帮助,给别人关心;就是真诚的奉献!
(3)那么这个“拿”又是指什么呢?指名说(享受、接受、向别人索取、收下的意思)。
(4)高尔基的这句话是想告诉儿子什么?(高尔基希望儿子时时处处想到别人,帮助别人,有益社会,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
6、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信真是语重心长,这就是他伟大的地方。我们通过真情的朗读把高尔基对儿子的爱读出来。
7、给予是快乐的。给别人快乐,自己就会更加快乐和幸福,那这时候你觉得高尔基及他的儿子的幸福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做一道练习。
高尔基的幸福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儿子的幸福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幸福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示】。
给予是一种快乐,得到是一种幸福。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学生齐读。
附板书设计:
栽花赏花。
写信教子。
给永远比拿愉快。
教学反思:《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一篇文质兼美文章。导入新课时,多媒体出示《幸福》这首小诗,让学生伴着优美的乐曲进入课文情境,明白幸福的真正意义在于奉献。教学中我以栽花、赏花、写信、教子几个主要环节构建课堂,力求以读代讲,读悟结合。抓住文章特点,挖掘空白点,引导学生基于文章语言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如最后一环节,出示了一组题目:高尔基的幸福在于( ),他儿子的幸福在于( ),我的幸福在于( ),让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的同时更深刻的领悟幸福的内涵。教学中,力求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结合,根据高尔基给儿子写信的内容引导学生谈生活中“美好的东西”指的什么,让文本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美好的东西就是给人帮助、关爱、奉献……,这样,为下文理解“给比拿愉快“设立了坡度。在教学中,学生对于如何抓住主要词语理解句子意思体会思想感情掌握不够好,这和平时的训练有较大的关系,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点评篇三
这篇文章讲的是:高尔基以前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休养,妻子带着儿子来看他。她们来了以后,儿子就种了许多的花草。假期结束了,她们回去了。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开了,高尔基看着儿子种的花心里很高兴,就给他的儿子写了一封信,信上说“给”永远比“拿”愉快!
“给”怎么会比“拿”愉快呢?
比如说,我以前看了一部电视剧,电视上讲的是,一个人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浑身发抖的蜷缩在一个墙角里,一个好心人看到了,给他了一个棉衣和一些吃的,帮他度过困境。十年后,那个被帮助的人在一个危急的时刻救了这个好心人一命。你看,一些物品换回了一条命,真是太值得了,这正是“给”永远比“拿”愉快。
“拿”的结果就不同了。
刚刚发生了一件事,我们班的徐嘉鑫同学,跑完步上来,发现自己的钢笔不见了,就给老师说了。老师一听,问:“谁拿他的笔啦?”,班里没人吭声,都在那儿大眼瞪小眼。老师又说:“你别以为拿人家一支笔就占了便宜,可不是这样的。你要是不还人家,等你长到老师这把年龄时,你会很内疚的,因为这件事就你自己知道,自己也知道这是不对的,你的内心就在折磨自己。我可亲身体验过这种痛苦。”这就是“拿”给自己带来的痛苦,这也说明了“给”永远比“拿”愉快,而“拿”是会带来痛苦的。
你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呀?“给”就是付出,你付出了,虽然是给别人,但很快乐。“拿”有时会违背社会道德。正所谓“德不孤,必有邻”,你不违犯道德就会有好的人缘,要是违犯道德,没有人会原意跟你做朋友的。
“助人是快乐之本”嘛!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点评篇四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写信”以及“种花”两件生活小事,写出了高尔基和他儿子之间的浓浓亲情,表现了高尔基注重培养儿子美好心灵的拳拳父爱。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高尔基信中“给”永远比“拿”愉快的含义。
根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创设情境,品读语言,感受父子之爱,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2、通过实读创读,展开想象,相互言说,理解人物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启发。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基于我校“理解型教学研究”课题下语文“从实到创”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目标,以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为纽带,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看,还是从人物形象看,都是实施理解教育下语文“从实到创”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理解,在于高尔基和他的之间,在于学生与文本之间,在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
通过课前的预习,相信大家对高尔基有所了解吧?谁先来谈一谈呢?(指名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仅仅以本为本,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语文学生的最终目标是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的提升。因此,有必要依托教材,并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前完成探究性准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故事(出示儿子的图片)(板书:和他的儿子)。(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究竟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你自己读读课文。如果你觉得读一遍不够,可以多读几遍。如果你有困难,你还可以跟你的同桌一起商量商量。
学生自学。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从认识故事中的人物入手,引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的脉络,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对全文胸中有数,有利于对文章内容全面、系统的理解。巧妙的教学设计能体现清晰的教学思路。
对,儿子去看望父亲时,种下了花,(板书:种花)儿子走了,父亲高尔基看到儿子栽下的鲜花盛开了非常高兴,于是,他给儿子写了一封信。(板书:写信)在信中,高尔基把儿子栽下的鲜花称做什么?(美好的东西)是啊,高尔基在信中说,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课文的4~5自然段就写了春天鲜花盛开时的情景,你能读好它吗?先自己试着读一读吧。
指名学生朗读,读后评价。
重点指导学生评价:
(1)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朗读时眼前出现了春天鲜花盛开的迷人景象)。
(2)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象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读了这句话,不但能体会到高尔基很高兴,而且我们还读懂了儿子对父亲的关爱。)。
让我们一起来朗读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这鲜花盛开时的`美好情景。
[设计意图]“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由高尔基信中“美好的东西”带动第4、5自然段的教学,从中体会到那些花的美,感受到它们的确是美好的东西,引导学生在朗读与评价中深深地体会到高尔基为什么会因此而感到特别的快乐,是那么美的景色让他想到了美的创造者——儿子。
瞧,傍晚时分,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出示鲜花的图片)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这些盛开的鲜花多象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同学们,儿子在岛上种下了花,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快速地读读课文的2~5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内容想想,假如你就是儿子,此时你会说些什么?你可以先自己在心里练习说一说。
指名说。
小结:是呀,儿子留下的不仅仅是鲜花,还留下了对爸爸的一份浓浓的情意,留下了一份深深的祝福。
[设计意图]设计这次创读,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情感与课文中的主人公有机融为一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了对人物内心的的体验。
高尔基很高兴,就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请同学们认真读读高尔基写给儿子的这封信,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读完后跟学习小组里的伙伴交流交流。
重点指导:“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给别人美好的东西,自己也是快乐的。)。
师指导:是啊,儿子留给了高尔基鲜花,高尔基很高兴,儿子也很高兴;这样的体验,你有过吗?(指名两个学生说)。
是啊,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是多么愉快啊!)到了那个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会需要你,这就是“给”永远比“拿”愉快(板书:“给”永远比“拿”愉快)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小结:这是一封简单的信,却意味深长,让我们一起用心地、好好地来朗读这封信。
[设计意图]语文是人文性学科,是借助教材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的有效载体。在这过程中,如何触动学生的情感就显得尤为要。这样的实读设计,通过学生谈自己理解的句子含义,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将课堂与生活“链接”,使得学生的情感随之融入课文之中,整个设计在不经意间触动了学生的心灵。
请你把这封回信写下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想象练说、练写,将自己这节课学习的所有体会予以表达,营造了情感高潮。这种这次创读的处理,使得学生再一次深深体会到:高尔基的儿子不仅给高尔基留下了美好的东西,也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感受!快乐,不单半日属于当初在岛上栽花的高尔基的儿子,也不仅仅属于高尔基,每个知道这个故事的人都应该感到生活的美好和快乐,并且也由此深深体会到:给别人快乐,自己就会更快乐!
写信。
种花。
“给”永远比“拿”愉快。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点评篇五
1、 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积累7个词语。
2、 能正确抄写一句句子,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课文4 8节。
4、 知道在生活中能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是快乐的。
1、体会高尔基和儿子之间的浓浓亲情。
2、读懂课文,知道在生活中能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是快乐的。
1、出示照片,认识高尔基,学习生字“基”。
(出示:照片)-----高尔基(板书)
师:“基”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仔细看(媒体)“基”的上半部分像“其实的其”,但是点要变成捺,撇和捺的下面是个“土”。
2、反馈预习,揭示课题,初步了解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1)交流出示: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很爱自己的儿子。
(2)师简单介绍高尔基。
师:是啊!高尔基是俄国著名的作家,他的很多作品《海燕》、《母亲》等,都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启示,所以说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生)。
而且他也很爱-----自己的儿子(生)。
(3)指导读句。
(4)揭示课题。
(5)谁能来介绍一下高尔基的儿子呢?
(6)交流出示: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个儿还没有镢头高。
(7)拼读:镢头(出示图,师边手势边说:镢头大概这么高)
正音:个儿(儿话音)
(8)指导读句。
1、轻声自读课文,思考:高尔基和儿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1)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
(2)师随机板书:
种花
21、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赏花 写信
(3)师生串说板书:
高尔基的儿子来到小岛上看望高尔基的时候,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忙着-----种花(生)。
春天到了,花全开了,高尔基坐在院子里------赏花(生)。
他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就提笔给儿子------写信(生)。
2、快速读读课文,找到描写信的内容的相关小节。
(1)交流出示7、8小节。
(2)自读7、8节。
(3)师生配合读
1、学习第4节,感受鲜花的“美”。
过渡:高尔基在信中提到的美好的东西是什么?-------鲜花(生)来,自己读读描写鲜花的.小节。
(1)出示节4,学生自读。(生字变红)
师:句子中的生字老师用红色字体表示,而且都加了拼音,借助拼音,把它
读准!
(2)出示词卡,拼读正音。
师:老师刚刚听到有几个小朋友把生词读得特别准,你们来拼拼看?
(3)看图说话,理解“姹紫嫣红”。
师:姹紫嫣红的花儿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来看看图(媒体出示百花图)
能使用老师给你们的句式,说说话吗?
出示句式(自己说说 指名):
春天到了,各种各样的花儿竞相开放,有(有的) ,有(有的) ,还有(还有的) 。(颜色、品种、姿态……)
师:是啊!各种各样的花朵美丽极了,文中有一个词概括,就是------姹紫嫣红(媒体出示)
(4)媒体范写:嫣。
师;嫣这个字很难写,看仔细了!(左右结构,左边是女字旁,右上方是个“正”字,仔细看,下面可不是“与”哦!“与”的一横变成了---四点)
(5)积累词语。
师:和姹紫嫣红意思相近的词,你还能说吗?
万紫千红、五彩缤纷……(齐读---自己再读一读、记一记)
师:姹紫嫣红是形容各种好看的花,不仅颜色美、姿态,外形也美。你们刚刚说的这些词和姹紫嫣红的意思很相近,但用起来略有些细微的差异。
(6) 再读节4,品悟词句。
师:春天的花儿不仅形态美,颜色美,还有什么深深吸引高尔基呢?
同桌读读节4并交流。
指名交流:味香、摇晃(师:这是动态美)、小蜜蜂……(关键词随机变色)
(7) 指导朗读
(8) 尝试背诵。
2、借助相关句式,联系4 8节内容联系说话,进一步感受“美好”。
师:看到这么美好的东西,高尔基怎么样?
出示:高尔基看着 ,闻着 ,他 。
(2)交流反馈。
(3)理解词语“欣赏”。
师:这花儿多美好啊!高尔基是带着喜悦的心情来看花,这就是----欣赏(出示)
(4)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师:高尔基看着满院的花朵,心里想的还是自己亲爱的儿子,来,带着喜悦的心情读好节5。
3、 小结:高尔基先生急不可待地想写信告诉亲爱的儿子,让儿子也能一同感受这美丽的花朵,体会他此时愉悦的心情,分享到他的快乐。
4、 再读7、8节,加深感悟。
(1)引读。
(节7):亲爱的儿子,虽然你回去了,可是……。望着它们,我心里想……。
(节8):我希望你能明白……
(2)联系生活,理解“美好的东西”。
师:课文中美好的东西是指---鲜花(生),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
(3)出示齐读:要是你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
(4)布置作业:今天回家请将这句话抄写在2号本上。
1、读词语:休养 探望 姹紫嫣红 彩霞 红扑扑 脸庞 欣赏、假期、摇晃
2、指导书写:妻、霞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点评篇六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高尔基是前苏联伟大的作家,在学校读书活动中,我们曾推荐同学们读过他的作品《童年》《母亲》《在人间》。课文写了什么事?(生:课文写的是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一个小岛上休养时,他的妻子和儿子前来探望他。儿子种下了各种各样的花儿。春天,花儿开了,高尔基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就提笔给远方的儿子写了一封信,教育他如何做人。)从这个美丽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的感情。(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爱”。)。
二、默读课文,初步感受父子情深。
2、学生边读边写感受。
三、品读“栽花赏花”,感悟父子情深。
( 一 )1、感受"子爱父",学习第2、3自然段。(出示句子)。
生找到“只有……还……”、“顾不上”、“一直”、“各种各样”等词。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体会重点词语。
师;“谁能谈一谈你独特的理解?”
2、看提示,想象说话:
3、高尔基的儿子就要告别爸爸妈妈回苏联了,他望着满院的亲自栽种的花草,幸福的笑了,他仿佛看见……引导学生练习说话。
4、师引读,创情境再练句式:是呀,人间最美的莫过于亲情,儿子从苏联赶到——千山万水隔不断父子情深,瞧,他虽然只有——,但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临走时,儿子望着——仿佛看到了——,心想——,他心里感到是多么——。
小结:是呀,给予是一种快乐!(课件出示)儿子留下的不仅仅是鲜花,还留下了对爸爸的一份浓浓的情意,留下了一份深深的祝福。
5、指导学生读好这两段文字。谁来读这两段话,读出儿子对爸爸那种深深的——(期待学生回答:爱)。
(二)感受父爱子,学习课文四、五自然段。
2、同学们想象得真美,让我们看看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出示第四自然段)。
生自由读。
谁来美美地读一读。
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出花儿的美丽?理解:姹紫嫣红。
师叙:这儿原本只是一片普普通通的地,一个普普通通的院子,现在却开满了各色的鲜花,到处充溢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引来了小生灵——蜜蜂、蝴蝶……它们嗡嗡的飞着,似乎在哼着一首春天的歌。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读这段话吧。(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春风吹来,的花儿,散发出,引来了)。
(三)、学习5段。
1、沐浴着柔和的晚霞,欣赏着夺目的鲜花,高尔基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2、汇报。
3、看到这满园的鲜花,高尔基就像看到了儿子红扑扑的脸庞。你读懂了什么?
4、提炼5段。
3、听到人们这样的议论,可想而知,作为父亲的高尔基一定更高兴。为他的儿子给居民们带来快乐而自豪。
6、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读一读第5自然段。
过度:课文不单讲了父子之间的亲子之爱,还通过写信教子这件事让我们感受这位父亲崇高伟大的爱。:
四、品读书信,感悟父亲的真爱。
【投影出示】高尔基给儿子的信。(用书信的格式)。
师:这封信内容比较深,不容易懂,大家一起来想想弄懂它的办法,好不好?
3、自学。
师:同学们想的办法都很好,那么下面就先请大家独立思考,认真读,仔细想:你读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在不懂处打上问号)。
生:(充分自由读,认真思考,仔细圈画)。
4、交流,先让学生质疑。
师: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理解的意思表达出来吗?
师:那么你们认为还可以在什么情况下留给别人哪些美好的东西呢?
你们也给过别人美好的东西吗?
师:真好!生活中,一句祝福的话,一次无私的帮助,甚至一个安慰的眼神,只要是真诚的付出,都是在给别人留下美好的东西,都会让我们感到别人是多么需要我们!因此,课文这么说——(引读)。
生:(读8、9自然段)。
师:(出示两句话:
“给”永远比“拿”愉快。
“给”,永远比“拿”愉快。)。
请大家读读这两句话,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师:大家体会得真好!“给”后面停顿一下,更能强调“给”的重要,更能表现出“给”比“拿”愉快。
请再读读这句话。
师:你们知道这里的“给”就是给什么?
师:请你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
生:(读)。
师:高尔基的信,大家理解得真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让我们一起完整地来读一读,相信我们的理解会深。
生:(齐读7、8、9自然段)。
师:读了这封信,如果你是高尔基的儿子,给爸爸回信时会说些什么呢?
师:课后,请同学们代高尔基的儿子给爸爸回一封信,谈谈你的感受和想法。
4、齐读整封信,谈读后感想。(让学生畅所欲言)。
4、情境导读(配乐,闪现父子写、读信镜头。)。
5、引背:这么意味深长的信,这么深刻的人生哲理,想不想记住它作为座右铭,自由选记1节——8节,交流反馈,鼓励为主。
四、体验习作,实践“给予”
布置作业:
【投影出示】小练笔,两个话题,自选一个:
2、生活中,你也一定给予过别人美好的东西,当时你的心情也一定非常得愉快,以“给予是一种快乐”为题,写下当时的情景和你的心情。
4、小结:
四、总结全文。
(板书:爱)。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点评篇七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积累7个词语。
2、能正确抄写一句句子,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课文48节。
4、知道在生活中能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是快乐的。
2、读懂课文,知道在生活中能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是快乐的。
1、出示照片,认识高尔基,学习生字“基”。
(出示:照片)-----高尔基(板书)。
师:“基”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仔细看(媒体)“基”的上半部分像“其实的其”,但是点要变成捺,撇和捺的下面是个“土”。
(1)交流出示: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很爱自己的儿子。
(2)师简单介绍高尔基。
师:是啊!高尔基是俄国著名的作家,他的很多作品《海燕》、《母亲》等,都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启示,所以说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生)。
而且他也很爱-----自己的儿子(生)。
(3)指导读句。
(4)揭示课题。
(6)交流出示: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个儿还没有镢头高。
(7)拼读:镢头(出示图,师边手势边说:镢头大概这么高)。
正音:个儿(儿话音)。
(8)指导读句。
1、轻声自读课文,思考:高尔基和儿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1)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
(2)师随机板书:
种花。
赏花写信。
(3)师生串说板书:
高尔基的儿子来到小岛上看望高尔基的时候,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忙着-----种花(生)。
春天到了,花全开了,高尔基坐在院子里------赏花(生)。
他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就提笔给儿子------写信(生)。
2、快速读读课文,找到描写信的内容的相关小节。
(1)交流出示7、8小节。
(2)自读7、8节。
(3)师生配合读。
1、学习第4节,感受鲜花的“美”。
过渡:高尔基在信中提到的美好的东西是什么?-------鲜花(生)来,自己读读描写鲜花的小节。
(1)出示节4,学生自读。(生字变红)。
师:句子中的生字老师用红色字体表示,而且都加了拼音,借助拼音,把它。
读准!
(2)出示词卡,拼读正音。
师:老师刚刚听到有几个小朋友把生词读得特别准,你们来拼拼看?
(3)看图说话,理解“姹紫嫣红”。
师:姹紫嫣红的花儿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来看看图(媒体出示百花图)。
能使用老师给你们的句式,说说话吗?
出示句式(自己说说指名):
春天到了,各种各样的花儿竞相开放,有(有的),有(有的),还有(还有的.)。(颜色、品种、姿态……)。
师:是啊!各种各样的花朵美丽极了,文中有一个词概括,就是------姹紫嫣红(媒体出示)。
(4)媒体范写:嫣。
师;嫣这个字很难写,看仔细了!(左右结构,左边是女字旁,右上方是个“正”字,仔细看,下面可不是“与”哦!“与”的一横变成了---四点)。
(5)积累词语。
师:和姹紫嫣红意思相近的词,你还能说吗?
万紫千红、五彩缤纷……(齐读---自己再读一读、记一记)。
师:姹紫嫣红是形容各种好看的花,不仅颜色美、姿态,外形也美。你们刚刚说的这些词和姹紫嫣红的意思很相近,但用起来略有些细微的差异。
(6)再读节4,品悟词句。
师:春天的花儿不仅形态美,颜色美,还有什么深深吸引高尔基呢?
同桌读读节4并交流。
指名交流:味香、摇晃(师:这是动态美)、小蜜蜂……(关键词随机变色)。
(7)指导朗读。
(8)尝试背诵。
2、借助相关句式,联系48节内容联系说话,进一步感受“美好”。
师:看到这么美好的东西,高尔基怎么样?
出示:高尔基看着,闻着,他。
(2)交流反馈。
(3)理解词语“欣赏”。
师:这花儿多美好啊!高尔基是带着喜悦的心情来看花,这就是----欣赏(出示)。
(4)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师:高尔基看着满院的花朵,心里想的还是自己亲爱的儿子,来,带着喜悦的心情读好节5。
3、小结:高尔基先生急不可待地想写信告诉亲爱的儿子,让儿子也能一同感受这美丽的花朵,体会他此时愉悦的心情,分享到他的快乐。
4、再读7、8节,加深感悟。
(1)引读。
(节7):亲爱的儿子,虽然你回去了,可是……。望着它们,我心里想……。
(节8):我希望你能明白……。
(2)联系生活,理解“美好的东西”。
师:课文中美好的东西是指---鲜花(生),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
(3)出示齐读:要是你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
(4)布置作业:今天回家请将这句话抄写在2号本上。
1、读词语:休养探望姹紫嫣红彩霞红扑扑脸庞欣赏、假期、摇晃。
2、指导书写:妻、霞。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点评篇八
1.能正确、流利、有感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创设"爱"的情境,切入语言品读,感受父爱子、子爱父的人间亲情。
3.激发诵读感悟之趣,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到父爱子、子爱父的人间亲情。
教学难点:“ ‘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告诉我们的深刻道理。
前置性学习:
1、查阅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2、生字组词。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情感。
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生活入手,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主谈一谈,父子、母子及母女等之间发生过哪些有趣的故事?(让学生自主谈)
当学生谈及到父爱或母爱时,相机引出课题,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著名作家父子之间发生的故事。
2、板书课题:《14、高尔基和儿子》(师有意留出空白,将“他的”二字不写,让学生补充),同时让学生体会《我和妈妈》与《我和我的妈妈》两个题目的不同之处,然后再谈谈上述两个题目的不同之处。
3、让学生谈一谈和高尔基有关的话题。诸如:高尔基的名言等。
4、出示课件(名言、画像等),让学生思考问题:
读了课题之后,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他的儿子叫什么名字?是干什么的?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5、出示课件,了解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略)
过渡:下面我们只有通过读文,才能知道故事的由来。
二、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故事梗概
1、初读课文,
(1)出示要求:
a、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b、借助后面生字表上的拼音,读准字音。
c、读顺句子。对于比较难读的长句子要反复读几遍,做到不添字不漏字,直到读通为止。
d、读通全文。把课文多读几遍,想想每一个自然段说了什么事。
(2)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a、指名逐段试读课文。
学生读,教师作如下引导:
提醒学生注意字生字词的读音(轻声、前后鼻音,平翘舌音)。
大屏幕出示生字(略)
三、再读课文,总体领略高尔基与儿子之间的“爱”
1、请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做评委。
2、学生读,大家评论。
指导读好长句子。
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
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
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
3、让学生说说本文讲了什么事。(预设:可以把儿子栽花、爸爸赏花放在一块,也可把其分开。)
学生自然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是总启,写高尔基很爱自己的儿子。
第二段:(第2―3自然段)写第一件事――儿子为爸爸栽花。
第三段:(第4―5自然段)写第二件事----高尔基赏花。
第四段:(第6―9自然段)写第三件事――高尔基写信勉励儿子。
四、精读第一自然段,感知高尔基父子亲情的“爱”
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很爱自己的儿子。(这里的“爱”字,与题目中的“他的儿子”是相互照应的)
五、指导写字和生字词
做到“身直、肩平、头正、臂开、足安”和“三个一”(胸离桌一拳,手离笔尖一寸,眼离纸一尺)。将课后3个生字认真描一遍。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给予”的内涵,初步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爱是人类讴歌的永恒主题。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品味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之间深深的爱。
2.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回忆: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生活小事?
(板书:栽花赏花写信教子)
3.师述:高尔基很爱他的儿子,他教育儿子的方式也很特别,他是通过――写信来教育儿子的,你认为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信中哪一句话含义最深刻?(板书:“给”永远比“拿”愉快……)
4、今天,就让我们围绕这一中心来学习课文。(齐读中心句)
二、走进课文,解读“给予”。
(一)儿子的“给予”。
1、好好读读课文,文中的“给”指的是什么?(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3、儿子是怎样给予的?
投影出示: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自由读)
(1)从这段话里你们觉得儿子给予得容易吗?(不容易)从哪儿看出来呢?
(顾不上:儿子不远万里从苏联赶到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休养的父亲这儿,却没有休息。一直忙着:一直都没有闲着。
各种各样:栽种了许许多多的花草,付出了许许多多的劳动。只有……还没有:年龄小、个儿小、力气小,这些事对于一个10岁的小孩来说非常不容易。)
(2)看提示,想象说话:
投影出示:高尔基的儿子忙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但他丝毫不觉得(),也不觉得(),因为,他心里一直想着:()。(生:我不在的时候就让这些花儿代替我陪伴爸爸;生:闻到花香爸爸的身体会好的快些的)
假期很快过去了,他告别爸爸,跟妈妈回苏联去了。他望着满院自己新手栽种的花草,幸福的笑了。他仿佛看到了(),仿佛看到了(),仿佛看到了()。
师小结过渡:是啊,儿子要告别爸爸了,他留下了鲜花,也留下对爸爸一份浓浓的爱意,一份深深的祝福。
(3)小结:从这段话里,我们体会到了高尔基的儿子对爸爸深深的――(期待学生回答:爱,板书“爱”),这真是父子情深。让我们抓住关键词语用朗读把高尔基的儿子对爸爸的孝顺读出来。
(二)父亲的“得到”。
1、过渡:有人给予就必然有人得到,高尔基得到了什么?
2、高尔基得到了鲜花,从哪儿看出来?(出示: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
3、鲜花美吗?美在哪儿?“姹紫嫣红”写出了花儿的颜色美,“轻轻摇晃”写出了花儿的姿态美,“阵阵芳香”写出了花儿的气味美。
4、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眼前的美景,然后齐读。
师范读第四自然段。(配乐)
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师叙:这儿原本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院子里的一块普普通通的地,现在却开满了各色的鲜花,到处充溢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引来了小生灵――蜜蜂、蝴蝶……它们嗡嗡的飞着,似乎在哼着一首春天的歌。
想亲自去吗?美美地读读吧。多美的花儿呀,就让我们通过背诵记在我们的脑海中吧!
这些盛开的花儿在你的眼里,就像什么?
在父亲的眼里呢?他有什么样的感受?
这是个打比方的句子,这样的比方恰当吗?
你能读出感受来吗?试一试。
5、高尔基欣赏着这些美丽的花儿,心里有――(期待学生回答:说不出的高兴)。投影出示: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
6、为什么而高兴呢?我们帮他说出来。(鲜花美,这是儿子种的'花,儿子小小年纪就这样懂事、孝顺,看到花儿就如同看到了儿子)
7、朗读体会高尔基陶醉于花中,思念着儿子,充满着自豪,享受着幸福。
三、学习书信,领悟“给予”。
1、过渡:高尔基欣赏着儿子栽种的美丽的花儿,如痴如醉,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他有千言万语要对儿子说。可是儿子不在他身边,在当时的条件下,他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表达心中的话语。投影出示:高尔基给儿子的信。(用书信的格式)
2、学生自由读书信,指名读。
3、高尔基写这封信想告诉儿子什么?(学生自由回答,也可以逐段引导)
第一自然段,告诉儿子:你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
第二自然段,告诉儿子: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给人们留下美好的东西。
第三自然段,告诉儿子:“给”,永远比“拿”愉快……
4、高尔基写这封信主要想告诉儿子什么?投影出示:“给”,永远比“拿”愉快……
(1)“给”在本文指高尔基的儿子“给”了高尔基鲜花,鲜花――代表美好的东西。在文中两次说到“美好的东西”他们的意思相同吗?(第一个“美好的东西”指的是鲜花,第二个“美好的东西”不仅指的是鲜花这些物质方面的东西,还包括对别人的关心、帮助,哪怕是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声亲切的问候。)
(2)高尔基儿子的“给”,指的是在岛上栽种各种各样的鲜花,你们的“给”可以指什么?(打扫卫生,让教室里干干净净;……)
(3)“给”,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表示?(给予、奉献、付出、作出贡献)你“给”了同学什么?“给”了班级什么?(同学遇到困难,主动帮助;在各种比赛中为班级争光……)你“给”了同学、班级美好的东西后,心情如何?(快乐、自豪、幸福)
(4)“拿”在课文中的意思是什么?(高尔基欣赏儿子栽种的鲜花)联系自身实际,说说自己的“拿”。“拿”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表示?(享受、索取、得到、接受、收下……)
(5)高尔基并不满足于儿子只给予他一个人,也不只是希望儿子栽种鲜花。他希望儿子――“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让“所有的人都需要”。
投影出示: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不仅仅在(),还可以在();无论在什么地方,不仅仅在(),还可以在();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不仅仅是(),还有(),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
学生根据内容,合理填空。
(6)说说自己对“‘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奉献比索取好;有所奉献,就容易得到愉快;做一个有益于他人的人,就能赢得他人的尊敬,就会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5、齐读整封信,体会高尔基的语重心长、育人育心。
6、如果你是高尔基的儿子,收到父亲的来信,这时你有什么想对父亲说的话。拿起笔写在书上空白处。
四、总结延伸
1.总结:(结合板书)
从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故事中,你觉得高尔基对儿子的爱主要表现在哪里?(教儿子学会做人,塑造儿子美好的心灵。)
2.说话训练: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你有过“‘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经历吗?(赠人玫瑰,手留遗香。)
3.“‘给’”永远比‘拿’愉快,这是高尔基对儿子的教诲,也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座右铭!
4.(课件)高尔基留下了这样的教子名言。这里老师也赠送几则名言给大家:
给予是快乐的。
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
比亲情更崇高、伟大的是有益于社会。
五、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高尔基的儿子读了爸爸的信之后,一定有许多的想法,让我们帮他写一封回信,把心中的想法传达给远方的爸爸。注意书信的格式。
板书设计: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栽花赏花子爱父
写信教子父爱子
“给”,永远比“拿”愉快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点评篇九
一、复习检查。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这篇课文。
齐读课题。
学生回答(栽花赏花、写信教子)。
二、精读课文,感悟整体。
1、学习第1--3自然段。
(1)高尔基的儿子千里迢迢来到岛上做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1--3自然段,找出具体写儿子栽花的句子,并作记号。
指名回答。
(3)师小结:高尔基的儿子不远万里来探望父亲,顾不上休息为父亲栽花,可见儿子深深地爱着父亲。他这样做,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父亲表达爱。(板书:爱)。
2、学习第4--5自然段。
过渡:儿子爱父亲,希望父亲看到花会高兴。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开了,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他看见了怎样的情景?(出示:春天到了……引来了一只只蜜蜂。)。
3、鲜花美吗?美在哪儿?看到“姹紫嫣红”你会想到哪那些词?“姹紫嫣红”写出了花儿的颜色美,“轻轻摇晃”写出了花儿的姿态美,“阵阵芳香”写出了花儿的气味美。同学们平时作文时应学会观察,从不同角度去描写事物,这样就会使文章增色。
4、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眼前的美景。
学生看着美丽的景色,想想老师是怎样读的,自由练读,来将这份浓浓的爱送给儿子深爱的父亲。指名朗读。(配乐)。
大家想一起来送祝福吗?齐读。
5、高尔基欣赏着这些美丽的花儿,心里有--(期待学生回答:说不出的高兴)。课件出示: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
6、为什么而高兴呢?我们帮他说出来。(鲜花美,这是儿子种的花,儿子小小年纪就这样懂事、孝顺,看到花儿就如同看到了儿子)。
7、朗读体会高尔基陶醉于花中,思念着儿子,充满着自豪,享受着幸福。
三、细读感悟,品味道理。
1、过渡:高尔基欣赏着儿子栽种的美丽的花儿,如痴如醉,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他有千言万语要对儿子说。可是儿子不在他身边,在当时的条件下,他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表达心中的话语。投影出示:高尔基给儿子的信。
2、学生自由读书信,指名读。
(1)这里美好的东西指什么?破折号在这里起什么作用。(说明作用)。
(2)这里,美好的东西还指鲜花吗?那指什么?(启发:你给过别人帮助、鼓励、安慰、快乐、祝福……真诚的关心、热情的帮助、美好的环境……)。
从这句话中,你明白了什么?
(3)信里哪一句话让你读后感觉有深刻的含义?
讲解标点的用法。(单引号、双引号)。
相机出示: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比较两句话的不同。
老师说明:加了逗号强调了这里“给”字的重要性,更强调了“给”比“拿”愉快。让我们一起再来读好这句话。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给,就是给予,即“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
拿,就是拿取,即向人们索取。
(4)生活中,你“给”了同学什么?“给”了班级什么?(同学遇到困难,主动帮助;在各种比赛中为班级争光……)你“给”了同学、班级美好的东西后,心情如何?(快乐、自豪、幸福)。
(5)“拿”在课文中的意思是什么?(高尔基欣赏儿子栽种的鲜花)联系自身实际,说说自己的“拿”。“拿”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表示?(享受、索取、得到、接受、收下……)。
(6)说说自己对“‘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得到人家的关心和帮助,如是正当的得到,拿也是愉快的;要是不正当得到的,那不仅不愉快,而且是可耻的。)要让学生明白:“给”永远比“拿”愉快!
(7)高尔基写这封信想告诉儿子什么?(学生自由回答,也可以逐段引导)。
高尔基并不满足于儿子只给予他一个人,也不只是希望儿子栽种鲜花。他希望儿子--“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让“所有的人都需要”。
(7)试背其中的一段话。
(8)分角色朗读课文。女1男2齐3。
小结:通过学习高尔基写信教子的事情,我们懂得了:奉献比索取好;有所奉献,就容易得到愉快;做一个有益于他人的人,就能赢得他人的尊敬,就会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四、体验习作,实践“给予”。
课件出示:高尔基的儿子读了爸爸的信之后,一定有许多的想法,让我们帮他写一封回信,把心中的想法传达给远方的爸爸。注意书信的格式。
爱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点评篇十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感悟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
3、通过诵读课文初步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重点、难点: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具、学具:投影片、图片。
一.复习导入。
二.品读感悟。
见识“儿子”
1、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
2、想一想,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3、指名说一说。
4、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5、学生朗读感悟,同桌间交流。
6、了解学生朗读感悟,同桌交流情况。
抓住“只有10岁”,“还没有”,“顾不上”,“一直”,“忙着”,“各种各样”,体会高尔基儿子非常爱爸爸,几乎忘了自己。
7、学生抓住相关词语,朗读体会高尔基的儿子对高尔基的孝顺。
欣赏花儿。
抓住“姹紫嫣红”,“轻轻摇晃”,“一阵阵花香”,“一只只蜜蜂”
师述:这一段写得有声有色有味,有动有静有情,美哉!下面用你的朗读表示出来。
过渡:花儿这么美,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看,有一位伟大的作家正在尽情地欣赏呢,他就是高尔基。
指名读第5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交流。
体会关爱。
1、播放第6到第9自然段的范读录音。
2、关于标点符号使用说明。
4、第8自然段中的“美好的东西”指什么?
5、你认为这封信中含义深刻的一句话是什么?
6、引出:“给”永远比“拿”愉快。
指名朗读这句话。
引导感悟这句话。
明确:“给”是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拿”即向人们索取。付出永远比索取更令他人和自己愉快。(父亲在信中谆谆教诲自己的儿子,希望他成为一个格高尚的人,这更是一种博大深沉的爱。)。
反复读这句话。
齐读这封信。
小练笔。
高尔基的儿子读了爸爸的信之后,一定有许多的想法,让我们帮他写一封回信,把心中的想法传达给远方的爸爸。
高尔基。
花爱信。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点评篇十一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创设“爱”的情境,切入语言品读,感受父爱子、子爱父的人间亲情。
3.激发诵读感悟之趣,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到父爱子、子爱父的人间亲情。
教学难点:“‘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告诉我们的深刻道理。
四、课前准备:
前置性学习:1、查阅有关高尔基的资料。2、生字组词。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情感。
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生活入手,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主谈一谈,父子、母子及母女等之间发生过哪些有趣的故事?(让学生自主谈)。
当学生谈及到父爱或母爱时,相机引出课题,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著名作家父子之间发生的故事。
2、板书课题:《14、高尔基和儿子》(师有意留出空白,将“他的”二字不写,让学生补充),同时让学生体会《我和妈妈》与《我和我的妈妈》两个题目的不同之处,然后再谈谈上述两个题目的不同之处。
3、让学生谈一谈和高尔基有关的话题。诸如:高尔基的名言等。
4、出示课件(名言、画像等),让学生思考问题:
读了课题之后,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他的儿子叫什么名字?是干什么的?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过渡:下面我们只有通过读文,才能知道故事的由来。
二、初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故事梗概。
1、初读课文,
(1)出示要求:
a、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b、借助后面生字表上的拼音,读准字音。
c、读顺句子。对于比较难读的长句子要反复读几遍,做到不添字不漏字,直到读通为止。
d、读通全文。把课文多读几遍,想想每一个自然段说了什么事。
(2)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a、指名逐段试读课文。
学生读,教师作如下引导:
提醒学生注意字生字词的读音(轻声、前后鼻音,平翘舌音)。
大屏幕出示生字(略)。
三、再读课文,总体领略高尔基与儿子之间的“爱”
1、请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做评委。
2、学生读,大家评论。
指导读好长句子。
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
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
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
3、让学生说说本文讲了什么事。(预设:可以把儿子栽花、爸爸赏花放在一块,也可把其分开。)。
学生自然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是总启,写高尔基很爱自己的儿子。
第二段:(第2—3自然段)写第一件事——儿子为爸爸栽花。
第三段:(第4—5自然段)写第二件事----高尔基赏花。
第四段:(第6—9自然段)写第三件事——高尔基写信勉励儿子。
四、精读第一自然段,感知高尔基父子亲情的“爱”
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很爱自己的儿子。(这里的“爱”字,与题目中的“他的儿子”是相互照应的)。
五、指导写字和生字词。
做到“身直、肩平、头正、臂开、足安”和“三个一”(胸离桌一拳,手离笔尖一寸,眼离纸一尺)。将课后3个生字认真描一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给予”的内涵,初步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2.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回忆: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生活小事?
(板书:栽花赏花写信教子)。
3.师述:高尔基很爱他的儿子,他教育儿子的方式也很特别,他是通过——写信来教育儿子的,你认为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信中哪一句话含义最深刻?(板书:“给”永远比“拿”愉快……)。
4、今天,就让我们围绕这一中心来学习课文。(齐读中心句)。
二、走进课文,解读“给予”。
(一)儿子的“给予”。
1、好好读读课文,文中的“给”指的是什么?(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3、儿子是怎样给予的?
投影出示: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自由读)。
(1)从这段话里你们觉得儿子给予得容易吗?(不容易)从哪儿看出来呢?
(顾不上:儿子不远万里从苏联赶到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岛上休养的父亲这儿,却没有休息。一直忙着:一直都没有闲着。
各种各样:栽种了许许多多的花草,付出了许许多多的劳动。只有……还没有:年龄小、个儿小、力气小,这些事对于一个10岁的小孩来说非常不容易。)。
(2)看提示,想象说话:
投影出示:高尔基的儿子忙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但他丝毫不觉得(),也不觉得(),因为,他心里一直想着:()。(生:我不在的时候就让这些花儿代替我陪伴爸爸;生:闻到花香爸爸的身体会好的快些的)。
假期很快过去了,他告别爸爸,跟妈妈回苏联去了。他望着满院自己新手栽种的花草,幸福的笑了。他仿佛看到了(),仿佛看到了(),仿佛看到了()。
师小结过渡:是啊,儿子要告别爸爸了,他留下了鲜花,也留下对爸爸一份浓浓的爱意,一份深深的祝福。
(3)小结:从这段话里,我们体会到了高尔基的儿子对爸爸深深的——(期待学生回答:爱,板书“爱”),这真是父子情深。让我们抓住关键词语用朗读把高尔基的儿子对爸爸的孝顺读出来。
(二)父亲的“得到”。
1、过渡:有人给予就必然有人得到,高尔基得到了什么?
2、高尔基得到了鲜花,从哪儿看出来?(出示:春天到了,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春风吹来,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散发出阵阵芳香,引来了一只只蜜蜂。)。
3、鲜花美吗?美在哪儿?“姹紫嫣红”写出了花儿的颜色美,“轻轻摇晃”写出了花儿的姿态美,“阵阵芳香”写出了花儿的气味美。
4、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眼前的美景,然后齐读。
师范读第四自然段。(配乐)。
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师叙:这儿原本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院子里的一块普普通通的地,现在却开满了各色的鲜花,到处充溢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引来了小生灵——蜜蜂、蝴蝶……它们嗡嗡的飞着,似乎在哼着一首春天的歌。
想亲自去吗?美美地读读吧。多美的花儿呀,就让我们通过背诵记在我们的脑海中吧!
这些盛开的花儿在你的眼里,就像什么?
在父亲的眼里呢?他有什么样的感受?
这是个打比方的句子,这样的比方恰当吗?
你能读出感受来吗?试一试。
5、高尔基欣赏着这些美丽的花儿,心里有——(期待学生回答:说不出的高兴)。投影出示: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瞧,那些盛开的花朵多像儿子红扑扑的脸庞啊!
6、为什么而高兴呢?我们帮他说出来。(鲜花美,这是儿子种的花,儿子小小年纪就这样懂事、孝顺,看到花儿就如同看到了儿子)。
7、朗读体会高尔基陶醉于花中,思念着儿子,充满着自豪,享受着幸福。
三、学习书信,领悟“给予”。
1、过渡:高尔基欣赏着儿子栽种的美丽的花儿,如痴如醉,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他有千言万语要对儿子说。可是儿子不在他身边,在当时的条件下,他只能通过书信的形式,表达心中的话语。投影出示:高尔基给儿子的信。(用书信的格式)。
2、学生自由读书信,指名读。
3、高尔基写这封信想告诉儿子什么?(学生自由回答,也可以逐段引导)。
第一自然段,告诉儿子:你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
第二自然段,告诉儿子: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给人们留下美好的东西。
第三自然段,告诉儿子:“给”,永远比“拿”愉快……。
4、高尔基写这封信主要想告诉儿子什么?投影出示:“给”,永远比“拿”愉快……。
(1)“给”在本文指高尔基的儿子“给”了高尔基鲜花,鲜花——代表美好的东西。在文中两次说到“美好的东西”他们的意思相同吗?(第一个“美好的东西”指的是鲜花,第二个“美好的东西”不仅指的是鲜花这些物质方面的东西,还包括对别人的关心、帮助,哪怕是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声亲切的问候。)。
(2)高尔基儿子的“给”,指的是在岛上栽种各种各样的鲜花,你们的“给”可以指什么?(打扫卫生,让教室里干干净净;……)。
(3)“给”,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表示?(给予、奉献、付出、作出贡献)你“给”了同学什么?“给”了班级什么?(同学遇到困难,主动帮助;在各种比赛中为班级争光……)你“给”了同学、班级美好的东西后,心情如何?(快乐、自豪、幸福)。
(4)“拿”在课文中的意思是什么?(高尔基欣赏儿子栽种的鲜花)联系自身实际,说说自己的“拿”。“拿”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表示?(享受、索取、得到、接受、收下……)。
(5)高尔基并不满足于儿子只给予他一个人,也不只是希望儿子栽种鲜花。他希望儿子——“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让“所有的人都需要”。
投影出示: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不仅仅在(),还可以在();无论在什么地方,不仅仅在(),还可以在();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不仅仅是(),还有(),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
学生根据内容,合理填空。
(6)说说自己对“‘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奉献比索取好;有所奉献,就容易得到愉快;做一个有益于他人的人,就能赢得他人的尊敬,就会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5、齐读整封信,体会高尔基的语重心长、育人育心。
6、如果你是高尔基的儿子,收到父亲的来信,这时你有什么想对父亲说的话。拿起笔写在书上空白处。
四、总结延伸。
1.总结:(结合板书)。
从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故事中,你觉得高尔基对儿子的爱主要表现在哪里?(教儿子学会做人,塑造儿子美好的心灵。)。
2.说话训练:说一说在日常生活中,你有过“‘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经历吗?(赠人玫瑰,手留遗香。)。
3.“‘给’”永远比‘拿’愉快,这是高尔基对儿子的教诲,也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座右铭!
4.(课件)高尔基留下了这样的教子名言。这里老师也赠送几则名言给大家:
给予是快乐的。
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不在于索取。
比亲情更崇高、伟大的是有益于社会。
五、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高尔基的儿子读了爸爸的信之后,一定有许多的想法,让我们帮他写一封回信,把心中的想法传达给远方的爸爸。注意书信的格式。
板书设计: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点评篇十二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教育学生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两课时。
:感情朗读课文,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句的意思。
一、指导看图,导入新课。
1、出示画像(高尔基像)。
同学们,你们知道画中的这位老人是谁吗?告诉你们,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之一高尔基。
2、知识扩展。
高尔基简介高尔基是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伟大代表,他出生于一个贫苦的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外祖父家中。8岁就开始独立谋生,做过各种各样的苦活儿,工余渴求知识的他勤奋读书,终成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很多,著名的有《在人间》、《母亲》、《海燕之歌》等。
3、揭示课题。
(1)我们这篇课文中还有一个小主人公,他是谁?
(明确:文中小主人公是他的儿子,他指高尔基)。
(2)老师还没有将文题写完整呢,同学们看还差一个什么字?(明确:差一个和字。提示学生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发生在高尔基与他的儿子这对父子间的几件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
要求:
1、学生出声试读课文。
2、画出带生字的词语。
3、标自然段序号。
三、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读音指导。
教师示范,学生跟读,要求学生注意欣是前鼻音,芳是后鼻音。
2、结合课后习题3,进行读一读的训练。
3、生再读课文,教师行间巡视,相机指导。
4、学生轻声齐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1、提示妻、瞧二字的正确笔顺,这两个字笔画繁多,书写时要学生注意字的形体须匀称。芳要注意把中间一横写长一些。欣是左右结构,且左右相等。
2、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教师行间巡视,进行辅导,提示写字姿势。
五、作业:练读课文。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卡片妻、芳、欣、瞧、镢,要求学生齐读出正确读音。
2、填空:
xiuxinfangchayan。
养赏香紫红。
二、精读课文,感悟整体。
2、课文中讲述了关于伟大作家高尔基与他的10岁儿子之间几件生活小事。(明确是两件生活小事:一是栽花赏花,二是写信教子)。
3、哪些自然段讲述第一件小事?(明确:第2~5自然段)。
4、哪些自然段讲述第二件小事?(明确:第6~9自然段)。
三、学习第2~5自然段。
1、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这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同学们具体谈谈。(有一年、意大利的一个小岛)。
(3)学生试背诵。(这一自然段进行了背景交代,简洁明了)。
2、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引读:高尔基的儿子几岁了?能不能将只有去掉换成高尔基的儿子10岁?为什么?(去掉后就不能体现强调年龄小的意思了。而且,这里的只有与下一句还没有镢头那么高语意紧密相联,去掉了语意就不连贯了)(板书:只有还没有)镢头有多高?师比画一下。
(3)到岛上后,他的儿子做了些什么呢?(明确:种花。用文中原句表达)(板书:顾不上一直各种各样)。
(4)你们猜一猜,这个小小年龄的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明确:只有10岁的儿子这样做,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父亲表达爱)(板书:爱)。
(5)同学们与文中儿子年岁相仿,你们有没有向爱你的家人表达自己的爱?(学生自由发言,进行说话训练和传统美德的教育)。
(6)试背诵。
3、学习第4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用文中一句话概括这个自然段的大意。(明确: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
(3)这一自然段写得很美,同学们一定和老师有同感,美在哪儿呢?)(色:姹紫嫣红;味:阵阵芳香、引来一只只蜜蜂)。
(4)写作指导及训练,学会课文的'写法。(同学们平时作文时应学会观察,从不同角度去描写事物,这样就会使文章增色。)。
(5)试背诵。
4、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高尔基欣赏儿子种的花时心情如何?为什么?(明确:心里说不出的高兴,说不出极言高兴,不仅仅是高兴,还有对远方儿子深深的思念之情,他把盛开的花朵比作儿子红扑扑的脸庞,由此可见)。
(3)试背诵。
四、评析第6~9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关于标点符号使用的说明。(两处半引号表示引用了信中的两个自然段,末一句中的单引号表示信中的引用部分)。
3、提问引读: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一句中美好的东西指什么?(指鲜花,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讨论:联系第7、8自然段,理解给、拿的内涵。(明确:给是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拿即是向人们索取。付出永远比索取更令他人和自己愉快)(父亲在信中谆谆教诲自己的儿子,希望他成为一个人格高尚的人,这更是一种博大深沉的爱)(板书:爱)。
5、说话训练:结合实际或联系课题,说说自己对给,永远比拿愉快一句的理解。
6、试背诵69自然段。
五、播放音乐,指导背诵。
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指导背诵。
板书:
高尔基。
赏写只有还没有。
花爱信顾不上一直。
栽收各式各样。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点评篇十三
句子长廊。(按要求改写句子。)。
1.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
改成“把”字句:答案。
改成“被”字句:答案。
2.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十分高兴。
改成反问句:答案。
课文田园。(阅读课文片断,完成练习。)。
要是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么愉快呀!
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1.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答案。
2.第二自然段加上标点。答案。
3.儿子留给高尔基的是答案,那是他答案。
4.你对划线的句子是怎么理解的?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点评篇十四
张莉莉。
教学内容:回顾《童年》,练习人物描写。教学目标:回顾高尔基的《童年》,了解高尔基。2分析经典片段,学习创作手法。练习人物描写,学会运用塑造人物的手法。重难点:运用各种手法描写人物。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读书使人聪慧,读书使人充实,读书使人净化,对照所读之书,反思自我,才发现,生活原来如此美好,如此值得珍惜。前一段时间,我们共同捧读了高尔基的《童年》,这节课我们就以《童年》为题材,读名著说自己,学名人写生活。(板书课题:读名著—学写作)(1分钟)。
(二)回顾名著:
1仰望作者,回顾一下《童年》的作者是谁?说说你所了解的高尔基。(屏显)(2分钟)。
她今天样子很凶,嘴唇歪扭着,黑眼珠儿闪着气愤的光芒。但当我问起她的头发为什么这样长的时候,她还是用昨天那样温暖而柔和的腔调说:
“看来这世上帝给我的惩罚,上帝说:给你梳这些该死的头发去吧!年轻的时候,我夸耀过这一把马鬃,到老来,我可诅咒它了。你睡吧!还早着呢,——太阳睡了一夜刚起来……”“我不想睡!”
“不想睡就不睡好了,”她马上表示同意,一面编辫子,一面往沙发那边瞧,母亲就在沙发上躺着,脸朝上,身子直的像一根弦。“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声说!”
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但这面孔却被松软的鼻子、胀大了的鼻孔和红鼻尖而给弄坏了。她从一个镶银的黑色鼻烟壶里嗅烟草。她的衣服全是黑色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他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她的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可爱的动物。
小结:学习名家的创作手法,对于我们的写作时很有帮助的,希望同学们能够学。
以致用。人物描写片段训练(给学生训练时间,大约10—15分钟)片段训练:人物描写。
要求:认真回顾《童年》中的经典片段,学习其塑造人物的手法,刻画一位你印象最深的亲人,老师,同学或朋友,注意通过对人物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6课堂小结: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使人聪慧,使人净化,而写作则是与心灵对话的最佳方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日子里,多读书,勤写作,让生活在妙笔之下生出更美的花。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点评篇十五
听了唐老师的这节课,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唐老师能够依据课文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教书育人,体现人的价值观。现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长辈们的过分溺爱,造就了他们自私的个性,责任心、集体观念不够强,对别人的关爱也不够,更不用说无私的奉献精神。
课文讲述了高尔基和儿子之间“栽花赏花”“写信教子”的两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之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全文围绕一个“爱”字组织材料,表达肢体,语言清新,含义深刻,有父子之间亲情的爱,还有广博的人间真情,让学生从中感受伟人的博大情怀,洞悉为人处世之道。课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第一节,交代了高尔基和儿子之间的关系;第二至五节是第二部分,介绍了儿子来探望他时种下了花草,来年春天,花全开了,高尔基感到很高兴;最后一部分是课文的最后三小节,通过信的内容揭示出一个道理:生活中,“给予”永远比“索取”愉快。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课文通过两件小事,反映了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唐老师能在初读课文时,设计了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发生了什么事?并提供句式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以训练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词语的学习和积累。如学习“姹紫嫣红”一词,同时帮助学生积累类似的词语有:“五颜六色”、“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等。利用填空题进行说话训练,有的学生运用文中的好词好句进行说话练习,有的孩子很机灵,能够巧妙地运用已积累的好词好句进行说话练习。语文课堂中的听、说、读、写基本功训练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另外,整个教学过程条理清楚,环环紧扣,师生互动较好,教师的语言简洁,教态亲切和蔼、自然大方。板书设计合理,清楚、规范。
第九自然段中“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一句是全文的点精之笔,高尔基希望他的儿子明白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而不在于索取,希望他的儿子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一个让"所有人都需要"的人。唐老师抓住儿子会怎样给父亲写回信?这一问题,来突破难点,唐老师能够联系生话实际,举了一些实例,让学生懂得: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一个让所有人都需要的人,那是多么快乐幸福的事,如果让学生也多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说,就更能加深学生的理解。由于时间有限,这一中心,也是文章的重点,没有充分讲透彻。是这堂课的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改进。
更多资料: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点评篇十六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含义。
4、教育学生初步懂得人生的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事。
教学难点: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高尔基图片、自制文字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基础性诊断。
(一)看图揭示课文。
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他教育儿子也很特别,课文讲述的就是发生在高尔基与他的儿子间的几件事。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看拼音课文试读课文;标自然段序号;画出带生字的词语。
2、检查生字读音。
3、读一读。
妻子探望芳香染。
休养欣赏盛开。
4、师范读课文;学生体会后再读课文;齐读课文。
5、指导写字。
(1)提示“妻、瞧”的笔顺。
(2)描红后临写。
二、诊断练习。
1、填空。
xiuxinfangchayan。
___养___赏___香___紫___红。
2、学生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高尔基父子间的哪几件事?分别用哪几个自然段来写的?
3、交流。
4、那么第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哪个字突出了高尔基和儿子的关系?练习背诵这一段。
三、发展性诊断。
1、下面我们看“栽花赏花”这件事。来到岛上,儿子做了些什么?当时他才多大?(随机出示:高尔基的儿子只有10岁,还没有镢头那么高。来到爸爸身边以后,他顾不上休息,一直在忙着栽种各种各样的花草。)。
2、儿子为什么这么做?(随机板书:爱)哪些词特别能说明儿子对父亲的感情?
3、有感情地读,体会;练习背诵。
4、儿子如此爱自己的父亲,所以他跟妈妈回苏联的时候,望者满院自己亲手栽的花草,幸福地笑了,他仿佛看见……(学生进行情境说话。)。
5、(出示花草图片)这就是儿子种出来的花,边看图边读第四段,看看有什么感受。
6、交流;练读;背诵。
7、高尔基欣赏儿子种的花时心情如何?轻声读第五段,找出重点词语体会高尔基对儿子的情感。
8、练习背诵。
四、借助课文6--9段,自主性学习诊断。
1、指名读。
2、说明标点符号的用法:两处半引号表示引用了信中的两个自然段,末一句中的单引号表示信中的引用部分。
3、学生自读高尔基的三段信文,把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细读体会。
4、交流,联系实际说说你对“‘给’,永远比拿愉快”的想法。
5、练习背诵。
五、共同小结并根据“有一年”、“春天对了”、“傍晚”、“不久”、“你回去了”、“那时候”等词语熟背课文。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点评篇十七
生:7、8、9自然段。(屏示这三自然段文字)
师:这些内容意思比较深,不容易懂,大家一起来想想弄懂它的办法,好不好?
生:我们可以多读几遍,认认真真地思考。
生: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生:我们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
生:我们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理解。
生:(充分自由读,认真思考,仔细圈画)
师:下面我们分四人小组,把你读明白的告诉同学,讨论讨论是不是这样。
生:(四人小组讨论)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交流,看谁读懂的多。
生:我读明白了,信中,高尔基告诉儿子,他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这就是鲜花。
师:你是从哪里读明白的?
生:第七自然段。(生读)这里的破折号就告诉我们,这美好的东西就是鲜花。
师:多会读书啊,连标点符号也没放过!
[评:适时的肯定,也是读书方法的指导。]
生:我读明白了,信中,高尔基告诉儿子,如果他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他的生活就会非常愉快。
师:好的!你是从哪里读明白的?
生:第8自然段。
师: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理解的意思表达出来吗?
生:(读)
师:这里,高尔基是不是希望儿子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要给别人种鲜花?
生:(笑,摇头)
师:那么你们认为还可以在什么情况下留给别人哪些美好的东西呢?
生:(一时语塞)
师:老师倒有这样一次经历:有一次,我班上的一位同学生病了,我特意去医院看望他,祝他早日康复,当时,这位小朋友很感动。望着他那感激的目光,我很高兴,因为我在他最需要关心的时候,给了他鼓励。
你们也给过别人美好的东西吗?
生: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小朋友不敢过马路,我就搀着他一起过。我给了他帮助,感到很高兴!
生:我给贫困学生捐款。让他们也能像我们一样上学,我也感到很高兴!
生:今天,我的同桌没带钢笔,我借给他用。我帮助同学解决了困难,我也很高兴!
生:(略)
师:真好!生活中,一句祝福的话,一次无私的帮助,甚至一个安慰的眼神,只要是真诚的付出,都是在给别人留下美好的东西,都会让我们感到别人是多么需要我们!因此,课文这么说(引读)
生:(读8、9自然段)
师:(出示两句话:
给永远比拿愉快。
给,永远比拿愉快。)
请大家读读这两句话,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生:我觉得第二句更能表现出给比拿愉快。
生:我觉得第二句强调了给。
师:大家体会得真好!给后面停顿一下,更能强调给的重要,更能表现出给比拿愉快。
请再读读这句话。
师:你们知道这里的给就是给什么?
生:就是给别人美好的东西。
生:就是给别人帮助,给别人关心。
生:就是真诚的奉献!
生:
师:请你把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
生:(读)
师:高尔基的信,大家理解得真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让我们一起完整地来读一读,相信我们的`理解会深。
生:(齐读7、8、9自然段)
师:读了这封信,如果你是高尔基的儿子,给爸爸回信时会说些什么呢?
生:爸爸,我会记住你的话,以后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要给别人留下美好的东西。
生:爸爸,感谢你对我的关心,你让我知道了一个道理给,永远比拿愉快。
生:(略)
师:课后,请同学们代高尔基的儿子给爸爸回一封信,谈谈你的感受和想法。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案点评篇十八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段话的意思。
4、教育学生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重点:
感情朗读课文,理解高尔基信中最后两句的意思。
教具准备:
投影、录音、音乐磁带。
第一课时。
一、指导看图,导新课。
1、出示画像(高尔基像)。
同学们,你们知道画中的这位老人是谁吗?告诉你们,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之一——高尔基。
(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
2、知识扩展。
高尔基简介——高尔基是前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伟大代表,他出生于一个贫苦的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外祖父家中。8岁就开始独立谋生,做过各种各样的苦活儿,工余渴求知识的他勤奋读书,终成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很多,的有《在人间》、《母亲》、《海燕之歌》等。
3、揭示课题。
(1)我们这篇课文中还有一个小主人公,他是谁?
(明确:文中小主人公是“他的儿子”,“他”指“高尔基”)。
(板书:他的儿子)。
(2)老师还没有将文题写完整呢,同学们看还差一个什么字?(明确:差一个“和”字。提示学生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发生在高尔基与他的儿子这对父子间的几件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
要求:
1、学生出声试读课文。
2、画出带生字的词语。
3、标自然段序号。
三、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读音指导。
教师示范,学生跟读,要求学生注意“欣”是前鼻音,“芳”是后鼻音。
2、结合课后习题3,进行“读一读”的训练。
3、生再读课文,教师行间巡视,相机指导。
4、学生轻声齐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1、提示“妻、瞧”二字的正确笔顺,这两个字笔画繁多,书写时要学生注意字的形体须匀称。“芳”要注意把中间一“横”写长一些。“欣”是左右结构,且左右相等。
2、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教师行间巡视,进行辅导,提示写字姿势。
五、作业: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理解高尔基给儿子信中话。
教学目标:
教育学生初步懂得人生快乐在于付出的道理。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卡片“妻、芳、欣、瞧、镢”,要求学生齐读出正确读音。
2、填空:
xiuxinfangchayan。
养赏香紫红。
二、精读课文,感悟整体。
1、文中的两位主人公分别是谁?(明确:高尔基、他的'儿子)。
2、课文中讲述了关于伟大作家高尔基与他的10岁儿子之间几件生活小事。(明确是两件生活小事:一是“栽花赏花”,二是“写信教子”)。
3、哪些自然段讲述第一件小事?(明确:第2~5自然段)。
4、哪些自然段讲述第二件小事?(明确:第6~9自然段)。
三、学习第2~5自然段。
1、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这一自然段交代了什么?(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同学们具体谈谈。(有一年、意大利的一个小岛)。
(3)学生试背诵。(这一自然段进行了背景交代,简洁明了)。
2、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引读:高尔基的儿子几岁了?能不能将“只有”去掉换成“高尔基的儿子10岁”?为什么?(去掉后就不能体现强调年龄小的意思了。而且,这里的“只有”与下一句“还没有镢头那么高”语意紧密相联,去掉了语意就不连贯了)(板书:只有……还没有)镢头有多高?师比画一下。
(3)到岛上后,他的儿子做了些什么呢?(明确:种花。用文中原句表达)(板书:顾不上一直各种各样)。
(4)你们猜一猜,这个小小年龄的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明确:“只有10岁”的儿子这样做,是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父亲表达爱)(板书:爱)。
(同学们与文中“儿子”年岁相仿,你们有没有向爱你的家人表达自己的爱?(学生自由发言,进行说话训练和传统美德的教育)。
(6)试背诵。
3、学习第4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用文中一句话概括这个自然段的大意。(明确:儿子种的花全都开了)。
(3)这一自然段写得很美,同学们一定和老师有同感,美在哪儿呢?)(色:姹紫嫣红;味:阵阵芳香、引来一只只蜜蜂)。
(4)写作指导及训练,学会课文的写法。(同学们平时作文时应学会观察,从不同角度去描写事物,这样就会使文章增色。)。
(5)试背诵。
4、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高尔基欣赏儿子种的花时心情如何?为什么?(明确:“心里说不出的高兴”,“说不出”极言高兴,不仅仅是高兴,还有对远方儿子深深的思念之情,他把“盛开的花朵”比作“儿子红扑扑的脸庞”,由此可见)。
(3)试背诵。
四、评析第6~9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关于标点符号使用的说明。(两处半引号表示引用了信中的两个自然段,末一句中的单引号表示信中的引用部分)。
3、提问引读:“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一句中“美好的东西”指什么?(指鲜花,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讨论:联系第7、8自然段,理解“给”、“拿”的内涵。(明确:“给”是留给人们美好的东西,“拿”即是向人们索取。付出永远比索取更令他人和自己愉快)(父亲在信中谆谆教诲自己的儿子,希望他成为一个人格高尚的人,这更是一种博大深沉的爱)(板书:爱)。
5、说话训练:结合实际或联系课题,说说自己对“‘给’,永远比‘拿’愉快……一句的理解。
6、试背诵6—9自然段。
五、播放音乐,指导背诵。
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指导背诵。
板书设计:
爱
高尔基儿子“给”比“拿”好。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