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仑定律教学设计(专业15篇)
总结是一种培养学习习惯和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写总结时,我们应该保持客观、简明扼要的风格。这是一些来自各个领域的优秀总结范文,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库仑定律教学设计篇一
1、了解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理解点电荷的概念。
2、了解静电现象及其原因,了解原子结构,掌握电荷守恒定律。
3、了解什么是元电荷。
4、掌握库仑定律,了解点电荷模型,了解静电常数,能够使用库仑定律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ii)过程和方法。
1、在学习了原子核结构后,学生们明确指出摩擦带电和感应带电不会产生电荷,而是将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是,对于没有与外界进行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产生和总和保持不变。
2、通过粒子类比理解点电荷,通过实验探索库仑定律并灵活应用。
(iii)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训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物体的带电性质,理解做梦是学习自然科学的常用方法,培养科学素养,并了解类比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和库仑力。
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和解决摩擦带电和感应带电等相关问题,理解和应用库仑定律。
教具:丝绸、玻璃棒、毛皮、硬橡胶棒、绝缘金属球、静电感应导体、草球、多媒体课件。
(一)新课程介绍:
多媒体显示:闪电撕裂天空,雷声震撼地球。
老师:在这个令人激动的自然现象背后,有许多物理原理,吸引了许多科学家去探索。在科学史上,从最早发现电现象到理解闪电的本质花了很长时间,有些人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接下来,请仔细阅读《水果书》第2页的“连接闪电到未来九天”一节,了解我们人类对闪电研究的历史,并填写以下空白:
闪电和雷电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现象。无知时期的人们认为这是“上帝之火”和上帝对邪恶的惩罚,直到1752年,伟大的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在美国费城进行了一次著名的.风筝实验,引入了天空电,发现天空电与摩擦产生的电是一样的,这使人类摆脱了对闪电现象的迷信。
分部强调:以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捕捉闪电,并确认闪电与实验室中的电是一样的。
闪电是如何形成的?(大气中的冷暖气流急剧上下滚动,相互摩擦,云层会积聚电荷。当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时,会立即发生大规模放电,产生闪电)物体的电荷是什么?收费的特点是什么?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遵循什么规律?人类应该如何利用这些法律?本章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和讨论。
老师:在这节课中,我们重点了解几种静电现象及其原因,以及电荷守恒定律。
(二)新课程教学。
复习初中知识。
老师:根据初中对自然的研究,物体可以通过摩擦力充电。请举例说明。
学生:摩擦法。例如,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玻璃棒带正电,硬橡胶棒与毛皮摩擦,橡胶棒带负电。
演示实验1:首先,使用玻璃棒和橡胶棒靠近废纸,看看会发生什么?然后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靠近废纸看看会发生什么?要求学生分析两种实验现象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老师总结:被摩擦物体的性质已经改变,它是带电的或带电的。通电后,它能吸引光线和小物体,电荷越多,吸引力越大,能吸引光线和小物体。我们说物体此时带电。通过摩擦使物体通电的方法称为摩擦通电。
人类早就知道摩擦带电现象。例如,在公元一世纪,中国学者王充在其著作《论衡》中写下了“邓某多芥末”一词,指的是用格子壳吸引光线和小物体。
此后,人们意识到物体摩擦后携带的电荷有两种:一种是用丝绸摩擦的玻璃棒携带的电荷,另一种是用毛皮摩擦的硬橡胶棒携带的电荷。相同的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的电荷互相吸引。
库仑定律教学设计篇二
1、阐明点电荷是理想的实验模型和荷电体作为点电荷的条件,掌握库仑定律的数据和表达式,掌握两电荷相互作用的探索过程。
2、学习本课后,我将在科研中体验梦模型法。
3、通过静电力和万有引力定律的比较,我们可以感受到自然规律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环节1:新课程介绍。
复习介绍:万有引力定律。
问题:结合以前的学习材料,万有引力的研究对象。
学生:两个粒子之间的`引力作用。
继续问:两个电荷之间作用力的影响因素是否与万有引力相似。
引出了本课的主题;库仑定律。
链接2:新课程教学。
(i)库仑力的影响因素。
(1)猜想与mdash类比推理。
教师提问:结合万有引力数据推测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因素。
学生:力点间电荷可能与点电荷之间的距离和电荷量有关。
(2)实验原理和控制变量法。
老师问:如何通过实验方法进行验证。
学生:在研究各种变量时,借助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索。
(3)演示实验间接测量。
教师多媒体演示:带电球靠近挂在丝线上,用相同的带电泡泡球进行实验。并询问学生如何根据所示的实验仪器确定电荷之间的作用力。
学生:将力转化为球的偏转角度。
老师的问题:实验中改变的量是。
学生:当距离或电荷不同时,球的偏转角。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要求学生总结影响因素。
教师将结合多媒体展示向学生解释库仑对物理学史上静电力定律的探索。
通过阅读教材,引导学生找到并分享库仑定律的资料。
老师:结合上述实验过程推断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
学生:一个小球可以与之前学过的点电荷概念相比较,最后的参考是静止时小球的偏转角。猜测条件是静态点电荷。
老师肯定了他的演讲,并增加了静止的条件。
(iii)扭转实验。
(1)库仑扭杆实验。
老师:如何测量由库仑定律获得的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可能有哪些困难,并提醒学生参考之前学过的卡文迪什扭转量表实验。
学生:挠度太小,无法测量。可以使用放大转换方法。
老师通过多媒体介绍了库仑扭杆实验,让学生们发现力与距离之间的关系。
库仑定律教学设计篇三
本课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物理选修3-1。本课的资料是第一章和第二节库仑定律。本节的核心是库仑定律,它是静电学的第一个实验定律,是研究电场强度的基础,是电磁学的基本定律,也是物理学的基本定律之一。库仑定律阐明了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为整个电磁学奠定了基础,所以在本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学习本课资料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粒子梦想化模型的思维方法,并且明白两个轻而小的带电体经过相互作用而被吸引或排斥。
育才中学是一所扶贫寄宿学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宁夏南部。他们缺乏自我操作本事、合作探究意识和交流评价习惯。所以,教师应当在教学中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
(1)了解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规律,掌握库仑定律的资料和应用。
(2)经过演示实验,我们首先定性地理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然后定义库仑。
法律和适用条件。
2、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过观察和演示实验,总结出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本事。
(2)经过静电力与万有引力的比较,体验自然规律的多样性和统一性。(3)体验一些研究物理问题的常用方法,如控制变量法、梦想模型法、类比法等。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电荷的距离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难点:应用库仑定律的资料和适用条件。
第四,教学资源。
1、视频剪辑:库仑扭转平衡。
2、演示实验:探索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因素的实验。
3、课件:ppt幻灯片。
v.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标,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丰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实验、分析、总结和应用自我,在参与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知识和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态度。
在本课中,用《三国志吴书》中写的“琥珀不带烂芥末”和手摇静电传感器来演示放电现象,并将其引入新课,为课堂实验做必要的准备。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观察演示实验现象,猜测影响带电体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
教师适时启发和引导学生制定f与r、f与q定性探究的实验方案。经过演示实验对f与r、f与q的关系进行定性研究。然后,经过比较万有引力,结合类比法和库仑对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探索,引入库仑扭转平衡实验,得出库仑定律。
本文回顾了人类探索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历史,并进行相应的人文教育。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让学生参与开发实验,验证f与r2成反比,并进行实验验证。
六,教学过程。
1、教学的主要环节。
这门课主要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个链接场景引入了两个电荷之间的强大交互作用。第二个环节,经过猜想、学生的定性实验进行定性探究,得出两个电荷之间的力和距离与电荷之间的关系。
在第三个环节中,作者经过比较引力并结合前人研究的历史背景,定量地探讨了库仑定律及其适用条件。
第四步是经过简单的例子巩固库仑定律的应用。
2、教学流程图。
3、教学过程描述。
(2)活动一经过实验现象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猜测哪些因素与两个电荷之间的作用力有关,并经过讨论得出两个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距离和电荷数量有关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和组织小组实验,对上述猜想进行定性探索,并经过每个小组对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和交流。
(3)活动经过以往的研究历史,并与万有引力相比较,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定量研究了两个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电荷的距离和数量之间的关系。经过讨论,得出库仑定律。
(4)活动三经过常识和现有知识讨论库仑定律公式的适用条件。
(5)经过简单的例子巩固对库仑定律的理解,并根据库伦力的计算公式比较微观粒子之间的引力和库伦力的大小。
库仑定律教学设计篇四
1.掌握库仑定律,要求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库仑定律的含义及其公式表达,知道静电力常量.
2.会用库仑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3.知道库仑扭秤的实验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让学生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再得出库仑定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索能力。
教学难点:会用库仑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库仑扭秤(模型或挂图).
(一)复习上课时相关知识。
(二)新课教学【板书】----第2节、库仑定律。
提出问题: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跟什么因素有关?
演示:带正电的物体和带正电的小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使同学通过观察分析出结论(参见课本图1.2-1).
【板书】:1、影响两电荷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1.距离.2.电量.
公式:
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
适用条件:真空中,点电荷——理想化模型。
介绍:(1).关于“点电荷”,应让学生理解这是相对而言的,只要带电体本身的大小跟它们之间的距离相比可以忽略,带电体就可以看作点电荷.严格地说点电荷是一个理想模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这里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力学中的质点的概念.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只要体积小就能当点电荷,这一点在教学中应结合实例予以纠正.
(2).要强调说明课本中表述的库仑定律只适用于真空,也可近似地用于气体介质,对其它介质对电荷间库仑力的影响不便向学生多作解释,只能简单地指出:为了排除其他介质的影响,将实验和定律约束在真空的条件下.
扩展:任何一个带电体都可以看成是由许多点电荷组成的任意两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都遵守库仑定律.用矢量求和法求合力.
利用微积分计算得:带电小球可等效看成电量都集中在球心上的点电荷.
静电力同样具有力的.共性,遵循牛顿第三定律,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板书】:3、库仑扭秤实验(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
演示:库仑扭秤(模型或挂图)介绍:物理简史及库仑的实验技巧.
实验技巧:(1).小量放大.(2).电量的确定.
【例题1】:试比较电子和质子间的静电引力和万有引力.已知电子的质量m1=9.10×10-31kg,质子的质量m2=1.67×10-27kg.电子和质子的电荷量都是1.60×10-19c.
分析:这个问题不用分别计算电子和质子间的静电引力和万有引力,而是列公式,化简之后,再求解.
解:电子和质子间的静电引力和万有引力分别是。
力,绝没有相排斥的力.其次,由计算结果看出,电子和质子间的万有引力比它们之间的静电引力小的很多,因此在研究微观带电粒子间的相互作用时,主要考虑静电力,万有引力虽然存在,但相比之下非常小,所以可忽略不计.
【例题2】:详见课本p9。
作业:复习本节课文及阅读科学漫步。
库仑定律教学设计篇五
1、明确点电荷是梦想实验模型以及带电体视为点电荷的条件;掌握库仑定律资料及表达式;掌握对两电荷间相互作用的探究过程。
2、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科学研究中的梦想模型法。
3、经过静电力与万有引力定律的比较,体会自然规律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重点】库仑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库仑定律的探究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复习导入:万有引力定律
提问:结合之前学习的资料,万有引力的研究对象
学生:两个质点之间的引力作用;
继续提问:两个电荷间作用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是否与万有引力相似
引出本节课课题——库仑定律。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库仑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1)猜想——类比推理
教师提问:结合万有引力的资料对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猜想
学生: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有可能与点电荷之间的距离以及电荷的带电量有关。
(2)实验原理——控制变量法
教师追问:如何经过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学生:研究多种变量时借助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
(3)演示实验——间接测量法
教师多媒体演示:带电小球靠近悬挂在丝线上的带同种电荷的泡沫小球的实验。并提问学生如何根据所展示的实验仪器确定电荷间作用力的大小。
学生:转换的思想,将作用力的大小转化为小球的偏转角度。
教师提问:实验中要改变的量为
学生:距离或电荷带电量不一样时小球的偏转角度。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并请学生总结影响因素。
(二)库伦定律
(1)库仑定律资料
教师结合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讲解物理学史中库伦对静电力规律的探索。
并指导学生经过对课本的阅读找出库仑定律的资料进行分享。
(2)库仑定律的条件
教师:结合上述的实验过程推测库伦定律的适用条件。
学生:小球可类比为之前所学的点电荷的概念,并最终参考为静止时小球的偏转角度,猜测条件为静止的点电荷。
教师肯定其发言并补充静止的条件。
(三)扭成实验
(1)库伦扭杆实验
教师:库仑定律所得出的物理量间的定量关系是如何测量的其难点可能是什么并提醒学生能够参照之前所学的卡文迪许扭称实验。
学生:偏转量很小不宜测量,可用放大转换法。
教师经过多媒体介绍库伦扭杆实验,经过动画演示让学生发现探究力与距离的关系。
学生定性分析后让学生阅读课本找到比例系数为静电力常量和其单位。
(四)库仑力与万有引力大小关系
教师:结合导入课题时的问题以及两种力的比例系数,猜测万有引力与库仑力的大小关系。
学生:一般情景下,库仑力远远大于万有引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练习:经过课后练习题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库仑力和万有引力的计算并进行比较,体会万有引力和库仑力的大小关系。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相关知识点。
作业:思考库仑力是否能够使用机械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
(略)
库仑定律教学设计篇六
知识目标:
1.掌握库仑定律,知道点电荷的概念,并理解真空中的库仑定律.。
能力目标:
1.渗透理想化方法,培养学生由实际问题进行简化抽象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
2.渗透控制度量的科学研究方法。
德育目标:
通过元电荷的教学,渗透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库仑定律教学设计篇七
1.掌握库仑定律,知道点电荷的概念,并理解真空中的库仑定律.
能力目标:
1.渗透理想化方法,培养学生由实际问题进行简化抽象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
2.渗透控制度量的科学研究方法。
德育目标:
通过元电荷的教学,渗透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库仑定律教学设计篇八
1.掌握库仑定律,要求知道点电荷的概念,理解库仑定律的含义及其公式表达,知道静电力常量.
2.会用库仑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3.知道库仑扭秤的实验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让学生探究影响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因素,再得出库仑定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索能力。
难点:会用库仑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教具:库仑扭秤(模型或挂图).
教学过程:
两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那么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跟什么有关系?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讨一下。
学生阅读课本p118《实验》,演示塑料丝的排斥吸引现象。
分析:定性地表明:相互之间地作用力与两电荷间的距离和电荷量有关。
首先定量研究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地是法国的科学家库仑,阅读材料中介绍他用精确(扭秤)实验发现了这种规律。
1、库仑扭秤实验(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
【演示】:库仑扭秤(模型或挂图)介绍:物理简史及库仑的实验技巧.
实验技巧:(1).小量放大.(2).电量的确定.
内容表述:
适用条件:真空中,点电荷――理想化模型。
公式表达:f=kq1q2/r2。
体会定律条件:真空,点电荷。
1.静电力:两个带电体之间的作用力通常叫做静电力或库仑力(遵守牛顿第三定律),合成时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2.关于“点电荷”,应让学生理解这是相对而言的,只要带电体本身的大小跟它们之间的距离相比可以忽略,带电体就可以看作点电荷.严格地说点电荷是一个理想模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这里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力学中的质点的概念.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只要体积小就能当点电荷,这一点在教学中应结合实例予以纠正.3.要强调说明课本中表述的库仑定律只适用于真空,也可近似地用于气体介质,对其它介质对电荷间库仑力的影响不便向学生多作解释,只能简单地指出:为了排除其他介质的影响,将实验和定律约束在真空的条件下.
4.实际操作:大距离,均匀带电体。对带电均匀的球体,如果所带电荷对带电球的电荷分布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可以看成是两个点电荷,两球心之间的距离为两点电荷之间的距离。
5.静电力恒量k=9×109牛・米2/库2。
6.库仑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都遵从二次方反比规律,人们至今还不能说明这两个定律为什么如此相似。它们有没有内在的联系,会不会是某一种力的不同的表现形式呢?物理学家还在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7.在进行库仑定律的计算时,由于公式中涉及到电荷的正负号问题,应该注意的正负号在计算中的作用与意义。
三、例题:
例:课本p119例,比较电子质子间的静电力和万有引力。
【问】这个巨大的数值说明什么?
在计算带电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时,万有引力时可以不计的。
【问】为什么地月之间计算万有引力而不计算静电力呢?
地球、月球几乎为中性的。
四、课堂小结。
五、板书设计。
库仑定律教学设计篇九
1、明白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明白点电荷量的概念。
2、了解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明白原子结构,掌握电荷守恒定律。
3、明白什么是元电荷。
4、掌握库仑定律,要求明白明白点电荷模型,明白静电力常量,会用库仑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经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2、类比质点理解点电荷,经过实验探究库仑定律并能灵活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认识梦想化是研究自然科学常用的方法,培养科学素养,认识类比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重点: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和库仑力。
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库仑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教具:丝绸,玻璃棒,毛皮,硬橡胶棒,绝缘金属球,静电感应导体,通草球,多媒体课件。
第1节电荷库仑定律(第1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闪电撕裂天空,雷霆震撼着大地。
师:在这惊心动魄的自然现象背后,蕴藏着许多物理原理,吸引了不少科学家进行探究。在科学史上,从最早发现电现象,到认识闪电本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一些人还为此付出过惨痛的代价。下头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果本第2页“接引雷电下九天”这一节,了解我们人类对闪电的研究历史,并完成下述填空:
电闪雷鸣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蒙昧时期的人们认为那是“天神之火”,是天神对罪恶的惩罚,直到1752年,伟大的科学家___________冒着生命危险在美国费城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把天电引了下来,发现天电和摩擦产生的电是一样的,才使人类摆脱了对雷电现象的迷信。
师强调:以美国科学家的富兰克林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去捕捉闪电,证实了闪电与实验室中的电是相同的。
雷电是怎样构成的?(大气中冷暖气流上下急剧翻滚,相互摩擦,云层就会积聚电荷,当电荷积累到必须程度,瞬间发生大规模的放电,就产生了雷电)物体带电是怎样回事?电荷有哪些特性?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遵从什么规律?人类应当怎样利用这些规律?这些问题正是本章要探究并做出解答的。
师: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解几种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电荷守恒定律。
(二)新课教学
复习初中知识:
师:根据初中自然的学习,用摩擦的方法可使物体带电,请举例说明。
生:用摩擦的方法。如: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橡胶棒带负电。
演示实验1:先用玻璃棒、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用绸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让学生分析两次实验现象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教师总结:摩擦过的物体性质有了变化,带电了或者说带了电荷。带电后,能吸引轻小物体,并且带电越多,吸引力就越大,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说此时物体带了电。而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就叫做摩擦起电。
人类从很早就认识了摩擦起电的现象,例如公元1世纪,我国学者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就写下了“顿牟掇芥”一语,指的是用玳琩的壳吸引轻小物体。
之后人们认识到摩擦后的物体所带的电荷有两种: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的所带的电荷是一种,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另一种。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库仑定律教学设计篇十
课题引入可以通过几个小实验让学生观察基本的电现象,下面提供几个小实验以供参考:
演示1:取两片吹塑纸,将一片放在可以灵活转动的支座上,用另一片靠近它,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然后用手摩擦这两片吹塑纸,再靠近,让学生观察发生的现象。(不用手摩擦时它们没有作用,用手摩擦后它们互相排斥)。
二、讲授新课。
关于这部分教学,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完全可以由课堂学生自己实验来总结完成。
1、摩擦起电。
学生实验1:先用玻璃棒、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用绸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让学生分析两次实验现象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教师总结:摩擦过的物体性质有了变化,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说此时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而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就叫做摩擦起电。
人类从很早就认识了磁现象和电现象,例如我国在战国末期就发现了磁铁矿有吸引铁的现象。在东汉初年就有了带电的琥珀吸引轻小物体的文字记载,我国古代人民非常善于观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玳瑁吸裙”的记载,玳瑁是一种美丽的龟壳,人们在用它作首饰时无意中发现摩擦后的玳瑁会吸引衣服。让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类似的摩擦起电现象,学生举例分析后可以布置课下作业。
2、两种电荷。
学生实验2:将学生分组。
实验器材有:
(1)、玻璃棒、橡胶棒各两根;
(2)、毛皮、绸子各两块;
(3)、支架;
为了避免实验中电荷的流失,最好两名同学同时进行操作,
实验过程:
(2)、用毛皮摩擦橡胶棒,重做刚才的实验;
(3)、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做刚才的实验。
教师总结:在历史上,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材料做了大量的实验,人们发现带电物体凡是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就是说物体带的电荷要么跟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相同,要么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没有第三种可能,自然界中只有这样两种电荷,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这两种电荷做出规定: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叫做正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做负电荷。
3、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先前实验的基础上,讨论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电荷之间距离的关系,可以参考媒体资源中:电荷之间距离与电量、电荷之间作用力的定性关系的媒体动画,定性介绍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在给出点电荷的定义之后直接引出库仑定律的内容。给出库伦定律的公式:讲解中的注意事项参考“有关库伦定律的教学建议”。
三、典型例题讲解:
四、课堂小结:
1、电荷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大小用库仑定律来计算。
2、点电荷作用力为一对相互作用力,遵循牛顿第三定律。
3、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真空中静止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均匀带电体间、均匀带电球壳间也可)。
库仑定律教学设计篇十一
1、明确点电荷是梦想实验模型以及带电体视为点电荷的条件;掌握库仑定律资料及表达式;掌握对两电荷间相互作用的探究过程。
2、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体会科学研究中的梦想模型法。
3、经过静电力与万有引力定律的比较,体会自然规律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库仑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库仑定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复习导入:万有引力定律。
提问:结合之前学习的资料,万有引力的研究对象。
学生:两个质点之间的引力作用;
继续提问:两个电荷间作用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是否与万有引力相似。
引出本节课课题——库仑定律。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库仑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1)猜想——类比推理。
教师提问:结合万有引力的资料对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猜想。
学生: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有可能与点电荷之间的距离以及电荷的带电量有关。
(2)实验原理——控制变量法。
教师追问:如何经过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学生:研究多种变量时借助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
(3)演示实验——间接测量法。
教师多媒体演示:带电小球靠近悬挂在丝线上的带同种电荷的泡沫小球的实验。并提问学生如何根据所展示的实验仪器确定电荷间作用力的大小。
学生:转换的思想,将作用力的大小转化为小球的偏转角度。
教师提问:实验中要改变的量为。
学生:距离或电荷带电量不一样时小球的偏转角度。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并请学生总结影响因素。
(二)库伦定律。
教师结合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讲解物理学史中库伦对静电力规律的探索。
并指导学生经过对课本的阅读找出库仑定律的资料进行分享。
教师:结合上述的实验过程推测库伦定律的适用条件。
学生:小球可类比为之前所学的点电荷的概念,并最终参考为静止时小球的偏转角度,猜测条件为静止的点电荷。
教师肯定其发言并补充静止的条件。
(三)扭成实验。
(1)库伦扭杆实验。
教师:库仑定律所得出的物理量间的定量关系是如何测量的其难点可能是什么并提醒学生能够参照之前所学的卡文迪许扭称实验。
学生:偏转量很小不宜测量,可用放大转换法。
教师经过多媒体介绍库伦扭杆实验,经过动画演示让学生发现探究力与距离的关系。
学生定性分析后让学生阅读课本找到比例系数为静电力常量和其单位。
(四)库仑力与万有引力大小关系。
教师:结合导入课题时的问题以及两种力的比例系数,猜测万有引力与库仑力的大小关系。
学生:一般情景下,库仑力远远大于万有引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练习:经过课后练习题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库仑力和万有引力的计算并进行比较,体会万有引力和库仑力的大小关系。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相关知识点。
作业:思考库仑力是否能够使用机械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
四、板书设计。
(略)。
库仑定律教学设计篇十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摩擦起电实验现象,从而对电荷的探究产生兴趣,最后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电荷的认识及作用规律。
说教法: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讨论归纳法。
说学法:
优点:本节课以生活中的电现象为引导,再加以实验为主导的教学结构,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从而便于学习。
缺点:知识点较为抽象,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应以简单明了,深入浅出的步步引导。
说过程:
1)新课导入:图片引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兴趣)。
2)新课讲解:
i.小组实验探究法(如何让塑料尺子吸引小纸片)。
ii.讨论、归纳法(得到摩擦起电概念)。
iii.自主合作探究法(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
iv.实验探究、讨论法(验电器原理和电荷量)。
3)评价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能提高实践能力,也能达到学习预期效果。
4)归纳总结:结合简单板书,让学生小结。
说板书:
库仑定律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动手操作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独立设计控制变量实验的能力。
2、体验证据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乐于搜集证据,勇于搜集证据的意识。
3、知道推和拉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推和拉都是力,推力和拉力都有大小和方向的,。
教学准备:
玩具小车、木块、线绳、米尺、秒表、易拉罐、小桥模型、测力计、乒乓球、足球、篮球。
“我们的表现”表格、推力和拉力在生活中应用的录像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组织游戏:
老师组织学生做游戏:让同学甲蹲在地板上,分别找几个同学想办法让他离开原来的位置。
师生交流游戏规则。
(2)交流反思:
谈话:你在游戏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使劲儿地推他拉他都能使他离开。
谈话:推和拉都使劲儿说明我们用了力,离开原来的位置我们也可以说它运动起来。
(3)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推力和拉力。
二、猜想假想。
(1)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教师主要针对推、拉怎样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及物体受力后怎样运动进行引导。引导的过程中,教师应以鼓励性的语言,引导者的身份适时给学生以适当的评价,使活动的开展更加的有效。
全班交流。教师谈话:谁愿意把你们小组的讨论结果介绍给大家?
(2)探究推力和拉力都是力。
谈话:大家的讨论结果只是大家的猜想,真实的结果到底是不是这样还需要我们亲自动手验证一下。
三、制定方案。
(1)推力和拉力是有大小的。
教师谈话:小车在受到推力和拉力时会运动起来,那么小车的运动快慢与什么有关系呢?我们不妨预测一下。
教师小结:同学们提出的这些条件都可能影响小车的运动快慢,但是这些专题我们不可能都研究,我们要选择一下。
设计探究思路: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钩码当成小车的拉力,改变小车所挂钩码的数量,可以改变小车受到不同的拉力。
(2)拉力和推力是有方向的。
引出活动内容:
教师谈话:我们现在都是小司机了,能驾驶好你的车吗?下面咱们做个小游戏看谁的小车能顺利通过所有的障碍物。既然是游戏,就要有游戏规则,小组先讨论游戏规则。
学生制定游戏规则。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教师交待“这个游戏可以重复做,关键要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四、实施探究。
(1)“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谈话:拉力和推力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极其广泛,它们的存在不仅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还增添了我们的乐趣,下面咱们来做个“比一比谁的力气大”的游戏。
学生分两组进行“拔河比赛”。
同学们来交流一下,在动手操作中你发现了什么?你的发现与原来的猜想一致吗?
学生汇报交流,汇报时尽量让学生把他们的发现都讲出来,重点引导学生讲清楚:他们的发现与推力、拉力之间的关系,以便于学生在汇报结束后自己总结各组发现的相同之处,即上述物体运动状态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被施加了推力和拉力。
五、展示交流。
教师提出以下几个评价主题。
认为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
认为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为什么?
这节课你有哪些发现?
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
六、拓展创新。
讲述:力就在我们的身边,除这节课我们接触到的推力和拉力外,还有哪些种类的力呢?我们把一辆小车放到斜坡上,它会自己向下跑,是谁让它由静止变成运动的?还是推力和拉力吗?如果你有兴趣不妨研究一下,你可能会发现一个“震惊世界”的超大秘密!
库仑定律教学设计篇十四
1.明白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明白点电荷量的概念。
2.了解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明白原子结构,掌握电荷守恒定律。
3.明白什么是元电荷。
4.掌握库仑定律,要求明白明白点电荷模型,明白静电力常量,会用库仑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2、经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3、类比质点理解点电荷,经过实验探究库仑定律并能灵活运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认识梦想化是研究自然科学常用的方法,培养科学素养,认识类比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重点:电荷守恒定律,库仑定律和库仑力。
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库仑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教具:丝绸,玻璃棒,毛皮,硬橡胶棒,绝缘金属球,静电感应导体,通草球,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节电荷库仑定律(第1课时)。
(一)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闪电撕裂天空,雷霆震撼着大地。
师:在这惊心动魄的自然现象背后,蕴藏着许多物理原理,吸引了不少科学家进行探究。在科学史上,从最早发现电现象,到认识闪电本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一些人还为此付出过惨痛的代价。下头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果本第2页“接引雷电下九天”这一节,了解我们人类对闪电的研究历史,并完成下述填空:
电闪雷鸣是自然界常见的现象,蒙昧时期的人们认为那是“天神之火”,是天神对罪恶的惩罚,直到1752年,伟大的科学家___________冒着生命危险在美国费城进行了著名的风筝实验,把天电引了下来,发现天电和摩擦产生的电是一样的,才使人类摆脱了对雷电现象的迷信。
师强调:以美国科学家的富兰克林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冒着生命危险去捕捉闪电,证实了闪电与实验室中的电是相同的。
雷电是怎样构成的?(大气中冷暖气流上下急剧翻滚,相互摩擦,云层就会积聚电荷,当电荷积累到必须程度,瞬间发生大规模的放电,就产生了雷电)物体带电是怎样回事?电荷有哪些特性?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遵从什么规律?人类应当怎样利用这些规律?这些问题正是本章要探究并做出解答的。
师: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解几种静电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电荷守恒定律。
(二)新课教学。
复习初中知识:
师:根据初中自然的学习,用摩擦的方法可使物体带电,请举例说明。
生:用摩擦的方法。如: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橡胶棒带负电。
演示实验1:先用玻璃棒、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用绸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胶棒,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让学生分析两次实验现象的异同;并分析原因。
教师总结:摩擦过的物体性质有了变化,带电了或者说带了电荷。带电后,能吸引轻小物体,并且带电越多,吸引力就越大,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说此时物体带了电。而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就叫做摩擦起电。
人类从很早就认识了摩擦起电的现象,例如公元1世纪,我国学者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就写下了“顿牟掇芥”一语,指的是用玳琩的壳吸引轻小物体。
之后人们认识到摩擦后的物体所带的电荷有两种: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的所带的电荷是一种,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另一种。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库仑定律教学设计篇十五
(1)掌握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性质及相互转化的关系。
(2)掌握白磷、红磷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了解磷的含氧酸的性质,了解常见的磷酸盐。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no2、no、o2跟水反应的分析,掌握氮的氧化物、氧气和水反应的有关计算方法。
(2)通过比较白磷、红磷的结构和性质,提高比较能力,提高判断同素异形体的能力。通过氮族、氧族和卤族元素的比较,提高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no2、no、o2跟水反应的有关计算。
[教学过程]。
[复习和引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n2的化学性质,总结氮的氧化物的性质。
[教师提问]你能写出哪些氮的氧化物的化学式?其中氮元素的价态分别是多少?
氮的氧化物中属于酸酐的有哪些?
no和no2如何转化?no2、溴蒸气怎样鉴别?
如何收集no、no2?
[边讨论边总结]。
(一)二氧化氮跟水的反应。
[演示实验]二氧化氮跟水反应。装置如下图所示(一支10ml量筒)。
(1)轻轻摇动量筒,观察现象(水位逐渐上升,红棕色逐渐变浅)。
(2)用大拇指按住量筒口,取出量筒倒转振荡,再插入水中,观察现象。(水位迅速上升至量筒容积约,剩余体积的无色气体)。
(3)将量筒口用橡胶塞塞住,从水中取出量筒,往量筒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溶液变红)。
通过以上实验的分析引出下列问题。
(二)no2、no、o2跟反应的计算。
分析反应原理:
1.二氧化氮跟水反应:3no2+h2o=2hno3+no。
2.二氧化氮、氧气同时跟水反应:4no2+o2+h2o=4hno3。
3.一氧化氮、氧气同时跟水反应:4no+3o2+h2o=4hn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