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优秀20篇)
总结是我们思维的延伸和复习的一种形式,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总结的首要目标是获得一种真实而客观的反馈,以便更好地提升自己。如果你正在为写总结而犯愁,那么不妨看看以下这些总结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灵感。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时间、主要内容;了解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的史实;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懂得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图片、影像、歌曲等资源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提炼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讨论、辩论、列表归纳等探究合作形式,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确立求真、务实、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品格、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及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及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
教师:大家对这首歌非常熟悉了,你能说出歌词中“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的人是谁吗?那“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的这个伟人是谁呢?从1978年冬天开始,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完成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去领略那振奋人心的时刻。(板书:伟大的历史转折)。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第一篇章:乍暖还寒-两年徘徊。
引导:文革结束了,大快人心,可是大街的墙上的红色大字依然刺眼。
新的问题,所以,对于“两个凡是”的方针,我们是应该予以反对的。其实质就是“左”倾错误的继续。
归纳:b“两个凡是”的提出-阻挡纠错。
教师:“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了全国上下的不满,于是,由胡耀邦等领导人掀起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目的就是要反对“两个凡是”的方针。归纳:c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教师:找出这场讨论的开始及其成果如何小结:开始: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
邓小平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过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篇章:春雷乍响—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一段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视频,结合课文内容,找出十一。
届三中全会的时间、地点、并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三个方面找出其主要内容。归纳:1978年底,在北京召开。主要内容:
c组织路线: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交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归纳:a思想纠错: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德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b领导核心: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的正确领导。
c历史地位: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第三篇章春意盎然--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平反冤假错案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人们可以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我国民族复兴大业走上了“快车道”。
三、课堂练习。
四、布置作业。
完成第8课课时练的内容板书设计:
第一篇章:乍暖还寒-两年徘徊。
第四篇章:春回神州—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变。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篇二
【知识与技能】。
了解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内容,意义);培养学生收集 和整理口述史料的能力,分析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识图、填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通过了解邓小平的事迹,总结学习他身上的优秀的品质;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特区和经济开放区。
教学难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地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方法。
口述史料证明法。
学生讨论分析方法。
教学媒体。
幻灯片。
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的新闻报道使用频率最高的字眼之一,人们为什么要将十一届三中全会 称为伟大的历史转折呢?这次会议后,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5课内容。
【讲授新课】。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板书)。
(一)邓小平(板书)。
播放《春天的故事》歌曲,教师提问:这首歌是在歌颂谁呢?歌颂这位伟人的什么功绩呢?(学生回答)。
(二)十一届 三中全会的背景(板书)。
播放视频《事实求是》,教师简略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出示文化大革命所带来的危害。
领域 危害性。
政治 党的组织和国家政权遭到极大削弱,大批干部惨遭迫害,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
经济 国民经济损失近5000亿元。
教育 教学无法正常进行。
文化 历史文化遗产遭到巨大破坏。
思想 极端个人主义、宗派主义等严重泛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遭严重毁弃。
让学生形成以下认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国人民要求“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但当时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二个凡是”的方针的提出引起了全国人民 的不满,于是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回答说一说,教师进行补充。
二、农村的改革之路(板书)。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板书)。
播放视频《苏醒的大地》和《春天的故事》,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02页小字内容和“小资料”,学生讨论回答“说一说”,和以下几个问题:
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归谁所有,是国家还是农民?
2.农民是否能够自主决定如何使用土地?
3.农民的积极性是否得到提高?
各组派学生代表讲述整理好的口述资料,教师总结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的一步步变化,引导学生得出珍 惜现在幸福生活的结论。
(过渡)如果说对内改革是立国之本,那么对外开放就是强国之路,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 也开始起步了。
三、对外开放(板书)。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对外开放的决策后,人们开始解放思想,把眼光投向世界,创办经济特区为实行对外开放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显示地图,阅读 课本内容找 出:
(一)四个经济特区1980年(板书)。
(二)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板书)。
(三)经济开放区1985年(板书)。
(四)上海浦东新区1990年(板书)。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小资料”明确区分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经济开放区的概念,导出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回忆课堂所学内容,学生共同回答;或者如有时间学生做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光辉的标志,它表明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 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一定会蒸蒸日上,日益繁荣昌盛。
板书设计。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邓小平。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二、农村的改革之路。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对外开放。
(一)四个经济特区1980年。
(二)沿海开 放城市 1984年。
(三)经济开放区1985年。
(四)上海浦东新区1990年。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篇三
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所学内容,培养从宏观把握历史发展趋势的能力。
(2)通过“两个凡是”错在什么地的方的讨论,培养学生个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品质。
(3)通过访谈前辈的活动,加深对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读、讲、议、行”四步教学法,让学生理解所涉及的理论问题,认识真理标准讨论和邓小平讲话的深远意义。
(2)从思想路线、工作重心、总方针、领导核心四个方面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由“文革”动乱到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转折。
(3)学习用哲学和经济学的观点去理解历史内容的方法,学习比较思维的方法,学习从历史史实归纳历史特征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知以邓小平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勇于纠正错误的伟大胸怀和敢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2)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途径。
[重点和难点]。
重点: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十一届三中全会。
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导学探究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提问: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文化大革命”的有关内容。“文化大革命”哪一年开始?哪一年结束?在学生回答后指出:“文化大革命”的xx年是动乱和灾难的xx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历史出现了重大的转折,迈入了一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导入新课。
一,真理标准讨论。
提问:“文革”刚刚结束,人们有怎样的要求?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人采取了怎样的政策?你对此有何评价?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第一段大字和所附的两段小字,思考回答问题。教师指出:当时人们要求平反冤假错案,纠正“文革”错误,而当时中央领导人却继续坚持“左”的错误,经济上急躁冒进,造成严重的浪费和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政治上指出“两个凡是”的方针,不愿纠正“文革”的错误。
提问:什么是“两个凡是”?“两个凡是”错在什么地方?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亦可进行讨论。教师讲评指出:这是在继续维持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是搞教条主义,不利于拨乱反正和开创新局面。教师可结合重点难点分析进一步拓展。
提问:什么是真理?什么是实践?这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求学生回顾政治学科知识进行思考讨论。
提问:为什么要开展真理标准的讨论?在学生讨论后讲评?
(1)理论上拨乱反正的需要;
(2)坚持实践标准,能破除迷信和个人崇拜,解放思想;
(3)有利于政治上拨乱反正,开创新局面。
提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思考回答,教师归纳:《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重申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原理;强调对“四人帮”设置的禁区,“要敢于去触及,敢于去弄清是非”。
提问:真理标准讨论有何重大意义?帮助学生归纳:
(1)理论上拨乱反正;
(2)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3)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解放了思想;
(4)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新时代的到来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提问:邓小平在批“两个凡是”中有何重大贡献?帮助学生归纳:(1)提出要完整准确地对待毛泽东思想;(2)支持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提出:邓小平在这次思想解放运动中起了领导作用。
二、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1、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提问:在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一个什么为题的重要讲话?这个讲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第一段大字和所附的两段小字后,可结合重点难点进行讲评。
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及其主要内容。
提问: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什么时候召开?主要内容有哪些?指导学生从思想路线、工作重心、总方针、领导核心四个方面进行归纳。
提问: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怎样的改革开放总方针?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第二段大字后的两段小字,指出第一段小字提出了对内改革的目的和具体政策的设想,第二段小字提出了对外开放政策的内容和目的。
提问:十届三中全会在组织上是怎样进行拨扰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为什么说十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指导学生阅读第三段小字内容并加以适当阐释。
提问:十届三中全会的意义如何?为什么说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在学生思考回答后,结合重点难点进行讲评。
[小结]。
提问: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什么时候召开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意义如何?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篇四
第15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学生课前分组通过访问长辈们,收集农业合作化时期人民的生活方式及生活水平;和改革开放以来长辈们对亲历生活转变的口述资料,整理口述资料,使学生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懂得珍惜。中考资源网设置问题导入新课和本节课主要内容,引起学生注意,通过讲述故事和视频充实课堂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知识与技能】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内容,意义);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口述史料的能力,分析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识图、填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通过了解邓小平的事迹,总结学习他身上的优秀的品质;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特区和经济开放区教学难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地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方法口述史料证明法学生讨论分析方法教学媒体幻灯片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结构与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的新闻报道使用频率最高的字眼之一,人们为什么要将十一届三中全会称为伟大的历史转折呢?这次会议后,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5课内容。第15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板书)【讲授新课】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板书)(一)邓小平(板书)播放《春天的故事》歌曲,教师提问:这首歌是在歌颂谁呢?歌颂这位伟人的什么功绩呢?(学生回答)教师讲述介绍邓小平“三起三落”的经历,请学生回答:我们应该怎样学习邓小平优秀的品质?(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板书播放视频《事实求是》,教师简略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出示文化大革命所带来的危害。
领域。
危害性。
政治党的组织和国家政权遭到极大削弱,大批干部惨遭迫害,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
经济国民经济损失近5000亿元。
教育。
教学无法正常进行。
文化历史文化遗产遭到巨大破坏。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篇五
1、面向学生:八年级。
2、学科:历史。
3、课时:1。
4学习内容: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看到中国的转变。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二.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时间、主要内容;了解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的史实;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懂得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图片、影像、歌曲等资源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提炼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讨论、辩论、列表归纳等探究合作形式,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确立求真、务实、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品格、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我所任教的是一所农村中学,我共教三个班历史,每个班平均42人,男女生人数基本持平。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较高,能够和老师积极配合,课下查找资料,探究历史的能力相对较弱。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office程序,幻灯片设计软件,百度收索视频和图片,参考资料书等。
六、教学过程。
1、【教师活动】:教师播放“文化大革命”**视频片段。
2、【教师活动】:
利用的政治运动。这场历时十年的内乱给党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直接经济损失达5000亿元,民主法制被践踏无遗,整个社会出现严重混乱的局面。1976年10月6日,以华国锋、叶剑英为代表的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之后,历史走到了三岔口,我们国家又面临着一场生死攸关的历史抉择。
4、【学生活动】:
学生听优美动听的歌曲,当老师提问时,学生齐答。
5、【教师总结】: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教师活动】:
2、【教师活动】:
出示“两个凡是”视频资料片段。
3、【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举生活事例和“文化大革命”事例,理解“两个凡是”的错误、实质和不合理性。
1、【教师活动】:
下面,大家先来看一段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视频材料。
2、【学生活动】:学生专心致志地看。
3、【教师活动】:同学们,大家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分析、理解、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4、【学生活动】:学生认真阅读后,分析、理解、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并回答。
5、【教师活动】:
6、【学生活动】:通过讲解,学生逐渐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7、【教师总结】:
1、【教师活动】:提出要求,指导阅读课文。
2、【学生活动】: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回答:
第一,从1979年开始,中央和地方平反和纠正了一大批冤假错案。第二,特别是,平反了刘少奇这一最大的冤案。第三,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和历史地位。
3、【师生活动】播放中共中央给刘少奇开追悼会的影视资料,讲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和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展开及意义。
4、【师生活动】播放《社会主义好》视频片段,学生深刻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5、【学生活动】:共同探讨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增强。
第三部分:学生巩固本节内容,提出疑问。第四部分:师生共同回顾本节内容,进行小结。第五部分:课堂练习:《新课堂同步活动与探究》64页1——9题。第六部分:布置作业【教师活动】:
第10课。
一、理论基础:真理标准讨论。
1、背景。
2、结果。
3、意义。
二、主题报告。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三、时间、地点1978年底,北京。
四、主要内容。
1、思想路线:实事求是;
2、工作重心:经济建设;
3、总方针:改革开放;
4、领导核心: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五、历史意义。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就这堂课而言,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总结有以下几点。
二、设置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探索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历史认识的过程。
三,注重历史教育的思想性和教学过程的逻辑性。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学习历史不仅能够使人明智,还能够提高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判断力。
四,注重历史课堂的活跃性,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多样的教学方法。
五、不足之处:其觉得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师直入,指令性语言多了些,过渡性语言偏少。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篇六
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教学过程】。
(先分学生小组,根据人数来)。
一、导入。
师:十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召开的一场重大会议,这场具有非凡意义的会议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成为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那么,这场会议都有哪些重要内容,这场会议又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板书课题)。
二、新授。
生:急需纠正__的错误,重新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师可引导学生回答)。
师:出档ppt让学读日记,从日让中你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生:“两个凡是”。
师:这一方针后来被称为“两个凡是”。这一方针的实质就是毛主席的话,句句都是真理,这仍然是在坚持__的“左”倾错误。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__的错误能得到彻底纠正吗?生:不能。
正当中国徘徊不前时,1978年5月,一篇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文章引起了大家的注意,这篇文章就是?(ppt展示文章)。
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文章中的一段话,我找一名同学来读一读划红线的部分。
生:读文章。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对“两个凡是”的观点是赞成还是反对?生:反对。
师:不仅是反对,而且是坚决反对,是针锋相对。它从根本上否定了“两个凡是”。不过,对于这篇文章,有人拍手叫好,也有人横加指责,于是,以这篇文章为起点,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生: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师:这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师:那这场讨论的性质是什么呢?生: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师:这场大讨论也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思想准备。
生:十一届三中全会要召开了出示图片。
师: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的场景,大家可以看到,会场的布置非常简单,同学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是什么时候?(1978年12月)那地点呢?(北京)。
35、36页的内容完成表格。
师:我们先看思想上的内容,哪位同学说一说?
生:思想上冲破“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生:实事求是。
生:向农村进军。
师:。既然实事求是我们党在工作中坚持的思想路线,那么__后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__以后我国的实际国情,粮食产量在逐年增长,但仍有上亿的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城市的工业企业效益低下,产品单一陈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同学们,__后我们的国情用一个词来概括是怎样的呢?生:贫穷/落后的。
师:面对这样的国情,我们应该怎么办?还能像以前那样天天搞阶级斗争吗?
生:不能。
师:好,我们看一看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上的主要内容。这位同学。生: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师:很好,请坐。同学们再来看这样一则材料,老师还是找一名同学来读一读。生:读材料。
生:邓小平。
师:这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组织上的主要内容(ppt展示)。同学们齐读一遍。
生: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师:这正如西方一位记者所说,毛的时代结束了,邓的时代开始了。过渡: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们国家影响深远。那会议有什么历史意义呢?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师:全会的英明决策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通过,这一胜利的喜讯迅速传遍神州大地,中国人民难以遏制心中的喜悦,满怀激情地投身到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请同学们看屏幕(ppt)这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广大人民群众争相抢购有全会公报报纸的场景。
过渡:1979年邓小平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他被时代杂志评为1978风云人物,因为他是“一个崭新中国的梦想者——邓小平向世界打开了“中央之国”的大门”。同学们接下来看这几则材料。
学生学案上的三段材料。
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并不长,但已经有与会代表意识到这肯定是一场非比寻常的会议,有人是这样回忆这场会议的“当时听了邓小平的这个讲话,就兴奋地预感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划时代的会议”。著名学者于光远回忆自己在1978年的经历时,用的是这样一个题目。同学们,根据老师提供给你们的材料和刚才我们所学的知识,大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同学们可以按照我们刚才分好的小组,给同学们3分钟的时间,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
生:回答。
师:很好,同学们回答的很不错。__结束后,中国到底要往哪里走,在这一历史紧要关头,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也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伟大的历史开端,从这里,我们伟大的党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出了改革开放的第一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展示幻灯片)这是1984年在国庆阅兵式上出现了这样感人的一幕,人们没有歌功颂德,没有高呼万岁,一句简单的“小平您好”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伟人的无比崇敬。
春暖花开。
生:1980年。
师:伴随着刘少奇冤案的平反,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同学们看这样一幅图片,我找一名同学来读一读图片中的文字内容。
生:读内容。
师:这是一张当时的平反通知书。到1982年底,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基本结束,300多万名干部、知识分子的冤假错案得到平反,数千万受到株连的人也得到解脱。他们精神振奋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过渡:伴随着对指导思想和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如何评价“__”,如何评价毛泽东,如何评价建国以来的一些历史问题;我们进行拨乱反正,否定__的错误,是否也意味着要全盘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呢?这些成为当时中国政治生活无法回避的复杂又敏感问题。这里有段文字,同学们一起看大屏幕。我找名同学来读一读。
生:读材料。
师:读完材料,同学们思考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材料是如何评价__的?来,这位同学。生:读材料。
师:很好,请坐。第二个问题,这份文件是怎样评价毛泽东的呢?这位同学。生:读材料。
生:就是实事求是。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这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他们做到了实事求是,做到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项决议统一了全党的认识,也加强了全党的团结,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生: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是?(1978年)地点呢?(北京)内容有三个方面,哪位同学说一说?那会议意义呢?在指导思想上完成拨乱反正的文件是什么呢?《决议》。
出示ppt硕果累累。
过渡:同学们,小明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他考上了中国政法大学现在是一名检查官了,他的日记也一直在写着,如果你是小明今天你在日记中会写些什么?你会邓小平爷爷说些什么?下面请同学们写一写(教师适当引导:1你可以歌颂邓小平复出以后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纠正__的错误做出的巨大贡献;2你也可以向邓小平汇报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出示ppt(视剩余时间选择几名学生回答)。
小结:同学们,__结束以后,我们中国这艘巨轮以实事求是为动力,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礁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拨正了航向,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拨正航向后,共产党人又以大无畏的精神正视自己,带领巨轮穿过拨乱反正的浅滩,终于让巨轮驶向辽阔的大海!我们的国家也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今天我们将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努力奋斗,必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作为青少年的你们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篇七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掌握。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创造性政策。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联系理解。
归纳分析。
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必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爱党情感。
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唯物史观。
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1[要求学生根据《填图册》第7页的表格回答]“一五”计划完成时,我国工农业生产之间有什么差别?(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发展相对缓慢。)。
2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工业的发展起点高,一开始就能采用先进的科技和设备,所以速度快;而农业还保留着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小农生产方式,所以发展缓慢。)。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农业生产可以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生活物质保障,如何改造落后的小农经济,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一家一户经营的小农生产方式,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改造?(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农民入社时,把私人的土地、耕牛等主要生产资料集中到合作社里统一经营或使用,提高了效率和产量。)。
3第21页两幅插图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现象?(农民看到合作化的优越性,踊跃参加合作社,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
教师过渡讲解:与小农经济很相似的手工业,在农业合作化的推动下,也形成了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主要生产资料从私人所有变成集体所有,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要求学生完成《填图册》第8页第1题,并在课本上作好读书标记,然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予以鼓励。
公私合营。
1“公私合营”中的“公”指什么?(国家)“私”指什么?(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资本家)。
2怎样实行“公私合营”?(由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按当时资本家的资本发给定息,实现了和平过渡。)。
3根据21页“动脑筋”:三大改造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使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底,我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三大改造也有缺点。这些缺点是什么?(后期的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产生了一些后遗症。)。
巩固小结。
1.完成课本22页“练一练”:应选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2布置学生完成《填图册》第8页第2题。
根据23页“活动与探究”,鼓励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方面进行调查。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篇八
这是中国现代史内容标准的重点。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开始了建国后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到国有企业改革攻坚,从沿海经济特区建立,到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以及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逐步推进,党和人民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邓小平理论,这一切构成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一、课程标准:
1、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2、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这次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次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历史意义;
3、了解全面展开的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
4、了解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情况;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收集、收看、调查走访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资料,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比较辨证分析历史事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课前准备。
1、教师: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
3、教具:电脑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1、 教师教法:活动法,课堂讨论法。
2、学生学法:小组合作,社会调查,学会收集整理资料。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 北京。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思想准备)。
2、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
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 重大意义中国改革开放的开端,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 平反冤假错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结合政治课所学的法律知识,说一说提高法制观念的必要性,或不遵守法制的危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立法工作有哪些新的变化?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篇九
张世宝。
教学设计部分。
一、设计思想:
1、教材分析:本课的内容“伟大的历史转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阐述:“文革”结束后,思想理论届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意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对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作用。
2、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是一所农村中学,我共教四个班历史,每个班平均52人,男女生人数基本持平。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较高,能够和老师积极配合,课下查找资料,探究历史的能力相对较弱。
3、设计理念: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让学生掌握思想解放运动的简要过程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的背景、内容及意义;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和正确评价毛泽东等拨乱反正的基本史实。
(二)能力目标。
综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理解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培养历史综合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认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我党的根本思想路线,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培养不迷信权威、求真务实的理性精神和健康情感。
从拨乱反正的史实中,认识我党具有正视现实、改正错误、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品格,激发爱党情怀。
通过正确评价毛泽东的是非功过和历史地位,培养客观冷静,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的理性精神。
三、教学要点。
(一)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二)难点:如何掀起这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的是非功过和历史地位。
四、过程和方法。
1、以大家熟悉的音乐入手,采用诱导的方式导入新课。
2、对课文内容进行分述,再详细解释相关知识点。
3、利用图片资料和电教手段播放电影和新闻中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准备。
1、“文化大革命”视频片段。
2、视频资料“两个凡是”
3、视频资料《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书影。
4、视频资料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讲话。
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图片、影响资料。
6、视频歌曲《走进新时代》。
7、中共中央给刘少奇开追悼会的影视资料。
8、视频歌曲《社会主义好》。
五、教学过程第一部分:导入新课。
1、【教师活动】:教师播放“文化大革命”**视频片段。
2、【教师活动】: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毛泽东亲自发动、被两个反革命集团所利用的政治运动。这场历时十年的内乱给党和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直接经济损失达5000亿元,民主法制被践踏无遗,整个社会出现严重混乱的局面。1976年10月6日,以华国锋、叶剑英为代表的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内乱。之后,历史走到了三岔口,我们国家又面临着一场生死攸关的历史抉择。
4、【学生活动】:
学生听优美动听的歌曲,当老师提问时,学生齐答。
5、【教师总结】: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教师活动】:
2、【教师活动】:
出示“两个凡是”视频资料片段。
3、【学生活动】:学生讨论,举生活事例和“文化大革命”事例,理解“两个凡是”的错误、实质和不合理性。
3、【教师活动】:大屏幕出示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书影,并简单介绍文章内容,由此引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学生用生活经验来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此场讨论帮助人们摆脱了左的思想束缚解放了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由于当时“两个凡是”依然束缚人们的思想,人们还没有从“文革”的阴影中走出来。因此,不否定“两个凡是”,就不能为以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扫清思想障碍。
1、【教师活动】:
下面,大家先来看一段关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视频材料。
2、【学生活动】:学生专心致志地看。
3、【教师活动】:同学们,大家认真阅读教材内容,分析、理解、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4、【学生活动】:学生认真阅读后,分析、理解、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并回答。
5、【教师活动】:
6、【学生活动】:通过讲解,学生逐渐领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7、【教师总结】: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这次会议从上述关乎全局的三大路线上纠正了长期的“左”的错误,在共和国发展的关键时刻,成功地解决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结束了过去,开拓出未来,成为共和国现代化起飞的划时代起点。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才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促成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3)拨乱反正的全面推进。
1、【教师活动】:提出要求,指导阅读课文。
2、【学生活动】: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回答:
第一,从1979年开始,中央和地方平反和纠正了一大批冤假错案。第二,特别是,平反了刘少奇这一最大的冤案。第三,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和历史地位。
3、【师生活动】播放中共中央给刘少奇开追悼会的影视资料,讲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和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展开及意义。
4、【师生活动】播放《社会主义好》视频片段,学生深刻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5、【学生活动】:共同探讨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增强。第三部分:学生巩固本节内容,提出疑问。第四部分:师生共同回顾本节内容,进行小结。
第五部分:课堂练习:《新课堂同步活动与探究》64页1——9题。第六部分:布置作业【教师活动】:
学习了这一课,同学们知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历史发生了伟大的转折。同学们大部分出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而你们的父辈,他们则大部分出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他们的童年就是在“文革”期间度过的,你们和你们的父辈是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经历。你们都是这两个时代的见证人。同学们回去以后,好好地跟家里人聊聊天,做一下访问调查,从吃、穿、住、行、受教育等各方面了解一下两个时代的差别,并做一定的思考,好好体会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请大家写一份简单的调查报告,一个星期后交。
教学反思部分。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就这堂课而言,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总结有以下五点。
二、设置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探索的过程,也是学生提高历史认识的过程。这些研究性学习问题从哪里生成呢?第一,教材。如教材的导读框、课文、插图、小资料、地图、名人名言等;第二,课外的历史材料。如音像、实物、口述史、文字资料等;第三,社会生活。如日常生活、社会热点、时事政治等。提出问题之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然后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对具体历史现象的认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用具体的历史事实来印证历史结论,甚至修正历史结论,从而树立起科学的历史观。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理解“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三,注重历史教育的思想性和教学过程的逻辑性。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学习历史不仅能够使人明智,还能够提高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判断力。司马光修纂《资治通鉴》的目的就是为了“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由此可见,历史学习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鉴古知今。因此,历史教育应当突出它的思想性,而不应仅仅是讲讲故事或说说笑话而已。我们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启迪民智,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让下一代成为能够独立思考、有批判精神的人。为更好的实现以上目标,历史教学过程要注重教学环节的逻辑性,即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之间的过渡要自然,让学生把握各个历史事件内在的逻辑关系,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在此前提下,我们再尽可能地让学生知道历史的多样性及其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四,注重历史课堂的活跃性,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多样的教学方法。
我适当运用视音频资料,并不是要有意加大历史信息量,而是让学生在把握课本的同时,身临其境感悟历史,独立思考,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生出智慧的火花。同时我兼顾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如师生(1)(2)两度合作共同记忆本课重要知识点,开始教师主导,逐渐学生主体,教师声音由大到小,最后三分之二学生能够记忆,学生要为升入高一级学校做知识储备。
五、不足之处:其觉得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师直入,指令性语言多了些,过渡性语言偏少。
实践证明:要上好每一节课,教师应该在自己全部历史教学活动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且要拥有自己独有的风格,这样,才能使历史课堂鲜活起来。
为了更好地推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师应该认真研读新课标,学习课改精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把新课改的理念融入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去,不断地去改进之,完善之。在此,我们真心地祝愿历史教学能真正发挥她应有的价值,历史教育亦将青春永驻。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篇十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些时刻被誉为伟大的历史转折点。这些时刻往往伴随着社会的巨变和人类文明的转型,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和宝贵的经验。历史转折教会我们珍惜现在,思考未来,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努力。通过对伟大历史转折的深思,我从中汲取了许多心得体会,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
首先,伟大的历史转折让我认识到历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无论是社会的进步还是人类文明的演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历史转折是这个过程中的重要节点,它以巨大的能量推动着历史的前进。我们应当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感激过去的奋斗和牺牲,同时也要为未来做好准备,为历史进程作出自己的贡献。
其次,伟大的历史转折使我深刻体会到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历史转折往往涉及到大量的人,社会各个阶层和地区的利益冲突。不同的历史转折对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影响,有的人因此受益,有的人则受到压迫和剥削。通过对历史转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理解不同群体的立场和利益诉求,为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向。
再次,伟大的历史转折使我明白了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性。历史转折往往源于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制度的失效,它提醒我们必须不断地改革与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需求。历史转折给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为我们探寻未来的路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只有勇于改革创新,才能推动历史进程的前进,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伟大的历史转折让我认识到了个体的力量和责任。历史的发展是由每一个个体的行动所推动的,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为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无论是为社会做出微小的贡献,还是为人类文明作出伟大的创造,每一个个体的努力都是不可或缺的。
通过对伟大历史转折的深思和体会,我明白了历史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的。我们应当对过去的历史保持足够的尊重和敬意,同时也要保持对未来的憧憬和追求。作为当代人,我们应当立足于现实,关注社会的发展,为实现历史的伟大转折继续努力奋斗。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在自己的岗位上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社会而努力。
总之,伟大的历史转折不仅给予我们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也给我们带来了深思和思考。我们应当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珍惜现在,为未来而努力。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足迹,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贡献。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不懈奋斗。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篇十一
为进一步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研讨课堂教学改革中成功的做法及存在的困惑,加强校际交流,提高研讨效果,2013年3月27日,初中高效课堂建设历史教学研讨会在老城中学举行。我讲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这节课,就这一堂课而言,我对历史的课改进行了一次实践,即如何利用历史导学案进行高效历史教学。
这节课我在导学案中设计了六个环节:
1.目标导航,整体感知;。
2.问题导航,自主学习;。
3.合作导航,质疑问难;。
4.拓展导航,深化主题;。
5.中考导航,变式训练;。
6.反馈导航,总结评价。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模式,设计了辩论、新闻报道、体验等展示形式。利用简短视频感受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巨大变化。
在课堂教学中,我尽力营造能使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环境,调动学生主动自主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生活动的导演者,让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自主参与的学习主体,从而培养学生发现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历史问题的习惯,以求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篇十二
上完《伟大的历史转折》这节课,就这一堂课而言,我对历史的课改进行了一次实践,如何创设历史情境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本人有一点感想,总结有以下两点:
其一、充分的教学情境预设,使历史课堂变得“鲜活”起来。我们知道,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都不相同,再加上课前准备的程度不一,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思维特点,情境预设要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这节课我先以1977年一个故事,来突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及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关系。请大家帮忙看书解答。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联系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深刻的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多么的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的意愿,对历史有了深深的认同感。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历史课堂由“死去”变得“活来”。
其二、及时感悟历史,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历史知识静静地躺在书本里和教师的.脑海里如何让学生去思考?太多必需的“生成”需要我们去经营和促成。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那些具体的、直接的、新鲜的事物最敏感,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事物却感到乏味,甚至厌倦。所以我一直以故事作为这一课的主线,及时引发学生的思考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顺势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你能想象一下会发生了什么变化吗?你有何感想?学生答完后我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认识:这个故事的命运其实就是我们父辈命运的缩影,也是我们民族命运的缩影,经历了黑暗,迎来了光明。希望同学们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始终相信那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很快就过去的。这样使学生会感到历史对自己很有用,在历史课上不仅是“热闹”,而且是历史背后的人生感悟。
在本节课的教学之中,有两点遗憾。首先:课堂的节奏显得过快、教师语速较快,给人造成了授课教师始终担心不能完成教学内容的感觉。其次:课堂知识的前后联系并没有指导到位,如建国后法制建设的发展等问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一是要坚持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进行“活史”教育。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物,但它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体现这一点,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甚至与其自身确实联系紧密,能够解决他们的疑惑,他们自然会觉得历史有趣又有用,进而喜欢历史,学好历史。比如在讲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的伟大转折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活动:假如由老师当一名记者,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老师设计提纲向全班同学调查。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介绍。学生的兴趣很高,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历史的变迁。
二是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篇十三
一、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注重教学过程的逻辑性。
为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历史教学过程要注重教学环节的逻辑性,即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之间的过渡要自然,让学生把握各个历史事件内在的逻辑关系,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整课设计衔接紧凑,环环相扣。比如:对“在希望的田野上——农村改革”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授课时一共设计了五个问题:
(1)改革之前农村什么状况?
(2)怎么走出困境?
(3)那么,中国大地上哪个地区的农村最先用行动开始了农村这种改革的突破呢?
(4)那么实行这种包产到户的生产组织形式后,农村生产关系有没有什么变化呢?
(5)农村实行改革后农民生活有没有变化和改善?
二、对教学媒体应用的反思:
注重历史课堂的活跃性,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这节课中,运用了视频《安徽凤阳小岗村》)、(歌曲《春天的故事》)等多媒体教学软件和大量的教学图片,使学生从视觉直观形象的感知了具体的历史情节,包括一些书本没有的,未曾接触的历史趣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提高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和热情。实践证明:历史课和多学科整合,特别是历史课与信息技术融合运用,效果比较理想。
三、教学中的遗憾:
课堂的节奏显得过快、教师语速较快,给人造成了授课教师始终担心不能完成教学内容的感觉。其实这与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认识有关,从刚走上教学岗位,我就形成了这样一个认识:一堂好的历史课有两个基本特征:首先:应该有丰富的信息;其次:应该有大量的证据,教学中所形成的结论应该有充足的证据,论从史出、证由史来。但这就会造成课堂内容过多、时间显得过紧的感觉。这也给我提出一个新的挑战,今后在保证这些基本特征的情况下,大胆地取舍,去粗存精、准确地选择出最举代表性、最具说服力的例证。
四、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本节课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他们体会到了改革开放成功的喜悦,快乐而紧凑的教学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对今后的历史课程学习的兴趣更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进一步领会新课标的精神,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结构,设计贴近学生的学习任务,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使学生更大的发展,这是一个漫长的学习实践过程,我将一如既往,争取和学生共同进步。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篇十四
这是中国现代史内容标准的重点。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开始了建国后党和国家历史发展的伟大转折,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到国有企业改革攻坚,从沿海经济特区建立,到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以及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逐步推进,党和人民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邓小平理论,这一切构成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一、课程标准:
1、认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2、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社会主义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实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这次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形成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次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揭开了新篇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党的xx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内容标准通过“民法”“刑法”等重要法律的颁布使学生了解这一历史过程。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历史意义;
3、了解全面展开的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
4、了解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情况;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收集、收看、调查走访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资料,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比较辨证分析历史事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课前准备。
1、教师:收集相关图片资料和影视资料,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
3、教具:电脑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1、教师教法:活动法,课堂讨论法。
2、学生学法:小组合作,社会调查,学会收集整理资料。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北京。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思想准备)。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
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重大意义中国改革开放的开端,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1、平反冤假错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结合政治课所学的法律知识,说一说提高法制观念的必要性,或不遵守法制的危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立法工作有哪些新的变化?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篇十五
1、以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听歌。然后思考1979年、老人、南海分别指什么。由此导入第一框题的学习,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再设置一系列的小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如:为什么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的春雷,是伟大的历史转折?什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什么?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课堂气氛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
2、及时感悟历史,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在讲第二框题《在希望的田野上》时,先听音乐,感受其优美的旋律,自由想象。再结合初一语文课本的文章《柳叶儿》,让学生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种变化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这首歌最能反映当时农民的心情。我顺势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你能想象一下农民的生活会发生了什么变化吗?你有何感想?学生答完后我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认识:当时农民的命运其实就是我们父辈命运的缩影,也是我们民族命运的缩影,经历了黑暗,迎来了光明。
3、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物,但它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体现这一点,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甚至与其自身确实联系紧密,能够解决他们的疑惑,他们自然会觉得历史有趣又有用,进而喜欢历史,学好历史。我在讲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的伟大转折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你当一名记者,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你设计提纲向全班同学调查。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篇十六
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前提到历史人们自然会想到是背的科目,上课老师照本宣科,课下学生死记硬背。很多学生都认为学历史是个负担,往往视历史课为可有可无的“副科”,学习积极性不高。在新课改下,我们提倡历史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用活动来激活课堂例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讲故事,进行社会调查,编演历史剧等。历史课不再变得枯燥,而是丰富多彩起来。现在学生不是讨厌历史而是喜欢上了历史,有了兴趣就有了学好历史的保证。
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更加注重体现合作与探究。合作探究是我们课改的另外一个重要标志。现在我们初中大部分已经实现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桌而坐,教师走下了讲台,来到了学生中间,这种形式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讨论,也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畅所欲言。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探究的乐趣,培养了合作意识。
在课堂上教师尽量鼓励学生敢想、敢说、独立思考,勇于发表不同意见。老师变成了倾听者、交流者,师生关系更加融洽。
一堂好课应该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有句古话“众人拾柴火焰高”,抓好集体备课则是搞好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特别是我们的课改实现了从“教案”到“导学案”的变化,在课堂上师生共用“导学案”实施教学,设计出一份怎样的导学案就显的尤为重要。在集体备课活动中,同年级中执教相同科目的老师集中到一起,针对每课时共同讨论,教师之间的合作意识增强。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篇十七
【知识与技能】。
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内容,意义);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口述史料的能力,分析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识图、填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通过了解邓小平的事迹,总结学习他身上的优秀的品质;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特区和经济开放区。
教学难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地位。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方法。
口述史料证明法。
学生讨论分析方法。
教学媒体。
幻灯片。
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的新闻报道使用频率最高的字眼之一,人们为什么要将十一届三中全会称为伟大的历史转折呢?这次会议后,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5课内容。
【讲授新课】。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板书)。
(一)邓小平(板书)。
播放《春天的故事》歌曲,教师提问:这首歌是在歌颂谁呢?歌颂这位伟人的什么功绩呢?(学生回答)。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板书)。
播放视频《事实求是》,教师简略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出示文化大革命所带来的危害。
领域危害性。
政治党的组织和国家政权遭到极大削弱,大批干部惨遭迫害,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
经济国民经济损失近5000亿元。
教育教学无法正常进行。
文化历史文化遗产遭到巨大破坏。
思想极端个人主义、宗派主义等严重泛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遭严重毁弃。
让学生形成以下认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国人民要求“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但当时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二个凡是”的方针的提出引起了全国人民的不满,于是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回答说一说,教师进行补充。
二、农村的改革之路(板书)。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板书)。
播放视频《苏醒的大地》和《春天的故事》,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02页小字内容和“小资料”,学生讨论回答“说一说”,和以下几个问题:
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归谁所有,是国家还是农民?
2.农民是否能够自主决定如何使用土地?
3.农民的积极性是否得到提高?
各组派学生代表讲述整理好的口述资料,教师总结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的一步步变化,引导学生得出珍惜现在幸福生活的结论。
(过渡)如果说对内改革是立国之本,那么对外开放就是强国之路,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也开始起步了。
三、对外开放(板书)。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对外开放的决策后,人们开始解放思想,把眼光投向世界,创办经济特区为实行对外开放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显示地图,阅读课本内容找出:
(一)四个经济特区1980年(板书)。
(二)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板书)。
(三)经济开放区1985年(板书)。
(四)上海浦东新区1990年(板书)。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小资料”明确区分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经济开放区的概念,导出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回忆课堂所学内容,学生共同回答;或者如有时间学生做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光辉的标志,它表明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祖国一定会蒸蒸日上,日益繁荣昌盛。
板书设计。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邓小平。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二、农村的改革之路。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三、对外开放。
(一)四个经济特区1980年。
(二)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
(三)经济开放区1985年。
(四)上海浦东新区1990年。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篇十八
其一:充分创设教学情境,使历史课堂变得“鲜活”起来:
首先以歌曲《春天的故事》导入,学生听歌。然后思考1979年、老人、南海分别指什么。由此导入第一框题的学习,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再设置一系列的小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如:为什么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的春雷,是伟大的历史转折?什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什么?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课堂气氛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
其二、及时感悟历史,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历史知识静静地躺在书本里和教师的脑海里如何让学生去思考?太多必需的“生成”需要我们去经营和促成。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那些具体的、直接的、新鲜的事物最敏感,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事物却感到乏味,甚至厌倦。在讲第二框题《在希望的田野上》时,先听音乐,感受其优美的旋律,自由想象。再结合初一语文课本的文章《柳叶儿》,让学生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种变化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这首歌最能反映当时农民的心情。我顺势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你能想象一下农民的生活会发生了什么变化吗?你有何感想?学生答完后我引导学生得出这样的认识:当时农民的命运其实就是我们父辈命运的缩影,也是我们民族命运的缩影,经历了黑暗,迎来了光明。希望同学们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始终相信那不过是“黎明前的黑暗”很快就过去的。这样使学生会感到历史对自己很有用,在历史课上不仅是“热闹”,而且是历史背后的人生感悟。
三: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进行“活史”教育。
历史虽然是过去的事物,但它与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体现这一点,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甚至与其自身确实联系紧密,能够解决他们的疑惑,他们自然会觉得历史有趣又有用,进而喜欢历史,学好历史。我在讲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的伟大转折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你当一名记者,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你设计提纲向全班同学调查。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介绍。学生的兴趣很高,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历史的变迁。如讲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加强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刘将军作为国家主席,在“文革”中未经任何法律程序被拘禁,最终被迫害致死。说明了什么?作为中学生,你知道哪些与你有关的法律?等问题让学生深刻理解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认识到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这节课的教学也有不足之处。首先: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学生未能认真完成,上课时让学生将自己父辈的经历说不出来;其次:课堂知识的前后联系并没有指导到位,如建国后法制建设的发展等问题。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本次教学中的最大感受。对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怎样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同时进行品德教育,带着这些问题,在新的历史教学中将不断进行探索。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篇十九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是智慧的积累,是通过对过去的经验教训来推动未来的发展。而在历史的演进中,有一些伟大的转折点,它们改变了社会格局、影响了人类进步的步伐。回顾历史,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下面我将从五个不同的角度来谈谈我对伟大的历史转折的心得体会。
首先,伟大的历史转折让我明白了历史的力量是如此之大。历史转折可以毁灭一切,也可以重生一切。比如,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国际秩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战争结束后,联合国成立,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历史转折还可以激发人们的斗志和创造力。比如,工业革命的来临,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机器的出现使得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为人类带来了空前的财富和进步。这些历史转折让我认识到,即使在困难的时候,只要我们抓住机会,历史的力量会推动我们向前。
其次,历史转折教会了我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在历史转折点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英雄人物的崛起。他们以坚定的信仰和不屈的意志,领导人民走出困境,完成历史的使命。比如,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在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环境下,坚持不懈地与白人统治者斗争,最终实现了种族融合和和平过渡。这些英雄人物告诉我,只要我们有信念,不屈不挠地努力,就能够创造奇迹,让历史转折为我们所用。
第三,伟大的历史转折让我明白了集体力量的重要性。在历史的转折点上,人们团结在一起,共同面对困境,实现共同的目标。比如,美国独立战争中,美国原来散离的十三个殖民地团结在一起,为获得独立而奋斗。他们的团结和斗争精神最终战胜了英国的统治,赢得了自由。这个例子告诉我,集体力量是无穷的,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伟大的目标。
第四,历史转折让我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历史转折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在许多细小的变化下累积的结果。比如,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并不是一夜之间的事情,而是几十年的封建主义制度的压迫和剥削的结果。当这种压迫和剥削到达一定程度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庞大的暴力革命。这个例子让我明白,社会的进步需要长时间的准备和积累,不能期待立刻的改变。
最后,历史转折也让我反思了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时光。历史转折带来的变化和繁荣是无法预知和排除的。比如,COVID-19疫情爆发,导致世界经济停滞,人们生活受到极大影响。这个转折让我意识到,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时光,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未来做好准备,以应对未知的挑战。
历史转折是历史演变中的重要节点,它们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通过对历史转折的研究和思考,我得出了以上的心得体会:历史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能够克服一切困难,集体力量是无穷的,社会的进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时光。这些体会不仅帮助我们认识历史,更指导我们在面对未来的困境时能够更加从容应对,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篇二十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就这堂课而言,我对教学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总结有以下几点。
一、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注重教学过程的逻辑性。
为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历史教学过程要注重教学环节的逻辑性,即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之间的过渡要自然,让学生把握各个历史事件内在的逻辑关系,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整课设计衔接紧凑,环环相扣。比如:对“在希望的田野上——农村改革”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授课时一共设计了五个问题:
(1)改革之前农村什么状况?
(2)怎么走出困境?
(3)那么,中国大地上哪个地区的农村最先用行动开始了农村这种改革的突破呢?
(4)那么实行这种包产到户的生产组织形式后,农村生产关系有没有什么变化呢?
(5)农村实行改革后农民生活有没有变化和改善?
三、对教学媒体应用的反思:
注重历史课堂的活跃性,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这节课中,运用了视频《安徽凤阳小岗村》)、(歌曲《春天的故事》)等多媒体教学软件和大量的教学图片,使学生从视觉直观形象的感知了具体的历史情节,包括一些书本没有的,未曾接触的历史趣闻,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提高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和热情。实践证明:历史课和多学科整合,特别是历史课与信息技术融合运用,效果比较理想。
四、教学中的遗憾:
课堂的节奏显得过快、教师语速较快,给人造成了授课教师始终担心不能完成教学内容的感觉。其实这与长期以来对教学的认识有关,从刚走上教学岗位,我就形成了这样一个认识:一堂好的历史课有两个基本特征:首先:应该有丰富的信息;其次:应该有大量的证据,教学中所形成的结论应该有充足的证据,论从史出、证由史来。但这就会造成课堂内容过多、时间显得过紧的感觉。这也给我提出一个新的挑战,今后在保证这些基本特征的情况下,大胆地取舍,去粗存精、准确地选择出最举代表性、最具说服力的'例证。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进一步领会新课标的精神,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结构,设计贴近学生的学习任务,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使学生更大的发展,这是一个漫长的学习实践过程,我将一如既往,争取和学生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