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教案(通用17篇)
教案应该符合教材的要求,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案的教学资源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以下是一些实际教学中获得好评的教案范文,它们展示了教师的教学才华和创造力。
渔家傲教案篇一
1、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这五首诗词。
2、能力目标: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诗词的意境和哲理。
3、情感目标:走近诗人、词人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当时的思想感情,激发自己的诗兴。
1、体会词作所表现的征人远征边塞、远离家乡的痛苦。
2、体会豪放词的风格特色。
1、学会通过描写——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感悟该词的豪放特点。
多媒体。
一课时。
1、诵读品味法。通过读使学生体会诗词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思。
2、讨论——质疑——点拨法。质疑解难,合作研讨,互动探究,教师相机诱导点拨,引导学生鉴赏词作。
3、描述法。激发学生想象,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词的画面,品味词作的意境美。
4、竞赛法。通过同学间的竞赛,打破古诗文教学单调沉闷的格局。
(一)、导入新课: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的边塞诗;范仲淹的《渔家傲》。
(二),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安],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首诗就作于此时。
(三),品读《渔家傲》:
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
个人表现读:(学生品评:发表看法..)。
3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四),赏析《渔家傲》:
1、赏析上阕: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2、赏析下阕: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3、课文小结:
这首词在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1.背诵课文。
2.课后查阅资料:了解边塞诗派的形成及特点。
渔家傲教案篇二
(一)导入新课,比较婉约派和豪放派不同风格。
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史上两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宋词。
对比诵读《醉花阴》《渔家傲》,体会词风不同。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
学生谈读后的感受。
明确:《醉花阴》表达了词人诗酒自娱的闲话,暗香盈袖的浪浸,明丽而继绵的甜蜜哀愁。
渔家傲》表达了词人豪迈的气度,阔大的形象,雄奇的志愿。
介绍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特点。
任何一个优秀的作家都不是一种写作风格,正如“大江东去”苏轼,也有着“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柔情,李清照亦有着刚柔相济的美。我们进一步学习婉约派代表人物李清照别具一格的豪放词《渔家傲》。让我们一同走进李清照。
(二)、读通顺。
1、感知内容。
2、读准字音:帆殷勤嗟谩。
3、读出节奏。
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
(三)、读梦事。
1、读梦。
明确:《渔家傲》记梦之作。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细读词作,勾画梦事的动词。接”、“连”二字把重重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转”,“舞“两字,则书词人在风浪联题加人适当的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词中最能触动你的画面接云涛、星河流转、天人对语。
2、品梦。
再读品梦。
用典引用贴切自然。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水击三千里,抟扶据而上者九万里。庄子——《逍遥游》。
李清照通过这首词要表达什么?
明确:此时的李清照不再是以泪洗面的弱女子,她有着真实的情感,真实的忧愁。优愁中有愤懑,感伤有倔强,有一种骨气在支撑着。正如梁启超对此词曾指出:“此似苏辛派,”
3、释梦。
悟归情:领悟主旨思考:词人要归何处?为什么要归哪里?
(四)读出情。
读《如梦令》读《醉花阴》《声声慢》。
明确:
(1)她生于书香门第,这个待字闺中的少女,羞涩调皮,聪敏率性。
(2)她与赵明诚结为夫妻,弹唱出一曲高山流水的琴瑟和鸣,纵使哀愁也是那般轻柔。
(3)49岁的丈夫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后改嫁的遇人不淑,被诬陷的牢狱之灾,时光在她的意念中度日如年的停滞了。随者金人南下的铁蹄,李清照淹没在国破家亡的历史之中,但她以女子之身,怀天下大事。体味着宋代士大夫共同的时代悲哀。留下了:“自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名句和这首豪迈之词《渔家傲》。
再读: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读出浪漫与豪迈!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词。
2、查资料,进一步了解李清照或者其他词人及其作品,收集整理一些你喜欢的宋词。
渔家傲教案篇三
知识目标: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作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吟诵品读词作,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由《岳阳楼记》最后一段朗读导入:
一篇《岳阳楼记》感动了历代的文人墨客,让我们了解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忧国忧思。其实他还是一名武将,曾驻守边塞多年,今天我们通过《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来领略一下他的边塞情怀。(板书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
2、背景简介:
3、释题:
“秋思”这一题目提示了什么信息?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字音。
2、说说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四、小组合作,提出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衡阳雁去无留意”这句诗如何理解?
2、“燕然未勒归无计”是什么意思?
五、全班讨论,解决疑问。
六、有感情地品读诗歌。
今天咱们重新认识了范仲淹。在苍凉悲壮的情境里,作者用短短几句词写出了自己和许多的将士们思乡又忧国的矛盾心理,一位巍然的令人敬畏的文人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让我们也仿佛置身于边塞的萧索中感受着将士们悲凉的心情,这就是诗词文化的魅力。
七、背诵诗歌。
八、课堂小结:
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九、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范仲淹。
意境:苍凉悲壮又沉郁雄浑。
渔家傲教案篇四
知识目标: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地吟诵词作,读出作品的情感和意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作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创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吟诵品读词作,感受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诵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一、导入诗歌。
由《岳阳楼记》最后一段朗读导入:
一篇《岳阳楼记》感动了历代的文人墨客,让我们了解了范仲淹作为政治家的忧国忧思。其实他还是一名武将,曾驻守边塞多年,今天我们通过《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来领略一下他的边塞情怀。(板书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
2、背景简介:
3、释题:
“秋思”这一题目提示了什么信息?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字音。
2、说说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四、小组合作,提出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衡阳雁去无留意”这句诗如何理解?
2、“燕然未勒归无计”是什么意思?
五、全班讨论,解决疑问。
六、有感情地品读诗歌。
今天咱们重新认识了范仲淹。在苍凉悲壮的情境里,作者用短短几句词写出了自己和许多的将士们思乡又忧国的矛盾心理,一位巍然的令人敬畏的文人形象仿佛就在眼前,让我们也仿佛置身于边塞的萧索中感受着将士们悲凉的心情,这就是诗词文化的魅力。
七、背诵诗歌。
八、课堂小结:
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九、课堂练习。
范仲淹。
意境:苍凉悲壮又沉郁雄浑。
渔家傲教案篇五
今天,老师要与大家一起学习范仲淹的一首词:《渔家傲秋思》。
1、一首词怎么会有两个题目?(词牌名题目,真正与内容有关)。
2、秋思,在秋天引发的思绪。
公元1040年,52岁的范仲淹应急召远离风景如画的故土苏州,来到千里之外黄沙漫天的边塞,开始了多年的戍边生涯,在一个夜不成寐的晚上,听着悠悠羌管,万千思绪涌上心头,写下了这首《秋思》。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词作。
1、请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
2、学读。
读得准确流利,很有诗味,我们扬长避短一起学着读一读。
这首词的味道来自于情,来自于景,词人首先给我们呈现了塞外奇景:塞下秋来风景异,我们用组词法去解?(惊异、奇异)一个异字传递了词人对塞下季节变换的敏感,究竟异在何处呢?我们快速地找一找、说一说。
衡阳雁去无留意:“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向南方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奇寒:胡天八月即飞雪……风掣红旗冻不番以诗解诗,将以前学过的诗相映照、比对,可以更快地了解诗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夜不能寐,侧耳远听,寒风呼啸,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这一切对于身处江南的词人以及今天的我们来说是何等神奇。
长烟落日孤城闭:王维笔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壮阔之下,竟是孤单小城的城门紧锁。充满了萧条肃杀之气。广袤天底下,崇山峻岭中的一座孤城了,跟繁华的江南自然有着天地之差。
羌管悠悠霜满地:特有乐器,唐代边塞诗常出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发出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如泣如诉、凄切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都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听乐音)。
这些新奇的景象实在是太独特了,我们来把写景的句子联起来读一遍。雄壮、奇异的塞外景色成了边塞诗人最津津乐道的话题。评论家说:边塞诗歌的一大特色及价值就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所谓山川奇气,即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
岑参如此,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雪绚烂)。
王维亦是如此,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人们称颂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我们的词人,范仲淹也是这样在歌颂着的吗?那他此刻的情绪又是怎样的呢?(悲凉)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有人早生华发,有人黯然落泪。这是多么凄凉的情景。
除此之外,你还能从哪些词句中读出他拉悲凉之情的呢?请同学们轻声地再把词句吟诵一遍,仔细体会体会。呆会儿我们一起来交流。敢于挑战的同学,可以发挥想象,描绘场景。比如:老师在刚才的边声里听出了悲凉之意。(示例)。
浊酒一杯家万里:借酒浇愁愁更愁,两个数词用得很有意味。一杯万里呈现鲜明的反差。杯杯浊酒家万里。原本想借酒舒解思乡念家之情,然而曲曲一怀怎抵得过千里万里的浓重乡愁。浓得化也化不开。
直抒胸臆。
景中含情(见上文)。
闭口音。
什么原因让他如此悲苦?(还有一句,非常特殊,被同学们漠视,这里面有没有悲情在里边?)。
燕然未勒归无计:
a明意典故的反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既便对家乡亲人魂牵梦萦,还乡之计无从谈起。
b如果有旨命其归,你看他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效法窦宪建立功勋许多边塞将士就是怀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目的而去的。壮志未酬既便可归不能归也不愿归。
c有没有可能“燕然有勒”、荣归故里呢?看一则材料:
材料补充:宋从建立之后,就采取重内轻外政策,对内加紧控制,把禁军分驻全国各地,而在边疆上长期放弃警戒,武备松驰。宝元元年(1038)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讨伐,而事起仓促,将不知兵,兵不知战,以致每战辄败。(生念)诗句:长烟落日孤城闭一个闭字就点出了战事吃紧,国家危亡的情景。
你有答案了吗?君王的治国之策如此,既便他有雄心万丈,既便他才华横溢,然而实现抱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还眼看着进犯少数民族军队步步进逼,国家危难而又无能为力。壮志难酬,悲怆之情溢于言表。
事实上,范仲淹他很努力,他到任后,一而加强军队训练,一面构筑防御工事,努力使延州局势暂时稳定下来。
他也很有能力:号令严明,训练有方,又能团结当地羌人,戍边数年,名重一时,赞其腹中有数万甲兵。
原本他可以坦然,他尽力了,但是仍旧忧国居民,作着家国之思。将军范仲淹岂只白了发,还流着泪,同理,白了发、流着泪的又何只范,还有那些同样离家千里万里的征人们,所以,末句要把它表述完整,应该是:将军征夫白发将军征夫泪,互文的用法(板书)。词人的情怀原来是那么复杂那么深重。现在就让我们感觉自已是那位集万千感慨于一身,作着深重家国之思的词人,和着音乐来演绎一下这首词:
配乐朗读。(跟读:将军白发征夫泪)。
然而评论家们却说:此词,为一般的边塞思秋之作难以比拟。
经过这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该能说出理由:
小结:除了表现英雄气概、奇丽风景、艰苦生活之外,作为臣子能将矛头直指宋王朝重内轻外、消极防御所造成的弊端。其气概、其见地非同一般。
从个人的羁旅漂泊情怀、小家儿女情思中跳出来,触及家国百姓的忧思,有担当、具有伟人胸怀。
一切的一切,应了他书定在《岳阳楼记》里的人生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词里的范仲淹让我们严然起敬,史书里真正的范仲淹又如何呢:
北宋名臣,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
1043年,痛心于朝政时弊,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
不久,因保守派阻挠被贬,于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师:范仲淹喜好弹琴,工于诗词散文,志趣高雅,很有才学。
也正因为如此,宋代理学家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师:千载迄今,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范仲淹的诗词,一直被人们深情传唱。我们永远怀念他!
渔家傲教案篇六
教学简析:
本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一首李清照的词作。李清照本是宋朝著名的婉约派词人,而这首词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国破家亡,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飘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的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这样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就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而和她的其他词作风格迥然不同。
教学设想:
“韵律、内容、情感、语言”是诗词这一文学样式的四个基本要素。本课教学抓住这四个要素的学习来进行。以初读把握韵律切入,进而再读感知内容,接着三读体味词中寄寓的情感,最后四读赏析词中优美的语言。要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初步掌握李清照词作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调动学生已有的诗词学习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品味我国古代诗词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概。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品味词的语言有意境。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品味词的语言及意境。
教学方法:
以朗读为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请根据我的描述说出古代诗词作家的姓名。
2、他,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民生疾苦,有“诗史”之称,他的组诗“三吏”“三别”脍炙人口,他本人被誉为“诗圣”——杜甫。
3、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散文,并开创了豪放词派,字子瞻,我们学过他的词《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4、他,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曾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反映边塞生活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渔家傲》,那是一位跨南北两宋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历城人(今山东济南),是婉约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有《漱玉词》传世。
三、感知内容。
1、读准字音:帆殷勤嗟谩。
2、读出节奏。
3、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
4、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梦)。
四、欣赏意境。
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2、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3、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徬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文章无用。
4、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5、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6、小结:
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风格上走豪放一路,为我们创造了开阔的意境。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延伸阅读:
李清照——《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彷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注释】:
星河:银河。
转:《历代诗余》作“曙”。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语:天帝的话语。
我报路长嗟: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慨叹。
谩:徒,空。
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吹取:吹得。
三山:传说中海上的三座仙山。
【赏析】:
此词当为易安南渡后的词作。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设想与天帝问答,倾述隐衷,寄托自己的情思,景象壮阔,气势磅礴。这就是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的豪放词,在她现在的词作中是不多见的。
渔家傲教案篇七
3、感知这首词慷慨壮烈的基调,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清晰地了解整首词分上、下两阕写景和抒情,以及词作者通过景物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解读全词,了解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体会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
朗读法、问答法、教读法。
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1、对照课文注释,通读全词;
2、了解作者的生平概况以及写作背景。
二、导入。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唐诗、宋词更是这座瑰丽花园中的两朵奇葩。前两节课我们已经领略了盛唐诗歌的风味,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进入宋词的学习。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1、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刚刚我们列举的.这些诗歌,它们所描写的都是同一个主题——边塞,因此,人们把这一类的诗歌称之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渔家傲》也是反映边塞主题的。但是,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由于作者有丰富的边地生活经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三、初步感知,学生朗读。
1、现在请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体会词中的韵味,以及词人的思想感情。(老师领读,学生齐读)。
四、文本赏析。
(一)导入作者介绍以及写作背景介绍:
1、背景简介: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上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a、“一杯”与“万里”形成鲜明对比,用悬殊的差别来突显词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仅仅一杯浊酒是消解不了万里的乡愁。既然思家,为何不回家呢?因为“燕然未勒”。
(2)“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燕然,山名。公元89年,东汉大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曾登北山,“刻石勒功而还”。但是,词人这时还是“未勒”,说明还未功成名就,战争还没有结束,因此,归家之期是无法计量的,可以说是“归期无期”。
(3)“羌管悠悠霜满地”
a、羌管,即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声音哀婉、凄切。
b、对于“霜”这个意象,我们可以通过两句著名的诗句来解读,“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枫桥夜泊》)、“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从这两句诗中可以推出,霜出现在深夜,而且是寒霜,属于冷色调的一个意象。所以,同学们以后可以运用“以文解文”的方法来解读文本,这样既温故又知新。
c、在深秋的深夜,词人听到悠悠的羌管,看到满地寒霜,心中难免顿生悲凉。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a、这样凄凉的夜晚,词人睡不着觉,心愁满绪,连白发都发白了,眼泪都流下来了。
b、同学们注意一下,这里仅仅是将军头发发白了,征夫流泪了吗?不是。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这是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国壮志的情怀。
3、归纳总结。
整首词,上片以“异”字统领全局,借助“雁、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荒凉、萧瑟的边塞秋景图,同时,揭示了边地环境恶劣、战事的紧张氛围,由景入情,下片抒发了词人思家忧国、壮志难酬的情感。
(三)带着情感,再次朗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把它扩写成现代白话文,展开想象,不用拘泥于逐字逐句的翻译,字数200字左右。
渔家傲教案篇八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历城人(今山东济南),是婉约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地度过了晚年。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有《漱玉词》传世。
渔家傲教案篇九
本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一首李清照的词作。李清照本是宋朝著名的婉约派词人,而这首词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国破家亡,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飘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的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这样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就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而和她的其他词作风格迥然不同。
“韵律、内容、情感、语言”是诗词这一文学样式的四个基本要素。本课教学抓住这四个要素的学习来进行。以初读把握韵律切入,进而再读感知内容,接着三读体味词中寄寓的情感,最后四读赏析词中优美的语言。要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初步掌握李清照词作的基本特点。
1、知识与技能:
调动学生已有的诗词学习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品味我国古代诗词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概。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品味词的语言有意境。
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品味词的语言及意境。
以朗读为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请根据我的描述说出古代诗词作家的姓名。
2、他,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反映民生疾苦,有“诗史”之称,他的组诗“三吏”“三别”脍炙人口,他本人被誉为“诗圣”——杜甫。
3、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散文,并开创了豪放词派,字子瞻,我们学过他的词《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
4、他,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曾在《岳阳楼记》中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词,反映边塞生活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范仲淹。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渔家傲》,那是一位跨南北两宋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历城人(今山东济南),是婉约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有《漱玉词》传世。
三、感知内容。
1、读准字音:帆殷勤嗟谩。
2、读出节奏。
3、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
4、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梦)。
四、欣赏意境。
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2、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3、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徬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4、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5、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6、小结:
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风格上走豪放一路,为我们创造了开阔的意境。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李清照——《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彷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星河:银河。
转:《历代诗余》作“曙”。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语:天帝的话语。
我报路长嗟: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嗟,慨叹。
谩:徒,空。
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吹取:吹得。
三山:传说中海上的三座仙山。
此词当为易安南渡后的词作。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作者以浪漫主义的艺术构思,梦游的方式,设想与天帝问答,倾述隐衷,寄托自己的情思,景象壮阔,气势磅礴。这就是被评家誉为“无一毫粉钗气”的豪放词,在她现在的词作中是不多见的。
渔家傲教案篇十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1、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2、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3、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4、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5、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6、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7、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8、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9、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有所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要停留的意思。黄昏时,军营中的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畅饮一杯浊酒,不得不想起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时的眼泪。
鉴赏。
宋仁宗朝,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描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留恋之意。“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象,边声伴着军中的号角响起,凄恻悲凉。在群山的环抱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紧闭,“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响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描绘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想要借一杯浊酒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愁就凝聚在心头,无计可除。“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夜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写景转入写情。戍边将士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战胜敌人,无奈朝廷奉行的是不抵抗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怎么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
把西北边陲的羌管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靠拢,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语气沉郁雄浑,风格苍凉悲壮,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上篇“雁去无留意”移情于物,生动地表现了征人久戍边关,更无留意的内心感受。“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描写边塞风光的词篇中,可称警策。作者爱国主义的英雄气概充满了字里行间,气象开阔,开苏、辛豪放词之先河。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它处在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满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依然留着相同的印迹。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消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未勒也是《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将军窦宪北伐匈奴,大破之,在漠北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勒字此处是雕刻的意思。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片抒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的情怀。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渔家傲教案篇十一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注释。
1、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2、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3、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4、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5、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6、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还。
7、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8、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9、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计。悠扬的羌笛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将军为操持军事,须发都变白了;战士们久戍边塞,也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赏析。
作者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叛乱性战争。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当作于是时。
这首词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另方面,也描写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这种复杂苦闷心情的产生。是与当时宋王朝对内对外政策密切相关的。作者针对现实,曾经提出过一系列政治改革方案。但都未得采纳。北宋王朝当时将主要力量用于对内部人民的镇压,而对辽和西夏的叛乱侵扰,则基本采取守势,这就招致了对辽和西夏用兵的失败,结果转而加速了国内的危机。范仲淹在抵御西夏的斗争中提出了某些正确建议,主张”清野不与大战“,待”关中稍实“;”彼自困弱“,并坚决反对”五路入讨“。但他的主张并未被采纳,终于遭致了战争的失利。他自己还遭受过诬陷和打击。词中所反映的.那种功业未建的苦闷心情,正是这一历史现实的真实写照。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和”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也无计“的慨叹。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在范仲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由于作者有较长时期边地生活的体验,所以词中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宋魏泰在《东轩笔录》中说:”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乐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公尝呼为穷塞主之词。“可惜这组反映边塞生活的词早已散佚,只剩现存的这一首了。在北宋柔靡词风统治词坛的形势下,能够出现这样气魄阔大的作品,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它标志着北宋词风转变的开端,并说明范仲淹实际上是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先驱者。
创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渔家傲教案篇十二
一、揭题情境导入:
1:一首词怎么会有两个题目?(词牌名题目,真正与内容有关)。
2:秋思,在秋天引发的思绪。
公元1040年,52岁的范仲淹应急召远离风景如画的故土苏州,来到千里之外黄沙漫天的边塞,开始了多年的戍边生涯,在一个夜不成寐的晚上,听着悠悠羌管,万千思绪涌上心头,写下了这首《秋思》。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词作。
二、初读感奇景:
1、请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
2、学读。
读得准确流利,很有诗味,我们扬长避短一起学着读一读。
这首词的味道来自于情,来自于景,词人首先给我们呈现了塞外奇景:塞下秋来风景异,我们用组词法去解?(惊异、奇异)一个异字传递了词人对塞下季节变换的敏感,究竟异在何处呢?我们快速地找一找、说一说。
衡阳雁去无留意:“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向南方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奇寒:胡天八月即飞雪……风掣红旗冻不番以诗解诗,将以前学过的诗相映照、比对,可以更快地了解诗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夜不能寐,侧耳远听,寒风呼啸,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这一切对于身处江南的词人以及今天的我们来说是何等神奇。
长烟落日孤城闭:王维笔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壮阔之下,竟是孤单小城的城门紧锁。充满了萧条肃杀之气。广袤天底下,崇山峻岭中的一座孤城了,跟繁华的江南自然有着天地之差。
羌管悠悠霜满地:特有乐器,唐代边塞诗常出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发出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如泣如诉、凄切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都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听乐音)。
三、细读明情怀。
这些新奇的景象实在是太独特了,我们来把写景的句子联起来读一遍。雄壮、奇异的塞外景色成了边塞诗人最津津乐道的话题。评论家说:边塞诗歌的一大特色及价值就在于充满了山川奇气。所谓山川奇气,即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绝域的荒凉和广漠中挖掘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
岑参如此,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冬雪绚烂)。
王维亦是如此,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人们称颂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我们的词人,范仲淹也是这样在歌颂着的吗?那他此刻的情绪又是怎样的呢?(悲凉)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有人早生华发,有人黯然落泪。这是多么凄凉的情景。
除此之外,你还能从哪些词句中读出他拉悲凉之情的呢?请同学们轻声地再把词句吟诵一遍,仔细体会体会。呆会儿我们一起来交流。敢于挑战的同学,可以发挥想象,描绘场景。比如:老师在刚才的边声里听出了悲凉之意。(示例)。
浊酒一杯家万里:借酒浇愁愁更愁,两个数词用得很有意味。一杯万里呈现鲜明的反差。杯杯浊酒家万里。原本想借酒舒解思乡念家之情,然而曲曲一怀怎抵得过千里万里的浓重乡愁。浓得化也化不开。
直抒胸臆。
景中含情(见上文)。
闭口音。
四、深读究缘由:
什么原因让他如此悲苦?(还有一句,非常特殊,被同学们漠视,这里面有没有悲情在里边?)。
燕然未勒归无计:
a明意典故的.反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既便对家乡亲人魂牵梦萦,还乡之计无从谈起。
b如果有旨命其归,你看他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效法窦宪建立功勋许多边塞将士就是怀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目的而去的。壮志未酬既便可归不能归也不愿归。
c有没有可能“燕然有勒”、荣归故里呢?看一则材料:
材料补充:宋从建立之后,就采取重内轻外政策,对内加紧控制,把禁军分驻全国各地,而在边疆上长期放弃警戒,武备松驰。宝元元年(1038)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讨伐,而事起仓促,将不知兵,兵不知战,以致每战辄败。(生念)诗句:长烟落日孤城闭一个闭字就点出了战事吃紧,国家危亡的情景。
你有答案了吗?君王的治国之策如此,既便他有雄心万丈,既便他才华横溢,然而实现抱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还眼看着进犯少数民族军队步步进逼,国家危难而又无能为力。壮志难酬,悲怆之情溢于言表。
事实上,范仲淹他很努力,他到任后,一而加强军队训练,一面构筑防御工事,努力使延州局势暂时稳定下来。
他也很有能力:号令严明,训练有方,又能团结当地羌人,戍边数年,名重一时,赞其腹中有数万甲兵。
原本他可以坦然,他尽力了,但是仍旧忧国居民,作着家国之思。将军范仲淹岂只白了发,还流着泪,同理,白了发、流着泪的又何只范,还有那些同样离家千里万里的征人们,所以,末句要把它表述完整,应该是:将军征夫白发将军征夫泪,互文的用法(板书)。词人的情怀原来是那么复杂那么深重。现在就让我们感觉自已是那位集万千感慨于一身,作着深重家国之思的词人,和着音乐来演绎一下这首词:
配乐朗读。(跟读:将军白发征夫泪)。
五、延读知其人:
然而评论家们却说:此词,为一般的边塞思秋之作难以比拟。
经过这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该能说出理由:
小结:除了表现英雄气概、奇丽风景、艰苦生活之外,作为臣子能将矛头直指宋王朝重内轻外、消极防御所造成的弊端。其气概、其见地非同一般。
从个人的羁旅漂泊情怀、小家儿女情思中跳出来,触及家国百姓的忧思,有担当、具有伟人胸怀。
一切的一切,应了他书定在《岳阳楼记》里的人生抱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词里的范仲淹让我们严然起敬,史书里真正的范仲淹又如何呢:
北宋名臣,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
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
1043年,痛心于朝政时弊,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
不久,因保守派阻挠被贬,于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师:范仲淹喜好弹琴,工于诗词散文,志趣高雅,很有才学。
也正因为如此,宋代理学家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师:千载迄今,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范仲淹的诗词,一直被人们深情传唱。我们永远怀念他!
渔家傲教案篇十三
本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一首李清照的词作。李清照本是宋朝著名的婉约派词人,而这首词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李清照南渡后,不久丈夫赵明诚病死。国破家亡,使她生活上和精神上受到很大的打击,从此,她只身飘泊江南,孤单寂寞地度过她那艰苦的晚年,处于“路长嗟日暮”的困境。但她是一个性格爽直、柔中有刚、不愿受现实生活束缚的人,所以,有时想象的翅膀飞进了另一个世界。她幻想出一条能使精神有所寄托的道路,以求摆脱人间那前路茫茫、看不到任何希望的境况。于是梦跨云雾,渡天河,归帝宫,乘万里风到仙山去。这样豪迈的气概,不凡的壮举,就使这首词显示出浪漫的情调,豪放的风格,而和她的其他词作风格迥然不同。
“韵律、内容、情感、语言”是诗词这一文学样式的四个基本要素。本课教学抓住这四个要素的学习来进行。以初读把握韵律切入,进而再读感知内容,接着三读体味词中寄寓的情感,最后四读赏析词中优美的语言。要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初步掌握李清照词作的基本特点。
1、知识与技能:
调动学生已有的诗词学习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引导学生品味我国古代诗词深邃的内涵和优美的韵味,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词中深刻的思想内涵,体验词中的浪漫风格和豪迈气概。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品味词的语言有意境。
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品味词的语言及意境。
以朗读为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请根据我的描述说出古代诗词作家的'姓名。
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渔家傲》,那是一位跨南北两宋的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二、知人论世。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历城人(今山东济南),是婉约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有《漱玉词》传世。
三、感知内容。
1、读准字音:帆殷勤嗟谩。
2、读出节奏。
3、哪些词句你读不懂?谁能帮帮他(她)?
4、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梦)。
四、欣赏意境。
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2、看到了天帝: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无依,如今天帝这么关照她,使她感到多么温暖啊!这次竟然得到诉说的机会了。这就引出了词的下片,由她诉说自己的困难和心愿。
3、还看到了自己回答天帝的垂问:“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意思是说,我告诉天帝,我所走的`路程很远,现在已到了黄昏,还没有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上句“路长嗟日暮”,出自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者借此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一个“嗟”字,生动地表现出她那彷徨忧虑的神态。下句,“谩有”,是“空有”或“徒有”的意思。这一句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有才而不能为世所用,有怀才不遇之感;二是社会动乱,文章无用。
4、作者既然有这样苦衷,她希望怎样解脱呢?请看:“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风名。“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蓬舟”,象蓬草那样飞旋轻快的小舟。“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个神山。为神仙所居,在渤海中。
5、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由于消极的游仙思想在作怪?
不是的。从上文的意思来看,是由于她感到“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就是说,尽管她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中根本得不到实现和施展,找不到出路,才促使她这样想的。可见她的梦想仙境,正是她对黑暗现实不满的表现。她要回到那没有离乱,没有悲伤,没有孤凄和痛苦的仙境去,正是反映出人间存在着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现实。所以,她的那种思想活动,并非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
6、小结:
这首词,“梦归”是关键,全词写梦境,笼罩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在风格上走豪放一路,为我们创造了开阔的意境。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
五、拓展延伸:
李清照是一位婉约派的女作家,她的《如梦令》、《醉花阴》、《一剪梅》、《声声慢》等是大家熟悉的名作。这些词多半写闺情幽怨,它的风格是清新、含蓄、缠绵的。其中《一剪梅》还编成了现代流行歌曲《月满西楼》。我们不妨读一读,会唱的哼一哼,和《渔家傲》比较一下。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渔家傲教案篇十四
词也拥有与古曲同样的艺术特色,让我们通过学习《渔家傲秋思》来进一步体味。
二:新课。
(一)读听听。
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感情意境。
试试。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注释处理好字音节奏感情)。
个人表现读(生品评:…..)。
理解性的齐读一遍(带着感情读出气势)。
(二)品。
3..同学们读的时候抓住了“情”,找找,上阕里我们看见了哪些“景”?完善。
雁去长烟。
落日边声。
千嶂城闭。
我看见了一幅--------------------------图(落日归雁,长烟落日边声四起古城落日归雁孤城戍边图)。
4.这些景是扣着一个“异”而写的?异在何处呢?
明确:异寒异声异势。
5.品读上阕说说:通过以上景致的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
明确:荒凉萧瑟肃杀。
5.此景会让人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悲凉寂寞孤独思乡。
6.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小组合作试着在下片中寻觅深藏词人内心的那份情愫。
我从----------------中感受到--------------。
(浊酒一杯思乡思亲)。
(燕然未勒使命责任爱国忧国)。
(悠悠羌曲无奈凄凉别愁)。
(人不寐焦虑苦闷悲愤担忧)。
(白发夫泪悲怆苍凉壮志难酬痛心)。
教师小结:.在寥寥几十字间,描写了景融入了情,将宏达广博浓缩在咫尺之间,真可谓是:古诗词哪!想让我不爱你可不容易!
7.同学们带着此情此意来配乐试背一遍。
(三)拓。
根据你对词的理解领悟,用你能想到的句子将《渔家傲》。
(1)赏析本首词中的任何句子,赏析时要首先注意:
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例如:
'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
'边声'、'角起'和'千嶂'、'孤城'等景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征人见之闻之,又怎能不百感交集?首句中的'异'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也无计'的慨叹。
'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泪落'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2)用白话文改写,拓写上片或下片内容。
例如:
1)一入秋季边塞风光多么奇异,雁行阵阵南飞衡阳不肯停息。
军号和着四面边声一齐响起,丛山峻岭之间,落照将尽烟雾飘动孤城紧刚。
一杯浊酒暂且慰我故土之思,功业未建男儿无颜回归故里。
悠悠笛声在严霜的夜空回荡,谁能安然入睡,将军白了头发士卒泪流不尽。
(3)学生习作交流:
三:作业课外积累。
积累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渔家傲教案篇十五
原文:。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文:。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赏析:。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同样,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这首词,可以弥补这种认识的不足。
宋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上片写景,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秋景。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号角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孤城……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边塞鸟瞰图。特别是词中的“长烟落日”,很自然地使人想起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虽则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下,却依然留有相同的印迹。
下片抒情,抒发的是边关将士的愁情。端着一杯浑浊的酒,想起远在万里之外的家乡,可是边患没有平息,那能谈得到归去?再加上满眼的白霜遍地、盈耳的羌笛声碎,又叫人如何能够入睡?将士们只能是愁白了乌发,流下了浊泪。在这里,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出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综观全词,词的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情,读起来真切感人。
渔家傲教案篇十六
(一)导入:
ppt出示课题。
学习诗词,我们多是从哪入手?诵读!当代文人朱自清也说“诗歌的灵魂,一半在天上,一半在诵读里。”在天上那一半我们是抓不住的,诗无达诂!因此我们要抓住诵读的那一半。古人欣赏诗词也常说“因声求气”,因:依靠、凭借、通过,今天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贴近李清照。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就是我们课堂的方向,诵读是我们抵达目标的途径,请大家自读,注意读准字音。
(三)初读:知事。
1、自读:读准字音。重点:嗟转。
2、齐读:读准停顿。
学生齐诵————先自评、教师评价。
3、听读:(播放录音)。
重点:九万里风/鹏正举。
学生回答听到的内容:梦境、两个人的对话等。
朗诵无论是节奏,还是在情感起伏变化上都处理的比较细腻,让我们沉醉。
你们认真倾听的态度更令人欣喜,这份认真将是我们领略李清照风采的最好姿态。请同学们再次读词,并用你自己的语言写出梦的内容(学生写),然后说给大家听。
4、默读:熟知内容。
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早晨,漫天的云涛汹涌翻滚,雾气弥漫漂移,(海面上刮起大风)无数舟船破浪前进,(我坐在颠簸的船上,仰望天空,只觉得)天河都要旋转起来了。(迷迷糊糊中)仿佛我的灵魂回到了天帝住的地方,听到天帝在说话,恳切的问我要到哪里去。
我回答说,路途遥远而天色已晚,我虽然能写出惊人的诗句,但毫无用处。大风正起,我就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风啊,你不要停,把我的小舟吹到海上的神山上去吧。
指名回答:
教师总结:(天接云涛,星河流转)天人对语。
天帝:问/归/何处?(板书)。
诗人:报/去/三山(板书)。
梦是人心中最真实的折射,你们李清照的这场梦又折射出了她怎样的内心世界呢?这就需要同学们深入去读词。请拿起笔用批注阅读的方法,写一写你读到李清照,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四)品读:知情(批注阅读,合作探究)。
思考:说说你读到的李清照?
请圈划能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关键词,用如下格式:
我从________这一句中(这个词)读到了一位________的李清照。
学生谈论交流回答。
教师归纳。
在同学们的赏析里,我们看到李清照她满心的苦闷,渴盼知音。渴盼聆听,渴盼帮助!
因为此时李清照正颠簸在逃难的人群里,她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丈夫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希望追上皇帝,送给朝廷,但皇上看到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于逃跑,干脆下令驱散百官。李清照望着龙旗消失在茫茫大海中,感到无限失望。
但李清照绝不是一般的弱女子,她伟大之处就在于:即使在痛苦与失意中,仍然保有男儿一般永不屈服的自我!
它借助《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种大鹏起飞的浩大声势,表达自己的有壮举。并隐括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来表达自己不停求索的情怀。
我们把文学创作中这种引用古籍中的古诗或词句,丰富而含蓄的表达内容和思想的修辞方法叫做“用典”,这些典故恰恰体现了李清照性格中不屈与倔强。这是次灵魂,请大家用诵读去体会。
请各小组设计自己的诵读并展示给大家。
(五)赏读:知志。
1、小组组织朗读,并展示。
2、师总结指导朗读。
下片我的回答:前两句情感基调较低,“谩”字中有无奈,有悲愤,要重读;“九万里风鹏正举”述说自己要有壮举,声调要高起来,“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是诗人的心之所归,一定高昂且坚定!
齐读。
(六)比读:知人。
人们说李清照是半生阳光半生冷,她出生在书香门第,年少时无拘无束,聪敏率性。成家后,夫妻志同道合,鉴古玩,品美酒,赏佳景,琴瑟和鸣,温暖幸福。
但随着丈夫的离世,金人南下的铁蹄,李清照淹没在国破家亡的历史中,她以女子之身怀天下之事,思公卿之责,慷慨写下: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学生齐读。
(七)结语:
历经磨难,李清照不再是以泪洗面的弱女子,它有着真实的情感,真实的忧愁,这忧愁中有愤懑,感伤中有倔强,柔韧中有坚毅,有一种骨气在支撑着她挺起腰身,直面惨烈的世道,站在人生归途(板书)的十字路口,她依然选择自由与安宁(板书)。
这是人生的至善之境,又是人生上下求索的坚毅追求!
读词,读到最后,不仅懂了作者,也是在读我们自己!
渔家傲教案篇十七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通过对范仲淹生平的了解,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
3、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通过对范仲淹生平的了解,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
3、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了文体,晓背景】
1、自学关于词的简介的微课,初步了解词的基本知识。
2、教师介绍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的创作背景。
明确:提起范仲淹,很多人都会想起他的名篇《岳阳楼记》,其中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早已是深深的印入了我们的心中,范仲淹不仅是这样写了,而且也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样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他曾经三次上书,三次被贬,始终不该直言敢谏,刚直不阿的风格,公元1040年,西夏十万大军大举进攻宋朝,52岁的范仲淹临危受命,担负起了力挽狂澜的重任,他的词作渔家傲秋思,就写于这一次的远征之中。
【读词文,明词意】
1、看配乐范读,确准字音及断句,自己大声吟读。
2、举行吟读比赛,看谁读得好,并进行分析点评。
3、展开想象,在小组内交流,将整首诗改写成散文形式。
明确: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随着军营的号角声响起,四面传来战马嘶鸣的声音。像千里屏障一样并列的山峰,烟雾弥漫中,落日朦胧,只见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紧紧关闭着。空对愁酒一杯,离家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羌笛的声音悠扬,寒霜洒满大地。将军和征人们不能入寐,他们都愁白了头发,流下伤心眼泪。
【欣意境,品特色】
品析鉴赏词的上阕与下阕,了解范仲淹的生平,理解作者先忧后乐的思想,通过对具体字词的品析,体悟豪放派词作的特点。
明确:
1、品词的上阕
公元1040年正月,西夏李元昊集中十万兵马,发动了大规模的三川口战役,目标直指延州。李元昊利用突击战术,攻下了延州北边的金明寨,活捉了宋将李士彬。随后又击败了为延州解围的宋将范雍,围攻延州七天七夜,这时,不期而至的大雪纷纷而降,李元昊因粮草难以为继无奈撤军,延州的险些失守,震动了朝野,上下顿时惊慌失措,在这危急江山社稷的关键时刻,范仲淹主动请缨,以时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的身份,兼延州知府,于公元1040年8月,坐镇此军事要塞,当时西夏初立,气焰炽盛,锋芒正锐,而宋朝西部边塞一线,支离破碎,人心涣散,范仲淹到延州后,立即对边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宋史范仲淹传记载范仲淹到来之后,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迅速改变了边军腐败的局面,军心为之一振,边民们都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在日夜加紧训练,整肃军队的同时,范仲淹下令招募流亡边民,修山寨,定堡障,既加固了边塞防线,又使延州大批流亡无着的羌汉民众相继归业,生活有了基本的保障,有了备战的需要,他下令在嘉岭山北麓,沿河之滨,凿了一口深井,被后人称为范公井,而且还在嘉岭山顶,修建了瞭望台,在石壁上凿刻了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几个大字,以示镇守边关的雄心,这一系列巩固边防之措施,快速扭转了战争颓丧的局势。
“衡阳雁去无留意”,大雁是候鸟,每逢秋天,北方的大雁就要飞向南方过冬。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一书就有这种记载,“或曰雁不过衡阳,或曰风逝如雁之回”,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范仲淹此时更是触景生情,塞外的气候是如此的寒冷,大雁展翅向南方奋力飞去,毫无留恋之意,也是暗示大雁走了,家信难通,无法传递消息,所以一到秋天,边境就是一片寒风萧瑟,满目荒凉的景象。
“四面边声连角起”,所谓的边声,是指带有边境特色的声响,风声,雨声,人声,马嘶,种。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悲凉,凄婉,四面回荡。
“孤城闭”三个字,立刻让人感受到这种在充满了肃杀之气战地前沿,戒备森严,隐隐流露出边境的紧张气氛。
2、品词的下阕
词的下阕主要是抒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燕然未勒归无计”,一位边镇守将战功未立,敌人未灭,何以报国,所以又流露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雄心壮志,这里词人以借古书怀的手法,引用东汉将领窦宪追击北单于的典故,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两汉时代与匈奴长期交战,卫青霍去病相聚大举北伐,北疆之患仍绵延不绝,公元89年夏天,窦宪、耿秉率大军和北单于在稽洛山展开战斗,大胜敌军。追赶北匈奴各部,到达和渠北醍海,出塞外三千多里,俘获败军不计其数,之后,窦宪登上燕然山,受命中护军班固刻石记功,由于国难家仇交织萦绕,作者是彻夜难眠,在这个时候耳听得羌笛悠扬,眼见霜落满地,更使人感到悲壮而又苍凉,这种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流露出作者壮志未酬的复杂心情。
“将军白发征夫泪”,在浓郁的抑愤中,表达了将士们的沉重心声,北宋的戍边将士,终年累月转战在荒漠的边疆,战争之残忍,生活之艰辛,使将军平添白发,士卒热泪纵横,读了以后真让人,苍凉悲壮,慷慨生哀。
3、了解范仲淹的声望及文学造诣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范仲淹,字希文,是北宋的名臣,政治家,文学家,谥号文正,范仲淹少年的时候,家境清贫但勤奋好学,当秀才的时候,就常以天下为己任,他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有一次被贬了之后,诗友梅尧臣寄了一首《灵乌赋》给范仲淹,并说,他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做乌鸦不祥的叫声,愿他拴紧舌头,锁住嘴唇,除了吃喝之外,只管翱翔高飞,范仲淹立即就回答了一首《灵乌赋》,回复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宋仁宗时,范仲淹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梳,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宋仁宗采纳了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这也成为后来王安石变法的前奏,可惜不久,就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继续,但他对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史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间,范仲淹倡导的先忧后乐的思想,已成为中华文明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公元1052年范仲淹带病赴颍州就任,在途中溘然长逝,范仲淹死讯传开之后,朝野上下是一片哀痛,西夏甘凉等地的少数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的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的为他建祠画像,人们来到祠堂,象死去亲人一样的痛哭哀悼。
据历史资料记载,范仲淹在戍边期间,写下了一组渔家傲的词,而且每一首都是以塞下秋来开头,但是很可惜的是其余的几首都散失了,只有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首留传了下来,这首词开阔了词的境界,是词风上的一大变化,我们知道,词从五代后唐以来,追求旖丽香艳,表现范围十分的狭窄,而范仲淹的渔家傲摆脱了旧有词风的束缚,继承了唐朝边塞诗派雄浑豪放的传统,把描写范围扩展到了边塞的战斗生活,为北宋词坛孕育了苏轼,辛弃疾这样的豪放词派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