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汇总15篇)
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都值得我们总结和反思。设置可量化的目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提高自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篇一
今天,教师培训中心的四类优秀教师培训活动在上兴举行,我执教了《黄鹤楼送别》的第一课时。在昨天试教的基础上作了一些调整。培训中心领导和听课老师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和中肯的建议。现摘录一二:
a老师:
1、课堂情趣盎然,老师幽默风趣的点评,毫不吝啬的鼓掌激励,让学生越上越有激情,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在玩玩乐乐中学到了知识。
2、在理解词语上下足了功夫,过渡流畅自然,不留痕迹,方式多样,尤其是每小节指名读完后让学生提出词语的语言灵动多变,有:“这小节哪些词引起了你的.思考?”“这小节哪些词不理解?”“这小节哪些词吸引了你的眼球?”“这小节哪些词牵动了你的心?”就像一首小诗。
3、课堂节奏明快,效率高,不仅检读了课文,理解了词语,归纳了主要内容,诗文对照初解了诗意,还默写了生词,完成了所有生字的描红和练习册上的一道练习。
b老师:
2、课前师生互动别有用意。领着学生背诵的几首诗《母亲的恩情》《咏华山》《李广射虎》《每逢佳节倍思亲》等都是文包诗的课文,为课堂上的同类迁移复习作了铺垫。
3、在课堂上,老师抓住了学生的认知起点、知识基础、已有经验,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发展的空间留给学生,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学生学有所得,学友所乐。
c老师:
1、注重了传统文化的渗透。在学生理解“饯行”指设酒宴送行后,并没有到此停止,而是继续启发:那当那个人回来,设酒宴欢迎叫什么呢?(接风洗尘)。老师并不是就词语讲词语,而是更拓宽一步,着眼于与这个词相关的文化知识,使词语教学有深度,有广度,有厚度。
2、当堂巧妙默写,改变了以往光讲不写的弊端,当堂巩固,当时巩固。
3、从汉字的构字法的角度教学词语,还词语以本真,还文化以本位,学生不仅知道了这个词语的意思,还知道了为什么有这样的意思。
4、注重知识的迁移运用。“春天将尽的时候叫暮春,那人的一生将尽的时候呢?(暮年)。
d老师:
1、理解词语后少了回读课文概括该节内容的环节,问题导读的设计还可更巧妙些。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篇二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把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文中,通过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黄老师的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整体入手,潜心会文。黄老师从整体入手,抓住“依依惜别”这个关键词语,让学生在课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词句,划一划,谈谈自己的体会。这又让我想起了这八个字,“提领而顿,百毛皆顺”,黄老师很好的抓住了这篇课文的领子就是送别,就是体悟这“依依惜别的深情。”
其次,抓住细节,体味真情。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黄老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品味。比如:、依依惜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杨柳依依、伫立、凝视、脍炙人口等,指导学生不仅看到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内部,发现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交流讨论,相机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议等形式,从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表情语言去体会情感;鼓励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深入人物内心,以课文的情为基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课堂上体现了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了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通过有声有色地读课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色。
再次,抓住“空白”,引导想象。《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例如,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说话,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体会那意境。
最后,拓展资料,升华情感。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如何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是个不太容易处理的问题。于是黄老师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也使学生对两位诗人之间的深情厚谊的了解变得“充实”、“厚实”,对激发学生情感起到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润物细无声”般的熏陶中,提升审美趣味,闪现智慧火花,提高语文素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通过此课的学习,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更多送别诗的兴趣,将学生带入绚丽多彩的古诗百花园中,最后作业的设计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听完了这堂课,我有一点疑惑。这篇课文是文包诗,文章当然是重点,那首诗我觉得在整篇课文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黄老师今天的这堂课中,这首诗只是一带而过,学生齐读一遍而已。是不是引出诗歌后,可以通过反复朗读、吟诵,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再讲讲这首诗的意思,让学生加深理解。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篇三
《黄鹤楼送别》是国标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25课,这篇课文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文诗兼美,诗文互照,充满诗情画意,是一篇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通过自己的个性化阅读来理解、欣赏文本,获得正确的审美体验。
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对教材的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出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表示“看”的意思的词语。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本文的教学训练重点是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想象,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二、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本课采用两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熟读课文。
下面我着重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了解大意。
课始,我直接揭示课题,并让学生说说课文的大意。
(二)诗文对照,初步感知。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与以往课文的不同点,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请学生读课文,并动手找一找,划一划。
2、在理解古诗的过程中,请学生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诗句的意思。
3、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后,此时,我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个整体的.认识。
(三)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1、光了解诗意不够,更要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让学生自由读2~~4小节,看看课文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2、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依依惜别”这个词语,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看看课文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诗人的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3、结合学生所找句子细细品味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他们都在欣赏美景吗?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感悟到此时两人都无心欣赏美景,都有一种老朋友离去时的难舍难分之情,但他们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2)李白的话:“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从李白的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借助学生搜集的资料,明确能够得到李白这样的大诗人的敬重,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作品一定非常好的。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3)孟浩然的话:“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让学生谈谈对“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理解,体会孟浩然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朋友李白。
以上三句话,在学生感悟之后再通过练读、个别读、齐读等形式充分诗人的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学生能把课文读好,只有建立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这样的读才能做到声情并茂,入情入境)。
4、学生对诗人的情感有了有层次的理解后,我安排了“表演再现”的过程,让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通过言语与动作、神情来充分表达自己对诗情的理解。
(学生表演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性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四)内化积累,巩固深化。
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再背一背古诗,使之成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达到内化积累,因此,我让学生感情背诵,尽情抒发诗人的情感,并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五)作业。
1、背诵、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离别类的诗词。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篇四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名著”。本篇课文是苏教版教材特有的一种文体――文包诗。这是一篇标致的叙事散文与李白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完美连系。
一接触到这册书,就被这篇课文字里止间散收的蜜意所打动。无所害怕的选择了他作为本次期看杯的决赛课文。比及战教研组其他成员细读文本时,才收现《黄鹤楼送别》并没有是我所念象的那样。我们彷佛陷进了一种二易选择:文包诗,是教文,照旧学诗?到底孰沉孰重?假定仅仅把课文作为理解古诗的“拐棍”,用一下就等忙丢失踪,是很怅惘的。教研组的其他先生课下也皆自动查找了许多文包诗的'材料,跟着巨匠一起深进的钻研,关于这类课的思绪也越来越了然。
首先“文包诗”这类课型的教授教化,其重点没有是阐收,解说编者所编的“文”,而是要让学死经由读“文”,更好、更快、更有乐趣的学会“文”中所包含的那首诗或词,理解其意境。“文”没有只是学死进修古诗的拐杖,并且也是一篇很好的阅读教材。果此,在教授教化中,要把“文”战“诗”重复比照赏析,从而做到“单赢”而没有是“两败俱伤”!
其次,“文包诗”这类课文一样泛泛皆是意境纯美,情感竭诚,《黄鹤楼送别》一文更是云云。教授教化时,我们认为应以“情”为切进点,在课堂中积极创设情感气氛。果时空相隔太迢远,减上诗人死活的期间、经历等等与学死现实死活的环境、死活经验等等存在着寰宇之别。作为西席,我们应尽可以也许地缩短这份差异。
第三,它以一篇完整的阅读课文的形式呈现,学死必需像阅读其他课文一样,首先卖力读好课文,借助说话文字,读懂课文内容,捕捉有效信息,进修课文说话,进步阅读才能。凭借短文对古诗意境的形象刻画,进一步睁开说话念象力,深进挖挖、咀嚼、不雅赏古诗内涵的意蕴美、情境美战说话音韵美;虽然,也能够边读文、边吟诗,两相参照,诗文共赏。
古代说话也罢,现代说话也罢,他们皆是故国的说话。再深进一点思虑,没有管是课文,照旧诗歌指向的皆是同一个方针,那就是――感觉说话、体味说话、利用说话。这是我们语文教授教化的素量。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篇五
什么是“语文味”?如何体现“语文味”?是我们这次研讨课的主题。本次课前,我们通过网上学习和主题探讨的形式,对什么是“语文味”?如何体现“语文味”?开始有了初步的认识。
梁老师精心的准备,精彩的课堂,为我们开了一个好头。“一石击起千层浪”嘛!为我们今后的尝试与探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下面是我自己初浅的看法:
一、夯实基础,体现“语文味”。
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要体现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梁老师的这一节课,很注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一是在新课前复习词语,读好词串,并运用词语说话。二是在课堂中梁老师抓住“依依昔别、藏、伫立、凝视”等词语,“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等关键句的品读,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这就是语文课区别与其它课程的具体体现。夯实语文基础知识,落实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这就是体现“语文味”。
二、把准课文感情基调,有效指导朗读,体现“语文味”。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包诗”课文,梁教师运用符合情境的背景音乐和诗意的语言创设情境,通过梁老师的精心引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走进文本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听着教师优美的`语言是一种美的享受,学生充满个性的朗读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如在引导学生诵读李白举杯敬酒的段落时,老师动情地诉说“这是一杯……”,一组排比句的运用,把李白与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融入文章,学生也能在诗意中动情诵读,理解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在这种美的语言熏陶下,学生的语感得到培养,学生的语言才会丰富起来,才会优美起来。课堂中梁教师把准课文感情基调,有效指导朗读,这就是“语文味”的具体体现。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篇六
人情感的好教材。
诗抒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20xx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文包诗”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难点是:理解诗意,用现代语言来讲说古诗的意思。
四、教法与学法:
章的基本学法。
五、教学思路:
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网页式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说说你对李白和孟浩然的了解,背一背他们的诗。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诗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书(依依惜别)。
2、课件出示诗句,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分4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句子,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和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全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共同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课文一、二两句。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依依惜别”。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相机板书友谊永不绝,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谈体会。
3、感悟三、四两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诗句,并分读、看、悟、品四步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读,读文中句子。
二看,看课件演示。
三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能谈谈你认为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
四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拨学生品读。
4、师生共同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此基础上总结出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五)自我总结,拓展延伸。
1.搜集送别的诗。
2.搜集和朋友有关的名言。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篇七
课上,让学生抓住“依依惜别”,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比如:抓住“孟夫子”、“兄长和老师”、六个“您”等等,通过细心朗读,结合看插图,领会课文语言。
李白伫立江边凝视远望,内心必然思绪万千,作者以省略号留下艺术空白,给读者以广阔的感悟空间。课上,通过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想象说话,与其心灵对话,感悟诗人内心深处丰富细腻的情感,产生共鸣,更好地体会两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古诗的学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通过相互讨论交流的方式找到文中和各句诗相对应的句子,借助文中的语言理解诗的意思。至于诗中的词语,只要抓住“辞”、“孤帆”、“唯”等稍加点拨即可。还可以指导学生对古诗和文中对应的句子进行反复吟诵,加深体会。
“文包诗”这类课文既不同于单纯的古诗教学,又不同于普通的课文教学,它要求在教学中做到诗和文不割裂,从文理解诗。我在教学中比较重文,对文诗结合处理得还不够细腻。理解了“文”,对诗的理解不一定会水到渠成,所以要做到“文”“诗”结合。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篇八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中。文章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诗歌的情感。
一、整体入手,潜心会文。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尽量多的潜心会文的时间,让学生以“含英咀华,涵咏真情”为宗旨。课始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象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你能看到哪几幅图景?(美景图、话别图、目送图)我的目的是想让学生潜心会文,投入地走进文本,倾听文本的声音,在脑海中再现那感人的情景,真挚地走进人物的内心,让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真正成为“一种精神的相遇”。
二、含英咀华,涵咏真情。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含英咀华,涵咏真情。比如:、满饮此杯、依然、凝视、伫立、孤帆等,虽然只是这样短短几个字,却能够很好的表现人物离别时的浓浓情深深意。我在课上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中,不断地对文本的催化中,学生的情感融合到了诗人的情感中。让学生不仅看到了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内部,发现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到了文字背后丰富的情意像,文字背后蕴含的人物的丰富情感。
三、抓住“空白”,引导想像。
《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这是只有五年的孩子很难体会到的。可是课文中有几个空白点:话别时他们还会说些什么?目送友人的船渐行渐远,望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此时李白心情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想象说话,在想象中与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体会那意境。
四、引入资料,促进深化。
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写的情景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对人物以及古诗的背景了解又太浅,学生就很难与文中人物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尤其是文中提到“您的人品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以及对王勃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引用,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让孟浩然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丰盈起来,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也对孟浩然充满敬仰之情。我适度地把课外资料引入课堂,尽力拉近文中人物与学生的心灵距离。既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又使孟浩然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变得“充实”“厚实”起来,对调动激发学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导师点评:
一、课堂上体现了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了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整体感知时的略读,突破难点部分的品读,升华情感时的引读等,以读贯穿了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情感,诗的意境。同时,通过有声有色的读课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色,上出语文课的特点。
二、借助文本引入资料,开拓课程资源需要有个“度”,这堂课上教师对这个“度”把握得很好。借助文本恰到好处地引入孟浩然的相关资料,以及唐朝大诗人杜甫赞誉孟浩然“句句清诗堪可传”,使学生很好地深层地理解了“您的人品令人敬仰”,理解了“誉满天下”,并适时让学生说说知道哪些孟浩然的诗篇,学生一下子说了十多首孟浩然的诗篇。这里的教学环节设计得很好,一步步让孟浩然的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丰满起来,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李白产生共鸣。用时不多,却紧扣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表现出教师娴熟的驾驭文本的能力。课上得很成功,也很老练。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篇九
(此处缺二三句导入语,未录下。)。
师:在哪里送?
生:在黄鹤楼送。送孟浩然去扬州。
师:好,稍等一下,时间?
生:暮春三月。
师:完整地说一次。
生: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送别。
师:书上有一词叫。
生:饯行。
师:那么,暮春三月长江边是怎么的一种美景呢?想不想欣赏一下。
生:想。
师:好吧,说去就去。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多媒体出示: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俯临长江 飞檐临空。
细地读一读吧。
生自读。
师:能不能看到?能,好,那我找一个同学把这一组词读一下,谁愿意?
指名读。
雾气(生:很大),还有暮春三月,江边的柳树呀。再读一遍呀。
指名读。
师:读“杨柳依依”的时候,你看到柳树很多,很轻,“依依”,风吹着。
生:风吹着飘来飘去。
师:噢,再读一次。
生:杨柳依依。
师:这么一读,柳树就活了。
生再读。
师:“俯临长江,飞檐临空”,读了后你看到什么?
生:长江非常美。
师:“俯临长江,飞檐临空”这两个词语你知道是指什么的?
生:是指黄鹤楼的。
师:看到什么?
生:黄鹤楼的屋檐正往上翘着,
师:非常的雄伟,很壮观,是不是,你再读一次,好吗?
生读。
师:哎,这么一读,我就看到了。还有谁愿意再读一下。
指名读。
师:听他这么一读,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一幅画了吗?谁能来说一说。
紧贴着长江,飞檐凌空,是黄鹤楼的屋檐是往上翘的。
师:黄鹤楼雄伟壮观,是吧,来,一起读一下。
齐读。
指名读。
师:很好,还有谁愿意再读一下?
指名读。齐读。
师:这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感受呢?从这首李白的送别诗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读的是什么呀?
生:杨柳依依。
师:那这两个“依依”一样不一样呢?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能具体地说说吗?是什么意思?
生:是孟浩然非常地依恋。
生:“依依”是指杨柳在风中随风飘动。
师:是呀,大家要注意区别它的两层含义。李白和孟浩然舍不得分开,因为什么呢?
师:是因为他们感情。
生:非常深。
或者体现他们俩依依惜别的句子,把它们画下来,画好了之后呢,再读一读。会浏览课文吗?对,快速地看一遍。找一找相关的句子。
生浏览课文。
师:有的同学在第二节画得很多,有的在第三节画得很多,还有画到了第四节。
生继续浏览课文。
师:画好的同学就把书拿起来,把画线的部分读一读。
生读。
师:我想你一定会对你读的内容有一定的体会,那么这样,你把你的体会变成一个词或者两个词,写下来。
师:好,写好的同学可能和你的同位说一说。
生:李白和孟浩然都舍不得对方,舍不得分手。
师:舍不得对方,把你画的读一下。
生:读“李白举起了酒杯说……永世不绝”。
师指导:“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生再读,读得很好。
师: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从李白的话中,我们还能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李白不忍心离开孟浩然,(此处听不清楚)。
师:用书中的一个词来说。
生:敬仰孟浩然。
师:从哪些词看出来李白很敬仰孟浩然?
生:“您”,“夫子”
师:还有吗?
生:“兄长”和“老师”
师:好呀。我们想一下,只有什么样的人才会被称为“夫子”呀?
生:很有学问的人。
得李白如此敬仰呢?你了解孟浩然吗?说一下看看。
师:我们回忆一下,你背过孟浩然的诗吗?谁来说?
生:春晓。
不会呀,那不会就算了吧。就说第一首《春晓》吧,从几岁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几乎人人都能出口吟诵。这就叫,文中的一个词叫:
生:脍炙人口。
师:还有一个词说孟浩然的诗篇是“誉满天下”,把这个词读给我听听。
连读三次。越读越响。
师:就这个满腹诗篇的孟浩然,不愿意与贪官污吏为伍,不想做官,李白还有一首诗,就是这样赞美孟浩然的。大家一起来读。出示: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情。
生读:“孟夫子……满饮此杯吧”
师:从李白的话中,我们仅仅体会到的是李白的敬仰之情吗?还有什么?
生:还有依依惜别之情。
师:是哪个句子?
生:“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满饮此杯吧”
一听这份难舍之情。
生读:“孟夫子……满饮此杯吧”(深情、伤感)。
生:黄笑雨。
师:噢,好,黄笑雨是他的知己孟浩然,那黄笑雨你接着把孟浩然的话读出来吧。
生读:“孟浩然接过酒杯,……永世不绝”
师:再来一遍,“我们的友谊--”
生读“我们的友谊却像……”
师:我想问一下,什么是知己呀?他说你是他的知己,你说什么叫知己?
生:朋友。
师:就像你和他,是不是?是什么样的朋友?
生:友谊深厚的朋友。
师:你们俩在一起怎么是知己的?
生:互相认识、互相帮助。
师:互相帮助,在一起说真心的话。是这样吗?
生:嗯。
再听一听孟浩然的话。
生再读。
师:王勃的这首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呢?
生:虽然……,我们的友谊却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师:他用书上的话来解释,用自己的话呢?
生:用自己的话,虽然我们隔着江河,但是我们的友谊会很浓厚。
话别的场面。
师引,读白,女生读,男生读。
来把上一节读一下。
指生读。
师:你有什么感受?
生:他们都不愿意触动那惜别之情,而是把这份情藏在心底。
师:好,谁还愿意读。
生读。
师:在这样的大好春色里,如果孟浩然他不去扬州,他会和李白在干什么呢?
生:他们会在一起游览天下,而且还会把酒言欢。
生:欣赏黄鹤楼的美景。
生:在长江边欣赏长江的那种气势。
师:他们还会在一起吟诗。
生:吟诗作对。
(音乐起)你们看到柳树了吗?你们觉得柳树好像都怎么样?
生:依依的柳树仿佛也在挽留孟浩然匆匆的脚步。希望孟浩然不要这么快的就走。
师:你看到那点点沙鸥了吗?你觉得它们在干什么?
生:那点点沙鸥,他们飞着向孟浩然送别。希望他慢点走。
师:它想对孟浩然说什么?
生:它想说“孟浩然,你慢点走,难道你不想再看看李白吗?”
师:不忍离别但是终须别呀。同学们,我们也一起送送我们的友人孟浩然吧。起立,大家一起来读,“友人”,开始。
生读:“友人登上了船……流向天边”
师:“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读。
生读:“李白依然……流向天边”
师:“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读。
生读:“李白依然……流向天边”
生:他在想,孟浩然到了扬州之后会不会写信给他,会不会早点回来,大家回忆以前的往事。
师:牵挂他。还有呢?
生:他还想,如果我一直看着孟夫子的船,他一定不会走远,他一定还会再回来的。
师:他会回来的,船走远了,但是我的心会陪伴着他,思念着他。你还要说?说吧。
生:李白肯定会想,“虽然孟夫子已经离我远去了,但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的心会一直陪伴着他走向远方”
师:这份思念,这份牵挂,就像是一江春水。
生: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师:这样的深情厚意,李白只用了两句诗,就把它写得淋漓尽致,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再读一次。
生读。
读。
生读全诗。
师:每当我们吟诵起这首诗的时候,我们似乎又回到了那春日的江边,读。
生:“暮春三月,长江边……飞檐凌空”
师:透过诗中的每一句,我们仿佛还能看到,读。
生:“友人登上了船……流向天边”
较短,同桌一个写前两句,另外一个写后两句,这两句一个是写景叙事的,另一个是写景抒情的。你们俩分工好了以后就可以开始读了。
指名交流。
师:李白和孟浩然的这段故事成为我们中国流传的一段千古佳话。(音乐起,歌词如下:)。
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
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
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才知道思念总比西湖瘦。
师:课后大家可以再读一读这两首诗。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潇潇斑马鸣。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我,从来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完)。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篇十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确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至三自然段写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的情景,后面的部分写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去,触景生情,吟诗抒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文包诗”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说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意思,并会背诵这首诗。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学会基本的自学古诗的方法。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诗歌意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难点是:理解诗意,用现代语言来讲说古诗的意思。
四、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从而真正掌握学习此类文章的基本学法。
五、教学思路:
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由于本课凭借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加之,本课件制作采用网页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网页式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学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逐步学会自学古诗的方法。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说说你对李白和孟浩然的了解,背一背他们的诗。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诗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书(依依惜别)。
2、课件出示诗句,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分4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句子。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句子,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和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全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共同小结: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课文一、二两句。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这一句教学在自由读的基础上个别读,点拔“你已经知道这里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并引导评读,激励再读,体会“依依惜别”。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相机板书友谊永不绝,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在学生细读两人对话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练读,找好朋友对读,并分角色表演,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杨州”,品读谈体会。
3、感悟三、四两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诗句,并分读、看、悟、品四步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读,读文中句子。
二看,看课件演示。
三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能谈谈你认为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
四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拨学生品读。
4、师生共同小结: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这一部分教学先以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引导学生相互挑战朗读,并根据自愿配上音乐激励,在稍作准备后让学生尝试背诵,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五)自我总结,拓展延伸。
1.搜集送别的诗。
2.搜集和朋友有关的名言。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篇十一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开第一小节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暮春三月”暗合“烟花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环境描写,为故事展示了一个美好的背景,首先把读者还到了一个读音的境地,“饯行”又故事带来了一点点忧伤。
第二小节。“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简单介绍了黄鹤楼及其地理位置,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提供了条件。这一小节的内容是临别的前奏,“一会儿”,“一会儿”只是作者内心的臆测,但在我们看来并不显雕琢之感,缘自于作者对临别之人内心的真实把握,一个“藏”字把临别的真实心理淋漓尽致地突显现来,真是“此时无事胜有声。”
第三小节,“话别”是全文的重点所在,也是整首诗的情意所在。从李白那饱含深情的话语中,我们知道,(1)孟浩然的为人,人品与诗都是让李白所敬重,(2)李白与孟浩然的关系非同一般,既是好友,又是兄弟,还是师徒。(3)两人前途的迷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面。”这么好的知己,酒逢知己千杯少,此时此刻,却将浓浓的情于一句简炼的话语中,真是一语值千金。再看孟浩然也是性情中人,看他的动作,“一饮而尽”,李白的盛情怎能推却。此时的孟也有诉不完的离别情,但此时此地,黄鹤楼,王勃,自然而然想到他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深深地离别语夹着浓浓的关怀,宽慰之情通过两个的.动作,语言,充分展示出来,黄鹤楼上散发着离愁别绪。文章虽然简炼却不失真情,让人也不尽融入其中。
第三小节。有情人终于离别,此时江边一景一物都似在诉说离别意,“杨柳依依,沙鸥点点,蓝天,春水,对诗句的最好介绍,充分展示了作者的对环境衬托人物心境的把握力度。
最后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引出诗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整个故事如流水一般顺畅自然,情意绵绵,毫无粉饰之意。
如果把它作为一美文,与古诗一块进行反复赏读、吟诵、玩味,不但能拓宽、深化对古诗意境的领悟,提高古诗鉴赏能力,向时可以从短文中学习语言、增强语感,提高理解与表达能力,这就收到了读文学诗的双重功效。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篇十二
1.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重点、难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设计思路】课前播放音乐欣赏。
一、激趣、导入。
1、从刚才大家陶醉的神情中,我看出大家都非常喜欢这首歌。歌中有一句词:牵着你的手,分别在黄鹤楼。知道是谁牵谁的手在黄鹤楼分别的吗?相信读了这首诗大家就有了答案。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指名读。
2、谁来告诉我这首诗写的是送谁?在哪里送?谁送?
3、话说在公元七百二十五年,年轻的李白手挎一把宝剑,带着一个酒壶,云游天下。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12岁,但年龄的差距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交往,二人一见如故,一起游山玩水,一起饮酒作诗,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这天,孟浩然要到扬州去了,这对于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来说,可真是难舍难分呀!话别的场面十分感人。而这感人的场面,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可以一一领略。
4、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一起去看看那话别的场面。
板书课题。齐读。
5、诗句所表达的意思都能在课文中找到,请大家默读课文,把和诗文对应的语句画下来。
生画,指名答。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送别的氛围,将学生带入送别的情景中,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回味中再现离别的情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讲读课文。
(一)美读第一自然段。
1、同学们找的真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点击出示“烟花三月”),在这“烟花三月”,好朋友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走进这迷人的暮春三月。(出示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
2、读了这段文字,你的脑海里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让我们走进这暮春三月去看一看。(课件出示图片)。
指名答。
4、诗中是用那个词语表现这么美的景色呢?
指名答。
像这样的词语真是数不胜数,一个词就是一幅画,而这些词都融进了这“烟花三月”。这些词都融进了这“烟花三月”。让我们一起把这种美读出来。
5、我们再一起读一下这两句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出这美好的画面。
(二)悟读第二自然段。
1、面对这样的美景,两个即将分别的朋友怎能有心欣赏,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指生读第二自然段)。
2、哪个词最能概括他们此时的心情?
指名答 板书:依依惜别 。
两个一会儿正是告诉了我们,两位友人正在借欣赏景物来隐藏内心的离别之情呢。
5、指导朗读: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流露出两位诗人深深的情谊。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吧。
6、这真是此时无声——(生)胜有声,此时无泪——(生)胜有泪呀。
7、这忍不住的离愁别绪都融进了这两句诗——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设计意图: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引导他们在品味好词语,分析体悟句式、句意中去发现美、品味美、鉴赏美。这一教学步骤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词语,从字里行间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先引导学生理解“烟花三月”,然后抓住关键词“藏”,引导学生先读到文字的里面,再读到文字的背后,为后面理解古诗埋下了伏笔。)。
(三)品读第三自然段。
2、“终于”两字很深情,用在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指名答。
3、是啊,不忍别,终须别。志同道合的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伤心难过!谁再来试试。读出李白的敬仰与依依惜别。
指名读。
4、从李白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讲六个“您”、“兄长”“老师”“夫子”“令人敬仰”“誉满天下”等词。
“誉满天下”是什么意思?
一说到孟浩然,你会想到他的哪首诗?
指名背。
像这样的诗是妇孺皆知,人人出口吟诵,难怪李白说他的诗篇——(生)誉满天下。然而,他的人品更令人敬仰,李白曾写过这样的诗来赞美他。出示《赠孟浩然》。
师生同读。
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一生清高志远,难怪李白说他的人品——(生)令人敬仰。
5、李白举起的酒杯中难道仅仅是酒吗?杯中还有他对孟浩然的祝福、友谊和敬仰。请把这种敬仰与不舍读出来吧(齐读)。
7、王勃的这句诗是什么意思?
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诗句是想告诉李白什么呢?
好,一起来安慰一下李白。齐读。
好一个永世不绝!我们渐渐走进了诗人的心里,请同学们起立,左边的同学是李白,右边的同学是孟浩然,让我们再次感受这份浓浓的情意吧。读的时候可以加上你的动作。(配乐读)。
8、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这情,这谊,都融进了这两句诗。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设计意图:人物对话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重点,李白与孟浩然话中的情和意,都是通过学生抓住“依依惜别”的中心情感自读自悟得出的。在此同时,还渗透了对话描写的表达方法指导。)。
(四)情读第四自然段。
1、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读了这两句诗,你脑海里又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2、点击出示第四自然段。课文第四自然段就描述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场景。
师配乐朗诵第四自然段。
3、大家小声读读这段文字,边读边想,哪些地方让你体会到了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出示第四段,放音乐)。
指名答。
4、这离别之情,这牵挂之情,就在这长久的伫立之中,就在这凝视的目光之中。这样的深情厚谊,李白只用了两句诗就把它描写得淋漓尽致。就是——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把这种依依不舍的深情表现出来,该怎么读?让生再读。
生说,再读。
5、万千话语,万千情思,都凝成这首李白按捺不住内心的即兴之作。
生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生齐读诗。
(设计意图::“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文章的情境呢?叶老曾说:“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必然会在学生的心中产生“内心视像”。它能使课文内容像电影一样,在学生头脑中一一闪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感情共鸣。因此,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想象李白与孟浩然在一起时的情景,学生能深切地感受浓浓的依依惜别的情谊。)。
三、拓展延伸。
1、同学们,中国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写了一篇《不朽的失眠》,也是“文包诗”,和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短短的四十分钟结束了,我们就要和在座的各位老师说再见了,真是有些舍不得,就让我们一起来深情地吟吟这首诗,作为临别赠言吧!
生齐背。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其他“文包诗”,对比本课,对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积累,将课上内容延伸至课下、生活中。)。
板书设计:
仰望 远眺 藏。
依依惜别。
伫立 凝视。
【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课文。本课属于“文包诗”的形式,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文中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成了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成了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课文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教材。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篇十三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媒体:投影片录音。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
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幻灯出示该古诗。
3、师范读。
4、自由读,读准字音。
5、齐读,指名读。
7、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借助拼音读好生字。
(2)读顺课文。
(3)理解课文大概内容,思考上述提出的问题。
2、检查。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饯行飞檐凌空远眺。
敬仰誉满天下伫立脍炙人口凝视。
a、指名读,师纠正字音。
b、齐读。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评价指出优缺点后齐读。
(5)读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问题。
三、识记、书写生字。
1、投影生字。
2、指导识记方法和书写注意点。
“孟”字,上下结构,弯钩起笔和出钩处直线对齐。
“饯”字与吃食物有关是“食”字旁。
“酒”字已在生活中认识,书写时区别于“洒”
3、根据学生提到的字进行范写。
4、学生描红、临写字(师巡视纠正写姿)。
四、作业 。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媒体:
收录机配乐录音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
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
(指名说)。
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出示诗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交流。
二、精读课文。
过渡: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听课文录音,听的时候注意力集中,老师相信大家能在课文中寻找到答案。
1、听课文录音,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问?
2、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遍课文,现在拿起手中的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学生动手圈画)。
3、以小组为单位,把你找到的答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
4、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1)故人“指的是谁?为什么称为“故人”?
(2)“烟花三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板书:景。
你从哪里知道的?
(幻灯出示画面及第2段内容)。
景色美不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觉读出来吗?
(3)“下”是什么意思?
(4)自己把诗意说一下。
6、指名回答板书:依依惜别。
随机出示第2节。
7、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谁能把他们当时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
指名读,学生评价,齐读。
8、下面一段是他们的话别。板书:话。
老师想请同学起来表演,表演前,请你们先把两个人说的话读通顺,然后,同桌分角色读。开始。
9、学生自由练读,表演。
10、下面我们要招聘小演员了,谁想演李白?
a、你想演李白,那请你读一下李白的话,大家认真听,待会儿我们大家来评评看,是不是合格?(学生读)。
b、评价。
c、好,你为什么用这种语气读?哪里看出?
d、不好,为什么?你能读得比他好吗?(确定小演员)。
f、“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
g、谁来把孟浩然的话读好?指名读。
现在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这样,你们先练一遍,我们其他同学站起来,自由结对,你们也来练一练。
表演前,下面的同学有什么宝贵的经验要告诉这两位同学?给他们指点一下。
开始表演。
11、刚才我们主要解决了第一句诗句,下面我们看第二句诗。
12、指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3、这句话,谁能用书上的话来解释?、
14、指名说出示第4小节。
15、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16、看图片,练读,指名读,齐读。
17、这时候李白会在心中对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板书:行。
三、回顾全文,总结。
1、大家看黑板,这篇文章从景、情、话、行四个方面体现出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2、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这首送别诗,你们课后还找到其它送别诗呢?(交流)。
四、作业 。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3、用“暂时”、凝视“造句。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篇十四
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地位:
诗的创作情境。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发展学生情感的好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3、学习本文文包诗的写作方法,改写古诗。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学习用文包诗的方法改写古诗。
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文包诗”《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中较特殊的一篇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
文章为了降低学生对古诗理解的难度,因而采用诗文对照来进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意。
二、品此析句,体会诗词情感。
达到情感的共鸣。
三、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时,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学生的距离,融为一体。
2、教师引出今天将学习一篇与李白有关的文章,齐读课题。采用将课题补完整的方法达到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
二、精讲古诗,理解课文。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自读,指名读,在读中适当指导生字的读音。
2、提示学生课文中的有些语句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古诗,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3、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对理解诗句有帮助的词或句,划一划。
在读中悟,悟后能读好。
5、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字词的意思后,此时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整体的认识。
三、品词析句,体悟情感。
2、学生通过读诗,体会到“依依不舍”之情。自读课文,看看课文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诗人这种“依依惜别”之情。
的对话。通过让学生指名读、练读、小组读、齐读、悟读等形式充分体会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内化积累、巩固深化。
及时予以肯定与表扬,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2、学生交流其它的送别诗,旨在让课堂知识得到延伸。
3、作业中让学生仿照本课文包诗的写作特点,改写一首古诗(以叙事为主)。
小学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说课稿篇十五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4、初步感受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喜爱中国古典文化。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朗读古诗。
1、友人话别,依依不舍,令人伤感,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播放歌曲《长亭送别》),有的则用诗来释怀。(吟诵几首送别诗)。
“人生自古伤离别。”说一声再见,道一声珍重,其中夹杂着多少无奈与留恋,多少伤感与难舍。在1000多年前,有两位风流萧洒,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分别,于是就有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读)。
二、揭示课题,整体感知。
2、古人常“折柳赠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齐说:《黄鹤楼送别》)。
4、如此迷人的美景,其实就是文中的__?(生齐说:第一小节)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美美的欣赏一番吧!(生齐读第一小节)。
三、品词析句,感悟“惜别”
1、在这两位大诗人心底都藏怎样的情感?(依依惜别)轻轻读读第二小节,找一找他们是怎样“藏”的?出示第二自然段。
2、他们为什么要把这份惜别之情藏起来呢?
3、齐读。让我们通过朗读去体会两人藏在心底的那份惜别之情。
四、情景再现,体验“话别”
1、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它载着满满的眷恋;送别是一杯酽酽的茶,让人慢慢地去品味。朝夕相处的兄弟、心心相印的朋友就要分别,他们是怎样挥洒依依惜别之情的呢?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领略和感受吧!用笔画出,批注。
2、重点指导学生体会:第三段。
课件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敬仰之情。
1)、“六个您”说明了什么?从多个“您”字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敬仰。
2)、李白对孟浩然尊称为“夫子”,、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
3)、从“兄长”和“老师”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孟浩然比年轻的李白大12岁,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兄长,老师。
5)、通过课外阅读,你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孟夫子太有才能了,但他不愿意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而在乡村种菜种花。这样的人品怎能不令人敬仰?(指名读1、2句)孟浩然的诗篇也誉满天下。他一共写了二百六十多篇呢。(生背)。
b、依依惜别之情。
为什么要满饮此杯?(这酒中装着浓浓的朋友情,手足情,深深的师徒之情。)这依依惜别之情酒在这满满的一杯酒中。齐读李白的话。
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过渡:听了李贤弟的话,孟浩然有没有泪湿衣裳?你从孟浩然的话中又读出了什么?自由读孟浩然说的话。
6)其实孟浩然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毕竟比李白年长,他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反而来安慰自己的好兄弟。请大家品品孟浩然的话,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交流,从孟浩然的话中也体会到依依惜别之情。
a“一饮而尽”饮下去的仅仅是杯中的酒吗?(是与拉到朋友情,手足情,师徒情)。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究竟是怎样的朋友才称得上是”“知己”呢?
是朋友,是兄弟,是师徒,正因为如此,两人的友谊才象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此时的分别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是——(暂时分别)。
小组分角色练读。板书:话别。
3、小结:读的不错,孟浩然一方面在劝慰李白不要为离别伤感,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两人的友谊之深。两生上讲台分角色再现话别情景。
4、听了两人临别前的这番话你有什么感受?
5、让我们也来做做李白、孟浩然,去感受一下两位大诗人离别的心情。(男生做孟浩然,女生做李白,师旁白,配乐再次体验话别场景)。
四、想象补白,丰富情境。
过渡:说不完的别情,道不完的友谊,俗话说的好“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时,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情境引读,指名接读第四小节)。
1、听了他的朗读,你有怎样的感受?是什么打动了你?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品诗入境,内化文本。
过渡:此时此刻,礼拜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课件播放古诗诵读)。
1、你能像诗人一样来吟这首诗吗?(指名两生,再齐吟)。
2、文中说,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是一首怎样的名诗?“脍炙人口”是什么意思?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诗文的最后两句展现了课文第四自然段描绘的景象,让我们再回过头来浏览一下。
师:文中说随着江风远去的是“白帆”,而诗里却说是“孤帆”这是为什么呢?
小结:“孤”字是整首诗的眼睛,让我们真切的感悟到了是人内心的离愁别绪。让我们记住这两位大诗人的真挚友情,也记住了这首流芳百世的经典诗篇,齐背诵。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过渡:李白不仅是伟大诗人,也是个重友情的人,他还写了许多送别诗,不同的送别诗也表达了不同的情怀。
1、《赠汪伦》就是其中的一首(课件出示)谁来读读这首诗?(指名两生,齐读)。
2、说说,这首诗你最欣赏哪里?再齐读。
3、记一记,课件出示。
七、作业。
1:积累送别诗,了解作者写诗的背景,选择其中的一首,模仿课文,将它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2:课文语言优美,处处融情,选择自己喜欢的背诵。
八、板书设计:
饯行。
目送。
吟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