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回忆读后感(优质21篇)
读后感是指读者阅读完一本书、一篇文章或观看完电影、电视剧等作品后,对所读、所看内容产生的个人感受和思考的一种文字表达形式。读后感是对作品中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论的过程,它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提升阅读体验。读后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书写读后感可以帮助读者思考和总结自己的阅读体会,进一步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写读后感时,可以适当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书中的观点进行质疑和思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这些范文涵盖了不同类型的书籍,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内容丰富多样,形式各异。希望通过阅读这些范文,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路,激发大家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读书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和娱乐方式,希望大家都能坚持阅读,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和收获。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也欢迎大家分享自己的读后感。
山地回忆读后感篇一
8、不幸的童年,使人性格尖锐。——木心《文学回忆录》。
9、先知,到头来都是狼狈不堪。——木心《文学回忆录》。
10、鉴于大家都忙,且要忙到老。——木心《文学回忆录》。
11、像样一点的思想,是有毒的。——木心《文学回忆录》。
12、方法论,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木心《文学回忆录》。
13、人类的悲剧,是对自身的误解。——木心《文学回忆录》。
14、爱情上,柳暗花明,却无一村。——木心《文学回忆录》。
15、诗意上来时,文字不要破坏它。——木心《文学回忆录》。
16、读书,要读进去,还要读出来。——木心《文学回忆录》。
17、天才必经修炼、涵养,才有味。——木心《文学回忆录》。
18、天才降生在哪里,哪里就出艺术。——木心《文学回忆录》。
19、中国古代的智者是悲观而快乐的。——木心《文学回忆录》。
20、不死而殉道,比死而殉道,难得多。——木心《文学回忆录》。
21、可惜他刚刚开始怀疑,就找到了信仰。——木心《文学回忆录》。
22、如果甘于二流三流,就已经居于下流。——木心《文学回忆录》。
23、宗教总是从情理开始,弄到不合情理。——木心《文学回忆录》。
24、我是个拙劣的、于心不忍的无神论者。——木心《文学回忆录》。
25、艺术不是情绪的活动,而是认知的活动。——木心《文学回忆录》。
26、读天才的作品,自己也好像是天才一样。——木心《文学回忆录》。
27、群众是没有眼睛的,群众还是没有记忆的。——木心《文学回忆录》。
28、神话,是大人说小孩的话,说给大人听的。——木心《文学回忆录》。
29、天堂人间不能共存,世俗和理想难以沟通。——木心《文学回忆录》。
30、人总是要爱人的,否则是没有希望可言的。——木心《文学回忆录》。
31、一个人要从远处回,从高处下,从深处出。——木心《文学回忆录》。
32、勉强地吃饭,散步,勉强地有个月亮照着。——木心《文学回忆录》。
33、要不求甚解地去解,不求甚解就是一种解。——木心《文学回忆录》。
34、人世真没意思,因为真没意思,艺术才有意思。——木心《文学回忆录》。
35、无知的人总是薄情的。无知的本质,就是薄情。——木心《文学回忆录》。
36、古代中国的爱情小说千篇一律,我看了就心烦。——木心《文学回忆录》。
37、奉劝各位:除了灾难、病痛,时时刻刻要快乐。——木心《文学回忆录》。
38、公共讨论赞美可以针对群体,批评必须对事对人。——木心《文学回忆录》。
39、我觉得,一切无法自动归类的,都最诚恳的像生命。——木心《文学回忆录》。
40、现代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木心《文学回忆录》。
41、自己不成熟的青年人,常有偷窥癖,因为自己空泛。——木心《文学回忆录》。
42、文学要有读者,宿命的是,文学很难得到够格的读者。——木心《文学回忆录》。
43、做生活的导演,不成。次之,做演员。再次之,做观众。——木心《文学回忆录》。
44、说到底,悲观是一种远见。鼠目寸光的人,不可能悲观。——木心《文学回忆录》。
45、所有伟大的文艺,记录的都不是幸福,而是不安与骚乱。——木心《文学回忆录》。
46、你们这样好,我不能来参加你们的宴会。我来了会死的。——木心《文学回忆录》。
47、卢梭长得很俊,这类人都长得蛮好看,这是他们的本钱。——木心《文学回忆录》。
48、天才有两条规律:一是把事情弄大。一是把悲哀弄永恒。——木心《文学回忆录》。
49、一个纯良的人,入世,便是孟德斯鸠;出世,便是陶渊明。——木心《文学回忆录》。
50、善,因是无报偿的,才可爱;恶,因是无恶报的,才可恶。——木心《文学回忆录》。
山地回忆读后感篇二
一、认真诵读作品,把握人物形象。 。
二、体会小说的语言特点。 。
三、了解作者的创作倾向。 。
教学重点: 。
一、分析人物形象。 。
二、体会小说的语言特点。 。
三、分析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
教学方法: 。
阅读指导、讨论分析。 。
课时安排: 。
两课时。 。
教学步骤及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新课导入 。
二、关于孙犁及他的作品 。
[幻灯播放] 。
三、小说情节及结构 。
情节: 。
结构: 。
课文自然分成了四个部分: 。
第一部分是故事的缘起及我与女孩子妞儿在河边相遇、相识。 。
第二部分写“我”与妞儿一家的交往和培养起来的深厚情谊。 。
第三部分写抗战胜利,袜子遗失,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 。
第四部分照应开头,交代妞儿一家现在的生活状态。 。
四、人物形象分析 。
1、根据课文及课后练习二题由学生分析概括妞儿的性格特征: 。
爽快率直、泼辣;质朴善良;勤劳能干。 。
2、文中“我”(八路军)的特点: 。
大度、实在、坚强、勤快、热情、乐于助人 。
总结: 。
五、布置作业 。
1、诵读课文,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特点 。
2、阅读《荷花淀》(印发内容),体会孙犁作品的特色。 。
第二课时 。
一、朴素自然清新的语言特点 。
…… 。
…… 。
“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也是讲卫生吗?” 。
二、简要的环境描写 。
三、总结 。
四、布置作业 。
阅读孙犁的作品及有关评论文章,讨论交流,谈谈自己的体会。 。
板书设计[幻灯片] 。
孙犁 。
一、关于作者 。
《荷花淀》《白洋淀纪事》 。
二、情节结构 。
2、回忆山地的生活 。
3、写作缘由 。
4、必要交代照应开头 。
三、人物形象 。
妞儿爽快率直、泼辣;质朴善良;勤劳能干。 。
“我”大度、实在、坚强、勤快、热情、乐于助人 。
四、朴素自然清新的语言 。
1、简单平易的对话 。
2、讲话中暗含时代或生活背景 。
五、简要的环境描写 。
强调生存条件,深化主题。
山地回忆读后感篇三
一、认真诵读作品,把握人物形象。
二、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
三、初步了解作家的创作倾向和艺术特色。
四、进行小说阅读的比较总结,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学设想]。
一、重视文本诵读。本文篇幅不长,可以花不多的时间,通过诵读,领会作品。
二、关于背景,可以在诵读作品后由学生提炼总结,借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在阅读或诵读作品后,只须概括出,故事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而且是抗战最为困难的时期即可,因为这两点是这篇小说人物形象产生的依据。
三、布置学生阅读孙犁的一些短篇小说和同时期其他作家创作的同一题材的作品,以“战争小说”和“抗战小说”为话题,进行比较鉴赏,从而总结孙犁作品的创作特色,也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四、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介绍作者和乡土文学。
二、分析妞儿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孙犁的一篇战争题材的小说——《山地回忆》。料想大家经过预习后,会对这一定性表示惊奇,为什么呢?我想大家可能会觉得战争题材似乎不是这样写的。请大家一起来回忆,我们读过哪些战争题材的作品,这种题材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可能的答案有小说,电视,电影等等。特点无非是场面宏阔,炮火硝烟,残酷凄惨之类。)。
在众多的作家中,孙犁描写战争有他独到的视角,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这个作家的基本情况。
二、介绍孙犁及其作品。
关于孙犁其人。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东辽村人。孙犁到安新县同口镇小学任教,他在这里初步了解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在创作题材和思想感情上都有所积累,白洋淀成为他以后最优秀的作品中人物故事的背景。1937年冬,他参加党领导的抗日运动,在冀中地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39年,孙犁到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冀西山区的阜平城,在刚成立的晋察冀通讯社做通讯指导工作。1944年,孙犁到延安,在鲁迅文艺学院学习和工作。1945年重返冀中参加土改。1949年后,到天津日报社工作。从1939年起,先后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后又创作了《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长、中篇小说。
关于孙犁作品。“五四”以来的小说创作中存在一条乡土文学的脉络。鲁迅先生最早即被称为乡土艺术家,他本人也曾从乡土文学的角度评述过文学研究会的一些青年小说家的作品,之后有更多人写出这类小说。他们主要写的是农村生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风土人情。例如鲁迅等人之写浙江,沈从文之写湘西,萧红萧军等人之写东北,以及蹇先艾之写贵州,废名之写湖北等等,留下了一系列的优秀作品。从这个意义上看,赵树理之写山西,孙犁之写河北,各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物风情,继承了乡土文学的特点,进入这重要的传统。但他们又有较大的差别。上述乡土文学作家,当他们写作时,都已离开故乡,寓居各地,鲁迅先生曾将这种作品与“侨寓文学”相比。他们的作品也因之较多流露对故土的离愁别绪,怀念中还时感失落,鲁迅先生曾评述到蹇先艾“心曲的哀愁”,许钦文“无可奈何的悲愤”,还评述到萧军“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难的人民”“搅成一团,鲜红的在读者面前展开”的“作者的心理”。赵树理、孙犁等人就不同了,他们都身处故乡,生于斯、长于斯、生活战斗于斯,作品中自然表现出与上述作家完全不同的心情和精神。作为“山药蛋派”和“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写作风格,对后来写作农村题材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孙犁的《山地回忆》这篇小说。
三、把握小说结构。
小说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是故事的缘起,由见到故人引起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第二部分(从“就是因为袜子”至“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写“我”与女孩子在河边相遇、相识。
第三部分(从“我洗过脸”至“纺,拐,浆,落,经,镶,织”),写“我”与女孩子一家的交往和培养起来的深厚情谊。
第四部分(从“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至结束),写“我”对山地生活的纪念和妞儿一家现在的生活状态。
(这篇小说不以情节曲折取胜,因而无须多加分析,更值得注意的是它的人物和语言。)。
四、分析人物形象。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那位女孩子,她没有姓名,她的父亲也只是称呼她“妞儿”,这是极为普通的称呼,几乎可以用在所有的女孩子身上,这是孙犁小说常用的手法,例如《荷花淀》里的几位可爱的女子也大多没有姓名,这说明这个或这些美丽动人的人物,只是冀中地区千百万美丽动人的人民的代表和缩影,但她或她们又绝不是一个“集合概念”,而是一个或一些有着丰满形象的人物。我们从这篇小说的叙述和描写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那位女孩子的形象。(启发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对其形象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这个女孩子有这样一些性格特征:
一是爽快率直,甚至还透着点泼辣。她在河边洗菜,“我”在她的上水洗脸,她就不高兴了。于是朝我喊:“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当她听到“我”的“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的辩解时,更加恼火了:“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不仅毫不让步,反而有些“得理不让人”了。这就是“我”和她的初次见面的情景,初看起来,这个女孩子简直太过厉害,很不友好,很快我们就发现不是这样,这只不过是她坦率的性格的自然外露而已,正如她的姥姥说的“她不会说话”(意思是不懂得婉转,没有世故)。这样写,也有点“欲扬先抑”的意思。
文中还多次写到女孩子的笑:“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说着就笑的弯下腰去”“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占了北平,我们就有洋布穿,就一切齐备!’女孩子接下去,笑了”等。她的笑是那样的开朗、无遮无挡,就像开在深山石崖上的山花,灿烂、自然。
二是质朴善良。这可以从她给“我”做袜子(使她的父亲没有袜子穿了),给“我”做好吃的(引起她父亲跟着“沾光”的议论)等情节中看出。
三是勤劳能干。她不仅会干一般的家务活计,任劳任怨,而且要强好胜,什么都想学会。她四天的功夫就用手工缝制出“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的袜子,有了织布机,她就很快地“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这最后几个动词,一字一顿,很有感染力,尽管中间有些工序我们难以确定其准确含义,但我们读后分明感受到她的勤劳和智慧,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啦,依旧“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
总之,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我们可以知道,孙犁的小说,不论是写孩子、妇女,还是干部、战士,都始终洋溢着生活的深情,人的深情,主要表现为在浓厚时代气氛下人民大众与革命者之间的血肉情谊。孙犁理解这些,热爱这些,歌颂这些,他总是在生活之中,在人物之间,与他的形象共度艰辛,共享胜利。
五、布置作业。
1认真揣摩人物语言,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2阅读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见《语文读本》第三册)等,体会孙犁作品的特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分析小说的语言特点。
二、总结孙犁的创作特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简要的环境勾勒。
任何小说都离不开环境描写,《山地回忆》自然也不能例外。但是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实在精彩。说它精彩,就精彩在简要上。“要”是不可或缺,“简”则是干净利落,仿佛稍多一点的描写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会损害小说的精练完美。例如开头的部分有处描写:“阜平的农民没有见过大的地块,他们所有的,只是像炕台那样大,或是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地。在这小小的、不规整的,有时是尖形的,有时是半圆形的,有时是梯形的小块土地上,他们费尽心思,全力经营。他们用石块垒起,用泥土包住,在边沿栽上枣树,在中间种上玉黍。”不多的几句话,既可见冀中人民的生活艰辛,也可见冀中人民的勤劳智慧,还可见冀中人民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支援抗战的牺牲精神和崇高品德,真是一箭数雕,言简而意无穷。
二、清新自然的语言。
孙犁的作品语言很有特色。现代文学史上,仅凭语言习惯和风格就可以判断出自那位作家之手的作品并不多,屈指可数的几位如鲁迅、沈从文……孙犁无疑也是其中之一。语言,尤其是对话,是孙犁创作中极为精心的方面。他的语言文字总是清新、明快、流畅,能描尽乡土生活的诗情画意,含蓄的情感又常真挚得深沉、浓郁,能表现出独特的文体美。缺少这些语言对话,便没有鲜明美好的人物形象,也没有这些动人的小说。
有些对话看似平淡,其实蕴涵深情(这一点要特别强调,或努力启发,使学生在诵读中加深体会,否则马虎的学生就会失之交臂)。例如下面这段对白:
“可是我们八路军,是非到十月底不发袜子的。这时候,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
“不会买一双?”女孩子低声说。
“哪里去买呀?尽住小村,不过镇店。”我说。
“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这一组对话中,并无什么优雅的辞藻,可真是活灵活现,今天读来,只感到人物还栩栩如生,“我”的话,句句仿佛是被动的回答,但巧妙地交代了时代或生活背景,女孩子的话,一开始仿佛在试探,进行得很“慢”,等她知道了明确的答案,节奏突然变得很“快”。“我”可以帮你做,“我”家在什么地方,“我”有布(也愿意给你使),尽管中间加入了不可或缺的动作,还是几乎没有余隙。仿佛不容对方考虑,事情就这么定了。可是等到“我”真的前往时,女孩子又说“你这人倒实在,叫你来就来了”。从这里,我们分明看到女孩子美好的心灵和矫羞的情态,真是回味无穷。
即使是交代性的语言,作家也不是随便苟且。例如小说的最后说:“他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像小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当年的女孩子早已为人妻、为人母了,可是美好的心灵和要强的性格没有变,由此可见,“我”怀念她,就是因为她的美好和进步,决没有什么个人的情愫。寥寥数语,包含的内容很丰富。
三、小说的叙述方式——倒叙。
这篇小说,最重要的道具就是那双土气而又特别厚实耐用的袜子,做袜子要用布,所以小说就从布写起,不是写那块做袜子的布,而是写在解放后的天津买一块布带给乡下来的农民代表,作品由此写到过去生活和战斗过的阜平乡下以及乡下的值得怀念的人。这种倒叙的写法,一方面给人特别真实亲切的感受,凸现出作品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也巧妙地烘托出当年的半块布头、一双袜子的深情。
四、孙犁小说的特点。
孙犁与他同时代的作家相比,有他自己独到的地方。总的说来,孙犁的作品具有特殊的美感,他的作品,不仅有美的乡土、人物,美的思想感情,还有美的语言、文体,有人称他的小说为“散文化的小说”,甚至“诗化的小说”,都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使孙犁的小说建立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和品位,独树一帜,影响深远。孙犁的成就,是他生活、思想、艺术长期积累凝聚的结果。
首先,孙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他长期生活在人民中间,与他们同呼吸,共患难。他对生活的体验、分析和研究,就是感情积聚的过程。理解这一点,可以从他篇幅短小的作品入手。他的作品,未必有宏大的场面,曲折的情节,可是有一种感人至深的力量,能使人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孙犁在《文学和生活的路》中说:“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达到一种极致。在一定的时代,在一定的环境,可以达到顶点。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我的文学创作,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这是对他的小说最好的诠释。
其次,孙犁善于表现生活中的美。孙犁的小说,不写那些残酷的战斗,激烈的场面,血腥的遭遇。用他自己的话说,写的是“战争对人的生活,对人的心灵的影响”。这可以说是孙犁选取题材、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也就是独特的艺术角度。他更愿意写战争环境中人民群众多方面的丰富的生活情态,尤其热衷抒写女性的真善美。她们也参加战斗,但她们有他们的生活以至爱情;她们面对残酷灾难,她们更珍惜自己的希望和盼求、欢乐和幸福。而对这希望、盼求、欢乐、幸福的描写,正是孙犁作品中最美、最有特色的篇章。他在《孙犁文集自序》里说:“我喜欢写欢乐的东西。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她们。”这道出了他善于写妇女形象的根由。
不可否认,人民一心抗日,支持战争,对胜利的信念,以及他们在战争中的成长,迎击敌人的英雄气概等等,这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本质表现。而孙犁的小说,正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真实而又深刻地反映了这些本质的某些方面。如果承认生活是广阔的,本质的表现是多方面的,那么我们既需要正面描写战争并充分表现其残酷性、艰巨性的作品,也需要孙犁这种深刻描写“战争影响”的作品。这样,才能全面地反映生活,也丰富文学的宝库。
另外,孙犁重视创作技巧、表现能力,他的小说是建立在现实主义的牢固基础上的,是生活的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但作品又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浪漫的色彩。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他写的是乡土人物,但创作中很少方言土语,也不借用民间通俗文艺的手段。这些都表明他的创作是精雕细刻,追求美丽的。
五、布置作业。
经过讨论,我们对孙犁的小说艺术有了初步的认识,建议同学们通过阅读、上网等手段进一步阅读孙犁的作品以及有关孙犁的评论,可以尝试写一篇关于孙犁的分析报告,也可以以“关于孙犁”为话题,写一篇读书报告或文学评论,然后大家来交流。
上一篇:《李逵见宋江》教案2。
下一篇:《严监生之死》阅读。
山地回忆读后感篇四
一、认真诵读作品,把握人物形象。
二、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
三、初步了解作家的创作倾向和艺术特色。
四、进行小说阅读的比较总结,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学设想]。
一、重视文本诵读。本文篇幅不长,可以花不多的时间,通过诵读,领会作品。
二、关于背景,可以在诵读作品后由学生提炼总结,借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在阅读或诵读作品后,只须概括出,故事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而且是抗战最为困难的时期即可,因为这两点是这篇小说人物形象产生的依据。
三、布置学生阅读孙犁的一些短篇小说和同时期其他作家创作的同一题材的作品,以“战争小说”和“抗战小说”为话题,进行比较鉴赏,从而总结孙犁作品的创作特色,也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四、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介绍作者和乡土文学。
二、分析妞儿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孙犁的一篇战争题材的小说——《山地回忆》。料想大家经过预习后,会对这一定性表示惊奇,为什么呢?我想大家可能会觉得战争题材似乎不是这样写的。请大家一起来回忆,我们读过哪些战争题材的作品,这种题材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可能的答案有小说,电视,电影等等。特点无非是场面宏阔,炮火硝烟,残酷凄惨之类。)。
在众多的作家中,孙犁描写战争有他独到的视角,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这个作家的基本情况。
二、介绍孙犁及其作品。
关于孙犁其人。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东辽村人。孙犁到安新县同口镇小学任教,他在这里初步了解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在创作题材和思想感情上都有所积累,白洋淀成为他以后最优秀的作品中人物故事的背景。1937年冬,他参加党领导的抗日运动,在冀中地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39年,孙犁到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冀西山区的阜平城,在刚成立的晋察冀通讯社做通讯指导工作。1944年,孙犁到延安,在鲁迅文艺学院学习和工作。1945年重返冀中参加土改。1949年后,到天津日报社工作。从1939年起,先后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后又创作了《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长、中篇小说。
关于孙犁作品。“五四”以来的小说创作中存在一条乡土文学的脉络。鲁迅先生最早即被称为乡土艺术家,他本人也曾从乡土文学的角度评述过文学研究会的一些青年小说家的作品,之后有更多人写出这类小说。他们主要写的是农村生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风土人情。例如鲁迅等人之写浙江,沈从文之写湘西,萧红萧军等人之写东北,以及蹇先艾之写贵州,废名之写湖北等等,留下了一系列的优秀作品。从这个意义上看,赵树理之写山西,孙犁之写河北,各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物风情,继承了乡土文学的特点,进入这重要的传统。但他们又有较大的差别。上述乡土文学作家,当他们写作时,都已离开故乡,寓居各地,鲁迅先生曾将这种作品与“侨寓文学”相比。他们的作品也因之较多流露对故土的离愁别绪,怀念中还时感失落,鲁迅先生曾评述到蹇先艾“心曲的哀愁”,许钦文“无可奈何的悲愤”,还评述到萧军“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难的人民”“搅成一团,鲜红的在读者面前展开”的“作者的心理”。赵树理、孙犁等人就不同了,他们都身处故乡,生于斯、长于斯、生活战斗于斯,作品中自然表现出与上述作家完全不同的心情和精神。作为“山药蛋派”和“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写作风格,对后来写作农村题材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孙犁的《山地回忆》这篇小说。
三、把握小说结构。
小说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是故事的缘起,由见到故人引起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第二部分(从“就是因为袜子”至“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写“我”与女孩子在河边相遇、相识。
第三部分(从“我洗过脸”至“纺,拐,浆,落,经,镶,织”),写“我”与女孩子一家的交往和培养起来的深厚情谊。
第四部分(从“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至结束),写“我”对山地生活的纪念和妞儿一家现在的生活状态。
(这篇小说不以情节曲折取胜,因而无须多加分析,更值得注意的是它的人物和语言。)。
四、分析人物形象。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那位女孩子,她没有姓名,她的父亲也只是称呼她“妞儿”,这是极为普通的称呼,几乎可以用在所有的女孩子身上,这是孙犁小说常用的手法,例如《荷花淀》里的几位可爱的女子也大多没有姓名,这说明这个或这些美丽动人的人物,只是冀中地区千百万美丽动人的人民的代表和缩影,但她或她们又绝不是一个“集合概念”,而是一个或一些有着丰满形象的人物。我们从这篇小说的叙述和描写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那位女孩子的形象。(启发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对其形象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这个女孩子有这样一些性格特征:
一是爽快率直,甚至还透着点泼辣。她在河边洗菜,“我”在她的上水洗脸,她就不高兴了。于是朝我喊:“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当她听到“我”的“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的辩解时,更加恼火了:“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不仅毫不让步,反而有些“得理不让人”了。这就是“我”和她的初次见面的情景,初看起来,这个女孩子简直太过厉害,很不友好,很快我们就发现不是这样,这只不过是她坦率的性格的自然外露而已,正如她的姥姥说的“她不会说话”(意思是不懂得婉转,没有世故)。这样写,也有点“欲扬先抑”的意思。
文中还多次写到女孩子的笑:“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说着就笑的弯下腰去”“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占了北平,我们就有洋布穿,就一切齐备!’女孩子接下去,笑了”等。她的笑是那样的开朗、无遮无挡,就像开在深山石崖上的山花,灿烂、自然。
二是质朴善良。这可以从她给“我”做袜子(使她的父亲没有袜子穿了),给“我”做好吃的(引起她父亲跟着“沾光”的议论)等情节中看出。
三是勤劳能干。她不仅会干一般的家务活计,任劳任怨,而且要强好胜,什么都想学会。她四天的功夫就用手工缝制出“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的袜子,有了织布机,她就很快地“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这最后几个动词,一字一顿,很有感染力,尽管中间有些工序我们难以确定其准确含义,但我们读后分明感受到她的勤劳和智慧,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啦,依旧“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
总之,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我们可以知道,孙犁的小说,不论是写孩子、妇女,还是干部、战士,都始终洋溢着生活的深情,人的深情,主要表现为在浓厚时代气氛下人民大众与革命者之间的血肉情谊。孙犁理解这些,热爱这些,歌颂这些,他总是在生活之中,在人物之间,与他的形象共度艰辛,共享胜利。
五、布置作业。
1认真揣摩人物语言,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2阅读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见《语文读本》第三册)等,体会孙犁作品的特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分析小说的语言特点。
二、总结孙犁的创作特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简要的环境勾勒。
任何小说都离不开环境描写,《山地回忆》自然也不能例外。但是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实在精彩。说它精彩,就精彩在简要上。“要”是不可或缺,“简”则是干净利落,仿佛稍多一点的描写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会损害小说的精练完美。例如开头的部分有处描写:“阜平的农民没有见过大的地块,他们所有的,只是像炕台那样大,或是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地。在这小小的、不规整的,有时是尖形的,有时是半圆形的,有时是梯形的小块土地上,他们费尽心思,全力经营。他们用石块垒起,用泥土包住,在边沿栽上枣树,在中间种上玉黍。”不多的几句话,既可见冀中人民的生活艰辛,也可见冀中人民的勤劳智慧,还可见冀中人民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支援抗战的牺牲精神和崇高品德,真是一箭数雕,言简而意无穷。
二、清新自然的语言。
孙犁的作品语言很有特色。现代文学史上,仅凭语言习惯和风格就可以判断出自那位作家之手的作品并不多,屈指可数的几位如鲁迅、沈从文……孙犁无疑也是其中之一。语言,尤其是对话,是孙犁创作中极为精心的方面。他的语言文字总是清新、明快、流畅,能描尽乡土生活的诗情画意,含蓄的情感又常真挚得深沉、浓郁,能表现出独特的文体美。缺少这些语言对话,便没有鲜明美好的人物形象,也没有这些动人的小说。
有些对话看似平淡,其实蕴涵深情(这一点要特别强调,或努力启发,使学生在诵读中加深体会,否则马虎的学生就会失之交臂)。例如下面这段对白:
“可是我们八路军,是非到十月底不发袜子的。这时候,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
“不会买一双?”女孩子低声说。
“哪里去买呀?尽住小村,不过镇店。”我说。
“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这一组对话中,并无什么优雅的辞藻,可真是活灵活现,今天读来,只感到人物还栩栩如生,“我”的话,句句仿佛是被动的回答,但巧妙地交代了时代或生活背景,女孩子的话,一开始仿佛在试探,进行得很“慢”,等她知道了明确的答案,节奏突然变得很“快”。“我”可以帮你做,“我”家在什么地方,“我”有布(也愿意给你使),尽管中间加入了不可或缺的动作,还是几乎没有余隙。仿佛不容对方考虑,事情就这么定了。可是等到“我”真的前往时,女孩子又说“你这人倒实在,叫你来就来了”。从这里,我们分明看到女孩子美好的心灵和矫羞的情态,真是回味无穷。
即使是交代性的语言,作家也不是随便苟且。例如小说的最后说:“他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像小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当年的女孩子早已为人妻、为人母了,可是美好的心灵和要强的性格没有变,由此可见,“我”怀念她,就是因为她的美好和进步,决没有什么个人的情愫。寥寥数语,包含的内容很丰富。
三、小说的叙述方式——倒叙。
这篇小说,最重要的道具就是那双土气而又特别厚实耐用的袜子,做袜子要用布,所以小说就从布写起,不是写那块做袜子的布,而是写在解放后的天津买一块布带给乡下来的农民代表,作品由此写到过去生活和战斗过的阜平乡下以及乡下的值得怀念的人。这种倒叙的写法,一方面给人特别真实亲切的感受,凸现出作品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也巧妙地烘托出当年的半块布头、一双袜子的深情。
四、孙犁小说的特点。
孙犁与他同时代的作家相比,有他自己独到的地方。总的说来,孙犁的作品具有特殊的美感,他的作品,不仅有美的乡土、人物,美的思想感情,还有美的语言、文体,有人称他的小说为“散文化的小说”,甚至“诗化的小说”,都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使孙犁的小说建立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和品位,独树一帜,影响深远。孙犁的成就,是他生活、思想、艺术长期积累凝聚的结果。
首先,孙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他长期生活在人民中间,与他们同呼吸,共患难。他对生活的体验、分析和研究,就是感情积聚的过程。理解这一点,可以从他篇幅短小的作品入手。他的作品,未必有宏大的场面,曲折的情节,可是有一种感人至深的力量,能使人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孙犁在《文学和生活的路》中说:“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达到一种极致。在一定的时代,在一定的环境,可以达到顶点。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我的文学创作,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这是对他的小说最好的诠释。
其次,孙犁善于表现生活中的美。孙犁的小说,不写那些残酷的战斗,激烈的场面,血腥的遭遇。用他自己的话说,写的是“战争对人的生活,对人的心灵的影响”。这可以说是孙犁选取题材、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也就是独特的艺术角度。他更愿意写战争环境中人民群众多方面的丰富的生活情态,尤其热衷抒写女性的真善美。她们也参加战斗,但她们有他们的生活以至爱情;她们面对残酷灾难,她们更珍惜自己的希望和盼求、欢乐和幸福。而对这希望、盼求、欢乐、幸福的描写,正是孙犁作品中最美、最有特色的篇章。他在《孙犁文集自序》里说:“我喜欢写欢乐的东西。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她们。”这道出了他善于写妇女形象的根由。
不可否认,人民一心抗日,支持战争,对胜利的信念,以及他们在战争中的成长,迎击敌人的英雄气概等等,这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本质表现。而孙犁的小说,正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真实而又深刻地反映了这些本质的某些方面。如果承认生活是广阔的,本质的表现是多方面的,那么我们既需要正面描写战争并充分表现其残酷性、艰巨性的作品,也需要孙犁这种深刻描写“战争影响”的作品。这样,才能全面地反映生活,也丰富文学的宝库。
另外,孙犁重视创作技巧、表现能力,他的小说是建立在现实主义的牢固基础上的,是生活的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但作品又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浪漫的色彩。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他写的是乡土人物,但创作中很少方言土语,也不借用民间通俗文艺的手段。这些都表明他的创作是精雕细刻,追求美丽的。
五、布置作业。
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参观天津的工业展览会。我们是老交情,已经快有十年不见面了。我陪他去参观展览,他对于中纺的织纺,对于那些改良的新农具特别感到兴趣。临走的时候,我一定要送点东西给他,我想买几尺布。
为什么我偏偏想起买布来?因为他身上穿的还是那样一种浅蓝的土靛染的粗布裤褂。这种蓝的颜色,不知道该叫什么蓝,可是它使我想起很多事情,想起在阜平穷山恶水之间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使我记起很多人。这种颜色,我就叫它“阜平蓝”或是“山地蓝”吧。
他这身衣服的颜色,在天津是很显得突出,也觉得土气。但是在阜平,这样一身衣服,织染既是不容易,穿上也就觉得鲜亮好看了。阜平土地很少,山上都是黑石头,雨水很多很暴,有些泥土就冲到冀中平原上来了——冀中是我的家乡。阜平的农民没有见过大的地块,他们所有的,只是象炕台那样大,或是象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地。在这小小的、不规整的,有时是尖形的,有时是半圆形的,有时是梯形的小块土地上,他们费尽心思,全力经营。他们用石块垒起,用泥土包住,在边沿栽上枣树,在中间种上玉黍。
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
就是因为袜子,我和这家人认识了,并且成了老交情。那是个冬天,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息两天。
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河里结了冰,我登在冰冻的石头上,把冰砸破,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又登在那块石头上去,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
“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声音是那么严厉,我听了很不高兴。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
“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我站在上风头,狂风吹送着我的愤怒,我听见洗菜的人也恼了,那人说:
“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
“你怎么骂人?”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象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象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
“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才说:
“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
我笑着说:
“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这么一条大河,哪里就能把我脸上的泥土冲到你的菜上去?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
“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我哭不的,也笑不的,只好说:
“你真讲卫生呀!”
“我们是真卫生,你是装卫生!你们尽笑我们,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住在我们家里,吃了我们的饭,还刷嘴刷牙,我们的菜饭再不干净,难道还会弄脏了你们的嘴?为什么不连肠子都刷刷干净!”说着就笑的弯下腰去。
我觉得好笑。可也看见,在她笑着的时候,她的整齐的牙齿洁白的放光。
“对,你卫生,我们不卫生。”我说。
“那是假话吗?你们一个饭缸子,也盛饭,也盛菜,也洗脸,也洗脚,也喝水,也尿泡,那是讲卫生吗?”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
“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愿意不卫生。等我们打败了日本,占了北平,我们就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们不会悲观的。”我这样对她讲,当时觉得这样讲了以后,心里很高兴了。
“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
“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也是卫生吗?”
“咳!”我也笑了,“这是没有法子么,什么卫生!从九月里就反‘扫荡’,可是我们八路军,是非到十月底不发袜子的。这时候,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
“不会买一双?”女孩子低声说。
“哪里去买呀,尽住小村,不过镇店。”我说。
“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的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我洗过脸,回到队上吃了饭,就到女孩子家去。她正在烧火,见了我就说:
“你这人倒实在,叫你来你就来了。”
我既然摸准了她的脾气,只是笑了笑,就走进屋里。屋里蒸气腾腾,等了一会,我才看见炕上有一个大娘和一个四十多岁的大伯,围着一盆火坐着。在大娘背后还有一位雪白头发的老大娘。一家人全笑着让我炕上坐。女孩子说:
“明儿别到河里洗脸去了,到我们这里洗吧,多添一瓢水就够了!”
大伯说:
“我们妞儿刚才还笑话你哩!”
白发老大娘瘪着嘴笑着说:
“她不会说话,同志,不要和她一样呀!”
“她很会说话!”我说,“要紧的是她心眼儿好,她看见我光着脚,就心疼我们八路军!”
大娘从炕角里扯出一块白粗布,说:
“这是我们妞儿纺了半年线赚的,给我做了一条棉裤,剩下的说给她爹做双袜子,现在先给你做了穿上吧。”
我连忙说:
“叫大伯穿吧!要不,我就给钱!”
“你又装假了,”女孩子烧着火抬起头来,“你有钱吗?”
大娘说:
“我们这家人,说了就不能改移。过后再叫她纺,给她爹赚袜子穿。早先,我们这里也不会纺线,是今年春天,家里住了一个女同志,教会了她。还说再过来了,还教她织布哩!你家里的人,会纺线吗?”
“会纺!”我说,“我们那里是穿洋布哩,是机器织纺的。大娘,等我们打败日本……”
“占了北平,我们就有洋布穿,就一切齐备!”女孩子接下去,笑了。
可巧,这几天情况没有变动,我们也不转移。每天早晨,我就到女孩子家里去洗脸。第二天去,袜子已经剪裁好,第三天她已经纳底子了,用的是细细的麻线。她说:
“你们那里是用麻用线?”
“用线。”我摸了摸袜底,“在我们那里,鞋底也没有这么厚!”
“这样坚实。”女孩子说,“保你穿三年,能打败日本不?”
“能够。”我说。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
和这一家人熟了,就又成了我新的家,这一家人身体都健壮,又好说笑,女孩子的母亲,看起来比女孩子的父亲还要健壮。女孩子的姥姥九十岁了,还那么结实,耳朵也不聋,我们说话的时候,她不插言,只是微微笑着,她说:她很喜欢听人们说闲话。
女孩子的父亲是个生产的好手,现在地里没活了,他正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问我能不能帮他的忙。部队重视民运工作,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作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一天,大伯说:
“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
“怎么沾了我的光?”
“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
我笑了。女孩子说:
“沾他什么,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做活了!”
又说:
“你们跑了快半月,赚了多少钱?”
“你看,她来查账了,”大伯说,“真是,我们也该计算计算了!”他打开放在被垒底下的一个小包袱,“我们这叫包袱账,赚了赔了,反正都在这里面。”
我们一同数了票子,一共赚了五千多块钱,女孩子说:
“够了。”
“够干什么了?”大伯问。
“够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这一趟,你们在曲阳给我买架织布机子回来吧!”
无论姥姥、母亲、父亲和我,都没人反对女孩子这个正义的要求。我们到了曲阳,把枣卖了,就去买了一架机子。大伯不怕多花钱,一定要买一架好的,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我们分着背了回来,累的浑身流汗。
这一天,这一家人最高兴,也该是女孩子最满意的一天。这象要了几亩地,买回一头牛;这象制好了结婚前的陪送。
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一九四五年,我们战胜了日本强盗,我从延安回来,在碛口地方,跳到黄河里去洗了一个澡,一时大意,奔腾的黄水,冲走了我的全部衣物,也冲走了那双袜子。黄河的波浪激荡着我关于敌后几年生活的回忆,激荡着我对于那女孩子的纪念。
开国典礼那天,我同大伯一同到百货公司去买布,送他和大娘一人一身蓝士林布,另外,送给女孩子一身红色的。大伯没见过这样鲜艳的红布,对我说:
“多买上几尺,再买点黄色的!”
“干什么用?”我问。
“这里家家门口挂着新旗,咱那山沟里准还没有哩!你给了我一张国旗的样子,一块带回去,叫妞儿给做一个,开会过年的时候,挂起来!”
他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象小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
1949年12月。
(选自《白洋淀纪事》,中国青年出版社1963年版)。
《山地回忆》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19生,河北省安平县人。1937年参加革命,不久便开始发表小说。建国后,小说、散文创作取得很大成就。已出版小说集《采蒲台》、《荷花淀》、《村歌》、《孙犁小说选》、《芸斋小说》及长篇小说《风云初记》,散文集《津门小记》、《晚华集》、《秀露集》、《孙犁散文选》等。孙犁是位从解放区成长起来、成绩卓著、影响深远的风格作家。他一贯关注时代风云,体察人民苦乐,贴近现实,直面人生,以博大的人道主义胸怀和对现实主义的执着追求,使作品散发出耐人寻味的清香。在艺术上兼收并蓄,古今相融,从民族气派上追求内在气质和文化内涵。作品语言质朴清新,心理刻划细腻,抒情性强。
《山地回忆》是孙犁小说代表作之一。它用第一人称回忆的笔法,扣住一个小物件——一双袜子展开故事,通过河边“争吵”、贩枣、买机等生活片断,生动地表现了在抗日战争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建立起来的革命战士同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赞美了纯朴真挚的人情。
主人公妞儿是个普通的农村女性。她出场时那寻隙挑衅的姿态,咄咄逼人的话语,就显示出这一人物的独特个性。关于真假“卫生”和刷牙的一番“宏论”,又叫人啼笑皆非地感触到她疼人的心田;“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的询问,透露出对胜利的渴望,直到提出“不穿袜子……也是卫生吗?”的责问,犹似异峰突起,一下子把剑拔弩张的气氛消解成融融暖流;“我给你做”的诺言似惊雷震响,把谜底一下亮出——原来她对“我”的一系列“攻势”,全是为了寻找机会与这萍水相逢的八路军战士找话交往,心疼他的没袜受冻,并欲表示给予真诚的帮助。一个脸红手肿、伶牙俐齿而内心火热、纯真鲜亮的山地女孩,已活脱脱地站在读者面前。大娘关于学纺线的介绍,大伯关于饭食的揶揄,以及妞儿买织布机的要求,又从不同侧面写出她聪明勤劳等特点,丰满了人物形象,使其成为“山地女孩子的化身”中的“这一个”。
对这篇文章的教学我只设计了两个问题。小说就应该从概括人物形象着手。对于这篇小说因为对话较多,学生也愿意去读去说,在我们班一堂课下来倒也没有多费劲。但由于两个班的同学在学习上没有共同的习惯,在四班讲的时候我真的费了很大的劲,无论怎样,这个班的同学都是无法调动起来。本来一堂课的内容我用了将近两节。看样想当一个好的老师真的不容易。我清楚我讲课的激情不够,自然学生的积极性也难调动起来。以后在教学中得在这个方面多下功夫了。
山地回忆读后感篇五
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河里结了冰,我登在冰冻的石头上,把冰砸破,浸湿毛巾,等我擦完脸,毛巾也就冻挺了。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又登在那块石头上去,砸开那个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
“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声音是那么严厉,我听了很不高兴。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
“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我站在上风头,狂风吹送着我的愤怒,我听见洗菜的人也恼了,那人说:
“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
“你怎么骂人?”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像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像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
“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儿才说:
“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
我笑着说:
“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这么一条大河,哪里就能把我脸上的泥土冲到你的菜上去?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职暖,望着我笑了。
我哭不得,也笑不得,只好说:
“你真讲卫生呀!”
“我们是真卫生,你们是装卫生!你们尽笑话我们,说我们山沟里的人不讲卫生,住在我们家里,吃了我们的饭,还刷嘴刷牙,我们的菜饭再不干净,难道还会弄脏了你们的嘴?为什么不连肠子肚子都刷刷干净!”说着就笑得弯下腰去。
我觉得好笑。可也看见,在她笑着的'时候,她的整齐的牙齿洁白得放光。
“对,你卫生,我们不卫生。”我说。
“那是假话吗?你们一个饭缸子,也盛饭,也盛菜,也洗脸,也洗脚,也喝水,也尿泡,那是讲卫生吗?”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
“这是物质条件不好,不是我们愿意不卫生。等我们打败了日本,占了北平,我们就可以吃饭有吃饭的家伙,喝水有喝水的家伙了,我们就可以一切齐备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我们不会悲观的。”我这样对她讲,当时觉得这样讲了以后,心里很高兴了。
“光着脚打下去吗?”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
“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戎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也是卫生吗?”
“咳!”我也笑了,“这是没有法子么,什么卫生!从九月里就反‘扫荡’,可是我们八路军,是非到十月底不发袜子的。这时候,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
“不会买一双?”女孩子低声说。
“哪里去买呀,尽住小村,不过镇店。”我说。
“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儿,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在河边上洗了脸。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节选自孙犁山地回忆》)。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女主人公是一个脾气火爆、性格直率而又为人热情、心地纯真的山地女孩子。
b.选文以“女孩子”和八路军战士“我”之间关于“卫生”的讨论为线索,重点是为了描写抗战时期普通百姓对胜利的渴望和八路军战士的必胜信念。
c.“女孩子”关于刷牙的一番“宏论”表明她从小生长在一个闭塞的小山村,对外界缺乏了解。
d.“女孩子”对八路军战士不穿袜子“也是卫生吗”的责问,将八路军战士起初内心的不快消解成融融暖流。
e.选文所讲述的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之后。
2.“女孩子”在一出场时对八路军战士进行了一系列的刁难和批评。
(1)是真的刁难和批评吗?
(2)她的目的是什么?
3.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女孩子”的性格特征(不超过10个字)。
4.选文末尾写到,“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请结合这篇小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00字左右)。
答案:
1.de。
2.(1)不是。(2)寻找机会与这位萍水相逢的八路军战士找话交往,并给予真诚的帮助。
3.伶牙俐齿、善良热情。
4.平淡的一句话,却暗含力量,真正的铜墙铁壁是我抗日军民。“女孩子”雪中送炭式的真诚的关心温暖了“我”,令“我”无法推脱,难以忘却,在这片土地上所遭遇的一切会永远存留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离”。抗战期间,中国军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考验。反“扫荡”作战中,依照毛主席同志所制定的:“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作战巾的外线作战”等战略战术原则,艰苦奋斗,克服困难,军民团结一心,机动灵活地打击了敌人,让抗日战争真正成为一场人民战争,最终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山地回忆读后感篇六
一、认真诵读作品,把握人物形象。
二、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
三、初步了解作家的创作倾向和艺术特色。
四、进行小说阅读的比较总结,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学设想][来源:高&考%资(源#网]。
一、重视文本诵读。本文篇幅不长,可以花不多的时间,通过诵读,领会作品。
二、关于背景,可以在诵读作品后由学生提炼总结,借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在阅读或诵读作品后,只须概括出,故事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而且是抗战最为困难的时期即可,因为这两点是这篇小说人物形象产生的依据。
三、布置学生阅读孙犁的一些短篇小说和同时期其他作家创作的同一题材的作品,以“战争小说”和“抗战小说”为话题,进行比较鉴赏,从而总结孙犁作品的创作特色,也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四、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介绍作者和乡土文学。
二、分析妞儿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孙犁的一篇战争题材的小说——《山地回忆》。料想大家经过预习后,会对这一定性表示惊奇,为什么呢?我想大家可能会觉得战争题材似乎不是这样写的。请大家一起来回忆,我们读过哪些战争题材的作品,这种题材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可能的答案有小说,电视,电影等等。特点无非是场面宏阔,炮火硝烟,残酷凄惨之类。)。
在众多的作家中,孙犁描写战争有他独到的视角,下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这个作家的基本情况。
二、介绍孙犁及其作品。
关于孙犁其人。孙犁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东辽村人。孙犁到安新县同口镇小学任教,他在这里初步了解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在创作题材和思想感情上都有所积累,白洋淀成为他以后最优秀的作品中人物故事的背景。1937年冬,他参加党领导的抗日运动,在冀中地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39年,孙犁到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冀西山区的阜平城,在刚成立的晋察冀通讯社做通讯指导工作。1944年,孙犁到延安,在鲁迅文艺学院学习和工作。1945年重返冀中参加土改。1949年后,到天津日报社工作。从1939年起,先后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小说,后又创作了《风云初记》《铁木前传》等长、中篇小说。
关于孙犁作品。“五四”以来的小说创作中存在一条乡土文学的脉络。鲁迅先生最早即被称为乡土艺术家,他本人也曾从乡土文学的角度评述过文学研究会的一些青年小说家的作品,之后有更多人写出这类小说。他们主要写的是农村生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风土人情。例如鲁迅等人之写浙江,沈从文之写湘西,萧红萧军等人之写东北,以及蹇先艾之写贵州,废名之写湖北等等,留下了一系列的优秀作品。从这个意义上看,赵树理之写山西,孙犁之写河北,各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物风情,继承了乡土文学的特点,进入这重要的传统。但他们又有较大的差别。上述乡土文学作家,当他们写作时,都已离开故乡,寓居各地,鲁迅先生曾将这种作品与“侨寓文学”相比。他们的作品也因之较多流露对故土的离愁别绪,怀念中还时感失落,鲁迅先生曾评述到蹇先艾“心曲的哀愁”,许钦文“无可奈何的悲愤”,还评述到萧军“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难的人民”“搅成一团,鲜红的在读者面前展开”的“作者的心理”。赵树理、孙犁等人就不同了,他们都身处故乡,生于斯、长于斯、生活战斗于斯,作品中自然表现出与上述作家完全不同的心情和精神。作为“山药蛋派”和“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写作风格,对后来写作农村题材的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孙犁的《山地回忆》这篇小说。
三、把握小说结构。
小说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是故事的缘起,由见到故人引起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第二部分(从“就是因为袜子”至“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写“我”与女孩子在河边相遇、相识。
第三部分(从“我洗过脸”至“纺,拐,浆,落,经,镶,织”),写“我”与女孩子一家的交往和培养起来的深厚情谊。
(这篇小说不以情节曲折取胜,因而无须多加分析,更值得注意的是它的人物和语言。)。
四、分析人物形象。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那位女孩子,她没有姓名,她的父亲也只是称呼她“妞儿”,这是极为普通的称呼,几乎可以用在所有的女孩子身上,这是孙犁小说常用的手法,例如《荷花淀》里的几位可爱的女子也大多没有姓名,这说明这个或这些美丽动人的人物,只是冀中地区千百万美丽动人的人民的代表和缩影,但她或她们又绝不是一个“集合概念”,而是一个或一些有着丰满形象的人物。我们从这篇小说的叙述和描写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那位女孩子的形象。(启发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对其形象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这个女孩子有这样一些性格特征:
一是爽快率直,甚至还透着点泼辣。她在河边洗菜,“我”在她的上水洗脸,她就不高兴了。于是朝我喊:“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当她听到“我”的“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的辩解时,更加恼火了:“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洗屁股,为什么不脏?”不仅毫不让步,反而有些“得理不让人”了。这就是“我”和她的初次见面的情景,初看起来,这个女孩子简直太过厉害,很不友好,很快我们就发现不是这样,这只不过是她坦率的性格的自然外露而已,正如她的姥姥说的“她不会说话”(意思是不懂得婉转,没有世故)。这样写,也有点“欲扬先抑”的意思。
文中还多次写到女孩子的笑:“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说着就笑的弯下腰去”“她笑着用两手在冷水里刨抓”“‘占了北平,我们就有洋布穿,就一切齐备!’女孩子接下去,笑了”等。她的笑是那样的开朗、无遮无挡,就像开在深山石崖上的山花,灿烂、自然。
二是质朴善良。这可以从她给“我”做袜子(使她的父亲没有袜子穿了),给“我”做好吃的(引起她父亲跟着“沾光”的议论)等情节中看出。
三是勤劳能干。她不仅会干一般的家务活计,任劳任怨,而且要强好胜,什么都想学会。她四天的功夫就用手工缝制出“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绽”的袜子,有了织布机,她就很快地“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这最后几个动词,一字一顿,很有感染力,尽管中间有些工序我们难以确定其准确含义,但我们读后分明感受到她的勤劳和智慧,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啦,依旧“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
总之,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和把握,我们可以知道,孙犁的小说,不论是写孩子、妇女,还是干部、战士,都始终洋溢着生活的深情,人的深情,主要表现为在浓厚时代气氛下人民大众与革命者之间的血肉情谊。孙犁理解这些,热爱这些,歌颂这些,他总是在生活之中,在人物之间,与他的形象共度艰辛,共享胜利。
五、布置作业。
1认真揣摩人物语言,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2阅读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见《语文读本》第三册)等,体会孙犁作品的特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分析小说的语言特点。
二、总结孙犁的创作特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简要的环境勾勒。
任何小说都离不开环境描写,《山地回忆》自然也不能例外。但是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实在精彩。说它精彩,就精彩在简要上。“要”是不可或缺,“简”则是干净利落,仿佛稍多一点的描写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会损害小说的精练完美。例如开头的部分有处描写:“阜平的农民没有见过大的地块,他们所有的,只是像炕台那样大,或是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地。在这小小的、不规整的,有时是尖形的,有时是半圆形的,有时是梯形的小块土地上,他们费尽心思,全力经营。他们用石块垒起,用泥土包住,在边沿栽上枣树,在中间种上玉黍。”不多的几句话,既可见冀中人民的生活艰辛,也可见冀中人民的勤劳智慧,还可见冀中人民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支援抗战的牺牲精神和崇高品德,真是一箭数雕,言简而意无穷。
二、清新自然的语言[来源:高&考%资(源#网]。
孙犁的作品语言很有特色。现代文学史上,仅凭语言习惯和风格就可以判断出自那位作家之手的作品并不多,屈指可数的几位如鲁迅、沈从文……孙犁无疑也是其中之一。语言,尤其是对话,是孙犁创作中极为精心的方面。他的语言文字总是清新、明快、流畅,能描尽乡土生活的诗情画意,含蓄的情感又常真挚得深沉、浓郁,能表现出独特的文体美。缺少这些语言对话,便没有鲜明美好的人物形象,也没有这些动人的小说。
有些对话看似平淡,其实蕴涵深情(这一点要特别强调,或努力启发,使学生在诵读中加深体会,否则马虎的学生就会失之交臂)。例如下面这段对白:
“可是我们八路军,是非到十月底不发袜子的。这时候,正在打仗,哪里去找袜子穿呀?”
“不会买一双?”女孩子低声说。
“哪里去买呀?尽住小村,不过镇店。”我说。
“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这一组对话中,并无什么优雅的辞藻,可真是活灵活现,今天读来,只感到人物还栩栩如生,“我”的话,句句仿佛是被动的回答,但巧妙地交代了时代或生活背景,女孩子的话,一开始仿佛在试探,进行得很“慢”,等她知道了明确的答案,节奏突然变得很“快”。“我”可以帮你做,“我”家在什么地方,“我”有布(也愿意给你使),尽管中间加入了不可或缺的动作,还是几乎没有余隙。仿佛不容对方考虑,事情就这么定了。可是等到“我”真的前往时,女孩子又说“你这人倒实在,叫你来就来了”。从这里,我们分明看到女孩子美好的心灵和矫羞的情态,真是回味无穷。
即使是交代性的语言,作家也不是随便苟且。例如小说的最后说:“他说妞儿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还像小时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当年的女孩子早已为人妻、为人母了,可是美好的心灵和要强的性格没有变,由此可见,“我”怀念她,就是因为她的美好和进步,决没有什么个人的情愫。寥寥数语,包含的内容很丰富。
三、小说的叙述方式——倒叙[来源:高&考%资(源#网]。
这篇小说,最重要的道具就是那双土气而又特别厚实耐用的袜子,做袜子要用布,所以小说就从布写起,不是写那块做袜子的布,而是写在解放后的天津买一块布带给乡下来的农民代表,作品由此写到过去生活和战斗过的阜平乡下以及乡下的值得怀念的人。这种倒叙的写法,一方面给人特别真实亲切的感受,凸现出作品的现实主义传统,另一方面,也巧妙地烘托出当年的半块布头、一双袜子的深情。
四、孙犁小说的特点。
孙犁与他同时代的作家相比,有他自己独到的地方。总的说来,孙犁的作品具有特殊的美感,他的作品,不仅有美的乡土、人物,美的思想感情,还有美的语言、文体,有人称他的小说为“散文化的小说”,甚至“诗化的小说”,都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使孙犁的小说建立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和品位,独树一帜,影响深远。孙犁的成就,是他生活、思想、艺术长期积累凝聚的结果。
首先,孙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他长期生活在人民中间,与他们同呼吸,共患难。他对生活的体验、分析和研究,就是感情积聚的过程。理解这一点,可以从他篇幅短小的作品入手。他的作品,未必有宏大的场面,曲折的情节,可是有一种感人至深的力量,能使人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孙犁在《文学和生活的路》中说:“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达到一种极致。在一定的时代,在一定的环境,可以达到顶点。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我的文学创作,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这是对他的小说最好的诠释。
其次,孙犁善于表现生活中的美。孙犁的小说,不写那些残酷的战斗,激烈的场面,血腥的遭遇。用他自己的话说,写的是“战争对人的生活,对人的心灵的影响”。这可以说是孙犁选取题材、反映生活的特殊方式,也就是独特的艺术角度。他更愿意写战争环境中人民群众多方面的丰富的生活情态,尤其热衷抒写女性的真善美。她们也参加战斗,但她们有他们的生活以至爱情;她们面对残酷灾难,她们更珍惜自己的希望和盼求、欢乐和幸福。而对这希望、盼求、欢乐、幸福的描写,正是孙犁作品中最美、最有特色的篇章。他在《孙犁文集自序》里说:“我喜欢写欢乐的东西。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她们。”这道出了他善于写妇女形象的根由。
不可否认,人民一心抗日,支持战争,对胜利的信念,以及他们在战争中的成长,迎击敌人的英雄气概等等,这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本质表现。而孙犁的小说,正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真实而又深刻地反映了这些本质的某些方面。如果承认生活是广阔的,本质的表现是多方面的,那么我们既需要正面描写战争并充分表现其残酷性、艰巨性的作品,也需要孙犁这种深刻描写“战争影响”的作品。这样,才能全面地反映生活,也丰富文学的宝库。
另外,孙犁重视创作技巧、表现能力,他的小说是建立在现实主义的牢固基础上的,是生活的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但作品又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浪漫的色彩。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他写的是乡土人物,但创作中很少方言土语,也不借用民间通俗文艺的手段。这些都表明他的创作是精雕细刻,追求美丽的。
五、布置作业。
经过讨论,我们对孙犁的小说艺术有了初步的认识,建议同学们通过阅读、上网等手段进一步阅读孙犁的作品以及有关孙犁的评论,可以尝试写一篇关于孙犁的分析报告,也可以以“关于孙犁”为话题,写一篇读书报告或文学评论,然后大家来交流。
山地回忆读后感篇七
《山地回忆》作为孙犁众多作品中的一个,并不是最具代表性的,但在当代文学的作品中,却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部短篇作品。它并没有像其他小说一样来直接描写革命,却通过主人公“我”最朴实的经历表现了军民之间关系的亲密。
这是一部回忆性的小说,整篇小说结构完整,思维缜密。回忆性小说往往分三个阶段来写:现在,过去,现在。其中第一个现在指的是引起回忆的事,“过去”指回忆的事,而第二个现在指回忆结束后的总结。孙犁的这部《山地回忆》便是采用了这种写法。
小说开篇便写到“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参观天津的工业展览会”,又因为“我们是老交情”,所以“我”决定在他“临走的时候,我一定要送点东西给他”,而我想送的便是几尺布。由此便引出了后文我的回忆。
回忆的内容是我当年与农民一家和睦相处的事。从我与女孩在河边相识,通过谈话而成为朋友,然后到女孩家与他的家人认识,相处到我的离开。
小说的最后则是我同大伯一同到百货公司去买布。
这一切发生的都很自然,让读者看不出一点的虚构成分,可见作者的功底深厚。
小说以布为线索贯穿全文,紧紧围绕布来写故事的发生发展。
小说开头写我想买几尺布,而我为什么偏偏想起买布来,便自然而然的引出了下文。
小说虽是以阜平来的农民为开头与结尾的,但他并不是小说的主人公,而是他的女儿。
主人公我与女孩认识是在1941年的冬天的一个早晨,我在河边洗脸时,遇到了正在河边洗菜的女孩,一开始是因为他们站的位置而引起女孩的不满,后来他们便开始讨论起卫生问题。二人很谈得来,对对方都产生了好感。当女孩看到我没有穿袜子时,便问了原因,而当我说到“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去做呀”时,女孩说了“我给你做”,“你要是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而这也使我认识了女孩一家。
在部队在这里驻扎的日子里,我与农民一家人的感情也越来越好。
而小说的结尾又用我陪大伯买布作为结尾,首尾呼应,使得小说脉络清晰,结构严整。
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女孩很热心、善良,心眼也很好,从她为主人公做袜子这件事中便可以看出。女孩还很会说话,和主人公很合得来。同时,她还很勤劳、能干,愿意接触新事物,文中说主人公的袜子所用的布是女孩“纺了半年线赚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女孩的勤劳的品质;而最后那句“还像小时候那样,就是喜欢新鲜东西,说什么也要学会”则写出了女孩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喜爱。
小说并没有写太多回忆的事情,但仅仅是几件小事,却也足够让我们去体会其中的韵味。通过这部小说,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八路军战士与群众相亲相爱、互帮互助的和睦场景,这体现了当时的写作特点,符合当时的写作要求。
整部小说笔调细腻柔和,语言简洁朴素,给人一种甜蜜、温馨、幸福的感觉,很符合回忆美好过往时的感觉。
通过这部小说,我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当代小说都是充满革命味道的,而这种接近人得心灵感受的小说是很受人欢迎的。
山地回忆读后感篇八
近来在读一本好书叫做《文学回忆录》,也推荐给大家看看。
试看开课引言的一段话,气势磅礴,底蕴雄厚,“总能使诸君听完后,在世界文学之内,不在门外。”
《文学回忆录》在刚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感觉是这样的:回忆录,既是回忆肯定令人沉思,沉思而必定深奥,深奥也就免不了难懂,难读。既是录,则会冗长,所以书本肯定很厚。不想大家咋一听到本书是否也有这样的第一反应。
《文学回忆录》里所有的内容都是木心先生的总结,分析,思想。但这本著作却是他的学生陈丹青记录的,先生讲述,学生笔录,进而思想得以传播。这种做法颇有点古人游说,而弟子载其言以为书的味道。在这方面,孔圣人可以说是最好的范例。本书也提起孔圣人,人人尊孔而奉为圣,而木心却看不起孔子,贬其为“伪君子”,木心说,孔子想要塑造人,却把人扭曲的不是人。这句话有深意,源远流长,值得深思。
《文学回忆录》厚厚的两本书,跨度很长,从远古的希腊神话故事开讲,到近现代的魔幻现实主义而终止。时间跨度长,历史悠久,内容也就丰富多彩。虽然书的主体是对文学的分析与概括,但也包含了对其他学科的谈论,哲学最为贴近。
我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通过木心独到的分析与谈论,读者至少能从卷帙浩繁的文学中找到一本或是多本适合或是喜欢的作品,能够更好地选择我们知道或不知道的一些作品的精华去品读,从而在我们选择读物时有个清晰地轮廓。
我喜欢的理由在于,文学回忆录不仅仅谈文学,而能通过表象去看本质,更深入的认识某个人,看清某个历史时期利弊,批判不合理的社会体制,融入一种浓烈的觉醒意识。不得不为人所敬佩。
这是木心讲课的记录,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一本书,或者也可当作是一系列的课件。不同的在于,我们作为学生,老师的课件放在了u盘里,而木心的讲述写在了陈丹青的笔下。
既然是老师讲课,就我们大学生的学习状况而言,描述课堂不外乎枯燥,无聊。回到我自己最开始的疑问上,会不会因此而让这样的书变得难读呢。
读过之后,才明白这样的担心有点多余了。我们开设的课程里似乎有这样类似的,如《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世界文学简史》。里面也讲述了很多的文学大家,但那样的书实在难以静下心读一读。
《文学回忆录》毕竟还是一本课外读物,不等同于教材。也就没有那么神圣不可侵犯严肃。书的编写排版都是很精美,拿到手给人的感觉就很舒适,清新,简约大方。虽说这是一个很表面的东西,可能不重要,但是我们在拿到某本书的书的时候,总会有看着就想读或不想读的感觉。不能否认,感官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兴趣取向。
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这本书之所以不是难读。在于木心讲学的方式,不是那种枯燥乏味,也不是严肃难以靠近。一些本来会让我们模凌两可的东西,木心善于用自己的方式,让听者更易于理解接受。讲课时也讲究轻松自然的氛围,其随意性,我想这段话可以是最好的概括“希望大家读《道德经》有疑难,有问题,可以找我,电话是,我总是在家的。”另外,自己站在一个高位,作为一个有声望的学者,却总是成听者为“诸位”,很显然是把大家和自己摆在了一个平等的位子,没有摆阔绰,其乐融融。陈丹青笔下又很好的呈现了木心先生的讲学现场,也让这本书活灵活现一般。
那天我跟影子说,要是我们的教材也能像《文学回忆录》那样编写的话,那该多好!
影子回答说:“你别这样说,要是教材真是这样的话,你也不一定就爱看了。”
我细想一番觉得影子说的没有错,真要是把教材改版成那样,我肯定自己不会去看,至少不会这般用心,只是关于原因真说不清楚。
我只想探讨一个问题,一个大家都觉得会是次要的问题。关于教材我不说它的内容编的好不好,值不值得读,我没有认真读过教材,没有资格道是非。
但是我能够谈谈想不想读的问题,感觉所在而已。教材给我们的第一感觉就是提不起阅读欲望,这就好比男人看到没有性欲的女人就不能勃起一般,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教材的文字排列,要么就是如蚯蚓一般到处乱钻,要么就是满地芝麻。总让人看得头昏眼花。要说那些都是知识吗,都是必须掌握的要点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在考试前求老师给重点,就不会像求甘露一般饥渴了。
突然很怀念小时候上学时的读本,有些简单的图画,文字也不多,关键很多书还都是彩印的。一本在现在看来并不是很厚的书可以学一个学期,而不像现在无数的课程排满了课程表,每一本书都跟《辞海》一般,可在几个星期完成。不要说孩子心智发育还未健全接受能力不够强,当然像我们今天这样学的多。而我想说,小时候没有天才的禀赋,长大了也做不了天才的事。孩子们还很天真,对什么都很忠贞,学习就是学习,他们要专注得多。
其实,教材也可以成为我们一本爱不释手的读物,而不总是被逼无奈。
山地回忆读后感篇九
发包方:(以下简称甲方)承包方:(以下简称乙方)。
甲乙双方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有关规定,本着平等互利、自愿的原则,经双方充分协商,达成如下协议,特订立本合同,以便双方共同遵守:
一、甲方自愿将云霄县和平乡吉坂村滑石板山地(四至界限:东起王义华、王义平、杨庭先地埂;南至滑石板大沟;西至王云飞、王初明、王海正、苟清山地埂;北至路)。合计30亩山地承包给乙方种植果树(枇杷树)。
二、承包期限为20年,自2005年05月05日起至2025年05月05日止。
三、承包费用为每亩每年200元,每年共计6000元(面积为30亩),20年共计120000元(大写:壹拾贰万元整)。
四、包费支付方式:于合同签订当日一次性付清:
五、在土地承包期限内,如有土地纠纷,有甲、乙双方共同负责解决。但乙方所承包的土地被依法征用、使用时,甲方不予负责。
六、乙方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后,只能用于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农林果用途。
七、在土地期限内,乙方有完全的自主经营权和对土地的管理使用权,并且享受国家林果政策补助(其余所有补助如退耕还林等属于甲方享受)。同时一切生产费用和损失均由乙方承担。
八、在承包期内,乙方有对土地的流转权,但需经甲方同意方可进行流转活动。
九、随同土地的承包,甲方将原铺设的水管的使用权一并交付乙方管理使用,乙方同时做好对水管维护管理和对水管的更换,费用乙方负担,如有纠纷由甲方协助解决。
十、土地承包后,乙方要注意安全生产,若出现安全责任事故,一切责任由乙方承担。
十一、承包期满后,乙方在承包地上的一切地面附着物、设备(水池、电路等)、生产用房等,无偿归给甲方,乙方不得以任何理由毁坏、拆除。
十二、违约责任:
1、协议生效后,甲乙双方均不得违约,如有违约,有违约方支付对方总承包金额(20年承包费)2倍的违约金。
2、甲方违约造成乙方损失的。除上述规定外,还应承担造成的损失和支付造成实际损失的当地同期银行利息3倍的处罚。十三、协议生效后,如有特殊情况需要变更和解除合同的,由双方协商解决。
十四、本合同一式三份,签字盖章后生效,并各持一份。十五、未尽事宜,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甲方(盖章):
乙方(签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山地回忆读后感篇十
“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是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这篇小说是孙犁先生回首近十年的岁月里的一个小小片断,他以朴实无华的文笔流动着脉脉的情义,而最成功的人物形象是那位战火纷纭之中生长在穷山恶水的那个小女孩。
她爽快活泼,山沟沟里的女孩子带着一身天然野生的味道,一出场她抱着一篮子水沤过的杨树叶,高姿态地指责作者“我”的无理,“我”本是一时挂火,待看到严冬的河滩上,在日本鬼子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看到穿着单薄的.蓝色破袄裤的女孩子,“我”的火气没了,道歉退了一步,而女孩子仍旧为难他,口齿爽利,弄得“我”哭笑不得,紧跟着小女孩对人的真诚,都融入了她的笑声里,她知道是“我”是解放军要打败日本鬼子,又热情的帮“我”的做袜子,短短的小文,仅仅是平实的生活细节,却似乎让读者忘记那是在血肉纷飞的那个年代,仇恨欲望交织的黑暗岁月里发生的。
无情的战火竟没有毁掉人们的朴实与纯良,年青的人依旧那么纯净,彼此之间的感情的自然亲切,好似大山里的水土一样无声而自然地存在的,女孩子喜欢学新鲜的东西,她是清新的,倔强的,充满着生气的鲜活的人。这是大山给予她的,外界玩弄的是是非非,一抹抹的仇恨,她心知肚明,却更在意的是最后的光明终将会到来的,所以当她遇上“我”,知道“我”去打日本鬼子,不由得主动为“我”做袜。
孙犁先生的文风清新自然,写普通人的平凡事,足见美是蒇在每个人的心底,是人性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而通过欣赏美,让人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是一部成功作品的重要因素。
:语句老成。
山地回忆读后感篇十一
山地回忆心得体会,从一个人的角度来看,当山地长期深入其内部,这个人可能会有很多不同的体验,在这段长期间内的各种景象、声响和气味,都可以留下记忆,使个人获得一些文化遗产和体验。这些记忆可以被称作山地回忆心得体会,使每个人得到更多的智慧和体验。本文将结合自己亲身体验的情景,就山地回忆心得体会进行分析探究。
第二段:人与自然的关系。
山地区域的心理环境和气候,呈现出坚韧和美丽,并促进了心灵和生命的平衡。山地是一个对所有生命都充满强制措施的土地,但它也是一个令人兴奋、美妙和多彩的地方。登山活动可以帮助人们找到未知的内部力量和动力,以处理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第三段:登山中的情感。
登山可以让我们接触到自然的奇妙之处,那里的山水、花草、树木、鸟兽等,都有动人的色彩和强大的吸引力。登上山巅可以看到壮丽的背景和震撼的光景,也能使人获得视觉体验上的满足。同时,登山还常常会因为体力、天气和环境等因素产生情感波动,会产生挑战和艰辛的情绪,但在攀登重重困难后,到达终点的那一刻,心中的感动和喜悦也是令人难以言喻。
第四段:社交网络与人际关系。
在登山的过程中,如果结伴而行,这样的旅程也可以促进社会网络和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加强。不同的夥伴共同分享的旅程历程,也是一种人际体验。在群众性的登山活动中,大家可以共同克服困难,鼓励和支持彼此,激发集体智慧,同样也升华了个人与集体价值观念,因而这种体验往往会令人难忘。
第五段:总结。
山地回忆心得体会,对于众多的登山爱好者而言,借助山地人文环境的引导,从而提高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和思考。登山独具的意义、价值与人生的奋斗精神是紧密相连的。此外,山地回忆也突出了个体的体验和价值,是个人成长、人生的宝贵总结与积累。山地是一个宏伟而神秘的自然世界,让我们在这样的地方去探寻,不仅能够找到山峰,更重要的是寻觅人生,找到人生的意义所在。
山地回忆读后感篇十二
这本书写的古老英国的庄园秘事我个人很喜欢。
华丽而奢靡的派对,富丽堂皇而古朴神秘的建筑,沿袭爵位而底蕴深厚的家族,严格的等级制度,彬彬有礼的英国上层贵族与仆人之间维系着和谐的人情关系。
这本书采用回忆与现实穿插的写作手法,由电影剧本串联起来的故事,影片所拍摄的正是这个古老家族的故事,它要重现过去,而“我”是那时唯一存活到现在的知情人,所以导演找到“我”。在这里所有线索都在串联起来,前后可以相互解释,很完整。
整个故事与一件充满疑点的“自杀”案有关,多年后电影制片人乌苏拉·莱恩找到“我”企图填满故事中未知的空白,的确过去的那件事“我”几乎全程在参与,但是这件隐秘关乎哈特福德家族的声誉,不能让它暴露在公众的视线之下,所以“我”一直守口如瓶。
这种回忆式的小说向来是我无法抗拒的,充斥其中的怀念气息是那么迷人。此外,本书多次引用报纸、信件、公函等上的内容来佐证其真实性,当然是虚构的,但是引用过去的权威性公正性的文章的这种情节设计也是相当新颖。因为这种文体一般不带有感情色彩,就像除了“我”以外,还有别的文书记载着这段历史,很奇妙的感觉。
很多事情,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不会知道的。那些情感,那些纠结与徘徊,那些妥协……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感同身受。
《雾中回忆》这本书全程以内聚焦视角“我”来叙述故事,“我”是女仆格蕾丝,是个旁观者,在里弗顿庄园里,仆人守则里有这么一条“没人注意到你时,就表示你将工作做得很好,你成功了。”所以“我”一直是充当背景般的存在,这种身份上的特殊性给了“我”得以知晓秘密的权利,这也是当时时代的特征,给了“我”便利性,这个角色定位的很好。
如果是现在,难以想象人们在做某件秘密事件的时候,旁边有人不会被察觉。虽然回忆与现实交杂,插叙倒叙并用,但总的来说二者都是以时间的流逝为走向的,从前到后,可以串联起来。随着格蕾丝的回忆,过去在我眼前复苏,恍如昨日。我不免也带上了个人感情去阅读这个故事。
主要说说哈特福德姊妹花,姐姐汉娜和妹妹艾米琳。两人都是极为美丽的,外貌出众,性格鲜明。
汉娜是我很喜欢的角色,这段描写打动了我“戴维转身,对罗比说了些话。他回头看看汉娜,她再次开始在袋子里东搜西寻。戴维一定告诉她说,罗比也需要一个幸运符。……火车再次响起笛声,冒烟,月台上弥漫着蒸汽。长长的车轴鼓起,呻吟,开动,慢慢向前驶去。汉娜站在月台上,仍在搜寻袋子,看样子毫无所获。最后,火车开动时,她抬起头,将绑在头发上的白色丝缎扯下来,塞进罗比张开等待的手中。”
我觉得特别浪漫,两人明明只是萍水相逢,不对头,汉娜的临时起意真的超出我的意料,在之前的描写中,汉娜特别讨厌罗比。
艾米琳是个渴望安全感的小孩子,她单纯,有些叛逆,希望快快长大,她渴望爱情,她一生所追寻的那种爱情只是一种可怜的安全感,她需要的不过是一个待她不同的男人罢了,罗比因着想见汉娜的缘故,多次赴艾米琳的约,艾米琳把那种守约,有求必应当成他爱她的证据,她以为自己爱他,其实不过是一种需求感罢了。
最后在那种危急情况下,汉娜开枪打死罗比,她选择了保护妹妹,没有与爱人私奔,亲手杀了自己所爱的人,她内心充满了痛苦,但是那时没得选择。
比起罗比,艾米琳更爱姐姐,她为了保护姐姐,谎称罗比自杀,她只是个害怕被抛弃的小孩子,她一直在寻找一种安全感,一种别人对她无理由的忠诚和在乎,那能让她安心。
姐妹俩的命运都是悲剧性的。没有得到好的结局,汉娜那么善良,一生都在奉献,她有一种责任感。这个关于“自杀”的秘密,“我”守约没有说出去,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临终前“我”嘱咐孙子马可斯要等“我”死去再听最后一卷录音带,所以也算守约。仆人守则的另外一条“你的所有行为都直接反应这个家族的管教,你不能使他们蒙羞。紧守他们的秘密,赢得他们的信任。”
秘密一直存在,不是吗?总要有人去守护它。
山地回忆读后感篇十三
很小的时候,当我第一次捧起秋叶,惊叹于生命的美丽。那仿佛一碰即碎的叶片,清晰而苍老的脉络,褐黄而沉重的叶色,确确实实拨动了我那颗仍有些惜懂的心。轻踏早已枯黄却苍劲的草地,初次感受到生命的无奈与坚强。史铁生是一位坚强的残疾作家,然而在他背后有位更伟大的母亲却鲜为人知。不经意间,眼前总会浮现出这样一组镜头:史狠命地捶打自己两条失去知觉的腿,对他的母亲吼:“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去抓住史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简简单单的几个字,包含了做母亲的对儿子多少深情,沉淀了多少对生命的无奈,又升华了多少女性的坚强!可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在一个落寞的秋天永远离开了史铁生,弥留之际牵挂的依旧是“我那有病的)l子……”
隐隐地,有一种痛感自心底浮起。我想那个伤感而复杂的秋,已是长久存活在史铁生心中,根植于成长的足迹里了。
看过报上的一幅画:一条鳝鱼在一口烧热的油锅内弓着身子。画的配文大意是说,下油锅的鳝鱼极力弓着身子,厨师不解,取出刀具剖之,才知其腹内怀有一条小鳝鱼,它是为保护腹中的小生命而努力弓起身体。
我常常在阴郁漫长的午后一遍遍想起那条弓起身子的鳝鱼,一遍遍想象史铁生母亲生前对儿子的不舍与眷念,它们就像挂在屋檐下风干的萝卜条,让我忆起母爱曾是那样饱满、丰润和绚丽多彩。
秋以自己独有的魅力征服了它的热爱者,它让整个世界变得敏感而易伤的同时,也为自己垒砌沉重而悲壮的坚强,母爱展现在人们面前。
母爱的感觉就好比喝茶,一口一口地品尝,夏天凉爽,()冬天温暖。初秋的夜给人的局促和失落心情瞬间消散,那是因为母爱神奇的力量作用。
当秋日以它最炫目的光彩走进我们渴盼已久的眼帘时。母亲,该会有一枚心形的红叶落在您苍老而褶皱的手掌里,那,是我对您的敬爱。
山地回忆读后感篇十四
安娜此刻就在海边,望着远方墨黑的海天交际线,任凭清凉的海风抚摸她的长发。那与玛妮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一起划船,诉说各自的秘密;一同采蘑菇,敞开心扉的拥抱。
《回忆中的玛妮》讲述的是一段在黑暗中悄悄结缘的奇丽的友情。安娜是一个早年失去父母的女孩,因缺失了爱而变得冷淡无情。她总是独自一个人在海边发呆,拒绝所有人的拥抱,不回应所有人的关怀。在一个偶然的黑夜,安娜“遇”到了玛妮,两个年龄相仿的女孩从此结下了一段深深的情谊。在玛妮真挚的关爱和陪伴下,安娜从一个冷漠的“怪胎”变成了人见人爱、友善活泼的女孩。在安娜感到孤独的时候,玛妮总是温柔地安慰她:”你是我永远的好朋友,我会一直陪伴你的!“在安娜感到怨愤的时候,玛妮总是理智地劝慰她:”他们其实是爱你的!“在安娜感到痛苦的时候,玛妮总是紧紧地拥抱她:“在所有的女孩中,我最爱你!”这份友情珍贵又温暖,像阳光的味道,温暖着安娜的心,教会她信任与爱。
让人惊讶的是,当我以为安娜和玛妮从此会一直相伴到老的时候,却发现玛妮竟是安娜外婆的化身!玛妮其实只是安娜心中的幻象。因为安娜小时候经常听外婆诉说她童年的故事,所以在内心里塑造出了一个年轻时光的外婆,成为她内心一直渴望的好朋友。发生在安娜身上的变化就像一场美梦,迷离又美妙。逝去的外婆给安娜童年播种的爱,却化身为了玛妮的友谊。这份友谊虽然是虚无的存在,却真挚而细腻,是身为孤儿的安娜内心最渴望拥有的。正是这样一份友谊,没有血缘关系,却充满了浓浓的爱,温暖了冷漠、自闭的安娜,帮助她在漫漫黑夜中迎来了光明。当光明来临的时候,玛妮消失了,安娜从此变得开朗,放下了怨恨,学会了宽恕,也结交到了现实中的好朋友。玛妮成为安娜心中永远的回忆,而回忆中的玛妮象征着那份真挚的友谊,将一直支撑着安娜快乐地度过一生。
对于安娜,她缺失了亲人的爱,却从玛妮那里获得了跟亲人的爱一样珍贵的朋友的爱;而对于玛妮,安娜回报了她同样的爱。在玛妮因害怕风车独自哭泣时,安娜拥抱她,安慰她,给了她勇气。友谊就是这样,它不会亏待任何一个人,有感情的付出,就会有感情的回报。
我有一个朋友,因为小时候父母工作忙碌没有陪伴身边,成长的过程中缺少了父母的关怀而时常对人发火,以至于没有人愿意与她交朋友。但她渴望有朋友,每次分组活动时,她都希望和我在一起。我虽然一开始也讨厌她,又有其他同学也想跟我一起,但我不忍心让她独自一人,所以我就答应了她,并尝试着了解她。没想到,这一次次“被动”渐渐地化为了主动,我发现了她身上的许多优点。她虽然朋友不多,但她对待友情非常认真和执着;她虽然经常发脾气,但当我受到非议而委屈时,她会挺身而出为我辩解……我们之间,逐渐建立起了信任与关爱。我发觉当时自己努力去理解她的心思没有白费,终于换来了彼此的真心。随后,我的主动融合让我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挚友。现在,我们经常会带小礼物给对方,我们从不吝啬彼此的拥抱,我们会一起克服困难。
友谊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你需要他的时候,来感化一切的困难。友谊像一块坚固的盾牌,为我们抵挡伤害;友谊像一件冬天的大棉袄,温暖的着我们脆弱的心;友谊又像一艘大船,载着我们过千难万险,乘风破浪。每个人都需要一个真心的朋友,就像安娜一样。安娜有这样一个知心的“幻想”的朋友,与她分享心中的点滴,她很幸运。这一段美好的回忆将会永存她心间。
安娜和玛妮的故事还告诉我们,友谊的互化总是有先有后,如果我们像玛妮一样,先付出友情,也许能更快地收获友情。无论玛妮是幻象还是真人,她都是安娜的知音,她愿意付出爱——不管有没有回报。当然,现实中的友谊不会像小说中的玛妮一样从天而降,所以我们要去当那个先付出友谊的玛妮。如果我们人人都像玛妮一样,先付出真心,让这种感化一切的友谊在人人心中生根发芽,那么,陌生人之间将不再有嫌隙,整个世界将会变得阳光、热忱,并充满爱与信任,那将会有多么美好!
山地回忆读后感篇十五
睡不着,读了一篇四川人写的小说,叫《回忆》,写得不错,每一个情节就像电影一样在脑海里放映。
一座城,两个人,开始了他们这辈子也忘不掉的记忆。
又是一天忙碌的工作,他回到家,躺在床上,渐渐的,他闭上了眼睛,她出现在他梦里,那个女神一般的女孩。
她总是可爱的像个孩子,一次他们的朋友过生日,他们一起去超市选零食,她每看到一个可爱的东西都会发表评论,然后笑起来可爱得像那个东西一样。她总说他是二货,他确实有点二,读书的时候从来不是翘楚,从来都是老师批判的对象,从来都是别个欺负的对象,她喜欢看一个叫天天向下的节目,他不知道,她说他老了,不紧跟时尚潮流啊。他们一起去汉堡店吃汉堡,她说他喜欢吃生菜,他把自己的生菜也给她。她喜欢把番茄酱敷在广告纸上然后把薯条蘸着吃,他说把广告那个颜料都吃进去了,她说她喜欢,怎么?他傻笑着,很二很二,她说他唱歌很好听,他有一首专属她的歌,只唱给她听,一次同学聚会,他的同学看到她,说喜欢她,聚会结束非要送她,他拉着她,告诉他的同学,我的女朋友怎么让你送?他觉得当时的他特男人。
忘记了是哪个夜晚,他们和朋友一起去玩,他不知在哪里弄来了一辆摩托车,各自回家了,他送她,说带她去个美丽的地方,那里确实很美,在回家的路上,她一直靠着他,说他的背很踏实,很温暖,他脸红了,心跳加速,不断的克制自己的激动。以后他每天都去借那辆摩托车,想再让她靠一次,哪怕一次,每天,他都会开到她家窗户下面,哪怕能看个影子,就满足了。终于又一次他盼到了,他还是送她回去,可是她一直到家门口都没靠,后来她说因为那天冷才靠的,他说哦。
也忘了是因为什么,他们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她老家玩,一个上午他们去爬山,在山涧里追逐,打水仗,她妈妈打电话叫他们和朋友们回家吃饭,可是她的脚背鞋子打红了,他说背她,她说不,可能因为她穿的裙子吧,她还是走着,他牵着她,她的手软软的,滑滑的,他又激动了。下午,他们去打乒乓球,她遇到那个青梅了,他看到了,躲到一个没人看到的地方,脱下衣服想让自己冷静下来,后来朋友们还是把他找到了,叫他想开儿,他只是有儿害怕。他和朋友们吃了晚饭,他就睡觉了,没有理她,她问他怎么了,他告诉她因为上午爬山中暑了,刚运动了会儿闪汗感冒了,第二天所有的朋友,还有他回城里了,她去送他们,他在车里一直看着他,车子启动了,窗外薄雾蒙蒙,不知是天气还是玻璃太脏了。他给她发短信,不想和她分开,当她消失在路德尽头,他呆呆的望着窗外,尘土飞扬。
还记得他们一起在网站上做测试,测试结果矛盾,不知是人矛盾,还是网页的程序矛盾。
还记得他喜欢吃糖,那天他生日,她买了所有款式的奶糖送给他。
还记得她说二天在一起了,煮饭,拖地什么的都不是她的活。
还记得她那没心没肺的笑。
还记得她要他向她求爱一百次,她说就考虑考虑。
还记得……。
还记得他们约好恋爱了就一起去平遥古城去度假,他以为钱很好挣,在准备旅游费的路上才发现,钱不是那么好挣,然而后来他们换城市工作了,她告诉他忘了她,他没说话。挂了电话,他穿了衣服,起床,走在那秋的步子后面,看着落叶漫天的飞舞,回了小区,小区门已经关了,保安死活叫不醒,他就躺在人行道上的椅子上休息,细数他们的曾经,他打着冷战祈求着明天的太阳快点升起来,这样他可以去上班了,就不会像这样了。
山地回忆读后感篇十六
十六年前的回忆,在作者眼里,是多么的可怕,成了作者的终生痛苦和遗憾;十六年前,对于我们来说,只有暂时失去的痛惜。但在作者眼中,却让她记忆犹新永远不会忘记。
那是1927年4月28日,作者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天是她父亲的被难日,对她那时来说已经有十六年,但距我们却有八十多年了。那一年春天她父亲每天回来得很晚。而早上,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又走了,有时她父亲留在家里,把一些文件和书记仍进了火炕里。作者问这个问题时,平时父亲慈祥的脸却变得十分严肃,还对她吼了一句:“小孩子家家知道什么。”后来才从母亲那儿得知父亲是一位革命者。有一天,一位名叫阎振三的革命同志一早上街买东西,到了晚上还没回来,后来才知道被抓了。最后大家都劝父亲放弃革命,而却得到父亲的呵斥。最后,可怕的一天果然来到了,父亲被捕了。然而,那一天,作者的舅姥爷去买报纸,他是哭着回来的。作者马虎的看了一遍,念给母亲听,母亲却昏倒,而且是三次,每次都是叫醒了,又昏过去。报纸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李大钊等昨日已被执行绞刑。”过了好半天,母亲才醒过来,母亲低声对她说:“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十六年过去了,作者还记得她父亲的被难日。是啊!战争是残酷的,为了不让母亲失去儿子,为了不让妻子失去丈夫,所以我提倡:“保卫和平,制止战争。”
是的,在八十年前,无数优秀的共产党员,为了祖国的和平,正在进行艰苦的斗争。有的人的名字我们都认得,而有的却连名字也没有留下就走了。给我们留下的只是一座座烈士墓和中国共产党解放“某个地方”永锤不朽的碑文。亲爱的革命烈士您们离开了人世间,但是您们的精神使我感动。您们走了,没带走什么。但是,你们解放全中国的大无畏精神让所有的中国人引以为豪,你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亲爱的革命者们,请允许我高歌。我愿化着一缕缕青烟,在您的周围缭绕、牵萦,振奋不已。像音符一样流过您们的心田。在我的思想中,您们不仅是一座依靠的海港,您们也是一片可供我上升的浮云,无论山川、峡谷、小径、苍海。那一道道长江、黄河之歌多感人肺腑,令人难忘,那一首《保卫黄河》。
风在吼。
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听听,歌声铿锵有力,让我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故此,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要好好珍惜。亲爱的革命烈士们,您们安息吧!我们一定会将您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保护好。会好好学习,长大了要把祖国建设得更好,让它更加繁荣昌盛。
山地回忆读后感篇十七
德鲁克自己说,从他写第一本书开始至今,他“所写的一切无不强调人的多变、多元,以及独特之处”。他要对抗的是一个集权当道、讲求统一与一致的时代。他笃信只有独立和多元的特质,才能护卫人类社会的价值,并培养领导力和公民精神。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德鲁克不愿意悲剧式地进入历史,不管是被指派为一个丑角,还是证明为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他选择了一个旁观者的角色。这里的旁观者,是一个不与强权者进行权利游戏的人,是一个不放弃独立思考的人,是一个不媚俗的人,是一个尊重人性价值的人。
这本书写的是人,德鲁克从未认为哪个人特别无趣。清华大学杨斌教授理解为世界上没有无趣的人,却有着大量的不善于(愿意)观察,不能够以移情心去体会的人。德鲁克对人的观察,给所有的管理者提供了一个样板、楷模。你能够对自己的伙伴的行为、态度乃至价值观,有如此敏锐且练达的洞察,你就有了成为一个管理者最重要的基础特质。
德鲁克在他的《管理的实践》中曾说,他认真地研究了当时(20世纪50年代)大学中所开设的课程,发现其中只有两门对于培养管理者最有帮助:短篇小说写作与诗歌赏析。诗歌帮助一个学生练习用感性的、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去影响他人;而短篇小说的协作则培养你的那种对于人以及人际的入微体察。
读者写信告诉德鲁克:“你的著作,我几乎都读过了,对我的帮助相当大,特别是在工作上。但是,在你这么多作品里,《旁观者》给我的乐趣最多。德鲁克也说这是他最喜爱的一本书,也是他写作最快的一本书,从起笔到完成全书,不到一年的光景。我明白之所以读来流畅的原因了,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人和事,无需构思,随手拈来,但正是这些真实的故事造就了这位影响全世界的管理学大师。
笔者当下选择阅读书主要有两个纬度,一个是出版社,一个是作者,如果两个纬度都满足那必是我钟爱的书,读了之后肯定不会后悔。《旁观者》就是这样一本符合双重标准的经典好书(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经管类作品,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作品),而且我读了之后真的感觉很好,所以向大家推荐,希望众多和我一样从事管理工作的人都能有机会读一下,并对自己的日常管理工作有一些思考和启迪,赶快行动吧。
幸福读书会蒋美丽原创于20xx年。
注:11月11日,管理学大师德鲁克逝世10周年纪念日,找出这篇数年前的读后感,缅怀他,纪念他。
百科人物:彼得·德鲁克。
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1909.11.19~20xx.11.11)1909年11月19日生于维也纳,1937年移居美国,终身以教书、著书和咨询为业。德鲁克一生共著书39本,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文章30余篇,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他文风清晰练达,对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精辟见解。杰克·韦尔奇、比尔·盖茨等人都深受其思想的'影响。德鲁克一生笔耕不辍,年逾九旬还创作了这本《德鲁克日志》,无怪乎《纽约时报》赞誉他为“当代最具启发性的思想家”。20xx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加州家中逝世,享年95岁。
山地回忆读后感篇十八
这本书主要写的是作者一生投资的经历,只有和作者的经历相似才会产生共鸣,并不是技术类书籍,而是一生投资中所产生的感想或是叫理念,是高于经验的,是经验的升华。这本书从开始入市到在市场摸索十年,这期间看了好几次。在不同时间看有不同想法。刚刚入市时看,看的感觉像一本小说,没能产生与作者应有的交流。只是别人说经典,自己也反驳不了,只有跟随大众了。到最近又拿起这本书看。突然觉得好多经历是和书里说的一样的。好像突然能和作者神交了。所以突然想写一篇读后感笔记。谈谈我从这本书里我得到几点的感悟。
一、不要把钱看得太重。这是投资至关重要的态度,作者说:我做的只是想验证我的操作系统是不是正确的。只是拿钱来验证而已。这种态度接近天生的。很难得有这种对钱财的态度,所以现在炒股的人90%都是亏损的。现在的人基本是把钱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开口闭口就是钱。做什么事首先都是想到有没有钱,没有钱就免谈。这种生活很难转变到把钱看得不要太重这种态度。只有努力的刻意去改变这种习惯,当习惯形成后才有可能转变过来。而这种习惯不是一朝一日能改变的,。可能要10年,8年才会有效果。在这里看出来,投资是需要一定的天赋的。
二、当自己长期研究,思考,学习而形成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理论模式时。千万不要放弃,一定要持续的用下去。因为炒股绝对没有100%能每次都正确买对的。而你自己经过了长时间的学习,研究,思考,那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种经验足够你看清市场了。在看清市场的情况下就会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体系。所以,千万不要放弃自己的体系,一定要持续的用下去,而在运用自己的体系模式时,只要出现了和体系相矛盾的,就要像当你用筷子时头尾反过来时非常自然的调回来那样的自然做止错操作。不要怀疑,不要犹豫直接执行就对了。
三、实践,思考,反省。不能成为那种学而不思,也不能成为那种思而不学。实践与思考相结合。有实践有思考,而且尽可能独立思考,你做的是自己的钱,不是团队操作别人的钱,不需要开会,共同搜索。只需要自己独立的认真的去思考,反省就行了。进步,升华都是在反省,思考中出现。没有思考就不可能有进步。这点作者是非常熟练而付于行动。、看看书里写的,每次失败,作者都在不停思索着问题出现在那里。
山地回忆读后感篇十九
任志强的回忆录,很详尽的向大家描绘了自己丰富多彩的一生。厚厚的一本回忆录让所有人都看到了一个真正的任大炮,一个许多人又爱又恨的公众人物背后的故事。
整本书读完任志强给我的印象就是这个人很真诚,很率真,有一说一绝不藏着掖着。由一个人们所谓的红二代,在经历了文革的洗礼,经历了当兵的磨练,经历了在国企中蒙冤入狱,最后帮助企业力挽狂澜,在企业上市成功后功成身退。颠荡起伏的一生,虽然没有大波澜但也绝对精彩。
任志强回忆录中首先给人的印象就是他百事孝为先,对父母非常尊敬,甚至别人问他为何一生奉献给一个国家企业却不自己出来闯一番天地时,他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的母亲希望我在国家体系里,在国企里做贡献。母亲的愿望决定了他的一生,虽然可能错过了像潘石屹那样成为亿万富翁,但他无怨无悔,因为他觉得自己对得起父母,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信任他的人就足够了。
任志强另外一个最鲜明的个性就是直,正直,说话更直。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从不因为对方是国家领导干部,或者对方职位辈分比他高就阿谀奉承,对于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他坚决扞卫,对于错误的想法他坚决提出,虽然得罪了不少人,但最后事实证明一切,反而让对方更为之钦佩。书中一个有趣的桥段潘石屹和任志强同时被北京市住建部部长召见,潘石屹非常紧张重视,特别准备和梳妆打扮一番,任志强却穿着个休闲裤轻松赴会,因为他做人正直,他敢于和领导据理力争,所以他心里坦荡,无所畏惧。
此外任志强的一个特点就是责任心强,当华远被华润间接控制时,任志强想到的是怎样为公司股东和员工争取最大的利益,而不是背靠了大企业后就安于现状,而正是这种责任心导致最后华远和华润的分手,在分手后任志强想到的就是怎样让华远集团独立上市,为此他不断努力争取,最终实现了企业的成功上市。
书中任志强还提到了许许多多国企的弊端,以及国家对经济过渡控制的不满。这也是今天很多经济学家都在建议加快国企私有化和放开市场竞争的根源。书中当然少不了也提到了对中国房价的看法,任志强是最早提出要建立住房保障制度的人,因为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解决中低端人士的住房问题,同时他认为国家应该放开土地供应限制,这样政府既保障了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同时又让高收入人群充分融入到房地产市场的自由竞争中,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控制房价的上升。也正因为看到这些原因,他才不断的坚持房价上涨观点,也才会成为全民公敌。
其实中国就应该多几个像任志强这样的人,敢说真话,敢点出国家的不足,这样大家才会进步,社会才会与时俱进。记得蒙牛董事长牛根生说过的一句话:”听不到奉承是一种幸运,听不到批评确实一种危险。“所以中国应该多几个任大炮这样的人对各种问题和不足勇敢的开炮,无所畏惧!
山地回忆读后感篇二十
初识孙犁,是从初中时的课文《荷花淀》开始的。记忆里是茂盛的芦苇荡,善良勤劳的水生嫂。全文韵律充满着时代背景下的诗情画意,是一部典型的“诗体小说”。同样,他写于建国初期的《山地回忆》也是这样一部散发着茉莉清香的短篇小说。
1941年的中国,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和持续着的抗日战争,撕扯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肺。风云变幻的年代,人们的眼睛里充斥着的是枪林弹雨,炮火硝烟,鲜血与尸体。他们为保家卫国的好男儿唱起赞歌,将满腔的怒气喷向残暴的敌人。战争的记忆,残酷、血腥而悲痛。
然而,有这样一片领地,它独辟蹊径,写战争却不沉重,轻松却不轻浮。就像人们对他的普遍评价一样,他的小说风格清新明丽,如荷花少女般自然淡雅,他选取了战争大背景下的一个截面,将笔墨集中在冀中平原普通抗战军民在残酷的战争过程中的日常生活故事的描写上,展现了在抗日战争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建立起来的革命战士同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赞美了纯朴真挚的人情。他把人们习惯称之为“重大题材”的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题材合二为一,既描摹北方农村所经历的革命风云变幻,又抒写社会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这一独特风格无疑使他在文学上的艺术造诣得到了提高。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孙犁的小说给人们带来一种心灵的超脱,让人们的思想不局促于生活的阴暗面,而是注意到黑暗背面的光亮。孙犁把笔触主要地放在了对真、善、美事物的表现和歌颂上面,把内心的对美的追逐以一种质朴真实的形态展现出来。宛如一抹冬日的阳光,在严寒下却让人们感受到温暖。
此外,这篇小说的一大语言特色是通过对话刻画人物,看似简单的对话,却于嬉笑怒骂中表现出了抗战背景、人物个性与对抗战必胜的信心。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朴素自然但却秀美如兰。正是这平易单纯的文字底下所流淌出的的人性美、灵魂美和人情美,让我们倍感亲切,读来意味深长。
孙犁曾这样说过:“我喜欢写欢乐的东西。我以为女人比男人更乐观,而人生的悲欢离合,总是与她们有关,所以常常以崇拜的心情写到她们。”他把和战争形成鲜明对比的劳动女性作为小说的主体,用一句“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这句看似强硬的话语引出妞儿这一在小说全篇都摇曳着缤纷色彩的女孩儿形象。
从“我”去河边洗脸,和妞儿拌嘴,妞儿给做袜子,跟妞儿一家熟络起来,到帮着妞儿的父亲长途贩运红枣,挣的钱又由妞儿做主买回一架纺车,她开始兴致勃勃地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没有气势磅礴的黄钟大吕,却能让读者不觉中爱上妞儿的热情、乐观、坚忍和执着,感受到无比真实的生活画面,体味到中国底层百姓小人物身上坚韧的生命力量。也正是他们,支撑起我们民族的脊梁,让捧读后的人们无不肃然起敬。
《山地回忆》结尾时,大伯要“我”多买点红色的布,回去妞儿可以做红旗。那代表家国的旗帜,是信仰!
山地回忆读后感篇二十一
我听表哥说过,《秋天的回忆》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文章,今天我就看了一次。
这篇文主要讲了:一个双腿瘫痪的人坐在轮椅上,无法动弹。于是这位伟大的母亲开始照顾她的儿子。这位母亲非常喜欢花,但自从儿子双腿瘫痪后,她养的花都死了。这位伟大的母亲甚至连死的时候也不忘记自己的儿子。
母亲临死的时候仍然挂念自己的儿子却从来没有为自己着想,这是多么的感人啊!我被这伟大的母爱感动了,这多么的像我的母亲呀!
有一次我英语考试只考了80来分,可妈妈并没有批评我,只是仔仔细细地给我讲解失败在什么地方,如何防止这种错误再次发生。终于在妈妈的鼓励和帮助下,我的英语得了好成绩。我真感谢妈妈对我的爱。
以后我要多干一些自己能干的事,减轻妈妈的负担。
这时,我知道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