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方法总结归纳(通用19篇)
总结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利用时间和资源。在总结中,我们可以引用一些实例和数据,以增加论证的可靠性和说服力。通过阅读这些范文,我们可以发现总结中的优点和可以借鉴的地方。
写作方法总结归纳篇一
其实这里的核心是,不要以为把握对方的意思只是必要阶段,它几乎就是你沟通的核心了。
厉害的沟通者总是从倾听开始,在有效倾听的前提下去表达,而一般人总是急于倒出观点和表现自我。
厉害的说服者首先是厉害的倾听者,能够把握对方的意思实质,最终说服对方的其实都是对方自己心里的话。
那么良好的倾听是怎样的呢?
1、首先忘记自己,忘记你的立场、利益、情感、执念。
2、认真倾听同时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对方。
3、不时换着法子重复对方说过的话,或者稍加提问,使对方更愿意说下去。
4、通过这个过程,不仅判断对方的观点,更理清对方没有说的东西,这个观点背后的立场、利益、情感、执念。
倾听习惯的养成实在太重要了!
写作方法总结归纳篇二
生活中我们最常见的情况是,a在长篇累牍、絮絮叨叨地说一件事情,b不耐烦地打断他,你究竟要告诉我什么!或者干脆一脸懵逼的样子开始玩手机。
这就是因为说的人时常没有弄明白一点:
对方究竟需要听什么,我究竟要传递什么关键信息?
形成这种表达的自觉,是提升概括能力的基本意识。
写作方法总结归纳篇三
中学写议论文的时候,都是要我们总分总。后来到了大学打辩论的时候,我发现总分总是最好的辩词展开方法。
我们的核心观点(底线)是:……。
我们将基于三点展开。
第一,论点1。原因是。所以论点1。
第二,论点2。原因是。所以论点2。
第三,论点3。原因是。所以论点3。
所以综合以上三点,我方的核心观点是……。
为什么要这样表述呢,那其实是人们接受信息的习惯:总想先听到观点结论,再根据自己对观点结论的感觉决定要不要听下去。
而如果你一上来就是分述推演,观众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属于找不着北的迷茫状态,或者急着想听结论的状态。
同理,你和别人的沟通也是这样,不要先说细节,而是应该先说观点结论。不要担心细节展不开,如果对方对观点结论有疑问,自然会对你的观点进行质疑提问,而这就是你展开细节的机会。
可如果反过来,你先说细节,等到你说结论的时候,你不仅发现对方不同意,而且问你的东西都是你已经说过的,只是他从来没听进去而已。
总分总、先抓住对方兴趣和注意力的语言技巧,是不断强化概括能力的重要途径。
写作方法总结归纳篇四
又是年末,回顾这个学期所从事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基本上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任务。当然在工作中我享受到收获喜悦,也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习题。我们所享有的收获我会用于下个学期的工作中,我所碰到的问习题我要认真思考想规定解决。
从教学上讲我主要做了这一些工作:
(1)、做到期初有计划,有教学进度,使教学工作能有条不紊地顺利进行下去;虽然其中出现一些突发事件比如:电脑有时出现故障,有时上不了课,但由于教学计划安排的比较好,所以并没有给工作带来影响,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学工作的进行,使得大量电脑理论知识得于传授给学生。当然也有不利的一面即学生没有规定上机,缺少实践机会,这个问习题在下个学期要特别加于重视解决。
(2)、按照学校工作管理手册,认真备好课,写好教学导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电脑课学校安排的课时比较少,这对于学生来讲的很重要的2节课;对老师来讲是比较难上的2节课。所以上好每节课对老师对学生都是很关键的。除了备好课、写好教学导案外,我还要查阅各种资料,能上因特网时还上网寻找好的教学材料,教学课件,把它们和我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为我所用。
(3)、利用学科特点,和自身条件,组织部分学生参加电脑兴趣小组,
活动的成果的喜人,如初一不少的学生电脑打字速度,电脑知识水平的很大的提高。
(4)、在转差促优上,我也注意在教学中或教学之余以各种形式如家访等形式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转化差生,促进他们的发展。(5)、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发展进步。除了听课,评课,参加教研组教研活动外,我还注意到要自学。从思想上,利用行评机会端正自己;从行动上参加自考学知识,学电脑技术,学教学技能等;在生活上注意形象,为人师表。
作为教师教学工作是主要的,但除了教学工作外,我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其它活动如:政治理论学习,运动会工作等等。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请按需要编辑修改
写作方法总结归纳篇五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智在用法”,在日常教学中掌握一些基本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唯有如此,在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现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把常用的历史教学方法总结如下。
一、以语言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1.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事例、论证事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
此法在语言交流为主的教学方法中应用最广泛,且与其他教学方法综合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语言交流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讲授法显得尤为重要。
它包括概述法、描述法和叙述法。
对于结论性的知识、单元整合等知识点可用概述法;对重要的人物、战争场面、器物及特种工艺品等可采用描述法;对教材中的重点可采用叙述法。
譬如,大家都爱看《百家讲坛》栏目,为什么?除了历史情节本身的趣味性之外,我认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主讲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且多采用概述、描述和叙述的方法,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在使用此法讲授历史课时须注意讲授的内容要精,不能面面俱到、满堂灌;同时也要适时点拨,富有感情。
唯有如此,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打造高效课堂。
2.谈话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师生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
此法的特点是教师讲,学生也讲。
由于谈话法是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完成的,这就更加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比传统的“一言堂”、“机械灌输”、“教师讲学生听”的效果要好得多。
3.讨论法是指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某些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辨明是非,以此提高认识或弄清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上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课后,我组织学生对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展开讨论。
经过激烈的讨论全班同学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认为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不排斥消极作用,另一派则认为消极作用是主要的,但不排斥积极作用,且他们各自都列举出了自己的理由:前者认为洋务运动引进技术、培养人才、抵制外国经济在华扩张、诱寻早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打开近代文化教育的闸门;后者则认为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苟延残喘的清王朝、不可能使中国走上自强求富的道路,且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存在管理贪腐等问题。
通过讨论可以刺激学生思考,集思广益,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4.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包括指导学生预习、复习、阅读参考书、自学教材等。
比如在上《大众传媒的变迁》这一课时,我就采用读书指导法,让学生先把课文通览一遍,通过明课标、圈疑问、画精要、补评注、记要点等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读书指导法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大有好处。
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直观教具演示法、参观法等。
1.直观教具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实物、模型、图片、图表等,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
因为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的特点,有时很难得到第一手资料,所以使用的直观教具多为图片、图表、表格……有些可以自己制作,有些可以通过摄影上传到电脑上再展示给学生看。
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对于学生形象地认识和理解历史,具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它几乎是每节历史课都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
2.参观法是丰富学生感性知识、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使教学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并从中受到实际教育的一种方法。
参观法在历史教学中涉及的有历史文物、名胜古迹等,这是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好的教学形式,尤其是在乡土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上“黄花岗起义”这一目内容时,我向学生介绍了在七十二烈士中就有两名怀远籍人士——宋玉琳和程良。
在我们的家乡怀远荆山北麓白乳泉的左上方,有一座青砖小瓦,古朴无华的祠堂,周围松柏掩映,庄严肃穆,这就是“双烈祠”,是怀远人民为纪念两位烈士而修建的。
课后,我带领学生参观了双烈祠,同学们在缅怀先烈的同时受到了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这种情感上的体验远胜于课堂说教。
三、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发现教学法等。
发现教学法亦称假设法和探究法,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不是将学习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只是给学生一些实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
比如我在上《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讲授甲午战前日本状况及中国战败原因时,并没有将现成结论直接给学生,而是引用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的一段话:“真正的战争,永远发生在战争开始之前!失败往往首先从内部开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得出结论。
此种教学法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途径和过程。
一个教师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
所以,教师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教学内容,而且要有好的教学方法,两者相互结合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一、坚持启发教学原则,灵活运用多种教法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改意识,与素质教育接轨,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最为重要,为此,我主要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一)诱导教学法
诱导教学法即是教师循循善诱,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进入畅游知识王国、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良好方法。
譬如,在七年级学生刚入校的第一堂历史课中,我上的是一堂综合课,用大量史实说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
当我问学生:“为什么说我们是龙的传人”时,同学们踊跃发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其源远流长的轨迹,犹如一条腾飞的`巨龙”;“中国的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长城就像一条盘踞雄关的卧龙”;“中国古代的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而广大人民被称为皇帝的臣民,所以我们是龙的传人”;“中国的长江与黄河孕育了古老文明的中华民族,而它们就像横穿中国大陆的两条巨龙,所以我们是龙的传人”……同学们激烈的讨论,丰富的想象,思维活跃。
从他们那迫切想知道准确答案的眼神里,我仔细耐心的讲,中国古代各民族(部落)都有自已的崇拜的东西,有的是牛,有的是羊,有的是鹿,有的是蛇,有的是鸡,有的是马……当各部落统一后,这些动物的各部分综合起来,就形成了人们头脑中想象的龙的形象。
从此龙就成为人们共同崇拜的东西。
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人们一起,共同铸就中华文明,因而都称为龙的传人。
通过诱导讲解,学生都懂得了这一知识点,而且更激发了他们想进一步了解历史的兴趣。
(二)层层设问法
设问也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大环节。
如:我讲“我国境内早期的人类”一课前,我问学生:“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学生积极举手回答:“人会说话,动物不会说话”,我马上否定这一答案,因为动物也有语言,只是人类听不懂而已。
“人要穿衣服,动物不穿衣服。”我又否定了这个答案。
“人类吃食物时要煮熟,而动物却吃生的”。
“人类会生活,动物不会生活”。
我又摇摇头。
“人类主宰自然界,动物不能主宰自然界”,“人类会劳动,动物不会劳动”,“人类很聪明,动物不聪明”,……我说再具体一点,已基本接近正确答案了,通过层层引导,层层设问,最后找到了正确答案,每位同学都知道,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在于人类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有目的的生产和改造自然。
最后通过测试,百分之百的同学都能准确解答这一难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和谐幽默的教学法
这种教学法能制造和悦宽松的环境与气氛,让师生之间感情融洽,心情愉快的进行教学和学习,使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负担,以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在讲二次世界大战时,我问学生有谁参加过这场战争?学生一愣,马上哄堂大笑:“老师,我们那时还没出生呢?”我又问,你们当中有谁的爷爷参加过抗日战争?这时有六个同学举起了手,情绪激动的说个没完,于是我让这六名同学分别介绍了他们“爷爷”的抗战经历。
这样就吊起了学生的胃口,这时我马上说,既然大家对这段历史很有兴趣,我们这节课就看教学录像(二战实录片)。
学生们非常高兴,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在时间空间和视觉感官上有了深刻的印象。
之后,我又对学生进行提问:“假设你是英法联军总司令,你将怎样打这场战争?”,“没有美国的原子弹,也没有苏联的军队出兵东北,二战在亚洲的战场可能怎样?”通过讨论,同学们熟悉了这段历史,并对二战性质及意义有了明确和深刻的认识。
有次上课我刚进教室,里面乱哄哄的,我就说:“你们彼此吵吵嚷嚷的为哪般,能够为自己吵到什么?我觉得这节课我们应该来看帝国主义列强如何在巴黎和会上争吵。”从而引入正题,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也不在吵嚷了。
二、突出历史学科教改,注重教学效果,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我在备写教案时,在突出重难点的基础上,更加注意浓缩该堂课的内容。
进行三言两语归纳,这既是适应课堂教改,又是减轻学生负担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形成》中,有“战国七雄”这个知识点(即齐、楚、燕、韩、赵、魏、秦)。
让学生记住这“七雄”的名称,还是较容易,但要学生在空间位置上一一对位,却很困难。
于是,我就发动学生从地理位置上、方向上总结归纳,最后提炼成两句话:“赵北楚南韩魏中,秦西燕上齐在东”,读起来很押韵,而且也较容易记忆。
通过实验,在我所教的班级中,百分之百的学生都能准确填写,这个难点很快就彻底解决了。
在中国近代史中有“五口通商”这个知识点要求学生记住,从下至上,依次为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我就教学生这样记:广厦工程是为人类造福,列强的入侵使它犹如建立在粼波动荡的海上。
这里的“广厦”即广州和厦门,“造福”指福州,“粼波”谐音宁波,“海上”即“上海”的倒置。
通过多次检测,学生都能准确填写这五口通商位置。
针对有的章节内容,重点多,要求学生记忆掌握的知识点也多。
因此,在总结时,就要多下功夫,能够以押韵的顺口溜形式总结出来。
学生即感兴趣,又容易记住。
如《秦汉时期文化》中关于“科学技术”这节内容,既有科技发明,又有数学、医学的成就,为了便于学生记忆,讲完新课后,便作了这样的总结:“秦汉科技真迷人,创造发明要分清;西汉造纸是人民,改进造纸是蔡伦;地动仪器有张衡,算术九章更吸人;医生仲景伤寒论,华佗也有医学专用能。”通过解释,再让学生记忆,这样该节课的主要知识就掌握了。
又如该章中“宗教、哲学、史学和文学艺术”一节内容。
在讲完新课后,我又做如下总结归纳:“王充《论衡》唯物观,《史记》纪传司马迁;班固《汉书》是断代,贾谊《过秦论》长短;汉赋要数三俊才,兵马帛画千古传。”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记住该堂课内容,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写作方法总结归纳篇六
记得大学打辩论的时候,一直很喜欢“立论”这件事,但是那时候最常做的就是高大全一二三,总想扯到一些很有学术高度和理论深度的地方。
然而那时候,我的辩论导师说:
不行,一句话!
最完美的架构,往往只有一句话!
每一个交错争锋的战场,击溃对手的只有一句话!
要一击必杀!
那时候只是觉得,用一句话去击杀对手感觉确实有点酷,但也是蛮单薄的,毕竟就像在知乎答题,如果不加上一点阐述、故事和条件,仿佛自己的回答也变得质量没那么高了似的。
但是一句话的原因其实是在于受众就是那样。
人的注意力只能维持15秒(最新统计95后已经下降到8秒,低于金鱼9秒),人能够接受的.逻辑推演最多三句话,而能够在大众中广泛传播、深入人心的只有一句话。三民主义要解释三个逻辑和无数推演,而共产党的打土豪分田地简直不需要解释了。
这在商业上也依然成立,一句话概括你的定位,一句话说清楚你的卖点,一句话讲明白你的商业模式,一句话归结市场痛点,一句话说清楚你的差异化竞争力。
所以首先,遇到任何东西,试着一句话讲清楚,这是一个习惯,需要你反复练习。
写作方法总结归纳篇七
一般来说,同学们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当看到某一篇课文,或者某一篇优秀作文时,在羡慕的同时肯定会说,这个问题不是我完全没有思考过,只是缺乏深度和条理,有些观点也找不到充分的依据来证明,所以一旦提笔作文总觉得理不出头绪或者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思维没有达到一定的理性深度。同学们不妨试一试下面的方法:
一是把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校园生活中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作个梳理,对这些问题先想一想,再拿来与同学,或家长展开有理有据的交流、辩论。
二是把自己对事情的真实感知和体验,包括质疑和反面观点求证的过程,也就是自己思维的过程和结论记录下来,整理成以“生活与思考”为主题的文章。
三是揣摩优秀作文。面对优秀作文的题目,你先尝试着立意、选材、构思,然后看原文和点评,相互对照。这样,可以帮助自己找到思维过程中,或条理混乱,或简单化、片面化的缺陷,从而克服思维的肤浅和脱离实际,不解决实际问题的倾向,有效地巩固并深化思维的成果,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法和正确的认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变成自己的真知灼见和真情实感。
激活新鲜素材。
同学们都想努力做到作文见解新颖,材料新鲜,给读者以耳目一新的冲击力和震憾力。这就要求同学们不断感知、体验新鲜经验和新鲜信息。有意识地在生活实践和课外阅读中仔细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尤其是多观察各种各样的人,深入细致地体验生活、体验“喜怒哀乐忧”等各种情感,并把自己拥有的新鲜材料激活。
从阅读和生活中尽可能开阔视野,拓展知识、增加积累、深入体验,才可能做到临场发挥“左右逢源”、“为我所用”。也只有通过人物自身的、具体可感的言行和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才能达到形象丰满、有血有肉的效果。,追求和表现自己的个性,有了新鲜的材料,还要下功夫联系自己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来立意,做到这一点,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就很容易了。
反复锤炼语言。
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运用的语言鲜活而富有个性风格,就会使文章大放异彩。写作训练中要学会反复锤炼,努力做到词语生动、句式灵活,修辞方法恰当。概念化的、抽象的、生涩的词语尽可能少用,多用富有色彩、动感和情绪体验,能诉诸人的感官,调动人的形象思维,撞击人的情感世界的词语,学会用近义词和反义词来体现事物细微的差异和鲜明的对比。学会灵活得体地交替使用长句和短句、主动句和被动句等。
锤炼语言,要学着恰当引用。在行文中,可引用诗词佳句来增添文章的文字情趣,增添新意。可妙引经典句式,以此来优化文章语言,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如“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没有……就没有……更没有……”等经典句式。还可以妙引流行词句,增添语言情趣。如广告词“没有的,只有更好的”、“山高人为峰”等。学着巧用修辞,多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使句子生动形象,耐人咀嚼。
多用短句和散句,穿插一些长句或整句,使文章的语言灵活而多变,富有诗意。还要学会在突出位置设计精彩语句。在文章开头、结尾、过渡、总结等位置,或者用些精美的排比句、对比句等,或者活用新鲜的时尚语言,或者选用饱含哲思的警言格句,或者借用诗意化的表达。这样,既强化了读者的印象,又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补短”与“避短”虽仅一字之差,却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思想和策略。每一位同学在写作上都有自己的长处,在考前冲刺训练中,只要更加注意发现并发扬自己的写作长处,就能挖掘出自己更大的潜能,扬起自信的风帆,在中考中就一定能写出有深度、有个性,文质兼优的美文来。
2018中考语文写作技巧三:看准“火候”,收束适度。
有位同学写了篇题为《元旦前夕》的作文,记叙她在元旦前夕收到好友晓晖的一张价值三元钱的贺年卡,自己准备回赠一张早已买好的但只值一元钱的明信片。当她在回家的路上把这打算告诉邻居小燕时,受到小燕的奚落,说她“想用一元钱的明信片去换人家三元钱的贺年卡”,文章结尾写道:
听了小燕的话,我站在那儿愣住了。
这样写,文章似乎收束早了些。如果贺年卡是小燕送的,那么这个结尾是适时而有内涵的,它可启示人们去思考:同学间的友谊是不是靠金钱来维系和衡量的?可贺年卡是晓晖送的,她也和小燕同一观点吗?小作者告诉我说:“不!当我把明信片送给晓晖时,她挺高兴的。”我因势利导地说:“那你为什么不把这写进去呢?写了,小燕和晓晖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并非每个人都是用金钱来衡量友谊的。这样,文章的立意就高出原文一筹了。”后来,小作者在原文结尾处加了这样一段:
我闷闷不乐地吃过午饭,慢慢向学校走去。脑子里杂乱不堪,我走了好久,想了好久,终于想出一个主意——请同桌的小敏代我把明信片送给晓晖。
“小霞,太谢谢了,真漂亮!”晓晖扬着我送的明信片,走到我面前。她的真挚的微笑,使我激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我紧紧地握住她的手,半晌,才叫出一声:“晓晖,你真是我的好朋友!”
这个结尾处理得很细腻,也很有层次,既使文章的境界焕然一新,又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余地。
文章不到“火候”不可提前结尾,但到了“火候”也不能硬拖,否则,便成了“蛇足”。有位同学写《忘不了,那个晚上》,叙述自己因不尊重爷爷而被妈妈教育的经过,结尾写道:
是的,这个夜晚令人难忘,它使我明白了中国人民传统的美德——尊敬和关心老人。
这个结尾的最后一句显然是“蛇足”,它所揭示的主题在妈妈的教育中已经表达得很清楚,另外,文末“我的泪”“又涌了出来”,“我”使劲点头,“我紧挨着妈妈”回家的叙述,也都含蓄地说明了“我”心灵已受到触动,文章完全可以在“向家中走去”之后打住,不必再添一个“蛇足”。
这样的毛病在学生的习作中屡见不鲜,不管是否必要,好像结尾不点一下题,不挑明一下中心,就不过瘾。
结尾少了不行,多了不好,太露了更不好。茅盾先生曾告诫青年作家说:“不要把主题思想都摆出来,不要把所有的话都讲完,要留一些让读者去想。”这话说得很有道理。
有位同学在一篇习作中借奶奶家的门槛由高到低的变化(粮食多了,往家里储粮,因门槛太高不方便,削掉一截门槛;添置了摩托,因门槛太高,进出不方便,又削掉一截门槛……),反映农民生活由穷到富的变化。文章以小见大,构思不错,但结尾却直奔主题:
前文那样惨淡经营,结尾却暴露无遗,失去了诱人回味深思的魅力。后来,小作者按老师的指点,另写了一个颇为含蓄的结尾:
“在回城的路上,我不禁又想起奶奶家的门槛,不知有如奶奶家门槛的农家是否也把高门槛拆了。我想,会的,肯定会的。”
写作方法总结归纳篇八
1、判断对方说的东西,是观点,还是论证。
因为对方可能并没有学过沟通术,所以会说出一大堆东西,有些是明确的观点,有些是支持观点的论证。那么这时候你要把握的是,对方真正想向你强调的是什么,他的结论,还是他得出这个结论的关键理由。
举例:
“很喜欢王利芬老师主持的节目,她总能对在场嘉宾的观点用最恰当的词语作归纳总结,有时连嘉宾都不能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她总能用一些提示性词语作引导,我们如何提高自己的归纳总结能力?”
观点是什么?王利芬老师善于用最恰当的话语总结嘉宾的观点。
支持观点的是什么?很喜欢……有时候嘉宾也不能……。
2、核心逻辑+关键细节。
不论是观点,还是论证,到最后都可以这么概括:核心逻辑+关键细节。
我们来看题主讲的这句话。
“很喜欢王利芬老师主持的节目,她总能对在场嘉宾的观点用最恰当的词语作归纳总结,有时连嘉宾都不能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她总能用一些提示性词语作引导,我们如何提高自己的归纳总结能力?”
核心逻辑是什么?王利芬老师的主持能力怎么这么好?
关键细节是什么?抓住嘉宾的点、用最关键的词语去总结并引导。
核心逻辑往往是大而化之的,是非常笼统的,就是说你大致模糊地明白了对方的意思,但是这个意思好像并不“特别”。
而关键细节则是这个核心逻辑成立的关键,也是区别于其他观点的关键,是表达者最想表达的东西。
比如这里题主最想表达的是概括的“准确”,最恰当的说法,嘉宾弄不清时的提示,都是瞄准这个准确。
所以你听人说东西时,大概的方法是:
他大概想说的意思是?
他最想强调的关键细节是?
把这两个组合起来,快速地思考,中间有没有裂痕和漏洞?如果有,是对方逻辑问题,还是因为其他原因自然地忽略了。这个其他原因就是你去深入理解对方或者问下去的关键。
写作方法总结归纳篇九
1.立意要深刻。鲁迅先生在谈到小说创作时说过这么一句话“选材要严,立意要深”。这里的“立意要深”,就是指文章的立意要深刻。凡为文,只有在立意上做到深刻,文章方能振聋发聩,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所以,写作学界又有这么一句话:千古文章意为高,说得依然是这个道理。唐代文学家李翱在《答朱载言书》中说:“故义深则意远,意远则理辨”,可谓非常准确地揭示出了立意深刻的作用。
2.内容要充实。写文章,最忌讳的是内容空洞、浮泛,言之无物。这样的文章,即使写上100篇,也抵不上一篇内容充实的文章。所以,内容充实、厚实,当是好文章必须具备的、不能或缺的一个特点。对此,明人杨绳武在其《论文四则》中说过的一段话讲得很好。这段话是这样说的:“大抵文章之道,未论妍媸,先别高下。果其根柢盘深,气骨厚重,笔力刚健,虽有未醇,无伤大雅。”把这几句话翻译出来,就是:文章的写作原则,在没有考虑其艺术形式的工拙之前,首先要考虑其思想内容的优劣;文章在果然在思想内容上根基深厚,气势宏伟,内容厚重,言辞坚实有力,虽然偶有写得不尽意处,但不影响大局。由此可见,内容充实对好文章的重要性。
3.思路要清晰。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老先生虽然是从阅读的角度讲文章思路的重要性的,但反过来看,对文章写作同样重要。换句话说,写文章,必须要有一条清晰的思路,开头说什么,中间说什么,结尾说什么,要清晰明了,一以贯之,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让读者摸不着头脑。这样的文章是典型的杂乱无章,是典型的文字堆积,是不能入流的文字垃圾。
4.语言要亮丽。孔老夫子云: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很好地揭示了亮丽的文采的对文章传播的重要作用。这就启示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在通顺流畅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打造有文采的语言。只有这样,文章才有可能被读者认可,文章才有可能传播久远。
5.标题要醒目。常言道:题好文一半。意思是说,写文章,如果能给文章起一个醒目、靓丽的题目,文章就等于成功了一半。笔者以为,此言不假。有人曾经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从前有位厨师仅用两个鸡蛋就做出了四道菜:第一道是摆放两个蛋黄,旁添几根绿葱;第二道是将熟蛋白切成小块排成“一”字形,下面铺一张菜叶;第三道是清炒蛋白一小盘;第四道是用调味品烧了一碗清汤,上面漂浮着两片蛋壳。等这四道菜端上桌后,厨师一一报上菜名: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听了这富有诗意的菜名,食客们个个惊叹不已连声叫好。
由此可见,一道菜,取个好名,可以使食客食欲大增;一篇文章,拟一个好标题,自然可以使读者眼前一亮,引发读者一睹为快的欲望。
6.开头要响亮。明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当如爆竹,骤响易彻”,可谓道出开头的要领。文章的开头,最忌讳的是拉拉杂杂、拖沓冗长,写了几百字,还让读者看不到文章的主旨,这样的文章,注定是失败的。文章的开头必须像谢榛说的那样“骤响易彻”,干净利落,三言两语,亮明自己的观点,并为下文的写作蓄好势。这样的开头,到任何时候,都是成功的。对此,清人李渔在他的那本《闲情偶寄》中说得更透彻。他说:“开首笔机飞舞,墨势淋漓,有自有自得之妙,则把握在手,破竹之势已成,不忧此后不成完整。如此时、此际,文情艰涩,勉强支吾,则朝气昏昏,到晚终无晴色,不如不作之为愈也”。
7.结尾要有味。宋代词人姜夔在《白石诗说》中说:“一篇全在尾句,如截奔马”。姜夔的这句话道出了结尾的重要。那么,结尾当具备什么特点方能算是成功的结尾呢?我们还是回到前面提到的谢榛在《四溟诗话》中的观点:“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这话的意思是:结尾当如撞钟一样,使清幽的钟声悠远绵长、不绝如缕。对此,前述的李渔也说过同样的话。他说:“终篇之一刻,临去秋波那一转,未有不令人销魂欲绝者也。”把前人的这些论述概括一下,结尾必须具备的特点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8.整篇文章要有文化味。何谓“文化味”,就是文章通篇必须散发着一种浓浓的书卷气、历史味,文章不能至始至终都是大白话、白水文,这样的文章,虽然通俗易懂,但缺乏读书的气味、历史的色彩,显得浅显干瘪,味同嚼蜡;这样的文章至多可以归入合格一类,至于谈“好”、谈优秀,恐怕永远是个美好的黄粱梦。
古人云:文无定法。笔者始终认为,这只是就写作要达到的境界而的言,而且是对专业创作者而言的。对于高考作文来说,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这个观点只能参考,不能当真。这一点,大家只要看一看明清500多年的科举考试,看一看历年的高考满分作文,自然会清清楚楚。因此,就高三毕业生来说,要写出一篇高分,乃至满分作文来,注意研究满分作文的特征,乃是写出一篇满分作文的第一步。笔者这篇文章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写在的,希望对有能力、有愿望写出满分作文的考生有所助益。
写作方法总结归纳篇十
归纳法或归纳推理,有时叫做归纳逻辑,是从个别性知识,引出一般性知识的推理,是由已知真的前提,引出可能真的结论。
它把特性或关系归结到基于对特殊的代表(token)的有限观察的类型;或公式表达基于对反复再现的现象的模式(pattern)的有限观察的规律。
例如,使用归纳法在如下特殊的命题中: 冰是冷的。
在击打球杆的时候弹子球移动。
推断出普遍的命题如: 所有冰都是冷的。
或: 在太阳下没有冰。
对于所有动作,都有相同和相反的重做动作。
人们在归纳时往往加入自己的想法,而这恰恰帮助了人们的记忆。
物理学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信息的技术。
要做出正确的归纳,就要从总体中选出的样本,这个样本必须足够大而且具有代表性。
比如在我们买葡萄的时候就用了归纳法,我们往往先尝一尝,如果都很甜,就归纳出所有的葡萄都很甜的,就放心的买上一大串。
归纳推理也可称为归纳方法.完全归纳推理,也叫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推理,也叫不完全归纳法.归纳方法,还包括提高归纳前提对结论确证度的逻辑方法,即求因果五法,求概率方法,统计方法,收集和整理经验材料的方法等.
古典归纳法 古典归纳逻辑,是由培根创立,经穆勒发展的归纳理论.它主要研究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简单枚举归纳和科学归纳),求因果五法等. 亚里士多德探讨了归纳.他在前分析篇谈到简单枚举归纳推理.他举例说,内行的舵手是最有效能的.所以,凡在自己专业上内行的人都是最有效能的.
古典归纳罗辑创始人是17世纪英国弗兰西斯 培根,他在新工具中,贬演绎,倡归纳,首次提出整理和分析感性材料的"三表法",即具有表,缺管表和程度表,认为在此基础上,通过排除归纳法等归纳方法,可以从特殊事实"逐级"上升,最后达到"最普遍的公理".
19世纪英国约翰 穆勒(john mill)是古典归纳逻辑的集大成者,他在逻辑学体系中,通过总结自培根以来古典归纳逻辑的'研究成果,系统论述了"求因果五法",即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和剩余法,对其形式和规则做了具体规定和说明. 现代归纳法 现代归纳逻辑,也称概率逻辑.它是由梅纳德 凯恩斯(magnard keynes)创立,由莱辛巴哈(reichenbach),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科恩等发展,运用概率论,形式化的公理方法等工具,探索归纳问题所取得的成果。
古典归纳逻辑曾遭到英国休谟的诘难。
他认为,归纳推理的合理性在逻辑上是得不到保证的。
归纳推理所依据的普遍因果律和自然齐一律,只是一种习惯性心理联想,不具有客观的真理性.从个别性的前提不可能得到一般性的结论.休谟的诘难,引人思考.既然从个别性的前提出发,不能必然地得到一般性的结论,那么个别性的前提是否可以对一般性的结论提供某种程度的证据支持,前提对于结论支持的概率是多少,这就是现代归纳逻辑即概率逻辑的研究主题.
现代归纳逻辑研究肇始于19世纪中叶.德 摩根,耶方斯,文恩等人都曾探索利用古典概率论来研究归纳问题.凯恩斯在1921年发表概率论,主张概率是命题间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概率演算的公理系统,创立了现代归纳逻辑.莱辛巴哈在1934年发表概率理论,主张用"相对频率的极限"定义"概率",创立频率概率论,把现代归纳逻辑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现代归纳逻辑正处于发展时期,其理论尚待完善."把一切归纳方法,用公理集加以系统化的归纳逻辑目前还不存在,我们现在只有归纳逻辑的片断或一些归纳逻辑的雏形."多种类型的归纳逻辑理论,不断被引入认识论,科学方法论,统计学,决策论,人工智能等众多领域,日益得到广泛的应用.
写作方法总结归纳篇十一
对知识与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是系统复习的中心工作。
归纳总结的任务是以揭示相关概念、规律、方法的内在联系为目标,运用尽可能简明、醒目、形象的形式,以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也即要将相关知识提纲挈领、加工重组、形成体系,使之由"繁而杂"变成"少而精",由"散而乱"结成"知识网"。
归纳总结要保证重点突出,能反映相关概念规律间的联系与区别,展现知识网络,并力求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总之,要通过对知识与方法的归纳总结,使知识整体化、有序化、条理化、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形象化。使之便于理解,便于记忆,便于应用。
归纳总结的形式常见的有摘要式、提纲式、表解式、图解式、综合式等。
1、摘要式
摘要式是摘取相关知识点的重点内容(要点),部分原文照抄或通过浓缩再以简练的文字呈现出来的一种笔记形式。这是一种较简单、易掌握的归纳总结方式。
运用摘要式在内容上一定要抓住重点(要点)。
高度浓缩的摘要式归纳总结可以将一本厚书演变成成几页笔记。.
2、提纲式
提纲式是对于相关知识点的重点内容,按一定的系统归类,以简练的文字呈现出来的一种笔记形式。这也是一种最常见、易掌握的归纳总结方式。
运用提纲式一要在内容上抓住重点;二要在形式上有序地体现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归类。
提纲式按系统归类的方式又分有数字编号提纲式(如图1)与花括号提纲式(如图2)。后者更突出对各知识点分门别类和划分归属。
图1 数字编号提纲式 图2 花括号提纲式
3、表解式
表解式是对于相关知识点的重点内容,按一定的系统归类,以填充表格而呈现出来的一种笔记形式。这是一种应用极广的归纳总结方式。
运用表解式不仅要在内容上抓住知识重点和在形式上有序地体现知识点间的联系和归类。更要对相关内容(内含与外延)进行比较,辨别其异同。
表解式按相关知识内含与外延的表达又分有一维表解式与二维表解式。前者只编制行表头或列表头,用于表达事物的内含或外延,而后者要同时编制了行表头与列表头,分别用于表达事物的内含与外延,更突出各分类知识内含的比较。
许多提纲式的归纳总结笔记常可改写成更为紧凑、醒目的.表解式,对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也常用表解法编写成一些简明的比较表。
示例:
(一维表解式) 对力的认识
(二维表解式) 常见的几种力
4、图解式
图解式是对于相关知识的概念、规律、方法,以图示的方式揭示其间的内在联系,呈现知识的网络结构的一种笔记形式。这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归纳总结方式。
运用图解式重点在抓住有关概念、规律、方法间的内在联系,弄清相关知识的来龙去脉。
为便于记忆,编写图解式笔记要特别注意整个图形的形象、直观和具对称性。
一些复杂的专题为明了其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常常需要运用图解式编写出相应的系统图、结构图。
示例:我编写的《力学知识网络图》
5、综合式
上述各种归纳总结形式,各有各的优势,也各有各的弱点,为了优势互补,常取几种方式综合运用,这就是综合式。
示例:我编写的《函数知识归纳》(详见我的博客)是提纲式与表解式的综合;
写作方法总结归纳篇十二
论文提出的问题要集中,材料的收集却要尽可能地广泛。
一般说来,至少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知识、材料准备。
1)能够反映研究对象本身各种具体特征的专题材料。
充分熟悉对象,是正确认识对象的必不可少的前提。
除了直接了解对象本身的各种具体特征(通过有关作家的全部作品,有关问题的各种知识……),还要把握一切能够影响研究对象的生成和发展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或精神、物质因素。
只有尽可能全面地掌握这些材料。
进行研究时才能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于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2)作为明确方向和思想指导的理论准备。
所谓科学研究,就是通过正确、严密的分析、概括和抽象工作,从具体的事物和现象中找出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来。
这项工作,本身就要有正确的理论(专业理论和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起作用的哲学思想)所指导。
科学实践和发展的历史还告诉我们,进行一项研究工作,不仅需求充分的专业理论、知识,最好还能力求广泛通晓其它有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
通过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相互渗透,相互启发(例如,用系统的方法分析艺术形象的美学特征和社会功能;把模糊数学的方法引入修辞学研究中去),往往可以更好地带来新的发现;新的突破。
3)别人对于这一问题已经发表过的意见。
这方面的材料要尽量搜集。
别人已经解决的问题,自然不必再花力气去作重复劳动;充分吸收别人已有的经验,或是了解别人所遇疑难的焦点所在,对不同观点仔细进行比较研究,既可以少走弯路,也便于发现问题,就象兵法上所说的那样,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1.2认真地整理、辨析。
要使材料发挥作用,还需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下一番辨析、整理的工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材料系统化,条理化,真能有助于分析、解决问题。
整理材料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制成文献、资料的目录索引。
可以利用有关的现成材料(图书馆、资料室的目录卡片和报刊索引等),根据自己的选题加以编写。
2)剪报、札记、文摘卡。
这一类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必须力求眉目清楚。
一要详细注明每则资料的作者、篇名、出处、发表日期,二要有细致合理的分类。
3)大事记、年谱或著译年表。
通过这一类材料的编写,可以加强对于研究对象的总体印象,有助于在胸有全局的基础上深化对于某一专题、某一侧面的研究。
2毕业论文内容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2.1论文的结构。
论文的结构,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从一般的情况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作“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的作用,主要是说明选题的原因,概述前人已有的成果和尚存的疑难、争执,提出本文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正文是分析、论证的过程;结论则是整个研究成果的总结性的表述。
有的文章在引言之前,还有小标题目录和全文的内容摘要。
2.2提纲的作用。
论题拟定,材料大致齐备,动手写作论文之前,应仔细拟出论文提纲。
提纲也有个反复修改补充的过程。
这步工作做好了,论文已大致成竹在胸。
一个成熟的提纲,有助于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考察每一个局部,并考虑个部分之间应有的逻辑联系。
各部分所占的篇幅应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相称,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既要重点突出,又要照顾全面。
2.3要有正确而多样的研究、分析方法。
初学学术论文写作的人,往往容易犯归纳多而分析少的毛病。
要么是就事论事的材料罗列,要么是轻易而简单化地得出结论,不善于通过有层次、有根据的分析、论证,充分显示其思想观点的说服力和深刻性。
这里就需要注意研究方法或分析方法的改进、提高。
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
1)哲学的方法。
这是指如何根据唯物主义辨证法对于哲学基本范畴(现象和本质,存在和运动,原因和结果……)的理解,正确解决具体研究工作中的本体论和一般方法论的问题(比如,从认识对象的现象到认识对象的本质)。
2)历史的方法。
这是强调尊重对象本身的历史具体性的.方法。
它要求研究工作者必须充分熟悉客观对象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占有大量资料,从中寻找出客观对象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性。
3)逻辑的方法。
这是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运用形式逻辑和辨证逻辑所揭示的关于人们思维的一般规律(概念、判断、推理、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对客观事物的各种现象进行逻辑分析,寻求它们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并用理论的形态加以体现。
4)假说的方法。
所谓假说,并不是随意的幻想和碰运气的猜测,而是以一定的经验事实材料为基础,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依据,借助于研究者的活跃联想或直觉感受,提出的一种富有预见性、然而尚待继续验证的新观点。
它们虽然还不能称为科学的结论,但却常常是新思想、新理论的萌芽。
科研成果的正确获得,往往是和上述各种方法的另国而紧密地结合使用分不开的。
2.4引用材料的方式。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但是,援引不当,交代不清,也会影响文章的质量。
引用材料的方式有这么几种:
1)完整引用。
照录原文一句或一段话,不能任意删削或添加别的内容。
前后要加引号。
如果引文单独成一段,每行均比其它文字往后空两格。
2)概括引用。
用作者自己的语言将引文的原意转述出来。
前后无须加引号,也不用其它格式或符号加以突出。
3)分析引用。
将引文的内容拆散、打碎,和论文作者自己的阐述分析文字自然地糅合在一起。
这样可以避免由于单独的引文太多而使文章显得累赘或影响风格的统一。
写作方法总结归纳篇十三
1.简单枚举法。
即列举事例,归纳结论。
在列举几个事例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得出结论。
请欣赏下面的作文片段:
作者先是列举了三个事例,然后从这三个事例中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即“肩负起祖国给予的重任,只争朝夕,精神贯注,猛力向前,推动国家之富强,民族之进步”。
这个观点,和题目遥相呼应,加强了论证的力度。
列举现象,分析论证。
科学归纳法是根据对于某类事物中部分对象与其属性之间的必然联系,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该属性的推理方法。
科学归纳法不停留在事实的简单重复上,它还对事物与其属性之间的必然联系进行科学分析,实际也运用了演绎法,所以推出的结论一般来说是可靠的。
和简单枚举法相比,科学列举法多了分析论证的过程,在分析过程中,给事例和结论搭建一座桥梁。
请看下面的作文片段:
有人说,我希望活在过去。
因为那个时代,有思想之巅峰,有精神之盛宴。
显然,一路走来,“罗马十二铜表法”、《资本论》、《相对论》历历在目,孔子之《论语》,孙子之《兵法》,让文学史繁星铺满天地。
但是请注意,这一切只存在于史卷上丹青间。
苏子有云:“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普希金也和道:“而那过去了的,只能成为亲切的怀念。
”无论在哪一个时代,都会有那些怀念以前的人,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时间无法倒退,正如我们无法找回昨天的自己,“钱学森之问”仍弥留耳际,为什么那个大师辈出的时代只属于过去?我想,这个时代怕是少了些专注于当下的人。
(选自高考广东省优秀作文《活在当下》)。
上面的作文片段,作者先是树立了批判的靶子,即“我希望活在过去”,然后列举了一些过去的文化成就。
在这里,作者没有直接得出结论,而是又进行了分析,引用苏轼、普希金等人的名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得出了“这个时代怕是少了些专注于当下的人”的观点。
正因为有了分析论证的过程,所以才使得作者的观点可信,避免了论证过程中的思维漏洞。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应该明确:归纳论证必须有若干事例;归纳论证必须有结论;事例、观点、结论要一致;事例之后,必须正确揭示出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演绎论证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
它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须的。
演绎法有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多种形式,但最重要的是三段论。
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如大前提“凡金属都可以导电”,小前提“铁是金属”,结论“所以铁能导电”。
请看下面的高考作文片段:
坐在路边鼓掌不一定说你是失败者。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李白把酒,把花,把山,把水,把悠悠的盛唐气象融入杯中,吞入豪肠,三分啸成剑气,七分酿成月光,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李白就是一位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他为盛唐鼓掌,为自己慷慨激昂的人生鼓掌。
他不但赢得了当下,更是赢得了历史。
(选自20高考浙江省一类文《做一个路边鼓掌的人》)。
考生成功地运用了演绎论证的方法,逻辑思维严密,滴水不漏,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简要分析如下:
大前提:坐在路边鼓掌不一定说你是失败者。
(即为成功者)。
小前提:李白是一个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结论:李白是成功的。
归纳法和演绎法虽然属于两种不同的逻辑论证方法,但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归纳和演绎的统一,做到互相补充,互相印证。
因为通过归纳获得结论总是或然性的,归纳需要演绎来补充,同时演绎是否符合客观真理,也需要到归纳中去求得检验。
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归纳和演绎是相互为用的。
把归纳法和演绎法结合起来使用,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当然,这并不是说,单用一种论证方法就不好,怎样展开论证,要具体而定。
从大量的写作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比较复杂的问题,作者总是从多方面展开论证,使问题能够获得更为透彻、充分的阐明。
写作方法总结归纳篇十四
论文提出的问题要集中, 材料的收集却要尽可能地广泛。
一般说来,至少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知识、材料准备。
1)能够反映研究对象本身各种具体特征的专题材料
充分熟悉对象,是正确认识对象的必不可少的前提。
除了直接了解对象本身的各种具体特征(通过有关作家的全部作品,有关问题的各种知识,……),还要把握一切能够影响研究对象的生成和发展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或精神、物质因素。
只有尽可能全面地掌握这些材料。
进行研究时才能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对于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2)作为明确方向和思想指导的理论准备
所谓科学研究,就是通过正确、严密的分析、概括和抽象工作, 从具体的事物和现象中找出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来。
这项工作,本身就要有正确的理论(专业理论和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起作用的哲学思想)所指导。
科学实践和发展的历史还告诉我们,进行一项研究工作,不仅需求充分的专业理论、知识,最好还能力求广泛通晓其它有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
通过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相互渗透,相互启发(例如, 用系统的方法分析艺术形象的美学特征和社会功能;把模糊数学的方法引入修辞学研究中去), 往往可以更好地带来新的发现;新的突破。
3)别人对于这一问题已经发表过的意见
这方面的材料要尽量搜集。
别人已经解决的问题,自然不必再花力气去作重复劳动; 充分吸收别人已有的经验,或是了解别人所遇疑难的焦点所在,对不同观点仔细进行比较研究,既可以少走弯路,也便于发现问题,就象兵法上所说的那样,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1.2 认真地整理、辨析
要使材料发挥作用,还需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下一番辨析、整理的工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材料系统化,条理化,真能有助于分析、解决问题。
整理材料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制成文献、资料的目录索引。
可以利用有关的现成材料(图书馆、资料室的目录卡片和报刊索引等),根据自己的选题加以编写。
2)剪报、札记、文摘卡。
这一类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必须力求眉目清楚。
一要详细注明每则资料的作者、篇名、出处、发表日期,二要有细致合理的分类。
3)大事记、年谱或著译年表。
通过这一类材料的编写,可以加强对于研究对象的总体印象,有助于在胸有全局的基础上深化对于某一专题、某一侧面的研究。
2 毕业论文内容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2.1 论文的结构
论文的结构,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从一般的情况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作“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的作用,主要是说明选题的原因,概述前人已有的成果和尚存的疑难、争执,提出本文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正文是分析、论证的过程;结论则是整个研究成果的总结性的表述。
有的文章在引言之前,还有小标题目录和全文的内容摘要。
2.2 提纲的作用
论题拟定,材料大致齐备,动手写作论文之前,应仔细拟出论文提纲。
提纲也有个反复修改补充的过程。
这步工作做好了,论文已大致成竹在胸。
一个成熟的提纲,有助于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考察每一个局部,并考虑个部分之间应有的逻辑联系。
各部分所占的篇幅应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相称,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既要重点突出,又要照顾全面。
2.3 要有正确而多样的研究、分析方法
初学学术论文写作的人,往往容易犯归纳多而分析少的毛病。
要么是就事论事的'材料罗列,要么是轻易而简单化地得出结论,不善于通过有层次、有根据的分析、论证,充分显示其思想观点的说服力和深刻性。
这里就需要注意研究方法或分析方法的改进、提高。
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
1)哲学的方法
这是指如何根据唯物主义辨证法对于哲学基本范畴(现象和本质,存在和运动,原因和结果……)的理解,正确解决具体研究工作中的本体论和一般方法论的问题(比如,从认识对象的现象到认识对象的本质)。
2)历史的方法
这是强调尊重对象本身的历史具体性的方法。
它要求研究工作者必须充分熟悉客观对象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占有大量资料,从中寻找出客观对象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性。
3)逻辑的方法
这是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运用形式逻辑和辨证逻辑所揭示的关于人们思维的一般规律(概念、判断、推理、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 对客观事物的各种现象进行逻辑分析,寻求它们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并用理论的形态加以体现。
4)假说的方法
所谓假说,并不是随意的幻想和碰运气的猜测,而是以一定的经验事实材料为基础, 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依据,借助于研究者的活跃联想或直觉感受, 提出的一种富有预见性、然而尚待继续验证的新观点。
它们虽然还不能称为科学的结论,但却常常是新思想、新理论的萌芽。
科研成果的正确获得,往往是和上述各种方法的另国而紧密地结合使用分不开的。
2.4 引用材料的方式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但是,援引不当,交代不清,也会影响文章的质量。
引用材料的方式有这么几种:
1)完整引用。
照录原文一句或一段话,不能任意删削或添加别的内容。
前后要加引号。
如果引文单独成一段,每行均比其它文字往后空两格。
2)概括引用。
用作者自己的语言将引文的原意转述出来。
前后无须加引号,也不用其它格式或符号加以突出。
3)分析引用。
将引文的内容拆散、打碎,和论文作者自己的阐述分析文字自然地糅合在一起。
这样可以避免由于单独的引文太多而使文章显得累赘或影响风格的统一
一、归纳法
1.简单枚举法。
即列举事例,归纳结论。
在列举几个事例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得出结论。
请欣赏下面的作文片段:
作者先是列举了三个事例,然后从这三个事例中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即“肩负起祖国给予的重任,只争朝夕,精神贯注,猛力向前,推动国家之富强,民族之进步”。
这个观点,和题目遥相呼应,加强了论证的力度。
2.科学归纳法。
列举现象,分析论证。
科学归纳法是根据对于某类事物中部分对象与其属性之间的必然联系,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该属性的推理方法。
科学归纳法不停留在事实的简单重复上,它还对事物与其属性之间的必然联系进行科学分析,实际也运用了演绎法,所以推出的结论一般来说是可靠的。
和简单枚举法相比,科学列举法多了分析论证的过程,在分析过程中,给事例和结论搭建一座桥梁。
请看下面的作文片段:
有人说,我希望活在过去。
因为那个时代,有思想之巅峰,有精神之盛宴。
显然,一路走来,“罗马十二铜表法”、《资本论》、《相对论》历历在目,孔子之《论语》,孙子之《兵法》,让文学史繁星铺满天地。
但是请注意,这一切只存在于史卷上丹青间。
苏子有云:“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普希金也和道:“而那过去了的,只能成为亲切的怀念。
”无论在哪一个时代,都会有那些怀念以前的人,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时间无法倒退,正如我们无法找回昨天的自己,“钱学森之问”仍弥留耳际,为什么那个大师辈出的时代只属于过去?我想,这个时代怕是少了些专注于当下的人。
(选自2012年高考广东省优秀作文《活在当下》)
上面的作文片段,作者先是树立了批判的靶子,即“我希望活在过去”,然后列举了一些过去的文化成就。
在这里,作者没有直接得出结论,而是又进行了分析,引用苏轼、普希金等人的名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得出了“这个时代怕是少了些专注于当下的人”的观点。
正因为有了分析论证的过程,所以才使得作者的观点可信,避免了论证过程中的思维漏洞。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应该明确:归纳论证必须有若干事例;归纳论证必须有结论;事例、观点、结论要一致;事例之后,必须正确揭示出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演绎法
演绎论证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
它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须的。
演绎法有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等多种形式,但最重要的是三段论。
三段论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如大前提“凡金属都可以导电”,小前提“铁是金属”,结论“所以铁能导电”。
请看下面的高考作文片段:
坐在路边鼓掌不一定说你是失败者。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李白把酒,把花,把山,把水,把悠悠的盛唐气象融入杯中,吞入豪肠,三分啸成剑气,七分酿成月光,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李白就是一位坐在路边鼓掌的人,他为盛唐鼓掌,为自己慷慨激昂的人生鼓掌。
他不但赢得了当下,更是赢得了历史。
(选自2012年高考浙江省一类文《做一个路边鼓掌的人》)
考生成功地运用了演绎论证的方法,逻辑思维严密,滴水不漏,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简要分析如下:
大前提:坐在路边鼓掌不一定说你是失败者。
(即为成功者)
小前提:李白是一个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结论:李白是成功的。
归纳法和演绎法虽然属于两种不同的逻辑论证方法,但它们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归纳和演绎的统一,做到互相补充,互相印证。
因为通过归纳获得结论总是或然性的,归纳需要演绎来补充,同时演绎是否符合客观真理,也需要到归纳中去求得检验。
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归纳和演绎是相互为用的。
把归纳法和演绎法结合起来使用,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当然,这并不是说,单用一种论证方法就不好,怎样展开论证,要具体而定。
从大量的写作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比较复杂的问题,作者总是从多方面展开论证,使问题能够获得更为透彻、充分的阐明。
写作方法总结归纳篇十五
1、研究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的方法(x射线晶体衍射,核磁共振光谱)。
2、构筑蛋白质结构的基本要素(肽基,主链构象,拉氏图预测可能的构造,螺旋,转角,片层结构,环形构象,无序结构)。
5、寡聚体蛋白及四级结构(测定蛋白质的亚基组成、,寡聚体蛋白存在的意义及其作用原理)。
6、蛋白质的构象与功能的关系(以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作为例子进行说明,氧合曲线,协同效应,玻尔效应)。
1、酶的定义及性质,辅助因子、活性部位。
写作方法总结归纳篇十六
1.1广泛地搜集、阅读。
论文提出的问题要集中,材料的收集却要尽可能地广泛。
一般说来,至少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知识、材料准备。
1)能够反映研究对象本身各种具体特征的专题材料。
充分熟悉对象,是正确认识对象的必不可少的前提。
除了直接了解对象本身的各种具体特征(通过有关作家的全部作品,有关问题的各种知识……),还要把握一切能够影响研究对象的生成和发展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或精神、物质因素。
只有尽可能全面地掌握这些材料。
进行研究时才能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对于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2)作为明确方向和思想指导的理论准备。
所谓科学研究,就是通过正确、严密的分析、概括和抽象工作,从具体的事物和现象中找出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来。
这项工作,本身就要有正确的理论(专业理论和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起作用的哲学思想)所指导。
科学实践和发展的历史还告诉我们,进行一项研究工作,不仅需求充分的专业理论、知识,最好还能力求广泛通晓其它有关学科的理论和知识。
通过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的相互渗透,相互启发(例如,用系统的方法分析艺术形象的美学特征和社会功能;把模糊数学的方法引入修辞学研究中去),往往可以更好地带来新的发现;新的突破。
3)别人对于这一问题已经发表过的意见。
这方面的材料要尽量搜集。
别人已经解决的问题,自然不必再花力气去作重复劳动;充分吸收别人已有的经验,或是了解别人所遇疑难的焦点所在,对不同观点仔细进行比较研究,既可以少走弯路,也便于发现问题,就象兵法上所说的那样,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1.2认真地整理、辨析。
要使材料发挥作用,还需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下一番辨析、整理的工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材料系统化,条理化,真能有助于分析、解决问题。
整理材料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制成文献、资料的目录索引。
可以利用有关的`现成材料(图书馆、资料室的目录卡片和报刊索引等),根据自己的选题加以编写。
2)剪报、札记、文摘卡。
这一类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必须力求眉目清楚。
一要详细注明每则资料的作者、篇名、出处、发表日期,二要有细致合理的分类。
3)大事记、年谱或著译年表。
通过这一类材料的编写,可以加强对于研究对象的总体印象,有助于在胸有全局的基础上深化对于某一专题、某一侧面的研究。
2毕业论文内容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论文的结构,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从一般的情况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作“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的作用,主要是说明选题的原因,概述前人已有的成果和尚存的疑难、争执,提出本文所要探讨、解决的问题;正文是分析、论证的过程;结论则是整个研究成果的总结性的表述。
有的文章在引言之前,还有小标题目录和全文的内容摘要。
2.2提纲的作用。
论题拟定,材料大致齐备,动手写作论文之前,应仔细拟出论文提纲。
提纲也有个反复修改补充的过程。
这步工作做好了,论文已大致成竹在胸。
一个成熟的提纲,有助于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考察每一个局部,并考虑个部分之间应有的逻辑联系。
各部分所占的篇幅应与其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相称,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既要重点突出,又要照顾全面。
2.3要有正确而多样的研究、分析方法。
初学学术论文写作的人,往往容易犯归纳多而分析少的毛病。
要么是就事论事的材料罗列,要么是轻易而简单化地得出结论,不善于通过有层次、有根据的分析、论证,充分显示其思想观点的说服力和深刻性。
这里就需要注意研究方法或分析方法的改进、提高。
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
1)哲学的方法。
这是指如何根据唯物主义辨证法对于哲学基本范畴(现象和本质,存在和运动,原因和结果……)的理解,正确解决具体研究工作中的本体论和一般方法论的问题(比如,从认识对象的现象到认识对象的本质)。
2)历史的方法。
这是强调尊重对象本身的历史具体性的方法。
它要求研究工作者必须充分熟悉客观对象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占有大量资料,从中寻找出客观对象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性。
3)逻辑的方法。
这是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运用形式逻辑和辨证逻辑所揭示的关于人们思维的一般规律(概念、判断、推理、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对客观事物的各种现象进行逻辑分析,寻求它们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并用理论的形态加以体现。
4)假说的方法。
所谓假说,并不是随意的幻想和碰运气的猜测,而是以一定的经验事实材料为基础,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依据,借助于研究者的活跃联想或直觉感受,提出的一种富有预见性、然而尚待继续验证的新观点。
它们虽然还不能称为科学的结论,但却常常是新思想、新理论的萌芽。
科研成果的正确获得,往往是和上述各种方法的另国而紧密地结合使用分不开的。
2.4引用材料的方式。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
但是,援引不当,交代不清,也会影响文章的质量。
引用材料的方式有这么几种:
1)完整引用。
照录原文一句或一段话,不能任意删削或添加别的内容。
前后要加引号。
如果引文单独成一段,每行均比其它文字往后空两格。
2)概括引用。
用作者自己的语言将引文的原意转述出来。
前后无须加引号,也不用其它格式或符号加以突出。
3)分析引用。
将引文的内容拆散、打碎,和论文作者自己的阐述分析文字自然地糅合在一起。
这样可以避免由于单独的引文太多而使文章显得累赘或影响风格的统一。
写作方法总结归纳篇十七
时光匆匆啊!貌似每次写文章的时候都会以这个开头,不过实在水平有限想不出其他词语来了,凑合着用吧。毕业已一年过去转眼间就到第二个年头了。回顾过去一年,刚出茅庐,深知经验技术淡薄,这年定是充电加油挑灯夜读谦虚做人来完善自己。
至去年参加工作就认识了android给自己定了努力的方向,并朝手机方面发展,技术的更新速度让我感觉压力真的很大,就在移动设备上说吧。基于android平台开发,cs开发逐渐转向bs方向开发了,我想这跟html5的出世有很大关系吧,何况现在html5在移动设备上应用最多。这一年主要学习两个方面吧一个是学习android系统原生应用开发也就是所谓cs平台开发,二是学习智能机的bs平台开发基于html5。
这年经验教训:这一年多主要开发了基于公司web业务平台开发了5173合作项目;主站相关业务功能开发;客户端接口开发。之后一个季度基本没做什么项目,对我来说是学习新知识的好时机这段时间一直在学习移动设备应用开发cs、bs,下半年最后一个半季度主要基于公司wap手机应用开发bs平台智能机和非智能机两个版本。开发团队两个人,前台业务物功能模块基本由我来开发。
俗话说的好啊,有多少重量拿在手上就知道;是驴子是马,出来溜溜就知道。写程序道理也一样,提交后测试结果,漏洞百出,基本没有一个功能是通的。一个功能模块打回来修改几次后还是有错误,搞的我们项目很不爽,有走人的冲动,这几个月开发项目的'感受就不说了,那就一个惨啊。。。。。。
经历了才能成长。懒惰是魔鬼,勤思考,多交流,勤学习。做之前多思考交流。每做完一个功能都要自己用多种方法测下。不管项目多赶宁可慢点也要少出问题最好不出问题。
规划2012,深入实践学习android原生应用开发和基于html5,bs平台开发。调整好工作状态,努力写出高质量的程序。
继续:低调做人,不断学习积累经验。。。
愿望:在新的一年祝身边的人:身体健康!事事顺心!
呵呵,也希望能涨工资。。。。。
写作方法总结归纳篇十八
在复习完所有的知识点后,就开始进入实战演习阶段了。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同学会发现,书本上的知识已经明白了,但在做题的时候还是不会,为什么呢?是因为没有一种很常规的思路将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解题的过程中去,此时归纳总结法就显得很有必要了。比如,物理中有关动量和能量的题目,很多同学都感到头痛,而在高考中这一类题目也通常以压轴题的方式出现,所占分值很高,我们可以使用归纳总结法来理清解题的常规思路。
首先是物理情景的分析,这一时刻到下一时刻发生了什么?或者在每一个特殊的时间点又发生了什么?碰撞发生的瞬间是能量守恒还是动量守恒?把这些问题分析清楚了,思路就会逐渐清晰。其次,将每一个过程所对应的物理规律以及公式写在旁边,这样就能很容易地发现动量过程和能量过程。最后,将所有的内容都串起来,形成一种常规的思路,等到再遇见这一类题时,你就可以很方便地上手。
【生物常识积累法】。
对于高二或将上高二的学生,学有余力者应该回头看看初中的生物书,因为高中生物课程是默认大家初中学过生物的,但初中时可能很多同学学得不是很认真,而高中生物的教材和一些题目都默认大家还记得初中的生物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化。掌握各种“常识”的人(对于讲不出道理的生物题的简单解释常常是“这是常识!”),做生物题时容易有优越感,而且不管题目怎样出,成绩通常都会稳定在不错的水平。而对于大部分人,因为各种并不常见的“常识”常常在题目中出现,如果有比较好的习题积累,到高三后期生物常识的掌握基本上也没问题了,但这需要你平时做有心人,随时随地积累,甚至反复记忆。其中许多是生物的基础知识,打基础就要不惜像学“文科”一样老老实实地背。当然在背诵积累的时候也要掌握技巧。
【物理多解发散法】。
具体来讲便是精选一些习题(勿偏、勿过难、勿过易),不求数量,在仔细审题后尽可能地发散思维,联想该题涉及的每个物理情景,将所学的知识点及解题方法融会贯通,从各种可能性中去寻找解题的“钥匙”,变被动解题为主动思考,培养“多变思维”。施行此法时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急功近利。也许该题你并不能找到多解,但是这一思维过程绝对让你受益匪浅,表面上做题速度变慢,事实上你的知识点得到了巩固,思维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尤其对于高考物理卷中的选择题部分(已由单选变为多选),多解发散法更能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以今年高考理综物理卷倒数第二道解答题为例。对于题中涉及的始末能量关系处理,大多数人都是机械地套用机械能守恒定理,其实如果用两个过程能量之差恒定做解,简单明了,不仅不易出错,而且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写作方法总结归纳篇十九
众所周知,关于小学阶段平均数的教学,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经历了从作为应用题教学到作为统计初步知识教学的变迁。
在统计学中,平均数是一种常用的统计量,它刻画的是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把平均数作为统计初步知识来教学,就是真正回归了它的本来面目,这也是我教学本课所要致力体现的价值趋向。
当我确定讲“平均数的意义”这个题目后,思考了三个问题:
1、平均数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它的统计意义?
2、如何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求平均数的必要性?
3、“移多补少”是求平均数的方法吗?带着这些问题,我反复研读课标、教材和有关资料,观看名师关于平均数的意义的教学视频,逐渐使这些问题的答案清晰起来,最终形成了我教学本课的基本思路。
反思我的教学,我感觉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尝试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会理解“整体水平”的含义。
我们知道,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那么,什么是“整体水平”?如何将“整体水平”变得看得见摸得着,让学生能够比较直观地感受到“整体水平”呢?我觉得这是教学“平均数意义”的关键所在,如果不能突破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应该说平均数的意义的教学就不到位。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课前观察比较“水位高低”的游戏活动,一开始呈现给学生两组不同颜色的水,每一组的水位一样高,学生很容易看出哪一组的水位高,这时提示学生:每一组的水位就是它们的平均水位。
然后,呈现的是每一组水位不一样高的两组水杯,这是学生遇到了困难,有的学生想到将每组的两杯水匀一匀使其一样多,就能找到每组水的平均水位,这样就容易看出来了。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可以用平均水位进行比较,为课堂上理解“整体水平”的意思进行铺垫。
从课堂效果看,学生还是有一定的感悟,并且将这种感悟应用到了对新知识的理解上。
二、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比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必要性。
让学生感受到求平均数的必要性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
教材呈现的是,因为7号和8号队员上场次数不同,用总分比不合理,用平均每场得分比才合理,然后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求出7号和8号队员各自平均每场的得分,得出应该派7号队员上场的结论。
对此,我产生这样的疑问:比总分一定不合理吗?当上场次数多总分又高的时候,比总分不合理,而当上场次数尽管多总分却不高的时候,比总分更快更简洁。
如此看来,如果仅按教材呈现的内容来教学,显然有很大的片面性。
那么,平均数的必要性到底应该在什么情况下体现出来呢?我认为,应该在比总分和比平均每场得分都合理的情形下,面对特殊情况经过比较发现,只有比平均每场得分才合理,并且比平均每场得分可以应用于各种情况,这样教学才能真正发掘出平均数的必要性。
也就是说,让平均数在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比较优化中产生,才能真正体现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中尝试改造情境图,将原情境图中的2名替补队员改为3名,教学中分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个层次,在上场次数相同的情况下,探究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在这个层次中,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重点突出用总分比较和用平均得分比较,因为在上场次数相同的情况下,用总分比较和用平均得分比较的结果是一致的。
这样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养成全面思考问题的习惯,同时形成对平均数意义的初步理解,为体验运用平均数进行决策的必要性做好铺垫。
第二个层次,在上场次数不同的情况下,通过对解决问题策略的比较选择,形成对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的认识。
在这个层次中,重点引导学生比较不同选派方法对于决策的意义,认识到当用总分比较和用平均得分比较产生矛盾时,应该根据平均得分(也就是整体水平)做出判定,这样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合理,从而形成对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的深刻感悟。
第三个层次,揭示概念,深化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在这个层次中,重点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搜集的素材,在完整表述、对比分析中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这样,经过三个层次的教学让学生经历了“可以用多种方法比较——用平均数比较——用平均数比较具有普适性”的过程,达到体会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平均数的三层目的。
三、淡化“移多补少”法,突出“求和平均”法。
“移多补少”的本质是“削峰填谷”,严格的讲,它是“平均分”的方法,不是求平均数的方法。
因此,本课教学中没有将“移多补少”作为一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只是作为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意义的手段,通过课前倒水、课中移补学具等具体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整体水平”和平均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