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精选19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分析和评估工作和学习的成果。写总结时要注意结尾,可以总结自己的体会和反思,并给出进一步的行动计划。希望通过这些总结范文的学习,大家能够提高自己的总结能力。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与、归、易、告、虽”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3.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
二、释题:
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范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思考本文体裁。
学生质疑。师答疑,或请学习较好的学生帮助答疑。
四、讲析课文:
1.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本文的体裁?(一篇史论)。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找学生翻译此句并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概括:盛衰在于人事。
3.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例证法依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与如何失天下的内容。
4.读课文二三段及注释,筛选下列信息:
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边讲边译,将翻译融入讲析中)。
明确: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一个是梁,一个是燕,一个是契丹。
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译,强调“函”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用木匣子装……”
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找同学翻译。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6.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明确:“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明确: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7.从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
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8.由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翻译)。
明确: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强调“抑”,“本”字义)。
9.小结:这一部分作者采用对比论证(极盛与极衰)和例证法(李存勖的成败)。
10.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五、总结:
全文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句来谈,因此这句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如:《兴亡论》等。
七、本文语言特点。
本文的语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扬顿挫的笔法。以第三段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问句,有叹句,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读起来就有了抑扬顿挫的效果。从内容上看前一个大句子写的是“盛”后一个大句子写的是“衰”,读时注意语气。问句读上扬调,叹句读下降调。
八、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段。
2.课后练习题四。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篇二
1、德育目标:认识“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观点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能力目标:诵读品味本文抑扬顿挫的语言特色,学会美文赏读。
疏通文意,理解课文,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现象以及特殊句式。
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议论思路以及本文的中心。
点拨法探究学习法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引出文章论题
由杜牧《题乌江亭》引入
二、解题
三、了解背景,体会讽谏意味
四、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和断句。
五、疏通文意,课文探究学习
(一)第一、二段课文学习
1、强调重点字词
2、探究:
(1)、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2)、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3)、这两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二)第三、四段课文学习
1、强调第三、四段重点字词
2、探究:
(1)、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第三段和第二段是什么关系?试具体说明。
(3)第四段以问句结尾有何作用?
七、课堂巩固练习
1、古今异义2、词类活用3、特殊句式4、名句积累
八、美文赏读
1、结构美——探究对比论证手法和全文论证结构
2、文理美——探究主旨与教训
3、抑扬美——探究抑扬手法
4、文笔美——探究叙事简约、语言精警的特点、文句的对称美
九、拓展延伸
十、布置作业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篇三
1、学生能够根据作品的文体特色,语言特点进行诵读。
2、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
1、体会作者感情,反复诵读文章,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
2、从读音、语气停顿、语调、表情达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方法。
一课时。
一、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
二、全体学生齐读,进入学习氛围。
三、分析、朗读第一段:
1、请一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学生倾听。
2、全体学生齐读开头“呜呼”两字,揣摩语气
(这两个字的语气内涵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教师联系全文内容,提示学生)
答:“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慨叹,惋惜。
3、讨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1)请学生翻译:
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人事吗?
(2)打出幻灯片: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较它们的异同,讨论他们的优劣。
(教师引导:原文采用反问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而改用陈述句后,语气、力度改变了。)
4、讨论:“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点:原,推究。 所以,表……的原因。
(2)问: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庄宗的故事贯穿全篇,结果得出这个结论,或者说就是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证明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5、再次向学生明确全文慨叹、惋惜的基调,学生以这种基调再次集体朗读。
四:分析、朗读第二段。
1、学生自己揣摩晋王的临终遗言,并自由朗读。
2、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并总结语气。
(教师引导:晋王的临终遗言,应该是语重心长,遗恨未消,用幻灯片打出)
3、有条件的教师可示范朗读,然后学生根据相应语气集体朗读。
4、问: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持什么态度?
教师引导: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是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5、问:这些态度可以从庄宗对待哪样事物看出?
答:从他对待晋王的遗矢可以看出。
6、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能体现庄宗恭敬的动词。
重点:受、藏、请、盛、负、纳(用幻灯片打出)
7、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背诵第一、第二段
8、抽查两位学生背诵,然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五、分析、朗诵第三、第四段:
【一】1、先让学生朗读开头两句话,思考它们构成什么关系?哪些关键词可以看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入于太庙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其意气之盛 ,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 ,天下已定 ,一夫夜呼 ,乱者四应 ,仓皇东出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君臣相顾 ,不知所归 ,至于誓天断发 ,泣下沾襟 ,何其衰也!
2、学生回答:构成对比关系,关键词是盛和衰。
3、问:第一句表现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词可以表现盛的气势。
4、生答:系、函、入、还、告、盛、壮哉
5、既然这些字词是表现盛的气势的,所以读的时候就应当重一点。
6、阅读讲究语气连贯,这一句首先让学生明确“方”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指出它的管辖范围。
(教师提示;方是正当的意思,所以应该管到“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应的,让学生划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导:到“泣下沾襟”)
8、在点明语气和重音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自己把握朗读,教师适当提示,如“何其衰也”,最后两字应适当拖长。
9、请学生朗读,然后教师示范,最后学生集体朗读,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之所以这样设计,因为第一句是表现盛的,男生应该能体验出其中的感情,不会太小声,如果不幸男生没气势,就让女生大声朗读第一句,然后调侃男生,激励他们重新读,也顺势让学生熟读成诵。
【二】以上两句是形成强烈反差的,盛的时候是那么强大,但是却一下子衰败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给出了两个供选择的理由: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幻灯片打出)
1、请学生翻译,重点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这两句是问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问吗?还是有明显有倾向的?
(一问比较简单,学生应该能回答出,欧阳修倾向于后者,就是庄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来看下一句: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灯片打出)
教师讲解:庄宗的故事足以证明这两个道理,所以这一段综合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都是为了证明这样一个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的庄宗后来居然被几十个伶人围困,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这就再次提醒人们,要注意到“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啊。
【三】分析“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用幻灯片打出。
1、学生集体朗读后,对照课下注释翻译。
2、提一位学生起来翻译,纠正错误,
重点:第一个于解释为在、从,第二个于解释为被,注意“智勇”的词性,可提示学生,根据文言文对偶句词性一致,前面的“祸患”是名词,所以“智勇”也是名词。
3、讨论“岂独伶人也哉?”,幻灯片打出。
先请学生自行翻译,然后提问学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内容,
(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这样吗?)
4、谈谈这句话包含的内容和作用。
教师提示、引导:这句话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的批评朝政,提醒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5、如有空余时间,则加强背诵第三、第四段。
板书: 晋王: 语重心长,遗恨未消,
忧劳 盛
庄宗: 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庄
人事
还矢先王, 告以成功
宗 逸豫 衰
宠信伶人, 身死国灭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篇四
1.学习“盛”“告”“困”“于”“其”“之”等产件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体会一些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3.理解作者的思想主题和写作目的;体会围绕中心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
4.体会本文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表现主旨的方法。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层层深入的写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欧阳修的文学创作风格,体味到了他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洒脱之气。今天我们将学习欧阳修的另一篇传记《伶官传》的序言《伶官传序》,从中学习他的另一人生观点。
二.作者作品与时代背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早年热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对王安石变法有所不满。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伶官传序》是他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写敬新磨善于讽谏,没有贬词。另三个人都出入宫掖,货赂交行,偶不逞意,即陷人于罪,破家灭族,使后唐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戒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三.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1.判断下列对划线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是否正确。
a以三矢(shi弓箭)赐庄宗而告之曰()。
b在遣从事以一少牢(shaolao指祭品)告庙()。
c请其矢,盛(sheng丰盛)以锦囊()。
d方其系(xi捆缚)燕父子以组()。
e及仇雠(cou仇人)已灭,天下已定()。
f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jing衣襟)()。
2.判断下列各句中停顿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d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四.阅读分析第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1.盛衰之理理:道理。
2.岂非人事哉人事:人力。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4.与其所以失之者所以:……的原因。
5.而皆背晋以归梁以:而。
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其:祈使副词,相当于“应该”“一定”的意思。
7.负而前驱负:背负。
8.及凯旋而纳之及:等到。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1.知。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d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2.与。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无乃尔是过与。
d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3.以。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可以知之矣。
c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d而皆背晋以归梁。
e请其矢,盛以锦囊。
4.乃。
a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e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三)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3.此三者,吾遗恨也。
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5.请其矢,盛以锦囊。
6.夫晋,何厌之有?
7.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四)自读一二段,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赏读。
1.作者对天下兴衰持怎样的看法?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答:“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也在于“人事”;(后问讨论)。
2.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答:“忧劳可以兴国”。
3.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答:告知三件憾事,劝庄宗完成遗愿。
4.这两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一段议论,二段记叙;总分关系。
六.自读并背诵一二段。
七.作业(略)。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背诵并复述第一课时内容(略)。
二.分析阅读三四段。
(一)补充注释。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方:当;组:绳子。
2.函梁君臣之首函:用匣子装着。
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意气:气势,指骄傲之气。
4.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迹:迹象。
5.举天下豪杰。
举:全。
6.数十伶人困之。
困:围困。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方。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万仞。
c
2.盛。
a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太后盛气而揖之。
d请其矢,盛以锦囊。
3.告。
a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b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4.困。
a数十伶人困之。
b天下诸侯已困矣。
c牛困人饥日已高。
d困兽犹斗,而况国相乎。
5.于。
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c而皆自于人欤。
d智勇多困于所溺。
e霜叶红于二月花。
6.其。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其后用兵。
d何其衰也。
e其真无马耶。
7.之。
a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b莫能与之争。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e之二虫又何知。
f吾欲之南海,何如。
g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四)比较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3.与其所以失之者。
4.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5.其后用兵。
6.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7.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8.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9.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10.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2.自然之理也。
13.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
(五)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3.负而前驱。
4.函梁君臣之首。
5.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6.仓皇东出。
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六)朗读三四段,边读边翻译。
三.分析与赏鉴。
1.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本段只要写庄宗失天下的经过,是对“逸豫可以亡身”的说明。
2.第三段和第二段是什么关系?试具体说明。
答:是对照关系。二段正面叙说,三段反面叙说。
3.第四段以问句结尾有何作用?
答:引人深思,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戒人们不要走历史的覆辙,记住“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
4.(讨论)本文在写作构思上有何特点?
四.自读并背诵三四段。
五.作业:课后练习。
六.教学后记: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篇五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推究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主谓之间取。
乃其无忘乃父之志--你;一定。
(2)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官名,一般属官;今,干某项事业。
至于誓天断发:古,到了,达到,到……结局;今,表示另提一事。
(3)仓皇东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使动用法:使……兴,使……亡)。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细小的事情;有勇有谋的人物)函梁君臣之首:(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
(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状语后置盛以锦囊--状语后置。
告以成功--状语后置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表被动。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被动句。
二、1.答案: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板书)盛衰成败,由于人事。(板书)。
2、论据: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
过渡:文中“原庄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这一句。
3答案:正反对比。(板书)。
4、参考:a“皆自于人。”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板书)。
6、参考:以古喻今,告诫当时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板书)。
三、课堂延伸:参考答案:a:小事不小b:玩物丧志c:事在人为d:以古为镜。
当堂检测1、c、2、d、3、b因文中并没有否定天命。
拓展练习1.c2.d3.d4.a。
拓展练习译文:李存勖是李克用的大儿子。早年间,李克用攻破邢州的孟方立,带领军队回到上党,在三垂岗摆酒宴请,歌手唱《百年歌》助兴,唱到歌中的老年阶段,歌声十分悲切,在坐的宾客心情都很凄怆。当时李存勖也在席间,刚5岁。李克用捋着自己的胡子,心中感慨,指着李存勖说:我们这一辈的人,都老啦。这个小家伙很令人称奇啊,后,希望他能代替我,在此地作战!
李存勖11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攻破王行瑜。父亲派他去长安向皇帝报捷,唐昭宗认为李存勖相貌奇特,赐给他卮、翡翠盘,抚摸着他的背说:孩子你外表奇特,以后一定会大富大贵,到时候不要忘了我们李家啊。
李存勖长大之后,精通于骑马射箭,胆识和勇气都超过一般人,学习过《春秋》,略通大义,特别喜欢观赏音乐、唱歌、跳舞以及杂技之类。
朱华。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篇六
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识目标:a掌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组告,抑,忽微,逸豫。
b、多义词:与,归,易,告。
c、虚词:于,为,
d、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
f、古今异义:至于。
3、能力目标:a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b、掌握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
1、词类活用。
2、课文第三段。
对名句的理解。
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学法:学生学会积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学家的作品,苏洵、苏轼、王安石,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的作品,《伶官传序》。欧阳修不但是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们学习《新五代史》中《伶官传》。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本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对本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品味一下这篇文章。
二、释题:
师: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范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3分钟)。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思考本文体裁。
学生质疑。师答疑,或请学习较好的学生帮助答疑。
(一)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本文的体裁?
本文是一篇史论。
(二)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或答“忧劳……”
问:找学生翻译此句。
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明确:盛衰在于人事。
(三)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例证法“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a、概括: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b、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宾呢?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写庄宗如何失天下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果写的。
(四)读课文二三段及注释,筛选下列信息:
师: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边讲边译,将翻译融入讲析中)。
明确:
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一个是梁,一个是燕,一个是契丹。
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译,强调“函”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用木匣子装……”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五)师: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并翻译。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六)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明确:“其后用兵则遗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a问: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b师问: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明确: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那么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八)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
a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b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九)由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翻译。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哪句呢?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强调“抑”,“本”字义。
此句为对句,又用了正反对比,句式工整,读之有节奏感。
(十)小结:作者采用对比论证(极盛与极衰)和例证法(李存勖的成败)。
(十一)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全文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句来谈,因此这句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如:《兴亡论》等。
七、品语言并读课文。
本文的语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扬顿挫的笔法。以第三段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问句,有叹句,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读起来就有了抑扬顿挫的效果。从内容上看前一个大句子写的是“盛”后一个大句子写的是“衰”,读是注意语气。问句读上扬调,叹句读下降调。
并做示范性诵读。教师给予补充纠正。
背诵第三段。
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化学、物理、生物、美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
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化学、物理、生物、美术、音乐、体育、信息技术。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篇七
一课时、
一、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
二、全体学生齐读,进入学习氛围、
三、分析、朗读第一段:
1、请一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学生倾听、
2、全体学生齐读开头“呜呼”两字,揣摩语气。
(这两个字的语气内涵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教师联系全文内容,提示学生)。
答:“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慨叹,惋惜、
3、讨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1)请学生翻译:
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人事吗?
(2)打出幻灯片:“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较它们的异同,讨论他们的优劣、
(教师引导:原文采用反问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而改用陈述句后,语气、力度改变了、)。
4、讨论:“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点:原,推究、所以,表……的原因、
(2)问: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5、再次向学生明确全文慨叹、惋惜的基调,学生以这种基调再次集体朗读、
四:分析、朗读第二段、
1、学生自己揣摩晋王的临终遗言,并自由朗读、
2、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并总结语气、
(教师引导:晋王的临终遗言,应该是语重心长,遗恨未消,用幻灯片打出)。
3、有条件的教师可示范朗读,然后学生根据相应语气集体朗读、
4、问: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持什么态度?
教师引导: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是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5、问:这些态度可以从庄宗对待哪样事物看出?
答:从他对待晋王的遗矢可以看出、
6、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能体现庄宗恭敬的动词、
重点:受、藏、请、盛、负、纳(用幻灯片打出)。
7、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背诵第一、第二段。
8、抽查两位学生背诵,然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一】1、先让学生朗读开头两句话,思考它们构成什么关系?哪些关键词可以看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学生回答:构成对比关系,关键词是盛和衰、
3、问:第一句表现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词可以表现盛的气势、
4、生答:系、函、入、还、告、盛、壮哉。
5、既然这些字词是表现盛的气势的,所以读的时候就应当重一点、
(教师提示;方是正当的意思,所以应该管到“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应的,让学生划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导:到“泣下沾襟”)。
【二】以上两句是形成强烈反差的,盛的时候是那么强大,但是却一下子衰败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给出了两个供选择的理由: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幻灯片打出)。
1、请学生翻译,重点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这两句是问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问吗?还是有明显有倾向的?
(这一问比较简单,学生应该能回答出,欧阳修倾向于后者,就是庄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来看下一句: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灯片打出)。
【三】分析“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用幻灯片打出、
1、学生集体朗读后,对照课下注释翻译、
2、提一位学生起来翻译,纠正错误,
3、讨论“岂独伶人也哉?”,幻灯片打出、
先请学生自行翻译,然后提问学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内容,
(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这样吗?)。
4、谈谈这句话包含的内容和作用、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篇八
1、学习“盛”“告”“困”“于”“其”“之”等产件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体会一些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3、理解作者的思想主题和写作目的;体会围绕中心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
4、体会本文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表现主旨的方法。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层层深入的写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欧阳修的文学创作风格,体味到了他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洒脱之气。今天我们将学习欧阳修的另一篇传记《伶官传》的序言《伶官传序》,从中学习他的另一人生观点。
二、作者作品与时代背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早年热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对王安石变法有所不满。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伶官传序》是他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写敬新磨善于讽谏,没有贬词。另三个人都出入宫掖,货赂交行,偶不逞意,即陷人于罪,破家灭族,使后唐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戒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三、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1、判断下列对划线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是否正确。
a以三矢(shi弓箭)赐庄宗而告之曰()。
b在遣从事以一少牢(shaolao指祭品)告庙()。
c请其矢,盛(sheng丰盛)以锦囊()。
d方其系(xi捆缚)燕父子以组()。
e及仇雠(cou仇人)已灭,天下已定()。
f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jing衣襟)()。
2、判断下列各句中停顿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d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四、阅读分析第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1、盛衰之理理:道理。
2、岂非人事哉人事:人力。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4、与其所以失之者所以:……的原因。
5、而皆背晋以归梁以:而。
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其:祈使副词,相当于“应该”“一定”的意思。
7、负而前驱负:背负。
8、及凯旋而纳之及:等到。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1、知。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d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2、与。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无乃尔是过与。
d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3、以。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可以知之矣。
c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d而皆背晋以归梁。
e请其矢,盛以锦囊。
4、乃。
a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e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三)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3、此三者,吾遗恨也。
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5、请其矢,盛以锦囊。
6、夫晋,何厌之有?
7、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四)自读一二段,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赏读。
1、作者对天下兴衰持怎样的看法?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答:“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也在于“人事”;(后问讨论)。
2、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答:“忧劳可以兴国”。
3、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答:告知三件憾事,劝庄宗完成遗愿。
4、这两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一段议论,二段记叙;总分关系。
六、自读并背诵一二段。
七、作业(略)。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背诵并复述第一课时内容(略)。
二、分析阅读三四段。
(一)补充注释。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方:当;组:绳子。
2、函梁君臣之首函:用匣子装着。
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意气:气势,指骄傲之气。
4、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迹:迹象。
5、举天下豪杰。
举:全。
6、数十伶人困之。
困:围困。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方。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万仞。
c
2、盛。
a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太后盛气而揖之。
d请其矢,盛以锦囊。
3、告。
a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b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4、困。
a数十伶人困之。
b天下诸侯已困矣。
c牛困人饥日已高。
d困兽犹斗,而况国相乎。
5、于。
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c而皆自于人欤。
d智勇多困于所溺。
e霜叶红于二月花。
6、其。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其后用兵。
d何其衰也。
e其真无马耶。
7、之。
a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b莫能与之争。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e之二虫又何知。
f吾欲之南海,何如。
g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四)比较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3、与其所以失之者。
4、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5、其后用兵。
6、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7、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8、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9、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10、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2、自然之理也。
13、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
(五)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3、负而前驱。
4、函梁君臣之首。
5、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6、仓皇东出。
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六)朗读三四段,边读边翻译。
三、分析与赏鉴。
1、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本段只要写庄宗失天下的经过,是对“逸豫可以亡身”的说明。
2、第三段和第二段是什么关系?试具体说明。
答:是对照关系。二段正面叙说,三段反面叙说。
3、第四段以问句结尾有何作用?
答:引人深思,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戒人们不要走历史的覆辙,记住“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
4、(讨论)本文在写作构思上有何特点?
四、自读并背诵三四段。
五、作业:课后练习。
六、教学后记: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
1、德育目标: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知识目标:a掌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 组 告,抑,忽微,逸豫。
b、多义词:与,归,易,告。
c、虚词:于,为,
d、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
f、古今异义:至于。
3、能力目标:a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b、掌握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1、词类活用。
2、课文第三段。
教学难点 :对名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学法:学生学会积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时: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学家的作品,苏洵、苏轼、王安石,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的作品,《伶官传序》。欧阳修不但是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们学习《新五代史》中《伶官传》。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本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对本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品味一下这篇文章。
二、释题:
师: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范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3分钟)。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思考本文体裁。
学生质疑。师答疑,或请学习较好的学生帮助答疑。
四、讲析课文:
(一)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本文的体裁?
本文是一篇史论。
(二)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或答“忧劳……”
问:找学生翻译此句。
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明确:盛衰在于人事。
明确:例证法“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a、概括: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b、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宾呢?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写庄宗如何失天下的内容。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果写的。
(四)读课文二三段及注释,筛选下列信息:
师: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边讲边译,将翻译融入讲析中)。
明确:
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一个是梁,一个是燕,一个是契丹。
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译,强调“函”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用木匣子装……”
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五)师: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并翻译。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六)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明确:“其后用兵则遗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a问: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b师问: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明确: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那么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八)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
a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b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九)由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翻译。
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重点句是哪句呢?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强调“抑”,“本”字义。
此句为对句,又用了正反对比,句式工整,读之有节奏感。
(十)小结:作者采用对比论证(极盛与极衰)和例证法(李存勖的成败)。
(十一)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五、总结:
全文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句来谈,因此这句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如:《兴亡论》等。
七、品语言并读课文。
本文的语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扬顿挫的笔法。以第三段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问句,有叹句,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读起来就有了抑扬顿挫的效果。从内容上看前一个大句子写的是“盛”后一个大句子写的是“衰”,读是注意语气。问句读上扬调,叹句读下降调。
并做示范性诵读。教师给予补充纠正。
八、课堂练习:
投影仪。
九、背诵第三段。
板书设计 :(投影片二)。
时间 事件 道理。
在于人事。
923年 函梁君臣之首。
历史教训:“夫祸患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篇十
北宋初期,薛居正编写《五代史》(《旧五代史》),认为王朝的更迭是由于天命所致,欧阳修对此不以为然。他自己动手撰写成了七十四卷的《五代史记》(《新五代史》),以史为鉴,以期引起宋朝统治者的警惕。《新五代史》问世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薛史不再被世人重视。欧阳修发议论喜欢用“呜呼”。《东皋杂志》的作者说:“神宗问荆公(王安石)‘曾看五代史否?’公对曰‘臣不曾仔细看,但见每篇首必曰呜呼,则事事皆可叹也。’余为公真不曾仔细看;若仔细看,必以呜呼为是。”这正说明了欧阳修编写这部史书的用意。
这篇序文与其说是写伶官,不如说是写庄宗。李存勖是一位英武果断之人,打仗时勇谋兼备。作者写他由盛转衰,教训十分深刻,十分惨烈。作者先从王朝更迭的原因写起,落笔有力,足警世人。这正是陆机在《文赋》中讲的“立片言以居要”。应该说,欧阳修的历史观比薛居正深刻,他认识到了“人事”的重要性。然后,作者回顾历史,概述了庄宗临危受命的情景。这段描述,言简意赅。随后,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庄宗由盛转衰的过程。这是文章的重点。“方其……可谓壮哉!”极言庄宗志得意满,又为下文张本。“及仇雠已灭……何其衰也”,犹如从万丈高空跌落下来,与先前形成强烈反差。这样的对比给读者的印象极为深刻。作者的目的'并不在于描述景象,而是总结历史教训。开头的“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虽然否定了天命之说,但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观点。当描述完庄宗由盛转衰的过程后,作者开始总结历史教训了。他先引用古书上的话,意在告诉读者,这个道理古人已经知道,庄宗没有记住前贤的话。然后作者道出自己的体会:“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读者至此,会很自然地想起另一位先哲的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看来,贤明之人都有些相同的见解。
从庄宗的盛衰史中,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敌人往往是自己生存的必要条件。有敌人是坏事,但也是好事,因为他能使你警钟长鸣。庄宗之所以“壮哉”,就是因为敌人存在,激励他发愤努力,完成先王未竟的事业,告慰先王在天之灵。当敌人被消灭后,天下平定,庄宗就失去了警戒之心,认为可以高枕无忧了,从此便沉溺于声色之中,在“逸豫”中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国家。像庄宗这样的人,他的敌人被消灭,也就预示着他自己开始走下坡路。
欧阳修在文章最后写道:“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庄宗不是一朝而蹈死地的,他也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最后死在自己宠幸的伶人手里。这个现象启示我们,打倒自己的,往往是自己身边的一些人和事,或者就是自己。这些因素由小积大,由少积多,最后来个总爆发。这就启示我们,要防微杜渐,发现不良的苗头,立即改正,如此才能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欧阳修的这句话,其实是写给北宋最高统治者看的。北宋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政权,正是因为不能自强,所以最后也落得个“身死国灭”。历史就是这样无情,也是这样惊人地相似。
沈德潜评论本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此言达哉!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
1.学生能够根据作品的文体特色,语言特点进行诵读.
2.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感情,反复诵读文章,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
2.从读音、语气停顿、语调、表情达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
二.全体学生齐读,进入学习氛围.
三.分析、朗读第一段:。
1.请一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学生倾听.
2.全体学生齐读开头“呜呼”两字,揣摩语气。
(这两个字的语气内涵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教师联系全文内容,提示学生)。
答:“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慨叹,惋惜.
3.讨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1)请学生翻译:。
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人事吗?
(2)打出幻灯片:“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较它们的异同,讨论他们的优劣.
(教师引导:原文采用反问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而改用陈述句后,语气、力度改变了.)。
4.讨论:“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点:原,推究.所以,表……的原因.
(2)问: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庄宗的故事贯穿全篇,结果得出这个结论,或者说就是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证明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5.再次向学生明确全文慨叹、惋惜的基调,学生以这种基调再次集体朗读.
四:分析、朗读第二段.
1.学生自己揣摩晋王的临终遗言,并自由朗读.
2.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并总结语气.
(教师引导:晋王的临终遗言,应该是语重心长,遗恨未消,用幻灯片打出)。
3.有条件的教师可示范朗读,然后学生根据相应语气集体朗读.
4.问: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持什么态度?
教师引导: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是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5.问:这些态度可以从庄宗对待哪样事物看出?
答:从他对待晋王的遗矢可以看出.
6.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能体现庄宗恭敬的动词.
重点:受、藏、请、盛、负、纳(用幻灯片打出)。
7.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背诵第一、第二段。
8.抽查两位学生背诵,然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五.分析、朗诵第三、第四段:。
【一】1.先让学生朗读开头两句话,思考它们构成什么关系?哪些关键词可以看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学生回答:构成对比关系,关键词是盛和衰.
3.问:第一句表现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词可以表现盛的气势.
4.生答:系、函、入、还、告、盛、壮哉。
5.既然这些字词是表现盛的气势的,所以读的时候就应当重一点.
6.阅读讲究语气连贯,这一句首先让学生明确“方”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指出它的管辖范围.
(教师提示;方是正当的意思,所以应该管到“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应的,让学生划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导:到“泣下沾襟”)。
8.在点明语气和重音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自己把握朗读,教师适当提示,如“何其衰也”,最后两字应适当拖长.
9.请学生朗读,然后教师示范,最后学生集体朗读,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之所以这样设计,因为第一句是表现盛的,男生应该能体验出其中的感情,不会太小声,如果不幸男生没气势,就让女生大声朗读第一句,然后调侃男生,激励他们重新读,也顺势让学生熟读成诵.
【二】以上两句是形成强烈反差的,盛的时候是那么强大,但是却一下子衰败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给出了两个供选择的理由:。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幻灯片打出)。
1.请学生翻译,重点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这两句是问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问吗?还是有明显有倾向的?
(这一问比较简单,学生应该能回答出,欧阳修倾向于后者,就是庄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来看下一句: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灯片打出)。
教师讲解:庄宗的故事足以证明这两个道理,所以这一段综合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都是为了证明这样一个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的庄宗后来居然被几十个伶人围困,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这就再次提醒人们,要注意到“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啊.
【三】分析“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用幻灯片打出.
1.学生集体朗读后,对照课下注释翻译.
2.提一位学生起来翻译,纠正错误,。
重点:第一个于解释为在、从,第二个于解释为被,注意“智勇”的词性,可提示学生,根据文言文对偶句词性一致,前面的“祸患”是名词,所以“智勇”也是名词.
3.讨论“岂独伶人也哉?”,幻灯片打出.
先请学生自行翻译,然后提问学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内容,。
(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这样吗?)。
4.谈谈这句话包含的内容和作用.
教师提示、引导:这句话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的批评朝政,提醒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5.如有空余时间,则加强背诵第三、第四段.
板书:晋王:语重心长,遗恨未消,。
忧劳盛。
庄宗: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庄
人事。
还矢先王,告以成功。
宗逸豫衰。
宠信伶人,身死国灭。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篇十二
江苏省怀仁中学顾惠。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作品的文体特色,语言特点进行诵读.
2.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感情,反复诵读文章,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文体特点和语言特点.
2.从读音、语气停顿、语调、表情达意等方面掌握文言文诵读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
二.全体学生齐读,进入学习氛围.
三.分析、朗读第一段:。
1.请一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学生倾听.
2.全体学生齐读开头“呜呼”两字,揣摩语气。
(这两个字的语气内涵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教师联系全文内容,提示学生)。
答:“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慨叹,惋惜.
3.讨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1)请学生翻译:。
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人事吗?
(2)打出幻灯片:“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比较它们的异同,讨论他们的优劣.
(教师引导:原文采用反问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而改用陈述句后,语气、力度改变了.)。
4.讨论:“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1)重点:原,推究.所以,表……的原因.
(2)问:可以知之矣的之指代什么。
提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庄宗的故事贯穿全篇,结果得出这个结论,或者说就是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证明这一句正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5.再次向学生明确全文慨叹、惋惜的基调,学生以这种基调再次集体朗读.
四:分析、朗读第二段.
1.学生自己揣摩晋王的临终遗言,并自由朗读.
2.请学生做示范朗读,并.总结语气.
(教师引导:晋王的临终遗言,应该是语重心长,遗恨未消,用幻灯片打出)。
3.有条件的.教师可示范朗读,然后学生根据相应语气集体朗读.
4.问: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持什么态度?
教师引导:庄宗对晋王的遗命是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5.问:这些态度可以从庄宗对待哪样事物看出?
答:从他对待晋王的遗矢可以看出.
6.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能体现庄宗恭敬的动词.
重点:受、藏、请、盛、负、纳(用幻灯片打出)。
7.学生根据板书提示,熟读、背诵第一、第二段。
8.抽查两位学生背诵,然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五.分析、朗诵第三、第四段:。
【一】1.先让学生朗读开头两句话,思考它们构成什么关系?哪些关键词可以看出?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2.学生回答:构成对比关系,关键词是盛和衰.
3.问:第一句表现盛的,大家找找看哪些字词可以表现盛的气势.
4.生答:系、函、入、还、告、盛、壮哉。
5.既然这些字词是表现盛的气势的,所以读的时候就应当重一点.
6.阅读讲究语气连贯,这一句首先让学生明确“方”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指出它的管辖范围.
(教师提示;方是正当的意思,所以应该管到“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7.相应的,让学生划分下一句,“及”管到哪里?
(引导:到“泣下沾襟”)。
8.在点明语气和重音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自己把握朗读,教师适当提示,如“何其衰也”,最后两字应适当拖长.
9.请学生朗读,然后教师示范,最后学生集体朗读,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之所以这样设计,因为第一句是表现盛的,男生应该能体验出其中的感情,不会太小声,如果不幸男生没气势,就让女生大声朗读第一句,然后调侃男生,激励他们重新读,也顺势让学生熟读成诵.
【二】以上两句是形成强烈反差的,盛的时候是那么强大,但是却一下子衰败了,什么原因呢?作者似乎给出了两个供选择的理由:。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幻灯片打出)。
1.请学生翻译,重点是抑(或者)、本(推究)、自(由于).
2.这两句是问句,那么作者真的是有疑问吗?还是有明显有倾向的?
(这一问比较简单,学生应该能回答出,欧阳修倾向于后者,就是庄宗的盛衰都是由于人事.)。
3.再来看下一句: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幻灯片打出)。
教师讲解:庄宗的故事足以证明这两个道理,所以这一段综合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都是为了证明这样一个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的庄宗后来居然被几十个伶人围困,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这就再次提醒人们,要注意到“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啊.
【三】分析“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用幻灯片打出.
1.学生集体朗读后,对照课下注释翻译.
2.提一位学生起来翻译,纠正错误,。
重点:第一个于解释为在、从,第二个于解释为被,注意“智勇”的词性,可提示学生,根据文言文对偶句词性一致,前面的“祸患”是名词,所以“智勇”也是名词.
3.讨论“岂独伶人也哉?”,幻灯片打出.
先请学生自行翻译,然后提问学生,要注意填充省略的内容,。
(难道只是溺爱伶人才这样吗?)。
4.谈谈这句话包含的内容和作用.
教师提示、引导:这句话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的批评朝政,提醒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5.如有空余时间,则加强背诵第三、第四段.
板书:晋王:语重心长,遗恨未消,。
忧劳盛。
庄宗:恭恭敬敬,兢兢业业。
庄
人事。
还矢先王,告以成功。
宗逸豫衰。
宠信伶人,身死国灭。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目标 ]。
1.学习“盛”“告”“困”“于”“其”“之”等产件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体会一些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3.理解作者的思想主题和写作目的;体会围绕中心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
4.体会本文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表现主旨的方法。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难点 ]。
学习本文层层深入的写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
同学们,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欧阳修的文学创作风格,体味到了他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洒脱之气。今天我们将学习欧阳修的另一篇传记《伶官传》的序言《伶官传序》,从中学习他的另一人生观点。
二.作者作品与时代背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早年热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对王安石变法有所不满。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伶官传序》是他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写敬新磨善于讽谏,没有贬词。另三个人都出入宫掖,货赂交行,偶不逞意,即陷人于罪,破家灭族,使后唐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戒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三.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1.判断下列对划线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是否正确。
a 以三矢(shi弓箭)赐庄宗而告之曰( )。
b 在遣从事以一少牢(shaolao指祭品)告庙( )。
c 请其矢,盛(sheng丰盛)以锦囊( )。
d 方其系(xi捆缚)燕父子以组( )。
e 及仇雠(cou仇人)已灭,天下已定( )。
f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jing衣襟)( )。
2.判断下列各句中停顿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d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四.阅读分析第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2.岂非人事哉 人事:人力。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4.与其所以失之者 所以:……的原因。
5.而皆背晋以归梁 以:而。
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其:祈使副词,相当于“应该”“一定”的意思。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1.知。
a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d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2.与。
a 与其所以失之者。
b 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 无乃尔是过与。
d 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3.以。
a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 可以知之矣。
c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d 而皆背晋以归梁。
e 请其矢,盛以锦囊。
4.乃。
a 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b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e 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三)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3.此三者,吾遗恨也。
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5.请其矢,盛以锦囊。
6.夫晋,何厌之有?
7.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四)自读一二段,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赏读。
1.作者对天下兴衰持怎样的看法?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答:“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也在于“人事”;(后问讨论)。
2.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答:“忧劳可以兴国”。
3.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答:告知三件憾事,劝庄宗完成遗愿。
4.这两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一段议论,二段记叙;总分关系。
六.自读并背诵一二段。
七.作业 (略)。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背诵并复述第一课时内容(略)。
二.分析阅读三四段。
(一)补充注释。
方:当;组:绳子。
意气:气势,指骄傲之气。
抑:或者;迹:迹象。
举:全。
困:围困。
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1.方。
a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b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十里,高万仞。
c 。
2.盛。
a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b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其非人事哉。
c 太后盛气而揖之。
d 请其矢,盛以锦囊。
3.告。
a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b 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d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4.困。
a 数十伶人困之。
b 天下诸侯已困矣。
c 牛困人饥日已高。
d 困兽犹斗,而况国相乎。
5.于。
a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c 而皆自于人欤。
d智勇多困于所溺。
e 霜叶红于二月花。
6.其。
a 与其所以失之者。
b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 其后用兵。
d 何其衰也。
e 其真无马耶。
7.之。
a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b 莫能与之争。
c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e 之二虫又何知。
f 吾欲之南海,何如。
g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四)比较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3.与其所以失之者。
4.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5.其后用兵。
6.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7.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8.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9.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10.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2.自然之理也。
13.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
(五)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3.负而前驱。
4.函梁君臣之首。
5.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6.仓皇东出。
7.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六)朗读三四段,边读边翻译。
三.分析与赏鉴。
1.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本段只要写庄宗失天下的经过,是对“逸豫可以亡身”的说明。
2.第三段和第二段是什么关系?试具体说明。
答:是对照关系。二段正面叙说,三段反面叙说。
3.第四段以问句结尾有何作用?
答:引人深思,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戒人们不要走历史的覆辙,记住“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
4.(讨论)本文在写作构思上有何特点?
四.自读并背诵三四段。
五.作业 :课后练习。
六.教学后记: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篇十四
1、引异学生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2、引异学生诵读品味本文抑扬顿挫的语言特色。
本文是一篇史论,教学时可与刚学过的《过秦论》《六国论》进行比较教学,指导诵读,品味语言,由浅入深,启发诱导。力求学生在比较中解决问题,从启发中有所发现。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引出文章论题。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那么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二、比较标题,换成史论题目。
这篇文章单从标题上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序文,但从内容上它却和前面刚学过的《过秦论》《六国论》的体裁一样,都是史论,那么就这三篇文章的标题而言,如果站在史论的角度比较一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回答。
提示:《过秦论》《六国论》两个标题上都有一个“论”字,这是史论文的标志,而且从这两个题目上就可以看出文章的主旨,也就是说文章标题就是文章核心,就是文眼。而本文虽是史论,但它根本就不是站在史论的角度命的题,而是站在序文的角度命题的。
好,那么现在我有个提议,如果我们也站在史论的角度为本文更换一个标题,而且也要有一“论”字,还要能反映文章主旨,大家看要怎样改才好呢?(讨论)。
提示:庄宗论、后唐论、盛衰论、兴亡论。这几个题目都是可以的,那么我们就把“兴亡论”确定为本文的新标题,它即简单又能反映文章论题。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认真地看一看由我们自己命名的名人的名作--《兴亡论》吧。
三、比较内容,探讨内在联系。
既然这三篇文章都是史论,而且我们也给他们统一了标题形式,那么下面就请同学们先默读一遍课文,与前两文比较一下,看内容上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读完的同学请注意比较,找出比较点,列出发言提纲,准备回答。
提示:〈1〉都是史论,都是由历史事实得出经验教训。
〈2〉都论及国家兴亡的原因。
〈3〉再深一层,秦的兴,是由于历代君王的励精图治,秦的灭,是由于帝王不施仁政;六国破灭,则在六国之君争相赂秦,它们的兴亡都正如本文所讲的“盛衰兴亡皆在于人事”,它们都可作为本文论点的典型例证,因此本文论点有着更强的普遍性。
由此看来,这三篇文章的关系是越来越密切了。接下来我们再比较一下它们语言上各有什么特色。
四、比较语言,体会文章特色。
《过秦论》语言:气势恢宏,酣畅流利,极富文彩。
《六国论》语言:斩钉截铁,雄健有力,不容置疑。
那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呢?咱们先不看课文,先看一位名人对本文下的评语:
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此六一公平生最得意之笔,五代史第一篇文字,后学者当百读不厌也。
——清·沈德潜。
沈德潜是清朝的一位著名学者,他对本文的'评价可见是相当高的,那么本文到底是怎样的“得史记神髓”呢?咱们还是认真地品味一下课文。
首先请大家小声地诵读一遍课文,在读的过程当中注意品味本文是怎样地抑扬顿挫,何处该抑,何处该扬。请用升降符号在文中标出。
请两三名同学,按着自己的理解给大家解说一下本文是怎样地“抑扬顿挫”的,并作示范性诵读。教师给予补充纠正,并根据学生解说随手在黑板上画出起伏曲线,以示文中的起伏升降。
再请一两名同学进行分段诵读品评,比较优劣,矫正错误。
学生集体诵读品味,读出文章的音韵之美。
五、总结引申,导出兴亡规律。
提示:“人事”,即盛衰兴亡之理。教师可随机在原起伏曲线中间划一横线,并在一端注上“人事”字样,即如:
看这一图象像什么?
价值规律。
那么咱们也把它称为“规律”看行不行?叫什么呢?
“兴亡规律”。
即是“规律”,就要用事实来检验它看是否正确:(教师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庄宗:忧劳则兴,逸豫则亡;
秦:仁政则兴,暴政则亡;
六国:抗秦则兴,赂秦则亡;
项羽:重贤则兴,寡谋则亡;
学生:勤奋则兴,懒惰则亡。
可见,一个人的兴亡、得失、成败,与天命神灵无关,关键在自己,事在人为。这也是“兴亡规律”带给我们的启示,希望同学们用这一“规律”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篇十五
1. 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
2. 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 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
1. 文中的关健字、词、句:
2. 文章的议论思路。
1. 导入 新课。
1. 学生:说出“唐宋八大家”的名字。学生或教师作出评判。
2. 学生:举出已学过的欧阳修的课文名。
参考:《醉翁亭记》。
3、教师:如果说《醉翁亭记》通过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通过勾勒太守与种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的话,那么,《伶官传序》则是通过写后唐庄宗接受和执行其父遗命等一串故事,通过总结宠信伶人这一教训,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板书标题)。
说明:
激发兴趣,勾起回忆,通过比较,引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一)。
1. 朗读课文:学生朗读,教师正音。
2. 分组竞赛:解释个别字义,说明特殊用法。(幻灯)。
字:原——推究约——订立盟约。
函——用盒装本——考察。
乃——你其——一定。
词:伶人——乐工。
人事——人的作用。
句:盛以锦囊——状语后置。
告以成功——状语后置。
身死国灭——表被动。
3. 互相研讨:共同翻译全文,教师注意答疑。
(二)。
1. 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学生答)。
答案: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板书)。
说话:用现代汉语表述这一中心论点。要求简洁明了。(学生说)。
提示:参照课文注释。
答案:盛衰成败,由于人事。(板书)。
2、思考: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作者采用了什么论据?怎样过渡到分析中去的?(学生答)。
参考答案:(教师引导、评述)。
论据:庄宗得天下、失天下的史实。
过渡:文中“原庄宗之所以……可以知之矣”这一句。
3、学生说话:简述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
教师总结并板书:(见下)。
恪遵父命。
得————成则由人。
终于报仇。
一改初衷。
失————败也由人。
由胜而败。
4、思考:从论证角度上考虑,作者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案:正反对比。(板书)。
5、思考: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了结论?
参考:a“皆自于人。”
b“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c“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板书)。
学生:用现代汉语将作者的这些结论再说一遍。
教师:注意纠正错误。
6、教师归纳: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一条严谨的思维线索,它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的方式进行议论,显得中心突出,结构严谨。(板书)。
7、思考:处于北宋中叶的欧阳修,为何要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
学生:回答。
参考:以古喻今,告诫当时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板书)。
注意: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说出上面两个成语。
字、词、句是关键,必须首先予以解决。
通过竞赛,更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首先让学生理清文章的纲。
把握文体特点,掌握论据。
了解内容,弄清史实,得出观点。
明确论证方法。
初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落实字词的理解。
明白文章的思路,学会严谨的论证。
进一步了解作者写作意图。
让学生灵活运用成语。3. 。
课堂延伸。
参考答案:a:小事不小。
b:玩物丧志。
c:事在人为。
d:以古为镜。
e:……。
(板书)。
2、总结:古人说得好,“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我们要谨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再重复古人的悲剧!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3. 课后作业 。
1. 记住刚才老师点出的关键字、词。
2. 掌握课文中特殊的文言句式。
3. 完成思考和练习。
巩固课堂所学。
课外自学。
终于报仇。
(正)。
虽曰天命忧劳可以兴国。
岂非人事逸豫可以亡身。
盛衰成败祸患积于忽微。
由于人事智勇困于所溺。
一改初衷。
(论点)失败也由人(结论)。
由胜而败。
(反)。
(例证)。
目的: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启发:小事不小。
玩物丧志。
事在人为。
以古为镜。
……。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篇十六
[教学目标]。
1.学习“盛”“告”“困”“于”“其”“之”等产件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体会一些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3.理解作者的思想主题和.写作目的;体会围绕中心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
4.体会本文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表现主旨的方法。
[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层层深入的写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同学们,初中时我们学过《醉翁亭记》,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欧阳修的文学创作风格,体味到了他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洒脱之气。今天我们将学习欧阳修的另一篇传记《伶官传》的序言《伶官传序》,从中学习他的另一人生观点。
二.作者作品与时代背景。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早年热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对王安石变法有所不满。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伶官传序》是他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写敬新磨善于讽谏,没有贬词。另三个人都出入宫掖,货赂交行,偶不逞意,即陷人于罪,破家灭族,使后唐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作者作此序是为了告戒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
三.听朗读录音,正音正句读。
1.判断下列对划线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是否正确。
a以三矢(shi弓箭)赐庄宗而告之曰()。
b在遣从事以一少牢(shaolao指祭品)告庙()。
c请其矢,盛(sheng丰盛)以锦囊()。
d方其系(xi捆缚)燕父子以组()。
e及仇雠(cou仇人)已灭,天下已定()。
f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jing衣襟)()。
2.判断下列各句中停顿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d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四.阅读分析第一、二段。
(一)补充注释。
1.盛衰之理理:道理。
2.岂非人事哉人事:人力。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4.与其所以失之者所以:……的原因。
5.而皆背晋以归梁以:而。
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其:祈使副词,相当于“应该”“一定”的意思。
7.负而前驱负:背负。
8.及凯旋而纳之及:等到。
(二)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1.知。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b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c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d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2.与。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无乃尔是过与。
d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3.以。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b可以知之矣。
c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
d而皆背晋以归梁。
e请其矢,盛以锦囊。
4.乃。
a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e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三)判断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3.此三者,吾遗恨也。
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5.请其矢,盛以锦囊。
6.夫晋,何厌之有?
7.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四)自读一二段,边读边翻译。
五.分析赏读。
1.作者对天下兴衰持怎样的看法?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答:“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也在于“人事”;(后问讨论)。
2.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答:“忧劳可以兴国”。
3.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答:告知三件憾事,劝庄宗完成遗愿。
4.这两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一段议论,二段记叙;总分关系。
六.自读并背诵一二段。
七.作业(略)。
八.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背诵并复述第一课时内容(略)。
二.分析阅读三四段。
(一)补充注释。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方:当;组:绳子。
2.函梁君臣之首函:用匣子装着。
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意气:气势,指骄傲之气。
4.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迹:迹象。
5.举天下豪杰。
举:全。
6.数十伶人困之。
困:围困。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nb。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篇十七
《伶官传序》选自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课文尽管风格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散文“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行文在结构安排上都有较强的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伶官传序》处于本单元第二篇,借后唐庄宗宠爱伶人的历史事件论述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论证结构上一事一议,论证条理清晰,情感脉络鲜明,文章平易流畅,课下注释详细对于已有一定文言阅读基础的高二学生难度不大可以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把握本文清晰的深刻和思想内涵。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选修部分古代散文学习的要求是: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并在此基础上学习鉴赏古代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的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知识和能力。
1、通过学习掌握本文重要文言词语的含义,翻译本文重要文言句子。
2、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把握本文“散而不乱”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点拨为辅,把握本文论证思路。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
疏通文意,掌握重要词语。
把握文章脉络。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以课文注释导入)。
文章的题目为《伶官传序》,被立传的主人公是什么人?作者为何要给他们立传?
二、理清结构,把握意脉。
1、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2、翻译主要文句,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
3、把握材料和观点关系,理清思路。
明确:“世言晋王……何其衰也!”
(2)作者由此事悟出了那些道理?
“满招损,谦得益”
“有劳可以兴国,抑郁可以亡身”
重点翻译: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趋,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手,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5)整个二三段的议论过程,对应的是第一段的那一句话?
(6)文章的最后一点可否去掉,为什么?
(7)诸多观点,哪个才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板书:
三、作业。
完成课后第三题。
1、关于学生。
2、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3、课堂提问。
4、未能学生在学习中体味本文“气脉中贯”的特点,应加入适当的读,感受继续中作者所蕴含的情感。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篇十八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新课导入 ,引出文章论题。
二、比较标题,换成史论题目。
学生讨论回答。
三、比较内容,探讨内在联系。
读完的同学请注意比较,找出比较点,列出发言提纲,准备回答。
提示:〈1〉都是史论,都是由历史事实得出经验教训。
〈2〉都论及国家兴亡的原因。
四、比较语言,体会文章特色。
《过秦论》语言:气势恢宏,酣畅流利,极富文彩。
《六国论》语言:斩钉截铁,雄健有力,不容置疑。
那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呢?咱们先不看课文,先看一位名人对本文下的评语:
--清.沈德潜。
再请一两名同学进行分段诵读品评,比较优劣,矫正错误。
学生集体诵读品味,读出文章的音韵之美。
五、总结引申,导出兴亡规律。
看这一图象像什么?
价值规律。
那么咱们也把它称为“规律”看行不行?叫什么呢?
“兴亡规律”。
即是“规律”,就要用事实来检验它看是否正确:(教师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庄宗:忧劳则兴,逸豫则亡;
秦: 仁政则兴,暴政则亡;
六国:抗秦则兴,赂秦则亡;
项羽:重贤则兴,寡谋则亡;
学生:勤奋则兴,懒惰则亡。
【板书设计 】:(用幻灯显示)。
过秦论 | 。
《过秦论》气势恢宏 | 。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篇十九
[教学目标 ]。
1.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
3.掌握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 ]。
对名句的理解。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学家的作品,苏洵、苏轼、王安石,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的作品,《伶官传序》。欧阳修不但是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是二十四史之一。今天我们学习《新五代史》中《伶官传》。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本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对本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品味一下这篇文章。
二、释题:
师: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范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3分钟)。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思考本文体裁。
学生质疑。师答疑,或请学习较好的学生帮助答疑。
四、讲析课文:
(一)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本文的体裁?
本文是一篇史论。
(二)思考。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或答“忧劳……”
问:找学生翻译此句。
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明确:盛衰在于人事。
明确:例证法“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a、概括: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
强调: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
b、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宾呢?
(四)读课文二三段及注释,筛选下列信息:
明确:
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并翻译。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六)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b师问: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八)这一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
a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b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此句为对句,又用了正反对比,句式工整,读之有节奏感。
(十)小结:作者采用对比论证(极盛与极衰)和例证法(李存勖的成败)。
(十一)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五、总结:
全文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句来谈,因此这句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如:《兴亡论》等。
七、品语言并读课文。
并做示范性诵读。教师给予补充纠正。
八、背诵第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