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案(模板21篇)
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案的编写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通过研究优秀教案可以拓宽教学思路和方法。
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案篇一
代数式:有理式,无理式,整式,分式和根式。
根式:是指含有开方运算的算式或代数式。
整式:是指没有除法运算,或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有理式。
分式:是指有除法运算,而且除式中含有字母的有理式。
无理式:是指有开方运算,而且被开方数含有字母的代数式。
有理式:是指没有开方运算,或有开方运算但被开方数不含字母的代数式。
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案篇二
1.使学生在了解代数式概念的基础上,能把简单的与数量有关的词语用代数式表示出来,数学教案-列代数式。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3.通过运用多媒体手段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建议。
1.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弄清楚语句中各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2.本节知识结构:
本小节是在前面代数式概念引出之后,具体讲述如何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课文先进一步说明代数式的概念,然后通过由易到难的三组例子介绍列代数式的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列代数式实质是实现从基本数量关系的语言表述到代数式的一种转化。列代数式首先要弄清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然后把各种数量用适当的字母来表示,最后再把数及字母用适当的运算符号连接起来,从而列出代数式。
如:用代数式表示:比的2倍大2的数。
分析本题属于“…比…多(大)…或…比…少(小)”的类型,首先要抓住这几个关键词。然后从中找出谁是大数,谁是小数,谁是差。比的2倍大2的数换个方式叙述为所求的数比的2倍大2。大和比前边的量,即所求的数为大数,那么比和大之间量,即的2倍则为小数,大后边的量2即为差。所以本小题是已知小数和差求大数。因为大数=小数+差,所以所求的数为:2+2.
4.列代数式应注意的问题:
(1)要分清语言叙述中关键词语的意义,理清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如要注意题中的“大”,“小”,“增加”,“减少”,“倍”,“倒数”,“几分之几”等词语与代数式中的加,减,乘,除的运算间的关系。
(2)弄清运算顺序和括号的使用。一般按“先读先写”的原则列代数式。
(3)数字与字母相乘时数字写在前面,乘号省略不写,字母与字母相乘时乘号省略不写。
(4)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时,用分数线表示。
5.教法建议:
列代数式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不容易掌握,这样老师在上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理解代数式的本质,弄清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然后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由易到难,螺旋式上升,使学生能够正确列出代数式。
教学设计示例。
1.使学生在了解代数式概念的基础上,能把简单的与数量有关的词语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列代数式.
难点:弄清楚语句中各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庇么数式表示乙数:(投影)。
(1)乙数比x大5;(x+5)。
(2)乙数比x的2倍小3;(2x-3)。
(3)乙数比x的倒数小7;(-7)。
(4)乙数比x大16%((1+16%)x)。
(应用引导的方法启发学生解答本题)。
二、讲授新课。
例1用代数式表示乙数:
(1)乙数比甲数大5;(2)乙数比甲数的2倍小3;
(3)乙数比甲数的倒数小7;(4)乙数比甲数大16%。
解:设甲数为x,则乙数的代数式为。
(1)x+5(2)2x-3;(3)-7;(4)(1+16%)x。
(本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
最后,教师需指出:第4小题的答案也可写成x+16%x。
例2用代数式表示:
(1)甲乙两数和的2倍;
(2)甲数的与乙数的的差;
(3)甲乙两数的平方和;
(4)甲乙两数的和与甲乙两数的差的积;
(5)乙甲两数之和与乙甲两数的差的积。
分析:本题应首先把甲乙两数具体设出来,然后依条件写出代数式。
解:设甲数为a,乙数为b,则。
(1)2(a+b);(2)a-b;(3)a2+b2;
(4)(a+b)(a-b);(5)(a+b)(b-a)或(b+a)(b-a)。
(本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
例3用代数式表示:
(1)被3整除得n的数;
(2)被5除商m余2的数。
分析本题时,可提出以下问题:
(1)被3整除得2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3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n的数如何表示?
(2)被5除商1余2的数是几?如何表示这个数?商2余2的数呢?商m余2的数呢?
解:(1)3n;(2)5m+2。
(这个例子直接为以后让学生用代数式表示任意一个偶数或奇数做准备)。
例4设字母a表示一个数,用代数式表示:
(1)这个数与5的和的3倍;(2)这个数与1的差的;
(3)这个数的5倍与7的和的一半;(4)这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的和。
分析:启发学生,做分析练习比绲1小题可分解为“a与5的和”与“和的3倍”,先将“a与5的和”例成代数式“a+5”再将“和的3倍”列成代数式“3(a+5)”
解:(1)3(a+5);(2)(a-1);(3)(5a+7);(4)a2+a。
(通过本例的讲解,应使学生逐步掌握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分解为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5设教室里座位的行数是m,用代数式表示:
(1)教室里每行的座位数比座位的行数多6,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
(2)教室里座位的行数是每行座位数的,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
分析本题时,可提出如下问题:
(1)教室里有6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个座位,那么这个教室总共有多少个座位呢?
(2)教室里有m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个座位,那么这个教室总共有多少个座位呢?
(3)通过上述问题的解答结果,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总座位数=每行的座位数×行数)。
解:(1)m(m+6)个;(2)(m)m个。
三、课堂练习。
1鄙杓资为x,乙数为y,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1)甲数的2倍,与乙数的的和;(2)甲数的与乙数的3倍的差;
(3)甲乙两数之积与甲乙两数之和的差;(4)甲乙的差除以甲乙两数的积的商。
2庇么数式表示:
(1)比a与b的和小3的数;(2)比a与b的差的一半大1的数;
(3)比a除以b的商的3倍大8的数;(4)比a除b的商的3倍大8的数。
3庇么数式表示:
(1)与a-1的和是25的数;(2)与2b+1的积是9的数;
(3)与2x2的差是x的数;(4)除以(y+3)的商是y的数。
〔(1)25-(a-1);(2);(3)2x2+2;(4)y(y+3)薄。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请学生回答:
1痹跹列代数式?2绷写数式的关键是什么?
其次,教师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对于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应按下述规律列代数式:
(1)列代数式,要以不改变原题叙述的数量关系为准(代数式的形式不唯一);
(2)要善于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分解成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
五、作业。
1庇么数式表示:
(1)体校里男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60%,女生人数是a,学生总数是多少?
2币阎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一边是a厘米,
求:(1)这个长方形另一边的长;(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学法探究。
分析:先深入研究一下比较简单的情形,比如三个圆环接在一起的情形,看有没有规律.
当圆环为三个的时候,如图:
此时链长为,这个结论可以继续推广到四个环、五个环、…直至100个环,答案不难得到:
解:
=99a+b(cm)。
7.章建跃:教学设计与好数学教学。
8.小学数学《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案篇三
苏教版六下p71~72“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10题。
1.学生加深对分数和百分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相改写,以及求百分数的方法。
2.学生经历知识整理和应用的过程,进一步了解分数、百分数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观察比较、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
3.学生进一步体会分数和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作用,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加深理解分数、百分数的意义。
分数、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揭示课题。
谈话:前几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整数和小数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要对分数和百分数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通过复习,要进一步认识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体会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运用分数和百分数的相关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回顾整理。
1.回顾讨论。
提问:你了解分数和百分数的哪些知识?请大家联系下面的问题自己回顾整理,并且在小组里交流。
呈现以下四个问题:
(1)什么叫分数?什么叫百分数?
(2)分数和除法有什么联系?请你举例说明。
让学生围绕上面四个问题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2.组织交流,回答上面四个问题。
三、基本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学生独立填写后指名口答,说明理由。
千分之几百分数是看这个数量占整体的百分之几。
2.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学生填写在书上,然后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追问:第(2)题把一根绳子平均分成8段,为什么两次填写的结果不同?
3.做“练习与实践”第3题。学生独立填写。
指出:这两组数按规律可以无限地填下去,这样填写第一组数会越来越接近1,第二组数会越来越接近0.
四、应用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6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先独立估计。
提问:你估计哪块花圃种玫瑰的面积所占的'百分比最大?说说理由。指出:估计时,可以先想出相应的分数,再估计大小。
学生写出相应的百分数,并交流是怎样想的,再和估计的比一比。2.做“练习与实践”第7、8题。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
3.做“练习与实践”第9题。
学生读题后,提问:你能根据所给信息,在图中表示出李华家上个月的支出情况吗?先独立思考并在图中表示。
五、课堂总结。
1.交流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
2.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完成“练习与实践”第4题,第9题第(2)小题,第10题。
常见的量。
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案篇四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是最小的数b、0既是正数又是负数c、负数比正数小。
d、数轴上-4在-7的左边。
2、一本书降价25%的售价是36元,原价是()元。
a、9b、27c、45d、48。
3、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字是5,个位上的`数字是a,表示这个两位数。
的式子是()。
a.50+ab.5+ac.5+10ad.5a。
4、两辆车在途中分别统计了两组数据:甲车在小时内行90千米;乙车。
在小时内行120千米;则甲车与乙车速度的比是()。
a、9:8b、8:9c、2:3d、3:4。
5、冬冬乘汽车到外婆家,下午4时出发,10小时后到达。到达时他看到的景象可能是()。
a、旭日东升b、残阳如血c、星光灿烂d、骄阳似火。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案篇五
苏教版六下p70“练习与实践”第10~14题,思考题。
1.学生通过回忆和整理,进一步明确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加深认识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公倍数,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学生在应用相关知识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过程中,能说明思考过程,进一步培养归纳概括和演绎推理等思维能力,进一步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掌握倍数和因数等相关概念,以及应用概念判断、推理。
理解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一、揭示课题。
1.回顾知识。
提问:上节课,我们已经复习了整数和小数的有关知识。
结合学生交流,板书。
2.揭示课题。
引入:这节课,我们复习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
通过复习,能进一步了解关于因数和倍数的知识,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应用这些知识。
二、基本练习。
1.知识梳理。
提高:回想一下,在学习因数和倍数时,我们还学习了哪些相关的知识?学生回顾,交流,教师适当引导回顾。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整理。
2.做“练习与实践”第10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3.做“练习与实践”第11题。
出示题目,学生直接口答。
提问:怎样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判断是3和5的倍数呢?
追问:这里哪些是偶数,哪些是奇数?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4.做“练习与实践”第12题。
指出:在判断一个是质数还是合数时,要看这个数有哪些因数,根据质数和合数的含义作出正确判断。
5.完成下面各题。
(1)写出12和18的公因数,说出最大是几。
(2)写出6和8的公倍数,说出最小是几。
(3)求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6.把12分解质因数。让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结果和方法,板书分解过程和结果。
三、综合练习。
1.做“练习与实践”第13题。指名读第(1)题。
谈话:同学们可以按要求先试着写一写,有困难的同学可以用数字卡片摆一摆,再写出来。学生尝试练习后同桌交流。
集体校对,引导学生明白可以有序思考,逐一列举。学生自由读第(2)题后独立解答。
指名口答,集体评议,结合说说有公因数2的数、有公因数3或5的数各有什么特点。
2.做“练习与实践”第14题。
指出:根据条件,可以知道总棵树比6的倍数少1,比5和4的倍数也都少1.启发:如果添上1棵,总棵树与6、5和4有什么关系?、学生尝试解答。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四、课堂总结。
交流: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把你的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
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案篇六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本单元是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地回顾整理,不仅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点,也是小学生全套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目标能否圆满地完成。为了更好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便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地整理和复习,本单元把整个小学阶段所学数学知识划分为“知识与技能”、“策略与方法”两大部分,依次进行整理和复习。本复习不仅回顾与整理小学阶段所学的知识,还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梳理,使之与所学知识融为一体,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与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为后继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本单元在内容编排及结构安排上打破了传统的教材总复习的框架结构,从整体上将总复习分为“知识与技能”、“策略与方法”两大部分;“知识与技能”部分又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可能性”三大领域,每个领域又细化为几个板块,如“空间与图形”领域分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变换”两个板块;在每个板块里又设置了“回顾与整理”、“讨论与交流”、“应用与反思”三个部分。
1.复习巩固第一、二学期所学的数学知识,获得适应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和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必要的应用技能。
2.在对知识回顾与整理的过程中,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并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3.在回顾整理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发展应用意识。
4.学会与人合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
5.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能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实现《课程标准》中所制订的各项教学指标。
第一课时
(数的意义和数的读写法的整理与复习)
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内容
(出示课本85页第1题)谈话:同学们,细心观察上面信息中都出现了哪几种数?除此之外,回想一下你还学过了哪些数?举例说明一下好吗?学生回顾、举例,教师按顺序板书数的名称。
自然数如:0、1、2、3……;
负数如:-1、-2、-3……;
整数如:0、1、2、-1、-2……;
分数如:2/3、1/2、3/4、4/3……;
小数(包括:循环小数、无限不循环小数等)如:0.1,1.2,……
百分数如:30%、15%、25%……
谈话: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整数、分数、小数……这些数呢?想一想,生活中如果缺少了数,将会怎样?(学生讨论,交流)
谈话:今天我们这节课先来复习数的意义和数的读写。
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案篇七
苏教版六下p78~79“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5题。
1.进一步明确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按一般步骤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小学阶段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应用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条件提出相应的问题。
2.能用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的策略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进一步体会实际问题数量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里的应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应用价值;培养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习品质。
用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
一、引入课题。
谈话:今天的复习内容,是我们小学阶段学过的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今天的复习,要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整理并掌握学习过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对策略的应用,今天着重复习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能掌握分析方法,正确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解答实际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整理与反思。
1.回顾讨论。
引导:大家先回顾一下学过的解决问题知识,同桌互相讨论、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我们学习过解决问题的哪些策略?可以联系实际问题讨论一下,这些策略在解决什么问题时用过。
2.交流认识。
(1)交流解决问题的步骤。
(2)交流解决问题的策略。
指出:从条件或问题想起分析数量关系是基本策略,有些问题还要通过列表、画图或者列举、转化、假设的策略才能清楚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学习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数量间的联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练习与实践。
1.做“练习与实践”第1题。
(1)让学生独立阅读第(1)(2)题。
让学生分别说一说每题的条件和问题,说说两道题哪里不一样。
(2)引导:这两题你能怎样想的?自己先思考准备怎样想,再同桌互相说说你的想法,看看有没有不同的想法,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提问:你能说说第(1)题可以怎样想吗?还能怎样想?指名几个学生从条件想起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提问:第(2)题你是怎样想的?有不同的想法吗?指名几个学生从问题想起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
检查列式过程,让学生说说各题的每一步求出的什么。
2.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1)让学生独立读题,了解题意。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结合图形说说第(1)题小芳走过的路线是怎样的,第(2)题两人是怎样行走的。
(2)让学生列式解答两个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说明:解答实际问题,有时有不同的解答方法,这是因为分析方法不同,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方法就可能不一样。
解答上面两题,都和哪个常见的数量关系有关?
3.做“练习与实践”第4题。
让学生读题,说说从表格里的对应数值能知道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4.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四、总结与作业。
1.总结交流。今天复习了解决问题的哪些内容?通过整理与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作业。完成“练习与实践”第3题和第5题。
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案篇八
1、由5个百,4个十,6个一,8个0.01组成的数是,读作()。
2、把465000四舍五入到万位记作()万,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是()亿。
3、0.834,,83.3%,0.83…这四个数中最小的数是(),最大的数是(),()和()是相等的.。
4、0.45=()÷4=(--)=():()=()成()。
5、找规律填空。1,4,9,16,25,(),(),64,81。
6、学校买来12跟跳绳,每根a元,一共用去()元。
7、甲数是8,乙数是11,乙数与甲数的比是(),甲数与甲乙两数的和的比是()。
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案篇九
苏教版六下p76“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5题。
1.学生进一步认识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运算;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学过的运算定律和一些规律,并能应用运算定律或规律进行简便运算。
2.学生进一步增强观察、辨析能力和合理、简捷运算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理解和掌握运算律和一些规律。
灵活选择合理、简捷的算法。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回顾整理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关系,以及计算法则。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继续复习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整理知识,沟通联系。
1.复习运算顺序。
出示“练习与实践”第1题。
(1)指名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提问:能说说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吗?请同桌相互说一说。
集体交流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校队,做错的同学自己订正。
2.复习运算律。
(1)引导:在四则混合运算里,我们学习过运算律。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律?你能举例说明吗?小组讨论,按要求把课本上的表格填写完整。
小组讨论、填表。
集体交流,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呈现填表。
(2)做“练习与实践”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教师巡视、知道。
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每题是怎样想的,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规律。
(3)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学生计算,指名板演。
交流算法,要求说明计算方法和依据。三、实际应用,内化提升。
1.做“练习与实践”第3、4题。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解答,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集体校对,让学生说说每题分别是怎样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2.做“练习与实践”第5题。
提问:同学们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与体会?
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案篇十
1.使学生在了解代数式概念的基础上,能把简单的与数量有关的词语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1.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列代数式。
难点:弄清楚语句中各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2.本节知识结构:
本小节是在前面代数式概念引出之后,具体讲述如何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课文先进一步说明代数式的概念,然后通过由易到难的三组例子介绍列代数式的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列代数式实质是实现从基本数量关系的语言表述到代数式的一种转化。列代数式首先要弄清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然后把各种数量用适当的字母来表示,最后再把数及字母用适当的运算符号连接起来,从而列出代数式。
如:用代数式表示:比的2倍大2的数。
分析本题属于“…比…多(大)…或…比…少(小)”的类型,首先要抓住这几个关键词。然后从中找出谁是大数,谁是小数,谁是差。比的2倍大2的数换个方式叙述为所求的数比的2倍大2。大和比前边的量,即所求的数为大数,那么比和大之间量,即的2倍则为小数,大后边的量2即为差。所以本小题是已知小数和差求大数。因为大数=小数+差,所以所求的数为:2+2.
4.列代数式应注意的问题:
(1)要分清语言叙述中关键词语的意义,理清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如要注意题中的“大”,“小”,“增加”,“减少”,“倍”,“倒数”,“几分之几”等词语与代数式中的加,减,乘,除的运算间的关系。
(2)弄清运算顺序和括号的使用。一般按“先读先写”的原则列代数式。
(3)数字与字母相乘时数字写在前面,乘号省略不写,字母与字母相乘时乘号省略不写。
(4)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时,用分数线表示。
5.教法建议:
列代数式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不容易掌握,这样老师在上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理解代数式的本质,弄清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然后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由易到难,螺旋式上升,使学生能够正确列出代数式。
教学设计示例。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列代数式.
难点:弄清楚语句中各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乙数比x大5;(x+5)。
(2)乙数比x的2倍小3;(2x-3)。
(3)乙数比x的倒数小7;(-7)。
(4)乙数比x大16%((1+16%)x)。
(应用引导的方法启发学生解答本题)。
二、讲授新课。
例1用代数式表示乙数:
(1)乙数比甲数大5;(2)乙数比甲数的2倍小3;
(3)乙数比甲数的倒数小7;(4)乙数比甲数大16%。
解:设甲数为x,则乙数的`代数式为。
(1)x+5(2)2x-3;(3)-7;(4)(1+16%)x。
(本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
最后,教师需指出:第4小题的答案也可写成x+16%x。
例2用代数式表示:
(1)甲乙两数和的2倍;
(2)甲数的与乙数的的差;
(3)甲乙两数的平方和;
(4)甲乙两数的和与甲乙两数的差的积;
(5)乙甲两数之和与乙甲两数的差的积。
分析:本题应首先把甲乙两数具体设出来,然后依条件写出代数式。
解:设甲数为a,乙数为b,则。
(1)2(a+b);(2)a-b;(3)a2+b2;
(4)(a+b)(a-b);(5)(a+b)(b-a)或(b+a)(b-a)。
(本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
例3用代数式表示:
(1)被3整除得n的数;
(2)被5除商m余2的数。
分析本题时,可提出以下问题:
(1)被3整除得2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3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n的数如何表示?
解:(1)3n;(2)5m+2。
(这个例子直接为以后让学生用代数式表示任意一个偶数或奇数做准备)。
例4设字母a表示一个数,用代数式表示:
(1)这个数与5的和的3倍;(2)这个数与1的差的;
(3)这个数的5倍与7的和的一半;(4)这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的和。
分析:启发学生,做分析练习如第1小题可分解为“a与5的和”与“和的3倍”,先将“a与5的和”例成代数式“a+5”再将“和的3倍”列成代数式“3(a+5)”
解:(1)3(a+5);(2)(a-1);(3)(5a+7);(4)a2+a。
(通过本例的讲解,应使学生逐步掌握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分解为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5设教室里座位的行数是m,用代数式表示:
(1)教室里每行的座位数比座位的行数多6,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
(2)教室里座位的行数是每行座位数的,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
分析本题时,可提出如下问题:
(3)通过上述问题的解答结果,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总座位数=每行的座位数×行数)。
解:(1)m(m+6)个;(2)(m)m个。
三、课堂练习。
1设甲数为x,乙数为y,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1)甲数的2倍,与乙数的的和;(2)甲数的与乙数的3倍的差;
(3)甲乙两数之积与甲乙两数之和的差;(4)甲乙的差除以甲乙两数的积的商。
2用代数式表示:
(1)比a与b的和小3的数;(2)比a与b的差的一半大1的数;
(3)比a除以b的商的3倍大8的数;(4)比a除b的商的3倍大8的数。
3用代数式表示:
(1)与a-1的和是25的数;(2)与2b+1的积是9的数;
(3)与2x2的差是x的数;(4)除以(y+3)的商是y的数。
〔(1)25-(a-1);(2);(3)2x2+2;(4)y(y+3)〕。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请学生回答:
1怎样列代数式?2列代数式的关键是什么?
其次,教师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对于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应按下述规律列代数式:
(1)列代数式,要以不改变原题叙述的数量关系为准(代数式的形式不唯一);
(2)要善于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分解成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
五、作业。
1用代数式表示:
(1)体校里男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60%,女生人数是a,学生总数是多少?
2已知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一边是a厘米,
求:(1)这个长方形另一边的长;(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学法探究。
分析:先深入研究一下比较简单的情形,比如三个圆环接在一起的情形,看有没有规律.
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案篇十一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教科书第100页例2,“做一做”和练习二十三第11、12题。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连除解决问题能正确求解。
会用多种方法来解答。
教具准备: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两个课时的教学,现在学生已初步获得了解决问题的经验,为了让学生区分连乘与连除,结合教材特意设计了这一节连除。(具体设计意图负载各个环节后)
(1)口算。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老师带来了一些口算练习,你来?
出示:5×3×2= 60÷3÷4= 7×7+1= 21÷3+9=
…… ……
(2)简单的解决问题。
出示:有30人参加团体操表演,平均分成5行, ?
师:能补充问题吗?
引导学生总结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齐读)
【设计意图】口算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两步的口算题给本节课的两部计算埋下伏笔。“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把问题的提出留给学生,让学生做到真正的学习主人。
1、找信息 搜集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说数学、做数学、创数学”是我校数学研究课题“数学阅读”的主旨,通过指导学生仔细认真的阅读主题图,以便保证学生收集的完整性、也是教会学生看图的基本方法,同时让学生知道了数学离不开阅读。
2、提问题 完善解决问题
师:整理题目,出示“这场团体操有60人表演,平均分成了2个大圈,每个大圈平均分成了5个小圈, ?”
师:你能补充问题吗?
生: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学生默读)
【设计意图】课堂的学习,不应该是一个圆满的句号,而是给学生一个充满遐想的省略号,应留给学生一片未曾开发的滩涂。就像前面说的“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12
3、说思路 理清解题思路
师:要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先要求什么(思考)
师:谁还能说一说这一题的解题思路。
【设计意图】“说数学”的目标是让每一位学生会说数学,也就是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在教师总结后让学生互相说,既是给养学生成功的体验,也体现了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4、列算式 尝试解决问题
师:你能列式解答吗。
【设计意图】会说不一定会写,让学生在草稿本上把他的想法写下来,也是为了检查学生将解题思路转变成数学符号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5、说意义 掌握解题步骤
师:“60÷2=30(人)”表示什么?
师:是的,要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先求一个大圈多少人,再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同学们,今天我们解决问题用的什么计算方法(除法),几步计算呢?(两步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运用除法两部计算”解决问题。(板书课题),在解决问题里,我们先要观察图,找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再通过有用的数学信息分析问题,也就是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列式解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解决问题要知道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同时也是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足部完善自己的表达,获得成功的体验,最后通过师生的交流互动完善板书。
6、写综合算式。 类比分步计算
师:刚才我们是用分步计算的方法,你能写出这个两步计算的综合算式吗?
师:综合算式和他一样的向老师招招手,好吗?
【设计意图】掌握综合算式的一般计算法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上节课学生已经初步获得了用综合算式来解题的经验,在这里直接放手让学生列综合算式,同时也是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100页做一做。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0页的做一做,然后把你的想法用算式表达出来。
……
【设计意图】这是一道模仿练习题,老师不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独立解答,部分学生完成后并不着急讲解,等待更多的学生完成再讲解,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1、第104页的第11题
师: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104页的第11题。
…… ……
生:能。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减除类型的解决问题,加深学生对连除、减除类型解决问题的理解,同是也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第104页的第12题
师: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104页的第12题。
师:做好的认真思考,我做的对不对?我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设计意图】这一题意在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学会一种方法后,并不急于评讲,而是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信息、寻找方法,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他们的信心,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课堂的真正主人是学生,学生的学习必须是一个生动活泼的过程,把课堂小结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乐学、爱学。
运用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这场团体操有60人表演,平均分成了2个大圈, 1、搜集信息。
每个大圈平均分成了5个小圈, 每个小圈有几人? 2、理清思路。
先求:每个大圈有多少人。列式计算:60÷2=30(人)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再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列式计算:30÷5=6(人) 3、列式解答
答:每个小圈有6人。
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案篇十二
1.使学生在了解代数式概念的基础上,能把简单的与数量有关的词语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3.通过运用多媒体手段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建议。
1.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列代数式。
难点:弄清楚语句中各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2.本节知识结构:
本小节是在前面代数式概念引出之后,具体讲述如何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课文先进一步说明代数式的概念,然后通过由易到难的三组例子介绍列代数式的方法。
3.重点、难点分析:
列代数式实质是实现从基本数量关系的语言表述到代数式的一种转化。列代数式首先要弄清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然后把各种数量用适当的字母来表示,最后再把数及字母用适当的运算符号连接起来,从而列出代数式。
如:用代数式表示:比的2倍大2的数。
分析本题属于“…比…多(大)…或…比…少(小)”的类型,首先要抓住这几个关键词。然后从中找出谁是大数,谁是小数,谁是差。比的2倍大2的数换个方式叙述为所求的数比的2倍大2。大和比前边的量,即所求的数为大数,那么比和大之间量,即的2倍则为小数,大后边的量2即为差。所以本小题是已知小数和差求大数。因为大数=小数+差,所以所求的数为:2+2.
(1)要分清语言叙述中关键词语的意义,理清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如要注意题中的“大”,“小”,“增加”,“减少”,“倍”,“倒数”,“几分之几”等词语与代数式中的加,减,乘,除的运算间的关系。
(2)弄清运算顺序和括号的使用。一般按“先读先写”的原则列代数式。
(3)数字与字母相乘时数字写在前面,乘号省略不写,字母与字母相乘时乘号省略不写。
(4)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时,用分数线表示。
5.教法建议:
列代数式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不容易掌握,这样老师在上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理解代数式的本质,弄清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然后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由易到难,螺旋式上升,使学生能够正确列出代数式。
教学设计示例。
1.使学生在了解代数式概念的基础上,能把简单的与数量有关的词语用代数式表示出来;。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列代数式.
难点:弄清楚语句中各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用代数式表示乙数:(投影)。
(1)乙数比x大5;(x+5)。
(2)乙数比x的2倍小3;(2x-3)。
(3)乙数比x的倒数小7;(-7)。
(4)乙数比x大16%?((1+16%)x)。
(应用引导的方法启发学生解答本题)。
二、讲授新课。
例1用代数式表示乙数:
(1)乙数比甲数大5;(2)乙数比甲数的2倍小3;
(3)乙数比甲数的倒数小7;(4)乙数比甲数大16%?
解:设甲数为x,则乙数的代数式为。
(1)x+5(2)2x-3;(3)-7;(4)(1+16%)x?
(本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
最后,教师需指出:第4小题的答案也可写成x+16%x?
(1)甲乙两数和的2倍;
(2)甲数的与乙数的的差;
(3)甲乙两数的平方和;
(4)甲乙两数的和与甲乙两数的差的积;
(5)乙甲两数之和与乙甲两数的差的积?
分析:本题应首先把甲乙两数具体设出来,然后依条件写出代数式?
解:设甲数为a,乙数为b,则。
(1)2(a+b);(2)a-b;(3)a2+b2;
(4)(a+b)(a-b);(5)(a+b)(b-a)或(b+a)(b-a)?
(本题应由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完成)。
(1)被3整除得n的数;
(2)被5除商m余2的数?
分析本题时,可提出以下问题:
(1)被3整除得2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3的数是几?被3整除得n的数如何表示?
(2)被5除商1余2的数是几?如何表示这个数?商2余2的数呢?商m余2的数呢?
解:(1)3n;(2)5m+2?
(这个例子直接为以后让学生用代数式表示任意一个偶数或奇数做准备)?
例4设字母a表示一个数,用代数式表示:
(1)这个数与5的和的3倍;(2)这个数与1的差的;
(3)这个数的5倍与7的和的一半;(4)这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的和?
解:(1)3(a+5);(2)(a-1);(3)(5a+7);(4)a2+a?
(通过本例的讲解,应使学生逐步掌握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分解为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5设教室里座位的行数是m,用代数式表示:
(1)教室里每行的座位数比座位的行数多6,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
(2)教室里座位的行数是每行座位数的,教室里总共有多少个座位?
分析本题时,可提出如下问题:
(1)教室里有6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个座位,那么这个教室总共有多少个座位呢?
(2)教室里有m行座位,如果每行都有7个座位,那么这个教室总共有多少个座位呢?
(3)通过上述问题的解答结果,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总座位数=每行的座位数×行数)。
解:(1)m(m+6)个;(2)(m)m个?
三、课堂练习。
1?设甲数为x,乙数为y,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1)甲数的2倍,与乙数的的和;(2)甲数的与乙数的3倍的差;
(3)甲乙两数之积与甲乙两数之和的差;(4)甲乙的差除以甲乙两数的积的商?
2?用代数式表示:
(1)比a与b的和小3的数;(2)比a与b的差的一半大1的数;
(3)比a除以b的商的3倍大8的数;(4)比a除b的商的3倍大8的数?
3?用代数式表示:
(1)与a-1的和是25的数;(2)与2b+1的积是9的数;
(3)与2x2的差是x的数;(4)除以(y+3)的商是y的数?
〔(1)25-(a-1);(2);(3)2x2+2;(4)y(y+3)?〕。
四、师生共同小结。
首先,请学生回答:
其次,教师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指出:对于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应按下述规律列代数式:
(1)列代数式,要以不改变原题叙述的数量关系为准(代数式的形式不唯一);
(2)要善于把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分解成几个基本的数量关系;
五、作业。
1?用代数式表示:
(1)体校里男生人数占学生总数的60%,女生人数是a,学生总数是多少?
2?已知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一边是a厘米,
求:(1)这个长方形另一边的长;(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学法探究。
分析:先深入研究一下比较简单的情形,比如三个圆环接在一起的情形,看有没有规律.
当圆环为三个的时候,如图:
此时链长为,这个结论可以继续推广到四个环、五个环、…直至100个环,答案不难得到:
解:
=99a+b(cm)。
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案篇十三
有关10的加减法在计算教学中比较重要,它是10以上数的认识和10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本节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学生可以初步理解得数是10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1初步理解得数是10的和相应的.减法。
2能用得数是10的加减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的能力。
10的组合和分成。
直观演示法。
学具,一盒乒乓球,10个一角硬币。
2、把10和其他几个数字进行比较,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3、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地方藏着10。(例如10个手指头;一盒乒乓球有十个;一元钱有10个一角等。
4、揭示课题:生活中有那么多10,今天我们就用10来分苹果。
出示课题:分苹果。
1、师:老师今天带来了10个苹果,想把它分成两堆,该怎样分呢?我们大家一起来分分看。
(1)师生共同参与分苹果,例如1个和9个。看到这两堆苹果,你能想到什么数学问题?(1+9=10/9+1=10)。
(2)还可以怎样分?同桌一起分一分,摆一摆,其中一同学把发现的数学问题记录下来。
(3)全班交流找到的数学问题,并把问题呈现在黑板上。
(4)看到这些加法题,小朋友们能想到相应的减法题吗?开动脑筋,我们一起写一写。
2、小朋友还记得手指头游戏吗?老师出“1”,小朋友出?可以组成10?现在同桌互相考一考,玩一玩,看看谁是我们班的小机灵,做的又对又快。
1、现在打开书本40页,我们来连一连。
(第1题:哪两盘合起来是10个?连一连)。
2、爬台阶。
(1)同桌互相完整说一说,带上自己的描述性语言。
(2)刚才你的同桌是怎样说的?
3、说一说,填一填。
(1)师:小朋友看到右边的表格没,你会填吗?
(2)同桌互相检查。
(3)你能用像“机灵狗爬台阶”这样的故事来说一说小猫钓鱼吗?回去向你的同学、爸爸妈妈说一说。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生活中你用的上吗?
练一练第2题。
通过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并亲手将学习成果展现出来,使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建立学习自信心。
数学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10的加减法。
初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倾听和叙述。
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案篇十四
1.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会判断轴对称图形,能找出对称轴。
2.通过自我实践、小组合作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观察、讨论、创作,使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美,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用学生喜欢的事物、人物创设课堂情景,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积极探索新知。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孩子们十分喜爱的漫画人物――三毛,创设情景:黑板上画一个缺眼睛,少耳朵的三毛,请学生画出来。孩子们都踊跃地上黑板添眼睛,画耳朵,可其他同学总觉的不满意,其中一位同学获得大多数人的赞同,于是邀请她介绍经验。生:耳朵和眼睛都要一样大小,都要互相对称。学生从画三毛头像中意识到“对称”二字,为学习新课作铺垫。
二、联系生活,引导探究。
电脑演示:飞机、机器猫、蝴蝶、京剧脸谱、建筑物等轴对称图形。学生哗然,十分欣赏,气氛十分活跃,纷纷谈各自感受。
生a:这些图片我都很喜欢,但我比较喜欢机器猫、蝴蝶的图片,太漂亮了。
生b:我喜欢蝴蝶,颜色鲜艳,而且左右对称,看了很舒服。
生c:有一部分的图片,如蝴蝶、京剧脸谱都是左右对称的。
生d:很多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很美。
师:的确是的,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很漂亮,你想自己制作一张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吗?试一试。同桌两人合作画画,有的学生直接在纸上画;有的学生先画一半,再画另一半;有的学生把纸对折再画;有的学生用剪刀剪……方法各异。制作完毕,把部分学生的作品展示,并介绍制作的方法和过程。并让学生谈谈这些作品共同的特点。
生e:两边都对称。
生f:这些作品都可以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完全重合。
师:那老师也来试一试,把纸对折,用手随便撕了一个图形,问学生这个作品是否有那样的特点。
生齐答:有。
师:具有这种特点的图形,我们叫它轴对称图形,你知道中间这条直线是什么吗?
生: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让我们带着学到的新知道再来欣赏一下刚才的图形,找找它们的对称轴。
学生再次欣赏,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轴对称图形的美有了更深的体会。师:生活中还有这样的图形吗?用你们的眼睛去发现、去寻找。
生a:蝴蝶、飞机都是轴对称图形。
生b:京剧脸谱也是轴对称图形。
生c:窗户、桌子、椅子、汽车……都是。老师的衣服,还有我的脸也是。
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老师笑着问:“那你脸的对称轴在哪里呢?”学生很仔细的从额头一直画到下巴,样子十分可爱。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了许许多多的轴对称图形。深刻地体会生活中充满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也深深的体会到数学原来是这么美的。学生也从已学图形中找到了轴对称图形,老师趁热打铁组织讨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学生分组研究,师生交流。在离下课大约还有十分钟左右,鼓励学生自己去创作轴对称图形,学生有画画,有剪窗花,剪字。。。等等,并积极的把作品展示给同学看,足见他们这堂课是多么的有成就感啊。
这堂课生动活泼,气氛浓烈。同学们学得轻松,愉快,在教师引导自行探索,在探索中学到知识,掌握本领,并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实践,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投其所好,导出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作为课堂的开场白,足以吸引教室里所有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节课以“帮三毛画耳朵眼睛”的开场白,学生以绝对轻松的心态开始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正常发挥。并且在看似游戏的活动中发现数学,充分煽动学生学习的激情,为新授作最佳铺垫。
2、欣赏生活,欣赏数学。
教学中学生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后,去生活中寻找轴对称图形,最终找到了许许多多,足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当学生看着机器猫、蝴蝶、飞机啧啧赞赏时,实际上学生也在赞赏数学。原来数学并不是枯燥的数字和公式,而是很美的,也可以用一颗欣赏美的心去学习。
3、小组合作,自行探索。
在当今社会中,面对许多机遇和挑战,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除了自己个体的竞争意识,还需要团结协作的群体精神。因此,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行探索,自行发现知识,归纳知识,掌握知识。学生能在这种探索中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并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我们通过数学教学,提供给学生更宽阔,更精彩的生活舞台,更丰富多样的生活形式,在教学中,充分相信孩子,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让他们的人格得到健全,成为有学识,有能力,有修养的高尚的人。
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案篇十五
1、通过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改善同学的学习方式,进一步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2、让同学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感受分数的意义并体会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通过自我评价,引起同学对本单元学习的反思,激励同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同时也为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提供依据。
让同学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师准备今年的年历;同学准备今年的年历和一个小正方体、课前收集一些用分数表达的信息。
一、揭示课题:
分数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这几天,同学们已经从报纸、杂志或网络上收集了一些用分数表达的信息。这节课上,让我们一起来交流、研讨有关分数的知识。
二、探索与实践。
1、出示第54页第14题。
谈话:还有两个多星期就是“五一”国际劳动节了。请同学们打开今年的年历,观察五月份的月历,考虑以下问题:
(1)五月份的法定休息日占这个月天数的()/()。
(2)五月份上学的天数占这个月天数的()/()。
教师向同学解释一下:五月份的法定休息日是3天,假如这3天与双休日重叠,应把本次双休日顺延。
同学观察年历卡并独立考虑,然后解决这两个问题。
组织同学交流,重点交流第2小题,指导同学弄清楚五月份去掉劳动节的休息日和其他双休日后剩下多少天,那就是同学上学的天数。
提问:观察年历卡,你还能提出用分数表示的问题吗?
教师鼓励同学仔细观察年历卡并试着用分数来表达其他信息,如:4月12日和4月13日两天我们学校召开运动会,开运动会的日子占了整个四月份的几分之几?今年暑假从7月1日开始到8月31日结束,暑假占了今年天数的几分之几?等。
同学积极交流自身分析得出的有关信息,教师和时评价同学交流情况。
2、出示第54页第15题。
(1)谈话: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每人做了一个小正方体。男生的小正方体上两面涂了红色,四面涂了绿色;女生的小正方体上两面涂了绿色,四面涂了红色。假如分别把这两个正方体任意向上抛30次,落下后这两种颜色朝上的次数谁会多一些呢?(先请同学根据以前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
(3)同学互相合作,一人抛,另一人记录,再用分数表示活动的结果。
(4)组织同学交流活动情况和记录的结果并适当解释。
3、出示第54页第16题。
组织同学交流课前收集的一些用分数表达的信息,交流时让同学联系分数所表达的具体信息解释分数的意义。如:据国际劳工部最近公布的一份报告称,印度现在有5到14岁之间的童工1260万人,在采石场的工人中,儿童占1/5。
这里的分数“1/5”是指把采石场的工人总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5份,童工人数占了其中1份,用分数表示是1/5。
先让同学四人一组进行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同学课前收集信息的情况(可了解同学的学习态度),再请几位同学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和时评价。
三、评价与反思。
(1)出示评价指标,教师适当解释每项评价指标的含义。
(2)同学围绕评价指标回忆相关的学习过程,再给自身评价。
授后小记:
这局部练习主要是让同学将分数的意义有关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练习起来,在让同学巩固这局部知识的基础上,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案篇十六
本节课的重点是代数式的值的概念,难点是代数式与代数式的值之间的关系,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本节课我注重了“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目标达成。并在生活情境中感受符号的实际意义,在求值过程中领悟数学算理、渗透函数思想,在探求规律中发现数学,从而丰富了教学目标并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合谐地发展。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师生互动活动时间不足,没能达到充分发现学生问题的目的;
2、学生对“求代数式的值”的两大步骤还不够熟练,迁移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升。
3、对相关的书写规则强调不够,以至于很多学生常常因为书写致错!
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案篇十七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
3、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重点: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
难点: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一、创设情景。
我们学习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它能清楚地比较两个数量。
我们想知道蒜苗生长的趋势该用什么办法?
二、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
1、先在格子图中描点。
2、然后连线。
三、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折线统计图,你能发现哪几天蒜苗生长得比较快?
2、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3、估计蒜苗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4、把你栽的蒜苗生长情况在付页5的格子纸中制成折线统计图,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四、完成练习。
练一练1、2、3。
着重于说明变化趋势的原因。
五、课堂。
你学了什么?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案篇十八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能根据初步形成的1米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与思考。
2.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师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胶带、标签纸等。
学生按小组准备:米尺、卷尺、剪刀、绸带、标签纸等。
谈话: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去测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吗?谁来说一说,你的身高是多少?(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大家都不约而同地用了同一个字“米”。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米(板书课题)。量比较长的物体,常用“米”作单位。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老师的身高是1米72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估计)。
谈话:大家都想估计,那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地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启发:(指拉开的绸带)这段绸带的长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能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可以用尺量一量)。
2.认识1米。
出示米尺。
谈话: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提问:看一看、数一数米尺上的刻度,你能发现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3.用米尺量。
谈话:怎样用米尺量出刚才绸带的长度是不是1米呢?谁来试一试?
指名量出一根1米的绸带,再让每个小组照样子量出1米长的绸带。
提问:张老师想知道到底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谈话: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呢?同桌合作,互相量一量。
讨论:标签离地面都是1米,为什么贴的位置各不一样呢?
小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提问:你能用两手比画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用手比画1米的实际长度。
谈话:请每个小组在教室里任意选一样东西,量一量,看从哪儿到哪儿的长正好是1米。
小组活动后,交流汇报。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小组活动后,组织交流。
(3)谈话: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米有多长。睁开眼睛,伸出双手,比画一下1米的长度。
(4)提问:知道1米有多长了吧?如果不用米尺量,你能剪出一根1米长的绸带吗?
学生活动后,用尺量一量量剪出的绸带是不是1米长。
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案篇十九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相互关系,会用圆规画圆。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圆规,所以用圆规画圆是难点,掌握圆的特征是重点。
教学过程:
(产生疑问,引起争议,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圆的认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可以圆满地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1.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同学们在操场上做游戏,想画一个比较标准的大圆,可以怎么画?(指名回答)。
(老师在黑板上演示用绳子画圆)先取一段绳子,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一点上,另一端套在石头和棍棒上,然后拉紧绳子,绕着这个固定的点转一周就画出了一个圆。
老师刚才画圆时,中间的点怎么样?(中间的点不动。)。
我们把这个不动的点叫定点。(板书:定点)。
粉笔画出的线为什么能首尾相接呢?
应该说圆上任意一点到定点的距离都是相等的,我们把这段相等的距离叫定长。(板书:定长)。
如果我们在本上画圆,用我们刚才画圆的方法方便吗?(不方便)那可以怎么画?
(出示圆规)这是我们画圆的工具圆规。圆规有两个脚,一脚带尖,另一脚带笔。认真看老师怎样用圆规画圆。画圆时,先定好一点,然后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的距离,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这点上,把带有铅笔的一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了一个圆。(老师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一个圆。)。
你们会用圆规画圆吗?
请你在本上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边画边想,画圆时要注意什么?(指名回答)。
画圆时,要先定点,再定长,刚才我们用圆规画圆时哪是定点?哪是定长?
(先让学生动手画圆,边画边体会出哪是定点,哪是定长。先感性认识,再上升到理性认识。)。
定点,用数学语言说叫圆心。(板书:圆心)。
什么叫圆心?(指名回答)。
哪儿是定长?老师在圆上画出这段定长,观察这条线段两端在什么地方?这条线段叫半径。(板书:半径)。
谁说说什么叫半径?(指名回答)。
(老师再在圆上画出直径。)老师边画你们边观察,这条线段通过哪儿?两端在哪儿?
像这样,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板书:直径)。
谁再说说什么叫直径?(指名回答)。
(学生补充:圆心用字母o表示,半径用字母r表示,直径用字母d表示。)。
(老师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出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这是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再通过看书,使总结出的结论更准确,更完善。)。
老师想看看同学们是不是真正掌握了这些概念。
练一练。
(1)判断这几条线段中哪一条是半径?
(2)判断哪条线段画的是直径?
2.研究圆的特征。
(学生分小组讨论。)。
(老师再在幻灯上演示一遍,提问讨论结果。)。
(板书)无数条相等。
甲圆直径是乙圆直径的2倍吗?
那么圆在什么情况下才存在这些特征?(板书:同一圆里)。
练一练(正确画,错误画。)。
(1)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3)在同一圆里,半径是4厘米,直径一定是2厘米。()。
(4)圆心在圆上。()。
同学们判断得都很正确。老师想让同学们用直径、半径的倍数关系来计算下面几道题。
同学们对于半径、直径的倍数关系掌握得很好,如果老师给出半径和直径的数据,你们会画圆吗?小组讨论一下,半径2厘米的圆怎么画?直径6厘米的圆怎么画?(小组讨论)。
请同学们把半径2厘米的圆画在本上,要求标圆心、半径。边画边想,什么决定圆的位置?什么决定圆的大小?直径6厘米的圆请同学们回家画在本上。
刚才同学们画了半径是2厘米的圆,圆的位置由什么决定的?圆的大小呢?
(板书)位置大小。
圆心决定圆的位置,画圆时要先点圆心。
如果这个圆画在黑板上或本子上忘了点圆心,怎么找到它的圆心呢?
(指导学生说出用直尺在圆面上从下往上推,推到最长的一段,就是直径。)。
今天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你能用我们刚学的圆的知识来解答刚上课时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世界上的车轮子都是圆的吗?(指名回答,前后呼应,用刚学的圆的知识来回答刚才上课时提出的问题,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认识圆心、半径、直径。通过演示用绳子在黑板上画圆,使学生体会到:画一个圆必须要有定点、定长。定点用数学语言说叫圆心,定长就叫半径。并引出直径的概念。通过判断半径、直径的练习,巩固其概念。
出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案篇二十
教材第106页体积计算和练一练,练习二十第5一14题,练习二十后的思考题。
使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已经学过的体积计算公式,进一步了解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正确地进行体积计算。
三个大小不同的物体,如文具盒、橡皮、粉笔盒等;练习二十第13题的长方体(用橡皮泥做成)。
1.口算。
让学生口算练习二十第5题。
2.引入课题。
今天这节课,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板书课题)通过复习,要进一步掌握已经学过的体积计算公式,更加清楚这样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能根据公式正确地进行体积计算。
1.复习体积的意义。
2.复习体积的计算。
(2)归纳柱体体积公式。请同学们比较一下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的体积公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说明:正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它们上、下底面是完全一样的。像这样从上到下一样大小的直直的形体,一般都叫做柱体。从上面统一的公式可以看出,这样形体的体积,都用底面积乘高计算。
3.学生练习.
(1)做练一练第l题.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明计算体积一般按体积计算公式进行。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算式和结果,老师板书。追问:求容积是按什么来计算的?要注意什么?指出;计算容积按计算体积的方法进行,要注意应从容器里面测量长度,结果一般用容积单位。
1.做练习二十第6题。
让学生先在课本上判断。指名学生口答,错误的说法要求说明理由。
2.讨论练习二十第7、8题.
3.做练习二十第11、12题。
4.做练习二十第13题。
出示橡皮泥长方体让学生观察,然后提问:怎样把它截成两个正方体?用刀把长方体切成两个正方体。谁来说说,增加的表面积部分在哪里?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5.口答练习二十第15题。
让学生在小组里先估计,解释估计的方法。讨论后让学生交流,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让学生说明题意,按题意画出示意图。提问:求这个梯形面积要知道哪些条件?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都与正方形哪个条件有关?梯形的一条底比另一条底长多少厘米?你有办法根据题里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求出原来正方形的边长吗?请大家课后想一想,试一试。
通过这节课复习,你更加明确了哪些内容?
课堂作业:练习二十第79题,第11和12题里自己未做的一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十第10题。
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案篇二十一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义。
2、能在具体情境中描述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义。
教学难点。
正确描述情境中的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一、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3杯饮料,量的多少不同,让学生从视觉上直观体验“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这四个词的含义。
教师出示小小养殖场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二、学习新知。
1、学生交流看到了什么?
2、请学生用“谁多谁少”说一说。
自己说,同桌说,全班说。
通过全班说让学生正确建立谁比谁怎么多啊,多得多,多一些。谁比谁怎么少啊,少一些,少得多。
还有差不多等概念。通过举例子让学生明白“差不多”的概念。
如:一(6)班男生有38个,女生有36个,我们就可以说他们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差不多。
3、想一想:初步运用所学知识。
跑步的有86人,跳远的比跑步的少得多,跳绳的比跑步的少一些。
跳远的可能有多少人?跳绳的可能有多少人?学生选择后画圈,并说明白为什么这样选。
88人()、12人()、76人()。
三、巩固反馈。
1、小红跳了38下,小男孩比小红多一些。小女孩比小红多得多。
男孩可能跳了多少下?(画钩)女孩可能跳多少下?(画钩)。
35428542885。
()()()()()()。
2、第2和3题,引导学生看清题意,认真思考后,再独立选择答案。选择后全班交流,并说说自己选择的道理。
猜数。
同桌合作,
方法:一人猜数,另一人语言提示。
例如:
甲:我想了一个两位数。
乙:是20吗?
甲:不是,比20多得多。
乙:是70吧。
甲:比70少一些。
……。
四、课堂总结。
这堂课上,你感觉最快乐的是什么地方?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