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的论文(模板17篇)
总结的目的是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总结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给出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份参考资料,请大家参考。
微观经济学的论文篇一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本科教学中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的重要地位是十分突出的。无论是经济学专业,还是与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等就安排了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教学任务,而且大都在学科体系中都是专业主干课程。与一般院校的西方经济学讲授类似,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分学期先后讲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划分往往简单的根据关注的视角和范畴,既割裂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在思想体系上的联系,也把方法论和学科地位上的纽带不经意的阻断了。以至于后续课程《世界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课程中学生往往无所适从,不能准确的将已经学习的课程知识与经济学演化过程进行系统的衔接。导致整个经济学教学的碎片化倾向。以至于通过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后,学生仍然不能鸟瞰整个经济思想体系,更不能驾驭较为复杂的经济学问题研究,仅仅是达到了简单模仿和基本理论应用的水平。并不能完全达到学科体系所要求的教学目标。为此,通过梳理和分析,试图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实践活动,有目的的使学生建立起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找到能够打通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键环节,积极寻找两者学科思想和研究方法论上面的统一,从而使学生融合贯通,全面理解和掌握西方经济学的学科思想,并能够灵活运用西方经济学思想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综合性和系统性问题。
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相对独立。学生对微观和宏观部分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和思想体系有学科体系的原因,有教材选择和使用的原因,也有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首先是学科体系的问题。西方经济学发展到今天总共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在学科体系上形成了主流体系,但总体的学术流派林立,思想和研究观点呈现百家争鸣的态势,这就导致在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学习中,并不了解和掌握整个经济学学科体系的全面,导致学习中不能建立起有机体系,而容易造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形成割裂的局面。
其次是本科教材的选择问题。当前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划分和教材的编写一般都是遵循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视角展开的,同时为了保证全面性和一定的前瞻性,将部分非主流经济学的流派思想也纳入了教材体系中。此外,主要的本科教材都是使用国内学者编著的教材,加入了国内学者的主观思想,同时也避免不了国内学者思想体系的束缚,导致当前的教材使用中,学生很难通过阅读教材看到历史上经济学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的演化历程和不同观点的分野。加上大量非主流经济学思想的编入使当前教材在学科体系的传播和影响上,作用大为下降。造成学生无法读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密切联系的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是教学环节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认可教师往往会突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各自学科中的重点部分,而往往忽略两门课程的衔接部分。在微观经济学部分,消费者理论、厂商理论、市场结构理论等部分是教学的重点内容,而其他部分往往安排的教学时间和讲授深度有限。而在宏观经济学部分,无论是是先讲短期模型后讲长期模型,还是先讲长期模型后讲短期模型,都更多从宏观经济学产生之初,宏观经济学几点问题入手。忽略了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讲授过程中,也回避了众多打通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纽带的因素。最终导致学生形成一种错误的观念,微观经济学介绍消费者、厂商、单一市场结构等微观问题,而宏观经济学介绍政府和货币当局如何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学关注的统计指标等。
首先,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关联的最为重要的思想纽带。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是强调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主体作用的。而且,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对特定的社会环境、历史传统、文化法律等有十分明确的限制。这说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不仅强调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还强调维系市场经济基础的软环境。
其次,方法论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共同的基础。无论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是众多主流经济学家通过不断发展演化中创造性的运用了数学中边际、均衡等研究方法而形成的。虽然受到研究方法的限制,现代西方经济学存在众多局限,但整体上来说,西方经济学的主体地位在整个经济学界上不可撼动。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两大板块,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式、研究思路是相通的和密切联系的。
最后,存在着许多可以打通和关联的知识理论。造成现实上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有明显割裂之感的重要原因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兴起。由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强调了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积极干预经济,导致大家往往忽略微观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福利经济学以及宏观经济学中的`发展经济学、经济周期理论等。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包含着宏观思想,宏观经济学理论有扎实的微观基础。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关联教学衔接论文范文例文相关参考属性。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微观经济学文章。
大学生适用:。
8000字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8。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大一微观经济学方面。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微观经济学题目。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既然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就应该消除两种之间割裂的感觉。使两者之间真正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并使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门西方经济学不可分割的部分成为有机整体。
一是在教学中为学生梳理不同经济学理论发展的脉络,在经济学思想上的地位,以及不同理论的地位、作用和选入教材的原因等。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使学生很清楚的了解到所学的知识点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之间有着紧密联系的。微观理论的提出的基于既有宏观经济学思想的,而宏观经济学的演化中,微观基础也是其可以发展和延续的重要依据。因此,通过明确知识体系的方式可以避险学生对知识点形成孤立认识,杜绝了教学过程分割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密切联系。
二是突出方法论的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经济学研究方法在不同知识点中的应用。西方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和发展使得学科体系日臻完善。虽然这样的发展也饱受非议,但总体上奠定了西方经济学在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因此,需要学生认真学习和研究方法论方面的知识,体现不同知识点中相同方法论的使用技巧和密切关联。
三是通过课程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考核方式的调整,避免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经济学思想体系学习产生障碍。由于以往教学中经常会根据难易程度、结构组织、如何考核等问题安排教学的重点内容,这样一来,往往会导致一些结构较为庞大、联系紧密、难易适中,容易考试的部分成为所谓的重点部分。而一些学科体系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就被教学过程人为的删减了。这样的后果之一就是造成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形******为阻隔,成为孤立的知识小岛。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通过调整整个专业的培养方案,增加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比重;一方面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大纲中也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增加对必要的思想体系、研究方法的教学时间。此外,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后续课程世界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也进行了有益的调整,使其教学过程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能够密切联系。
微观经济学的论文篇二
摘要: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会计专业等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树立人才多元化培养目标理念,不断完善各个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本文从建立特色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完善会计专业创新学分制度、专业导师制度等方面,探讨了会计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方式方法以及保障对策,以期提高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水平和效果,培养出更多具备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并且具有专业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关键词: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对策。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
实践教学的广泛性和立体性使其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实践能力,而实践教学则是培养并形成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实践教学可以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和投身社会实践的优秀品质,为学生进入社会创造必要条件。
实践教学的深远意义还在于在大学生从学生逐渐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所学专业知识,从而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一、会计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
(一)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要求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服务,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
培养目标必须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经济、科技与文化发展的要求、顺应国际高等教育变化的趋势、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加快,容量加大,这就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必须适应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培养出能够驾驭、引领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合格人才。
(二)实现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大学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全面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依照按学科大类培养专业人才的主导思想和“基础教育+研究性学习和科研训练+创新学习与研究”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紧紧围绕本科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按高标准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综合性、高素质特点,能在社会、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中起骨干和领导作用的优秀本科人才。
为此,对包括财会专业在内的管理类本科生实践教学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在已经完成了专业基础教育和文化教育后,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的培养,还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完成学业进入社会后,不仅可以把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管理工作当中,而且其创新意识更有利于促进经济、科技以及社会各个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三)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根据我国高校的发展和现状,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必须满足本科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实现优秀人才的培养目标。
学校要为本科生充分发展提供空间和条件,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
大学生的大学学习过程是从学生到适应社会各个领域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的成长过程。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大学生不仅要完成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还要通过实践教学把这些纯粹的知识转变成实际应用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除此之外,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还要加强思想品德和生理和心理的教育培养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改进和提高实践教学的科学管理水平必须实事求是的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大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必须考虑大学软件和硬件条件。
如果在实施过程中要求的条件远远超过学校的条件,则无法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如果方案要求的过于简单,一方面则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会不利于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如何使现有条件发挥最大的作用,如何使实践教学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即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实践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是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目标的重要组成。
(五)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时期应该担负起造就创新人才的任务。
从本科阶段开始,除了进行专业教育外,还要注意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使其优秀者成为创造性人才的基础储备。
在大学的实践教学中,一切活动应致力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是成功的大学教育,包括专业实践教学的终极目标。
二、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一)课堂实践子系统主要包括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两方面内容。
从会计专业来看,会计案例教学属于会计专业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具体内容灵活选用合适的案例,运用这类真实性较强的材料,诸如取自上市公司会计年报的资料来训练学生,让其不离开学校就能接触到大量的、各式各样的实际问题并着手研究,可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迅速提高。
实验教学内容是指与理论课衔接的各种实验以及独立设置的实验课,如每一门理论课程所含的课内课外实验、上机操作等,也包括学生自行设计的综合实验等。
会计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在正常的专业课程内就包含有大量的实验性内容,此外,还可以设置单独的实验课程,通过专门的大量的会计实验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实践动手能力和所学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运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运用专业思维,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是非常形象生动的一种教学模式,易被学生接受,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会计教学中贯穿案例教学,通过具体实例,讲解方法的使用,可使方法介绍更直观、形象,学生更容易掌握。
因而要求会计专业教师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还应该加强案例教学,以经典的案例贯穿教学始终,将方法的讲解与应用,通过案例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在创新性上迈出一大步。
在会计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倡搜集较好的案例,采用案例进行教学。
案例可以来自会计工作实践,也可以是教师本人已经完成的或正在研究的课题。
根据会计课程中要讲授的主要理论和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和数据,通过案例来模拟再现会计课程中的理论和方法。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经济业务不断出现,可以选用的案例也越来越丰富,例如上市公司的会计资料就是非常好的案例资料,选取这样的案例资料,不仅真实,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搜集较好的案例,通过学生自己分析与老师讲解相结合,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的阅读、思考、分析、判断。
通过对案例的归纳、整理,引导学生提炼和掌握具体的会计方法,有利于把所学的会计理论落到实处使抽象的理论方法变得十分具体,在模拟实验中拉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
重视课程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技能和分析技能。
课程实验教学环节是整个实验教学体系的基础,指对所学专业如会计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单项地进行的实验。
各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须紧扣理论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对会计基本方法的掌握和应用,以较快提高学生的会计业务操作技能和分析技能。
课教师讲解到这部分内容时,在会计实验课上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或安排学生在课外学时进行验证性实验。
这样学生可对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对抽象费解的会计理论知识和会计分析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得到了验证和理解。
(二)社会实践子系统,为使会计实践教学模式不拘泥于会计模拟实验的环境中进行,真正用于实践,可以利用和实习基地签约的方式,让学生深入到教学实习基地,如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结合实际进行校外实习。
广泛开展社会调查,训练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的能力。
社会调查是培养、训练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以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它不仅要求学生对全学程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而且使学生通过对关键或焦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圆满完成学习计划,实现教学目标。
社会调查可采用自行组织的调查、承担委托的调查,参与政府组织的调查,参与本单位调查咨询实体组织的'调查等形式。
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教学形式达到对事物的实质性认识。
会计专业是应用范围非常广泛的专业,因此客观上会计专业的社会调查具备先天的优势条件。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高速发展,以及证券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会计专业可以把社会调查的目标定为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规范、及时。
上市公司是我国企业中的优秀群体,因此是会计专业的极佳调查对象。
建立进行校外实习,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
为使会计实践教学模式不拘泥于会计模拟实验室的环境中进行会计实际业务处理的模拟实验过程,真正用于实践,可以通过利用和实习基地签约的方式,让学生深入到教学实习基地,如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结合实际进行校外实习。
这种实践教学的优点是能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获得第一手感性知识,真正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学生一方面可以把所学专业知识拿到实践中去运用,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实际工作的检验,发现所学专业知识的不足,有利于日后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学习,也有利于选择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
(三)认识与毕业实习子系统认识实习一是让学生在学习基础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专业要求和工作及研究领域建立起基本概念,确立学习目标;二是课程设计,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前面所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综合运用知识完成设计要求,通过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毕业实习子系统是每个专业都必须进行的专业研究阶段的实习过程。
这部分实践具有很强的理论研究性质和实践过程。
毕业实习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后对所学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一次总结,通过这次总结后,应该建立起扎实的专业基础,形成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
毕业实习是大学生从大学学习阶段走上社会工作岗位的衔接点,在这个衔接点上,大学生应该较好地完成从理论学习到实际应用的衔接和转折。
此外,高校还要重视学生的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做毕业论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能力。
毕业论文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
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选题、开题、指导与成绩评定等环节一定要严格要求,使学生真正能将四年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到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
三、管理类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一)树立管理类创新型人才多元化培养目标理念,建立特色人才培养机制面对我国从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重大转型,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以及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客观现实,社会各个领域对诸如财会等专业的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内涵、需求层次、规格结构、知识技能结构上的要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以至社会对管理类人才的评价标准、衡量标准、使用标准也相应地发生了同样深刻的变化,致使管理类人才培育模式和实现路径也面临新的挑战。
为适应这一变化,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必须构建多元化培养目标理念,探索个性化的培养方式,突出特色人才培养,对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应当具有不同的要求。
在不同层次的大学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上应当体现特色,重点大学要突出理论特色,一般院校要突出应用性特色,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多样性、开放性、应用性、创新性和复合性的人才培养理念,增强学生把握全球经济发展动态和剖析现实经济现象的素质和能力。
同时,在基础性管理类人才培养方面,围绕经济发展所要求的知识准备,加大数理课程和计量课程训练,强化学生在构造经济理论模型、实证分析、实际应用等方面的技能和技巧训练,组织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注重相关资源建设,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的成效如何,还与实践教学的研究、实践教学教材、指导教师与管理队伍、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等资源密切相关。
目前,有关财会专业等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高校应该多作一些探索、研究和尝试。
一是丰富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体系;二是开展符合经管类专业特点的实践指导教材的修改、编写与积累;三是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管理制度、开放制度、考核与评价制度等,只有在这些方面均形成了完善的体系,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
财会专业从理论层次上应该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这是财会专业的学生完成从专业入门、系统专业学习到高层次专业理论学习的专业学习过程,从专业内容上讲应该有一定的覆盖面,除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纯粹的会计专业课程外,还应该包括金融学、经济学、统计学等相关专业课程,完备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培养出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在专业结构方面,不仅要有理论部分,还要有相应配套的实践部分,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
此外,财会专业应该从制度上保证专业课教师参与实践和进修,这样才能打造一支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这是构建会计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必备条件。
(三)优化专业结构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国际竞争更加激烈。
高等学校要适应并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不失时机地进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
高校经济类专业要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着力加强诸如管理学、会计学、经济学等领域的学科专业建设,积极发展和扶持新兴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专业,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同时,要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部署,树立前瞻意识和责任意识,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也要积极融入其中,为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高校财会专业等管理类学科专业结构的优化,还必须适应我国人才就业市场变化的趋势,要根据新时期新环境下职业岗位和人才就业市场发生的新变化及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的专业结构和类型结构,增强高校的办学能力和活力。
会计专业是应用性强,应用范围广泛的学科,因此,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可以适时开设证券评价等交叉性学科专业,提高会计专业的应用方向性。
(四)设立会计专业实践的创新学分制度和会计专业导师制度学分制是世界各国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管理制度,其核心是一份富有弹性的指导性培养计划和一套灵活的管理制度,其出发点是使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地全面发展,其归宿是培养更多的高质量的人才。
因此,实施和不断完善学分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有效措施,也是和国际教育沟通的一个途径。
为了既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又防止过分放任的弊端,学分制与导师制相结合会对学生的学习和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给予实践教学以充分的重视。
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完成了必须完成的专业理论学习后,高校应该鼓励学生从事会计专业有关的创新研究活动,这种活动应该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通过导师的指导,学生可以在会计专业的某些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提高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所学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高校在高年级的学生中应该鼓励这种创新研究,可以设立专业导师制度和专业创新学分制度作为制度层面的保障。
综上所述,会计专业必须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来适应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从会计专业自身的发展看,要注意优化专业结构,要注意交叉学科的发展,比如和金融专业结合可以创设证券会计评价专业方向,和经济学、统计学等专业结合可以创设会计信息分析评价等专业方向,此外在会计专业内部,加强会计学和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建立起符合会计专业发展方向的大财务观。
在制度层面上,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要建立会计专业的创新学分制度和会计专业的导师制度,要让会计专业的学生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从事会计专业的创新研究,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对于会计专业的教师要从制度上保证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这是构建会计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必备条件。
此外,构建会计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离不开物质上的支持,高校应该加强对包括会计专业在内的实践教学的投入,使包括会计专业在内的实践教学获得物质上的保障,从而有利于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会计实践教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2】。
摘要:会计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文基于广州会计学专业应用本科实践教学现状调查,结合广州商学院实践教学之经验,提出了构建全方位、多模块、双轨双循环实践教学体系,以实现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微观经济学的论文篇三
应用型本科教育不是低层次的本科教育,它既不同于以理论研究型为主的精英高等教育,也不同于一般的高职高专的职业化教育,它以中高级的技术师、工程师、经济师、经理等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根据具体行业、职业或技术有针对性的进行定向培养,使其具有某行业中高级技术应用能力,能胜任中高级工作岗位的本科教育。石油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就是,以石油工程行业为背景,培养有本科理论水平,经历实践教学锻炼,能胜任油田需要的石油工程中高级技术岗位、管理岗位等的中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本科教育。石油工程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是在一定的石油工程硬件教学环境下,教师有组织、有目的地指导石油工程专业学生进行与本专业相适应的具有操作性、应用性、实践性、验证性的学习过程。长期以来,由于石油行业的野外作业性质,对毕业生的实际动手、现场操作、理论联系实际、创新等能力要求比较高,这对石油工程应用型本科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放眼中国高校石油工程培养情况:除少数几所老牌的研究型石油大学以理论研究为主,以及一些高职高专的学校以普通职业教育为主外,其他有石油工程专业的院校,由于实践教学存在很多问题,教学效果达不到要求。
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1)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随着教育形势的迅速变化,上级制定的实践教学指导方针调整较快,致使实践教学处于盲从状态。一些高校经历了专升本,扩招、申请硕士点、博士点等阶段,刚刚进入稳定发展时期,政策又强制其向应用型本科转化。由于扩招升级后推行的实践教学还处于消化传统实践教学系统的阶段,实践教学还没有形成成熟的运行体系,此时按照国家政策实施新的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造成了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
(2)实践教学管理内容不明确。到底管什么?有哪些管理要点,哪些管理过程?实践教学有哪些运行细节?管理部门对诸多管理内容不明确,却天天喊管理,天天在进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让实践教学执行者无所适从。
(3)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衔接性和协调性,实践教学规划、管理、评价等机制不合理。存在诸如实践实验课与理论课顺序颠倒、理论课的实验与实践课内容冲突、实践硬件环境不理想、实践教师被动工作等情况。
(4)实践教学模式不科学。部分高校完全沿袭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以课堂理论教学、视频演示教学为主,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为辅,致使学生实践时间少,理论得不到实践的验证,实践与理论脱节,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创业能力、操作技能等都较差。
2.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形式单一。
(1)大部分石油工程应用本科是从以前的专科转化而来,或非石油类学校新办专业,以及传统石油本科院校重新定位为应用型本科。由于实践内容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以理论课为主,实验安排很少,以讲解或演示为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机会很少。实验内容固定、步骤固定、结果固定,没有设计性和综合性的自主创新的实验内容。
(2)知识内容远落后于生产实际。所用教材陈旧,组织教师改编或新编讲义只是一种局部或个别的行为,不能从根本上突破旧教材体系。无专门的石油工程实践课程教材,新工艺、新技术、新专业教学软件的使用等更是缺乏。由于教材更新周期长,导致无法与飞速发展的科技同步。
(3)教学形式单一。受传统实践教学的影响,教学课程安排上多为基础性的实践,缺少创造性、综合性实践。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式的讲授法教学为主,穿插演示性质的视频教学。
(4)实践内容没有突出石油工程应用型人才的特色要求。在实践教学环节上,缺少应用型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野外应变能力和综合能力等相应能力的实践训练。
3.实践教学存在盲目性。
(1)受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影响,现代石油工程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效果差。
(2)实践教学与石油工程实际结合程度低。
(3)受时间限制,实践安排与实践过程忽视不同石油现场、不同井队作业进度不一致等影响,盲目统一实践进程与实践内容,致使实践内容与实习现场活动不吻合。同时实践内容安排忽视了与学生基础理论课同步的情况,在实践教学中,甚至出现学生根本没有接触到的相关专业课程内容。
4.学生实践动力不足。
(1)实践前学生没有接触专业课,对实践锻炼的目的、意义、重要性认识不够,致使学生实践动力不足。
(2)学校不注重营造实践创新的环境。实践教学质量监督盲目,管理不规范,剽窃成风,阻碍着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3)学生中,由于独生子女多,生活条件好,在实践锻炼中不肯吃苦。
(4)石油工程的大部分工作是在环境较差的野外,艰苦的石油行业本身比较适合男性,使得石油工程的学生以男生为主。
5.实践教学师资不足。
(1)长期以来,高校对实践教学师资不够重视,实践教学人员通常被称作“教辅”,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水平低、能力差、上不了理论课的,才承担实践教学工作。
(2)专业扩招,学生人数增多,但实践教学师资并没有相应增多。
(3)实践教学师资年轻化,教学经验不足。由于基本上没有石油工程现场工作经历,动手能力较差,实践教学经验不足。
(4)“双师型”教师缺乏。高校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总体上缺少既有石油工程现场工作经验,又有多年的石油工程理论教学经历,胜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
6.实践教学考评体系不科学。
(1)以理论学习成绩为主的考核方法不合理。由于石油工程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注重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实践过程表现等的综合性能力培养,因此考核如果没有从理论成绩向实际应用转移,过分依靠传统理论考试成绩,会导致学生创新思维与实际应用等综合实践能力不强。
(2)缺乏成熟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虽然有很多高校已经制订了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以学生实践成绩和通过率来评价教师的实践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效果,但还是没有脱离传统的“成绩论英雄”的考核体系。由于考核方法简单,学生出勤情况、实践报告真实性、教师的付出程度、实践过程等都无法通过结果有所体现,使考核无法体现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的认真程度,更无法考核学生真实的实践效果。
(3)缺乏较好的激励机制。一些高校对在一些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的竞赛中获较好名次的少数学生及对应的指导老师给与奖励。但对那些在实践过程中表现突出、积极参加科研的学生,学校在学分、相关费用和奖励等方面没有激励措施。
7.实践教学设施不足。
(1)石油行业的特殊性导致实践教学设备不足。石油工程行业作业环境艰苦,以及对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等特性,要求实践教学设备要与石油工程现场设备相似,甚至直接利用石油工程现场设备进行实践。一般石油高校单靠学校的经济实力很难配齐石油工程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设备。
(2)学生扩招导致实践设备不足。近十年来,石油工程应用型本科大量扩招,人均可用实践设备大幅度减少,实验设备不足。
(3)不重视实践教学设备配套建设。受传统理念影响,石油高校普遍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实践设备建设无规划,无投入,致使实践设备基本沿用传统陈旧的教学设备。
(4)购置实践教学设备资金不足。石油行业的特殊性导致石油工程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设备资金投入非常大。由于缺少经费支持,使石油工程应用型本科实践配套设备严重缺位。
(5)校外实践单位联系困难,校外实践场地不足。改制后的企业更注重经济效益和安全生产,大批学生参加实习会给石油工程现场带来安全隐患,同时考虑到安全因素,晚上不能进行实践,每组实际有效实习时间较短。由于很多场地在偏远野外,条件有限,只能安排学生在场地附近的农民家租住,生活非常艰苦。
(6)校外联合产学研实践基地建设工作滞后。部分学校没有建立与石油企业的合作机制,不重视校外联合产学研实践基地建设,没有建立规范的联系实习实践管理制度,影响了实践地点的选择和实习质量。
8.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
(1)部分教育主管部门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够。仅把实践教学当成培养学生技能的手段,忽略了实践教学在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方面的综合作用,片面强调提升理论教学层次,将很多以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的的技校、高职、高专等学校快速升成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本科,当这些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时,应用型人才又供应不足。
(2)高校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高校对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没有足够的认识。
(3)一些教师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认为实践课是为了辅助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可有可无。
三、解决实践教学问题的对策。
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1)制定科学的、稳定可行的实践教学指导方针,关注国家政策,结合学校实际,避免出现实践教学盲目的现象。
(2)明确实践教学管理内容。
(3)注重实践教学的系统性、连续性、衔接性和协调性,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规划、管理、评价等机制。
(4)加大学生实践训练课时的比例。
(1)根据石油工程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层次,安排实践内容,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内容。
(2)紧跟石油现场实际,鼓励师生学习石油工程实际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并加快实践指导书的更新。
(3)改变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实现教学形式多样化。
(4)实践教学中,突出石油工程应用型人才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野外应变能力、综合能力等的培养。
3.避免实践教学盲目性。
(1)改变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以当前石油工程实际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等为实践教学内容,避免实践教学内容老化。
(2)加强石油工程理论教学与时代的同步性,在实践环节开展前,加强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论教学,明确实验目的、内容、意义,增加学生实践的主动性。
4.提升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动力。
(1)积极营造实践创新的环境,健全实践教学监督管理制度,营造自由、民主、创新的学术氛围。
(2)实践前加强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实践教学的目的、意义。
(3)提高毕业生就业的公平性与透明性,增加优秀学生就业比例。
(4)加强独生子女吃苦耐劳、艰苦朴素作风的培育。
(5)适当增加石油工程本科女生的录取比例,避免性别失调。
5.加强实践师资队伍的建设。
(1)重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践指导教师地位。
(2)加强年轻实践指导教师专业培训,增加其石油企业现场实践经历。
(3)加大“双师型”师资建设力度。鼓励有石油工程现场工作经验和石油工程理论教学经历的教师参与实践教学。
6.完善实践教学考评体系。
(1)避免以学生理论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注重实践应用能力、创新成果、实践过程表现等的综合性能力考核。
(2)建立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改“成绩论英雄”实践考核体系为“能力论英雄”实践考核体系。考核既要体现实践教学结果,还要体现学生“实践”与教师“教学”的真实过程。
(3)建立完善的实践激励机制,从经费到教师工作考核等多方面给予支持。
7.加强实践教学设施建设。
(1)增加石油行业实践教学设备资金投入,加大石油工程本科实践教学设施建设。
(2)把好教学质量关,根据实践设备可承受的实践学生数量开展教学。
(3)重视实践教学设备的配套建设,做好规划,加大投入。
(4)加大从石油企业、中央、地方、高校等的融资力度,提高单项设备的使用效率,力争一项多用,节约成本。
(5)增加实习经费投入,建立良好的实习管理机制,鼓励学生承担实习单位分配的工作任务,给单位带来实惠。
(6)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在全国各大油田建立定点的产学研实践实习基地。
(7)增加单次实践组数,减少单组实习人数,提高人均有效的实践场地设备数量。
8.提高实践教学认识。
(1)加强教育主管部门对实践教学的认识,重视实践教学在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方面的综合作用,尊重各高校根据市场做出的选择。
(2)重视实践教学,并引导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3)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将实践教学提升到与理论教学同步的地位,大力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微观经济学的论文篇四
微观经济学是总结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并把经验提升为理论,当市场经济面临某些经济问题时提供政策建议。大学生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了解当前的经济理论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我国与西方的交易日益密切,就需要我们学习西方的经济理论专著,其中――微观经济学是教育部规定的经、管、商类核心课程之一。
1.在教学中多用案例,解释要深入浅出。
大学生最不能忍受的是上课的老师照本宣科或者纯讲理论,这样要么上课玩手机听不进去,要么睡觉更有甚者逃课。所以在讲理论知识的时候尽量加入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又带动学生兴趣。
举一个例子。比如在讲需求的影响因素时,如果任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上需求的'影响因素有:收入、偏好、预期等。而不是用实实在在的例子解释的话,学生听的是似懂非懂之外,也会觉得很空泛。
收入如何影响需求?假如你(指着下坐的学生,这样会让学生参与进来)非常喜欢西瓜,但是你一个月生活费400元,你一个月可能拿四分之一100元去买瓜;但是如果你的生活费一个月升到元,你即便是拿五分之一也有400元去买西瓜,西瓜的需求量一定会提高。这就是收入越高,需求量就会越高。
偏好如何影响需求?这要用你平时的所见所闻来讲解。曾经看过鲁豫有约采访一位明星,这位明星上衣是豹纹的、短裤是豹纹的、帽子是豹纹的、包包是豹纹的、就连鞋子也是豹纹的。她还说家里面的床单是豹纹的、地毯是豹纹的、窗帘是豹纹的,就连桌布也是豹纹的。她有豹纹癖,她说朋友和她逛街一看到豹纹的就赶紧拉她走否则她一定会买,这就是偏好已经在她的豹纹需求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经济学中的理论有很多的实际例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时候切记简单草率的在黑板上写几个字就带过,要让学生提起兴趣就要在例子中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
2.任课教师要多读报纸、多浏览新闻,增广见闻。
此外,讲课的时候,老师要尽量用简单的话来解释这些理论,不要故弄复杂,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自己还在那自我陶醉的讲。
3.让学生参与进来,提高学生积极性。
很多时候,老师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为了赶进度或者嫌麻烦都直接省略掉了。请切记,这一环一定不要省略。因为只有让学生参与进来才能让学生更深切地明白这些理论的内容。
比如讲到机会成本,举例子给学生解释完定义之后,不妨问一下,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自己的经历中在进行决策是曾经产生过哪些机会成本?当时你自己是如何考虑的?现在有没有后悔?这样的话学生不仅开始动脑,还会加深对机会成本的理解。
4.多媒体教学,适当加入一些视频或者图片。
微观经济学一般都是三节连上,最少也是2节连上。就算老师讲的再妙趣生花但是这样滔滔不绝的讲三节课,可能学生也会产生疲劳。这个时候就是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了,找一些相关的视频,或者是在网上下载一些与举例子时相关的图片,这样学生就更有兴趣上这门课了。但是视频要适度,讲到的时候就放几分钟,然后结合这个继续讲解。
这也有一个要求就是老师要课前花时间备课,大学老师干的是良心活,可能有的老师认为不怎么备课就讲理论两节课也就过去了,但是请记住大学生都是成年人了,他们也会思考也看得出那个老师用心备课,哪个老师敷衍了事,从每学期的学生座谈会中就能看到。而且你稍稍花时间备课找资料支撑,受惠的就是几十甚至几百个学生,这种满足感真的是很美好的。
1.为大学生专业课程提供理论基础。
微观经济学是理论基础课,不但宏观经济学要用到它,市场学、管理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公司财政、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等等都需要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学好这门课,学生打下了深厚基础,才能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程。
2.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改为市场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果,其中微观经济理论居功甚伟。根据微观经济理论和运行规律,提出了一系列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使得经济的发展得到保障。大学生学好微观经济学,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胡国珠.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困境与改革――基于微观经济学的问卷调查[j].经济研究导刊,2011(14)。
[3]冯阳.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设计初探[j].商业经济,2011(5)。
[4]唐任伍.微观经济学[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1。
来源:商场现代化18期。
微观经济学的论文篇五
(一)从教与学的状态来看。
教师反映该课程比较抽象,内容晦涩,研究方法多,对数学要求较高,数学公式推导多,图形多,难教[1];课时紧张,欲速又不达,不是讲不完,就是讲不透。学生反映该课程概念多、公式多、图形多,难学,枯燥没意思,在前面章节学习一旦掉队,后面章节就很难跟上。
(二)从教学的结果来看。
1.考试成绩不理想。
学生知识体系掌握不完整,知识内容理解不到位,整体学习成绩不理想,成绩差异较大。《微观经济学》的平均成绩要普遍低于专业课的成绩,不及格率仅次于数学。从《微观经济学》成绩的标准差来看,各专业的成绩分布较分散,差异性很大。以河南某民办高校为例,各专业的《微观经济学》卷面成绩的平均分在60分左右,综合成绩的平均分在68分左右;最高分能达到98分,最低分只有28分。很多学生基本上是学完考完就忘完,更别说形成经济学的思维模式了。
2.知识运用能力差。
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虽然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是建立在较为苛刻的假设基础之上,但不影响其基本理论的适用性。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社会现象,在资源约束的情况下进行较为合理的经济决策,能够运用经济规律对社会经济进行初步的预测,这是微观经济学学习的能力目标要求。但对基本知识目标都很难达到的学生来说,能力目标就更难达到了。
3.与专业课的学习脱节。
微观经济学是所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所谓专业基础课,就是为专业课的学习做铺垫的课程,是从公共课到专业课之间的一个过渡,起着桥梁性的作用。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微观经济学的专业基础课功能在民办高校的体现很弱,不仅没有起到激发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甚至成了拦路虎,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
4.对考研的助推作用弱。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考研的必考科目。如果这两门课程学得好,就能拔高考研总分。但从民办高校学生考研结果来看,经济类考研的过线率非常低,以河南某民办高校为例,经济类考研过线率历年来都是个位数。大多数是数学基础差,同时微宏观得分不高,很少能达110分,以致考研竞争力很弱。
(一)学生基础差与课程内容晦涩之间的矛盾突出。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建立在一系列不太真实的基本假设基础上,比较抽象、晦涩;它体系庞杂,概念多,图形多,模型多,大量地运用到高等数学的知识。其难度虽比纯数学的课程低,但比经济类一般专业课要难得多。学习《微观经济学》,搞临时突击和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它除了需要较好的理解记忆能力之外,还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数学基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民办高校的学生从整体上来看,无论是数学基础还是逻辑推理方面都比较薄弱。虽然目前三本已经取消,与二本合并招生,但在实际录取分数线上,还是存在差距的。社会对“公办”和“民办”在意识上的偏见,以及民办高校高昂的学费、潜在的不稳定性等原因,使得民办高校很难批量招到学习基础过硬的学生。因而民办高校学生整体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偏弱,在进入微观经济学第三章效用论部分的学习时,已经非常吃力,一旦掉队后期想跟也很难跟上。除了数学基础不好之外,学生总体上的自学能力和自制力也比较弱,过分地依赖老师。很多学生在大一阶段不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还习惯于高中教师全程督促跟踪式的教学模式。面对大学相对自由的学习时间,学生却无法掌控,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会主动学习。课堂上被动地听,对于没有弄懂的问题也不主动请教和寻找解决的办法。对于勉强听懂的知识,由于不注重课下的复习巩固,很快又忘掉,而不能真正地掌握。这与《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要求是严重不符的。随着教学的推进,知识的漏洞越来越多,累积的问题越来越多,最终必然影响《微观经济学》教学进度和效果。
(二)民办高校重实践轻理论教学。
民办高校一般都定位为应用型大学,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扬长避短、凸显相对于公办院校的优势,民办高校非常重视校企合作、社会实践以及学生日常活动,尤其是学生活动开展十分频繁。各类实践活动的大量开展,丰富了学生的大学生活,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也挤占了理论教学的时间。民办高校每学期的理论教学一般在16至18周,《微观经济学》一般压缩为周3学时。比如河南某民办高校,建立了二十几个校企合作基地,寒暑假都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正常的教学周内,开展各种学生活动。其教学周是16周,除去期中考试周和期末复习周,《微观经济学》的实际教学学时是14*3=42学时。一般本科院校《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周至少是18周,大多数学校的周学时是4学时,总学时至少是72学时[2],即便如此,高鸿业主编的教材还要删除部分章节的内容。相比较而言,42学时是远远不够的。日常学生活动过于丰富,占用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尤其对大一新生来说,过多的活动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不利于尽快适应大学快节奏的学习模式,更严重的是给学生一种错误的导向――大学理论学习不重要,混个及格就够了。正是这种错误思想的导向,很多学生对理论学习不重视,不投入,理论基础薄弱。
(三)教师队伍不稳定,教研后劲不足。
微观经济学本身的特性要求授课教师有深厚的经济学理论和数学功底,以及广博的经济领域实践知识,要善于捕捉和分析经济热点问题[3],累积教学素材,在授课过程中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而基于微观经济学受众面广而且重要的特点,就需要有一支稳定的素质过硬的微观经济学教学团队。这些要求在民办高校很难实现。虽然民办高校会聘请一些公办院校退休的高级职称的老教师,但教师主体还是年轻的硕士毕业生,无论从职称结构还是年龄结构来看,都不太合理。民办高校教师没有事业编制,缺乏安全感,经常处于观望和左右权衡之中,流动性很大,很难安心做学问。另外,民办高校兼有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特性,对利润的考虑使得民办高校无论是在日常的教师管理制度还是工资绩效考核制度上,都凸显出教师打工者的身份,这无疑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工作热情。除此之外,日常繁琐的非教学工作任务挤占教师大量的备课时间。还有众多民办高校实施的全员招生政策,使得教师无法集中精力从事教学,自然从源头上影响教学的效果。以河南某民办高校为例,在经历一次洗牌之后,该校《微观经济学》的授课老师目前只有4位,其中有两名老师还兼带其它课程的教学。而授课对象有19个班,约1070名学生。在这四名教师中,有两位教师是刚毕业不久的硕士研究生,初次担任该课程的教学工作。而担任该门课程教学时间最长的也只有两年。教师的理论底蕴和阅历不够,知识的驾驭能力不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弱,教学方法也不灵活。教师队伍的现状和课程教学的要求相差甚远。
民办高校要破除困境,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必须从学校、教师、学生层面“三管”齐下,从多角度入手进行改革。
(一)学校层面。
1.把握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的度。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并不意味着应该在理论教学上偷工减料,只是理论教学的侧重点不同而已。虽然理论界一直不乏对包括微观经济学在内的西方经济学的批判,认为西方经济学是“李嘉图恶习”、“抽象方法论”、“黑板经济学”,“对实践应用无用”等等,但行为的创新源于思想的创新,思想的创新在很大程度基于对理论的学习和超越。所以民办高校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同样不能忽视基本理论的教学。要保证足够的理论教学时间,尤其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鉴于目前教学周期短、学时少的情况,建议将《微观经济学》的学时调整为周四学时,分开来上,一周上两次,减少学生连续学习的疲惫感,降低一次性接受大量知识的压力,方便学生消化。大学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重心还是应该放在学习上,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课下消化吸收和知识转化的时间。减少全体性的活动,倡导学生根据自身精力和学习状况,有选择性地参与相应活动。尤其是大一新生,应保证每周至少有3个晚上的自习时间,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也可适当开展一些学科方面的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民办高校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高素质稳定的教师队伍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将教师的发展纳入学校整体发展的规划,在对利润合理追逐的基础上,兼顾教师的利益。第二,通过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建立学校与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吸引和稳定人才。在制定各项制度时,要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学工作的特点,尊重教师作为知识性员工的身份,确保教师的教学科研时间。第三,加强教师培训。对于直接引进的高级职称教师,要加强文化认同培训,发挥对青年教师的正向导向作用;对于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制度,使其快速成长。为防止知识的老化,教学手段的落后,应对全体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定期或不定期地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增强与社会的联系,促进任课教师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展和深化,促进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与时俱进。总之,民办高校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业务过硬、与时俱进的稳定的教师队伍。
3.提供完备的教学设施。
在教学的软硬件设施建设上,加大投入,确保教学的正常开展。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经济学的难度,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以及在实习过程中应用经济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引入《经济学沙盘》软件。通过筹码推演和角色扮演模拟宏观和微观经济经营过程,营造真实的经济环境,让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的厂商、政府、消费者之间经济行为,通过游戏体验微观经济的运行与宏观经济调控。通过让学生接触整个经济社会的运行流程,激发学生有意识地搜集和分析各项经济运行的数据,通过数据分析验证经济模型和经济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师层面。
1.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思想境界的高低决定行动的效果。无论在民办还是公办院校工作,从事的都是祖国的教育事业。虽然管理体制不同,但教书育人的本质是一样的。既然选择了教师行业,教师就要做到爱岗敬业,不忘初心,以身作则,时刻注重自身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升,减少不必要的观望和流动,虚心学习,沉淀自我,在岗位上将自己打造成理论过硬、教法灵活的好教师。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要求教师具有开放式思维,能够与时俱进,时刻关注社会经济动态,把握时代脉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为社会需要的经济类人才。
2.发挥团队力量,资源共享。
微观经济学的受众面很广,同一个学期往往有很多个专业和班级同时开设该门课程。因此将有多名教师同时讲授微观经济学。为提高该门课程的整体讲授效果,这些老师可以发挥团队的力量,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在备课环节,可以集体备课,在知识的取舍、重难点的区分、课堂设计、案例的选择和运用、教学进度的把控等方面共同探讨。在讲授环节,这些老师之间可以相互听课、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也可以开展公开课,大家集体听课,集体点评,一方面可以帮助初上讲台的青年教师成长,另一方面也可防止有几年讲授经验的老师出现懈怠,一成不变的讲解同样的内容,止步不前。由于微观经济学中有大量的图形,课件制作耗时颇多,为避免重复劳动,可以采取基础课件共享,再根据专业需要相应调整。这样有助于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另外也要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要将微观经济学与各专业的专业课对接,对授课内容与方式做出相应调整,分专业、分层次教学[4]。对于经济类专业学生,注重理论模型的推导,力求理论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对管理类学生,侧重于将经济学理论和企业的经营管理相结合,分析理论的实用性[5]。
3.因材施教,创新教学形式。
根据民办高校学生基础较差,数学功底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但个性鲜明,对新鲜事物勇于尝试等特点,应尽量小班授课,打破常规教学模式,大胆创新教学形式或者引入新的教学形式,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尝试采用专题式教学,品味、体验式教学,引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采用微信平台、录制短视频、开放线上课程,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适量布置课后作业,线上线下双管齐下,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查缺补漏。对于有意向要考研的学生要在基本理论的讲解上注意知识的延伸,在必做题之外布置一些有区分度的选做题,以满足考研学生的需要。
4.理论联系实际,破冰“黑板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之所以被批判为“黑板经济学”,“对实践应用无用”,很大一方面的原因是过分地关注理论的假设、数学推导,而忽视其普适性。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例讲解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把概念原理与经济现象联系起来,用实际事例说明理论可以怎样应用以及如何应用,使学生在对概念、原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具备观察分析现象的能力。以“消费者行为理论”教学为例,由于该理论包含了较多的心理分析和专门术语,多数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而如果从“你会花钱吗”、“你怎么选购手机?”等学生感兴趣的实例问题入手,则可以以一种生动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化理解,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学就在自己身边,学习积极性随之提高[6]。
(三)学生层面。
教学的最终落脚点还是学生,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学校和教师固然重要,但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从学生层面来说,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1.端正学习态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重要性不但没有下降,反而越来越重要。虽然知识更新的速度很快,但知识具有连贯性,需要不断积累。大学时期是一生中非常宝贵的学习阶段,应该把学习放在首要的位置。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又是该类专业考研的必考课程。无论对于未来专业课程的学习还是考研,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高度重视。
2.主动学习,勤奋学习。
相对于一本和其他公办院校的二本学生而言,民办高校的学生起点较低,但勤奋是唯一能缩小差距和赶超的途径。学生应尽快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主动学习,给自己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一步一步朝目标奋进。多请教、勤练习,养成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习惯,在保质保量地完成老师布置的课程作业外,要根据自身掌握情况,自主搜集针对性习题练习,做到举一反三;对学习中的疑难点要积极主动的向教师反馈和请教,对于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要勇于与教师进行探讨,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3.探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好的学习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应根据自身的基础情况,以及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特点,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比如归纳法,图形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在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中是行之有效的。微观经济学中概念和图形都很多,将相关概念和图形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内在的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4.多观察、多思考,学以致用。
在学习微观经济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要多观察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现象,或者运用所学理论使日常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化。要有批判的学习精神,依赖老师,但不迷信老师,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自己的观点,这样才能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魏贝.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3(07):92.
[6]易杏花,刘云忠.让“沉闷”的经济学生动起来――《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6(02):176-177.
微观经济学的论文篇六
在经济学刚从******学分离出来之始,并没有关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区隔,而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亚当斯密与李嘉图在关于古典经济学的早期论述中,对经济学做了一个大致的论述,提出了一些经济学的经典观点。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经济学引入边际分析法,边际分析将经济学分析的重点聚焦在了单个消费者和单个厂商的点上,从而开始出现所谓的微观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成为了当时西方经济学的主流观点,但这种经济学观点并没有过多的关注整个宏观层面的经济发展,而仅有以萨伊定律为核心的简单宏观经济模型。
微观经济学的经典假设“理性人”,认为每个人都是理性的,做出任何利己的行为都能够促使经济的发展,只要市场是充分竞争的,经济自由的运行便不需要政府的干预。但1929年美国出现经济危机,这场危机不仅仅在美国蔓延,而是波及了整个发达主义国家,满目的萧条充斥着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然而政府依旧奉行自由主义,依旧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理论奉为能够解救危机的良药。在资本主义存亡之秋,罗斯福的出现积极推行政府干预措施,而为了给罗斯福的政策主张提供理论依据,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而这本书就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开端,也成为了宏观经济学建立的奠基。凯恩斯运用总量分析的方式,从整个经济总量出发,而发展成为了一种宏观经济学。
二、宏观经济学微观基础的建立。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由于石油危机引发的西方发达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然而这种经济现象在利用凯恩斯主义的情况下并不能够缓解,反而引起了其他的危机。因此,反凯恩斯潮流开始泛滥,并形成了三种主要的流派,分别为货币学派、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强调利用理性预期来调整宏观经济学,并积极为宏观经济学寻找微观基础。
凯恩斯主义理论在解释自身的经济理论中,凸显出了一个矛盾。对于微观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之中,有多数人的经济行为形成的宏观经济主体却并不追求利益最大化,理性的单个行为主体在成为总体之后就并不理性了。这个矛盾反映在了凯恩斯的整个理论当中,但凯恩斯并没有对这个问题进行解释和研究。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主要针对这个矛盾发难凯恩斯主义,他们认为宏观经济学所谓的总量分析只是基于对所有经济行为个体的总和分析,是需要符合单个经济行为个体的特性,因此需要拥有微观基础。之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者们采用微观假设来构建宏观行为模式,将宏观经济现象赋予了微观基础,沟通这两者之间的就是理性预期。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微观主体的行为会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微观主体通过预期调整来规避宏观经济政策的利益损害,从而提高改变自身的行为机制。而这种依据理性预期进行行为调整的方式会根据预期形成方式的不同,对宏观经济造成不同的影响,也会对政策效果造成相当的影响。通过理性预期的加入,就将微观主体与宏观变量之间搭建了桥梁,也构建了相互作用的机制,为宏观经济学加入了微观基础。
三、对宏微观一体化趋势的思考。
由于凯恩斯主义在解释和解决“滞胀”的经济问题上表现乏力,一批凯恩斯主义的拥护者积极为凯恩斯主体寻求出路,由此新凯恩斯主义涌现。新凯恩斯主义在坚持原凯恩斯主义的三大基础(市场非出清、有效需求不足和宏观经济有效)上,不断借鉴和吸收其他学派的观点和想法包括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观点,从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缺陷出发,通过构建复杂的模型理论,弥补凯恩斯主义的不足之处。也正是新凯恩斯学派学者的努力,开拓了现代经济学的新的方向,推动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一体化的发展。在重塑凯恩斯主义上,新凯恩斯学者主要是从工资和价格刚性的`主题上寻求突破,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合同的存在解释劳动力工资价格黏性,在产品市场上利用“菜单成本”和“调价不确定性”来解释产品价格的黏性等。在凯恩斯经典主题上寻求突破,使得凯恩斯主义得到发展,现代经济学也因此获得新的研究领域与观点。
经济学作为一门需要指导实践的学科,需要拥有能够对现实客观经济现象解释能力,如果无法解释则需要重新审视当前的经济理论基础,对经济学的假设和研究变量做出调整,从而使得经济学理论能够解释经济学现象,而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学理论能够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正如当前主流的经济学理论都是为了解决当时所发生的经济问题而做出的理论研究,任何经济学理论都不能够束之高阁,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只有能够真正解决现实问题的经济学理论才具有指导作用。
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完整的学科,不管研究对象是单个的微观主体,还是整个经济主体,都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因此,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并不能够看成是两个不同的学科,这样容易缺乏完整性,也会导致经济学理论缺乏指导实践的基础。现阶段,西方经济学界流行将微观行为和微观假设应用到宏观问题分析当中,而只有利用单个微观经济主体利益最大化的方式来构建宏观总量关系,才能算得上是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宏观经济学。随着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逐步建立,再加上博弈论在经济学之中的应用,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正朝着统一方向发展。
微观经济学的论文篇七
微观经济学是本科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它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其他课程,如金融学、会计学、财政学、国际贸易等的学习提供基本分析方法与理论基础,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并且,在当前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考研不断升温的背景下,微观经济学已成为经济学专业考研课程的必考科目之一。因此,学习和掌握好微观经济学意义重大。然而,笔者在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中发现,由于经济学课程体系庞大、内容繁杂等因素影响,学生在经济学学习中逐渐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失去学习兴趣,给课程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则变得尤为重要。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的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对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和改进进行一些探讨。
1.课程内容方面。第一,理论多且抽象。微观经济学又被称为价格理论,其主要包括了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要素市场理论等。理论抽象,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规律属于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可以在实验室内再现,学生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于理论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例如对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学习,学生很容易能感受出来,但是进一步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时消费者行为最优[1],这就使得学生感觉到很抽象;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理论的总结,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为前提的,与我们国家的国情背景、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以及假设的条件均有区别,比如说这些理论中的每一个结论的成立都包含有相应的假设前提(“经济人”假设和完全信息假设),这就使得学生在理解一些结论时,往往很难和现实直接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这些理论时有一定的难度。第二,图形多且复杂。微观经济理论的研究主要以定量分析为主,其理论的得出与变化,往往通过图形来形象直观地再现,并且一个最终结论的得出可能需要借助很多图形来推导。因此,学生想要把微观经济学理论理解透彻就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研究一些复杂的图形。一些能够静心琢磨的学生在课后的复习中会发现,借助图形来学习微观经济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收获不小。第三,数学知识运用广泛。在微观经济理论中,广泛地运用数学推导和数学模型来论证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需求函数与需求曲线、供给函数与供给曲线、生产函数、成本函数等运用的都是高等数学的函数分析。对数学知识掌握一般且缺乏应用能力的学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有一定的难度。
2.教师教学方面。(1)课堂教学重知识学习,轻知识运用。从教师课堂教学来看,课堂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理论联系实际较少。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备课不充分,知识面不够所致;另一方面,对于知识点繁多、抽象、难以理解的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来说,微观经济学72课时左右的授课时数则显得非常有限,任课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常常要赶进度,时间上的拮据客观上导致了教师授课只能在有限时间内,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中主要知识点的讲授上,造成了案例教学的减少,进而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经济现象的兴趣和能力下降。(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陈旧。从教学方法来看,微观经济学教学以讲授法为主,由于教学内容多而抽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时间用于讲授概念、原理等,用于讨论和提问的时间较少,这种以教师“教”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缺乏教与学的互动,使学生习惯于通过被动的接受来了解基本的知识点,掌握一些结论性的原理;另一方面,由于一线教师的工作任务繁重,难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组织安排富有互动性和生动性的思考与讨论,难免使学生的学习陷入无趣之中。(3)考核方式不完善。微观经济学教学环节的考核主要基于平时出勤、作业和期末考试,内容上以习题,包括计算、名词解释、论述为主。考试方法过于简单,不能较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一些富有创新能力和思维活跃的学生来说还会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
3.学生学习方面。(1)学生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缺乏正确的认识。由于学生的价值取向日趋务实,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普遍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轻视理论学习。他们比较重视开设的'课程能够有什么用处,可以给他们带来什么。而微观经济学的教材内容以理论为主,着重于知识的积累及方法论的形成,学生普遍感受不到该门课程的即时利益,所以大部分学生对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厌学。(2)学生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数理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学生的思维方式过于感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讲授微观经济学的一些经典案例以及经济学家的生平故事时,学生非常感兴趣,但讲授经济学的一些逻辑推导、图表、图形分析和数学公式等内容时,由于学生的数理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则明显表现出缺乏学习的兴趣,不愿意接受图表、图形分析和数学公式等内容。(3)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努力程度不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对于容易量化考核的环节,如老师布置的作业,由于要上交且计入平时成绩,因此按时上交作业的学生比例较高;而对于一些预习、自主复习、阅读课外资料等不容易量化考核的环节,学生的表现并不理想。以笔者授课班级情况为例,90%以上的学生都能按时交作业,且大约96%的学生作业是自己完成的,但在自主学习方面表现欠佳,能做到课前经常预习的学生只有3%左右,课后经常复习的约为10%,而能经常阅读课外资料的学生还不到10%。由于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抽象,知识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如果学生能够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适当做些习题,学习效果就会好一些,而现实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差,努力程度不高,这种情况不仅对学生学习不利,同时也挫伤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
1.引导学生对微观经济学树立正确的认识。授课中,注意引导学生对微观经济学树立正确的认识,明确学习微观经济学的价值所在。教师要在正式开始讲授经济学理论之前对学习经济学的必要性、现实意义,学好与否的差异性等给学生作充分的说明与介绍,告诉学生微观经济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实践课。在授课中,可以通过大量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微观经济学的实用性,另外,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请进来”的策略,邀请企业老总、实战专家、研究员来做专题报告,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学到书本上的理论,还可以学到很多企业和社会的知识,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
2.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经济学不仅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也是一门有趣的学问,教师应该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教学,把知识和趣味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培养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如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参加课堂讨论,多用引疑释疑的方法,制造学生内心中的认知冲突,开展学习竞赛等,使学生“乐而好学”并主动学习[2]。
3.加强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对于经济学初学者,面对着厚厚的既有数学公式,又有图形的经济学教材,总觉得经济学充满了统计数据和专业术语,既枯燥又乏味。但是,如果在教学中引入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他们感兴趣的例子或案例来阐述微观经济学理论,进行讨论学习,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通过案例进行各种观点的讨论分析,学生会用更理性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最终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其他形式,如一些有代表性的新闻摘录、评论、背景资料,或引出问题,或印证所述原理,或讨论评议,加强对学生经济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4.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紧密结合。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各有所长,应该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直观展示教学内容,信息量大,生动形象,但如果掌握不好仅仅拘泥于多媒体,效果反而不理想,也就是说多媒体仅仅是一个工具,是学生与老师沟通的桥梁,学生有时候往往重视了那些华丽的外表而忽视了课程的内容,加之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速度快,学生可能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印象就不深刻;而传统方法粉笔加黑板,学生可能更容易跟上老师的思路,理解所学的内容。所以,要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一部分内容采取板书,而涉及到的案例、图表等资料用多媒体展示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3]。
5.进一步完善考核方式。在教学中,要改变单一的考核方式,采用课上考核、课下考核和考试考核三位一体的考核方式,以便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课上考核用来考查学生学习积极性,主要从能否按时上下课、是否认真听讲、课堂讨论是否积极发言、是否在课堂上经常就不懂问题提问等等方面考察;课下考核用来考查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这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除了布置一些固定模式的作业外,应加大以论文等灵活形式考查学生是否能够将经济学理论与社会现实问题相结合,能否将自己对经济问题的理解和观点用文字形式表述出来的能力;最后是考试评价,考试评价应该以基础知识为主,主要考查学生对经济理论和经济学知识的掌握水平。通过课上、课下和考试三位一体的不同方向的考查,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情况。
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微观经济学课程由于具有独特的知识结构、理论体系及专门的工具、模型等特点,需要任课教师长期不懈地实践与思考,解决教学问题,优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第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75.
微观经济学的论文篇八
新学期到来后,更换所有的学习用品;如果觉得孩子学习厌倦了,就让他试着换一门功课;重大考试后,以款待的方式激励孩子。
2、把孩子喜欢的功课培养成擅长科目。
在房间里张贴漫画和广告画也能使孩子对学习感兴趣;让孩子就他(她)关心的问题进行报纸剪贴收集;对孩子喜欢的东西刨根问底,有助于孩子养成调查研究的习惯。
3、让孩子喜欢学校和老师。
消除孩子不喜欢学习的附加因素;不要强迫孩子拿出成绩单,即使低分也要找出可予以表扬的部分。
4、帮助孩子从沮丧中振作起来。
孩子失败时,给他寻找“同伴”予以安慰;孩子考不好也要鼓励他目光朝向未来。
微观经济学的论文篇九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它所提供的一系列经济理论为学习其他专业课和分析现实经济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的分析方法。同时,微观经济学具有理论性强、体系庞大和内容繁多等特点,这给面向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和讲授造成很大的挑战。本文分析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总结当前实践教学中学生所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以及教师在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宜于独立学院学生的教学方式,并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对案例教学和教学互动系统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微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方面的入门课程,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后续相关课程的基础,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用经济分析的思路来解决实际中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学习其他经济管理类学科的前提和基础。如市场营销学基于市场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学基于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运作管理基于生产者行为理论等等。独立学院是处于研究型高校和高职高专之间的高校,就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层次而言,主要是为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着重培养面社会一线的生产和管理人才。对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学生而言,掌握微观经济学课程基本理论,提升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经济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显重要。但是微观经济学因其理论抽象、图形复杂、专业术语众多、逻辑性等特点给学生们学习和教师讲授造成很大的挑战。
一、独立学院学生在微观经济学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们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
微观经济学课程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通常都安排向刚进校的大一学生讲授。对于刚入校的新生来说,刚从高中的应试教育和高考的压力中走出,并未能完合适应于高校开放式的教育方式。学生们接受知识的方式还停留在以往的“满堂灌”教育影响下,使得学生们学习缺乏主动性和探索性。通过班级调查发现,在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同学极少,如果对这门学科的教学目标和学习方法没有足够的认识,学生们就难以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更不用说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
2.学生们思维方式单一,抽象思维有待提高。
学生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教学中讲大国经济关系事件尤其是互联网上关于经济学家的评论,学生们非常感兴趣,而讲到逻辑推导的内容时,则不习惯接受。但是,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单位如何做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影响的一门学科,因此学习这门课程需要较高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同时需要一定的社会经验与人生阅历,很多大一的学生这方面的经验是不足的,很难形成对现实的抽象和解读的能力,所以,学生在开始学习微观经济学的阶段理解起来有些困难。
3.数学基础比较薄弱,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
独立学院经济与管理专业文科学生偏多,数学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虽然通过前期的学习,掌握了一部分微积分、线性代数等高数知识,但是因为平时与实践接触得少,将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然而微观经济学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学模型、公式及曲线图。由于数学基础知识薄弱,学生们在学习微观经济学时容易产生惧难情绪和排斥心理。
4.学生们缺乏与企业和社会的接触,对社会中经济现象认识不够。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研究和解决社会供需问题、边际效用的分析、公共物品与消费、成本分析与机会成本等实践问题。但是大学生们大都是从高中毕业,然后升入大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很多,但实践活动却参与得少,有少数同学甚至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政策都难以理解。但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不仅需要了解国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企业运营管理的微观经济学理论,而且更需要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为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必然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学生们存在的以上问题外,微观经济学不同的教材中对经济学阐述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因此选用适合于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教材也至关重要。分析独立学院学生在微观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我们针对学生特点,不断改革和创新教学方式,增强教学效果,不断探索出一条新形势下的教学方法。
二、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发现,传统的教学方法如突出教学重难点、课堂互动、多媒体教学、讲练结合及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等,都对培养学生们的经济思维方式和增强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帮助。但是随着教学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及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广,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需要及学生的特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我院课题项目组正在积极应用并推广案例教学法并且设计开发了微观经济学教学互动系统。通过教学实践,有效地克服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发挥案例教学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1.充分认识到案例教学法引入到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案例教学法需要教师在课前搜集大量的真实的经济事例,并通过分析、归纳,整理出一套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联的案例。通过整理好的案例,不仅能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的经济理论的理解,同时也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考,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探索,更是向学生传输一种思考方式和分析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用经济学思维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应选取能增强学生兴趣和生活化的案例来组织教学。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好鉴别和选择,要选择学生们关注或适应于中国国情的经济学案例,这样能更快地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经济学原理。同时,也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例如,在讲授机会成本时,可以用学生喜爱参加的明星演唱会做案例讨论,让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力性,论述自己在选择参加不同明星的演唱会的机会成本。同时也可以结合国际大事件――前苏联解体的原因来更好地理解机会成本。
(2)案例要体现学科的关联性和综合性。
微观经济学之所以作为高校经管类的核心必修课,是由它的基础性地位决定的。它与经管类的其他课程如市场营销、管理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学等等都有密切联系,同时,经济学的很多概念和方法来源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因此微观经济学的案例教学不能孤立于其他学科之外。如在讲授供需理论时,对于价格与需求的关系,可以将微观经济学和市场营销学中的定价策略结合起来。在讲述罗伯特.弗兰克提出的“平行世界理论”时,可以将此理论与消费者行为学、社会学知识结合起来。这样在进行微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时候,就能扩大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对其他课程和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的了解。
微观经济学教学互动系统是我院课题项目组通过长期的实践教学,设计与开发的一套专门针对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的互动网络学习的平台系统,集视频、音频和数据通讯于一体,支持丰富的多媒体教学和课件制作管理,可实现互动、直播、点播等多种教学模式。通过教学互动系统的应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教师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可以实时给学生提供在线指导,同时可以及时掌握学生们的学习情况并调整教学计划,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将系统特点归纳如下:
1.真正实现自主与协作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教材知识、教师案例、相关资源、课堂检测等丰富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以在线讨论交流、互相发送信息、共享和发送文件、小组合作发布作品、互相评价作品、共建学习资源等交互形式,使每个小组成员充分参与,真正做到小组合作学习。
2.学习资源共建共享。
学生充分参与共建学习资源,可以在线推荐资源或提供帮助素材,经教师审核即可提供给学生学习。
3.易于整合备课资源。
教师除自建课题外,还可导入其他教师的优质课题进行备课,从而实现课题积累与交流。
4.备课结果可输出为网页。
课题数据可以导出为网页形式,不受环境影响,便于携带与应用。
5.全程高效的课堂管控。
通过学习状态查询,实时监控学习进度;通过系统对课堂的设置,可控制学生的操作功能与学习内容,从而对整个课堂进行有效的管控和引导。
三、总结。
独立学院微观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改善,需要教师密切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对教学方法做出调整,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在提高自身微观经济学专业素质的基础上,时刻关心经济学前言和经济热点,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适当引入案例教学法和教学互动系统,实现教学模式的创新,提高独立学院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知识的吸收程度和提高用经济分析的思路来解决问题能力。
微观经济学的论文篇十
而影响最大的便是微观经济学,甚至可以说成为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本文对博弈论的发展进行了历史回顾,并对博弈论为何能够融入主流经济学进行了探讨,力图理清博弈论与经济学的关系,从中把握经济学的发展。
本文的研究发现,博弈论的分析范式及其学科的精密性使博弈论能够与主流经济学结合,而博弈论在完全信息假设、完全竞争假设、利己理性等方面对新古典经济学的突破,使经济理论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更加深刻,从而博弈论融入主流经济学也顺理成章。
自80年代中期开始,博弈论的广泛应用促使经济学经历了一次巨大变革,而且,目前这场变革还在加速进行。
博弈论是数学的一个分支,1951年纳什的文章和1953年夏普里的文章都是发表在数学杂志上。
但博弈论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却最为广泛成功。
经济学是研究资源如何有效配置以达到或实现既定目标的一门学科。
但从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来看,这种观点将被另一观点所取代: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即研究理性人的行为。
博弈论在短短10余年对经济学产生的如此深刻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
近年来,博弈论的思想和建模方法已渗透到了几乎所有的经济分析领域。
而影响最大的便是微观经济学,甚至可以说成为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80年代以后博弈论迅速地成为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其原因在于它建立起了一个内容丰富、体系健全、逻辑合理和更加贴近现实的经济学分析体系。
博弈论不但强化了经济分析的深度,而且拓宽了经济分析的广度,从而不但使经济分析以更加符合现实的方式揭示经济活动的内在规律,而且也使信息经济学得以迅速发展。
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深深地影响了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成为经济学家的必备分析工具之一,多位博弈论专家也因对博弈论的贡献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博弈论获得了经济学的中心地位,成为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熠熠生辉,引人注目。
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如寡占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并形成了经济学新的分支――信息经济学。
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对博弈论做出开拓性的三位博弈论专家纳什、泽尔腾和海萨尼。
相隔十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再度授予在博弈论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两位专家――托马斯・谢林(thomasing)和罗伯特・奥曼(robert)。
博弈论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了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为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开拓了新视野,博弈论成为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取得了主流经济学的中心地位。
博弈论之所以被经济学家普遍使用,是与传统经济学的缺陷和经济学自身发展的要求分不开的。
传统经济学在谈到人(或其他经济主体)的决策时,往往是假定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条件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个人的效用也只决定于自己的选择,其他所有人的行为都归结在价格这个参数中;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垄断和寡头是特殊情况;信息是充分和对称的。
然而现实中这些条件都是很难成立的。
第一,充分竞争的市场是很少有的(例如,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钢铁生产厂家屈指可数,占据一定市场份额的彩电生产厂家也为数不多),由于存在产品差异、地域差异和信息差异,任何一个厂商总是处于某种垄断地位(正是这样他们才有利可图),所以与充分竞争相比,垄断和寡头倒很常见;第二,每一主体在做出自己的选择时不仅要受到其他主体的影响,而且自己的选择也往往影响到其他主体的选择(考虑一下长虹大规模吸纳彩管的情形);第三,在市场竞争中信息几乎总是不充分、非对称的,获取信息经常是有成本的,有时成本还是相当大的。
如果不考虑以上这几方面因素,经济学所讨论的决策其实仅仅是规划问题,是在没有竞争对手时的决策,所解决的也只是资源分配问题。
现实世界中决策者要在面对有智能和充分理性的对手与之激烈竞争时做出选择。
在竞争对手日益明显、竞争越来越直接的情况下,博弈论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一种不可替代的工具。
另外,经济学现在已经越来越重视对经济个体的研究,而在各个经济个体之间,博弈是无时无处不在的。
博弈能够融入主流经济学,为主流经济学家所接受,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博弈论分析范式与新古典经济学不谋而合;二是博弈论符合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科学化趋势。
1.分析范式的趋同。
即强调个人理性,也就是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经济利益主体各自追求效用最大化,最终达到一种稳定状态,实现均衡。
可以说博弈论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关键链接就是理性人的假设。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套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体系,而经济学不同于物理、化学等学科就在有它的理性人假设。
对此,经济学家张五常曾举过一个很有趣的例子:如果我把一张百元钞票放到游行人的街道上,没有风吹,也没有警察,我敢打赌,这张钞票会不翼而飞,在人类发明的所有科学中,只有经济学可以推断,可以解释。
整个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大厦便基于这样一个假设之上,即人类在其经济选择行为中是绝对理性的。
这个假设意味着,每个人的所有行为,都是在局限条件约束下争取最大化报酬。
消费者根据自己的偏好和市场既定价格,在收入约束下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厂商根据外生的价格水平选择利润最大化产量。
各经济行为主体的趋利行为通过竞争,最终达到稳定状态,实现均衡,这包括从单个市场的局部均衡到所有市场的一般均衡。
而博弈论研究范式是给出个人的支付函数及战略空间,然后看当事人都选择其最优战略以最大化个人支付函数时将发生什么,这与经济学效用最大化的方式完全吻合。
博弈论从行为分析入手,坚持并突出了个人理性在经济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不论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因的“最小最大解”,还是后来的“纳什均衡”及其精炼,都是以个人理性为基础的,并对理性人的行为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揭示了理性人行为背后心理作用的过程,加深了对个人理性的信念。
博弈论通过研究拥有不同利益的主体在发生冲突时是如何进行理性决策的,并研究利益冲突的主体如何通过理性决策最终达到均衡,从纳什均衡到精炼纳什均衡再到贝叶斯纳什均衡和精炼贝叶斯均衡,博弈均衡概念的创立、精炼和完善及模型界的存在、性质与应用的研究是现代博弈论的主要内容。
正是由于分析范式的趋同,经济学家很容易用博弈论工具对经济问题进行研究,使博弈论在经济学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
2.符合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科学化趋势。
对于经济学是否是一门科学这一话题,历来争论不休,本文作者也不想就此展开论述,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西方学者一直致力于将数学、物理学等精密科学的分析方法应用于经济学,试图使经济学变成一门科学,他们把现有制度视为外在,只研究可以纯粹用目的和手段来刻画和判断的人类理性行为,强调将复杂社会现象简约成某种可以向物理学那样可以准确把握的东西进行研究,试图将经济学变成一门科学。
因此,经济学的分析和论证尽量仿效精密科学尤其是数学和物理学的做法,在研究方法上,除了无法回避的规范分析之外,主要是实证分析,大量采用了数学方法。
作为一种数学方法的博弈论,其创立之初就是为了是对经济行为的分析更加精密、科学,《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本身就是用深奥的数学理论写成的,对博弈论发展起过奠基作用的论文最初都是发表在数学杂志上。
运用博弈论分析工具对存在利益冲突的理性人的选择行为进行定量分析,可以使经济学向科学化目标迈出一大步。
自从将博弈论引入经济学以后,经济学改变了传统经济分析地那种以个人孤立决策,其他经济活动者的行为影响则被典型地简化为价格信号为基础的分析方法,而侧重于经济活动中多个利益主体的行为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分析,从而使经济分析更能反应经济系统的本质。
参考文献。
微观经济学的论文篇十一
摘要:本科教学评估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能极大地促进高校的发展,但在评估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为此,需对本科教学评估工作进行深入分析,为今后进一步完善评估工作提出相应对策,使高校得到科学、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本科;教学评估;政策;分析。
从外部对高校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进行综合评估,在我国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但高校评估引起高校的普遍重视,并在学术界乃至社会上引发有关高等教育评估目的、功能、方法、效果的争议,从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却是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近几年全面推行以来才出现的。这表明高校评估已经开始触动一些高等教育利益关系人的神经,其作用在不断增强,影响在不断扩大。但同时也出现一些对评估的非议。事实上,批评者指控的某些现象的确存在,反对者的观点并非全无道理,现行的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确实存在一些需要认真研究改进的问题。
目前,高等学校一方面面临着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响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面对高等教育的扩招,本科教学的人、财、物开始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我国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力在增加,并要求提高在可利用资源相对紧缺的条件下高校培养出保质保量的人才。本文在对目前我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发展现状阐述的基础上,对开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这个政策进行分析,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背景。
80年代开始,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促进了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招生108万人,招生340万人,招生380万人,招生44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目前,全国本科院校已达到719所,根据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教授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划分理论,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学校一方面面临着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良好机遇,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办人民满意的大学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巨大挑战。近几年来,高校扩招,本科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在一些高校的本科教学工作中出现了教学投入严重不足,教学管理相对薄弱,教学改革亟待深化等突出问题。因此,教育部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教育质量,特别是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作为评价和衡量高校工作的重要依据,并决定在全国普通高校中分批开展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通过评估手段,教育部旨在加强对高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宏观指导和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监控,促进高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中心的观念。
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目的和意义。
普通高等教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国家对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指导,促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和支持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增加教育投入,促进高校明确办学指导思想,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管理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本科教学机制。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加强宏观指导与管理,帮助高校从总体上把握人才培养的规律和途径,对确立高校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确保高校培养出保质保量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本科教学评估对学校发展的积极作用。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我国高校的教学工作中一度出现教学质量滑坡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领导与部分教师在教学工作上精力投入不足,以致一些学生在学习上亦精力投入不足。我国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其目的是为了扭转“四个投入不足”的状况,使高校逐步建立起以评估为中心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形成具有自我完善和自我约束功能的良好运行机制。经过多年的评估实践,被评学校一致认为,教学评估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对高校明确办学方向、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和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改进和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明确并端正了办学指导思想,理清了教学工作思路。
评估工作一开始,就十分重视被评学校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并把它直接纳入评估指标体系。在明确办学指导思想的过程中,各被评学校都结合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实际,,从学校的顶层设计上入手,开展了教育思想的大学习、大讨论,教育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使得学校的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有了正确的先导方向。如广西师范学院,短短几年间经过两次评估,学校领导反复研究、广泛论证,形成了“以教学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以就业为导向,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明确学校现阶段的总体目标是把学校建成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在地方同类院校中处于先进水平的多科性、综合化、教学型,富有区域性教师教育特色的大学。在这一办学思想的指导下,明确了学校定位,学校的自身优势开始凸现,内涵建设日益丰富,办学实力和社会声誉不断增强。
(二)教学投入进一步加大,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对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图书馆藏书量和年进图书量、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的座位数、实验室面积等都有明确的要求,这都将进一步促进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自身加大教学投入。例如,据对参加合格评估的师范院校统计,上级主管部门平均给每所学校增加投入经费近2500万元,平均每所学校增加自筹经费投入近9700万元。据对20底以前参加合格评估的64所高等工业学院统计,评前平均每所学校有教学用计算机218.7台,评后增加到483.2台,增加了109.4%;评前平均每所学校图书馆藏书28.9万册,评后增加到了32.4万册,增加12.1%;评前每所学校实验仪器设备总值为1121.4万元,评后增加到了1710.6万元,增加了52.5%;评前平均每所学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设备总值为70.0万元,评后增加到了102.7万元,增加了46.7%,[2]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三)师资和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显著加强,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但没有高水平的教学管理队伍,人才培养计划也很难有效地实施。在评估工作开始之前,尤其是高等教育扩招以来,不少学校的师资数量不足,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不合理、整体水平与素质难以满足提高教学质量和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存在配备不齐、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由于不懂得本科教学工作及其管理的基本规律,也就难以适应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要求。通过评估,被评学校普遍认识到这两支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千方百计花大力气加强建设。如设立师资队伍建设专项经费,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培养教学骨干,鼓励教师攻读学位,提高青年教师的学历学位层次和学术水平。与此同时,许多学校还充实了教学管理岗位及管理人员,加强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有力地保障了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四)推进了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
在评估之初,不少被评学校搞不清楚什么是教学基本建设,甚至认为教学基本建设就是盖校舍、搞土建,导致学校的教学基本建设缺乏规划与措施、缺乏经费保障,教学改革思路不清。通过评估,被评学校都认识到教学基本建设包含着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学风建设、基地建设等丰富的内涵,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软件建设,是学校最重要的建设。一所学校只有教学基本建设搞好了,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不断得到提高。在加强教学基本建设的同时,必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要将两者有机结合,用改革的精神进行建设,在建设中不断深化改革。在提高认识和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被评学校都制定了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规划,设立了专项经费,并取得初步成效。
(五)加强了教学管理,强化了质量意识,逐步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经过评估,所有被评学校都充分认识到了教学管理的重要性,特别是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并结合学校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教学管理。
例如,充实和调整教学管理队伍,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完善了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教学基本文件,建立并健全了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开展校内专项教学工作评估,探讨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教学管理实现了规范化和制度化,并开始向科学化方向前进,从而全面提升了教学管理水平。
四、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开展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只有时间,在评估理论建设、评估实践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需要认真解决。
(一)评估指标体系分类指导的思想体现不够,而且定量指标多,定性指标少。
我国从20开始采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虽然对财经政法、师范、医药、外语类院校有补充说明,但在社会公众甚至许多高校看来,其评价标准是同一的,不管是“211工程”院校还是刚升格的本科院校,使用的指标体系是相同的,,分类指导的思想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另外,在我国本科教学评估的整个指标体系中,定量的指标比较多,定性成分不足,导致在评估方法上偏重定量,轻定性。但本科教学工作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多用定量的方法有时会显得很不可靠。
(二)评估重绩效,轻发展。
在整个评估过程中更多的是关注学校在过去若干年内所做的工作、所取得的绩效,而对学校正在做出的努力、发展的潜力则关注较少,这样导致我国的评估是面向过去的、以判断优劣为目的的总结性评估,而不是面向未来的'、以持续改进为目的的发展性评估。
(三)高校自评工作开展不够扎实。
目前我国的本科教学评估主要是一种政府行为,高校是被评估的客体,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许多高校都是“要我评”而非“我要评”,因此,高校的自评只是配合政府评估的行为,成为一种形式。为了给教育部门和各位专家一个好的印象,高校在撰写自评报告时不能做到实事求是,致使自评工作失去了自我诊断、自我改进的功能。
(四)专家组进校考察形式复杂,对学校特点的考虑不足,专家自主性不够。
(五)整改环节过于形式化,整改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整改是本科教学评估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必要措施。但从目前的评估实践来看,许多被评高校对整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整改力度不大,整改措施没有得到很好落实,评估主体对整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也不是很到位,缺少对后期整改阶段的评估,导致整改环节流于形式,未能充分发挥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五、进一步完善我国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对策建议。
高等教育评估是从西方国家引进我国的一种管理手段,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还不长,我们所积累的经验还很有限。上述本科教学评估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是发展中的问题,提出这些问题,是为了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发挥外部评估的作用。根据上述分析,参照国内外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经验,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一)分类制定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层次繁多,类型各异,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其定位和侧重点以及质量标准也是不同的。因此,应该在分类指导的原则下,尽快制定多元的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对不同类型的高校按照不同的标准分别进行评估。这其中的关键是如何对高校进行分类,笔者认为,可以按学校的学科分布特点分为综合性、多科性和单科性院校;或者按学校功能特点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院校;也可以按学校的实力和办学历史分为重点院校、一般院校和新升格的本科院校。
(二)注重教学效益和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估。
90年代以来各国高校评估普遍从重视教育质量延伸到同时重视质量和效益两方面,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所以更应该注重教学效益。在指标体系中,应增加教学仪器设备和图书馆的利用率、教学成本核算等内容,对高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进行综合评估。教育质量的高低最终体现在人才培养的总体素质和个体质量上,美国在进行院校鉴定时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估,这也是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评估方式。笔者认为,对学生结果的评估也将会成为我国本科教学评估中的一个重点,所以我们要及早做些理论探索和实践准备,尽快把对学生学习的评估纳入整个本科教学评估计划。
(三)重视软评估,正确处理硬评估与软评估的关系。
(四)强调以高校自评为主,重视外部考察与自评的结合。
高校的自评工作应该是有效评估的基础,教育部不但要重视专家组的意见,同样也要重视被评对象的自测自评,提高被评对象参与评估活动的积极性,防止高校在评估活动中出现防卫心理或采取形式主义走过场的做法,应使自评成为高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举措,从而达到评估的预期效果。从今年起,教育部决定实施“阳光评估”,一是加强对高校平时教学基本状态的监控,建立并实施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年度采集与发布制度,并将这些数据作为专家组进校考察评估的依据之一,专家组进校后,要对这些数据进行认真核实,发现作假,一票否决,使教学评估工作与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发布相结合;二是把学校自评报告、专家组考察评估意见和学校最终评估结论等在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网站上向社会公布,以增强评估工作的透明度。[5]这两项措施的实施,有利于高校将自评工作与日常教学工作有机结合,有利于高校构建教学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
(五)优化专家组进校考察的内容和程序。
教育部要适当放权,在确保评估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专家组的智囊团作用和参评高校的主动性,提倡专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特色,自主调整考察的有关内容、形式和程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减轻专家组和参评高校的负担。
(六)加强整改,充分发挥本科教学评估的效益。
首先,被评高校要充分认识到整改的重要性及其作用,全校上下要以迎评期间的热情投入整改工作,针对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制定整改方案,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在落实过程中加强检查、督促和指导;其次,评估主体要实施对整改工作的评估,加强对评估工作的领导和监督;第三,在高校整改期间,专家要随访,以便及时掌握整改落实情况。
参考文献:。
[1]刘凤泰.高度重视,不断完善,建立中国特色的高校教学评估制度[j].中国高等教育,(19).
[2]周远清.世纪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大学本科教学评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钟秉林.肯定成绩,正视问题,不断完善教学评估制度[eb/ol].
[4]许茂祖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工作程序与需要注意的问题。
[5]周济.教学评估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10).
[6]卢岚,胡华南.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质量评价体系[j].理工高教研究,2004.4(2).
微观经济学的论文篇十二
:为了帮助学生积累企业管理的经验和促成微观经济学教学方式的改进,文章根据马克思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基本原理,对企业沙盘模拟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
沙盘模拟微观经济学教学中主要介绍产品市场的局部均衡理论。局部均衡理论由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三个理论构成。在局部均衡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中,均衡价格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所描述的情况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而生产者行为理论描述的是厂商的行为,学生几乎接触不到,造成学习困难。所以,微观经济学的教学需要着重于学生对于厂商行为的感性认识。而企业沙盘模拟课程便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用友erp沙盘将实训学生分为4~6组,每组运营一个企业,这些企业在起始的时候具有同样的配置,并且面对同样的选择。包括:广告费投入的选择,生产线的选择,原材料采购的选择等。各个企业需要充分考虑本企业的成本和收益,以及其他企业的发展策略对本企业的影响,制定本企业的发展战略,争取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通过理论加实验的方式合理安排微观经济学课程。
高校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课时基本为48学时,且全为理论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无法将企业沙盘模拟引入微观经济学教学。所以,根据企业沙盘模拟运营等环节,理想的教学时间是16学时,故需要将微观经济学48课时划分为:理论课时32学时,实验学时16学时。
(二)调整企业沙盘模拟规则以适应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
在生产者行为理论当中,厂商的行为原则是实现利润最大化。教师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应用企业沙盘模拟时,必须要对企业沙盘模拟的规则进行调整以适应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例如,在完全竞争市场当中,假设有很多厂商,单个厂商的。产量只占总供给的一小部分,对于价格没有影响。而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手段是:根据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对产量进行控制。生产者理论的前提假设是要求厂商的产量要小于需求量,而在企业模拟实训当中,有四种生产线:手工线、半自动线、全自动线和柔性线。而每个生产线的全年产品数各不相同,为保证总供给小于需求,需要对企业进行限产,调整生产线。在教学中运用企业沙盘模拟微观经济时,为使企业沙盘模拟符合微观经济的实际现状,应适当调整模拟规则,进而更好地实现教学内容。
(三)提炼企业沙盘模拟中包涵的微观经济学理论。
1、经济人假说。用友erp沙盘将学生分为六组,每组运行一个企业,运行六年后,以利润多少作为判断胜负的标准,这体现了厂商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而利润最大化目标是微观经济学基本假设———经济人假说的表现。2.可变成本和不变成本。用友erp沙盘中将企业中的成本具体化,主要包括:原材料费用,生产费用,管理费用,广告费,设备维护费。教师可以将这些具体的成本进行归类,形成微观经济学中的成本,使学生产生直观的认识。在实验当中,原材料费用和生产费用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属于可变成本。在第一年内,由于只能使用手工线生产p1产品,所以,原材料费用和生产费用都等于1mq,其中q代表产量。可变成本的公式是:tvc=2q。而设备维护费,设备折旧等,都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属于不变成本。3.显成本和隐成本。企业生产的显成本是指厂商在市场上购买或租用他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企业生产的隐成本是指厂商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自己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4.停止营业点。如下表所示,第一年在广告费用为零的条件下,除数量为7的订单外,其余都是亏损的,是不是应该继续生产?这涉及停止营业点的概念。判断是否停业的标准是收益和可变成本,收益大于可变成本,就应该继续生产。如表所示,每个订单的总收益都大于可变成本,所以,应该继续生产。总之,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引入企业沙盘模拟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企业的同时了解企业运行中的相关问题,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帮助。
[2]张玲玲。基于公选课的erp沙盘模拟实践教学探索[j]。高教学刊,2016(22):140.
微观经济学的论文篇十三
论文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法的改革。
论文摘要:探讨了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在开设微观经济学课程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试等方面的新尝试,阐述了该课程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使教学有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思路。
《微观经济学》是经管类学生所学的第一门专业课,一般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这些刚刚接触专业课的学生有一些相同的特点:第一,他们虽然读过或听说过一些经济理论,但经济学知识不够完善,没有一条贯穿于经济知识的主线,也不能形成体系;第二,他们在中学接触过政治经济学,他们的脑海中有些先人为主的观念;第三,少数学生读过一些他们感兴趣的经管类图书,但各人读的书不同,接触的知识也不同;第四,他们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微积分课程,但由于经管类专业文理兼收,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
由于《微观经济学》既是一门理论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侧重于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的教学,让学生能掌握微观经济理论的精髓,对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和规范行为等方面的内容有详尽了解,并能运用一些基本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基本经济理论和模型去分析和解决简单的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但由于专业学时有限,面对体系庞大、内容繁杂的微观经济理论,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探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尤为重要。
1.教材的选用。
《微观经济学》教材有很多,如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合著的《经济学》,斯蒂格利茨和沃尔什合著的《经济学》,曼昆的《经济学原理》,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梁小民编写的《西方经济学教程》。对于学生来说,教材的难易程度和实用性是很重要的。经济学是一套连贯的理论,如果教材难度过大,学生就不易接受,真正学到的知识就少。在国外的教学中,很多课程没有固定教材,教师上课也并不依据某一本教材,而是列出一长串参考书供学生阅读,而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强调以教材为本。可是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很少融入案例或新闻摘要,根据我国国情,我们在指定教材的同时,还应在讲课之前为学生精心选择教学参考书目。这些参考书目包括经济学经典教材、经典著作、经典论文,有价值的期刊和经济学学习网站。国外学者,特别是美国大学教师编写的教材案例比较丰富,可惜是取材于国外的经济现实,有些在中国课堂中并不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还需要大量收集经济学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这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微观经济学原理与思维方式的形成,是培养经管类专业人才的第一步。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很丰富,但也很抽象、深奥、难懂,学生难于消化,特别是要用高等数学的知识证明和推导经济理论,使很多学生普遍感到经济学难学。要做好教学,就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培养其专业兴趣,多传授实用性强的知识,最终使经济学原理“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将微观经济理论学习过程中的抽象、难于理解的问题,变为具体和简单。
首先,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在对教材进行整理、归纳后,借助国内外最新的教学内容、精彩片段等,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需要将图、表和数学都作为其基本工具,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后,可以节约出大量的课堂时间,这对教学内容的完成将更有利;同时教会学生看图表、做图表对学习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非常重要,尤其需要教会学生如何看图、如何作图。“一图胜千言”--解释经济现象时,有时用图来说明要远远好于语言的罗列。
第二,教学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过程本身就是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环节也早被提出,敢于提问才能敢于批判、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因为,正确的提问代表着创新的方向,没有正确的方向也就没有创新成果。从学习活动方式来看,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仅限于“预习、听课、复习”之中,他们在相当程度上“懒于思考、缺乏问题意识”。这种学习状态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可以考虑将课堂实验的方法引入《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来。形成师生互动,老师引导,学生参与其中的信息双向交流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主动的知识探询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教师也可以发现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了解学生的需求,做到因人施教。
第三,加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在现代教育领域已被广泛使用,我们不仅要加强对西方经济社会的研究,揭示西方国家的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企业组织与管理等的新变化,还要加强对我国经济实践的研究;通过大量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让学生了解,西方经济学原理具有极强的实用性,所有人都生活在经济社会之中,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和经济有联系。西方经济学原理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人们生活、理财的可靠指南。
第四,注重习题练习。通过做习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习题练习可以使学生熟悉生疏的概念、原理,纠正学习中的错误,巩固所掌握的知识。并且我们可以在学期初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经济管理研究的前沿课题供学生选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选题查找参考文献。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研究课题并总结自己的观点。最后要求学生在小组前进行答辩演讲。表达自己的观点,回答其它同学提出的问题。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表达、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和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性格。
3、考试形式改革。
对任何课程来说,考试都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虽然它是教学过程的终端,但对整个教学过程逆向影响十分显著,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育质量的高低。对微观经济学课程来说,考试是其教学过程的延续,是学生深化学习的过程。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学生将所学到的观点和方法运用于解决分析实际问题,使其所学内容得到强化,加深了对课堂上所学理论的理解并且提高其综合素质,也使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华。同时,考试也是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检验,是对教与学的一次全面性反馈。通过考试,教师可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了解学生思想的阶段性变化,开展针对性的教学。
但教师不能只通过期末考试的成绩来评价学生,学生的学习目的也不要仅仅在追逐最后的分数。我们可以通过累加式组合构成学生的成绩,即《微观经济学》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共同组成,平时成绩的权重确定,教师可根据授课对象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章节的内容给学生布置思考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小测试,并围绕讨论写出小论文,这样,可以锻炼学生查找资料的能力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减轻期末考试的压力,不再通过死记硬背而完成期末考试。所以平时成绩应包括出勤、课堂提问、个人作业、小测试、小论文等形式占最终成绩的30%。同时对期末考试的内容进行调整,注重考评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逻辑计算能力,增加开放性和应用性的题目。这类题目紧密结合当时的经济热点问题,从报纸或网站上选取恰当的文献资料,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经济理论进行分析。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选取不同的视角,使用不同的经济理论进行分析,这种题目并没有唯一答案,只要学生在论述中有理有据、自圆其说就是合格答案。这样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又较好地发挥了考试的导向作用、教育作用和反馈作用。
微观经济学的论文篇十四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理论不断的促进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发展变化和前进的条件过程。信息化是当前人们对社会发展过程中提出的主要需求,是对当前科学发展过程中各种知识的认可和信息需求的不断加大的前提过程。实现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是提高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的决策使用的准确化和数据处理的系统化,是提高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决策效率,加强企业发展的有效条件和管理水平以及方法。信息技术是推动当前生产力和社会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企业在市场竞争能力的主要手段。在当前的经济管理工作中,其主要的管理措施是结合信息技术进行完善的体制改革,实现信息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过程。
1.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经济信息系统是以当前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前提,结合当前的信息技术进行综合的数据化、综合化的管理过程和处理方式,是一个系统化、完整化和高精确化的过程。在一般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过程中一般都是采用管理为主要的基础方法通过信息技术来发挥其管理水平的措施与手段。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是通过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媒介对经济制度进行完整的测定与管理的过程,是为经济管理提供信息基础的前提和保证。
管理信息系统在具体的工作形式上表现为通过相关管理信息的输入,来得到管理人员需要的有用信息,这样一个系统得应用能帮助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和决策。因此在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过程中,相关的管理工作人员并不需要和涉及相关工作的具体事物有任何接触,而只要掌握信息数据。
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组成元素一般包括信息源、接收输入系统、信息处理系统———信息加工存贮和输出系统、信息控制系统等方面。
2.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表现。
2.1信息准备和信息提供的统一:一般情况下,信息的准备和提供之间会存在一定的误差,而通过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来分析准确数据则能排除矛盾数据。
2.2数据分析起到的预测效果:不断变化的市场供求关系往往对企业产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而这一预测分析通过数据化的体现更为科学,也更为准确,对于企业单位对自身生产和发展做出正确的决策十分关键。
2.3管理决策的数据化提供:除了对未来的预测之外,在企业进行当中的决策和管理来说,更为详实的数据化分析和不断调整的战略部署也十分重要,而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最喜爱这方面准确快速的分析能力能够为企业发展的各个管理环节提供保证。完整的、及时地供给用在管理和决策过程中的数据。
2.4成本和效益的合理测算:生产和供给是最简单的市场行为,而这其中包括的产品供给方向、外在因素的影响等都会给企业成本以及收益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因此“关键因素”影响在数据化的分析下更能表现出合理性,为企业生产降低风险,合理化的进行资源生产配比。以最低的费用提供最佳的速度、可靠性高的经济效益。
3.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现状分析。
在当前国内的经济管理系统中,是一个实现社会飞速发展和经济变化的过程,通过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不断发展和促进,其中存在着诸多的不利影响和不利因素,由于各种影响和因素的制约,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还并不十分完善,而影响其普及和完善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3.1传统决策影响因素:在传统企业的市场分析和决策当中,认为因素仍占据主导地位,由此导致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在应用中的重要性表现不强,而且数据分析本身的客观性也和认为分析的主观性形成一定的偏差,在数据体现上并不完全一致,国内企业还不能完全理解和接受这样的.形式。
3.2信息源的匮乏,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简化下来,包括信息输入、信息处理和信息输出三方面,而输入信息的准确和详实对于系统运作的结果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国内企业在数据信息的搜集方面并不十分注重,这和企业的传统发展路线有关。信息收集整理工作的不完备让整个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转缺乏客观条件的支撑。
3.3计算机技术的合理运用缺乏:这方面的落后并不体现在计算机应用方面,而是和企业以及相关市场相配套的系统软件的缺乏,由于整个经济管理系统需要有强大而复杂的数据分析作为基础,因此简单的分析软件并不能切实的帮助企业面对更新变化迅速的市场竞争和内部管理。
4.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企业的正常运营当中,涉及市场分析、产能决策和营销推广等方面,这些方面在传统的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当中属于人工配合计算机完成,由于多部门独立负责,在效率和影响因素的考虑方面都有不小的局限性,因此系统化仍然是应用得关键。
4.1管理子系统的建立:该系统的建立应该包括输入、输出和处理三部分。输入部分是整个系统的基础所在,主要负责为系统系统原始资料数据,输入部分所提供的数据量和详实直接影响着处理结果的准确性。计算机处理部分所表现出的是整个系统的功能性,在这方面,软件的数据处理能力十分关键,在相关软件的选择上,企业需要根据所处行业和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化的选择,保证处理结果的有效性。而输出部分是负责结果输出,其输出结果具有可参考性。整个系统除了具有原始数据处理、统计判断、经济数学模型以及信息传送功能之外,也应该具备数据库功能。
4.2生产销售环节的决策应用:在某一阶段的公司销售运作当中,材料、人工以及公司运营成本,盈利模式风险、利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通常都不会表现为表面关联那么简单,其中的风险因素和纯利润计算方式一般都受更为隐形的条件影响,因此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处理有助于企业在相关环节的分析处理时纳入更多的影响因素,同时在相关处理过程中,企业数据库的完备十分重要,这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处理结果的精确率。
结语。
随着当前各种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促进,计算机技术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手段和保证基础,在信息时代中,各种管理和管理手段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配合,是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的基础上产生完整体系的管理手段和方法。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是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决策方法,是保证市场发展和竞争的前提基础,更是提高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其快速准确发展的前提基础。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势也能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其应用意义十分重大。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七建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微观经济学的论文篇十五
摘要:针对研究生开设的公路工程技术经济学课程,具有授课对象拥有一定的工程技术背景知识和小班授课的特点,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提出了该课程的五大教学模块、四种教学模式和一种全过程的考评方式,明确了五大教学模块如何采用四种教学模式组织教学,综述了四种教学模式如何进行考评,利于实现理论、实践、创新三方面教学任务的相互协调,对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公路工程;技术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一、引言。
公路工程技术经济学是技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交叉学科,是现代科学专业化、综合化发展的产物。自20世纪60年代我国老一辈经济学家创立技术经济学这门学科至今,其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等方面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不同的行业和领域涌现了研究电力技术经济学、信息技术经济学、农业技术经济学、资源技术经济学的文献报道。公路工程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技术经济问题一直是公路工程界关注的焦点。交通运输部颁布的标准规范中,与公路工程技术经济学相关的有《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公路工程标准施工招标文件》、《公路工程投资估算、概算预算编制办法》、《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编制办法》等,这些标准规范在使用过程中随着技术经济学的研究进展保持更新和完善。公路工程技术经济学课程是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可为研究生提供从事科学技术研究过程中树立经济分析的思路和思想,使研究生将技术经济学理论融入科研过程中,进而实现科技工作的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的有效结合,达到使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掌握必备的技术经济分析理论和方法的目的。为实现“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突出理论、实践、创新三方面教学任务的相互协调,达到“知识传授、能力训练、智慧启迪”的教学效果,针对研究生开设的公路工程技术经济学课程的授课内容体系进行合理优化、授课模式进行有效探索、授课效果进行及时追踪等具有现实意义。
二、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通过分析技术经济学不同分支学科的框架,发现所有这些相邻学科的框架大都遵循“概论——理论———方法———应用”的规则。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具备一定公路工程技术背景知识的研究生,个别选课的学生还具有一定的工程经济学课程基础知识,而如今的技术经济学研究和应用范畴已经远远超出了原有工程经济学的范畴,它把若干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融入到实现经济活动目标的行为研究之中,使人们认识到技术管理、技术创新、生产、财务、经济、市场、环境甚至社会等各方面必须视作一个系统、一个整体来考虑,这种复合性的知识更容易激发创新的思维,更有助于实现通过科技创新达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目的。据此,教学过程中概论和理论部分内容可相对弱化,突出技术经济学研究方法及其在公路工程领域的应用;在安排授课内容时,以公路工程基本建设程序为主线,设置工程技术经济分析理论基础、公路工程决策阶段技术经济分析方法与应用、设计阶段技术经济分析方法与应用、施工阶段技术经济分析方法与应用和运营维护阶段技术经济分析方法与应用五大教学模块。第一模块“工程技术经济分析理论基础”,包括技术经济学的若干基本概念,该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任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论等,建立课程教与学的框架。第二模块“公路工程决策阶段技术经济分析方法与应用”,包括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中涉及的投资估算编制、经济费用效益分析、财务评价等的步骤和方法,结合工程实例重点突出交通量预测、运输成本的确定、报表的编制、指标的选择与计算等内容。第三模块“公路工程设计阶段技术经济分析方法与应用”,包括设计方案比选方法、限额设计方法、初步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和清单预算价的编制、投标报价的编制、公路工程建设交易方式的选择、标段划分等内容,突出公路工程技术与经济问题在设计阶段的融合,将本科阶段学习的碎片化知识点整合、理顺。第四模块“公路工程施工阶段技术经济分析方法与应用”,包括施工方案技术经济比选方法、机械设备更新比选、工程款计量支付、工程结算与决算,从建设管理方角度突出公路工程施工技术与经济问题,掌握现行部颁及省颁的相关规范、标准的内容及其实施效果。第五模块“公路工程运营维护阶段技术经济分析方法与应用”,包括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公路养护方案的技术经济比选等内容,突出各部分内容现状的介绍,抛砖引玉,使学生了解在哪些方面还可以做进一步的研究,如公路工程项目后评价的方法及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大数据背景下公路养护决策方案的制定、公路养护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建设等。需要注意的是,公路工程技术经济领域的研究内容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相应的规范、规定、标准不断地推陈出新,如“营改增”、新定额和编制办法、ppp建设管理模式等,因此授课内容需要据此与时俱进,实时更新,使学生掌握最前沿的知识,更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研究生教学与本科生教学不同:一是小班制,利于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开展;二是研究生学习主动性强、思维活跃,掌握了本专业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更能从工程实际出发思考和探索与技术相关的经济问题。因此,基于公路基本建设程序设计教学内容更有利于知识的传递,针对上述教学模块知识点丰富、内容宽泛的特点,需从多样化教学模式角度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课堂教学。
上述优化后的教学内容中,第一模块需要完全采用课堂教学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其他模块则是以课堂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多媒体课件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手段,可以进行大容量的信息交流、方便快捷的信息传输和准确清晰的信息呈现,与黑板有机结合,配合教师富有感召力的语言与表情艺术,适时恰当的启发技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推荐专业期刊、网站,鼓励学生阅读学术专著,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发现新问题的能力。此外,邀请企业相关人士进入课堂进行专题讲座,点评学生的实践成果,增进互动交流,也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案例教学。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那么案例教学可以达到将这些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相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公路工程技术经济学是谋求工程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的一门学科,案例教学模式是课程自身特点决定的。优化后的教学内容中,第二、三和四模块以案例模式教学效果最佳。本文所说的案例教学是指以课堂教学为平台,以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理念,通过课堂教学讲思路、讲要点和知识体系,再以工程实例为依托,理解和深化理论知识[6]。这种方式能够使学生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身临其境地主动参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第二模块教学内容中的经济评价为例,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讲授公路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的内容、方法、步骤等理论知识,教师将实体工程经济评价报告的内容进行整理分析,提炼出做经济评价的工程背景信息并传递给学生,指导学生熟悉工程背景,按照所学理论知识采用计算机辅助的方式完成该工程实例的经济评价。由于这类型的工程实例较多,教师可以同时布置多个公路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的案例,也可以是同一公路工程项目不同技术方案的经济评价,还可以既涉及新建工程也涉及改扩建工程的案例,由3—5名学生的小组分组完成同一案例,不同小组之间针对相同的理论知识应用问题可以相互交流,这一过程不仅可以将经济评价中涉及的诸多知识点串联起来,也可以培养学生使用工具软件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体会如何从经济角度评价工程技术方案。
(三)小组讨论式教学。
面向研究生开设的公路工程技术经济学教学过程应树立以教为导、以学为主的教学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宗旨。小组讨论式教学可以是与第二、三和四模块的案例教学相互结合,学生分组做工程实例案例分析后,小组之间相互讨论确定最佳方案或是通过讨论归纳总结理论方法的特点;也可以是针对第五模块的教学内容,布置不同的讨论主题,明确各主题的要点,学生分组收集资料或老师提供资料,组内研读资料,选出小组代表发言,营造自由讨论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参与讨论,达到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目的。以第五模块的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将该模块内容分为三个主题,分别是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的方法与评价现状、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和公路养护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形成三个小组,老师提供给各小组讨论资料,并明示学生还可以搜集更多的相关资料,提出各主题需要研究的要点内容,并要求各小组以多媒体形式汇报成果;各小组代表汇报的过程,也是其他小组成员学习的过程,此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并鼓励学生提问,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这一过程可以使多个主题的教学内容同时进行,在有限的课时完成更多的教学内容;学生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还可以发现该主题尚未解决的问题,为其创新能力的发挥找到了素材、提供了空间。
(四)个体演讲。
本课程设计的个体演讲教学模式是对课程内容的提炼、体会和总结,由在前几个教学模式中尚未上台演讲过的学生来完成,演讲主题是关于如何在公路建设过程中贯彻技术经济分析的思想,学生需要从公路建设不同参与方的角度进行分析总结,看似是一个新问题,其实质还是需要对所学各模块内容加以灵活应用。做这一主题演讲的学生在准备过程中更有代入感,能够使学生深入思考理论与现实的结合问题,课程结束时又恰好是研究生论文即将开题的时段,更利于创新能力的启蒙和培养。
四、改革考评方式。
合理的考评方式是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关键环节,在第一节课时就应传达给学生,使学生正确认识并重视该课程的学习。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和考核方式,真实而全面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该课程理论性强,与现实结合紧密,既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又需要评判学生灵活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对课程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考核。根据上述教学模块和教学模式,学习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考核可各占50%左右。课堂教学根据出勤和课堂参与度(包括回答问题、参与课堂讨论等)进行考评。案例教学根据学生参与的工作内容、结果及所做案例的成果质量和效果等进行小组考评,同一小组成员的成绩可相同或不同。小组讨论式教学根据小组讨论成果、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和发言质量进行考评,同一小组各成员的成绩可相同或不同。个体演讲教学根据学生的素材搜集整理情况、调研情况和是否具有独到见解进行考评。期末考试可设计一部分具有固定答案的题目,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和应用程度;再设计一部分无固定答案,具有发散思维的题目,考核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结语。
公路交通项目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角度进行考量,从技术和经济角度的分析是其关键的内容之一,针对研究生开设的公路工程技术经济学课程对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公路交通人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深化该课程教学改革为目标,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宗旨,优化整合公路工程技术经济学教学内容,研究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最佳教学模式,设计科学合理的考评方式,所得结论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4]樊瑜,赵世强,张宏,张丽.技术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3):3-7.
微观经济学的论文篇十六
首先,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主要以定量分析为主,并结合定性分析,其理论的得出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变化较多,学生理解起来不太容易。其次,在很多经济学理论的求证中,往往是大量使用数学知识推导得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程度,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掌握这些也有一定的难度。再次,微观经济学课程中使用大量的图形来说明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过程,很多图形比较相似,学生不容易牢固掌握。
二、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本科阶段的微观经济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切合实际的案例比较少。
微观经济学是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基础上,吸收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仑及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的垄断竞争理论以及其他理论逐步建立起来的。教材中主要也采取西方国家的经济案列,缺少对于亚洲特别是我国当前热点和焦点问题的案例(如土地价格、房地产行业问题等)。这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案例的理解有距离感,仅停留在表面层次,不够深入,很难运用所学理论解释现实经济问题。
(二)课时相较与内容偏少。
从教学时间的安排来看,相对于这一课程的特点、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48学时较为紧张。学生往往要在一堂课掌握近一章的内容。即使课前进行了预习,学生完全吸收课堂内容难度也较大。这就导致前一章内容还未掌握好,教师已进入下一章赶教学进度。由于课程内容的连贯性,学生往往陷入囫囵吞枣的恶性循环,教学和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由于教学教过的评估方式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这就决定了学生以书本为主、教师以应试为主,从而忽略了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作为解释现实问题的经济理论,其初衷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服务的。因此,对于理论的学习并不仅仅是弄懂数学公式的推导,或是概念的死记硬背,更重要的在于学会应用已掌握的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并尝试给出解决途径和方法。
结合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以上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质量。
(一)精心设计课堂内容。
由于微观经济学内容庞杂,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包括如何引入话题、如何突出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学生提出问题等。遵循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的原则,让学生既能紧扣课本地掌握重点知识点,又能从抽象理论中体会其真正含义。讲课过程中,以价格决定机制为主线,让各章内容贯穿于这一体系当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中始终有一条明确的主线。
(二)丰富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点,对教材进行梳理、归纳,通过动画、短片、图片等形式引入课程改革内容,并通过课件的制作使学生清晰微观经济学理论脉络、重点概念、定理等内容,加强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往往节省了大量的画图时间,且能够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变量的变化过程及相互间的影响,教会学生如何看图、看表。其次,加强课堂互动。微观经济学课程本就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从提出和分析现实经济中的焦点、热点问题入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的信息双向交流过程,能够将枯燥的理论讲解转化为活跃的理论讨论,并能够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选择生动的案例课程改革,能够生动演示所学理论。从教学实践来看,引入我国当前的热点问题的案例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好,学生对微观经济理论的理解程度更深入了。案例教学在现在教育领域已被广泛使用。今后不仅要加强对西方经济社会的研究,也要注重对我国经济事件的研究,分析我国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企业组织与管理等的新变化。例如,生产理论中谈及资本和劳动的替代关系及对产量的影响,就可适当引入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升级转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型这样就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理论。
微观经济学的论文篇十七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研究差异主要体现在研究的对象、方法和理论方面的差异。其中微观经济学主要从个体经济活动为出发点进行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主要进行总量分析。经济周期主要分为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四个阶段,依靠经济社会中增长率的变化对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划分。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增长模型以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分析。经济社会中通货膨胀和紧缩主要反映在货币供给去需求不相适应,从而造成物价水平的变化。
一、引言。
宏观经济学主要讨论经济社会中总体经济的运行,一国经济运行主要包括三大类问题:经济增长问题、经济波动问题和经济政策问题。经济的增长主要是指社会中劳动力的收入增加,创造就业机会。经济的波动问题主要是指存在的工人失业问题和物价上涨的通货膨胀问题。经济政策问题主要是指政府能否对经济出现的波动进行干预,通过制定相关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熨平经济的波动,从而改善经济的运行。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相互联系和补充,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以微观的个体活动为研究对象,在社会资源总量既定的情况下,个体在进行经济活动目的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研究个体的所采取的行为,根据经济活动的后果说明市场机制如何实现社会中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宏观经济学是从宏观层面在社会中资源配置方式既定的情况下研究经济中各相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个体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所采取的经济行及其造成的后果,主要对市场机制下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是基于价格理论,通关观察商品价格的波动,利用个量分析的方法对个体经济行为进行研究。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侧重讨论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宏观经济学主要依靠的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研究的方法是总量分析。
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三类经济模型,其中分析经济增长的模型,以及反映经济波动的长期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和短期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经济增长模型研究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经济社会中资本的历史性积累和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各国增长率差异造成的原因,以及分析要素投入的积累和技术进步对提高生活水平产生的影响。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主要研究经济社会中物价的波动对产出造成的影响,总供给水平是指经济社会在资源和技术条件不变的条件下,经济能偶生产的商品产出量。总需求水平是经济社会对商品消费、政府进行投资、政府采购以及商品出口的需求水平。长期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与社会中价格水平无关,取决于生产能力提高,其中价格水平取决于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的相互作用。短期中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是指在技术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就业机会充裕,不存在失业,经济社会提供商品的数量保持不变。
经济周期是指国民收入波动获经济总量波动,总体经济活动存在交替型的扩张和收缩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周期的波从主要衡量指标是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和下降,而不是经济总量的上下起伏。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主要包括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在繁荣阶段经济得到不断提升,通过发展到达顶峰。衰退阶段主要是指当经济社会达到繁荣阶段的顶峰时,经济社会趋于平衡的状态,当经济处于收缩阶段时,才是正是处于经济的衰退阶段。在周期中萧条阶段,经济出现急剧的收缩和下降,经济活动很快从最高点下滑到最低点。在复苏阶段,经济活动开始由低估逐渐上升,经济中的`活动量不断提高,随着经济活动的不断进步经济周期慢慢趋向繁荣。
经济增长理论一国国民收入增长的理论,代表国家总产量的增加,战后经济增长理论主要分为三个主要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主要研究内容是建立各种经济增长模型,主要包括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和内生增长模型。第二个时期是20时期60年代,这一时期主要定量分析研究各种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需求经济增长的途径。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主要研究经济增长的极限。
通货紧缩是指经济社会中流动的货币供给量小于社会需求量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从本质上而言,通货紧缩属于货币现象,通货紧缩在实体经济中主要反映在总需求相对于总供给的偏离,即实际经济增长率相对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当实际增长率持续小于潜在的经济增长率时,总需求持续小于总供给,经济就会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通货紧缩往往与经济衰退相伴随,主要表现在投资的机会减少和投资所带来的边际收益降低,属于实体经济的现象。因为投资收益降低造成银行信用的紧缩,信贷增长缺乏动力,货币供给量增长持续下降,消费者的需求和投资积极性降低,企业生产能力降低,非自愿失业增加,社会中消费者的收入继续放慢,经济市场发展较缓慢,因此通货紧缩也是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
通货膨胀主要是指社会中一般物价水平的普遍提高,因为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超过为支付商品流动所需要实际货币量,进一步引起货币的贬值现象。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所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所代表的金银货币量就会出现货币的贬值进而引起货币价值降低,物价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在金银流动的经济社会中不会发生,只有在纸币流动的社会中才会可能出现。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储藏价值的功能,由于本身具有使用的价值,因此可以自发地调节流动中的货币量,从而使得金银货币供给量与商品流动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因为纸币不具备储藏价值,自身也不具备价值,当纸币发行量过多,从而超过市场中金银货币量,从而出现货币贬值,物价水平持续上涨出现通货膨胀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