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读后感(优质17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观看一部电影后,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对作品内容、主题、人物形象等进行思考和总结的一种表达方式。读后感能够帮助我们深入思考作品中的哲理和意义,同时也能够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读后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方式,我想我们该写一篇读后感了吧。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读后感?首先要准确理解书中的主题和情节,捕捉到作者的精神内核。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读后感篇一
有评论家说《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出版,使作者歌德从“德国的歌德”成为“世界的歌德”,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这本书的评价有多高。与此同时,老一辈的人么对这本书的批判和控诉也一直留存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一本典型的资产阶级毒害青少年的大毒草,许多青少年由于读了这本书而走上了自杀的道路。但是在资本主义国家,这样的作品反而受到吹捧,甚至有人说自杀的人越多,说明这本书越有价值。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价值观是多么自私、残酷和荒唐!一个作家可以只为了自己的成名成家而不顾任何社会道德责任、甚至不惜剥夺读者的生命!”
读完这本书,忽然想起曾在网上与朋友争论的话题:真正的爱情究竟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于是忍不住想到用这本书中的故事做一个案例来分析一番,顺便也与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朋友们作一个交流探讨。感性派认为:真正的爱情是感性的,感性的爱情一旦上升为理性就不纯洁了,就变味了,所以“发乎情而止于礼”之类的观念对于他们来说几乎等同于爱情的枷锁,必欲除之而后快。理性派则认为:真正的爱情是理性的,爱情属于人类的一种比较高级的情感,缺乏理性的爱情只是一种肤浅的动物性的本能,而在处理感情时能不能做到“发乎情而止于礼”,正是区别人类的爱情和动物本能的重要标致之一。
还有一种爱情感性派甚至认为:“真正的爱情是说不清道不明的,爱就是爱了,没有任何理由,一旦可以说出具体的爱的理由,爱情就有功利性了,也就不纯洁了。”这样的爱情观之所以会得到流传,我想影视作品和流行歌曲功不可没。爱情真的是这样糊里糊涂吗?我们现在就来分析一下维特对绿蒂的爱情,看看这份让他甘愿献出年轻生命的爱情是说得清的还是说不清的。
维特第一次见到绿蒂是在她的家里,书中写到:
“正要进门,一幕我所见过的最动人的景象跳入我的眼帘。前厅是六个十一岁到两岁的孩子围拥着一位容貌可人的姑娘,她中等身材,穿一件简单的白色衣服,袖口和胸襟上系着粉红色的蝴蝶结。她手里攥着一个黑面包,根据周围孩子的年龄和胃口一块块切下来,均匀地分给他们……”
书中告诉我们,绿蒂是法官的长女,自从法官的妻子去世后,绿蒂接受了母亲的临终嘱托,像母亲一样照看八个幼小的弟妹,那时最小的弟弟才两个月。所以作者通过这个景象展示的不仅是绿蒂的外貌美,还有行为美和心灵美。所以这个景象顿时就让维特的“整个灵魂都停留在她的容貌、声调和举止上了。”
接着,维特又发现绿蒂喜欢读书,而且她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情趣和审美标准与自己的非常一致,彼此交谈是一见如故,然后接着发现绿蒂和他挑起舞来也非常优美、默契,连钢琴也弹得非常棒。最后发现绿蒂不但对自己的弟弟妹妹充满爱心关怀备至,还像天使一样去关怀那些贫穷的病人和临终的老人,陪同他们或度过病痛、或安然去世。这一切的一切使维特非常理性地得出一个结论:绿蒂是这世界上最完美无缺的最值得他爱的女人。书中是这样表达维特对绿蒂的判定的:
“她那么有灵性,却又那么纯朴;那么刚毅,却又那么善良;操持家务那么勤劳,而心灵又那么宁静。”
“在我心目中,她是神圣的。在他面前,一切欲念都消失了。在她身边的时候,我始终弄不清楚自己是怎么回事,似乎我已经神魂颠倒了。她有一支曲子,这是她以天使之力在钢琴上弹奏出来的,那么纯朴,那么才华出众!这是她心爱的歌,也是她的心声。她只要奏出第一个音符,困扰我的一切痛苦、混乱和郁闷就统统无影无踪了。”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维特不但对为什么爱绿蒂清清楚楚,就连处于爱情状态下的种种感觉也写得明明白白。所以我觉得,那种认为爱情是说不清道不明的观点,反应的并不是爱情的本质状态,而只是由于某些处于爱情状态下的人们缺乏充分表达的能力才使他们觉得说不清道不明,一旦相爱的人们都具备了充分的表达能力,爱情、没有表达不清的。
爱情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感性是基础,理性是深度,越是理性的爱情,越令人刻骨铭心。“发乎情而止于礼”不但是区别人类的感情和动物的本能的重要标致之一,往往也是区分甜蜜的爱情和痛苦的爱情的因素之一。当维特的爱情被控制在理性范围内的时,他感受到的是爱情的甜蜜和快乐,当他试图冲决理性的束缚时,他就感受到了痛苦和绝望。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
“我若不是呆子,我的生活本可以过得最好,最幸福。像我现在所处的困境,既优美,又让人心悦神怡,这是不易多得的。啊,只有我的心才能创造自己的幸福,这话说得对——我是这可爱的家庭的一员,老人爱我如子,孩子爱我如父,绿蒂也爱我!——在就是厚道的阿尔贝特,他没有以脾气怪嫡和举止无礼来打乱我的幸福,他待我以亲切的友情,在他心目中,除了绿蒂,我就是世上最亲爱的人了!——威廉,我们散步时彼此谈着绿蒂,真是一大乐事。要是听听我们的谈话,世界上再也找不出比此种关系更可笑的事了,然而我们却时常为此而泪下。”
如果我们把爱情比着高山流水,那么,理性就好比是大河的两岸,流水只有在两岸的规范下流淌,才会给大地带来幸福和快乐,流水也才可能流得更加长远直达大海。流水如果不受两岸的束缚,就只能给大地带来痛苦和灾难,也往往不可能流得太远就会消失,更无法到达大海。
维特对绿蒂的爱情可以说是在理性基础上的激情,他越是理解他爱她的理由,越是被她所吸引,他越是被她所吸引,越是知道不应该爱她。如果这时候理性能够战胜感性,原本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结局。遗憾的是被激情烧毁了理性堤岸的维特终于选择了吞枪自杀的下策。
他杀死了他自己,也等于从精神上杀死了他所爱的绿蒂和阿尔贝特,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血的警示:不受理性束缚的爱情是多么可悲和可怕。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读后感篇二
即使是再浮躁的年代,我们也不能少了做梦的理想,这个理想是关于"文学",我们是孤单的一群,我们又是各有主见的一群,所以,更需要相互打量,用文学的理想相互打打招呼,无论是温暖或者是刺痛的。
也许接下来我所说的将是琐碎而繁杂的,又或者说是平庸而无聊的,更甚者有拾人牙慧之嫌,可是,它确确实实曾在我脑海中活跃喧嚣着,让我的思想陷入一种空前劳作的状态。读过《少年维特的烦恼》的人似乎都会明确的看到它爱情的主线,无可厚非,是爱情奏响了这本书的主旋律,让维特的烦恼触动每个少年心中对爱情的渴望和暗藏的情愫,让我们在其中找到自己可以寄托的影子。可是除了爱情,维特还是烦恼的,或者说维特从开篇到结束一直都是烦恼的,而遇见绿蒂,遇见这段无果的爱情,让他本不平静的内心更添波澜,这种烦恼是对人生的烦恼,对这个社会透析之后的无所寄托的烦恼。下面是我的感想,也许还是浅薄的,但希望它无伤大雅。
爱情是《维特》这本书的中心情节,而这部作品的巨大价值和魅力也来自于其中的爱情描写。在那些书信的字里行间都渗透着这份爱情带给维特的苦恼,压抑在心中无法宣泄,无法排解,得不到却也放不开的痛苦和挣扎。那份爱情如同沸腾的热血在他的体内叫嚣,这些我们是可以切切实实的感受到的。
但是,让维特痛苦忧伤的不只是爱情,让维特走向死亡的也不只是爱情,让这本薄薄的小书两年间在德国印刷了十六次的不只是爱情,经过多少年依然能引起读者内心共鸣的,也不只是爱情。其中掺杂着维特的人生。
人在慢慢成长的过程中要独立,而独立这个过程势必伴随着孤独,也许这就是人们对越长大越孤独无声赞同的原因。在现实中,我们作为独立的个体总会由孤独新生孤单,由孤单新生寂寞。一个孤独的灵魂需要一个恒定的伴侣来倾诉内心的喜怒哀乐,而有思想的人孤独会更甚,因为他会生出一种知音难求的想法,而维特正在此种行列中。
他有独特的观点,独立的性格,他游历四方,看透了资本主义世界中各阶级的明确界限,又不得不痛苦的看着人们在规定的阶级范围内小心翼翼的生活。他对资本主义世界中以钱、权至上的生活方式不屑一顾,却又不得不深陷其中。他曾在信中说过这样的话:"最令我感到不快的是,侯爵经常人云亦云,高谈阔论,讲一些听到和读到的东西。再说,他之重视我的智慧和才气,也胜过重视我的心;殊不知我的心才是我唯一的骄傲,才是我的一切力量,一切幸福,一切痛苦以及一切一切的唯一源泉!唉,我知道的东西谁都可以知道,而我的心却为我所独有。"
这种时候他就会重温绿蒂的善解人意,并且想念他们之间的相谈甚欢。这种时候他内心充斥的不仅仅是他所感受到的爱情来敲门的美妙情感,更带着一种将现实世界失望苦闷转移寄托到爱情上的使命。我曾想像维特这样有着哲学思想的人应该会找到另外一种视角,比如说放弃这段爱情,正所谓天涯何处无芳草,可是他逃离了那个地方却逃离不了那个心中的影象,因为这时候的绿蒂不仅仅是他的爱情更是他的寄托,就像鲁迅说过的: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走。维特说:"一当我们失去了自主,便失去了一切,我有时甚至希望当个短工,以便清晨一觉醒来,对未来的一天有个目标,有个追求,有个希望。"他有要求改变现状的热望,可是他挣脱不开这如无形的网般密密缠绕的内心。
维特,彷如溺水的人,求生的欲望告诉他要攀上浮木,但现实总是清晰的摆在那里无法碰触,而脚踝上的水草在他每一次的挣扎中都要更紧的缠绕,无法挣脱,直至脱力,最后他的`悲剧似乎是无可避免的。不要说他为了殉情,多傻。其中掺杂着他的无力,对这个社会,对自己的内心都是无力的。他已经没有了寄托,人的精神支柱倒了之后,他该是多么不堪一击。他在信中这样写过:"我的生活缺少了酵母;使我深夜仍精神饱满,一大早就跳下床来的兴奋剂已不知抛到了何处。"
歌德自己也曾对《维特》做过评论:"幸运遭到阻挠,活动受到限制,愿望得不到满足,这些都不是一个特殊时代的,而是每个人都碰得着的不幸事件。假如一个人在他的生平不经过觉得《维特》就是为他自己写的那么一个阶段,那倒是很可惜了。"也许这就是维特烦恼的要义,是世界上每一个维特的烦恼。我们都曾维特过,都曾在我们的青春中留下过那些无法释放却也无法吞噬的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读后感篇三
我读了世界名著《少年维特的烦恼》,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人歌德,歌德是一位18——19世纪的伟大作家,据说歌德写这本书时才24岁,《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他的成名作。
故事里的主要人物有三个:少年维特、少女绿蒂和阿尔伯特。故事是这样的,少年维特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少女夏绿蒂,夏绿蒂使他如痴如醉,令他烦恼的是,夏绿蒂已经与阿尔伯特订婚。维特几乎想去自杀了结一生。
而阿尔伯特非常讨厌自杀的懦夫,厌恶自暴自弃的人,他以为维特在开玩笑。在种种烦恼下,维特选择了自杀,他借来阿尔伯特的手枪开枪自杀了。听到这个消息,绿蒂晕了过去,人们都为他深深惋惜。
维特重视自然真诚的感情,珍视他的“心”胜于一切,他同情因失恋而自杀的少女和犯罪的青年长工,蔑视宗教信条和法律道德,对冷漠的人非常不满。
这本书用书信体的方式,运用第一人称,让主人公与读者面对面地述说遭遇和感受,抒发自己的包袱与情怀。
这本书挺好的。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读后感篇四
一个人只有在又回到时原地时,才会痛心地承认自己的是真的迷路了。我辛辛苦苦地在生的原野上奔走,我以为我走的很远,我以为不久我将抵达,然而现实却把我摔回了原地。风从四面吹来,我却不知该往那哪儿走。
少年维特之烦恼,或许我们都曾有。深深地爱着一个永远不可能得到时的人而无法自拔,这实在是人世间莫大的悲哀,值得人们同情。不幸的是,维特又是一个感情极其丰富而又极其偏激的人,一旦爱上一个人便把整个世界给忘记了。他的心智为爱而生,也为爱而灭。在他预感又确认这份爱永远要这样痛苦下去时,他的精神彻底崩溃了,最后他平静地选择了死亡。我惊讶世间竟有些强烈地爱。爱一个人竟可以达到如些是程度。但可怜的维特,是多么值得我们同情啊!
一个人可能在爱时变得才智超人,也可能变成世上最笨的人。
《少年维特的烦恼》讲了一个叫维特的普通贵族青年在死亡前两年到死亡前给他的朋友威廉的信。维特出生在一个普通市民家庭,他聪明能干、思想丰富,又受到了当时革命的影响,使他个性解放、思想和情感十分自由。他厌倦城市生活,喜欢到大自然里去,他巴不得能在乡村或森林中建一座小屋,长久地住下去。他喜欢天真的儿童,因为他认世上只有儿童是无邪的。他还喜欢诗人荷马和莪相,因为他们都来自名间,而且作品也很贴近生活。后来,有一次在一次乡间舞会前,维特与他的舞伴和绿蒂的表姐一同乘车到乡间聚会地点,在途中维特从绿蒂的表姐那儿得知,她有一个很漂亮的表妹绿蒂,但她表妹早已定亲,千万不能迷上她。一开始维特对这并不在意,但见到了绿蒂后,维特不知怎么的,一下子就对绿蒂一见钟情了,而绿蒂也对维特产生了好感,还让他在她的弟弟面前喊了维特叫哥哥,以至在舞会上,绿蒂还和维特一起跳了舞。从那以后,维特就经常去绿蒂家,还和绿蒂的弟妹们的关系很好,他经常给绿蒂的弟妹们讲故事,而绿蒂的弟妹们也将维特当成他们的亲哥哥。可好景不长,一段时间后,绿蒂未来的丈夫阿尔伯特回来了。一开始,阿尔伯特对维特很好,他俩也像亲兄弟那样,形影不离、无所不谈。
可到了后来,外面就出现了维特暗恋绿蒂的消息,而阿尔伯特知道这些后也对维特渐渐冷淡起来,这也致使维到外地找了一份工作。他虽然在外地结识了博学多才的c伯爵和漂亮的b小姐,但因为世俗的观念,导致他不能和c伯爵及b小姐过多地交往。这致使他对绿蒂还是一片痴心。后来他因为工作无聊从而辞去了宫中的工作,又回到了乡间。但这时他再到绿蒂家的处境已经和原来截然不同了,阿尔伯特开始烦厌起维特来,而绿蒂又很信奉阿尔伯特,认为他的话话句句是对的,尽管这些话有些是对她没有的好处的,所以她也开始有些表面排斥维特。但维特依然痴心一片。这导致再后来阿尔伯特跟绿蒂再私下说叫她告诉维特以后尽可能少来他们家,尤其是最好在维特结婚后再来。于是在12月20日绿蒂告诉维特圣诞节前不要再来她家。
但过了两天,维特有来她家找她,还给绿蒂念了自己翻译的莪相的诗歌,这导致最后他俩都哭了,而维特也乘机抱住了绿蒂。在绿蒂不断请求后才放开,气得绿蒂说,“维特,你以后在要别想见到我了”后,维特就彻底绝望了,他向绿蒂说了永别后就走了。圣诞节前夜,维特留下遗书,就以背叛基督教教规的自杀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当第二天上午仆人发现维特已经奄奄一息时,他已没法救治了,当这件事被绿蒂知道后,她当场昏倒,毕竟,一个能给他许多快乐的人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去了。而维特的葬礼由于他违反了基督教教规,所以没有任何教士给他送葬,只有他的总管和几个儿子来了,甚至连阿尔伯特也因为当心绿蒂的生命也没来为维特送葬。
的确,在封建社会中人会受到这个那个的限制,而且由于人们的世俗观念。导致许多地位高的人歧视地位低的人,甚至可以将地位低的人的生命和行动自由掌握在自己手中。还有许多人一生下来或很小就已经被父母定了夫妻,指定了某某做某某的丈夫或妻子。这导致许多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这也致使许多人因为得不到幸福的爱情从而自杀或者杀掉他的晴敌,而最终结果要么就是流落到海角天涯,要么就悲伤的死去,可谓是死不暝目。而这些事情对于婚姻相对自由的现代人真是难以想象的,所以许多现代人会在未接触到维特那段历史前对维特自杀的举动很不理解。而当苏联和我国的红军在打仗时之所以得到如此多的群众的支持也是因为他们是来解放人民,让人民当家作主,让那些没完没了的封建制度全部消失。且最近我在一篇资料文献中看到中国末代皇帝溥仪之所以最终做了一个普通的中国公民,其中的一个原因也是说他已厌烦了那无聊的封建规矩了。
我对维特的自杀这种行为也不太赞同。因为自杀毕竟是一种对个人的生命和对一些你的亲戚朋友的情感的一种极不负责。就比如说维特,他一自杀可能能摆脱自己的烦恼;但他却会使他的朋友,比如说给绿蒂造成不可抹灭的精神阴影,这是十分恐怖的。就像我国名间的一句俗话那样,好死不如赖活。因为只要你活着,就会有目标追求,可能一些你认为实现不了的目标经过你的努力后实现了,而死了你却永远不能了。
当然,现代社会比歌德所在的那个时代的社会开放民主多了。所以我们更不能像维特那样悲观,毕竟这个是可以接纳任何地位的人的。只要努力,就迟早有机会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我们应该更加乐观,在各个好的方面努力再努力,争取使我们这个社会更加开放,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读后感篇五
维特的日记中,开始几天的几句话让我很有共鸣,也认识到他是个很单纯的人,一个有思想的人。他在1777年5月4日的日记中写到:“我不会再像往常那样反复咀嚼命运赐予我们的点滴不幸了;我要享受眼前,过去的事据让它过去吧。”可见,他对自己的人生是有过思考的,也是有理性的认识的。让人感觉不到像这样的能认识到这一点人生哲学的人居然会最后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句话也让我想起泰戈尔的一句话: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你也错过群星了。说的很值得品味,尤其是在在遇到一些不幸(自认为的)时。
在他后几天的日记中都有记载他十分向往大自然,愿意居住在小镇上;厌倦都市喧嚣、嘈杂。他一直在想象自己“躺在涓涓溪流旁,倒卧在深草里,贴近地面,观赏千姿百态、形状迥异的细草”,“门前便是一泓清泉,泉上有短墙护围,高耸的树木遍布四周,绿荫如盖,清爽宜人”,一直在憧憬那种田园式的理想化了的生活。他认为唯一能使他的心灵获得平静的,就是小镇周围的优美动人的自然风光。在小镇居住的那段日子里,他常常流连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忘记时间、忘记了自己以及周遭的一切。他常躺在淙淙流泻的小溪旁那高高的草丛中,仔细观察泥土中千差万别的小草和种各样的小昆虫,用心聆听大自然万物所发出的天籁之音。只有在这时,在与大自然接近的过程之中,他才感到喜悦、幸福和平静。维特深感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笨拙,他想画下眼前的景色,却觉得自己失去了绘画的能力,“一笔也画不出来”。在维特给好友威廉的一封信中这样写到:“今后唯独以自然为本。只有自然才无限丰富,只有自然才造就大艺术家……所有的规则(别人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偏偏破坏了对自然的真实感受以及对自然的真切表现!”由此可见维特的思想和智慧闪烁着崇尚自然的质朴光泽。他敢于冲破旧有的艺术观念的束缚,从对生活的细致体察中体味艺术的真谛。
维特没有任何世俗的等级偏见。作为一个出身于中上阶层的人,他并没有盲从社会时尚,像这个阶层的其他人那样,对下层普通老百姓采取冷淡而疏远的态度,更不会以恩赐者的身份去对待他们。他对于“此地贫贱百姓”最初的粗鲁和敷衍,报以宽容、理解的态度。最后在真诚的打动下,他终于被他们接受,还帮助一个年轻女仆把水罐放到头顶。
我感觉,绿蒂在作品中不仅仅是维特钟情的一位妙龄少女,而实际上是维特生活、社会理想化的化身,是真、善、美的代表。在最后她选择离维特远去,则暗示了美的失落和维特梦想的破灭。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读后感篇六
又是一个月,一本两百页左右的小书,我竟然花了一个月,其实今天一下午就看完了一百页,实际算来一天就可以把它看完小配硬生生用了一个月,该打!
少年维特有烦恼,小配也有烦恼。可是我们二者的烦恼不是同一种烦恼,维特为爱而烦恼,小配为学业而烦恼,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小配和维特之间是有共鸣的。
这本书是德国大文豪歌德写的,小配是个“文盲”,有一阵子竟然分不清雨果和歌德。歌德大文豪有一句被当代高中生无数次引用进作文里的名言:“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可以看出,歌德大文豪是个乐观的人。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部书信体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十八世纪的法国青年维特在一场聚会中与少女绿蒂相遇,并为她的聪慧、善良、开朗的性格、高尚的品格所折服而狂烈地爱上了她,不幸的是,此时的绿蒂已有未婚夫,他的爱情使他无望而烦恼。后来维特为了摆脱对绿蒂狂热的感情的纠缠,他主动离开绿蒂,去往公使馆担任秘书。可维特接受不了职场上的不公,腐朽,虚伪,最终还是愤而辞职,后维特在参加一位侯爵的宴席时与周遭众人照样还是格格不入,于是最终他回到绿蒂的身边。此时绿蒂已经与阿尔伯特结婚,他再也不能随时陪伴在她身边了,最终维特在内心一次又一次的煎熬中,对他与绿蒂的爱情绝望,对这个黑暗腐朽的社会失望,在绝望中饮弹而亡。
可惜啊,可惜。
书中的前言提到,维特是以歌德自身为原型的。歌德年轻时和维特一样在一场聚会上机缘巧合地认识了一个叫做夏绿蒂的姑娘,无奈夏绿蒂名花已有主,她的未婚夫与歌德很聊得来,后来因为夏绿蒂歌德和他还成为了好朋友,只可惜在爱情与友情面前,二人都选择了爱情。歌德依旧对夏绿蒂情根深种,后听从友人的劝告,离开了夏绿蒂。也许是因为诗人天性多情,歌德一生中对许多个女子有过爱慕之情,可他对夏绿蒂的爱慕确实最特别的。之所以写下这部作品,起因之一是因为他知道的一个同僚疯狂爱慕另一个同事的妻子,这个同僚叫做耶路撒冷,后因为流言,耶路撒冷不再被允许和同事的妻子见面,于是他出走谋职,最终因受不了官场的腐朽黑暗,最终自杀。
朱光潜先生曾说:“个人不能脱离一定的时代、社会和阶级而超然悬在真空里,歌德的看法,代表着西方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正开始流行的.个人至上的个人中心观点。”虽然歌德曾否认维特与时代有关,说维特的阴郁心理只缘于个人的特殊遭遇,但事实上,维特的“跟着情感走”、力求拥有广阔的个人自由空间、泛神论的观点和颓废轻生,这些特点都不是维特一个人拥有的,而是“狂飙突进”一代德国青年精神风貌的时代印记。
经典永流传,我认为当代中国也有着许许多多的“维特”。如今社会繁华,我国已全面步入小康,可在社会的各个地方,都有着许许多多囿于学习压力、职场压力、家庭压力、生活压力的青年们。这些年常常有曝出各种案件,诸如“高中生高考失利跳楼自杀”、“职场青年抑郁症跳楼自杀”、“某男子公司破产跳楼”的头条,可见,每个时代都有“维特”因走不出“烦恼”而结束自己的生命,面对这样令人痛惜的事实,我们该不该采取行动,去开导或者呵护身边有“烦恼”的人呢?我们心中的人道主义告诉我们要,可这并不能杜绝一切因“烦恼”而结束生命的惨案,除了重要的亲人、恋人与好友的开导,我们往往更需要的是自我的开导。在无数个“深夜网抑云时刻”,在无数个“emotionaldamage时刻”,在无数个低谷期,“当局者”仅仅靠他人的“救济”往往是不够的,“焕发新生”地度过这个艰难期最重要的还是学会“自渡”。
苦难不可避免,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有“世界已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的豁达,学会勇敢地自我排解,不囿于方寸之地,才能生活的更好。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读后感篇七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那个青衣黄裤的少年,用一把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欢迎阅读!
像是一种缘分与宿命,维特的故事在这个怪异的冬天走入我的生活,激起了我心中一阵阵的浅痛,让我对生命和爱情多了一点思考和理解。
突然发现,歌德和维特总会适时出现在我面前,以两个心理医师的身份向我娓娓讲述生活的真谛。
于是,深层的探寻和理性的追逐成为了我这个寒冬,这段生命的主旋律,悠悠回荡。
这本书分上下两卷。
上卷写维特少年时在村庄里自由幸福的生活,和他与夏绿蒂相遇、相识、相知、相处的过程,以及他对夏绿蒂深深的暗恋。
后来由于夏绿蒂已经与别人订婚,维特不想打搅他们的生活忍痛离开了故乡。
从此开始了下卷。
在下卷中,写了维特当公使时的生活,维特辞职回乡后,又开始与夏绿蒂交往,阿尔勃特觉察出了维特与夏绿蒂之间的暧昧的关系开始渐渐疏远维特,维特对夏绿蒂的爱更是日益加深,对于夏绿蒂不属于自己的事实更是陷入了极度的烦恼与悲痛之中,夏绿蒂觉察出了维特的忧愁,她渐渐发现自己也爱上了维特。
事情越来越纠结。
有份和抑郁渐渐深入到维特的心灵。
他的精神也日渐崩溃,他的身形也日渐枯萎,内心在一次又一次挣扎中也变得越来越混乱,最后心力憔悴。
内心的挣扎是他消耗了巨大的精力,因此他不再是个朝气蓬勃思维敏捷,聪明机智的人,而是变得焦躁易怒。
他的惆怅,他的迷乱,他的厌世使他产生了求死的念头。
也许只有这样选择才能让他自己找到人生的另一种出口方式。
他一在对自己说:“这绝对不是一种鲁莽偏激的行为,我要怀着美好的憧憬、怀着宁静的心情,用最坚毅的态度来完成它。”
在维特准备自杀,生命最后的那段日子,他给夏绿蒂写了很多信。
“在晴朗的夏日午后,当你站在山头眺望远方优美的景致时,请想念我啊,因为那里是我最喜欢徜徉的地方;在夕阳余晖之时,在轻风吹拂小草的地方,请寻觅我的墓石呵,看看我坟墓上的野草是如何在夕阳余晖下瑟缩、飘摇。”
夏绿蒂逐渐发现自己如此挚爱着他。
在两人最后的一次见面中,维特失去了控制力,而夏绿蒂也陷入了深情之中,“两人紧紧相拥在了一起,万分感伤地流下了眼泪。”“两人的脸越来越近,世界在他们的眼前消失了,一阵拥抱之后,维特将她搂在怀里,并且在他颤抖,微微呢喃的唇上洒下无数的狂吻。”维特的梦终于成真了!!!但一生只有这一次,维特求死的决心已定,他不愿破坏夏绿蒂和阿尔勃特的家庭。
维特在最后的一个晚上,给夏绿蒂写了最后一封信,“子弹已上膛。
时钟正巧了十二下,一切就这样吧。
夏绿蒂!祝你幸福!别了!永别了!我们来生再相见了!!”
有位邻居看到火花闪了一下,紧接着便听到一声枪响。
维特死时穿着自己最爱的装束:长筒皮靴、蓝色的燕尾服和黄色的背心。
当夏绿蒂听到这一噩耗时,昏倒过去,在维特出殡那天,夏绿蒂已是生命垂危了。
没有任何牧师为维特送葬,也没有人跟着灵柩诵经。
这样,故事就完了。
真的很悲痛。
维特的处境和心理我们从作者的描写中可以真切地体会到。
我相信读完之后,人们只有同情,没有人会表示鄙夷与不屑。
歌德在作品中全力投入了他对人类感情和心灵本性的真切关怀,认为人活在世上,就应该向维特那样敢爱敢恨;人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所爱而活着,他还要向浮士德那样,为追求自己灵魂的完整而活着。
“如果人们不用他们的想象力忙于回忆往昔的不幸,而是竭力忍受截然不同的现在,那么,这世间就会少了许多痛苦。”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昨天已经成为过去,明天是一个未知,而我们最重要的是今天。
我们从过去走到现在,或许我们的过去很不幸,风霜雪雨,路途坎坷,或许我们的过去阳光明媚,风和柳丽,我们所要珍惜的也是今天。
而我们常常对回忆中的痛苦念念不忘,耿耿于怀,背负着记忆的包袱无法释怀,忘记了最重要的不是铭记昨天的磨难,而是成就今天的自己,抓住即将流失的今天,奋力地拼搏,我们就不会对生活失望,对人生悲观,对生命不负责任,颓唐失落,痛苦不堪。
我们将拥有的是丰富精彩的每一天,是闪光的希望。
维特他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也明白了这个道理。
随着绿蒂闯入了他在小镇轻松曼妙的生活,他又清楚地明白了:使人心幸福的只有人心。
心中的感动长长地荡漾,并不是我从来不知道这个道理,而是因为它让我更加地确定地懂得了它,犹如漆黑夜中估计的一轮明月,点亮了夜行的路。
在我们地生活中,亲情,友情,爱情,每一种发自心底的感情都绚丽了我们的生活。
同样,在社会中,那些受苦受难的人,需要我们的帮助,一句关心的问候,一个灿烂的微笑,只要是发自内心的都是一种无形的力量,都是温暖人心的源泉。
透过少年维特的眼睛,我们感受着人情冷暖:贵族们的傲慢,劳苦大众的艰辛。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这句话曾感动过无数怀揣着激情和梦想的少男少女,当然,也包括我。
而今看来,却有一种杀人的嫌疑。
其实,爱情本不用这样偏激地去理解。
“爱情是上帝留给人间最难读的天书,失恋,不过是一篇读后感而已。”有缘的爱情若存在,那么,做一对痴情的男女又有何妨?无缘的爱情里,两个人各是一条直线,彼此相交在对方的生命里,每一个交点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交点之后,两条线越行越远,故事也就此结束。
这交点,便是无数璀璨的回忆,刻在心中,便是一辈子的美好。
生活,本不该这样。
爱情,本是生命的丰富和延伸,把它作为结束生命的理由,本不是生活所希望的。
看淡不属于自己的爱情,便是善待爱情。
年轻,本来就是痛苦,因为年轻的心就像是水晶做的,虽晶莹美丽,却脆弱易碎;因为年轻的心就像是未成型的珍珠一般,总忍受着巨痛。
生活,本该就有无数的起伏跌宕,潮起潮落,花开花谢,沧来桑往,但没有一种苦难可以让人放弃活着的权利。
或者,活着,其实就是一种幸福,而死亡,只能留下更多人的痛苦。
醒来或睡去,享乐或磨难,咀嚼起来有滋有味。
一旦死去,便什么都没有了。
时间老人把你一点一点地腐烂,你却毫无知觉。
本是少年,本该拥有纯色的年代,假使有了自杀的勇气,怎会没有生活的勇气?
生活,本不该这样。
人啊,一辈子都该明白,生活着,是美好的。
对于可怜的维特,我该有的也只是同情和遗憾了。
可喜的是,作者在书的结尾暗示,绿蒂会陪伴维特而去。
希望在那不知名的地方,如果真有那个地方——我们称为天堂的世界,他们会过着幸福的,天使般的生活吧!
只是想告诉所有的人:生活中,不是谁离开了谁就无法生活。
生活是自己的,即使孤独,即使疲惫,不能丧失的是对生命和自然的感受。
生活,本该这样。
“爱情的珍贵性,是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少年维特之烦恼》篇幅不长,情节也并不复杂曲折,主要角色只有维特和绿蒂两个人,全书以主人翁维特不幸的恋爱经历和在社会上处处遇到挫折这一根线索连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小说。
它的情节是这样的:维特是一个能诗善画,热爱自然的青年,他在一个繁花盛开的春天来到一个僻静的山村。
青山幽谷,晨曦暮霭,村童幼女,无不引起他的兴趣,他面对自然美景,吟诗绘画,怡然自得,流连忘返。
这时,他的心境是平静的,但是这种平静的心静并没有保多久。
在一次舞会上,他认识了一位年轻活泼的姑娘绿蒂,对他一见倾心,以后他常到她的家里去,和她在一起,他觉得好似到了天堂一样。
科室绿蒂已经订婚,她忠实于订婚时的盟誓,不能把爱情献给维特,维特失望极了。
他尝到了恋爱的苦药,欢乐变成了烦恼,他只得告别了绿蒂,告别了这难忘的山村。
过后,他进了一个公馆当秘书,但是官场上的腐朽,虚伪、倾轧、嫉妒,使他忍受不了,在多次碰壁后,他离开这腐朽的社会,回到原先的山村。
那儿景物依旧,但人事全非,绿蒂已经结婚了,善良的村民一个个惨遭不幸。
他既憎恶腐朽的社会,渴望的爱情又成为泡影,使他受不了一连串的打击,在隆冬的季节里,他唱着奥西恩的悲歌,留下令人不忍卒读的遗书,用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部小说表现了知识分子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反抗和个性解放的要求。
一本好书需要一个懂书的人来欣赏。
书是人类的朋友,书是所有知识的源泉,书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我有幸读到一本好书《少年维特的烦恼》,真让我受意非浅,终身难忘呀!
《少年维特的烦恼》记叙的是:维特只身一人来到瓦尔海姆,认识了天使般美丽纯洁的少女夏绿帝,并对她一件倾心。
可绿帝已经与阿尔伯特定了婚。
维特他很矛盾,于是便去了很远的地方。
回来时,绿帝很开心,可维特依然放不下这段感情,最后举枪自杀。
少年维特的经历是坎坷的,可他也遇到了自己爱的人,我不禁为他而感动。
同时,维特也是一个重情意的好人,他不想让绿帝难过,有不想失去一段来之不易的友情,最后他居然舍弃自己,成全他人。
维特太伟大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情义两全,才能解脱痛苦。
其实,作为一个人,一个高级动物,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不应该成为冷血动物。
认的心是热的,都是有感觉的。
遇到困难的人应该伸手解救他们,不能鄙视他们,抬高自己。
就像维特一样舍己为人,可维特也不应该想不开,因为世界是奇妙的,在这个地方失去的,也许会在另一个地方得到。
请那些在绝望与痛苦的人们打开心结,不要想不开,应该感受大自然的奥妙,跟别人交朋友。
这就是我的感受,我对这本书的理解。
我知道这本书是在记叙一个人痛苦、坎坷的人生道路。
不过,即使我遇到困难,我也决不妥协,即使前面是高山峻岭,我也要翻过去,看到艳阳满晴天。
《少年维特之烦恼》作为歌德最重要的一部代表作,为我们述说了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
这部以歌德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在短短的四周之内就创作出来的书信体小说所产生的社会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在书中,歌德塑造了一个纯朴、善良、忧郁富有诗人气质的少年形象,从维特身上我们也不难发现我们年青时的影子,书中有些话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很多指导意义。
“唉,这人啊真是一种惯会自怨自责的怪物!而我,亲爱的朋友,我向你保证,我一定改弦更张,绝不再像已往那样,总把命运加给我们的一点儿痛苦拿来反复咀嚼回味;而要享受眼前,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
是的,好朋友,诚如你所说:人们要是不这么没完没了地运用想象力去唤昔日痛苦的回忆----上帝才知道为什么把人造成这个样子----,而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的话,人间的痛苦本来就会少一些的。”这一段揭示了人性的一些方面的本质。
人很容易自怨自责,喜欢咀嚼痛苦。
人生是个经历的过程,也是个积累的过程。
如果以经历生活的态度去生活,人生就会轻松许多。
成功是经历,失败也经历,赚钱是经历,赔钱也是经历,兴高采烈是经历,垂死挣扎也是经历,家庭和睦是经历,众叛亲离也是经历。
每个人只能有自己的经历,谁也不能替代谁。
但生活同时也是积累的过程,今天的你是过去的积累。
人们都喜欢快乐,都不喜欢痛苦。
然而快乐就像酒一样,容易挥发,而痛苦就像水一样,不容易挥发。
为什么快乐容易过去而痛苦会伴随人很长的时间呢?这就要看人为什么会快乐,人为什么会痛苦。
人得到能满足自己愿望的东西或碰上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时会快乐。
找到满意的对象、得到钱物、得到职位、吃到美味、欣赏到美妙的音乐等都会使人快乐。
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快乐的基本特性是得到。
人们失去或者得不到能满足自己愿望的东西或者碰上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时会痛苦。
失去钱物、与人争吵、受人误解、考试失败、身体不适等都会使人痛苦。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痛苦是与失去和得不到紧密相连的。
人们得到之后就会习惯于东西和财物带来的便利,会很快地变得麻木。
从心理上来讲,人们会将获得归因于他们的努力,因此心理很平衡。
而失去会给人原来习惯的生活带来不便。
当你拥有某样东西时,你可以选择不用,比如我们有很多东西,但使用得很少,因此你有选择,因此你不会痛苦。
当想使用某样东西而你没有它时,你就会痛苦。
很多人生活在过去,咀嚼失去的爱,回忆当日的辉煌,悔恨过去的错误,另一些人则憧憬未来的美好或担心未来的不确定性。
对于人来讲,真正有意义的就是现在,也就是歌德所说的眼前。
人永远只能和现在一起流失。
过去的永远失去,未来的变化无常,如果要想把握生活,要想提高你的幸福指数,歌德的建议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
我同情维特,但并不赞扬维特,维特爱上已经订婚的绿蒂,他痛不欲生,原来一切让他热爱激动,欣喜若狂的事情再也不能赐给他激情和快乐,当他下决心离开绿蒂后,他到社会上供职,聪明才智却得不到施展,社会上那些拘泥刻板的庸人个个精神贫乏,空虚无聊,虚伪奸诈,尔虞我诈,一心追逐地位,维特很伤心和失望,他又回到了绿蒂身边,当受到绿蒂的拒绝后,他开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想维特的烦恼不只是维特自己的烦恼,也不只是如评论家所说是十八世纪德国的现状,维特的烦恼是人性的体现,人不论贫富,不论地位的高低,不论哪个时代,人的烦恼都是一样的,放眼看去,社会上龌龊重生,道德沦丧,人之恶又何时随着社会的推进,年轮的增长而改进,每一个年青人,纯洁善良的心在成长过程中必遭伤害,有的人受到伤害后流于庸俗,有的人宁折不弯,有的人避世独立等等,回顾一下自己的青年时代,自己都会哑然失笑,年青时的自己是多么稚嫩,对事情是多么较真,对的绝不允许说错,眼里揉不下沙子,因为这受过多少委屈,吃过多少苦头,留下过多少眼泪?现在我崇尚陶渊明,我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话不投机半句多,对于一些丑恶厌烦的事,我就抛开去,不给他们发挥的市场,我去做我喜欢的事情,世界之大,自然之美,文化之深蕴,处处有我寄托情思之处,何必纠缠于丑恶世俗之中?人生苦短,维特如果能如歌德一样把烦恼倾泻于写作,歌德就是重生后的维特了!
本书从多处反映出作者对贵族阶级和庸俗的市民的厌恶,对自由人性的追求,带有强烈的时代精神,这也是启蒙运动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但这些放在如此强烈的爱情边上,就像明月旁边的星星,失去了原有的光彩。
这是只有青年才有的爱情,无所顾忌的爱情。
如果说夏绿蒂一开始还带着一丝理智,妄图拒绝维特的攻击的话,那么最后当她听到维特疯狂的倾诉时,她简直对来势汹涌的爱情毫无招架之力,她彻底陷落了。
从另一意义上来说,维特的死也是一种无可避免的结果。
因为即使没有礼教等这么许多方面的阻挠,这么猛烈的爱情,经过时间的冲洗,也难保周全。
所以维特的死,也是一朵娇艳的玫瑰凋零,只有经过采制,香气才能久存不散。
歌德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把这段爱情在最美丽的时候定格成了永恒,这才有了这部书的不朽。
这也是这部书吸引我之处。
在这部书里,歌德用诗一样的语言谱写了一首不可能存在的爱情叹歌。
书的体裁也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书信体读来更有真实感,更利于感情的宣泄。
故事时间跨度不大,但情感跨度却非常大,这是作者独到之处。
其中涵盖了主人公从倾慕到陷入热恋再到以死殉情的全部心理历程。
这本书带着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从表现形式来看,这部小说受了一度在德国很流行的英国理查生的小说和卢梭的《新爱洛绮丝》的影响;但从气势上来说,不免输于《悲惨世界》等宏篇巨制。
精彩的语言描述,华丽的修辞运用,紧凑的故事情节很快弥补了不足之处,使整本书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这是一部激情澎湃的爱情长诗,让你为之心动,为之陶醉,虽然人世间还存在欺骗与罪恶,但歌德为我们带来了一个纯净的爱的世界,一片未被开发的土地。
合上书,心中久久无法平静,作者创造了“维特”,引起了我的共鸣,这是表达年轻人心声的一部伟大作品,希望也有一个人能够为我指引前进的方向。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读后感篇八
结尾,维特自杀了,我对启蒙主义新人的理解不深刻,对于维特以这种方式告别生活的举动不是很理解,只是表示一种震撼和同情。他们在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选择了死亡,选择了逃避,他们用死来宣告自己的自由,这是一种果敢,是一种不服输的劲头,但这种劲头又显得那样无力。他们不敢脚踏大地,他们是泥足巨人,永远活在自己设想的环境中,这种环境只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梦醒人死,这就是他们的结局。不过,整部作品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对自然的描写,“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来到菩提树下,发现这儿十分僻静”,这种感觉我很熟悉,这是一种回家的感觉。
向往自然,在有自然的地方走走一直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家在农村,每次回家我都会独自一人绕着田埂走来走去,呼吸着田野里清新的气息。读高中时也一样,学校在淮河岸边,河两岸种了很多树,像迷宫一样,这就成了我周末放松休闲的去处,一个人走着,一直走着,很悠闲地走,看看风景,欣赏一下阳光,什么都不用想,很是惬意。可是这种生活已离我越来越远,读到“在树荫下喝我的咖啡,读我的荷马”时,不自觉就想起了我曾有过的生活。当然,我对自然的理解不深刻,我只是在自然中放松自己,而维特却是试图在自然中抹去社会本性,释放自然本性,回归到人精神的原始本真状态,追求真正的个人自由,这种追求要崇高的多,也困难的多。
但自然的能量是巨大的,“唯有自然是无限丰富的,唯有自然才能够造就伟大的艺术家。”他们希望在自然中寻求到这种状态,所以他们关注自然,向往自然。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读后感篇九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德国的代表作之一,是一本书信体小说,以维特写给朋友的书信展开的整个故事,人物内心情感丰富,整个小说类似于人物的自白,维特是一个成长于良好家庭的多才多艺的青年,他善于作诗绘画热爱美好的大自然,但性情敏感多愁向往自由,平等的生活,希望从事一些有实际意义的工作,但周围的社会却充满登记的偏见和鄙陋习气,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蓝本不仅传达了欧洲从古老的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
由于一些原因,维特告别了家人和好友来到了瓦尔海姆,一个风景宜人的偏僻山村,他在这里心情感到很雀跃,他说:“我想不出是什么让我周遭的一切变得犹如伊甸园般引人入胜,是这里有迷惑人的精灵在游荡,还是我心里有温馨,美妙的奇思异想?”他还说:“我真想变作金甲虫,飞翔在花香满盈的天空中,尽情摄取种种养分。”
没过多久:“维特去加乡村舞会认识了绿蒂并对她一见钟情,他欣赏绿蒂她那双乌黑的眸子”她那生动的朱唇和魅力四射的面孔把我整个灵魂都吸引住了,我完全沉醉在她言辞的精辟的底蕴之中,往往连她所用的词都没听见,在舞会上,维特和绿蒂跳起了华尔兹。
他说:我的臂弯中竟拥着这样一个可爱的尤物,带着她像清风一样肆意旋转,周围的一切似乎都消失静止,她的整个身体非常和谐,她是那么的潇洒自在,飘逸灵动。
可是绿蒂已同阿尔贝特订婚,爱情上的挫折使维特悲痛欲绝,维特又因同封建社会格格不入而感到前途无望在万般无奈的痛苦中他选择了吞枪自杀,这是他对令人窒息的社会孤独而消极的抗议,这也给了我们血的教训:不受理性束缚的爱情多么可怕。
如果理性能够战胜感情,原本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结尾,缺乏理性的爱情只是一种肤浅的动物性的本能。
小说中维特反对抱怨,强调享受当下的幸福,“我们要是不那么钻牛角尖,不那么执着地去追忆不堪回首的往事而是更愿意去思考如何对现在的境遇安然待之,那么人就会减少很多痛苦。”
维特还说过:“人身上的坏脾气是种罪过,是我平生最恨的。”恶劣的情绪既害自己又害亲人。
小说中还发表了一些对人生的看法:“世上的事归根到底还不统统都是毫无价值的鸡毛蒜皮的小事,一个人如果只是因为别人而拼命追名逐利而没有他自己的激情,没有他自己的需要,那么,此人便是傻瓜。”
在生活中,我们无论遇到什么烦恼,什么挫折,都不能像维特一样选择逃避,人生的道路不可能都是平地,不可能都布满鸟语花香,我们绝不能因为跌倒了就害怕再次跌倒而放弃成功的希望,生活中我们无法回避挫折,只能面对。正如林清玄所言:不能在爱里受伤就不再爱。
鲁迅先生也曾说过: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重要的是在挫折中坚持到底,永不言弃直至击败挫折,永不言弃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顽强的精神,永不言弃的人总会胜利。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读后感篇十
近日,借着假期的闲暇,我阅读了德国作家歌德的着作《少年维特之烦恼》。闭上眼,主人公维特的形象立刻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想着维特的故事,不禁使我思绪万千,心中有太多的话儿想告诉这位悲情的少年。
《少年维特的烦恼》讲述的是一位才华横溢、热爱自然的青年维特独自一人到青山幽谷、晨曦暮露的小山村,他尽情地沉醉于这梦幻般的自然景色中,怡然自得。这种惬意的日子没过多久,维特在一次舞会上认识了一位年轻美貌的姑娘绿蒂,并深深地爱上了她。可谁也没想到绿蒂竟然已经订婚了,她的忠诚使她无法将自己的爱情献给维特。这无疑是给热恋中的维特一个沉重的打击,一系列的烦恼也随之而来,他只好告别绿蒂,不舍地离开了。
歌德描写了维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在抒情和议论中真切、详尽地展示了维持思想感情的变化,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对封建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了揭露和批评,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
看完了这本书后,我很同情维特,也很理解他为何如此烦恼。但同时,我也懂得了一个道理:在生活中,我们无论遇到了什么烦恼,什么挫折,都不能像维特一样选择逃避,人生的道路不可能都是平地,不可能都布满鸟语花香,我们绝不能跌一跤就说没路好走,就放弃。生活中,我们无法回避挫折,只能面对。重要的是在挫折中能坚持到底,永不言弃,直至击败挫折。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读后感篇十一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我很早就想读的一本书,种种原因耽搁到现在,终于在这段稍微闲暇的时间里再度拾起。这本书是德国著名作家歌德所著,此书用日记和书信体的形式,披露维特的内心世界,抒发苦闷的心理和速惆的情感。
此书最让我欣赏的是维特对自己情感细腻的表达,我想只要是谈过恋爱的人们都能体会到维特的情感,在读的时候,我为维特和绿蒂在一起度过开心的时光而高兴,为他不能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难过,但更多的是对维特的怜惜和同情。我想从主要人物一一分析。
绿蒂,我想她是爱维特的,只是困于自己的婚姻,如果没有阿尔伯特,我想她会和维特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可是现实就是那么的残忍,绿蒂也有她的无奈,维特只能算是她的知己吧,忠于自己的丈夫这是值得赞赏的,对于维特最后的自杀,我想绿蒂也会心痛致死吧,这是她不愿看到的结局,他希望维特能找自己的真爱和幸福,可维特的幸福就是她啊,哎,无奈......
阿尔伯特,绿蒂的丈夫,维特的好朋友。在知道自己的朋友喜欢自己的老婆时,还能对朋友如此的体贴,不得不说他的大度。但当维特再次回来时,阿尔伯特对维特频繁的访问绿蒂而生气,我想这是一个正常人该有的反应吧,我们不应该职责他的无情,毕竟他才是绿蒂的丈夫。
对于文章中出现的其他的人物,我想都是为了衬托维特的情感。总之,这本书让我很感慨,我被书里的情感描述折服,好书需要细细品,隔段时间再次品读,我想应该是另一种感受。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读后感篇十二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读歌德的代表作《少年维特的烦恼》时,我的理解是很肤浅的,只觉得少年维特的人生走得太匆忙,太短暂了,感到非常的惋惜。有一天,我偶然看到九零后诗人王尧在中国人民大学跳楼身亡的消息,我很震撼。他是一名大二的学生,他的纵身一跃,老师、家人和所有关心他的人会有多么的伤心啊。
后来我了解到,像少年维特一样因心结没有打开或是承受不了现实的身心压力和痛苦走向极端的人还不在少数,不仅有少年,还有中年和老年前辈。在中国屈原是跳汨罗江而去的先驱,他的爱国情怀众所皆知。在近现代,中国的有王国维、老舍、邓拓、远千里、傅雷夫妇、杨朔、徐迟等前辈大家,也有像海子、顾城、戈麦、张纯如、殷谦、卧夫这样的后辈新人。戈麦是一位东北的小伙子,是一位向往江南的`细腻诗人,在一个安静的夜晚,自沉在当年王国维大师溺亡的万泉河中,时年二十四岁;卧夫是一位喜爱海子的诗人,在海子卧轨山海关附近二十五年后也追随他的脚步而去,但人们发现他的时候,他的灵魂已经与北京怀柔的大山融为一体了。
在外国的名人中,大作家川端康成得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他欣喜若狂,四年后的一天嘴中含上了煤气管。除了川端康成,还有梵高、莫泊桑、海明威、杰克?伦敦等大家名人,都没有走出人生的烦恼,用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也是最让人不愿意看到的方式摆脱了他们的烦恼。歌德曾经对他一个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说:“你要想成为一个强者,就要跟各种各样的人保持接触,这样才可以去研究和了解他们的一切特点,而且不要向他们寻求同情与共鸣,这样才可以和任何人打交道,你的内心将会永远保持强大。”歌德不愧是歌德,当年法国皇帝拿破仑都是一边看他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一边行军打仗的。他的学生听了老师的忠告,心理也开始变得很健康。
当我们读海子的作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时候,谁会想到:“从明天起要做个幸福的人”是他的人生绝唱,他的不同凡响的灵性之光也戛然而止;当我们读到顾城的作品《一代人》的时候,谁会想到:“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寻找光明”是他自己的人生找不到了光明,他的天才也在新西兰怀希基岛的山上随同那把斧子和绳子,就像是当年的崇祯皇帝一样挂在了异国他乡,失去了光明。海子,你若有灵,你还记得你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吗?“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温暖的名字。”读着这首诗,我仿佛看到了诗人背后有一个维特的影子。
我明白了,在人生中有奋斗、有希望、有追求,也难免会有迷茫和困惑,保持心理健康很重要。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读后感篇十三
维特的中,开始几天的几句话让我很有共鸣,也认识到他是个很单纯的人,一个有思想的人。他在1777年5月4日的日记中写到:“我不会再像往常那样反复咀嚼命运赐予我们的点滴不幸了;我要享受眼前,过去的事据让它过去吧。”可见,他对自己的人生是有过思考的,也是有理性的认识的。让人感觉不到像这样的能认识到这一点人生哲学的人居然会最后选择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这句话也让我想起泰戈尔的一句话:如果你因错过太阳而流泪,那你也错过群星了。说的很值得品味,尤其是在在遇到一些不幸(自认为的)时。
在他后几天的日记中都有记载他十分向往大自然,愿意居住在小镇上;厌倦都市喧嚣、嘈杂。他一直在想象自己“躺在涓涓溪流旁,倒卧在深草里,贴近地面,观赏千姿百态、形状迥异的细草”,“门前便是一泓清泉,泉上有短墙护围,高耸的树木遍布四周,绿荫如盖,清爽宜人”,一直在憧憬那种田园式的理想化了的生活。他认为唯一能使他的心灵获得平静的,就是小镇周围的优美动人的自然风光。在小镇居住的那段日子里,他常常流连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忘记时间、忘记了自己以及周遭的一切。他常躺在淙淙流泻的小溪旁那高高的草丛中,仔细观察泥土中千差万别的小草和种各样的小昆虫,用心聆听大自然万物所发出的天籁之音。只有在这时,在与大自然接近的过程之中,他才感到喜悦、幸福和平静。维特深感自己在大自然面前的笨拙,他想画下眼前的景色,却觉得自己失去了绘画的能力,“一笔也画不出来”。在维特给好友威廉的一封信中这样写到:“今后唯独以自然为本。只有自然才无限丰富,只有自然才造就大艺术家……所有的规则(别人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偏偏破坏了对自然的真实感受以及对自然的真切表现!”由此可见维特的思想和智慧闪烁着崇尚自然的质朴光泽。他敢于冲破旧有的艺术观念的束缚,从对生活的细致体察中体味艺术的真谛。
维特没有任何世俗的等级偏见。作为一个出身于中上阶层的人,他并没有盲从社会时尚,像这个阶层的其他人那样,对下层普通老百姓采取冷淡而疏远的态度,更不会以恩赐者的身份去对待他们。他对于“此地贫贱百姓”最初的粗鲁和敷衍,报以宽容、理解的态度。最后在真诚的打动下,他终于被他们接受,还帮助一个年轻女仆把水罐放到头顶。
我感觉,绿蒂在作品中不仅仅是维特钟情的一位妙龄少女,而实际上是维特生活、社会理想化的化身,是真、善、美的代表。在最后她选择离维特远去,则暗示了美的失落和维特梦想的破灭。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读后感篇十四
在这两个星期里,我看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这一本书。我不太喜欢这样的结局——维特自一杀了。
维特是一个恃才傲世的热血青年。他画画的技术异常高超。他搬到乡下以后,一切也过得不错。可是,自从他见到了绿蒂,他就对她一见钟情。可是自从他见到了阿尔贝特——绿蒂的丈夫以后,他便觉得他的每一天都变得神情恍惚,变得没意义了。他在最后,终因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便向阿尔贝特借了一槍一,自一杀了。
其实,我认为,维特本可以再靠自己的双手,自己的一切,来打拼出一片新的天地。可是,少年才俊的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他永远的倒在了那儿——那两棵菩提树之间。维特为什么要自一杀呢?这让我认识到了很多很多,我们面对许多事件,应该妥善处理,把压力化作动力,来面对这个事件,创造美好的未来,而不是整天垂头丧气,想自寻短见。这样不仅不会让自己失去下一次机会,而且会彻底得成为一个失败者。其实有无数个美好的明天在等着我们!
令我颇为震憾。虽然维特死了,但他一定会成为一颗闪亮的星星。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读后感篇十五
这本书在过去曾引发了“维特热”。许多人为维特热血的青春、至死不渝的爱而感动。我看完了整本书也有点恍惚,但我却并不觉得感动,或许因为这充斥着爱情的悲剧令我感到不值吧。
维特,一个清秀而瘦弱,敏感而矛盾的少年。面对这个世界他纯净的犹如一泓清水,所以在对绿蒂一见钟情时,他难以压抑的兴奋与喜悦便喷涌而出。他爱她,爱到无法自拔。他为她倾入了全部,包括身与心。他固执地认为“心胜于其他一切”,他感性,无视阿尔伯特理智冷静的劝告,在矛盾中行行复行行。
最后,悲剧还是发生了。他没有得到他心爱的人,于是疯狂的将自己的理想、青春、义无反顾的勇气以及生存的勇气毁于一旦。维特扳动了手枪,结束了自己,也结束了自己的烦恼。
在歌德看来,爱情是伟大的,人们可以为之生,为之死;同时爱情又是渺小的,它不过是承载了自我价值的实现。话点的很明了,如今却还有人将生命毁在一个“情”字上,自以为很潇洒,却给身边的人带来了不可磨灭的阴影。
温吞的生活容纳的了多少轰轰烈烈?幸福与爱不过是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打破头颅去争抢的看似美好,但却如流光易逝。青春是通往幸福路上的成长阶段,这段日子里,我们要学会的不是用过激的手段结束令人烦恼的生活,而是背负好行囊,摸索着,进步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曙光!
在小说中,不同于理智的绿蒂,维特更重视情感,他认为在爱情中,情感要胜过理智。所以在爱上绿蒂后,尽管明知绿蒂已是有夫之妇,但他还是放任自己的感情,让自己越陷越深,正如他自己所知道的:“我竟是这样睁着眼睛一步一步地陷进了眼前的尴尬境地!我对自己的处境一直看得清清楚楚,可行动却像个小孩似的。”但这并不是说维特没有理智。他也试图摆脱这种痛苦的三角关系,他强迫自己离开绿蒂并去了一个新的工作岗位。如果这时社会能给维特提供一个充分发展的机会,悲剧可能就不会发生了。
但社会上却到处充斥着虚荣无聊虚文俗礼的小市民,包括维特的领导公使也是个拘泥刻板,因循守旧的人,加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瞧不起像维特这样光有才华没有地位的人,这一切使维特彻底失望了,他又重新回到绿蒂的身边,在情感与理智的交锋中不堪心理重负,终于走上自杀的道路,酿成了悲剧,可见在当时社会背景下,视情感重于理智的人终究要失败。
《少年维持之烦恼》是年轻的歌德用自己的血和泪栽培出来的,充溢着一个处在德国“狂飙突进”时代青年人的爱和恨,对美妙生活的向往和对腐朽社会的控诉。小说中维特敢于为爱牺牲的精神,让这部作品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动人的小说。
我早已久仰这本书的盛名。有人说它是绝世佳作,也有人说它糟糕透顶。我拿起这本毁誉参半的书,当我刚读完前面一点,就被主人公维特的经历深深吸引了。
维特深深爱上了女孩绿蒂,但她早已名花有主。维特非常悲伤,想方设法地想多见绿蒂几面,绿蒂却为了夫妻和睦而拒绝了他的请求。最终,维特竟受不了思念的折磨,在最后见了绿蒂一面后自杀了!
我为因为他的消极的行为深深震惊,绿蒂也曾经说过:“这世界上难道就没有第二个少女使你倾心了吗?”是啊,大千世界,天涯何处无芳草?他为何不成为绿蒂的挚友?最后维特的选择,已无法逆转——弃世而去,带着无尽的思念和不甘。这是最坏的选择,不仅自己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还使他的亲友们悲痛欲绝。在他的眼里,生命就像飘然而落的树叶,在空中飘转,有的使人崇敬,有的使人不屑,最终还是会落地成泥,只不过飘下的时间有长有短而已。所以,他选择在落叶上添一块石头,更迅速地坠入泥土。但他并未完全理解生命的意义——创造。从小到大,每个人都会有意无意毁灭掉许多生命,从路边的野花到盘中的水果,从屋里的爬虫到桌上的菜肴。提前逝去,就辜负了所有奉献于你的事物!
“……我们只好面对现实,就像一个旅行者不得不翻越一座大山那样;倘若没有这座大山,道路自然短得多也好走得多;既然这座大山就挡在前面,那就只好翻越了!”
困难固然是可以困住许多人,但是,困难亦可以帮助许多人,让他们变得更坚强、更勇猛。
所以,朋友,面对现实吧,因为现实是无法改变的,一切美好的结局老天都是可以给你的,只是看你在追求的过程中有怎样的改变。
提起伟大的文学家歌德,我想没有人不会对他肃然起敬吧!这个一生追求自由、力争反抗、崇尚自然的人也曾经经受过感情的折磨——他喜欢上了他的朋友的妻子,也正是由此,他写出了这部举世瞩目的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而且,仅仅用了4个星期。
本小说是以书信的格式写的,着实是一大亮点,也是我所意想不到的。里面有许多值得人深思的东西,那我就一一品尝吧!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素材来自歌德的一段恋情。一次,歌德在表姨母举办的舞会上,遇见了一个叫夏绿蒂的女子,并一见钟情。但夏绿蒂已经有未婚夫,歌德得知后仍不放弃,努力追求,可是夏绿蒂是一个实际的女子,她最终选择了和未婚夫结婚。失恋的歌德就想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一部作品。
这年冬天,歌德的好朋友耶路撒冷自杀,这给歌德带来了创作上的灵感。不久,歌德又陷入一场和自己表妹的爱情中,但也因表妹有未婚夫,两人没能在一起。歌德想到了自杀,就在此时,歌德的灵魂已经和故事中的主人公融为一体,四个星期后,人类历史上最动人的爱情小说就诞生了。小说一出版就轰动了整个欧洲,痴情的读者捧着《少年维特之烦恼》哭泣,维特和绿蒂的服饰成了最时髦的打扮,成百上千的失恋青年男女自杀殉情。
《少年维特之烦恼》将主人公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于社会大背景中,揭露了封建等级偏见和个人守旧思想,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勇敢地喊出了那个时代的青年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实现人生价值的心声,具有进步的时代意义。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读后感篇十六
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名著,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歌德描写了维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在抒情和议论中真切、详尽地展示了维持思想感情的变化,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对封建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了揭露和批评,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看完了这本书后,我很同情维特,也很理解他为何如此烦恼。但同时,我也懂得了一个道理:在生活中,我们无论遇到了什么烦恼,什么挫折,都不能像维特一样选择逃避,人生的道路不可能都是平地,不可能都布满鸟语花香,我们绝不能跌一跤就说没路好走,就放弃.生活中,我们无法回避挫折,只能面对。重要的是在挫折中能坚持到底,永不言弃,直至击败挫折。还记得刘翔永不言弃的速度,中国女排永不言弃的顽强,爱迪生永不言弃的勇气吗?他们之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坚信挫折是人生的考验。
这一切都告诉我们,永不言弃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顽强精神,永不言弃的人总会胜利。永不言弃的人,看到的永远是希望;而轻易就放弃的人,等待他的后果只会是绝望。永不言弃的人,心中总会是一个乐观安适的心态;而轻易放弃的人,心绪烦恼万分,终日生活在困恼与悲观之中。永不言弃的人,往往会享受到胜利与成功给他带来的喜悦;而轻易就放弃的人,失败永远是他心中无法抹去的一道阴影。其实,死亡解决不了一切,它所能留下的是更多人的痛苦。只有努力战胜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失败,我们的生命才有意义和价值。即使最后我们还没有成功,但至少我们努力过、奋斗过!
努力,并不一定成功;但放弃,则一定会失败。坚持就是胜利,在最后一秒还未到来之前,结果永远是未知的,所以在困难面前我们应选择坚持奋斗,永不言弃,努力向成功的彼岸进发。
近日,借着假期的闲暇,我阅读了德国作家歌德的着作《少年维特之烦恼》。闭上眼,主人公维特的形象立刻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想着维特的故事,不禁使我思绪万千,心中有太多的话儿想告诉这位悲情的少年。
《少年维特的烦恼》讲述的是一位才华横溢、热爱自然的青年维特独自一人到青山幽谷、晨曦暮露的小山村,他尽情地沉醉于这梦幻般的自然景色中,怡然自得。这种惬意的日子没过多久,维特在一次舞会上认识了一位年轻美貌的姑娘绿蒂,并深深地爱上了她。可谁也没想到绿蒂竟然已经订婚了,她的忠诚使她无法将自己的爱情献给维特。这无疑是给热恋中的维特一个沉重的打击,一系列的烦恼也随之而来,他只好告别绿蒂,不舍地离开了。
歌德描写了维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在抒情和议论中真切、详尽地展示了维持思想感情的变化,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对封建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了揭露和批评,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
看完了这本书后,我很同情维特,也很理解他为何如此烦恼。但同时,我也懂得了一个道理:在生活中,我们无论遇到了什么烦恼,什么挫折,都不能像维特一样选择逃避,人生的道路不可能都是平地,不可能都布满鸟语花香,我们绝不能跌一跤就说没路好走,就放弃。生活中,我们无法回避挫折,只能面对。重要的是在挫折中能坚持到底,永不言弃,直至击败挫折。
所以我们要勇敢面对生活。维特,他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名著,上学的时候曾经读过,但似懂非懂。最近读了一遍又有一些体会。生活在18世纪的哥德之所以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是因为他洞悉了人性本身。书中有些话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有很多指导意义。
“唉,这人啊真是一种惯会自怨自责的怪物!而我,亲爱的朋友,我向你保证,我一定改弦更张,绝不再像已往那样,总把命运加给我们的一点儿痛苦拿来反复咀嚼回味;而要享受眼前,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是的,好朋友,诚如你所说:人们要是不这么没完没了地运用想象力去唤昔日痛苦的回忆----上帝才知道为什么把人造成这个样子----,而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的话,人间的痛苦本来就会少一些的。”
这一段揭示了人性的一些方面的本质。人很容易自怨自责,喜欢咀嚼痛苦。人生是个经历的过程,也是个积累的过程。如果以经历生活的态度去生活,人生就会轻松许多。成功是经历,失败也经历,赚钱是经历,赔钱也是经历,兴高采烈是经历,垂死挣扎也是经历,家庭和睦是经历,众叛亲离也是经历。每个人只能有自己的经历,谁也不能替代谁。但生活同时也是积累的过程,今天的你是过去的积累。人们都喜欢快乐,都不喜欢痛苦。然而快乐就像酒一样,容易挥发,而痛苦就像水一样,不容易挥发。
为什么快乐容易过去而痛苦会伴随人很长的时间呢?这就要看人为什么会快乐,人为什么会痛苦。人得到能满足自己愿望的东西或碰上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时会快乐。找到满意的对象、得到钱物、得到职位、吃到美味、欣赏到美妙的音乐等都会使人快乐。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快乐的基本特性是得到。人们失去或者得不到能满足自己愿望的东西或者碰上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时会痛苦。失去钱物、与人争吵、受人误解、考试失败、身体不适等都会使人痛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痛苦是与失去和得不到紧密相连的。人们得到之后就会习惯于东西和财物带来的便利,会很快地变得麻木。从心理上来讲,人们会将获得归因于他们的努力,因此心理很平衡。而失去会给人原来习惯的生活带来不便。当你拥有某样东西时,你可以选择不用,比如我们有很多东西,但使用得很少,因此你有选择,因此你不会痛苦。当想使用某样东西而你没有它时,你就会痛苦。
很多人生活在过去,咀嚼失去的爱,回忆当日的辉煌,悔恨过去的错误,另一些人则憧憬未来的美好或担心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人来讲,真正有意义的就是现在,也就是哥德所说的眼前。人永远只能和现在一起流失。过去的永远失去,未来的变化无常,如果要想把握生活,要想提高你的幸福指数,哥德的建议是: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读后感篇十七
其实我挺同情维特的,烦恼那么多,但我觉得他做的不够好,因为,困难是可以解决的,但他却没有勇敢去面对。死亡,或许可以让你放开,但却代表着你这辈子都永远触摸不到了幸福。记住,幸福是靠自己争取的,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轻易得来的幸福是不靠谱的。
只有努力战胜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失败,我们的生命才有意义和价值。即使最后本站还没有成功,但至少我们努力过、奋斗过!努力,并不一定成功;但放弃,则一定会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一句我认为很经典的话,这句话,总是让我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勇敢地去面对。看着那些迎刃而解的困难,我很开心,也很感谢这句话。生活,不就是由困难组成的嘛,解决了困难,就能更好的生活了。
坚持就是胜利,在最后一秒还未到来之前,结果永远是未知的,所以在困难面前我们应选择坚持奋斗,永不言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