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的安排教案(热门15篇)
编写教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教案中还应包含评价和反思环节,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提高教学效果。希望大家在教案编写和教学实践中,能够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星期日的安排教案篇一
中秋节的日期是9月27日星期天,农历八月十五。
20中秋节放假安排:年的中秋节正逢新历9月27号周日那天,由此2015年中秋节放假时间为:9月26日(星期六)、9月27日中秋节(星期天,法定节假日),共两天。
中秋为何只放2天假?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2015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一些网友对中秋放假安排表示“看不懂”,认为9月27日本来就是周日,中秋节只放周六和周日2天假,何谈中秋节放假?实际上,中秋节的那1天假期是在国庆假期中补休的。
按规定,如果假日适逢周六、周日,应当在工作日补假。去年的放假调借方案为,假日逢周六、周日时,在周一补休。但2015年的中秋节和国庆节相邻很近,如果在周一补休,即9月28日补休放假,则会出现先休3天再上2天班再放假的“折腾”或者国庆假期后连上9天班的情况。
2015年的放假安排将中秋节和国庆节假期作了综合考虑,将中秋那一天假期挪到国庆假期中补休。这样,国庆假期从10月1日至7日,共7天,然后10月8日和9日正常上班,接下来这个周末只需周六的10月10日上班,10月11日这个周日可以休息1天。
相关阅读:
中秋节象征:亲人的团圆、丰收、富足。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又称月夕、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
中秋节代表物:月亮、月饼、艾蒿、茱萸、灯谜、花灯。
星期日的安排教案篇二
1、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3、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与耐心倾听的意识,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教学分析。
在三年级下学期时,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加减法,在本册教材中,学生又学习了倍数与因数以及分数的再认识等,学生理解、掌握了这些知识后,则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本课时学习的重点是分数的混合运算,教材利用“星期日的安排”的故事情景,逐步引出分数的混合运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探究算式运算的过程,理解分数混合运算的基本方法。。
学生校学生状况分析:
本节课是分数加减法的第三课时,因为前面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应用异分母加减的知识,因此,大多数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
生:去爷爷奶奶家、去同学家、在家看书、看电视、看弟弟妹妹……。
师:老师通过一次调查了解到我们班同学星期日的活动安排,你想知道大家都在干什么吗?
生:(兴趣极浓,大声回答)想知道。
(评析:“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你想知道大家都在干什么吗?”这一话题的提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孩子们的表现欲望,为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活动一:学生独立感知问题情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观察到了什么?
2、活动二:引导参与,探究怎样列出算式。
师:同学们,如果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算式呢?现在就来试一试怎样列出算式。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生:我列出:1-3/8-1/6。
生:我列出:1-(3/8+1/6)。
(3)全班交流。围绕总数“1”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
师: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入运算。
(评析: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本题涉及的是分数中的剩余问题,其理解比整数要困难得多,首先把教学重点放在算式的讨论与交流上。)。
师:这个同学说得真好,我们今天这一节课就要来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3、活动三:自主探索,具体的运算过程。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生1:我选择了“1-3/8-1/6”的这一道题,计算过程是:
1-3/8-1/6。
=5/8-1/6。
=11/24。
=24/24-9/24-4/24。
=15/24-4/24。
=11/24。
生3:我选择了“1-(3/8+1/6)”的这一道题,计算过程是:
1-(3/8+1/6)。
=1-(9/24+4/24)。
=11/24。
生4:我也选择了“1-(3/8+1/6)”的这一道题,计算过程比他简单,是:
1-(3/8+1/6)。
=1-13/24。
=11/24。
……。
(3)小组讨论:这几种算法对吗?各有什么特点?
(4)全班交流。围绕运算过程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晰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理。
师: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主要有以下两种计算方法:一是先将所有的分数全部通分,再进行计算的;二是先根据需进行部分的通分。这两种方法哪种合适,则需要根据具体的算式特点来确定的。
(评析:学生通过计算、比较、讨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这样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计算方法,知道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联系和区别,在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们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实践运用,内化新知。
1、计算。
(出示试一试4道算式,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尤其是试一试的第2题。)。
2、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课本第69页的第2题,在解答本题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先作图,再进行解答。这样,容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出示练一练第69页的第3题,在学生完成填表后,可以组织讨论:“为什么行一段山路,山路的路程占总路程的几分之几与所行时间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会不同?”使学生明白客观条件的变化,其所花费的时间也将不同。同样,也可以讨论公路的路程占总路程的几分之几与所用时间几分之几的不同。)。
(四)总结。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那些数学知识?
生1:我学会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生2:我学会用多种方法计算。
……。
五、教学反思。
从本节课的设想到实践体会很多,最深切的是:
1、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个具体的“星期日的安排”,通过星期日三种形式的安排,引出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展开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转变了教师的角色。新课程认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告诉学生。如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通过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亲身体验到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交流中吸取其他同学的好方法。
六、教学评析: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运用分数计算的方法来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教师通过本班学生“星期日安排”情景,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教师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教师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独立计算、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具体的运算过程,教师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机械地记忆,而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中感悟,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通过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亲身体验到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交流中吸取其他同学的好方法。
星期日的安排教案篇三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人遇到一些需要运用分数计算的方法来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教师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更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每个学生在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中,都能获得成功体验,体会到学习数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教师通过本班学生“星期日的安排”的情境,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教师不仅让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教师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独立计算工、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具体的运算过程,教师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机械地记忆,而是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亲身体验到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交流中吸取其他同学的好方法。
星期日的安排教案篇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悟最深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运用分数计算的方法来解决的问题,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除了落实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外,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个具体的“星期日的安排”,通过星期日三种形式的安排,引出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展开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独立计算、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具体的运算过程,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机械地记忆,而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中感悟,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通过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亲身体验到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在交流中吸取其他同学的好方法。
星期日的安排教案篇五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受牧民幸福的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通过朗读感受牧民幸福的生活。
难点。
通过朗读感受牧民幸福的生活。
理解作者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件教具。
准备。
分课时。
第1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任务。
学案部分。
教案部分。
一、进入情境。
通过背景材料,初步感受牧区孩子的生活。
二、自读感悟。
1、自读诗歌,读通诗歌,
2、读诗后完成练习。
a读准下列词语:
哈萨克魁梧驭着吐出来鞭梢伊犁。
b、说一说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
哈萨克冬不拉。
c、这首诗一共有()个小节,可以分成()部分。
第()小节写的是:
第()小节写的是:
第()小节写的是:
d、这首诗的主人公是一个。
这首诗的题目是《马背小学》,读了诗,我知道了马背小学指的是。
一、课前参与。
了解牧区的生活:出示背景材料。
二、课上研讨。
1、自读诗歌,读通诗歌。
2、自学生字词。
3、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学案部分。
教案部分。
三、集体交流:
1、集体互助学习,交流自己的初读收获。
3、大声地把诗歌读给大学听。
2、我还知道了什么?
四、品读诗歌:
1、和同桌一块读一读这首诗,比一比,谁回答得问题更准确。
a品读第一部分,思考:牧区的孩子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生活得幸福吗?
带着这种的感情来读一读描写牧区孩子生活的小节。
b、品读第二部分,思考:小作者都有怎样的幻想?
从这些幻想中你知道了他们对未来的美好生活有怎样的向往呢?
五、小结。
六、小练笔。
写一首小诗,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童年印象最深刻的“学校”
指导朗读诗歌。
还知道了什么,指的是学生把诗歌内容的了解,不要求标准答案,只要说出自己从诗中获取的信息即可。
从幻想的内容,归纳到对生活的向往:美好,富足,现代化。
三、课后延伸。
提示:1、这里的学校指的是童年印象最深刻的,让你感受到快乐,和学会生活的地方,而不专指学习知识的学校。
2、可以写一写你在这里的快乐生活。
星期日的安排教案篇六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课开始时教师与学生的“星期日的安排”的聊谈中,让学生感到老师的亲近,营造了和谐的氛围,同时能做到“课始、曲已生”。同时,本课的教学中的“运算顺序”是放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教学的,让“单调的运算”焕发新的生命力,今天我深深地感受到运算不再是简单的运算,而是在充满“生活味”、“情境味”的氛围中进行,让整堂充满着人文气息。同时,考虑到学情问题,即学生由于进度的临时调整可能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能很牢固,所以我在“说信息”时加入了问8分之3的含义,进而突显整体“1”的内涵。
2、注重探究体现过程。
通过探讨,从情境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星期日的多种形式的安排,列出多种计算算式,引出了本课时需要解决的问题,重点围绕“怎么样运算?”展开了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这个情境的学习中,我们更为注重的学生的深入探究、注重学生的过程学习,这样深入实质的探究让“算理抽象”变得直观、易于接受,让“算法具体”呈现于我们面前。在今天的运算方式上呈现多种形式,(如列式时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算式。再如依次从左往右进行计算、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这是我感到最大的欣慰,因为这样就说明学生对于重点内容“怎么样运算?”有了深刻地认知。同时“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所以,我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例如具体的运算过程,教师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机械地记忆,而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中感悟,分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通过让学生独立计算、比较、讨论,亲身体验到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
星期日的安排教案篇七
人人有一件星期日的衣服,与平常那六天穿得不同。我的星期日衣服是旧布鞋、牛仔裤、烂衬衫与丈夫穿剩的一件破背心。
那是我的星期日衣服,脚踏车是星期日节比碰着有太阳的星期日,中午起来,洗一把脸,便会发觉,原来这样才要做人,原来做人毕竟有做人的趣味,原来生存有生存的意义。
星期日便是这样,星期日是美丽的星期日,星期日是可爱的。
可以仰望青天,可以放风筝,可以踏草地,这都是星斯日。
星期一到星期六只有()一些自以为是的老板、或是上司;只有一些西装笔挺,窄领带、大袖口钮的俗物。
星期日是灵魂苏醒的日子,回复本身了,很小很纯真的椽子,只是吃只是睡,或是脚踏车、草地。如果没有这个星期日分成七片的自己完全被发售了,对不起爸妈。留下一片,保存点儿良心,对自己好,对人也好。
全靠星期回了。
小时候半夜醒来,如果想起第二天是星期日,那会接下来在得特别甜、特别香的,由此可知这礼拜天,是何等漂亮。
现在星期天并不等于休息,现在的星期日等于太多的东西。等明年春天,如果没有什么人反对,可以拿星期日做一天“稀僻”。
摘自《看云的夜晚》湖南文艺出版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星期日的安排教案篇八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68的内容星期日的安排。
2、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本单元教学异分母加、减法以及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以及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本单元知识既是分数加、减运算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乘、除法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2、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3、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与耐心倾听的意识,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三、说学情。
本节课是分数加减法的第三课时,因为前面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应用异分母加减的知识,因此,大多数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四、设计理念。
1、注重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主动让学生参与。
2、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让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收获。
3、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五、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列出算式。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教材中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计算,再组织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的观察题、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计算、概括总结、检查的学习习惯。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
六、教学流程及设计说明(共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你想知道大家都在干什么吗?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教师通过本班学生星期日安排情景,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为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
第二个环节: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活动一:学生独立感知问题情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课件(星期日的安排情景图)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你观察到了什么?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个具体的星期日的安排,通过星期日三种形式的安排,引出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展开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活动二:引导参与,探究怎样列出算式。
师:同学们,如果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算式呢?现在就来试一试怎样列出算式。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提醒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入运算。围绕总数1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
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本题涉及的是分数中的剩余问题,其理解比整数要困难得多,首先把教学重点放在算式的讨论与交流上。分数问题中,单位1的确定是非常关键的知识点,也是课堂教学中应重点确定的问题,因此,适时为学生提醒单位1是本节课突破难点的关键点。
3、活动三:自主探索,具体的运算过程。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学生通过计算、比较、讨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这样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计算方法,知道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联系和区别,在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们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第三个环节:实践运用,内化新知。
1、计算(出示2道算式,先由学生独立计算,个别学生扮演,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时要注意运算顺序)。
2、解决实际问题(机动)(出示练一练第70页的第4题)。
第四环节:总结。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那些数学知识?
生1:我学会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生2:我学会用多种方法计算。
学会总结学习所得,是数学课的一项必要的技能训练项目,此处要有意识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本方法归纳出来,即:
1、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3、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4、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加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星期日的安排教案篇九
通过有层次的训练,达到交际的目的。从个人训练到两人合作,再到多想交流。
把你去过的地方、做的事情、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地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一听。
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我的'暑假生活”。
1、出示挂图:请同学们仔细看看插图,每幅图上都画有哪些人?他们都在干什么?
说些什么?是怎么做的?你还做过其他的事吗?
2、指名说一说(由同桌两个相互说一说)。
1、从四幅图中选一幅想一想,说给同学们听,也可以说自己暑假里做的事。
2、分小组交流。(引导孩子学会倾听)。
3、交流完毕,每个小组推选一名说的好的同学准备好内容,准备在班里发言。
1、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在小组里讲了自己或者暑假里做过的事,各组又选出了讲的好的同学在班级里发了言,希望你们专心听,听一听这些同学说的是什么事,他们是怎样做的及有什么感受。
2、同学们轮流发言。
3、评一评。选出今天的明星。
家务,也有不少同学和老师或爸妈一起游览观光,特别是——参加了夏令营,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2、同学们认为怎样的暑假生活最好、最有意义呢?(自由说一说)。
3、只要是对自己的学习、身体、品德有好处的活动都是可以参加的,希望同学们在今后每一个暑假中都过得有意义而且愉快。
星期日的安排教案篇十
《星期日的安排》这节课通过多媒体出示一个具体的“星期日的安排”,通过星期日三种形式的安排,引出了问题,因为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运用分数计算的方法来解决的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留在家中的男、女同学占全班男、女同学的几分之几?”展开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学生在这个自主学习的活动中不断充分、主动、积极表现自我,同时也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小遗憾。
1、自身语言性引导不够准确,使学生的理解有所分歧。继续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以准确而简练的语言教给学生正确的知识。
2、肢体语言使用甚少,面部表情过于单一。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善于使用肢体语言传达信息,当学生回答对问题时,给学生一个赞许的微笑。
3、没有掌握好时间,有点拖堂。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学习,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仔细备课,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重点和难点;多听课,学习其他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进一步加强课堂组织能力、课堂应变能力。
星期日的安排教案篇十一
上个周六,赶上难得的好天气。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大自然里多玩耍一天,我们干脆把色彩启蒙课安排在了一起。那一天活动安排得其实不是很紧张,可是孩子们的满意度很高。以至于这个礼拜孩子们还在惦记着,什么时候再回安利隆?我们还没去地道战参观呢。由于上次有没能去参加郊外活动的小伙伴,因此本周六特别安排色彩启蒙课(第一节)在信号所补上一次。由于环境不同,授课的方式和内容还是有所调整的,上周六参加过课程的'小朋友本次可以免费参与,让我们能够系统地请老师为大家开启色彩世界的大门。色彩世界的大门敞开着迎接你的到来。色彩课共12次每次100元,合计1200元(老会员8折)==============================================================================色彩启蒙第一节课教案步骤草案1.集体观察自然中的颜色:植物(树、草、花。。。)、物体(车、房子。。。)、人的服装等,懂得什么是颜色(看见的色彩就是颜色)(10分钟)2.看图片:鹦鹉。。。等,视觉巩固认识色彩即颜色,(10分钟)3.色彩体验:本课的主要内容(50分钟)三原色(红、黄、蓝)间色(紫、绿、橙)复色(一种间色和另一种原色混合而成的颜色为复色)4.实践:用广告颜料调色练习,独自练习5.集体制作:综合调色和色彩应用实践(20分钟)(五彩的树)材料:广告颜料(红、黄、蓝)、排笔、调色盘、3a白纸、整幅白纸
星期日的安排教案篇十二
用韩国文化打动全亚洲。
仁川亚运会开闭幕式的主题是“45亿的梦想,同一个亚洲”,而开幕式则是以“遇见亚洲的未来”为主题。据了解,开幕式分为开场演出、主题文化演出、圣火点火仪式和庆祝演出四大部分。根据亚组委发布的开幕式流程,开场曲目由韩国声乐家曹秀美与仁川市合唱团合唱歌曲《亚洲之歌》,词作者为韩国著名诗人高银,开幕式将展示韩国传统和现代两种文化的魅力。
据了解,本届仁川亚运会开幕式的总导演是韩国电影大师林权泽,韩国小说家、剧作家及电影导演张镇担任副导演暨艺术导演。当韩国亚组委选定78岁的林权泽担任总导演时,开闭幕式的风格便基本确定了。林权泽被誉为韩国电影教父级人物,素以善于表现韩国传统艺术闻名。而此前林权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表示:“开幕式将侧重于表现韩国文化特征,而不是韩民族的优越性。”
看明星。
老男神新男神全上阵。
要想把韩国的文化特征表现出来,如今在全亚洲都很叫座的韩国流行文化,无疑是最大的领带,而那些韩国流行文化的代表人物,也必将成为本届仁川亚运会开幕式演出的亮点,从目前已经透露出的演员名单来看,曾经打动过无数70、80后少女芳心的韩国顶级帅哥张东健;如今令无数90、00后少女神魂颠倒的男神金秀贤;还有让全世界都知道首尔有个江南区的鸟叔,以及exo、jyj等都将悉数登场。单凭着一长串顶级明星的名字,就已经注定这场开幕式的精彩程度绝对值得期待。
17日记者从仁川亚运会主体育场经过的时候,就正好碰见几个来韩国旅游的中国女生,在体育场附近询问是否还有开幕式门票销售,相信他们也是被这些红透半边天的韩国明星吸引来的。
看历史。
汉城奥运开幕式演员再现。
除了当红的明星,我们还将在明天的开幕式中见到还有一个特殊的表演者,他就是33岁的尹泰雄――26年前的汉城(已更名为首尔)奥运会开幕式上,一个7岁的韩国男孩子,推着在韩国孩子中最流行的“玩具”铁环,跑到场中央,向全世界人民挥手致意,他的童真、神圣、健康而又平凡的微笑感动了全世界。这个平凡的尹泰雄从此被韩国人所记住,被称为“铁环少年”。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奥运圣火传递韩国段,尹泰雄是韩国最后一个传递圣火的火炬手。如今,将满33周岁的尹泰雄再次受邀参加仁川亚运会开幕式,并再次表演滚铁环,这一童趣十足,却饱含悠悠岁月的一幕,将是最感人的一幕。
看点火。
会用手机点燃火炬吗?
大型赛事开幕式的点燃圣火的方式都会引起猜想,多哈亚运会开幕式上,卡塔尔耐力赛马队的队长阿尔萨尼手持火炬骑着骏马,点燃主火炬台的场面,至今仍让人难忘,而广州亚运会上何冲点燃鞭炮的方式也独具匠心。本届仁川亚运会开幕式将如何点燃圣火目前仍是个谜。不过有很多网友根据开幕式的主题,以及总导演想通过开幕式表达的内容,大胆推测,本届仁川亚运会开幕式,可能将用手机点燃圣火,从目前的科技发展水平来看,用手机点燃圣火并非不可能,开幕式导演团队真的是这样设计的吗,答案将在明晚揭晓。
星期日的安排教案篇十三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分式概念,学会判别分式何时有意义,能用分式表示数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分式概念的自我建构过程及用分式描述数量关系的过程,学会与人合作,并获得代数学习的一些常用方法:类比转化、合情推理、抽象概括等。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经验,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式的概念。
难点:识别分式有无意义;用分式描述数量关系。
三.教法与学法。
基于以上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在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法,借助于计算机课件,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
四.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为能更多地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我将本节课设为以下五个环节:发现新知再探新知应用新知深化拓展小结巩固,以期在多样的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星期日的安排教案篇十四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小节课本第5——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借助直观图,了解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加减加法的运算律对分数同样适用。
2、会根据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与运算律正确进行分数的有关计算。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进一步体会分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理解分数中的`剩余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揭示课题并板书:星期日的安排。
二、探索新知。
1、活动一:学生独立感知问题情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课件:男女生星期日活动安排表。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能体出什么数学问题?
2、活动二:你能画图表示出这些信息吗?
3、引导参与,探究怎样列出算式?
师:同学们,如果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算式呢?分别写出男生和女生的算式。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围绕总数“1”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
师: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入运算。
今天这一节课就要来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4、活动三:自主探索,具体的运算过程。
具体运算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星期日的安排教案篇十五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讲的题目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星期日的安排”。
本节主要教学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加、减以及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知识既是分数加、减运算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乘、除法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2)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过程与方法探索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热情。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
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理解分数中的剩余问题。
本节课是分数加减法的第三课时,因为前面学习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以及应用异分母加减的知识,因此,大多数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了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1、注重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主动让学生参与。
2、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且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
3、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己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根据教材呈现的内容,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进而列出算式。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教材中呈现了两种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计算,再组织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顺序的观察题、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计算、概括总结、检查的学习习惯。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双休日你们都在干什么?你想知道大家都在干什么吗?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教师通过本班学生“星期日安排”情景,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为新知的学习作好铺垫。
二、提供探索机会,经历学习过程。
1、活动一:学生独立感知问题情景,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观察(“星期日的安排”情景图)师:你观察到了什么?通过引导学生得出一个具体的“星期日的安排”,通过星期日三种形式的安排,引出了问题。然后围绕提出的“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展开讨论和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既让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活动二:引导参与,探究怎样列出算式。
师:同学们,如果要计算留在家中的同学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怎么列算式呢?现在就来试一试怎样列出算式。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提醒把全班学生看作整体“1”,并作为总数进入运算。围绕总数“1”的'问题进行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确算式的算理。
给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本题涉及的是分数中的剩余问题,其理解比整数要困难得多,首先把教学重点放在算式的讨论与交流上。分数问题中,单位“1”的确定是非常关键的知识点,也是课堂教学中应重点确定的问题,因此,适时为学生提醒单位“1”是本节课突破难点的关键点。
3、活动三:自主探索,具体的运算过程。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爱好,任意选择一道算式,试一试如何计算。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师:谁来汇报自己探索的过程?
学生通过计算、比较、讨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进一步掌握计算方法。这样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学习计算方法,知道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联系和区别,在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过程中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们理解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实践运用,内化新知。
1、计算(出示2道算式,先由学生独立计算,个别学生板演,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时要注意运算顺序。)。
2、解决实际问题(出示练一练第70页的第4题)。
四、总结。
师:今天大家都学会了那些数学知识?
学会总结学习所得,是数学课的一项必要的技能训练项目,此处要有意识将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本方法归纳出来,即:
1、同级运算,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3、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4、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先通分再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