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论文(实用20篇)
总结是一个提升自己能力的有效途径。写总结时,首先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对象。在阅读总结范文时要有批判性思维,不盲目追随,注重个性化表达。
文学的论文篇一
天文学是研究宇宙空间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学科。内容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天文学就有重要的地位。下面我们通过论文来具体了解一下吧。
摘要:《崇祯历书》是由徐光启等人历时五年编撰而成,是介绍欧洲天文学知识的文学著作。《崇祯历书》分为基本五目和节次六目两部分。基本五目主要介绍欧洲天文学中的天文仪器、天文数学和天文学相关理论,节次六目主要介绍历法方面的知识。本文将对《崇祯历书》中的数学和天文学知识基础进行探讨。
关键词:《崇祯历书》;数学基础;天文学基础。
《崇祯历书》中采用了几何算法和天体系统,清晰地引入了地球与地理经纬度的概念,同时采用了西方的计量单位,对欧洲天文学的基本理论、天文学仪器和必要的数学知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是我国较为全面的介绍欧洲天文学的著作,对天文学在我国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测量全义》作为《崇祯历书》的基础文献,记载了西方球面天文学和三角学的相关知识,是《崇祯历书》数学和天文学研究的基础。
一、《崇祯历书》的天文学基础。
(一)崇祯改历与天文学知识。
在十七世纪的中国天文学逐渐出现改革。在封建社会里,历法的作用不仅在于告知民众时间,更是王权得以确立的条件。在明朝末期,由于钦天监采用的元朝郭守敬等人编制的《大统历》进行的日食推测,屡次不能够得到验证,使明朝官员对《大统历》中的天文学知识产生质疑,因而上书请博访知历人员对天文学知识进行改革。徐光启通过崇祯二年发生的日食现象,将传教士预推的时间和食分与《大统历》预推的时间与食分进行比较,得到传教士预推的时间和食分比较精准,而钦天监使用的《大统历》预推结果则出现偏差。长期参与历法编纂工作的钦天监五官正戈如实将情况汇报给了崇祯帝,崇祯帝这才同意了改历的申请,并命令徐光启、李天经和李之藻等人以及入华的耶稣会天文学家进行西法改历的工作。在徐光启、李天经等人的支持下,从崇祯二年到崇祯七年,中西学者共同努力编译了长达137卷的长篇巨著《崇祯历书》,促使了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渐趋高潮。
《崇祯历书》中五目指的是:法原,即天文学基本理论,包括球面天文学原理;法数,即天文数表,附有使用说明;法算,即天文计算必备的数学知识,包括平面和球面三角学几何学;法器,天文仪器知识;会通,指中国传统方法和西历度量单位的换算。六次指的是:日躔历、恒星历、月离历、日月交会历、五纬星历、五星交会历六种。包括日月五星运动,恒星方位,日月交食,节气,朔望等的中西换算。徐光启为了介绍一些基本的天文学理论,还特意在基本五目中设立了法原一目,在法原中着重介绍了哥白尼和第谷的天文学体系,还涉及到更早一些的托勒密体系的内容。这些传教士在中国采取了科学传教的策略,在传播天主教的同时,也将西方天文、历算等科学知识输入中国。在《崇祯历书》的天文学知识部分有大量与开普勒天文学相关的内容。在改历的过程中,欧洲传教士金妮阁曾奉命返回欧洲搜集与天文学相关的研究著作和寻找西方优秀的天文学家,最终其带回了七千多部著作回到中国,对《崇祯历书》的编撰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此外,开普勒在《崇祯历书》的编纂工作中与中国的传教士进行过大量的书信往来,详细回答了邓玉函在编纂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
(二)《崇祯历书》中的天文学思想。
《崇祯历书》中开普勒对天文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天体机械运动现象进行描述,并通过机械运动的知识来对天体运动现象进行解释,之后分析天体运动的原因,通过数学假设解释天体物理运动的本质。在《崇祯历书》中的观点认为天文学与物理知识是有一定的界限的。例如,书中认为天体实际的薄厚实际上是天体之间的距离,而脱离的距离及无法表述其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因此,其在开普勒天文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西方主流天文学的思想,即认为数学天文学与物理天文学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崇祯历书》系列历法采用的是第谷体系,这一点很多文献已经证明。《崇祯历书》系列历法中的日躔也是参考了第谷的理论。《崇祯历书》中强调了太阳在天体中的中心位置,认为太阳是万光之源,其他所有的天体都在或多或少地接受太阳的光源,太阳的地位就像君主在群臣中的地位一样。这样的观点与托勒密在《至大论》、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以及开普勒在《天文光学》中所阐述的观点是相一致的。然而,在具体的论述中托勒密、哥白尼与开普勒对太阳中心位置的具体论述是不尽相同的。托勒密在论述中采用midpart一词,强调太阳是在天体的中间部分,而哥白尼则是采用nearcenter一词,强调太阳是在中心位置附近,这两位天文学家都是在数学意义上强调太阳的`中心位置,而开普勒不仅认识到了太阳在天体中数学上的中心位置,而且认识到太阳在天体中物理上的中心位置。他阐述,太阳是天体光与热的直接来源。
从物理力源的角度强调了太阳是天体运动的中心,认为太阳为天体的运动提供了动力来源,并提出天体的运动是由于太阳的旋转,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吸引天体围绕其运动。《崇祯历书》融入了欧洲天文学的基本思想,尤其是开普勒的天文学物理思想,对《崇祯历书》的编撰工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崇祯历书》与天文仪器。
16世纪末,欧洲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开拓宗教事业。同时将欧洲科学和技术传入中国,导致某些中国科技领域一定程度上的欧洲化。其中,天文学和天文仪器的变化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16前后,耶酥会士利玛窦,在肇庆、南昌、南京等地传教期间,经常在他的住所展示天球仪、象限仪、罗盘、日晷、地球仪、星盘、等天文仪器,并以此作为礼物送给当地政府官员。1629年起,邓玉函、汤若望、罗雅谷等传教士应徐光启的邀请供职皇家天文机构,在《崇祯历书》比较全面地介绍了17世纪初以前的欧洲天文学和天文仪器。这本书中既解说了发明不久的新仪器,又描述了若干已经或即将被淘汰的古典仪器,内容包括仪器的几何学理论、基本构造、安装和使用方法等。
传教士所造仪器与同时期的欧洲产品相比是落伍的,但在中国历史上是先进的。它们之中的大多数未能广泛传播,因为对于中国人来说属于新知识,有些技术仅停留在书本描绘阶段,有些仪器只是御用品,也没能在天象观测上得到较好地应用。
二、《崇祯历书》的数学基础。
天文学的研究离不开数学基础的支持,《崇祯历书》采用了丹麦的天文学家第谷所创立的几何学计算方法,将几何学、三角学用于天文学预测与研究中。其中《测量全义》是《崇祯历书》中的基础,汇集了平面三角和球面三角的相关知识以及测绘仪器的制造等知识,其内容丰富,是当时先进的天文学数学知识的总结。《测量全义》详细讲述了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圆锥曲线、球面三角以及球面天文等数学知识。
在平面几何相关知识中主要对直线三角形、面上、面下、线上和线下等公式和测量方法进行了总结。通过举例的方式对定理进行阐述和证明。具体方式都是通过文字论述。例如在论证圆面积计算公式中,通过先给出命题,之后以解曰为标志将抽象的命题以具体的题目的方式将其具体化,然后通过论曰、再论曰等词汇,对具体题目进行具体的论证。《测量全义》中公式与理论的论证体现了西方数学中所蕴含的严格的逻辑性和确定性,在论证的过程中使每个环节环环相扣,这与我国传统数学中寓理于注和注重算法的形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此外,在命题的证明过程中采用了反证法开拓了中国数学家的思维。立体几何主要论述了柱、台、球和锥的一些性质以及其计算公式。《测量全义》对例题几何的论述,其内容较为零碎、讨论也不尽充分,但其完善了我国数学家的几何体系,对我国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圆锥曲线、球面三角和球面天文部分对圆锥、球面以及球面与天文的知识进行了更加详细的介绍,丰富了我国数学和天文学研究的内容。
三、总结。
徐光启以翻译求会通,以会通求超胜为目的编译了《崇祯历书》,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崇祯历书》的编纂对我国数学和天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它刺激中国学者整理中国传统文献,另一方面,将中国数学与天文学知识与西方知识相融合,并进行一定的创新研究,推动了中国数学和天文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明]李天经、汤若望等,《浑天仪说》,徐光启.崇祯历书(附《西洋新法历书》增刊十种)[m].潘鼐,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张伯春.明清测天仪器之欧化[m].辽宁教育出版社,(12).
[5]胡开泰.《崇祯历书》的数学和天文学基础――以《测量全义》为中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6]褚龙飞,石云里.《崇祯历书》系列历法中的太阳运动理论[j].自然科学史研究,.4(31).
文学的论文篇二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研究和应用曾经是世界领先的,不少有关天文的记载成为现代天文学研究的珍贵资料。
但是,在我们现今的基础教育中,天文学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1世纪将是人类着眼太空的时代,世界科技飞速发展,人类开始开发宇宙太空。
地球的能源在不断地耗尽,新的能源也许要向太空寻找,太阳能当然是最直接的。
当地球上的环境不再适合人类的生存时,新的居住地肯定也只能是其他的星球。
我们在宇宙中是否孤独?为了适应世界航天事业发展的时代需要,加强素质教育,普及天文知识是一项重要内容,特别是在文理分开的大学教育中,文科学生对于基础科学的识了解得不够全面。
同时,由于人们对天文发现的广泛兴趣,天文学在教育和科普领域也起着十分独特的作用。
同时天文学的发展对人类也有巨大的意义。
天文学是人类认识宇宙的科学,是近代科学革命的摇篮,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源泉之一。
早在远古时期,随着人们对日月经天、斗转星移、昼夜更替、寒来暑往等自然现象观测和认识的逐渐深化,在中国、巴比伦、埃及和希腊等文明古国,天文学便开始萌芽、发展了。
中国在公元前13世纪甚至更早就建立了天文台,中国有着世界上历时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丰富的天象记录,有不断革新的精确历法,有见地深刻的宇宙论,还有融合高水平机械技术的天文仪器。
所有这些,都是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史上的宝贵财富。
在望远镜用于天文观测400周年的今天,天文学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
望远镜为人类带来了层出不穷的重大天文发现,极大地增强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能力。
回顾天文学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的意义是适时和恰当的,也是对即将落幕的国际天文年的最好总结和纪念。
天文学对于人类文明进步与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天文观测对重大科学理论的建立提供依据和进行正确性检验;另一方面在对地球、生命及其在宇宙中的`地位的认识过程中,新的天文观测发现逐渐地、不断地深刻改变着整个人类的宇宙观。
新的天文观测和发现必将并继续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整个人类的宇宙观,不断加深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这种在理性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体现了现代的科学探索精神,也必将为人类认识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带来无穷的益处。
宇宙空间,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都是天文学这门学科所研究的对象。
其中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是天文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天文学研究的过程当中,天文学家主要通过观测天体发射到地球的辐射,发现并且比较准确地测量它们所在的位置。
从而根据它们的位置来探索它们的运动规律,对他们身体上所存在的物质进行物理性质、化学组成、内部结构能量来源、演化规律的研究,天体物理学的研究历史非常古老,可以说,自从人类文明史诞生以来,天文学也就随之诞生。
谈到天文学研究的意义,那么大家最关心的当然是天文学的研究对我们生活的实际意义,一方面天文学研究影响着我们人类的自然观,就拿古代的天文学家观测太阳月球和其他一些天体及天象来说,这些观测帮助人们确定了时间方向和历法这些方便人们日常生活的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是天体测量学的开端,人类观测天体,记录天象已经有了五六千年的悠久历史。
在人类早期的文明史当中,天文学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埃及的金字塔,欧洲的巨石阵在史前都是非常著名的天文观测地点,到现在仍然是闻名海外的天文学观测遗址。
许多天文学家可能正是意识到了天文学研究对人类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因此才出现了像哥白尼的日心说,康德和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等等一系列天文学领域的重要理论。
这些理论不仅奠定了之后的天文学家对天体的观测以及研究,而且还推动了近现代天文学研究的提前到来。
牛顿力学,核能的发现也是天文学研究当中非常重要的成果。
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在现代天文学研究当中,天文学家对高能天体物理,致密星和宇宙演化的研究,从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推动了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天文学家对太阳和太阳系天体的研究包括有地球和人造卫星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在航天、测地、通讯导航等部门当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其实天文学研究最早起源于人类时令的获得和占卜活动,往往要经历观测,理论,再到观测的三个必经的发展途径,通过这三个途径把我们的视野伸展到宇宙的最深处。
同时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天文学的研究对象也从太阳系发展到太阳系以外的整个宇宙,同时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天体物理学这三大分支学科构成了现代天文学的研究方法体系。
而光学天文学、射电天文学、空间天文学这几个分支学科则成为了天文学观测的必要手段,如果要对天文学研究的意义进行进一步的说明,那必定离不开天文学研究的各个对象层次,包括有行星层次和恒星层次,星系层次等等。
这些星体层次的研究帮助我们能够进一步地了解宇宙,从而能够使我们未来的生活越来越好。
文学的论文篇三
批评不是批评的目的。
一,现代、当代文学产生的背景及其环境。
1,1百年轮回;。
1,230年的断层;。
1,3现代文学创作的知识分子化以及潜革命化;。
1,4当代文学创作的伤痕起点、先天不足及其异化;。
二,现代、当代文学作者的知识结构以及价值观的区别。
2,1西方文化的鲜花在封建的牛粪上怒放;。
2,2不知不觉中的狼奶哺育出不完整的人;。
2,3愤怒是当代文学的助产士;。
2,4在栏架前因伤退却的当代文学;。
三、现代、当代文学的传承和类同。
3,1在拒绝人文精神的土地上发育不良的物种;。
3,2对强权或物质的臣服是现、当代文学的.殊途同归;。
四、百年文学的未完成越狱;。
4,1十年黄金时间对三十年的反动的反动;。
4,2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千年政治宗教造成的一种群体症候。
4,3摸着石头迷失在路上;。
五、扭曲了的当代文学之路。
5,1全民的泛物质化,告别阅读时代。
学前教育硕士毕业论文提纲【3】。
abstract4。
第一章绪论7-15。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7-8。
二、文献综述8-11。
(一)幼儿园常规的研究8-10。
一、听音乐信号行动15。
(二)固定站位练习上下肢联合动作17。
(一)前奏时安静等待,尾奏时造型不动23。
(一)乐器的使用常规27。
(一)讨论协商,共同制定规则34。
(二)明确、坚决地执行规则34。
致谢41。
文学的论文篇四
升天入地求之遍。(打一天文学名词——阴阳历)。
天涯海角。(打一天文学名词——远地点)。
一道鹊桥横渺渺。(打一天文学名词——银河系)。
财源茂盛达三江。(打一天文学名词——银河系)。
牛郎织女盼七夕。(打一天文学名词——星期日)。
牛郎织女盼七夕。(打一天文学名词——星图集)。
生。(打一天文学名词——星座)。
生日愿望。(打一天文学名词——星图)。
生日活动。(打一天文学名词——行星)。
通宵假寐。(打一天文学名词——虚宿)。
文学的论文篇五
品读经典,把握现在。你参多少次感叹《红楼梦》的传奇;你参多少次沉醉于《巴黎圣母院》的哀伤;你参多少次徘徊于《飞鸟集》的意境,品读经典,让我们生命灵动,然我们灵魂流光溢彩!
很喜欢杜牧的“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于瞬间见永恒,生命,一场既定的旅程,你我皆是旅程中或匆匆或慢踱的行人,那一条漫长又迂回的道路从远处绵延而来,又于或深或浅的脚步中蜿蜒向更静谧的远方。旅途中,当我们选择品味经典的方能感慨于杜牧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方能探寻到生命最初的敬畏。
现实生活里一片狼藉,物欲横流,流尽了血汗;彩灯闪烁,烁干了安宁。《诗经》中素琴吟风的高雅不再,《繁星》中短笛赏月的古韵难留,现代人创造的物质文明中心灵的安逸难以寻求。经典这种集聚成功的大资产,让你的文学字符如乐符一样灵动地跳跃着,800字作文《品读经典作文800字》。品读经典,于问声中创造了永恒。
川端康成浅浅的一句“今晨四点钟,我看到海棠花未眠”。同样是经典文学的化身,他瞬间感动了多少人的心灵,这是梦与现实最完美的结合,让那些俗世之物顷刻间土崩瓦解,让多少在现实生活中麻木不仁的心灵得到温暖。是的.,品读经典不单单是华丽的欣赏,让人拥有心灵的慰藉才是品读经典最好的馈赠。
其实,经典就在我们身边,经典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心理素质的提高,经典更影响着个人的发展,莫言说《钢铁是怎样炼成》场景还历历在目,我说这就是莫言延续历史,走向成功的华丽转身。我们需要保尔·科察金的信念,我们更需要他的意志力,因为那是诠释成功的最好载体,更是延续经典的最好凭证,未来,我们会以更新的姿态来面对经典。未来,我们必是经典的传承者。
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经典,人生之支柱,不灭之光芒!
文学的论文篇六
1.天文学让人类知道天地运行规律,四季时分的终始,时间的尺度得以碓立,我们的行为亦有了更好的'规律。天文学亦是人类自然崇拜中的最高神化目标。天文学更被用以发展占星学,令古代天文学蒙上了一点神祕主义的气氛。
2.对于古代中国来说,天文学除了上述的各项外,亦显示了中国文化和其他人一样,有把道德外在化的倾向。但中国人对「天」的观念仅在于作为道德的化身。中国虽然在传统中也有迷信,但我们不认为上天是会控制一切的,结果仍在我们手中。中国人,无论是星相家、堪舆师等,都一直认为他们所预测的并非不可改变,先天的因素是可以由后天修改的。
3令我们努力自力更生,形成中国人勤奋向上、强调内省的性格,亦使我们把大自然看成朋友。由于天道只是一套外在的客观规则,所以人们只有和天地合作共处,才能安身,对中国这个农耕民族来说,平稳的生活是很重要的。天地是人的合作对象,而不是征服对象。
这是一种符合环保的想法,是以虽然中国亦有破坏环境的时候但大多的中国人均是敬畏天命、爱惜大地的。中国的自然环境亦大多能保存至近代。若然能将此与中国与自然为友的态度配合,当有助于推行环保。
4.最后,是古中国天文学知识本身。除了赤道坐标系统外,中国古化天文学中还有不少值得他人学习参考的。例如农历的二十四节气系统,属世界所仅有,其对农业的用途,从通用公历的今天,中国人仍同用农历,可见一斑。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绝对有理由相信,中国天文学当对世界农业及其他若干事业有很大的用处。
文学的论文篇七
内容提要:《海滨故人》是一部最早以女性视角去反思“五四”思想启蒙的悲情小说,它以五位新女性卷入男性“婚外恋”的不幸遭遇与情感伤害,深刻地反映了新女性对于“恋爱自由”的思想困惑,以及她们对于男性启蒙话语的重新认识,进而传达出了新女性欲求自立却难以自立的痛苦心声。
关键词:《海滨故人》新女性男性恐惧婚外恋灵魂悲歌。
文学的论文篇八
摘要:
中国古代天文学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自神话时期兴起,绵延千年不衰。但中外学者对于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质疑也从未停止过。本文从科学哲学角度,叙述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兴起与发展,详细分析其功能效用与历史影响,从而辨别中国古代天文学是否为真科学。
关键词:
中国古代天文学;科学哲学;真科学。
从众多资料来看,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历史之悠久,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传说在少昊氏时,人人私下研习天文,都搞起了沟通上天的巫术,致使天下大乱。颛顼帝命令重、黎二人“绝地天通”,禁止了平民与上天沟通交流。之后与天交流的权利就专属于天子,也只有天子钦定的巫觋才有资格去沟通上天。从此天文学在古代中国就成了皇家的专属品,而天子也开始拥有了对“天命”的解读权。这也就是中国漫长天文学史的开端。
我国天文学至于夏商周代时已经有了一定水准的历法。特别是到了周代,已经有人开始观测流星、行星等天象及星辰。相比于上古时代,这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传统的天文学体系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正式完成的。在这一时期,不仅二十八星宿体系确立,而且在历法方面有了重大的进步。我们古人开始通过观测日影长短的周年变化来确定冬至和夏至的日期。并且在这一时期流传了大量人们观测流星、彗星等天象的详细记录。这些都成了我国历史上的宝贵资料。
自从春秋战国时期传统天文学大框架建立之后,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天文学进一步蓬勃发展。不仅历法得到统一,二十四节气,浑天仪等天文知识以及天文学仪器的进一步发明使得我国的天文学一路高歌猛进。到了元朝,由于铁木真缔造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辉煌帝国,我国古代天文学甚至传到阿拉伯等国,可谓是盛极一时。明清时期,中国开放了千年来“严禁私习天文”的禁令,使得我国古代天文学有机会走向一个新的巅峰。
也正是因为我国古代天文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服务于皇室,很多中西方学者就质疑中国古代天文学是否是真正的科学。甚至有些激进派的学者直接将中国古代天文学打入伪科学的深渊。在此,笔者持有不同看法。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认为,科学是历史发展总过程的产物,它抽象地表现了这一历史发展总过程的精华,这个精华显然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每一种不同的运动形式都构成每一门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而整个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在总体上便构成总体科学的研究对象。因此,所谓科学就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动、变化规律的概括,都是人们在感觉经验基础之上用“理性方法”整理概括的结果。此外在科学的本质与功能上,马克思还突出强调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是一种在人类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的思想。
按照马克思的观念,我们反观中国古代天文学,这是一门有着上千年悠久历史的学科,毫无疑问它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无数古代先贤们定历法、造仪器、编文献来研究这浩渺天空中天体运转的奥秘。这分明就是在研究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对社会发展变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天文学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便是航海。早在战国时期中国人就根据天文学中观测到的星辰位置,发明了具有指向性功能的“司南”。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为日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如果大家觉得航海之术离我们日常生活过于遥远,不能说对社会变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该是我们的立身之本了吧。中国古代天文学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石器时代,人们保持着刀耕火种的农业经营方式,这种粗放的耕作模式导致了极端的低产。不过正是伴随着天文学的发展,历法的完善,节气的确立,使得传统农业高度关注农时后,精耕细作的优良方式才逐步趋于成熟,造福了无数黎民百姓。
参考文献:
[1]江晓原,钮卫星.中国天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
[2]遵妫.中国天文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
[3]张之沧.科学哲学导论[m].人民出版社,.
[4]吴国盛.什么是科学[m].民出版社,.
文学的论文篇九
摘要:文章认为用西方现代诠释学理论的观点诠释孔子的《论语》是不适宜的,只有借鉴孔子的智慧和方法对其进行解读是比较理想的:第一,从孔子对当下问题的解答中去理解孔子的思想和智慧,而不是仅仅把握其具体的答案;第二,学习“举一反三”和“下学上达”的方法;第三、历史地看待孔子思想,即不把孔子的思想看作是一贯的;第四,诠释《论语》的目标并不是为了简单的回到孔子的智慧本身,而是以期达到既吸收古代先贤圣哲的智慧,又能够适行于当下的思想性内容。
关键词:《论语》;孔子;诠释;经典。
一
几乎每个民族都十分注重对自己的经典(canon)进行不间断的诠释,这不仅仅对探寻与承继前代先贤的圣德和智慧,以挣脱当下的困顿;更重要的是传承各具特色的民族精神,并在各自传统中进行人的教化、塑造。
自从诠释理论传入中国后,很多学者都借之以理解《论语》,甚至将以西方现代诠释学理论作为理解《论语》的基础,或者在解读过程中或隐或现地附和诠释学方法。
但西方现代诠释学的方法是否适宜于《论语》的理解?这里将从诠释学的不同路向开始,分析这一问题。
“现代诠释学真正研究的是诠释学三要素――作者原意、文本原义、与读者领悟之意――之间的关系。
”与此相应,西方诠释学理论大致可分为三种路向:作者中心论诠释学;读者中心论诠释学和文本中心论诠释学。
下面分别阐述借它们理解《论语》之得失。
二
作者中心论诠释学以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为代表,他们认为,文本存在的意义在于表达作者的原意,理解就是要排除读者的一切先入之见,去把握作者的原意。
为此,在传统的语义学和考古学方法之外,“解释者通过把他自己的生命性仿佛试验性地置于历史背景之中,从而可能由此暂时强调和加强某一心理过程,让另一心理过程退后,并从中在自身中引起一种对陌生生命的模仿。
”[2](p90)理解旨在揭示文本背后隐含的作者的生命体验和精神状态,通过对消解读者的个体性和历史性,来重建作者的个体性和历史性,以此正确地理解文本的“原意”。
从以上论述可知,作者中心论诠释学认为文本与作者的思想是一致的,或文本完满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如果读者通过语义学或考古学的“客观的”方法,辅以“心理移情”的“主观的”方法,就可以理解文本的“原意”亦即还原作者的思想。
但如果我们以此来直面《论语》时,困难便出现了:《论语》文本是孔子在具体场景中的话语的记录,这些记录又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的记录,在记录中不免加入了记录者本人的话语选择倾向,使得记录形成的话语不会也不能完满地表达孔子的思想和智慧。
因此,旨在分析孔子具体话语的语法学和考古学的方法都将无法窥见孔子的全部思想,甚至会起到的阻碍的反作用;而旨在借助场景还原的方式去体验孔子心理过程的心理学实验方法,所体验到的也仅仅是我们所理解和认识的孔子与弟子们对话的具体情境,以及我们当下以某种方式所感受到的孔子当时的心理状态,仍然无法摆脱当下对话的具体性和有限性,通达孔子的思想和智慧。
从诠释学自身的发展史来看,作者中心论“为了保证理解的客观性,或者说为了保证对文本中的‘作者原意’的把握,几乎完全消解了读者的个性。
在‘作者中心论’的视域中,读者实际上成了‘无个性的’、‘无差别的’抽象存在物。
”[3](p64)实际上,在运用作者中心论来解释《论语》的过程中,情况却恰恰相反,读者以消解个性去理解《论语》的具体话语时,其结果是读者拥有了文本中的“个性”,而这个“个性”又是被有所倾向的记录着的孔子只言片语所限制着、束缚着,进而遮蔽了“无个性”的圣人智慧。
海德格尔开启,并由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读者中心论诠释学认为,理解不是此在的行为方式,而是此在的存在方式;理解不是去追寻文本与作者的“原意”,而是读者依据自身的历史性使文本的意义得以创生和流动。
这样,读者以及读者带有历史性的先入之见就具有了合法性并成为决定文本意义的关键,读者与文本的时间距离就不被看作成是必须被克服的东西,而是理解的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可能性。
所以,基于读者历史性的“视界融合”,读者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既是对此在的昭示性理解,也是对文本意义的创生。
但借此理解《论语》,则会出现以下问题:首先,伽达默尔给予读者的历史性以合法根据,但“视界融合”和文本意义的创生仍然是以承认读者能很好地理解传统和文本为前提的,否则,任意性的诠释虽然呈现了读者的历史性和个体性,但却以损害文本思想的`深刻性为代价。
其次,诠释学认为时间距离可以“使得文本逸离了它们赖以形成的那个短暂的情境,在历史中获得了一种普遍的意义,使它们自身所拥有的特殊性上升为普遍性”,[4]这一点对于《论语》来说,也是无法真正实现的,因为《论语》本身就是对短暂情境对话的描述,时间距离的作用仅仅在于:以新的短暂情境代替旧的,而不能从根本上逸离当下性,而这种新的短暂情境的出现,则会造成更加“坏”的结果,即逸离了《论语》对话的当下性,使得具有极小适应性的对话成为了“普遍的”教条,更加遮蔽了孔子的思想和智慧。
再次,在对《论语》的理解中,此在的存在意义不仅不能得以显现,反而会导致此在的没落,因为,读者中心论认为,理解即是存在,读者以自我的历史性对《论语》的解读所得到的是唯我的意义,但这种意义却是基于对《论语》具体话语的自我认同,这种具体话语如果脱离了当下情境且不能上达为智慧的话,则只能起到对自我存在的进一步束缚和遮蔽。
例如《论语·子罕》篇中有一则故事:孔子赞扬弟子仲由说:“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随后孔子便引诗经一句:“不忮不求,何用不臧?”意思是说,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不好呢,然而,子路听后便“终身诵之”,孔子便道:“是道也,何足也臧?”批评子路如果一直固执于这一句诗句,却是好不了的。
以利科尔为代表的文本中心论诠释学是西方诠释学发展的第三个路向。
其认为,作者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都在作者、文本和读者的关系上偏执一端,因此要在三者之间达成一种协调,对“作者原意”的追求不能放弃,对读者在文本解读中开启的“创生意义”也要予以考虑,利科尔认为,“文本”就是使三者能够协调的中介点。
利科尔把文本界定为“任何由书写所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并与“作为口语形式出现的话语”区分开来。
读者在理解文中的过程中,既要尊重文本自身的客观性,因为文本是作者表达自己意图的媒介;又要充分发挥读者的主观性,因为脱离了作者语境的文本必然要建立读者的语境才能得到理解。
利科尔通过反思作者中心论和读者中心论诠释学而建立起来的文本中心论诠释学,给解读《论语》的困难性问题提供了很多启发。
从这样的角度看来,对于孔子思想和智慧的通达,似乎只有通过我们可以直接观照到的《论语》文本才可以达到。
文学的论文篇十
引导学生真诚地面对自己,面对人生;关注古代文人的人格理想、审美情趣,以及他们对宇宙人生的思考,激励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人格,努力进取。
中国古代文学是高校中文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它包括文学史和作品选两部分内容。
在今天新的时代要求下,教学的目标也由原来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转向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
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文学发展的流派、思潮等,培养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审美分析能力和一定的文学研究能力。
另一方面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教学中主要关注点也往往是作品的思想意义与道德价值,试图通过道德的判断来影响学生的思想,因而造成学生对道德说教的厌倦和反感。
其二,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文学性特征而过于追求学术化,以系统的理论来阐释文学作品,从而使那些优秀的作品成为枯燥的无生命力的文学资料。
这样的倾向使学生失去对这门课的兴趣,只将古代文学史及作品作为一条条的知识,背记一些条条框框,而缺乏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感悟,自然也无法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
如何将古代文学教学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结合起来?我有如下一些思考。
学会真实地面对自己,面对人生。
庄子曾说:“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畏,真亲不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
”(《庄子·大宗师》)人之常情和人性中最真实的那些东西才能真正感动人。
而在古典文学中,那些真正优秀的作品固然有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内容,但同时,也会在作品中反映出他们作为一个人的真实性情,毫无矫饰造作虚伪。
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每个古代文人都是个性鲜明,有着各种喜怒哀乐情绪,有自己风神气度的个体,但同时,他应该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我们应该多角度地去理解一位文人,注意到他作为一个真实而平凡的人,身上所体现出的真实性情。
诸如诗人李白,虽然他有很多气势磅礴、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风格的作品,但同时,他在生活中、在诗歌中也显露出慈父的情怀,他的《寄东鲁二稚子》显露出他内心世界的另一面:“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娣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充满对一双小儿女的无限疼爱和深情,而这恰恰是生活中李白作为父亲的最真实的一面。
杜甫的诗歌,虽然被称为“诗史”,但也充满了一个普通人的真实的感情,正如梁启超先生在《情圣杜甫》中曾说的:“我以为工部最少可以当得起情圣的徽号。
因为他的情感的内容,是极丰富的,极真实的,极深刻的。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应注意从这一角度去解读其作品。
如其《赠卫八处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写出了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在经历了人生沧桑后短暂重聚时的情谊,真实而感人。
再如白居易,他的新乐府诗作因为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体现了儒家诗教观而受到推崇,在很多文学史教材中对这类作品评价很高,而对于他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很大影响的闲适诗和与元稹唱和的诗往往论述简略,评价过低。
而实际上,正是在这后一类诗作中,作者摘下了道德面具,回归了一个普通文人的本色,诗中所写的内容有时仿佛就是我们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一个情境,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性情。
学生在阅读这些作品时会渐渐理解古人,会觉得内心与诗人有着相通的情感,因而会将古人引为知音,他们的心灵在真正地和诗人进行对话。
似乎古人将他们心中纠结缠绵,欲言难言或者不知从何而言的复杂情感一语道出,内心便会获得一种理解之后的解脱、宽慰与释然。
久而久之,诗意便会成为与他们生命相共存的东西,并且自觉地接受古人人格的熏陶和人生的启迪。
在作品的解读与鉴赏过程中,教师不应是简单地串讲,同时也应该揭示出其中的感人因素,如诗人是用何种艺术手法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慨?这种感慨又何以会引发读者的认同和联想?当然,这种鉴赏和解读可以有多种方式,如加强对作品的诵读。
在诵读的过程中,可以感知诗文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到其节奏音韵之美。
同时,也可以加强对作品意境的分析,引导学生在阅读作品时尽量回忆自己与作品中所描写的相似的情境与经历,展开想象和联想,去揣摩作品中的情境,使这些情境在头脑中浮现出来。
二、关注古代文人的人格理想、审美情趣,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人格。
古代文学作品是古人人格理想、审美情趣的艺术再现。
在社会生活中,如何立身处世,持有一个什么样的人格,这是古人今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在文学史上有许多正直刚毅,具有深沉忧患意识,不与世同流合污,在困境中心态达观并保持自己正直本色的人,是今天大学生的激励和榜样。
儒家思想指导士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人一生中的重要内容,而且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去履行。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讲到文人的生平之时,可以有意识地关注其身上所体现的人格理想和人生情趣,并让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以当代意识审视那些人格与品质。
诸如,司马迁虽身受宫刑,依然以顽强的毅力著完《史记》,并在其中坚持自己秉笔直书的实录精神,坚持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是什么激励司马迁忍受屈辱与痛苦,完成了历史著作。
面对黑暗的官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把板屈尊见督邮,而宁愿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宁静淡泊生活,保持着人格的独立和内心的自由。
在讲到此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古代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气骨和独立人格有着怎样的意义,在仕进与退隐之间该如何取舍,等等。
宋代的范仲淹以正直的品格立身朝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其中体现出的知识分子心忧天下的担当意识。
古代文人也曾面对各种各样的人生困境,他们的达观与超然的态度也是对今天大学生的一种鼓舞。
李白曾自信地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将尽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并且终其一生也没有放弃对理想和功业的追求。
刘禹锡一生因参与政治革新,被贬荒远之地二十三年,而内心依然豪情不减。
苏轼一生在乌台诗案中身陷囹圄,政治上多次遭受排挤打击,但依然能够以达观洒脱的态度对待人生,能够将人生的挫折和痛苦诗意化,从中找到一些让人的内心感到慰藉的内容。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当挫折过后,自己依旧以一片澄明的心澄明的人格面对这个世界。
文学的论文篇十一
《喜福会》是华裔作家谭恩美于20世纪80年代末创作的,小说讲述了四位中国移民母亲与他们在美国成长的女儿们的故事。
本文主要研究米切尔的女性理论在作品《喜福会》中的体现,以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为切入点,深入分析了女性所承受的压迫。
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米切尔的“妇女的领地”理论,《喜福会》中的女性地位及增强的自我意识感在喜福会中的体现。
得出女性在家庭中承受男性给予的压迫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只有女性自己才能解放自己的结论。
文学的论文篇十二
摘要:古代文学史上的很多作品都具有多元文化形态的特征。
汉魏六朝小说体现了地理博物学、史学和宗教的多元文化特点,又具有文学想象、叙事、写人等小说文体元素。
这种多元文化形态的存在在各个方面制约了作品的文学性。
其情节、形式乃至艺术手法往往成为某种文化形式或著述动机的附着因素。
文学史写作应格外注意这一特征。
关键词:文学史写作:多元文化形态;汉魏六朝小说。
在中国古代,“文学”这一概念的范畴比今天要大得多。
章太炎曾说过:“文学者。
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
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凡文理、文字、文辞,皆称文。
”章氏此说,五四以来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因为它缺乏现代的科学性,也和西方的文学观念不符,然而这正是中国古代的文学观念。
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文学理论的大量传人。
学术界对于“文学”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产生了后来影响较广的狭义文学和广义文学观念或日纯文学与杂文学观念的争论。
狭义文学或纯文学的观念是在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下产生的,它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实际,将其牵强地套用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则有削足适履之弊。
因此,本文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分析和立论,以广义文学或杂文学的观念为基础。
杂文学的观念意味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往往具有多元文化形态的特征。
明清时期的长篇小说则杂糅了历史、哲学、宗教、神话和说话艺术等文化形态。
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应对这种情况予以充分的重视。
一方面,不应该忽略作品的其他学科属性及价值;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这种多元文化形态的存在也在各个方面制约了作品的文学性,对其进行考察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文学性,从而作出较为合理、客观的文学史叙述。
本文试以汉魏六朝小说为例阐述这一问题。
首先,我们应确定汉魏六朝小说的文体内涵。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
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2](p707),但这里《庄子》所说的“小说”与《论语·子张》中子夏所谓“小道”,《荀子·正名》中所谓“小家珍说”一样,都是指与本学派的“大道”相对的小道理、琐屑的言谈,并不具有文体意义。
首次在文体意义上使用“小说”一词的,当推西汉末年的刘歆。
刘向、刘歆父子校书秘府,刘歆总群书而奏《七略》(今亡),班固《汉书·艺文志》(下简称《汉志》)即据《七略》删节而成。
所以《汉志》中对小说家的著录及关于小说家的议论实出于刘歆。
《汉志》小序云: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
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孔子曰(《论语·子张》作“子夏日”):“虽小道,必有可观焉。
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
”然亦弗灭也。
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
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51(p1745)这是现存最早的小说专论,它非常明确地提出了小说和小说家的概念。
此后,第二个对小说进行专门论述的是西汉末、东汉初的桓谭。
他在《新论》中写道:
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6](p1453)。
刘歆、桓谭、班固等人所说的“小说”,是“短书”的同义语,即所谓的“丛残小语”,其内容则是琐碎的“街谈巷语”,乃“道听途说者之所造”。
这实际上就是一些琐碎、驳杂的历史资料、遗闻逸事和百家之言,因而在文化形态上必然具有多元的特征,但与现在“小说”的文体概念是不同的。
《汉志》著录小说十五家,至隋时已全部失传。
《青史子》、《天乙》、《臣寿周纪》四种;第二类似子之书,包括《伊尹说》、《鬻子说》、《师旷》、《务成子》、《宋于》、《待诏臣饶心术》、《百家》七种;第三类方土之书,包括《皇帝说》、《封禅方说》、《待诏臣安成未央术》、《虞初周说》四种。
”[7](p7)可见这些小说还具有史、子或方士之书的文化形态。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基本内涵。
汉魏六朝小说就是这种小说观念的典型代表。
因而也具有多元文化形态的特征。
当然,文人学者们对小说的认识和理解并不是僵化的,而是始终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
《神异经》、《十洲记》等在《隋志》和《旧唐志》著录于史部地理类。
在《新唐志》中则著录于子部道家类。
此外,《汉武故事》著录于《隋志》史部旧事类、《旧唐志》和《新唐志》史部故事类,《博物志》著录于《隋志》子部杂家类、《旧唐志》和《新唐志》子部小说家类,《洞冥记》著录于《隋志》史部杂传类、《旧唐志》史部传记类、《新唐志》子部道家类,《西京杂记》著录于《隋志》史部旧事类、《旧唐志》史部杂传类、《新唐志》史部故事类,又见史部地理类。
这种变化说明当时的小说观念出现了一些起伏,但主要是因为图书分类法的变化。
《汉志》采用六分法,《隋志》和两《唐志》采用四部分类法,更为系统和细致,因而由于分类时着眼点的不同而产生了著录上的差异,这也表明了这些作品的多元文化形态特征。
具体而言,汉魏六朝小说较为突出地具有地理博物学、史学和宗教等多元文化形态,下面分别论之。
汉魏六朝小说系统中最先发展并繁荣起来的是地理博物体志怪小说。
它成熟并繁荣于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继续发展,产生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如《神异经》、郭宪《洞冥记》、《十洲记》、张华《博物志》、郭璞《玄中记》、任昉《述异记》等。
地理博物体志怪小说源。
于先秦的地理学和博物学。
地理博物学受巫术方术、阴阳五行学说及社会心理等的影响而趋于志怪化,产生了大量的地理博物传说。
最后导致了地理博物体志怪小说的产生。
一般认为。
战国时代“闳诞迂夸,多奇怪做傥之言”[81(p541)的《山海经》的问世,标志着地理博物体志怪小说的产生。
地理博物体志怪小说鲜明地带有地理博物学著作的形态特征。
文学的论文篇十三
我认为文学是一颗巨钻,但不是一块普通的钻石,而是一颗颗小钻石共同拼成的。接下来本站小编为你带来文学的议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中国的文学,也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见证。现在越来越多的西洋文化来到中国,中国人也即将忘掉自己的本。
一个月前的万圣节,半个月后的圣诞节,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样的节日,甚至比过自己国家的节日还要隆重。现在还有许多家长不顾一切地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国外,让他们接受国外的教育。渐渐地人们渐渐的忘记自己国家的文学、文化,甚至忘了自己是中国人。
中国的文学是丰富多彩的,唐代李白的诗、宋代李清照的词、明代罗贯中的小说、民国鲁迅的白话文、民国朱自清的。
散文。
……历代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多少文学名着,可我们呢,却不好好研究、学习,甚至有些荒废它们。我记得《全城高考》这部电影中的主人公任雪,他的父亲想让她放弃高考,去美国留学。可她却坚决反对,还说:“美国前总统曾说过:‘中国人忘记自己民族的那一天,我们就可以攻打这个民族了’。”这句话给我很大的震撼,我当时觉得学会中国的文学是至关重要的。可是我却做不到好好学它。
要想保护好历代文人给我们留下的名着,必定要爱上这种高尚的文学并学习。我们并非要仿照李白那短小精炼的古诗,而是要多阅读那些名着,让自己懂得中国的文学是丰富多彩的,不要出门是被外国人笑话说:“你连中国的文学一点也不知道,还算中国人吗?”
是中国人,起码要知道中国的文学是独一无二的,是丰富多彩的,是博大精深的;起码要知道。
唐诗。
宋词,明清小说;起码要知道中国历史是上下五千年。
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中国的文学,也是中国五千年历史的见证。学好文学,做个真正的中国人。
我漫步在文学的长廊中,感受到了文学的美丽,闻到了人间最香的气息。
----题记。
啊!文学,我追慕着你,感谢着你。曾几何时,你陪我站在高山之巅,领略那一览众山小的气概;曾几何时,你伴我徜徉于沧海之边,感悟有容乃大的壮美情怀;如果没有你,我的生活将变得暗淡无比,头脑一片空白。
文学可以包容一切,你的美丽是我全部的动力。心中的鸿鹄远志,最好的诉说对象就是你。
文学,你能描绘出人类洁白如雪的品行,熊熊烈火般的意志!
文学你是人间最美的语言,人类灵魂永久的支流!
后记:
文学乃人间最美的语言,你把人间的一切描写得淋漓尽致,文学我把你追寻,愿你在千百世的轮回中愈放光彩!
纵然我看了那么多的书,却还是难以理解“文学”二字的深刻含义。“文学”是什么?这或许是缠绕一个人一生的问题,很少有人能完全理解其中包含的颠覆世界的哲理……(中国。
作文。
网)。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的认识了“文学”。现在的“文学”庸俗不堪,或许只有在动乱年代的“文学”才算得上真正的“文学”。文学是能让人改变的这里蚊文字,是能让人拯救别人的文字,是能让人放弃一切,不顾一切的文字!历年以来,在“文学”上造诣颇高的人层出不穷,改变别人一生的文章也层出不穷,但真正理解“文学”内涵的又有几个呢?或许只有像鲁迅,托尔斯泰这样不顾名利的人才了解吧。
文学的论文篇十四
明中叶以来,秀水(嘉兴)社会生产力,尤其是农业和手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富庶的典型江南水乡格局基本形成,城镇扩展,望族崛起,清门硕彦、文人雅士传承不绝,详细内容请看下文嘉兴竹枝词史料价值。
明清之际,朱彝尊(字锡粤,号竹诧,嘉兴人,词人,学者)以七言绝句首作《鸳鸯湖掉歌》,题咏家乡与土风,融地名、人物、出产、典故于一体,被誉为“方志诗”。之后,和、补和、续和《鸳鸯湖掉歌》的作者延绵不绝,直至今天。据记载,明确题为和、续和的有16家,其中有确切数量的14家,计有1374首。
另外,竹枝词、掉歌体诗集有清嘉兴沈宗良《鸳鸯湖竹枝词》、吴萃恩的(南湖百咏》、嘉善钱云帆《魏塘竹枝词》、平湖沈绮《乍浦杂咏》、桐乡岑除嬉《双溪掉歌》、海宁张凤纶《谷湖百咏》等,共计有80多种,数量约在5000-8000首。
除《鸳鸯湖掉歌》等明清和民国印本、钞本传世的诗集外,清代史料笔记里也有大量的嘉兴竹枝词、掉歌的记载。如《冷庐杂识》中桐乡张梦庐的掉歌:“渔灯三两照渔矶,网得鱼虾夜未归。柔槽晰呀何处去,过桥惊起鹭鸳飞”,把杭嘉湖一带农村秀水环绕,柔稽咯呀,秋天菱花连天的水乡情味,渲染得淋漓尽致,令人回味无穷。
竹枝词、掉歌体诗,多歌咏故乡遗闻逸事、风情古迹,且流风遗韵绵延数百年,是研究社会状况、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极好的背景资料。这些诗作切近民间、传唱时事、绘摹民间生活细节和场景,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竹枝词、掉歌体诗的史料价值。
竹枝词、掉歌体诗“内容则以咏风土为主,无论通都大邑或穷乡僻壤,举凡山川胜迹,人物风流,百业民情,岁时风俗,皆可抒写。非仅诗境得以开拓,且保存丰富之社会史料”。它们所反映的嘉禾地域风俗习惯、岁时年节、出产典故等,可以如下概观。
岁时风俗嘉兴竹枝词、掉歌洋洋大观,写尽嘉禾一带的风俗民情,其意婉要多姿,其词清新亮丽,其味绵长醇厚,宛如一幅“清明上河图”。约其要者,竹枝词、掉歌反映嘉兴地域的岁时风俗有:新年、清明、端午、中秋、重阳、冬至、除夕及其它节令。略举几例。
文学的论文篇十五
摘要:在文学悲怨美形式表达中其融入了一定的个性色彩,继而由此凸显出了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并彰显了中国文化-心理背景蕴含的“悲”与“怨”的特征,达到了最佳的艺术作品创作状态。
前言:
并追逐文化-心理背景创作行为,达成良好的艺术作品创作目的,最终实现由心理情感向文学悲美形式的转变。
本文从古代文学中悲怨美形式分析入手,并详细阐述了悲怨美内容中的层次表达特征,旨在其能实现对文学作品中哲学层面的深入思考。
(一)人类共有的悲剧意识。
由于“悲”是人类情感的基本形式,因而其对人类的心理意识有着一定的影响,因而古代文学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即通过感伤、哀痛、激愤等情绪的传达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悲伤的氛围,促使其在悲伤情绪的影响下与创作者达成良好的共鸣,形成悲情感的体验目标。
此外,由于“悲”亦是人类审美过程中的主要参考因素,因而在此基础上将哀痛等情绪灌输于文学作品中可达到审美价值表现目的,并由此激发读者的情感元素,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所营造的氛围中,并利用自身审美意识感悟作品中对生命价值的体现。
另外,文学作品中对悲怨美的表达是基于对人类生活困境思考的基础上,亦实现了对审美的良好把握。
继而促使读者在对作品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可从中寻找生活中的希望,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所有困境。
例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在内容表达的过程中即抓住了人类悲剧意识,并鼓励人类在生活中遇到困境问题时应毅然应战,最终发挥自身强大的力量,达到最佳的生活状态[1]。
(二)与西方悲剧作的比较。
在文学悲怨美形式表达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彰显我国悲怨表达的特征,与西方悲剧作展开详细的对比行为是非常必要的。
悲怨来自于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同时诗歌及散文领域在创作的过程中更为注重对其的灌输。
而由于西方悲怨主要源自于叙事传统,因而其在悲怨情绪表达的过程中通过借助西方戏剧中的人物角色来传递相应的情感。
但是基于相应差异的基础上,中国悲剧作与西方悲剧作在人生态度、情感体验等方面均遵从着真实表达的原则。
此外,从命运认知的角度来看,中国在悲剧作创作过程中逐步灌输了自己在强大命运面前是微小的思想。
例如,苏轼所创作的《前赤壁赋》。
此种生命认知思想的灌输导致读者在对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形成了顺应与逃避的困境应对思维。
而西方在悲怨美表达的过程中却强调了对不妥协及不屈服思想的灌输,继而与中国文学作品的创作形成了一定的差异性。
(一)个体内容层次。
同时也由此表达了自身怀有一颗忧民的心,想要将自身价值应用于国家政治治理过程中,最终为民众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生命本体内容层次。
古代文学中悲怨美的内容层次亦体现在生命本体方面,即古代文者在作品创作过程中通过将自身对生命的理解灌输于文学作品中的形式展现文人在生活中遇到的政治功利等问题。
此外,古代文学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亦发出了人生微小的感叹,同时也实现了对生命本体的关怀。
例如,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即实现了对生命本体的阐述,且在诗句表达过程中阐述了自身在实际生活中的孤独感,并以个体生命本体表达的方式望与读者达成共鸣,引导读者深入到作品中实现对生命话题的思考。
另外,古代文人在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通过对自身细腻、敏感心理的运用将自身所思考到的生命问题融入到作品创作中。
例如,“今我不乐,日月其除”中即对时光飞逝进行了感叹,并引导人类意识到生命的短暂性,继而以积极的情绪应对生活中的难题[2]。
结论:
综上可知,在古代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悲怨美是作品创作过程中凸显出的主要特征,且在长时间思考的背景下,创作者将“悲空”、“悲慨”等情绪均融入到了作品内容,以此来引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并引导其在应对生活中的难题时始终保持积极的情绪,即实现心理情感的转变,最终达到良好的文学作品表达方式,且最终丰富作品表达内涵,并凸显出悲怨美的独到之处。
参考文献:
[2]于海峰.汉魏晋南北朝边塞乐府诗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
文学的论文篇十六
柳宗元在永州的旅行日记是闻名遐迩的山水名篇,其中最著名的是被后人奉为山水小品经典的《永州八记》。
一、文学与旅游文学的相关概念。
文学主要被看做是审美的语言作品,是指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反映客观的现实、体现作家心理感受的艺术,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游记、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心里的感情及再现特定地域和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文学”这个名词也随之出现。现在的旅游文学是指反映旅游者旅游生活的文学,它以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作为表现对象,书写旅游者或旅游工作者的感情、思想和审美情趣。其比山水文学的表现对象要更加的广泛,不仅涉及了山水风景、文物古迹而且包括了风土人情等社会事物。
柳宗元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人物,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文学上的大家,思想上的伟人。柳宗元被贬到偏远的永州和柳州后,虽然政治理想破灭了,但是远离了政治的斗争,他致力于文学的创作,最终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柳宗元的旅游文学作品主要有游记和纪游诗两大类,一般被称为“山水文学”。
(一)柳宗元文学丰富了永、柳二州的旅游资源。
永州和柳州两地比之与国内其他著名的旅游地来说,旅游资源比较贫乏。柳宗元的那些经过精心绘制的描写两地自然风光的著名杰作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无疑是他给予两地的一批非常有价值的珍宝。柳宗元文学不仅使两州旅游地的旅游景观更加丰富,还增加了两州旅游地的历史文化内涵。柳宗元没被贬到这里之前,两州的自然山水风景和人文历史景物的品质是怎么样的,我们很少有人知道。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那时候的山水是没有多少人欣赏的,是寂寞的。柳宗元到了这里之后,它才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并逐渐远离“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位置,是柳宗元发现并宣扬了这里奇山秀水的美丽,使它传扬出去广为人知。
(二)柳宗元文学提高了两地旅游资源质量,增加了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和旅游吸引力。
在中国的旅游资源中,因为文学是非物质的,是一种语言,所以,它往往是融入其他的旅游资源之中,增添这些旅游资源的人文色彩,而不是独立存在的旅游资源。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一直是传统旅游的主要参与者,历朝历代因为文人游览而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记游、咏物之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丰富了旅游景观的人文内涵,增加了旅游吸引力,提高了旅游景观的美誉度,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历史作用。中国著名山水风景和名胜古迹的形成发展,大都和文人创作的文学作品有着密切的关系。
柳宗元文学是永、柳两地的旅游文化的精髓,而柳宗元文学主要是游记和游诗,这些都是在经过实地的游览之后,融入作者的.内心感受而创作出来的。
(三)柳宗元的文学无意识地宣传了旅游景观。
依照现代传播学的理解,受众对隐性宣传的信赖程度远远超过商业宣传,文学确实是一种非常好的隐性宣传方法。因为它拥有特别的审美效果和穿越时空的传播作用,使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审美感受。旅游文学是一种表现美的文学,具有非常强烈的美感。作者在创作旅游文学作品时,是出自内心真挚的感情,描绘山川美景等自然风光,没有掺杂任何商业宣传营销目的,因此更能打动读者的心。再加上旅游文学作品中描绘的山水风景是自然景观的真实再现,但是又要高于自然景观,是经过作者文学艺术加工出来的,其与自然景观相比更加具有美感,也更能引起读者到此一游的兴趣。柳宗元文学对于永、柳两州的意义,有很大一部分体现在他对两州美丽自然风光的宣传这方面。客观的景物美要经过“人”的主观加工作用方能更加显现出来,柳宗元曾经说过:“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与空山矣”。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肯定没有料想到,他对于贬谪之地的永州和柳州来说,恰好扮演了他美学理论中强调的“人”这个角色。正是因为有了柳宗元的存在,他所创作的旅游文学作品流传于世后,才使偏远孤陋的、埋藏于荒山野岭的永、柳两州诸多旅游景观传扬出去,广为人知,成为令人向往的旅游地。
在柳宗元的文学作品中,经过其文学加工,永州和柳州不再是贫穷僻陋的偏远之地,而是处处皆是美丽风景的世外桃源,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泉一石,俱是世上少有的美景。小石潭的奇石、西山的奇与怪、袁家潭的山风、钴镯潭的清澈等等,柳宗元在说起这些景物时如数家珍,娓娓道来,而这些可能本来很普通的风景在柳宗元的妙笔生花下,增添了很多独特魅力,让读者陶醉其中,产生到此一游的兴趣。
(四)柳宗元文学是永、柳二州旅游文化的精髓。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已经基本上得到了满足,大家越来越要求享受精神生活。这种现象反映到旅游活动中,就表现为人们渐渐不再满足于一般的纯游览性的观赏自然风景,观光旅游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逐渐开始追求旅游活动中的审美情趣和享受高品位的文化资源,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
柳宗元的旅游文学刚好能够满足这种需要,它以自身散发的文学艺术魅力和强烈的影响力激发读者的旅游欲望,它是在永、柳两州的奇山丽水之中开出来的一朵奇葩,它理所应当地永柳两州旅游文化的精髓,是两州旅游文化中最具吸引力,最有魅力的一部分。
三、旅游文学在推动旅游业发展中的应用及发展。
在文学旅游景观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充分依托景区的文化积淀和历史背景,利用丰富的旅游文学辅之以多种形式的营销方式、手段,向外界介绍景点,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者,这种借助旅游文学进行营销,迎合旅游者对文化的追求,是比较有特色的一种旅游发展形势。
(一)文学与传媒相结合的营销方式。
现今,湖南吉首的凤凰城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景点,但它在90年代末之前并非如此。虽然凤凰城的旅游资源非常有特色风情,而且还有文学上的大家沈从文先生其著作《边城》的独特魅力,但其还是在90年代末借助当地政府与湖南卫视联手打造出了独特的旅游品牌,使文学与影视的影响相结合。自此,凤凰旅游一炮走红,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营销方案。
由此可见,我们也可以把包装对象放在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突出的文学形象上,或创办一些专门用来做旅游宣传的节目、频道等。通过对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多种传媒渠道融合来对文学旅游资源进行包装和宣传。
(二)将旅游文学作品运用到旅游景点的广告语中。
广告语要求朗朗上口,语言精练,讲究含蓄且有意境,要能给人以无尽的遐思空间。对于旅游广告语来说,也要重视名人效应。
苏东坡曾以“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是憾事!”来赞美虎丘,虽然对于虎丘的美丽风景和名胜古迹等只字未提,但是却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心,激发了读者到虎丘旅游的兴趣。流传到现在,这句话已成为了虎丘旅游的宣传广告语。杭州旅游业的广告语是“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这句就是出自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这一首诗。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到现在,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了,而且还将继续传扬下去。当时,杭州征集旅游广告语,这句词通俗易懂却又意境无穷、有独特的魅力,从众多的广告语中脱颖而出,被杭州市相关旅游部门定为杭州旅游的广告语。因为这句特色的广告语,杭州区别于其他众多的江南旅游城市,在宣传上取得了优势。
这样把文学作品里的某个句子应用作为旅游景点的广告语的例子有很多,而且大部分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可以深入研究柳宗元文学作品,利用其在文学上的地位及在大众中的影响力,设计旅游广告语,使其在同类旅游中脱颖而出。
(三)模拟文学名著开发景观。
模拟文学名著开发旅游景观,通常是以文学名著或以其为蓝本改编的电视剧等在大众中产生了轰动效应为前提。回头看看,这些年来我国模拟文学名著开发的旅游景观,几乎每一轮模拟景观热都与文学名著或以其改编的电视剧等的轰动联系在一起。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我国名著《红楼梦》为蓝本改编拍摄的电视剧播出后,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因此,先后诞生了北京的大观园、上海的大观园和河北正定县的荣国府。国外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被评为“全球第一大畅销书”,它在全球的范围内有数量巨大的书迷。它不仅吸引了读者的目光,也吸引了旅游开发商的目光。华纳公司与奥兰多环球影城携手在奥兰多环球城内建立一个以“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为蓝本的“园中之园”——“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thewizardingworldofharrypotter),这个“魔法世界”作为环球影城冒险岛主题乐园的一部分于-正式对外开放。
以文学名著为蓝本的模拟景观因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再加上影视剧播出后产生的轰动效果,必定会产生可观的经济效益。
文学的论文篇十七
法国作为比较文学的发源地,法国大学对比较文学专业的创立与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作为一门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复合型专业,其课程设置比其他专业更为复杂。如何利用科系间互补的优势,做好课程设置,巴黎第三大学的课程内容和课程要求对我国比较文学专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巴黎第三大学成立于1970年,前身是巴黎大学文学院,并于1971年采用“新索邦(sorbonnenouvelle)”校名,是全法国语言文学及社会文化类专业最为权威的大学之一。“1968年法国经高等教育改革后,教学与研究更加迅速发展。第三时期70年代开始,1973年成立法国总体文学和比较文学协会,比较文学工作者队伍日益壮大,研究领域革新和扩大。”1921年比较文学专业被引进巴黎大学,并建立比较文学学院,1985年演化为一般与比较文学学院。2011年巴黎第三大学在文学、语言科学与外语教学法学院设置了一般与比较文学专业。巴黎第三大学比较文学本科阶段学制为三年,研究生阶段学制为二年。按照教学计划开设了63门本科生课程,21门研究生课程,另开设语言类课程,比如拉丁语、希腊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等。
2.1文学课程。
文学理论课程:如“文学与电影中的模仿论”,讲述20世纪下半叶模仿论的演变史。“文学的虚假与真实”、“灾难文学创作理论”、“后殖民主义理论:流亡文学”、“当代小说中的理论、美学及伦理学”、“译介理论”。文学类型课程:如“非洲口头文学介绍”、“后工业时代文学”、“美洲的叙述诗和叙述散文”、“当代马格里布(西非、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小说阅读”,该课程主要介绍小说中展现的广大非洲地理风貌及风俗。“鬼怪小说”、“古代与现代神话”、“当代城市文学”、“戏仿文学”、“短篇文体”、“20世纪末的研究性文学”,该课程通过莫迪亚诺的《暗夜街》和安东尼奥塔布其的《地平线》作品分析,探究人的存在与周围环境、现实的关系。还有一些文学史类的课程,如“1945-1956年期间意大利文学”、“17世纪到18世纪的文学分类艺术”、“16世纪到21世纪,威尼斯文学与艺术形象”。作家作品研究类课程:如“堂吉诃德在文学中的地位”、“戏剧《浮士德》专题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专题研究与其作品的电影改编”,该课程旨在将故事情节移植到当下,以此校验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思想理论。文学专题类:“以无赖骗子的流浪冒险为题材的小说”,主要介绍了17世纪到19世纪西班牙流行文学作品。“疾病类文学主题”:通过分析奥地利灾难作家托马斯伯思哈德和艾尔维吉贝尔的作品,探索文学与疾病的联系、自我与他物的联系。“女扮男装类”:女主角反串,为了让自己行动自如并制造获得爱情的机会,在莎士比亚的《皆大欢喜》、塞万提斯的《两姑娘》中都运用女主反串的桥段。“法语地区女性主义小说”:研究法语地区女性作家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均以女权主义为基本理论支撑。“美洲的叙述诗和叙述散文”:美国诗人沃尔特惠特曼和古巴诗人何塞马蒂都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了革命者争取独立并建立新政体的历史,通过诗歌这种文学形式见证历史变革。
“比较文学理论概括”、“比较诗学”、“比较文学史”、“神话与媒介学”、“文学与科学”、“文学与人文科学”、“文学与民主”、“诗与革命”,该课程比较的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加拿大魁北克的寂静革命时期和阿拉伯之春大革命时期出现的革命文学,揭示这些革命文学对革命起到的见证作用和对革命者的鼓舞作用。“文学语言与大众传媒语言的交融”、“哲学与政治:以理想国为例”、“文学与政治”、“人类学小说”、“跨文化研究”、“人口学与文学比较研究”:从人口学角度分析作品人物,对作家的性别、国籍、作品类型进行研究,归纳出作品中男女比例、寿命、出生率和社会阶层信息,如探究大仲马、福楼拜、乔治桑、简奥斯丁作品中的人口统计与现实人口比较的可能性。
以作家身份为标准,离散文学和移民文学研究较为突出。“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匈牙利人”:介绍了匈牙利的女作家雅歌塔克里斯多夫因匈牙利反俄动乱于1956年随夫避难到瑞士,随后创作的《恶童日记》,以及斯蒂芬维经兹在二战时期移居到加拿大而创作的《老女人颂歌》。尽管各自经历不尽相同,两位作家都在作品中表现了匈牙利战争的历史以及思乡之情、强烈的民族主义与对祖国的热爱。“移民文学在法国”:聚焦的是中国和日本等作家用法语写作并在法国本土发表的移民文学作品。以任教于巴黎东方语言学院的中文系教授程抱一创作的《天一言》和日本作家水林章的《远方的语言》为例,探索语言、文化和身份并存等问题。“移民欧洲的阿拉伯作家文学创作特色”: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冲击与相融。移民英国的苏丹作家塔依卜萨利赫在《北迁的季节》中对阿拉伯和非洲民众寻求自我的艰辛历程进行了大量描述。以作品主题为标准,从古代到埃尔热时期,月球探索主题类文学研究从未间断。从古代到20世纪,不同文学创作主体如作家、电影导演、画家都将月球探索作为创作主题,约瑟夫海顿、儒勒凡尔纳、乔治梅里埃、埃尔热都对这一主题念念不忘,该课程对于这一主题的不同文学创作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奴隶、记忆与历史”:以见证式或是自传式创作的奴隶小说不仅使人们充分了解了奴隶制,描绘了奴隶痛苦的记忆,并且剖析这种制度的历史原因。(以上课程信息来源于巴黎第三大学网站及比较文学专业学生手册)。
3.1课程量大,课程要求严格。
教学领域广和研究方向多,要么是在法国文学及外国文学比较领域(南斯拉夫,希腊,阿拉伯,日本,印度,意大利文学等),要么是在文学教学法领域,文学作品改编、翻译理论与实践、文化研究等。课程内容丰富、跨学科性强。以研究生课程为例,比较文学系授课老师为17人,第一学期开设了7门课程,第二学期开设了5门课程,m1(研究生一年级)结束,研究生必须完成这一学年的论文作业,拿到m1文凭才能继续攻读m2(研究生二年级)。第三学期开设了3门课程,第四学期主要用来创作学位毕业论文。本科生的课程多达63门,这无疑对授课老师的教学要求很高。此外,课程要求也是非常严格,本科生的考试要求为小论文写作或口头陈述。若修不满规定学分,则需要重修。
3.2语言水平要求高,提倡原文阅读。
比较文学跨语言的特性要求比较文学专业学生和比较文学研究者掌握1门乃至几门外语,原文阅读比译本参阅更能体现原语境下的作家的创作背景、创作理念和文化背景。“哈佛比较文学系对语言有着严格的要求,研究生需要掌握4种语言,其中3种要求熟练掌握,分别对应将要修的3类民族文学的课程,其中1种作为工具掌握。”虽然巴黎第三大学对于研究生外语水平掌握的要求没有哈佛大学那么高,但也对外语掌握有硬性要求。比如研究生阶段,巴黎三大规定每个学生必须学习拉丁语和希腊语,除了这两种必修语言之外,学生还必须自选一门外语作为必修课程。虽然文学作品文本大多有法语译本,但比较文学学院还是要求学生进行原文阅读。
3.3强调科系间整合,开拓学生视野。
虽然法国不是第一个提出比较文学跨学科这一研究理论,但巴黎第三大学对这一点也比较重视。比如“神话与媒介学”,研究文学形式和电影改编形式对于表现神话这个文学主题的差异,就将表演艺术学院(电影与广播电视、戏剧)的专业资源与文学研究相结合。“原著小说与电影改编版本的比较”,以捷克电影导演亚罗米尔伊雷什改编定居法国的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长篇小说《玩笑》为例,通过这两个版本的比较分析创作特色以及两种文学形式间的可渗透性和相互影响。再如“远东游记作品中的异域美和相异性”,就将自然地理学科与文学学科珠联璧合。诸如此类的文学研究很少只是以文学去谈论文学,而是将文学与历史、政治、人文学科相融合。如“犹太文化中的吸血鬼和附鬼文学形式”、“弗洛伊德的怪怖者理论:精神分析法”,将心理学理论放进文学创作及作品分析中。
4.1立足全球化大背景,着眼于“异质文化”
在全球化的今天,它已无可置疑地进入了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比较文学的根本特征是以维护和发扬多元文化为旨归的、跨文化(非同一体系文化,即异质文化)的文学研究。”中国的比较文学开始于20世纪,相比法国美国起步要晚。比较文学的跨民族、跨文化特性要求我们将眼界置于全球范围。但往往人们谈及比较文学就会不自觉地将中国与欧美国家联系在一起,这样就容易陷入仅将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比较的误区。巴黎第三大学的专业设置就比较关注“异质文化”,如“非洲口头文学”,因为非洲很多国家曾经都是法属殖民地,于是比较文学专业将这些国家独立前后文学形态的变迁与社会形态的变迁进行跨学科研究。此外,法国内部的移民也很多,所以巴黎三大很注重移民文学这个板块,如开设“移民文学在法国”课程。中国虽然在这些历史背景上可能不如法国那样丰富,但是也要努力拓宽视野,这样才能更好地寻求人类文学共通规律并突出不同民族的特色。
4.2加强科系之间的合作,充分利用有效资源。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除了有独立的研究范围和对象外,还有着独特的研究方式,即比较。巴黎第三大学的比较文学课程丰富。学校很好地利用了其他院系乃至其他合作大学的学科资源,如比较文学专业学生可以选修巴黎七大的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开设的研究生课程。中国的比较文学专业课程量比较少,且没有很好地利用其他学科的有效资源。中国很多都是学科丰富的综合性大学,完全可以加强科系之间的合作,如学分互认制,以达到共赢的目的。
巴黎第三大学将文学、文化、社会变革联系在一起,突出文学的现实意义,而不是就文本进行不切实际的研究分析。如“后工业时代文学”: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文学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对于工业社会形态中出现的闲散、逃避现象,文学如何反映并提出应对这些现象的建议,从而帮助人找出新的平衡点。文学对于后殖民问题、女性主义、社会暴力问题的关注,都体现了对人文主义的重视和文学的现实批判性。
[1]黄慧珍.法国比较文学概述[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5(2):49-52.
[2]殷明明.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研究生课程设置论析[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2015(6):134-138.
[3]乐黛云.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j]。社会科学,2005(9):170-175.
文学的论文篇十八
内容提要:《海滨故人》是一部最早以女性视角去反思“五四”思想启蒙的悲情小说,它以五位新女性卷入男性“婚外恋”的不幸遭遇与情感伤害,深刻地反映了新女性对于“恋爱自由”的思想困惑,以及她们对于男性启蒙话语的重新认识,进而传达出了新女性欲求自立却难以自立的痛苦心声。
关键词:《海滨故人》新女性男性恐惧婚外恋灵魂悲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文学的论文篇十九
摘要:在经济发展地推动下,全球化趋势在不断深入,各国在经济、政治等的发展过程中均不可避免地进行相应的沟通和交流,国际间的交往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及社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用环节。
国际间的文学交往也同样具有其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英美文学;文学;价值。
在我国高校的教育系统中,英美文学作为英语专业一门主要的课程存在。
开设该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了解到更多的西方文化及风俗人情,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化及思维特征地了解。
英美文学在世界文化体系中一直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用地位,其经历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英美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东西更具直观性,对自我人格的完善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在西方文化及语言应用习惯中,西方语言的表达方式均较为直白,同时有不缺乏幽默感和讽刺性。
因此,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写作目的均较容易把握,使读者一目了然。
通过直白的语言,鲜明的情感,更容易激发其读者的思想共鸣。
直白又不缺幽默的人物讽刺,极易让读者在作品欣赏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而对人物大胆、明确地赞颂也同样对读者的情感产生极大的冲击,给读者以激励。
第二,多数英美文学作品均是作者对其自身经历及感受进行阐述的缩影,具有较大的现实教育意义。
在英美文学中,多数作品中所讲述的人物、事件、所表达的情感等均是作者亲身所感或者倾耳所闻、亲眼所见的。
作者将其真切经历过的事件进行整理,并经过艺术加工后,以文学作品的方式展示给读者。
其是一个社会制度及社会环境中相关人物及事件的真实反映。
因此,在对英美文学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可对作品所处时代存在的相关问题及现象进行了解,从中感受某个社会制度或历史发展阶段中存在的弊端或优点,具有较大的现实教育意义。
第三,通过学习英美文学,可有效提高语言表达及操控能力。
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常被称为语言大师,其可应用语言文字巧妙地表达个人情感及思维,应用生动、简洁的语言文字将一个鲜活的事件、鲜明的情感展现给读者。
文学作品的创作者随便从任何一个角度来叙述一个事件或者表达一种情感,均能给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一针见血的感觉。
这就是文学创作者超强语言操控能力的表现。
通过对文学作品进行学习不但可以学习到作者的思想感悟,同时也可以学习到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言操控能力,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
二、学习英美文学的现实意义分析。
在英美文学的学习过程中,除了可以使学习者获得阅读上的满足和享受外,还可以让学习者深刻体会到不同文化体现出来来的现实意义。
学习英美文学所体现出来的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英美文学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艺术表达形式。
在英美文学文学中,每部作品几乎都是文学创作者人生经历及情感历程的真实展现。
文学作品是作家将自身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进行艺术加工,运用语言文字对其进行提炼并加以总结,然后展示给读者。
每部作品均是作者一种独特的人生留言方式。
因此,在英美文学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中了解到文学创作者的个人阅历、家庭及情感生活等,并从作品中体验作者的感受,领悟人生真善美。
第二,英美文学作品是西方国家相关现实生活的独特表现形式之一。
所有的文学创作均源自现实生活,是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状况及感受的一种高度提炼和总结。
文学作品既是一种历史的再现,而又不是全部历史的展现。
因此,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学习,作品中所讲述的现实生活及人生感悟可以让读者体验到一种独特的、与别的艺术形式不一样的情感收获。
第三,对英美文学进行学习,可有效激发英语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有效提高。
兴趣是所有学习有效进行的最好老师。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英美文学中描写和讲述的精彩事件及人物故事往往比单纯地进行英语语法、词汇等学习更加富有吸引力。
通过对文学的学习,读者可以了解到诸多异国风情,体验到作品人物人生的酸甜苦辣,从而使读者获得丰富多样的精神享受。
这个过程便可有效地激发读者进行英语学习的兴趣。
同时,对英美文学进行学习,可使学习者感受到人生中的各种情感,在西方文化氛围中感受到另一种人生的憧憬和希望,体会到西方文学独具特色的感染力及号召力,激发读者进行英语学习的欲望。
第四,通过对英美文学进行学习,可有效锻炼读者的理性思维。
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极具幽默性、讽刺性和精炼性。
在文学作品的学习过程中,其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往往能有效地将读者带入作品创设的情景当中,让读者真切地体味到英语语言的丰富内涵及魅力,激发读者对英美文化独有的特点进行积极探索与追求。
在探索与追求的过程中,读者的理性思维得到良好地锻炼,促进其人文素养得到提升。
三、结束语。
通过对英美文学进行学习,不仅使学生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体验到不同的语言表达艺术魅力,同时可使学生了解和体验不同文化背景、社会制度下人们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方法,进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这些情感体验成为学生完善健康人格、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良好基础,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罗云;论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04期。
[2]曾琛;学习英美文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j];科技风;01期。
摘要:本文介绍了文学的内涵,并论述了英美文学的特征及功能,揭示了英美文学的价值观及现实意义,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引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文化,而文化的载体是文学,处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
文学是利用语言的途径去反映社会现象、表现作者感情的一个艺术形式。
文学的论文篇二十
内容提要:《围城》是一部以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为题材的批判小说,它以“出国留洋”问题、“高等教育”问题、“现代女性”问题为切入点,深刻反省了启蒙现代性所带来的真实效果。
作品文本的中心主题是对现代知识精英的神话揭秘,其辐射意义至今仍对我们具有思想启迪作用。
关键词:《围城》出国留洋真相高等教育质疑现代女性揭秘启蒙精英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