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大全8篇)
总结的选材不能求全贪多、主次不分,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总结的目的,把那些既能显示本单位、本地区特点,又有一定普遍性的材料作为重点选用,写得详细、具体。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总结很难写?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总结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篇一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水稻的国家:生活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子。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粟的国家:生活于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粟,住半地穴式房子。
3.传说中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炎帝黄帝(“人文初祖”)部落结盟,为汉族前身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
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5.尧、舜、禹时期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禅让制”。
6.“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标志:禹传子,家天下。(第一个世袭的国王是启)
7.西周时期,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而形成的制度:分封制。
8.目前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商朝的司母戊鼎。
9.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最久的水利工程:战国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筑的大型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
10.战国时期改革最成功的是秦国:商鞅变法。(我国由奴隶向封建制的转变是通过变法来完成的)
11.商鞅变法中最重要的措施: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12.商鞅变法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措施:建立郡县。
13.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这是因为商朝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14.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春秋晚期的孔子,他的言行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15.最早提出自然资源可持续使用的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
16.建立和谐社会与儒家的仁政有关。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是庄子。
17.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由兵家鼻祖孙武所著。
18.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由秦始皇(赢政)于公元前221年建立。
19.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皇帝制度的创立者)
20.汉武帝时,西汉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21.儒家学说开始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思想标志: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2.新疆最早成为我国行政区的标志: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西汉汉宣帝)设置西域都护。
23.“丝绸之路”最早开通于:西汉。(张骞是丝绸之路开通的最大功臣)
24.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形成于:西汉。
25.目前世界已知的最早的纸:西汉前期的麻纸。
26.东汉蔡伦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人称“蔡侯纸”。
27.雕版印刷术发明于:隋唐时期。
28.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唐朝印刷的《金刚经》。
29.活字印刷术发明于:北宋(平民毕升),比欧洲早约400年。
30.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战国的“司南”。
31.指南针最早制成于:北宋时期,并开始应用于航海。
32.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南宋时。
33.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是在:唐朝末年。
34.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是在:宋元时期。
35.世界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剂:东汉末年“神医”华佗制成的“麻沸散”。
36.“医圣”:东汉末年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37.佛教最早传入我国中原地区是在:西汉末年(公元前后)
38.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东汉明帝建造的洛阳白马寺(东汉时,佛教得以传播)。
39.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民间兴起的道教。
4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主要史事。
41.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记叙了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
42.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以少胜多)。
43.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形的关键战役: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44.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220年曹丕称帝,国号为魏,定都洛阳;221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
45.江南的开发最主要的原因: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46.我国历史第一个推行汉化政策的少数民族改革家:北魏孝文帝(鲜卑族)
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篇二
1、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1.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2.从东汉末开始,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工具、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种子。
2、吴国的经济: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是织造麻布(越布),青瓷,三大造船中心(侯官、临海、番禺)。230年,吴国的卫温、诸葛直率万人船队到过夷洲(今台湾)。
3、诸葛亮治蜀:堰官,锦官,平定南中地区(四川南部、云南和贵州一带)。
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篇三
“和同为一家”
1、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2、唐太宗时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8世纪初,唐中宗时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3、唐朝在今天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他们成为管理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4、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其首领被唐玄宗封为怀仁可汗,后来回纥改名为回鹘。
5、六诏居民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后来南诏统一六诏,唐玄宗封其首领为云南王。
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篇四
初中的历史比较简单,但要想学好却也不容易。目前使用的历史新教材,课本知识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课本的基本结构。一般说历史课本的每一课通常分为几部分内容,大字部分是该课的主要内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点都在这一部分,因此同学们应该对该部分进行精读,着重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要学会分析这一部分哪些是重点,那些不是重点,哪些内容是要求一定要记住的,哪些内容属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点,才能在学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对知识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此外,课本有些内容是用小字印刷的,这部分内容不是课本的主要内容,编排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同学们的知识面,不一定要记的,但是同学们可以阅读,最好结合课本的大字不分来看。
有时候我们要理解教材的内容,就要借助这些小字部分。还有一部分内容,它们不属于阅读的范围,但他们却有助你只是的提高和思维的拓展,这部分就是课本中涉及到的练习题。比如,七年级第一课就有“请你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如何渡过”这道题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不仅要运用历史知识,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知识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做这类的题目一方面可以巩固自己的知识,还可以开拓自己的思维。因此,对于课本知识,我们大家要学会分类学习。
二、要学会“阅读”
要学好历史,就要学会快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课堂的主动权。做到这一点,同学们就能学得轻松自如,并逐渐掌握阅读技巧。上课时,老师带领大家读书学习,通常老师已经有层次性、针对性地设计了问题来启发我们大家什么内容须详读精思,什么内容要略看了解,什么问题要边读边想,什么问题要读后再想。因此同学们要跟着老师给你启示,寻找知识的纵横联系、前因后果等,同时大家也要养成圈点批注,做简要读书笔记等良好的阅读习惯。
比如,课文中绝大部分针对历史名词、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资料补充,部分不带星号的引言或插图等,只要快速扫描略看即可,而诸如历史事件的起因、进程、影响,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人物,重要的历史资料、历史插图等重难点知识,就要求大家详细阅读、认真思考。这样天长日久的训练,同学们不仅会合理利用、科学分配课堂时间,还能养成快速读、会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为日后自学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要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做到“善思”和“乐思”
《论语》里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要我们在学习中做到学思结合。爱思考、会思考是获取知识的源泉,同学们要在课堂上利用老师给的思考的机会,培养多种思维能力。
层次一。要会在课堂上精心设计问题,逐层深入,学会顺着历史线索寻找事情的前因后果,以此训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在学“美国的冷战决策”时,可以将其设计成如下几个问题:什么是美国的“冷战”政策?(2)美国为什么要(1)实行“冷战”政策?为什么能够实行“冷战”政策?(3)“冷战”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对世界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层层深入的剖析,从中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彻悟,更是思维的启迪。长期如此的训练,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层次二。要鼓励自己标新立异,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此训练我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灵魂,外国的教育家曾提出:“只要学生能提问题,就有利于形成学生对学习的内部诱因。”因为发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体现。老师在教学中会鼓励大家质疑,要求大家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评价、定位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学生从中可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比如在讨论美国南北战争时有同学就提出“如果当时有其他的办法能缓解当时美国的状况,林肯会怎么做?那么美国的今天又会是什么样子?”
实践证明,勤学善思,对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知识的系统、归纳、判断、评价、分析、总结的能力会逐渐增强。学会思维就等于找到了获取知识的金钥匙,自学能力也会增强。
四、学会掌握巩固知识的技巧———“巧学”
1、及时巩固训练。学完新课后的集中练习是能巩固强化记忆,提高分析能力。孔子说“温故而知新”,所以学完的知识要及时复习,根据记忆的规律,以往总是先快后慢,及时复习巩固,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2、总体复习。历史学科是一张规律性强,线索脉络清晰的知识网,把握住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抓住关键以点带面,历史课的学习及总复习便会化难为易。
横向联系的学习方法既要体现在总复习中,也应贯穿于每一节课的学习训练过程中。老师每讲到一个可以类比的历史知识时,大家可以跟着老师的提示回忆所学的相同、类似的历史知识,然后加以分析对比,把类似的历史知识归纳到同一条记忆链条中去。如讲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时,就可以表格的方式把各国革命爆发的原因、经过、影响加以对比,分析出异同,在分析对比中,悟出掌握知识的要领,这样多次训练、引导,学生就会掌握联系对比的记忆方法。
纵向联系即把同类项的历史问题跨越章节界限,瞻前顾后,一线贯穿。例如,我国古代几个朝代文学史上线索: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再如,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一步步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线索:鸦片战争《中英南京条约》的签定,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以后,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步加深;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之后,又签订了《辛丑条约》,中国则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篇五
1三国的先后:先是蜀国再到魏国然后吴国。
2从东汉末年以来我国北方和西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羌族等少数民族陆续内迁。
14世纪后期,建立了政权并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是氐。
2南朝是指从公元420年开始的我国南方先后相继的四个朝代。
3淝水之战的结果是:前秦的统治的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
1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农民南迁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2南朝时,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有: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开始使用绿肥,推广牛耕和粪肥,以水稻种植为主。
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这样有利于民族触合,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等。
以少胜多。(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有: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而且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而北方人口南迁又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南北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下,南方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
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篇六
夏的都城在阳城,统治中心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主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朝代暴君亡国之君
夏朝夏桀夏桀
商朝纣纣
西周周厉王周幽王
西周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的内容是什么?起了什么作用?
商朝曾几次迁都,直到商王盘庚迁都到殷,统治才稳定下来。后来又称商朝为殷朝。
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灭商建。公元前1046年,商周在牧野大战。商灭,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叫西周。
小练习
1、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私天下”始于
a、禹建立我国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b、禹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时候
c、启利用家族权势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
d、商汤灭夏以后
2、商朝的起止时间是
a、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b、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c、公元1600年—公元1046年d、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3、商朝历曾多次迁都,盘庚将都城迁到
a、阳城b、亳c、殷d、镐
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篇七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1-5课)
1、隋炀帝时开通大运河,中心是洛阳,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经过淮安的一段是邗沟。
2、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
4、唐朝发明的耕作工具:曲辕犁,灌溉工具:筒车
5、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他被尊称为天可汗。今天藏族的祖先唐朝时叫吐蕃族。
6、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东渡日本的高僧是鉴真。
7、唐朝西行天竺取经的高僧是玄奘,他曾在那烂陀寺游学,著作是《大唐西域记》。
8、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后期爆发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9、唐朝灭亡后出现“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它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
6-9课:
1、北宋建立者赵匡胤,都城开封,称帝事件陈桥兵变。
2、宋太祖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3、宋太祖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
5、辽的建立民族契丹,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6、西夏的建立民族党项族,建立者元昊。
7、宋辽和议史称“澶渊之盟”。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
8、金的建立民族女真族,建立者完颜阿骨打。
9、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
10、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11、宋朝从越南引进占城稻。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丰饶的粮仓。
12、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13、两宋时期,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开封和临安。
14、宋朝突破地域限制出现了草市;突破时间限制出现了夜市和早市。
15、宋朝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16、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17、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1、铁木真于1206年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2、1260年,忽必烈继汗位,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
3、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
4、南宋灭亡后,文天祥和陆秀夫等人继续展开抗元斗争。
5、元朝在中央,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6、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
7、元朝实行的地方制度是“行省制度”。
8、元朝管理台湾的机构是“澎湖巡检司”。
9、元朝管理西藏的机构是“宣政院”
10、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11、著名的词牌名有《念奴娇》、《满江红》、《蝶恋花》。
12、宋代杰出的词人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13、元代最优秀的剧作家是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
14、元曲四大家是指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15、印刷术的发明:我国在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北宋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16、战国时人们利用天然磁石做成指南工具,称为司南。
17、宋元时期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明朝的建立者朱元璋,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为了监视官民,他设置的机构是锦衣卫。
2、明朝科举考试采取的八股取士。明朝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危害:脱离实际,禁锢思想。
3、明朝时期,山西的商帮被称为晋商,安徽的商帮被称为徽商。
4、郑和下西洋时在位的皇帝是明成祖。
5、明朝中外冲突的事件戚继光抗倭。
6、戚继光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7、明朝一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是《本草纲目》。
8、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是《天工开物》。
9、明末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是《农政全书》。
10、明长城东起辽东,西至嘉峪关。
11、北京城最为雄伟壮丽的建筑是紫禁城。
12、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
13、《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
14、吴承恩的一部神话小说是《西游记》。
15、李自成起义的口号是“均田免赋”。
16、明朝存在276年,最后一个皇帝是崇祯。
17、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18、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
1、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郑成功把敌人包围在赤嵌城和台湾城。他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开辟荆榛逐荷夷”指的事件郑成功收复台湾。
2、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3、康熙赐予另一个位西藏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4、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
5、1793年,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标志着中央政权对西藏地区行使主权达到制度化、法律化的程度。
6、康熙平定准噶尔叛乱,稳定了西北部边疆地区;
7、乾隆帝时平定了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叛乱。
8、清朝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9、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10、清朝前期出现了成熟的手工业工场。江宁著名机户李扁担、李东阳,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
11、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各地开设“票号”。徽商贾而好儒,富甲一方。
12、清初,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
13、康熙时,设立南书房,直接为皇帝草拟谕旨和处理奏章。
14、雍正时,正式设立军机处。影响: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15、康熙、雍正、乾隆皇帝时,经常从知识分子的文章、诗词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制造大批冤狱,很多人被处死,人们把这种做法叫文字狱。
16、清朝统治者为了维护集权统治,在文化上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17、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18、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
19、清朝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0、清朝的小说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21、清朝戏剧最有影响的是昆曲和京剧(是“国粹”之一)。
22、明朝时期,昆曲的代表作是汤显祖的《牡丹亭》;
23、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顶峰,代表作洪昇的《长生殿》(写的是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的故事。),孔尚任的《桃花扇》(借助秦淮歌妓李香君与侯方域的恋爱故事,表现出人民的亡国之痛。)
初一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篇八
17—18世纪启蒙运动在欧洲兴起。此时,西欧大陆的手工工场广泛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他们掌握了越来越雄厚的经济实力,但是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二者矛盾的日趋尖锐。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推翻旧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批判封建制度、宣传资产阶级学说的思潮由此发展起来,这就是适应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年代的启蒙学说。
启蒙运动的英文单词是enlightent,大家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其词根是light(光明),启蒙运动正是一场涤清愚昧,带来光明的运动。启蒙主义者拿起了新的思想武器——新兴的自然科学理论,将人的理性作为判断世间是非曲直的唯一标准,把斗争矛头指向封建社会最崇尚、最神圣的东西——王权、神权与特权。
理性就是人的思考和判断,它只承认人的理性而不承认神的意旨。启蒙运动崇尚知识,尊重科学,提倡人的思考,反对蒙昧主义。封建的王权、神权、特权之所以能够在很长久的时间里占据统治地位,其重要的前提之一,便是人们的迷信与愚昧。对理性学说的宣传,实际上正是为了剥去封建制度身上的神圣外衣,以便去触犯它,否定它,摧毁它。因为如果上帝的意旨已经不可靠了,那么封建制度下的'所谓神授王权与特权也就失去了依据。
在政治学上,启蒙主义者集中宣传人权与法制的观点。他们以一切人生而自由的天赋人权思想为核心,否定天生的特权,强调不分等级、门第的人都天然地享有自由权利,包括人身、安全,争取幸福、言论、信仰等自由。社会与国家的首要目的是保障人权,这是人们订立契约、组成国家、建立政府的根本出发点。人权自由要依靠法律保障,共同意志、社会契约也要靠法律来维护等。启蒙思想家关于人权和法制的观点,体现了用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君主为代表的贵族特权,以及由公民取代臣民的近代社会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