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论文(专业20篇)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段美好的回忆,让我们永远怀念。如何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共同责任。这里有一些关于总结的经典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新闻学论文篇一
《南京零距离》的成功播出让中国电视新闻中出现了民生新闻的概念简单地说民生新闻就是对百姓身边事的报道。因为其题材源于市井写法通常采用市井故事口口相传的直白方式所以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近年来各媒体在实践“三贴近”的过程中民生新闻成了“贴近群众”的有效载体并日渐成为都市类报纸的当家产品。然而题材大同小异、写法千报一面看久了难免让人产生视觉疲劳。再加上相当部分民生新闻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事如果都流于肤浅的报道久而久之势必丧失影响力。
如何让琐碎的题材在报道上跳出民生新闻目前生存中存在的问题是本文分析的重点,本文在结合了一些地方台甚至中央台的民生新闻栏目中存在的一些肤浅的现状,分析这些现象存在的原因以及由此导致的对社会受众的危害,由此反应出了改进民生新闻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最终本文的重点是要分析民生新闻更加优秀的发展之路。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电视民生新闻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新闻的新的报道方式,有巨大的学术观照价值。新闻理论工作者有责任对中国电视民生新闻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符合中国政治架构、传播环境的电视民生新闻新内涵。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电视民生新闻的概念。
2、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历程。
3、零距离类节目取得成功的经验。
a、栏目的定为贴近百姓。
b、从对百姓新闻的报道反应新时期我国建设中取得成绩和不足,是国家经济的一个缩影。
c、促进社会和谐。
4、零距离类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
主要分析这些节目中存在的一些内部和外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b、为了迎合百姓而导致节目媚俗。
c、节目在表现形式上过于简单、肤浅。
d、主持人的素质参差不齐。
5、具体的对策。
a、加强节目的整合,制作好节目。
b、加大对节目内容的把关,提高节目的品味层次。
c、挖掘新闻的深度报道。
d、加强记者的职业道德素质建设。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通过网络上查阅有关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找到有关民生新闻发展的现状,然后到图书管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新闻学者对民生新闻话题的讨论,参考他们的意见,为论文的创作寻找素材和一些相关的观点的理论支持。同时,通过对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传播的信息,进行收集,结合现在的民生新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列出这些不良现状,同时结合这些现状,分析民生新闻随之而来的消极影响,最后也是本文的重点,在总结新闻学者及相关的文献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对解决民生新闻的现状的一些参考性的建议,希望能够对电视新闻民生新闻的发展具有一些参考行的价值。我们希望民生新闻因关注平民生活状态获得它的存在意义,同时也希望民生新闻提高自身的品味,做出有意义的新闻节目,发挥好新闻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舆论喉舌和职能监督的功能。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1、20xx年11月15日至12月15日:收集资料,拟定论文选题,确定研究领域。
2、20xx年12月16日至24:撰写开题报告。
3、20xx年12月26日,进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论证会。
4、20xx年12月30日至20xx年3月1日:在寒假期间与指导教师沟通并拟定论文粗纲,修改完善。
5、20xx年3月2日3月10:完成论文细纲写作,并着手论文初稿写作。
5、20xx年3月11日至4月16日:完成论文初稿。
6、20xx年4月17日至5月10日:在论文初稿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定稿。
7、20xx年5月11日至5月18日,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外文文献翻译,注释,参考文献,并打印装订成册。
8、20xx年5月24日,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蔡国林、吴晓伟。多角度立体化可读性-当代特稿追求新闻的价值。新闻爱好者,.(4)。
[2]史慎。背景资料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新闻与写作,2006.(7)。
[3]胡智锋,刘春会。诊中国电视——关于中国电视现状及问题的对话。现代传播,,(11)。
[4]李余良。增加民生新闻的深度。新闻爱好者,2006.(10)。
[5]姜冬梅,王威。民生新闻纵深谈。新闻传播,2006(3)。
[6]尹德刚,周胜。当代新闻协作。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7]黄丹丹。民生新闻的现状与发展。记者摇篮,(2)。
[8]李学洲、肖俊德。“民生新闻”的崛起与现代电视新闻的走向,新闻爱好者,12期。
[9]马艺、张培。电视民生新闻的话语建构,新闻战线,02期。
[10]孙仁广、陆海艳。补课与蓄势——“民生新闻”之透视,当代电视,期。
[11]王杏村。民生新闻在电视新闻中的位置,新闻爱好者,2007年06期。
[14]陆地。中国电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新华出版社,版。
[16]邓林、陈静之等。观众本位——中国电视新闻报道的突破,新闻大学,20春季刊。
新闻学论文篇二
002、评“用事实说话”
003、当前经济报道得与失。
004、论报刊的市场化。
005、谈报纸的批评报道。
006、试论新闻的真实性。
007、论新闻的指导性。
008、试论报纸的服务功能。
009、舆论引导之我见。
010、试论报刊的舆论监督。
011、新闻传播效果论。
016、晚报与日报比较谈。
017、论当前我国新闻记者的素质。
018、中外新闻思想之比较。
019、论新闻客观性。
020、新闻传播技术和新闻报道。
047、简评社会责任理论。
052、报纸与网络。
053、新闻记者的调查研究。
054、新闻采访与一般调查研究异同论。
055、记者的新闻敏感。
056、试论记者的观察。
057、记者的道德修养。
058、记者的知识结构。
059、采访心理学研究。
060、试论记者工作的任务。
061、采访技术初探。
062、略谈采访如何深化。
063、记者的资料积累。
064、名记者采写经验探讨。
065、略论新闻导语。
066、新闻背景初探。
067、新闻结构探讨。
068、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艺术。
069、略论人物通讯。
070、工作通讯写作与创新。
071、浅谈通讯中的情节和细节。
072、试论人物通讯中的情节与细节。
073、试论新闻特写。
074、调查报告的特点和写作研究。
075、信息与新闻写作。
076、试论新闻语言。
077、略论通讯的特征及表现手法。
078、新闻报告方式演进分析。
080、通讯写作新样式初探。
081、批评性事件浅议。
085、发挥栏目优势——“短、精、快”写述评新思路初探。
088、对新闻背景的哲学思考及背景材料运用方式初探。
089、试论访谈式报道之“观点与材料结合”的独特性。
090、不同专业报道之背景材料运用原则比较谈。
094、访谈式专题报道发展前景及隐忧。
096、评论写作的情理与文采。
097、谈小言论的特点与写作。
098、报纸短评初探。
105、试论新闻评论的历史沿革。
108、近几年报纸版面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09、新闻编辑与受众心理。
111、试论编辑技巧。
112、新闻标题制作的原则与艺术。
113、编辑与作者关系研究。
114、新形势下新闻编辑素质的嬗变。
115、网络传播对新闻编辑的影响。
116、编辑策划研究。
117、编辑与受众关系研究。
118、略论广播新闻的优势和弱点。
119、试论广播新闻的语言。
120、采编播合——广播新闻改革的趋势。
121、电视新闻如何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122、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初探。
123、试谈电视节目主持人和主持人节目。
124、电视新闻的声画合—与解说词写作。
125、广播电视舆论作用初探。
126、广播电视新闻现状与趋势。
127、电视对社会文化与心理的影响。
128、分析谈话节目的语言特点。
129、电视隐性采访的是与非。
130、电视评论节目的特点。
132、广播电视受众观念变化之我见。
133、网络传播对传统媒介的影响。
134、电视该如何加强节目的互动性。
135、电视谈话节目的人际性问题。
136、形象性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137、电视评论节目的主客观兼容性问题。
138、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特点研究。
139、cnn对我们的启迪。
140、群体压力与采访报道之方法。
141、从众心理与逆向思维。
142、媒介公共关系研究。
143、媒介受众调查研究。
144、新闻媒介形象的传达。
145、媒介形象的确立与塑造。
146、广播电视业经济现状研究。
147、传媒集团化研究。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性强、综合化程度高、技术业务发展快,构成了这一学科的重要特点。但是目前的`广播电视新闻教育现状并不乐观,新闻教育跟不上新闻媒体的改变与发展,新闻教育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因此,新闻教育必须密切关注新闻实践的要求和变化,调整教学方式方法,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实践教学的从属地位。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媒介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有效地利用实践教学手段培养出高级应用型的新闻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少开设新闻专业的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目前大多数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都为新办专业,开设时间较短,教学经验、特别是实践教学方面普遍缺乏经验,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实践教学模式,造成了培养的毕业生不能适应广播电视新闻行业要求的局面。
1.1师资队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师资主要来源于高校中文或其他文科专业,大多数教师没有传媒专业背景和实践经历,新闻传媒实践经验匮乏,使得理论教学中理论的针对性、前沿性、实践导向性都相对不足,最终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体系不健全,培养的学生不具备理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结构。而且目前学校对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和职称结构强调较多,而对其实验能力要求不高,造成了大多数教师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经验严重缺乏,那么当然在实践教学方面就难以有所作为和突破,不少学校理论教学的教师只做课堂讲解,不进行实践指导,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从而造成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1.2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多以零散、无序状态呈现,学校大多没有将专业实践教学完整地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其实践内容在教学计划中往往是以某门实践课程或者课程的实践部分等形式体现。不少学校认为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学生掌握理论的水平,而实践能力则无足轻重,认为实践教学仅是作为理性认识的验证而依附于理论教学,甚至认为实践教学课可有可无,很多教学实践课都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必要的实践,或者在实验、实习时走过场,不愿动脑动手,应付过关了事。对实践课的地位、作用和功能的认识还停留在观望阶段,而不是上升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去全面认识。总之,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1.3实践教学投入不足。广播电视事业是一个高投入、重装备、传播技术更新快的高科技事业,决定了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验实训需要的的硬件设备投入较大,这样才能适应广播电视的发展。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高校因为财力所限,很难建立起设备齐全、适时先进的实验教学设备。从事广播电视新闻教育的高校普遍存在着设备老化、实验手段落后的问题。硬件设备投入的不足制约了广电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设备的老化带来了传播观念上的滞后性和盲目性,以致学生分配到单位后,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来学习和适应广播电视新的传播技术。另外,学生到实地采访,办报纸、搞新闻摄影、电视节目制作,到媒体专业实习等都需要实践经费,如果不能保证,学生的专业实践难免大打折扣甚至无法开展。
1.4实践教学管理没有落到实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课程安排不合理。不少学校实践教学课内容与假期实习、毕业实习的内容多次交叉重复,实践教学很难使学生得到全面系统的提高。二是教学内容存在问题。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实践教学很难找到内容新颖、实用性强的实践指导书和教学大纲,使得指导老师和学生都面临难以系统掌握实践教学知识的困境。三是即使开展了实践教学活动,但很少有人能够系统去进行评价和总结,再运用到理论课的学习中去,实践的收获不大。甚至由于组织缺乏规范,管理比较松散,实践活动表现出极强的随意性,往往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因此,如何通过加强教学管理,把实践课纳入整体教学规划,对理论课学习真正起到辅助作用和补充作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实际操作素养,是实践教学课程必须解决的重点问题。
为把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办出成效、办出特色,必须进行实践教学的整体规划,在教学理念上应确立面向媒体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强化实训动手的指导思想,在实践教学中确立以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的实践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规范实践教学工作程序,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努力使实践教学达到规范化、系统化和多样化。
2.1提高对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广播电视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尤其是在新闻传播新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闻的技术性、工具性和实践性更加凸现。因而,这一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制定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计划和规章制度,强化高校和教师对广播电视新闻学实践教学的认识。只有提高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重要性的认识,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
2.2更新教育理念,探索适合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专业知识的灌输和专业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又要探索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实践教学的模式,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放松对学生的理论素养提升。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锻炼,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这是我们构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指导思想。结合社会对广播电视新闻学人才需求的模式和要求,我们应从全新的角度和视野认识和梳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路,并最终确立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应该包括课内实训、课程实践、综合实践、寒暑假社会实践、课程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创新性实践等,这些环节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
2.3创新教学方法,确保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一是专业技能实训。从"拍好身边的新闻"出发,如学校各种重要会议专题片、学院各种庆典专题片、科教研成果专题片、学生社团活动和竞赛活动系列专题报道等等,这些专题片的制作过程中,学生从策划、采访、脚本编写、拍摄、编辑、制作、合成、播出各个环节都按照电视节目制作的流程进行,学生在整个策划和制作过程中可以得到全面训练与提高。学生的电视节目作品可以在课堂播放,专业课教师和学生们可以在讲评课上畅所欲言,从采访、摄像、编辑、节目编排等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共同研修共同进步。二是开放式实验教学。所谓开放性实验,就是将实验室全天开放,除正常的教学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时间自己去进行设计实验,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性、创造性的学习环境。实施开放实验一方面可以解决实验教学时数不够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拓展实验项目,由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探索研究性实验发展,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4抓好实习基地建设,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搭建坚实的实践平台。专业实习是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证,对培养专业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为此,必须加强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实践中探索建立一种巩固规范、持久双赢的大学生到新闻媒体实习的制度。一是建立校内实践基地。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如学校新闻网站、校园广播电台、电视台、校报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新闻媒体的各项活动。二是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学校要广泛挖掘社会资源,和报社、广播台、电视台等媒体建立广泛而深入的联系,建立广泛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的实训实践活动提供稳定的平台,有效解决学校资金短缺、实验设备不足等问题。对于具有发展潜力和有潜在的毕业生需求的文化传媒公司、中小企业的策划部门、地方性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也可以设定为实习实践基地。总之,要突破传统新闻行业限制,突破地域限制,想方设法建设多层次、多类型、多领域的专业实习基地,为学生开展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创建良好的环境和平台。
2.5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提高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评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改进实践教学、保证实践教学规范化和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步骤。必须建立对整个实践教学模式的评估标准体系和评估机制,根据评估结果有针对性的建设存在不足的指标,完善实践教学模式。一方面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考核,包括对制定的广播电视新学专业实践教学大纲的考核、实践教学过程效果的考核以及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获得的成效的考核等。另一方面要调整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为学生发展提供多样评价方式。对部分课程可取消考试而以实践活动的成效来评价,给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如“电视专题与电视栏目”课对学生的评价,可从学生策划、制作、编排电视专题与栏目节目的作品数量、质量以及平时上课的学习态度综合评价,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6加强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师资保障。新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如果没有参加过新闻实践,没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积累,是很难讲好这门课的。因此,高校必须抓紧对教师进行新闻知识、新闻技能的培训,培养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可以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首先面向新闻单位,引进新闻资深人才。这些人员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极强的动手能力,由他们来上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有益处又很必要。其次安排从实践单位来的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进修深造,组织没有新闻业务经验的教师到媒体等相关单位挂职锻炼,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再次聘请新闻媒体的资深专业人士作为客座教授和实训类课程教师,将其丰富的新闻经验、灵敏的新闻嗅觉、高超的采访技巧、独特的新闻视角、翔实的新闻资料带入课堂,借用社会优秀人才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7抓好硬件设施建设,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提供物质保障。媒介技术是新闻事业发展的动力,尤其是是对广播电视而言,媒介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出一线的记者、编辑,必须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配备先进仪器设备,建设一流的广播电视新闻学实验平台。广播电视新闻学应该建设和装备的实验室主要有:非线编辑实验室、影视制作编辑实验室、电视演播实验室、电视广告摄影摄像实验室、广告效果测试实验室、电脑图文设计实验室、电视节目观摩实验室等,为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坚强的物质保障。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
我是新闻学(影视传播)专业的xx,我的论文题目是《xxxxxx》。本篇论文是在惠xx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在此,我十分感谢他长期以来对我的精心指导和大力帮助,同时也感谢各位评审老师从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对我这篇论文进行审阅,以下是我对这篇论文的选题缘由、目的,资料收集准备工作以及文章结构的陈述。
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是因为以前就很关注调查性报道,经常看文字报道和电视节目相关报道,尤其是新京报的核心报道。出于对调查性报道的探究心理,我饶有兴致的研究了新京报核心报道的特点、价值取向等,进而了解其选题和采写的特点与技巧,明确其核心要素、以及所面临的问题。选择新京报作为研究个体,不仅仅因为它是都市报的领头军,同时它也见证了报纸调查性报道这几年的发展,再延伸到整个中国的调查性报道。我认为,这是一个从实例中分析,方向上把握的课题。
希望最后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新京报调查性报道特点的研究有所贡献。研究成果也可以认为是报纸调查性报道特点研究的一个重要延伸和发展。
新闻学论文篇三
在数字时代,对报业乃至新闻业来讲,媒介融合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媒介融合”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发展。在新媒体时代,每天都会产生各种各样海量信息,被“知识爆炸”包围受众已不再满足于单方面信息来源,此外受众自行检索信息积极性大幅度提高,可以说受众对信息真实度和权威性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媒体具有长期以来形成专业素养,它在受众心中权威性是新媒体无法比拟,但是在发布新闻速度方面与已经能够做到实时发布消息新媒体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新媒体在新闻报道速度和时效性上具有强大优势,但转载新闻、虚假消息以及舆论导向滞后等问题,其在受众心中权威性远远赶不上传统媒体,所以就会出现受众第一时间在新媒体上获得新闻信息,随后等待传统媒体证实或辟谣尴尬局面。现在传统媒体微博、微信客户端就是媒介融合一种表现,将传统媒体权威性和新媒体时效性结合起来,做到快速、真实地报道新闻。
新闻学论文篇四
摘要:在新媒体日渐普及的环境之下,在中国广播电视的政策背景之下,电视节目的创新发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真人秀是目前风靡世界的一种新型电视娱乐节目形态,在泛娱乐化时代,在电视节目同质化时代,真人秀节目的创新发展,分析电视栏目在嘉宾选择及节目创意上的独到之处。旨在通过本文,为我们在今后的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中能够引入一些新思想、新元素,为找寻电视节目创新发展的突破点而积极思考,为电视节目的可持续创新发展而不断探索。
关键词:真人秀;发展;创新;本土化。
由于电视真人秀节目几乎每一种类型都不同程度的满足了观众某一方面的需求,包括窥探隐私、挑战自我、寻求异性、体验刺激等,因此在国外一经播出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在社会上广受好评,更在经济上取得了可观的收益。
我国的电视节目一向向国外看齐,国外真人秀节目诞生不久,我国电视台就借鉴他们的模式生产出了自己的真人秀节目。但与他们的真人秀节目的名利双收不同的是,我国的真人秀节目在经济方面只考虑当下的直接经济利益,没有形成良好的产业链;在社会影响力方面也引发了诸多争议,而产生这些问题要从根源探究,从电视真人秀在我国的发生发展中可以获得部分原因。
1真人秀节目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1.1真人秀节目兴起的原因及发展策略。
真人秀顺应了电视观众对真实强烈需求的趋势,要发挥真实魅力,真情实感,方能达到“真人秀”“真”的效果。
真人秀大军中,有两支个性鲜明的队伍——《中国好声音》和《我是歌手》,两档节目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线。《中国好声音》是一档大型励志专业音乐评论节目,它不仅仅是一个选秀节目,更是让更多草根实现梦想的舞台;而湖南卫视《我是歌手》节目展现了其独特性,打破常规反其道而行,形成了明星再次变“草根”之势。这截然相反的两条路开辟了国内真人秀节目的新高潮,也为我国真人秀节目的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选择。
第四,走品牌营销策略,不让真人秀成为一时的节目,而打造成每年一次或几年一次的品牌栏目,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固定的观众,更延长了真人秀节目的生命周期。
以国外的同类节目为鉴,内地选秀可以走的路还有很多。但要在内地电视内容管制和电视台拥有资源的双重限制下,找到平衡点,做出高收视的好选秀,恐怕对每家电视台来说,都会是个挑战。
1.2会计道德的社会历史影响。
现实的社会历史。会计职业道德更多地依附于历史继承性和经济规律,一些观念、一些做法虽然不符合时代、不符合要求,但是往往由于是***惯、老传统,人们还是会沿袭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都在发生变化,会计人员的道德观念也处在一个徘徊、不稳定的状态。会计人员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发生变化,而且随着改革开放,国外的各种思想,不论是好的坏的,都会对会计人员产生诱惑。在这样的情况下,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也就不难理解了。
1.3会计职业道德法制不健全。
1.3.1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备,会计规范体系不完善。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造成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削弱了企业自我约束能力。当企业的的财务行为与会计法规制度发生抵触时,往往片面强调搞活经营,而放松了对违纪违规行为的监督。况且目前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监督标准又不统一,各部们在管理上各自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造成各种监督不能有机结合,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
1.3.2会计职业道德法制不健全,道德作用显得无力。
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生活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法制也应该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法律一旦颁布施行,就有一定的稳定性,不可能时时改变,而社会经济生活是时时发生变化的。所以,法律往往有不周全的地方,有漏洞,这是在所难免的。法制不健全,会计人员在抵制违法会计行为时,就会缺乏法律保障。
2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2.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被经济利益所驱动。
近年来,由于受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日益抬头,它侵蚀着会计人员队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主体追求经济利益本无可厚非,但应通过正当的手段和渠道,不能为满足单位或个人的'利益而损害他人或国家的益。一些会计人员出于对个人职业、岗位、职位、待遇的维护,屈从于单位领导的压力,置职业道德于不顾。
2.2忽视了职业道德的教育。
目前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淡薄,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滞后是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因此,只注重业务能力、忽视道德素质培养的会计教育体制亟待改革。
2.3会计业务不精。
有的会计人员默守陈规,不求上进,缺乏钻研业务、精益求精的精神,缺乏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他们业务知识贫乏或知识老化,专业技术水平低,无法按照新规定开展工作。
2.4缺乏良好的会计执业环境。
职业道德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近几年,偷税漏税、侵权制假、欺诈赖账,滥用职权等现象屡见不鲜,商业信用关系混乱,国家机关人员执法不严,社会公众信任力下降,助长了会计人员道德败坏行为的发生,引发了社会诚信危机,降低了社会对会计的信任。
2.5职业道德监控不力。
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行为缺乏具体的惩治措施,缺乏执行惩治的主体。会计职业道德约束力的弱化,导致违反道德的成本较低,助长了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发生。此外,对模范遵守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缺乏必要的奖励和保护措施,也使得一些会计人员在遇到道德与利益冲突时,不敢坚持原则,不敢维护道德的尊严。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在单位领导人的胁迫下,为了生存而参与造假就是典型的例子。
3加强我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3.1加强会计人员的素质教育。
3.1.1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提高道德素质。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需要建立一个配套的道德教育体系,学习时不仅要学好文化知识,专业技能,更应注重学习职业道德的高尚品质。应该让学生在从事会计工作之前就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为以后正确对待自己所从事的会计职业做到敬业、乐业、勤业,为其良好的道德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3.1.2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有利于更好地做好会计工作。
要达到职业道德更高的境界,就应该向以职业良心为特征的自律型职业道德发展,职业良心是对职业责任的自觉意识,是认识和情感意志和坚定信念的统一,不仅会使会计从业人员表现出强烈的道德责任感,而且能够使其自觉地依据一定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选择和决定职业行为。通过教育、灌输和培养,克服短处,不断地自我升华,自我超越。同时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对待别人的批评,态度要诚恳,要虚心接受。
3.1.3会计人员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注重职业操行。
会计人员要在会计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操作能力和操作的创新能力及职业判断能力。会计人员要爱岗敬业,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思想,培养不怕吃苦、不避嫌怨、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思想境界,立足本职,尽心尽力地做好每一项平凡细微的工作。会计人员要自尊、自爱、自信,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洁身自好,奉公守法。同时要正确处理会计职业权力与义务的关系,一方面要敢于运用法律法规赋予的权为,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应负有的职业义务,自觉履行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
3.2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约束机制,加强会计职业道德。
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约束机制,需要法律的支撑和依托社会各方面的变革与协调,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执行情况,建立检查、考核、评价、奖罚制度,并与岗位资格、聘任职务、提职、晋级等精神和物质奖励制度结合起来,选拔政治品质好、事业心强、工作认真负责、讲道德、守纪律的人从事会计工作,并定期按有关规定对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有计划的进行轮换,促进会计人员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此外,财政部门要通过严格的上岗资格考试制度,提高会计人员执业门槛,严格执法,加大对违规者的处罚力度。
3.3健全会计职业道德监督制度,加强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虽不同于法律而不具有国家意志性,得不到国家权力的具体保障,但却能从信念、品行、能力等更为本质和深层次上来影响并提高会计行为的质量,调整会计人员与企业和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社会关系,会计职业道德可以配合国家法律制度,制约会计行为,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供制度支持。各单位要按照《会计法》及相关法规的要求,制定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按照法定的程序和内容进行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准确完整,遏制会计造假行为的发生。
3.4实行会计职业道德与健全会计法律法规相结合。
加强对会计人员品质评监,改进被评监者的品质缺陷,进而达到提高执业者品质质量的目的,建立较为完备的会计人员信用数据库,记录会计人员遵守执业道德情况以及失信情况,制定会计人员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赔偿责任等,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者的惩处力度,约束和管制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
新《会计法》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通过法律的约束,会计人员应当具备强烈的责任感,严格履行法定责任,忠于职守,坚持原则,廉洁奉公,不论遇到何种情况,都不丧失原则,不图谋私利,坚决不做假账。形成全社会“诚信为荣,失信为耻”的良好风气。
总之,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贯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思想的重要体现,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水平,是公民道德建设在会计领域的具体体现,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教育和监督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规范会计行为,维护会计工作秩序,有利于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静中国社会科学网,;
[2]项怀诚.会计职业道德[m]人民出版社,.。
[3]臧海涛.试论财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m]商场现代,(3).。
[4]杨志东.浅议会计诚信危机的成因及对策[m],(10).。
[5]王伟.对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探讨[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8期.致谢。
本论文的选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论文的形成是在王老师支持、鼓励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在次我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老师从写作提纲,到一遍又一遍的指出论文的具体问题,严格把关,循循善诱,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这二年半在我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同学。
新闻学论文篇五
3、在涉及国家利益的国际事件中我国网民的态度研究。
4、国际电视节目模式在中国的生产与消费。
5、中国媒体对国际重大事件报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泰国大学生中国形象认知调查与国际传播策略反思。
7、中国应对国际规范传播的社会机制研究。
8、中国大陆电视剧国际竞争力培育的政策体系创新。
9、传播学视野下的城市“情感结构”
10、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赛时媒介传播研究。
11、从新闻社会学视角看美国国际新闻报道的建构。
12、基于公共关系理论的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形象塑造。
13、我国传媒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14、国际展会中对外传播的内容研究。
15、中日语言国际传播比较研究。
16、公共外交视野下体育赛事的传播策略研究。
17、从新华社看我国媒体国际传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18、省级电视台国际频道运营策略研究。
19、我国报纸的国际环境新闻研究。
20、孔子学院国际传播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1、从棱镜事件看网络空间国际关系变化。
22、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国际新闻报道研究。
23、中国城市的国际媒体形象。
24、论西方媒体在国际政治中的角色与作用。
25、数字时代下的两岸电视国际新闻对比研究。
26、美国之音停止中文广播探因。
27、国际新闻驯化视野下中美报纸的利比亚战争报道研究。
28、上海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管理探析。
29、中华民族音乐国际传播的理论与策略研究。
30、人民网国际新闻报道研究。
31、都市报国际新闻报道框架研究。
32、从媒介战略管理视角看央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33、“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电视新闻报道研究。
34、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发展研究。
35、论cctv-4中文国际频道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36、大型会展的跨媒体传播策略研究。
37、中国对外广播新变化探析。
38、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策略研究。
39、国际媒体如何解读中国共产党执政模式。
40、网络时政论坛维护及治理。
41、央视中文国际频道文化类栏目品牌化研究。
42、“国际在线”网站泰语版的国际传播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研究。
43、中国中央电视台掌握国际媒体话语权的路径研究。
44、徐福典故源流及国际传播。
45、中国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效果研究。
46、创联凯尔国际传媒机构发展战略研究。
47、汉语国际教育视野下的“汉语桥”节目分析。
48、中国媒体在国际传播下的品牌化战略。
49、中国与韩国电视国际新闻报道比较研究。
50、大型国际会展的文化传播功能探讨。
51、国际英语频道在播包装研究初探。
52、欧盟的国际规范与传播方式研究。
53、中国加入国际经济组织的动因与收益。
54、央视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策略研究。
55、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56、从驻华国际媒体透视其涉华国际新闻的产制。
57、海外华文网络媒体国际话语权的提升策略研究。
58、软实力视域下的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对策研究。
59、论我国国际旅游品牌打造中的国际媒体公关策略。
60、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成果国际传播方式的研究。
新闻学论文篇六
3、晚报“早”出现象。
4、都市类报纸的娱乐化倾向。
5、都市类报纸的“价格战”
6、都市新闻的叙事。
7、报纸的扩版。
8、版面编排。
9、新闻策划。
10、深度报道。
11、经济新闻。
12、法制新闻。
13、新闻时评。
14、报纸广告。
15、记者的职业道德。
16、媒体的社会责任。
17、报纸的新闻舆论监督。
18、隐性采访。
19、新闻摄影。
20、虚假新闻。
21、有偿新闻。
22、娱乐新闻。
23、炒作新闻。
25、典型报道。
26、漫画新闻。
27、厚报与薄报。
28、新闻自由。
29、独家新闻与独家报道。
30、报纸新闻的“同质化”
1、电视新闻语言。
3、电视民生新闻。
4、电视方言播报。
5、电视娱乐节目的生存之道。
6、主持人的风格。
7、电视画面。
8、同期声。
9、摄像。
10、电视广告。
11、隐性采访。
12、媒体的社会责任。
13、虚假新闻。
14、有偿新闻。
15、娱乐新闻。
16、炒作新闻。
17、电视专题片。
18、电视媒体竞争。
19、“新闻电视剧”
20、电视专业化频道。
21、移动电视。
22、电视传媒与公共空间。
23、电视新闻现场直播。
24、电视批评报道。
25、电视节目的互动意识。
26、电视产业化。
27、电视节目的品牌化运作。
28、电视人的职业精神。
29、电视体育新闻报道。
30、新闻频道。
31、电视调查栏目。
32、湖南卫视的新闻与经营。
33、安徽卫视的电视剧与经营。
1、网站分析。
2、网络新闻特性。
3、网络新闻的真实性。
5、网络新闻写作技巧。
6、网络新闻现状及发展趋势。
7、网络电视。
8、网络电台。
9、网络侵权。
10、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
11、博客、播客。
12、网络直播。
13、网络新闻的采写权。
14、网络广告。
15、虚假新闻。
16、有偿新闻。
17、娱乐新闻。
18、炒作新闻。
19、网络伦理。
20、网络新闻的变革。
21、网络媒体的可持续性发展。
22、网络环境的受众分化。
23、商业网站的网络新闻运作。
24、网络媒体的新闻核心竞争力。
25、网络杂志。
26、网络游戏。
27、网络传播与我们的生活。
29、网络传播中的人际关系。
1、广播媒体的优劣势。
2、广播的发展趋向。
3、广播新闻的采写特点。
4、广播中的广告。
5、交通广播的生存空间。
6、从“传统广播”到“播客广播”
7、广播热线。
8、广播新闻的互动。
1、议程设置理论。
2、沉默的螺旋。
3、受众分析。
4、传播效果分析。
5、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
6、文化帝国主义。
7、传播学方法论的几个学派。
新闻学论文篇七
作为我校规定的实践性教学的一个环节,毕业论文是毕业实习的后续课程,也是每位学生必须选修的一门重要课程。安排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三种能力,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从事研究的能力,使学生从一个方面对自己四年来的专业学习作出总结。
二、课程时间安排。
毕业论文安排在第4学年冬季和春季学期,从开始布置到考核结束,时间不少于15周,具体开始和结束时间根据当年校历而定。就一般情况而言,在冬季学期第5周开始,在春季学期第10周结束。
三、课程主要环节。
毕业论文的主要环节是:
1、向学生和教师布置任务。
2、学生选题并根据选题为其配备指导教师。
3、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撰写论文初稿。
4、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修改论文并定稿。
5、学生参加答辩并接受答辩小组考核。
四,课程基本要求:
对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是:
1、独立写作,严禁抄袭;。
2、接受指定教师的指导;。
3、选题有实际意义;。
4、符合论文写作的一般要求;。
5、字数不少于10000;。
6、参考书籍不少于8本;。
7、引述资料不少于8条;。
8、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五,课程考核方法和学分。
毕业论文的考核分论文和答辩两个部分。论文部分的考核参照读书报告的形式,答辩部分的考核参照口试的形式。论文和答辩部分的成绩都以百分制表示,但尾数均为5。毕业论文的总成绩由论文和答辩两部分的成绩相加构成,其中论文部分成绩占70%,答辩部分成绩占30%。毕业论文的总成绩分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论文和答辩部分成绩之和在90~100分的为优,80~89分的为良,70~79分的为中,60~69分的为及格,60分以下的为不及格。毕业论文的考核由论文答辩小组主持,并报系最终确定。
毕业论文通过考核的学生,获得15个学分。
新闻学论文篇八
3、民生新闻报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4、浅谈中美新闻教育的源流关系--以“密苏里模式”对中国新闻教育的影响为例。
5、“互联网+”时代新闻档案管理与创新。
6、勇于担当坚持创新--浅谈市县电视台新闻节目的创新。
7、小议电视新闻制作的逻辑结构。
8、从两张新闻图片的热转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9、浅谈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情绪管理素质。
10、如何把好手机报新闻的采写关。
11、新闻采访写作课教学改革初探。
12、新闻传播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13、网络时代新闻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4、新闻真实性受到电视新闻娱乐化的影响略论。
15、农村广播新闻节目的采编概论。
16、浅谈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17、试论新闻策划的重要性。
18、如何写好有思想有温度的新闻稿件。
19、浅谈电视新闻的编辑艺术。
20、新媒体条件下的新闻道德标准与监管体系。
21、我国报纸新闻客户端演变格局探析。
22、如何进一步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23、英语新闻访谈中跨文化语用失误分析。
24、浅析读图时代新闻摄影的隐性失真。
25、浅析新媒体时代新闻摄影教学的开展。
26、浅谈微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教学模式创新。
27、心理学视角下的新闻采访方法探讨。
28、影响公众:会议新闻政治信息的修辞表达。
29、大数据时代下的新闻的挑战与策略。
30、论新媒体时代下新闻摄影记者的生存与发展。
31、试论网络新闻评论区里的负面言论。
32、无人机新闻--新闻采编新趋势。
33、浅析如何平衡新闻自由与隐私权保护。
34、电视新闻的舆论导向作用管窥。
35、论新时期新闻传播的转型及其价值取向。
36、民生新闻主持人的语言素养。
37、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的生存与发展。
38、浅析我国电视新闻发展的现实困境。
39、电视新闻主持人语言风格初探。
40、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的优势与创新。
41、新时期跨文化新闻传播研究。
42、探析虚假新闻传播形成原因。
43、浅谈法制新闻报道的新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44、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之我见。
45、探析社会新闻吸引读者眼球的策略。
46、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做好电视新闻的采编工作。
47、做好作风“走转改”提升新闻亲和力。
48、探讨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
49、如何解决法制新闻传播中的道德问题。
50、网络非编在新闻制作中的使用体会。
51、经济新常态下地方党报做好经济新闻的思考。
52、报纸编辑的基本规范及新闻专业学生采写实习研究。
53、电视新闻播音的审美特征分析。
54、电视新闻播音技巧的培养。
55、网络新闻自由对社会道德的冲击与消解。
56、论新闻档案的价值及开发利用。
57、打造主流经济新闻突破党报现实困境。
58、体育新闻报道过度娱乐化的成因与对策。
59、负面新闻对旅游目的地认知形象的影响。
60、浅析新闻记者职业道德的建设问题。
1、传播学视角看微信公众号的传播要素。
2、从整体到多元:论传播学本土化的地方性视角。
3、传播学视域下跨境电商平台上广西特产英译初探。
4、国家传播学会重庆论道。
5、符号学转向:互联网语境下传播学研究的新走向。
6、传播学研究的科学取向与“人”学迷失。
7、传播学视域下音乐理论教学发展研究--评《音乐传播学理论教程》。
8、传播学视域下网红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中国新闻传播学的国际话语体系建构:基于全球的学术变迁理论。
10、传播学视域下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走红原因探析。
11、传播学视角下电影翻译中的文化意象分析。
12、教堂空间与谣言生产:明末清初反教谣言的传播学分析。
13、融合创新与文化重构--对近年几档电视戏曲栏目的传播学思考。
14、融媒体时代运动员“网红”现象的社会传播学解读--传播游戏理论。
15、全球南方、社会主义探索与批判传播学新想象--中印比较三人谈。
16、传播学视角下研究生管理工作的实践。
17、中美主播约辩事件的传播学解读。
18、传播学视域下音乐教学理论的发展研究--评《音乐传播学理论教程》。
19、数学与传播学的渊源探讨。
20、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新闻学与传播学核心期刊互引研究。
21、传播学视阈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国际话语体系建构。
22、浅谈微博语言的特征--微博语言的传播学分析。
23、从传播学视角探析ip剧的火爆现象--以《亲爱的,热爱的》为例。
24、交通天人:商周时期巫文化演进的传播学考古研究。
25、传播学视角下的严复编译研究--以赫胥黎的《天演论》为例。
26、传播学视阈下典型的英美音乐剧歌词定位与探索。
27、传播学视野下的电影《侠女》的影像符号探析。
28、毛泽东诗词英译的副文本研究--传播学视角。
29、依托竞赛平台的传播学实践课程教学改革。
30、传播学视域下明星“人设崩塌”的原因分析。
31、基于cdio教学模式的传播学实战化教学改革探讨。
32、刑法“传播淫秽物品犯罪”的传播学再解读。
33、网络时代新闻传播学基础课的教学探讨。
34、从传播学视角浅析博主“@老师好我叫何同学”走红缘由。
35、传播学视角下的知识付费平台传播模式探析及展望。
36、论高校新闻传播学课堂互动的建构与优化。
37、大众传播学视域下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
38、传播学视角下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
39、基于学科融合背景下的舞蹈传播学构想。
40、传播学视阈下纪实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历史认知研究。
41、基于传播学的中国当代文学“三阶段译传模式”
42、传播学视域下探析“吃播热”现象的原因。
44、人工智能与计算传播学。
45、传播学视野下的马术翻译探究。
46、核心价值观日常生活融入的传播学策略。
47、用传播理论进行传播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48、传播学视角下国企网页英译评析--以重庆国有制造业企业为例。
49、理论谱系与本土探索:新中国传播学理论研究70年(1949-)。
51、关于中国传播学研究国际发表的几个事实问题--与韦路教授商榷。
52、学术公众号运营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号为例。
53、中国传播学ssci高被引论文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
54、传播学视域下的app社交表情符号情感化研究。
55、传播学视阈下的湖湘名人著述译介研究。
56、传播学视角下公共演讲策略的有效运用。
57、传播学视域下甘肃天水社火舞蹈的传播价值与途径。
58、传播学视域下中日“佛系”文化差异的探析与反思。
60、当下传播学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
新闻学论文篇九
摘要:一个成功的电视新闻节目,除了前期的充分准备,好的选题以及专业的拍摄之外,后期的编辑也是非常重要的,作为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流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后期编辑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节目整体的呈现状态。因此,在后期编辑的思考再创作中,该如何对电视新闻节目的画面、声音以及内容进行衔接,又该如何在后期编辑过程中将再创作的编辑思维贯穿其中,就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后期编辑;电视新闻节目;再创作。
后期编辑就是在节目素材拍摄完成之后,根据编辑思路,将所拍摄的节目素材进行整理,包括影像的剪辑,特技的完善,字幕还有音乐等相关素材的添加等。也就是说,后期编辑是由素材到成片的过程。而从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流程上来说,其创作过程大概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脚本的构思及完成,根据所需效果创作出相应的拍摄脚本,为后来的拍摄起到引导作用;然后就是根据脚本开始进行素材的采集拍摄,期间可以分为不同的机位和镜头;最后就是将所拍摄素材进行加工,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后期编辑阶段,是电视新闻节目中的最后一次再创作。由此可见,后期编辑是一项非常复杂和重要的工作,它处在节目制作流程的后期,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一个过程,只有通过后期的编辑制作,才能对原始的素材进行筛选、加工,然后加以字幕音乐等辅助手段,最后使电视新闻节目变得完整丰满,从而使主题表达的更为明确顺畅。
一、后期编辑及再创作的必要性。
(一)后期编辑使画面结构更加合理。
画面结构对于节目整体效果的表达十分关键,而在节目前期的拍摄过程当中,很多时候不是完全按照脚本所表达的顺序进行的,会因为一些原因,把原本在后面的部分提到前面来拍,或者是前面的放在最后才拍,还有的会因为场景,演员,道具等因素,原本分开的部分合在一起进行拍摄,还有一些节目,画面需要后期进行补拍才能完成。而想要把这些画面合理的进行贯穿和连接,就需要后期编辑进行再加工。要想完整清晰的向观众传达这一事件,就需要在事发之后,进行画面的补拍,然后按照事发的顺序在后期编辑中加以重新调整,才可能尽量还原当时的情况。
(二)后期编辑使视听语言更加凝炼。
电视新闻节目区别于报纸和广播的最大特点就是视听语言的结合运用,而后期编辑就是采用技术手段,将编辑思维贯穿其中,把画面和声音更好地结合起来,最终呈献给观众一个完整,顺畅的电视新闻节目。
(三)后期编辑可以避免错误发生,保证舆论导向。
很多电视新闻节目在前期拍摄的过程中,会拍摄到不符合法律规定或播出要求的画面,这就需要在后期编辑中将这些画面剪去或者使用非编软件里的特技加以修饰,使节目达到合格的播出标准。例如一些法制类的电视新闻节目,会涉及到一些未成年人犯罪的画面时,按照法律规定,这就需要将其面部进行马赛克或者模糊处理,否则播出的话会造成不良影响。还有在一些冲突事件的采访中,特别是一些dv作品的拍摄,由于都是记录自然的事发状态,免会有少数态度偏激的群众,言语粗俗,影响恶劣,这些都需要在后期编辑时把好关,合理进行删减,使节目保持住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的引导观众。
二、如何进行后期编辑的再创作。
(一)要用清晰的编辑思维作指导。
任何行动都要有思维进行导向,只有正确清晰的思维活动,才会有正确的行动。后期编辑也不例外,电视节目创作是一种创作者与受众的心理交流活动,镜头语言与后期编辑显得尤为重要,编辑思维关系到电视节目作品的成败。因此,作为后期编辑,我们心里应该自始至终做到头脑清醒,胸有全局,方向感明确,不错不乱。
(二)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电视新闻编辑不仅经常与社会各个层面打交道,而且还要与本系统的各个环节发生相关关系。如果将整个电视宣传队伍比作一个庞大的乐队的,那么,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人是乐队指挥,而编辑则是吹大号的角色,既接受指令,又发布指令,并确保指令百分之百地执行。与其他媒介的新闻编辑工作相比较,我们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具有着明显的特殊性。其中编辑对象的复杂性和编辑主体的群体性,直接关系编辑工作的全局。例如,在一些颁奖晚会的后期编辑上,会遇到来自各行各业的不同的得奖人,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背景和情况,需要耐心细致的一一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编辑,才能保证把每个人最精彩的部分呈现给观众。
(三)要在增加节目的艺术性、节奏感和可视性上下功夫。
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善于发现素材间的有机联系,在不违背所表达内容的科学性、真实性的前提下,进行巧妙的镜头组接,要精心选择画面剪接点,使画面流畅并富有动感。电视作品是以画面为主要说服力的形式,作为后期编辑,应该充分考虑到观众的感受,欣赏电视节目时的心情,在剪辑画面时才能做到真实,流畅。使观众在收看节目时,能够全身心的感受知识的美感,体验知识突破的喜悦,不被镜头的转换所干扰。例如进行电视散文的创作时,经常要运用到一些空镜头的素材来表达文章里面所蕴含的意境,大海用来表达人们宽广的胸襟,嫩绿的小草来展现勃勃生机,既完整地展现了原作所想要表达的意境,又使画面更加丰富自然,吸引观众,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2、要准确把握画面的长度,使画面表意清晰而富有节奏。不同的电视节目类型需要不同的画面长度,要做到因地制宜才能选择适合的画面长度,才能成就一部好的电视作品。
3、要选择具有独立表意功能的画面,扩大信息量。在电视作品中,一般都会配有解说词,然后根据解说词来选择画面对主题进行阐述,那么,怎么的画面才是最好最适合的呢?这就需要后期编辑的时候,运用创作思维从大量画面中选择最具代表性,最能说明主题的画面。让观众一目了然,从而更好的传递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
4、把握好声音的运用。声音与画面是一种相辅相成、血与肉的关系。特别是在电视节目中,声音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一部好的电视作品,需要在后期的很多声音来配合。除了同期声的采用,还要根据画面霈要配上适合的背景音乐来烘托效果。
综上所述,一部成功的电视节目不仅要有好的策划,文案,拍摄,而且需要后期编辑的再创作,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艺术创作,才使得电视节目日臻完善。
新闻学论文篇十
3、当代政治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4、当代经济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5、当代体育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6、当代娱乐新闻报道的弊端及对策。
15、试论电视新闻的传播符号。
16、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图片。
17、论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
22、电视公益广告的创意分析。
23、“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分析。
24、直接引语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分析。
25、细节对导语写作的重要性探析。
29、从“超级女声”看我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定位。
30、从“制播分离”看电视媒体的经营策略。
33、网络新闻目前发展中的瓶颈及对策。
34、试论时评的发展脉络及趋势。
37、“博客”现象研究。
39、网络新闻编辑与报纸编辑比较分析。
41、中国网络电视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42、网络媒体技术发展研究。
43、报纸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44、电视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45、网络媒体受众心理研究。
46、媒体受众心理的比较研究。
47、针对受众的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等个人特征的传播效果研究。
49、对新闻娱乐化的辩证批判。
50、专业频道细分化与反细分化的竞争对策研究。
新闻学论文篇十一
要了解新闻学我们首先要了解新闻媒体的属性是什么,这也是讨论任何问题的基本。我们可以将这个属性演绎为三方面的内容:从历史上来看,世界传媒业的发展初期主要是以报纸的出现为标志的。那时报纸的作用也仅限于新闻的传播,即信息的传递,这也就是媒体所拥有的最原本的属性——社会属性。后来,随着各种媒介如广播、电视、互联网的出现,新闻媒体逐渐成为各种政治斗争的舆论工具,这其实也就是媒体的政治属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媒体成为了调节整个市场流通的不可缺少的因素,甚至成为市场的一部分,这就是媒体的经济属性。
了解了新闻媒体的这三个属性,现在我们可以进行相应地分析。归纳法有一个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可以将不同属性的事物联系起来组成一个大的整体,并能找到它们的共同点。新闻媒体的这三个属性之间是一种互为补充、相互制约的关系。社会属性决定其基本的存在形式和行为方式;政治属性决定其根本的利益方向和工作原则;经济属性决定其长远的生存基础和发展潜力。归纳起来说它们所形成的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各自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又制约着其他属性的存在方式和发展状况。政治属性要借助社会属性来体现价值、发挥作用;社会属性要靠政治属性来引导方向、规范行为;经济属性既为社会属性和政治属性提供存在和发挥作用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同时又受到它们的制约——政治属性为其把握政治方向,防止其偏离正确的行为轨道,社会属性为其确定运作范围及方式,规范其按照传媒业的特殊规律和要求来组织经营和管理。然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人为了让世界满足自己的需要,把世界变成理想的现实,就要在实践活动中追求真理——使自己的活动“合规律性”,追求价值——使自己的活动“合目的性”。人在实践活动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中,实现人的'“意志和意识”,把世界变成了人所理想的现实,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也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就是人的创造性活动,是人创造的世界,是人在创造性活动中所获得的、所感觉到的自由,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所实现的“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所谓媒体,其实是信息传播的“媒介”,其当初产生之时只是以不同的“载体”存在而已,这就是媒体演绎的观点。但当某一载体无法承受或不能及时地传送它所需传播的讯息之时,相应的融合也就必不可免了,这时就产生了“媒介融合”。所谓“媒介融合”,指的是不同介质和形态的媒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从而形成复合交叉的新的媒介形态的现象。这一归纳也有一共同点,实质是消费者可以用无所不能的终端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获取各自所需要的服务。这一过程对媒体格局的变化、媒介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新闻从业者的思维与工作方式等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媒介融合得益于传播技术的不断更新,正是不断出现的新技术促成了媒介形态的演变与整合,由此导致了新媒体的出现。
总的来说,传统新闻媒介走向集团化、多媒体化是一种趋势,随着舆论总体战略的加快实施,集团化的进程还会进一步加快。应当看到,今后主导中国新闻信息市场格局的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而是新闻集团,主导新闻信息市场格局的主要媒介正由传统媒介向新闻集团转移。可见将来是新闻集团在从总体上影响新闻信息市场格局。因此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其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其应对措施,要坚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实现新闻报道观念、内容、方式、手段的不断创新和传媒业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不断创新。新闻媒体可以通过全面报道有时代特色、有积极意义、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件,通过努力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通过积极报道现实生活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先进典型,通过及时报道群众关心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新闻与信息服务,来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力。
如今的舆论态势、舆论环境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多变,因此,关注和研究媒体格局与舆论格局的变化,不仅是新闻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整个国家发展的需要。
新闻学论文篇十二
摘要:“传者本位”在我国历久的消息事业成长中占领了主导位置,然则跟着市场化的成长,传统序言之间的日趋剧烈的竞争和新媒体的赓续挑衅,播送电视消息内容临盆必需调剂思绪,从受众动身,充足知足受众需求。受众的分化和媒体外部的融会趋向增进了“三网融会”的成长,技巧的提高使得“三网融会”得以成为能够。播送电视的成长离不开技巧的改革,而新技巧支持下的“三网融会”使播送电视内容临盆产生了新变更,这表示为播送电视消息信源、信道和信宿的新成长。播送电视消息信息起源增多,信源主体由传统年夜众序言逐步成长到社会"小我;播送电视媒体流传载体无穷延长,不只在广电行业外部涌现了新类型媒体,广电行业还进入到其它新媒体范畴;“三网融会”下的播送电视不雅众在收视消息时可以停止及时互动(与消息互动、与受众群互动),受众更加细分、更加自动。面临流传要素的变换,我国播送电视消息流传不能不转变临盆理念,走内容定制化和选题多样化途径。汗青老是赓续重演,正如电视媒体涌现后报纸转向深度化制造一样,在收集时期,特别是“三网融会”的配景下,播送电视消息必需走向深度化,同时“三网融会”下的播送电视也具有屏幕平面化和临盆数字化的特色,这些特点增进了播送电视消息节目在“三网融会”配景下临盆采制的变更,构成了机制立异。除临盆理念改变、临盆特点变换、临盆机制立异,“三网融会”下播送电视消息全新的内容临盆平台对消息临盆内容治理也提出了新请求。
abstract5。
1绪论8-15。
1.1选题背景8。
1.2文献综述8-13。
新闻学论文篇十三
(一)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检查每一部分在论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看看各部分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篇幅的长短是否合适,每一部分能否为中心论点服务。
从全局观念分折,我们就可以发现这里只讲了企业如何改革才能稳定,没有论述通过深化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职工收入增加,最终达到社会稳定。
(二)从中心论点出发,决定材料的取舍,把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毫不可惜地舍弃,尽管这些材料是煞费苦心费了不少劳动搜集来的。有所失,才能有所得。一块毛料寸寸宝贵,台不得剪裁去,也就缝制不成合身的衣服。为了成衣,必须剪裁去不需要的部分。所以,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材料只是为形成自己论文的论点服务的,离开了这一点,无论是多少好的材料都必须舍得抛弃。
(三)要考虑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初学撰写论文的人常犯的毛病,是论点和论据没有必然联系,有的只限于反复阐述论点,而缺乏切实有力的论据;有的材料一大堆,论点不明确;有的各部分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逻辑关系,这样的毕业论文都是不合乎要求的,这样的毕业论文是没有说服力的。为了有说服力,必须有虚有实,有论点有例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论证过程有严密的逻辑性,拟提纲时特别要注意这一点,检查这一点。
下面再简单阐述一下编写毕业论文提纲的方法:
1.先拟标题;。
2.写出总论点;。
3.考虑全篇总的安排:从几个方面,以什么顺序来论述总论点,这是论文结构的骨架;。
第2/3页。
5.依次考虑各个段的安排,把准备使用的材料按顺序编码,以便写作时使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新闻学论文篇十四
摘要:电视直播报导是在消息事宜产生、停止的同时,把现场的声响、图象和掌管人或播音员的行动报导或讲解等直接同步播出的一种流传方法。这类情势以其激烈的现场感和介入感吸引不雅众,是最能表现电视实质属性的报导方法,同样成为人们精确实时懂得世界最新静态的最好渠道。在消息以尽力寻求速度、强化时效为竞争手腕的明天,电视消息直播报导无疑具有最年夜的优势,在消息序言竞争中占据了制高点。本文以电视消息流传学、心思学等多学科道理为研讨终点和实际根据,参考了国际外电视消息直播的先辈研讨结果,重新闻学视角对电视直播的概念界定、成长过程、演化特色和成长动力停止了体系梳理,并对其流传优势和社会心义停止了商量,侧重剖析了影响电视直播后果的身分,对电视直播停止了批评性思虑,最初对其成长远景做了剖析和前瞻性商量。本文以为,电视媒体必需以微观的视角去审阅电视直播的成长远景,去思虑电视媒体的成长计谋及面对的危机,去确立整合奇特资本优势、完美特点办事的理念,能力慢慢施展电视直播本身的魅力与优势,使直播成为电视性命的原动力。
abstract5。
引言7-16。
一、选题背景7-9。
二、文献综述9-14。
致谢81。
新闻学论文篇十五
婚姻状况:未婚民族:汉族。
诚信徽章:未申请身高:163cm。
人才测评:未测评体重:48kg。
人才类型:应届毕业生。
应聘职位:校对/录入,记者/电话采编。
工作年限:0职称:无职称。
求职类型:实习可到职日期:随时
月薪要求:面议希望工作地区:广州,珠海,
工作经历。
公司性质:所属行业:
担任职位:专业志愿者。
工作描述:2010年任广州亚运会从化赛区马术比赛的专业志愿者,服务于媒体休息区,用100%的'热情与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为亚运会奉献了一份绵薄之力,也得到了学院及赛区的表彰肯定。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起始年月终止年月学校(机构)所学专业获得证书证书编号。
语言能力。
外语:英语良好粤语水平:一般。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优秀。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详细个人自传。
1.本人与他人相处融洽,人际关系良好,亲和力强。大学期间曾任班级组织委员及团支书,工作认真,细心负责,脚踏实地,有较强的团队精神。积极配合团总支完成各项任务,参与组织班级开展各种活动,如主题班会及团日活动,因工作表现突出,在大一及大二相继获得学院优秀团干称号,退任后更以实际行动支持班干团干的工作,于2011年得到“中山大学优秀团员”这一荣誉。
2.通过四年的努力,本人已基本掌握新闻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并因成绩优秀连续三年获得学院奖学金。
3.校内活动方面,于2009年进入院广播站担任记者,负责报道社团开展的各项活动,曾负责2009年院运动会的系列报道。2010年任广州亚运会从化赛区马术比赛的专业志愿者,服务于媒体休息区,用100%的热情与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为亚运会奉献了一份绵薄之力,也得到了学院及赛区的表彰肯定。
新闻学论文篇十六
3、试论新闻敏感与新闻工作责任感的关系。
4、漫谈记者修养的现实意义。
5、采访对象访前心理分析。
6、深入采访中如何抓特点。
7、浅谈新闻导语写作。
8、重视新闻背景的交待。
9、消息中的现场描写。
10、典型报导——舆论的风向标。
11、短新闻是信息时代的主角。
12、穆青人物通讯特色研究。
13、浅谈工作通讯的指导性。
14、新闻标题特色研究。
15、现场短新闻的现场感。
16、新闻评论的社会作用。
17、无产阶级新闻评论的特点。
18、短评的特点和写作。
19、浅说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及影响。
20、国际广播和国际电视对当今全球的影响。
21、著名女记者节目主持人法拉奇成功奥秘探析。
22、编辑思想与报纸版面。
23、编辑的自身建设和修养。
24、谈谈稿件修改的基本功。
25、版面的语言与受众心理。
26、地方企业报的发展趋势。
27、论突发性新闻照片的社会价值。
28、摄影记者的业务素质。
29、新闻照片的社会功能。
30、四个媒介的广告特性比较研究。
31、广播电视受众的视听心理分析。
32、电视记者的创作思维。
33、谈广播节目设置。
34、关于广播语言特色的探讨。
35、广播节目编排艺术。
36、论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素质。
新闻学论文篇十七
摘要:国民消息业是20世纪80年月末90年月初在美国鼓起的消息理论活动,至今曾经历了十几年的成长过程,在社会上发生了不小的影响。20世纪90年月前期,它还被东方其他一些蓬勃本钱主义国度如澳年夜利亚等引进;由中国国民年夜学消息学院传授起首撰文引见到国际,敏捷在学界和业界发生了很年夜的影响,国际一些电视消息栏目乃至借用了其概念,停止着新的消息理论摸索。国民消息业的涌现并不是有时,它是消息媒体在面临本身涌现的信赖危机和社会生涯中涌现的平易近主危机的情形下所采用的一种应对计划。归纳综合而言,它是由美国社会中一系列的身分变更所催生的。这些身分变更包含社会情况、媒体情况和思惟基本,后者中既有历久潜存于美国消息理论中的相干理念,也有20世纪80年月开端鼓起的政治哲学思潮。应当指出的是,国民消息业是一种媒体理论,而“国民消息学”则是对它所停止的学理提炼、归结和归纳综合。后者作为一种全新的消息理念,对东方历久占领主导位置的客不雅消息学提议了周全的挑衅。在消息任务者的职业不雅方面,它主意一种介入者的职业不雅,而不是客不雅消息学所标榜的中立者或观察迟疑者:在消息媒体的脚色和功效方面,它提倡一种介入处理成绩的功效,而不是简略的报导或反应成绩的功效;在受众不雅方面,它倡导将受众视作自发自为并积极介入政治和公共生涯的国民,而非主动的消息等信息的花费者。针对国民消息学的理念,争议一向赓续。这些争议虽然有着公道的一面,但同时也犯了繁复化的毛病,并且,就其所保护的客不雅消息学来讲,许多处所也并不是弗成加以反问。国民消息学可以看做这类反问的集中表示。就上述国民消息学的三种重要理念来讲,国民的受众不雅应当是其逻辑终点,消息媒体的公信力的取得、平易近主政治体系体例的保护,都与国民亲密相干,是以,在国民消息学中,重要的理念就是消息媒体将受众看作自动自发并积极介入的国民。在此基本上,为吸引国民介入政治及公共生涯,消息任务者创造并采取了各种用于国民互动的新办法,而且本身也弗成防止地介入到公共生涯和社区事务傍边。消息任务者的介入凸显了他们的客观能举措用,从而使得消息媒体承当介入处理成绩的功效有了能够。消息媒体介入处理成绩直指消息任务的目标和价值层面,是以,它便组成了国民消息学的归宿。
中文摘要3-4。
英文摘要4-5。
第一章引言8-18。
(一)论文选题的意义、内容框架及研究方法9-10。
新闻学论文篇十八
新闻学。
1
中国传媒大学。
a++。
203。
新闻学。
2
中国人民大学。
a++。
203。
新闻学。
3
复旦大学。
a++。
203。
新闻学。
4
武汉大学。
a++。
203。
新闻学。
5
华中科技大学。
a++。
203。
2011年热门大学,专业排行,志愿填报延伸阅读--------------。
一.填志愿,学校为先还是专业为先?
一本院校里有名校、一般重点大学,学校之间的层次和教育资源配置,还是有较大差异的。在一本院校中,选学校可能更重要一些。学校的品牌对学生未来就业会产生一定影响。如果你进了名校,但没能进入自己最喜爱的专业,你还可以通过辅修专业等方式,来完善学科知识结构。而且,如今大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的比例越来越小了,进入一所积淀深厚、资源丰富的学校,有助于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与能力。
二本院校中,大部分学校都有鲜明的单科特色。建议考生结合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以专业为导向来选择学校。
二.如何看待专业“冷门”“热门”?
专业的热门与冷门,随着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有些专业,看起来热门,许多学校都开设,招收了许多学生,导致若干年后人才过剩。有的专业,在招生时显得冷门,但毕业生就业时因为社会需求旺盛,学生成了“抢手货”,而且个人收益也不错。家长可以帮助学生,收集多方信息,对一些行业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带着前瞻性的眼光去填当下的高考志愿。同时,学生也要从自己的特长与兴趣出发来选择专业,有兴趣才能学得更好,日后在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
高校新专业的产生有不同的“源头”。有的是在老专业基础上诞生的,专业内容变得更宽泛一些,此类新专业的分数线通常与往年差不多。有的是某一老专业与其他学科交叉而产生的,这类新专业在培养实力方面可能比老专业弱一些。有的是根据社会需求而设置的全新专业,录取分数线可能会在校内处于较低分数段。
三.高考咨询问些什么?
4月下旬起,各高校招生咨询会此起彼伏,密度很大。为了提高现场咨询的效率,咨询前不妨做些“备课”,在相关部委的官方网站、校园网等网站上“预习”一些对外公开的基本情况。
比如对高校办学条件和水平,有了比较才有认识。从高校隶属关系看,既有国家部委所属院校,也有省市所属院校。隶属不同,经费投入、招生范围等也有所不同。目前,全国30多所列入“985工程”的高校都是出类拔萃的高校,而列入“211工程”的高校也有百余所。
另外,还可查询一下高校师资水平和重点学科数据。代表师资水平的数据包括院士、大师级人物有多少;作为未来院士“预备队”的“长江学者”有多少;博士生导师有多少等。国家重点学科是经教育部严格评审,在各个高校相同学科中排名前一、前二名的某些学科。一所高校的“重点学科”越多,其周边也必然聚集着一个较高水平的相关学科群。
在正式咨询时,再问到更细的专业层面。应真正了解专业方向的内涵,包括研究些什么、学哪些课程、将来在哪些领域就业、以往就业率如何、未来社会需求怎样、招生计划多少、过去几年录取情况,以及这个专业的历史沿革、在同行中的水平、是否具有硕士点博士点以及现有哪些名师等。其中,录取分数线情况应掌握近几年的数据,参考其趋势变化。
四.2011年热门专业排名前十名:
1、电子与信息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长沙牛耳软件教育是湖南最专业的电脑软件培训学校)。
2、外语类:外贸英语、小语种。
3、法学类:法学、社会学、治安学、侦查学。
4、机械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
5、土建类: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
6、会计类:会计学、财务管理。
7:中文类:对外汉语、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
8、医学类:临床医学、麻醉学、医学影象学、医学检验、口腔医学、药理学、中药理论。
9、环境、心理类:环境科学、生态学、心理学、应用心理学。
10、工商管理类: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
好就业专业:据统计,排行前十的专业。
一,同声传译。
同声传译员被称为21世纪第一大紧缺人才,随着中国对外经济交流的增多和奥运会带来的会务商机的涌现,需要越来越多的同声传译员。
同声传译员的薪金不是按照年薪和月薪来算的,是按照小时和分钟来算的,现在的价码是每小时4000元到8000元,相关人士说。4年之后入驻中国和北京的外国大公司越来越多,这一行肯定吃香。
二.3g工程师。
据计世资讯发布的相关研究报告称,估计国内3g人才缺口将达到50万人以上,由于目前3g人才比较少,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奇缺,预计4年之后3g工程师的.基本年薪会在15万元到20万元。从目前的一些趋势来看,在无线增值服务行业里的一些精通2.5g技术的人才年薪都在10万元左右,中国已经进入3g时代了,这些人才的收入应该会更高,业内人士表明。
三.网络媒体人才。
目前,类似与在新浪和搜狐的网络编辑的月薪都在5000元左右,中等职位的收入都在8000元到10000元之间。相信4年之后整个网络媒体的广告收入越来越多的时候,从业人员会有一个更好的回报,目前,不少网络编辑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都颇有信心。
四.物流师。
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为600余万人。相关统计显示,目前物流从业人员当中拥有大学学历以上的仅占21%,许多物流部门的管理人员是半路出家,很少受过专业培训。据相关人士透露,对此人才有需求的某知名企业在国内招聘的应届大学生目前的薪金是每月6000元到8000元。
五.系统集成工程师。
据悉,一名刚刚毕业的学生,毫无工作经验的学生应聘系统集成工程师之后的薪金是年薪8万元,用户对系统集成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从最初的网络建设到基于行业的应用,在到对业务的流程和资源策略的咨询服务,未来系统集成工程师应该是一路走高的职业。
六.环境工程师。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过环保产业的从也人员仅有13万余人,其中技术人员有8万人,按国际通行的惯例计算,我国在环境工程师方面的缺口在42万人左右,据悉,随着国内房地产行业发展,国内园林设计师,景观设计师的月薪都在七八千左右。
七.精算师。
我国被世界保险界认可的精算师不足10人,在当今的国内人才市场上,精算师可谓凤毛麟角,随着国际保险巨头在中国开拓市场以及国内企业的需要,精算师是几年后保险业最拿手的人才,目前在国外的平均年薪达10万美金,国内目前月薪也在1万以上。随着人们对保险认识加强,保险行业的兴起必然会需要更多的精算师。
八.中西医师,医药营销。
医学院校毕业的学生有三条路可以走,一是进入医院,急救医生,产科医生,妇科医生,和理疗医师都将十分吃香,二是进入医药生成流通企业,三十继续深造,业内人士表示,这个行业的特点是越老越值钱,目前的医药行业月薪在3000到5000元。
十注册会计师。
根据中国经济高速嘎子的需要,至少急需35万名注册会计师,而目前实际具备从业资格的自由8万人左右,其中被国际认可的不足15%,每年高扩毕博在内的四大注册会计师事务所都会在高校招收毕业生,专业涵盖了统计,法律,数学等,应届毕业生月薪都在五六千元,在加上每年的丰厚的奖金,收入会超过10万元。
编辑。
新闻学论文篇十九
论文摘要:灾难性信息由于其重大性、突发性、紧迫性特点,对民众生活影响很大,在传播过程中容易产生“阿毛效应”现象。不论是激励性信息、伤悲性信息还是警示性信息,如果传播策略失当,强度、角度、频度不能进行准确把握和调整。则会适得其反,降低正向传播效果。因而,在信息本身的真实可信前提下。媒体体应分析受众心理,转变报道思路。提高报道技巧,避免无休止重复传播而产生“阿毛效应”现象。
论文关键词:阿毛效应;审美疲劳;沉默的螺旋;第三人效果。
汶川大地震使中华民族经受了重大考验。灾情发生后,媒体能迅速反应,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渠道,及时、有效地传播信息。通过第一时间信息权威发布,消除民众对信息的不确定性,阻止了谣言传播;不回避问题,对灾情的严重程度予以客观、真实、及时报道,呼吁和感谢社会各界的鼎力援助,体现出构建和谐社会要以人为本的理念。宏扬社会正气和民族精神,将大灾面前良好的国民形象向全球传播,赢得了世界的肯定和赞扬。在民族灾难面前,正是媒体的快速反应、有责任感的权威报道,稳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信息传播要达到良好效果,要有―个量的积累过程,同时要营造出有利的舆论氛围,从这一方面来看,几次灾难性事件报道做得较为到位。但是,从受众对信息的接受规律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灾难性信息传播的强度、角度、频度应该进行准确把握和调整,否则会适得其反,降低正向传播效果,出现“阿毛效应”现象。
一、“阿毛效应”概念界定。
“阿毛效应”的说法,来源于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小说主人公祥林嫂在她的儿子阿毛被狼吃掉以后,使她失去了唯一的精神支撑,到处向别人诉说。刚开始,还能得到人们同情的眼泪和安慰,她的心灵也得到抚慰,慢慢地,人们厌烦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厌烦的头痛。”读者对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同时对鲁镇人的麻木冷酷感到痛心。看起来,祥林嫂的痛苦经历已经成为人们的笑资,同情被消解,自己的苦楚在别人看来是寡味无聊而且一文不值。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就会有一些新的发现。鲁镇的人一开始并不是麻木的。“四婶起初还踌躇,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男人们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地走了开去;女人们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人们的厌烦是由于故事重复得太多,人们已经失去新颖感。“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当她一开口:“我真傻,真的。”他们便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这种现象可称之为“阿毛效应”。
笔者认为,“阿毛效应”是指同一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传播次数的增加而传播效果逐渐降低的现象。即使高信度的信源和信息,经过单一形式的高频度传播,也会使正效果下降,甚至带来负效果。着名传播学者霍夫兰等人通过实验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出现衰减,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则有上升的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种较有力的解释是人脑的忘却机制在起作用。根据艾宾豪斯的忘却曲线原理,人脑对信息的记忆量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少,而忘却是从信息的次要属性开始的。也就是说,由高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的信任,其说服效果最初可能会大于信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而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怀有不信任感,其说服效果最初可能会小于内容本身的说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信源与内容联系的记忆逐渐淡漠下去,由信源居主导地位的可信性效果趋于减弱或消失,内容本身的说服力才能较完全地发挥出来。但内容本身如果是对受众感性刺激的话,这种刺激也会随频度的增强而效果下降。
二、灾难性信息传播产生“阿毛效应”的危害及原因分析。
激励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会减弱激励性。同样,伤悲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也会减弱伤悲性。激励是通过正面引导,促使受众感情的瞬间进发,对诉求现象产生良好感受,进而向其靠拢,诸如在战争年代,大战之前先放映一些凸显英雄形象的影片,使士兵在很短时间内形成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对敌人的仇恨,使其在即将面对的战争中奋勇杀敌,增强其爆发力。众所周知,能量是守恒的,爆发力越强,持续时问越短。就如同抗震救灾宣传一样,刚开始,民众会从民族大义出发,出现一系列积极反应,比如争当志愿者、捐款捐物。但当热情过后,就会出现身体与心理的疲惫,而对持续不断的激励性信息反应迟钝,甚至抵触和抱怨。伤悲性信息也一样,刚开始,出于人的善良本性和人道主义舆论环境,会表现同情和不安,但久而久之,伤悲会削减,出现对“阿毛事件”一样的态度。
同样的道理,警示性信息,传播次数过频,也会降低警示效果,甚至出现娱乐化倾向。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变化,也是一种常用的说服方法。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敲警钟”具有双重功效:首先,它对事物利害关系的强调可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特定传播内容的接触;其次,它所造成的紧迫感可促使人们迅速采取行动。但是由于“敲警钟”基本上是通过刺激人们的恐惧心来追求特定效果,会给对象带来一定的心理不适;如果分寸把握不好,容易招致自发的防卫性反应,对传播效果产生负面影响。要寻找产生“阿毛效应”的原因,必须从美学、传播学中的几个关键词来分析和探讨,如“审美疲劳”、“沉默的螺旋”、“第三人效果”等。
在经典的文艺美学着作中,与“审美疲劳”这个词意义相近的一个词是“审美反感”,“审美反感”是“对丑的作否定评价”的审美体验。在上世纪90年代的几篇文章中,有人把“审美”和“疲劳”相结合成“审美疲劳”,并把它运用到美学论述中作为美学词汇来使用。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由于大众媒介传播信息具有批量化、杂糅化特点,加上大众文化的诉诸感官的特点,如果感觉上的官能刺激过剩且得不到有效地舒解(情感升华),那么,就会由于心理上的厌倦而产生审美疲劳。多媒体时代的大众文化,它的目的在于使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体验,这主要是获得一种感官或者生理上的满足。21世纪,我们已经进入了数码和网络时代,互联网、电视、电影、手机都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淹没在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中,这使得我们的感官始终处在官能的兴奋状态,当代大众传媒技术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感觉的需求。然而,当声光色影等那种人与环境直接而直觉的关系满足了人们的官能需要时,令人回味的“文字增强人的逻辑分析和留有余地的思维空间”也随之断裂,这势必会造成感觉上的官能刺激过剩造成人的感官的忙乱。正如麦克卢汉把声光色影构成的场景比喻为“一场芭蕾”,通过电子媒介进行阅读是一个使眼睛和耳朵形成交互穿梭的过程。“眼睛耳朵和口语的复杂的穿梭关系一旦参与这一场芭蕾,那就必然要重塑整个的摄取生活,包括内心和外在的生恬。就要创造那种当代艺术重新发现的‘意识流’,但是同时它必然要产生感知和回忆活动的多重障碍”。“人体的感官”毕竟不同于“技术的感官”,人类在单位时间内对信息的接受量是有限的,即便不会像电脑那样当信息量增大时会“死机”,但也会因“应接不暇”而疲劳!
“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德国女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于1974年提出的。诺依曼强调人的社会天性,为防止交往中的孤立,人总是寻求与周围关系的和谐。这样,就形成一种“沉默的螺旋”现象:当人们感觉到自己的意见(可能是一种新的意见,或者是一种业已存在的意见)属于“多数”处于“优势”时,便趋向于积极大胆地发表这种意见;当发觉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或处于“劣势”时,遇到公开发表的机会,可能为防止孤立而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种一方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大众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介,由于它们本身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传播的内容具有公开性、显着性,传播几乎无处不在,加之报道内容的类同,传播在时间上的持续和造成的信息积累,它们所提示的和强调的意见很容易被视为主流意见,或者是未来有发展前途的意见,这些意见可以从容表达而不会受到孤立。于是,“沉默的螺旋”现象最大量地出现于公众接受大众媒介之时,这种认知带来一种心理上的压力或对安全感的需求,使得多数公众在公开表达意见时采用媒介上不断重复的词汇和观念,并产生判断和行为上的连锁反应。但同时也会因压抑寻找途径发泄,正如此次地震发生后出现的“范跑跑事件”,在凤凰卫视讨论和网上调查时,出现了为数不少的赞同的声音。这就说明,舆论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少数人的“沉默”会从另外的方向爆发出来,产生非正向的效果。
第三人效果(third―personefect)理论是最近十多年来西方传播学者极为重视研究的范畴之一。最早提出第三人效果的学者是美国人戴维森(davison),在1983年的一篇文章中,他提到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则故事:那时,日本人通过侦察获知,在一个太平洋小岛上的美国驻军由白人军官和黑人士兵组成,于是便向该岛空投大批传单,传单上写道:“这是白人挑起的战争,日本人和有色民族并无纷争因此黑人弟兄们“不要为白人送死,要找机会投降或逃亡”。结果,在空投传单的第二天,该岛上的美军竟然全部撤退了。后来发现,传单其实对岛上的黑人士兵并没有产生影响,而是白人军官担心士兵们真的会逃亡。因此造成了这批美军的退却。同样的道理,在一些传播效果的个案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多数人会认为大众媒介对别人的影响力较大,而对自己的影响力较小。换句话说,人们会倾向于低估大众媒介对自己的影响力,或高估大众媒介对别人的影响力。灾难性事件发生后,也会由于第三人效果原因而出现相互之间的消极依赖,比如救灾的行动,很多人会认为这样大的民族灾难,肯定会有成千上万的人伸出援助之手而不在乎一两个人的力量,有那么多的人捐款,而不少我这几个小钱,结论很明显,都这样想就会出现大难面前无人伸手的尴尬。
三、防止灾难性信息传播中“阿毛效应”产生的建议。
其次,应该避免无休止重复传播。虽然说重复是信息传播的基本特点,信息需要重复,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超过这个“度”,就会朝相反的方向去了。从更深一个层次来看,出现审美疲劳的受众对信息的感知和刺激会变得迟钝,当真正重要的信息出现时,也不会有明显反应。当下很多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精心策划并播放一些弱势群体或者急需帮助的人与事,拨动受众善良而敏感的心弦,刚开始,民众的本真与善良会使一部人得到帮助,但慢慢地,民众会出现审美疲劳,见怪不怪了。而当真正需要帮助的信息出现时,民众会不为所动,最终被视为善良的泯灭。同时还会出现第三人效果,很多人会认为对别人影响不断增强而对自己影响不明显;会出现“沉默的螺旋”效果,声音被压制而得不到有效释放,最终会出现反感情绪甚至走向反面。这样看来,应该负更大责任的是传播者的过度重复传播。如同“阿毛效应”一样,不能怪“阿毛”,更不能怪周围的民众,而只能怪传播次数过多和频度过高。要避免重复传播,可以丰富素材,多角度、全方位报道,一方面,信息的丰富可以缓解受众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可以消解一个声音的枯燥,两面诉求可以避免一面诉求的绝对。同时适当调整报道频度,拉长间隔可以修复过高频度带来的心理抵触。
最后,分析受众心理,转变报道思路,提高报道技巧。前文提到,激励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会减弱激励性;伤悲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会减弱伤悲性;警示性信息。传播次数过频,会降低警示效果,甚至出现娱乐化倾向。周作人说过,人毕竟是人,人只有人的力量。如果过分宣传英雄,会拉远普通人与英雄之间的距离,感觉这仅仅是一部分人能做到。跟自己关系不大,显得遥不可及;如果伤悲被消解,会使民众失去同情心,感觉见怪不怪了;更为可怕的是警示被消解,会减低民众的警惕意识,“狼来了”心理作祟,防范意识消失,灾难来临时会措手不及,人为增强灾难的破坏性。应该打破一味说教的传统思路,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比如对话讨论、文艺作品再现真实存在,增强新颖性和可读性。
总之,正确面对灾难,最大程度减少灾难损失,持续保护民众关注灾难,同情弱者,共同伸出援助之手,展现社会正义,众志成城共度难关,需要全社会努力,更要求主流媒体树立公信力,提升传播水平,避免产生“阿毛效应”。
小结。
略……。
参考文献。
略……。
新闻学论文篇二十
002评“用事实说话”
003当前经济报道得与失。
004论报刊的市场化。
005谈报纸的批评报道。
006试论新闻的真实性。
007论新闻的指导性。
008试论报纸的服务功能。
009舆论引导之我见。
010试论报刊的舆论监督。
011新闻传播效果论。
016晚报与日报比较谈。
017论当前我国新闻记者的素质。
018中外新闻思想之比较。
019论新闻客观性。
020新闻传播技术和新闻报道。
047简评社会责任理论。
052报纸与网络。
053新闻记者的调查研究。
054新闻采访与一般调查研究异同论。
055记者的新闻敏感。
056试论记者的观察。
057记者的道德修养。
058记者的知识结构。
059采访心理学研究。
060试论记者工作的任务。
061采访技术初探。
062略谈采访如何深化。
063记者的资料积累。
064名记者采写经验探讨。
065略论新闻导语。
066新闻背景初探。
067新闻结构探讨。
068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艺术。
069略论人物通讯。
070工作通讯写作与创新。
071浅谈通讯中的情节和细节。
072试论人物通讯中的情节与细节。
073试论新闻特写。
074调查报告的特点和写作研究。
075信息与新闻写作。
076试论新闻语言。
077略论通讯的特征及表现手法。
078新闻报告方式演进分析。
080通讯写作新样式初探。
081批评性事件浅议。
082试论“倒金字塔”结构在当今新闻写作中重要作用及改进思路。
083对短新闻报道方式改革的一点思考。
085发挥栏目优势――“短、精、快”写述评新思路初探。
088对新闻背景的哲学思考及背景材料运用方式初探。
089试论访谈式报道之“观点与材料结合”的独特性。
090不同专业报道之背景材料运用原则比较谈。
094访谈式专题报道发展前景及隐忧。
096评论写作的情理与文采。
097谈小言论的特点与写作。
098报纸短评初探。
105试论新闻评论的历史沿革。
108近几年报纸版面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109新闻编辑与受众心理。
111试论编辑技巧112新闻标题制作的原则与艺术。
113编辑与作者关系研究。
114新形势下新闻编辑素质的嬗变。
115网络传播对新闻编辑的影响。
116编辑策划研究。
117编辑与受众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