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精选23篇)
教案可以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方面的详细设计。教案的教学步骤要合理安排,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积极参与学习。在编写教案时,教师还可以参考一些教学教辅资料和教学研究成果,提高教案质量和教学效果。
咬文嚼字教案篇一
藉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短文《咬文嚼字》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以及必需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他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对此,作者说出了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这种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非常值得学生借鉴学习。作者对“套板反应”很反感,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而“套板反应”正是许多学生的通病,因此应该作为教学重点。
据此,本文教学目标可确立为以下几个层面:
1、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不妨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
阅读是一项极具个性化的活动,因此必须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动手动脑活动来完成各项教学目标。本文的教学拟采用学生活动的方式进行,活动分为课前准备和课内讨论两大板块。
【教学过程】。
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第3段)。
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并填表。
明确:
例子分析道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3、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明确:本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先援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
咬文嚼字教案篇二
“咬文嚼字”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近代。王国维、蔡元培、鲁迅、周扬等为我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直到20世纪三十年代,美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时朱光潜写的《文艺心理学》、《谈美》、《诗论》等专著,具有开拓意义。朱光潜也是我国现代比较美学和比较文学的拓荒者之一。
1933年回国前所作的《诗论》是我国比较美学的典范作品,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著名诗论,触类旁通,潇洒自如,美不胜收。朱光潜认为:“在我过去的写作中,如果说还有点什么自己独立的东西,那还是《诗论》。《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中国诗后来走上律诗的道路,作了一些科学的分析。”此外,他的《文艺心理学》也是融贯中西的经典著作。
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
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其他著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艺文杂谈》。
《咬文嚼字》全文8段,1—7段是文章的主体,为第一部分。8段表明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可以分两层。第一层1—5段,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一层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举三组典型例子,从三个方面说明三层意思。第l、2段为第一层次。文章开头先举郭沫若听从一位演员的建议,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通过这个例子研究炼字的道理。说明“你是什么”句式,“不带情感判断”,而“你这什么”句式则“表现着强烈的情感”。朱光潜先生为了证明不同句式可以有不同意味的道理,不是只作理论上的分析,而是又列举了《水浒传》中石秀骂梁中书、杨雄醉骂潘巧云所用的“你这什么”句式以表达极端憎恶的感情的例子。
接着又列举了《红楼梦》中茗烟骂金荣用的“你是什么”的句式,进一步阐明“‘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有力”。顺势指出郭沫若把“你有革命家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风度”并不妥当。这一组三个例子,典型生动。说明各种不同句式,还要适合不同语言环境要求的道理。在有力的例子证明下,再进行语法句式分析,顺理成章。
第二层次3、4段,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例子。《史记》原文原本很精彩,但是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凡多三石字”,他把三个石字删了,其中一例是“尝见草中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朱光潜先生指出“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但却失去了原文中“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朱先生告知人们:文字的“增”或“减”需要人们“细心玩索一番”,才会感到它们意味的不同。
第三层次5段,列举了唐代大诗人韩愈和贾岛“推敲”诗句的佳话。独辟蹊径,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有理有据地分析“推”和“敲”对全诗意境的不同作用。贾岛当时究竟想到了“推”还是“敲”,都是他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朱光潜先生对有些人“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实在是“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一层作者从文字、词语的表层入手,句式的变化、文字的增删、词语的选择,这些可见的语言现象背后带动的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语言外表的锤炼反映作者(或者读者)思想内核的锤炼,只有咬文嚼字,别无他法。它强调了咬文嚼字的必要性。
第二层6—7段,作者旨在回答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
第6段先从文字的意义上分析,它具有“确定”和“控制”的难处。当然“确定”是基础,“控制”是难点,也是目的。要想控制文字的意义,非得了解文章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不可。“直指意义易用,联想意义却难用”。因为联想意义浸透了作者的个性。朱光潜先生信手拈来的“烟”的不同意义。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的三四句阐明了捕捉联想意义,抓住这“游离”的,不易控制的“甚至于支离”的“怪物”,的确需要作者的艰苦劳动,同时还必须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小龙团”茶触发了“天上小团月”的联想。可见联想起来的难处,但是,“难处就在含混中显得丰富”。点击了、激活了这一难点,“这是点铁成金”。
第7段,承接6段说,苏轼善于联想,能点铁成金。但现实的情况却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可怕的是“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陷入到联想的套语中,出现了“套板反应”的尴尬局面。
作者尖锐地指出:“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那么就可能是“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这种可怕现实并非耸人听闻,“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那些“省力”、“惰性”的僵化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如何去掉这一毛病呢?朱光潜先生告诫只要“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依然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于落入下乘”。
第二部分,第8段,进一步指出“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并激励读者在阅读和写作中“逐渐培养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做到三个“不能”,“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水到渠成地交代了全文的主旨。
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云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郑谷为一字师。
(1)给原文加标点。
(2)此文段有几个人物?人物名为:_________________。
(3)诗题为:_________________。
(4)改后诗为:_________________。
(1)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云:“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郑谷为“一字师”。
(2)两个人物。郑谷,齐己。
(3)《早梅》。
(4)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高一(7)杨临风。
如今的社会是日新月异,科技不断发展使得人们的出行更加便利。然而竟会有人被出行搞得焦头烂额,最后竟不敢出门。不信就来看看这位“不幸的同胞”的日记。
2004年2月3日星期二天气:晴。
今天天气不错。我在人行道上疾走,一想到呆会儿就能回家舒舒服服地玩上电脑,就兴奋不已,脚下的步伐也不由得加快了。
突然,我觉得右脚迈起来很吃力,好像被什么东西拖住了。回头一看,竟是一块口香糖拉着长长的胶状物粘住了我的鞋底,真背!好不容易把它弄了下去,我下意识地环视了一下四周的路面,怕再有这一类的东西。这一看我才发现原来满地都是纸屑和果皮,每隔几步还有一小堆痰不怀好意地散发着病菌,不禁有点反胃。
于是我开始低着头赶路,跳跃着尽量避开这些“杂物”。可是走路时总是盯着这些东西看我有些受不了,便只好在头的时抬时低的状态下艰难地前进,不幸鞋底还是被一个图钉钻到了空子。
正在我不知所措之时,一阵“振聋发聩”的叫喊声钻入耳中:“晚报!北京晚报!”“本店促销,买一送一!”猛回头居然那喇叭就凑在我耳边,我惊慌着逃离。
刚走出不远,旁边店中飞身闪出一人冲着外面就是一个扬手,那身法和暗器的出招速度绝对可以让四川唐门中人自愧不如。没等我看清此人的真面目,只见一泼污水擦身而过,直冲马路而去,幸亏我躲闪及时,才逃过一劫。
我心中大呼救命,仓皇逃窜,却不幸被便道上停放的若干汽车自行车挡住了去路,它们和树干灯杆配合得天衣无缝,将我的必经之路悉数守住,大有“万夫当关,一夫莫行”之势。
无奈之下,只得下了便道去投奔自行车道。可是在这里就没有那么理直气壮了。这里说是自行车道,其实也夹杂着若干四个轮子的庞然大物。我一路腾挪躲闪着,即便如此,却还经常被路过的自行车所压迫,时常挨点骂。虽说便道上也总有骑自行车的,但我也就忍了,可不能忍受的是可恶的汽车,尾气管喷云吐雾,呛得我喘不过气来。
唉,做人难,做个行人更难啊!
2004年2月5日星期四天气:阴有小雨。
鉴于前天的教训,今天我决定改骑自行车。不料,回来时,外面下起了雨,满地都是积水。天上的水我是不怕的,有雨衣护法。但地上的就没办法了,一是我没有雨靴,二是那些地上的水总是从四面八方袭来,无孔不入。
我一路小心地骑着,尽量躲避着水坑,可是那些汽车好像是为了不负水花“无孔不入”的盛名,总是在我身边疾驰而过,溅起浪花朵朵,令我防不胜防。
更令我郁闷的是,那些在晴天里擅长在马路上争路穿梭的行人,居然在雨天里也这么勇猛。我只得把眼睛睁大些、再睁大些,步步为营、小心翼翼地让车轱辘向前转着。
那些从我身边超车的自行车同胞们也不容小觑。每个冲到我前面的车子后车轮几乎都会旋起一米多高的水线,直逼我面门。躲不起我还惹不起么?我只有一次又一次慌忙的刹闸,与前面的勇士拉开距离。可是,有时刹车猛了,前轮打滑,差点令自己暴尸于马路中央。
好不容易捱到了家,身上已找不出一块干的地方,袜子早已吸在了脚上。看来这自行车也不是那么好骑的呀。
2004年2月8日星期日天气:晴。
大前天的经历让我重新认识了公交车“霸路”的实力。既然步行和骑车都要受压迫,我还不如去投奔公交车。
好不容易等到了一辆,我随着人流挤上了前门。此车人颇多,我冒着成为相片的危险在车的最前部找了一处落脚点。我好不容易从一副受苦受难模样的售票员手里接过了票,刚刚站稳,正想找一个扶的地方,却不料一个急刹车,给我来了个下腰,背朝车窗就倒了下去。幸亏有个栏杆救了我一命。正庆幸时,只听见“闪开点”,话音未落便觉背部被人猛击一拳,人就被扛了起来。回头一看,原来是司机在换档打把的忙乱中抽空“救了我一命”。
我不禁对他敬畏有加,应该说是敬而远之。此地不宜久留,我奋力向中部挤去。这个过程也不比长征容易到哪去。闷热的车中竟然无人开窗。汗臭与香水的味道奇迹般地融合了起来,不时还夹杂着一点有声的臭气。我只得不住的问别人是否下车,并艰难地挪动着身体。
看来下次我最好在决定出门之前去弄个直升机了。
当今的社会,科技这些“硬件”虽然进步了,但是人们的素质这个“软件”却没有本质的提升,甚至还有所下降。于是硬软件之间的不配套便导致了以上的悲惨经历。人们只有在素质真正提高了之后才能实现真正的“发达”。
构思新颖,语言诙谐有趣。
咬文嚼字教案篇三
《咬文嚼字》以平淡的文字揭示了较为深刻的内涵。大学问家用笔下的文字告诫读者,无论是读书还是写文章,应该认真地咬一咬,嚼一嚼,咬出思想,咬出内涵。实际上这是在教育读者读书和写作活动中,应具备一丝不苟的谨严精神。并以这种精神来知道我们的学习。作为教师,上好一堂课,无论是于自身,还是对学生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以新课标精神作为指导思想,我对《咬文嚼字》一课作如下设计。
1、 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 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一、导入 :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二、解题
“咬文嚼字”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三、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四、课文分析
《咬文嚼字》全文8段,1—7段是文章的主体,为第一部分。8段表明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可以分两层。第一层1—5段,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一层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举三组典型例子,从三个方面说明三层意思。第l、2段为第一层次。文章开头先举郭沫若听从一位演员的建议,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通过这个例子研究炼字的道理。说明“你是什么”句式,“不带情感判断”,而“你这什么”句式则“表现着强烈的情感”。朱光潜先生为了证明不同句式可以有不同意味的'道理,不是只作理论上的分析,而是又列举了《水浒传》中石秀骂梁中书、杨雄醉骂潘巧云所用的“你这什么”句式以表达极端憎恶的感情的例子。
第二层次3、4段,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例子。《史记》原文原本很精彩,但是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凡多三石字”,他把三个石字删了,其中一例是“尝见草中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朱光潜先生指出“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但却失去了原文中“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朱先生告知人们:文字的“增”或“减”需要人们“细心玩索一番”,才会感到它们意味的不同。
第三层次5段,列举了唐代大诗人韩愈和贾岛“推敲”诗句的佳话。独辟蹊径,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有理有据地分析“推”和“敲”对全诗意境的不同作用。贾岛当时究竟想到了“推”还是“敲”,都是他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朱光潜先生对有些人“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实在是“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一层作者从文字、词语的表层入手,句式的变化、文字的增删、词语的选择,这些可见的语言现象背后带动的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语言外表的锤炼反映作者(或者读者)思想内核的锤炼,只有咬文嚼字,别无他法。它强调了咬文嚼字的必要性。
第二层6—7段,作者旨在回答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
第6段先从文字的意义上分析,它具有“确定”和“控制”的难处。当然“确定”是基础,“控制”是难点,也是目的。要想控制文字的意义,非得了解文章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不可。“直指意义易用,联想意义却难用”。因为联想意义浸透了作者的个性。朱光潜先生信手拈来的“烟”的不同意义。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的三四句阐明了捕捉联想意义,抓住这“游离”的,不易控制的“甚至于支离”的“怪物”,的确需要作者的艰苦劳动,同时还必须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小龙团”茶触发了“天上小团月”的联想。可见联想起来的难处,但是,“难处就在含混中显得丰富”。点击了、激活了这一难点,“这是点铁成金”。
第7段,承接6段说,苏轼善于联想,能点铁成金。但现实的情况却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可怕的是“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陷入到联想的套语中,出现了“套板反应”的尴尬局面。
作者尖锐地指出:“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那么就可能是“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这种可怕现实并非耸人听闻,“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那些“省力”、“惰性”的僵化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咬文嚼字教案篇四
二、深人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教学设想。
四、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并做简要评价。
教学步骤 。
一、导人新课。
二、作者介绍。
三、感知课文内容,积累重点词语。
学生浏览课文,画出下列词语:
1.援例2.锱铢必较3.斟酌4.镞词藻。
7.蕴藉8.付梓9.尺牍10.陈言务去。
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准确掌握上述词语的音、形、义。
四、阅读全文,理清整体思路。
学生为各自然段标号,分组讨论。
教师明确:全文一共8段,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五、研习作品。
1.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思考:课文第一部分各自然段之间什么关系?
学生讨沦。
教师明确:
第一部分:用三个例子.分别从不同角度举例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
为下一部分引出作者观点作必要铺垫。
步推。
以上三个层次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思考:课文笛二部分与第——部分之间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
第二:部分是在课文第一部分的基础之上具体谈作法。
第六段,指出“炼字”的难处在于字义的把握,尤其是它的联想意。
第七段,从反面论证联想的误区。即所谓“套板反应”。
2.学生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思考:课文第三部分(第八段)强调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
4.学生讨论:
(可用计算机制作演示文档,在屏幕上放映。)。
本文的中心沦点是什么?
a.必须“惟陈言之务去”
b.推敲文字是为—厂语句通晓漂亮。
c文学是艰苦的事。
d.无沦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六、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学生讨论。
思考练习:(多媒体文稿演示)。
对下面文字进行对比,体会其思想感情的不同。
a.“敢于这样做的人,肯定是个英雄。”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
思考练习:(多媒体文稿演示)。
对下面文字进行对比,体会科学文字与文学语言在表达上的不同。
——《现代汉语词典》。
——郭沫若《银杏》。
学生讨论。
七、布置作业 。
1.读课文.仔细体会作;旨的创作主张。
2.积累重点词浯。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在对文意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借鉴吸收。
教学步骤 。
一、复习上一节课学过的知识内容。
二、检查作业 完成情况;
试举两例说明“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的观点。
(多媒体文稿演示)。
例一: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飞荷塘月色》。
二、探讨本文可以吸收借鉴的观点,并联系实际做些练习。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
学生讨论:从上面两篇文章你受到哪些启发?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如何学好浯言?
2.运用语言要力求创新。
从新的角度探讨——些旧的或有——定思维定式的话题,看能不能想出新意来。
3.学习作者为写好文章勤于积累的精神。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以勤补拙,坚持积累。
学生讨论:文学语言积累的方法可以有哪些?
教师总结:文学语言积累的方法可以有记卡片、摘抄等方式。
四、布置作业 。
学习制作材料卡片,围绕某一主题准备素材。
咬文嚼字教案篇五
2、不妨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 。
一、导入 。
二、作者简介(见教师用书)。
三、提名阅读。
四、分析课文。
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第3段)。
明确:
例子。
分析。
道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不同句式,不同意味。
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
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3、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
本文在语言上也有若干值得推敲的地方,教师一一指出。(见另文)。
【教后感】。
二、每节课的活动项目应尽可能单一集中,不宜宽泛分散。应使学生思维兴奋点集中于一、二点,精心安排好活动程序,活动讨论的成效方能最大限度地体现。
咬文嚼字教案篇六
导学新概念:
新教材说明指出:“阅读训练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高一),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现代文和文言文,着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正是依据这个要求确定的。在我国的文学宝库中,有许多精品,纵横古今,囊括中外。课本编者独具匠心精选了许多美文精品,特别是现当代的一些学者文人的作品。如钱钟书、余秋雨、汪曾祺、朱光潜等。面对这些熠熠发光的篇章,分析评价、借鉴吸收显得尤为重要。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强调从某一个侧面进行分析,从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方可谈得上借鉴吸收。当然我们借鉴吸收的是其中的精华,借鉴吸收的是有用的东西。而《咬文嚼字》本身了具有这种特点。
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
我国古代流传着许多古人炼字的好例子,大家能举上几个吗?(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这些炼字的做法,似乎显得有点咬文嚼字,但实际上却调整了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正阐明了这一点。
二.教学过程设计:
要求学生认真研读课文,仔细分析原作,可设计表格帮助学生分析。
参考表格如下:
例子分析说明的道理文章主旨。
品味评价:
本文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奇的意味。
还可以采用复述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做出评价。
借鉴吸收: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师可引导学生召开专题讨论会,研讨学习了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后你得到了什么或应吸收借鉴哪些。如从材料方面,可以领会借鉴材料的重要,更领悟到积累材料的方法。从观点方面,注意领会观点和材料的完美统一。也可以研讨这些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为了检验学生借鉴吸收的结果,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练习来强化。如:
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a.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b.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a.僧推月下门。
b.僧敲月下门。
a.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b.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a.这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个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人!
a.红杏枝头春意浓。
b.红杏枝头春意闹。
3.要求学生从自己的习作中任找一篇,也来个“咬文嚼字”如何?
咬文嚼字教案篇七
师:“套板反应”都有哪些具体表现啊?我想先请大家来填个空。(ppt投影)。
从前做诗文的人都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之类的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王嫱西施”,才子都是“”;谈风景必是“____”,叙离情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叫“”“”。
生:美人多是“柳腰桃面”,才子当然“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风景常常是“春花秋月”。
生:我知道一般刊印书籍叫“付梓”或“杀青”,我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我们民族使用的竹简和雕版刻书。
师:好。谁来挑战下后面的几个?想想在历史上以经商闻名的有谁啊?
生:我知道范蠡,自称“陶朱公”,好像被人供为“财神”。(有人笑,小声说“财迷”。)我想填“陶朱风采”。
生:好像老师讲过子贡做生意也很擅长,且有“端木遗风”之誉。(掌声)。
师:如果每个人写作都陷入“套板反应”的俗套,千人一面,人云亦云,还能有什么美感?所以朱光潜先生说:“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这时一生高高举手)。
师:你说得太精彩了。(其实我当时大脑一片空白,一下子打乱了原有的教学计划。我的直觉是回到问题的原点。)但是你忽略了朱光潜先生说话的语境和概念的内涵。(于是ppt又返回到“套板反应”。)大家再来看看这几句话。
(ppt投影)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生:我也觉得朱光潜先生没有完全反对套语,他是说若是“安于”套语,“毫不斟酌地使用”就不行了。
师:对,这就是朱光潜先生语言严谨之处,我们不能断章取义。你学会了咬文嚼字,学为所用,不错嘛。
(同学笑)。
师:还有两个连词用的非常巧妙。
生:“而”字应该传递这样的信息,看到一件事物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如果你再三斟酌,做出比较辨别,甚或有所创新,就是推陈出新了,“而”之后表达了一种误区。
师:这是变“套板”为“跳板”啊,在一定程度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也验证了熟悉了诗歌谴词造句等文字运用技巧的“套板”后,你“也会吟”,但要成为诗中高手,非得要深入生活、体验情感、揣摩意境,跳出“套板”不可。
生:我觉得朱光潜先生更在于说一种心理,比如“立即使你”、“安于”、“自鸣得意”。这说明你已经有了习惯性思维,自己却不觉得是“滥调”,“并且”得意,这就显得荒谬可笑了。
师:那大家再想一想,朱光潜先生写“套板反应”的用意是什么呢?
生:批评时弊吧。
师:不全是。
生:我觉得应该是这一个段落开头的`一句话:“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这是这部分的中心句,“套板反应”就是朱光潜先生用专业术语下的一个定义,进行的例证。
(生大笑。)。
师:我们常说文无定法,但不是无法,是不拘泥于方法而又不违背于方法。或者说,做诗文是有一定的“套板”的,但需要化“套板”为“跳板”,推陈出新。
师:最后老师和毛主席《七律·长征》,赋词一首,送与大家。
七律·套板。
学子莫惧文学滩,吟诗作文亦胜闲。凤头豹尾加猪肚,章法句式有定论。
东坡笑烹小团月,韩贾推敲一时谈。挣脱套板一身轻,从容掷笔展笑颜。
咬文嚼字教案篇八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这里,我想搞个小调查:我们班里大家公认的读书最多的是谁?
学生推举xx。
那么,我想问你,你读书有什么秘诀没有?是不是读书读到咬文嚼字的程度?
生:不是。
生:也有,
生:装修。
师:对,装修。装修的目的是什么?
生:美观,实用。
师:如果原先的设计不太合理,还应该怎么办?
生:改造一下。
师:对,改造一下,让房屋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居住者的个性要求。
师:明白我这个比方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写文章要咬文嚼字。
生:重要。
师:以后在学习语文中,是不是应该大大提倡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呢?
生:应该。
师:好,孺子可教也!
师:我们这一册教材中正好有一篇大学问家朱光潜先生写的小文章,就是关于这咬文嚼字内容的。我们先熟悉一下作者。
看投影:朱光潜情况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师:好,我们说,这是一篇大学问家写的一篇小文章,但是仍然有必要让我们咬一咬,嚼一嚼,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教益,给我们学习语文有什么启发。这就是我们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四、切层概括
现在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
1、应该有谨严精神;
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个理大家是不是很同意?
同意。接受这个道理比较简单,好了,这节课目的达到了,怎么?下课吧?
生:下课?
师:接受这个观点容易,知道是什么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怎么办。
师:对。咱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哪。对,咱们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咬文嚼字教案篇九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咬文嚼字》教案。
这里,我想搞个小调查:我们班里大家公认的读书最多的是谁?
学生推举xx。
那么,我想问你,你读书有什么秘诀没有?是不是读书读到“咬文嚼字”的程度?
生:不是。
生:也有,
生:装修。
师:对,装修。装修的目的是什么?
生:美观,实用。
师:如果原先的设计不太合理,还应该怎么办?
生:改造一下。
师:对,改造一下,让房屋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居住者的个性要求。
师:明白我这个比方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写文章要咬文嚼字。
生:重要。
师:以后在学习语文中,是不是应该大大提倡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呢?
生:应该,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咬文嚼字》教案》。
师:好,孺子可教也!
师:我们这一册教材中正好有一大学问家朱光潜先生写的小文章,就是关于这咬文嚼字内容的。我们先熟悉一下作者。
看投影:朱光潜情况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师:好,我们说,这是一大学问家写的一小文章,但是仍然有必要让我们咬一咬,嚼一嚼,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教益,给我们学习语文有什么启发。这就是我们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打投影:学习目标:
现在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个理大家是不是很同意?
同意。接受这个道理比较简单,好了,这节课目的达到了,怎么?下课吧?
生:下课?
师:接受这个观点容易,知道是什么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怎么办。
师:对。咱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哪。对,咱们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我问: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
生:不是。
师:那么,大家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
生: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师:好。我再问一下,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生:有。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师:你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
咬文嚼字教案篇十
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咬文嚼字》教案。
这里,我想搞个小调查:我们班里大家公认的读书最多的是谁?
学生推举xx。
那么,我想问你,你读书有什么秘诀没有?是不是读书读到“咬文嚼字”的程度?
生:不是。
生:也有,
生:装修。
师:对,装修。装修的目的是什么?
生:美观,实用。
师:如果原先的设计不太合理,还应该怎么办?
生:改造一下。
师:对,改造一下,让房屋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居住者的个性要求。
师:明白我这个比方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写文章要咬文嚼字。
生:重要。
师:以后在学习语文中,是不是应该大大提倡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呢?
生:应该,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咬文嚼字》教案》。
师:好,孺子可教也!
二、作者介绍。
师:我们这一册教材中正好有一篇大学问家朱光潜先生写的小文章,就是关于这咬文嚼字内容的。我们先熟悉一下作者。
看投影:朱光潜情况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投影目标。
师:好,我们说,这是一篇大学问家写的一篇小文章,但是仍然有必要让我们咬一咬,嚼一嚼,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教益,给我们学习语文有什么启发。这就是我们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打投影: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四、切层概括。
现在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个理大家是不是很同意?
同意。接受这个道理比较简单,好了,这节课目的达到了,怎么?下课吧?
生:下课?
师:接受这个观点容易,知道是什么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怎么办。
师:对。咱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哪。对,咱们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五、具体分析。
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我问: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
生:不是。
师:那么,大家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
生: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师:好。我再问一下,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生:有。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师:你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
咬文嚼字教案篇十一
2.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咬文嚼字”。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宋祖英的歌曲《辣妹子》,体会歌词的意味。
“辣妹子从小辣不怕;辣妹子长大不怕辣;辣妹子嫁人怕不辣。”
提问:辣妹子什么时候最能吃辣?
明确:嫁人后,因为嫁人后吃东西“怕不辣”,害怕吃的东西不辣,有点不吃辣就不爽的意思,语气很强烈。这三组词,字是一样的,仅仅因为语序的不同,就有了不同的意味。这就要求我们在说话写文章时仔细地斟酌地斟酌文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关于斟酌文字的,题目叫:咬文嚼字。
解题。
“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什么意思?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
如:
从词典中对咬文嚼字的释义来看,咬文嚼字是一个贬义词。那么朱光潜先生为什么要用一个贬义词作为题目大谈特谈呢?“咬文嚼字”在文中是否有它特别的含义呢?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课文解读。
文章的最后一段说到:“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例子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找一找,作者举了哪些实例?试找出来后加以分析。
明确:郭老改字、李广射虎、贾岛吟诗、东坡写诗、套板反应。
说明一个道理,却举了五个例子,这是不是简单的例子的堆砌呢?这是从不同角度来证明的。
郭老改句(找出三组句子,进行对比朗读,体味不同)。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里倒涎。
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1)学生分组朗读,体会三种句式的不同意味。
(2)找到文中对这几种句式的分析,并在书上勾画起来。
(3)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句式表现出来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即:句式不同,情感不同。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那么仅仅是句式不同,情感就会不同吗?文字的增减有没有影响呢?)。
李广射虎。
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更复射,终不能复入石矣。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这三段文字,学生分析这三句的不同之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咬文嚼字教案篇十二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咬文嚼字》教案。
这里,我想搞个小调查:我们班里大家公认的读书最多的是谁?
学生推举xx。
那么,我想问你,你读书有什么秘诀没有?是不是读书读到“咬文嚼字”的程度?
生:不是。
生:也有,
生:装修。
师:对,装修。装修的目的是什么?
生:美观,实用。
师:如果原先的设计不太合理,还应该怎么办?
生:改造一下。
师:对,改造一下,让房屋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居住者的个性要求。
师:明白我这个比方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写文章要咬文嚼字。
生:重要。
师:以后在学习语文中,是不是应该大大提倡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呢?
师:好,孺子可教也!
师:我们这一册教材中正好有一篇大学问家朱光潜先生写的小文章,就是关于这咬文嚼字内容的。我们先熟悉一下作者。
看投影:朱光潜情况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师:好,我们说,这是一篇大学问家写的一篇小文章,但是仍然有必要让我们咬一咬,嚼一嚼,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教益,给我们学习语文有什么启发。这就是我们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打投影:学习目标: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现在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个理大家是不是很同意?
同意。接受这个道理比较简单,好了,这节课目的达到了,怎么?下课吧?
生:下课?
师:接受这个观点容易,知道是什么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怎么办。
师:对。咱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哪。对,咱们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我问: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
生:不是。
师:那么,大家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
生: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师:好。我再问一下,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生:有。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师:你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
咬文嚼字教案篇十三
本文教学目标可确立为以下几个层面:
1、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惯。
2、不妨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
阅读是一项极具个性化的活动,因此必须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动手动脑活动来完成各项教学目标。本文的教学拟采用学生活动的方式进行,活动分为课前准备和课内讨论两大板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见教师用书)。
三、提名阅读。
四、分析课文。
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第3段)。
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并填表。
明确:
例子。
分析。
道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不同句式,不同意味。
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
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3、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明确:本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先援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最后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本文在语言上也有若干值得推敲的地方,教师一一指出。(见另文)。
【教后感】。
本课的教学设计试图将“活动式”教学思想体现在常规阅读教学中,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落入常规教学的窠臼,不过由此获得的几点感受当可作为进一步“活动式”教学实验的经验。
一、阅读课的“活动式”教学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活动,否则仅仅依靠课堂的当下阅读将使讨论活动流于肤浅化和形式化。
二、每节课的活动项目应尽可能单一集中,不宜宽泛分散。应使学生思维兴奋点集中于一、二点,精心安排好活动程序,活动讨论的成效方能最大限度地体现。
咬文嚼字教案篇十四
《咬文嚼字》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以及必需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
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这里,我想搞个小调查:我们班里大家公认的读书最多的是谁?
学生推举xx。
那么,我想问你,你读书有什么秘诀没有?是不是读书读到咬文嚼字的程度?
生:不是。
生:也有,
生:装修。
师:对,装修。装修的目的是什么?
生:美观,实用。
师:如果原先的设计不太合理,还应该怎么办?
生:改造一下。
师:对,改造一下,让房屋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居住者的个性要求。
师:明白我这个比方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写文章要咬文嚼字。
生:重要。
师:以后在学习语文中,是不是应该大大提倡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呢?
生:应该。
师:好,孺子可教也!
二、作者介绍。
师:我们这一册教材中正好有一篇大学问家朱光潜先生写的小文章,就是关于这咬文嚼字内容的。我们先熟悉一下作者。
看投影:朱光潜情况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投影目标。
师:好,我们说,这是一篇大学问家写的一篇小文章,但是仍然有必要让我们咬一咬,嚼一嚼,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教益,给我们学习语文有什么启发。这就是我们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打投影: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四、切层概括。
现在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个理大家是不是很同意?
同意。接受这个道理比较简单,好了,这节课目的达到了,怎么?下课吧?
生:下课?
师:接受这个观点容易,知道是什么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怎么办。
师:对。咱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哪。对,咱们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五、具体分析。
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我问: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
生:不是。
师:那么,大家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
生: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师:好。我再问一下,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生:有。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师:你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出来,分析一下。
师:作者分析得不是很在理?
生:在理。
师:把第2个实例中作者认为修改后失色的语句读出来。
生读。
师:再把关于推敲的推敲的道理读出来。
生读。
生:修改字词,不仅是修改字词,在文字上推敲,骨子时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师:对,这句话非常关键。这也是本文最重要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在语言文字推敲时,改好改坏的依据是思想感情,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我们找一个同学把作者分析推敲的部分好好读一读,我们认真体会一下。
师:读得很好。那么第6段和第7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讲的是阅读或者写作的又一难处:联想意义的把握和运用。
师:第6段是从哪个角度讲的?第7段又是从哪个角度来讲的呢?
生:第6段是从阅读中联想意义的确定之难。第7段从写作避免套语和套板反应之难来写的。两段正好正反对照。大家把关键的语句划出来。
师:这两段与我们前面的分析出来的咬文嚼字要与思想感情相关联有没有关系?
生:有。
师:把相关语句划出来。读一遍。
师:好。这样,我们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们对怎样去咬文嚼字是不是获得了一个总的原则。
生:咬文嚼字表面上是在锤炼语言文字,其实是在锤炼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对,这才是的关键。
六、运用。
例1:教材花边内容中有王安石推敲诗句的例子,找同学学着作者的分析方法,说一说用绿字的好处。
春风不是无情物,吹绿万物萌生机。
例2:打投影: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例3:填词。
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骄傲,自豪,令人叹服。
大家填写词是什么?
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吗?
眩晕。
为什么大家道德想到的是叹为观止之类的词呢?说明套板反应在起作用。对,对语言的追求不无极限的。
七、布置作业。
好。那么,这次真的下课了,谢谢大家的配合。
咬文嚼字教案篇十五
本文教学目标可确立为以下几个层面:
1、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惯。
2、不妨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
阅读是一项极具个性化的活动,因此必须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动手动脑活动来完成各项教学目标。本文的教学拟采用学生活动的方式进行,活动分为课前准备和课内讨论两大板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见教师用书)。
三、提名阅读。
四、分析课文。
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第3段)。
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并填表。
明确:
例子。
分析。
道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不同句式,不同意味。
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
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3、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明确:本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先援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最后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本文在语言上也有若干值得推敲的地方,教师一一指出。(见另文)。
【教后感】。
本课的教学设计试图将“活动式”教学思想体现在常规阅读教学中,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落入常规教学的窠臼,不过由此获得的几点感受当可作为进一步“活动式”教学实验的经验。
一、阅读课的“活动式”教学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活动,否则仅仅依靠课堂的当下阅读将使讨论活动流于肤浅化和形式化。
二、每节课的活动项目应尽可能单一集中,不宜宽泛分散。应使学生思维兴奋点集中于一、二点,精心安排好活动程序,活动讨论的成效方能最大限度地体现。
咬文嚼字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1、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
教学方法:
1、探究学习法。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2、讨论交流法,具体采用诵读、改写、比较多种方法。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讨论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深入发掘教材文本内容,以课文为例子,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设计背景:
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进入中学教材已多年,笔者已执教多次,各具特色的教研课、公开课也听过不只一节,笔者和其他老师一样曾经追求课堂活跃,古今中外有关咬文嚼字的事例一个接一个,老师示范性地先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然后要求学生操刀上阵来“咬文嚼字”,例如:
(1)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2)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3)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4)原文:昨夜数枝开?改文:昨夜一枝开。
这样的课堂,拓展延伸确确实实做得非常好,但是这样浮光掠影,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能否达到教学目的?我们发现,近年来,语文教学出现了摒弃教材文本资源的发掘,大搞热闹的教学活动的现象,致使语文教学内容空泛化,造成语文教学内容有效性的丧失。
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确立必须立足于教教材,发掘教材文本内容就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我们不能抛开教材文本而“在碗外找饭吃”,我们应强调文本的细读特色,就《咬文嚼字》一文来说,应以课文为例子,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本文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奇的意味。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郭老改字、李广射虎、贾岛吟诗三个事例,来一番“咬文嚼字”。
二、合作探究:
(一)“你是”和“你这”,哪句表现力更强?
1、简介剧本《屈原》婵娟骂宋玉的相关情节:
屈原被陷害关押,作为其弟子的宋玉不但不同情,反而感到高兴,因为这样一来,楚国上下之文章就数他宋玉第一。为此,婵娟极为气愤地骂宋玉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2、反复诵读比较下列两个句子,看看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
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3、想一想:你最愤怒的时候是如何骂人的?
你这淫妇!
你这流氓!
你这魔鬼!
你这畜生!
你这挨千刀的!
4、明确:
不同句式表达不同意味。“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
(二)你支持谁,王若虚还是朱光潜?
1、补充《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前后文字: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咬文嚼字教案篇十七
2.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咬文嚼字”。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宋祖英的歌曲《辣妹子》,体会歌词的意味。
“辣妹子从小辣不怕;辣妹子长大不怕辣;辣妹子嫁人怕不辣。”
提问:辣妹子什么时候最能吃辣?
明确:嫁人后,因为嫁人后吃东西“怕不辣”,害怕吃的东西不辣,有点不吃辣就不爽的意思,语气很强烈。这三组词,字是一样的,仅仅因为语序的不同,就有了不同的意味。这就要求我们在说话写文章时仔细地斟酌地斟酌文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关于斟酌文字的,题目叫:咬文嚼字。
解题。
“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什么意思?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
如:
从词典中对咬文嚼字的释义来看,咬文嚼字是一个贬义词。那么朱光潜先生为什么要用一个贬义词作为题目大谈特谈呢?“咬文嚼字”在文中是否有它特别的含义呢?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课文解读。
文章的最后一段说到:“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例子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找一找,作者举了哪些实例?试找出来后加以分析。
明确:郭老改字、李广射虎、贾岛吟诗、东坡写诗、套板反应。
说明一个道理,却举了五个例子,这是不是简单的例子的堆砌呢?这是从不同角度来证明的。
郭老改句(找出三组句子,进行对比朗读,体味不同)。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里倒涎。
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1)学生分组朗读,体会三种句式的不同意味。
(2)找到文中对这几种句式的分析,并在书上勾画起来。
(3)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句式表现出来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即:句式不同,情感不同。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那么仅仅是句式不同,情感就会不同吗?文字的增减有没有影响呢?)。
李广射虎。
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更复射,终不能复入石矣。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这三段文字,学生分析这三句的不同之处。
咬文嚼字教案篇十八
1、理解作品所说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2、学习前人如何咬文嚼字,推敲语言的,进一步领会品味语言的重要性。
3、增强学生推敲文字的意识,关注文字语言使用规范的问题。
以本篇为单元阅读小结,加深对品味语言的理解与运用。
1、导入课文。
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在人类文明历,许多传世和不朽的名篇有着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在生活中如果采用好的词语,不仅准确表达含义,而且使听者读者产生兴趣,达到好的效果。
比如,《新民晚报》某日头版头条登出了一条新闻,标题是:
(展示)论坛开讲“福”临上海(实物展示)。
学生可能回答:是“福”
教师:最吸引我的目光的也是这个“福”字,因为这个“福”不仅扣住了“福布斯论坛”这个名词,而且,全球重要的商界、政界、学界人士聚集我们上海,讨论经济发展问题、为经济把脉,这对正值经济大发展的上海来说,可不是福分吗?这一个“福“字用真是生动。
我们古人也讲“吟安一个字,捻短数径须。”看来“咬文嚼字”不一定总是贬义。(引入课文)。
2、解题:咬文嚼字的原意对文字的过分计较。作者使用它来作为题目,显然另有一番用意。
3、学生理解文章,思考:作者为把“咬文嚼字”的道理讲的生动具体,举了哪些例子?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
教师归纳:共三个例子,一个例子说明了一层意思。一是郭沫若改字(板书),二是王若虚改文(板书)三是贾岛吟诗(板书)到底这些文字改动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们也来品味品味。
{学生小声自读,体会文字,自由发言。}。
教师明确:第一个例子,“你这”在婵娟骂宋玉时,表达了她的极端憎恶之情,而在《红楼梦》,里,用是有了讽刺的意味。说明不同情况下改“是”为“这”,情感变化是不同的。(板书)。
第二个例子:王若虚删去一些重要字句,文章失去了原来味道,李广将军神勇无比的形象难以体现了。(板书)。
第三个例子:贾岛吟诗,朱光潜认为“推”要“敲”字用的好,同学刚才也表达了不同意见,无论怎样,正如文章所说的,问题不在那一个更恰当,而在于哪一种表现出的境界是当时所要的,而且与全诗相调和。(板书)。
进一步追问:这三个例子共同证明了一个什么道理?用书上原话。
明确:“咬文嚼字实际上是调整思想感情。”
4、课外拓展。继续学用咬文嚼字来品味语言。
活动:师生共同品味三首诗句,交流感受。
《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敲字以声衬静,写夜晚宁静)。
《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作动词,拟人手法生动再现春到江南景象)。
5、关注生活中语言现象。
学生自由交流发言。
6、结语:语言文字是传播文明的工具,许许多多辉煌灿烂的文化正因为文字的存在而至今为人们传诵。作为中国人,应当对我们国家语言文字产生自豪,维护语言文字的规范性,纯洁性;对那些低俗的乱用语言的现象要坚决抵制,这种“咬文嚼字”是垃圾,是庸俗的。
我们应当记住:“没有字斟句酌,精雕细刻的锤炼,永远达不到‘信手拈来,浑然天成’的境界。
咬文嚼字教案篇十九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课文与其它版本在文字上稍有差异。于是我就在课堂上把这个问题摆出来,让学生自主合作,通过比较揣摩、咬文嚼字去加以探究,并以此带动全篇的学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多媒体展示: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课文);2、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其它版本)。
师:这两个诗句仅仅是文字上的差异吗?
生1:不是。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中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生2:“穿”字写“乱石”直插天空,给人以“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感觉;但“崩”字则进一步写出了“穿”的程度,高耸入云,使云层发生了崩塌,显得更有气势。我们甚至能由此联想到倾盆的大雨以及“惊涛”和“千堆雪”。
生3:同样的道理,“拍”只是动作本身,而“裂”字则进一步写出了“拍”所带来的结果,显得更有力度;这个结果似乎还能说明江中“乱石”乃是“惊涛拍岸”所致。
师:很好!对上面的分析,大家能不能用精练的语言做个归纳。
生4:用“崩”和“裂”比用“穿”和“拍”好,更能表现赤壁景色的雄奇壮丽。
师:看来,大家的意见很一致嘛。那么,描写赤壁雄奇壮丽的景色有哪些作用呀?
生5:烘托当年赤壁鏖战、火烧曹营的壮阔场面。
生6:我觉得还可以烘托下片所写的周瑜的英雄形象。
(二)多媒体展示:1、樯橹灰飞烟灭(课文);2、强虏灰飞烟灭(其它版本)。
师:“樯橹”和“强虏”相比,用哪个词语更好?为什么?(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生7:我认为用“强虏”好。“强虏”说明曹军的强大。据史料记载,当时孙刘联军只有5万人马,而曹军号称80万众,力量悬殊,用“强虏”符合历史事实。
生8:我补充一个理由。赤壁之战对孙刘联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闲雅得很,他打扮成儒将,说说笑笑,一把火就把曹军给烧了。越是强调曹军的'强大,越能突出周瑜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
师:二位注意课外阅读,值得大家学习。有不同意见吗?
生9:文学与历史毕竟不同,文学的真实不等于历史的真实。
生10:我认为还是用“樯橹”好,它比“强虏”更形象,而形象化应该是文学作品的语言要求。
生11:用“樯橹”才能突出曹操的水军,而水军是这场战争中关键性的角色。
生12:我还补充一点。“樯橹”与“灰飞烟灭”的字面意思好象更一致。
师:看来争论还很大呢,不过也都有些道理。
生13:老师,你的意见呢?(众笑)。
生:(齐答)好!
朱光潜先生说:“你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须的好习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强调“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上述观点和要求在教学片段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
咬文嚼字教案篇二十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咬文嚼字”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朱光潜(1897-1986),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 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咬文嚼字》全文8段,1—7段是文章的主体,为第一部分。8段表明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可以分两层。第一层1—5段,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一层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举三组典型例子,从三个方面说明三层意思。第l、2段为第一层次。文章开头先举郭沫若听从一位演员的建议,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通过这个例子研究炼字的道理。说明“你是什么”句式,“不带情感判断”,而“你这什么”句式则“表现着强烈的情感”。朱光潜先生为了证明不同句式可以有不同意味的道理,不是只作理论上的分析,而是又列举了《水浒传》中石秀骂梁中书、杨雄醉骂潘巧云所用的“你这什么”句式以表达极端憎恶的感情的例子。
第二层次3、4段,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例子。《史记》原文原本很精彩,但是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凡多三石字”,他把三个石字删了,其中一例是“尝见草中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朱光潜先生指出“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但却失去了原文中“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朱先生告知人们:文字的“增”或“减”需要人们“细心玩索一番”,才会感到它们意味的不同。
第三层次5段,列举了唐代大诗人韩愈和贾岛“推敲”诗句的佳话。独辟蹊径,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有理有据地分析“推”和“敲”对全诗意境的不同作用。贾岛当时究竟想到了“推”还是“敲”,都是他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朱光潜先生对有些人“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实在是“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一层作者从文字、词语的表层入手,句式的变化、文字的增删、词语的选择,这些可见的语言现象背后带动的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语言外表的锤炼反映作者(或者读者)思想内核的锤炼,只有咬文嚼字,别无他法。它强调了咬文嚼字的必要性。
第二层6—7段,作者旨在回答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
第6段先从文字的意义上分析,它具有“确定”和“控制”的难处。当然“确定”是基础,“控制”是难点,也是目的。要想控制文字的意义,非得了解文章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不可。“直指意义易用,联想意义却难用”。因为联想意义浸透了作者的个性。朱光潜先生信手拈来的“烟”的不同意义。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的三四句阐明了捕捉联想意义,抓住这“游离”的,不易控制的“甚至于支离”的“怪物”,的确需要作者的艰苦劳动,同时还必须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小龙团”茶触发了“天上小团月”的联想。可见联想起来的难处,但是,“难处就在含混中显得丰富”。点击了、激活了这一难点,“这是点铁成金”。
第7段,承接6段说,苏轼善于联想,能点铁成金。但现实的情况却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可怕的是“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陷入到联想的套语中,出现了“套板反应”的尴尬局面。
作者尖锐地指出:“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那么就可能是“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这种可怕现实并非耸人听闻,“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那些“省力”、“惰性”的僵化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如何去掉这一毛病呢?朱光潜先生告诫只要“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依然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于落入下乘”。
第二部分,第8段,进一步指出“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并激励读者在阅读和写作中“逐渐培养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做到三个“不能”,“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水到渠成地交代了全文的主旨。
例子分析道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3、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最后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补充资料:
题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解: 幽居:指隐居处. 云根:古人认为云生在山石上,石为云根. 幽期:归隐所约的日期.
译文: 幽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归来的僧人正在月下敲响山门.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决不食言.
锦瑟 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锦瑟呀,你为何竟然有五十条弦? 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 我心象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 又象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 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
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 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
青玉案 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塘路,但目送,芳尘去。——眼看此女走近又离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猜想她住什么地方?有夫否?
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或许是那女子气质高雅,使人想他应住在这种“月台
花榭,琐窗朱户”的华屋吧。
碧云冉冉衡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从清晨等到日暮,佳人不再来,写了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心全乱了,愁绪满怀。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喻情于景,愁如一川烟草,偏此时又下起梅雨,满
城飘起柳絮,春天的雨有时确实使人恼啊。
贺铸一生所识女子颇多,为何只对此女有这种情思,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位女子与作者已亡故的.妻有些相像,产生“移情”心理;二是这位女子与作者心目中的女性偶像十分贴近,使用权他一见而钟情。
宋·苏轼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小团月是一种名品茶(在当时是贡茶)第二泉指的是二泉亭品二泉水和眺望太湖
例子: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 《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縠皱:即皱纱,喻水的波纹。
浮生:指飘浮无定的短暂人生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咬文嚼字教案篇二十一
1、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二、解题。
“咬文嚼字”一般解释为:过分地斟酌字词(死抠字眼,不领会精神实质)。作者赋予这个成语一种新的意义,就是在文字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提倡“咬文嚼字”,认为语言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文字的优劣要从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表现的意境上去辨别,文字的运用,要从思想感情的透彻、凝练、创新入手。
三、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笔名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我国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西方美学史》是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美学史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朱光潜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不尚空谈、着眼现在、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他的座右铭:“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四、课文分析。
《咬文嚼字》全文8段,1—7段是文章的主体,为第一部分。8段表明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可以分两层。第一层1—5段,说明文字与思想感情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这一层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举三组典型例子,从三个方面说明三层意思。第l、2段为第一层次。文章开头先举郭沫若听从一位演员的建议,把“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通过这个例子研究炼字的道理。说明“你是什么”句式,“不带情感判断”,而“你这什么”句式则“表现着强烈的情感”。朱光潜先生为了证明不同句式可以有不同意味的道理,不是只作理论上的分析,而是又列举了《水浒传》中石秀骂梁中书、杨雄醉骂潘巧云所用的“你这什么”句式以表达极端憎恶的感情的例子。
第二层次3、4段,列举了《史记》中李广射虎的例子。《史记》原文原本很精彩,但是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凡多三石字”,他把三个石字删了,其中一例是“尝见草中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朱光潜先生指出“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但却失去了原文中“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朱先生告知人们:文字的“增”或“减”需要人们“细心玩索一番”,才会感到它们意味的不同。
第三层次5段,列举了唐代大诗人韩愈和贾岛“推敲”诗句的佳话。独辟蹊径,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有理有据地分析“推”和“敲”对全诗意境的不同作用。贾岛当时究竟想到了“推”还是“敲”,都是他思想情感的“外化”。因此,朱光潜先生对有些人“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实在是“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这一层作者从文字、词语的表层入手,句式的变化、文字的增删、词语的选择,这些可见的语言现象背后带动的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语言外表的锤炼反映作者(或者读者)思想内核的锤炼,只有咬文嚼字,别无他法。它强调了咬文嚼字的必要性。
第二层6—7段,作者旨在回答咬文嚼字的重要意义。
第6段先从文字的意义上分析,它具有“确定”和“控制”的难处。当然“确定”是基础,“控制”是难点,也是目的。要想控制文字的意义,非得了解文章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不可。“直指意义易用,联想意义却难用”。因为联想意义浸透了作者的个性。朱光潜先生信手拈来的“烟”的不同意义。苏东坡《惠山烹小龙团》的三四句阐明了捕捉联想意义,抓住这“游离”的,不易控制的“甚至于支离”的“怪物”,的确需要作者的艰苦劳动,同时还必须有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小龙团”茶触发了“天上小团月”的联想。可见联想起来的难处,但是,“难处就在含混中显得丰富”。点击了、激活了这一难点,“这是点铁成金”。
第7段,承接6段说,苏轼善于联想,能点铁成金。但现实的情况却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可怕的是“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陷入到联想的套语中,出现了“套板反应”的尴尬局面。
作者尖锐地指出:“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面离不掉‘套板反应’。”那么就可能是“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这种可怕现实并非耸人听闻,“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那些“省力”、“惰性”的僵化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
如何去掉这一毛病呢?朱光潜先生告诫只要“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依然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于落入下乘”。
第二部分,第8段,进一步指出“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并激励读者在阅读和写作中“逐渐培养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做到三个“不能”,“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水到渠成地交代了全文的主旨。
例子分析道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3、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最后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补充资料:
题李凝幽居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解:幽居:指隐居处.云根:古人认为云生在山石上,石为云根.幽期:归隐所约的日期.
译文:幽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往来,只有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鸟儿歇宿在池边的树上,归来的僧人正在月下敲响山门.走过小桥呈现出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正在飘动,好像山石在移动.我暂时要离开这里,但不久还要回来,要按照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决不食言.
锦瑟唐•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译文:锦瑟呀,你为何竟然有五十条弦?每弦每节,都令人怀思黄金华年。我心象庄子,为蝴蝶晓梦而迷惘;又象望帝化杜鹃,寄托春心哀怨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蓝田红日和暖,可看到良玉生烟。
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
青玉案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塘路,但目送,芳尘去。——眼看此女走近又离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猜想她住什么地方?有夫否?
花榭,琐窗朱户”的华屋吧。
碧云冉冉衡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从清晨等到日暮,佳人不再来,写了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心全乱了,愁绪满怀。
城飘起柳絮,春天的雨有时确实使人恼啊。
贺铸一生所识女子颇多,为何只对此女有这种情思,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位女子与作者已亡故的妻有些相像,产生“移情”心理;二是这位女子与作者心目中的女性偶像十分贴近,使用权他一见而钟情。
宋•苏轼。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小团月是一种名品茶(在当时是贡茶)第二泉指的是二泉亭品二泉水和眺望太湖。
例子: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
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縠皱:即皱纱,喻水的波纹。
浮生:指飘浮无定的短暂人生。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咬文嚼字教案篇二十二
一.导语 设计:
二.教学过程 设计:
要求学生认真研读课文,仔细分析原作,可设计表格帮助学生分析。
参考表格如下:
例子分析说明的道理文章主旨。
品味评价:
还可以采用复述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做出评价。
为了检验学生借鉴吸收的结果,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练习来强化。如:
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a.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b.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a.僧推月下门。
b.僧敲月下门。
a.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b.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a.这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个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人!
a.红杏枝头春意浓。
b.红杏枝头春意闹。
3.要求学生从自己的习作中任找一篇,也来个“咬文嚼字”如何?
咬文嚼字教案篇二十三
对比《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思考其观点提出的不同角度,并让学生对比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整体感知。
阅读马南《不求甚解》一文。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让学生默读《不求甚解》一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1.请分析《不求甚解》的结构层次。
该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首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再次,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结束),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
2.《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
3.《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主旨是否矛盾?
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四)板书设计。
观点:反复修改把握精神实质。
精益求精不拘于表象。
侧重点:写作读书。
角度:态度方法。
关系:相辅相承,并行不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