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生的眼睛的教学设计(通用15篇)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回顾过去,了解自己的成长和进步。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资料,增加总结的详实性和可信度。小编整理了一些精彩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和指导。
永生的眼睛的教学设计篇一
1.认识6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运用学过的一些读书方法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生动细致的描写人物语言,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悟父亲捐献角膜这一举动的深远意义。培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
1.按课文前的“连接语”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通过读书,上网等途径了解器官捐献的知识、史料及社会现状。
3.通过调查、采访,了解周围人对捐献角膜的态度。调查表如下:
姓名
年龄
职业
学历
1.您听说过捐献角膜吗?()
2.您身边的人捐献过角膜或接受过角膜捐献吗?()
3.您对捐献角膜的人是什么态度?()
a. 觉得了不起b 。 认为出风头
b. 无所谓
4.您会捐献角膜吗?()
5.您对我国捐献角膜的现状有那些了解?()
阅读资料,交流感受。
1.《触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静是那样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她多么盼望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呀!她的愿望能实现吗?根据你课前搜集的资料和所做的调查说说你的看法。
2.师补充资料(投影出示)
资料一 长期以来,中国人信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观念,器官捐献,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一个需要移植角膜的患者只有两千分之一重见光明的可能。
资料二 邓小平爷爷捐献了自己的角膜;张英瑜幼小的生命来到世界仅仅116天,而她的角膜却给三位受捐者带去长久的光明。
4.看了这两段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多数感受:器官移植太难了,太重要了,捐献角膜的人很伟大。少数人会说自己会怎么做。)
导入新课,初步感知。
1.同学们感受颇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角膜捐献的文章《永生的眼睛》。(板书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想说什么?(学生有可能问什么是“永生”?为什么要用“永生的眼睛”为题?让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疑问、理解或猜测)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引导正音。注意强调“遵”分清楚平、翘舌。
3.自由读文,说说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用一句话谈谈你读完这个故事后,有什么样的感受。(根据课前的调查、交流和感知,大多数学生会说爸爸和温迪很高尚。)
自主学文,感悟内容。
带着“为什么你觉得爸爸和温迪很高尚呢”这个问题去细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划下来。可以设身处地地去想,可以有感情的去读,也可以在感受最深的语句旁边做上批注。感到疑惑的地方多读读、多想想,做好记号。
合作学习,深化理解。
1.自学完的同学可以在组内交流读文后的感受,互相质疑。
2.全班交流。学生读出自己圈划的部分,并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3.引导学生抓住人物语言来品读课文。(分角色替每个人物说明他自己的观点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弄懂:父亲很有爱心,他给盲人带来了重见光明的希望。而正是这种爱心,教育、感染了周围的人,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功德无量的事业中来。
4.指导感情朗读。重点指导人物对话。(你觉得谁的话最感人?读一读,读出你的感情,感动自己,也让听的人受感动。)
5.课文的最后一段连续用到了“骄傲”这个词,每个“骄傲”都是什么意思?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应该怎么读这几句?让我们把 带有“骄傲”一词的句子读一读,结合你今天听到、看到、想到的说一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大致能说出这几个“骄傲”体现了作者和温迪在父亲的影响下,愿意为失明的人捐献角膜,并且为能够帮助别人而感到自豪。说明他们富有爱心,品德高尚。)
6.师加以引导:父亲离去了,他的爱心离去了吗?(帮助学生体会到爱心是永生的。从而真正理‘解永生的眼睛’。)
7.学生谈过后,教师总结:这几句话反映了人物的内心想法。读书的时候就要象这样,抓住重点的词句,反复去揣摩,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回读课文,总结收获。
1.从头再读课文,想一想学习了本文,你有那些收获?(侧重感受、词句积累和表达方法。)
2.学生总结写法。(找人物对话,再次读读,细细体会作者的细腻的表达手法。)
走出对话,链接生活
1.课文学完了,我们能不能为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唤醒人们的捐献意识做些什么呢?师生讨论决议:
a.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和身边的人听。替重见天日的角膜受捐者写一封感谢信。
b.对搜集和调查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编写“捐献者之歌”手抄报。向小伙伴写一封倡议书。
永生的眼睛的教学设计篇二
生命的真谛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这是人类思考的永恒的主题。《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讲述了琳达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从更深的意义上理解,“永生的眼睛”体现的就是一种热爱生命的情怀。
四年级学生读了本篇课文后,应该能够感受到这其中体现的真善美,感悟到生命的美好,也能够涌起很多的感动。但是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学生对器官移植非常陌生,对其意义更是不理解,因此,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所在。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师生共同收集有关器官捐献的有关资料或事例。
1课时。
眼睛是人体的一个器官,是心灵的窗户,我们拥有它就拥有光明,拥有美好的人生。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永生的眼睛》。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
2、再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
1、课文中“我”对母亲、父亲、女儿捐献角膜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1)针对母亲捐献角膜,“我”的态度:
——————————————————————。
2)针对父亲捐献角膜,“我”的态度:
——————————————————————。
3)针对女儿捐献角膜,“我”的态度:
——————————————————————。
2、是什么原因让这个家庭涌现出这么多眼角膜捐赠者?
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角膜吗?交流一下或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悟。
替重见光明的角膜受捐者写一封感谢信。
板书设计。
母亲父亲女儿(捐赠角膜)。
不理解——理解——影响(“我”的态度)。
永生的眼睛的教学设计篇三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4、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1、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及相关事例。
2、小调查:
1、盲姑娘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有多好啊。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让许多和盲姑娘有着类似遭遇的人们有了恢复健康的可能。
(师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
生命是美好的,谁不热爱宝贵的生命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正音。
2、说说琳达一家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
3、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2、讨论交流:
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深深地感动了你?请你为大家声情并茂地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会感动你。
1、课文中的故事感人至深,请你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全文。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好人物的对话。
3、交流感想:
读过课文之后,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受,与同学们谈一谈。可以对文中的某个人物发表看法,也可以对事情本身阐发议论。
1、向你身边的人讲述这个故事,并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向他们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2、写一封倡议书,号召你的小伙伴参与到器官捐献的事业中来。
永生的眼睛的教学设计篇四
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理解课文,升华情感。
能有感情的读课文,读中去体会人物的情感。
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心他人
通过有感情的读,以人物形象为切入点理解文章,升华情感,继而理解文中“永生”的含义。
课件、歌曲《爱的奉献》
一、师:(眼睛是人体的一个器官,我们拥有它,是幸福,是平安,是无法比拟的财富。当我们失去生命时,尚好的眼睛如果能带给失明者以光明,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这一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课文《永生的眼睛》。)
板书课题。
师:上一节课,我们对这一课进行了大致的了解,检查大家对课文的了解情况。
(出示表格学生填写。)
二、1.师:我们再回到课题上,《永生的眼睛》中“永生”你是如何理解的?那么,课文中究竟写谁的眼睛永生了?(随机板书)
2.现在是大家露一手的时候了。(分段读课文,生自评。)
3.通过读,你有感动的地方吗?说说感动的原因,并能带着感情去读吗?
(小组交流)
三、学生汇报,师相机引导。
1.对课文“我”的理解抓前三个段落去分析。(抓住人物的表情和动作)
2.第四自然段从父亲平静的态度中去分析——帮助别人是自己最大的快乐!
3.第六、七自然段可以读出父亲的心愿。
4.感悟温迪这个人物。抓住8——11段来分析。
5.引导学生读中体会这一种爱,这一种美德。
6.小结:大家知道什么是永生的眼睛了吧!实际上就是一种爱。
四、听歌曲《爱的奉献》,在歌声中总结全文。
是呀,这永生的不仅仅是眼睛,它是关爱奉献的精神,留在了我们心灵深处!
永生的眼睛的教学设计篇五
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
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
通过流水的闪烁,
宛如水底的珍珠。
师:(教师朗诵)这是一位曾经远离光明的人,在接受眼睛角膜移植手术后,重见光明之后,为了表达内心的感受而写下来的?大家想知道是谁为他捐赠了角膜的吗?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永生的眼睛》。(板书课题)齐读。
师:大家回忆一下,作者也就是文中琳达,她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由开始的不理解转变为为此感到骄傲)
师:是什么使她有如此大的转折呢?让我们读读课文看看哪些话语也打动了我们的心。下面老师找几位同学来读课文,其他同学来画一画令自己感动的语句。
(学生分自然段读)
师:找到了吗?先不忙着汇报,请同学们再来读读你找到的语句,练习有感情的读好它,还可以写上自己的理解。
(学生练读,批注)
师:现在开始汇报。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
1、“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2、“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我的女儿温迪自幼酷爱画马,她的作品屡屡获奖。父亲接着说:“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他们会为我自豪!”
3、课文最后一段。
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谈感受。并根据情况进行朗读指导。
1、出示文章的结尾:(配乐小提琴曲《爱的礼赞》)
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仍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
亲爱的瑞弗先生和太太:
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如果哪位被捐献者有机会到我们的家乡一游,并且爱上了马,坐下描绘它们,我想我知道那慷慨“施主”是谁。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师:(教师朗读)这是文章真正的结尾,听了之后有新感受吗?
(模拟对话)
2、出示捐赠器官的人的事迹与现实的数据。
典型事迹:
【1】邓小平爷爷逝世之后,捐献了自己的眼角膜,将生命的最后光辉献给了爱戴他的中国人民。
【2】戴安娜王妃在弥留之际用极其微弱的声音做出了捐献器官的决定。她的大部分器官成功地移植给了芬兰、比利时、法国等国的八位患者,使他们重获新生。
【3】深圳大学生吴翼飞捐赠角膜,让四位患者重见光明……
【4】捐肾救母,孝道感天下的孝子田世国,在20xx年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
参考资料:
【1】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地等待。
【2】目前美国有超过84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者。20xx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
师:此时此刻你的心里想些什么呢?
(学生谈感受)
四、情感升华
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
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
通过流水的闪烁,
宛如水底的珍珠。
师: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这首诗,再一次感受捐赠者的伟大与受赠者的快乐。
永生的眼睛的教学设计篇六
这篇课文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刻画了两个让人终身难忘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的心,让人尊敬,让人怀念。结合本单元主题“眼睛”,使学生理解:如果能给失明者带来光明,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这个眼睛将得到永生。本文涉及到角膜捐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所以在课前让学生做初步的调查,了解周围人对待角膜捐献的看法。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触动心灵,升华感情,熟悉文章内容。
我们班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技巧,对朗读很感兴趣。他们合作意识强,有一定合作学习的能力。思维活跃,敢于质疑问难,很多学生会依据文章提问题。大部分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积极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个别学生学习时主动精神还不够,讨论时不够积极。
根据新课程的精神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我设计了四次让学生质疑问难,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内容。这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可使学生感到层次清晰,以解决文章内容离生活实际较远的问题。重点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使学生逐渐理解内容,使学生对器官捐献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体会到器官捐献的意义,达到感情的升华。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15个新词,并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配乐朗诵)“你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埃,隐没在你的眼中。你的眼睛,宛如水底的珍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我曾经是一位远离光明的人,当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时候,我多么想去看看身边的亲人朋友,去看看初生的旭日,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接受了温迪捐献的角膜。是她给了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我要去寻找那位光明的使者,温迪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师:大家都听见了吗?这是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天日的人的呼声,他要呼唤、感谢的是谁?(学生齐答)对,是金发碧眼的温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温迪一家人捐献眼角膜的感人故事。(板题:永生的眼睛)
师:看了这个题目后,你有哪些疑问呢?
生:永生是什么意思?
生:眼睛怎样才能得到永生?
生:谁的眼睛获得了永生?
生:课文题目为什么叫《永生的眼睛》?
(板书:谁?怎样?为什么?)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现在我们就围绕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1、小声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谁捐献了角膜?在他们捐献时,“我”的态度如何?
(板书角膜捐献:母亲父亲女儿
“我”的态度:不情愿遵从遗愿主动捐献)
2、你从哭喊中体会到什么?
3、父亲是怎样教育引导使我从不情愿到遵从遗愿?
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投影出示:“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1)这里有几句话?谁先来读读第二句话?你怎么样理解这句话。( 身体比任何金钱、地位等都更重要,因为一旦给予了他人,自己将不再有了;对人来说死亡就是走向终结,然而生命却能够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使他们能够重获新生,更多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2)对于一个盲人,一个尿毒症患者,一个白血病人,他们最想得到的礼物是什么?什么样的礼物最珍贵?(对于因角膜病致盲的人,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可使其复明。通过肾脏移植(换肾)可治愈尿毒症。在配型成功的前提下,移植骨髓可以治愈白血病。所以对上述三种病人来说,“最珍贵的礼物”是角膜、肾、骨髓。)
(3)怎样帮助别人恢复健康?(这有很多种办法。凡力所能及的帮助都是好的。)
(4)父亲是怎样一个人?(关爱他人无私奉献)
[重点部分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理解,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指导朗读:把你的理解通过读表达出来。(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
4、请同学们再读5-8自然段,看一看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温迪又怎样使“我”的态度发生由遵从遗愿到主动捐献的改变呢?
6、请同学们潜心默读9-13自然段,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旁边做批注,想想令你感动的原因。
7、学生画句子做批注后,小组交流并全班交流。
温迪离我而去了,她去世后的三周,我收到了一封角膜银行的信。
出示配乐幻灯片:“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终生分享她的美丽。”
此时此刻,你对“永生”的含义有何进一步的理解? (人虽死,但精神永存)
共同解答在学课文前提出的问题,答后擦去板书:谁?怎样?为什么?
[理解文章的主旨。解决学生的疑问。]
8、关于这一家人的.故事讲完了。我们现在来了解一下我国角膜捐献的情况。
(1)课件出示:
资料一: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万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以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 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资料二:目前美国有超过84 000多名患者登记等待器官移植,而且每13分钟就会有一个新的登记等待患者。20xx年仅有30%的等待者获得了器官移植,而剩余的70%的等待者必须继续等待他们迫切需要的移植器官。不幸的是,每天有16个人会因为无法等到器官移植而丧失生命。
(2)看了这两段资料,你有什么想法?我国的角膜捐献情况显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电脑课件出示:当人体的某一器官出现病变导致功能衰竭,威胁到人的生命时,植入健康的器官代替原有的器官成为现代医学延长生命的重要手段。器官移植被列入20世纪人类医学三大进步之一。每年数以万计的病人在器官移植后得以生存,肾移植的10年生存率已经超过60%,心、肝、肺移植的5年生存率也已经达到50%以上,前景非常可观,然而器移植供体短缺的矛盾也日趋严重,目前大约有五分之四需器官移植的病人在等待供体的过程中死亡,因此急需解决器官移植供体的来源问题。
引导学生谈一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器官捐献。
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办板报、广播、写倡议书等方式向家长及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放录音《爱的奉献》,集体朗诵父亲的话。
[学生在音乐中朗诵“父亲的话”,触动心灵,升华感情。]
角膜捐献“我”的态度
母亲不情愿
父亲遵从遗愿
女儿主动捐献
教学反思:这篇教学设计从情景到质疑,到延伸拓展,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渗透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理念。同时本文在四次质疑问难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这个设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高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自主、合作、探究”是本次课程改革积极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课学生合作很好。同时学生联系课内外知识,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器官捐献的行为能够正确认识。
当然,教学中还有不够完善之处,朗读中提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如果他们读得不好时,应及时给予更多的机会和指导。少数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教师要做引导做适当的归纳小结。
永生的眼睛的教学设计篇七
1、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2、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改变传统的看法。
3、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抓住父亲的语言来理解一家人对死后器官捐献的行为看法的转变。
(一)认识眼角膜
1、出示眼角膜图片和相关文字。
2、学生自由谈感受
读了这段文字,你想说什么?(从眼睛的重要性和捐献角膜两方面说。)
师小结:在我们周围还有这么多人等待着别人捐献给他眼角膜,等待着自己的眼睛恢复功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
3、引出课题:《永生的眼睛》
让我们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二)质疑深入,延伸情感
(1)检查生字词(课件出示)
捐赠 盲童 屡次 遵从 搂住
热泪盈眶 栩栩如生 重见天日
开火车读。(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情况。开火车读词语,火车开到第?组。)教师随机正音,学习多音字“重”。
分男女生读。
齐读。
(2)文中讲到哪几个人,她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3)说说你为课文中的谁感到骄傲。(学生自由说)
预设1:
琳达的妈妈,因为她是家里第一个捐赠眼角膜的人。
师:哦,你为琳达妈妈的这种自觉行为感到骄傲。
预设2:
我为琳达的父亲感到骄傲。因为他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给了别人,还说服了琳达。
师:是啊,他不仅自己很有爱心,而且还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预设3:
温迪,因为她才14岁就懂得要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献给别人。
师:你已经读懂了温迪的爱心。同样是14岁但两个人的态度截然不同。
预设4:
琳达。因为后来她把她爸爸的角膜捐献出去了。
师:你为琳达的改变而感到骄傲。
2、琳达一家三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善举呢,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1)谈谈你的感受。(找到同一句的说感受)指名3——4个学生说。
(2)琳达的父亲面对失去母亲悲痛的女儿,面对强烈反对捐献母亲角膜的女儿,他该怎样说这段话,去安慰女儿?(平静)
(3)指名学生读(你已经理解了这句话,读句子。)
(4)其他同学评价。(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5)指名学生读。(还有谁也想来读一读?)
(6)齐读。(听到了父亲语重心长的话语,同学们,一起像琳达的爸爸一样,平静地读一读。)
(7)琳达的父亲心中真的平静吗?
是啊,哪一个人不为失去亲人而痛苦呢,但作为父亲,他只能压抑住自己的悲痛,平静地去面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安慰14岁的女儿。带着这样的感受,你来读一读这句话。
(8)指名学生读。
同学们,你们还找到了哪几句?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1、你来说说,为什么找到这一句?
3、指名学生读——齐读。(你们的话语中带着美妙的感觉,你能把这种美妙的感觉读出来吗?)
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有结束。下面请同学们默默地读一读原文的结尾。(在音乐中,边出示,教师边深情地朗诵)
温迪去世三周后,我们收到了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银行的一封信。
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
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终生享她的美丽。
如果哪位受捐赠者有机会到我们的家乡游玩,并且爱上了马,坐下描绘它们,我想我知道那慷慨的‘施主’是谁。金发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停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师:孩子们,读完这段结尾,你有什么新感受,你想说什么?
师:此时此刻,我不觉又想起了文中父亲所说的那一句话,让我们轻轻地读一读。
出示: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生:(齐读)
师:透过眼睛,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他们的眼睛就是——永生的眼睛。
师:仅仅是眼睛吗?
学生自由说。(是啊!永生的不仅仅是眼睛。永生的爱。永生的生命。)
链接相关资料。
永生的眼睛的教学设计篇八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多好的一首歌啊!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爱,是温馨的、是滋润荡漾的,爱更是伟大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知了琳达一家人的爱不仅让自己的眼睛得到了永生,也让别人的眼睛得到了永生。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永生的眼睛》。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下面,请同学们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填写下面的表格。
(课后表格)。
通过表格我们可以感受到,琳达的情感发生了由强烈反对——遵从遗愿——主动捐献的巨大变化。
究竟是什么让琳达的情感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呢?下面请大家自读课文1—4自然段,看一看母亲捐献器官时,琳达的情感态度是这样的。画出相关的句子。
首先我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课文的第一句话(出示)——指导朗读。
(预设语言:老师被你地朗读深深地打动了,当世界上你最疼爱你,最关心你的妈妈不在你身边了,你再也得不到她的拥抱,看不到她关切的眼神,听不到那亲切地叮咛,你会是你一种什么样地心情?(悲痛,伤心欲绝),用这种感受去读;这时又有人要取走你母亲身上的一部分时你会怎么样?(气愤)你就来气愤的读读这一部分。)。
同学们标画了表现琳达情感的句子了,你都标画了哪些?(出示)。
想一想,两句话该怎样读?---惊呆、痛苦、哭喊。
逐句读:自由读——个别读——模仿读。
对妈妈捐献器官琳达是那样的坚决反对,是那样的不容商量,那样坚定不移,那么是什么让琳达改变了态度,请同学们读课文第4自然段,看能不能找到答案。(指导读出平静,亲切)。
父亲这番振聋发聩的话语,给我上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振聋发聩”是什么意思?(用言语让糊涂的人清醒、明白)。
通过前4自然段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琳达情感态度由强烈反对到被唤醒的变化,当父亲捐献角膜时琳达的态度又是怎样的?请同学们自由读5-9自然段,画出表现琳达情感态度的句子。
哪些话可以体会到父亲的遗愿呢?父亲的遗愿又是什么呢?
父亲的遗愿充满了爱心,始终想到他人,不仅给别人带来了永生,而且也感染了温迪。温迪是怎样做的呢?读第10自然段到课文结束。
引导学生带着赞赏来读一读。(略处理)。
母亲舍弃自己的器官给自己带来了永生,给他人带来了永生;父亲捐献角膜给他人带来了永生,温迪在外公的影响下也主动捐献角膜给他人,使他人得到了永生。这种行为是可歌可泣的,是值得我们学习、值得称颂的。
此时此刻,你想对文章中的人物说些什么呢?
琳达一家人想到的是他人,播撒的是挚诚的爱,让我们也播撒自己挚诚的爱,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吧!
收集爱心故事,准备召开“爱心故事会”。
永生的眼睛的教学设计篇九
眼睛是人体的一个器官,我们拥有它,是幸福,是平安,是无法比拟的财富。当我们失去生命时,尚好的眼睛如果能带给失明者以光明,我们的眼睛将得到永生。《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主要记叙了琳达的母亲、父亲、女儿无私地把自己的角膜捐赠给需要他的人,并为死后能为别人做点什么而感到快乐和骄傲。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所以如何引领学生与这些人物进行心灵的交流,是教学的关键。
【学情分析】。
本文涉及角膜捐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所以在课前让学生做初步的调查,了解周围人对待角膜捐献的看法。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熟悉文章内容,触动心灵,升华情感。
【教学目标】。
1、认字8个,写字7个。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
2、理解“给予、振聋发聩、热泪盈眶、捐赠、天壤之别”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品味“永生”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对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在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正确认识器官移植,培养博爱、奉献的精神。
4、继续练习写批注笔记。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琳达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受到人性的陶冶。
难点:通过一定的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让学生与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铺开文路。
1、听写词语:捐赠、角膜、痛苦、骄傲。
2、分析词语,复习课文主要内容。
3、揭示本节课任务——理解琳达对捐赠角膜的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研读课文,文人交融。
(一)默读课文,思考:
是什么让琳达对捐赠角膜的认识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边读边划出相关的词句,在边上写写自己的体会。
(二)集体交流。
1、受父亲的影响。
出示父亲的话语(随机出示),理解,朗读。
(1)、“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父亲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样的话?读。
为什么父亲能平静地说?读读第四自然段,从中找依据。指名说。指导读。
(2)、“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而重见光明,并像你的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么美妙!”
补充资料,想象盲童重见光明会有什么美妙的事发生。
(3)、“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他们的女儿也能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自豪。”
品味父亲的大爱品质。读。
2、受温迪的影响(随机出示)。
(1)、出示:孩子热泪盈眶,走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
此时的温迪会在心里对外公说些什么?指名回答。
(2)、出示9—11自然段母女俩对话的部分:
“妈咪,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而感到骄傲。”
“这令你骄傲吗?”
“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送给失明的人。)。
师生分角色读母女俩的对话。
师:温迪为妈咪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妈咪做了什么,外公呢?
指名回答。
从温迪和妈妈的对话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孩子?指名回答。(3)、出示: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献出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仍辉映在我女儿的眼睛里——怎样的一种骄傲!
思考:他究竟还留下了什么?
指名回答。
3、品味琳达的品质。
(1)、师:(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我的可爱的小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一辆卡车无情地碾过正在策马扬鞭的她。
同学们,琳达此时心情怎样?伤心欲绝的她又是怎么做的.?请大家读——(继续配乐,学生感情朗读):“当我签字时,她的话萦绕在耳际:你想过如果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2)、从这里可以看出,琳达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信的内容: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终生分享她的美丽。)指名读信。
思考:他们分享的仅仅是温迪的美丽吗?还分享了什么?
指名回答。
三、读题解题,体会品质。
1、齐读课题。
指名回答。
3、再读课题。
四、补充资料,升华情感。
(大屏幕出示捐赠角膜的图片及资料。)。
2、引导学生谈一谈学习收获。
3、总结。
五、作业超市,课外延伸。
摘抄课文中令你感动的词句。
将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身边的人听,唤醒人们的捐献意识。
【板书设计】。
永生的眼睛的教学设计篇十
《永生的眼睛》是美国著名的作家琳达向我们讲述了他们一家三代人的感人故事,赞美了他们高尚的品质。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的角膜不理解,到成年以后亲自捐献了因病去世的父亲和因车祸丧生的女儿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传统观念和思想认识的升华。当年十四岁的“我”和现在十四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态度,也反映了前辈的言传身教对后辈所产生的影响。
1.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语言生动细致的描写,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写法。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是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查找有关捐献器官的资料,调查周围人对捐献器官的认识、态度。
讲授法、讨论法等。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欧洲谚语:“一颗善良的心,就是一桌永恒的筵席。”正因为我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所以人间处处显真情。可见,善良和爱是人世间永恒的主题。我们领略了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高贵品质和受众人爱戴的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精神,这都源于他们有着一颗善良的心,源于他们对世人的一种大爱的精神境界。今天,让我们带着一颗温润的心,一颗感恩的心,走进琳达一家,领略他们一家三代无私而伟大的爱。
二、读通课文。
1.初读课文。提示:
a自由放声朗读课文一次,遇到难读的字词或句子多读几遍,力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b读后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2.检查词语。
捐赠角膜给予重见天日不假思索平静热泪盈眶。
3.让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说说什么是“角膜”以及对“角膜”的认识及其捐献角膜的意义。
三、理解课文。
1.这篇课文讲一件什么事?
2.琳达,琳达的父母亲,还有琳达的女儿温迪,她们对捐献眼角膜的态度一样不一样?画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a出示句子。“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父亲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琳达对捐献眼角膜是怎样的态度?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读句子,体会琳达的气愤。对父亲的气愤正好说明了琳达对母亲那深深的爱。难道父亲就不爱母亲了吗?——不是的,那是因为——出示)。
父亲的平静是因为——“如果我们的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父亲的平静是因为——他和妈妈很久以前就决定死后捐赠器官了。
永生的眼睛的教学设计篇十一
阅读教学着力两个转化:一是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直面文本,通过阅读、理解、体验、想象,将语言文字转化为个性化的感性的生活画面、人物形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能透过形象感悟到背后隐含的思想、精神、品质,受到情感熏陶,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二是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转化为自己的言语材料,从而促进自身语文能力的发展。由此,本课教学应以语言文字的学习、实践为主线,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本设计采用“情境导入,激发情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熟读精思,探究文本——回归主题,升华情感”等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
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人情入境,动情朗读,深入感悟。通过拓展延伸,补充材料,让学生升华体验。
二、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
作者刻画了两个让人终身难忘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让人尊敬,让人怀念。本课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围绕由眼睛引发的故事,体会其中包含的丰富内涵;同时,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理解词语、概括课文的语文能力。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对于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通过教学本篇课文,要进一步提高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联系背景理解重点词语的能力,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进行研究,进而理解。
三、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能理解意思并灵活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能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难点:抓住父亲的语言来理解一家人对死后器官捐献这一行为看法的转变。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情感。
以配乐朗诵导入新课,在舒缓的音乐声中,让孩子们感受这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光明的人的心声,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失明者的同情及对捐赠者的感谢,为课文的深入学习奠定一个情感基调:爱就是永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初读课文,从整体人手了解课文内容,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在读文中老师可以适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并进行多音字的讲解。在这一环节老师要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内容,使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印象,完成课后出现的表格练习,初步了解作者一家为盲人所做的事情。并随机板书:琳达母亲父亲温迪。
(三)熟读精思,探究文本。
1.读中品味,领悟情感。
在这一环节中,首先引导学生读书,找出描写琳达和温迪首次听到器官捐献时是怎样反应的有关语句,然后以情境朗读的形式,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温迪的反应形成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一找有关父亲的语句,理解父亲所说的话,再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谈谈对“最珍贵”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这份礼物会给盲童、盲童的家庭、捐赠者家庭带来美妙、自豪和骄傲,这份礼物也就显得格外的珍贵。
永生的眼睛的教学设计篇十二
1.认识6个生字。
2.默读课文,运用学过的方法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继续学习用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思想感情的方法,阅读课文,进一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4.学习作者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运用抓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盲姑娘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生命是美好的,谁不热爱宝贵的生命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看看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是怎样做的吧。
2.揭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2.检查初读情况。
(1)检查生字词(课件出示)。
捐赠盲童屡屡遵从搂住突如其来不假思索热泪盈眶栩栩如生重见天日。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介绍自己是怎么概括的。
三、再读,迁移读法。
(抓关键词语来体会。)。
2.什么是“永生”?(不会灭亡,永不消失)课文哪些语句告诉我们妈妈、爸爸的眼睛是“永生”的?再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来。
(生读书,勾画语句。)。
3.汇报交流。
语句一: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1)这句话的关键词是什么?(死、有意义)这两个词语告诉我们什么?
(2)妈妈这样认为,她又是怎么做的呢?
语句二: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那多么美妙!
指导:(1)找出句子的关键词。(重见光明,多么美妙)。
(2)什么事让爸爸觉得“那多么美妙”?
(4)这句话表达了爸爸什么样的感情?
(5)你觉得这里的“永生”又指什么?
语句三: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了父母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指导:(1)“这一刻”是哪一刻?
(2)“父母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们到底还留下了什么?
(3)你觉得这里的“永生”是指什么?
4.思考讨论:
(1)读到这,大家发现课文中的父母和女儿都有一个什么样的共同心愿?
(2)为什么他们都有这样的想法呢?从这些想法和做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教师导读。是的,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温迪说——。
生读: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师: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说——。
生: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四、研读,体会写法。
1、刚才,我们是从哪些语句读出了父亲和温迪的美好心愿的?
2、发现了吗?课文都是怎么写他们的?
3、指名朗读他们说的话。
4.教师小结:课文通过人物说的话表现人们的品质,我们也是抓住了他们的话体会他们的美好愿望。
永生的眼睛的教学设计篇十三
1、(配乐朗诵)课件显示:“你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埃,隐没在你的眼中。你的眼睛是清泉,宛如水底的珍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3、齐读课题,看了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呢?
(预设学生可能答:永生是什么意思?眼睛怎样才能得到永生?谁的眼睛获得了永生?课文题目为什么叫《永生的眼睛》?)
2、都有谁为盲人捐献了眼角膜?(板书:母亲、父亲)文中还写了一个人,她的态度变化是全文的线索,这个人是——(板书:琳达)
4、如此强烈反对捐赠妈妈眼角膜的琳达,后来她的态度改变了吗?(改变了)是什么令她改变了?(父亲的话)课件显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指一人读。引导理解:父亲认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父亲还认为,什么样的死才是有意义的?(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你觉得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实话实说。
5、同学们刚才谈到的最珍贵的东西,如——,是我们身体之外的东西,送给别人以后,还可以用金钱买到,有些同学说最珍贵的东西,如——这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送给别人以后,再多的钱也买不到。比如眼角膜(课件显示:眼角膜图)请看,医生镊子上夹着的无色透明的东西就是眼角膜,它很薄很薄,覆盖在眼球的表面,没有它,光线无法进入眼球,我们也就无法看清眼前的任何事物。这么珍贵的东西,父亲愿意在死后把它捐赠给别人,为什么?生:因为他认为这样可以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这样的死也会有意义的。师:此时此刻,你觉得父亲是个什么样的人?生:是个有爱心,无私奉献、关爱他人的人。(板书:关爱奉献)
6、其实,母亲去世后,父亲同琳达一样,也伤心到了极点,悲痛到了极点,可是父亲却把一切悲痛深埋在了心里,他是用什么样的语气对琳达说这番话的?(平静)配乐用平静的语气读这段话。父亲觉得用母亲最珍贵的东西让别人重见光明,这样做远比无尽的悲伤更有意义,这是一位多么——的父亲?(指板书:有爱心,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父亲),让我们带着无比崇敬之情再来读读这句话。(配乐齐读)
8、听着父亲的话,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个在黑暗中苦苦挣扎的孩子,(播放课件)而他们中的少数人,有幸得到像父亲这样善良、有爱心的人捐赠的眼角膜,进行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光明,想想,重见光明后他们可能会看见——(参天大树、栩栩如生的马儿、美丽的草原、翩翩起舞的蝴蝶……)备受黑暗折磨的盲童,终于看见了五彩斑斓的世界,这是多么美妙,多么快乐的事,让我们把这种感觉带进朗读中。(配乐读)
9、在父亲这番话的影响下,琳达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由当初强烈反对捐献母亲的眼角膜到后来――(读第九自然段第一句话)遵从父亲的遗愿在父亲死后捐献了他的角膜(板书:遵从)
同学们从文中找到描写温迪被父亲的言行深深感动的句子,指名读,外公让温迪感到——骄傲。(出示句子:妈妈,我真为你、……骄傲。)温迪以外公的什么感到骄傲?(指板书:无私奉献、关爱他人)课文中还有一处写到了骄傲,请读出来。(课件示:这次,……骄傲。)琳达骄傲的是什么?(温迪不但以外公捐献角膜为荣,将来还要捐献自己的眼角膜。)
12、课文节选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有结束,请看,(课件示内容,全体学生齐读)在父亲去世两周后,琳达又失去了她才华横溢的小温迪,这对她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啊!可是现在的琳达已经平静了许多,她抑制住内心剧烈的悲痛,主动捐赠了女儿温迪的角膜。(板书:温迪主动)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再次感受捐赠者的伟大与受赠者的快乐。(配乐读诗:“你的眼睛……光辉。”)现在大家应该知道了,这里的“你”指的是——(温迪)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像温迪一样善良、富有爱心的人。(播放课件:大学生及邓小平捐献角膜图片)让我们把这首诗也献给他们吧!(配乐读诗:“你的眼睛……光辉。”)
15、“角膜捐献是有限的爱,但生命不止却是无尽的爱!”这世界因为有爱才永恒,让我们再次深情的朗读课题,永远记住文中伟大的母亲、父亲和温迪,也为所有已经捐献和愿意捐献器官的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16、作业:给温迪写一封信。
永生的眼睛的教学设计篇十四
教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捐献亲人眼角膜的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
2、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学生能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学习重点: 体会作者一家人的高尚情操: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
学习难点: 领悟父亲的话的含义,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从故事中进一步感受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树立对器官捐赠的正确观念。
一、课题质疑。
1、师:眼睛是人体的一个器官,是心灵的窗户,我们拥有它就拥有光明,拥有美好的人生。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叫《永生的眼睛》。
2、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3、师小结: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看到了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
二、学习新课。
1、检查生字认识,朗读课文。
2、课文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个地方。
3、教师质疑,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三、围绕重点解决问题。
指导朗读:你能够读出琳达强烈的痛苦和难以接受吗?
2、琳达一开始极力的反对,他的看法改变了吗?能够简单地说说吗?
4、全班交流。
1)从父亲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2)你能够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指导朗读:多么无私的奉献精神啊,你们自己也读一读。
3)还有什么地方还有什么地方表达了父亲的这一观点?
“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
那有多美妙!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看到他们的女儿也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高兴。当你们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你们将会多么自豪!”
指导朗读:那个盲童将多么快乐,多么幸福,带给人么多少美好的憧憬啊,能读出你的感受吗?(生读)。
4)投影:“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是辉映在我女儿的眼睛里的一种骄傲!”
请你自己来读读这句话,谈一谈你的理解。
(投影: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你又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6)我们了解了琳达一家人的故事,你有了什么新的体会吗?
7)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角膜吗?
四、总结全文。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你学习了这篇文章,有哪些收获?
2、师生共议:我们能不能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唤醒人们的捐献意识做些什么?
(1)将这个故事讲给家人或身边的人听。
(2)替重见光明的角膜受捐者写一封感谢信。
(3)利用收集和调查到的资料,办一份手抄报。
(4)写一封捐献器官倡议书。
永生的眼睛的教学设计篇十五
《永生的眼睛》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眼睛”单元的第三篇主体课文,作者是美国的琳达・里弗斯。课文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题目“永生的眼睛”中,“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则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从更深的意义上理解,“永生的眼睛”体现的就是一种热爱生命的情怀。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2、通过学习,使学生体会作者一家人捐献器官、帮助他人并为此感到高兴和骄傲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理解作者一家对死后捐献器官帮助他人而感到高兴和骄傲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配乐朗诵)“你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埃,隐没在你的眼中。你的眼睛,宛如水底的珍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我曾经是一位远离光明的人,当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时候,我多么想去看看身边的亲人朋友,去看看初生的旭日,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接受了温迪捐献的角膜。是她给了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我要去寻找那位光明的使者,温迪,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的三位亲人去世后捐赠角膜,使他人重见光明的感人故事)。
(二)品味永生,感受语言美、人性美。
1、了解文中主要人物:琳达的亲人有(板书):母亲、父亲、温迪。
2、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2)生汇报:由开始的强烈反对捐赠母亲的眼角膜到后来主动捐赠女儿的眼角膜。
3、品读感悟作者的感情变化。
(1)联系生活,体会作者的悲痛,母亲的伟大。
学生找出句子,指读:“我惊呆了――完整地离去。”
b、当你最挚爱的亲人――妈妈离你而去,你再也吃不到她亲手做的饭菜,再也听不到她那亲切的叮咛,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悲痛欲绝)这时又有人要取走你母亲身上的一部分,你又会怎样?(气愤、发怒)带着这种感受读读这几句话:
评价:孩子,我听出了你对母亲深深的爱!从父亲平静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是一对多么伟大的父、母亲。
过渡:失去亲人的痛苦使琳达难以接受器官捐赠,后来她的看法改变了吗?
是谁改变了她的看法?(她的父亲和女儿温迪)。
(2)感悟父亲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品质。
a、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父亲说的话,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阅读体会,再与同桌交流。
b、当琳达冲着父亲哭喊时,父亲这样对她说:出示课件一:生齐读:
你能给予他人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指1――2名学生读句子,并谈体会。
教师引导:父亲认为这份礼物对谁是最珍贵的?这样的死有怎样的意义?
c、孩子们,你们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生:布娃娃、小水枪、音乐盒、水彩笔等。你愿意把它送给素不相识的人吗?生:愿意(不愿意)。
预设生:因为他认为这样可以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这样的死是有意义的。
e、这就是父亲的心愿,父亲看似普通的话语,给了作者怎样的影响?
预设生:一下子明白过来了(给我上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文中有一个词语写出了作者的醒悟,这个词语是:振聋发聩。
你怎么理解“振聋发聩”
预设生:连耳聋的人都听得到,形容使糊涂的人一下子明白过来了。
评价:理解得非常透彻!带着你的理解自己再读读父亲的话。
f、父亲还有哪些话也给了琳达深刻的影响?
生找出句子,师出示课件二: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而重见光明,并像你的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有多么美妙!
想想看,另一对父母,如果他们的女儿也能像温迪一样将会多么自豪,况且当你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的时候,又会多么骄傲。
h、多么美好的愿望,多么幸福的憧憬,来一起读出这美妙的画卷:
生齐读课件二的句子。
i、此时此刻,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位老人?生回答,师总结板书:关爱他人,无私奉献。
j、让我们再来读读老人那质朴的话语:出示课件三: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齐读。
k、多可敬的老人啊,此时你对这句话又有什么新的理解?
课件出示句子: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生补充句子。
总结过渡:受父亲的影响,琳达的态度由当初的强烈反对捐献母亲的眼角膜,到后来遵从父亲的遗愿,在父亲去世后捐献了父亲的角膜,(板书:遵从)令琳达感动的不仅是她的父亲,还有谁?(温迪)。
(3)感悟温迪的懂事与善良。
a、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到描写温迪动作和语言的句子,边读边想,外公的心愿给温迪留下的是什么?(骄傲)。
生找出句子:
孩子热泪盈眶,走过去紧紧地拥抱外公。
“妈咪,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而感到骄傲。”
“当然,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多么痛苦吗?我死后,也学外公将眼睛送给失明的人。”
b、温迪以外公的什么感到骄傲?以母亲的什么感到骄傲?
c、女孩子们,一起来读出温迪的骄傲吧!师生配合读母女的对话。
d、在这一刻,作者才真正感悟到了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幅角膜,而是(指黑板):父亲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4)感悟作者的自豪与安慰。
a、失去父亲两周后,琳达又失去了可爱的、才华横溢的女儿温迪,这对于她来说是多么大的打击呀!可她现在却能平静地对待这一切,琳达同样遵从了温迪的心愿,主动地捐献女儿的眼角膜。(板书:主动)。
b、对于父亲来说这是多么令人骄傲的女儿;对于温迪来说这又是多么令人骄傲的母亲呀!温迪去世三周后,琳达夫妇收到了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银行的一封信:
出示课件四:
亲爱的里弗斯先生和太太:
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令爱――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终生分享她的美丽。
c、谁能声音响亮地读给他们听?师接读最后一段。
(三)课外拓展,抒写感悟。
1、其实,像温迪这样慷慨的施主不仅仅是他们一家三口,在全世界还有很多这样感人的事例,请看下面的资料:出示课件五:(配乐播放一组角膜捐赠事例的图片)。
2、通过课下查找资料、作调查,你还知道哪些事例?生汇报。
3、孩子们,学完这篇课文,你一定有话要对文中的某一个人物说,拿起手中的笔,在这个人物的插图旁边,让你心中最真挚的感情在笔尖流淌。
4、生写完后汇报。
(四)点明主题,升华情感。
(2)指名回答。
2、“永生的”是什么?
两个含义:捐献的器官“永生”;捐献的精神――“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永生”。
(五)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角膜捐献是有限的爱,但生命不止却是无尽的爱!这种爱可以跨越国界,穿越灵魂,这世界因为有爱才转动,这世界因为有爱才永恒,让我们祝福这蓝色的星球,永远拥有绿色的和平,祝福这斑斓的世界,永远拥有最美的和声。在这节课的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题:永生的眼睛。永远记住文中伟大的母亲、父亲和温迪。让我们为他们、也为所有捐献器官的人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全体敬礼!
【板书设计】。
【总评】。
本节课赵老师以“情”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品读感悟,朗读声中体会爱。
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读。“读出你的心情!”“读出你的体会!”“读出你的骄傲!”“读出这位父亲的平静!”学生跟随着教师慢慢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人物对话,受到感染和熏陶,既提高了阅读感悟能力,又落实了本单元“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表达人间真情。”的训练重点。课堂上老师还注重朗读气氛的营造,采用指名读、齐读、师生配合读、接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一位父亲伟大的爱。
二、创设情境,走进作者感受爱。
在学文过程中,老师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精神。首先创设情景抓住主人公琳达对捐献器官的不理解,让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主人公当时的心情,然后抓住琳达态度的变化及原因,自然而然引出父亲的话,并以此作为重点句子进行感悟、交流、品析,最后老师进行情景创设,让孩子们闭目感受盲童世界的黑暗,并让孩子们想象,假如自己就是一位接受角膜捐献的盲童,重见光明后会看到什么,做些什么,帮助学生理解: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更是一种无私奉献的人间大爱!
三、对比理解,解读文本升华爱。
文章有两处对比,教师紧紧抓住这两处矛盾,引领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感悟人物思想变化。教学中,重点抓住课文第5自然段父亲的话展开讨论,并结合2、3、4自然段进行教学,通过“我”和父亲听到医生要把母亲的眼角膜捐献给他人时的神态、语言对比,使学生很自然地体会到父辈的高大形象,对父亲产生敬意;琳达14岁时和温迪14岁时对眼角膜捐赠的理解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温迪的善良可爱,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让“爱”这一主题得以升华。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就这节课而言,我认为有两点值得商榷:其一,“角膜”、“捐献器官”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死后捐献器官对普通人来说更是一个挑战。课前老师应组织学生搜集有关器官捐赠的资料,课堂上适时进行交流,这样既让学生明白器官捐赠的必要性,又降低了学习难度,可谓是一箭双雕;其二,应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办板报、广播、写倡议书等方式向家长及社会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让更多的人了解眼角膜移植的现状,唤起人们的爱心。真正做到立足课堂,辐射课外,既走进教材,更走出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