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的论文(优质18篇)
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写总结时,我们应该注意表达的准确性和精确性,尽量用准确的语言描述我们的观点和结论。希望以下总结范文能够给你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帮助你更好地进行总结工作。
德育教育的论文篇一
第一,德育定位不准。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理论与实践一直存有误区,德育脱离了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能等其他各育、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学校德育从完整的教育中割裂出来,仅靠单独的德育课程、单独学科的德育教师、单独的德育机构来实施德育。学校里所教的德育与现实生活中的德育实际有一定差距,学校德育脱离了活生生的人际关系,学生很难形成实际的道德体验,因而对现行德育很难产生兴趣。第二,德育观念陈旧,德育价值取向偏移,德育手段和方法单一,德育目标不明确等。传统德育的价值取向过多地强调道德规范知识,忽视学生德行和品格的培养。往往是要求学生被动地听从、盲目地服从道德规范的要求,而不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生活。学生只知道背诵道德条文,使学生把口头的道德言说和自己的生活行为相分离。既往的德育不是激励引导学生,而是设法约束防范学生,对学生过多地控制,导致学生形成表里不一的言行方式,德育很难成为一种内在的道德约束、道德自律。第三,德育主体对德育影响缺乏协调性。家庭与学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实中,德育教育不一致,缺乏协调性。学校和家庭相分离。家庭是进行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是儿童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领域,父母的一言一行以及家庭生活所进行的活动都对道德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四,德育课时得不到保障。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学校,课时被压缩、被忽视,甚至在期中、期末考试前被挤占的现象更严重。一课时的内容利用半课时讲完,剩下的课时时间做其他课程的作业,或者不上直接上班主任的课,课时得不到保障。
第一,教育者对德育认识不清,德育教育缺乏实践性。教师及学校领导对德育过程的生活化、活动性、情感性等特点认识不够。学校德育仅通过学科德育课程讲授或灌输德育内容,所讲授的德育内容与现实的生活相脱离。在德育过程中,主要以空洞的说教为主,学生没有产生道德体验,德育要求很难达到内化,因而德育实效不高。第二,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和升学的影响,大多数家长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各科教师为了学生考个理想的分数,导致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过于强调考试分数,孩子在家、在校整天忙于学习、写作业、上各种辅导班,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忽视了德育、体育等其他各育的培养,没有时间和机会参加社会实践。家长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过于偏重智能的训练,而忽视了道德教育,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形成。第三,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在日常的德育教育中,没有可行的评价依据,也没有有效的评价措施,学校既不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不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学校领导对德育教育重视不够,导致任课教师应付上课,德育教育放任自流。第四,德育教育资源有限,德育教育教师队伍不健全。有一些学校,德育教师是由语文或数学教师兼任,有的是年龄比较大的教师,有一部分是有班主任授课。兼任教师缺乏专业知识,教育精力有限,教学方法单一,致使课程目标的实施力不从心。聘请专门从事小学德育教育的教师,学校认为是浪费经费,浪费人才,不愿过多投资;目前有些刚毕业的大学生,不愿教小学,感觉委屈,大材小用。因此,造成师资力量严重欠缺。第五,当前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主要原因是因为小学德育与学生生活相脱节。小学德育应实现生活化,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生活,创设生活化的课堂,以提高课堂效果,组织以社会生活为主题的活动,丰富学生德育情感,让小学德育在生活化中达到更好的效果。
第一,提高对德育的认识。学校及有关教育部门要采取一定的方式提高认识,明确德育教育的目的、意义、途径,认清德育在智育、体育、美育等其他各育中的重要性,认清德育和其他各育的关系。学校里的每个人都应该抓德育,不仅德育课上讲德育,所有课程中都要渗透德育。德育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学校德育、社会德育和家庭德育三个方面,应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第二,大力推进创新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习惯于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在接触到新知识时不用考虑,长此以往,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被无形泯灭,懒于思考问题,遇事依赖于家长和教师,失去了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因此,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勇于创新。特别是刚刚进入校园的小学生,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应该是探索新知的开始,教师和家长应积极鼓励孩子勤于动脑、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第三,完善德育教育评价制度。每学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考核德育,实行教学评价。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要不断关注德育教师教学状态,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特别是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依照评价制度,学校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作出评价;对教师教的如何,学生学的怎样作出评价;对课堂教学、德育活动作出评价。目前,德育内容的“假大空”和德育方法的形式单一,是小学德育普遍存在的现象。道德来源于生活,也应该回归于生活。强调育人为本,首先要重视实践性,摒弃片面的纸面德育,让学校德育紧密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实践之中。
德育教育的论文篇二
一般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要适时给予“严格”的要求,同时也要加入教育者对被教育者强烈的热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看到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很紧张,于是我就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爱好学习的习惯。提醒他们日常习惯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的。比如,读书时要求全班同学都拿起课本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和心到;只要学生写作业,我就及时纠正不良的握笔姿势,提醒学生一定要坚持好;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我要求他们养成口齿清楚、站姿端正的良好习惯;在课堂上要求他们要注意听课,认真听取教学内容的分析,只有考虑到这些,才能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
在自己的教学班级里进行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班级时,对学生的表扬要恰当合理,让他们的积极表现像原子裂变一样发生连锁的良好反应。例如,在上课铃响过后,有的学生在喧闹,不愿意做上课准备,如果粗暴地批评就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如果点名批评,其他同学会幸灾乐祸。不如找个已经准备好上课的同学进行表扬,这样其他吵闹的学生便会安静下来,认识到自己的表现是不对的。另外,表扬有时具有“批评”的作用,这是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另一种批评教育。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我常看到学生身上表现出的一些积极因素,然后用这些积极因素去影响一些学生的消极不良因素,把“批评”融入表扬之中。如在学习上树立一些好的学生作为榜样;劳动上树立一些爱好劳动的学生为榜样;行为习惯上树立一些同学为榜样;守纪律方面也树立某些同学为榜样……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各个方面互相学习,进一步达到管理班级和教学的目的。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我在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中,在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情况下,给学生讲做人要懂礼貌,挖苦讥讽行为不能出现在班级以及校园里;和学生一起打扫校园环境卫生和教室里的卫生,学生树立热爱劳动的观念,凡是脏活和难活都是我去带头去做。有一次,一个一年级学生胃不舒服,忍不住呕吐了一地,值日的学生都不愿意去清理,我就毫不犹豫地上前清理干净。在学习上,为了让学生工整地书写每一个字词,我在讲课时特别注意自己的板书。渐渐地,自己的言传身教就对学生起到了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推进新课标教学的当下,班主任更应注意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把自身的职业道德充分展现出来,用很高的道德标准去影响自己的学生,做学生正确的引路人。
对学生的积极表现要给予正确的评价,要认识到这种评价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对班级每一位学生都有约束与激励的作用。因为在批评表扬的具体过程中,正确的评价制度具有一般思想教育所达不到的良好效果。所以,小学班主任要在班内制定完善的评定评价制度,引导学生互相观察、互相提醒,在合适的时间段进行一次集体总结评价,形成“好人好事要表扬,不良现象定批评”的风气。比如,有的学生不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对一些小事情不屑于顾,懒惰思想比较突出,常常出现放学后不关紧窗户,晚自习下课后不去关灯;随手丢弃垃圾,在楼梯上打闹,在寝室里在上下铺打闹,在教室里互相追赶等。作为班主任,看到这些现象,应该及时给学生开生活会,有目的地组织开展《爱护校园、爱护公物》《反对浪费、珍惜粮食》《安全教育》等主题班会。在主题班会上对小事该不该认真去做,环境究竟怎么去爱护,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安全隐患,多方面、多角度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校园就是家园应该维护”“保护环境要从自身做起”“浪费可耻,勤俭光荣”。事实证明,良好的评价制度很好地激励了学生的自我提升意识,并逐渐地影响到了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和生活中的行为,这是教育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每个班级总有一些思想和成绩稍差一些的后进生。因此,转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一直是我们班主任的核心工作之一。我认为,对后进生要特别关注,一定要给予一般学生所没有的关心,在思想上重视他们,感情上理解他们,谈心时要平易近人,用自己对后进生的一片真诚的爱心,去叩响感化他们的心灵。例如,在授课和日常的生活中,班主任不能只盯着优秀的学生,一定要给后进生创造一些条件,鼓励他们举手回答问题,并给予一定的表彰和奖励,使他们可以自信地面对学习和生活,同时活跃于课外辅导,必要时与他们的父母联系,家校合一,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班级的良好班风与整体发展。在与学生相处的日子里,我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但忙得高兴,忙得开心,感觉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十分充实和踏实。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与管理班级工作中,我要继续努力工作,完善和提高自己,使所教班级跃上一个新台阶。
德育教育的论文篇三
德育工作在各个学科中都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以前我对老师的认识只停留在老师上好课,学生学会知识。以为这样老师就做到尽心尽责了。但当我步入教师这个行业以后才明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征、个性、爱好、优点、缺点等。这些都是我们做教师应该去研究的。因为这些要比逼着孩子都背一个单词,多会做一道题更有长远的意义。只有真正解决孩子的心结,这才是老师的成功。
案例:这件事发生在一名三年级的学生身上。因为每个班都有一名课代表,所以每次收发作业,帮老师拿东西都是由课代表负责。记得有一次课代表和一名学习较差的学生抱着昨天留的作业和练习册来到我的办公室。课代表告诉我还有5个人没有交作业,我当时还是象往常一样,表现出很生气的样子对她说“让那几个人快点交作业,要不我就要罚他们了。”话音刚落,忽然听到旁边有个孩子说:“老师,我帮你催他们作业去吧!”原来是那个也不爱交作业的孩子。当时我有点迟疑,怕他不能完成任务反而把事情搞砸。可是又一想,为什么不给他一次机会的,而且他这次交作业了,这样也能促使他完成以后的作业。最后我带着怀疑的目光对他说:“好吧,我把任务交给你,你上午之前把没交作业的都收上来。”那孩子当时很是兴奋,一口就答应了,兴高采烈的跑出办公室。之后,快到中午的时候,我几乎快忘掉了这件事,那个学生拿着4本作业来到我办公室说:“老师,我已经收了四本了,还有一本我一会就给您拿来。”我很是吃惊,没想到比我的课代表还有威信啊?呵呵。恩,我觉得以后应该都给他机会,于是就说:“恩,这次不错,以后你就帮助课代表收作业,但前提你要完成自己的作业。”那孩子眯着眼乐呵呵的就答应了。
案例反思:通过这件事,我突然内疚起来,想想平时,我为什么总把机会分给个别几个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了那么多普普通通的学生那?为什么我们要拉大学生之间的距离那?做为教师,我们应该把机会分给每个学生才对啊!所以以后我要多关注那些中等及差学生,我想他们更迫切的需要老师的关注和关怀。这样他们才有动力认真的完成老师规定的任务,才能快乐,健康的成长。
德育教育的论文篇四
班主任是学生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既是联系各科教师及学生之间的纽带,同时也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桥梁。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职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务实高效地开展班主任工作,旨使班集体建设卓有成效,以造就大批合格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在我国,职业教育较之于普通教育,其先天的“营养不足”和后天的“发育不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认同度准心的偏移。而家长在指导学生进行专业选择时,又往往因认识的局限表现出各种不理性的举措。以致学生在进校后情绪波动大,思想不稳定,极易掉进“职高无用论”的怪圈,及早并及时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尤为重要。
专业思想教育应以集中教育为主,渗透于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并结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职业道德教育同时进行。首先要给学生讲清楚国家教育结构的调整,使学生了解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与发展动态,懂得职高与普高是同一层次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学校。其次要讲明职业教育在科教兴国、振兴经济、提高全民素质中的重要性,使学生走出认识上的误区,懂得读职高一样有前途的道理。再次,结合市场人才需求现状和专业发展的前景、优势,使学生尽快地了解并熟悉本专业概况及人才需求规格,以便调整自己认识和行动上的偏差。同时,还应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并参与社会实践,或者请已经就业的优秀毕业生作专题报告会,以唤起学生的自信和激发其专业兴趣。也可就各种媒体上出现的与专业相关素材作针对性的点评和举办专题知识讲座,使学生能把思维面和认识面拓宽到课堂之外。
由于受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无论是社会、家庭,抑或是学校、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片面地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或唯一标准。如此基调和环境,也就促成了学生目标定位的不科学性。部分学生虽然天天都在盟誓,但没有一天对自己满意过;虽然天天都在努力,但最终还是事倍功半。久而久之,信心和斗志丧失贻尽,留下的只有对自己的不满意和不愉快。
因此,我们应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和研究自己:明白自己的优点、缺点所在;明白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分清哪些事该做,哪些事该马上做,该怎样做;思考自己的过去,审视自己的现在,设计自己的将来。其次,目标定位要合理并切合自身实际,注意目标定位的多向性和绩效性。再次,要求学生在做到学习上进步的同时,还应加强自身能力和特长的培养,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保持严谨的生活作风,这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职业中学教师所从事的是把人力转化为智力,把智力转化为生产力的劳动,是把职校生培养成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劳动者的职业。因此,我们首先应加强常规管理工作,从严要求并正确引导学生,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其次,要把握正确的心理导向,使之形成正确的消费观、成才观和价值观;再次,应同步地把行业规范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为今后的就业奠定基础和做好铺垫;此外,开展好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多加强指导并充分挖掘和利用活动中的教育因子,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竞争真实的存在,使学生在活动中去认真地玩味发展和表现自我的成功喜悦,以激发学生不断开拓、不断进取和敢于创新的顽强精神。
学生们往往很在乎老师的评价,在意老师能否公平、公正,实事求是,一视同仁。有鉴于此,班主任必须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
一是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从学生所处的角度、位置、环境去看待、理解和处理事情,领悟学生的所思所感所为,给与学生同等的关注。
二是学会欣赏和信任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尽量给与鼓励和热切的期待。
三是不吝惜爱心的投入。多与学生交心谈心,使之觉得老师在乎他、关心他和信任他,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变学生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自我管理。
四是因势利导、以情动人。用真诚和鼓励,唤起学生的自信,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长、感受进步,走出自卑的阴影,去玩味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愉悦和幸福。
德育教育的论文篇五
摘要:德育教育是树立学生道德观念,培养学生文明诚信、诚实守纪等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小学班主任在教授小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加应该关注育人工作,将德育工作放在第一位,将德育工作贯穿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文章主要就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策略进行探析。
关键词:德育教育;班主任教育;小学阶段。
一、引言。
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班主任的德育教育是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步骤。班主任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问题,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与班级教育工作中始终融入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工作常抓不懈。
二、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班主任所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对于提升小学生素质,健全小学生品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校里小学生与班主任接触的时间最长,接触的频率最高,开展的教育活动最多,在小学生心中班主任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人。这一情况就决定班主任在平时的一言一行都会深刻影响到小学生的行为举止,言行谈吐。因此,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树立起德育教育的意识,在班级管理与教育工作中做到表率作用,成为小学生的榜样。
三、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策略。
(一)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该明确的重要原则就是要做好德育工作就应该懂得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段特殊,比较敏感,自尊心较强,需要学校、老师与家长的爱护与尊重[1]。因此,班主任在进行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将小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这样才能够以丰富的爱心、深沉的爱对待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平等的对待学生,一视同仁,不偏心、不偏帮。不能因为学生的成绩好就特别关注,不能因为学生的成绩差就过于苛责。班主任只有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小学生才能够感受到被尊重、被关心、被重视,从而自然而然的愿意接受班主任的教导,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才能够顺利。
(二)选择合理巧妙的批评方式。
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在批评学生的时候要秉持着先扬后抑的原则,语气、态度、用词得当。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难免会遇到学生做错事需要批评[2]。而班主任的批评方式与技巧对学生来说有着巨大的影响。班主任在批评过程中要时刻语言语言的技巧性,使用巧妙的言辞和语句,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表扬,然后再针对具体事情通过婉转温柔的语气来指出学生的不足与问题,让学生清晰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错位,能够认真的反省错误,让学生心悦诚服。同时,在批评学生的时候班主任要注意不能在全班同学的面前批评,这样会造成学生的自卑心理,还会对班主任产生一种抵触情绪,从而导致批评的逆反效果。
(三)与学生家长保持畅通沟通。
德育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完成。对于小学生来说进行德育教育往往单单依靠教师与学校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还需要学生家长的相关配合。班主任在处理家长配合关系的过程中应该与家长开展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建立以学校-班级-家庭为流程的德育教育模式。班主任与家长的德育教育目标应该保持高度一致,这是班主任与家长共同开展德育教育的基础。班主任要向家长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定期开展家访,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等告知家长,让家长能够了解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状态,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工作。另外,班主任还可以制作“素质报告手册”与家长开展密切的联想,要求家长在家庭中配合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给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
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只是口头上的教授,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德育教育。班主任要积极改进优化更新德育教育方式,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道德教育活动[3]。例如,班主任可以开展主题教育,在贴近小学生实际情况与心理状态的基础上来开展各种各样的主题教育,可以将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诚信教育、安全教育、卫生教育等作为主题,以各种有趣的游戏或活动作为载体,让学生能够在主题教育中接受德育教育。又例如,班主任还可以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在保证小学生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小学生深入到社会中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例如收集废旧电池、随手拾起垃圾,一同去郊外植树等等,让小学生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接受德育教育。
(五)推选优秀班干发挥带头作用。
在班级管理中班干部是班主任的最有用的小帮手,班干部能够协助教师管理课堂记录、收发作业、组织各种活动。因此,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也可以充分利用班干部的作用,有意识的培养班干部,在不影响其正常学习的情况下引导其帮助班主任一同对班级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4]。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协助作用就需要开展合理的选拔,班主任可以通过竞争评选、自我推荐等方式来进行选拔,以对学生的表达能力进行考核,从而从中选择最合适的、最符合要求的班干部。另外,班主任还可以根据班级德育教育的实际情况来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这样不仅仅能够保证班级德育管理工作正常进行,还可以让学生在担任班干部的时候强化自身的综合能力。
四、结束语。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初始阶段,也是最为关键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状态与生活状态能够直接影响其未来的发展情况。在学校里班级是教育活动中最为基础的组织,而班主任就是这一组织的领导者与管理者。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工作是需要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每一位班主任在工作中都要善于总结、经常思考,选择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来开展德育教育,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2]张庆红.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路径研究[j].考试周刊,2012,(85):186.
[3]姚中华.浅谈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才智,2015,(23):89.
[4]仲琳琳.论加强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j].青春岁月,2014,(21):209.
德育教育的论文篇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对新世纪人才要求和素质的不断提高,教育的内容已经不再局限于传课授业,更大的责任在于育人。由此可见,德育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班主任作为一个班级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作为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所以,班主任自然而然地成了德育教育的重要实施者。对此,从班主任角度上出发,浅析如何开展班级德育工作,并提出相关见解。
随着新的教育理念的出现,几乎每所学校都把德育工作摆在首要位置。全校、全员抓德育。其中,班主任作为班级德育工作的重要引导者,也承担起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工作繁多,任务艰巨,可谓任重而道远。德育的关键,不仅在于对学生的思想、信念进行宏观的导向,而且又在微观上培养学生文明、守纪的行为习惯。所以,如何做好班级德育工作,成为众多班主任所要研究的主要课题。
青少年处于青春期,有较强的自尊心,需要老师、家长给予一定的'关心和尊重。教师不能把他们当作小孩子看待。所以,班主任在日常的工作当中,要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某个同学成绩优异就给予过分的关注和尊重,对于成绩较差的同学就特殊对待。而要一视同仁地对待两者,这样他们才能感受到被尊重、关心。学生感受你尊重了他们,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听从于老师的指导,对于班主任顺利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班级的管理也是如此。很多时候,学生不遵守班规校规,这就要求班主任对学生进行量化的管理。对于犯错的学生适度批评。可以对其进行单独批评、单独谈心,让学生在和善的言语中认识错误,进行反省。同时,避免在全班同学面前对其批评或标签为反面教材,这样容易造成学生自卑、自负心理。
教育是一项系统且长远的工程,单单依靠老师和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与老师之间的配合。班主任如何处理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将直接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
班主任在教育目标上与家长的目的也一致的,都是把孩子培养成有知识、有文化的可用之才。而班主任按照职业和道德要求义不容辞地对学生教育负责,从这个概念上讲,班主任的心与家长的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是实现班主任和学生家长合作的基础。班主任可以在课外时间对个别学生进行家访,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家长,以及班主任可向家长了解学生课余的状态。这样,对于了解学生,引导学生有着重要作用。
杜威说过:“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教室作为学习和教育的区域,环境的优劣都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良好的班风、学风、班貌,对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群策群力,合力创造一个温馨的班级环境。然而,班级环境的布置不仅体现了班级的精神面貌,还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要利用好每一个空间,精心布置,使其既温馨舒适,又催人奋进。学生之间形成相互激励、相互竞争的良好局面,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德育素质也是一大帮助。
班主任适当地激励学生。有研究表明,恰当的时机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班主任也要把握激励的时机,及时地表扬表现出色的学生,使他们能够亲身体验情感,树立自信,在愉悦的体验过程中,亲身感受到被赞扬的成功和快乐。此外,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班主任要帮助孩子及时消除不良的情绪,教导学生以恰当的方式和学习态度对待生活,排除焦虑带来的痛苦,尽量帮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如,学生在考试当中取得不及格成绩,班主任可以在学生沮丧时给予一定的激励:“今次不及格,下次努力点你一定可以的!要好好加油!”这样的激励语,看似一般,但是在学生心情最为低落时,班主任一句鼓励性语言足以燃起学生低落的斗志。所以,班主任对学生要进行合适的激励。
班主任与其他学科教师有所不同,除了传授学生知识以外,还担任起学生生活、做人的导师。所以,必须强化班主任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课余时间要时刻提升自身文化素质,对课堂重点、难点要把握得当,对课外知识更要见识广泛。时刻要求自己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方面加强修养,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以自身行动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典范。
综上所述,德育工作中充满着机遇和挑战,对班主任开展班级德育工作是一项艰巨且长远的工作,可谓任重而道远。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当中要多作努力,多思考、多总结。还要有能抓住教育机会的能力,在工作当中能够学会用科学的、合理的教育方法艺术性地开展工作。只有这样,德育工作才能从理论的高度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出一个教育的春天,进而使他们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德育教育的论文篇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我国教育界逐渐意识到了德育教育对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作为班级的主要管理者,小学班主任应将德育思想渗透至小学班级的日常管理过程中。为提升小学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小学教师可借助激励措施进行小学德育教育。本文以当下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作为切入点,分析了当下小学德育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在小学德育教育中运用激励策略进行了简要探讨,以期为相关教育者提供一定参考。
长期以来,小学教育一直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问题。随着科学教育理念的融入,教育界逐渐意识到实施小学教学的目的不止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还在于培养学生的修养内涵。受到这一浪潮的影响,德育教育逐渐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在当下的教学阶段,教师过分关注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班主任需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从多个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基本是非观和道德观。
德育教育是培养小学生基本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其主要内容有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教育及道德教育等。从另一方面来看,德育教育是小学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重要手段,小学生可以利用德育教育来规范学生的行事准则,以起到管理班级的目的。放眼于当下的小学德育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校的德育教育组织不够全面目前,我国小学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这一现状与学校的德育教育组织具有一定的联系。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小学并没有针对德育教育制定相关的教学制度、考察制度和记录制度。也就是说,现阶段大多数小学的德育教育都处于秩序混乱的状态。小学班主任进行德育教育时没有统一的参考标准,而是按照自身意愿实施德育教育。
2.激励措施的实施力度不够借助激励措施进行德育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但从当下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来看,激励措施的实施力度仍不够。对部分值得表扬的事件,小学班主任并没有严格落实;而对于部分需要批评改正的行为,小学班主任也没有及时进行严惩。这种存在明显滞后性的管理模式使得小学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德育教育的激励措施不够完善除了执行力度不够之外,当下小学德育教育中的激励措施仍有待完善。激励措施相对单一、激励力度不够科学等原因大大限制了激励措施的实施效果。部分班主任在制定激励措施时不能较好地体察学生的需求,而仅凭工作经验制定激励制度。不符合教学实际的激励制度,往往不能取得较好的激励效果。
德育教育的目的在于规范学生的行为并为学生的为人处世方式提供一定的参照。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十分有限。部分学生对于事物的好坏、善恶、美丑及黑白并没有完整的认知。在这一阶段,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榜样作用也尤为突出。针对这一教学特点,班主任可以将激励策略运用至德育教育中。但从当下我国小学德育教育中激励策略的应用现状来看,激励策略的制定、执行力度都存在一定问题。班主任在进行调整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改善激励策略的制定制度和执行力度激励策略的制定方法和执行力度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其在德育教育中的教学效果。为提升当下小学德育教育的教学质量,班主任必须制定科学有效的激励策略并将其严格落实。在制定激励策略时班主任应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以保证激励策略的有效性。相较于传统的物质奖励而言,精神上的奖励会对小学生带来更加深远的影响。例如,班主任在选拔班长时可以先让学生轮流担任班长,以后根据每位学生任职期间的表现挑选出最佳人选。这种精神上的奖励可促使学生延续这种良好的行为作风,从而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此外,在发现学生有乱扔垃圾、说脏话等不文明的行为时应及时制止,以防止类似现象再次发生。
2.以实际事例感化激励学生传统的说教往往不能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应运用实际事例感化学生,以起到较好的德育教育效果。例如,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可以采用视频教学的形式,通过实际的案例感化激励学生。又例如,在开展家长会、升旗仪式等活动时,班主任可以选取几个班级代表人物作为“德育标兵”进行演讲,从而给班级学生带来心理上的触动,从而感化学生,使学生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拥有更好地行事标准。
3.将德育教育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现阶段的小学德育教育具有治标不治本的特点,部分学生在校园中的状态和在校外的状态具有较大的区别。科学有效的德育教育应该与生活进行联系,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而不是仅限于在校内进行德育教育。为将德育教育落实到生活中,小学班主任可以向学生家长寻求一定的援助,借助家长来了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状态。更重要的是,小学班主任还应该将激励策略渗透至日常生活细节中。例如,班主任应鼓励学生保持自身仪容仪表的整洁,又或是叮嘱学生将用过的东西当归原处,这种生活中的小细节往往才是学生德育素质的重要体现。因此,对于在生活中注意小节的学生,班主任也应该进行表扬,促使班级学生向其学习。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科学化的必经之路,从当下我国小学的德育教育来看,德育教育质量和德育教育制度都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针对小学生的教学特点,利用激励策略进行德育教育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需注意的是,班主任在制定激励制度务必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角度考虑,以保证其执行效果。
德育教育的论文篇八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德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下面就由本站小编为大家推荐德育教育经验论文的范文,欢迎阅读。
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的。这四个要素在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又彼此密切联系。而“行”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由此可见,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行为训练是十分重要的,直接指向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目标。能否使学生把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使之科学化、持久化,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对学生的行为训练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小学思想品德课的行为训练应该做到:训练要求具体化,训练要求规范化,训练形式多样化,训练内容系列化,教学要求立体化。
一、训练要求具体化。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要注意整体性、层次性。整体性即体现课程标准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总内容的要求(学科目标)。层次性则体现在把总目标分解成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各个年级的教学目标上(年段目标、课时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把握好“度”,不随意提高或降低要求。
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行为训练,要求要具体明确,不能笼统抽象,这样学生才记得牢,学得会,做得到,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刚接触到学校这个大家庭不久,他们所掌握的道德行为都是机械的和被动的,问题往往是片面的、表面的和不稳定的,他们不善于把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联系起来,容易出现言行脱节、道德行为不稳定等现象,他们的感知和思维活动都依赖于具体形象。
例如: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值日劳动的行为训练,不应该对他们一位单纯地讲劳动的意义,而是应该对扫地、擦窗、洒水等值日劳动中一系列的常见活动,提出具体的要求,教给他们正确的操作程序,明确每项劳动所要达到的最终要求,并以此来检验自己的劳动成果。
二、训练要求规范化。
道德习惯是道德行为通过反复实践而形成的一种动力定型,是自动化的行为。形成了习惯,能使道德行为由偶然性变为必然性。思想品德教材中有许多要求学生形成规范行为习惯的内容,如:对人有礼貌,遵守课堂纪律,升国旗时要肃立等,对这些规范点必须以规范化的动作反复训练学生,使之形成习惯,成为不由自主的行动。例如:我在教学《和外国朋友在一起》这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我让学生排演了“外宾来到我学校”、“外宾和我们一起上课”、“外宾和我们拍照留念”等几个小品,让学生参与到课文中去,在和“外宾”的待人接物中,懂得对外国客人要热情大方,有礼貌,要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道理,掌握礼貌用语和礼貌待人的具体做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平时的生活实践加以巩固,使学生的礼貌行为慢慢形成习惯,成为自觉的行动。
三、训练形式多样化。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告诉我们,他们的感知觉中无意性和情绪性比较明显,容易被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如果行为训练的形成单一,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容易产生厌倦感。
为此,可以这样做:让学生联系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现身说法”,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自我教育是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为了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进行的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学生只有具备了自我教育能力,才能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督促自己,加强道德修养和自觉调控自己的言行。少年儿童追求上进,向往英雄,好模仿。通过让学生收集榜样人物的故事,把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使学生在形象性和现实性的范例中获得难忘的印象,用榜样示范法对学生起导向作用和促进作用。如:以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为榜样,学习老一辈革命家高尚的精神,激励学生奋进;以当代少年英雄为榜样,关键时刻冲得上;以学生接触最多、最亲切的教师、家长为榜样,以身边的同学为榜样。让榜样精神深深地烙印在学生心上,给以极大的影响,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根据教材内容、目的和任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环境、条件等,灵活地选择和运用形式多样的行为训练,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训练内容系列化。
学生的认识总是从未知到已知,从肤浅到逐步深化的渐进过程。学生道德行为的形成也是一个由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的长期过程。荀子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因此,衡量一个学生的道德水平主要看他能否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能否身体力行,对学生的行为训练的内容也必须形成一个合乎逻辑的系列。
级着重对学生进行集体生活行为准则的训练;高年级着重指导他们进行意志、品格的训练。训练的内容要有层次,有针对性,切合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养成教育来说,它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例如:根据一年级初入学儿童的年龄特征,第一学期对学生着重进行最基础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按时上学,遵守课堂纪律,对老师要有礼貌,和同学友爱互助,讲究个人卫生等。第二学期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如学会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用语,对人要有礼貌,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不打扰别人,保持环境卫生,爱护花草树木;不说谎话,做个勇敢的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做家务活,当好值日生等。这样有条理、有坡度地对一年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适应了他们道德行为的发展基础,并为中、高年级继续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五、教育要求立体化。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需要正确的指导和反复的训练,还需要注意课内外、校内外延伸活动的开展,导好学生社会行为表现。引导学生用道德尺码去检验社会上的千姿百态,辨别美与丑,善与恶,增强抗腐能力,把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社会要求挂上钩,增强道德信念,升华精神境界。课堂上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带鼓动性的问题:“你学的道德,你家中人也懂吗?请你向他们讲讲,并做给他们看看。”例如:在教学《助人为乐的好少年》一课时,课前我要求学生收集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的动人事迹,课中组织学生学习课文中、等同学助人为乐的事例,并以我校几年如一日照顾邻居孤老的“学雷锋标兵”潘峰为榜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做个助人为乐的好少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每周五主动去给幼儿园的小朋友打扫卫生。又如在《人口的警钟》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强化由于我国人口过多,虽然有些自然资源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却在世界平均水平的后面的观念,增强人满为患的忧患意识。课前我要求学生采访自己的父母和祖辈,让学生家长用录音形式现身说法,来体会党和政府所制定的计划生育的国策好。从正反两方面(独生子女好和多子女劣)来初步认识只生一个好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要为控制人口的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作贡献的责任感。课后组织学生打着“只生一个好”,“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等标语的横幅上街宣传。使教育的社会职能蕴含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之中,使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结合形成立体化的教育网络。充分发挥家庭、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影响,转化消极因素,优化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化。
邓小平同志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寄予厚望,各级教育领导部门也都强调必须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所以学校教育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则显得更加重要。因为随着商品的流通,人们原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产生了变化。这种冲击与变化也直接影响到青少年一代。因此,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是如何搞好学校德育工作,以取得更为明显的成效。
小学的德育主要是养成教育。即让小学生从小养成懂得守纪律、关心他人、尊敬师长、爱护公物、勤俭节约、不怕困难。勇于向上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一步树立热爱特区、热爱祖国的思想,并愿意为特区和祖国的建设努力学习,贡献自己的一切。而这些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笔者认为,课堂教学既是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和技能的阵地,又是德育的重要阵地,应该在这个阵地上充分传授知识和技能,积极渗透品德教育,充分发挥每一学科的德育功能。
为培养合格的一代新人,我国在《教育法》、《教师法》和《义务教育法》上体现了德育的内容,在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要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美、山河壮丽、人民勤劳智慧;了解和热爱革命领袖及中国共产党„„其它学科包括数学、英语、自然、音乐、体育、美术等教学大纲中也都明确提出了思想教育的内容和任务。
要使这一思想教育落到实处,首先要认识德育不是空洞的政治。
口号。
更不能靠生硬地灌输。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除了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还必须深入学习教学大纲和教材积极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其实各学科的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不仅思想品德、语文、英语课的思想教育内容充实其它学科的潜在思想教育内容也不少。如数学课必须适当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自然课可利用自然现象和实验引导学生爱护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并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美术、音乐可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只要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就能把思想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其次,教师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课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词句,深挖其思想精华,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当然,品德教育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我们完全可以结合班级实际和学校的中心工作来进行。例如,学校抓校风建设时,教师可以结合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和违纪现象,引导学生去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区分好坏,明辨是非,从而增强学生的“免疫”力。如果学生无法分辨或意见不统一,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切忌过早下结论和简单地灌输。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的内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行等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德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经过多年班主任工作实践我总结出一点德育工作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说服法。
教育说服法是通过“晓之以理”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改正错误的道德观念,从而指导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因此,如果学生对教师讲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压制和强迫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结果,还会产生负效应。因此教育说服法就更显得必要和重要。教育说服法很多,如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座谈会等。下面谈谈我作为班主任的一些常用方法。
(二)情感陶冶法。
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使学生在特设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
高中生学习和活动所处的主要是在学校和班级中,其道德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风和班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一个高中班主任来说,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我在建设班风的实践中越来越感觉到优良的班风可以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强烈而感人的气氛,优良的班风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同时,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这种舆论对每个学生具有某种威慑作用。在这种健康舆论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与发扬光大,使错误的道德行为受到谴责、抑制甚至消除。
(三)实践锻炼法。
学生品德的养成,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由于高中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我在实践中也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景,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然后以探讨的方式附于集体讨论法,最终得出一定的道德评价。
(四)耪样模仿法。
耪样模仿法是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英雄模范和其他先进人物的思想言行,促进良好品德形成的一种教育方法。班主任作为一名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导航者。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其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在学生心目中,班主任是最直接效仿的榜样。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我作为班主任,要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一方面对学生传授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努力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既重言教,又重身传,努力做学生修养品德的表率。
知、情、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般地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
思想品德教育只考虑认识过程是远远不够的,通过班会或团队活动向同学们正面宣传提倡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是需要的,但抓住时机,创设自然融洽环境,努力激发学生自身的“内应力”与道德情感则是另一回事。在校内、教室是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在这儿,有的通过别开生面的班队活动,有的挖掘学科自身的教育因素,有的则根据学生个性与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达到各种教育预期目的。但也应看到,由于对学生“主体需求是内化的原动力”这一点认识不足,在如何把社会首先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质方面研究得不够,我们的某些方面教育就显得脆弱与生硬。学生在那种正面教育场合,有时很难放开自己,他们经常只是首先意识的被动接受者,即使安排有学生在活动中发言,所说的也常是此刻我应该说此什么,而非内心真实所感,不能期望这种形成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其实,真能触到学生灵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迹。它不仅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十分钟,而且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境中。因此,进行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者打开学生心灵的启动器,是“知”与“行”的中介和“催化剂”。
(一)以情育情,以情动人。
通过这次班会,同学们认识到同学间,要互相“包容”,只有团结一心,班级这条“大船”才能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而且,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风。
(二)以知育情,以情促知。
我们知道,单纯地对学生说教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同样单纯地采用感化而不伴之以说理,也难以使学生产生有原则、有深度的道德情感。“知之深,爱之切”正是这个道理,因此,班主任应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使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如去年五月份,发生在美国轰炸南联盟中国大使馆的血腥事件,引起了全世界中国人民的强烈愤慨。我趁此机会让学生观看电视,收集有关新闻报道,激发他们的爱国激情,发出了“中国人民不可欺”的强烈心声。同时,又让他们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励他们“为中华崛起读书”以实际行动来声讨美国的暴行。这样,无疑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有血有肉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就是说,认知越丰富,明理越深刻,情感就会越深厚。
(三)以行育情,以情导行。
情感的另一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摇动情感发展的动力。所以情感教育要从实践开始,在实践中,以行育情,越实践,学生的情感就越深,反过来,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实践,从而形成自觉行为。
在以“爱心献功臣”的活动中,我班学生纷纷捐款,奉献了自己的一片爱心。钱虽不多,但却体现了中国青少年对那些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出生入死的功臣的崇敬之情和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活动中,有些同学在老师面前一直是批评的角色,是小捣蛋,但了也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这援助当然源于他们对功臣的敬仰,然而,在援助中,自己不分明也获得一份快乐吗?他们自己却没觉察到,就在那瞬间,他们的灵魂迸发出怎样可贵的火花。我抓住时机,谈了爱国的含义,谈了什么叫高尚,使同学们从奉献中体会到自身精神的愉悦。这样,这使整个教育过程都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情绪氛围。
总之,当学生不仅学会了留心观察周围世界,心胸开阔,乐于助人,而且也学会留心观察自身,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把精神力量也用到使自己本身变得更好、更完美的,他们才算真正逐渐成长为道德成熟的人了。而教师的贵任之一就在于抓住良机,寻找学生对外界教育影响的最佳接受点,以情育人,最终过到知、情、行的统一。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深入发展,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道德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利益关系、目标追求、也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学校德育面临着一系列深刻而又沉重的变迁。道德作为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将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随着经济生活的变革而变革。在社会日益趋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不可避免地卷入高速运转的社会机制。升学教育中,智育被抬到无限高的地位,德育则乏人问津。尽管这一做法意味着与教育完整性的背离,但从多方利益出发,这种现象似乎已约定俗成。“德育为首”成为一句喊得很响做得很虚的空话。虽然今天素质教育以不可阻当之势对抗着“应试教育”、“升学教育”,但考试制度不变,德育地位仍难从根本上提高。
抛开外在因素,探求本质原因,中小学德育工作出现种种弊端其根源在于自身。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还有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的思想意识、心理品质、价值标准与以往学生相比已大不相同,但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都未能及时地对这一点科学分析、科学对待。依然采用陈旧的教材和落伍的方法,使德育工作更难产生良好的效果。因此,切实落实学校德育工作、走出学校德育工作误区将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具体细致的系统工作。除学校常规教学外,还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军民共建、跨学校跨地区互助活动等渠道,让学生进行道德体验,用贴近生活的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所需的政治观点、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文明行为,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平等竞争思想以及适应社会需要的良好心理素质。向深层次的心理品质教育延伸,向高层次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扩展,将养成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和理论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的知、情、意、行同步发展,成为道德品格完善的新人。
学校要发挥主渠道作用,坚持育人方向,根据学生实际来制订计划、开展活动。各班级、各年级、学校总体都要积极宣传新人新貌、好人好事;开设事迹展馆,提倡文明礼貌、社会新风尚;强调思想进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好德育基地,配合教学,强化德育效果,学校应建立健全学校、家庭长期联系制度。一方面帮助家庭了解学生品德发展情况,并根据学校工作重点确立家庭教育任务,互相弥补不足;另一方面根据家庭教育是互动教育的特点,通过子女成长影响家庭的价值观。形成学校、社会的教育合力。总之,充分发挥各渠道优势,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效果,实现整体育人的目的。
德育教育的论文篇九
德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小学阶段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主要形式,小学班主任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关键人员,肩负着培养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责任,班主任应根据学生道德品质情况,将激励机制引入到德育工作之中,激发学生的德育参与性和积极性,从而凸显小学德育工作效果。
其一,德育重视程度方面的问题。由于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小学教育体系之中,仍然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导致德育相关。
教学。
和活动开展受到严重制约,从而难以形成良好的小学德育体系,造成小学德育工作效果不明显的问题。其二,学生德育主体性问题。在德育工作之中,学生作为其主体,各项活动的设计和安排应以学生为本,但笔者就当前一些小学德育工作现状加以分析,发现学生主体性不强,部分班主任没有在德育中实施有效激励措施,学生德育主动性较低。
(一)小学班主任在日常学生管理中实施激励。
班主任各项工作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学生日常管理,班主任作为与学生相处时间最长的教师,对学生道德品质教育尤为关键,因此,在小学班主任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之中,引入激励机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表现,酌情进行激励教育,从而凸显小学班主任德育效果,对学生道德品质培养起到了关键作用。激励机制主要包括两大方向:一方面,针对道德素养水平较强、自律性较高的学生,教师应予以精神褒奖和鼓励;另一方面,部分没能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教师应酌情进行处罚。在班级管理过程之中,班主任应注意激励适度性,只有建立奖罚分明的激励机制,才能切实保障学生的德育效果。
(二)小学班主任在沟通交流过程中实施激励。
德育工作人文性特点极强,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之中,需不断与学生进行沟通,为保障沟通的效果,班主任可实施激励策略,从而提升德育工作效率,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具体沟通过程之中,班主任应做到“因人而异”,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习惯、家庭背景和行为表现,进行差异化的德育激励工作。换言之,学生原本的道德品质应作为激励标准,即一些道德素养水平较高的学生,其激励标准也应有所提升,以激励此类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更好的贯彻德育理念,班主任在与其进行沟通时,可着重鼓励这一类学生的表现,并要求学生能够在完善自身德育素养的同时,带领其他学生共同树立良好的道德观。针对部分表现较差的学生,班主任应为其适量降低激励标准,从而避免因标准过高而影响学生积极性的现象。为了进一步凸显德育效果,班主任还应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诸如,班主任可建立班级学生家长微信群,在微信群中及时通报学生德育情况,尤其是在学生表现较好时,班主任可在微信群中予以表彰,不仅增强了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同时也激励学生不断进取。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尚未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及价值观,而德育课堂教学过于枯燥化和程序化,学生对德育往往存在排斥心理。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小学班主任应开展形式各异的德育实践活动,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德育学习积极性,并在德育实践活动中进行激励式评价,促使学生逐渐对德育产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各项德育活动之中。例如,将学生分为6人左右的小组,开展“小小班主任”活动,每个小组均可担当一天的“小小班主任”,需要负责学生的管理及德育相关工作,同时,班主任在当天可作为一名学生,与学生一起学习和交流,从而了解学生具体的德育情况及思想意识。当班级全部小组均担任过“小小班主任”之后,班主任可召开主题班会,由学生民主投票选举出最佳“小小班主任”,为该小组学生颁发奖状和奖品,以此来激励学生,同时可帮助学生了解班主任的工作情况,使其站在班主任的角度上对待班级德育管理工作,从而提升小学德育工作效率。
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开展德育工作最佳时期,班主任作为德育工作的实施者,应通过激励机制加强小学生德育工作成效,促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提升小学德育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建萍.小学班主任德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对策[j].新课程中旬,20xx(8):233.[2]温小文.小学班主任德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新课程中旬,20xx(3):235.
德育教育的论文篇十
摘要: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部分,技工院校学生将会成为推动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而言,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这是当前市场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为满足市场需求,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做好德育教育工作。
班主任作为班集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在管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提高班级凝聚力,需要班主任采取有效措施,确立共同奋斗目标,通过有效教育手段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技工院校中的学生有其特殊性,所以在开展工作中,需要班主任的正确引导,因此加强班级德育教育成为班主任管理工作中重要工作。
德育目标具有导向和保证的作用,并且在整个德育教育过程发挥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同时对德育内容、途径和方法有决定性影响。科学有效的德育目标直接决定着德育模式的选择和创新。进入社会发展新时期,在不断实践和总结中,对德育目标进行调整使其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对提高德育教育质量有重要影响。通过对德育目标的调整使其更加具有层次性和发展性,所以对当前德目标的定位可以得出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遵纪守法、热爱祖国并具有良好社会公德和文明习惯的公民。所以技工院校班主任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应该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对本专业的认知,并养成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准确定位德育目标基础上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效率意识、环境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和安全意识等职业习惯。在技工院校中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目的是实现对学生的全面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法律意识。因此班主任在开展工作时应当立足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德育目标,从而保证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展现德育的实效性和现实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德育教育内容包含很多方面,不仅有心理健康教育、文明行为和的道德品质教育,同时还包括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德育教育内容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前提。技工院校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出岗位性、应用性、职业性等特点,所以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应当在德育内容中体现这些特点,融入职业道德、职业理想等教育内容,增强德育教育内容的针对性。职业道德就是人们在开展工作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等,比如效率意识、安全意识、环境意识等,对于技工院校中的学生而言职业道德教育是德育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道德教育体现了技工院校的特点,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加强对职业道德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念,正确认识集体主义,在提高纪律观念和职业责任的同时,形成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而促进学生养成正确的职业行为和职业责任感。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辨别行业不良风气的能力,为高尚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职业理想教育包含个人对职业的追求和向往,通过职业活动可以获得相应报酬,进而满足学生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职业理想教育直接影响学生职业愿望,只有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形成远大的职业理想,才能帮助学生珍惜校园学习时间,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不断提自身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保证自己可以充分胜任未来所从事的事业。所以德育内容融入职业理想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对职业的敬重,从而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精神。
社团活动是在学校中学生主要活动内容,班主任要想提高德育教育质量,必须借助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在技工院校中按照社团类型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类:首先是艺术类社团,这类社团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提高艺术修养为主,在这类社团中可以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其次是体育类社团,这类社团主要是锻炼身体、娱乐身心,同时定期组织比赛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坚韧的体育精神。第三类是学习型社团,比如读书会等,这类社团可以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第四类是服务型社团,这类社团可以增强学生服务意识。班主将德育教育内容融入到社团活动中,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结束语。
当前技工院校中班主任管理中的德育教育已经成为重要工作之一,在开展工作中班主任应当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在不断实践中总结德育教育方法,创新德育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4]李程.德育教育中班主任管理的应用[j].才智,20xx,33:133.。
作者:邓牡丹单位:江西省化学工业高级技工学校。
德育教育的论文篇十一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教育中的品德教育。古代有以教育家孔子为代表先贤倡议的“仁义礼智信”,现代有新中国教育的“德智体美劳”全部归纳展开教育请求。中国教育也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德高望重、忧国奉公的优异人才。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展开规划大纲(-)》指出: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着力前进学生效劳国家公民的社会职责感。但随着社会的前进,科技的展开,大学生的品德素养却在渐渐的降低。在现在的大学校园里不时会呈现以下种种景象。学生看到老师低头假装看不见的不断增加,自动和老师打招呼的越来越少;给灾区捐款自觉的越来越少,抱怨声不断增加;努力学习活跃向上的越来越少,不思进取、虚度光阴、支持“上学无用论”的不断增加;做错工作面对老师的批判从本身找因素、勇于承认错误的越来越少,推卸职责找客观因素跟老师顶嘴乃至是咒骂老师的不断增加;拿到奖学金用到学习上的越来越少,请同学们胡吃海喝的不断增加。
看到上面的罗列,想必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共识吧?透过景象看本质,从上面的展开态势来看,现在的大学生缺少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自觉性,存在实用主义、本位主义和急功近利的思维,根底文明本质差,心理健康疑问杰出等,可以说大学生深层次的思维疑问、品德疑问比较严重,存在的疑问还许多。
1大学生德育疑问发生的因素。
1.1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家教走入重智轻德的误区。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遭到家长的溺爱,使得孩子构成“唯我”的观念。此外,孩子上学后家长眼里只要分,别的比如意志品质、思维涵养等品德层面疑问均不予注重,造就了一批分高德低的疑问孩子。
1.2学校德育实习误差,名利化日趋严重。长期以来,学校德育通常被涂上名利主义的颜色,德育工作的起点完全从属于政治形势的需求,而忽略青少年的身心展开规律;德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主要是唆使青少年参与政治学习和许多的社会政治活动,忽略了对青少年的国民根底文明教育、行为习惯练习和品德情操的培育,使德育无法获得相对独立的品质与位置,无法完成真实品德育人功用。德育既不是“思维政治教育的同义语”,更不是“品德教育的简称”。在理论上,对德育的内涵缺少完好的了解,在德育实习中就会呈现误差,乃至影响人才培育的质量,遭到前史的赏罚。
1.3社会文明供应良莠不齐,学生生长环境较差。现在网络飞速展开普及率极高,各种信息漫山遍野,而且良莠不齐。大学生定力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行老练,所以很简单被网络上充满的暴力、色情、迷信等不良信息以及不法分子的反抗言辞所冲击和腐蚀,在价值判别和价值挑选上发生苍茫,然后构成了利己主义、名利主义、金钱万能论等歪曲变形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此一起,有些出版社为了投合商场,为了高额赢利,推出了许多富含初级、暴力、色情、魔幻等颜色的图书。而这些图书多半是网络图书的印刷版。当然,也并不是说这些图书都是糟粕。可是对于心理和生理都不是十分老练的学生来说,他们去伪存真、弃糟粕取精华的才能还不高,很简单遭到不良思维的污染和腐蚀。“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做好这一形势下的大学生德育工作,必须牢固树立以理服人、以文明人、以情动听、以行树人四位一体的全方位德育理念,着力构建理论德育、文明德育、情感德育、实习德育四举偏重的全范畴德育系统,推动构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社会育人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德育教育的论文篇十二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阵地,课外教学是课堂的延伸和扩展。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虽然集中在课堂中,但是课外活动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作为德育教育实施的主要渠道,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利用地理知识来渗透德育,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互动,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将学科中的德育内容加以展示。然而,为了更加有效的进行德育教育,通过结合地理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课外活动更好的接受德育教育。比如,可通过让学生体验地方的风土人情,体验社会建设的情况,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德育,这样还可以因避免空洞的说教而无法起到教育的作用。因而,高中地理教师在实施德育教育时要切实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
2.1体验生活实践。
在地理教育中,有这样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2]。地理学习本身就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很多的同地理相联系的案例。我们以首都北京为例,这个城市的水资源问题、旅游问题以及农业发展、交通等等社会问题都同地理学科息息相关,可以作为实际的案例进行地理教学。再将范围扩大,地球上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和现象只要同地理相关都可以作为地理学习和德育教育实施的案例,而且这些实实在在的案列对于德育教育的实施更具有说服力。另外,情感价值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形成的。在高中地理教学当中,德育的渗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通过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2.2结合地理教材。
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贯穿德育教育要在不冲淡地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点出德育素质,而这个过程不是几堂课就可以实现的[3]。地理教材中的不同部分都有不同的德育内容。例如,中国地理突出了国情教育,世界地理突出了国际主义教育,等等。高中地1.2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途径创新的`必要性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模式主要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高校理中国情教育的体现在:我国的资源尽管在世界中列于前位,但是人均占有量却很少,让学生认识作为公民应该有保护资源的思想。
2.3榜样示范。
在教学中,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凡是要求学生要做到的,首先教师自身就要做到。例如,在中国自然、社会等学习中,体现教师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情感。总而言之,高中地理教学中包含了各种德育的因素,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通过组织学生亲身实践体验,以自身的榜样示范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的论文篇十三
古人有言:“有才无德,行不远。”可见,品德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通行证。齐抓共管如果缺少了德育,我们的孩子也许会知书,但却很难做到达理;如果缺少了德育,我们的孩子必定会长大,但或许不会“成人”;如果缺少了德育的引领,我们的孩子将不会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绝不能做。近年来,未成年犯罪人数不断攀升。看看那些犯罪分子,他们中有多少人因为是非不分而误入歧途,他们中有多少人因不懂谦和礼让而对他人大打出手以至酿成惨祸,他们中又有多少人因怙恶不悛而悔恨终生。因此,一个人德育教育的好坏,关系到他的成长及未来。一个有道德没知识的人,他还可以在不同岗位为家庭为国家做贡献,但一个有知识没道德的人,他的本事越大,他对家庭对社会的危害也就越大。
所以说,为了塑造一个个人格健全的孩子,为了塑造一个个品行兼优的孩子,为了塑造一个个人见人爱的孩子,我们的家庭必须和学校携起手来,齐抓共管,共同努力。在今天的中国,要真正的抓好德育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为了我们民族的发展,为了我们所有家庭的幸福,为了我们所有孩子的未来,请重视孩子的德育教育吧。
德育教育的论文篇十四
在初中德育教育中,励志教育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极易使教师陷入对学生的盲目说教模式当中,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只有把励志教育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出发,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全面、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提高自身素养。
中学阶段学生面临着诸多变化,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影响自身健康成长。励志教育作为全校师生接受科学教育思想以及提高水平的机会,这一环节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人文关怀以及心理疏导的重要所在[1]。因此,励志教育的广泛宣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明礼仪,建设良好的宿舍文化及校园文化,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安全意识及个人情怀。
(一)创造励志教育学习环境。
进行鼓励。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励志教育应该注重其差异性,注重主体的发展以及进步。根据不同主体,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励志教育的时效性,引导学生不断发展、进步。在学校中应该开展励志教育主题活动,在每月实施以“励志成长”“明德励志”“文明礼仪”“自我发展”“提升自我”“自强不息”等为主题的励志德育活动,促进学生思想的提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2]。培养学生求知、健体以及做人等良好品质,提高学生对理想的感知度。同时,开展励志主题班会,举办专场励志报告会,鼓励学生唱励志歌、讲励志故事等,并在校园内的宣传栏、广播台上宣传励志事迹,树立典范,弘扬励志文化等。
(二)建设全员励志教育导师制。
记录进行分析,制定出合理的培养计划。导师应该与班主任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对学生的基本状况全面掌握。这种制度的实施,必须应用切实可行的考核制度,主要可以从导师过程材料、班主任评价、学生进步情况、家长满意度等多个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同时根据考核结果建立起奖惩措施,提高导师的工作积极性。除此之外,导师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促进工作的有效性提高。
(三)开发励志教育课程。
励志德育教育课程可以从社会实践、问题研究、政治信念、学科深化、自主管理、利益安全等六个方面来进行具体实施。课程设置必须要始终遵循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之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基本原则,必须要将课程落实,促进德育课堂的有效发展,将励志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实施励志教育可以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及质量,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励志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要不断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同时在教育实施中应该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树立良好的校风,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构建“管理育人、教育育人、服务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全面发展的德育机制,将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促进其健康成长。励志教育的有效实施与发展,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德育教育的论文篇十五
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深化和素质教育思想的全面贯彻落实对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院校也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希望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社会背景下,技校在探索改革创新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其能够对学生思想教育产生的积极影响,因此尝试将德育教育引入到人才培养工作中,希望能够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优化提供良好的支持,切实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德育本身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进行培养的重要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德育是思想意识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的总称,德育教育包含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思想教育,能够从多渠道对学生实施思想教育引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主要是结合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对受教育者实施有计划、有目的的社会思想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自身的思想活动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思想素质的教育。在技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加强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使学生自身思想认识水平、道德判断能力能够有所提升,并且会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新时期技校在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重视,不断丰富德育教育内容、增强德育教育影响力,充分发挥出德育教育对技校学生的思想引导作用,促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现阶段,尽管技校已经开始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尝试将德育教育思想融入到人才培养工作中,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但是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和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技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严重限制了学生素质水平的提升,不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稳定发展。具体分析,我国各地区技校中的学生以农村学生为主,并且这部分学生在进入到技校学习前一般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在学生进入到技校求学后,尽管学校已经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但是仍然存在部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偏低,在学校中经常做出打架、骂人、抽烟、赌博等不良行为,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自觉性相对较差,对技校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了一定的阻力。所以针对当前技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差的具体情况,技校在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应该重新认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德育教育措施,促进德育教育作用的发挥,对技校学生实施较为全面的德育指导,让学生能够真正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在学习和生活中严格约束自身行为,争取获得良好的发展。
针对技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高的现状,技校教师十分有必要对学生实施更为科学的教育和指导,真正发挥出德育教育功用,让学生对相关事物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唯有如此,技校学生在接受技校教育指导后,才能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获得更好的发展。1.教师应该积极树立榜样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能够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组织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积极树立榜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自觉的学习榜样,以榜样为标准,严格约束自身行为,长此以往,学生受到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自身思想认识、行为规范水平必然会有所提升,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对技校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自觉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生活中严格约束自身行为,对学生实施人性化关怀,以积极、崇高、自信的形象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增强学生的可模仿性和可借鉴性,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进而真正借助德育教育工作提高思想教育水平,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出正确的指引。2.将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在对技校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想促使德育教育的功用得到全面发挥,就应该积极探索德育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将德育教育思想融入到技校学生的专业学习中,对学生实施相应的思想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接受思想教育指导,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唯有如此,德育教育的作用才能够得到全面发挥,学生也能够接受更为全面的思想引导。如针对化验专业的学生,教师在培养学生化验专业技能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能够完全按照操作规程工作,降低安全风险。在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实施技能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应该借助德育教育引导学生自觉辨别网络上的不良思想,增强学生抵御不良思想侵蚀的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对学生实施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在工作中能够严格约束自身行为,不做出有损客户权益的行为,维护信息安全。这样将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德育教育的作用就能够得到全面发挥。3.借助校园文化活动深化德育教育。对于技校学生实施德育教育工作,不仅应该将德育教育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环节,技校教育工作者和教师为了进一步突出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切实提升德育教育质量,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在开展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也应该将其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融合,借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能够自觉树立自尊自爱的思想,形成坚韧顽强的意志,为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创造良好的条件。这样借助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学生也能够接受相应的德育思想引导,有助于促进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进一步深化。基于此,技校教师应该明确校园文化活动对德育教育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相应的措施,为德育教育工作的全面优化开展提供良好的支持,进而充分发挥德育教育作用,有效促进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强化,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
总而言之,德育教育在技校中是极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新时期一定要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对技校学生实施较为完善的德育指导,进而充分发挥出德育教育功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学生培养成为既具备专业素质,也具有较强职业道德素质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建设事业的发展贡献一定的力量。本文以技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作为研究对象,对如何开展德育教育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能够为技校积极开展德育教育,对学生实施全面的思想引导提供相应的参照,在促进技校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佟杰罗淑芬单位:广东城建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德育教育的论文篇十六
中职学校是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摇篮。中职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大部分毕业生直接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因此,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教育、择业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德育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和就业本领,使其顺利适应工作、适应社会。在所有教育中,德育教育显得尤其重要,这也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前提。
德育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职专学生没有过重的学习负担,思想活跃,如果不想方设法地把学生过剩的精力引导到学习、能力的培养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上,就容易出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务实高效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作为一名任职中职德育教育多年的教师,我时刻感受到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现将对加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思整理如下,以供参考借鉴。
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处于学生群体中的弱势,文化课学习成绩不理想,受到来自家长、教师甚至同学的歧视。他们是中考的失利者,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卑心理重,自信心不足。主要表现在:
1、不求进取。认为上中职没有出息,得过且过,缺乏动力;职业理想模糊,目标不明,对学习没有兴趣,只想混日子;部分父母觉得孩子年龄小还不能外出打工,在学校权当长身体。
2、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意志为出发点,不考虑行为后果,追求自我满足,导致损坏公物、破坏环境、扰乱秩序、打架生非、抽烟酗酒以及等现象时有发生。
3、无组织纪律。强调自由、随便,纪律约束和卫生意识追求低层次,迟到、早退、旷课,自习、就寝讲话等十分随意,不讲究公共卫生,随便乱吃、乱吐、乱扔等。
4、自身形象差。不注重自身形象,不谦恭礼让,不尊敬师长,不尊重他人,不诚实守信,举止轻浮。
1、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复杂化,各种腐朽思想、文化、言行充斥其中,很容易使学生受到污染和毒害。学生喜欢交友且容易结成小群体,一些落后小群体的不健康甚至不法活动,很容易使他们受到不良影响。
2、家庭因素。家庭教育在青少年学生的成长中占有重要比重,家庭成员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生活习惯、教育经验等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往往与家庭不良影响、家庭教育方式等有直接的关系。
3、学校因素。教师的教育方法简单,缺少与学生心灵的对话、沟通和交流,育人意识不强,教学渗透德育少,关爱学生少,以及办学条件较差,不能满足学生求学、求技等等。4、自身因素。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外部环境的影响更使其价值观显现出享乐性、功利性;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很容易受外界影响和欲望驱动,做出有违准则和他人利益的行动;意志薄弱,不能用正确的观念战胜不合理的需求;不良行为习惯致使在实施时会产生某种方便,久之便形成了不道德行为。
1、强化道德规范教育。注重用革命传统教育学生,利用传统节日及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歌咏比赛、参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形式,对学生开展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的教育;用时代精神感召学生,就如何适应形势,以时代精神去感召每一个学生作为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2、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进行热爱劳动、崇尚实践、奉献社会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择业意识、创业意识,真正对学生进行有实用性和指导性的`理论思想教育,使其对自己的将来充满信心,激发学习兴趣。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了解、适应社会。
3、加强道德法制教育。强化道德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使他们明辨是非曲直,理清真善美与假恶丑,把握正确的行为标准。
4、抓好行为习惯教育。根据中职生年龄特点抓好行为规范教育,有重点地进行诚实守信、热爱劳动、艰苦朴素、克服困难等正确信念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5、扎实做好针对性的教育。配合开展职业生涯设计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工作,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抓好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教育;引导学生挖掘自身各方面的潜力,形成奋发向上的动力,主动接受职业道德教育,自觉学习职业生涯发展所必须具有的素质和职业道德。
6、维护发展学生的个性。职业教育的特点就是要创造条件发展人的个性、特长,以学生发展为本;应针对个性差异,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支持学生的创新精神,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
1、潘鹏浅议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农业,20xx。
2、杨莉陆勇敏黄发生中职学校德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职业时空,20xx年。
3、贺山青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及对策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xx年。
4、王小琴浅析中职学校德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xx年。
德育教育的论文篇十七
中学阶段,学生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从感性向理性初步转变,此时,他们会感觉自己忽然之间成熟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觉。他们的人生观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缺乏实践和感受。学生的世界观尚处在一知半解的阶段,无法利用自己的知识去感知和判断周围的世界,对价值观的理解大多数也来源于只言片语的文字。这是每个学生都要经历的一个特定必经阶段,教师要做的事是引领,启发,激励他们行走在正确的成长道路上。
(二)责任意识差。
如果一个人缺乏责任意识,他就会没有奋斗的目标,没有前进的方向,生活对他来说就会百无聊赖,毫无生机。试想如果我们培养出的人才都不懂得承担责任,那么我们的社会将如何发展。因而进行责任教育势在必行,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长期的任务。
(三)日常行为不规范。
尽管学校三令五申地要求学生要讲文明、讲礼貌,按照《中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但在校内外仍然会有学生不守纪律,这些行为对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十分不利。
(四)禁止中学生在校带手机成为难题。
当前中学生带手机似乎成了一种时尚,手机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手机对于学生来说不只是一种通讯工具,而且上网聊天、打游戏等现象更为普遍,学生上网已从网吧转到课堂,严重干扰了课堂教学秩序。
在应试教育下,有些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基于这个原因,从根本上提高德育的.地位实在很难。另外,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缺乏沟通与信任。加之尊重自我、尊重个性、执意表现“自我”已成为青年一代新价值思潮的代言人,并由此形成了不良的价值观,使青年陷入迷茫。
温家宝总理说过:“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对于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德育工作更是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相互配合,教师在实施过程要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上述情形,我觉得,当代学校德育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培养健康的心理。
人的健康不仅是指身体健康还有心理健康,二者都不可忽视。对于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中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他们的必修课。他们性格尚未定型,而且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各方面加强培养。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关键是要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适合他们的心理实施方案,然后对症下药,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格特征。
(三)更新德育观念。
德育工作者应该更新观念,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德育教育,用贴近中学生的生活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文明行为,培养学生的上进心、良好的竞争意识以及适应社会需要的良好心理素质。
(四)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方面要形成合力。
目前存在的德育现状提出的一些浅薄之见,希望学校、家庭以及社会能够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抓好德育教育,真正实现全民素质教育。
德育教育的论文篇十八
道德人是明确自己的道德需要而又具有道德自觉的人,表现为人对既涉及个人自身的善,又关乎他人的善的推崇、恪守与践履,譬如尊重生命、维护正义、律己利他等等,以达致个人的精神自由和内心的自我和谐。现代社会个体对道德规范的遵从不再是被动的、盲目的,而是具有独立性的人基于理性作出的道德选择。因而,道德人向善的行为更加稳定持久、淡然从容。道德人的培育要进入人的精神世界,借助理解阐释人,反思人的生命及生命的表现,催生人的道德需要,并在道德实践中体验道德价值,把握人生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行为的正当性是社会的人最起码的道德要求,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社会必需的品质、价值、信念和社会所赞许的行为方式。德性是社会的人的重要标识之一,它缘于人对自身规定性的认识,是人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的统一。当前社会人们的行为选择多样,道德分化明显,既有的道德规范已难以解释和应对新的问题,传统道德的价值在具体的道德实践和现实社会生活中遭受冷遇,并由此产生诸多的价值困惑和道德冲突,譬如扶起摔倒老人反被误解和讹诈引发的“扶不扶”等道德困境。人们习惯将这类问题归咎于现代社会道德体系的尚未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但很显然,市场经济虽具有逐利性,但也有其内在的道德需要,等价交换、诚实守信等道德需要得到了满足才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现实生活中道德人的培育遭遇难题,主要表现在:
(一)传统道德价值的贬损,道德与生活的价值关联亟待明晰。
在道德认知上现代社会形成了一定的道德共识,在道德实践上也不乏公认的、明确适用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但在现实生活中道德问题频发,道德价值逐渐退居社会生活的边缘。当然,这其中原因复杂多样,而现代人追逐个人利益的过程中对为什么要遵守道德缺乏价值体认,以致道德在人处理生活中所面临的苦乐、得失、人己等基本问题时没有发挥引导与规范的作用。比如,人们应当如何在一起是现代社会不容回避的问题。一些人在某些具体事件中将己与人对立起来导致行为上的冲突与偏差、价值的失序与混乱。屡见不鲜的网络暴力、肢体冲突等事件一再挑战尊重、平等、正义等道德原则。“毒奶粉”、“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反映出道德底线失守带来的极大危害。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廉洁自律等传统的道德规范被破坏,道德相对性日渐凸显。
(二)人的道德需要被遮蔽,道德对人的人文关怀尚需彰显。
作为人的一种社会性的伦理实践,对美好的品德、优良的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追求是主体高层次的价值理想。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人的生存不仅仅是为了面包,人为了理想而献身既是人生存特性的组成部分,又是人生命完善的需要。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存理想、为某种超越肉体满足的东西奋力以求。道德是主体在建立起与自身、他人和群体的价值关联中获得的共同存在的意义庇护,体现的正是人对价值理想和自由的追求。然而,人的这种自我超越的需要在道德教育中往往被遮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现今道德教育侧重阐释社会对个体的道德要求以及个体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缺少对人深层的价值需要和内在行为动机的关注,忽视道德的实践特性。二是道德人培育中理论与现实的差距拉大道德与人的距离。实践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价值,在社会性发展中获得价值和意义是道德人的精神需要。然而,社会认知的多元和现实生活的复杂使人们对道德的价值产生质疑。一些人认为讲道德并不能满足自己的现实需要,解决现实问题,从而表现出更多的功利性、短期性行为。社会上的一些失德、败德行为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甚至有人因此而得利,直接导致失范行为的蔓延和社会风气的恶化。缺少主体的认同和参与,道德成为停留于文本、讲坛、课堂的知识,提升人的道德修为就是一句空话。
二、理解:展现人存在的意义。
理解在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这里具有了本体论意义,从传统解释学的文本理解转向以文本理解为基础的自我筹划、自我理解。理解不是为了停留于文本,而是要关照自身和反思现实。在伽达默尔看来,理解是过去或传统与今天的对话,“理解在任何时候都包含一种旨在过去和现在沟通的具体应用”[3].只有在文本与现实之间建立意义关联,才能在问题阈中展开读者与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和相互理解,才可能达致读者与文本、作者之间的“重叠共识”.
因而,道德教育以人为核心和主导,以人的实践参与为本质特征。人是溶合了情感、目的、动机、意义、价值的意义---价值性存在,每一个个体都是作为“前理解”存在的自我。由此,道德人培育不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简单的知识授受关系,而是藉由知识连接历史与现实,在经验分享和交流中体味出人的生命意义,促进人的发展。基于理解视角的道德人培育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培育道德人是培养社会的人与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的逻辑统一。
人不是在自然的意义上被称之为人,而是因为人的社会性。在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的基本规范,即道德和法律规范。法律是一个社会最低限度和最基本价值准则的权威表达。道德则寄寓着人类对善、对一切美好价值的共同追求,诸如幸福、人道、自由、平等、公正、诚实等等。它告诉人们应当怎样做、不应当怎样做。社会对人的塑造无不表现为先进或进步的社会规范向人的精神内化,形成某种价值共识的过程。人通过选择、接受和内化社会价值原则,形成合乎一定社会要求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以及相应的品行。主体的选择与内化并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体对传统、文化、道德、社会生活经验的理解和现实反思,其中包含着在未来的可能性。从人自身来说,作为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存在是人内在的发展要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从人的心理需要的角度提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在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视野里,人的需要具有超越性,人在满足第一个需要后又会引起新的需要。人满足需要的实践活动是指向未来的。社会的人应是道德的人、文明的人,各种能力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
(二)培育道德人是知识传授与价值传递的内在统一。
完整生命个体的型塑首先倚重知识。亚里士多德将人的德性分为道德的德性和理智的德性,道德的德性通过习惯养成,作为人最高层次的理智德性要由教导和知识生成,它来自人的理性思考和主动选择。道德知识的传授与人的需要、目的、动机、情感相关,因而,道德人培育探求的不是客观性知识,而是人对自身存在的追问与反思。在诠释学那里,理解摆脱传统认识论主客二元对立的知识观,把人对自我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经验和体验融入知识的学习中,其目的是为了自我理解。人从自己的生活经验、精神世界和现实处境出发理解文本与作者,理解自身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在自身的视域与理解对象的视域融合中创生新的意义。换言之,主体在理解对象的同时进行着自我理解和经验的新的意义建构,这是一种价值的传递、意义的交流与精神的创造。人总是按照自己的价值原则筹划自己的生活,在与世界、与社会的多重意义关系中人获得的是有价值的生活方式。
(三)培育道德人是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和谐统一。
因而,只有对美德的理性认知与内在的情感和谐统一,主体相应的行为动机才能达到最恰当的状态。
三、理解视域中道德人培育的瓶颈。
道德人是从人的社会性和精神性存在探求人之存在的意义。教育对人精神的陶冶要经由理解与书籍和人交流,丰富与充盈人的精神生命。教育过程中虽然理解关涉课程设计者、教材文本和读者之间的多重关系,但是无疑在对话中它是以文本为中介并围绕文本展开的。作为文本读者的学生对文本意义的创生与更新对其“怎样做一个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探讨理解视域中道德人培育的瓶颈与现实遭遇。
(一)主体性丧失割裂道德与人的对话关系。
道德的实践特性决定道德对人的涵养不是灌输有关道德的零碎知识,而是帮助人从整体上把握生活,获得意义。“人应当怎样存在”、“人生应当怎样度过”这样关乎人自身价值和意义的问题伴随每个人的一生,它始终以人对自身、人对生活的理解为基础,并在人与人的认知碰撞中发展人已有的认知,在这里,所创新和发展的不仅仅是人对物的认知,而且还有人对人与物、人与人关系的认识和理解。道德所蕴含的善的价值是主体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加以选择和内化,并保存在主体的生活经历中。个体把自己的生活作为对象加以全面审视,对生活、对经验进行反思、认识、实践与创造,获得对事物对他人对自我的理解,个体的主体性地位才能得以充分体现。然而,由于道德对人的滋养是长远的、潜移默化的,在当下的教育氛围中一些人认为与自身所要追求的成功关系不大,将之视为客观对象物存在的知识来掌握。在道德人的培育中,道德在某种意义上只是“关于道德的知识”,缺少个体经验和个人的生活履历与道德的'对话,个体的精神世界并没有真正作为“前理解”参与进来,也就无从创生意义。换言之,个体没有作为精神主体与精神培育活动及内容展开对话与交流,个体也就不能在开放和接纳中对自身及生活进行反思,难以提升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尤其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人不懂得审视自身的现实境遇和人类的生存状态,也就不会发现问题,不能深入事物的本性、对道德本身及其存在的理由进行探究并作出解释,道德缺失与人的存在与发展的价值关联。
(二)知识式学习消解道德之于人的伦理价值。
变化日速的社会生活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日渐增强的专业化培养目标,越来越强化了道德人培育的知识化取向和工具性价值。而现代性境遇下,学习者对物质主义、技术文明和工具理性的推崇消解了人对意义的思考,学习者的道德学习退回到德育课堂的狭小空间。道德学习不是简单的复制知识,而是一种意义学习,是人不断反思自我和获得意义的过程。哲学诠释学主张从理解的视域解读文本,认为理解是共同意义的分有。理解和解释的过程是个别经验和普遍经验的融合。其对学习过程中个人发展的历史性、现在处境的关注为知识观的转型和课程观的变革提供了理论支持。毋庸置疑,知识是课程的原材料。但是,课程学习不再是知识毫厘不差的掌握和再现。新课程观课程的转变性和生成性品质使课程作为一个开放的知识与人“相遇”的可能情境成为可能,知识是情境中的必要要素,发挥着引导、催化和促进的作用。课程关心学习者个体的经验、体验对知识的建构,学习者需自主建立起文本知识与人的生命之间整体的意义关联。生活实践表明,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的道德经验对道德行为的选择具有明显的影响。学习者的需要、目的、既有的道德观念、具体的境遇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学习者对文本的理解以及与教育者的相互理解。如果道德被视为实现某个外在目的的手段,成为某种预先给定的、等待着主体去认识和掌握的客体,那么遵守道德规范就是一种外在的要求和生活手段,失去了其应有的伦理价值,人也就丧失了丰富的生命表现。
(三)情感与理性认知的分离阻碍道德的意义生成。
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是道德实践中的重要环节,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伦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传递道德知识、分享道德经验是学习者提升道德认知的主要途径。在道德人的培育中,道德认知能帮助人们判断是非善恶,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所获得的道德认识、经验和体验带有个别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从各自的视域出发分享各自的经验和体验,在平等的交流中实现视域融合,才能使个人认识、经验成为共同的财富,生成道德的意义。而这之中总是渗透着个体对生命存在与生长的直接经验和情绪感受。情感内在于人,人也是需要情感激励的,譬如正义感、崇高感以及内心的充实感等。无疑,它也有益于人做出道德的行为。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价值冲突和道德困境很多情况下并非是主体缺乏道德选择的能力,而是由于主体道德感的弱化。道德感是主体具有是非、善恶理性判断能力基础上的对自身、对他人及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情感。道德人培育的主体性丧失、知识式学习必然造成人对生命的真实情感体验的缺失,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缺乏有效的联接,阻碍道德意义的生成与实现。20世纪70年代以后有关移情的许多研究表明,移情有利于利他性行为的出现。移情是情感的相互契合、相互作用。有了情感的驱动、感染和共鸣,才能赋予知识以活力,才能在理解与体验中激发主体正向的、积极的行为。这种“感同身受”正是人在实现视域融合中的自我理解与自我塑造。“一个人的道德移情能力越高,道德敏感性就越强,就更能够从社会和他人的视角认识所面临的事件,实现道德行为的延续性,进而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四、结语。
在人们普遍感知道德功能式微和道德多样性增强的今天,培育道德人对社会道德文明的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理解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在哲学诠释学视野中不仅具有本体论意义,而且具有实践性。在道德人的培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的道德主体性地位,在道德生活的具体情境中诠释道德知识,实践道德精神,在人的意义世界的构建中建构生活的意义,培育真正具有理性认知能力、自主精神和创造性活力的道德人。
参考文献:
[1]樊浩。中国社会价值共识的意识形态期待[j].中国社会科学,,(7).
[2]彭启福。“视域融合度”: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论”批判[j].学术月刊,,(8).
[3]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和当代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39.
[4]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403.
[5][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着,廖申白译注。尼各马科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36.
[6]李昕桐。新现象学的情感伦理[j].道德与文明,2014,(4).
[7]黎良华。有美德的行动与有美德者的快乐[j].道德与文明,,(1).
[8]龙静云。试论道德内化的主客观条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