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通用14篇)
在每个阶段结束之际,总结是我们了解自己在这段时间里所做所想的方式。善于提炼关键信息,是写好总结的关键。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总结范文,或许能给我们一些灵感。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篇一
1、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1、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诵读与探究相结合。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学习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三首小令,进一步把握小令得特点。
1、背诵。
2、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感情基调。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沈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於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么高明。
这是一首写景之作。作者以凝炼的笔墨,勾画出一幅暮秋江边落日图。前三句写落雁、孤鹜、残霞、人家等,纯是自然景物;末句“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锦上添花,一小舟、一渔歌,使画面更觉生动,平添了一片从容闲适的情趣。
比较探究。
“枯藤老树昏鸦”与“依依孤鹜残霞”描绘的景象,其基调是否一致?为什么?
点拨:不一致。前者凄凉,后者恬静。
这首曲子以白描的手法,色彩鲜明地描绘了绿草、黄沙、红叶、青山,构成了一幅大漠清秋特有的景色。
写“新雁”,作者不用“一行”而用“一声”,有何用意?(以动衬静)。
研究四首《天净沙》的不同。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篇二
2)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方法。
3)学会品味语言。
4)感悟对祖国对亲人深切感情。
教学方法。
启发,合作学习,讨论,展示。
一、导入,由元曲四大家,导入课题(投影展示)。
1识记关于元曲四大家的文学常识。
2了解散曲的有关知识。
3关于这则小令的定评“秋思之祖”
二、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字音及初步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
(凄凉、哀婉、浓浓的归思)。
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朗诵这首小令并作出评论。
四、小组选派朗诵最好的作展示大家做点评。老师总结。
五、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通过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意境。
1)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
2)老树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
3)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
(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
4)小桥、流水、人家: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由幽雅、安宁、温暖之景,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景触发游子的“愁”(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5)瘦马:浪迹天涯之人的精神清瘦。
夕阳:笼罩整个画面,此为背景。
6)断肠人在天涯:篇末点题。人在天涯和断肠的因果关系。突出无以名状的浓重归思之情。
六、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讨论的结果,进一步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篇三
乱花浅草、绿杨白堤古道、西风、瘦马。
喜悦、恬静………………..悟诗情……………………..惆怅、思乡。
【时间安排】合计40分钟。
(1)导入新课(2分钟)。
(2)朗读诗歌(4分钟)。
(3)理解内容(4分钟)。
(4)赏析诗歌并归纳方法(13分钟)。
(5)自学、交流诗歌(16分钟)。
(6)结束语布置作业(1分钟)。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篇四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秋思。》下面我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这节课进行说明。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通过对比,体味诗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境。
2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练习的学习方法。
3审美教育: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培养学生爱故土,爱亲人的感情。
1重点:背诵诗歌;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意境;通过表达某方面的情感。
2难点:运用审美观点,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的鉴赏力。
1导入新课:古时候,交通不便,通讯不发达,因而“秋思”成了一个永恒的主题。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味诗人怎样表达游子的思念之情的。
2解题:“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早年,马致远热衷于功名,不得志,漂泊20余年,本曲就是他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3比较理解:
结合多媒体画面,配以音乐(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流浪------),老师做同步解说:
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荒凉的古道上踽踽独行,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卷起阵阵尘土,迎面扑来,使人顿生寒意。他放眼望去:近处,几棵古老的大树上缠着一些枯藤,几只归巢的乌鸦在上面“呱呱”地叫着,听后使人毛骨悚然。远处,一条小溪蜿蜒向远方流去;小溪上有一座桥,桥上坐落着几户人家;人家屋顶上升起缕缕炊烟。此刻。游子耳畔又想起了那熟悉的歌声:(老师唱)。
按节奏和重音朗读诗歌,思考诗歌与多媒体画面有哪些不同?(师范读,生齐声朗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老师点拨:
原诗为了突出荒凉、悲哀的画面,把本来互不相干的九种景物: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字一景,精要修饰,仅28字,处处写景,处处烘托—处处饱含着悲凉、凄苦之情。(提示:炼字;乌鸦有一个家?小桥流水炊烟—温馨的家?游子呢?)此时此刻,游子怎能不肝肠寸断?最后一句,集中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图示)。
凡景语皆情语。
黄昏悲哀。
秋景烘托。
图思念。
多媒体画面,同样是为了表达“秋思”的主题,只是表现手法有差异。为了突出人物,游子首先出场,他自然会看到、听到、想到------一个“又”字,不禁使人想到游子过去的生活。所听之歌是现代人唱的,老师穿越时空信手拈来,显得恰到好处。从中可以看出,想象在说话和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可以使所说所写的事更曲折生动,使所说所写的人物形象更丰满。
4朗读、背诵、回味。
5:
老师以前做过统计,很多同学喜欢秋天。是的,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秋天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有许多生动的场面,,有许多景物可描写------针对你感受最深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以“秋天的思念”为题,写一文章。要求:500字左右;在写清一两个方面的前提下,可写对人、事、景的思考,也可写对人、事、景的思念之情。
6作业:课外背诵,抄文。
补充说明教学过程包括:新课引入,上课的主要内容,课堂提问的问题,解决重点和难点的过程;课堂活动的设计和安排(包括分组讨论等),对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估计;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的使用,板书安排;课堂练习,课堂,布置作业,等环节。计划按照备课的要求完成教案,空位不够可以自行增加。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篇五
1、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悟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
2、通过与《天净沙·秋》的比较阅读,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悲秋情怀和思乡之情。
3、完成背诵。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借助品读、想象,领会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与悲秋思乡的思想感情。
2、难点:从语言角度,赏析诗歌,领悟曲中情趣。通过两首小令描写的景物上的异同等方面的比较,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寄寓的思想情感。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多媒体课件及相关教学设施。
教学过程。
训练与评价(见附页)。
附:学生学习工具纸。
1.《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
2.《天净沙·秋思》作者______,是______代著名______作家、______家。他与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杂剧四大家”。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___________”。
3.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诗人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小令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领会诗歌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
学情分析:
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教学中我尽量在教学中采用让学生朗读的方式去领会这首小令跟我们呈现出来的节奏美,让学生还原诗歌中的画面来领会诗中展现的图画美,领会诗人表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坳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学生合作探究。
1、学生闭目,随着教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__。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才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同了,太阳也要回家了还没有找到抽空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学生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笔画,加深思考。
3、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4、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作业。
郑仁法。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
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教学用具:自制录音带、录音机、课件。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解题: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品析鉴赏:
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骨、玺、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独在荒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体会思乡之情。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课后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篇八
1、引导学生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型设计]。
品读课。
[预习要求]。
了解作者及“曲”的有关常识。
[教学设想]。
马致远的这首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全文仅5句,28字,纯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却做到了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教学中为避免空洞、枯燥的讲解,宜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画、说、写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并小结,之后投影关于“曲”的常识。
关于“曲”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
二、诵读,整体感知内容。
1、课题及作者:
课题由两部分组成,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有“曲状元”之称。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
2、学生自由诵读。
提示:朗读应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悲同喜。
3、检查诵读情况。
通过抽读,小组读了解情况,并对误读的地方予以更正。
4、听范读。
5、给这首曲配一幅画。
激趣:有个词叫“诗情画意”,说的是具诗画的意境,诗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往往融会在一起,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笔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间笔画)。
(1)学生动笔绘画,教师巡回观察。
(2)完成后让学生互评优劣,并对优胜者予以表扬。
(3)出示教师的简笔画。(投影在大屏幕上)。
6、熟读成诵。
三、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和奇特的表现手法。
1、思考:
(1)曲中哪些语句写景?写了多少种景物?(用“”画出),并用“()”括出这些景物特征的修饰语。
(2)文中哪句抒情?抒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怀?它与曲中的景物描写有。
何关联?
2、品味语言,体会独特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作者写景,既不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语言凝练,言简意丰,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翱游其间。
让学生用“从(词或句)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或想到了)”的句式说话,品味意境,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或用“我认为用得好(或写得好),好在”的句式说话,体会其奇特的表现手法。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
对于想象力丰富、语言有独创性的学生要及时表扬。
3、教师在学生将这首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挖掘够了基础上让学生动笔写。
要求:紧扣原作,展开想象,尽量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4、当堂抽查学生的改写,并作评价。
四、课堂练习。
1、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刘禹锡的《秋词》作比较。(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不强求说法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可从以下三方面比较1体裁不同;2所抒之情不同;3表现手法不同。
2、填空。
独在异国,面对晚霞中森林的奇异风光,心想:加拿大的景色确实迷人,但远离故土的滋味实在不好受。感叹之中,脑海里浮现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篇九
师:同学们学过历史,知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吗?(《诗经》)。
师:请参照注释大致了解诗歌的内容。(正音,释义:君子:曷:栖:埘:)。
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师: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农村晚景图,画中充满恬静的气氛)。
师: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妻子对丈夫的无限思念之情)。
师:此诗写法上的一个特点是什么?(情景交融)。
师:如果我们把在家苦苦等候的妻子理解为所有盼望在外亲人归来的家人,如果我们把在外服役的丈夫理解为所有在外流浪的游子,我们没想到啊,家人的这一望就是一千多年!一千多年过去了,那个游子啊,他还在外面流浪。不信,请看这首曲——《天净沙·秋思》。(投影《天净沙·秋思》)。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注意节奏、重音、情感。)。
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听老师轻声读,将曲中描绘的所有的景象组成一幅画。
师:听完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
师:你认为画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羁旅之情或思乡之情)。
师: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学生研读赏析。)。
师:我们现在读到这首曲仍能被曲中所表达的感情所深深感染。你有过“断肠人”的经历或者你看过、听过其他“断肠人”的故事吗?(用自己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强化这种感情。)。
(明确:由于曲中没有直接的抒情主人公出现,于是,那位“断肠人”便可以看作是一个不定代词,指代“你”、“我”、“他”都行。读过这此曲的人常常会沉浸于作者描写的情境之中,有时甚至感到自己就是那秋天中无所依托的迷惘游子,此曲唤起的并不是读者的同情心和共鸣,而是对漂泊的切身感受。虽然我们未必都是浪迹天涯的游子,但在生命的途程中,谁又不是一个流浪者呢?)。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君子于役》与《天净沙·秋思》为了表达“思”之情,各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景”。你如果要表现某种“情”,你将选择哪些“景”呢?(生自由答)。
师:一曲短短28字的《秋思》,唱出了天下游子的心声。这里,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一下此曲的作者?(简介马致远,元曲以及前人对此曲的评价)。
师:今天,我们学了两首诗(曲),一个望归,一个思回。让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再来深情地再现离我们遥远而又很近的感情吧。(投影,放背景音乐,学生读诗、曲)。
师:几千年来,游子的故事一直在上演,流浪的滋味刻骨铭心。有一首歌唱道:“都说那海水又苦又咸,谁知道流浪的悲痛心酸,满腔的愁怨,啊,游子的脚印啊,血迹斑斑……”有千年的流浪,就有千年的等待。游子啊,回来吧(音频:费翔《故乡的云》)。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设想:《天净沙·秋思》反映的是游子思乡之情,而《君子于役》则反映的是妻子思夫之情。这两篇文章能不能结合起来学呢?)。
师:同学们学过历史,知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吗?(《诗经》)。
师:请参照注释大致了解诗歌的内容。(正音,释义:君子:曷:栖:埘:)。
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师: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农村晚景图,画中充满恬静的气氛)。
师:这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妻子对丈夫的无限思念之情)。
师:此诗写法上的一个特点是什么?(情景交融)。
师:如果我们把在家苦苦等候的妻子理解为所有盼望在外亲人归来的家人,如果我们把在外服役的丈夫理解为所有在外流浪的游子,我们没想到啊,家人的这一望就是一千多年!一千多年过去了,那个游子啊,他还在外面流浪。不信,请看这首曲——《天净沙·秋思》。(投影《天净沙·秋思》)。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注意节奏、重音、情感。)。
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听老师轻声读,将曲中描绘的所有的景象组成一幅画。
师:听完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
师:你认为画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羁旅之情或思乡之情)。
师: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学生研读赏析。)。
师:我们现在读到这首曲仍能被曲中所表达的感情所深深感染。你有过“断肠人”的经历或者你看过、听过其他“断肠人”的故事吗?(用自己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强化这种感情。)。
(明确:由于曲中没有直接的抒情主人公出现,于是,那位“断肠人”便可以看作是一个不定代词,指代“你”、“我”、“他”都行。读过这此曲的人常常会沉浸于作者描写的情境之中,有时甚至感到自己就是那秋天中无所依托的迷惘游子,此曲唤起的并不是读者的同情心和共鸣,而是对漂泊的'切身感受。虽然我们未必都是浪迹天涯的游子,但在生命的途程中,谁又不是一个流浪者呢?)。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君子于役》与《天净沙·秋思》为了表达“思”之情,各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景”。你如果要表现某种“情”,你将选择哪些“景”呢?(生自由答)。
师:一曲短短28字的《秋思》,唱出了天下游子的心声。这里,我们是不是应该感谢一下此曲的作者?(简介马致远,元曲以及前人对此曲的评价)。
师:今天,我们学了两首诗(曲),一个望归,一个思回。让我们在音乐的伴随下再来深情地再现离我们遥远而又很近的感情吧。(投影,放背景音乐,学生读诗、曲)。
师:几千年来,游子的故事一直在上演,流浪的滋味刻骨铭心。有一首歌唱道:“都说那海水又苦又咸,谁知道流浪的悲痛心酸,满腔的愁怨,啊,游子的脚印啊,血迹斑斑……”有千年的流浪,就有千年的等待。游子啊,回来吧(音频:费翔《故乡的云》)。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篇十一
1、学习生词,能有感情地吟诵诗句。
2、通过借助注释、反复诵读、查阅资料等方法,感知诗句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通过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1、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诗句。
2、在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在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1、制作《秋思》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拓展的古诗:《归信吟》、《天净沙·秋思》、《秋风引》。
一、导入新课,诵读入境。
1、以学过的思乡诗句引出新课。板题,读题。
2、理解课题。
二、初读诗句,读懂诗意。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生字“洛”、多音字“重”。
2、再读古诗,要求读顺。
3、三读古诗,要求读出诗的节奏。
4、引导学生回顾读懂诗意的方法,借助注释,读懂诗意。
三、展开想象,读通诗心。
(一)品析“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1、抓住“见秋风”,通过移情体验,穿插诗人简介,理解诗人眼里的秋景。
2、抓住“意万重”,通过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那份沉甸甸的思念之情。
(二)品析“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创设情境,感悟“又开封”这一行动细节。
2、从《归信吟》一诗中更深层次地体会“又开封”包含的深切思乡情。
四、整体感受,领悟诗情。
1、配乐读,读出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2、以王安石对张籍《秋思》的评价激发学生的情感。
3、创设情境,背诵诗句。
五、拓展延伸,丰富积累。
1、以《天净沙·秋思》、《秋风引》丰富学生的积累,激发探究思乡诗句的兴趣。
2、总结升华。
六、作业(任选一题)。
1、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把它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2、搜集思乡的诗词。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篇十二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反复朗读,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品味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丰富情感,揣摩诗人的表达方式。
3、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意境美,自主积累思乡的诗词。
一、见秋生情,读题定调。
1、读“秋”想画面。
板书“秋”字生读;读着“秋”字,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想到了什么?
2、古人眼中的秋天。
在我们眼中,秋天带给我们的丰收的喜悦,但是在有一些古代文人的眼中,却似乎很少有这份喜悦,现在让我们透过古诗去看看古代文人眼中的秋天吧!
出示诗句,生读。
问:这些诗人眼中的秋天是怎样一幅景象?(生答)。
萧瑟的秋风,枯败的草木,飘飞的落叶……构成了一幅多么荒凉肃杀的景象。这萧条肃杀的秋景勾起一多少游子的思乡情怀啊!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走进张籍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一个游子那颗思家念亲的心。
3、补充课题,引导读题,读出浓浓的、悠长的味道。
二、读通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地把古诗读3遍,前两遍争取把古诗读通顺、读流利,把字音读准。第三遍争取读出诗的节奏感,韵律感。
2、展示读。
指名读古诗,评价是否读出了节奏和韵律。
3、师生合作读。
4、古诗的语言具有有度的概括性,和我们现在说的白话有所不同,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插图理解古诗意思,把这首古诗翻译成白话?(指名说说意思)。
5、你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情。
1、品味秋韵,感秋愁。
是什么让张籍产生了思乡的情怀?(见秋风)。
秋风是见得着的吗?
那么诗人见到了什么?(漫天飞舞的落叶、瑟瑟摇摆的枯木、风吹落叶遍地翻滚……)。
洛阳城里,落叶在秋风中漫天飞舞,打着旋儿,零落遍地;路边的败草在风中瑟瑟摇摆;天上大雁南归而去。张籍呀张籍,站在凉意渐浓的秋风中,你的心中涌起的是怎样的思绪呀?(指名说说)。
这是怎样的一种愁绪呀!让我们走进另一位诗人马致远的秋思,去品味那一份别样的愁绪。
出示马致远的《秋思》,师读生想画面。
萧条的秋景,瘦弱的老马,浪迹天涯孤独的游子,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请你用朗读把这一份别样的忧愁表达出来吧!(自由读,指名读,)。
离愁渐远渐无穷,逢秋向晚肠寸断,寸寸都是游子愁。你看(生齐读)。
2、读写结合,悟深意。
你若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此时此刻,面对此情此景,你想做什么?
张籍面对此情此景又做了什么呢?我来问问诗人。
看着学生,问:秋风乍起,你——生答:欲作家书意万重。(2—3人)。
你想要家书中说些什么呢?快拿起你的笔,把你想说的话在家书中尽情倾述吧!
情境导读:
这悠悠的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全靠这家书一封来传递,难怪诗人会——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那悠悠和思乡愁,切切的游子情,怎是一封家书所能道尽的呀!难怪诗人会——。
这说不尽的是什么?轻轻一开开出的又是什么?
这首诗,抓住写信寄信这么一件小事却表达出一个游子浓浓的思乡念亲之情,在表达方法上可谓高明。王安石曾这样评价张籍的诗。
出示诗句。
四、想像画面,拓展升华。
1、《秋思》寥寥数字,却字字饱含一个游子对家乡对亲人浓浓的思念,让我们再一次用心品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像画面,去体味那份游子情怀。
师生合作读,然后说画面。
2、读着古诗你心中产生的什么疑问?
出示古诗,生读积累。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篇十三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1、启发。
2、合作学习。
3、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题目板书:天净沙秋思。
二、简介作者: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三、介绍“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四、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五、合作探究,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1、这首诗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
点拨:表现了作者伤心欲绝的感情,这可以从“断肠人在天涯”看出。作者因为思念家乡因而伤心欲绝。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这首小令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屋次作简要分析。
六、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讨论的结果,进一步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附:范文。
深秋的黄昏,一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极其消瘦的老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上踽踽的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幕鸦,在自己的头顶和树梢之间盘旋,同时发出凄厉的叫声。
正在他为此而倍感凄凉之际,他走到了一座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之上。低头他看到流水清澈见底,偶有鱼儿嬉戏,发出泠泠响声。此时他的心情似乎有片刻的愉悦,然而,当他再次抬头看间溪旁的机会人家,已慢慢的升起了袅袅炊烟之时,他顿时感到,自己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再次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此时太阳就要落山了,迎接他的将又是一个慢慢的长夜。“日暮相关何处是?”至于文中的游子为何流落至此,他究竟从哪里来?今晚当投宿谁家?明天又往哪里去?任凭我们思想驰骋......
七、课堂练习。
1、《天净沙秋思》体裁为(),作者(),元代戏曲家。
2、《天净沙秋思》中勾勒整个画面背景的句子是否()。
八、小结。
我们通过朗读,将文字转化不画面,体会其中的意象,从总体上感受了诗歌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都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他的艺术境界,我们的文学素养有了一定的提升。
九、作业。
1、背诵全诗,并且要求会默写。
2、学了这首诗歌,你一定有很多感受。请以“我最喜欢的一首诗,(一句诗、一个词,)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3、完成学习指要相关的内容。
板书:
天净沙秋思“秋思之祖”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
荒凉古道西风瘦马流水人家温暖。
凄凉(深秋色彩)(普通景色)安宁。
苍凉夕阳西下幽静。
陪衬反衬。
断肠人在天涯。
(归思)。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篇十四
这首古诗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本教学设计,在学习方式上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在情感的达成上,力求通过读、思、议,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思乡氛围,使学者、教者、作者融为一体。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促使学生吸纳、积淀丰富的文化素养。
1、会正确读写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秋思》,默写《秋思》。
3、通过应用课后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背诵积累。
3、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1、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反复朗读并背诵古诗,深层次地体会情感,透彻地理解诗意。
2、学生准备:初读古诗,搜集诸如作者等方面的资料。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你能听出这首歌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吗?
(思乡之情是古代诗人常常会抒写的一种真挚的情感。)
1、谁能描述一下秋天的景色?
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教师概述:
春天去了,夏天走了,代表生命的绿色也没有了。秋风萧萧,落叶纷纷,使人平添了无数惆怅。身在异乡的游子常常会生出思乡的情思。
2、谁能告诉大家:“秋思”是什么意思?作者思什么?
1、出示课件,进行配乐情景范读,根据范读的情况画出诗的节奏和着重号。
秋思
〔宋〕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2、学生试着读一读。(试读2~3遍,也可以互相读,互相听)
3、指名读,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来。
1、熟读成诵。
可采用互读和小范围齐读的方式,丰富阅读的形式,提高阅读的效率。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秋思》。
(1)学生独自边读、边批、边查、边悟,试说每句诗的意思。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独自理解上的收获或疑惑。
(3)全班性交流。
3、教师对学生交流中的难点、疑点进行点拨。
(1)抓住重点词句导读:
体会“见”、“意万重”、“恐”、“又开封”等词的含义。
(2)交流诗意。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秋天来了,身处洛阳城,只见秋风乍起,倍感孤独寂寞,决定提笔给家乡的亲人写封信,将自己的千愁万绪告诉家乡的亲人。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书信写好了,但又担心由于匆忙该说的话没有说完,就在送信人即将出发的时候,又打开了已封好的家书。
(3)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和蕴含的故事,体味诗中的情感:
诗人这样做是因为什么?从他的行为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交流情感。
围绕诗中所表达出的强烈的思念之情进行读、议,丰富学生的想象,深层次地体会诗的内在情感,努力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1)你是怎样理解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2)读完此诗,你被什么感动了?你最感动的是哪些词句?
老师充分肯定学生的感受,并适度进行精辟的概括。
5、有感情朗读。
1、把这首诗背给自己的父母听,顺便把你的理解、感悟与父母进行交流。
2、试着独自到秋天里走一走、看一看、想一想,在你眼里、心里秋天是什么样的?
秋思
〔唐〕张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