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化学教案(通用15篇)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那么,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是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教案的编写需要教师理清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关系,科学选择教学方法,确保教学全面有效。教案还需要具备条理清晰、思路清楚、语言简练等特点,以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准确理解和有效运用。编写教案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注重不断的反思与改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教师们的备课有所启发。
溶解度化学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物质的溶解性。
2.固体的溶解度及温度对它的影响。
4.气体的溶解度及压强、温度对它的'影响。
教学重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过程:
[复习]。
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2.饱和溶液要在哪两个条件下讨论才有确定的意义;。
3.如何判断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若该溶液不饱和,怎样才能使它变成饱和溶液。
[引言]。
我们已经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里,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也就是说各种物质在水里的溶解能力不同。我们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讨论]。
根据生活经验,溶解性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讲述]。
在很多情况下,仅仅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不够的,人们需要精确地知道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最多能溶解多少溶质,这就要用到溶解度这个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分析]。
条件:一定温度下;。
标准:100克溶剂里;。
状态:饱和状态;。
本质:溶质的质量;。
单位:克。
[举例]。
在20。c时,10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我们就说氯化钠在20。c时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克。又如:在20。c时,氯酸钾在水里的溶解度是7.4克,那就表示在20。c时,100克水中溶解7.4克氯酸钾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溶解度化学教案篇二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让学生知道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并且可与水、石灰水反应等化学性质。
3、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对我们生活与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思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通过实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概括总结能力。
2、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理解并掌握研究实际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探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化学学科在世界的神奇奥妙,增强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热情和自豪感。
2、通过课件的演示和实验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学情分析。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介绍的是二氧化碳的性质。它是在学习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基础上,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去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同时根据总结出的二氧化碳的性质去推断二氧化碳的用途,以及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第一单元里学习了空气,对二氧化碳虽有了解,但二氧化碳具体有哪些性质、以及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并不清楚。二氧化碳是我们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物质,看不见又摸不着的。学生对二氧化碳肯定感兴趣。所以我们要抓住学生渴求对二氧化碳要进行全面了解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幻灯片,教师并加以引导,通过探究使学生获得知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决的措施:利用课件和实验探究,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合作来解决。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
解决措施:通过实验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师生的互动讨论来解决。
我们知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仅占空气体积分数的0.03%,但是二氧化碳对人类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同学们你了解二氧化碳吗?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来探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活动2【讲授】一、通过实验交流、讨论,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一)、播放幻灯片2,让学生知道本节的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通过探究初步知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推断其用途。
4、了解二氧化碳对我们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学生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播放幻灯3、4、5、7,通过分组实验来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观看幻灯片,按照教师的提示展开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了解二氧化碳的各种性质。
2、播放幻灯6、8让学生完成表格内容。
二、二氧化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状态和广泛的应用。
自学:
1、空气中氧气的来源。
2、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
4、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产生。
(二)、播放幻灯12、13让学生根据性质推断二氧化碳的应用。
二氧化碳的用途。
1、用于灭火(讨论:为什么?)。
2、人工降雨和制冷剂。
3、气体肥料(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4、化工原料。
教师给学生播放幻灯片3-12,同时把每一个幻灯片中的知识点加以强调,对于学生不理解而提出的探究性问题,给予及时的解答,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讨论、总结。
四、让学生谈本节的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重温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通过测试强化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交流相互补充。
活动3【活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
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能与水反应。
4、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
活动4【练习】二氧化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状态和广泛的应用。
自学。
1、空气中氧气的来源。
2、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
4、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产生。
活动5【测试】课堂测试。
检测1:播放幻灯片14,通过实验图回答下列问题:
烧杯c中放有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和的性质。
检测2。
1、地球大气中co2的含量不断增加的后果主要是()。
a、破坏臭氧层b、使温室效应加剧。
c、产生酸雨d、毒害农作物。
2、检验久未开启的菜窖内co2浓度是否太大的正确方法是()。
a、带入一个盛满澄清石灰水的试管。
b、带入一杯水。
c、带入一个接通电源的手电筒。
d、带入一个点燃的油灯或木柴。
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
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具有下述性质:
(1)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2)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1第一学时: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我们知道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少,仅占空气体积分数的0.03%,但是二氧化碳对人类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同学们你了解二氧化碳吗?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来探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活动2【讲授】一、通过实验交流、讨论,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一)、播放幻灯片2,让学生知道本节的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通过探究初步知道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推断其用途。
4、了解二氧化碳对我们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学生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播放幻灯3、4、5、7,通过分组实验来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观看幻灯片,按照教师的提示展开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了解二氧化碳的各种性质。
2、播放幻灯6、8让学生完成表格内容。
二、二氧化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状态和广泛的应用。
自学:
1、空气中氧气的来源。
2、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
4、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产生。
(二)、播放幻灯12、13让学生根据性质推断二氧化碳的应用。
二氧化碳的用途。
1、用于灭火(讨论:为什么?)。
2、人工降雨和制冷剂。
3、气体肥料(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4、化工原料。
教师给学生播放幻灯片3-12,同时把每一个幻灯片中的知识点加以强调,对于学生不理解而提出的探究性问题,给予及时的解答,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讨论、总结。
四、让学生谈本节的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重温二氧化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通过测试强化学生的记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师生交流相互补充。
活动3【活动】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1、二氧化碳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二氧化碳不供给呼吸。
3、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能与水反应。
4、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
活动4【练习】二氧化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状态和广泛的应用。
自学。
1、空气中氧气的来源。
2、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
4、如何防止温室效应的产生。
活动5【测试】课堂测试。
检测1:播放幻灯片14,通过实验图回答下列问题:
烧杯c中放有高低不同的燃着的蜡烛,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和的性质。
检测2。
1、地球大气中co2的含量不断增加的后果主要是()。
a、破坏臭氧层b、使温室效应加剧。
c、产生酸雨d、毒害农作物。
2、检验久未开启的菜窖内co2浓度是否太大的正确方法是()。
a、带入一个盛满澄清石灰水的试管。
b、带入一杯水。
c、带入一个接通电源的手电筒。
d、带入一个点燃的油灯或木柴。
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
设计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具有下述性质:
(1)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
(2)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溶解度化学教案篇三
教学过程:
[板书]第三节溶解度。
[思考]。
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实例,说明气体在水中溶解性受哪些外界条件的影响,这些条件对气体的溶解性产生怎样的影响。
[板书]一、溶解度。
[板书]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布置思考题]理解溶解度概念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板书]关键词:一定温度(指条件);100g溶剂;饱和溶液;克(单位)。
[布置讨论题]“20℃时食盐溶解度是36g”的含义是什么?
[板书]2.溶解度曲线。
[讲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溶解度的大小与温度有关。可以以横坐标表示温度,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画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板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展示教学挂图]。
[布置学生讨论]从溶解度曲线中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师生共同归纳]。
1.溶解度曲线从溶解度曲线中可以查到有关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可以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以及各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等等。
2.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铵、硝酸钾等;有些与温度的变化关系不大,如氯化钠。利用溶解度曲线提供的信息,可以对某些物质组成的混合物进行分离。
[讲解]对大多数物质来说,其溶解度都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也有些固体物质,其溶解度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氢氧化钙就是这样一种物质。
[展示教学挂图]氢氧化钙溶解度曲线。
[板书]气体的溶解度:通常用“1体积水中所能溶解气体的体积”来表示气体的溶解度。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升高而增大。
[展示表格]。
气体。
氧气。
氯气。
二氧化硫。
氯化氢。
氨气。
溶解度。
1:0.03。
1:2。
1:40。
1:500。
1:700。
[板书]二、混合物的分离。
[学生分组实验]。
[板书]1.蒸发食盐水:
(在蒸发皿中注入少量饱和食盐水加热蒸发,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冷却后有晶体析出。利用蒸发溶剂的方法适用于该物质的溶解度岁温度升高变化不大,可以得到该物质的晶体。)。
溶解度化学教案篇四
溶解度是确定条件下表征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总量的比值的(不是具体的一个)物理量。中学常用的固体溶解度是100g溶剂中的溶质质量,单位是g(如果不限定溶剂,单位能够是g/g即1);气体是mg/l。另外,沉淀常用g/l。
溶解度化学教案篇五
了解溶解度的定义;初步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
【过程与方法】。
通过溶解度曲线的绘制,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溶解度定义及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难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环节一: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是形成它的饱和溶液时所能溶解的质量。
【教师引导】这说明,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那么在化学上,我们如何来定量地表示这种限度呢,我们引入了“溶解度”的概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溶解度的知识。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溶解度【提出问题】阅读教材,回答什么叫做溶解度,又如何表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学生回答】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学生回答】温度改变,物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量会发生改变;溶剂的量不同,能够溶解的溶质的量也不同;溶解度的定义就是规定100g溶剂里所能溶解的溶质达到的最大值,因此限定了饱和状态。溶解度的单位是xxg。
【学生回答】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
【学生活动】根据表格“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尝试绘制nacl、kcl、
五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给学生15分钟时间来完成该曲线的'绘制)。
【学生回答】能。说明从溶解度曲线中可以查出某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提出问题】根据绘制的溶解度曲线,观察这些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
这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nacl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大;。
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从溶解度曲线中,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不相同。的溶解度最大77.3g,而。
的溶解度只有0.07g,说明在同样的温度下几个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提出问题】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代表什么?
【学生回答】代表两个物质在此温度的溶解度是相同的。
环节三:拓展提高。
溶解度数据表、溶解度曲线都可以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二者有什么区别?
解析:
溶解度数据表具有数据准确、来源可靠的优点;溶解度曲线能够展示更齐全的数据,并且能够直观看出溶解度和温度的变化规律。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溶解度。
布置作业:预习气体溶解度的部分。
四、板书设计。
溶解度化学教案篇六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的影响,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2、大致了解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等的影响关系。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正确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一教时
1、
由一组对比实验导入物质溶解性的概念,2、
并明确学习目标3、
(1)演示实验1
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两支试管内,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观察现象,静置后,再观察现象。
(室温下,2克食盐完全溶解,0.1克熟石灰却不能完全溶解)可见这两种物质溶解在水里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我们把这种能力称之为“溶解性”。
明确溶解性的概念。追问:物质的溶解性大小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2)演示实验2
取一支试管倒入10毫升汽油,加入2克食盐,振荡,观察现象,静置后再观察。
(食盐很难溶解)
(3)演示实验3
取两支试管。各取10毫升水、汽油、分别滴入5—6滴植物油,振荡,观察现象。
(植物油很难溶解于水,却很容易溶解于汽油中)
(4)追问:从这两个实验中可得出哪些结论呢?
学生归纳:1、同一各物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
2、不同种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教者小结:
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本身的固有的一种属性,影响它的因素既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系,也与温度、压强有关系。当我们要定量地比较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时,仅靠溶解性是不够的`,还需学习物质的“溶解度”。
板书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二、指导学生看书,正确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一)要准确地表示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该注意哪几点呢?
学生看教材、讨论、回答、教者总结(投影显示)
1、一定温度。同一种固体物质在不同温度下对应的溶解度是不同的,因此必须指明温度。
2、100克溶剂。此处100克是指溶剂质量,不能误为溶液质量。
3、饱和状态。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里所溶解的最大质量为这种物质在这种溶里的溶解度。
4、单位:克。
溶解度化学教案篇七
溶解度的含义:
溶解度,符号s,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物质的`溶解度属于物理性质。
固体溶解度:
固体物质的能容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用字母s表示,其单位是“g/100g水”。在未注明的情况下,通常溶解度指的是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例如:在20℃时,100g水里最多能溶36g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
溶解度化学教案篇八
教师: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易溶”“微溶”“难溶”等一些概念,它表示什么意思呢?学生通过阅读p36“资料”寻找答案。
学生甲:鱼儿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有o2。
乙:烧开水时,水未沸腾时也冒气泡。
丙:把汽水瓶打开,有大量气泡产生。
教师: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以上现象均说明了气体能溶解在水中的事实。(展示两瓶汽水,取其中一瓶不打开,摇晃,然后打开,学生观察现象)。
教师:你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不打开时,无明显现象,打开后有大量气泡产生。
教师:为什么打开后产生气泡,而不打开时没有。
学生:打开后,压强减小,co2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
教师: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压强的`影响。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压强减小,溶解度减小。
刚才一位同学说汽水中冒出的气体为co2,你能用实验方法将其检验出来吗?
联系生活实际,引出新知,气氛活跃。
学生:(上台演示)。
教师:(加以肯定,给予激励性评价)烧开水时,水未开时就看到水中冒气泡,这些气泡是什么?(贴近生活)。
学生:水中溶解的空气。
教师: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气体的溶解度变小。
教师小结: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与压强的影响。
教师:我们学习化学知识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用,解决我们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现在问题来了!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
教师:(肯定学生的种种措施)。
教科书40页第2、3、4题及41页第9题。
利用所学,解决问题,关注生活。
溶解度化学教案篇九
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2.进一步练习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向试管里滴加液体和振荡试管的操作;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步骤的能力。
3.从影响溶解度的诸因素中,对学生进行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边讲边实验。
酒精灯、试管、试管夹、滴管、饱和硝酸钾和硝酸铵溶液(使用上一节课制得的两种物质饱和溶液)、投影仪。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在一定条件下(室温、10ml水)制得了硝酸钾和硝酸铵的饱和溶液。现在请大家考虑:如何使一定条件下的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具体地说:通过什么方法,可以使在一定条件下未溶解的硝酸钾和硝酸铵继续溶解?大家先进行讨论,然后,我们来设计实验的具体步骤。
师:现在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意见。
生甲:可以采取增加溶剂的方法,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请你具体地说明操作步骤。
生丙:可以用加热的方法试一试。给试管里的饱和溶液加热,观察试管里剩余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溶解,饱和溶液就变成不饱和溶液了。
师:应该怎样操作?
生丙:用试管夹夹持盛有饱和溶液的试管,在酒精灯上先均匀加热,然后加热液体。观察试管里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固体溶解了,就停止加热。
师:很好。下面按大家提出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可以对两种饱和溶液中,一种加入少量的'水,另一种进行加热。实验中,注意滴加液体和加热试管里的液体的操作方法。现在,先检查仪器、药品,然后开始实验。
师:停止实验操作。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乙:向盛有硝酸铵饱和溶液的试管里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原来试管里剩余的固体又继续溶解了。说明增加溶剂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生丁:我们是向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原来试管里未溶解的硝酸钾又溶解了。说明增加溶剂,也可以使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使用加热的方法,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戊:给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试管加热,不久,试管里剩余的固体硝酸钾又溶解了。说明加热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应该说是“加热”还是“升高温度”?
生戊:是升高温度,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生辛:和加热硝酸钾饱和溶液的现象相同。说明升高温度也能使硝酸铵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生己:又会变成饱和溶液。
师:这是结论。你根据什么现象得出这个结论?
生己:试管中又会有固体物质析出。
师:对。也就是说,如果将不饱和溶液降温或减少溶剂,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可表示如下:
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切的含义。
生甲:要指出是哪种溶剂,还要规定在一定量的溶剂中。
生壬:要在一定的温度下。
师:还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生丙:还必须使溶液达到饱和。
师:大家回答得很正确。科学上就是用“溶解度”来定量地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的大小。溶解度是这样规定的:“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种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是哪种溶剂,通常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请同学们打开书,查阅用实验的方法测出的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师:大家查一下,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数值是多少?
生:31.6。
师:用什么单位表示?
生:用“克”表示。
师: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它表示什么意义?
生丙:应该说:在20℃时,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硝酸钾能溶解31.6g。
师:正确。溶液的状态只能用“饱和”或“不饱和”来描述,而不能用溶解溶质的“多少”来表示。溶解度的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素,即“一定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和“溶质的克数”缺一不可。
下面,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20℃时,10g食盐可以溶解在100g水里,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2)20℃时,10g食盐溶解在水里制成了饱和溶液,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3)20℃时,20g某物质全部溶解在100g水中,溶液恰好达到饱和,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是20g。
(4)20℃时,碳酸钙在100g水里,达到饱和时能溶解0.0013g。所以,20℃时碳酸钙的溶解度是0.0013g。
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不仅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而且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为了确切地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要应用溶解度的概念。溶解性和溶解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溶解性是指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的能力,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通常使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等粗略的概念表示。溶解度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衡量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一把尺子”,定量地表示在一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所能溶解的最大质量。溶解性和溶解度有一定的联系。溶解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例如,通常把在室温(20℃)时,溶解度在10g以上的,叫易溶物质;溶解度大于1g的,叫可溶物质;溶解度小于1g的,叫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0.01g的,叫难溶物质。
课后,请大家完成作业之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怎样测定室温下硝酸钾的溶解度?
溶解度化学教案篇十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离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的第四单元课题三。本课题包括核外电子的排布和离子的形成两部分内容,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是初中化学课程中要求达到了解水平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为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奥秘打开一扇窗口;为学生后面学习酸碱盐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认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从而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探究宏观物质变化的能力。
(2)学习方法与过程:学习“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能在特定情景下,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探究的学习精神;唤起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初步了解物质构成的奥秘,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离子的形成。
(2)教学难点:离子的表示。
(3)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动画,模拟微观变化,帮助学生认识离子的形成过程和学会离子的符号表示。这样,不但能顺利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也促进了学生微观想象能力的发展。
二、教法与学法:
1、学生情况分析。
初三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在课堂上他们厌倦教师的单独说教灌输,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所以本节课我设置了许多活动:比如,“我会答、“我会写”、“讨论与交流”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在探索中学会学习。
2、教学方法。
依据新课程教育理念及本节课的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情况,我对本节课的教学采取了如下方法:利用课件优势,充分展示nacl的形成过程,从而了解离子的形成,认识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学法指导。
在第三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许多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构成的,本课题介绍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另一种粒子。由于本课题的知识形成较抽象,所以在教学中,一是成立学习小组,互帮互学;二是通过“创设情景、探究新知”等形式,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而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4、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将抽象的微观粒子生动形象地显现出来,有利于培养学生微观想象能力。
三、教学程序: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学生情况的分析,我确定通过以下五个教学步骤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一)知识回顾、情境引入。
1、知识回顾:“离子的形成”是本课题的核心,是教学的重点。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和思维水平的限制,我在教学中先通过复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展示课件,抽生回答。)使学生意识到元素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有着密切的关系。
然后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而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也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那么,当他们得失电子后,结果会怎样呢?本节课我们就以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为例来探究离子的形成。
2、创设情景:当钠原子和氯原子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它们是如何得失电子的?氯化钠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切入,形成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
3、讨论交流:全班分为八个小组,短暂讨论交流。(这一环节充分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避免了教师的“填鸭式”教学。)。
4、漫画导入:投影教材第79页插图4—10和钠原子与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最外层电子数目,从微观上分析得失电子趋势。
(设计目的:充分利用漫画效果,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分析氯原子和钠原子得失电子的趋势,使学生在有趣、轻松的氛围中接受难懂的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
(二)引导观察、启发探究。
环节1、离子的定义:动画展示钠原子、氯原子得失电子后的结构示意图,并提问:钠原子和氯原子得失电子后带电荷吗?学生经历观察并发现它们都带电荷,从而很自然地引出离子的定义。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启发分析和诱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新知,使定义的引出水到渠成。)。
环节2、离子的分类:在学生已经得出钠离子和氯离子都带电荷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它们所带电荷有什么不同。交流发现:钠离子带正电荷而氯离子带负电荷,从而得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概念。
(在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抽象的分类思想,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环节3、离子的表示:通过分析离子是原子得失电子而形成,让学生很自然地接受离子符号的书写就是在原子的基础上标明所带电荷。这样可以轻松突破离子符号的书写这一难点,也为介绍离子符号的意义作好铺垫。当然离子符号的书写还要结合后面的化合价反复训练才能落实。
环节4、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整合学科之间的知识,提出问题:带异种。
电荷的两种微粒之间会产生什么作用力?展示nacl的形成课件,使学生认识到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始终都处于“创造性”积极思维中,强化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三)联想整合、形成体系。
1、展示课件原子和离子的关系,让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然后教师评价归纳。(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在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训练分析、归纳、表达的能力。)。
2、到现在为止,物质构成的奥秘已初步形成体系。结合问题:“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此时提出问题,学生有话可说。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和归纳,让知识更加系统,有利于学生很快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的含义;同时也使学生对化学学习,尤其是微观领域的学习产生了渴望之情。)。
(四)学用结合、展示个性。
1、我会答:原子失去电子后,就带上(正)电荷,成为(阳)离子;原子得到电子后,就带上(负)电荷,成为(阴)离子。当阳离子和阴离子相互作用形成化合物时,整个化合物就(不显)电性。
2、我会写:写出下列离子符号: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硫离子。
(设计目的:第1题,主要是对离子的形成进行检测,第2题,熟悉离子符号的书写。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奖励的形式是发放“小礼包”,“小礼包”内写着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当堂打开“小礼包”宣读知识点,给学生一点点神秘,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兴奋点。既是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是对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进行了检测,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了教学高潮。)。
(五)小结交流、布置作业。
1、小结交流:我把这个环节设计为(1)过程小结、(2)知识小结两个步骤,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小结本节课的知识。
2、布置作业:完成基础训练。
四、教学评价。
本节课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基本原则,以“情境教学、问题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师生的双边情感交流,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微观思想方法的建立,学习心理、品质的优化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板书设计。
离子。
一、离子的形成。
二、离子和原子的关系。
1、离子的定义。
2、离子的分类。
三、构成物质的微粒。
3、离子的表示方法和符号的意义。
4、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溶解度化学教案篇十一
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2.进一步练习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向试管里滴加液体和振荡试管的操作;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步骤的能力。
3.从影响溶解度的诸因素中,对学生进行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方法。
边讲边实验。
三、教学用品。
酒精灯、试管、试管夹、滴管、饱和硝酸钾和硝酸铵溶液(使用上一节课制得的两种物质饱和溶液)、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在一定条件下(室温、10ml水)制得了硝酸钾和硝酸铵的饱和溶液。现在请大家考虑:如何使一定条件下的饱和溶液转变为不饱和溶液?具体地说:通过什么方法,可以使在一定条件下未溶解的硝酸钾和硝酸铵继续溶解?大家先进行讨论,然后,我们来设计实验的具体步骤。
师:现在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意见。
生甲:可以采取增加溶剂的方法,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请你具体地说明操作步骤。
生丙:可以用加热的方法试一试。给试管里的饱和溶液加热,观察试管里剩余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溶解,饱和溶液就变成不饱和溶液了。
师:应该怎样操作?
生丙:用试管夹夹持盛有饱和溶液的试管,在酒精灯上先均匀加热,然后加热液体。观察试管里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固体溶解了,就停止加热。
师:很好。下面按大家提出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可以对两种饱和溶液中,一种加入少量的水,另一种进行加热。实验中,注意滴加液体和加热试管里的液体的操作方法。现在,先检查仪器、药品,然后开始实验。
师:停止实验操作。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乙:向盛有硝酸铵饱和溶液的试管里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原来试管里剩余的固体又继续溶解了。说明增加溶剂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生丁:我们是向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原来试管里未溶解的硝酸钾又溶解了。说明增加溶剂,也可以使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使用加热的方法,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戊:给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试管加热,不久,试管里剩余的固体硝酸钾又溶解了。说明加热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应该说是“加热”还是“升高温度”?
生戊:是升高温度,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生辛:和加热硝酸钾饱和溶液的现象相同。说明升高温度也能使硝酸铵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生己:又会变成饱和溶液。
师:这是结论。你根据什么现象得出这个结论?
生己:试管中又会有固体物质析出。
师:对。也就是说,如果将不饱和溶液降温或减少溶剂,可以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可表示如下:
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切的含义。
生甲:要指出是哪种溶剂,还要规定在一定量的溶剂中。
生壬:要在一定的温度下。
师:还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生丙:还必须使溶液达到饱和。
师:大家回答得很正确。科学上就是用“溶解度”来定量地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的大小。溶解度是这样规定的:“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种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是哪种溶剂,通常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请同学们打开书,查阅用实验的方法测出的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师:大家查一下,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数值是多少?
生:31.6。
师:用什么单位表示?
生:用“克”表示。
师: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它表示什么意义?
生丙:应该说:在20℃时,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硝酸钾能溶解31.6g。
师:正确。溶液的状态只能用“饱和”或“不饱和”来描述,而不能用溶解溶质的“多少”来表示。溶解度的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素,即“一定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和“溶质的克数”缺一不可。
下面,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20℃时,10g食盐可以溶解在100g水里,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2)20℃时,10g食盐溶解在水里制成了饱和溶液,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3)20℃时,20g某物质全部溶解在100g水中,溶液恰好达到饱和,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是20g。
(4)20℃时,碳酸钙在100g水里,达到饱和时能溶解0.0013g。所以,20℃时碳酸钙的溶解度是0.0013g。
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不仅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而且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为了确切地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要应用溶解度的概念。溶解性和溶解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溶解性是指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的能力,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通常使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等粗略的概念表示。溶解度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衡量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一把尺子”,定量地表示在一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所能溶解的最大质量。溶解性和溶解度有一定的联系。溶解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例如,通常把在室温(20℃)时,溶解度在10g以上的,叫易溶物质;溶解度大于1g的,叫可溶物质;溶解度小于1g的,叫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0.01g的,叫难溶物质。
课后,请大家完成作业之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板书思考题】。
怎样测定室温下硝酸钾的溶解度?
溶解度化学教案篇十二
一、教学目标 。
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2.进一步练习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向试管里滴加液体和振荡试管的操作;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步骤的能力。
3.从影响溶解度的诸因素中,对学生进行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方法。
边讲边实验。
三、教学用品。
四、教学过程 。
师:现在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意见。
生甲:可以采取增加溶剂的方法,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请你具体地说明操作步骤。
生丙:可以用加热的方法试一试。给试管里的饱和溶液加热,观察试管里剩余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溶解,饱和溶液就变成不饱和溶液了。
师:应该怎样操作?
生丙:用试管夹夹持盛有饱和溶液的试管,在酒精灯上先均匀加热,然后加热液体。观察试管里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固体溶解了,就停止加热。
师:停止实验操作。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乙:向盛有硝酸铵饱和溶液的试管里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原来试管里剩余的固体又继续溶解了。说明增加溶剂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生丁:我们是向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原来试管里未溶解的硝酸钾又溶解了。说明增加溶剂,也可以使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使用加热的方法,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戊:给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试管加热,不久,试管里剩余的固体硝酸钾又溶解了。说明加热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应该说是“加热”还是“升高温度”?
生戊:是升高温度,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生辛:和加热硝酸钾饱和溶液的现象相同。说明升高温度也能使硝酸铵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生己:又会变成饱和溶液。
师:这是结论。你根据什么现象得出这个结论?
生己:试管中又会有固体物质析出。
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切的含义。
生甲:要指出是哪种溶剂,还要规定在一定量的溶剂中。
生壬:要在一定的温度下。
师:还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生丙:还必须使溶液达到饱和。
师:大家回答得很正确。科学上就是用“溶解度”来定量地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的大小。溶解度是这样规定的:[教师边讲边板书]“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种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是哪种溶剂,通常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请同学们打开书,查阅用实验的方法测出的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学生查阅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师:大家查一下,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数值是多少?
生[齐]:31.6。
师:用什么单位表示?
生[齐]:用“克”表示。
师: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它表示什么意义?
师:正确。溶液的状态只能用“饱和”或“不饱和”来描述,而不能用溶解溶质的“多少”来表示。溶解度的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素,即“一定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和“溶质的克数”缺一不可。
(1)20℃时,10g食盐可以溶解在100g水里,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2)20℃时,10g食盐溶解在水里制成了饱和溶液,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3)20℃时,20g某物质全部溶解在100g水中,溶液恰好达到饱和,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是20g。
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不仅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而且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为了确切地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要应用溶解度的概念。溶解性和溶解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溶解性是指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的能力,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通常使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等粗略的概念表示。溶解度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衡量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一把尺子”,定量地表示在一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所能溶解的最大质量。溶解性和溶解度有一定的联系。溶解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例如,通常把在室温(20℃)时,溶解度在10g以上的,叫易溶物质;溶解度大于1g的,叫可溶物质;溶解度小于1g的,叫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0.01g的,叫难溶物质。
课后,请大家完成作业 之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板书思考题】。
怎样测定室温下硝酸钾的溶解度?
溶解度化学教案篇十三
了解溶解度的定义;初步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
通过溶解度曲线的绘制,体验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
通过溶解度定义及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难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环节一: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是形成它的饱和溶液时所能溶解的质量。
教师引导:这说明,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那么在化学上,我们如何来定量地表示这种限度呢,我们引入了“溶解度”的概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溶解度的知识。
环节二:新课讲授。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回答什么叫做溶解度,又如何表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学生回答: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学生回答:温度改变,物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量会发生改变;溶剂的量不同,能够溶解的溶质的量也不同;溶解度的定义就是规定100g溶剂里所能溶解的溶质达到的最大值,因此限定了饱和状态。溶解度的单位是g。
学生回答:在20℃时,氯化钠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g。
学生活动:根据表格“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尝试绘制nacl、kcl、
(给学生15分钟时间来完成该曲线的绘制)。
学生回答:能。说明从溶解度曲线中可以查出某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数值。
提出问题:根据绘制的溶解度曲线,观察这些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从溶解度曲线中,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回答:不相同。说明在同样的温度下几个物质的溶解度不同。
提出问题: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代表什么?
学生回答:代表两个物质在此温度的溶解度是相同的。
环节三:拓展提高。
溶解度数据表、溶解度曲线都可以表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二者有什么区别?
解析:
溶解度数据表具有数据准确、来源可靠的优点;溶解度曲线能够展示更齐全的数据,并且能够直观看出溶解度和温度的变化规律。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溶解度。
布置作业:预习气体溶解度的部分。
溶解度化学教案篇十四
一、教学目标 。
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2.进一步练习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向试管里滴加液体和振荡试管的操作;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步骤的能力。
3.从影响溶解度的诸因素中,对学生进行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方法 。
边讲边实验。
三、教学用品 。
四、教学过程 。
师:现在请同学们提出自己的意见。
生甲:可以采取增加溶剂的方法,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请你具体地说明操作步骤。
生丙:可以用加热的方法试一试。给试管里的饱和溶液加热,观察试管里剩余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溶解,饱和溶液就变成不饱和溶液了。
师:应该怎样操作?
生丙:用试管夹夹持盛有饱和溶液的试管,在酒精灯上先均匀加热,然后加热液体。观察试管里的固体是否溶解。如果固体溶解了,就停止加热。
师:停止实验操作。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乙:向盛有硝酸铵饱和溶液的试管里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原来试管里剩余的固体又继续溶解了。说明增加溶剂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生丁:我们是向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水,振荡试管,原来试管里未溶解的硝酸钾又溶解了。说明增加溶剂,也可以使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使用加热的方法,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戊:给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试管加热,不久,试管里剩余的固体硝酸钾又溶解了。说明加热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师:应该说是“加热”还是“升高温度”?
生戊:是升高温度,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生辛:和加热硝酸钾饱和溶液的现象相同。说明升高温度也能使硝酸铵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生己:又会变成饱和溶液。
师:这是结论。你根据什么现象得出这个结论?
生己:试管中又会有固体物质析出。
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切的含义。
生甲:要指出是哪种溶剂,还要规定在一定量的溶剂中。
生壬:要在一定的温度下。
师:还应该具备什么条件?
生丙:还必须使溶液达到饱和。
师:大家回答得很正确。科学上就是用“溶解度”来定量地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的大小。溶解度是这样规定的:[教师边讲边板书]“在一定的温度下,某种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是哪种溶剂,通常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请同学们打开书,查阅用实验的方法测出的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学生查阅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师:大家查一下,在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数值是多少?
生[齐]:31.6。
师:用什么单位表示?
生[齐]:用“克”表示。
师: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它表示什么意义?
师:正确。溶液的状态只能用“饱和”或“不饱和”来描述,而不能用溶解溶质的“多少”来表示。溶解度的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素,即“一定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和“溶质的克数”缺一不可。
(1)20℃时,10g食盐可以溶解在100g水里,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2)20℃时,10g食盐溶解在水里制成了饱和溶液,所以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10g。
(3)20℃时,20g某物质全部溶解在100g水中,溶液恰好达到饱和,这种物质的溶解度就是20g。
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不仅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而且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为了确切地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要应用溶解度的概念。溶解性和溶解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溶解性是指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的能力,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通常使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等粗略的概念表示。溶解度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衡量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一把尺子”,定量地表示在一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所能溶解的最大质量。溶解性和溶解度有一定的联系。溶解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例如,通常把在室温(20℃)时,溶解度在10g以上的,叫易溶物质;溶解度大于1g的,叫可溶物质;溶解度小于1g的,叫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0.01g的,叫难溶物质。
课后,请大家完成作业之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板书思考题】。
怎样测定室温下硝酸钾的溶解度?
溶解度化学教案篇十五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课程标准如此阐述,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以及在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能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2.教材地位。
本课题在教材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既是上节饱和溶液的延续,又为接下来学习“酸、碱、盐”相关知识做铺垫。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为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打基础。同时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3.教学目标知识技能。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了解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溶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并能通过表格初步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图。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观察和绘制曲线图,进一步了解数与形的相互应用,并在操作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4.教学重点。
(1)掌握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5.教学难点。
(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明确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求学生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有关信息。同时注重让学生学会利用已取得的信息,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形成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为将来学习打下厚实基础。整节课的技能训练尤其溶解度曲线的数据分析,主要目的就是引导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为适应未来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三、学情分析。
(1)教学对象与认知特点。
初三学生思维活跃,观察和总结能力较强,对事物与实际生活感兴趣。
(2)学生知识储备。
(1)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设置情景“比较食盐和硝酸钾溶解在水中的能力大小的方案是否可行?”,从而提出假设“如果要比较物质的溶解能力,应该控制哪些条件?”。从而引出溶解度的定义以及四要素。设置另外一个情景“未打开的可乐用手压,打开后,喝下去后生理反应”一气呵成突破气体溶解度与压强、温度的关系。
活动探究法:设置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坐标纸上绘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再根据学生亲自画出的溶解度曲线,详细而且全面的从“点”、“线”、“面”三个方面阐述溶解度曲线的信息、意义。
(2)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实验设计探究环节培养学生有意识地改变某种变量,控制其他变量,探寻改变变量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建立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学生通过溶解度曲线描绘以及对溶解度曲线的合作探究,掌握溶解度曲线的画法以及能够很好的把握溶解度曲线的相关意义。
讨论法:学生通过对如何比较蔗糖和食盐溶解能力讨论,对溶解度曲线点、线、面意义以及应用的讨论,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新知过程的体验,从而有学习新知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