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测量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实用19篇)
教案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步骤和时间。教案应灵活调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环境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
实际测量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篇一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
2.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操作能力.。
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3.小明和小刚的体重和是160斤,平均体重多少斤?
二、探究新知.。
1.引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习过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也就是平均分的问题.。
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一下求平均数问题.(板书课题:求平均数)。
2.教学例2.。
(2)组织讨论:你怎样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
(4)学生操作.。
(5)学生汇报操作结果,一般出现两种方法.。
第一种: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或把积木全部叠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
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7)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6+3+5+2)4。
=164。
=4(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8)看例2与复习题,两题的结果都是4厘米,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9)反馈练习.。
小强投掷三次垒球,每次的成绩分别是:28米、29米、27米.求平均成绩.。
3.教学例3.。
(1)出示例3: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6个同学,第二组有7个同学,下面是两组同学身高的统计表(单位:厘米)。
(3)根据讨论结果,明确先求出每组的平均身高,再进行比较.。
(4)列式计算.。
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6+142+140+135+137+144)6。
=8346。
=139(厘米)。
第二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2+141+133+138+145+135+142)7。
=9667。
=138(厘米)。
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比第二小组的高多少?
139-138=1(厘米)。
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
(5)反馈练习.。
三、课堂小结.。
通过小结,进一步区分平均分与平均数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布置作业.。
回家后量出你家中每个人的身高,记录下来,并求出全家人的平均身高.。
实际测量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篇二
(一)能正确地笔算多位数加、减法(一般不超过五位数),会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二)培养验算检查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难点: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
教具和学具。
投影片和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笔算。指名两个学生板演。
订正时,各自说一说加、减法计算法则及笔算过程,并说一说怎样验算。2.与板演同时,全体同学进行卡片口算,并说一说怎样算简便。
6+9+4=7+2+8=7+8+2=。
5+7+5=9+8+1=8+9+2=。
4+5+6=3+8+2=9+9+1=。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同学们会做万以内加、减法了,数目再大一些也会做吗?今天我们学习数目比较大的笔算加、减法。(板书课题:笔算加、减法)。
1.教学例1。
例1的第1题:43865+5427=。
由学生列出竖式,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试做,并进行验算,指名一学生在投影片上做。
订正时,由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的,怎样验算加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上5加7得12,个位写2,向十位进1;十位上6加2再加1得9,十位上写9;百位上8加4得12,百位上写2,千位上进1;千位上3加5再加1得9,千位上写9,万位上的4落下来。最后得数是49292。加法验算把两个加数调换位置再加一遍,两遍得数一样就对了。)。
出示例1的第2题:43560-8976=。
由学生列出竖式,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试做,并进行验算,由一名学生在投影片上做。
订正时,由学生说一说减法怎样计算的?怎样来验算减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0减6不够,向十位借1,10-6=4,个位写4。十位:6-1=5,5减7不够,向百位借1,15-7=8,十位写8。百位:5-1=4,4减9不够,向千位借1,14-9=5,百位写5。千位:3-1=2,2减8不够,向万位借1,12-8=4,千位写4。万位:4-1=3,万位上写3。验算减法时,用差与减数相加,等于被减数就对了。)。
教师提出:同学们都会计算加、减法,怎样使它减少错误呢?谈谈你的体会。
由相邻同学互相讨论,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出:
(1)把题目抄对,数目一搬家一检查。
(2)按法则进行计算,首先相同数位对齐,每一位计算时要正确,特别要注意进位和退位。
(3)每道题都要进行验算,题目中没要求写出验算竖式时,可以在原式验算。
练一练。
全体学生计算练习六的第1题,并在原式验算。
计算前,给同学们提出要求:刚才同学们总结了减少计算错误的经验,在下面计算中要用这些经验,争取四道题都计算正确。
指名一学生在投影片上做。进行订正时,表扬一次做得全对的同学,有错的同学检查出原因,下次改正。
2.教学例2。
6845+14270+9238=。
由学生列出竖式,并检查相同数位上的数是否对齐。
提问:
(1)每一位三个数计算时,怎样算得快?
(每位三个数连加时,用凑十的方法就能计算得快。)。
(2)连加法怎样进行验算?
(用调换加数位置的方法进行验算。)。
板书如下:
练一练。
全体学生计算练习六的第2题,在原式验算。
计算前,给同学提出要求:前面练习的四道题,很多同学运用了大家总结的经验。四道题都做对的,下面的三道题也要争取做对;前面的题没做对的,吸取教训,争取这次做对。
指定一名学生在投影片上做。订正时,表扬两次做对的同学,特别注意两次都做错的同学,检查一下什么原因,有针对性地帮助改正。
三、巩固反馈。
1.课堂练习。
在前面两次边讲边练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性练习。
课本第25页“做一做”的四道题:
85472+362980000-4865。
27465-775913465+8972+27035。
指名一学生在投影片上做,全体同学在练习本上做。要求列竖式,原式验算,便于订正。
订正时,对三次全对的同学奖励小纪念品,注意三次都有错的同学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2.课后练习:
练习六第3,4,5题。
提出要求:按照同学们总结的经验进行计算,争取做得全部正确。
批改作业时,在全对同学的作业本上盖一面红旗章,表示鼓励。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亿以内加、减法的笔算,其计算法则和万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一样的。学生在学习万以内加、减法时,对于两个数相加、减的各种情况已经学全,这部分知识没有什么新的内容,因此,在进行新课时,采用让学生试算的方式。
但是亿以内加减法的位数增多了,学生在计算中容易出错,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显得格外重要。本节课采用组织学生总结减少计算错误的经验,大家都按照这些经验来做,这样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比老师要求学生去做要好。
本节课组织三次练习,每次练习前给学生提出明确要求,练习后进行订正,及时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发扬成绩,对有错误的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体现了在训练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布置课外作业适量,提出争取全部做对的要求,并给予适当的奖励。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板书设计。
笔算加、减法。
例1。
例26845+14270+9238=30353。
实际测量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篇三
教学内容:
根据测量的有关内容,自行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步测、目测等测量方法,了解光侧、影测、绳测等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2、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发展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3、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4、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厘米,并且知道了它们大概的长度,那么今天我们就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实际测量。在进行测量前,我们要了解哪些测量知识呢?例如:测量工具、测量单位、测量对象、测量方法等等。
(学生提到了进行测量的时候,要使用尺子,记录测量结果的时候要用到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
二、活动程序。
1、准备活动:展示人们测量一些建筑物的课件。
2、布置活动。
师:我们已经掌握了测量的相关知识,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实际生活,选择一个你想测量的对象,选用适当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
测量要求。
(2)每小组要在活动卡片上做好记录。
3、提供给学生“实际测量活动”卡片。
卡片上记录了关于测量内容和测量方法的一些建议,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测量对象和测量方法,填好上面的表格。
4、活动开始。
每个小组选择1—2个测量对象进行实际测量,小组内进行归纳总结,并分析不同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全班交流总结:首先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对测量结果进行汇报。其次每个小组发言之后,其他小组进行评议。鼓励学生指出发言小组的不足与错误,并给予补充或更正。最后,教师针对全班的汇报结果进行总结。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实际测量的方法,我们要注意这些方法的实用性和合理性。在遇到实际测量问题时,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简单、巧妙地解决实际问题。
实际测量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篇四
教材分析:
《母鸡》是人教版第七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本文的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
教学目标:
1、认识“怨、抗”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比较《母鸡》和《猫》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
要求:圈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思考:
(1)说说母鸡是怎样的?
(2)想想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2、反馈交流并板书。
过渡:为什么作者会讨厌这只母鸡?
3、学习1-3段。
根据学生的回答点拨,深化认识:
抓住:颤颤巍巍、如怨如诉,体会母鸡无病呻吟。
趁其不备、狠狠,体会母鸡欺软怕硬。
运用夸张的手法体现母鸡拼命炫耀自己。
三、升华主题。
(1)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
(2)最后一段改成“我不再讨厌母鸡了”行吗?为什么?
点拨:作者不仅仅赞颂母鸡,更赞颂了普天下所有的母亲。“不敢”体现了作者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神圣的尊敬。
四、比较写法。
2、交流:(1)结构清晰,善于运用总分段。
(2)情感上《母鸡》是先讨厌后喜欢。《猫》是一向喜欢。
(3)都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写出了动物的特点。
(4)语言生活化、口语化。
五、总结。
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作者对它由讨厌到喜欢、敬佩。作者不仅仅赞颂母鸡,更赞颂了普天下所有的母亲。
六、作业。
阅读选读课文《麻雀》,体会麻雀的爱子之心。
板书设计。
16母鸡。
特点: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感情:讨厌喜欢敬佩。
实际测量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篇五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1、自主认读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领悟文章写法,感受语言特色,课外扩展阅读。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内容的前后对比,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和母爱的伟大;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句来体会,使学生认识到,母鸡就是一个无私无畏、日夜操劳的母亲。
情感与态度:1.通过阅读,体会作者对母爱的崇敬以及对母爱的赞颂。
2.感受母鸡的特点,感悟母爱的伟大。
【学习重、难点】。
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尊敬的情感经历,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教法学法】教法:对比;引导、体发、拓展。
学法:感悟、体会、讨论、交流、抒发。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谈话】谈谈你所了解的小动物给你留下的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前三篇课文都是写小动物,两篇写“鹅”,一篇写“猫”。它们的作者是谁?是的,《鹅》的作者是由丰子恺,叶、诺索夫两个不同的人写;老舍先生的“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是热爱生活的他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先生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鸡》。
一、自读自悟。
1、自由读课文,(字字过目,句句入心),要求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认识生字。“怨、抗、侮、绩、凄、慈、辛”
二、初步感知课文,明白作者对母鸡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你从哪看出来?)。
出示句子:我一向讨厌母鸡。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1、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理解。
2、读完这两个句子,你有疑惑吗?指名说。还有想问的吗?
3、反馈:
三、把握整体结构,深入领会课文,感受母鸡特点。
(一)感知母鸡特点,明白讨厌原因。
2、随机交流,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
反馈一:叫声心烦。
(1)听吧,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嘎嘎到前院,没完没了,并且没有什么理由,讨厌!有的时候,它不这样乱叫,而是细声细气的,有什么心事似的,颤颤巍巍的,顺着墙根,或沿着田坝,那么扯长了声如怨如诉,使人心中立刻结起个小疙瘩来。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是呀,这叫声多烦呀。齐读,读出我们对他的讨厌。
教师小结:母鸡的叫声让人心烦,所以让作者讨厌。还有原因吗?
反馈二:欺软怕硬、心狠手辣或暗箭伤人。
(2)它永远不反抗公鸡。可是,有时候却欺侮那最忠厚的鸭子。更可恶的是,遇到另一只母鸡的时候,它会下毒手,趁其不备,狠狠地咬一口,咬下一撮儿毛来。
(点拔:这只母鸡面对高大的公鸡,从不反抗,可是它却要去欺侮忠厚的鸭子。更可恶的欺负忠厚老实的鸭子。)。
反馈三:好表现或爱炫耀。
(3)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他这点儿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她吵得受不了。
3、正是这只母鸡让人心烦、欺软怕硬、爱炫耀,所以作者对它心生讨厌。请三段中任意选择一段看看能否读出对母鸡的讨厌之情。(指名一个)。
(二)体会作者对母鸡尊敬之情。
过渡:如此让老舍先生讨厌的母鸡,等到它有了鸡雏之后,为什么不敢再讨厌它了?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
1、感知母鸡的特点,明白不讨厌母鸡的直接原因。
其实课文中有一段话已经明确的告诉我们。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到。指名说。出示第9段。出示: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请同学们再读第9段。看作者用了哪些词来是评价母鸡的。把这些词语圈圈读读。指名说。(板书: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小结:是呀!这是一只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母鸡。
请你从课文5至8自然段,重点选择其中一个自然段,细细地品读,说说你从文中的哪些词句感受到了母鸡的这些特点。相关的词语可以圈一圈,并想一想你的理由)待会儿咱们来交流。
指名学生交流:你选择了是哪个自然段。出示段落。
(1):不论是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表示出世界上并没有可怕的东西。一只鸟儿飞过,或是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警戒起来:歪着头听,挺着身儿预备作战;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你感受到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勇敢、负责)从文中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
还有同学想说吗?师:从“挺着脖儿、立刻警戒、挺着身儿、咕咕地警告”这些词语我们体会到了勇敢、负责、辛苦的鸡妈妈。现在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还有哪些情况它立刻警戒起来。(教师口述情境,学生使终说这些词语。)。
小结:这只母鸡,不论在院里,还是在院外,它总是挺着脖儿。多么负责、勇敢呀!一齐读。
(2)还有选择别的自然段吗?再请一个同学来交流。
发现了一点儿可吃的东西,他咕咕地紧叫,啄一啄那个东西,马上便放下,让他的儿女吃。结果,每一只鸡雏的肚子都圆圆地下垂,像刚装了一两个汤圆儿似的,它自己却消瘦了许多。假若有别的大鸡来抢食,它一定出去,连它们赶出老远,连大公鸡也怕它三分。
师:是啊!多么善良的母亲,多么伟大的母爱啊!让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好好感受这位善良、负责的鸡妈妈。(齐读)。
(3)还有选择别的自然段吗?
出示:在夜间若有什么动静,它便放声啼叫,顶尖锐,顶凄惨,无论多么贪睡的人都得起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
师:课文第8节又写到母鸡的叫声。同学们回忆一下,前面是怎么叫的。来读一读。(课件再次出示第一自然段)。
现在这叫声更尖锐,更凄惨,难道这叫声不会叫人心烦吗?为什么?(因为它现在是鸡妈妈了,这叫声是为了救自己的孩子。它放声啼叫,是为了把主人叫醒,来看看是不是有了黄鼠狼,可以救自己的孩子。)是呀,这叫声里饱含着一位母亲的良苦用心呀!怎么会让人心烦呢!
(4)还有选择别的自然段吗?再请一个同学来交流。
出示:“它教鸡雏们啄食,掘地,用土洗澡,一天不知教多少次。它还半蹲着,让他们挤在他的翅下、胸下,得一点儿温暖。它若伏在地上,鸡雏们有的便爬在它的背上,啄它的头或别的地方,它一声也不哼。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母鸡的什么?(辛苦)你从文中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一天不知教多少次),猜猜看,一天教多少次。你猜?你来猜?多辛苦、多累呀。还体会到了什么?(慈爱)。
同学们,如果这些小鸡雏能开口说话,她会想对鸡妈妈说些什么?
是呀引读:“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就必定是一位英雄。”
2、情感升华,感受母鸡就是母亲,明白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的真正原因。
小结:现在你明白老舍先生不敢再讨厌她的背后,是作者对这只鸡母亲的敬重。因为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四、引导学生扩展阅读,感受母爱。
1、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另一位鸡妈妈,让我们来看看她。
(插入文章《母鸡的爱》)这只鸡妈妈给了你怎样的印象?
母鸡的爱。
母亲跟我说过这样一个故事,让我深深感受到母爱的力量真是无坚不摧。
那年鬼子进村扫荡,母亲和村人一起向村外的山洞躲去。在山洞里,母亲突然想起家中还有一只老母鸡和8只小鸡没有随身带入山洞。母亲感到一阵心疼,老母鸡在鬼子的炮火轰炸下或许能逃走,8只小鸡是怎么也没有能力逃走的,它们才刚学会走路。母亲想跑回村里,把老母鸡和8只小鸡捉来山洞,可是鬼子已经浩浩荡荡地开进村了。鬼子扫荡了半天,没有什么收获,便离开了村子。
母亲急匆匆地回到家里。在一个烧毁的草垛旁发现了那只老母鸡,已经死了。它半蹲着伏在地上,两只翅膀大大地张开着,背上的鸡毛被火烧得精光,露出烧焦的皮肤。而8只小鸡却不见了踪影。母亲走到老母鸡的身旁,用一根木棍拨了拨母鸡,母鸡翻转了过来。母亲一下子惊呆了,8只小鸡从母鸡的翅膀下“叽叽”地叫着跑了出来。
原来母鸡在大火烧来之时,用它自己的翅膀为8只小鸡撑起了生命伞。
2、延伸:让人讨厌的母鸡,因为做了鸡妈妈而让人陡生敬意,本来可以活下来的的老母鸡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被烧焦。这就是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动物如此,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同学们,老师为大家讲两个故事。
之一,讲在亚美尼亚大地震中,一对被埋在瓦砾中长达八天的母女奇迹般获救。人们感到惊奇的是,在阴冷,无水和没有食物的八天中,只有三岁的幼女是怎样活下来的?原来是她的母亲咬破手指,让孩子吸食自己的鲜血得以不死。
之二,是讲越南战争中一群平民在枪林弹雨中狂奔逃命。一粒子弹射中了一位年轻的母亲,她没有象其它人一样扑到而死,而是慢慢蹲下去结束了生命。拍下这组镜头的美国记者流着眼泪对刘墉说:她是怕压着抱着的孩子,才忍着不死,蹲了下去.....
3、同学们也有自己的妈妈,你的妈妈平时是怎么关爱你的?
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把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用一两句话写在书中的空白处。
4、你们的母亲也都是英雄。让我们全体起立,怀着敬意读读这一段话吧!
她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她有了可爱的儿女。她伟大,因为她是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相机板书:
一向讨厌母鸡无病呻吟。
(1-3)自然段欺软怕硬(浅薄媚俗的母鸡)讨厌。
母拼命炫耀。
鸡母亲。
负责慈爱。
勇敢辛苦。
不敢再讨厌母鸡尊敬。
(4-10自然段)母爱。
实际测量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篇六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二)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
学习新课。
(一)复习准备。
1.下面各数不改变大小,变成三位小数.。
8.90.4213.4600。
2.填空.。
3.375千克=()克7.81千克=()克。
4.075千克=()克3.4千克=()克。
3.口算.。
0.4+0.32.5-1.41.28+1.214.6-3.2。
8.75-3.744.5+5.5456+344125-25。
2.引入.。
我们今天学习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计算法则.(板书: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1.。
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提问:应该怎样计算?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引导学生说出要把两个小队的千克数合并成一个数.。
板书:3.935+4.075。
提问:竖式怎样写?(学生可能会说出小数点对齐)。
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
整数加法怎样计算?(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从个位加起.)。
为什么要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呢?(相同的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
板书:
那么小数加法也要相同的计数单位的数才能相加,怎样才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呢?
引导学生说出,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板书:
启发学生想,得数7.810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能去掉?
反馈:完成120页“做一做”.。
订正时说说怎样计算的.。
启发学生想: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在议论的基础上,明确:
相同的地方都是把相同的数位对齐,小数加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的数位对齐.。
不同的地方,整数加法是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是从低位加起.。
2.学习例2.。
引导学生把例2与例1对比,说明已知什么,求什么.(已知两个小队采集的和,及第一小队采集的千克数,求第二小队采集的千克数.)。
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先把千克数改写成克数计算.。
学生算出:
如果用小数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算出,并说出算理.。
提问: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反馈:完成122页“做一做”,提示验算方法.。
订正时要说明计算法则及验算方法.。
3.统一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引导学生填空.(投影)。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也就是),再按照()法则进行计算,最后().。
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
阅读课本法则.。
(三)巩固反馈(投影)。
18.35+4.6521.37-8.37。
(突出得数末尾有0,怎么处理.)。
216.74+5.2383.4-0.56。
(突出位数不同,怎样对位.)。
36.42-4.28.3+10.17。
(位数不同,数字特殊,易按整数凑整法计算而忽略了法则,要及时纠正.)。
4.10-4.825-4.37。
(突出难点,从整数里减去一个小数.)。
5.指出错误并改正过来.。
(四)作业。
练习二十六,第1~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新课分为两部分.。
板书设计。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答:两个小队共采集了7.81千克。
7.81-3.735=4.075(千克)。
答:第二小队采集了4.075千克。
改错:
1.。
2.。
实际测量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究。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2、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并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拓展与应用。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五、作业练习十一4、5。
教学反思:
实际测量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篇八
(二)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口答:
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个组有多少人?
3.小明期中测验语文和数学两科成绩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绩多少分?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绩、平均产量等.怎样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如何求出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板书:平均数)。
2.出示例2.。
3.分析,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拿出盛水的4个同样的杯子,标明刻度.。
师: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吗?
生: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不相等.。
师: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
生:平均高度就是4个杯子里的水面一样高.。
师:怎样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
教师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样多,得到平均高度.。
师: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吗?它是怎样得到的呢?
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它不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而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
师:如果我们不倒水,能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
教师板书:(6+3+5+2)÷4。
=16÷4。
=4(厘米)。
答: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4厘米.。
说说括号里求什么?为什么除以4?得到的结果表示什么.。
要强调4厘米是平均数.。
4.做29页上的“做一做”中的第1,2,3题.。
订正时让学生讲出思考过程.。
5.总结规律.。
师:从刚才做的几道题中,你能说一说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吗?
6.出示例3.学生默读例3,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
师:如何比较哪一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样计算出高多少?
师:如果不求平均身高,直接用各组所有人数的和进行比较行不行?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由于两组人数和每人身高不一样,不能直接比较,只能用平均身高进行比较.。
(三)巩固反馈。
1.选择正确列式,并说明理由.。
a.(53+58+30+27)÷3。
b.(53+58+30+27)÷4。
小组讨论后得出:
(750+1210)÷2。
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
(750+1210)÷(3+4)。
(四)作业。
练习七第1,2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新课分为四个层次.。
板书设计。
(6+3+5+2)÷4。
=16÷4。
=4(厘米)。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例3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6个同学,第二组有7个同学,下面是两组同学身高的统计表.(单位是厘米)。
eqx(统计表)。
(1)第一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6+142+140+135+137+144)÷6。
=834÷6。
=139(厘米)。
(2)第二组平均身高是多少?
(132+141+133+138+145+135+142)÷7。
=966÷7。
=138(厘米)。
(3)第一组平均身高比第二组高多少?
139-138=1(厘米)。
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
实际测量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篇九
《母鸡》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在本单元中通过作家笔下的小动物们,给我们生命的感动,那就是爱,尤其是母爱。母爱,伟大;母爱,就在身边,一点也不遥远。
教学重点难点。
(1)从母鸡的行为中,感受母性的爱,并感悟母爱的厚重。
(2)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趣导入。
(播放课前录制好的班级同学玩《老鹰捉小鸡》的录像。)。
提问:1、游戏中有几种角色。2、你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同桌相互谈谈自己当时心里最期望的是什么?3、点名发言,并探讨母鸡、小鸡和老鹰和观众(看客)这几种角色当时最大的期望。
二、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将你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和不清楚的语句写到笔记本上。
2、将你读课文的理解和疑惑写在行间空白处。
3、将你觉得精美的语句或者段落画上横线。
【读书,并将有效的思考,呈现成文字,才能从散乱的思维灵光中找到进入文本的路径。】。
三、精读课文。
(一)概括课文:一个句子或者一段话皆可。
1、从你自己的角度,来概括课文,你读到一只怎样的母鸡?
2、从小鸡的角度,来概括课文,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3、从作者老舍的角度,来概括课文,我写了一只怎样的母鸡?
(二)朗读课文:专研一个板块,并记下笔记。
1、可以是你划下的不懂的部分;
2、也可以是你最欣赏的部分。
(三)黑板论坛:说出心中的疑惑,展示思维的成果。
1、将黑板分为两栏:左手边为问题栏,右手边为展示栏。
2、采取有奖竟答的方式,共同解决问题,尊重不同的理解。
3、展示栏的思维成果由当事人作为小老师来与大家交流,并以“答记者问”的形式,深入追问,深度碰撞,引导学生抓住母鸡的行为变化,追问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来感受作为母亲的舍得之间的选择,感悟母爱的厚重。
(四)朗读课文:融入感情。
1、选择你喜欢的段落,带着你的理解,读出有声音的文字。
(五)默读课文:老舍对母鸡的爱?恨?
1、先写恨,哪些是恨的体现?
2、后写爱,哪些是爱的体现?
3、先写恨,后写爱,为什么?
【体会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
四、课堂作业。
仔细回忆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小动物身上,有令你感动的母性的行为和力量,用表格的方式作笔记。
实际测量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篇十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认识角》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认识角”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整节课将观察、操作、演示、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实践活动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通过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角,感受角有大小。
3、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
初步地认识角。
教学难点:
探索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图形朋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它们都是谁?(教师出示课件)。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如果我们要将这些图形分成两类,你会怎样分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是一类,圆是一类。
师:说说你的理由,为什么这样分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这三个图形都有角,圆没有角。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联系生活,探索新知。
(一)找角――直观感知角。
生:数学书上有角,黑板上有角,桌子上有角、三角板的上面有角等。
实际测量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篇十一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析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答乘法应用题.。
难点:准确地找到被乘数和乘数.。
教具和学具。
教具:准备3张图画,每张上有一个同学正在给4棵树浇水.。
学具:3个圆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列式计算。
3个4相加是多少?(4×3=12)。
5个2相加是多少?(2×5=10)。
2.看图列式计算。
先让学生说一说图的意思,再列式解答.。
(每瓶有4朵花,3瓶一共有几朵花?3个4是多少?4×3=12(朵))。
(二)学习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应用题,板书课题.。
1.出示例9。
同学们浇树,每个人浇4棵,3个人一共浇多少棵?
指名学生读题.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呢?
这道题求的是什么?(3个人一共浇多少棵树)。
列式是:4×3=12(棵)。
口答:一共浇了12棵.。
从图上验证一下3个人一共浇了12棵.。
2.出示例10。
小明买了3个扣子,每个5分钱,一共用了多少钱?
(1)先由学生读题,指名读,每人自己读.。
(2)指导学生操作.。
求的是什么?(3个扣子多少钱)。
求3个5是多少用什么法?谁当被乘数?谁当乘数?(求3个5是多少,用乘法.5是相同加数,当被乘数,3是相同加数的个数,当乘数)。
教师列式;5×3=15(分)。
口答:一共用了1角5分.。
提问学生:15分也就是几角几分,因此,可以口答为:一共用了1角5分.引导学生比较:
提问:
(1)这两道题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为什么都用乘法?(这两道题都是求几个几的和,所以都用乘法解答)。
(2)这两道题已知条件的叙述顺序有什么不同?
(例9第一个已知条件是相同加数,第二个已知条件是相同加数的个数;而例10的两个已知条件的叙述顺序与例9相反,第一个已知条件是相同加数的个数,第二个已知条件是相同加数)。
(三)巩固反馈。
1.尝试性练习。
下面两道题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试一试画一个示意图,进行小组讨论.。
(1)小明做数学题,每行有5道,做了2行,一共做了多少道?
(2)小明做数学题,做了2行,每行有5道,一共做了多少道?
讨论结果,两道题都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表示:只不过在叙述时两个条件先后位置不同.。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都是求2个5是多少,列式是5×2=10(道).。
2.基本练习。
课本“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
第1题指名学生说出表格图的意思,怎样想,再全体列式解答.。
3.发展性练习。
“做一做”的第3题.。
小红买了4米带子,每米2角钱,一共用了几角钱?
指名学生解释一下书中的图什么意思,求一共用了几角钱,也就是求什么.。
由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指名学生说一说为什么“2”当被乘数,“4”当乘数.。
这道题除了用乘法解答:2×4=8(角).。
你还能想出另一种算法吗?
(2+2+2+2=8(角))。
4.课后作业:练习十第1题和第2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实际测量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在word中插入简单的表格。
2、掌握对表格的一些设置,能在文章中将数据改为表格。
教学重点:
表格的插入和修改。
教学难点:
在表格中直接画直线和擦除直线。
教学准备:
联想传奇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一、介绍表格的基本知识。
在一篇文章中,如果使用了大量的数据,一定会使人厌烦,所以,这时候我们就应该把文章的数据改为用表格来表示,这样,既清晰明了,又简单易懂。
1、插入表格。
在word中,插入表格有两种常用的方法:
(1)、点住常用工具栏上的[插入表格]按钮,拖出一张表格。(行数和列数会在拖动框下显示出来)。
(2)、在[表格]菜单下选择[插入表格],输入行数、列数后单击[确定]按钮。
2、修改表格。
(1)、改变单元格的高度和宽度:将鼠标指针移到表格线上,指针会变成双向箭头。拖放鼠标,可以修改单元格的高度和宽度。但是要注意的是,如果要修改整行和整列的大小,可以直接去拖拽表格边线就可以了;如果改变的是某个单元格的大小,就必须先选定这个单元格,再去拖拽这个单元格的边线。
(2)、插入行、列:插入行时,只要将光标移到要插入的位置就行了,插入列时,要选定一列。
观察一下,当你由插入行操作变成插入列操作时,[表格]菜单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3、简单介绍[表格和边框]工具栏。
我们可以利用表格工具栏来画、修改表格,还能对表格内的文本进行调整。工具栏上还有设置表格边框颜色和底纹颜色的按钮。
4、画不规则的表格。
根据不同的情况,我们可以按[表格和边框]工具栏上的[绘制表格]按钮,这时,鼠标指针变成一支笔,就可以随心所欲地画表格了,画错了或是有些表格线你不想要了,也可以用擦除工具来擦除。
5、拆分、合并单元格。
您可将同一行或同一列中的两个或多个单元格合并为一个单元格。例如,您可将若干横向的单元格合并成横跨若干列的表格标题。
(1)、单击“表格和边框”按钮以显示“表格和边框”工具栏。
(2)、单击“擦除”按钮,单击并在要删除的单元格上拖动。
合并多个单元格的快捷方法是,选定单元格后单击“合并单元格”按钮。
二、制作表格,修改文章。
1、将光标移到文本后面,单击[插入表格]按钮,拖出一张3×4规格的表格。(3×4即行高×列宽)。
2、在单元格里输入数据。
3、删去原来文章里的文字数据。
4、调整表格的行高和列宽,使它看起来更美观。
5、选中所有的单元格,单击居中和垂直居中按钮,使单元格中的文字居中。
四、练一练。
同桌两位同学合作完成一张自己班的课程表。
五、总结。
word中的表格具有一定的智能性,除了今天我们介绍的功能外,表格还可以发挥许多特殊的作用,如国际象棋棋盘、中国象棋棋盘等等。
实际测量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篇十三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能把不完整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你家有几口人?”
“我们班有多少学生?其中多少男生?多少女生”?
二、探究新知.。
1.教学统计表.。
出示例1.学生住家的分布挂图(例1图).。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做能使回答方便?(将各街人数分别记录下来)。
我们可以用画表的方法进行整理.出示下表。
街巷名称。
学生人数。
教师指出:第一栏不填写具体街巷名称,一般留做合计(一共多少人).。
街巷名称。
合计。
和平一巷。
和平二巷。
胜利一巷。
胜利二巷。
东大街。
学生人数。
41。
7
8
6
9
11。
4.组织学生根据表回答问题:
哪条街巷住的人最多,是多少?
哪条街巷住的人最少,是多少?
全班共多少人?
5.教学条形统计图.。
7.看条形统计图,回答:住和平一巷的比住胜利二巷的少几个人.。
8.反馈练习:
下图中是同学投垒球的成绩.。
姓名。
小芳。
小丽。
小玉。
小红。
小梅。
成绩。
14米。
16米。
12米18米。
15米。
(1)左图每格代表多少米?
(2)用图表示每人的成绩.。
(3)谁投的最远?
(4)谁投的最近?
三、巩固发展.。
种类。
合计。
连环画。
故事书。
科技书。
其他。
数量(本)。
同学们一共拿来了多少本书?根据本数制成条形图,画在下面的方格图上.。
回答下面问题:
(1)一个格代表多少本?
(2)哪种书最多?哪种书最少?
(3)科技书比连环画少多少本?
(4)故事书是其他书的几倍?
实际测量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篇十四
2、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做题习惯,并结合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制作复式统计表.。
教学难点。
复式统计表表头的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教师提问:如何对原始数据进行分组整理?
2、请学生说一说根据每张表格,你能观察出哪些内容?
兴农小学活动课程四个小组的学生人数统计表。
数学小组生物小组。
性别合计男生女生性别合计男生女生。
人数22148人数1578。
航模小组美术小组。
性别合计男生女生性别合计男生女生。
人数17134人数。
241212。
二、学习新课。
(一)教师提问:
1、四张表格各自表示一项小组活动的情况,怎样才能很快地比较各个小组中人数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吗?(分组讨论.)。
2、想一想,能不能把这四个小组活动人数情况放在一个统计表里?
(学生尝试把四个统计表绘制成一个复式统计表.)。
3、制作这个统计表时,要反映哪几方面的问题?怎样设计?(再分组讨论,回答.)。
兴农小学活动课程四个小组的学生人数统计表。
男生女生。
数学小组。
生物小组。
航模小组。
美术小组。
4、这个统计表中还有哪些项目不清楚?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5、如果想要统计每个小组中男、女生各有多少人,应该怎么办?
6、如果想要反映出每个小组的总人数,又应该怎么设计?
(分组讨论、尝试独立设计表头及其它各项内容.)。
教师说明:表内的数据要反映四个小组的情况,所以表头的竖向分栏中写出了四个小组的名称和总计;同时表内还要能看出各小组男、女生人数,所以表头的横向分栏中写出了性别与合计.左上角一格用斜线分成三部分.)。
(二)学生独立填表。
(三)兴农小学活动课程小组人数统计表。
教师强调:
1、填整理好的数据;
2、再填合计、总计,根据这两项结果检查所填数据是否正确,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
3、检查统计表的名称和填表日期是否填写完整了.
(四)做一做。
一个书店第一季度的售书情况如下,制成统计表.。
一月份售出:文艺书1620册,科技书2087册,工具书153册;
二月份售出:文艺书4763册,科技书4262册,工具书425册;
三月份售出:文艺书2835册,科技书2247册,工具书363册.。
(五)教师提问:制作复式统计表的方法是什么?
教师明确:
1、先根据统计内容确定编制的统计表要分几项,横着和竖着各应该画几个格;
3、在画好的表格上面要写出统计表的名称和制表日期;
4、把统计好的数据一一填入表内;
实际测量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篇十五
2.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认识,提高学生看条形统计图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教师:要把题中的数据填入统计表中相应的栏目里,再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各种车辆数的多少.从题目的条件中可以看出,要统计的有几种数量?(几种车,每种多少辆.)。
教师:制成的统计表有几栏,每栏多少格?
教师提问:看一看条形统计图中,每格表示多少?
二、学习新课.。
(一)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
教师:收集数据时,根据具体条件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收集.今天就来学习一种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常用方法(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师:请同学们作好准备,你们收集过路口的各种机动车数量.。
学生汇报收集的数据。
教师提问:为什么你们收集的数据不统一;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进?
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
摩托车:正。
小汽车:正正正正正正一。
大客车:正正。
载重车:正正正正。
(二)填统计表和统计图.。
1、教师:上面收集的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出来,要把这些数据整理,制成统计表.。
机动车种类。
辆数。
合计。
摩托车。
小汽车。
大客车。
载重车。
教师提问:请看条形统计图,每格表示多少?这个数能不能改变?
教师说明:条形统计图中,每一格代表多少数量,要根据统计的数据大小而定.。
2、学生练习.。
把课本第2页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补填完整.。
教师:统计表要分几栏?为什么?要分几格?为什么?
年份1992199319941995。
增加人口数(万)。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
我们收集数据的常用方法是什么?
五、课后作业.。
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的数据,并进行整理填入下表.。
六、板书设计.。
实际测量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篇十六
学习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理解、掌握我国记数习惯,每四个数位为一级。
3.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初步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学习重点: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学习难点:掌握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一、自主学习。
1、10个一是(),10个十是(),十个百是(),。
10个千是()。
2、数数:
1)从689一个一个的数到712。
2)从420一十一十的数到540。
3)从91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4)从200一十一十的数到1000。
3、个、十、百、千、万,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
4、搜集有关大数的信息。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是()。
思考: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
2、请学生一万一万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是()。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
10个十万是()。
10个一百万是()。
10个一千万是()。
学生在计数器上数数。
4、阅读教材第3、4页,完成下题。
1)、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进率是()。
2)、一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都是()。
3)每个计数单位都要占一个位置,按照我国计数的习惯,每()个数位是一级,个级、万级、亿级都是()。
三、过关检测:
1、13819000中的8在()位上,表示8个();3在()位上,表示()。
2、个级包含的数位有()、()、()、();
万位、()、()、()在万级上。
3、一万一万的数,按顺序填数96万、()、()、()、()。
4、十万十万的数,按顺序填数70万、()、()、()、()、()、()。
四、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万级计数单位、数位、数级。知道了数位与计数位的区分。“相邻数位间的进率是十”中要特别注意“相邻”。
五:作业。
1、练习一:1。
2、预习课本第5页例2。
实际测量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篇十七
教案点评: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能正确地按级读出亿以内的数,并能正确地写出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按级来写亿以内的数。因此,复习准备阶段紧紧围绕以上三方面的内容。
新课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学习整万数的写法,使学生体会到,只要按照万以内数的写法来写,再在后面添写四个0就可以了,引导学生把旧知识迁移到新内容。第二层次学习含两级数的写法,先写万级,再写个级,放手先让学生试写,订正时,强调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引导学生总结出写法规则,并通过对比,学生体会到读法和写法的不同。
在巩固练习的设计上,注意由易到难,有一定的梯度。
探究活动。
智力拼数。
活动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亿以内数的结构,并能快速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活动准备。
1.若干组数字牌(上写零、一、二……九等大写数字)和文字牌(上写十、百……千万等数位)。
2.若干组写有亿以内数的纸牌(如13459000).。
活动过程。
1.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6人.。
2.教师出示纸牌,学生进行拼数.。
3.最先完成拼数的小组举手示意,其他小组停止拼数,共同检验.。
4.拼数正确记2分,错误则扣1分.。
5.分数最高的小组胜出.。
实际测量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篇十八
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78页,第1题,第79页练习十四第1、2、5题。
教学目标:
1.通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更加熟练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更加熟练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比较、综合等能力。
教学难点: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加强对比,强化计算方法。
我们学过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
(一)先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加法口算?让学生举例说:
出示第一组题:50+20、57+20、57+2、57+9先要求学生口算各题,并说出计算过程,再让学生比较。
提问:它们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老师结合学生讨论概括出:
1.相同点: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也就是要把相同单位的数相加。
2.不同点:整十数加整十数,只要把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两位数加整十数,把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个位上的数字不变。两位数加一位数,只需把几个一相加,相加不满十的,十位上的数字不变,相加满十的,十位上的数字增加一。
(二)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减法口算?让学生举例说:
先要求学生口算,再让学生比较。提问:它们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老师结合学生讨论概括出:
1.相同点: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减,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减,也就是要把相同单位的数相减。
2.不同点:整十数减整十数,只要把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减。两位数减整十数,把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减,个位上的数字不变。两位数减一位数,只需把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减,十位上的数字不变,个位相减不够减,十位上的数字要减少一。
(三)让学生比较两组题。
提问:这两组题的口算方法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概括出:相同点: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
不同点:个位相加满了十,十位上的数字增加,个位相减不够减,十位上的数字要减少一。
二、简缩思维,提高口算速度。
(一)。
加数50423576923。
加数203038817。
和
1.提问:已知两个加数,求和用什么方法算?
2.学生独立计算。
3.提问:42+30,怎样想能很快算出得数?(整十数相加,只需把40和30相加,个位上的数字不变,得72)。
4.提问:76+8怎样想能很快算出得数?(加的是一位数,把6和8相加得14,满了10,十位上应增加1,得84)。
(二)。
被减数607268413065。
减数40507348。
差
1.提问:已知被减数和减数,求差用什么方法算?
2.学生独立计算。
41-3,怎样想能很快算出得数?
(三)引导学生对比小结:
口算既要准确,又要迅速,就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方法,还要看清符号。特别要注意,个位相加满了10,在十位上要添上1,个位上不够减,十位上要减1。
三、加强练习,提高口算能力。
(1)教科书p78页,第1题。
(2)教科书p80页,第5题。
学生直接在课本上写得数,并统计5分钟完成的人数。
实际测量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篇十九
2.认识直角、平角、钝角、锐角和周角.。
3.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各种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
正确地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演示课件“角的度量”.。
提问:这些角你能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他们排一下队吗?
教师指出左端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角。
提问:你知道他们相差多少吗?
2.教师谈话:如果我们能够度量出每个角的大小,以上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究竟相差多少呢?(揭示课题“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
二、探索新知.。
(一)角的度量.。
1.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出示量角器的图片.。
2.(1)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播放视频“1°角的概念”.。
(2)出示几个不同的角,并估算角的度数.。
(教师:要想知道所估算的是否准确,还要通过测量.)。
3.量角的方法.。
(1)自学教材第123页第一、二自然段.。
(2)由学生汇报度量角的方法.结合黑板上的角,边度量边介绍.。
(3)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播放视频“量角方法”.。
(4)尝试测量角的度数(尽量使角的开口方向不同),巡视中注意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5)教师举出几种学生常见的错误:
错误类型一:学生量角时,量角器中心点和角的顶点没重合.。
错误类型二:量角器0°刻度线与边没对齐.。
错误类型三:看错了刻度,应看里圈,却看外圈刻度了,或者应看外圈却看里圈刻度了.。
(6)讨论:怎样避免前面的错误,正确迅速地量出角的度数呢?
(0°在哪个圈上,就在哪个圈上找角的另一边所对的刻度)。
(7)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播放视频“角的大小比较”.。
(播放前先请同学用估算的方法判断,播放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角的分类。
1.自学教材第124页《角的分类》.(可按书中内容边学习边操作)。
2.小组讨论:
(1)角可以分哪几类?每类角的特征是什么?
(2)直角、平角、周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3)平角和直线一样吗?
3.利用活动角,按老师要求摆角.。
(直角、钝角、平角、锐角……)。
三、巩固练习.。
1.量一量一副三角板中各个角的度数.。
2.完成教材第126页第7题.。
说出每个钟面上的时间,量出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度.。
提问:不用度量你能知道每个时刻分针与时针的夹角吗?
3.利用活动角的量角器摆出下面各角.。
(1)直角(2)平角(3)120°(4)30°(5)77°。
四、质疑总结.。
1.这节课都学会了什么?
(角的度量和分类.量角时要对齐顶点和0刻度线,如何确定看哪一圈刻度)。
2.教师整理成顺口溜助记.。
量角器量角很简单,角可分为五大类.。
中心重合角的顶点,直、平、周角最特殊,
一条边对齐0刻度,锐角小于九十度,
角的度数看另一边.钝角介于直、平间.。
3.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127页第9题.。
把下面的角的度数分别填在适当的圈里.。
12°92°179°34°。
89°160°58°100°。
五、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比谁猜的准。
活动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