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高二随笔(优质20篇)
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对作品进行评述和总结的一种表达方式。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读的内容,同时也可以提升我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我想我应该写一篇读后感了吧。在写读后感之前,可以先做一些读书笔记,记录下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以下是一些读者自己撰写的读后感,他们在书中找到了一些独特的理解和触动,值得分享。
读后感的高二随笔篇一
《培根随笔》,我只是浅读了四篇,遂忙于应付作业,写此读书笔记,大家莫笑。说实话,我基本上都与那十七世纪的老头有代沟,所以读他的文章(说理性极强),我大多是总会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请诸君莫怪。
第四篇论复仇。培根先生说:“只有为国家公益而行的复仇才是正义的”。是吗?我讨厌那些愤青们,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只能比军人还气愤地扎呼着。国与国之间,定有法处置。何事法可荣,定为正确之举(虽然并非明治之举)。何事法不荣,定为否举(虽然有些在感情上、道理上是正确的)。相信吧,法律有时人说不公平,我倒觉得法律比任何东西都公平,因为掌握一个度就好了。其实爱国贼比卖国贼更可恶,他们在道义上占了一个至高点,替国家做决定,当时击伤李中堂的日本愤青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在战场上的复仇,就要逢敌亮剑,血溅七步,万夫皆有种,无视英雄豪,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这是节义,是值得尊敬的。下了战场,即使是战场上抓到的俘虏,我们也要交于军事法庭处置,佛曰:得饶人处且饶人。从中我们看出,报仇之举实在难登大雅之堂,亦非君子之所为。讨还血债,作为我们不能忘却一切,只是交于法律,即使是再大的债,如果国家没有法律,就没有国家。
第三篇论宗教信仰。培根过于提出宗教信仰的统一性了,其实统一会带来安定没错,但想想还凑合,未若各宗教的大溶合,就像周提出的求同存异的方针,信仰是人的自由,是自愿的事情,对于信仰方面,已所欲,宁勿施于人。正如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说的求同存异,这样才能团结在一起。宗教信仰是无特定的,是自由的,全面平等的发展着。
论家庭幸福。是讲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应保持一致。一致能使很多东西变幸福,能使你开辟新航道,能使你远行。但不一定在任何方面都要做到一致。想当年为保持皇权的一致,乾隆老爷子一生气,踢了大阿哥一脚,并把他骂了一顿,没过几天,他就哽屁了。所以,一致不一定必须要保持,也没必要保持,只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保持一下就可以了。家庭幸福的重要标准不是一致,而是和谐。家庭要和谐,请看“和”字怎样写,“禾”是稻苗,“口”就是吃。有耕种的,种出了粮食来吃不就和谐了(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标准答案,但是我觉得这个答案很有可能是正确答案)。
还有就是论死亡。很多人都惧怕死亡,很多问题也出自于死亡。死亡是一种结束,也是一种开始。每个人都面对结束,也要面对开始。结束的是人生,开始的是灵魂,是每个生的希望——精神。正如培根所说,不要惧怕死亡(这只是一种理论,要真到那时候,又有谁能不怕呢?)我对死亡的理解是,听起来简单,但又不能不惧怕。我不希望我到死时,即不自然也不释然,或是说不能走得放心一点儿,这会是一种很大的痛苦。
总上所述,乃是读后感,无他,只是心潮澎湃。
读后感的高二随笔篇二
睿智的人在许多事上都有与常人不同的见解。培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最近,我读了他所著的《培根随笔》一书,对于培根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悟。
培根的一生为哲学和文学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本《培根随笔》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首先,在观念和视角上它具有独到之处。对于死亡,培根告诉人们不要心生畏怯,凡是坚定执著且一心向善的有才有智之士都能避免死亡的痛苦。面对日趋严重的宗教冲突,他希望人们能以和平为本,对血腥的战乱说"不,。我相信,倘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人民读过这本《培根随笔》的话,就不会让巴以冲突日益恶化了。对于生活中的艰难挫折,他总是把它们当做上天给予人的磨砺白己的机会。他相信不懈的努力总能将厄运变成好运。面对许多人的迷信和盲从,他大胆提倡无神论,希望他们用理智和亲情战胜心中的专制统治等等。其次,在此书中,作者不仅提出了独到见解,还引用著名文学作品中的经典语句加以论证,这大大提高了文章观点的可靠性。除此之外,《培根随笔》语言优美,层次清晰,让人读后有一种回味无穷之感。
读完这书后,我忽然想起,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个人的理想与信念不同,当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梦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别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来评判他人。况且人是有两面的嘛!应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吸取精华之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为将来漫漫人生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不得不肯定,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是一本使人上进的好书!
读后感的高二随笔篇三
说到培根,谁都会想起他那句遐迩传扬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的确,当今社会,知识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在这个暑假,趁着闲暇时间,我有幸拜读了他的著作――《培根随笔全集》.那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犹如当头棒喝,击醒了不知多少梦中人。
培根,他是命运多舛的一个人,生在官宦之家的他,年幼时就受尽了功名利禄的熏陶,长大后也就顺理成章的走上了仕途之路,然而,在经历浮沉的宫廷政变后,他最终被罢去官职.在沧桑的岁月里,他的人生受尽了苦难的历练,也就越显得芬芳.读他的文章,就像在听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赐教,须耐心倾听,反复揣摩.《培根随笔全集》就是一个例子。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美德如同名贵的香料,焚烧碾碎时最显芬芳……而厄运则最能发现美德.”信手拈来的一句话,甚是耐读,索性将它摘下来.细细咀嚼一番后,竟被我品出几分味道来,我想不仅厄运能发现美德,它还能使自己更透彻的看待自身缺点。
今年八下期末考试的结果已尘埃落定,自己马失前蹄了.在听到消息的那一刻,如晴天霹雳,本还抱有一丝渴望,但在那一通电话之后,便都无处寻觅了.等自己反应过来,顷刻间泪水翻涌而出,像泄了堤的洪水,再也止不住.我哭了,自记事起自己是很少哭的,因为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太委屈了,可没人容我倾诉.那好几个日日夜夜只有我最清楚,“我努力了!”我敢说.而其也得到了收获,模拟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八上那次我也失利了,我多想打个咸鱼翻身仗呀!对这次的胜利,我已经“蓄谋“很久了,可事与愿违.在那几日,我极度消沉,堕落,不敢和同学通电话,上网也常隐身.闷闷不乐几日后,父亲终于发话了,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我懂,谁都懂.但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找“错因”,正如诸葛亮所说:欲思其成,必虑其败.不然再多的失败也不足为奇,同时也是徒劳的.经过这一次的惨训,我悟出了两个对自己而言的真理:。
一、在考试前必须调整心态,不能沉迷于昔日的成就。
二、在今后考试中必须注意的一点,汇成一句话是:“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意思是说能做到的人一定是“说到做到“的人,但说得到的人不一定做得到.我属于后者.考试前,我刻意的去复习了英语,做足了表面功夫,看似勤奋,却不然,我还未深入的去复习,那时有太多的“柱子“挡在我面前。
相通这些后,我便不足为奇会得此结果了.再说,经过这一番深思,尚且也对得住那“八二”二字(英语考试得了八十二分)。
读后感的高二随笔篇四
我是在老师的推荐下认识这本书的,那时语文老师让班上的同学每个周末回去摘抄《培根随笔》上的好词好句来进行赏析,我也因此认识了这本书。在书中,作者通过一篇篇的随笔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对世事的看法以及自己的理解与态度。其中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警句迭出。
在《论学业》中写到:“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数学使人慎密,自然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和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说理透彻,具体的把自己对于学习的事物的不同而导致不同的变化的想法直接的表达了出来,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我也不由自主的被吸引,不禁佩服作者的思想。
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更应该是通过学习来提升自我,要从学习中感到快乐,也要理解学习的作用,才能从学习的“苦海”中脱离出来,正如培根在书中所言“学问并不教人使用学问,对学问的使用,乃是一种在学问之外又高于学问的智慧,是一种通过观察而获得的智慧。”有些人全盘否定学问,有些人尽信学问,而有些人则在心中斟酌对比,这就出现了书中的“机灵的人蔑视学问,朴实的人羡慕学问,而聪明的人则使用学问。”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也应不断推敲,来实现对知识的使用。
除了学问,友谊也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在《论友谊》培根提到了友谊的三个果实,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作用,为自己分担烦恼,向自己提出忠告以及做自己的镜子,书中写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
从这里可以看出,朋友在生活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担任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当双方都是朋友时,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受其他的因素限制,因此人们才能向朋友吐露心声,并从朋友那里得到继续前进的力量。因此人们才能从朋友那里听到他们的忠告,才能改正自己。因此人们才能把朋友看做另一个自己,甚至还要超过自己。而一个人若是没有真正的朋友,就会同书中所说一样,会体验到一种纯粹而又可悲的孤独,“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就是神。”要珍惜身边的朋友,因为他们除了朋友以外,还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在读《培根随笔》的过程中,有些随笔并不能一次就读懂,读通,往往要经过多次的翻阅,而我也常常绞尽脑汁去跟随着作者的思想去思考,正如培根所认为的一样,有一些书是需要读者去不断咀嚼和消化的。在书的前言有提到关于培根的生平,他也不是一个是十全十美的人,而是一系列的沉浮中慢慢积累,凝聚他的心血,才有了《随笔集》这本世界性的书,这也是为什么培根在《论伪装与掩饰》中为这两者做了客观的批判:“最完美的人品素质需要谦虚坦荡诚实的名声,守口如瓶的习惯,适当的掩饰技巧,以及在迫不得已时才使用的伪装能力。”
读完了《培根随笔,正如文章开头所说的那样,我受益匪浅,脑袋里的精神世界再一次得到了充实,相信蕴藏在书中文字的积极向上的能量会帮助我们继续完善自己。
读后感的高二随笔篇五
在艾米的《三人行》刚刚上市,我就买来看了,因为,我知道,艾米的书一定很好看,这是我接触艾米的作品后的...如果觉得不错,就继续查看以下内容吧!
以下是由随笔网小编推荐的《》,欢迎大家阅读交流!
在艾米的《三人行》刚刚上市,我就买来看了,因为,我知道,艾米的书一定很好看,这是我接触艾米的作品后的第一感想。许多人在说起艾米时,都会提到那棵一度撼动了国人泪神经,红透了文坛的的山楂树,而静秋和老三也成为了史上最纯洁爱恋的化身。如果说这一段干净透明的爱恋是一个永远的爱情传奇,那么这部由新华先锋策划的《三人行》,则更像一部全家人每晚一起守在电视机前等待的电视剧,一部年度的情感大戏。
并非每一篇小说都可以像制作精良的电视剧一般引人入胜,《三人行》的成功在于,一个绝好的故事遇见了一个绝好的讲故事的人。艾米是个讲故事的高手,她的文字有一种质感和弹性,绝不拖泥带水,恰似一种精心雕琢出的漫不经心。如同一部好的照相机,恨不能分子级别的还原生活。有的作家潜意识里拒绝过于真实,总是忍不住加点彩在上面,艾米则彷佛从头到尾都在笑着说:这就是真实的生活,说中了你,你羞于看,也是真实。
说到故事本身,《三人行》故事发生的场景被搬到了美国一所大学,因此整个故事不但变得有了校园风采,更被染上了一抹油画般的异国风情。且故事本身以单纯而可爱的女孩安洁为第一人称叙述,更是每句话都死死的抓住了女读者的心。像每个女孩一样,安洁在恋爱方面幻想过,也经历过一切荒诞不经,她暗恋过自己优秀的姐夫,,她为了心里的虚荣,拼命想留住自己不爱的男生,无论出了什么事都要咨询自己专属的三个“狗头军师”。这使我不禁感叹原来女孩在成熟的路上,走出的印迹是如此惊人的相似。但是当她真正开始认真的恋爱时,便一切都不同了。,知道他离婚后仍是毫不后退,即使对他教的专业一无所知也敢破釜沉舟,为了能见到他而选修他的课程。天使般的安洁终于在一次意外后因祸得福,获得了近距离接触的机会,如愿以偿的得到了他的爱。可是,在感情中一次次的躲闪和后退中,我们已经可以预见到,故事开始变得有些沉重了,而其走向,我们无法猜测,也无法避免,艾米的故事,又一次让我们在文字中感受到了现实的力量:恐惧,也无法逃避;纯洁,却干不过真实。
当我们发现故事的两个重要人物双双不能生育后,相信这种绝望远不能与安洁的绝望相比,的绝望并非来自不能生育,而是对他所经历那一切不幸的心疼,这一点,即使艾米没有明示,只要真爱过的人就定能感知。每当看到此处,我都会想起一句话:有些人苦苦追求一辈子的东西,是一些人生来就有的。想起《三人行》中为了孩子而苦苦挣扎的一个个人物,再看看周围有多少人选择不去生育,就会明白安洁所说的话:命运是随机的。没有规律可言,没有道理可言。原来圆一个一家三口的梦,对一些表面上光彩照人的夫妻来说,有多难。
同艾米的其他故事一样,安洁的故事是真实的。不知是因为艾米的善良,还是安洁的纯洁真的撼动了命运,故事的结局仍是温暖的,一种刚刚冲破黑暗的温暖,如同夜晚过后的熹微晨光。
读一部《三人行》,读出青春小说的心跳和懵懂,侦探小说的故事行进速度,伦理小说的深刻,以及爱情小说的荡气回肠。
这就是艾米的三人行,一本好书,让我就像做了一场梦一般,如痴如醉。
还是在初中的时候,我读了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那时还体会不到那些深层次的东西,只是觉得“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善良的人最终会是赢家,而坏人终将被惩罚,而这部小说讲述的故事,在复仇之外,还启发人们要学会感恩,于是,它的另一个名字叫做《基督山恩仇记》。小说的主人公十九岁的爱德蒙·唐泰斯,是个活力四射的年轻水手。他有慈爱的父亲、甜蜜的爱人,有光辉的前程、幸福的生活。善良乐观的天性,使得他对周遭的每个人都以礼相待,并且真挚热情。他清澈明亮的目光里,写满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期待与神往。可就在他的结婚典礼上,他遭人陷害而被投入大牢。一时间失去了一切,伴随他的只有伊夫堡阴森地牢里的黑暗及精神和肉体对他的双重折磨。可与此同时,有人正把快乐建筑在他的痛苦之上。他们害死了唐泰斯的父亲,夺走了他的爱人。在他最无助绝望想要自杀的时候,一个巧合使法里亚神甫走入了他的生活,给他绝望的世界带来了一束光。
神甫把自己一生的知识传授给他,让他具有有渊博的知识、高雅的仪态,告诉他基督山岛宝藏无数的财富,并帮他成功越狱。此时,唐泰斯入狱已有十四年。十四年里,物是人非,唐泰斯也由一个懵懂青涩的青年变成一个家资巨万的伯爵,从一个小水手变成了上层社会的伯爵。他开始报恩亦开始报仇。昔日的船主莫雷尔有恩于他,伯爵首先把这位濒临破产的好人从绝望的路上救了回来。此后又始终照顾他的儿女,直至最后把基督山岛的宝窟送给他们。对唐格拉尔、费尔南和维尔福三个分别代表法国七月波旁王朝金融界、政界和司法界显要人物的仇人,基督山伯爵个个击破。最后,这三个人破产的破产、自杀的自杀、发疯的发疯,都得到了应有的报应。
从唐泰斯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光辉的形象,人性在他身上显现,在与仇人面对面复仇时,他没有被仇恨冲昏了头脑,他的良知从未泯灭,他的人格亦未扭曲,他始终保留高贵善良的心。当他帮助莫雷尔一家摆脱困境的时候,当他从一个该诅咒的家族中救出他的一个女儿的时候,当他答应梅尔塞苔丝不杀仇人之子的时候,这个高贵的心灵映出了金子般的光辉。基督山性格里贯穿始终的节制,即面对财富、美色、仇恨的不贪婪,亦让我印象深刻。在达成一生最大的心愿后,他悄然地放弃了原有的财富,只身远走他乡。
爱也彻底,恨也彻底.报恩也彻底,复仇也彻底,大仲马把人性最真的一面还原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有机会去触摸自己的内心深处,让我们学会感恩,学会做人。
《朝花夕拾》,是一本我爸爸很喜欢看的散文书,小时候的我看过几次,觉得无趣,便没再去看了,直到后来我,因为有一次特别无聊,便再次找到这本《朝花夕拾》看起来。
《朝花夕拾》,从目录,细细品读下去。鲁迅的文笔绵密细腻、真挚感人,犹如小桥流水,沁人心脾。它真实地纪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风俗画面。
鲁迅与闰土的童年,可以说是人间比地狱。因为是当时社会的黑暗,政治的腐朽,使得平民老百姓的孩子从小就要受苦受难。而鲁迅正家境不错,所以过上了相对比较幸福的生活,但却不及闰土的生活有乡土乐趣。而今,我们生活的21世纪。再与鲁迅的生活相比,可谓是天上人间啊!生活条件好了,不用在下雪天受冻,有暖气;不用在大热天流汗,有空调。可以吃到很多鲁迅哪个时候有的人一辈子也无法吃到的东西。但想一想,比起《朝花夕拾》里百草园的生活,我们的生活真是毫无乐趣可言啊!没有端详过麻雀,不知道什么是叫天子,何首乌似乎听说过......被吓唬到的神话故事总算是听到过几个,但是却再也想不起来。至于雪天中的“拍人印”。更是连想都不敢想。即使有纷飞的大雪,也是不敢“妄想”的。我们南方现在是难得看到飘雪的。记得小时候,上海的某一年冬天,下过一场大雪,一场有积雪的大雪。能想象得到当时出家门的时候,一定是手上戴着手套,头上顶着帽子,裹得严严实实的。那年,抵抗不了上海的寒冷,生病了,要去医院。却似乎没有沾到半点雪。印象里是出租车窗外绿化带上的一层雪。还有初次见到的雪花,只是不能碰,刚快碰到就被一旁的大人拦下来。这是“不乖”的表现。回想起来,如果现在的我,仍能想起当年的冰凉,哪怕是透过手套得来的湿嗒嗒的冰凉,或许也能像鲁迅先生一样,成为落笔的资本。只是现在,倒宁愿忘记那场雪了呢,因为没有乐趣,只有被约束的难受!
与我们的生活相比,《朝花夕拾》里的私塾里的生活,又或许要难过上许多倍。能在百草园烂漫多年,也许是好事,但是突然有一天,一天的大多时只能呆在书院里读书,会觉得多少的失落呢?其实,相对于以前的孩子,我们已经是站在金字塔的较上方了,无论是生活质量,还是思想品质。有朦胧的思想,看着实事的动荡,体味着生活给予我们的甘甜,我们的生命里也有无数的活力。又相对于那个封建的年代,现在生活是多么的宽松。可是,也不得不说,以孩子们当事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的教育,仍然让人快乐不起来。我正接受,所谓更加“全面”的教育但没有一点兴趣,很累,很累。我不再能够体会,究竟什么才是我们的快乐。
没想到一本普通的《朝花夕拾》,却能够在这么多生活中的小回忆引起我的反思,或许这就是平常生活中折射出的大道理吧。
一口气看完了《花季·雨季》这本书,尽管有些片段忽略了但是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深刻感悟小说中,我最喜欢刘夏,陈明,萧遥,这三个人物。
刘夏,一个一头漂亮长发拉着小提琴的女生,敢爱敢恨,敢说敢做,豁达开朗,洒脱。因为父亲是音乐指挥家的缘故,刘夏天生具有音乐细胞,小提琴在她手中就不是凡间之物。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拉的一手好提琴的女孩子必是十分优雅,矜持,柔美的。但是刘夏不同,这就是她吸引我的地方。她能开玩笑,却也为一只毛毛虫吓的泣不成声。
后来,刘夏放弃了音乐梦从而走上演员的道路,离开深圳九中去到上海是我意想不到的,这也许是一个遗憾,但对刘夏是一个新的开始。
陈明,家中十分富裕,他十分看不起自己在商界中融会贯通却不知道“清华”的父亲,被自己孤立,把自己和别人分成等级,只是高一却把高三知识掌握的通透,什么事情在他手中都变得简单。他十分重视自己的时间,甚至和老师也不愿多谈,他说“时间就是生命,所以我不会闲谈。”他的优秀无法用言辞去形容,连出类拔萃这样的词形容他显然都不够分量。也正因为他的优秀,整个世界好像只有他一人,他把自己封锁,无论何时都埋头做自己的学业。所以我一开始不喜欢这个人物,孤僻,冷漠,让我改观的是他为自己讨厌的“照顾生”余发辩解,甚至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为他“顶罪”。在后来的学校“交谊舞会”上,一向孤僻陈明穿着一身很合的潮流装参加了,这简直“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同学们开始一对一对地跳起来。林晓旭站在队伍的前头。一副腼腆娇柔的样子。陈明站在队伍的后头。一副不知所措的样子。终于陈明穿过人群,走到队伍前面:“林晓旭,我请你跳舞好吗?”陈明的突然问话,把林晓旭给吓了一跳,她没想到陈明会请她跳舞。“我。我不是很会跳。晓旭说。“我也不会跳。在优雅温柔的乐曲中,陈明不禁注意他的舞伴:白皙的皮肤。细长的眼睛,小巧的嘴巴,有种古典美。不过,陈明已经不再激动。他知道自己一言:一行的分量。陈明同样需要友谊和理解。
萧遥,高一4的班长,因为别具一格的潇洒和才华透露出来的那份魄力和帅气令我折服。一开始,我并不看好这人物,在小说的“知识竞赛”这一镜头中,我真正感受他人如其名散发出来的那份潇洒和魄力。他和别的学校的一个对手打成平手,最后一关中,对手选b组题答错后被倒扣20分,4号选手的失败,引起全场哗然。同时观众的眼睛就像聚光灯似的集中到6号身上。轮到萧遥了。萧遥一站起来,今场寂静下来,大家注视着这位“冠军”。因为前面5位选手的分数已经全部排列出来,这一选择至关重要。选c组题最有保障,无论答对答错,都是“冠军”;选b组题答对固然好,加20,就是190分,遥遥领先,答错,扣20分,还是可以与4号打成平手。但是萧遥最后选择了a组题,哗,全场轰动,这样一来,他夺冠的几率也会随之减小。当主持人不解的问他的时候,他说:“选c组或b组,大部分人会离开大厅的。”顿时掌声四起,而且时间长达数分钟。萧遥懂得掌声的含义,他知道这会儿全场的人都在注视自己,更感受到4号的掌声和火辣辣的目光。这次萧遥不屑了。他很有绅士风度地向大家点点头。这就是他的魄力所在。
我很喜欢这本书,我觉得慢慢品味真的很有味道。不仅仅是情节和吸引人,作者的措辞言语等都很有风格,很吸引人。建议大家也去看看。
最近喜欢上了一本书,叫《一百条裙子》,故事讲了在孩子小学时代的故事,是因为漠视而细腻的展示了三个女孩内心变化的故事,让人读了很受感动,给孩子在今后的为人处事中有个很好的警告。旺达,一个没有妈妈,和哥哥爸爸住在波金斯山上的女孩,据说波金斯山上不适合居住,虽然夏天可以上去采几朵野花,可是在路过老斯文森的房子时需要捂鼻快跑,因为那里有生锈的罐头罐子,破鞋等垃圾。旺达每天从这山上来到十三班上课,沾了一脚的泥,所以她的座位在十三班最靠里一排倒数第二个位置,这里本是学习成绩最差,举止粗鲁的男生坐的,可她并不粗鲁,也不爱叫爱闹。因为她两脚的泥巴就让这穿脏鞋子的孩子坐角落里吧,或许梅森老师是这么想的。
一个晴朗的一天,一个因为好天气让人忘记烦恼愉快的一天,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愉快的笑容,塞西莉今天穿了一条新裙子,鲜红色的,再有配套的帽子和短袜,美丽极了!女孩儿们都围过来,欣赏着,评论着,说着自己的漂亮的裙子!在这个好天气里,即使是旺达也显得很美丽,虽然她经常穿一件褪了色的,晒得变了形的,从没好好烫过的蓝裙子。她也围拢过来,可是却没有人注意到她的存在,她没有什么朋友,可是她想融入进这些女孩子中去,她在盘算着自己该说什么:我有一百条裙子!
她的这句话从此成为同学们捉弄的话题连同她的名字旺达·佩特罗斯基,佩琪总是主导者,她会带领大家取笑旺达,一百条裙子?可是却不能穿着来上学?佩琪是最受大家欢迎的女孩,因为她漂亮,而且有许多好看的衣服,还留着一头褐色的鬈发。玛蒂埃是佩琪的好朋友,她也很穷,但她没住在波金斯山上。
可是几天没见旺达来上学了,玛蒂埃忽然想起对旺达的捉弄很内疚,她想告诉佩琪以后我们不要再取笑她了,可是玛蒂埃怕以后她会成为大家取笑的对象,因为佩琪的朋友很多,于是玛蒂埃退缩了。
时装画画展评比要揭晓了,佩琪的画很好,得奖的可能性很大,她自己也这么想。
大家惊呆了,就是那个坐在角落里,不被人看到想起的旺达,竟然画出这么美的画!
大家期待她来领奖,一同分享她的快乐,可是她爸爸寄来一封信:以后旺达不会再到你们学校上学了,她的哥哥也不再去了,我们搬到大城市去了,不会再有人问,怎么会有这么好笑的名字?在大城市里,有趣的名字多的是。
玛蒂埃很痛恨自己的懦弱,应该早告诉佩琪不要捉弄旺达,旺达是那么可爱聪明!
佩琪也是想,一直以为她迟钝的要命,没想到旺达会觉察到她们的捉弄,而且她的画画的那么好,自己还以为自己画的不错。
她们多么后悔自己以前做的傻事,她们多想旺达再回来,回到十三班,谁要是欺负她,佩琪,玛蒂埃一定不让!可是旺达走了,再也不回来了,去了大城市。但是,旺达来信了,她没有记恨她们,把最漂亮的“裙子”送给了佩琪,玛蒂埃。
好了,这就是随笔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感谢阅读!更多精选内容请关注随笔网!
读后感的高二随笔篇六
《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可以说,《培根随笔》中的随笔篇篇都是精品,篇篇都值得我们一便又一便地阅读、一便又一便地细细品味。
而其中,我最喜欢的,就要数《论美》和《论友谊》两篇。我觉得,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友谊,所以,我特别将这篇《论友谊》读了好几遍,其中,我特别喜欢那句:“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将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这句话将“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便是神灵”和“一座城市如同一片旷野”这两句谚语概括起来,而且十分之精湛,令人折服。然而他在《论友谊》中的另一句话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句话将友谊的真正含义描写了出来,而且使我们切身体会到,即使刚刚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这句话,也回不由自主地想对对方道歉,因为友谊对我们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然而培根又将友谊的真谛描写的那么自然,无论是谁,都不会否认这两点。
第二篇是《论美》,这一篇不得不说同样是一篇佳作中的佳作。美到底是什么,其实没人能真正说清。我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论未来如何,但见到一个人的第一面一定是看看他(她)的外表如何而不是立马探究他(她)的内在。培根的想法应该也是如此,但在他写的《论美》中却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
读后感的高二随笔篇七
最近,我看了一本很不错的书——《蒙田随笔集》。这本书,用平易通畅、不假雕饰、亲切动人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生活中的很多道理,也必将使我们的人生得到启发而受益匪浅。
在这众多的谈论中,我最想谈谈的是“论对孩子的教育”。还记得前几天同室友在讨论独生子女的问题,我说由于是独生子女,所以很多的孩子会因此而娇生惯养。室友反驳道,其实是父母的教育问题。真是一语中的呀!刚好这本书也说,“对孩子的教育是人类最难也是最重要的学问”。培养孩子就如同播种,种植前的'准备工作相对简单,可是一旦播下的种子有了生命,就有各种不同的培育方式,会遇上种种困难。对于孩子降临人间,便是对他们教育的开始,每一位家长就像在探索一个未知的世界,和自己的孩子在心灵上不断进行磨合。
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一些对孩子很好的教育方式,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在为孩子选择家庭教师方面,我们应该摈弃那种一味填鸭式的教授方式。一位高尚而有眼力的人,他会根据孩子的智力,对其进行引导、考验,教会他独立欣赏、识别和选择事物,有时领着他前进,有时则让他披荆斩棘,愿意停下自己步伐,倾听孩子的心声。
第二,学习的内容是使我们变得更完善更聪明。所以,当孩子接。
触到新思潮时,要让孩子清楚理解,以一种批判的视角来对待。唯有这样,他们才可以在别人的哲思上,升华出自己的哲思。一个人,最怕的就是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以致思想麻痹。
第三,父母应学会恰当地放开双手,让孩子去承担责任。贺拉斯认为教育孩子应该让他生活在野外、担惊受怕。不光要锤炼他们的心灵,还要锻炼他们的肌肉。心灵若无肌肉支撑,孤身承担双重任务,会不堪重负。中国也有古语:慈母多败儿。现在的孩子是幸福的,然而,又是不幸的。过多的关怀变成了溺爱,让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缺少了感恩,甚至犯下严重错误。所以,多给孩子机会去迎接生活中的风暴,将给孩子一个更加璀璨的人生。
第四,在培养交往能力方面,要教会孩子懂得沉默与谦逊。听到别人胡言乱语,不要怒形于色,因为听到不和自己趣味的东西就面有愠色,是不礼貌和讨人厌的行为。父母要教育孩子有礼貌,要让孩子在言谈中闪耀出良心和美德,能明辨是非,敢于承认错误。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出色的,成为社会的栋梁,造福社会。那么,请您用心读读蒙田先生这篇对孩子的教育吧。读懂了,汲取了,便会对你日后教子大有益处。
读后感的高二随笔篇八
在《培根随笔集》这本书语言简洁,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让人受益匪浅,最适合我这种不喜欢读长篇大论而又想得到多点东西的人看了。虽然只是:论说谈但是,我读起来却觉得有好多地方都不懂啊!可能因为写的都是人生的哲学。所以要很高的悟性吧!但是我还是觉得无论是什么时候都可以读这本书。因为《培根随笔集》深受各国读者欢迎,据说有不少人的性格曾受到这本书的熏陶。即使在多元化的社会生活中,自己没有钱,没有权,只要有文化,有能力,有健康,遭点厄运也无妨。因为厄运当中也蕴含着一份让人亢奋的幸福啊!培根的话语既使人们开阔了眼界,也能使人们顿悟。
我挑一篇来说吧!谈读书这篇讲的是读书有三个用处:一为怡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又说了有些书可以前尝辄止,有些可以囫囵吞枣,但是少量书则须细细品尝,慢慢消化。读史书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精细,伦理使人庄重,逻辑推理使人善辩,正如古人所说的学皆成性!不仅如此,连心智的各种障碍都可以解开。身体健康之百病皆有相宜的调养运动。
我觉得这本书就是要细细品尝,慢慢消化的茶。要读透了才能知道,其中的道理,要喝到最后了,才可以尝到甜头。虽然这只是一本随笔集!但是好比一本史书、诗、数学、物理、伦理、逻辑推理般让你明智、灵透、精细、精细、庄重、善辩。《培根随笔》这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语言简洁,短短的一小篇就可以让人受益匪浅。
《培根随笔》读来给人一种享受,简洁优美的辞藻让人忍不住读完全文,让每个读过的青少年受益匪浅。这本书工有58篇随笔,包括论逆境、论善良、论自私很多都联系到了我们的生活,与我们息息相关。所以它深受各国读者欢迎,据说还有不少人曾受到这本书的熏陶。
对于这本书我也有许多的感触,毕竟这是我第一次认真读完一本书。
其中,最让我感慨的还是论死亡这篇随笔。因为,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人如果没了生命,那还谈何友谊,谈什么幸运、财富呢?因此,只有活着,才能实现你的愿望。然而,人活着并不是虚度年华,而应该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一分、一秒都不可以错过。人生在世就会得使你的生命有意义,所以要为自己的目标、追求不懈努力,你要相信:胜利的曙光时刻在等待着你的凯旋。然而我还有另一种感悟他也是我慢慢品出来的。
采菊冬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悟出了人生的真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享受人生,并且帮助别人享受人生,这是茅于轼在晚年思考出的人生意义;从今天开始,做一个幸福的人,郑海啸明白了人生是有意思的古今中外,很多人都感悟了人生,明白了人生,懂得了人生的真谛,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读后感的高二随笔篇九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随笔应该很熟悉吧?随笔通常作者通过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的一种文体。为了帮助大家更多的了解随笔,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培根随笔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培根随笔》为英国17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话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绽放出真正的光辉。
读后感的高二随笔篇十
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绽放出真正的光辉。
2.
《绿山墙的安妮》读后随笔
“呜呜……”汽笛长鸣,火车在铁轨上飞快地驶过,留下一位大约十来岁的女孩。红头发,尖下巴,大眼睛,大嘴巴,苍白瘦小,脸上长满雀斑,充满朝气与活力,她便是文中的主人公——安妮。
坐在马修的车上,安妮任想象自由的飞翔:高大的苹果树栽在道路两旁,盛开着雪白而芬芳的花朵,这是“白色的欢乐之路”;蜿蜒曲折的池塘有着忽隐忽现、不可名状的色泽变化,这是“闪光的小湖”。“情人的.小径”“悠闲的旷野”“柳池”这些浪漫的词语也就只有如安妮这般天真可爱的少女才能想出来吧!
她的可爱,她的乐观,她无暇的想象,都让我深深的着迷。每一次她的激动、欣喜和孩子气都让我与她贴的更近。她那奇特瑰丽的幻想和想象,她在困境中坚守的神奇的精神境界,她那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都无法不让人喜欢上她,迫切地想去认识她,她便是安妮?雪莉!
“我能听到小溪的洪亮笑声一路传到这里。你留神过小溪有多么快活吗?他们总是在欢笑。即使在严冬,我都能听到它们在冰层下面的笑声。”
泪水伴着欢笑,安妮慢慢的长大,红色的头发渐渐变成茶褐色,幼稚的女孩已经成为了少女,我透过字里行间,注视着这位迷人的姑娘,生活的磨难并没有打-倒她,反而使她收获了快乐与幸福。
合上书,我仿佛看见安妮在情人的小径独自起舞,扬起了高傲的脖颈,目光中闪烁着对生活的希望,哦!安妮·雪莉!
读后感的高二随笔篇十一
《傅雷家书》这绝不是普通的家书,它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不论在做人方面还是其他各方面。
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时时给他指导,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
读后感的高二随笔篇十二
读了逍遥游以后,我感触颇大,我想到了人生!
跟彭祖一比我们的生命就像麻雀与大雁飞翔长度一样差距巨大。我们岂不是很亏?人比人气死人啊!会不会老人们都是没事拿自己和彭祖比把自己气死的?我们要有一个乐观的心态,是麻雀能天天吃到新鲜的小虫,而不用让大鱼在自己肚子里带三个月都烂掉了岂不是一种幸福。
所谓平凡是真,高处不胜寒也是这个道理吧!再看到后来写道宋荣子不拘于俗我才知道这篇文章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不要以为当了村长就是干部了,上边还有县长,市长,省长,主席呢,在往外没准真有个什么超级赛亚人什么的也说不准,所以不要得意洋洋,而是虚心学习,认真工作,贯彻落实党的政策,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为人民做好事,做实事!
逍遥游读后感随笔【第二篇】:庄子《逍遥游》读后感。
很多人喜欢老庄思想,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却觉得难以实现。几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统治这也一直提倡的是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相比之下,老庄思想似乎更含消极成分。特别是现代社会,人们物欲横流,精神空虚,汲汲于功名,戚戚与利益。很少有人能够抵挡住这种诱惑。在这种情况下,适时读一读庄子的《逍遥游》会深受感触。
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神人之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同时通过宋荣子对“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这类以自己才智汲汲于名利的人的嘲笑,表明自己观点——“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变乎荣辱之境”。
很多人不能理解,积极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有何不可,这是因为我们一直接受的儒家思想中倡导入世精神。《论语·子张》中,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自我修身完成,便能入仕,以自己的才智造福一方。相反,会被看成是荒废一生,碌碌无为。但这些在庄子眼里则是汲汲于名利,求一己之浮名。而“无为”才是一种大智慧。
我觉得庄子和惠子间的辩论更能阐释这个道理。惠子先举例说,种一树,得五石之重的瓠,“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吾为其无用而捂之”。有如此大的瓠,却因其无用,将最终将它击碎。惠子以此来讥讽庄子的逍遥神人之说。庄子用使手不皲的药的例子来讽刺惠子不能善用其无用,嘲笑惠子一窍不通。
惠子不服,又将庄子比成橒树,大而无用。庄子反击道:“子独不见狸狌平,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以此来比喻小知之人,卑身谄媚以求功利,俟其机会如狸狌伏身以候敖。“今之者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此庄子自喻,虽然树大而无用,但你世人也不必用它,把它放任在无用之地,它也可以怡然自得,有何不可?圣人无求于世,所以不为世所伤。
也许你还会觉得庄子思想难以实践。但是,就拿做官来说,不同的人初衷也不尽相同。一部分人为了追名逐利,一部分人却是真正心忧天下,一心为民,看待功名利禄为身外之物,只求心安,这样的人算不得是祈求浮名。也就和庄子之说不相矛盾了。
我一直思考,在现在这样的社会,还能否实现“无己、无功、无名”。如果有会以什么样的姿态生存?我一直在想象他们过这一种自由自在、不问世事的生活,或生活在深山之中,或漫游于四海之内。某一日我恍然顿悟,这样的人就生活在我的身边。他们不必是游士,只要保持一颗“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之心,清楚地划定了自身与物外的区别,辨别荣辱与耻辱的界限,淡看功名利禄,心有所属,便不再沉浮。
逍遥游读后感随笔【第三篇】:读《庄子·逍遥游》。
其实很早就已经读过庄子的著作,但是最近闲下来的时候重新温习庄子,发现感慨更甚,收获更多。
其一:顺其自然——走过去了,其实都不过如此。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要知道全部,就必须到达一定高度,要清楚结果,就必须走过一段过程。回避不是逃离,沉默也不是懦弱,向前或者向后,其实都是一种经历,走过去了,其实都不过如此。就算将来知道现在的选择不是最好的,可是至少看到了全部,经历了过程。
其二:自然而然——认知、把握、而后将来。
一杯水就是一种人生,“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在恰当的时候只能做恰当的事情,很多时候,接受不只是无奈,也是睿智。人的命运就是选择在妥协中不断突破的艺术,所以暂时的放弃也是一种成就。没有一成不变的道路,所以才有精彩非凡的人生。坚持不一定是原则,放弃也不意味着沦陷。
于是短暂的妥协并不意味着完全的放弃。认清现状,才能够获得机遇。但是只有抓住属于自己的风,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化风为羽,才有万里鹏程。
我们需要认知现实的能力,需要把握机遇的能力,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暂时不具备这种能力。但是无能所以无谓,无知所以无畏,无谓所以得到安逸的快乐,无畏所以能面对巨大的困苦,不同的境遇是不同的感受,只有合适的才是舒适的。无能算不上懦弱,无知也算不上罪过,但是无能无知而不自知自制却会造成巨大的灾难。
境界早就决定了成就,前提也早就影响了结果,漫长的积淀才可能成就远大的将来。“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如果需要,那么辛苦一点,这不是迁就,而是必须全方位的接受;要是真做不到,可以选择现实一点,“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所以即使将来不那么幸福,现在也不那么辛苦。
其三:君子自立——人生其实就是活着还有活下去。
人生其实就是活着还有活下去。活着就意味着与他人交集,谁也无法回避,而这正是生活。所以人生其实就是成就自己,生活能够改变命运,而生命本源的意义同样也很简单——就是满足生存的目的,活着就是真理,活下去和让更多的人活下去就是通往幸福的捷径。
因为生活,所以有了纷扰的世界,但是人是有别于万物的智慧动物,被上苍生而赋予思考与选择的权利,许多人放弃了,所以沦为禽兽,但是更多的人在坚持,成就了一个越来越繁荣的人类社会,而这其中,极少的一部分人幸运的正确使用了这种权利,于是被人们慕而闻名。
生活中影响人生态度的有两个常见而重要的因素:利还有名,就是名利。
因为生存,生活中有一样东西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钱,因为钱的需要所以构成了利益的追求;而生活中还有一样东西是很多人羡慕的,那就因为人的羡慕而构成的名。但是名利只是满足生存的一种需要,所以人可以自私但不能仅仅自利,所以人可以追求正名但不能追求盛名。
名利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只是过程而非结果,人生就是活着还有活下去,如果因为活着和活下去而不得不选择一些名利的需要,这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因为名利而造成活着和活下去的困扰,何其辛苦?难道就不是舍本而逐末?人生的态度不是名利,起码并非因为名利。“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是一种好的态度,至少是可以认可和得到满足的幸福态度。
然,这并非我的态度。
我只是单纯的希望让自己更好地活下去和让更多的人更好的活下去,这或许不是最好态度,但是至少不会是错误。而这——正是我选择的态度。
其四:自知自制——合适的才是舒适的。
最困难的不是了解别人而是了解自己,因为我们往往只能通过镜子看到自己,可能会是全面的,但肯定不是真实的。
同样困难的不是掌控别人而是掌控自己,因为我们的双手对我们的身体总是有所未及。
所以人生最珍贵的是能够自知和自制。所以“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不同的境界成就不同的人生,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才可能比多数人走得更远,但是过度也可能累成精神病的。所以眼光可以更远一点,但是步子一定要更实一点。“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合适的才是舒适的,无知而妄不仅造成他人的困惑,更可能造成自己的灾难。所以“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所以人生同志,不过是兴趣相投而相拥不扰。
其五:天生我才——存在就有道理。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存在就有道理,转一个角度,就是一个世界,换一种眼光,地狱也是天堂。
逍遥游读后感随笔【第四篇】:逍遥人生——读《庄子•逍遥游》有感。
当一个人看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活动臻于优游自在,自怡自得的境地,此谓之逍遥人生。
——题记。
读庄子的逍遥游,感悟最深的一句话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句话是说:道德高尚的“至人”能够达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外物的“神人”,不会为功名利禄所累赘,思想境界臻于完美的“圣人”,从不去苦苦追求名誉与地位。在逍遥游中,庄子对比许多不能“逍遥”的例子说明,要想达到逍遥的境界,必须做到“无己”、“无功”、“无名”。这是庄子一生的追求与写真,是他心灵苦旅的生命本色。
但在现代社会,这样的人恐怕是“踏破铁鞋无觅处”了。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充斥着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追逐。丑陋不堪的凤姐为了“名扬天下”,可以不顾一切代价把自己炒作得天上有人间无的,而看热闹的各种社会人,看到这里面的商机,也在拼命地不断炒作,追踪凤姐所谓的报道,这真是毫无价值的浪费资源。这就是想方设法的追求名利的现象。
现代人普遍存在着一种浮躁的风气,是社会如此还是人心惶惑呢?我们似乎向来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对自然,对别人,成了一种惯性。疯狂的破坏自然,在自然中无节制的掠取。庄子提倡的“至人无己”,实际上是把自己化为自然的一份子了。与整个自然相比起来,人是那样渺小,那样微不足道。作为自然的一份子,不应该破坏与无节制掠取,而更应该爱护它们,它们也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没有它们,我们的生命将不再完整。
所以人如果能看开一切,不计名利,就会生活得幸福了。得之,我幸,失之,我命,不去计较太多,就能过一回逍遥人生了。
逍遥游读后感随笔【第五篇】:读《庄子·逍遥游》有感。
对于《逍遥游》有着美好及痛苦的回忆,美好的高中时光夹杂着痛苦的背诵记忆。只是那是为了考试,读起来多了层敷衍,而如今再次读起它,静下心来,慢慢体会它的韵味与涵义,自是别有一番心得。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本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不仅表达了作者的根本思想,也能代表作者文章的主要风格。“逍遥”、“逍遥”,何为逍遥之说?“逍遥”,作为一个复音词,始见于《诗经·郑风·清人》篇“河上乎逍遥”与“河上乎翱翔”对举。自然逍遥游即不受任何束缚与约束,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活动着,生活着。
文章以以描写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开端,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将我们引入一个奇妙的世界,尽管知道世上并不存在这样的事物,却仍被想象力丰富的庄子所迷惑。接着庄子又借《齐谐》来证实自己的看法,一番深刻而形象的描写把作者心目中那种为一般人难于理解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想像了。然后一系列的比方,比喻论证小大之辩,表明这些人和物之间小大之辨十分明显,但都毫无例外地没能达到超脱一切的“逍遥游”的境界。而后假托古人的话再次形象地描绘了鲲鹏,与前文似有重复之意,确是着重强调,加深读者对“小大之辩”的理解,与开头呼应对照。最后在进行了上述那一番奇异无比的比喻和描述之后,逐次展开了对处于不同思想境界的几种人的描写和评论强调了一种绝对化的自由世界。
庄子推崇的是主观唯心主义,这是天地间根本不存在的。在庄子看来,大鹏鸟还算不上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逍遥游是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于无穷”,也就是要达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样的忘我、无为、无用、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自然到了我们这个时代都知道自由都是相对而言的,哪里有绝对的自由呢。任何的自由都是有条件的,人怎么可能脱离这个社会,没有依靠呢。可对于庄子这个理想主义者而言,这是他的精神寄托与生命支柱。
有着这样思想的人从古至今,不是少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甚至构想出一个桃花源,那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简简单单,“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有的只是悠然,只有自在。他追求的是一个理想化的境界,既然这个世上找不到,那我只有逃避这个世界,归隐桃园;只有借助手上的笔,自己描绘出这样的风景。在《桃花源记》的最后,陶渊明还列举了几个人去找寻的例子,似是逼着自己和其他人都相信有这样的地方,不若说隐含着自己深深的失望之情。
前几天与同学去平江路玩时,遇到了这样一个人。他留着清式的长辫,装着挂衫,在凿石头。别人与他交谈,他说刻得是听琴的牛。我们都知道对牛弹琴的涵义,他却硬是颠倒了它,加注了自己的思想,似乎有些“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谓。他是这样说的世界上为艺术献身的人很多,我愿意做那一个。他说,世界上百分之二十的富人,百分之八十的穷人,为什么我们不能从那百分之二十中到百分之八十里去呢。他说,现代的人都说艺术好,却为什么不让孩子去干这一行呢。很明显,他将生活理想化了,他一个在一群咖啡店中嗒嗒嗒的砸着石头,敲着自己的理想,却好像与这周围格格不入,他却依旧不以为然,固执自我。
或许在别人眼中他是一个傻子,是个异数,但在他自己的眼中有着一个五光十色的美好世界,由自己的意志所控制。就如庄子,陶渊明,明知不可能却依旧努力着,渴望着,用自己的行动创造着,实践着。
对于这样的理想主义者,唯心主义者,我们要做的或许并不是批判或是讽刺,应该给予的是理解与宽容。他们有着自己的一片天地,别人无法理解的空间,却是他们独有的魅力与完美。
读后感的高二随笔篇十三
培根在《谈诤谏》一文中写道:“多读书是有好处的,尤其是读那些在公众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人写的书。”
像这样的至理名言俯拾即时,而且大多不在开头,就在结尾。
培根的随笔没有西方很多散文随笔作家那样所具有散漫和随意,而呈现出诗一般的凝练圆满,小说那样的布局谨严。如同他在《谈园林》、《谈建方》里描绘的园林和建筑一样,给他提供一幅井然有序,层次分明的图画。五十八篇随笔,篇篇结构严密、行文紧凑。我们不妨以他最长的一篇随笔《谈国家的真正强大》为例,看看它的篇章结构:一、政治家;1、很多是无能之辈。2、有的只能维持现奖。3、少数能使小邦变成大园。二、一个国家的真正强大;1、不存于城郭、武库等方面。2、不在于军队的人数。3、而在于人的才能和“气质”。三、怎样才能变得强大:1、避免苛捐杂税;2、鼓励平民和“自由仆役”;3、允许异族入籍归化,以斯巴达为戒,学习罗马人的做法;4、让外国人去从事室内技艺;5、全民崇尚武功;6、严密注视可以兴兵的正当理由;7、掌握制海权;8、奖励战士;四、通过战争,国君显得更加伟大,国家可以更加富强。无论从前面摘引的语句,还是从这篇文章的提纲看,我们初步会有这么一种印象:培根的随笔不是文人的闲适小品和游戏笔墨。
培根用客观冷静的笔调写这些短小精悍的说教文章。他不追求抒情效果,不卖弄幽默风趣,不谈自己。所以读培根的随笔你听不到作者灵魂的絮语,也不像一位朋友在娓娓谈心,倒像是在听一位高人赐教,一位法官判案。
读后感的高二随笔篇十四
读完《培根随笔》它教给了我很多哲学、伦理、处世之道的知识,它告诉我们做事要善于当机立断,迅速行动。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常常抱怨机会太少,觉得自己空有一身本事却无用武之地,其实机会就在身边,只是你没有抓住。时机不等人,从来只有人抓时机。把握时机要又快又准,要抢在别人前面把握住时机,否则,只能跟着他人后面吃别人嚼过的剩菜了;要看准时机再出手,不要随大势所趋,人云亦云,也不要盲目地乱出手,这样往往是南辕北辙,使自己犯下错误。
放眼古今中外,就有许多成功人士他们的成功正是因为把握住了时机。
世界酒店大王希尔顿,早年追随掘金热潮到丹麦掘金,他没有别人幸运,没有掘出一块金子,可他却得到了上天的另一种眷顾。当他失望地准备回家时,他发现了一个比黄金还要珍贵的商机,也迅速地把握住了它。当别人都忙于掘金之时他却忙于建旅店,他顿时成为了有钱人,也为他日后在酒店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中国首富李嘉诚想必人人都知道吧。他的成功在于对时机的把握。改革开放初期,社会还相对落后,土地也没有现在这样的“寸土必争”。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李嘉诚把握住了商机,在自己并不富裕的情况下借巨款购买了大量的地皮。这样的举动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智慧啊。也正是这次常人想都不敢想的投资使他发家起业,成为了亚洲地产大亨。扣动扳机需要智慧,扣动扳机是胜负的关键。让我们为扣动扳机者而喝彩,也扣动自己人生的扳机。
读后感的高二随笔篇十五
论及叔本华之前,想到了被人为推得很高的鲁迅。官方形容这个斗士的论述是:两面作战。指向不同,但这个词组恰好也能概括在我的眼中对鲁迅的定义:他能可贵地本着知识分子的良心对自己所在的精英阶层提出过一些指正,但是,这星星点点的闪光很快就被埋没在他代表精英阶层挟太山超北海般对草根进行的所谓国民性批判中。
鲁迅,不能免俗地,和他所在的阶层的大多数人一样,将中国近代贫弱的屎盆子一股脑扣在草根身上——国家的落后在于阿q想得到一张宁式床。这群精英们在总结祸是草根闯的之后,自己栖身上层的合法性似乎就是不言自明了。
鲁迅是从一个没落的旧上层阶级废墟走出、渴望重拾认可、穿着新学知识精英外套的落魄户,是本没能够“货与帝王家”的边缘知识人。然而,时局变化,危、机并存。谁能痛心疾首地指出社会弊病,谁就能迅速转正、中心化。暴发户的气息是我对鲁迅的刻板成见。
四百字赘言之后,叔本华以一个与鲁迅对立的文化贵族的身份闪亮登场!的确,有人指责叔本华不言社会、寻求僧侣式的说教,而没能给出一个活脱脱的、所谓积极的救世良方——那么,鲁迅给出了吗?鲁迅的劣根性说教至多是另一种消极的鞭策。
叔本华的贵族气质简明两字:坦诚。
这段才华与不寂寞的妙语同时指明,美酒佳肴、声色犬马的狂欢或许能获得一时的感官欢愉,但是在这些娱乐程式化之后,人们难免会觉得贴得很近的个体间难以派遣的生疏。相聚狂欢的每个人都感到一丝寡淡、一丝无趣。
于是,叔本华将思想放在人自我实现的重要位置,将知识与理性的哲思视为实现自我、不断超越的工具。人因为“心灵财富”而挤出有损于自己的“厌倦”。
更进一步,叔本华将天才定义为探寻知识的无畏者。他说:“他能投入全部的时间和所有的精力表达他对生命的看法。这类人将重心完全放在自己身上,他们只要有真正的自我,即使失去其他一切也无所谓。”主观上,人是自利的、追求效用的最大化的,在公共利益中消解个人价值是一种违反人性的病态心理。客观上,每一个个体又是有限的,“除了眼前现在的这一点点生命之外,我们其他一无所有”,宝贵的生命应当首先不让自己懊悔。因而,将人类这个沉重的概念压在某一个个人的身上是不公的,即使是一个人文学者。对于一个生命个体而言,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表象,对于个体而言,依照个体的期望实现超越才是最为重要的。知识的需求是为了超越的需要,知识和知识带来的充盈、自我的满足或许是叔本华所认为莫大的幸福。若是叔本华看到鲁迅之流看上去要为大众谋取福利却只是流于形式、只探讨到问题的皮相、将治愈社会病症的责任推给后人的伪善行为,定要贬斥其虚伪。鲁迅向铁屋子首先或者说是自称首先呼喊,告诉大众他们有病,但是却说自己一个人势单力薄没能力治愈大众——似乎暗示自己是一个与这群病夫们对立的、健康十足、带着殉道精神、不怕感染来到你们中间的先锋,将病例分析的头头是道后开不出一张药方——就算勉强说是有,也需要这一代人的自我消解后期待新生的、无菌的新一代人拥有璀璨的明天,最后好似武侠小说中将七十年功力尽数注入徒子徒孙体内的世外高人一般,相当“隆重”地将这一副重担交由给一群“希望之星”。
叔本华说:“冒险犯难、刻苦努力、奉献生命抬高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就连知识、艺术一切努力都为了获得尊敬?人类愚昧的极度扩张”。叔本华若是了解鲁迅,定当将其归类到自己不满的“为了争取荣耀而牺牲了宁静与和平、财富与健康”的一类人。当然,财富这东西鲁迅对胞弟等家人十分慷慨、对外人略施恩泽就偏要记下一件“小”事。
的进步才是目的,于是为了一个大而空的“革命”,如果想要摆脱劣根性,好,阿q成家的念头是万恶的、割好了米与麦不能自己享用,赶快撑着船送给那个宏伟远大的理想、然后回到土谷祠饿死。
诚然,叔本华不见得是悲苦民众多难的。但起码,他不会昧着自己的良心非要模糊自己的阶级属性,做出一副悲悯的超越阶级的博爱嘴脸,实则暗中巩固自己既得利益。提出问题绝非解决严峻事实,鲁迅不过提出问题、甚至毫不思考精英阶级提供的现实环境允不允许草根们为伟大空乏的理想效劳、甚至淡化是谁奴化、愚化大众。然而,因为他提出了中国有问题,所以非理性的盲从者欢呼找到了病根,却在群体的庆祝中忘却了应该去解决这个毛病。即使有,鲁迅的孝子贤孙也马上会发觉这个问题太尖刻、力所不能及,于是马上缩回狂欢的人群中继续嘟噜:伟大的鲁迅!问题被我们发现了!好像发现了就能迎刃而解。人的本性就是趋利避害的,因为趋利避害,所以鲁迅们获得了先觉者的名声后就见好就收或者发动着各种文体与写作技巧、变换着农村乡镇都市海外多个视角旧事重提。因为趋利避害,所以鲁迅们静默了,他们明白既得利益、既得利益集团是他们无法撼动的东西,权衡投入与收益,他们选择了最多嘴皮子上抱怨一下不公秩序,选择了饱含感情怀想一下柔石那样失去的“战友”,然后继续过着远远优于一般劳动者的日子乐活。
鲁迅也承认尼采不是太阳所以疯了。但是他无意识地还是将自己定位于一个太阳。我说,叔本华是一束从阴郁的泥潭飙出的光。他虽维护自身阶级利益,但至少,他不说昧良心的话粉饰太平。他坦诚地表明外物都是浮云,他坦言自己寻求的不是一群人的幸福而是自己的超越,他坦言自己仅有能力也只想获得自己的乐——并且,他不会要别人的痛苦铺垫衬托自己的乐。漠视草根总比洗钱般推脱精英们的历史过错,盲目贬低着草根攫取生前身后名强。
且在这静默中体味自我的高贵。
叔本华的书看过几本了,最早看的是《人生的智慧》,主要是这个书名很不错,有一种启迪人生的感觉,所以就开始看了,并且很快就看完了。满页满页的文字但读起来不吃力,大多数容易懂,特别是一些例子很生动形象,不得不说渐渐的喜欢上叔本华的文字了。现在正在看《叔本华思想随笔》,并且《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也已经把序言看完。特别是在他的序言里面,他的内心的高傲,对世人的鄙视,对敌人的讽刺,对自己天才能力的自信,完全展现在眼前。暂且不说这些观点是否有失偏颇,对于一个人——更不用说是一个哲学家——来说这也很正常,唯独他的那种独到眼光和深邃的思维就已经让我非常喜欢他了。至少我给自己下的决心就是读完他的最伟大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1.对于性爱的解析叔本华是有自己的看法的。他主张禁欲,因为他认为谈情说爱只是种属意欲对个体意欲压抑之后的结果,种属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其组成部分也就是个体的利益来完成自己的目标,而这一过程是在本能的掩护之下进行的。个体似乎不需要思考仅仅是出于本能就进行了这一实际上是种属需要完成的工作,简单地说个体是完全被迷惑住了。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人们狂热的去追求爱情就像去追求自己最大的幸福一样,到头来却发现自己没有获得真正的幸福,相反,经过爱情之后的婚姻反而葬送了之前爱情的美好感觉,这也是种属意欲在达到目的之后置个体于不顾的结果,种属意欲也就是为了下一代的延续,只要两个人完成了下一代的延续其他的事情也就无关紧要了。
2.对于天才的定义,叔本华的应该是最严格的。天才头脑的产生,是由于智力与意欲,或者说认识的意识与欲望的意识发生了分离,认知完全摆脱了意欲的控制,自主的投入到认识活动中去的结果。叔本华在《论天才》一节也有相似表述,既可以理解为意欲指导人的认识或智力活动,这样的情况广泛存在于绝大多数人身上。如果可以摆脱意欲的控制,那么这种认知活动是没有任何意欲指导的,也就是完全的自由的、自主的,这就是天才的情况。天才之所以比普通人有更高一级的认识能力,在于其认知完全出自非欲望主导的需求,是最没有意欲控制的求知活动。在此种状态下的认知活动才能创造具有天才价值的成果。
3.关于意欲的理解和表述,叔本华是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的。对于人的本质在于意欲,其他的则只是意欲的表现,包括人的智力也不外乎意欲的手段而已。叔本华用了大量的篇幅讲述意欲和智力的从属关系,后者从属于前者,前者影响决定后者,后者永远只是出于附属地位的工具。这篇文字非常的长,但是中心思想就是意欲的主体地位与智力的从属地位的阐述。
叔本华区分外在客观事物和人感受这些事物的主观能力,认为相对于前者,后者是人感受世界的更加重要的决定力量。从而,对于同样的人生际遇,拥有不同精神能力和特质的人可能有非常不同的感受。这个观点可以用来解释对旅游的一种看法:到处去看各种名胜固然好,到底能从中感受到什么-这是真正重要的部分-靠的更多的还是人的自身(主观感受能力),而不是客观的景物。完全可能有这样的情况:一个精神浅薄的人草草看完了大千世界,却对世界的复杂性一无所知;一个精神丰富的人足不出户,却懂得人生的真理。
痛苦和无聊是幸福的两个死敌,它们有不同的起作用的范围。精神上的丰富是克制无聊的良药,一个拥有突出的智力和好奇心的人不太会感受到无聊;然而,精神丰富却往往以感受的敏锐为直接前提,这就使得对痛苦的敏感成为必然结果。反过来说,迟钝的感受能力固然使人较少感受痛苦,却也使得无聊成为必然的负面后果。
叔本华说,拥有某种自然天赋和继承一份年金,是对一个人的双重馈赠。前者使得一个人可以发展一种精神领域的能力,而后者作为物质基础使得这种发展成为可能。在叔本华的年代,普通人的生活充满了困苦,大部分人都难免于艰苦的劳作,这就严重的限制了一个人所可能具有的天赋的发挥。就这一点上来说,现代社会的物质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每个人提供了发挥他的先天的禀赋的基础,尽管这种物质基础绝不是完美完善的。大多数的现代人仍然忙碌不堪,也许并不认为自己有充足的物质基础使得自己的自然禀赋得以充分的发挥,但这也许是某种误解:叔本华所说的自然天赋和发挥这些天赋所需的物质条件,大约是大大低于哪怕只是一个普通现代人所认为需要的物质基础的。大多数人所缺的并非是物质基础,而是天赋本身和愿意发挥这种并不带来经济利益的天赋的意愿-前者在现代和以前并无多少不同,后者却可能是在现代更加恶化了的。
叔本华瞧不上民族自豪感,认为一个人为了他跟一群人的某种共性而自豪是不合适的,毕竟一个人最应该自豪的只能是他自己的独特个性。我觉得倒不一定要把个人的自豪和群体的自豪看作是互斥的,但叔本华的论证显然提供了一个如何看待所有基于群体而非个体的优越感的有趣的角度:一个人如果没有什么自己独特的东西值得骄傲,而只能寄希望于一个群体共同的东西(从而必然是简单和浅薄的),那确实是很悲哀的。
叔本华说命运是存在的,是不可改变的。“发生的一切事情都遵循严格的必然性而发生。这是一个先验的、因而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在此我把它称为可论证的定命主义。”他列举了催眠、预见幻觉和古代神谕和悲剧的例子,人们作出的阻止预言发生的努力最后都徒劳无功,大部分努力甚至反过来促成了预言的发生。所以那些看似偶然的事情其实是必然。
这种偶然性和必然性相结合,产生一种“深不可测的引导力量”:“某种秘密的和不可理解的力量引导着我们生命进程中的转折和变化;虽然很多时候,它的引导与我们生活的客观整体和主观目标和打算相违背,但是,这种引导与我们生活的客观整体和主管目标是互相一致的;因而也就是促进了我们的真正利益。”这种必然性是由于“每个人所具有的确定和独特的个性”导致的,而每个人的个性又是因为父母偶然的结合,因此“我们不得不把必然性和偶然性结合在一起”。
但是叔本华并不是绝对的宿命论者,他引用柏拉图的观点,认为不是神选择我们的命运,而是我们自己选择命运。他强调的仍然是“生存意欲”的作用,它主导自然界的一切运动。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个偶然环环相扣,印证最终的必然,人们用飞鸟和咖啡渣占卜的原因就在此。他又举了梦的例子,这里更可以看出弗洛伊德和他的关系,他把梦的原因解释为性欲,也就是生存意欲的表现之一。叔本华的“生存意欲”就相当于其他人所说的“神”——其他人只是把生存意欲抽离自身。
之后叔本华对康德的悖论进行阐述,试图使其协调统一。
最后他论及死亡的意义,这种看不见的力量操控着我们,直至死亡这一真正的结局——死后的再生、轮回及其所有的痛苦快乐都在死亡这一刻被决定,因此,“死亡时分才有了极为重要、严肃、庄重和可怕的特性。这也是最强烈意义上的决定性时刻——这是末日审判。”
这一篇论述的主题比较玄奥,我只能泛泛地说一说,完全理解很难做到。
读叔本华的著作,若读出内心深处始终闪烁着一盏不灭的长明灯,就开始有点意思了。
叔本华(1788~1860)本出生在今波兰格旦斯克,家里很富有,后来毫无争议地成为德国乃至世界顶级哲学家,更成为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深受尼采、卡夫卡、托尔斯泰及弗洛伊德等大家的敬佩与推崇。叔本华关于意欲主宰和引导客观世界的哲学思想,深刻地影响并将继续影响现世及来世人们对主观世界及客观世界的认知与探求。
同为大哲学家的尼采形容,读叔本华著作,一如抵达森林高地,空气清新,令人耳目一新、充满生机。大作家卡夫卡无不佩服地说,叔本华就是一个语言大师,仅就其语言,就该无条件地去读他的书。托尔斯泰干脆就称其为“不折不扣的天才”。弗洛伊德更是毫无掩饰地承认,他的精神分析学渊源于叔本华的哲学思想。
叔本华有个理论,一个人的性格来自父亲,智慧来自母亲。于是,我立刻联想到叔本华空灵精妙的思想和落笔生花的才能,一定得益于并承继了他母亲擅长写作的智力优长。并且,若按照德国当代生物学研究的成果推论,叔本华当属于他父母結晶的第一个孩子。
那个理论是这样表述的,第一个孩子(包括已形成的胚胎)是女孩,必然是父亲智力胜于母亲;反之,第一个孩子是男孩,母亲智力胜于父亲。我闭目默想,发现我周围团转的亲戚朋友,无一出其右者。
叔本华29岁时完成的哲学论文《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一举奠定了他的哲学思想体系以及在西方哲学界的崇高地位。这本《叔本华思想随笔》均属于叔本华后期著作,包括《附录和补遗》及《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
细仔读完《叔本华思想随笔》,突出的感受是:意欲和智力是构成现象世界的两个要素,二者的本质及其关系就凝构成叔本华哲学思想的核心,这一核心问题贯穿于全书的始终。
叔本华所届定的意欲包括自然世界的人、动植物和无机物,而人类则是意欲最高级别的现象。人类意欲即体现为性格、意愿、情欲及道德等方面,它是主导人的客观行为的根本源头,是与生俱来无法改变且永恒的。而智力(认识力)则是派生出来的为意欲生存、发展配备的工具,一如人体的肢体器官一般。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道德性格具有天然秉性,绝不是培养教育就可以造就完成的。
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或“人之初,性本恶”,不会因为人的成长而发生变化。所以,我们常常听老于世故的长辈向着一懵懂小孩说,“从小看大”。我们也经常看到或听说一个人,经过学习教育“变”得由恶向善了,或暴烈的个性“变”得温和亲切了。
其实,这只是经过认识力暂时抑制后的结果,这样的乔装打扮绝不能动摇其本性。中国谚语说,“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正由于此,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看到婚后不久的年轻夫妇咬牙切齿地互相抱怨:“原来你装得好像,你的甜言蜜语、温柔体贴都是假的!”究其实质,这真不是骂人,如果你读了叔本华的哲学,你一定会深藏不露地窃语:这就是本性,不怪谁。
知道了意欲作为表象世界的源发性和支配性作用,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诸如上海复旦医科学生林森浩在饮水机里下毒谋害室友黄洋致死心静如水,知名教授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大言不惭,贫穷出身的官员贪占扶贫款心安理得,司法官员知法犯法趾高气扬,夫唱妻随的丈夫在外金屋藏娇“包二奶”毫无羞愧,以及名校高材生婚后频频家暴理所当然等等现象,看似荒诞,实则入情入理。
人性的恶象与善缘,并非因教育、职位、工种的差异而显现不同的影响结果,这完全源于善恶与生俱来的天性,不可更改。
我们看到不少这样的实例,同样出身寒微的两个人,一个金榜题名官运亨通阳春白雪,却偷鸡摸狗无恶不作丧尽天良;一个蒙学初开忍饥受冻下里巴人,却含辛茹苦行善四乡竭尽所能。甚至本为同根生的兄弟姊妹,他们各自的天赋禀性也令人费解地迥然不同,着实叫人叹为观止。性相近,习相远也,实乃“意欲”之不一,个体表现特质理所当然地大异其趣。
雷锋之为雷锋,焦裕禄之为焦裕禄,一定不以时代的变化而改变。我经常与人聊天时谈到这个想法,若雷锋、焦裕禄再现,我们一样可以看到“螺丝钉精神”,一样可以看到“甘为百姓埋风沙”的精神。这绝不是唯心主义的虚无,而是形而上的哲学精神思想的指引。那么,宣传教育就全然无用吗?我的理解是,有一定的“用”,但作用比较有限,只能是因时因地的外在制约加上主体智力的强制调整,暂时有所收敛罢了。若时机成熟,意欲本性暴发,更将变本加厉尽情挥洒如岩浆喷发。
对此现象的形象描画可以是这样,飞流直下的瀑布因其自然物质的本性,在机械动能和物化作用的催化下奔流不息。若要使它瀑面增大或缩小,即可开掘拓宽瀑流水道或修筑收拢河流拦坝进行强制改道。但是,随着长年累月的漫漶消蚀,最终呈现出来的景象,依然是它本来就应该有的样子,即,恰如其分的宽和窄,所有各方都找到了内在应有的平衡。
《叔本华思想随笔》从自然科学到美学、伦理学、心理学等领域,涉猎极广,涵盖教育、心理、性爱、意欲、伦理道德等论述,其中,“论命运”引经据典,纵横捭阖,尤其引人思索,也轻而易举地与读者产生了同弦共鸣。该文分析说,“所有的事情不仅遵循着完全的必然性而发生,而且,这些事情的发生从一开始就以某种方式注定了”。
我体会,这可不是一般所称的宿命论那般简单。纵观人的一生,或以我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来说,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有条不紊。比如,我曾既干过金融又干过记者(金融性报刋),既做过人事劳资、办公室、宣传部等行政及意识形态事务,又做过信贷、金融稳定、金融研究、金融新闻等业务工作,回头看去,似乎毫无免强地协调和谐地贯穿而来,显示了不可质疑的必然性。佛教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民间有种说法,“不能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意思是人有思想意识,有经验分析总结,不能犯同样的“错误”。
事实上,作为个体意欲的人,恰恰是在翻来覆去地犯同样的“错误”,只是犯“错”的形式因认识力的动因不同而表现有异而已,实质还是“那个”-----作为自在之物的意欲,无法改变。
比如,一位多年至交告诉我,十多年前,他曾面对一位道貌岸然者的欲加之罪,怒从心生,拔地而起,毫无犹豫地将其猛推出门外而不顾-----而此人却是手握生杀大权,大可治人于死地者。
果然,他吃了大亏。如今,多年以后他又面对同样道貌岸然的又一伪善者,他仍然义无返顾地重演了拍案而起的一幕-----而后者同样具有生杀大权且将他杀得血溅五步,但他依旧一如继往、宁为玉碎而重蹈复辙。
如此惊人雷同的现象决不是剧本编写的情节,确实是真切的如出一“辙”。由此我陷入沉思,从精神哲学的层面分析,这便是典型个体意欲性格的本然特性,此时此境,装是装不出来的,像由心造,境由心生,一切都是必然的进程。就这样,眼看是悬涯深渊,我的朋友还是奋不顾身,飞身而下。当然,牺牲的是笨拙的肉体,永生的是倔犟的精魂-----意欲道德性格不可逆的永恒本性。俗话说“命该如此”,就如同要彭德怀元帅下跪求饶,要祢衡放弃“击鼓骂曹”一样不可能。
上述思想观念,是说事物演变的必然性,只是人不知鬼不觉。西方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是说,人类自觉奇妙之处,恰恰就是人类的未知领域。科学家分析说,人类对整个宇宙地球的可知度不超过5%,所以我们轻易不要否定我们仅有的一点认知并不掌握和知晓的东西,世界并不因人类的无知而否定万物生存发展的必然性。
我老是举这么一个例子与人分享:有两位路径完全相反的熟人某一天居然狭路相逢,彼此都惊叹不已。
其实,只是他们彼此“未可知”而已,若问问高高在上的地球同步卫星“天眼”,一切早已明了:两人日常行走的所有道路因意外事故全部堵死,彼此唯一的出路就在他们此刻相遇的脚下。于此,“天眼”早就尽收眼底,眼看着他们必然在此相遇,而他们却浑然不知,就这么简单。西方哲学和宗教里有精魂和上帝的概念表述,言明人的命运正是受它们的左右。“上帝说”几乎尽人皆知,这里暂且不表。
《叔本华思想随笔》也有关于精魂的论述,这是叔本华针对主观意欲永恒不殆始终牵引主宰客体世界的思想。
所谓“精魂说”指引命运,是说人的肉身驻着一个灵魂,在肉身之外还有一个精灵寄驻在千里之外的星空与灵魂及其附体(肉身)匹配,这就是人与星座对应的渊源。
尽管肉身之魂与深处星空的精灵遥不可及,但它们却时刻遥相呼应。用现代物理学的理论来解释,就像是量子纠缠现象,不管相距多远,任谁一方偶有细微之举,它们就能立刻产生心动感应,一方感冒另一方必然咳嗽打喷嚏,无需道出,心领神会。
比如,一双手套从重庆分别寄往加拿大最北边的城市耶洛纳夫和南非好望角各一只,无需说明,当它们收到手套时,若耶市收到左手套,立刻就会知道好望角收到的是右手套,反之亦然。
民间传说或文学作品中还有类似描述,说人死魂飞,一股轻柔飘渺的青烟从遗体上腾起,顷刻间灰飞烟灭,飞升的精灵将再次投身转世。其实,这在印度婆罗门教和佛教中,都能找到轮迴再生、凤凰涅槃的教义思想。从哲学、自然科学角度看,并非信口雌黄,空穴来风。
末了,必须说一句,这本《叔本华思想随笔》是我读过的少有翻译得如此精妙绝伦的西方哲学著作之一。译者韦启昌,并非职业翻译家,只是一位在澳大利亚行医的华人。
然而,其译作深刻而流暢,精深而旑旎,极富洞察力和感染力,既能明白晓畅地传情达意,又能诱使读者爱不释手引人共鸣,足见其中外文字功底深厚、文学哲学功力老到。
读后感的高二随笔篇十六
随笔简介,是谁机智的将一封十分重要的鸡毛信藏在老绵羊的尾巴底下?是海娃;是谁巧妙地躲开了敌人的哨兵去送信?是海...如果觉得写得不错,记得转发分享哦!
本文《》由随笔网小编推荐,供大家学习参考!
是谁机智的将一封十分重要的鸡毛信藏在老绵羊的尾巴底下?是海娃;是谁巧妙地躲开了敌人的哨兵去送信?是海娃;是谁机智地用身上的白布小褂糊弄敌方?是海娃。是谁引诱日本鬼子进入包围圈?是海娃。读完《鸡毛信》后,书中的回去爱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海娃正是靠着临危不惧和镇定自若的精神才得以脱险。在危险面前,我们应该像海娃那样临危不惧,镇定自若。
哦,《鸡毛信》你使我受益匪浅!
我在安徒生童话这本书中读到了“皇帝的新衣”这个经典的故事。让我学到了还多知识并懂得了一些道理。这个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一位喜欢打扮的皇帝,被两个骗子给骗了。他们说能做出世界最漂亮的衣物,但这衣物愚蠢的人却看不见。最后他们说做好了,却什么也没有。其他人也什么也没看见,又怕说成是愚蠢的人,所以都说是件漂亮的衣物。这天皇帝装着这件“衣物”去街上游行,一个小男孩看见后说;“这个皇帝怎么不装衣物”。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做人一定要做个诚实的人,只有那些不诚实并且不去动脑筋思考的人,才会像这个故事中的皇帝一样被人骗了还知道最后成了人们的笑话。我们应该像故事里的小男孩一样从小就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
《蜘蛛侠》读后感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喜欢上了《蜘蛛侠》,它是一套介绍蜘蛛侠神奇经历的连环画读本。每当我拿起一本,总想一口气把它读完,后来妈妈让我说说喜欢这套连环画的原因,我想是由于蜘蛛侠同坏人坏事作斗争,除暴安良,最终凭借自己的特殊技能打败对手,为民除害,宣扬了一种正义的力量。
蜘蛛侠的一身特殊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他从小开始日积月累,一天天练就而成的,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为了长大后能为社会做贡献,从现在开始每天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学习基本知识,将来才有可能练就蜘蛛侠式的特殊技能,才有可能为社会做大的贡献。
在船上他认识了老船长说的瘸腿海盗。一天晚上,吉姆想吃点苹果,谁知啤酒桶里只剩下几个苹果了,他就钻进去取苹果,这时瘸腿海盗坐在桶上说的所有的话他都听见了,他才知道船上有一半人是海盗。到了金银岛,吉姆经历了海盗们群体叛乱的恐怖事件。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只要勇敢,敢于探索最终才能成功,吉姆就是通过重重阻力最后成功返航的,还得到了许多宝藏,最后出了名。对了,在紧急的情况也不能发脾气哦!
《金银岛》这本海盗书令我流连忘返。
童话故事《小红帽》讲述的是一位叫“小红帽”的小姑娘,可爱而善良。有一天,母亲叫她给生病的外婆送食物,并嘱咐她不要离开大路,走得太远。小红帽在森林中遇见了大灰狼,善良的小红帽不知道大灰狼残忍,被它骗去玩。然后大灰狼到林中小屋把外婆吃掉了。大灰狼又装成外婆的样子,等小红帽来找外婆时,一口把她吃掉了。后来是一个猎人把小红帽和外婆从大灰狼肚子里救了出来。小红帽的经历真是惊险啊。她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些道理,要听家长的话,做事情不能贪玩,也不能粗心大意,不然就会被“坏人”利用,对我们不利。遇到困难,不要害怕,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才能脱离危险。
以上就是随笔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的全部内容,感谢您的阅读与支持!
读后感的高二随笔篇十七
孔子说过,“尊五美,屏四恶”。人们也常常以“真善美”来评论一个人人格上的美丑。那么,一位美者需要相貌俊秀吗?在培根眼里倒不必,它只需气度端庄,气态宜人。
在《培根随笔》的这篇《论美》中,语言简洁,内容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一个很广泛的问题,这篇文章着重论述了怎样对待外在和内在美。书中有这样一句话“美犹如盛夏的水果,但却是容易腐败而难保持的。”培根在用丰富的阅历和成熟的思想告诉众人,美丽的容貌是很多人都渴望得到的,但它并不是真正的美,真正的美应该是内心的美,品质,德行,思想的美。培根这句话更好地阐明了外表的美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退的,它是容易改变的。
正如培根说的,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因此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和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挥出光辉。而从古到今也有许多例子印证了培根这一哲理。
王昭君是众人皆知的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如花似玉,眉如轻烟,且投足如风摆细柳,举手似雏燕凌空。除了她有沉鱼落雁的美貌之外,她在出塞作番时入乡随俗,美丽善良的她给草原人了带来了和平与希望,带来了欢乐,从此汉匈罢却刀兵,共享和平。
所以说古代美女也不是只有花容玉颜,王昭君的美丽善良就是世人难见绝美者兼而至善啊。
在我们佛山,有一位曾经让无数人感动的“最美婆婆”,她叫陈贤妹。在20xx年的秋天在,一名叫小悦悦的两岁女孩相继被两车碾压,可是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因为她的这一善良的举动,她被热心的网友成为“最美婆婆”。
齐耳的短发有些蓬松,瘦小的脸庞刻着岁月的沧桑,58岁的年龄,一米四的个子,七十斤的体重,看起来弱不禁风,却行动灵便说话利索。这就是陈贤妹,从相貌来看就是一个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阿婆。但她在小悦悦事件中的平凡举动所折射出的高尚的品格让人感动。陈婆婆这一内在美在她和所有人心中都是永恒的,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平常朴素而又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培根文中有一句:“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他的这句话揭示了在当今社会上美的概论。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读后感的高二随笔篇十八
《培根随笔》为英国17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随笔读后感。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话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读后感《随笔读后感》。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美才会绽放出真正的光辉。
读后感的高二随笔篇十九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本书分为《谈学问》,《谈美》,《谈善》,《谈真理》,《谈健康》,《谈家庭》,《谈友谊》等多篇随笔。
在这么多篇随笔中,我虽然没有特别喜欢的,而且能打动我的东西已经很少了,但是我仍旧要谈一些让我眼前一亮的。
在《谈学问》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谈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朋友固然重要,但我们必须保持自己的品格,不同流合污。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想了解一个人,只需要和他的朋友闲侃几句便知,所以朋友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
在《谈美》中,培根说道:“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我对美的了解不是很透彻,且“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分为外在美和内在美,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当我们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我们应该用自己各方面的美去赢得别人的尊重。
处理时情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大胆。第二第三是什么?还是大胆。刚从《谈大胆》中看到时,我不禁觉得有些诧异,许多领导再决定重大事项前总要三思,这是一定的,不然他们只能当副手,向上级提出大胆的设想。可偏偏就是这些副手,在最初行动时总能创造奇迹,但以后就不行了,所以他们永远只能当副手。做人要胆大心细,可惜能做到的人并不多,我考试兴奋时不够仔细,细心时就失去了创造力,无法解出难题,这也许是我在学习道路上的最大困难。
意大利有句俗语:“猜疑解除忠实的责任。”我们不能对别人有过度的猜疑,但也不能全信,“防人之心不可无”,必须有自己的底线。有些人过度猜疑,结果适得其反,往往酿出精神上甚至肉体上的大病,不要偷鸡不成蚀把米。
我觉得这本书就是要细细品尝,慢慢消化的茶。要读透了才能知道其中的道理,要喝到最后了,才可以尝到甜头。虽然这只是一本随笔集,但是好比一本百科全书,容纳了许多有用的知识。
读后感的高二随笔篇二十
1。亲爱的同学们,请问:你快乐吗?你知道快乐是从哪里来的吗?一年级的同学告诉我:快乐是奋斗来的。
去年九月,一年级的学生刚进校园,他们懵懂无知,但是他们乐以养性,不断努力开发自己的潜能。他们非常努力,快乐就在一年级同学努力的行动中产生了。
今天,阳光明媚,春光无限美好。一年级的学生代表想对你们说说心里话。下面就请你们带着春天的好心情,听一听他们的发言吧。
2。我是106班的文明就餐标兵何同学。我小时候有点挑食,有些东西不吃,上了容闳小学,背了《弟子规》,“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我变了。就餐的时候我能做到细嚼慢咽,不剩饭,不剩菜,每天都是光盘行动!我文明用餐,我很快乐!
3。大家好,我是乐于助人标兵赵同学。放学的时候,我会主动帮助老师打扫教室卫生。早晨有的同学在操场做运动,我也会主动帮他把书包带回教室。我很高兴为班级服务。
4。大家好,我是文明礼仪标兵郑同学。我尊敬老师,见到老师就问好,见到客人就问好,和同学在一起很友好。我讲文明,懂礼仪,我很快乐!
5。大家好,我是勤学好问标兵梁同学。家人给我读绘本故事,我就专心看插图和文字。看到标识牌上不认识的字我会立刻请教爸爸妈妈。看电视的时候,我也听着发音对照着字幕去识字。学校有了自主识字,我就天天练习。我做梦都没想到我会成为识字大王。我勤学好问,我很快乐。
6。大家好!我是日常规范标兵吴同学。“铃声响,进课堂。书和本,放桌上。身坐直,脚并拢。等老师,来上课。”每次我按时做好课前准备。上课时,我也做到认真听讲、积极发言、书写美观,老师经常表扬我。我遵守日常规范,我很快乐!
7。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快乐从哪里来了吗?原来,快乐是从文明用餐开始的,快乐是从遵守日常规范开始的,快乐是在勤学好问中获得的,快乐是在乐于助人中获得的,快乐融于礼貌的言行中。
快乐,原来就是认真地去做一点一滴的小事,快乐,原来是要靠自己奋斗的。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你的爸爸妈妈奋斗而来的,还需要你继续奋斗下去!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在新的学期踏上新的征程。在这美好的春天,我祝你播下美好的种子,在奋斗中获得更大的快乐!
今天的国旗下讲话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