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斜率教案(热门14篇)
教案必须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教案的编写要注重多种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在这里,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编写教案的技巧和经验,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高二数学斜率教案篇一
1.函数单调性的定义:
(1)一般地,设函数的定义域为a,区间.
如果对于区间i内的任意两个值,当时,都有_______________,那么就说在区间i上是单调增函数,i称为的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对于区间i内的任意两个值,当时,都有_______________,那么就说在区间i上是单调减函数,i称为的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函数在区间i上是单调增函数或单调减函数,那么就说在区间i上具有___________性,单调增区间或单调减区间统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复合函数的单调性:
对于函数如果当在区间上和在区间上同时具有单调性,则复合函数在区间上具有__________,并且具有这样的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求函数单调区间或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检测】。
1.函数在r上是减函数,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
2.函数在上是_____函数(填增或减).
3.函数的单调区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函数在定义域r上是单调减函数,且,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已知函数在区间上是增函数,则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
6.函数的单调减区间是___________________.
【例1】填空题:
(1)若函数的单调增区间是,则的递增区间是_________.
(2)函数的单调减区间是________________.
(3)若上是增函数,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
(4)若是r上的减函数,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例2】求证:函数在区间上是减函数.
【例3】已知函数对任意的,都有,且当时,.
(1)求证:是r上的增函数;。
(2)若,解不等式.
1.函数单调减区间是_________________.
2.若函数在区间上具有单调性,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
3.已知函数是定义在上的'增函数,且,则实数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在内是减函数,,且,设,,则a,b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
5.若函数上都是减函数,则上是______.(填增函数或减函数)。
6.函数的递减区间是________________.
7.已知函数上单调递减,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8.已知函数满足对任意的,都有成立,则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9.确定函数的单调性.
10.已知函数是定义在上的减函数,且满足,,若,求的取值范围.
错题卡题号错题原因分析。
高二数学教案:数的单调性教案(答案)。
一、课前准备:
1.(1),单调增区间,,单调减区间,
(2)单调,单调区间。
2.单调性,同则增异则减。
3.(1)定义法(2)图象法(3)导函数法。
【自我检测】。
1.2.增3.和4.
5.6.
二、课堂活动:
【例1】。
(1)(2)(3)(4)。
【例2】证明:设。
【例3】(1)证明:
(2)解:
三、课后作业。
1.2.3.4.
5.减函数6.7.8.
9.解:定义域为,任取,且。
10.解:
高二数学斜率教案篇二
(1)了解周期现象在现实中广泛存在;(2)感受周期现象对实际工作的意义;(3)理解周期函数的概念;(4)能熟练地判断简单的实际问题的周期;(5)能利用周期函数定义进行简单运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单摆运动、时钟的圆周运动、潮汐、波浪、四季变化等,让学生感知周期现象;从数学的角度分析这种现象,就可以得到周期函数的定义;根据周期性的定义,再在实践中加以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对周期现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
高二数学斜率教案篇三
1.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意义;掌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刻画点的位置的方法。
2.掌握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步骤;体会坐标系的作用。
体会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能够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解决数学问题。
新授课
启发、诱导发现教学.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一、复习引入:
情境1:为了确保宇宙飞船在预定的轨道上运行,并在按计划完成科学考察任务后,安全、准确的返回地球,从火箭升空的时刻开始,需要随时测定飞船在空中的位置机器运动的轨迹。
情境2:运动会的开幕式上常常有大型团体操的表演,其中不断变化的背景图案是由看台上座位排列整齐的人群不断翻动手中的一本画布构成的。要出现正确的背景图案,需要缺点不同的画布所在的位置。
问题1:如何刻画一个几何图形的位置?
问题2:如何创建坐标系?
二、学生活动
学生回顾
刻画一个几何图形的位置,需要设定一个参照系
1、数轴 它使直线上任一点p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x确定
2、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上,当取定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交点为原点,并确定了度量单位和这两条直线的方向,就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它使平面上任一点p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对(x,y)确定。
3、空间直角坐标系
在空间中,选择两两垂直且交于一点的三条直线,当取定这三条直线的交点为原点,并确定了度量单位和这三条直线方向,就建立了空间直角坐标系。它使空间上任一点p都可以由惟一的实数对(x,y,z)确定。
三、讲解新课:
1、建立坐标系是为了确定点的位置,因此,在所建的坐标系中应满足:
任意一点都有确定的坐标与其对应;反之,依据一个点的坐标就能确定这个点的位置
2、确定点的位置就是求出这个点在设定的坐标系中的坐标
四、数学运用
例1 选择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边长为1的正六边形的顶点。
变式训练
变式训练
2在面积为1的中,,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求以m,n为焦点并过点p的椭圆方程
例3 已知q(a,b),分别按下列条件求出p 的坐标
(1)p是点q 关于点m(m,n)的对称点
(2)p是点q 关于直线l:x-y+4=0的对称点(q不在直线1上)
变式训练
用两种以上的方法证明:三角形的三条高线交于一点。
思考
通过平面变换可以把曲线变为中心在原点的单位圆,请求出该复合变换?
五、小 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意义。
2. 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六、课后作业:
高二数学斜率教案篇四
1.掌握二项式定理和性质以及推导过程。
2.利用二项式定理求二项展开式中的项的系数及相关问题。
3.使学生能把握数学问题中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掌握分析与综合,特殊和一般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二项展开式中项的系数的计算。
1、复习引入:
1.的展开式,项数,通项;
2.二项式系数的四个性质。
2、例题。
1.二项式定理及二项式系数性质的简单应用:
例1(1)除以9的余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
a.b.c.d.
(3)已知。
则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展开式中奇数项的系数和为512,则这个展开式的第8项是()。
a.b.c.d.
(5)若则等于()。
a.b.c.d.
小结1.(1)注意二项式定理的正逆运用;
(2)注意二项式系数的四个性质的运用。
2.二项展开式中项的系数计算:
例2(1)展开式中常数项等于_____________.
(2)在的展开式中x的系数为()。
a.160b.240c.360d.800。
(3)已知求:
小结2.(1)局部问题抓通项;
(2)整体系数赋值法。
三、课堂练习。
(1)展开式中,各系数之和是()。
a.0b.1c.d.。
(2)已知的.展开式中的系数为,常数的值是_________。
(3)的展开式中的系数为______________-(用数字作答)。
(4)若,则。
a.1b.0c.2d.。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高二数学斜率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列的有关概念和性质;
2、在对一个数列的探究过程中,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提高问题探究意识、知识应用意识和同伴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教学难点:
如何进行问题的探究。
启发探究式。
教学过程:
研究方向提示:
1、数列{an}是一个等比数列,可以从等比数列角度来进行研究;
2、研究所给数列的项之间的关系;
3、研究所给数列的子数列;
4、研究所给数列能构造的新数列;
5、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可以从函数性质角度来进行研究;
6、研究所给数列与其它知识的联系(组合数、复数、图形、实际意义等)。
针对学生的研究情况,对所提问题进行归类,选择部分类型问题共同进行研究、分析与解决。
课堂小结:
1、研究一个数列可以从哪些方面提出问题并进行研究?
2、你最喜欢哪位同学的研究?为什么?
高二数学斜率教案篇六
(1)推广角的概念、引入大于角和负角;(2)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3)理解任意角以及象限角的概念;(4)掌握所有与角终边相同的角(包括角)的表示方法;(5)树立运动变化观点,深刻理解推广后的角的概念;(6)揭示知识背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7)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分析、探求的学习态度,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转体,逆(顺)时针旋转”,角有大于角、零角和旋转方向不同所形成的角等,引入正角、负角和零角的概念;角的概念得到推广以后,将角放入平面直角坐标系,引入象限角、非象限角的概念及象限角的判定方法;列出几个终边相同的角,画出终边所在的位置,找出它们的关系,探索具有相同终边的角的表示;讲解例题,总结方法,巩固练习.
3、情态与价值。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对角的概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即有正角、负角和零角之分.角的概念推广以后,知道角之间的关系.理解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学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正角、负角和零角的定义,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法.
难点: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教学工具。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思考:你的手表慢了5分钟,你是怎样将它校准的?假如你的手表快了1.25。
小时,你应当如何将它校准?当时间校准以后,分针转了多少度?
[取出一个钟表,实际操作]我们发现,校正过程中分针需要正向或反向旋转,有时转不到一周,有时转一周以上,这就是说角已不仅仅局限于之间,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任意角.
【探究新知】。
1.初中时,我们已学习了角的概念,它是如何定义的呢?
[展示投影]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如图1.1-1,一条射线由原来的位置,绕着它的端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终止位置ob,就形成角a.旋转开始时的射线叫做角的始边,ob叫终边,射线的端点o叫做叫a的顶点.
[展示课件]如自行车车轮、螺丝扳手等按不同方向旋转时成不同的角,这些都说明了我们研究推广角概念的必要性.为了区别起见,我们规定: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正角(positiveangle),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负角(negativeangle).如果一条射线没有做任何旋转,我们称它形成了一个零角(zeroangle).
8.学习小结。
(1)你知道角是如何推广的吗?
(2)象限角是如何定义的呢?
(3)你熟练掌握具有相同终边角的表示了吗?会写终边落在x轴、y轴、直。
线上的角的集合.
五、评价设计。
1.作业:习题1.1a组第1,2,3题.
2.多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大于的角和负角”的例子,熟练掌握他们的表示,
进一步理解具有相同终边的角的特点.
课后小结。
(1)你知道角是如何推广的吗?
(2)象限角是如何定义的呢?
(3)你熟练掌握具有相同终边角的表示了吗?会写终边落在x轴、y轴、直。
线上的角的集合.
课后习题。
作业:
1、习题1.1a组第1,2,3题.
2.多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大于的角和负角”的例子,熟练掌握他们的表示,
进一步理解具有相同终边的角的特点.
板书。
略
高二数学斜率教案篇七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和特点:
《___》是高中数学课本第__册(_修)的第__章“___”的第__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__》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__;特点之二是:___。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b、c。
(2)能力目标:a、b、c。
(3)德育目标:a、b。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效果。另外还注意获得和交换信息渠道的综合、教学手段的综合和课堂内外的综合。并且在整个教学设计尽量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__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三是注重渗透数学思考方法(联想法、类比法、数形结合等一般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四是注意在探究问题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利于开放学生的思维。当然这就应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能够做到叶老师所说“教就是为了不教”。因此,拟对本节课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反馈发展。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有效的能被学生接受的学法指导应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通过优化教学程序来增强学法指导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分析、归纳、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教师通过列举具体事例来进行分析,归纳出,并依据此知识与具体事例结合、推导出,这正是一个分析和推理的全过程。
2、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索的过程。主要是努力创设应用科学方法探索、解决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科学方法,如在讲授时,可通过演示,创设探索规律的情境,引导学生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揭示内在规律,从而使学生领悟到把可靠的事实和深刻的理论思维结合起来的特点。
3、让学生在探索性实验中自己摸索方法,观察和分析现象,从而发现“新”的问题或探索出“新”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动力。在实践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观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师要给学生多点拨、多启发、多激励,不断地寻找学生思维和操作上的闪光点,及时总结和推广。
4、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猜测、尝试、质疑、发现等探究环节选择合适的概念、规律和解决问题方法,从而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如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中,蕴含的本质差异,从而摆脱知识迁移的负面影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分析过程、善于比较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现象发掘知识内在本质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创设情景:a、教师演示实验。b、使用多媒体模拟一些比较有趣、与生活实践比较有关的事例。c、讲述数学科学的有关情况。)激发学生的探究__,引导学生提出接下去要研究的问题。
1、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设计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通过动手探索有关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得出新知,并进一步提出下面的问题。
2、组织学生进行新问题的实验方法设计—这时在设计上是有对比性、数学方法性的设计实验,指导学生实验、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显示学生的实验数据,模拟强化出实验情况,由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出知识的结构。
(三)、实施反馈:
1、课堂反馈,迁移知识(迁移到与生活有关的例子)。让学生分析有关的问题,实现知识的升华、实现学生的再次创新。
2、课后反馈,延续创新。通过课后练习,学生互改作业,课后研实验,实现课堂内外的综合,实现创新精神的延续。
五、板书设计:
在教学中我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中间知识推导过程,右边实例应用。
六、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___》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并把它运用到对的认识,使学生的认知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二数学斜率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推广角的概念、引入大于角和负角;
(2)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
(3)理解任意角以及象限角的概念;
(4)掌握所有与角终边相同的角(包括角)的表示方法;
(5)树立运动变化观点,深刻理解推广后的角的概念;
(6)揭示知识背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7)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分析、探求的学习态度,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转体,逆(顺)时针旋转”,角有大于角、零角和旋转方向不同所形成的角等,引入正角、负角和零角的概念;角的概念得到推广以后,将角放入平面直角坐标系,引入象限角、非象限角的概念及象限角的判定方法;列出几个终边相同的角,画出终边所在的位置,找出它们的关系,探索具有相同终边的角的表示;讲解例题,总结方法,巩固练习。
3、情态与价值: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对角的概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即有正角、负角和零角之分.角的概念推广以后,知道角之间的关系.理解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学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正角、负角和零角的定义,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法。
难点: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教学工具。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我们发现,校正过程中分针需要正向或反向旋转,有时转不到一周,有时转一周以上,这就是说角已不仅仅局限于之间,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任意角。
【探究新知】。
1.初中时,我们已学习了角的概念,它是如何定义的呢?
[展示投影]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如图1.1-1,一条射线由原来的位置,绕着它的端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终止位置ob,就形成角a.旋转开始时的射线叫做角的始边,ob叫终边,射线的端点o叫做叫a的顶点。
[展示课件]如自行车车轮、螺丝扳手等按不同方向旋转时成不同的角,这些都说明了我们研究推广角概念的必要性。为了区别起见,我们规定: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正角(positiveangle),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负角(negativeangle)。如果一条射线没有做任何旋转,我们称它形成了一个零角(zeroangle)。
3.学习小结:
(1)你知道角是如何推广的吗?
(2)象限角是如何定义的呢?
(3)你熟练掌握具有相同终边角的表示了吗?会写终边落在x轴、y轴、直线上的角的集合。
课后习题。
作业:
1、习题1.1a组第1,2,3题.
2.多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大于的角和负角”的例子,熟练掌握他们的表示,
进一步理解具有相同终边的角的特点.
板书。
略
高二数学斜率教案篇九
《小二黑结婚》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赵树理的章回小说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特色。
二、讲授的内容提要。
1、人物形象分析。
2、思想意蕴。
三、重点、难点。
重点:民族化、大众化特色。
难点:思想意蕴。
四、教学过程。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分析二诸葛、三仙姑的同中有异的性格。
两人都具有封建思想,都反对儿女自由恋爱,想以家长身份主宰儿女婚姻;两人都封建迷信,阴阳八卦、黄道黑道,规矩颇多。
但两人也有不同。二诸葛是虔诚的迷信,迷信成了他认识生活、对待生活的唯一标尺;三仙姑是虚假的迷信,迷信成了她欺骗别人、害人利己的法术。二诸葛既是一个封建家长制的维护者,同时他又是一个善良、厚道的父亲;三仙姑则是一个无情的母亲,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她不惜牺牲女儿的前程。
思想意蕴。
赵树理曾说:'我在作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了的问题,往往就变成了所要写的主题。'《小二黑结婚》便是作者在太行山区工作时,面对现实困惑而作的艺术思考。小说描写的是在解放区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对青年男女冲破封建传统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小说抨击了农村中的封建残余势力,批判了人民群众中的封建思想,歌颂了新的人物、新的时代风尚。作品完满的结局说明了人民政权是人民实现自主婚姻的最可靠的保证。它表明,在解放区,不仅政治和经济领域有了变革。而且在爱情、婚姻、家庭和道德领域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小二黑和小芹的斗争,已经成为解放区人民反霸除暴的民主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充满自信,敢于斗争的新一代农民的成长,标志着一个深刻的社会变化已经兴起,并且正在深入发展。
第二课时。
分析作品的民族化、大众化特色。
主题和题材:赵树理小说总是选取那些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主题,但在选材上却并不追求轰轰烈烈,而是从普通的日常生活现象入手,以小见大。如《小二黑结婚》以解放区仍然存在包办婚姻的行为做突破口,通过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揭示出反封建思想斗争的重要性和长期性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物形象塑造:赵树理小说的突出贡献就是成功地描写了各类不同思想性格的农民形象。他一面热情讴歌了二黑和小芹这样的新型农民的'典型代表,赞美他们的新思想、新品质,同时又着力刻画了像二诸葛、三仙姑这样一些暂时还愚昧落后但已经开始走向转变的农民代表。深入挖掘农民内在的美好品德是赵树理小说的主要出发点,于是往往寓批评于诙谐幽默之中,善意的讽刺与热情的歌颂结合在一起。
具体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艺术结构上,他借鉴了传统评书、章回小说的结构特点,采用单线条发展的手法,注重故事的连贯与完整,故事性强,适应我们民族特别是广大农民的欣赏习惯。在三组人物刻画上,运用白描手法和注重细节、动作的描写,并常给人物起绰号来加强其性格的鲜明性,如二诸葛、三仙姑等。语言朴实生动、幽默风趣,大量使用经过提炼加工的地方农民的方言口语,表现力强,真正做到了语言的大众化。
五、作业。
追忆。
高二数学斜率教案篇十
这是一个特殊的线性规划问题,再来研究它的解法。
c.改变这个例子的个别条件,再来研究它的解法。
将这个例子中方木料存有量改为,其他条件不变,则。
作出可行域,如图阴影部分,且过可行域内点m(100,400)而平行于的直线离原点的距离最大,所以最优解为(100,400),这时(元)。
故生产书桌100、书橱400张,可获最大利润56000元。
总结、扩展。
1.线性规划问题的数字模型。
2.线性规划在两类问题中的应用。
布置作业。
到附近的工厂、乡镇企业、商店、学校等作调查研究,了解线性规划在实际中的应用,或提出能用线性规划的知识提高生产效率的实际问题,并作出解答。把实习和研究活动的成果写成实习报告、研究报告或小论文,并互相交流。
探究活动。
如何确定水电站的位置。
由,,得b(300,700).于是直线的方程为。
即
高二数学斜率教案篇十一
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向量的性质及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
(一)主要知识:
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例题分析:略。
1、进一步熟练有关向量的运算和证明;能运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应用问题,
2、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切实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二数学斜率教案篇十二
1、地位、作用和特点:
《xxx》是高中数学课本第xx册(x修)的第xx章“xxx”的第xx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xx》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xx;特点之二是:xxx。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b、c。
(2)能力目标:a、b、c。
(3)德育目标:a、b。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效果。另外还注意获得和交换信息渠道的综合、教学手段的综合和课堂内外的综合。并且在整个教学设计尽量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xx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三是注重渗透数学思考方法(联想法、类比法、数形结合等一般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四是注意在探究问题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利于开放学生的思维。当然这就应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能够做到叶老师所说“教就是为了不教”。因此,拟对本节课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反馈发展。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有效的能被学生接受的学法指导应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通过优化教学程序来增强学法指导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分析、归纳、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教师通过列举具体事例来进行分析,归纳出,并依据此知识与具体事例结合、推导出,这正是一个分析和推理的全过程。
2、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索的过程。主要是努力创设应用科学方法探索、解决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科学方法,如在讲授时,可通过演示,创设探索规律的情境,引导学生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揭示内在规律,从而使学生领悟到把可靠的事实和深刻的理论思维结合起来的特点。
3、让学生在探索性实验中自己摸索方法,观察和分析现象,从而发现“新”的问题或探索出“新”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动力。在实践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观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师要给学生多点拨、多启发、多激励,不断地寻找学生思维和操作上的闪光点,及时总结和推广。
4、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猜测、尝试、质疑、发现等探究环节选择合适的概念、规律和解决问题方法,从而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如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中,蕴含的本质差异,从而摆脱知识迁移的负面影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分析过程、善于比较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现象发掘知识内在本质的能力。
(一)、课题引入: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创设情景:a、教师演示实验。b、使用多媒体模拟一些比较有趣、与生活实践比较有关的事例。c、讲述数学科学的有关情况。)激发学生的探究xx,引导学生提出接下去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设计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通过动手探索有关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得出新知,并进一步提出下面的问题。
2、组织学生进行新问题的实验方法设计—这时在设计上是有对比性、数学方法性的设计实验,指导学生实验、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显示学生的'实验数据,模拟强化出实验情况,由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出知识的结构。
(三)、实施反馈:
1、课堂反馈,迁移知识(迁移到与生活有关的例子)。让学生分析有关的问题,实现知识的升华、实现学生的再次创新。
2、课后反馈,延续创新。通过课后练习,学生互改作业,课后研实验,实现课堂内外的综合,实现创新精神的延续。
在教学中我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中间知识推导过程,右边实例应用。
以上是我对《xxx》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并把它运用到对的认识,使学生的认知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二数学斜率教案篇十三
学习目标:
1、了解本章的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思想方法。
2、能叙述随机变量的定义。
3、能说出随机变量与函数的关系,
4、能够把一个随机试验结果用随机变量表示。
重点:能够把一个随机试验结果用随机变量表示。
难点:随机事件概念的透彻理解及对随机变量引入目的的认识:
环节一:随机变量的定义。
1.通过生活中的一些随机现象,能够概括出随机变量的定义。
2能叙述随机变量的定义。
3能说出随机变量与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一、阅读课本33页问题提出和分析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1、了解一个随机现象的规律具体指的是什么?
2、分析理解中的两个随机现象的随机试验结果有什么不同?建立了什么样的对应关系?
总结:
3、随机变量。
(1)定义:
这种对应称为一个随机变量。即随机变量是从随机试验每一个可能的结果所组成的。
到的映射。
(2)表示:随机变量常用大写字母.等表示.
(3)随机变量与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函数随机变量。
自变量。
因变量。
因变量的范围。
相同点都是映射都是映射。
环节二随机变量的应用。
1、能正确写出随机现象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2、能用随机变量的描述随机事件。
例1:已知在10件产品中有2件不合格品。现从这10件产品中任取3件,其中含有的次品数为随机变量的学案.这是一个随机现象。(1)写成该随机现象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2)试用随机变量来描述上述结果。
例2连续投掷一枚均匀的硬币两次,用x表示这两次正面朝上的次数,则x是一个随机变。
量,分别说明下列集合所代表的随机事件:
(1){x=0}(2){x=1}。
(3){x2}(4){x0}。
变式:连续投掷一枚均匀的硬币三次,用x表示这三次正面朝上的次数,则x是一个随机变量,x的可能取值是?并说明这些值所表示的随机试验的结果.
练习:写出下列随机变量可能取的值,并说明随机变量所取的值表示的随机变量的结果。
(1)从学校回家要经过5个红绿灯路口,可能遇到红灯的次数;。
小结(对标)。
高二数学斜率教案篇十四
style="color:#125b86">
教材分析
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恒等变形。《数学课程标准》虽然降低了因式分解的特殊技巧的要求,也对因式分解常用的四种方法减少为两种,且公式法的应用中,也减少为两个公式,但丝毫没有否定因式分解的教育价值及其在代数运算中的重要作用。本章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整式运算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事实上,它是整式乘法的逆向运用,与整式乘法运算有密切的联系。分解因式的变形不仅体现了一种“化归”的思想,而且也是解决后续—分式的化简、解方程等—恒等变形的基础,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分解因式这一章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章的教育价值还体现在使学生接受对立统一的观点,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正确预见、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通过探究平方差公式和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活动中,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从交流中获益,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教学目标。
1、在分解因式的过程中体会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之间的联系。
2、通过公式a-b=(a+b)(a-b)的逆向变形,进一步发展观察、归纳、类比、等能力,发展有条理地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
3、能运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进行综合运用。
4、通过活动4,能将高偶指数幂转化为2次指数幂,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分解因式。
难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及其运用,两种因式分解方法(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的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