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与单位换算教案(优质18篇)
教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编制的一种书面指导材料,有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步骤的把握。教案的编写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教材要求进行调整和完善。看一下这些教案,或许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小数与单位换算教案篇一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估计实际测量。
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小数与单位换算教案篇二
小数与单位换算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在小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名数改写的基础。因此,如何让学生学的会,理解透,非常重要。而这部分的知识又属于逻辑性强,非常抽象的知识,学习学习上有困难。
王老师这节课,感觉总起来说是很成功的,目标定位准确,教学环节紧凑,学生学习效果好。亮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创设呈现学生喜欢的.运动会排身高的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启发:数据乱怎样就可以更方便比较了,结合具体情境,一步一步启发学生去探究,从而发现规律,水到渠成。至此,学生有了表象的认识,而后,教师又领着学生通过改写单位,把整数变为小数。一步一步,环环相扣,完成了学生自主探究、形成规律的过程。
2、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去思考,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没有直接把知识告诉学生,符合新课程的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刘老师非常注意数学语言表述的准确性与科学性。王老师都及时的把学生说错的纠正过来。
4、板书的设计也是很巧妙的,重点突出,清晰明了。并且呈现了知识的探究过程。
几点建议:
1、的制作再形象只观一些,对学生的理解可能会更有帮助。
2、在引导学生总起来概括说一说规律的时候,学生感到有困难。如果把难点分散一下,最后再合起来可能学习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数与单位换算教案篇三
小数与单位换算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知识与技能:掌握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进行单位改写的对比,学会区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一种程序性的思维方法。
掌握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形成一种程序性思维方法。
以学生自学、讨论、归纳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1、请说一说你是怎样将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的。
2、揭示课题:把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
师:如果把情境图中的数据都转化成用cm为单位的数,需要转化那些数据?
小数与单位换算教案篇四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熟悉了常用的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面积单位、长度单位、重量单位进率有遗忘,特别是不常用的单位换算遗忘比较严重,需要进行复习,记忆。面积单位、长度单位、重量单位的字母表示形式部分学生不熟悉,给换算带来的困扰。
单名数,低级单位改高级单位除以进率,小数点向左移动。高级单位改写低级单位乘以进率小数点向右移动这部分知识学生掌握比较好。
复名数改写本节课难点,它包括把单名数化成复名数或把复名数化成单名数,尤其是涉及一个补零的问题,对孩子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在做题时应清楚是什么名数改写成什么名数、是大单位转换成小单位或小单位转换成大单位,然后,再把小数分开两部分处理:整数部分照写,小数部再根据各单位及其进率进行量的转化、把小数点移动,实现单名数之间的改写。
小数与单位换算教案篇五
关于长度单位,在上学期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同时知道了1米=100厘米,本学期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度单位的另外两个成员分米和毫米。这一课主要是结合实际物体的测量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由于有了第一课时的基础,这一知识点对学生来说并不算难,但如何表述换算的过程对一些小朋友来说并非轻而易举。基于这些预设,我在进行的设计时,做到了以下几点:
在课的导入部分,我没有开门见山的引出例题,而是利用多媒体演示小兔和小猫在比赛跳远,分别留下一条线段。小兔说:“我跳了9分米”,小猫说:“我跳了80厘米”。两个小动物争论不休,都认为自己跳得比较远。
师:小兔和小猫谁跳得远呢?(学生自由说)。
师:到底谁跳得远,小朋友们谁说得正确呢?学了今天的“简单的单位换算”,你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一个悬念吸引着孩子们急于知道到底谁跳得远,而判断的关键就是要知道分米和毫米的换算规则,有了这一铺垫,引出今天的教学就显得很重要了。
由于上一节课的铺垫,对于6厘米=60毫米,绝大多数小朋友都能说出来,但问为什么,有些小朋友就说出了。基于此,我没有急于要答案,而是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觉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小朋友知道自己想法的根据,增强自信。讨论过后,知道的小朋友明显增多,说的过程也比较完整。
“想想做做第5题”有两条线段,先让小朋友去估一估,然后去测量自己估的对不对。在巡视环节,我看到霈妍在拿手掌比划,于是,我过去问她怎么估的。她说:“刚才老师让我们量了自己手掌的宽,我的手掌大约宽6厘米,我看还多出多少,我估计了一下第一条线段大约是10厘米。”我听了很惊喜,这就是知识的迁移,有了这一根据,估计的也就比较接近事实了。
当然,课后仔细思考了一下,觉得以下几点存在不足:
在做“想想做做第1题”时,题目要求是这样的“先分别量出下面图形中每条边的长是多少厘米,再说说用毫米做单位是多少厘米”。解决这题时,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测量,去记录,但在学生动笔做之前,我忽略了让学生去认真研读题目要求,要先量出每天边是多少厘米,没有了这一要求,有些小朋友在写的时候就有可能去记录多少毫米。
在“想想做做第2题”图中是说一个手掌宽8厘米,要求换算成多少毫米,为了使孩子们印象深刻,我增了一个环节是“量一量自己的手掌宽”。因为在上学期的实践活动课上,有一个让小朋友自己量手掌宽的环节,所以在今天这节课时我就没有教什么叫手掌的宽,结果有些小朋友就出现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量法。这一点提醒我以后要多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的给予指导,达到课堂的进一步高效。
小数与单位换算教案篇六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内容的选取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才便于学生思考和探究。小数与单位换算的知识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通过本节教学,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将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数。经历了单位换算的过程,体验了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思路的多样化。体会到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了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在备课中的预设比较准确,同时对于生成的处理能够灵活的处理。教师使用了尝试教学法,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好的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能动性。学生通过这些经历进一步体会了自主学习的成就感,收获了更多学习的快乐。
同时本节教学中,也出现了不少失误与不足。如果教师对学情的把握不够准确,学生对于用km、m、dm、cm、kg、g、t等字母表示的单位不够熟悉,在所出示的题目不能够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从而不能判断这些字母所表示的单位,给单位换算带来了困扰。教学思路不是足够清晰,在学生学会了单位换算之后,漏掉了解决实际问题的部分,没有进行按照高矮顺序排队的环节。
数学知识的各个环节通常都是有相互联系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的研读教材,不仅仅是自己所教授年级的教材,而是要对小学阶段的各年级教材的整体框架要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了解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教师也要对各个阶段的学生的认识能力有比较准备的判断,不仅仅要对学情有比较准确的了解,更需要教师能够迅速的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大致的判断。教师这些方面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的用心去尝试,去反思,去专研。
小数与单位换算教案篇七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熟悉了常用的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新教材的使用,很多知识出现了断层,首先学生对字母表示的计量单位不熟悉,给单位换算带来了困扰。所以除了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外,还要让学生记住常用的单位的字母表示形式,这样就给教学增加了难度。第二,由于长时间没有学习单位换算,学生对一些单位间的进率遗忘了,特别是不常用的单位换算,如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遗忘较严重,需要提前复习,熟记。第三,学生前面只认识了单名数,对复名数不了解,还需要介绍单名数、复名数的概念。
通过本节教学,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将低级单位的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数。经历了单位换算的过程,体验了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思路的多样化。体会到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较好的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了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在备课中的预设比较准确,同时对于生成的处理能够灵活的`处理。教师使用了尝试教学法,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较好的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能动性。学生通过这些经历进一步体会了自主学习的成就感,收获了更多学习的快乐。
从学生的作业来看,学生对单名数之间的换算掌握的还可以,对单名数与复名数之间的换算错误较多。特别是如1.2千米=()千米()米错误较多,错误原因主要是把小数1.2拆成1千米和2千米,换算思路不清。需要进行强化训练。
小数与单位换算教案篇八
二年级教学课题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二)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问题呈现情境导入用米作单位量长度量较长的距离,可以用卷尺教室长大约是9米,宽大约是7米教学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数与单位换算教案篇九
本节课是关于学生的生活上的小数,教学的内容是两部分,低级单位转化为高级,高级单位转化为低级单位。但是两部分总的就是来教学单位之间的转化,及单复名数之间的转化,本节课内容不是很难,但是学生转化起来很困难,错误率很高。其实有两种改写方法:一种是根据小数的实际意义改写;一种直接利用计量单位间的关系,用乘或除以进率的方法。其实这两种方法都是可取的,只要方法正确,都是可以的。在教学中,郑老师只是让学生学会从乘和除来进行移小数,这样也许对于好生比较容易接受,而差生还是难接受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先让学生自己明白通过分数的转化,这样学生知道通过已经知道的进率,这样就可以通过分数进行小数的转化,在改写方法上进行示例型总结,构建单位改写数学模型,可能效果会更好些。另外,把单名数化成复名数或把复名数化成单名数的习题是个难点,学生易出错,特别是2.39千克=___千克___克,3千克80克=___千克,这里涉及一个补零的问题,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要处理到位,应设计强化练习。
现代课堂理念提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思维的灵动、学生智慧的碰撞,而在自己的课堂中就缺失了这些,那么导致课堂氛围是平淡无味的,学生心底潜在的积极热情没有调动起来,虽然学生也在发言、讨论、交流,但是每个孩子的情感体验不是真正愉悦的。造成这样课堂效果的原因还是因为自己对于整个课堂的把控不够巧妙,刻意的在完成自己设计好的教学,没有和孩子们融合。
生活中的小数教学主要涉及小数与复名数的相互改写(也就是换算)。主要有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面积单位、人民币单位的换算。人民币单位的换算学生基本不存在问题。长度单位除了米和千米的进率是1000以外,两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两相邻重量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而两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进率是100。这是解决问题必须熟悉的。然后根据是扩大还是缩小进行小数点的移动即可。如:2.05吨=(20xx)千克,扩大1000倍,所以小数点右移三位。470厘米=(4.7)米,缩小100倍,所以小数点左移两位。3.04米=(3)米(4)厘米,把其中的0.04米扩大100倍,即小数点右移两位。4千克70克=(4.07)千克,需要把70克缩小1000倍,即小数点左移三位,再与4千克合起来即可。6平方分米5平方厘米=(6.05)平方分米,需要把5平方厘米缩小100倍,即小数点左移两位,再与6平方分米合起来即可。
小数与单位换算教案篇十
1。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学得轻松。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课件和教师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引导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计量单位间的关系,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等旧知识来学习新课,收到良好的效果!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给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3。课件的应用与教学完美结合。能用课件展示名数改写过程中是该除以进率还是乘进率。并且演示了小数点的移动,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到了怎样进行名数的改写。这样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也使教学的难度降低,为教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小数与单位换算教案篇十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2页例4,“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三十的第59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说一说是如何推想的。
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3平方米=()平方分米。
二、新课。
1、教学例4。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例4,指名学生读题,然后提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这个桌面是什么形状的?”
“它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知道了桌面的.长和宽,怎样求桌面的面积?”
然后让学生计算并指名说出计算结果和单位名称,教师板书:
120×55=6600(平方厘米)。
教师接着再问:我们算出桌面的面积是6600平方厘米,把它折合成平方分米,应该怎样推想?最后教师写答案。
6600平方厘米=66平方分米。
2、做例4下面的“做一做”的习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帮助。
三、练习。
1、做练习三十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2、做练习三十的第6题。
让学生独立做,找几名学生说一说推想过程。
3、做练习三十的第7题。
这道题有三问,前两问让学生自己做,做第三问学生如果有困难,教师加以引导。
四、作业。
练习三十的第810题。
小数与单位换算教案篇十二
4月15日听了王老师讲的《小数与单位换算》,王老师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明确单位换算过程,教学效果良好。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教师采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课伊始,王老师用现在迎接学校运动会排练的方阵,帮助体育老师解决排队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为生活服务,在乐于帮助张老师的情境中,投入到学习中。
二、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为主体。
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尝试解答,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换算方法,在做完题以后的方法交流,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当中,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补充,精讲,老师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作用,教学效果良好。
三、教师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单位换算不仅要用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还用到单位的进率,教学中,教师适当的进行铺垫,回忆单位进率,明确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然后进行新课教学,老师对学生的换算进行指导,低级单位到高级单位除以进率,要想进率,移动小数点,这一系列的教学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加强铺垫,为新课打基础。如新课前可以加上高级单位化低级单位的练习,当学生熟练掌握此类题,并熟悉进率,这样会更好的为新课教学打基础。
二、将单名数化单名数和复名数化单名数分开教学,这样效果会更好。
小数与单位换算教案篇十三
1、经历探索面积单位进率的过程,能用图示等方法解释相邻面积单位的进率,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结合解决问题的情景,体会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能正确进行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3、提高推理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4、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面积单位换算的必要性,初步培养学生操作、分析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换算方法。教学难点: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方法。
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和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一、情境导入。
1、说一说: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大约有多大?
2、课件出示:明明家要装修厨房,厨房的长是30分米,宽是27分米,用面积是900平方厘米的地砖铺地,需要地砖多少块?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先知道什么?引导学生明白:厨房地面的面积和地砖的面积单位不一样,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先进行单位换算。可以先把“分米”换算成“厘米”为单位,再进行计算;也可以计算出厨房的面积,再换算。教师:面积单位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其它两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怎样换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
1、课件出示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和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
5、填一填1平方分米=x平方厘米3平方米=x平方分米。
200平方厘米=x平方分米500平方分米=x平方米学生自己填一填,说说是怎么想的。
总结换算方法:进行单位换算时,要先确定两个单位间的进率,再看是把较小的单位换算成较大的单位,还是较大的单位换算成较小的单位,从而确定是该添上几个0还是去掉几个0。
6、再出示开始时的问题:明明家要装修厨房,厨房的长是30分米,宽是27分米,用面积是900平方厘米的地砖铺地,需要地砖多少块?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说说怎么解决。
板书:900平方厘米=9平方分米30×27÷9=810÷9=90(块)学生说说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三、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学生自己填一填,订正时说说怎么想的。
2、自主练习第2题。学生先认真读题,明白“占地面积”的意思。然后独立完成。
小数与单位换算教案篇十四
《小数与单位换算》一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计量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点移动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学习的。把名数进行改写,涉及低级单位、高级单位,各种计量单位和单位间的进率,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等知识的综合运用。看似简单的一节课,其实一点都不容易。李老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明确单位换算过程,体验了方法的形成过程。有以下几点感受:
1、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生活性和实用性。
李老师采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导入新课,让全体同学置身于解决按高矮顺序,给小朋友排队的情境中,“观察数据,你有什么感觉?”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单位、不同形式的数据太乱了,需要改写成统一的形式,以便于比较,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改写成相同计量单位的数的'必要性。同时很自然地引出了名数的改写,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在乐于帮助小朋友的情境中,积极投入到新知探究中。
2、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
《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中,李老师给足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大胆放手,充分让学生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李老师因势利导,让孩子们一步步引出名数改写的不同方法。让每一个学生既感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又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了知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教学。同时,也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3、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单位换算不仅要用到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还用到单位的进率,课前,李老师适当的进行铺垫,回忆单位进率,明确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然后进行新课教学。教学中,在学生自主得出多种换算方法后,通过“观察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我们怎样进行单位间的换算?”小组交流,从而得出结论把低级单位的数改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把高级单位的数改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最终得到了一个比较方便、快捷的改写名数的方法,即先看单位——确定方法——找进率——利用小数点移动的方法完成。这一系列的教学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总之,李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值得我借鉴和学习。我自己在教学这节课时,可能会将单名数化单名数和复名数化单名数分开教学,这样效果会更好。
小数与单位换算教案篇十五
1、结合实践活动,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2、在观察,操作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小正方体、量杯、1分米3盒子。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1dm3的盒子,
提问:这个盒子可以放多少个体积为1cm3的正方体?
2、摆一摆。
引导学生摆设小正方体。
学生通过摆设,得出:
1分米3=1000厘米3。
1升=1000毫升。
二、试一试。
1、引导学生完成试一试第1题。
提问: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学生进行猜测,并说一说自己的猜测理由。
1排摆10个。
每层可以摆多少排?算一算,每层可以摆多少个?(10×10×=100个)。
1分米=(10)厘米。
盒子里可以摆几层?
算一算,1dm3的盒子里可装多少个1cm3的`小正方体?
10×10×10=1000。
根据1米=10分米。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结合实际操作模型,认识和理解厘米3和分米3之间的进率。
结合厘米3、分米3与升、毫升之间的关系,推导公式:
1升=1000毫升。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填一填,比一比:
三、练一练。
1、学生练习。
2、反馈。
计算1m3=udm3。
学生计算:
10×10×10=1000分米3。
得出:1米3=1000分米3。
学生分析长度、面积、体积之间的关系。
1、学生先填一填。
2、让学生说说思考的方法和过程。
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从而解决问题,了解长度、面积、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小数与单位换算教案篇十六
小数与单位换算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在小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名数改写的基础。因此,如何让学生学的会,理解透,非常重要。而这部分的知识又属于逻辑性强,非常抽象的知识,学习学习上有困难。
王老师这节课,感觉总起来说是很成功的,目标定位准确,
教学。
环节紧凑,学生学习效果好。亮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创设呈现学生喜欢的运动会排身高的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启发:数据乱怎样就可以更方便比较了,结合具体情境,一步一步启发学生去探究,从而发现规律,水到渠成。至此,学生有了表象的认识,而后,教师又领着学生通过改写单位,把整数变为小数。一步一步,环环相扣,完成了学生自主探究、形成规律的过程。
2、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去思考,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没有直接把知识告诉学生,符合新课程的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刘老师非常注意数学语言表述的准确性与科学性。王老师都及时的把学生说错的纠正过来。
4、板书的设计也是很巧妙的,重点突出,清晰明了。并且呈现了知识的探究过程。
几点建议:
1、课件的制作再形象只观一些,对学生的理解可能会更有帮助。
2、在引导学生总起来概括说一说规律的时候,学生感到有困难。如果把难点分散一下,最后再合起来可能学习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小数与单位换算教案篇十七
教科书第132页例4,“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三十的第59题。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
1、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说一说是如何推想的。
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3平方米=()平方分米。
二、新课。
1、教学例4。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例4,指名学生读题,然后提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这个桌面是什么形状的?”
“它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知道了桌面的长和宽,怎样求桌面的面积?”
然后让学生计算并指名说出计算结果和单位名称,教师板书:
120×55=6600(平方厘米)。
教师接着再问:我们算出桌面的面积是6600平方厘米,把它折合成平方分米,应该怎样推想?最后教师写答案。
6600平方厘米=66平方分米。
2、做例4下面的“做一做”的习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帮助。
三、练习。
1、做练习三十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2、做练习三十的第6题。
让学生独立做,找几名学生说一说推想过程。
3、做练习三十的第7题。
这道题有三问,前两问让学生自己做,做第三问学生如果有困难,教师加以引导。
四、作业。
练习三十的第810题。
小数与单位换算教案篇十八
教科书第132页例4,“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三十的第59题。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
多媒体课件。
1、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说一说是如何推想的。
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3平方米=()平方分米。
1、教学例4。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例4,指名学生读题,然后提问:“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这个桌面是什么形状的?”
“它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
“知道了桌面的长和宽,怎样求桌面的面积?”
然后让学生计算并指名说出计算结果和单位名称,教师板书:
120×55=6600(平方厘米)。
教师接着再问:我们算出桌面的面积是6600平方厘米,把它折合成平方分米,应该怎样推想?最后教师写答案。
6600平方厘米=66平方分米。
2、做例4下面的。“做一做”的习题。
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帮助。
1、做练习三十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2、做练习三十的第6题。
让学生独立做,找几名学生说一说推想过程。
3、做练习三十的第7题。
这道题有三问,前两问让学生自己做,做第三问学生如果有困难,教师加以引导。
练习三十的第8、10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