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岳麓书院导游词400字 岳麓书院导游词讲解音频(七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岳麓书院导游词400字 岳麓书院导游词讲解音频篇一
很荣幸能以导游的身份,和大家一起来领略岳麓书院的魅力风光,大家可以叫我李,希望大家能够玩的开心,下面开始我们美妙的旅程吧!
岳麓书院创办于北宋开宝九年。即公元976年,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它经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在清光绪二十九年,即1903年,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以后多次更名和调整,于1926年正式定名湖南大学,期间历时千年,弦歌不绝,故称“千年学府”。
门前的对联“千百年楚才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虞愚先生撰写。它概括了岳麓书院在培育人才和发展学术方面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进入大门我们可以看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岳麓书院目前是国内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所古代书院。中国书院始于唐朝,当时只是藏书、读书和编书的地方。北宋时期,统治者实行“偃武修文”政策,鼓励民间办学,书院的教育功能凸现出来,并得以迅速发展,成为与政府办的官学,民间办的私学并存的一种新的教育制度。当时,最著名的书院有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蒿阳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麓书院和长沙的岳麓书院等四所。但是只有岳麓书院延续办学千年,发展成现代的大学--湖南大学。所以岳麓书院可以说是中国教育的缩影。
请您继续前行,登上前面的古戏台。
岳麓书院导游词400字 岳麓书院导游词讲解音频篇二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参观游览,很高兴能作为大家这次游览的导游。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位置就是岳麓书院的前门了。请大家抬头看,有一块“千年学府”的匾,为什么岳麓书院有“千年学府”之称呢?原来,岳麓书院从潭州太守朱洞创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所以有千年学府之称。它与江西白鹿洞书院、河南嵩阳书院及睢阳书院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好,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千年学府浓厚的文化气息吧!
从岳麓书院的这幅平面图上,大家可以发现岳麓书院的古建筑在布局上所采用的是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其中讲堂是位于中轴线的中心,也是整个书院的中心位置。书院的建筑主要有三个部分的功能:讲学、藏书和祭祀。
这里是赫曦台,赫曦台是古时候酬神演戏的舞台。朱熹在岳麓书院讲学的时候,常常很早就爬起来跑到岳麓山顶去看日出,看到日出就拍手欢呼“赫曦、赫曦”,意思是红红的太阳升起来了,后来张栻就在这里修了一个台,取名“赫曦台”。
沿着中轴线,我们来到了岳麓书院的大门,大家请抬头看一下大门上面“岳麓书院”这块匾,是北宋第二个皇帝宋真宗御赐的。大家再看一下两边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这一付对联也道出了岳麓书院作为天下最辉煌的英才荟萃之地的历史事实。
我们现在来到了讲堂。讲堂是讲学的中心场所,后来因为朱熹写了“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所以又称“忠孝廉节堂”。
讲堂内共有三块匾,分别是“实事求是”、“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块匾:“实事求是”是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撰写的。毛泽东青年时曾寓居学院的半学斋,“实事求是”对他的思想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他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内涵,使“实事求是”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大家再看第二块匾:“学达性天”,这是康熙皇帝御赐的。“学达性天”是一种理学思想。这里的“性”指的是人性,“天”是指天道,程朱理学认为,人的善良本性是天道所赋,教育的目的是要恢复人的天命之性,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皇帝所赐匾,意在勉励学子张扬理学,加强自身的修养,同时告诉人们在这里求学,可以获得德性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学问的最高境界。 最里面的这块“道南正脉”匾是乾隆皇帝为了表彰岳麓书院在传播理学方面的功绩所赐的,其意思是岳麓书院所传播的朱张湖湘学是理学向南传播后的正统。匾为原物,这里的“道”指的就是理学。说了这么多,大家可能会问,什么是理学呢?理学就是儒家学说发展到了宋代的一种称法。理学的开山鼻祖是我们湖南籍的一位叫周敦颐的老先生,而发展壮大理学思想的则是著名的程颐、程颢两兄弟。大家再往下看,讲堂的正中是一个高约1米的长方形讲堂,这是以前老师讲课的地方,上面摆着两把椅子是为了纪念张栻和朱熹这两位大师而设的。当年两位会讲的时候,盛况空前,从全国各地赶来听讲的人数达数千,可见当时朱、张两人名声之大。想想看,历史上多少名人如曾国藩、左宗棠、王夫之、魏源等等,当年他们就是坐在这底下听老师讲课的。
下面我们将参观书院做为藏书功能的部分—御书楼。这是书院里藏书的地方,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图书馆,我们今天的游览也将要结束了,经过今天的参观,相信大家对岳麓书院这一千年学府的历史和文化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谢谢大家!
岳麓书院导游词400字 岳麓书院导游词讲解音频篇三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您们来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参加游览,我非常荣幸能够作为大家这次游览的导游。我将尽力使大家通过的讲解,对岳麓书院的历史、书院的文化内涵有一定的了解,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提宝贵的意见。
(岳麓书院大门口)
岳麓书院位于岳麓山的清风峡口,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位置主是岳麓书院的前门口了。请大家往上面看,有一块“千年学府”的匾,为什么岳麓书院有“千年学府”之称呢?原来,岳麓书院从潭州(现在的长沙)太守朱洞创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距今已经来1027年的历史了,所以有千年学府之称。上面大家所见到的这块匾是1986年岳麓书院举行1010周年庆典时,湖南大学长沙校友会赠送给岳麓书院的,这四个字是根据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字镌刻而成的。
经过一千多年历史的发展,沉积在岳麓书院各种建筑之上的浓厚的文化气息,使得今天的岳麓书院更加充满了文化的魅力,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千年学府浓厚的文化气息吧!
(岳麓书院平面示意图前)
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岳麓书院的平面图,大家可以发现岳麓书院的古建筑在布局上所采用的是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主体建筑有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这些建筑都位于中轴线上,其中讲堂是位于中轴线的中心,也是整个书院的中心位置;在中轴线的两侧主要是斋舍和祭祀的专用实祠堂,这种布局体现我国儒家思想文化中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
书院的建筑主要有三个部分的功能:讲学、藏书、祭祀,此外还有活动区和生活区,下面我们将按照书院的布局按顺序游览,我们讲解的重点放在赫曦台、讲堂及御书楼等处。
(赫曦台上,“寿”、“佛”字前)
我们现在所站的这个地方便是赫曦台了。“赫曦”的意思是:红红的太阳升起来了。当年,朱熹应著名的理学大师张栻的邀请,千里迢迢的从福建省的崇安来到长沙岳麓书院讲学,在长沙停留了两个多月,清晨的时候,朱熹常常和张栻一起登上岳麓山顶看日出,每当见到旭日腾空,霞光万丈,山川市井,万物一切都沐浴在朝阳中的时候,便激动不已,拍手道:赫曦!赫曦!,于是便将他们观日出的这个地方定名为“赫曦”,后来,张栻便在此修筑发一个戏台,名为“赫曦台”以示纪念。
不知道大家是否已经注意到了赫曦台内壁两侧的两个大字:“寿”、“佛”?关于这“寿”和“佛”这两个字还有一个传说。
在唐代,每年的乡举考试后,放榜的第二天,州县的长官都要为得中的举子举行宴会 ,名为鹿鸣宴,因为在宴会上要歌唱《诗经小雅鹿鸣》而得名,这一传统一直沿袭到了明清;重返鹿鸣会,是指参加鹿鸣会的举人在六十年后再次赴宴。能够重返鹿鸣宴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在岳麓书院的历史上,以山长的身份重返鹿鸣宴的,罗典是第一人,这个传说便发生在罗典重返鹿鸣宴的这一天。
大家再看这个“寿”字有点像什么?是不是有点像龙蛇缠绕在一起,不是“藏龙”的意思吗?而那个“福”字则有点像猛虎下山,意为“卧虎”之意,两个字合在一起,也就是在暗示着岳麓书院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请大家往前走,看一下赫曦台的全貌。赫曦台在古代实际上是一具戏台,现在台前台后的壁檐上,还有不少戏曲故事的堆塑,造型别致、形态自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赫曦台同时也是清代书院学子们进行课余文化活动的一个场所,看来,古代的学生也不像我们想象中的只会摇头晃脑苦读诗书,而不懂得娱乐。
(大 门)
沿着中轴线,我们便来到了岳麓书院的大门,原先的大门在江滨牌楼路一带的,旧称“中门”,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大门建于明代,清代同治年间进行过翻修,采用的是南方将军门式的结构,五间硬山顶。
在北宋第二个皇帝宋真宗执政以前的几十年间,由于国家动荡不安,所以官府无暇去兴办学校,所有学校都是私人开办的,宋真宗执政以后,国家比较安定,于是采取了重文的政策,他听说岳麓书院的办学很不错,又听说山长周式以德行著称于世,于是便召见了周式并准备留他在京城讲学做官,但周式心系着岳麓山院,坚拒不从,真宗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就亲赐了“岳麓书院”四字及经书等物,岳麓书院从此名闻天下,求学者络绎不绝,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大家请抬头看一下大门上面的匾,“岳麓书院”原匾在抗日战争中被日机飞机所炸,现在大家所看到的是1984年复制的。
大家再看一下两边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据说“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原本是付对联的上联,因为出得太好了,无人能对得出下联,后来有人发现,两句一拆开也可以成为一付对联,而且也对得挺好的,所以就一直是这两句了。这一付对联也道出了岳麓书院作为天下最辉煌的英才荟萃之地的历史事实,现在大家所见到的这对联也是1984年依照照片复制的。
请大家看安放在大门两旁的这一对汉白玉石鼓双面浮雕,这是一件非常珍贵的艺术品,相传是清道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838年,岳麓书院的著名学生、两江总督陶澍在没收贪官曹百万的财产中发现的,为了报答母校的培育之恩,特捐给了岳麓书院珍藏。大家可能会问了,这石鼓原本是官宦人家的东西,而且是抄家没收来的,怎么可以放在书院的大门口呢?其实这也反映了清代岳麓书院教育的官学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封建知识分子读书做官的一仕途理想。在古代,书院是最高形式的私学,一般都建在山林之中,书院的院长之所以被称为山长也就是这样来的。
(二门)
穿过大门,我们就来到了二门,在二门的门额上悬来“名山坛席”匾,这里的名山反映的是南岳衡山,因为衡山的72峰,回雁为首,岳麓为尾,“麓”为尾的意思,即南岳的最未一峰。岳麓书院因山而得名,岳麓山也因为有了岳麓书院而更加的有灵气;“坛席”即席位,除地为坛,上设席位,以示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两旁的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说岳麓书院被浩瀚青翠的树林所掩映,藏在地大物博的岳麓山之中。这样的环境正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难怪乎岳麓书院能够培养出如此多的名人大家。
(教学斋半学斋)
穿过二门,我们便进入了院内,在左右两边,左边是教学斋,右边为半学斋,它们都是昔日师生们居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大学集体宿舍。古代书院的教学方式和现在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而古代,大部分时间是在寝室里自修,老师定期开讲,解答学生的问题。当年的王夫之、曾国藩以及毛泽东等人均住在这里。
讲堂)
讲堂是书院的核心部分,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我们今天讲解的重点,是最能体现岳麓书院作为教学作用的地方。
讲堂又称“静一堂”或“忠、孝、廉、节”堂,历史上有8次重建,30余次小规模的修缮,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年间重建,又经过同治年间的大修后遗存下来的。
讲堂内有三块匾,分别是“实事求是”、“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块匾:“实事求是”为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撰。1917年湖南工专迁入岳麓书院办学,匾悬挂在此,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飞机所炸,这是后来重新制作的。
“实事求是”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汉书》在评价献王的时候,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1917年前后,正是我教育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各种观点层出不穷,莫衷一是,校长手谕“实事求是“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从社会的实际出发,求得正确的结论。在教育制度发生变革的关键时期,这一校训起到了辨别方向的作用,并对这里的学生乃至整个中国的命运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毛泽东青年时曾寓居半学斋,“实事求是”对他的思想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他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内涵,使“实事求是”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更是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上升为邓小平理论的基础,成为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方针原则。现在,“实事求是”已成为中国建设现代化进程中自理一切复杂疑难问题的最好的解决方法。
大家再看第二块匾:“学达性天”,是康熙皇帝御赐的。“学达性天”是一种理学思想。这里的“性”指的是人性,“天”是指天道,朱程理学认为,人的善良本性是天道所赋的,教育的目的是要恢复伯天命之性,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皇帝所赐匾,意在勉励学子张扬理学,加强自身的修养,同时告诉人们在这里求学,可以获得德性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学问的最高境界,原匾在战乱中散失,现匾为1984年根据康熙手迹重制的。
最里面的那块“道南正脉”匾是乾隆皇帝为了表彰岳麓书院在传播理学方面的功绩所赐的,其意思是岳麓书院所传播的朱张湖湘学是理学向南传播后的正统。匾为原物,这里的“道”指的就是理学。说了这么多,大家可能会问,什么是理学呢?理学就是儒家学说发展到了宋代的一种称法。北宋时期,理学在洛阳传播,后来,福建学者杨时到洛阳向程颢、程颐兄弟学习理学,到程家门口时,天正下着大雪,两位老师正在午休,杨时不敢入内惊扰,就站在门外雪地里等老师醒来。直到老师醒来,他才上前去请教,而屋外雪地里已经留下了两个深深的足印,当杨时学成南归时,和颐目送并且非常高兴的说:“吾道南矣”。“程门立雪”的故事不仅教育大家要谦虚谨慎,勤奋好学,同时也成了理学南传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朱熹、张栻的理学思想是直接继承于杨时的,所以说岳麓书院所传播的思想是理学南传的正统。
在讲堂里,存有不少的对联 ,这些对联多为表达个人的志向、称颂书院或者讲明了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大家请看一下这幅对联,它是清代书院山长旷敏本所撰,上联是:
是非审之已,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太极悠然可会
下联是: 君亲恩所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
对联的意思是这样的:“是和非要先从自我审察,别人的抵毁和赞誉就由别人去说吧,得和失听任天命的安排,不可强求,只要登上岳麓山头,感受一下朗月清风,天地万物之理便悠然可知了,荣辱得失便可以置之度外了;君亲恩如何来还报,生民的安身立命之本如何把握,圣贤的道统如何传播,当登上赫曦台,感受这衡云湘水的魅力,一切便有了答案。对联所反映的基本上都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清代培养人才的教育思想。
大家可能早已经注意到了,在讲堂里有4块大字石碑,上书“忠、孝、廉、节”,为朱熹所撰,现在我们所见的是清道光年间山长欧阳厚均重刻的,每块高213厘米,宽131米,字高169米,宽122米一般像这么大的石刻汉字只有在名山的巨崖上才有,而单个字刻在碑石上的在国内是极为罕见的,因而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讲堂也因此又称为“忠、孝、廉、节”堂,“忠、孝、廉、节”四字,实际上就是岳麓书院在整个封建社会里的校训。在讲堂正面两侧壁上,还有四块碑分别是:“整、齐、严、肃”与“忠、孝、廉、节”碑相映衬。
(御书楼)
好的,讲堂的讲解我们就先讲到这里,下面我们将参观书院做为藏书功能的部分—御书楼。
可能有人会问了:御书楼不是在讲堂后面吗?自私到了讲堂往前就没路了?大家请跟我来,其实路就藏在讲堂屏壁后面,你会发现后面其实别有洞天,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御书楼始建于宋咸平二年,也就是公元999年,它是书院里藏书的地方,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图书馆,里面的藏书的主要来源有三:一是皇帝赐的,在历史上,皇帝数次赐书给书院;另外一个来源就是民间收集,以及地方官员、士子名绅以个人的名义捐赠的,最后一个来源就是书院自筹经费购买,或者自己刻书珍藏。可惜在1983年,御书楼及里面的所有藏书都被日本的飞机炸毁了,现存的建筑为1986年重建的。现在的御书楼藏书已超过5万册,不过它不对外开放,只是作为图书馆代书院的教研人员及书院的研究生使用。
(百泉轩时务轩三绝碑)
参观守御书楼,我们来到书院风景绝佳的地方——百泉轩,因为地处岳麓山清风峡谷口溪泉荟萃处而得名。在宋代,这里是山长的住处,当年,朱熹和当时的山长张栻就曾经在此“昼而燕坐,夜而栖宿”意思就是吃饭、睡觉都离不开这里,这主要是因为百泉轩前面有一个优美的园林,书院八景中,其中就有两景在园林中,分别是“碧沼观鱼”、“花墩坐月”。
在时务轩的旁边就是麓山寺碑,也称“三绝碑”。麓山寺碑是我国现存碑刻中影响较大的一块唐碑,高272厘米,高133厘米,记录的内容为麓山寺的历史沿革,它是由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篆刻家李邕亲自撰文、书写并且镌刻,因文、书、刻三者俱佳,因此有“三绝碑”之称,又因为要邕曾当过北海太守,因此这块碑又有“北海碑”之称,人们常称其为“北海三绝碑”。
因为《麓山寺碑》非常有名,历代想得到这碑的人非常多,也有人前来拓取,因方法不对,使这一碑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成了今天的这个样子。
(文庙祠堂)
下面我们将参观岳麓书院建筑三大功能的最后一部分——祭祀部分的建筑,它们位于中轴线的右侧。
中轴线右侧上面部分主要是祠庙建筑群,它是岳麓书院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的人物,一般为书院所尊奉的学派代表人物、文化名流、建设功臣、有恩于书院的地方长官、知名山长以及著名学生,通过对他们的祭祀,达到端正学统,整束学风、启发后人的目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种榜样教育。
现在我们来到了文庙,文庙原称孔庙,是专门供奉儒家圣人孔子的地方,文庙对于岳麓书院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历代都有严格的礼规,要求师生都要遵循圣人的言行行事,每月的初一、十五,山长要带领学生一一朝拜,每年春秋两季举行两次大的祭典活动,地方长官也得参加,场面极为壮观。
文庙的主体建筑是大成殿。这就是大成殿,为什么要称“大成殿”呢?因为孔子是天下 集大成者,所以就用“大成”来概括孔子的成就和地位,全国各地文庙的主体建筑均为大成殿。大家可能已经发现了文庙的建筑与刚才我人所看到的其它建筑不同,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所用的瓦片的颜色不同,文庙所采用的颜色是金黄色,与故宫的颜色是一样的,而其它的全用的是青瓦。大家都知道,金黄色是古代皇家专用的,民间不得使用,而文庙却是个例外,其建筑级别也同宫殿,为最高级别的,享有皇家礼的待遇,这也说明了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尊师重教和国家。在大成殿的前面有一石雕蟠龙,抗日战争时,大成殿被日本的飞机炸毁,只有这蟠龙幸存。战后,1946年进行修复,由于当时政局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修复工作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今存的大成殿看起来似乎缺少了皇家应有的气派,好在孔子“敬鬼神而远之”,这样的庙堂,他可能已经觉得十分奢华了,他老人家应该不会见怪的了。
岳麓书院是目前国惟一一所还在招收学生的古代书院,文庙两侧的廊屋现在已经是书院在读研究生们的教室。
穿过大成门,我们今天的游览也将要结束了,经过今天的参观,相信大家对岳麓书院这一千年学府的历史和文化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非常感谢大家的配合,祝大家旅途愉快,谢谢!
岳麓书院导游词400字 岳麓书院导游词讲解音频篇四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您们来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参加游览,我非常荣幸能够作为大家这次游览的导游。我将尽力使大家通过的讲解,对岳麓书院的历史、书院的文化内涵有一定的了解,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提宝贵的意见。
(岳麓书院大门口)
岳麓书院位于岳麓山的清风峡口,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位置主是岳麓书院的前门口了。请大家往上面看,有一块“千年学府”的匾,为什么岳麓书院有“千年学府”之称呢?原来,岳麓书院从潭州(现在的长沙)太守朱洞创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距今已经来1027年的历史了,所以有千年学府之称。上面大家所见到的这块匾是1986年岳麓书院举行1010周年庆典时,湖南大学长沙校友会赠送给岳麓书院的,这四个字是根据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字镌刻而成的。
经过一千多年历史的发展,沉积在岳麓书院各种建筑之上的浓厚的文化气息,使得今天的岳麓书院更加充满了文化的魅力,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千年学府浓厚的文化气息吧!
(岳麓书院平面示意图前)
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岳麓书院的平面图,大家可以发现岳麓书院的古建筑在布局上所采用的是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主体建筑有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这些建筑都位于中轴线上,其中讲堂是位于中轴线的中心,也是整个书院的中心位置;在中轴线的两侧主要是斋舍和祭祀的专用实祠堂,这种布局体现我国儒家思想文化中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
书院的建筑主要有三个部分的功能:讲学、藏书、祭祀,此外还有活动区和生活区,下面我们将按照书院的布局按顺序游览,我们讲解的重点放在赫曦台、讲堂及御书楼等处。
(赫曦台上,“寿”、“佛”字前)
我们现在所站的这个地方便是赫曦台了。“赫曦”的意思是:红红的太阳升起来了。当年,朱熹应著名的理学大师张栻的邀请,千里迢迢的从福建省的崇安来到长沙岳麓书院讲学,在长沙停留了两个多月,清晨的时候,朱熹常常和张栻一起登上岳麓山顶看日出,每当见到旭日腾空,霞光万丈,山川市井,万物一切都沐浴在朝阳中的时候,便激动不已,拍手道:赫曦!赫曦!,于是便将他们观日出的这个地方定名为“赫曦”,后来,张栻便在此修筑发一个戏台,名为“赫曦台”以示纪念。
不知道大家是否已经注意到了赫曦台内壁两侧的两个大字:“寿”、“佛”?关于这“寿”和“佛”这两个字还有一个传说。
在唐代,每年的乡举考试后,放榜的第二天,州县的长官都要为得中的举子举行宴会 ,名为鹿鸣宴,因为在宴会上要歌唱《诗经小雅鹿鸣》而得名,这一传统一直沿袭到了明清;重返鹿鸣会,是指参加鹿鸣会的举人在六十年后再次赴宴。能够重返鹿鸣宴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在岳麓书院的历史上,以山长的身份重返鹿鸣宴的,罗典是第一人,这个传说便发生在罗典重返鹿鸣宴的这一天。
大家再看这个“寿”字有点像什么?是不是有点像龙蛇缠绕在一起,不是“藏龙”的意思吗?而那个“福”字则有点像猛虎下山,意为“卧虎”之意,两个字合在一起,也就是在暗示着岳麓书院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请大家往前走,看一下赫曦台的全貌。赫曦台在古代实际上是一具戏台,现在台前台后的壁檐上,还有不少戏曲故事的堆塑,造型别致、形态自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赫曦台同时也是清代书院学子们进行课余文化活动的一个场所,看来,古代的学生也不像我们想象中的只会摇头晃脑苦读诗书,而不懂得娱乐。
(大 门)
沿着中轴线,我们便来到了岳麓书院的大门,原先的大门在江滨牌楼路一带的,旧称“中门”,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大门建于明代,清代同治年间进行过翻修,采用的是南方将军门式的结构,五间硬山顶。
在北宋第二个皇帝宋真宗执政以前的几十年间,由于国家动荡不安,所以官府无暇去兴办学校,所有学校都是私人开办的,宋真宗执政以后,国家比较安定,于是采取了重文的政策,他听说岳麓书院的办学很不错,又听说山长周式以德行著称于世,于是便召见了周式并准备留他在京城讲学做官,但周式心系着岳麓山院,坚拒不从,真宗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就亲赐了“岳麓书院”四字及经书等物,岳麓书院从此名闻天下,求学者络绎不绝,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大家请抬头看一下大门上面的匾,“岳麓书院”原匾在抗日战争中被日机飞机所炸,现在大家所看到的是1984年复制的。
大家再看一下两边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据说“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原本是付对联的上联,因为出得太好了,无人能对得出下联,后来有人发现,两句一拆开也可以成为一付对联,而且也对得挺好的,所以就一直是这两句了。这一付对联也道出了岳麓书院作为天下最辉煌的英才荟萃之地的历史事实,现在大家所见到的这对联也是1984年依照照片复制的。
请大家看安放在大门两旁的这一对汉白玉石鼓双面浮雕,这是一件非常珍贵的艺术品,相传是清道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838年,岳麓书院的著名学生、两江总督陶澍在没收贪官曹百万的财产中发现的,为了报答母校的培育之恩,特捐给了岳麓书院珍藏。大家可能会问了,这石鼓原本是官宦人家的东西,而且是抄家没收来的,怎么可以放在书院的大门口呢?其实这也反映了清代岳麓书院教育的官学化,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封建知识分子读书做官的一仕途理想。在古代,书院是最高形式的私学,一般都建在山林之中,书院的院长之所以被称为山长也就是这样来的。
(二门)
穿过大门,我们就来到了二门,在二门的门额上悬来“名山坛席”匾,这里的名山反映的是南岳衡山,因为衡山的72峰,回雁为首,岳麓为尾,“麓”为尾的意思,即南岳的最未一峰。岳麓书院因山而得名,岳麓山也因为有了岳麓书院而更加的有灵气;“坛席”即席位,除地为坛,上设席位,以示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两旁的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说岳麓书院被浩瀚青翠的树林所掩映,藏在地大物博的岳麓山之中。这样的环境正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难怪乎岳麓书院能够培养出如此多的名人大家。
(教学斋半学斋)
穿过二门,我们便进入了院内,在左右两边,左边是教学斋,右边为半学斋,它们都是昔日师生们居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大学集体宿舍。古代书院的教学方式和现在是不一样的,我们现在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而古代,大部分时间是在寝室里自修,老师定期开讲,解答学生的问题。当年的王夫之、曾国藩以及毛泽东等人均住在这里。
讲堂)
讲堂是书院的核心部分,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我们今天讲解的重点,是最能体现岳麓书院作为教学作用的地方。
讲堂又称“静一堂”或“忠、孝、廉、节”堂,历史上有8次重建,30余次小规模的修缮,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年间重建,又经过同治年间的大修后遗存下来的。
讲堂内有三块匾,分别是“实事求是”、“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块匾:“实事求是”为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撰。1917年湖南工专迁入岳麓书院办学,匾悬挂在此,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飞机所炸,这是后来重新制作的。
“实事求是”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汉书》在评价献王的时候,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1917年前后,正是我教育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各种观点层出不穷,莫衷一是,校长手谕“实事求是“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从社会的实际出发,求得正确的结论。在教育制度发生变革的关键时期,这一校训起到了辨别方向的作用,并对这里的学生乃至整个中国的命运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毛泽东青年时曾寓居半学斋,“实事求是”对他的思想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他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内涵,使“实事求是”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邓小平,更是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上升为邓小平理论的基础,成为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方针原则。现在,“实事求是”已成为中国建设现代化进程中自理一切复杂疑难问题的最好的解决方法。
大家再看第二块匾:“学达性天”,是康熙皇帝御赐的。“学达性天”是一种理学思想。这里的“性”指的是人性,“天”是指天道,朱程理学认为,人的善良本性是天道所赋的,教育的目的是要恢复伯天命之性,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皇帝所赐匾,意在勉励学子张扬理学,加强自身的修养,同时告诉人们在这里求学,可以获得德性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学问的最高境界,原匾在战乱中散失,现匾为1984年根据康熙手迹重制的。
最里面的那块“道南正脉”匾是乾隆皇帝为了表彰岳麓书院在传播理学方面的功绩所赐的,其意思是岳麓书院所传播的朱张湖湘学是理学向南传播后的正统。匾为原物,这里的“道”指的就是理学。说了这么多,大家可能会问,什么是理学呢?理学就是儒家学说发展到了宋代的一种称法。北宋时期,理学在洛阳传播,后来,福建学者杨时到洛阳向程颢、程颐兄弟学习理学,到程家门口时,天正下着大雪,两位老师正在午休,杨时不敢入内惊扰,就站在门外雪地里等老师醒来。直到老师醒来,他才上前去请教,而屋外雪地里已经留下了两个深深的足印,当杨时学成南归时,和颐目送并且非常高兴的说:“吾道南矣”。“程门立雪”的故事不仅教育大家要谦虚谨慎,勤奋好学,同时也成了理学南传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朱熹、张栻的理学思想是直接继承于杨时的,所以说岳麓书院所传播的思想是理学南传的正统。
在讲堂里,存有不少的对联 ,这些对联多为表达个人的志向、称颂书院或者讲明了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大家请看一下这幅对联,它是清代书院山长旷敏本所撰,上联是:
是非审之已,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太极悠然可会
下联是: 君亲恩所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
对联的意思是这样的:“是和非要先从自我审察,别人的抵毁和赞誉就由别人去说吧,得和失听任天命的安排,不可强求,只要登上岳麓山头,感受一下朗月清风,天地万物之理便悠然可知了,荣辱得失便可以置之度外了;君亲恩如何来还报,生民的安身立命之本如何把握,圣贤的道统如何传播,当登上赫曦台,感受这衡云湘水的魅力,一切便有了答案。对联所反映的基本上都是儒家的伦理道德,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清代培养人才的教育思想。
大家可能早已经注意到了,在讲堂里有4块大字石碑,上书“忠、孝、廉、节”,为朱熹所撰,现在我们所见的是清道光年间山长欧阳厚均重刻的,每块高213厘米,宽131米,字高169米,宽122米一般像这么大的石刻汉字只有在名山的巨崖上才有,而单个字刻在碑石上的在国内是极为罕见的,因而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讲堂也因此又称为“忠、孝、廉、节”堂,“忠、孝、廉、节”四字,实际上就是岳麓书院在整个封建社会里的校训。在讲堂正面两侧壁上,还有四块碑分别是:“整、齐、严、肃”与“忠、孝、廉、节”碑相映衬。
(御书楼)
好的,讲堂的讲解我们就先讲到这里,下面我们将参观书院做为藏书功能的部分—御书楼。
可能有人会问了:御书楼不是在讲堂后面吗?自私到了讲堂往前就没路了?大家请跟我来,其实路就藏在讲堂屏壁后面,你会发现后面其实别有洞天,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御书楼始建于宋咸平二年,也就是公元999年,它是书院里藏书的地方,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图书馆,里面的藏书的主要来源有三:一是皇帝赐的,在历史上,皇帝数次赐书给书院;另外一个来源就是民间收集,以及地方官员、士子名绅以个人的名义捐赠的,最后一个来源就是书院自筹经费购买,或者自己刻书珍藏。可惜在1983年,御书楼及里面的所有藏书都被日本的飞机炸毁了,现存的建筑为1986年重建的。现在的御书楼藏书已超过5万册,不过它不对外开放,只是作为图书馆代书院的教研人员及书院的研究生使用。
(百泉轩时务轩三绝碑)
参观守御书楼,我们来到书院风景绝佳的地方——百泉轩,因为地处岳麓山清风峡谷口溪泉荟萃处而得名。在宋代,这里是山长的住处,当年,朱熹和当时的山长张栻就曾经在此“昼而燕坐,夜而栖宿”意思就是吃饭、睡觉都离不开这里,这主要是因为百泉轩前面有一个优美的园林,书院八景中,其中就有两景在园林中,分别是“碧沼观鱼”、“花墩坐月”。
在时务轩的旁边就是麓山寺碑,也称“三绝碑”。麓山寺碑是我国现存碑刻中影响较大的一块唐碑,高272厘米,高133厘米,记录的内容为麓山寺的历史沿革,它是由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篆刻家李邕亲自撰文、书写并且镌刻,因文、书、刻三者俱佳,因此有“三绝碑”之称,又因为要邕曾当过北海太守,因此这块碑又有“北海碑”之称,人们常称其为“北海三绝碑”。
因为《麓山寺碑》非常有名,历代想得到这碑的人非常多,也有人前来拓取,因方法不对,使这一碑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成了今天的这个样子。
(文庙祠堂)
下面我们将参观岳麓书院建筑三大功能的最后一部分——祭祀部分的建筑,它们位于中轴线的右侧。
中轴线右侧上面部分主要是祠庙建筑群,它是岳麓书院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的人物,一般为书院所尊奉的学派代表人物、文化名流、建设功臣、有恩于书院的地方长官、知名山长以及著名学生,通过对他们的祭祀,达到端正学统,整束学风、启发后人的目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种榜样教育。
现在我们来到了文庙,文庙原称孔庙,是专门供奉儒家圣人孔子的地方,文庙对于岳麓书院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历代都有严格的礼规,要求师生都要遵循圣人的言行行事,每月的初一、十五,山长要带领学生一一朝拜,每年春秋两季举行两次大的祭典活动,地方长官也得参加,场面极为壮观。
文庙的主体建筑是大成殿。这就是大成殿,为什么要称“大成殿”呢?因为孔子是天下 集大成者,所以就用“大成”来概括孔子的成就和地位,全国各地文庙的主体建筑均为大成殿。大家可能已经发现了文庙的建筑与刚才我人所看到的其它建筑不同,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所用的瓦片的颜色不同,文庙所采用的颜色是金黄色,与故宫的颜色是一样的,而其它的全用的是青瓦。大家都知道,金黄色是古代皇家专用的,民间不得使用,而文庙却是个例外,其建筑级别也同宫殿,为最高级别的,享有皇家礼的待遇,这也说明了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尊师重教和国家。在大成殿的前面有一石雕蟠龙,抗日战争时,大成殿被日本的飞机炸毁,只有这蟠龙幸存。战后,1946年进行修复,由于当时政局动荡不安,民不聊生,修复工作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所以今存的大成殿看起来似乎缺少了皇家应有的气派,好在孔子“敬鬼神而远之”,这样的庙堂,他可能已经觉得十分奢华了,他老人家应该不会见怪的了。
岳麓书院是目前国惟一一所还在招收学生的古代书院,文庙两侧的廊屋现在已经是书院在读研究生们的教室。
穿过大成门,我们今天的游览也将要结束了,经过今天的参观,相信大家对岳麓书院这一千年学府的历史和文化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非常感谢大家的配合,祝大家旅途愉快,谢谢!
岳麓书院导游词400字 岳麓书院导游词讲解音频篇五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参观游览,很高兴能作为大家这次游览的导游。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位置就是岳麓书院的前门了。请大家抬头看,有一块“千年学府”的匾,为什么岳麓书院有“千年学府”之称呢?原来,岳麓书院从潭州太守朱洞创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所以有千年学府之称。它与江西白鹿洞书院、河南嵩阳书院及睢阳书院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好,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千年学府浓厚的文化气息吧!
从岳麓书院的这幅平面图上,大家可以发现岳麓书院的古建筑在布局上所采用的是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其中讲堂是位于中轴线的中心,也是整个书院的中心位置。书院的建筑主要有三个部分的功能:讲学、藏书和祭祀。
这里是赫曦台,赫曦台是古时候酬神演戏的舞台。朱熹在岳麓书院讲学的时候,常常很早就爬起来跑到岳麓山顶去看日出,看到日出就拍手欢呼“赫曦、赫曦”,意思是红红的太阳升起来了,后来张栻就在这里修了一个台,取名“赫曦台”。
沿着中轴线,我们来到了岳麓书院的大门,大家请抬头看一下大门上面“岳麓书院”这块匾,是北宋第二个皇帝宋真宗御赐的。大家再看一下两边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这一付对联也道出了岳麓书院作为天下最辉煌的英才荟萃之地的历史事实。
我们现在来到了讲堂。讲堂是讲学的中心场所,后来因为朱熹写了“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所以又称“忠孝廉节堂”,导游词《岳麓书院导游词》。
讲堂内共有三块匾,分别是“实事求是”、“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块匾:“实事求是”是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撰写的。_青年时曾寓居学院的半学斋,“实事求是”对他的思想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他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内涵,使“实事求是”成为_思想的精髓。大家再看第二块匾:“学达性天”,这是康熙皇帝御赐的。“学达性天”是一种理学思想。这里的“性”指的'是人性,“天”是指天道,程朱理学认为,人的善良本性是天道所赋,教育的目的是要恢复人的天命之性,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皇帝所赐匾,意在勉励学子张扬理学,加强自身的修养,同时告诉人们在这里求学,可以获得德性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学问的最高境界。最里面的这块“道南正脉”匾是乾隆皇帝为了表彰岳麓书院在传播理学方面的功绩所赐的,其意思是岳麓书院所传播的朱张湖湘学是理学向南传播后的正统。匾为原物,这里的“道”指的就是理学。说了这么多,大家可能会问,什么是理学呢?理学就是儒家学说发展到了宋代的一种称法。理学的开山鼻祖是我们湖南籍的一位叫周敦颐的老先生,而发展壮大理学思想的则是著名的程颐、程颢两兄弟。大家再往下看,讲堂的正中是一个高约1米的长方形讲堂,这是以前老师讲课的地方,上面摆着两把椅子是为了纪念张栻和朱熹这两位大师而设的。当年两位会讲的时候,盛况空前,从全国各地赶来听讲的人数达数千,可见当时朱、张两人名声之大。想想看,历史上多少名人如曾国藩、左宗棠、王夫之、魏源等等,当年他们就是坐在这底下听老师讲课的。
下面我们将参观书院做为藏书功能的部分-御书楼。这是书院里藏书的地方,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图书馆,我们今天的游览也将要结束了,经过今天的参观,相信大家对岳麓书院这一千年学府的历史和文化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谢谢大家!
岳麓书院导游词400字 岳麓书院导游词讲解音频篇六
大家好!欢迎您们来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参加游览。
岳麓山故迹很多,山一脚下有岳麓书院,建于公元九七六年,迄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南宋的理学家朱熹在此讲过学。清风峡是岳麓书院后面一条幽静美丽的峡谷。一线清泉。西池碧水,万木清秀,美不胜收。有名的爱晚亭就在这清风峡中,此亭原名爱枫亭。四周枫树漫山,风景绝佳。清代著名诗人袁枚来此游赏。依唐人杜牧诗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将亭名改为爱晚亭。
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唐末五代(约958年)智睿等二僧办学。北宋开宝九年(976),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至今,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岳麓书院自创立伊始,即以其办学和传播学术文 化而闻名于世。北宋真宗皇帝召见山长周式,颁书赐额,书院之名始闻于天下,有“潇湘洙泗”之誉。南宋张式主教,朱熹两度讲学。明代中后期,明世宗御赐“敬一箴”,阳明心学和东林学派在此传播和交流,明清著名的爱国主义思想家王夫之在此求学,清代,康熙和乾隆分别御赐“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额。
岳麓书院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大部分为明清遗物,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讲堂、半学斋、教学斋、百泉轩、御书楼、湘水校经堂、文庙等,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各部分互相连接,合为整体,完整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气势恢宏的壮阔景象。
今天的旅途到此结束,欢迎大家再次游览。
岳麓书院导游词400字 岳麓书院导游词讲解音频篇七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您们来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参加游览,我非常荣幸能够作为大家这次游览的导游。我将尽力使大家通过的讲解,对岳麓书院的历史、书院的文化内涵有一定的了解,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提宝贵的意见。
(岳麓书院大门口)
经过一千多年历史的发展,沉积在岳麓书院各种建筑之上的浓厚的文化气息,使得今天的岳麓书院更加充满了文化的魅力,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千年学府浓厚的文化气息吧!
(岳麓书院平面示意图前)
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岳麓书院的平面图,大家可以发现岳麓书院的古建筑在布局上所采用的是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主体建筑有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这些建筑都位于中轴线上,其中讲堂是位于中轴线的中心,也是整个书院的中心位置;在中轴线的两侧主要是斋舍和祭祀的专用实祠堂,这种布局体现我国儒家思想文化中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
书院的建筑主要有三个部分的功能:讲学、藏书、祭祀,此外还有活动区和生活区,下面我们将按照书院的布局按顺序游览,我们讲解的重点放在赫曦台、讲堂及御书楼等处。
(赫曦台上,“寿”、“佛”字前)
我们现在所站的这个地方便是赫曦台了。“赫曦”的意思是:红红的太阳升起来了。当年,朱熹应著名的理学大师张栻的邀请,千里迢迢的从福建省的崇安来到长沙岳麓书院讲学,在长沙停留了两个多月,清晨的时候,朱熹常常和张栻一起登上岳麓山顶看日出,每当见到旭日腾空,霞光万丈,山川市井,万物一切都沐浴在朝阳中的时候,便激动不已,拍手道:赫曦!赫曦!,于是便将他们观日出的这个地方定名为“赫曦”,后来,张栻便在此修筑发一个戏台,名为“赫曦台”以示纪念。
不知道大家是否已经注意到了赫曦台内壁两侧的两个大字:“寿”、“佛”?关于这“寿”和“佛”这两个字还有一个传说。
在唐代,每年的乡举考试后,放榜的第二天,州县的长官都要为得中的举子举行宴会,名为鹿鸣宴,因为在宴会上要歌唱《诗经?小雅?鹿鸣》而得名,这一传统一直沿袭到了明清;重返鹿鸣会,是指参加鹿鸣会的举人在六十年后再次赴宴。能够重返鹿鸣宴的人是少之又少的,在岳麓书院的历史上,以山长的身份重返鹿鸣宴的,罗典是第一人,这个传说便发生在罗典重返鹿鸣宴的这一天。
这一天,书院格外热闹,达官贵人、名门望族都前来道贺,并且吟诗作赋一显自己的才华。正当大家正在乐着的时候,一个乞丐模样的老道想进来,守门的人拦也拦不住,老道来到厅堂,向罗典打了一揖首,说道:“众位施主,贫道也来凑热闹”。众人见他这模样,都看不起他,想戏弄他一下,叫他写几个字来看看。老道听了,知道这不是容人之地,一把就捉起堂前的扫把,沾了些黄泥,瞅准赫曦台上的一面白墙,刷!刷!就是两笔,写下了一个丈余高的“寿”字。众人看得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话来,当回过神来的时候,老道已不知所踪了。再看这字,健笔如飞、力透骨肌,知道这定非凡人所能为,罗典后悔不已,托人四处去寻找这老道士的下落,但还是无法找到。为了弥补过失,同时也为了对称,罗典便亲自在对面的白墙上补写了一个“福”字,是一笔写成的,但这个福字的笔力就无法与“寿”字相比了。
大家再看这个“寿”字有点像什么?是不是有点像龙蛇缠绕在一起,不是“藏龙”的意思吗?而那个“福”字则有点像猛虎下山,意为“卧虎”之意,两个字合在一起,也就是在暗示着岳麓书院是个藏龙卧虎的地方。请大家往前走,看一下赫曦台的全貌。赫曦台在古代实际上是一具戏台,现在台前台后的壁檐上,还有不少戏曲故事的堆塑,造型别致、形态自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赫曦台同时也是清代书院学子们进行课余文化活动的一个场所,看来,古代的学生也不像我们想象中的只会摇头晃脑苦读诗书,而不懂得娱乐。
(大 门)
沿着中轴线,我们便来到了岳麓书院的大门,原先的大门在江滨牌楼路一带的,旧称“中门”,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大门建于明代,清代同治年间进行过翻修,采用的是南方将军门式的结构,五间硬山顶。
在北宋第二个皇帝宋真宗执政以前的几十年间,由于国家动荡不安,所以官府无暇去兴办学校,所有学校都是私人开办的,宋真宗执政以后,国家比较安定,于是采取了重文的政策,他听说岳麓书院的办学很不错,又听说山长周式以德行著称于世,于是便召见了周式并准备留他在京城讲学做官,但周式心系着岳麓山院,坚拒不从,真宗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就亲赐了“岳麓书院”四字及经书等物,岳麓书院从此名闻天下,求学者络绎不绝,成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大家请抬头看一下大门上面的匾,“岳麓书院”原匾在抗日战争中被日机飞机所炸,现在大家所看到的是1984年复制的。
岳麓书院导游词400字 岳麓书院导游词讲解音频篇八
各位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到风景优美的岳麓山参观举世闻名的岳麓书院。今天,由我“客串”书院导游,引领大家踏上这一非凡的文化书香之旅!
我们眼前的这块“风水宝地”便是古城长沙学术气息最浓郁的地方——岳麓书院。它是一座宁静优雅的庭院,有着千年波斓壮阔的历史,它的背后所蕴含的是一种大气、睿智,是一代又一代学子千年传承相继的文化梦想。庭前廊下、翘壁飞檐,那梦,是从唐代就一直延续下来的。怎么样,大家闭上眼,尽情地感受一下这里清冷的风的味道,是与其他地方截然不同的吧——那是有着千年不变浓浓的书香气息呢!
岳麓书院是一片古朴典雅的明清风格古建筑群,它坐落在风景名胜岳麓山清风峡口,静静地屹立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之下。它的每一进院落、每一方石碑、每一片砖瓦、每一扇雕窗,都暗藏着隽永的文化品味,是享誉中外的“千年学府”。它与江西白鹿洞书院、河南嵩阳书院、睢阳书院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是湖湘学派、宋明理学的发源地。现在,就让我们循着古圣先贤们的足迹走进书院这亘古不变的文化氛围中去吧!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岳麓书院的平面图:在布局上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主体建筑如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集中于轴线上,讲堂布置在中轴线的中央,斋舍、祭祀专祠等排列于两旁。在书院的园林中,无论是小桥流水、假山回廊,都与讲堂构成了一副浑然天成的画面。儒道互补,庄重典雅,这正是岳麓书院传承千载的精神佳境。
经过悬挂“千年学府”匾的头门就是赫曦台,内壁两侧墙上各有一个金色大字——“福”与“寿”如龙腾虎跃,遥相呼应。
沿着中轴线,我们便来到了书院的大门。正上方悬挂宋真宗“岳麓书院”御匾,“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一千古名联很霸气地挂在大门上,道出了岳麓书院作为天下最辉煌的英材荟萃之地的历史事实。大门两旁安放的一对汉白玉抱鼓石双面浮雕,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现在,请大家移步,摆放着两把红木雕花座椅的地方便是“讲堂”了。讲堂是书院的核心部分,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讲堂正中设高约一米的长方形讲坛,为古代老师授课的地方,上面摆两把红木雕花座椅,是为了纪念张栻和朱熹这两位大师论讲于坛上而设,表示两位大师平起平坐、不分秋色。讲台之后有木质屏风,上面嵌刻山长张栻撰写的《岳麓书院记》,该文内容实为古代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指导思想。
讲堂两璧嵌“忠、孝、廉、节”四字石刻,据传系朱熹手书。这四字实际上正是岳麓书院在整个封建社会的校训。在讲堂正面两侧壁上,还有四块碑“整、齐、严、肃”,与“忠、孝、廉、杰”碑相映衬,书院灵魂的脉络始终清晰明了。
岳麓书院不仅有读书讲学之所,还有一处三层建筑,那便是“御书楼”。御书楼“藏”在讲堂屏壁之后,现藏书已达6万多册,现在是湖南大学的古籍图书馆。
岳麓书院的楼阁砖瓦闪耀着千年凝聚的智慧,带给我们的远不止视觉与心灵上的震撼,这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化传奇更会影响指引我们的一生!
欣赏完这几进深深的庭院,今天我们的游览也接近尾声。感谢同学们的配合,期待下一次的交流!谢谢!
岳麓书院导游词400字 岳麓书院导游词讲解音频篇九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您们来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参加游览,我非常荣幸能够作为大家这次游览的导游。我将尽力使大家通过的讲解,对岳麓书院的历史、书院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提宝贵的意见。
岳麓书院位于岳麓山的清风峡口,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位置主是岳麓书院的前门口了。请大家往上面看,有一块“千年学府”的匾,为什么岳麓书院有“千年学府”之称呢?原来,岳麓书院从潭州(现在的长沙)太守朱洞创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距今已经来1027年的历史了,所以有千年学府之称。上面大家所见到的这块匾是1986年岳麓书院举行1010周年庆典时,湖南大学长沙校友会赠送给岳麓书院的,这四个字是根据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字镌刻而成的。
经过一千多年历史的发展,沉积在岳麓书院各种建筑之上的浓厚的文化气息,使得今天的岳麓书院更加充满了文化的魅力,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千年学府浓厚的文化气息吧!
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岳麓书院的平面图,大家可以发现岳麓书院的古建筑在布局上所采用的是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主体建筑有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这些建筑都位于中轴线上,其中讲堂是位于中轴线的中心,也是整个书院的中心位置;在中轴线的两侧主要是斋舍和祭祀的专用实祠堂,这种布局体现我国儒家思想文化中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
书院的建筑主要有三个部分的功能:讲学、藏书、祭祀,此外还有活动区和生活区,下面我们将按照书院的布局按顺序游览,我们讲解的重点放在赫曦台、讲堂及御书楼等处。
沿着中轴线,我们便来到了岳麓书院的大门,原先的大门在江滨牌楼路一带的,旧称“中门”,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大门建于明代,清代同治年间进行过翻修,采用的是南方将军门式的结构,五间硬山顶。
穿过大门,我们就来到了二门,在二门的门额上悬来“名山坛席”匾,这里的名山反映的是南岳衡山,因为衡山的72峰,回雁为首,岳麓为尾,“麓”为尾的意思,即南岳的最未一峰。
岳麓书院因山而得名,岳麓山也因为有了岳麓书院而更加的有灵气;“坛席”即席位,除地为坛,上设席位,以示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两旁的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说岳麓书院被浩瀚青翠的树林所掩映,藏在地大物博的岳麓山之中。这样的环境正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难怪乎岳麓书院能够培养出如此多的名人大家。
在二门的背面有一匾:“潇湘槐市”,“槐市”为文化市场,是汉代读书人聚集的地方,“潇湘”泛指湖南,“潇湘槐市”是说岳麓书院是湖南文化名人、士子学者聚集的场所,引申为岳麓书院人才之盛,就有如汉代槐市之盛。
讲堂是书院的核心部分,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我们今天讲解的重点,是最能体现岳麓书院作为教学作用的地方。讲堂又称“静一堂”或“忠、孝、廉、节”堂,历史上有8次重建,30余次小规模的修缮,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年间重建,又经过同治年间的大修后遗存下来的。
下面我们将参观岳麓书院建筑三大功能的最后一部分——祭祀部分的建筑,它们位于中轴线的右侧。
中轴线右侧上面部分主要是祠庙建筑群,它是岳麓书院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的人物,一般为书院所尊奉的学派代表人物、文化名流、建设功臣、有恩于书院的地方长官、知名山长以及著名学生,通过对他们的祭祀,达到端正学统,整束学风、启发后人的目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种榜样教育。
现在我们来到了文庙,文庙原称孔庙,是专门供奉儒家圣人孔子的地方,文庙对于岳麓书院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历代都有严格的礼规,要求师生都要遵循圣人的言行行事,每月的初一、十五,山长要带领学生一一朝拜,每年春秋两季举行两次大的祭典活动,地方长官也得参加,场面极为壮观。
岳麓书院是目前国惟一一所还在招收学生的古代书院,文庙两侧的廊屋现在已经是书院在读研究生们的教室。
穿过大成门,我们今天的游览也将要结束了,经过今天的参观,相信大家对岳麓书院这一千年学府的历史和文化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非常感谢大家的配合,祝大家旅途愉快,谢谢!
岳麓书院导游词400字 岳麓书院导游词讲解音频篇十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您们来到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参加游览,我非常荣幸能够作为大家这次游览的导游。我将尽力使大家通过的讲解,对岳麓书院的历史、书院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提宝贵的意见。
岳麓书院位于岳麓山的清风峡口,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位置主是岳麓书院的前门口了。请大家往上面看,有一块“千年学府”的匾,为什么岳麓书院有“千年学府”之称呢?原来,岳麓书院从潭州(现在的长沙)太守朱洞创建于宋太祖开宝九年,也就是公元976年,距今已经来1027年的历史了,所以有千年学府之称。上面大家所见到的这块匾是1986年岳麓书院举行1010周年庆典时,湖南大学长沙校友会赠送给岳麓书院的,这四个字是根据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的字镌刻而成的。
经过一千多年历史的发展,沉积在岳麓书院各种建筑之上的浓厚的文化气息,使得今天的岳麓书院更加充满了文化的魅力,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千年学府浓厚的文化气息吧!
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岳麓书院的平面图,大家可以发现岳麓书院的古建筑在布局上所采用的是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主体建筑有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这些建筑都位于中轴线上,其中讲堂是位于中轴线的中心,也是整个书院的中心位置;在中轴线的两侧主要是斋舍和祭祀的专用实祠堂,这种布局体现我国儒家思想文化中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
书院的建筑主要有三个部分的功能:讲学、藏书、祭祀,此外还有活动区和生活区,下面我们将按照书院的布局按顺序游览,我们讲解的重点放在赫曦台、讲堂及御书楼等处。
沿着中轴线,我们便来到了岳麓书院的大门,原先的大门在江滨牌楼路一带的,旧称“中门”,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大门建于明代,清代同治年间进行过翻修,采用的是南方将军门式的结构,五间硬山顶。
穿过大门,我们就来到了二门,在二门的门额上悬来“名山坛席”匾,这里的名山反映的是南岳衡山,因为衡山的72峰,回雁为首,岳麓为尾,“麓”为尾的意思,即南岳的最未一峰。
岳麓书院因山而得名,岳麓山也因为有了岳麓书院而更加的有灵气;“坛席”即席位,除地为坛,上设席位,以示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两旁的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说岳麓书院被浩瀚青翠的树林所掩映,藏在地大物博的岳麓山之中。这样的环境正是修身养性的好地方,难怪乎岳麓书院能够培养出如此多的名人大家。
在二门的背面有一匾:“潇湘槐市”,“槐市”为文化市场,是汉代读书人聚集的地方,“潇湘”泛指湖南,“潇湘槐市”是说岳麓书院是湖南文化名人、士子学者聚集的场所,引申为岳麓书院人才之盛,就有如汉代槐市之盛。
讲堂是书院的核心部分,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我们今天讲解的重点,是最能体现岳麓书院作为教学作用的地方。讲堂又称“静一堂”或“忠、孝、廉、节”堂,历史上有8次重建,30余次小规模的修缮,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年间重建,又经过同治年间的大修后遗存下来的。
下面我们将参观岳麓书院建筑三大功能的最后一部分——祭祀部分的建筑,它们位于中轴线的右侧。
中轴线右侧上面部分主要是祠庙建筑群,它是岳麓书院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的人物,一般为书院所尊奉的学派代表人物、文化名流、建设功臣、有恩于书院的地方长官、知名山长以及著名学生,通过对他们的祭祀,达到端正学统,整束学风、启发后人的目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种榜样教育。
现在我们来到了文庙,文庙原称孔庙,是专门供奉儒家圣人孔子的地方,文庙对于岳麓书院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历代都有严格的礼规,要求师生都要遵循圣人的言行行事,每月的初一、十五,山长要带领学生一一朝拜,每年春秋两季举行两次大的祭典活动,地方长官也得参加,场面极为壮观。
岳麓书院是目前国惟一一所还在招收学生的古代书院,文庙两侧的廊屋现在已经是书院在读研究生们的教室。
穿过大成门,我们今天的游览也将要结束了,经过今天的参观,相信大家对岳麓书院这一千年学府的历史和文化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非常感谢大家的配合,祝大家旅途愉快,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