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屉原理教案范文(18篇)
教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桥梁,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教案的设计要关注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和情感教育,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以下是一些编写教案的步骤和要点,供大家参考。
抽屉原理教案篇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69页例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并学会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分配方法。
教学难点:分配方法。
教学方法:列举法、分析法。
学习方法:尝试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游戏要求:开始以后,请你们5个都坐在椅子上,每个人必须都坐下。
2、讨论:“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这句话说得对吗?
游戏开始,让学生初步体验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使学生明确这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
引入: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
(二)揭示目标。
理解并掌握解决鸽巢问题的解答方法。
1、看书68页,阅读例1: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可以怎么放?有几种情况?
(1)理解“总有”和“至少”的意思。
(2)理解4种放法。
2、全班同学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3、跟踪练习。
68页做一做:5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1)说出想法。
如果每个鸽舍只飞进1只鸽子,最多飞回3只鸽子,剩下2只鸽子还要飞进其中的一个鸽舍或分别飞进其中的两个鸽舍。所以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同一个鸽舍。
(2)尝试分析有几种情况。
(3)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1、出示例2。
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几本书?
(1)合作交流有几种放法。
不难得出,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
(2)指名说一说思维过程。
如果每个抽屉放2本,放了6本书。剩下的1本还要放进其中一个抽屉,所以至少有1个抽屉放进3本书。
2、如果一共有8本书会怎样呢10本呢?
3、你能用算式表示以上过程吗?你有什么发现?
7÷3=2……1(至少放3本)。
8÷3=2……2(至少放4本)。
10÷3=3……1(至少放5本)。
4、做一做。
11只鸽子飞回4个鸽舍,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1、鸽巢问题怎样求?
小结:先平均分配,再把余数进行分配,得出的就是一个抽屉至少放进的本数。
2、做一做。
69页做一做2题。
(一)小结。
鸽巢问题的.解答方法是什么?
物体的数量大于抽屉的数量,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商+1)个物体。
(二)检测。
1、填空。
(1)7只鸽子飞进5个鸽舍,至少有()只鸽子要飞进同伴的鸽舍里。
(2)有9本书,要放进2个抽屉里,必须有一个抽屉至少要放()本书。
(3)四年级两个班共有73名学生,这两个班的学生至少有()人是同一月出生的。
(4)任意给出3个不同的自然数,其中一定有2个数的和是()数。
2、选择。
(1)5个人逛商店共花了301元钱,每人花的钱数都是整数,其中至少有一人花的钱数不低于()元。
a、60b、61c、62d、59。
(2)3种商品的总价是13元,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是整数,至少有一种商品的价格不低于()元。
a、3b、4c、5d、无法确定。
3、幼儿园老师准备把15本图画书分给14个小朋友,结果是什么?
完成课本练习十二第2、4题。
板书。
物体的数量大于抽屉的数量,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商+1)物体。
抽屉原理教案篇二
“电脑算命”看起来挺玄乎,只要你报出自己出生的年、月、日和性别,一按按键,屏幕上就会出现所谓性格、命运的句子,据说这就是你的“命”。
其实这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电脑游戏而已。我们用数学上的抽屉原理很容易说明它的荒谬。
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或狄利克雷原理,它是数学中证明存在性的一种特殊方法。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把3个苹果按任意的方式放入两个抽屉中,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里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苹果。这是因为如果每一个抽屉里最多放有一个苹果,那么两个抽屉里最多只放有两个苹果。运用同样的推理可以得到:
原理1把多于n个的物体放到n个抽屉里,则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2个或2个以上的物体。
原理2把多于mn个的物体放到n个抽屉里,则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m+1个或多于m+l个的物体。
如果以70年计算,按出生的年、月、日、性别的不同组合数应为70×365×2=51100,我们把它作为“抽屉”数。我国现有人口11亿,我们把它作为“物体”数。由于1.1×=21526×51100+21400,根据原理2,存在21526个以上的人,尽管他们的出身、经历、天资、机遇各不相同,但他们却具有完全相同的“命”,这真是荒谬绝伦!
在我国古代,早就有人懂得用抽屉原理来揭露生辰八字之谬。如清代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中就写道:“余最不信星命推步之说,以为一时(注:指一个时辰,合两小时)生一人,一日生十二人,以岁计之则有四千三百二十人,以一甲子(注:指六十年)计之,止有二十五万九千二百人而已,今只以一大郡计,其户口之数已不下数十万人(如咸丰十年杭州府一城八十万人),则举天下之大,自王公大人以至小民,何啻亿万万人,则生时同者必不少矣。其间王公大人始生之时,必有庶民同时而生者,又何贵贱贫富之不同也?”在这里,一年按360日计算,一日又分为十二个时辰,得到的.抽屉数为60×360×12=259200。
所谓“电脑算命”不过是把人为编好的算命语句象中药柜那样事先分别一一存放在各自的柜子里,谁要算命,即根据出生的年月、日、性别的不同的组合按不同的编码机械地到电脑的各个“柜子”里取出所谓命运的句子。这种在古代迷信的亡灵上罩上现代科学光环的勾当,是对科学的亵渎。
抽屉原理教案篇三
“抽屉原理”是开发智力,开阔视野的数学思维训练资料,对于一部分想象潜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学起来存在必须的困难。透过本次课堂实践,有几点体会: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课前让几个学生表演“抢椅子”的游戏:如3个人抢坐2把椅子、4个人抢坐3把椅子。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感知抽象的“抽屉原理”,理解“至少”的意思。
2、合作交流,建立模型。根据课前的表演及老师的分苹果演示,交流、讨论理解:“待分物体数”、“抽屉数”、“至少数”分别指什么?“至少数”为什么是商加1,而不是商加余数?透过老师的提示、引领,学生对“抽屉原理”基本上能理解,但是要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还有必须的困难。
3、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提高解题潜力。“抽屉原理”的问题变式很多,应用更具灵活性。能否将一个具体问题和“抽屉原理”联系起来,能否找出题中什么是“待分物体数”,什么是“抽屉”,是解题的关键。有时候找到实际问题与“抽屉原理”之间的联系并不容易,即使找到了也很难确定用什么作“抽屉”。教学时,我但是于强调说理的严密性,只要学生能把大致意思说出来就行,有些题目能借助实物或用枚举法举例猜测、验证也能够。
回顾整节课我觉得主要存在两个问题:1、在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老师担心学生不理解、走错路,不敢大胆放手,总是牵着学生的思路走。2、这部分资料属于思维训练的资料,有少部分学生学起来困难大,效果差。在课堂上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何关注学困生的同步发展,我们将继续寻找方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抽屉原理教案篇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带领学生玩“抢椅子”的游戏,规则这4位学生必须都坐下。引导学生观察游戏结果--不管怎么坐,总有一个座位上至少坐了2位同学。
师:为什么?(学生回答)。
师:可不可能一个椅子上坐3位同学?(可能)可不可能每个椅子上只坐1位同学?(不可能)也就是说,不管怎么坐,总有一个椅子上至少要坐2位同学。
师:那么像这样的现象中隐藏着设么数学奥秘呢?大家想不想弄明白?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广角来研究这个原理。希望大家都能积极的动手动脑,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齐心协力把这个数学奥秘弄懂!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题目: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里。
(学情预设: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了2枝铅笔。)。
2、理解“至少”
师:“至少”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呢?
(最少2枝,也可能比2枝多)。
师:到底我们猜测的对不对呢?怎么样证明这种现象呢?下面,就需要自己动手利用学具去摆一摆,动脑去想一想,看看能不能证明我们这个猜想。
3、自主探究。
(1)两人一组利用手中的学具1摆一摆,想一想,可以怎么样去摆放?老师帮大家准备了一个记录单,你们可以把摆放的不同方法记录下来,以便你们分析结果是不是符合我们之前的猜测。
(2)全班交流,学生汇报。
第一种方法:
(4,0,0)(3,1,0)(2,2,0)(2,1,1)学生解释自己的想法,验证猜测。
教师课件演示,验证结论。(像大家刚才这样把每一种放法都列举出来,然后去一一验证,这种方法叫列举法)。
第二种方法:
师:还有别的思考方法,来验证我们之前的猜测吗?
假设法:(学生汇报)。
师课件演示,说明:先假设每个文具盒里各放入1枝铅笔,余下1枝铅笔不管放进哪个文具盒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有2枝铅笔”的现象。
4、优化方法。
那么把5枝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里,会怎样呢?
那么把6枝铅笔放进5个文具盒里,会怎样呢?
那么把7枝铅笔放进6个文具盒里,会怎样呢?
那么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文具盒里,会怎样呢?
(学生解释说明,师课件演示)。
师:你们为什么都用第二种方法,而不用列举法呢?
5、发现规律。
师:通过刚才我们分析的这些现象,你发现了什么?
(当笔的枝数比铅笔盒数多1时,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2枝铅笔。)。
6、出示做一做:7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至少有()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
(1)学生独立思考,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
(2)全班汇报,解释说明。
(3)教师用课件演示(虽然鸽子的只数比鸽舍的数量多2,但是也是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几本书?
2、学生利用学具探究。
3、学生汇报,教师课件演示。
如果把我们的这种思维方法用式子表示出来,该怎样列式?
5÷2=2…..1(3)。
4、拓展: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呢?
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呢?用式子怎么表示?
7÷2=3….1(4)。
9÷2=4…1(5)。
师:同学们观察这些板书,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
(商+余数)(商+1)。
5、做一做: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汇报交流。板书式子:8÷3=2…2(2+1=3)。
教师课件演示: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所以应该是商加1.
(三)结论。
师:同学们,真的非常厉害,刚才我们一起探究的这种现象,就成为“抽屉原理”
课件出示。
三、拓展应用。
“抽屉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引用也是非常广泛的。下面,老师再带大家做一个小游戏。扑克牌游戏。
抽屉原理教案篇五
作为数学广角,目的是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方法,教给学生一种思考方式。我上完这节课后,感觉这节课中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真的很难。所以,课程的建模过程应该以活动为载体,带抽屉原理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的知识。作为数学广角,目的是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方法,教给学生一种思考方式。我上完这节课后,感觉这节课中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真的很难。所以,课程的建模过程应该以活动为载体,带动学生的思考。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理解总有与至少的含义。如进行坐椅子游戏,5个人坐在4把椅子上,不管怎样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有2个人。
又如,4个桃子放在3个盘子里,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盘子里至少有2个桃子。3支笔放进2个笔筒里,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笔。多次操作,分一分,描一描,说一说等活动体会总有与至少的含义,这些知识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在建模后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先让学生说说把什么放在什么地方,体会待分物体与抽屉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的找到至少数。
抽屉原理教案篇六
一、填空。(20分)。
(1)5、2、9可以摆出()个不同的三位数。
(2)六(1)班有25人参加了语文和数学兴趣小组。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有15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有18人,语数兴趣小组都参加的有()人。
(3)48名学生做游戏,大家围成一个三角形,每边人数相等,三个顶点都有人,每边各有()名学生。(4)时钟6时敲响6下,10秒钟敲完。10时敲响10下,需要)秒。(5)9个零件中有1件是次品(次品轻一些)用天平称,至少()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6)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10个头,从下面数34只脚,鸡有()只,兔有()只。(7)有黄、红两种颜色的球各4个,放到同一个盒子里,至少取()个球可以保证取到2个颜色相同的球。
(8)把5颗梨放在4个盘子里,总有()个盘子至少要放2颗梨。(9)一串彩灯按照“红、黄、蓝、绿”的规律排列着,第8个彩灯是()颜色,第25个彩灯是()色。
(10)两个点可以连成()条线段,三个点可以连成()条线段。
二、解决问题。(50分)。
1、在的班中,至少多少人中,一定有2个人的生日在同一个月?
2、你所在的班中,至少有多少人的生日在同一个月?
3、32只鸽子飞回7个鸽舍,至少有几只鸽子要飞进同个鸽舍?
4、在街上任意找来50个人,可以确定,这50人中至少有多少个人的属相相同?
7、幼儿园买来不少猴、狗、马塑料玩具,每个小朋友任意选择两件,那么至少几个小朋友中才能保证有两人选的玩具相同。
8、一个布袋里有红色、黄色、蓝色袜子各10只,问最少要拿多少只才能保证其中至少有2双颜色不相同的袜子。
三、加分题:(30分)。
2、5个小朋友,每人都从装有许多黑白围棋子的布袋中任意摸出3枚棋子.请你证明,这5个人中至少有两个小朋友摸出的棋子的.颜色的配组是一样的。
3、五年级有49名学生参加一次数学竞赛,成绩都是整数,满分是100分。已知3名学生的成绩在60分以下,其余学生的成绩均在75~95分之间,问至少有名学生的成绩相同。
4、2、4、6、?、30这15个偶数中,任取9个数,证明其中一定有两个数之和是34。
5、学校组织了象棋、绘画和舞蹈兴趣小组,小a、小b和小c分别参加了其中一项。小a不喜欢象棋,小b不是舞蹈小组的,小c喜欢绘画。画一个表来帮忙,把信息记录下来,再进行推理。小a参加()组,小b参加()组,小c参加()组。
抽屉原理教案篇七
1、理解最简单的抽屉原理及抽屉原理的一般形式。
2、引导学生采用操作的方法进行枚举及假设法探究。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1、游戏要求:开始以后,请你们5个都坐在椅子上,每个人必须都坐下。
2、讨论:“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这句话说得对吗?
游戏开始,让学生初步体验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使学生明确这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
引入: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
(一)教学例1。
师:请同学们实际放放看,谁来展示一下你摆放的情况?(指名摆)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师出示各种情况。
板书:(4,0,0)(3,1,0)(2,2,0)(2,1,1),
引导学生得出: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笔。
问题:
(1)“总有”是什么意思?(一定有)。
(2)“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不少于两只,可能是2枝,也可能是多于2枝?)。
学生思考并进行组内交流,教师选代表进行总结:如果每个盒子里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的1枝不管放进哪一个盒子里,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首先通过平均分,余下1枝,不管放在那个盒子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盒子里一定至少有2枝”。
问题:把6枝笔放进5个盒子里呢?还用摆吗?把7枝笔放进6个盒子里呢?把8枝笔放进7个盒子里呢?把9枝笔放进8个盒子里呢?……你发现什么?(笔的枝数比盒子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抽屉原理教案篇八
我的几点看法:
最近我一直正在关注抽屉原理,刚好听了高玉东老师的这节课,我来谈一下我的几点看法。
一:我认为高老师的课三言两语直入主题,节省了时间,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有的老师讲课导入部分太长,浪费了时间,我们应该借鉴一下,缩短我们导入新课的时间。
二:过程清晰。高老师吃透了教材,把教学过程呢设计的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是学生易于接受。这凸显了高老师把握教材的能力,使我感受很深,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三:我讲一下我的几点看法。我研究了抽屉原则的几个主要方面。
1.我认为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结合具体的例题讲一下什么是至少,让学生先理解了至少的含义在具体的教学。抽屉原则这类的题我考过其他的成年人,他们刚读题时不理解至少的含义,所以做错了,我认为学生也不好理解,所以讲一下至少的含义再继续往下教学。
抽屉原理教案篇九
xx老师的《抽屉原理》一课结构完整,过程清晰,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了解“抽屉原理”,并学会了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本节课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采用自己的方法“证明”:“把4枝笔放入3个文具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放进2枝筷子”,然后交流展示,为后面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做了铺垫。此处设计注意了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摆放,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有利于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在有趣的类推活动中,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抽屉原理”的最基本原理:当物体个数大于抽屉个数时,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在评价学生各种“证明”方法,针对学生的'不同方法教师给予针对性的鼓励和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成功,获得发展。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优化,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
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抽屉原理(2)的推导过程中,至少是“商+余数”,还是“商+1”个物体放进同一个抽屉。让学生互相争辩,再由学生自己想办法来进行验证,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了抽屉原理。另外,本节课中,学生争先恐后的学习行为,积极参与自学、交流、合作、展示、补充、互评、提问、质疑、反思等的学习过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落实。
3、注意渗透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并在游戏中深化知识。
学了“抽屉原理”有什么用?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教学中教师注重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前老师设计一个游戏:“学生在一副去掉了大小王的扑克牌中,任意抽取五张,老师猜:总有一种花色的牌至少有两张。”这是为什么?学生很惊讶。于是,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总想接开其中的奥秘。学完抽屉原理后,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有效的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理念。
商讨之处:
学生对“至少”一词的理解还显得有些欠缺,学生仅仅理解了字面上的意思,对“至少”一词的指向性还不明确,就我理解,“至少”应该是指的在每一种情况中出现的最大数中的最小数,而有学生却理解成是每一种情况中的最小数。如何让学生的理解更准确,更深刻,还需探究。
抽屉原理教案篇十
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在数学问题中,有一类与“存在性”有关的问题,这类问题依据的理论,我们称之为“抽屉原理”。关于这类问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先采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证明”,然后再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对“枚举法”、“假设法”等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本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学会利用“抽屉问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实际上,通过“说理”的方式来理解“抽屉原理”的过程就是一种数学证明的雏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学习较严密的数学证明做准备。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这个过程是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能从纷繁的现实素材中找出最本质的数学模型,是体现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的重要方面。
在《抽屉原理》一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积极参与,合作探究出抽屉原理有关知识。我在设计这节课时,结合本节课的特点,集趣味性与知识性为一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结合本节课的生成,我从以下三方面反思这节课的教学。
本节课我预设的三个学习目标是:
1、借助学具,能用列举法说出“抽屉原理”的几种摆放方法。
2、通过猜测、验证,会利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出至少数。
3、利用“抽屉原理”的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关于目标一,“借助学具,能用列举法说出‘抽屉原理’的几种摆放方法。”这一目标主要落实于教学环节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任务一中,把4根小棒放进3个杯子里,可以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让学生借助学具即杯子和小棒,通过小组交流,动手操作,结果记录到小组合作记录表上和组长的展示汇报,师生问答生生互动等方式来检测目标1的达成情况。课后我认真批改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记录表,共20组,每一组都能在组长的带领下,把这四种摆法记录下来,且形式多样,有画图的,有用数字表示的,而且能找到每种方法中的最大数,同时也能很快写出结论: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两根小棒。95%的小组填写完整。教师只作为引导者,我认为这一目标完成了,但还有些缺憾,比如小组合作时,气氛不够活跃,声音小等,课下我简单了解了一下情况,他们都说在这儿上课过于紧张,才造成的。关于目标二,“通过猜测、验证,会利用“平均分”的方法求出至少数。”这一目标主要落实于教学环节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任务二、教学环节三:深入学习,揭示原理及教学环节四:应用原理解决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猜测——验证——总结这一主线完成的,还有师生之间的问答的情况及课后的试题纸笔测验,来检测这一目标的完成情况。上课时大部分同学能想到尽量平均分这一办法,但说理过程道理都懂,个别同学语言组织力有待提高,在总结至少数的方法上,同学们积极辩证、自主发现规律结合在课后的纸笔测验中80人中74人掌握良好,理由充分且有条理性,这一目标达成情况较好。有关目标三“利用‘抽屉原理’的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目标是通过教学环节三深入学习揭示规律和环节四应用原理解决问题及课后的纸笔测验,大部分的同学能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抽屉问题,但个别同学对这一原理中的物体数和抽屉数认识模糊,因此这一目标基本达成。
主要有以下几种: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讲解、提问等。学习指导:指导学生归纳探究,总结概况及说理能力,在资源利用方面:动画课件直观演示。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小学数学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这节课选取实际生活中的场景,从简单情况入手,运用直观教具,融小组合作探究、动手操作、以及观察、归纳、和概括为一体,引导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初步感受抽屉原理的知识,理解“总有、至少”的含义,为下一步的猜测、验证、总结、应用奠定基础。为了防止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避免学生在活动时没有目的性,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在小组合作前,我明确的提出了提出活动要求:四人小组合作,组内交流讨论,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并记录结果,展示汇报。通过探究,学生们很快就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即至少数等于商加余数,这时教师提出质疑。并及时验证得出规律:至少数等于商加一。通过介绍抽屉原理的相关知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了解了知识的来龙去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利用抽屉原理知识准确解答问题,前后呼应,借助规律来启动思维,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更加满足了他们心中研究者、探索者的强烈愿望。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偏离自己的教案,在教学设计时预设的几个教学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基本完成。但,在引导学生总结规律说出至少数方法时,我预设学生的答案是有两种情况,一是商加余数,一是商加一,但课堂生成学生只说出了商加余数这一种情况,叫了两位孩子都是这一种想法,于是我继续往下引导,那我们来验证一下咱的结论吧,通过出示5本书放进3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放进几本书?这时有学生说是2本,还有人说是3本,结果出现分歧,我随即问:谁来说说,理由呢?刘洋说是3本,原因是利用刚才的结论:商加余数即1加2等于3,当时胡小蝶的发言很好,她是这样说的:“先在每一个抽屉中放进一本书,剩下的两本书再第二次平均分到两个抽屉中,这样就保证总有一个抽屉中至少有2本书。”我随即问:“两本书放进一个抽屉中可以吗?”“可以,但这不是最少的情况,只是其中的一种情况。”我很好地抓住了这个生成,接着自然就引出了至少数等于商加一。另外,在揭示出原理后,本来还要对开始的抢凳子游戏联系这一原理做一回应,即数学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但由于种种原因忽略了。最后,还剩两分钟时,我本意是指导学生看书,加深这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由于口误却说成了自学课本。以后,我应注意自身语言的严密性。教师的引导语不够到位,导致学生思维只局限于表面,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课后,自己反复观看课堂实录,认真反思了自身的不足之处: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评,生与生的互评相结合,在本节课教学中,我过于注重教师的评价没有进行多元化的评价相结合。教学语言不够简洁,激励性语言不够丰富,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教学机智有待进一步提高。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要精心备学生,备教学内容,让数学课堂成为擦出学生思维火花的课堂。使自己的课堂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成长。非常感谢我们年级组五位老师的指导。
抽屉原理教案篇十一
7、幼儿园买来不少猴、狗、马塑料玩具,每个小朋友任意选择两件,那么至少几个小朋友中才能保证有两人选的玩具相同。
8、有一个布袋里有红色、黄色、蓝色袜子各10只,问最少要拿多少只才能保证其中至少有2双颜色不相同的袜子。
加分题:每题20分。
2、有5个小朋友,每人都从装有许多黑白围棋子的布袋中任意摸出3枚棋子.请你证明,这5个人中至少有两个小朋友摸出的棋子的颜色的配组是一样的。
3、五年级有49名学生参加一次数学竞赛,成绩都是整数,满分是100分。已知3名学生的成绩在60分以下,其余学生的成绩均在75~95分之间,问至少有名学生的成绩相同。
5、从2、4、6、…、30这15个偶数中,任取9个数,证明其中一定有两个数之和是34.
抽屉原理教案篇十二
今天上午第三节课,代老师执教的《抽屉原理》一课,给我整体的感觉是教师教得扎实,学生学得有效。抽屉原理很抽象,依靠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教学,对于师生而言,这节课比较难上。数学广角主要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升思维水平。虽然小学阶段的抽屉原理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学生建立抽屉原理的一般化模型是比较困难的。
本节课代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采用自己的方法“证明”。本课最大的亮点是简化了知识结构,梳理了教学内容。教师首先出示:“把3本书放进两个抽屉里,可以怎样放?”让学生叙述分法,感知:不管怎么放,至少有两本书在同一个抽屉里。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初步感知抽屉原理的特点,至少等关键词非常重要,同时也渗透了解决抽屉原理的可行性方法——枚举法。本环节初步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接着出示:“把4枝铅笔放入3个文具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这正是本课的难点内容。代老师用导学提纲,引导学生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和理解“抽屉原理”的最基本原理。然后交流展示,为后面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做了铺垫。此处设计注意了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摆放,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有利于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在有趣的类推活动中,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当物体个数大于抽屉个数时,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这样的教学过程,从方法层面和知识层面上对学生进行了提升,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在评价学生各种“证明”方法,针对学生的不同方法教师给予针对性的鼓励和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成功,获得发展。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优化,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
抽屉原理教案篇十三
《抽屉原理》共有三个例题,例1、例2的内容,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让学生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总结规律,为后面学习抽屉原理(二)及利用这一原理解决问题做下了有力的铺垫。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抽屉原理”,并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共三个教学环节:游戏导入——探究新知——解决问题——课堂小结。
下面我分别说说前3个环节。
第一环节——游戏导入。
通过“抢椅子”游戏,体验不管怎么坐,一定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激起学生认识上的兴趣,趁机抓住他们认知上的求知欲,作为新课的切入点,这样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此环节正是本节课的关键一环,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重在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让学生不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课上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摆一摆,说一说,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知识的探究中来,让学生实际到讲台前演示,并对数进行分解法,把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汇总,最后由学生总结出了结论:5根小棒放进4个杯子,一定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小棒。例2是让学生明确数量、抽屉和结论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对“一定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小棒的根数”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加“1”,而不是商加“余数”,我适时挑出针对性问题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了“抽屉原理”,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这一类“抽屉问题”的一般规律。
第三环节——解决问题。
此环节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在设置习题方面采取层层深入,有一定的梯度,由学生很容易找到抽屉的题型过度到抽屉隐藏在题目中,逐渐提高难度,所选择的题力争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整节课,我始终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讨论,动手操作,学生演示,幻灯示范,抓住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我的引导来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抽屉原理教案篇十四
各为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题目是《抽屉原理》(板书),这节课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的第一节,下面我从以下四方面来说说这节课。
本单元共三个例题,例1、例2的内容,教材通过几个直观的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例3则是在学生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会用这一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例1例2的内容,主要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总结规律,这一内容为后面学习抽屉原理(二)及利用这一原理解决问题做下了有力的铺垫。例1和例2既可以用一课时完成,又可以分两课时完成,而我选择后者,有如下思考。
数学广角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广角的教学目的主要在于让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因此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学起来是存在一些思维难度的。而抽屉原理是数学广角这个皇冠上的明珠,比十一册上的《鸡兔同笼》的学习更具挑战性。在《抽屉原理》中,“总有一个”、“至少”这两个关键词的解读和为了达到“至少”而进行“平均分”的思路,以及把什么看做物体,把什么看做抽屉,这样一个数学模型的建立,学生学起来颇具难度,尤其是对“至少”的理解,它不同于以往数学学习中所说的含义,这里的“至少”是指在物体个数最多的抽屉中找到最少的物体个数,这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他们很可能一时转不过弯。另外,让学生用精炼准确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思考也是一个难点。
再看看课本,根据例1、例2理出了《抽屉原理》的知识序列。例1描述的是物体数比抽屉数多1的情况,例1的做一做代表的是物体数不到抽屉数的2倍,比抽屉数多2、多3一类的情形,例2描述的是物体数比抽屉数的非1整数倍多1的情况,例2的做一做代表的是物体数比抽屉数的非1整数倍多,且不止多1的情形。可见,例1是学好例2的基础,只有通过例1的教学,让全体学生真实地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把他们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几个困难,弄懂、弄通,建立清晰的基本概念、思路、方法,他们才可能顺利地进行例2的学习,否则,此内容的学习将只是优生炫酷的天地,他们可能一开课就能说出原理,而其他学生可能一节课下来还弄不清什么是“总有一个”、什么是“至少”,怎样才能很快知道“至少”是几个物体。因此,我选择将例1、例2分成两课时完成。可能有老师说,这样本课的教学内容容量太少了,基于这一点,我在第四个环节有说明的。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学习目标如下: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是: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发现、总结并理解抽屉原理。
我把:理解抽屉原理中“总有”“至少”的含义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我之所以这样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是因为《新标准》指出:在本学段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教法上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设疑激趣法、讲授法、实践操作法。
学法上学生主要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第四个方面是:以学定教,与课堂对话。
本节课共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游戏导入——探究新知——反思、呈现——解决问题(游戏)。
下面我分别说说这样设计的意图。
第一环节——游戏导入。
由于只把例1作为本课的教学内容,我在设计的时候对例1的教学进行了一些铺垫和补充。在导入部分,设计了猜至少有几个学生是同月生的游戏,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例1的教学后加入了5枝铅笔放入4个盒子的问题,目的在于通过两个不同的实例让学生较充分地感受、体验、发现相同的现象,有利于学生进行抽象、概括,使结论的得出更有说服力。然后拓展到7枝铅笔放入5个盒子,8枝铅笔放入5个盒子,9枝铅笔放入5个盒子,这一类余数是2、是3、是4的问题的探究,完成对抽屉原理第一层次的认识。
第二环节,探究新知。
根据学生学习的困难和认知规律,我在探究部分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这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由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层层递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一个层出:实物操作,把4枝铅笔放入3个盒子(板书),解决3个问题:
1、怎样放。
知道排列组合的方法,明确如果只是放入每个盒中的枝数的排序不一样,应视为一种分法,并引导学生有序思考,为后面的列举扫清障碍。
2、共有几种放法孕伏对“不管怎样放”的理解。
3、认识“总有一个”的意义。
通过观察盒中铅笔枝数,找出4种放法中铅笔枝数最多的盒中枝数分别有哪几种情况,理解“总有一个”的含义,得到一个初步的印象: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铅笔盒放的枝数是最多的,分别是2枝,3枝和4枝。
第二个层次:脱离具体操作,由抽象到数,进行数的分解——思考把5枝铅笔放入4个盒子(板书包括6支5盒),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学生直接完成表格。这一层次达成三个目的:
1、理解“至少”的含义,准确表述现象。
通过观察表格中枝数最多的盒子里的数据,让学生在“最多”中找“最少”,学会用“至少”来表达,概括出“5枝放4盒”、“4枝放3盒”时,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入2枝铅笔的结论。
2、理解“平均分”(板书)的思路,知道为什么要“平均分”。
抓住最能体现结论的一种情况,引导学生理解怎样很快知道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是几枝的方法——就是按照盒数平均分,只有这样才能让最多的盒子里枝数尽可能少。
3、抽象概括小结现象。
通过“4枝放入3个盒子”、”5枝放入4个盒子”和练习题“6枝放入5个盒子”,让学生抽象概括出“当物体数比抽屉数多1时,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入2个物体”(板书),初步认识抽屉原理。
(三)学生自选问题,探究“如果物体数不止比抽屉数多1,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铅笔盒中至少要放入几枝铅笔?”(板书789物体5抽屉)。
这一层次请学生理解当余数不是1时,要经历两次平均分,第一次是按抽屉的平均分,第二次是按余下的枝数平均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让“最多的盒子里枝数尽可能少”的目的。
教学流程的第三个环节,将本节课研究过的所有实例进行总体呈现,让学生通过比较,总结出抽屉原理中最简单的情况:物体数不到抽屉数的2倍时,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抽屉中至少要放入2个物体(板书)。
在最后的练习环节以游戏的形式出现,我设计了几个需要应用“抽屉原理”解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让学生能正确地找出问题中什么是“待分的东西”,什么是“抽屉”,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平均分。
4支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
5支4个。
6支5个。
当物体数比抽屉数多1时,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入2个物体。
7个物体5抽屉。
8个物体5抽屉。
9个物体5抽屉。
﹕﹕。
﹕﹕。
“……,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2个物体。”
这是这节课的板书设计。
谢谢大家!我的说课完毕。
抽屉原理教案篇十五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首先非常感谢两位执教的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两节非常精彩的教学观摩课。听了这两节课,我受益匪浅。接下来,我想对廖老师执教的“抽屉原理”这一节课,谈谈自己几点初浅的体会和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我认为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教者善于找准教材切入点,从学生熟悉的“抢凳子”游戏引入,让学生初步体验不管怎么坐,总有一张椅子上至少坐着两个人。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开门见山地揭示出课题,又较快的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疑而不惑,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这是进入本节课学习的良好开端。
二、教者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中,经历探究过程,感知理解抽屉原理。本节课中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结构紧凑,实施过程层层推进,在学生一次次的操作、观察、猜测、总结、归纳中一步步地探寻规律,建立数学模型。整堂课,教师不是直接将公式抛给学生,让学生套用公式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学习过程,上得扎实有效。
三、教者能注重学生“说课”过程,能充分的让学生来说,提高了学生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数学观点的能力,也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语言的逻辑性与严密性,感受了数学的魅力。
四、能深入挖掘教材,拓宽了知识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如巩固练习部分“扑克牌”、“生日”那两题的设计。
最后,提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在得出结论“商+1”时,是否再简要地强调说明一下为什么是“商+1”,而不是“商加余数”,那将会让学生更清楚探讨的问题是“至少数”,因此,当有余数时,应再将余数一一分配。
抽屉原理教案篇十六
上午,再一次听了明xx的课,总体来说,她的课有了很大的进步。不管是教态、教法、评价语言还是对整堂课的流程设计,进步还是满喜人的。因为我从来没有上过高段,对高段知识不是太了解,所以昨天问来了上课内容后,临阵磨枪找来教本和教师用书熟悉了一下教材。《抽屉原理》一课,是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本课与课前后知识点没有联系,比较孤立,惟一可以联系的是有余数的除法。抽屉原理很抽象,依靠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教学,对于师生而言,这节课比较难上。虽然不是很了解内容但是整体上说明xx的课在以下几方面做的很好。
课始明xx通过学生比较熟知的扑克牌入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明xx说如果我拿出5张牌,我不用看也可以肯定其中至少有两张牌的花色是一样的,其实这个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有经验的只是无法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罢了,这个时候明xx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王老师为什么能做出如此准确的判断?道理是什么?这其中是不是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引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为学生学习抽屉原理作了很好的铺垫。
本节课明xx组织的教学结构紧凑,实施过程层层推进上的扎实有效,教师通过4支铅笔3个杯子,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把所有情况摆出来,运用直观的方式,发现并描述:理解最简单的“抽屉原理”,举例后学生感知理解“铅笔比杯子多1时,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2支铅笔”。再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简便方法,即“平均分”的方法,在这节课中,由于明xx提拱的数据较小,为学生自主探索和理解“抽屉原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特别是教师设问:到底是“至少数=商1”还是“商余数”?引发学生思维步步深入,并通过讨论,说理等活动,得出“至少数=商1”。使学生经历了一个初步的数学证明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抽屉原理”这一知识点,明xx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思考、推理的基础上理解和发现的,整堂课在她的精心安排和指导下,学生学的积极主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当然,不管是谁上的课总是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更何况是一个刚走上工作岗位不足一年的新教师。整堂课下来,看起来气氛非常的好,学生讨论积极,发言大胆似乎都已经理解了这个抽屉原理,但是深究一下,不难发现其实这堂课的难点还是没有突破。学生对“至少”一词的理解还显得有些欠缺,学生仅仅理解了字面上的意思,对“至少”一词的指向性还不明确,就我理解,“至少”应该是指的在每一种情况中出现的最大数中的最小数,而学生对这个词语的理解非常的模糊不清。所以感觉孩子们对所学的知识像是没有根的浮萍不是很扎实,那么如何让学生的理解更准确,更深刻,还需要我们共同去探究的。
抽屉原理教案篇十七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首先非常感谢两位执教的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两节非常精彩的教学观摩课。听了这两节课,我受益匪浅。接下来,我想对廖老师执教的“抽屉原理”这一节课,谈谈自己几点初浅的体会和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我认为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教者善于找准教材切入点,从学生熟悉的“抢凳子”游戏引入,让学生初步体验不管怎么坐,总有一张椅子上至少坐着两个人。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开门见山地揭示出课题,又较快的'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疑而不惑,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这是进入本节课学习的良好开端。
二、教者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中,经历探究过程,感知理解抽屉原理。本节课中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结构紧凑,实施过程层层推进,在学生一次次的操作、观察、猜测、总结、归纳中一步步地探寻规律,建立数学模型。整堂课,教师不是直接将公式抛给学生,让学生套用公式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学习过程,上得扎实有效。
三、教者能注重学生“说课”过程,能充分的让学生来说,提高了学生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数学观点的能力,也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语言的逻辑性与严密性,感受了数学的魅力。
四、能深入挖掘教材,拓宽了知识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如巩固练习部分“扑克牌”、“生日”那两题的设计。
最后,提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在得出结论“商+1”时,是否再简要地强调说明一下为什么是“商+1”,而不是“商加余数”,那将会让学生更清楚探讨的问题是“至少数”,因此,当有余数时,应再将余数一一分配。
抽屉原理教案篇十八
我听了覃老师的《抽屉原理》一节课后,受益匪浅,本节课覃老师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凸显数学学习的生活化;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游戏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同时,还注意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体现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
这一堂课中有以下几个亮点,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1.在新课的学习中,覃老师着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全体同学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并给予学生上台操作演示的机会。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覃老师并没有完整地小结公式之类的规律,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懂得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从“无序”走向“有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参与热情,真正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做到让数学生活化,使学生从生活开始、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同时又不乏情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学生生活经验,教学中选取了学生熟知的身边的实例活动,密切了数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并延伸到课堂外,让学生继续探寻知识,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根据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应用恰当好处。教学中,覃老师通过演示形象生动的课件,让学生理解6只鸽子飞进5个鸽舍,至少有一个鸽舍里有2只鸽子。既成功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应用规律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不足之处: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不够,这样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