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认识平均分(优质14篇)
编写教案可以让教师更好地掌握课程进度,合理安排时间。教案的编写需要充分考虑课堂教学的评价和反思。看看以下教案范本,或许可以给您带来一些新的思路。
教案认识平均分篇一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学习什么是平均分。
2.学会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方法。
3.体会平均分的意义,了解平均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
学会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铺垫,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2.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一)探索什么是平均分。
1.例:有8个苹果,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
2.请同学们拿出8根小棒代替8个苹果,把它分成2堆,把你们能想到的分法,都分一分来看。
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4.学生交流展示分法:(1个和7个2个和6个3个和5个4个和4个)。
5.引导学生观察这4种分法,有一种分法很特别,和其它三种不同,。
6.引出分成4个和4个的`这种分法与前面两种分法不同。像这种特别的分法,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7.孩子们,带着这个知识,来当一当小法官。
出示(课件):请学生说是不是平均分,并说说理由。
8.小法官当的不错,下面我们来完成这个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把8根小棒分成4堆,可以怎样分?哪一种分法是平均分?
(1)学生自由分。
(2)请学生展示,找出哪一种分法是平均分。
1.小明和小芳在平均分苹果时,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去看看吧。出示主题图: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可以怎么分?每份有()个苹果。
2.拿出12根棒来代替苹果,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分得()根小棒。
3.学生动手操作。
分好了和同桌交流:你是怎么分的?你分得结果每份分了()根小棒,
4.学生汇报分的方法和分的结果。
生:1次每盒分1支,每份分了(4)根小棒。
生:1次每盒分2支,每份分了(4)根小棒。
……。
5.得出:把12支苹果平均分成3份,平均每份有(4)支苹果。
6.小结平均分的方法。
三、运用知识,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交流汇报。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说一说:这节课我有什么收获?
教案认识平均分篇二
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1)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进行平均分时,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几个几个的分,直到分完为止。
(2)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时可以想:这个数可以分成几个这样的一份。
教案认识平均分篇三
平均分(教案)一、创设情境小朋友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你喜欢什么小动物?现在已经是深秋了,森林里的果实都成熟了。为庆祝丰收,今天小动物们要在森林里举行一次有趣的森林聚会。我们一起去瞧瞧吧。(课件出示)桌子上放有竹笋(12个)、桃子(20个)、萝卜(16个)和松果(15个)。哇!桌子上为他们准备了这么多好吃的食物,都有些什么呢?指生说一说。二、探究新知活动一:分竹笋1、(出示两只熊猫)它们正盯着竹笋,引出问题:怎样分竹笋呢?2、学生利用圆片代替竹笋帮熊猫分一分。学生动手操作。3、指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师板书:6、65、74、83、94、指生说一说哪种分法会让两只熊猫都满意。并说一说为什么?5、师指出:像这种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在数学上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6、同桌之间说一说什么叫做平均分。活动二:第二次分竹笋1、(出示又来了一只熊猫)学生思考:怎样吧12个竹笋平均分给3只熊猫呢?2、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圆片平均分给3只熊猫。在分之前想一想,怎样分才能分得同样多。3、分完后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分法。4、学生展示汇报自己的分法。(1)一个一个地分(每只熊猫分一个,分完一轮再接着分)(2)2个2个地分(3)4个4个地分5、小结:把12个竹笋平均分给3只熊猫,可以有不同的分法,但不管怎么分,最后结果都是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平均分。活动三:分桃子1、同桌合作昂锿醢20个桃子进行平均分。(在分之前同桌先商量一下,打算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2、学生动手操作。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分法。4、指生汇报交流他们的分法。5、学生说一说在平均分时有什么窍门。活动四:分松果和萝卜1、(出示兔子和松鼠)兔子的想法:每只兔子分4个松果,能分给几只兔子?松鼠的想法: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能分给几只松鼠?2、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帮它分一分。学生动手操作。3、学生汇报自己的分法。(让学生说一说4个一份或5个一份,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三、巩固练习1、判断下面的分法是不是平均分。2、出示图10条小鱼和5只小猫平均每只小猫分几条鱼?3、出示24支圆珠笔24支圆珠笔()支包一袋,可以包()袋。四、课堂小结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教案认识平均分篇四
平均分(教案)一、创设情境小朋友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你喜欢什么小动物?现在已经是深秋了,森林里的果实都成熟了。为庆祝丰收,今天小动物们要在森林里举行一次有趣的森林聚会。我们一起去瞧瞧吧。(课件出示)桌子上放有竹笋(12个)、桃子(20个)、萝卜(16个)和松果(15个)。哇!桌子上为他们准备了这么多好吃的食物,都有些什么呢?指生说一说。二、探究新知活动一:分竹笋1、(出示两只熊猫)它们正盯着竹笋,引出问题:怎样分竹笋呢?2、学生利用圆片代替竹笋帮熊猫分一分。学生动手操作。3、指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分的.,师板书:6、65、74、83、94、指生说一说哪种分法会让两只熊猫都满意。并说一说为什么?5、师指出:像这种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在数学上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6、同桌之间说一说什么叫做平均分。活动二:第二次分竹笋1、(出示又来了一只熊猫)学生思考:怎样吧12个竹笋平均分给3只熊猫呢?2、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圆片平均分给3只熊猫。在分之前想一想,怎样分才能分得同样多。3、分完后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分法。4、学生展示汇报自己的分法。(1)一个一个地分(每只熊猫分一个,分完一轮再接着分)(2)2个2个地分(3)4个4个地分5、小结:把12个竹笋平均分给3只熊猫,可以有不同的分法,但不管怎么分,最后结果都是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平均分。活动三:分桃子1、同桌合作昂锿醢20个桃子进行平均分。(在分之前同桌先商量一下,打算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2、学生动手操作。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分法。4、指生汇报交流他们的分法。5、学生说一说在平均分时有什么窍门。活动四:分松果和萝卜1、(出示兔子和松鼠)兔子的想法:每只兔子分4个松果,能分给几只兔子?松鼠的想法: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能分给几只松鼠?2、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帮它分一分。学生动手操作。3、学生汇报自己的分法。(让学生说一说4个一份或5个一份,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三、巩固练习1、判断下面的分法是不是平均分。2、出示图10条小鱼和5只小猫平均每只小猫分几条鱼?3、出示24支圆珠笔24支圆珠笔支包一袋,可以包()袋。四、课堂小结说一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教案认识平均分篇五
猴爸爸也想请大家帮个忙!(课件出示)他想做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交流)。
用8个圆片代替桃,按要求分一分,分完以后说说自己是怎样平均分的!(板书: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个。)。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演示。教师指导语言完整表达。
总结:他们分的方法有些不同,但是,分得结果呢?(都是把8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4个。)。
教案认识平均分篇六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掌握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平均分物体的方法,在操作交流中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3、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案认识平均分篇七
根据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和讲练法,让学生在情景中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并让他们通过观察、讨论,形成知识,然后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
教案认识平均分篇八
11月7日,我们在金茵小学报告厅听了李永杰老师执教的《平均分和除法》的练习课,感触很深。从这节课看出李老师教学基本功很扎实,能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认真钻研教材,教学效果很好。另外,对于这节课我有几个想法想和各位老师探讨一下:
1、重视学生的操作。
本节课以学生操作为主。虽然是学生操作,但每一次操作之前,老师都能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知道本次操作的内容及操作后的要求,因此课堂上学生操作不是无序的`,而是紧张有序地在进行,这就使操作具有了实效性,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带着问题,动手中又积极地思维,达到动与静的结合,观察与思考的有机结合。
2、重视练习设计。
当学生通过操作思考理解了这种分法很公平之后,老师就及时地放手,让学生用这种公平的方法再帮小熊分一分,学生通过练习,再一次感受到公平的分法,从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最后让学生用平均分的方法,将6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3份,脱离了生活情境,学生再进行操作练习,由生活到数学,学生的思维上升了一个空间,对平均分的理解也相应地上升了一个阶层。
教案认识平均分篇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1(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p50—53页。)。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了分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数的分成及相同加数相加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则是认识除法的重要前提。教材通过森林里的故事——森林宴会,引导学生在给小动物们分食物的活动中来充分感知平均分,使学生在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主动地展开学习,体验学习的快乐,并为后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本单元是青岛版课程标准教科书第三册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是本单元学习除法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除法计算的基础。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前提,而学生对平均分很陌生,对分一分却很熟悉,因此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分一分探索平均分的方法,从直观和真实感受中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教师如何通过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体验中发现,在合作中探索,在深化中发展,达到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基于以上原因,特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技能。
初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理解什么是平均分,知道平均分的含义。
2、情感与态度。
经历平均分的探究过程,体会除法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3、解决问题,数学思考。
能用除法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会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构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课本、课件、实物投影仪,棋子。
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师: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的大森林可美了。大家想不想到美丽的大森林里看一看啊?
生:想。
师: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这些小动物在干什么呢?哦,原来他们在开丰收庆祝会呢。(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呢?
(预设:学生可能会零零散散的说:有12个桃子……)。
师:能不能把所有的数学信息接着说完?
其他学生又补充:……。
师:说的真完整,那你知道这些东西是给谁准备的吗?
(预设学生会说:桃子是给猴子准备的,萝卜是给兔子准备的,竹笋是给熊猫准备的,松果是给小松鼠准备的。)。
师:你们知道的可真多!
1、分竹笋,体验不同的分法。
师:大家快看,熊猫哥哥和弟弟正盯着竹笋呢,大家来猜一猜它们在想什么呢?
(预设学生会问:怎样分竹笋?)。
师: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板书数字作记录。
熊猫哥哥12345。
熊猫弟弟54321。
师:请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生:有的每一份是同样多的,有的每一份不是一样多的';
师:(课件演示)把6个竹笋,分给了2只熊猫,每只熊猫分得3个。它们分得同样多。在数学中,这种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叫“平均分”。(教师板书课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平均分。
师:我们把6个竹笋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3个。谁能像老师这样把这句话再说一遍?(生重复2—3次)。
2、分桃子,应用中理解平均分。
(1)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板书信息: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生:每只猴子分得几个桃子?)。
师:如何进行平均分?
(2)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利用手中的棋子,帮小猴分一分好不好?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了解指导,关注学生不同的分法。)。
分好以后,跟你的同伴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3)展示分法,理解平均分。
师:谁想来展示一下你们怎样分的桃子?(学生上台展示如何平均分)。
师:下面的同学仔细观察他们是怎样分的?
预设:1个1个的分的;2个2个的分的;3个3个分,再1个1个分的;4个4个分的。
师:分完了,小猴子满意吗?为什么?
学生能说出:每只小猴分的一样多即可。(课件演示不同的分法)我们把12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子,我们可以1个1个的分,也可以2个2个的分,还可以3个3个分,也可以4个4个的分。但是不管我们用哪种方法,最后每只小猴都分得了4个桃子,它们分得的结果一样多,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这些分法都是平均分。
谁能试着把刚才分的过程说一说。
3、分萝卜,应用中深化“平均分”
(1)梳理信息,提出问题。
(出示课件)板书:15个萝卜,每只小兔分3个萝卜。
师:15个萝卜,每只小兔分3个萝卜。你能根据这个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指名回答)。
师:可以再请棋子来帮忙分一分吗,这次要拿出多少个棋子?
生:15个。
(2)动手操作,体验另一种平均分。
学生动手分,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分法,个别指导。
(3)展示交流,梳理分法。
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分法?要先拿出多少个棋子?怎样分的?分给了几只小兔?请一生上来分。(使用学具分一分)。
学生边说边分:拿出3个分给一只小兔子,再拿出3个萝卜给了第二个小兔,再拿出3个分给第三只小兔,再拿出3个,又可以分给一只小兔,最后剩下3个萝卜,再给1只小兔。这样15个萝卜分完了,我们就可以知道分给了5只小兔子。
提问:这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生:……。
4、分松果,练习中提升思维。
师:还剩下谁没分到食物啊?小松鼠都等不及了,它跟老师说悄悄话了:有15个松果,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可以……(谁听到小松鼠的悄悄话了?)。
生:可以分给几只松鼠?
师:有15个松果,每只松鼠分5个松果,可以分给几只松鼠?如果不用棋子,你能想出可以分给几只小松鼠吗?先闭上眼睛想一想,再在纸上用铅笔圈一圈。
师:谁来说说分给了几只小松鼠?
生:3只。
师:你是怎样想的?这也是平均分吗?为什么?
生:……。
师:拿出5个分给一只小松鼠,再拿出5个有分给了一只小松鼠,还有5个又可以分给一只小松鼠,分给了3只小松鼠。每只小松鼠5个松果。这也是平均分。
4、自主练习,构建语言模型。
师:森林里的小猫和小猪也分到了食物,咱们来看看哪种分法是平均分?(课件出示。)。
(2)圈圈画画分苹果,初步认识平均分语言模型。
课件出示练习题。12个苹果,平均分2盘,每盘分x个。
师:还是这12个苹果,平均放到3个盘子里,每盘分x个。
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3个,需要x个盘子。
12个苹果,每个盘子放2个,需要x个盘子。
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3)小乌鸦碰到了一个难题,你们能帮帮它吗?18个西红柿,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x个。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案认识平均分篇十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动手操作把10颗松果从“任意分成2份”到“平均分成2份的”过程。
2、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成若干份,并写出每份的结果。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了解“每份同样多”是“平均分”的实质。
动手操作把10颗松果从“任意分成2份”到“平均分成2份的”。
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一、创设情境。
通过情境谈话引出本课课题。出示课件。
师:(松鼠)秋天到了,松鼠们开始储存食物,为过冬做准备。今天松鼠妈妈去森林里又采了一些松果,松鼠妈妈海给了10个松果给松鼠兄弟们,让他们去分。如果你是松鼠兄弟,你打算怎样去分?谁来说一说?教师指名答。
二、探究新知。
1、讨论。
师:请大家观察这些分法,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好,最公平。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最后形成共识:每只松鼠分5颗松果最公平。因为分得一样多。
2、动手操作。
出示课件。师:要想两只松鼠分的同样多,应该怎样去分呢?请大家拿出10根小棒代表10颗松果,分一分吧。(学生动手操作)。
3、出示课件,边演示边说。师:帮小松鼠分松果,我们可以一个一个的分;也可以先两个两个的分,再一个一个;还可以一只松鼠五个。不管用哪种方法去分,每只松鼠最后都得到了同样多的松果。那么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4、出示课件。师:谁试着把刚才把刚才平均分的过程说一说。有(10)个松果,平均分给(2)只松鼠,每只松鼠分得(5)颗松果。
三、深化新知,应用提高。
1、出示课件。你们看这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2、出示课件。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们的小白兔们要到地里去拔萝卜了。地里一共有12个萝卜。
师:到底怎样才能做到平均呢?请大家拿出12根小棒代表12个萝卜来分一分吧。
3、小组合作根据要求摆小棒。
4、看图说一说是怎么分的。
5、按要求填空。总结:分的份数越多,每份分得越少;分的份数越少,每份分得越多。
6、完成课本上的练习,巩固知识。
四、总结。
五、板书。
平均分。
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教案认识平均分篇十一
小学生要认识除法,必先认识平均分。认识平均分是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认识除法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除法的基础。除法的含义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础上的,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平均分是认识除法含义的基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只有充分经历平均分物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才能为认识除法建立基础。因此本节教学的“平均分”是除法学习的基础的基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
出于低年级小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获得知识的特点,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具盒中的小棒,这样做学生既动手又动脑,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又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情感投入到探索知识的过程过程中去。
1、新课开始,从语文课的汉字“分”字入手,利用猪八戒分苹果的故事引出分东西,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让学生在分圆片的情境中自主发现: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3、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分圆片的时候再次感受平均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在教学“试一试”时,让学生再次操作学具,按要求摆小棒,通过分,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全过程,体现分的多样化,从而得出: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都是在学生通过动手分学具的过程中,达到了全员参与。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亲自动手实践,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再多次经历分学具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的道理,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案认识平均分篇十二
今天听了吕老师的《平均分》一课,觉得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现在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1、开课教师通过颁发奖品的活动,不经意地引出实际问题———分得不公平,渗透平均分的概念,做到了铺垫的作用。
2、在情景图的引出部分,利用学生自己观察图,引导学生观察得出食品分得数量同样多,初步建立了平均分的现象,概括出了平均分的概念。
3、在通过操作分糖果、分面包、分矿泉水、分桔子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和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一步理解了平均分的概念,这就为学生认识除法打下好的基础。
4、在练习题的处理上,利用比赛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积极性,并且利用图的形式直观的使学生对平均分进一步的得到巩固。
5、在学生的动手分12个学具时,学生实际操作时出错了,教师及时就给予了纠正,在这里是否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更能起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认识平均分篇十三
“平均分”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本节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范老师这堂课,让我感触颇深: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范老师在设计本堂课时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一开始就让学生进行分棋子,分6个棋子,分成两堆,怎么样可以分得公平?学生一开始就分成了2堆,每堆3个。
接着又让学生分成3堆,同样要公平地分,学生也和容易得分成3堆,每堆2个,其实学生本身已经会进行平均分了,在课后,范老师向我们透露了在上课之前,他特地进行了学生已有知识起点的调查,抽取了部分同学让他们进行平均分物品,很多同学都会进行平均分,在得知学生已经会进行平均分的情况下,范老师一开始就索性让学生去分,再告诉学生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并在教学中让学生去体会这种分法,弄清平均分的概念,在实践操作中,学生很快地理解了原来自己这种方法就是平均分。
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对于平均分缺乏体验与认识,对于整个平均分的过程没有进行富有逻辑的思考,范老师通过让学生先分棋子,进行实践操作,再将一些生活的非平均分但是公平的分法展示给学生,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弄清了平均分的概念,真正意义上会用平均分的方法。
素质教育力求使每个学生在本身原有素质基础上,获得和谐和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其身体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自我教育,具备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素质教育强调基础的形成,注重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使学生形成扎实的数学基础,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范老师在课中特别注重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表述,在分棋子的时候,学生两堆分得同样多,学生说成了“一样多”,范老师进行了矫正,应该是“同样多”,对概念的表述的语言应该比较精确,再次,在对每次分物品的时候,都让学生进行表述“把几个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个”,通过个别说、指名说、集体说、集体读等等形式,从而让学生在本课中形成扎实的基础。
在课结尾,范老师出示了一个生活中的情境:学校进行讲故事比赛,选出了前三名,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在给这三名获奖者发奖品时,准备了6支钢笔,请学生帮忙分一分?有学生提出每人2支,范老师首先肯定这种方法是“平均分”,但同时提出了疑惑,第一名2支,第三名2支,这样分,你觉得他们会怎么想?马上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的分法,第一名3支,第二名2支,第三名1支,范老师又问,这样分同意吗?同学们都表示同意。
这时,范老师提出疑问,刚才我们说平均分是公平的,怎么这里不平均反倒是公平的呢,学生讨论得出名次不一样,也就是取得成绩不一样,所以获得的奖品也应该不同,最后师生进行小结,在生活中,平均分要在不同情况下看,有些不平均分,却是公平的,让学生体会了生活中的平均分。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应当是来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的。平均分在小孩子眼里认为是公平的象征,然而在具体生活中平均分有时却是不公平的,就如课中给获奖者发奖品,不平均的分法才是公平的,因为每个人获得成绩是不同的,这样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平均分”的更深层次的内涵,从而使学生懂得生活中的平均分知识。
这样,在实践活动中建立的有关概念,必将清晰、深刻地印入每个学生的头脑中。再如一年级学生在学习“元、角、分的认识”时,倘若事先让学生了解各种商品的价格,亲自尝试如何购买东西,再通过课堂上模拟购物,并相互交流,学生一定会获得准确、清晰的“元、角、分”的概念,并且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会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数学教学带给学生的不是“题海”大战后的厌倦,而是探索、发现之余的喜悦。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内在价值,增进了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的信心。
教案认识平均分篇十四
一、课题:认识平均分二、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平分实物,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2、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3、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大胆说明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三、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四、教具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每人准备小棒若干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师:老师知道同学们最喜欢帮助别人了,现在,兔妈妈给他的两个孩子分萝卜,它有三种分法,请大家仔细看,帮兔妈妈分析分析哪种分法最公平,最合理?并说出你的理由。师出示课件请学生观察、分析,说出自己的理由。师课件出示三种分法,引导学生明白平均分的概念。师课件出示: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请生齐读三遍。2、师:同学们给兔妈妈的帮助非常成功,这不狮子大王也碰到了一个难题需要大家的帮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师课件出示,学生完成分苹果环节。师课件出示:有6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2个是平均分。生齐读两遍。3、师:同学们真棒!顺利的帮助了兔妈妈和狮子大王。下面,请你们继续帮助准备春游的`同学们,替他们想想该如何分桔子和水?师课件出示情境图及桔子图师:把15个句子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个?请同桌两个同学利用手中的小棒分一分。生用小棒操作体验分的过程,师巡视。生汇报自己的分法。师课件展示各种分的分法:1个1个地分,2个2个地分,3个3个地分,5个5个地分。。。。。。。。。4、师:同学们非常成功地把15个桔子平均分成了5份。下面,我们再试试把12瓶水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瓶?请同桌两个同学利用手中的小棒分一分。生用小棒操作,体验分的过程,师巡视,生汇报自己的分法。5、师: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平均分的方法,下面我们做几道题,考验考验你们学得怎么样?同学们,准备好了吗?那我们开始吧!完成练习6、师:今天,兔妈妈和老师被同学们乐于助人的精神感动了。这不,兔妈妈为了感谢大家,特意做了一个大月饼送给大家,请大家品尝。请大家想一想,我们班62个同学平均分这个月饼,每人能分到这个月饼的多少,请大家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思考这个问题好吗?7、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