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第二周第二课时教案(实用19篇)
教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效的沟通工具,能够提高课堂互动和学习效果。在编写教案时,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教案可以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教案示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第二周第二课时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发与教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一、单元主题导入,激发兴趣。
在这色彩斑斓的世界,有许多美的东西,例如:我们的祖国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锦绣山河;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当然还有许多我们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我们第八单元的专题是“异国风情”,今天我们去的第一站是德国,你们一定想了解它的民俗风情吧。(学生交流资料)。
德国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梦幻般的莱茵河畔,有神秘的黑森林等,是一个极富魅力的旅游城市。今天,我们和曾在德国留学十年的季羡林先生一起去德国游览,感受那独特的景色和风俗习惯。
二、出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从中读出学习方法。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理解了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发与教育。
从目标中你读懂了我们应该怎样学习这篇课文?(抓住典型句子,联系上下文中的相关语句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积累。再联系生活实际加深感悟,受到启发与教育。)。
三、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指名学生合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作者回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爱花和养花的与众不同,以及时隔几十年后再次来德国看到的美丽依旧的情景。)。
2、浏览全文,找出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出示句子读)。
问题引导:
(1)这种境界指什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请联系上下文理解)。
(2)理解“耐人寻味”。
3、学生自学后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汇报:
预设交流内容: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里的时候,自己的花给别人看,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引读: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但他们种花却是为给别人看,这就是--读--生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过渡:大家知道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德国人种花有何独到之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感受绮丽景色,积累优美语句。
四、感受绮丽景色、奇特民族,积累优美语句。
1、感受奇特民族。
请快速浏览课文,用“--”画出相关的答案。读一读,谈谈感受。
(1)相机出示重点句: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2)学生谈感受。
(3)师引读:爱花却把最美的花给别人欣赏,这是多么可贵的一种精神!也就是--读--生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爱花如此真切的德国人将最美的鲜花给别人欣赏,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德国人看来是如此的平常,你从文中哪个词看出来了?(莞尔一笑,理解词语的意思)。
师引读--看来,这成了德国民族的一种境界,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
2、感受绮丽景色。
作者看到了一种怎样绮丽的景色呢?
相机出示重点句子:走过如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找一个学生读,其他学生想象情景。
(2)交流看到的情景,有感情朗读课文。生评师评。(围绕花多、花美、爱花之真切谈)。
(3)一分钟记忆,
(4)检测:填空练习。
当你来到德国,漫步在这花的海洋,你一定会惊奇地发现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侯(),走在街上的时候(),这真是()的境界呀!
(5)联系上下文理解“耐人寻味”
人们走在这样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种的鲜花被别人欣赏,不由得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像这种引起人们思考,值得人们回味的情形,我们可以称它为()。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的表现的,举例说说。(轮流值日打扫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在班级建立图书角等)。
小结: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
小练习:加关联词语。
()“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实现“人人为我”的高尚境界。
六、升华情感,发出倡议。
其实这种境界,正是建设和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在举国上下迎接奥运、构建和谐社会的蓝图上,留下你精彩的一笔吧!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七、整理板书,总结写法。
六、拓展阅读《剪掉一半的窗帘》。
很多去过欧洲的人,都会说那里如童话一般的美丽。很长一段时间我也琢磨欧洲如此美丽的原因。直至有人告诉我这样一个故事让我对其中的原因有所领悟。
在德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家家的窗帘都做得很短,只遮住了玻璃窗的一半,下面一半就这么空着,所以看上去好像是把好端端的窗帘剪掉了一半。这跟通常情况下国人喜欢把窗帘做成落地的截然不同,很让人费解。
有一天我们终于向一位德国的女主人发问:“为什么要把窗帘做成‘半吊子’的模样?”
“这样可以更好地欣赏摆在窗台上的花呀。”
“拉上窗帘,你不是照样可以欣赏窗台上的花?”
“可是室外路过的行人就看不到了。”
那位德国女主人的回答是不经意的,却使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看到了在我们身上日渐消失的一种美丽的境界--窗台上的花不仅是给自己看的,也是给大家看的;窗台上的花美化了家庭,也美化了整个城市;美化了城市,其实也就是美化了自己。正是有了这种高尚的境界,所以才有了至今美丽不衰的欧洲继续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七、总结语:美丽是一处迷人的风景,美丽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美丽是一种高尚的境界,美丽是坚持不懈的人生信念。让我们手拉手高唱美丽的赞歌。
板书: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季羡林。
借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景美。
抒情多么绮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人更美。
明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五年级第二周第二课时教案篇二
1、生熟练的认真填写复式统计表,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感受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准备。
一、课前调查活动的内容。
二、完成练习十九第3题。
三、完成练习第4题。
1.本校各年级男生、女生人数。
2.调查本小组同学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情况,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的各组人数。
3.调查自己所在年级的两个班,学校田径运动会班机的得分情况。
1.小组分工合作,整理调查到的有用的数据。
2.小组分工合作,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小学男、女生人数统计表。
1.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数据适当进行整理,然后全班交流。
2.明确这里所说的`体育达标是指最后的一次。
四、完成练习十九第5题。
3.小组分工合作,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五年级------同学体育达标情况统计表。
4、你还了解到你们班同学体育达标的哪些情况?
你们学校最近一次田径运动会是什么时候召开的?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学校田径运动会班级得分情况统计表。
五、全课小结。
六、课堂作业。
1、从表里你知道些什么?
2、你们班得分情况怎样?对你们半的体育老师和体育委员你有什么建议?
3、分析哪些项目有优势,哪些项目比较弱,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这节课你知道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有那些特点?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年级第二周第二课时教案篇三
教学目的:
1、分析文章结构,整体把握全篇内容。
2、分析主人公周处的性格,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3、学习周处能接受批评,勇于改过自新。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
二、复习旧课,导入新课。(2分钟)。
请一学生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三、分析文章结构,理清层次,把握内容。(目标1)(16分钟)。
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
(1)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周处()三横或说()蛟()蹉跎()彰()。
(2).根据文义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并云/欲自修改。
古人/贵朝闻夕死且/人患志之不立或/说处杀虎斩蚊。
(备学生)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教师要给予这方面的指导。
2、请学生给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层:周处为害乡里,与蚊、虎并为“三害”。
第二层:周处斩虎击蚊三日未归,见百姓更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
第三层:周处勇于改过,走访名人,遂改励。
(备学生)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再抽查回答。只要划分准确,大意概括了要点即可,无须统一答案。
四、思考讨论,把握主人公的思想性格。(目标2)(22分钟)。
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周处为什么“自寻二陆”?
3、我们怎样看待周处的“凶强侠气”?怎样全面地评价周处?
(备学生)教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做题能力。
板书:
少年周处。
为害乡里(略写)}。
杀虎轨蛟(详写)改过自新。
自寻二陆(详写)。
五、小结(目标3)(1分钟)。
周处是一个能接受批评,用语改过自新,终于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我们一定要向他学习。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掌握文章中的词语解释,翻译全文。(a)。
2、写一篇读后感。(b)。
3、把自己有否承认错误的勇气和有否犯错的事情告诉同学。(c)。
七、说课精要: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鲜明生动。周处少时为害乡里,后来改过自新,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对学生有教育意义,应让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当中自己理解,自己体会。
八、教学后记:
五年级第二周第二课时教案篇四
教学目的:
1、分析文章结构,整体把握全篇内容。
2、分析主人公周处的性格,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3、学习周处能接受批评,勇于改过自新。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
二、复习旧课,导入新课。(2分钟)。
请一学生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三、分析文章结构,理清层次,把握内容。(目标1)(16分钟)。
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
(1)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周处()三横或说()蛟()蹉跎()彰()。
(2).根据文义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并云/欲自修改。
古人/贵朝闻夕死且/人患志之不立或/说处杀虎斩蚊。
(备学生)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教师要给予这方面的指导。
2、请学生给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层:周处为害乡里,与蚊、虎并为“三害”。
第二层:周处斩虎击蚊三日未归,见百姓更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
第三层:周处勇于改过,走访名人,遂改励。
(备学生)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再抽查回答。只要划分准确,大意概括了要点即可,无须统一答案。
四、思考讨论,把握主人公的思想性格。(目标2)(22分钟)。
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周处为什么“自寻二陆”?
3、我们怎样看待周处的“凶强侠气”?怎样全面地评价周处?
(备学生)教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做题能力。
板书:
少年周处。
为害乡里(略写)}。
杀虎轨蛟(详写)改过自新。
自寻二陆(详写)。
五、小结(目标3)(1分钟)。
周处是一个能接受批评,用语改过自新,终于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我们一定要向他学习。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掌握文章中的词语解释,翻译全文。(a)。
2、写一篇读后感。(b)。
3、把自己有否承认错误的勇气和有否犯错的事情告诉同学。(c)。
七、说课精要: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鲜明生动。周处少时为害乡里,后来改过自新,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对学生有教育意义,应让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自己理解,自己体会。
八、教学后记:
五年级第二周第二课时教案篇五
时)。
教材简析:
《落花生》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精读文。是一篇叙事散文,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本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学情分析:
由于文本的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对花生这种植物的生长特点又不太熟悉,所以前应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及相关常识,知道落花生名字的来历。父亲说的话是本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目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落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重点)。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回忆文内容,导入新。、谈话导入,板书题,指导“落”字的写法,齐读题。
2、回忆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板书:种、收、吃、议)。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新,复习旧知,巩固第一时所学内容】。
二、学习重点段,明白道理。
过渡:上节我们已经学习了种花生和收花生的相关部分,这节让我们走进作者家,看看他们是怎样议花生的?、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议花生部分,看看他们议论了花生的什么?边读边勾画相关词句。(学生读书)。
2、指名汇报,引导到读父亲的话。
3、理解父亲说的话。
(1)理解可贵的意思,花生的哪一样最可贵?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读读这些句子,读出花生的特点来,生谈体会。
(2)父亲说花生的可贵之处,为什么不直接说,而要先提到另外三种水果?总结出“对比”的作用。
(3)引导学生关注可贵一词后面的冒号,理解冒号在这段中的作用。
(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此段,将花生的可贵之处记在心里。
(1)引导学生读父亲接下来说的话,谈体会。
(2)作者明白了父亲的话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出示作者说的那段话,理解体面,讲体面,只讲体面的意思。谈对这一段话的体会,老师小结。
(4)再读作者的话。
三、拓展延伸。
1、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落花生这样的人?学生举例,说明理由。
2、补充许地山的资料,学生自读,谈谈想法。
3、理解文最后一句话中的“印”字,再读作者的话,读出印的很深的感觉。
【设计意图:从文中走出来,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感悟应该怎样做人。
四、总结。
1、揭示本文的写作手法“借物喻人”。
2、总结谈话。
【设计意图:总结写作方法,学习作者写法,运用于习作之中。
板书设计:
1、落花生(借物喻人)。
种、收、吃、议。
可贵------做人。
五年级第二周第二课时教案篇六
陈庄镇中心小学“问题导学”教案专用科目:数学上课时间:年月日班级五年级班主备人王志翠二备人教学内容第三单元课题:正方体的认识第二课时项目主备二备学习目标1、知识点:认识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认识正方体的棱长。2、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究能力,逐步形成空间观念。3、情感培养(习惯培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重难点重点:正方体的特征。难点:建立正方体的空间观念。问题预设(任务要求等)教师点拨、总结等(一)复习导入:引导谈话:前面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接着来认识正方体的特征(教师板书课题“正方体的认识”)问题提出(一):正方体有什么特征?(二)、探就新知:问题导学: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拿一个正方体的物品来观察,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2、剪下附页2的图样做一个正方体,再量出它的棱长是多少厘米?学生独立观察,动手操作,组内汇报交流。问题提出(二):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问题导学:1、小组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2、对应知识点练习:判断。a、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b、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不是长方体就是正方体。()c、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d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相等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三)、巩固练习:1、练习五第2题。(训练意图:巩固正方体的.特征。)2、练习五的第8、9题。(训练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巩固正方体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4、从生活中找一个正方体包装箱,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归纳总结:正方体的特征:正方体的有6个面,6个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12条棱的长度完全相等,有8个顶点。正方体长方体小结:正方体具备长方体所有的特征,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我们可以用图来表示它们的关系。(四)、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测量、讨论、交流,又认识了正方体的特征:正方体的有6个面,6个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12条棱的长度完全相等,有8个顶点。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板书设计:正方体的认识正方体的有6个面,6个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12条棱的长度完全相等,有8个顶点。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教后反思
五年级第二周第二课时教案篇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7~58页及练习十第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进行平移后被该图形覆盖的次数的规律,会根据平移次数推算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平移后该图形覆盖的总数,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回顾和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
3、在小组合作与交流中,努力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感受规律的发现过程。
教学难点:
把图形分别沿两个方向平移,根据这两个方向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思考片刻,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
(设计意图:从参观老师的家谈话引入,自然亲切,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习题的设计既能起到复习上一节课的知识,为学习本课新知铺垫的作用,又能在让学生帮助老师解决难题的情境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例2。
1、引出例2:(多媒体出示例2)。
2、理解题意。
问: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特别注意理解“任意一个位置”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解题的关键是理解题意,在此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理解题目的意思有助于下一步解决问题。)。
3、动手操作。
那共有多少种贴法呢?请同学们拿出学具尝试一下。先独立思考,有答案后再在小组内交流。有困难的同学或小组可以看看老师给你的温馨提示:(课件出示)。
(1)怎样贴,才能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2)沿这面墙的长贴一行有多少种贴法?沿这面墙的宽贴一列呢?
(3)一共有多少种贴法,与沿这面墙的长和宽各有多少种贴法是什么关系?
4、交流汇报。学生利用实物投影仪边汇报边演示。
5、小结规律。(利用课件边演示边小结)。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难点突破之处。让学生动手操作突破难点,在操作中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在解决问题时激活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利用上节课学习的规律计算出行列的贴法总数,结合学生的解说及多媒体的演示理解行的贴法乘列的贴法就是一共的贴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
三、小试牛刀。
(一)书p58试一试。
1、提出问题:
2、指名1生交流:明确先算长里的贴法和宽里的贴法。
3、学生试算后全班交流。
(多媒体演示:将凸字型补成长方形)明确:其实我们在移动的过程中可以把它当作长方形来思考。
问题1:长里的贴法怎样算呢?(板书依次出示:8-3+1=6)。
追问:为什么8要-3?
问题2:宽里的贴法呢?为什么6要-2?(板书依次出示:6-2+1=5)(板书依次出示:6×5=30种)。
4、小结:刚才的图案已经不再是一个正方形了,而在平移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可以把它看成一个长方形。
(二)补充题。
3、学生试练。
(三)引导总结。
刚才我们把四块瓷砖组成正方形、凸字型、还有十字型的图案,贴在了同一面墙上,为什么他们的贴法不同?(因为形状不同、面积不同)也就是图案所占的长和宽不同,那么,长里的贴法和宽里的贴法也就不同,最后算出一共的贴法也就不一样了。
(四)谈话引发思考。
如果我们在这中间再添上一块砖,变成5块砖又会有多少种不同的贴法呢?为什么?(虽然增加一块并没有改变图案所占的长和宽,因此长里的贴法、宽里的贴法都不会改变,一共的贴法也就不变)。
(设计意图:这一组练习的设计是很有意思的,与例题紧紧相扣,进行了一个很强烈的对比,能让学生很清楚的理解:计算一共的贴法不能只看图案所占的格子数,要先把不规则的图案看成规则的图案,分别算出行列的贴法总数后再相乘。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逐步掌握规律,提高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四、智力冲浪。
(一)练习十第3题。
1、谈话引出数表,明确题目背景。
师:如果把这十字型的框架一道数表中,最多能框住几个数?(5个)这就是一张由1-50,这50个数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而成的数表。
2、算一算,明确关系:中间数×5=和同桌合作,任意框几次,看看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与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全班交流求和方法)。
3、利用关系,根据和180、100框数:
师:如果告诉你5个数的和你知道这个十字型应放在什么位置吗?(出示问题2)个别回答。
4、问题:用这个十字型一共能框出多少个不同的和?
独立解答,汇报交流: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得?
5、想一想:框出5个数的和最大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二)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
(设计意图:学生对规律的运用已经非常熟练了,在此时让学生运用例题里的思想方法和认识的规律,解决日常生活、数学游戏中的实际问题是最为合适的。第一个题有两类问题,一类是用“十”字形的框在数表里每次框出5个数,一共有多少种框法。解决这类问题前面学生已有经验。另一类问题是研究每次框出的5个数的和与中间数的关系,只要通过几次框数活动,就能发现规律。而第二个题与前面的习题有所不同,之前都是在格子里算出规律,而这里是出现的是点子图。解题时可以先把它看成9列5行的格子图,也可以直接把点看成格来计算。这样的设计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四十分钟很短暂,在这四十分钟里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回顾反思学习的过程,积累学习的经验,为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年级第二周第二课时教案篇八
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第五周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欣赏《瑶族舞曲》教学目标:1、聆听《瑶族舞曲》,体验乐曲不同部分的不同音乐情绪,参与想象乐曲的音乐形象。2、能用乐器演奏部分音乐主题,并能自选主题填词演唱。教学重、难点:体会乐曲不同部分的音乐情绪,参与音乐实践。教学准备:磁带、录音机、竖笛、钢琴等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组织教学播放乐曲《瑶族舞曲》(民族管弦乐演奏)学生听音乐进教室。营造气氛,稳定情绪,作好铺垫。二、导入新课刚才播放的是由民族管弦乐演奏的乐曲《瑶族舞曲》,旋律优美动听。说到瑶族,你能否说一说你对它的认识呢?学生讨论并回答。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更好的欣赏乐曲。三、欣赏教学1、播放《瑶族舞曲》(扬琴与乐队)2、提问:乐曲的基本情绪如何?乐曲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有几个音乐主题?3、师总结1、聆听2、讨论后回答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基本结构及主题。4、出示乐曲的两个音乐主题:主题a、主题b、5、再次聆听主题a、b在曲中的演奏。思考:这两个主题表现了怎样的音乐形象?4、请学生唱一唱。用竖笛吹一吹。5、学生聆听,进行联想并回答。通过演唱及演奏熟悉音乐主题,进行音乐形象的联想,进一步了解乐曲。6、根据你对作品的理解,自选主题填词演唱。7、组织学生表演。6、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填词,排演。7、展示作品,学生表演。将欣赏、体验、创作融于一体,在实践中理解、表现音乐。四、总结1、将本单元的欣赏曲目编上序号,填到与其相关的中国分省(区)地图中去。2、将西南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作比较,说说它们的差异有哪些?3、课堂小结4、播放歌曲《阿西里西》1、作实践与创造第四题。2、讨论、比较后分析总结。3、唱着歌曲走出教室。通过总结,加深感受。
五年级第二周第二课时教案篇九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散文,融散文、诗歌、童话三个独特的视角为一体。课文以月亮与人的关系为主线,用生动的笔调书写了“我”在甲板赏月时,聪明好学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激发学生爱月的情怀,可以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让学生明白“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的道理。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版提出:语文课程应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又鉴于本文所在的主题单元——人与自然,在设计上我力求营造出望月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朗读、积累、感悟,感受到自然事物的美好和情趣,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及望月的美好意境。
【教学目标】。
1.紧扣意境优美的语句,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及表达效果。
2.品读小外甥独特、充满童趣的幻想的句子,感受小外甥的聪明好学、想象力丰富,并展开想象,尝试练笔。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读小外甥独特、充满童趣的幻想的句子,感受小外甥的聪明好学、想象力丰富,并展开想象,尝试练笔。
教学难点:紧扣意境优美的语句,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及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
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回顾“江中月”,创设情境。
1.板书课题。
2.配乐齐读第二自然段。
3.听写第二自然段,并对照校对。
二、沐浴“诗中月”,体悟诗情。
1.默读3—20自然段,说说你眼中的小外甥是什么样的,从哪儿看出来的?
2.师生对诗,体悟诗人的情怀。
3.一咏三叹,回扣文本。
三、放飞“心中月”,迁移创作。
1.再读3-20自然段,说说小外甥是怎样想象月亮的,画出相关的句子。
2.出示:
“是月亮把我叫醒的。”
“像眼睛,天的眼睛。”
“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
3.我们通常把月亮比作什么?比较平常的比喻和小外甥的比喻,感受小外甥幻想的独特。
4.化文为诗,通过朗读再次体会小外甥那美妙的幻想。
5.出示:
这是。
明亮的眼睛。
它很喜欢。
看我们的大地。
所以。
每一次闭上。
又忍不住。
偷偷睁开。
都要圆圆地。
睁大一次。
……。
6.出示月亮图片,模仿小外甥的幻想,尝试练笔。
7.交流体会,引读课文。
(1)月亮是那么美妙,他在作者的眼中是这样的:(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2)望月,赛诗,诗中有月,月中有情。(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3)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天边那些淡淡的云絮在不知不觉中聚集起来,一会儿,月光就被云层封锁了。)。
(4)而我(久久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8.回顾“诗中月”,师生共悟。
四、延伸“望月情”,作业引航。
1.尝试写作:在一个有月亮的夜晚,静静地望月,细细地感受,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创作属于你的“心中月”。
2.积累写月亮的诗句,可能的话开个“诗月千年”的朗诵会。
【板书设计】。
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
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
五年级第二周第二课时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1、能按“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读书方法学习课文。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按课文的内容进行说话。
4、能体会山里孩子童年的勤劳。
教学重难点:
学会“抓住课文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读书方法学习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一单元的“学习提示”和《背篼》这篇课文的生词,我们知道,背篼光从外表看,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它对山里的小朋友来说,是好伙伴,好朋友,给山里的孩子带来许多童年的生活乐趣,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还是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听朗读(第一自然段),想象画面。
边听边想象画面,说说你似乎看到了什么?
2、学生谈想到的画面。
3、朗读、背诵。
三、明确学习方法。
2、这一单元的学习提示教给我们什么读书方法?
四、学习重点词句。
1、什么叫重点词句?
2、快速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是哪一句?
3、自由朗读这句话,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4、有没有读不懂的地方?(背篼里怎么盛得下童年?)。
5、用赞扬的.语气读这句话。
五、学习2-7小节。
1、我们已经找出了重点词句,该怎样做才能深入理解课文呢?
出示:
(1)想想课文中哪些具体事例是表达重点词句的意思的。
(2)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
(3)围绕重点词句想想,课文主要给我们什么启发。
2、学习5、6小节。
(1)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将体现山里孩子勤劳的具体事例划下来,待会儿请这样回答:勤劳体现在_________上。
(2)学生自学,回答。
(3)按句式回答:“勤劳不仅体现在()上,还体现在()和()上,更体现在()的想法上。
(4)说说理由,为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山里孩子的勤劳。
(5)体会采药的辛苦。
(6)指名朗读背诵。
3、学习第7小节。
学得真不错,就这样学,我们继续研究课文。
(1)指名读第7小节,找找“()是勤劳的象征”
(2)谁来做做撩起围裙一角,揩去脸上汗水和泥渍的动作。
(3)妈妈给孩子擦汗,孩子的表情怎样?
(4)你能说说他仿佛在说什么?
(5)老师这儿有三种答案,想想,哪一种是山里孩子的回答。
a、“妈妈,瞧我多能干!”b、“妈妈,我的柴够您烧一阵子了,明天可以不上山了吧?c、“妈、我不累,您放心!”
(6)朗读。
4、学习第三小节。
(1)还有哪一段写到了妈妈,指名读。
(2)想想妈妈怎么呼唤?
(3)真是妈妈的手臂吗?是什么?用什么比作什么?
(4)朗读。
5、学习第5小节。
(1)引读。
(2)学生表演,教师朗读。
(3)抓住描写动作的词背诵。
6、学习第2小节。
(1)听音乐。(流水声、鸟鸣声)。
(2)谁能把听到的音乐说出来。
(3)比较句子,朗读指导。
小溪在哗哗地流着。
小溪在说着悄悄话。
小鸟在树上叫着。
小鸟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
(4)观看动画,进一步体会情感。
(5)再次朗读,边读边想象描写的画面。
六、谈启发。
1、回忆刚才学习的过程,看是否按“单元学习提示”的要求来学习。
3、朗读诗:《山娃子》。
归来了,山娃子,
带着一身的汗水、泥渍,
带着一路的雨露、晚霞,
归来了。
大山是您童年的天地,
山风、小溪、鸟儿,是您亲密的伙伴。
蜿蜒的山道,
是您梦的小径。
沉甸甸的背篼,
是您理想的翅膀。
哦,山娃子,
背篼里盛着一座大山,
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五年级第二周第二课时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学生熟练的认真填写复式统计表,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感受数学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调查活动的内容。
1、本校各年级男生、女生人数。
2、调查本小组同学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情况,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的各组人数。
3、调查自己所在年级的两个班,学校田径运动会班机的得分情况。
二、完成练习十九第3题。
1、小组分工合作,整理调查到的有用的数据。
2、小组分工合作,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小学男、女生人数统计表。
性别。
人数。
年级合计男女。
总计。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三、完成练习第4题。
1、让学生把收集到的数据适当进行整理,然后全班交流。
2、明确这里所说的体育达标是指最后的一次。
3、小组分工合作,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五年级---------同学体育达标情况统计表。
成绩。
人数。
组别合计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
总计。
第一小组。
第二小组。
第三小组。
第四小组。
4、你还了解到你们班同学体育达标的哪些情况?
四、完成练习十九第5题。
1、你们学校最近一次田径运动会是什么时候召开的?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学校田径运动会班级得分情况统计表。
班级。
得分。
项目合计()班()班()班。
总计。
短跑。
长跑。
跳高。
跳远。
投掷。
2、从表里你知道些什么?
3、你们班得分情况怎样?对你们半的体育老师和体育委员你有什么建议?
4、分析哪些项目有优势,哪些项目比较弱,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五年级第二周第二课时教案篇十二
1、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掌握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二)能力目标:能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感受小数除法的异同,能够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三)情感目标: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以整数(恰好除尽)的计算方法。
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探究、交流、引导。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1、淘气打算去买牛奶,你从图上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2、根据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11、5÷512、6÷6。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与以往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单价分别是多少呢?我们先算一算甲商店的.牛奶单价。
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汇总的各种方法,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
引导出“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4、理解算理。
5、引导归纳总结,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6、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集体订正。
2、我是小小神算手。
20、4÷496、6÷4255、8÷31。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小数除以两位数与除以一位数的,都要注意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完成教材第3页练一练第4题。
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
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钱?乙甲商店牛奶每袋多少钱?
11、5÷5=2、3(元)12、6÷6=2、1(元)。
五年级第二周第二课时教案篇十三
【】。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并能进行正确的判断。
2、过程与方法:采用探究式学习法,通过观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验证-分类、比较-抽象-归纳总结-巩固。提高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体验与探究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新,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
1.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课件。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课题:前面我们学习了奇数和偶数。那么自然数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质数与合数”(板书课题)。
2.说出自己的学号、爸爸、妈妈、爷爷或奶奶的年龄,老师判断这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3.激发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说出1~20各数的因数。(课件出示,开火车的形式)。
2.观察思考这些数的因数的个数一样多吗?(生:不一样)。
3.师:你能把这些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吗?(学生讨论,分类)。
4.学生报结果(学生完成表格)。
5.观察比较,发现特点,归纳概念。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3)师: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6.最小的质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质数?最小的合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合数?
7.展示老师和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
8.判断自己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
三、自学例1:
1.指名汇报预习的结果。
2.质疑。
3.找质数的方法是:筛选法。
4.修改自己圈的质数。
5.出示质数歌。
四、智慧大闯关:
1.判断下面的数字是质数还是合数?
(1)全年12个月,大月有31天,小月是30天,平年2月是28天,闰年2月是29天。
(2)五(1)班上学期有52人,这学期又转来1名学生,现在共53人。
2.下面的说法正确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1)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3)在1,2,3,4,5,…中,除了质数以外都是合数。()。
(4)两个质数的和是偶数。()。
3.猜数。
4.猜一猜老师的电话号码是多少?
(1)是奇数,但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比最小的质数大1。
(3)比最小的合数大2。
(4)10以内最大的奇数。
(5)是奇数,但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6)10以内既是奇数,又是合数。
(7)和第6个数相同。
(8)10以内最大的质数。
(9)10以内最大的偶数。
(10)和第一个数相同。
(11)是最小的偶数。
5.数学游戏。
五、数学文化:
结合数学文化进行思想教育。
五年级第二周第二课时教案篇十四
课题:压强。
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与压力的作用面积有关。
启发学生总结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分析实验现象或数据得出结论。
二、压强。
根据上述结论,要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不能只用压力的大小,在物理上我们用压强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也就是说压强与压力的'大小和压力的作用面积有关,那么我们怎样将压力的大小和压力的作用面积对压强的影响同时考虑进去呢?请同学们回顾一下速度的定义,讨论交流一下我们应怎样定义压强。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f
p=。
s
各符号的意义和单位。
符号意义单位。
p压强帕(pa)。
f压力牛(n)。
s受力面积平方米(2)。
例题桌面上静止的一盒粉笔的重力为6牛,与桌面的接触面积为1分米2。
计算粉笔盒对桌面的压强。
解:1分米2=0.01米2。
p=f/s=6n/0.012=300pa。
答:粉笔盒对桌面的压强为300帕。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得出出压强的定义。
讲解压强的符号、单位。
引导学生用公式计算压强。
讨论交流。
记忆压强的公式、单位、字母的意义。
熟悉使用压强的公式进行计算。
三、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
根据压强的计算公式,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如果我们要怎大或减少压强,应分别采取哪些措施。
增大压力。
增大压强。
减少受力面积。
减少压力。
减少压强。
增大受力面积。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分析讨论得出结。
五年级第二周第二课时教案篇十五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结合图画展开联想,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感情。
3、以李白的思乡之情作为主题进行归类积累。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板书设计:
客中作。
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抒写离别之悲、他乡作客之愁,是古代诗歌创作中一个很普遍的主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客中作》。
2、板书课题,齐读。
3、释题: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
4、过度:这首诗虽题为客中作,抒写的却是诗人的另一种感受。究竟是一种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诗歌吧!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3、指名读全诗,师生共同正音。
三、精读品味,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1、生反馈:你读懂了哪句,还有什么地方不太明白?
2、四人小组合作互学。
3、全班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兰陵,点出作客之地,但把它和美酒联系起来,便一扫令人沮丧的外乡异地凄楚情绪,而带有一种使人迷恋的感情色彩了。着名的兰陵美酒,是用郁金香加工浸制,带着醇浓的香味,又是盛在晶莹润泽的玉碗里,看去犹如琥珀般的光艳。诗人面对美酒,愉悦兴奋之情自可想见了。
(2)“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两句诗,可以说既在人意中,又出人意外。说在人意中,因为它符合前面描写和感情发展的自然趋向;说出人意外,是因为“客中作”这样一个似乎是暗示要写客愁的题目,在李白笔下,完全是另一种表现。这样诗就显得特别耐人寻味。诗人并非没有意识到是在他乡,当然也并非丝毫不想念故乡。但是,这些都在兰陵美酒面前被冲淡了。一种流连忘返的情绪,甚至乐于在客中、乐于在朋友面前尽情欢醉的情绪完全支配了他。由身在客中,发展到乐而不觉其为他乡,正是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羁旅之作的地方。
4、回归整体(生自读全诗-----指名赛读-----指导背诵: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四、总结全诗:
李白天宝初年长安之行以后,移家东鲁。这首诗作于东鲁的兰陵,而以兰陵为“客中”,显然应为开元年间亦即入京前的作品。这时社会呈现着财阜物美的繁荣景象,人们的精神状态一般也比较昂扬振奋,而李白更是重友情,嗜美酒,爱游历,祖国山川风物,在他的心目中是无处不美的。这首诗充分表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作业设计:
1、背诵古诗。
2、将这首诗改编成一个生动的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五年级第二周第二课时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能用循环小数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表示除法中的商。知道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区别。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能用循环小数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表示除法中的商。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看谁算得快。
第一组:1.69÷2658.3÷11。
第二组:1÷358.6÷11。
二、新授。
1、1÷358.6÷11。
将第二组的算式继续算下去,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如果继续再算下去的话?你认为会是怎样的呢?
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
提问:什么叫做循环小数?
你能举例说明吗?
同桌之间互相举例说明;集体交流,指名回答。
1、出示例8。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产生疑问:结果是个循环小数,如何表示呢?
强调:四舍五入的方法,但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使用。
2、试一试。
126人乘船过河,每次限坐乘客15人,至少要几次才能全部过河?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教学构想】。
通过例8,让学生做除法,通过实际计算,发现这些除法无论除到小数点后面多少位都除不尽。根据学生计算出的除法竖式,引导学生发现余数商的特点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这是小数概念的又一次内涵扩展,要让学生认识到循环小数是一种无限小数。
一、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八第3题。一个人造地球卫星每小时大约运行30000千米。一架超音速飞机每小时大约飞行2200千米。算一算,卫星运行的速度大约是这架飞机的多少倍?(得数保留整数)根据商不变规律,先把“30000÷2200”转化成“300÷22”再进行计算。2、练习十八4、5题。
重点指导学生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用合理的方法求出商的近似值。3、练习十八第6题。
二、阅读“你知道吗?”
让学生自主阅读,交流阅读后的认识。
作业设计:把交流的结果写成趣记。
整理和复习(1)。
教学目标:
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能够比较。
练进行小数乘法、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重点: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1、复习小数乘法、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1)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计算:0.67x7.58.36x0.250.125x0.24。
学生计算后集体订正。
3、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提问: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商的小数点的位置怎样呢?
计算:1.89÷0.547.1÷2.50.51÷0.22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4、练习与应用:
练习九第1题: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练习九第5题:学生独立审提题解答,教师巡视。
让学生根据平均数的意义估计得数范围。
做第6题。主要让学生练习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合理截取商的近似值。
全课总结: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年级第二周第二课时教案篇十七
对韦老师我是久闻大名,那天有幸听她的课,感觉她的基本功比较扎实、丰厚,语言诗化意味深长,极易渲染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我深受启发。这节课韦老师能抓住课文精髓数字进行体验、感悟谈迁的艰辛与严谨,整节课学生书声琅琅,而且品读到位,激动之处令听课老师受到震撼。总觉得韦老师情感丰富,实际上是她用心去读教材,用心去和学生交流,心里装的是学生。我认为韦老师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强化体验,走进内心。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次人性积淀的过程,是一次丰富人生阅历的过程,而这样一种过程需要阅读主体真切的感受和体验。在本堂课的教学中,韦老师一次次让学生研读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人物的真情实感。如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通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说说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感悟谈迁在实践中不怕一切艰难困苦,坚定治学的优秀品质。在体验的同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朗读和语言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出来。
激发情感,凸显主体。情感是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培养学生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本堂课的教学中,韦老师特别注重让学生在体验人物内心情感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读出各自的体验,释放学生的'情感,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自我需求的活动,让学生的个性在诵读中飞扬。同时,老师激情的话语风格,也为课堂诗化情感的营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架。由此可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真正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研读文本和实施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准突破口,激起学生的灵感和激情,给予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五年级第二周第二课时教案篇十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由于“我”为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的生活环境,精心地呵护它们,逐渐得到了它们的信赖。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描写珍珠鸟外形和动作的语句。
4、产生喜爱小动物的情感,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要爱护动物、善待生命。
教学重点:
了解珍珠鸟由“怕人”到“不怕人”的变化过程,并探寻其变化的原因。从而体会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要靠彼此的信赖。
教学难点:
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优秀文化传统,诚信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课题。什么是诚信呢?就是互相忠诚、互相信赖。其实不单是人与人的交往需要它,就是与动物交往也需要如此。下面先请欣赏一组配乐的画面:百花盛开,百鸟争鸣。这是一个鸟语花香的世界,也是人类追求的美好的生态环境。人的存在,使鸟儿有了依托,鸟的存在,给人平添了多少情趣!鸟类是人类的朋友,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色彩和情趣。尤其在有些作家的眼里鸟岂止是人类的朋友,简直就是疼爱有加的儿女。不信吗,那么我们一起来欣赏曾经是专业篮球运动员的当代作家冯骥才写的散文《珍珠鸟》。读题目,师生共同介绍作者。
二、课前预习。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珍珠鸟外形和动作的语句。
3、找出作者精心呵护一对大珍珠鸟的内容。
4、试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5、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三、展示交流。
1.学生自主汇报字词:
垂蔓、葱茏、啄着、撞得、嚓嚓、较远、扒开、趴在、颤动、好熟、呷呷嘴。
“巢”的笔画,订正“框”的笔顺。
结合课文相关语句,理解词语意思:决不、神气十足、再三、信赖。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课文描写了“我”为珍珠鸟创造了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它们由怕人到能与我和睦处,说明了“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3.师生共同介绍珍珠鸟,了解到它是一种怕人的鸟,阅读课文中描写珍珠鸟外形和动作的语句,练习朗读。
品读作者精心呵护一对大珍珠鸟的内容,初步感受作者对珍珠鸟的关爱。
四、反馈检测。
1、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给字注音。
巢chao蔓man驳bo瞅瞅chou雏儿chur。
啄zhuo呷呷xia睑jian眸mou。
3、画出课文中描写珍珠鸟外形和动作的语句。
五、板书设计。
7珍珠鸟。
怕人不怕人。
信赖。
美好的境界。
第二课时。
一、课前预习。
1.从哪些语句看出小珍珠鸟逐渐信赖了作者?你有什么感受?做简要批注,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找出在“我”的举动下鸟儿的反应。
5、文章的结尾有何深刻含义?又有什么特点?
二、导入。
播放珍珠鸟的视频画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作者是怎么描写珍珠鸟外形的?冯骥才先生饲养了一家三只珍珠鸟,在小鸟与大作家相伴的`日子里,作者曾以他的笔触流泻下了一时的感受,还记得是什么吗?齐读――“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三、展示成果,汇报交流。
1.检查自学情况。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生质疑。
3、深入学习,感悟理解。
(一)从哪些语句看出小珍珠鸟逐渐信赖了作者?你有什么感受?做简要批注,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1)“探脑袋”:小珍珠鸟的好奇心多强呀!
(2)“屋里飞”:
自由读,指名读。
(3)“喝茶水”:
它的这一系列举动,确实有了很大变化。看来大家越来越了解它了,它先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它是一只的小鸟。然后它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感受,它真是一只的小鸟。它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它更是一只的小鸟。
(4)“啄笔尖”:同桌合作朗读这一段。
(5)“肩头睡”:
(冯骥才先生的话:“我的生活秩序是很严的。无论有多么忙,我还是要保证每天有写作的时间。”)(冯骥才将呵护小鸟看得比写作更重要)。
指名读本段。
四、品读感悟,拓展延伸。
学生分组赏读文章,思考:
1、文章开头为何强调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
(“怕人”是珍珠鸟的突出特点,由于“我”对鸟儿的爱护、尊重,鸟儿才会有由胆小--渐渐胆大--开始亲近我--完全信任我这样的变化过程。这为下文做了铺垫,前后形成对比也突出了本文的中心。)。
2、文章的结尾有何深刻含义?又有什么特点?
(这句话富有深刻的哲理,不仅仅是人与动物,人与人也是如此,尊重对方的生存空间,真正做到不以强凌弱,不以大欺小,这是建立信赖关系的前提条件,而有了信赖无疑会使世界多一抹温柔的色彩。这种结尾特点叫做卒章见志。)。
3、既然人与动物尚能如此,那我们人与人要创造这种境界应该如何?
(要点:彼此尊重真诚相待相互信赖)。
(二)关注描写人的语句,体会信赖是彼此创造的:
2、此时,我们再来体会作者的感受。你感到仅仅是鸟信赖人吗?
五、反馈检测。
1、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回忆自己的生活中,亲身经历或读到过哪些人与动物,人与人彼此信赖的事,写下一篇日记。
板书设计:7.珍珠鸟。
大鸟信赖探脑袋。
珍珠鸟――――――――――――人屋里飞。
小鸟爱喝茶水。
啄笔尖。
肩头睡。
课后反思:。
教学《珍珠鸟》一课,我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朗读采用了自由读,指名读,同桌合作朗读,学生分组赏读等形式,引导学生紧紧抓住珍珠鸟与作者情感变化这一主线,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了解珍珠鸟由“怕人”到“不怕人”的变化过程,并探寻其变化的原因。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对话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让其思维在互动中交流,情感在感悟中升华,从而体会到人与动物的和谐关系要靠彼此的信赖。
五年级第二周第二课时教案篇十九
看了教学录像,我们大家都不难感受到孙老师语言功底的深厚。课堂上,他没有随意而多余的语言,他又能根据学生的回答迅速地组织自己的过渡语,并且每一句都融入了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中蕴涵的深刻思想的领悟。我想,他在课前一定是花了不少的功夫来设计自己的教学语言,使之精练,富有感情。
二、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
从整个教学流程来看,教师就是要让学生从《国榷》的来之不易感受到谈迁的坚毅刚强。抓住主线,孙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的前面两个小节的教学上,他还用多媒体投影出了一些重点的词句,让学生从数字中体会,从词语中体会,从句子中感悟。孙老师板书中有三个词语,虽然少,却精练,让人一目了然。凝练的课堂教学,突出的教学重点很好地引导学生走入文中去感人物所感,想人物所想。
三、营造氛围,打开思路。
家境贫寒并没有动摇过谈迁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的信念,就在他大功告成的时候,他的内心不知道有多喜悦,简直是难于言表。可就在他沉浸的喜悦之中时,他遭受到了怎样的厄运?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到,接着追问:这样的厄运对于谈迁来说怎样?对于已是体弱多病的谈迁来说又怎样?他茶饭不思,夜南安寝,到底在“思”什么?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去比较:别人是怎么看待此时遭受厄运的谈迁的?谈迁又是怎么对待这个致命的打击的?通过比较加深对人物的认识,加深对人物精神世界的认识,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自然会抓住“很快”、“回到”、“从头撰写”等词语体会谈迁并没有被厄运打垮。
“谈迁并没有被厄运打垮,他又是怎么战胜厄运,再次编写《国榷》的?”由这样一个问题过渡到第3小节的学习。第三小节要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进行理解,比如“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亲自”、“终日奔波”等词语,然学生体会谈迁的艰辛。孙老师抓住其中的一句“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让学生自读体会,学生会联系词语“年老体弱”和“奋笔疾书”来感受谈迁的精神。紧接着孙老师设置了一组想象联系来加深学生对“信念”的理解:夏夜,酷热难当,孤灯下,谈迁……。冬夜,寒气逼人,清冷的孤灯下,谈迁……。在想象练习的基础上再追问:是什么力量在支持着年老体弱的谈迁奋笔疾书?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读到悟,到想象人物情景,逐步加深了对信念的认识,加深了对谈迁打不垮的信念的理解。
四、扣词导读,感悟形象。
紧扣“厄运”、“打不垮”、“信念”这课题关键词,前后联系,以本为本,在多样的阅读中(如浏览,用心去读、朗读、引读、范读等)中感悟了谈过这一人物形象。如致命的打击(第2节)引读,在对话中在深入地解读的基础上,螺旋式地引导学生读文本,人物形象凸现出来。第四节,引读是匠心预设的结果。
五、利用板书,明确层次。
其次孙老师由信念入手,问学生谈迁的“信念”是什么?这里要求学生理解是自幼立志,而且这个“志”伴随谈迁走过了一生,不同于一时之间的想法。这一小节中“为了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引导学生去比较“一点史料”和“一百多里路”,从而让学生感悟谈迁对历史的责任感,在通读朗读去感受人物。这一小节中还以一个重点句: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让学生自读感悟,这几个数字在这里表现了什么,学生可以说一个数字,也可以几个数字结合起来说。20多年,一万多个日夜,记载了谈迁辛劳的付出;6次修改是为了明史的翔实可信;50多岁说明年老志坚;500多万字从数量上说明谈迁巨大的工作量,真是一本巨著。最后通板书的总结,让学生认识谈迁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
因为这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我没有教学过,所以以上所谈纯属个人看法,如有错误,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