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野外实习报告(通用18篇)
报告的读者需要明确,根据读者的需求来确定报告的内容和结构。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报告,首先需要明确写作的目的和受众,以便确定内容和语言的风格。如果您需要其他领域或特定主题的报告范文,可以联系我们进行定制化服务。
旅游野外实习报告篇一
每个应届毕业生在学校毕业前都需要进行毕业实习,以下是由中国人才网提供一篇实习报告范文,提供给应届毕业生写报告时参考所用。/shixi/。
地层:侏罗系上统称高基坪群(为陆相中酸性火山岩),该群为一套复杂的陆相火山岩系,由中性、中酸性、酸性火山熔岩及相应的火山碎屑岩和沉积岩夹层组成,厚度巨大。
莲花山的构造位置处于加里东运动以来的深断裂带上,形成于中生代燕山运动造山期,为一典型的褶皱山系。莲花山山脉向东北经丰顺、梅县、大埔进入福建的华安南靖一带;向西南:至海丰、惠东宝安各县分别于大亚湾、深圳湾如南海,又复出于万山群岛、高栏列岛。广东境内长约500km,宽20至40km,局部60km。深大断裂为一条强烈挤压破碎带,共有120多条断层组成,分东西两断层束,向东南有13条主干断层,向西有14条主干断层。此带动力热力变质作用强烈(属低中压型变质),可寻找到铅、锌、铜、钨、锡等矿藏。是重要的导岩构造,中酸性岩浆发生多次裂隙式多间歇性喷发,深断裂内,岩体达100多个。为内生金属矿床成矿带。
早上10左右,我们土木工程专业的几个班搭着校车到了莲花山,上山的路比较陡,但沿途的风景不错,一路鸟语花香,忍不住想快点下车,去好好的欣赏。终于到了山顶,下了车之后,我们就跟着老师,一边听着老师的讲解,一边欣赏美丽的风景名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望海观音,其规模宏大,气势非常壮观。望海观音金像高四十多米,这观音像霞披狮海,光泽南天,据说是目前箔金铜像的世界之最。此时正恰夕阳西斜,观音像头顶佛光灿灿。望海观音右侧的就是观音阁了,是仿古单体建筑,三层,面阔七间开,有外廊,按清代大木大式作法营造,雄伟庄重,气势恢宏,古色古香。于第三层阁顶高处有“莲花禅寺”之牌匾。大殿门前置大型香案,香客善信们虔诚焚香礼拜,祈求福缘。
沿着石阶往下走,就到了狮子岩了,它是傲然挺立的一块石头,像头雄狮,估计是由此得名吧,据说它是莲花山的标志之一。这块石头是由古代的海潮侵蚀而成的,看来千万年前这里是水位还是很高的,石头的岩性为沉积岩的棕红色砂岩,层理构造明显,极容易被风化。
接下来就是飞鹰古道和飞鹰崖了,飞鹰古道是人为开凿的隧道,隧道洞穴比较宽大,穿透整个岩层,岩层岩性为沉积岩的棕红色砂岩,层理构造明显。
我们跟着老师一路走下去,狮子岩对面的就是观音岩了,它是一块上部向外凸出,下部向内凹陷的岩石,上面有“观音岩”三个字,岩性也是沉积岩中的棕红色砂岩,下面供奉的是一尊观音像,很多善男信女在顶礼膜拜,还有求姻缘的,虽然我不信这一套,但面对着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我竟然也想去求一支签,但最后没有去,而是跟着老师走。接下来就是八仙岩了。八仙岩其实是一个岩石群,板块形状不一,但错落有致,岩性为棕红色砂岩,岩石层理构造明显,上部有植物覆盖,岩石上出现了水平节理,垂直节理,倾斜节理,还有波浪型节理,有的节理几乎贯穿了整个岩石群。很明显是岩石受到比较大的拉应力,还有生物风化作用。
旅游野外实习报告篇二
常言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实习正是理论知识与实地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从理论到实际,用哲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一次飞跃。我们有了理论知识,并不等于我们可以很高的分析实际眼前的问题,只有把学到的理论应验于实地,用理论来知道实践,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了解地貌学。这种从理论上的认识到真正亲临现场去分析问题,就是一次飞跃。因此,作为一个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学生,应该把实习看成是从理论到实际的过程,把自己对每一种地貌类型的认识看成是自己在认识论上的一次飞跃。这次实习无疑巩固了地貌学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习的质量与热诚,让同学们学以致用,能够用书本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上的一些问题,提高同学们的野外作业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习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
2。时间。
20xx年1月16日至2xx年1月18日。
3地点。
肇庆市七星岩公园三水木棉围岗美东岗村三榕峡公路旁。
二、肇庆地区主要地貌类型。
第一天,经过几个小时从珠海到肇庆的车程,在白土镇安顿好,我们马不停蹄的赶到这里的七星岩公园,考察七个秀丽的喀斯特石峰。由于地质运动,在七星岩附近形成了一个褶皱背斜山脉,正是由于肇庆地处亚热带,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重,尤其是流水侵蚀,这些岩石的抗蚀力都比较弱,因此背斜被破坏,部分岩石受风化成土,最终土山出露和石山形成当地低矮的地形。再由于进一步流水侵蚀,成排的背斜谷地两侧开始形成今天的七座石灰岩山峰。七星岩风景区具体由阆风岩(峰顶高程103.3m)、玉屏岩(99.8m)、石室岩(89.8m)、天柱岩(108.0m)、蟾蜍岩(89.9m)、仙掌岩(61.8m)和阿坡岩(119.6m)七座喀斯特奇峰以及东湖、青莲湖、中心湖、波海湖、里湖等五个大湖组成。七座岩峰布列,矗立在6.5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整个景区山环水绕,亭楼阁榭,波光岩影,浑为一体,自然风光绝佳。而这一次我们主要是要观察这里的水平溶洞(双源洞)和断层及洼地地貌。
紧跟着老师的脚步,我们找到了地下河脚洞性质的双源洞。阿坡岩下的双源洞,其实就是一个喀斯特地下溶洞,它是七星岩最长的静水地下河,全长320米,洞中有两条溪水汇合,向东流出洞外,故称“双源洞”,洞内有钟乳石。双源洞是发育在石炭系中上统的壶天群灰岩,之前我们沿路看到的是石炭系下统的,比较老。双源洞洞口上,断层、节理、褶皱均有。在这里,老师为我们解释了有关的地质地貌知识。双源洞是发育在石炭纪下统的壶天群石灰岩,主要是由白云石灰岩组成的,呈浅灰色,组成成分是方解石和白云石,隐晶质(或称泥晶质)结构,个别地方有粉晶结构,为厚层状构造。因为存在白云岩的缘故,故用10%的稀盐酸滴在这些岩石上,岩石并不起泡,但是如果把岩石磨成粉,却可以起泡,这是因为岩石成分里面含有碳酸钙和碳酸镁。因这些岩石比较坚硬,故其经历了千万年而不倒,形成挺拔的山峰。双源洞位于两节理的交汇处,裂隙发育,洞内有两条水源与外面的湖相连,使地下河水不断循环流动。在双源洞的洞口上,我们可以见到断层、节理、褶皱以及强烈的根劈地貌。
在路的两边,时常看到像在山的表面长出的一大石柱,它是石钟乳。在石灰岩里面,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渗入石灰岩隙缝中,会溶解其中的碳酸钙。这溶解了碳酸钙的水,从洞顶上滴下来时,由於水分蒸发、二氧化碳逸出,使被溶解的钙质又变成固体(称为固化)。由上而下逐渐增长而成的。而我们看到的石钟乳就像在山的表面长出的一大石柱,是原来岩洞崩塌后留下来的,属于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是经过石灰岩的不断融蚀、再沉积的过程而形成的。这个石钟乳是浅灰色的不透明体,这是因为虽然矿物的组成成分大部分是方解石,但是里面含有太多的杂质。
我们沿着一条小路登上马栏岗。这是一个石灰岩与沙页岩的交汇处,马栏岗主要是由石炭纪下统沙页岩风化后形成的,经过上千年的变迁,现在已经远远低于两边的阿坡岩和天柱岩。据老师的介绍,这是一个背斜,马栏岗是背斜的中部,由于页岩的抗风化的能力比较弱,而且背斜中部由于张性大,收到挤压而造成岩石的支离破碎,很容易受到侵蚀,再加上这里是沙页岩与石灰岩的交界处,可溶性岩石与不可溶性岩石交界处喀斯特水的溶蚀作用一般比较强烈,受到侵蚀背斜逐渐被削低,发育到现在就成为现在的马栏岗低于两边的阿坡岩和天柱岩了,而且地表水在这里汇集形成一个巨大的落水洞。落水洞是开口于地面而通往地下深处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它的形成除了沿垂直裂隙溶蚀作用,还有侵蚀作用和重力作用,地表水汇集到落水洞后,流量增大,而与倾入洞内的砂砾同时冲击和磨蚀洞壁,加上地下河及溶洞顶板崩塌,使之迅速扩大。落水洞发育于不可溶的砂页岩和可溶的石灰岩交界处,喀斯特作用特别旺盛。由背斜理论可知,落水洞上面的岩石看上去是山,实则多是谷。落水洞四周长满了植被,阳光很难直射到落水洞底,所以从岗上望下去,一片漆黑,很难判断落水洞有多深。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就是落水洞,这里正好是岩层层面和岩层裂隙交接地点,有利于地下水集中,溶蚀较强,顶板崩落后便形成了。
接着,我们来到天柱岩脚下,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石峰十分笔直,陡峭,很少有石峰连接而成山脉。天柱岩高108米,由下而上有4层溶洞,最低的一层在地下,越往上,溶洞的年代越久远,这是由于抬升运动造成的,现在上面的三层溶洞由于缺少了有侵蚀性的水已经停止了发育。第二层的溶洞较小,我们没有仔细观察。而是选择仔细观察第三层的溶洞,这个洞比较大,里面黑暗一片,我们无法看到洞里有多深,我们在洞里面的较外部听老师讲解。在洞里,我们在闪光灯和电筒的微光下可以看到洞顶比较光滑,有些地方还向上凹入成为一个倒扣的“脸盆”,即石锅,这是由于过去经常受地下水的溶蚀和侵蚀,而局部地区又受到强烈的紊流作用,水压增大,溶蚀,侵蚀力加强,结果这些地方溶蚀量比周围大,从而形成向洞顶凹入的弧形面。其上的裂隙发育有石钟乳,但是目前已经停止发育。四周也是比较光滑,并且发育有石幔,这是由于含有碳酸钙的水溶液在洞壁上漫流时二氧化碳迅速散逸而形成的。继续往上,我们看到了第四层溶洞,但是这些溶洞经过长期的风雨侵蚀,现在已经变的很小了,很多就剩下一个凹进山壁的窟窿了,但是从这些“窟窿”里面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溶洞的痕迹的,比如有些岩层上有明显的水平层理,反映出静水沉积的作用。老师说这一层以前经过很多河流的冲刷,虽然我们无法观察到具体流向,但大致水面的位置和可能的方向还是可以判断出来的。而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比较巨大的石钟乳,老师说迟早一天他会整个掉下来。经过大概1个小时的登山,我们到达山顶的摘星亭。从山顶眺望,北领山脉自北向南过渡,背面有很多的别墅建在洪积扇上面,山前右倾斜平原过渡到冲积平原;西南是西江水到阶地,接着是喀斯特丘陵;冲积平原上是市区;七星湖上是其它六个喀斯特山峰。这些山峰都是背斜中部被侵蚀挖空之后的两翼形成山岩的(称为残峰),它们本来是连在一起的,但是由于抬升和平移运动,它们才逐渐断裂分开发育成为今天的这种地貌类型,断层中间破碎带由于风化和搬运作用,就发育成今天的五个大湖。老师还在这里给我们讲解了肇庆市的地貌特点和大概的形成过程以及一些地貌知识,这里真是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地方啊。
第二天,我们到了木棉围的公路旁的河流阶地上,那边有大量的鹅卵石,普遍风化程度更深,形成历史更长,部分被水泥盖住了。此处阶地鹅卵石磨圆度好,粒径不大,硬度不大,是河流长时间的搬运,所经距离远。而且具有多种多样的岩性,由于是主干流形成,上流很多物质被带下来沉积,形成当地复杂的岩性。而阶地级数越高,形成时间越长,风化作用越强,岩性越脆,越易碎。阶地是河流历史时期的河漫滩下切或抬升造成,由鹅卵石可以判断。沿西江边一滑坡壁往上走到二级阶地,在第四纪,此处是西江河漫滩,后来由于构造运动和河流的下切,使河漫滩抬升,从而形成了现在的二级阶地。此现象体现了西江是摆动的,河流是下切的,两岸是抬升的。沿途可见地上鹅卵石的成分多样,体现此处基岩的多样性。然后,我们还到一些村庄里面观察了不少阶地。而下午我们到了北岭那边的东岗村洪积扇参观考察,肇庆市北部是北岭山脉,西江从肇庆市的西部流进,在肇庆市的南端向东拐弯从肇庆市的南端流过,所以整个肇庆市自北向南的地貌构成基本上是从山脉到洪积扇,再到冲积平原的过渡。洪积扇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暂时性山地水流出山口堆积形成的扇形地貌。组成洪积扇的泥沙,石块颗粒粗大,磨圆度差,层理不明显,透水性较强,扇面上水系不发育。由于山前构造断裂下降,洪积物厚度可达数百米。从扇顶至扇缘高差也可达数百米。一系列洪积扇互相联结形成洪积平原,又称山麓洪积平原。洪积扇因山地不断抬升,山前平原不断下降,形成上叠式扇体。当山地上升规模,幅度均较大时,老扇随之抬升,在其下方发育新扇体,形成串珠状洪积扇。当山地前缘有不等量的新构造活动时,新扇体向相对下降的一侧移动,使新老扇体并列向一侧偏转,造成不对称形态。简单来说,洪积扇是由于山上下雨的雨水自沟谷出山口后,坡度骤减,沟谷水流所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就形成了以沟口为顶点的冲积锥或洪积扇。如果扩大到整个山脚四周即称为洪积群,如果面积继续扩大,即可形成洪积平原。老师介绍了关于东岗村附近这些地貌的特点,这里的岩石以沙叶岩为主,砖红色,有一定的磨圆度,但有些有棱角,粒径较大,较疏松,大多为砾石,而且颗粒由上到下,由山里到山外是由粗变细。
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我们到了三榕峡公路旁考察背斜,向斜,断层,节理,岩层及滑坡等地貌。首先,我们在公路旁的山边学习罗盘的用法。如何量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如何用罗盘定地物方位。然后,我们沿着公路一直走我们所在考察的地点位于背斜的北翼,面前的大山是北岭山脉的延伸,岩性是砂页岩。在这边,地表大部分为沉积岩多覆盖,但是可以看到明显的节理和层理。背斜的轴部往往是比较低洼的地区。该背斜发育于最古老的泥盆系地层,主要是砂页岩,页岩具有岩理,与泥岩都是由粘土矿物组成。由于在公路旁200多人在走,警察也一度劝我们停止行程,但最后在老师们的交涉下,只出动警车为我们开路,看来应该有更重要的地貌值得我们冒这一个险。果然,一段步行后,我们看到一个大型的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滑坡是斜坡岩土体沿着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现象。滑坡的机制是某一滑移面上剪应力超过了该面的抗剪强度所致。滑坡是我们地貌学第一节课所教的内容,现在亲眼看到,还真是震撼。而3天的实习也到此为止。
三、结语。
这次肇庆地区地貌学实习能够圆满完成,有赖于老师们事先充分的踩点布置等各种的准备,令我们从课堂外这另一个角度去认识地貌学。在实习的过程中,我尤其要感谢我的实习指导老师,老师们的耐心指导教诲和经验技术的授予,使同学的积极性和学习气氛保持良好的状态。这一次实习,我深深的感受到以往书本上没有生气的文字和图片里的石头与地貌,活生生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巩固了我对硬知识的认识的同时,从另一个角度去加深对地貌学的体会和理解。总的来说,这一次的实习是一次美好的经历和一次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一次思维模式的转换。希望再有机会去进行野外实习。
旅游野外实习报告篇三
实习地区的交通位置和自然地理状况(附交通位置图)、实习的任务、目的、要求、人员的组成及实习时间等。
首先简述实习地区出露的地层及分布的特点,然后按地层时代自老至新进行地层描述。分段描述各时代地层时应包括分布和发育概况、岩性和所含化石、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厚度等(附素描图)。
描述各种岩体的岩石特征、产状、形态、规模、出露地点、所在构造部位以及含矿情况。
概述实习地区在大一级构造中的位置和总的构造特征,分别叙述实习区的褶皱和断裂。
褶皱:褶皱名称(如玉皇山向斜),组成褶皱核部地层时代及两翼地层时代、产状、褶皱轴向、褶皱横剖面及纵剖面特征。
断层:断层名称、断层性质,上盘及下盘(或左右盘)地层时代,断层面的产状,断层。
阐述褶皱与断裂在空间分布上的特点。
根据地层的顺序、岩性特征、接触关系、构造运动情况、岩浆活动过程等说明本区地质历史上有那些阶段。每阶段有那些事件和特征。
包括外动力地质现象。
说明实习后的体会、感想、意见和要求。
报告中文字要工整,图件要美观。报告应有封面、题目、写作人专业、班级、姓名、写作日期等。并进行装订。
旅游野外实习报告篇四
2.扩大地理视野,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3不仅开阔了视野,使课堂上所学饿知识和理论得到印证,而且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出现的许多地理学问题会引发我们去思索、去探索,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研究、理解和记忆,提高我们的地理思维能力。
4沿途中的地理景观,能使我们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实习加强我们对区域地理的理解,了解凤凰的旅游发展能力,以及凤凰的人文资源,了解苗族风俗。
全面了解凤凰的地质地貌、气候气象、河川水文、植被状况、人文景观、历史文化、经济生活等自然人文现象,并依此研究分析凤凰旅游开发的具备的历史和自然优势,思考凤凰旅游资源发展的前景与存在的问题。
采取教师指导和个人独立钻研相结合,小组活动和集体讨论想结合的方式,遵循事实求是的原则,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
一凤凰古城概况。
(万寿宫):位于沙湾,旧为江西会馆,建于清乾隆二十年间。前临沱江水,背靠青龙山。院内的遐昌阁高耸,河边的万名塔拱卫。阁楼飞檐斗拱,建筑古雅典朴,风韵别致。
(天王庙又名三候祠):在东门外观景山麓,嘉庆三年修建。从东门井登山进庙,有石阶100级,右侧有三个台阶,原各有一马一夫,大小与真人真马一般,工艺精巧。
庙内有大戏台,昔日常有戏班来县演出,是城内一个娱乐场所。正殿有一尊高大的塑像,长年香火不绝。1911年11月凤凰响应辛亥革命,田应会等曾在天王庙聚义。建国后戏台、神像、夫、马均被拆毁。1962年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县人民政府拨款修复庙宇。
(文庙):位于登瀛街,系古代祀孔之地。清道光十九年(1839)重建。保存的大成殿飞檐翘角,蟠龙矫绕。朱漆金纹,浮雕飞动。
(朝阳宫):位于西门坳,旧为陈家祠堂,建于民国4年(1915)前有高大的门墙,粉红色的墙壁上有12副浮塑。宫内是四合大院,头门有一古式戏台,两侧有包厢,整个院落的门窗雕刻精湛,朱漆色绘,典雅富丽,宛如宫殿。
(奇峰寺):位于城外大街南侧。“一峰突出平地,石蹬纡回;松荫夹道,山顶有寺,江水萦同,四山环抱,秀气所钟”。为凤凰八景之一,名曰“奇峰挺秀”。(南华山):是县城南边屏障。“环城皆山,此峰独竣;草深林茂,翠色千层,朝则薄雾笼青,暮则斜阳凝紫”。山顶过去有小庵,如今建有国营林场,设有招待所接待宾客。这是凤凰八景的“南华叠翠”。
虹桥横跨沱水,长50余丈。“川平风静,皓月当空,清光荡漾,近则两岸烟村,远则千山云树,皆入琉璃世界中。桥上徘徊,恍似置身蓬岛:。这是凤凰八景的“溪桥夜月”。昔日桥上有亭,店铺林立,1956年拆除建为公路桥。回龙阁位于县城东门外,阁下有一深潭,凤凰八景的“梵阁回涛”就是指的此处。涨水时“两溪合流,汇于江心寺下,红黄异色,急流飞溅,触石漩涡,随风鼓浪,正如两龙过峡”。
凤凰县地形复杂,东部及东南角的河谷丘陵地带为第一级台阶,以低山、高丘为主、兼有岗地及部分河谷平地、地表切割破碎,谷狭坡陡。一般海拔在500米以下,包括竿子坪、吉信、桥溪口、木江坪、官庄、南华山,新场、廖家桥、七良桥、水打田、林峰、沱江镇等地,最低的水打田乡竹子坳海拔170米。地表物质以红岩为主,夹有部分石灰岩、面岩。气候较温暖。从东北到西南的中间地带为第二级台阶,海拔500-800米,包括茨岩、茶田、黄合、阿拉营、落潮井、麻冲、都里、板畔、千工坪、山江、木里、两头羊、火炉坪及三拱挢、大田的一部分,以中低山和中低山原为主,地势较平缓开阔,谷少坡缓、垅田较多,石灰岩广布,天坑溶洞甚多,气候适中。西北部中山地带为第三级台阶。海拔在800米以上,包括米良、柳薄、禾库、两林、腊尔山及太田、三拱挢的一部分。这些地方,地表组成物质石灰岩占95%,地表起伏和缓,坡度在5-20度之间。边缘地带,峰峦连绵,谷深坡陡,为中山类型。气候较寒冷。
旅游野外实习报告篇五
班级:姓名:学号:
以前也曾在野外搭帐篷住过,生活过,比较喜欢爬山、游山玩水,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但是像这种的野外生存也是第一次经历,经历了几项若干活冒险动,还有这种饮食的情况也是第一次在外经历,挺有趣的,也增长了不少见识,锻炼了很多,挺难忘的。
野外生存前一天,老师跟我们发放了一点食物,回到宿舍准备着在外可能会用到的东西,比如小刀、手电等。还有衣服,野外的天气不好说,变化很大,要带一些外套,以免天气过冷。
周五那天下午,我们开始出发,我也是到了后来才知道,自己准备的食物根本没有带,只带了两瓶水、3个面包、3根香肠,3包方便面,匆匆的忘记了,这的确是一个挑战。当第二天发现没有吃喝的东西时,叹气了,还有一天,什么都没有了,后来呀,不得不借的别人的一点水,以免强度过后来的时光。
一次进行这种冒险的活动,看来这的确有利于锻炼人的勇气。先看了几个人的攀岩,主要是。
要事前找好将要攀岩的路线,攀岩时要找到找落地。我看了看,选择了一条路线,还好,鼓足勇气去攀岩,不过在攀岩中也挺害怕的,慢慢的上去了,下来的时候比较容易,两腿叉开伸直,就迅速的下来了。虽然很冒险,但也挺有趣的。下一个项目,岩降,从一头划桨到另一头,这个项目,主要是在岩将中,双手要张开向下,以免被绳索摩擦划破。我鼓足勇气,顺利岩将成功,真的还挺刺激的,非常有趣。然后开始下一个项目——竹筏。我们来到河边,在河边真的很舒服呀,风轻轻地吹着,两脚赤裸,河边嬉戏,还有小鱼,太美妙了。在这里,老师先教我们如何扎竹筏,我们跟着老师的步骤,学着,一起合作把竹筏扎好了,下面开始每3人一组,在水上竹做饭筏。真的太有意思了,慢慢的在水中游乐,与水同乐......
我们回到营地后,开始杀鸡,看着活生生的鸡被我们残忍的杀去,成为我们的晚饭,还挺可怜的。我们继续点火、烧水做饭,一起动手,一起吃饭。
晚饭后就是篝火晚会,礼花四射,篝火晚会开始。一个组一个组的轮流表演节目,有个人演唱的,也有合唱的,歌声嘹亮,充满着感情,欢呼之声与歌声交织在一起,真的是一个美妙的夜晚。后来又进行词语接龙唱歌,让每个都唱歌,真的太有意思了。一直进行到了10点左右,我们开始睡觉了。
第二天早上,依然如此。早上6;15起来后,我们把帐篷、餐具整理好,进行最后一天的活动,下午就要回去了。第一项,桥降,从桥上降落下面,看起来还真刺激的,刚开始有些害怕,但在后来就很有意思了,自己还可以调节速度。冒险而有趣。之后进行最后一个活动——丛林穿越,我们在丛林里,从这里穿越到那里,每30分钟休息一次,有的坡度很陡,大家相互帮助,相互提醒,不到2小时我们就完成了丛林穿越。这样所有的野外生存活动就都进行完了。准备返校。
的人生价值。是一次有意义的野外生存,非常有趣,值得难忘......
旅游野外实习报告篇六
秦皇岛地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119o30'e~119o50'e,39o50'n~40o10'n。包括三区四县,三区为海港区、北戴河区和山海关区;四县为昌黎县、抚宁县、芦龙县和青龙县。市区南北长20km、东西宽13km,总面积约7812.4ko,人口约为289万人。全市海岸线总长为126km,是一个狭长带状滨海城市。北倚燕山,南临渤海,东接辽宁省市,西接,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燕山山脉东段,南部为华北平原北端的滨海冲积平原。柳江盆地国家地质公园(北江)实习基地位于秦皇岛市北部,其中心距秦皇岛市区28km,地理纬度为:119o34'45e~119o36'10e,40o7'45n~40o9'50n。位于燕山山脉东段,属河北省秦皇岛市阜宁县管辖。
1.2.1.2交通。
秦皇岛交通便捷,通讯发达。交通以水路、陆路为主,是连接东北与华北的交通枢纽,陆、海、空交通都极为方便。秦沈高速铁路、京哈、京秦、四条铁路干线和、、102、205国道贯穿全境。从、到只需两个多小时。开通了至、、、、等国内数十条航线。此外,其港口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不冻天然良港,是我国最大的能源输出港,由秦皇岛码头乘轮船,可直接抵达烟台、青岛、大连和上海等地。秦皇岛发达的通讯网络系统,可与全国各地和世界上230多个国家、地区直接通话,银线连五洲,秦皇岛与世界宛若比邻。
1.2.2实习区的地形。
秦皇岛北倚燕山,南临渤海,东越长城与辽宁省绥中县毗邻,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燕山山脉东段,南部为华北平原北端的滨海冲积平原。
鸟瞰秦皇岛地区,表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总趋势为西北高,东南低,由山地、丘陵、平原、滨浅海四个地带组成,总体上属于丘陵区。但其北部和西北部的局部为低山区,低山区以东、以南为丘陵地区,山体海拔高度在500m以下,并且多孤山,少线性山脊。
贯通盆地的大石河是本区最主要的水系。盆地内以低山、丘陵地形为主,最高山峰为西北部的老君顶,海拔493.7m,最低处为东南部大石河河谷内的南刁部落,海拔为70m左右。盆地中西部的火山岩分布区为山高坡陡的地形,海拔多在200~300m之间,山峰多在400m以上;东部山区山峰海拔高度一般为160~300m。在低山和丘陵之间,多发育有小盆地和河流,河流短小,河床全是砾石堆积,河床、河漫滩和阶地等河流地貌发育。总的地貌特征与全区相同,亦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
1.2.3实习区的气候。
本区地处于中纬度地带,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华北型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资源丰富。春季多日照,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相对湿度低,空气干燥,蒸发快,风速较大;夏季多阴雨,空气潮湿,气温高但少闷热;秋季时间短,降温快,秋高气爽;冬季长,寒冷干燥多晴天。年气温差较大,年降水量多寡变化显著。四季气候特征为,夏季平均气温为25.7℃,冬季平均气温为-7℃,春、秋季介于两者之间,全年平均气温为10.5℃。每年11月中旬初入冬,到翌年3月底为冬季,长达140天;4月初到6月中旬初为春季,长约75天;6月中旬初到9月中旬初为夏季,约90天;9月中旬到11月上旬末为秋季,约60天。年降水量为400~1000mm,年平均降雨量为695.5mm,多集中于7~8月份,可达年降水量的70%,山洪也多集中在这个季节。总体而言,不热不干不湿,气候宜人。
1.2.4实习区的水文状况。
秦皇岛市水资源总量为16.22亿立方米/年,其中地表水12.74亿立方米/年,地下水7.08亿立方米/年,重复计算水量为3.6亿立方米/年。现已开发利用水量8.6亿立方米/年,有大型水库一座,蓄水量1.42亿立方米/年;中型水库两座,蓄水量1立方米/年;小型水库286座。目前国家正在青龙河下游,即青龙县与卢龙县交界的三道河附近兴建桃林口大型水库,总库容17.5亿立方米,年平均调节水量7.14亿立方米。实习区的主要河流有大石河、汤河、洋河和戴河等,均系入海河流,为临海小型水系,都是明显的季节性河流,且处于华北最大暴雨中心地带。其特点是流程短、流量小、含沙量高、水系分散、汛期洪水量大、非汛期河水干涸或断流、暴涨暴落。境内各河均发源于燕山山区,其流向均为由北向南、由西北向东南流入渤海。河流的补给以降水补给占绝对优势,约占全年径流量的80%左右。
1.2.4.1大石河。
大石河发源于青龙县黄前山附近,是本区最主要的水系,由西北向东南流经柳江盆地后在山海关西侧老龙头注入渤海,全长约70km,其中近60km河段流经山区,并有九条小河汇入,仅下游12km河段流经向海倾斜的平原。该河流域面积约为600ko,其中560ko以上为山区,故为山区性河流。河床总高差为400m,平均坡降为6‰左右,河床组成主要为砾石,少有粗砂和中砂,砾石的主要岩性为中生界侏罗系中的火山岩,其次为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河岸边多鹅卵石,主要是沉积岩。大石河及其支流在小傍水崖村汇合,由于地壳断裂和河流的侵蚀作用,再此形成离堆山。
大石河水量水量丰富,年平均径流量多为1.68亿立方米,河流补给来源以降水为主,所以平时流量很小,一般为0.3~0.6立方米/秒,枯水期最小流量仅为0.15立方米/秒,7~8月雨季时,平均流量为25.4立方米/秒,占全年的70%~80%,暴雨后洪水立即上涨,且暴涨暴落。据统计,大石河大汛周期为二十年,小汛周期为五年,过去曾造成多次水患。
汤河发源于抚宁县柳观峪西沟和温泉市一带,全长约36km,在秦皇岛(海港区)西侧入海,流域面积约177ko,流域内除了西北源头为低山外,其余皆为丘陵和平原。
洋河由东洋河和西洋河两大支流组成,与洋河水库汇合,至洋河口村西入海。东洋河发源于青龙县南大峪和独石,高差达500m,西洋河发源于卢龙县相公庄的李家窝铺,高差100m。洋河全长80余公里,流域面积约932ko。
戴河分为北戴河和南戴河,都是极好的旅游胜地,全长约35km。北戴河地处黄金旅游带的节点,二十里长、曲折平坦的沙质海滩,沙软潮平,背靠树木葱郁的连凤山,自然环境优美。南戴河海滨旅游区东起戴河口,西至洋河口。海岸线长3公里,总面积为2.5平方公里,与避暑胜地北戴河海毗邻相望,一桥相连。是一个进行日光浴、海浴、沙浴的理想天然佳境。
1.2.5实习区的社会经济状况。
旅游野外实习报告篇七
此次野外实习地点选在距北京市西南六十公里的房山县周口店镇的山口村一带,测区内主要有周张公路(周口店----张坊)和通往燕山石化的主要公路两条,另外有三条以货运为主的铁路从测区穿过,交通比较方便.该地为山区,居民地大多位于山间盆地,其中世界闻名的北京猿人遗址坐落在周口店镇以西一公里的龙骨山上,该镇耕地较少,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工业则以水泥,采煤等到重工业和矿山采业为主.该地区气候湿热,雨季在七,八月份.
测区的具体范围是:南至实习驻地----地矿部探工所北500米,北至良各庄村,西以山为界,东至迎风坡,大致形成北宽南窄的狭长地带,面积大约为1000*1500平方米.测区内包括三条铁路,一条公路,一条河流及大量的居民地,地物比较丰富;另外,两侧的山体亦表现出较好的地貌形态.
从八月二十三号至二十八为期五天的时间里,我们进行了首级控制测量.首级控制分平面控制和高程控制两部分.在平面控制测量中,主要由指导老师,以及王金星和周锋两位师兄带领我们完成.使用的仪器为所带的仪器里精度最高的全站仪.路线是从已知高程点开始,沿铁路向北行进大约2—3公里之后,再向东转至山上,在山上布控了d09d09之后,又从山上下来向南进发,最后经过山口村的东边界和南边界后,与已知高程点实现了闭合.因为对测距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比较高,对于一级平面控制测量,其测距中误差绝对值不得超过15毫米,测角中误差绝对值不得超过5秒,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则须小于或等于1:14000,所以我们在测量过程中小心翼翼,而且平面控制测量决定了以后的图根控制测量和碎步测量,更不容我们有丝毫大意了.每一测站,在精准的调平对中以后,我们都会进行两次测回,争取在短时间内尽可能的降低误差.最后内业计算后,不论是角度闭合差,测角中误差,还是全长闭合差均在误差要求范围之内,符合要求.
而高程控制测量则由我们独立完成,高程控制要求精度不高,仅仅为三,四等水准测量,使用的仪器是ds3水准仪.测量过程是建立在平面控制测量基础之上,沿以上路线进行高程测量.每一测站,采用设立偶数个子测站以消除尺垫的影响,采用”后前前后”的读尺方式以消除仪器和标尺下沉带来的误差.经过内业计算后,得出高差闭合差为-23.5毫米,路线长度为了37133.8米,则三等闭合差不应超过24.3毫米,同样符合要求.
在地形测量中,仅仅依据等级控制点进行地形测图,其点的密度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必须进行图根控制测量工作.图根点是在等级控制点下加密的,是直接供地形测图使用的平面和高程依据.图根控制测量也分为两个方面,图根平面控制测量和图根高程控制测量.在测量过程中,我们对平面和高程进行同时施测.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图根导线测量(我们组采用的是附合导线和支导线两种方法).
进行图根测量,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慎重选点.于是在选点前,我们首先对测区进行踏勘,以求了解测区的现状,地形类别,测区界线,已有控制点的可利用情况等.还是有一定效果的,为我们以后的测图的顺利进行埋下了伏笔.然而,毕竟经验不足,仍旧出现了问题.比如布点过少,布点不均匀.当到后来将图展至图纸上,这些问题便暴露的一览无余.图纸上的有些方格内拥有3-4个点,而有的方格内则是一个点也没有.所以综合来看,图根测量是不令人满意的.
在绘制地形图的时候,不同的要素用不同的方法和符号表示,各项要素的表示方法和取舍原则,主要是按照国家测绘局制定的,现行的{1;5001;10001;20xx地形图图示}执行的.施测碎步点时采用经纬仪配合小平板的方法进行测绘.测图有一些要求,例如基本等到高距为1米;水平角,垂直角度的计数精确至1分,半测回测量,距离测量的精度不低于图上下级0.1毫米(实地10厘米),以及测定地物点的最大长度为100米,测量地形点时最大长度为150米等等,要求并不是太高,所以任务还是被完成的比较圆满.
1:碎步点选择上,选的点应选在具有一定特征的地方.比如选在地物的转折,拐角处,或线状地物的始末位置.表示地貌的碎步点应选在坡度变化处.要综合取舍地物和地貌,其原则是:凡按测图比例尺计算,在图上小于1毫米的地物和地貌细部均可省去.但是,一些具有方位意义和较大使用价值的独立地物(独立树,电线杆,水塔等)不能省略,一些线状地物(公路,铁路,沟渠)亦不能省去.在复杂的地形处选点时,立尺员应绘出立尺点及其周围的地形示意图,以供绘图时参考.
2:观测上,各碎步点距测站的距离可用视距测量的方法,高差可用三角高程的方法测得.在同一测站上,每测出15—20碎步点,必须瞄准起始目标,检查零方向,其角值差不得超过5秒.
3:绘图上,使用半圆仪按照极坐标的方法展绘碎步点.绘图时,例半圆仪的直边对准起始目标,在半圆仪直边处画一短线,此线便是图纸上的零方向标志线.碎步点展在图纸上,应标有高程注记,以高程的小数点代表点位,注记至分米.字头方向一律向北,字体不大于1.5毫米.
理论总是与实践相结合的,没有周口店这四周的实习,我们就很难从理解测量学的本质.测量学本身就是对动手能力要求很强的一门课程.仅仅知道书上的条条框框是不太实际的,因为将所学的知识转化实践当中去,还需要一个过程,还需要我们继续发挥聪明才智去解决书上没有的问题.在实地,复杂的地形,变幻莫测的天气,甚至是能否与当地居民搞好人际关系等等诸多因素,都影响着我们测量工作的成与败.而这些是不可能从课本上学到的,也不是别人可以交会的,必须由我们自己亲身去体验,才能贴切的感受到这些虽不能从理论里得知却远远比课本复杂的野外情况的重要性.
在这里不得不提,而且一再重复的就是选点布控,到底应该如何选点呢?我想这是我在周口店实习时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像其它的环节,无非就是测与绘,只要按部就班的做下去就行了,不需要我们太多的思考,但是选点布控则不同,它需要你对实习的整个过程有一定的了解,需要对测区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不知道后面要干什么,当然会让你摸不着头脑,而若对测区不大了解,就会出现上面提到布点不均,布点过多或过少的问题.这就是此次周口店实习的问题所在,也是实习过程中做得不足之处.
记得八月十九号清晨,当许多同学还沉浸暑期的睡梦当中的时候,而我们测绘专业的学生们却已经坐上中巴车,前往周口店,准备为期四周的令人兴奋又带有少许神秘的实习生活.
来到周口店,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连一个的山,虽说山不大不高,但对于一个身处平原地区的我来说,倒也算是一种”奇观”了.
安排了食宿之后,很快,王老师便将任务下发.具体任务是分时段进行,每段时间各有其必要的任务,时间安排得当,比如一开始的首级控制测量,水准测量,图根控制测量,再到后来的碎步测量,前后紧紧衔接,一环扣一环,一切都在老师的计划之中,可以说实习期间,几乎没有出现任何影响实习进度的问题,而同学们也没有辜负带队老师们的殷切之心,自励自勉,勤勤恳恳,没有一个组愿意落在别人后面,没有一个组愿意未完工就想到休息.最终在师生的努力下,答案可想而知,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尽管实习时间由原来的六周压缩至四周,但是我们仍旧做到了我们应该做到但似乎又有那么一点难度的事!
短短的二十八天,确实是短暂的,然而发生的故事却是数也数不清.欢声,笑语,甚至哭泣,落泪,在现在看来,可以用一个情字概括吧.大家在一起从没有如此近距离的相处,尤其是分在一个组的同学们意义或许更加非凡,虽然已是同窗二年,但是在周口店则全然不同,因为大家荣辱与共,因为大家同属一个小小的只有五个人的团体,在那里,你不再是你自己,你是五分之一,你是小组的一部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说这样的话其实一点都不过分,想想看,大家每天一同外出,一同工作,一同吃饭,当黑夜渐渐代替白天的时候,我们又一同返回基地,大家就好像是捆绑在一起一样,你在哪里,那么我就会在哪里!
四周的生活就是这样,快快乐乐,简简单单.
旅游野外实习报告篇八
生物学野外综合实习是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生态学等生物学基础课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律能力、自力能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协作精神、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重要途径。通过生物学野外综合实习要达到以下目的。
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生物。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地理分布等与其生存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生物科学、生态学专业的学生,一定要走进大自然,进行生物学野外综合实习。通过野外实习,不但能验证和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而且还可以补充课堂学习内容。
在生产实践中,人类在不断的认识自然环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所生存的自然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通过野外综合实习,让学生走进自然、深入社会,了解人类如何适应、利用自然环境,如何损伤、破坏、保护自然环境的。在了解当地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现状、不同人为干扰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和主要受损情况、主要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思考自然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与对策,认识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的意义,从而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生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提高环境理论修养,加深对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认识。
野外实习与学校不同,有时食宿不便,甚至风餐露宿,有时跋山涉水,风吹雨淋,非常辛苦。对于以应试教育为主背景下的大学生(其中不少是独生子女),的确是个考验。通过野外实习,使同学能在吃苦忍耐能力、应变能力、主动性、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队精神、人与自然和谐等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如20xx级生物学基地班学生赵莉在实习总结中写到:“十多天的野外实习生活虽然是栉风沐雨,酸甜苦辣,但让所有同学获益匪浅,终生难忘;我们学会了很多知识,包括野外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调查研究方法,独立工作的能力和与他人协作的技巧等,并为我们在高年级学习专业知识和今后毕业论文的完成打下了一定基础;通过实习,不仅把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开阔了视野,获得了知识,而且极大地发挥了团队精神,互助互励,表现出很强的集体凝聚力,加强了彼此间的友谊;这次实习使我们真正踏入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大门,并将激励我们在生命科学的道路上更加坚定的走下去。”
通过生物学野外实习,不但要学会识别物种的方法,而且要认识常见动植物(包括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苔藓植物、菌类、地衣、藻类、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药用动植物、珍稀动植物。
要求学生学会采集、制作、鉴定及保存动植物标本的方法。包括植物蜡叶标本和浸泡标本以及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标本的基本技术和方法,以便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通过指导教师讲授、实地观察,使学生能够认识中国北方温带草原和森林各种植被类型,理解植被地带性变化规律;了解受特定地形地貌等影响形成的湿地、沙地、山地等非地带性植被类型,理解植被非地带性变化规律;了解实习地区地形、地貌、土壤、气候、主要环境类型如荒漠草原、典型草原、草甸草原、山地草原、森林、湿地等的基本概况,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的分布、数量、生活习性与环境的统一。
讲述植被和植物群落调查时植物样方的调查方法,介绍巢式样方、分种产量样方和记名样方(频度样方)等的调查方法;选择典型生态环境,以样线法、固定半径样点法、样方法调查统计脊椎动物的数量,使学生掌握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识别实习地区常见动物种类的基础上,观察它们的行为。
国家对鸟兽及其栖息环境的保护非常重视,已不允许用传统的鸟网、捕杀动物。在实习期间让学生掌握野外鸟兽照相和摄像的基本方法和技术。
旅游野外实习报告篇九
地理学是一门与自然和社会密切想关的科学,资源专业所涉及到的内容也有很多是以地理学为基础的,所以,不论是地理专业还是资源专业的学生,都需要进行一定的实地考察与研究,野外综合实习报告。从学科的角度,要求学生能将学到的理论和知识应用于实践,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掌握区域考察与研究的技能和技巧。因此,野外实习是地理专业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野外实习,可以加深对地理学基本原理和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地理学的空间观点和综合分析能力,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野外考察是获取科学研究资料的重要途径。
所谓科学研究,简言之就是有目的的探究,通常是以用发现的事实修正现有结论为目的而进行的大量调查和实验。因此,收集和占有资料、特别是第一手科学资料的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到研究者学术水平的提高,只有资料丰富才能提高科学的生产能力。地理资料包括的方面很多,除了文字资料外,地图、航空照片、卫星照片(tm磁带)、幻灯片、录像磁带等也是地理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搜集资料有很多方面,诸如教师讲课、学术报告、专题讲座、文献阅读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既要收集室内文字图件资料,博览群书,选读文献,尤其是外国文献原著,经常做笔记、卡片,充分利用前人的劳动成果,作为我们从事研究的基础,又要有拓宽和纵深,学会从实践中获得资料的基本技能。因此,坚持做科学的野外考察去收集第一手资料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三)野外实习是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环节之一。
大自然是地理学广阔而富有生机的实验室,是内容最为生动最为丰富的教育环节之一。野外实习是学生接触大自然和社会的不可多得的机会,面对大自然和社会的诸多地学和现实问题,将促使大家去思考和探索。地理学野外实习,或是烈日炎炎下的沙漠戈壁,或是森林蔽日的深山峡谷,或是寒风凛冽的高山冰川,在这种严酷环境下要测量准确的地理数据,取得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往往需要经历艰苦的劳动,付出巨大的代价。这无论是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还是综合素能的提高,均会起到非凡的作用。
总之,野外实习是地理工作者的基本功训练,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技能,为以后独立工作奠定基础。参加实习的教师和同学必须认真对待,高度重视。
地理学的野外考察工作,根据时间的顺序,一般可划分为准备阶段、野外工作阶段和总结阶段。其中虽以野外工作为重点,但准备阶段和总结阶段也是绝对不可缺少的。由于受时间的限制,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习时间,大部分是用于野外工作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重视准备工作或不进行野外工作的总结。相反地,只有充分地重视了这两个环节,实习才能得到圆满的效果。
为了使野外实习取得预期效果,出发实习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十分必要。野外实习的准备工作,一般要求在实习前的几个月内进行,主要工作包括下列几方面:
(1)确定野外实习的地区、路线和主要实习点。指定实习队负责人,负责实习的准备工作。初步确定实习的时间、地点、主要路线和主要实习内容,初步做出经费预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旅游野外实习报告篇十
本次的韶关野外实习是在大学学习了《地质学》与《地貌学基础》课程,对各种地质构造,包括褶皱构造、断裂构造等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且对不同时代地层的岩性、化石特征、岩层接触关系等了初步的知识储备,以及学会如何使用地质罗盘、作信手剖面图、素描图、标本采集后,在唐晓春院长、李春生教授、叶浩老师和王芳老师等的带领下,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班的本科同学,在丹霞山、大峡谷、芙蓉山等地方,进行主要针对各种地质构造和不同时代地层的岩性、化石特征、岩层接触关系等的实习活动。
野外实习是我们自然地理专业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在韶关地区进行对于地质和地貌的野外实习是学习自然地理学及地质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一方面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实习,初步掌握野外工作方法和相关技能,并在实习中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和分析地貌现象的初步能力和严肃、严格、严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修养,为将来参加地理调查或科研奠定基础,也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提供实践动力。
实习内容之一芙蓉山矿山公园。
芙蓉山矿山公园是第一批二十八家国家矿山公园,其目的为了恢复原来开矿留下的矿业遗迹恢复破坏的生态,是具有矿山文化的矿山博物馆。
在矿山公园内向斜剖面的矿层断层中,从断层面两侧,通过断层面两侧岩层是否延续性判断断层上下盘,断层面上部为上盘,断层面下部为下盘,正断层是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逆断层是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在该断层中找一个标准层,发现断层面两侧上盘上升,下盘下降,所以为逆断层。剖面上还有些裂缝,不过由于有些裂面两端没有发生错动,因而不能是断层,只能称为节理。
在向斜核部的芙蓉湖区域,由于岩性变为白云岩和石灰岩,抗侵蚀能力下降,发育了地表和地下的喀斯特地貌,而芙蓉湖实际上就是一个受喀斯特溶蚀和侵蚀形成的洼地。
喀斯特地貌有三种组合,分别是峰林谷地,孤峰盆地和峰丛洼地,而芙蓉湖就是一个典型的峰丛洼地。在地表,湖对面有峰丛地貌,两侧还分布着不少石灰岩孤峰;()在地下,有许多溶蚀而成的喀斯特洞穴,有些洞穴被人工开挖成机耕道,而其中著名的芙蓉仙洞有三层结构,是喀斯特溶蚀洞穴的典型。
实习内容之二丹霞山。
丹霞山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仁华县和浈江区交界地带,总面积约180km?,由680多座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色砂砾岩构成。早第三纪以后的喜山运动期中,丹霞盆地基本上继承了燕山晚期构造运动的特征,仍以较大规模的断块抬升为特征,而无明显的褶皱运动,因而丹霞组地层得以保持水平或近水平的产状,在地块抬升过程中,相对脆性的,主要由较坚硬的砾岩和砂砾岩组成的丹霞组形成了大量呈菱形的垂直节理。水流的不断切割侵蚀使节理深度加大,同时,在悬崖峭壁的底部由堆积着许多由崩积物组成的山麓堆积物,形成了典型的丹霞地貌。
丹霞山的丹霞组按岩性可划分为三个岩性段,从山下到山顶岩性由粗到细再到粗,分下、中、上三段。下段为下景观层,半山亭-锦石岩为主要景点,也是观察丹霞组下段粗碎屑岩组成的岩溶及悬崖峭壁等地貌景观的典型地点。上段为上景观层,在长老峰的观日亭不仅可以观赏日出和晚霞,还可以观赏丹霞组上段的砂砾岩。
实习内容之三乳源大峡谷。
乳源大峡谷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乳源县城西南68km处的大布镇。峡谷长约15km,深约300m.峡谷宽度介于100-1000m之间。该区域出露的岩层主要为泥盆系中下统的含砾砂岩、石英砂岩、石英岩、和第四系砾岩及砂质粘土层,另有少量泥盆系中统的片岩、页岩、灰岩和泥盆系下统的生物灰岩,地层倾角约为5度。
峡谷顶部地形平缓,为粤北地区古夷平面的一部分。峡谷由两组断层形成,随着河流侵蚀与新构造运动,属于地堑式峡谷,在观测点近处山顶为大峡谷顶面,属于剥削面,因构造陷落、地壳开裂、河流下切形成,大约300万年左右,远处山顶主要由砂岩、砾岩组成,受现代地质构造运动强烈抬升而成,海拔约,峡谷附近海拔平均约1000m,至少有2-3级剥蚀面,是由于地壳阶段性抬升及阶段性稳定的隆起与夷平。大峡谷发育有多级裂点,形成裂点带,说明该地壳有多次抬升或侵蚀基准面多次下降。垂直落差200余m的埕头瀑布就是大布河从大峡谷谷口沿梯级河床裂点坠下形成。
实习内容之四马坝人遗址马坝人博物馆。
马坝人为早期智人,马坝人的化石是在狮子山发现的。狮子岩为可溶性,巨厚层(200m以上),属于发育在水平流动带的大型溶洞。洞内含有的石钟乳、石笋、石柱都比较少,石钟乳少也许是因为洞顶层薄,水里碳酸钙的含量少。狮子岩有3层溶洞,说明地壳阶段性抬升。第一层溶洞有地下暗河,第二层溶洞有13万年前的马坝人头骨化石及动物化石,第三层溶洞里有生物化石。从狮子岩往下看,有喀斯特的地貌组合:孤峰和盆地。
马坝人博物馆的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楼为马坝人遗址及附近同期化石地点出土的人类化石、文化遗物和动物化石;二楼为石峡遗址出土的各类人类文化遗存。
在学完了大一的相应地貌地质基础知识,我终于有机会把它应用于实习中,但是在实际情况中,我们看到的地质地貌基本都不是它的原始样貌。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干扰,特别是人工开凿挖取山体,导致其受到了破坏。所以我们在鉴定考证某种地质地貌时,要谨慎细微的从多方面观察,才有可能判断正确。理论知识是进行户外拓展的前提,但是不可生抄照搬,需结合具体场景综合考虑。而且,野外实习是一种苦力活,考验的不单单是应用实践的能力,更是对意志信念力的磨练。至今在乳源大峡谷爬的那个1368级阶梯攀爬过程仍历历在目,虽然中途真的筋疲力尽,但是登到了最顶级,那种喜悦那种快感难以言语。那是意志力的胜利勋章。
旅游野外实习报告篇十一
20xx年11月6日中午十二点半,全体成员准时整装在教一楼门前集中。刘老师做出发前的动员,主要强调了这次活动的纪律,最核心的问题是活动中绝对服从小队长的领导。下午一点整,各组开始出发,计划于下午6点前到达目的地黄梅县,搭帐篷,露宿。
五点钟到了地点,于是我们开始搭帐篷,貌似帐篷不怎么好搭。就数那晚睡的踏实,晚饭自理,饭后自由活动,小组队员相互认识,互相了解,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其实我们组是最棒的。
次日进行4小时的山地穿越与岩降,主要是体力和毅力上的考验,途中有些同学体力不支,但是大家相互搀扶,没有一个人掉队。下午我们学习扎竹筏。
经过大家齐心合力,最终顺利的完成了这项特殊任务。结束后全队集中进行总结,晚上进行了别开生面的篝火晚会,10月7日,正是我们学校的校庆日,我们在野外生存中度过了这个有意义的日子。第三天,我们早早起来,准备一天的活动,这天是最后一天,整体来说时间还是比较紧迫,大家也是丝毫没有松懈,认真完成每项项目。
其中一个项目是孤岛求生:7个人靠着三块不大的木板到达另一地点,中途脚不可以触地。
总之,在团队协作方面,我认识到,协作不仅需要有协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与人协作的品质。在最多的时候我们都处于某一个团队当中,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软对的精神,这才是发挥实力取得成功的最有利武器。
活动所在地是山区,和市区的天气差别较大。由于我们大多数缺乏这一感性认识,导致普遍衣着单薄,到了夜晚更是有人冻的睡不着。这教会了我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对恶劣的环境有所准备,哪怕是心理上的准备,这种环境不仅是自然的,更多的是现代人的生存环境。简而言之就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另外一点就是下雨,有人根据市区的天气判断而没有带雨具,而我发现山区的天气真的变化很快很大。只要一会就能变天。因此,要提高在复杂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充分的准备就显得尤为重要。切莫因为当前环境良好而忘记了变化的存在。另外,我从山地穿越中看到了户外环境雨伞的局限性。在行走和穿越的过程中,最好的雨具只有雨衣或冲锋衣,在树林中撑伞显然是不实际的。通过这个小的环节,我认识到充分准备的重要性。而往往一手的准备有时却不够,这要求起码有备用的方案。还好这次只是短时间的淋雨而且雨并不大,否则我们的行动将变得非常被动。
体能,是野外活动的基本条件。如果体能良好,将更能欣赏到大自然无限的风光美景。同样的,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帮助我们在生活中体会更多的乐趣。到了山顶,清新的空气和凉爽的山风让我感受到了不可多得的片刻的释然,看着四周的植物,远处的县城,那种感觉是未置身于此的人体会不到也想象不到的!
体能的另一方面是毅力,体能是时常达到极限的,此时决定胜败的就是毅力了。说实话,没受过训练的我们在这段山路中不可避免的都有达到体能极限的时候,这时是倚靠大树休息片刻再次前进,还是干脆坐下,等人催促或搀扶,这就是毅力的体现了。这次,我说服了自己要坚持,我做到了。下次如果情况更艰苦我还能做到吗,我想经过了这次以后,可能性就更大了。因为结束之后回想起来,都很庆幸没有放弃,靠自己到达终点的感觉真的很不错。
户外运动的初衷就是远离城市的喧嚣,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让自己的心回归一种宁静的状态,它使我们更加热爱和珍惜大自然。
环境保护这个概念过去我们只是在媒体的宣传中体会到它的重要,自己并没有切身的体会。这次,我不仅感受了大自然的美,更感受到了珍惜和关爱她的重要。如果山没有了树,那将变得空洞和冷漠,我怀着一颗敬畏的心来看待这里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他们仿佛都有生命,一起注释着我。一路上,我没敢丢下一片废物,我怕受到来自大地的诅咒!
这次出行我学到了很多,并不是故作吹嘘,我原本喜欢户外,向往那种山间的鱼鸟和流水的声音。大自然的教化是无声的,但也是不可抗拒的。对待她,需要敬畏之心!
旅游野外实习报告篇十二
(1)观察各实习地点的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和地表水体等其他情况;。
(3)对断层做素描图、描述其擦痕的状况;。
(8)观察煤矿的地形、了解煤矿的各种设施的用途、观察各种机器的特点,了解其工作方式及使用方法和使用注意事项.(9)了解煤矿的开采情况、煤的种类、煤的储存和运输等。
缝山针公园位于太行山系南麓,焦作市中心北部,交通便利,公园西边是村庄,公园前是东西走向的公路,公园内是海相沉积的中、晚石炭统石灰岩。
红砂岭位于的缝山针的公园西方,焦作影视城北方3千米左右,影视路从南面跨过,上白作乡公路从南至北穿过此地区,交通便利,有盘山公路通山,山腰有小型铁矿和其他的一些废弃的铁矿矿井。
西张庄位于焦作市区西部,有公路通往山下,从山下到山上路矿稍差,山顶上有硫磺矿和用黏土烧制陶瓷器皿的小工厂。
焦煤集团珠春矿位于焦作矿区西南部,东距焦作市五千米;公路铁路交通便利,焦晋高速在矿区西部穿过,焦克公路在矿区北部通过,有矿区铁路专线与焦柳、正太干线连接。
12月11日雾,小雪,12月12日下午天晴、12月13日天气晴朗,有风、12月19日天气晴朗、无风。
(1)在缝山针公园内无固定水系,小寺河和群英干渠自西向东穿过本地区,一般干涸无水,夏秋季节汇集降雨并排泄山洪,有时会发生小规模的山体滑坡,山下有一小塘,含水量不多,为景观用水。地层含水层自上而下依次为:第四系砂岩含水层、二叠系砂岩含水层、石炭系第八层、二层石灰岩、奥陶系石灰岩含水层。
(2)在红沙岭未见到明显水体,无固定水系,无河流、河塘,仅有东西走向的群英干渠,一般干涸无水,夏秋季节汇集雨水并排泄山洪,此处地貌多为褶曲,季节性雨水多渗入地下。
(3)在西张庄没有发现明显的水体,无固定水系,无河流、河塘,群英干渠自西向东穿过,一般干涸无水,夏秋季节汇集雨水并排泄山洪,此处地貌多为褶曲,季节性雨水。
(4):焦煤集团珠春矿矿区内无固定水系,没有河流湖塘,仅有两条季节性洪沟自北而南从矿区西部和中部穿过,一般干涸无水,夏秋季节汇集降雨并排泻山洪。
(1)缝山针公园为山前冲积平原,地质构造较复杂地质构造以断层为主,辅以轻微褶曲,褶曲构造不甚明显主要表现为走向方向上的挤压现象,有单斜地垒构造,中部有一正断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部地表被第四系黄土所覆盖北部地面主要为中奥陶统、晚奥陶统形成的的石灰岩山脉,区内地层走向se~ne倾向ne,倾角一般5~10度,局部达大约30度左右,山势陡峭,高度在20xx左右。
(2)红沙岭主要为中石炭统本溪组的石灰岩形成的山脉,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区内多断层、褶曲,山势稍缓,有明显的铝黏土层与石灰岩的交替带,高度在300米左右。
(3)西张庄主要为上石炭统太原组的石灰岩和铝黏土层形成的山体,山势较陡,有明显的铝黏土层与石灰岩的交替带,地层构造以断层、褶曲为主,褶曲发育明显,主要为走向方向上的挤压现象,形成了一系列的宽缓褶曲,地层倾角约为10~30度,山体高度在50米左右。
(1)缝山针公园内未发现矿井,周围有中型煤矿和已经采空、废弃的巷道,现在开采的煤层为e2煤,因其煤层埋藏深度较大无小煤矿,其南面有正在施工的南水北调工程。
(2)红沙岭有正在生产的小铁矿,生产情况比较简陋,为人工开cai。
(3)西张庄的在西张庄上奥陶统的第7层石灰岩上部的山顶有正在生产器皿的小型工厂和已经废弃的生产黄铁矿的矿井,从外表上可以看出此矿井为一个小规模的矿井。
寒武纪至早奥陶世世地壳缓慢下降接受趁机的时期,普遍以发育以滨海浅海相碳酸盐为主的地层,中晚奥套世级地壳普遍上升。遭受剥蚀。缺失沉积从震旦纪到至留纪。华北地区经历了上升(海退,遭受剥蚀)下降(海侵,接受沉积)在上升(海退,遭受剥蚀)3个阶段,反映了一个巨大的地壳升降和海侵旋回。华北地块以北的天山-兴安地区和以南的昆仑-秦岭及祁连山地区滇西地区,均为地壳活动带。其中祁连山最为典型。至留纪末期加里东运动使地层全部折皱隆起,并有演讲活动,下古生界全部遭受编制,形成加里东褶皱带。从早古生****始生物进入大发展的时期。早古生代海洋占主导地位,形成了稳定,广阔,连续的前海环境,世海生无脊椎动物的繁盛时期。先后出现了许多门类。奥陶纪世在古生代海生无脊椎动物的鼎盛时期。以碗组类笔石和头足类的直角石珠角石为代表。植物方面,早古生代海生藻类非常繁盛,为石煤的形成提供了条件末期出现了陆生裸厥植物。
构造缝山针地区总体为背斜向斜相间的褶皱构造,就是指岩层岩体在地应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岐状弯曲。褶皱在地壳中分布广泛,系统各异。规模大小相差悬殊大者延伸几十至几百米,小者可在受标本上见到甚至表现为显微构造。褶皱岩层中的以个弯曲称为摺曲,他是褶皱构造的基本单位。摺曲的基本形式分为2种即背斜和向斜,背斜世岩层向上的弯拱的曲折核部是老岩层两侧世新岩层且对称重复出现两翼岩层倾斜方向一般相反。向斜世岩层向下的弯拱的曲折,核部是新岩层两侧是老岩层且对称重复出现两翼岩层倾斜方向一般相对倾斜。
其他矿石赤铁矿:完好的晶体少见常呈致密的块状,肾装结合,结晶的赤铁矿为铁黑色至钢灰色,隐晶的赤铁矿为暗红色。半金属制土块光泽不透明无节理,摩式硬度5.5~6.5,相对密度4.9~5.3无磁性。
石膏:晶体常为板状集合块状,粒状,纤维状,纯净的石膏无色透明含杂质时呈灰黄色,玻璃光泽,节理面呈珍珠光泽有一组完全节理,薄片有挠性。
石英:晶体常呈六方柱状集合体常呈晶簇状,致密块状,无色透明着称为水晶常因含杂质出现不同的色调,晶面金属光泽断口油脂光泽,无节理,断口贝壳状。
高岭石:晶体极细小,在电子显微镜下呈六方形,鳞片状,常为疏松鳞片状致密细粒状,土状集合体,质纯者白色。常用含杂质而带各种色嗲,土块光泽摩式硬度2~2.5,相对硬度2.60~2.63干燥时有吸水性,遇潮后有可塑性其土块状具有粗擦感,易用手捏碎。
旅游野外实习报告篇十三
题目野外生存体验。
姓名杨友鹏。
班级072132。
学号20xx1002251。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院系机电学院。
日期20xx年4月13日
周五下午,期待许久的野外生存拉开了序幕。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武汉市新洲。到达营地后,环顾四周,发现这里真的是零距离接近自然,人烟稀少,依山傍水。在进行实习之前,我们已经经过了多次的理论学习,并且进行了分组。到达营地后,从桥上向基地运送个人装备和集体物资,所有人分成两批进行帐篷搭建和取柴火,准备工作完成后,就开始了我们的野外生存之旅。
我作为4组组长,开始带领我们小组开始做野外的第一餐,刷锅、取水、搭灶、生火等一系列环节分工明确的进行,第一餐虽然简单,但是我们很开心。饭后,大家对第二天的行程略作了解并做好安排后便回到各自的帐篷休息。
第二天一大早,很多人都早早的起来,其实大部分是被冻醒了。简单的洗漱过后,开始做第一个早餐,火腿粥,做的还是比较好吃的,早餐过后,开始第一天的野外生存体验活动,第一项是攀岩,以小组比赛形式进行,虽然我们组没有获得前三名,但还是替各位组员的表现满意,我们都很勇敢,胜利抵达最高峰。第二个项目是溜索。在助教的开导与保护下,我也体验了一下“空中飞人”的感受,虽然有人在过程中比较紧张,但依然完成了溜索。第三个项目是扎竹筏,在各项活动开始钱。赵佳明助教就教回了我们扎竹筏需要的两种绳结。在前边几组的基础上,我们组只需要两人合作,完成竹筏的滑行。因为绳结松动和个人操作原因,我们组最终与三人落水,我们互相帮助,让我感受到了来自这个刚熟悉、新组建的大家庭的温暖。竹筏活动结束,开始做野外生存中最丰盛的一顿晚餐,为了帮助同学们补充能量,学校给我们每组配发了一只鸡,对于我们组几个吃货而言,前期准备是必不可少的,菜谱、材料、调料样样都买好了带了过来,在我们全组的努力下,香喷喷的叫花鸡成功做出来了,那美味真是棒棒的。之后是篝火晚会,首先是老师对各组的表现作出了点评,提出了不足与建议,之后每组都表演了精彩纷呈的节目,大家还围着篝火做了很多有趣的游戏。晚会时间比较久,十点多才结束,为了不影响第三天的行程,各组组长对第二天的行程略作安排后大家便早早休息了。
第三天同学们明显没有第一天起得早,可能因为累了,今天的活动有森林穿越和桥降两项,穿越稍微累一些,用了两个多小时走完全程,桥降真刺激,也许是因为刺激,并没有人退缩,都勇敢的参加了活动。在各组活动全部进行完成后老师组织同学们清理了基地的垃圾,做到了亲近自然、爱护自然的环保。把垃圾全部带走。大家原地休整了一段时间后,于当天中午一点多,在校车带起的尘土中离开了实习基地顺利的返回了学校。
现在的大学生被戏称为住在象牙塔里看世界的人,那说明了我们缺乏“走出去”的经历,缺乏体验社会、体验生活的经历,此次实习正是对我在野外生存这方面经历的弥补。在零距离的接近自然的同时,锻炼了学生在野外遇到地理阻碍时克服困难的能力、让我们学会运用各种技法和可用资源弥补自身相对于客观条件的不足与弱点、丰富了学生野外生存知识,提高学生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同时,我还学会了怎样尽快的融入群体,出校门时大家只是互不相识的校友,而离开时我们依然成为了曾经一起努力挑战自我、一起克服困难的同进同退的战友。回想整个实习经历,我更珍惜此次生存中学到的技能和与组员之间的友谊,感谢帮助我们的助教和团结统一的组员们!
旅游野外实习报告篇十四
学院:
专业:
班级:xx。
姓名:侯彦丞。
学号:xxxxxxx。
实践时间:20xx年10月25日至20xx年10月27日共3天。
目录。
二、实践时间及内容...........................3。
五、实践总结与建议...........................5。
一、前言。
野外生存作为一种户外运动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开展很长一段时间了,并有个别学校已将这种运动引入到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中,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如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把野外生存能力作为青少年必须具备的一种生活技能,澳大利亚体育学院还开设了野外生存课程“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题组组长、教育部体卫艺司体育处处长季克异表示,之所以把这个课题申报为“十五”国家级课题,最重要的是要拓展高校体育课程。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和生存生活能力。学生在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中能主动学习、生动活泼地去学习,这非常重要。野外生存课程是野外体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他是指在远离居民居住的环境,如山区、丛林、荒漠、高原、孤岛等复杂地形域内,在缺少提供生命所赖以维持生存的外部物质,个人或集体靠自身努力,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内及近似人为营造的环境条件下,保存和维持生命的基本手段和方法的一门课程。野外生存课程作为高校体育内容,强调健身、趣味性和使用性,突出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性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野外生存课程是一种全新的体育内容,它集竟技性和挑战性于一体,包含登山、野营、野炊、负重行军、攀岩、速降、定向、漂流、涉水、穿越丛林、野外自救、野外寻食(水)等丰富内容。
二、实践时间及内容。
实践时间:10月25日--27日。
三、实践目的。
1、锻炼学生在野外遇到地理阻碍时克服困难的能力;
3、丰富学生野外生存知识,提高学生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组织协调等能力。
四、实践日志。
20xx年10月25日星期五。
周五下午,期待许久的野外生存拉开了序幕。一路上都在对实习基地进行幻想,
一想到能零距离的接触到大自然,可以自己做饭就很是兴奋。经过近5个小时的车程,再加上近一小时的船程,我们平安到达营地。环顾四周,发现这里真的是零距离接近自然,灯光了了,人烟稀少,依山傍水。在进行实习之前,我们已经经过了多次的理论学习,并且进行了分组。到达营地后,我们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在经历了收拾营地、刷锅、取水、搭灶、生火等一系列环节之后。终于吃上了野外的第一顿饭,煮方便面!虽然简单,但是很开心。饭后,大家对第二天的行程略作了解并做好安排后便回到各自的帐篷休息。就这样,我们度过了野外的一晚。
20xx年10月26日星期六。
第二天我们很早就起来了,一是新鲜,二是冻的是在睡不下了。洗漱的时候再次体会到生存不易,毛巾上冰冷的水让还睡眼惺忪的我们顿时精神抖擞,含在口中的漱口水也是冻得牙齿生疼。在勉强洗漱后大家做了简单的早饭,便开始了我们的实习之旅。第一个项目是丛林穿越。望着那光滑陡峭的岩壁,我真是从心底里害怕,但是既然选择了体验野外生存的不易,就不能退缩。我硬着头皮跟在队友身后向上爬,上山的路很不好走,有很多很滑的陡坡,越往上走眩晕感越是强烈,中途经老师许可进行了休整后,在老师和队友的连拖带拉下,终于顺利完成了穿越的过程。之后一个项目是降岩,由于穿越过程中身体不适且体力消耗很大,在老师的许可下由助教老师沿小路带下山,虽然没有经历此次降岩,但之后听队友的讲述也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当时那种刺激、紧张的心理,并由衷钦佩队友们的勇气和毅力。经历了这两个项目后,大家回到基地附近开始学习扎竹筏,主要学习两种基本而实用的结绳方式,并且在队长的带领下很快完成了我们的任务,队员们撑着自己亲手扎的竹筏在水中滑行时脸上的满足感与成就感溢于言表。由于考虑到安全问题,大家只在湖中稍作逗留便回到岸上生火做饭。为了帮助同学们补充能量,学校给我们每组配发了一只鸡。在经历了一天的劳累奔波后,野炊区顿时一派杀鸡拔毛、磨刀霍霍的战斗景象。在并不精致的加工下做了一顿丰盛的野外星光晚餐。之后是篝火晚会,每组都表演了精彩纷呈的节目,大家还围着篝火取暖。为了不影响第二天活动的正常进行,晚会很早便结束了。这一天,在愉快中完美结束!
20xx年10月27日星期日。
随后又开展了几个小游戏,还对本次实习进行了最后的总结。大家原地休整了一段时间后,于当天中午十二点多,在校车带起的尘土中和船上大家的欢声笑语中离开了实习基地顺利的返回了学校。
五、实践总结与建议。
现在的大学生被戏称为住在象牙塔里看世界的人,那说明了我们缺乏“走出去”的经历,缺乏体验社会、体验生活的经历,此次实习正是对我在野外生存这方面经历的弥补。在零距离的接近自然的同时,我真切的感受到野外求生的不易,也学到了很多求生技巧。在此,感谢老师的关心与鼓励,感谢同学们对我的照顾与帮助。同时,我还学会了怎样尽快的融入群体,出校门时大家只是互不相识的校友,而离开时我们依然成为了曾经一起努力挑战自我、一起克服困难的同进同退的战友。回想整个实习经历,让我觉得我们组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着实不易,感谢这门课程带给我们的这些在课堂上永远也不可能领悟的知识、感悟以及那些在此次实习过程中结识的良师益友。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这次生存体验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引起老师的关注,使我们的实践活动更加完美。
1、实践活动时间选择不当,已经进入冬季,天气较寒冷,同学们在野外容易生病。
2、实践活动内容过于单调,曾经上过这个课的同学再选的时候会觉得无味。
3、老师应该帮助各组之间的交流,不要让交流仅限于小组。
旅游野外实习报告篇十五
今年有了植物实习的宝贵经验,在实践中教给我们许多课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有些植物虽然在课本上把它的特点说的非常清楚,但在实际上还是认不出来,这次实习活动确实让我们更加清楚全面的了解植物,完美的结合了理论和实践。
在第一次平山实习时,那时正值5月中旬,天气不冷不热,花树茂。在吴老师,王老师和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大山里度过了我们第一次植物实习,平山的植物物种丰富,为我们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为我们以后关于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植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杨老师凭借他丰富的植物分类学教学经验,为我们讲解稠李鼠李的区别,接骨木水曲柳的异同,还有如何区分金银忍冬和黄花忍冬。在那里我们认识了刺五加、花楸、榛子、蒙古栎、落叶松、白桦、忍冬,夹蒾等树木。当时花开正好,正好可以认识很多花。平时经常听老师提起的漏斗菜、白头翁等这些经常听到却没见过的花在这次实习时老师都详细的为我们讲解,在观察实物的时候加深了我们记忆,当看到白头翁花开时,切实体会了名字的真切可爱,白白如老翁头发,真的好可爱,这是书本描绘不来的。还有一些虽然不常提起但应该知道的,延胡索、荷青花、等。
农园里的果蔬花草都是我们的心血,从草莓的开始种植,拔草,掐走茎,包含了我们园林班所有同学的全心全意的付出。我们也是从开始的什么都不懂到后来慢慢的熟悉,离不开老师耐心的指导,后来草莓长大些了,老师叫我们去掐走茎,以前根本就不知道草莓还要摘走茎,当然后来老师告诉我们这也是为了让草莓长得更壮收获更多的果实,走茎长到一定成熟就能做草莓的秧苗了,相当于繁殖了,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种植草莓的过程。
在快结课的时候,老师带我们去东北地区最大的植物园--哈尔滨植物园做了一次重点认识了解花的实习活动。
在刚一进门处,老师让我们注意那些地被花卉,凤仙、海棠、还有和万寿菊很像的孔雀草,在观察花的同时老师还要我们仔细看那些地被花卉在园林应用上的配置,有意无意的为我们后来的植物配置奠定基础。领略了遍地玉簪的清新,真正结合老师上课说的樟子松别名美人松,远处看去樟子松笔直站着,上黄下褐色,真有美人的韵味,这是单在书本上领略不到的。在百花园里我们看到了书上讲的翠菊、麦干菊、琉璃苣、万寿菊、萱草、虞美人、月季、等。还看到了大叶子的梓树,以前都没有注意过,在这次实习中更加了解,下次看到时也知道这原来就是书上讲的那种植物。
旅游野外实习报告篇十六
常言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实习正是理论知识与实地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从理论到实际,用哲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一次飞跃。我们有了理论知识,并不等于我们可以很高的分析实际眼前的问题,只有把学到的理论应验于实地,用理论来知道实践,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了解地貌学。这种从理论上的认识到真正亲临现场去分析问题,就是一次飞跃。因此,作为一个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学生,应该把实习看成是从理论到实际的过程,把自己对每一种地貌类型的认识看成是自己在认识论上的一次飞跃。这次实习无疑巩固了地貌学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习的质量与热诚,让同学们学以致用,能够用书本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上的一些问题,提高同学们的野外作业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习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
2。时间。
20xx年1月16日至2xx年1月18日。
3地点。
肇庆市七星岩公园三水木棉围岗美东岗村三榕峡公路旁。
第一天,经过几个小时从珠海到肇庆的车程,在白土镇安顿好,我们马不停蹄的赶到这里的七星岩公园,考察七个秀丽的喀斯特石峰。由于地质运动,在七星岩附近形成了一个褶皱背斜山脉,正是由于肇庆地处亚热带,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重,尤其是流水侵蚀,这些岩石的抗蚀力都比较弱,因此背斜被破坏,部分岩石受风化成土,最终土山出露和石山形成当地低矮的地形。再由于进一步流水侵蚀,成排的背斜谷地两侧开始形成今天的七座石灰岩山峰。七星岩风景区具体由阆风岩(峰顶高程103.3m)、玉屏岩(99.8m)、石室岩(89.8m)、天柱岩(108.0m)、蟾蜍岩(89.9m)、仙掌岩(61.8m)和阿坡岩(119.6m)七座喀斯特奇峰以及东湖、青莲湖、中心湖、波海湖、里湖等五个大湖组成。七座岩峰布列,矗立在6.5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整个景区山环水绕,亭楼阁榭,波光岩影,浑为一体,自然风光绝佳。而这一次我们主要是要观察这里的水平溶洞(双源洞)和断层及洼地地貌。
紧跟着老师的脚步,我们找到了地下河脚洞性质的双源洞。阿坡岩下的双源洞,其实就是一个喀斯特地下溶洞,它是七星岩最长的静水地下河,全长320米,洞中有两条溪水汇合,向东流出洞外,故称“双源洞”,洞内有钟乳石。双源洞是发育在石炭系中上统的壶天群灰岩,之前我们沿路看到的是石炭系下统的,比较老。双源洞洞口上,断层、节理、褶皱均有。在这里,老师为我们解释了有关的地质地貌知识。双源洞是发育在石炭纪下统的壶天群石灰岩,主要是由白云石灰岩组成的,呈浅灰色,组成成分是方解石和白云石,隐晶质(或称泥晶质)结构,个别地方有粉晶结构,为厚层状构造。因为存在白云岩的缘故,故用10%的稀盐酸滴在这些岩石上,岩石并不起泡,但是如果把岩石磨成粉,却可以起泡,这是因为岩石成分里面含有碳酸钙和碳酸镁。因这些岩石比较坚硬,故其经历了千万年而不倒,形成挺拔的山峰。双源洞位于两节理的交汇处,裂隙发育,洞内有两条水源与外面的湖相连,使地下河水不断循环流动。在双源洞的洞口上,我们可以见到断层、节理、褶皱以及强烈的根劈地貌。
在路的两边,时常看到像在山的表面长出的一大石柱,它是石钟乳。在石灰岩里面,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渗入石灰岩隙缝中,会溶解其中的碳酸钙。这溶解了碳酸钙的水,从洞顶上滴下来时,由於水分蒸发、二氧化碳逸出,使被溶解的钙质又变成固体(称为固化)。由上而下逐渐增长而成的。而我们看到的石钟乳就像在山的表面长出的一大石柱,是原来岩洞崩塌后留下来的,属于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是经过石灰岩的不断融蚀、再沉积的过程而形成的。这个石钟乳是浅灰色的不透明体,这是因为虽然矿物的组成成分大部分是方解石,但是里面含有太多的杂质。
我们沿着一条小路登上马栏岗。这是一个石灰岩与沙页岩的交汇处,马栏岗主要是由石炭纪下统沙页岩风化后形成的,经过上千年的变迁,现在已经远远低于两边的阿坡岩和天柱岩。据老师的介绍,这是一个背斜,马栏岗是背斜的中部,由于页岩的抗风化的能力比较弱,而且背斜中部由于张性大,收到挤压而造成岩石的支离破碎,很容易受到侵蚀,再加上这里是沙页岩与石灰岩的交界处,可溶性岩石与不可溶性岩石交界处喀斯特水的溶蚀作用一般比较强烈,受到侵蚀背斜逐渐被削低,发育到现在就成为现在的马栏岗低于两边的阿坡岩和天柱岩了,而且地表水在这里汇集形成一个巨大的落水洞。落水洞是开口于地面而通往地下深处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它的形成除了沿垂直裂隙溶蚀作用,还有侵蚀作用和重力作用,地表水汇集到落水洞后,流量增大,而与倾入洞内的砂砾同时冲击和磨蚀洞壁,加上地下河及溶洞顶板崩塌,使之迅速扩大。落水洞发育于不可溶的砂页岩和可溶的石灰岩交界处,喀斯特作用特别旺盛。由背斜理论可知,落水洞上面的岩石看上去是山,实则多是谷。落水洞四周长满了植被,阳光很难直射到落水洞底,所以从岗上望下去,一片漆黑,很难判断落水洞有多深。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就是落水洞,这里正好是岩层层面和岩层裂隙交接地点,有利于地下水集中,溶蚀较强,顶板崩落后便形成了。
接着,我们来到天柱岩脚下,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石峰十分笔直,陡峭,很少有石峰连接而成山脉。天柱岩高108米,由下而上有4层溶洞,最低的一层在地下,越往上,溶洞的年代越久远,这是由于抬升运动造成的,现在上面的三层溶洞由于缺少了有侵蚀性的水已经停止了发育。第二层的溶洞较小,我们没有仔细观察。而是选择仔细观察第三层的溶洞,这个洞比较大,里面黑暗一片,我们无法看到洞里有多深,我们在洞里面的较外部听老师讲解。在洞里,我们在闪光灯和电筒的微光下可以看到洞顶比较光滑,有些地方还向上凹入成为一个倒扣的"脸盆",即石锅,这是由于过去经常受地下水的溶蚀和侵蚀,而局部地区又受到强烈的紊流作用,水压增大,溶蚀,侵蚀力加强,结果这些地方溶蚀量比周围大,从而形成向洞顶凹入的弧形面。其上的裂隙发育有石钟乳,但是目前已经停止发育。四周也是比较光滑,并且发育有石幔,这是由于含有碳酸钙的水溶液在洞壁上漫流时二氧化碳迅速散逸而形成的。继续往上,我们看到了第四层溶洞,但是这些溶洞经过长期的风雨侵蚀,现在已经变的很小了,很多就剩下一个凹进山壁的窟窿了,但是从这些"窟窿"里面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溶洞的痕迹的,比如有些岩层上有明显的水平层理,反映出静水沉积的作用。老师说这一层以前经过很多河流的冲刷,虽然我们无法观察到具体流向,但大致水面的位置和可能的方向还是可以判断出来的。而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比较巨大的石钟乳,老师说迟早一天他会整个掉下来。经过大概1个小时的登山,我们到达山顶的摘星亭。从山顶眺望,北领山脉自北向南过渡,背面有很多的别墅建在洪积扇上面,山前右倾斜平原过渡到冲积平原;西南是西江水到阶地,接着是喀斯特丘陵;冲积平原上是市区;七星湖上是其它六个喀斯特山峰。这些山峰都是背斜中部被侵蚀挖空之后的两翼形成山岩的(称为残峰),它们本来是连在一起的,但是由于抬升和平移运动,它们才逐渐断裂分开发育成为今天的这种地貌类型,断层中间破碎带由于风化和搬运作用,就发育成今天的五个大湖。老师还在这里给我们讲解了肇庆市的地貌特点和大概的形成过程以及一些地貌知识,这里真是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地方啊。
第二天,我们到了木棉围的公路旁的河流阶地上,那边有大量的鹅卵石,普遍风化程度更深,形成历史更长,部分被水泥盖住了。此处阶地鹅卵石磨圆度好,粒径不大,硬度不大,是河流长时间的搬运,所经距离远。而且具有多种多样的岩性,由于是主干流形成,上流很多物质被带下来沉积,形成当地复杂的岩性。而阶地级数越高,形成时间越长,风化作用越强,岩性越脆,越易碎。阶地是河流历史时期的河漫滩下切或抬升造成,由鹅卵石可以判断。沿西江边一滑坡壁往上走到二级阶地,在第四纪,此处是西江河漫滩,后来由于构造运动和河流的下切,使河漫滩抬升,从而形成了现在的二级阶地。此现象体现了西江是摆动的,河流是下切的,两岸是抬升的。沿途可见地上鹅卵石的成分多样,体现此处基岩的多样性。然后,我们还到一些村庄里面观察了不少阶地。而下午我们到了北岭那边的东岗村洪积扇参观考察,肇庆市北部是北岭山脉,西江从肇庆市的西部流进,在肇庆市的南端向东拐弯从肇庆市的'南端流过,所以整个肇庆市自北向南的地貌构成基本上是从山脉到洪积扇,再到冲积平原的过渡。洪积扇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暂时性山地水流出山口堆积形成的扇形地貌。组成洪积扇的泥沙,石块颗粒粗大,磨圆度差,层理不明显,透水性较强,扇面上水系不发育。由于山前构造断裂下降,洪积物厚度可达数百米。从扇顶至扇缘高差也可达数百米。一系列洪积扇互相联结形成洪积平原,又称山麓洪积平原。洪积扇因山地不断抬升,山前平原不断下降,形成上叠式扇体。当山地上升规模,幅度均较大时,老扇随之抬升,在其下方发育新扇体,形成串珠状洪积扇。当山地前缘有不等量的新构造活动时,新扇体向相对下降的一侧移动,使新老扇体并列向一侧偏转,造成不对称形态。简单来说,洪积扇是由于山上下雨的雨水自沟谷出山口后,坡度骤减,沟谷水流所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就形成了以沟口为顶点的冲积锥或洪积扇。如果扩大到整个山脚四周即称为洪积群,如果面积继续扩大,即可形成洪积平原。老师介绍了关于东岗村附近这些地貌的特点,这里的岩石以沙叶岩为主,砖红色,有一定的磨圆度,但有些有棱角,粒径较大,较疏松,大多为砾石,而且颗粒由上到下,由山里到山外是由粗变细。
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我们到了三榕峡公路旁考察背斜,向斜,断层,节理,岩层及滑坡等地貌。首先,我们在公路旁的山边学习罗盘的用法。如何量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如何用罗盘定地物方位。然后,我们沿着公路一直走我们所在考察的地点位于背斜的北翼,面前的大山是北岭山脉的延伸,岩性是砂页岩。在这边,地表大部分为沉积岩多覆盖,但是可以看到明显的节理和层理。背斜的轴部往往是比较低洼的地区。该背斜发育于最古老的泥盆系地层,主要是砂页岩,页岩具有岩理,与泥岩都是由粘土矿物组成。由于在公路旁200多人在走,警察也一度劝我们停止行程,但最后在老师们的交涉下,只出动警车为我们开路,看来应该有更重要的地貌值得我们冒这一个险。果然,一段步行后,我们看到一个大型的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滑坡是斜坡岩土体沿着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现象。滑坡的机制是某一滑移面上剪应力超过了该面的抗剪强度所致。滑坡是我们地貌学第一节课所教的内容,现在亲眼看到,还真是震撼。而3天的实习也到此为止。
这次肇庆地区地貌学实习能够圆满完成,有赖于老师们事先充分的踩点布置等各种的准备,令我们从课堂外这另一个角度去认识地貌学。在实习的过程中,我尤其要感谢我的实习指导老师,老师们的耐心指导教诲和经验技术的授予,使同学的积极性和学习气氛保持良好的状态。这一次实习,我深深的感受到以往书本上没有生气的文字和图片里的石头与地貌,活生生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巩固了我对硬知识的认识的同时,从另一个角度去加深对地貌学的体会和理解。总的来说,这一次的实习是一次美好的经历和一次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是一次思维模式的转换。希望再有机会去进行野外实习。
旅游野外实习报告篇十七
实习报告是指各种人员实习期间需要撰写的对实习期间的工作学习经历进行描述的文本。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野外实习报告,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野外实习报告1。
今年7月中旬,为了深刻认识和巩固地质学和自然地理学知识,我们13级人文城规跟随着唐院长来到韶关进行我们大一暑假的实习。韶关位于间歇上升区,流水侵蚀作用强烈,造成峡谷众多,山地陡峭,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而且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基本齐全,岩溶地貌广布、种类多样,岩类以红色砂砾岩,砂岩、变质岩、花岗岩和石灰岩为主,丹霞山更以独特的红岩地貌闻名于世。
第一天我们在去帽峰山的途中观察到典型的平卧褶皱,沉积时是水平的,后来由强烈的挤压力和构造变动使地表发生塑性变动,主要是碳酸盐岩和石灰岩,厚度都大于1米,属于巨厚层沉积。
马路的对面采石场,有典型的断层构造,中间接近水平,两边近于直立,根据山体两侧岩石的颜色和岩性差异,判断可能为正断层。不难看出,这一带的泥盆纪的地质运动比较活跃。可以推出,平卧褶皱受到断层干扰。
随后,我们来到帽峰公园南部,沿着公路由北往南走,出露地层由新到老,观察岩层产状及性质,可以明显发现开始是以泥灰岩为主,伴有粉砂岩、泥质灰岩、页岩,后来以石灰岩为主。中部存在较多层间揉皱,小型断层,考虑到属于海相沉积,初步判断为潮间带到潮下带过渡类型,地层由几厘米的薄层变为几米的厚层,说明沉积环境由复杂多变变为稳定,北侧为帽子峰组,南侧为天子岭组。
最后,我们来到武江边观察河流的发育,河流在弯道处存在横向环流,使凹岸侵蚀后退,凸岸堆积生长,而在河流一侧可观察到三级河流阶地。
7月10号我们乘车到达广东韶关芙蓉山国家矿山公园,首先观察的是石炭系下统、石凳子组的断层构造,观察到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所以判断为逆断层。返回出口的路上观察到灰白色带状的方解石脉。
步行到达芙蓉山的石炭系下统测水组的煤窑所在地,主要成分为煤矸石。
在登山终点,我们观察到喀斯特地貌中的溶蚀洼地、峰丛及芙蓉湖的秀美景观。芙蓉湖岸边,我们观察到山体的向斜构造,向斜判断依据为岩层受到水平地质运动挤压后岩石由老变新以及地形起伏状况。
第三天,我们去到了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世界上由红色陆相砂砾岩构成的以赤壁丹崖为特色的一类地貌均被称为丹霞地貌,丹霞山便是这类特殊地貌的命名地。
随后,我们进入了丹霞山景区。一路往上走,我们来到了的阳元石景区。阳元石已经有30万年的历史,被誉为“天下第一奇石”、“天下第一绝景”。它的性质是蚀余石柱,其岩性属于碎屑岩类(包括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砾石岩)。阳元石是由于地壳抬升后,两组岩层相互交叉,流水沿着节理面侵蚀搬运,即是由垂直节理发育而形成的。在阳元石的表面我们能看出水平层理,这是由于岩层岩性软硬不一,软层被侵蚀凹陷,硬层不易侵蚀被保留而形成的。
后来我们又坐上车,来到了一处性质为水平韵律层理与节理发育的地貌点。它是由于地壳抬升后巨大岩块由错落方法坠落形成,而又由于其下错的岩块形似向上爬行的鳄鱼,故称“鳄鱼上山”。其岩石的本色是红色和白色,但因雨水冲刷而发黑。岩石的沉积层基本上为水平层理,其上的黑色条带上有鹅卵石,反映了河流相与湖泊相转换的古地理环境;岩石的红色部分反映的是交错层理和斜层理,其倾斜方向代表古水流方向和流速大小。
第四第五天我们来到马坝人遗址、大峡谷,这是实习内容的最后一部分了。在路上我们还看到一个滑坡体现场,我们亲自爬到滑坡体的对面进行观察,老师们给我们介绍了滑坡体形成的特征以及我们面对滑坡体可以采取的一些防护措施。真正到野外实习了我们才会发现,原来生活中,身边的事物就蕴含知识。在你经过一大堆黄土的时候,你绝不会想到那叫滑坡体,也不会想到我们还总结出它们的特征以及应对措施。
要观察大峡谷,光有观察力还不够,还要有体力。在大峡谷中我们可以看到跌水、瀑布等,在汗流浃背之际感受水流冲下来引起的气流,真的是应了那句广告词“透心凉,心飞扬”。当然,那一千多级的阶梯更是考验人,所以我觉得我们去实习不仅仅是收获知识,更是磨练人的一个过程。当有想偷懒的同学问院长可不可以不爬的时候,院长调侃地说,你可以不上来,但一定要下去。是的,大峡谷下面没有缆车,所以只能通过爬楼梯的方式上来。但是当你重返“地面”的时候,你会为自己自豪的。
最后一站就是马坝人故址。在炎热的夏天我们步入溶洞之中,不禁佩服古人竟会找到如此宜居之地。
为时五天的实习,你会发现你不仅仅在思维能力上得到极大提高,更能练就坚持的毅力。和组员一起分工合作,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不一样的视觉来看生活!
一、实习目的意义。
(一)野外实习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地理学是一门与自然和社会密切想关的科学,资源专业所涉及到的内容也有很多是以地理学为基础的,所以,不论是地理专业还是资源专业的学生,都需要进行一定的实地考察与研究。从学科的角度,要求学生能将学到的理论和知识应用于实践,要求学生掌握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掌握区域考察与研究的技能和技巧。因此,野外实习是地理专业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野外实习,可以加深对地理学基本原理和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地理学的空间观点和综合分析能力,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野外考察是获取科学研究资料的重要途径。
所谓科学研究,简言之就是有目的的探究,通常是以用发现的事实修正现有结论为目的而进行的大量调查和实验。因此,收集和占有资料、特别是第一手科学资料的丰富程度,直接关系到研究者学术水平的提高,只有资料丰富才能提高科学的生产能力。地理资料包括的方面很多,除了文字资料外,地图、航空照片、卫星照片(tm磁带)、幻灯片、录像磁带等也是地理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搜集资料有很多方面,诸如教师讲课、学术报告、专题讲座、文献阅读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既要收集室内文字图件资料,博览群书,选读文献,尤其是外国文献原著,经常做笔记、卡片,充分利用前人的劳动成果,作为我们从事研究的基础,又要有拓宽和纵深,学会从实践中获得资料的基本技能。因此,坚持做科学的野外考察去收集第一手资料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三)野外实习是提高综合素质的教育环节之一。
大自然是地理学广阔而富有生机的实验室,是内容最为生动最为丰富的教育环节之一。野外实习是学生接触大自然和社会的不可多得的机会,面对大自然和社会的诸多地学和现实问题,将促使大家去思考和探索。地理学野外实习,或是烈日炎炎下的沙漠戈壁,或是森林蔽日的深山峡谷,或是寒风凛冽的高山冰川,在这种严酷环境下要测量准确的地理数据,取得可靠的第一手资料,往往需要经历艰苦的劳动,付出巨大的代价。这无论是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还是综合素能的提高,均会起到非凡的作用。
总之,野外实习是地理工作者的基本功训练,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技能,为以后独立工作奠定基础。参加实习的教师和同学必须认真对待,高度重视。
地理学的野外考察工作,根据时间的顺序,一般可划分为准备阶段、野外工作阶段和总结阶段。其中虽以野外工作为重点,但准备阶段和总结阶段也是绝对不可缺少的。由于受时间的限制,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实习时间,大部分是用于野外工作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重视准备工作或不进行野外工作的总结。相反地,只有充分地重视了这两个环节,实习才能得到圆满的效果。
为了使野外实习取得预期效果,出发实习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十分必要。
野外实习的准备工作,一般要求在实习前的几个月内进行,主要工作包括下列几方面:
(1)确定野外实习的地区、路线和主要实习点。指定实习队负责人,负责实习的准备工作。初步确定实习的时间、地点、主要路线和主要实习内容,初步做出经费预算。
(2)收集有关实习地区的文献资料,包括大、中比例尺地形图和有关专业图件。了解前人研究的成果,分析区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要特别注意了解实习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尽量将实习内容与生产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3)进行野外预查。通过预查进一步确定实习地区和实习路线。专业指导教师要通过预查进行备课,选择的实习方案,确定观察路线和实习点上的实习内容,包括教师讲授的内容和学生观察与操作的内容。预查中要尽量与当地政府部门和有关单位取得联系,一方面通过他们了解区域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可以求得他们对野外实习的支持。
通过预查,还要落实实习队的野外后勤工作,包括落实实习队的食宿地点、交通工具等。注意了解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给养条件、气候条件、卫生条件及安全保证情况等。
(4)野外实习计划。根据教学实习目的,确定详细的实习日程,写出每一天的实习路线、地点及主要内容。日程的安排,既要考虑实习内容的合理顺序,又要考虑交通和路线的条件,尽量做到经济、合理。实习中要保留适当的休息时间,特别是在野外工作量大,学生容易疲劳的情况下,休息之后可以收到更好的实习效果。实习计划应写明各阶段对学生的主要要求。
(5)向学生介绍实习地区的基本状况和主要实习内容。首先让学生对实习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以便在野外实习和独立观察判断。实习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查阅实习地区的有关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以及人类社会生活活动状况的历史和现状等有关文献资料和图件,包括前人的调查报告、论文、专著、地形图、各种专业地图、航片、卫片、tm磁带等。
(6)其它准备。
1、体能准备。
野外实习经常需要连续地坐车、大剂量的运动,对参加的每个人都是体能和精神上的考验,所以,保质充沛的体能和精力是圆满完成实习的基本保证。
2、物质准备。
第一,实习过程中所使用交通工具的安排、落实。
第二,实习中所需的设备、器材等的准备,如照相机、摄像机、罗盘等。
第三,常用医疗用品和药品准备。
第四,个人生活用品以及与野外实习相适宜的着装准备。
第五,为预防突发事件,请遵循前人从实践中总结而来的两条训诫“穷家富路”和“冬天出门带干粮,夏天出门带衣裳”,后者对干旱区域更具现实意义。
(一)野外工作阶段。
野外阶段是实习过程的主体部分,野外工作的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要按实习计划进行。在路线调查或沿途观察中,要随时对照地形图,在图上确定自己的位置,并把观察到的特殊现象和地理界限等标记在地图上。在途中停歇或到达观察点时,要将沿途看到的主要现象、主要认识和主要问题记在野外记录薄上。
(1)实习记录。它是实习的最基础成果,是编写实习报告与习作论文的基本依据,因此要及时真实地记录下来。记录内容包括沿途观察和实习点的观察与描述。
(2)照相与素描。照相已成为野外实习必不可少的手段,可全面、记录自然环境特征。素描是自然地理实习的重要补充,它可有意识地取舍,突出重点,达到照片无法表现的效果,尤其是对地貌和植物的描述,有条件的同学可充分发挥特长。
(3)综合分析。自然地理实习,是从要素观察描述开始到综合分析归纳结束。因此,野外实习要注意每一个实习点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所发生的各种相互作用的性质、过程、方向和发展规律。
(4)互相帮助,安全第一。野外情况复杂,要时刻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段活动,登山涉水,要注意上下游的变化,任何情况下不能一人单独进行野外活动,以防不测。大家除了学习上互相切磋之外,生活上也要互相关心、互相照顾。实习队是一个整体,要防止掉队发生。
(二)总结阶段。
野外实习的总结,一般在野外工作结束返校后进行。首先要对野外记录及搜集到的文字资料等进行认真地整理和分析;对野外搜集到的大量数据资料,进行清理、统计和分析;对野外摄影进行洗印与扩印;对采集的样品进行整理,并抓紧进行必要的室内分析与测试。
在上述工作基础上,要对实习地区进行系统的区域综合分析。主要包括:实习区地理位置的分析,实习区地理现象的描述,对类型、区域分异及其内部联系的描述和分析,对自然环境和地理现象的形成因素、动态过程及发展历史的描述和分析,对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分析等等。明确实习取得的主要结论和存在的问题。
最后,学生应根据实习计划的要求,在规定期限内提交实习报告作为野外工作的主要成果。
旅游野外实习报告篇十八
地质地貌实习是我们专业基本教学实习环节,地质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通过此次实习,使我们进一步巩固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我们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教学体系,为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野外考察实习使我们对地质地貌学有一个感性直观地认识,锻炼了我们探究的能力和野外勘查实验的能力。
通过对各种地质地貌的观察,认知并了解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能对野外的地质地貌构象作出基本的解释,并能做出合理的推算当地的地质演变历史。
(1)实习地点(其一):贵州关岭花江大峡谷。
花江大峡谷:关岭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南,安顺市西部,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县城西南面。东北与镇宁县接壤,西南以北盘江为界和晴隆、兴仁、贞丰三县相邻。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西北起岗乌镇的毛草坪,东南至板贵乡的三江口。全长79公里,平均宽公里,面积300平方公里。共分为5个景区,即夹山景区、铁索桥景区、下瓜寨景区、盘江桥景区和古生物化石景区。
花江大峡谷风景名胜区主峰旧屋基大坡海拔1850米,景区最低点是北盘江和打邦河的交汇合处,海拔仅370米。山高、峡深、水急、壮美的自然景观与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神秘久远的海百合、龙化石构成“雄奇、宏大、险峻、神秘”的鲜明特色,这里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碳酸岩石出露分布广泛,岩溶面积92%,实习报告《地质地貌学野外实习报告》。岩溶极为发育,形态类型多样,峰林、峰丛、孤峰、石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洼地、漏斗、奇石和千姿百态的钙质一应俱全,形成贵州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
(2)实习单位:09级环境与生命科学系地理科学专业一班姓名:王斌学号:03。
(3)实习时间:20xx年6月5号——20xx年6月10号。
(4)实习器材;
地质罗盘,地质锤;放大镜,皮尺等。
(5)指导老师:莫世江教授、丁卫红老师等。
(6)实习分组:09地理(1)班第一组。
(7)实习路线;
1、花江大峡谷地质地貌概况。
奇观,如溶洞、奇石等,这些奇观主要是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奇。
花江大峡谷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燕山运动奠定了其发展演化的基础。通过一系列的造山运动,形成了大峡谷复杂的地形地貌和独特的地质构造,特别是其独特的地质遗迹,较全面的揭示了该区域的白垩纪古地理的原貌及其发展过程。
该区域地层的形成为早白垩纪早期,其岩石类型分别由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形成了一个集沉积岩、火山岩、接触变质岩、古生物化石等多种地质现象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宝库。
2、喀斯特发育情况。
花江大峡谷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碳酸岩石出露分布广泛,岩溶面积92%,号称贵州省境内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岩溶极为发育,形态类型多样,峰林、峰丛、孤峰、石林、溶洞、溶丘、瀑布、暗流、伏流、洼地、漏斗、奇石和千姿百态的钙质一应俱全,形成贵州喀斯特地貌类型最为齐全的的亚热带岩溶景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