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模板19篇)
总结是学好一门学科或领域的必经之路。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有良好的计划和时间安排。以下是一些自然景观的摄影作品,让我们一起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和魅力。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篇一
章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课,听后颇有收获。本节课教学中章老师带着学生去感受、了解德国的异域风情和民族精神,我也仿佛置身于其中被深深地感染了。回顾一下这一节课的教学,也带给我很多启示。
学贵有疑!章老师在检查学生字词以后,鼓励学生质疑,学生:为什么说自己的花要让别人看?德国人为什么会喜欢花?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吃惊?……章老师把这些问题梳理后板书在黑板上,重点解决“吃惊”的问题。
层次清晰。学生读课文找让作者吃惊的句子,读吃惊的句子,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悟到作者吃惊的原因。
着重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课前学生提出问题,课中让学生自读自悟解决问题,课上完了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在教学过程中,章老师特别注重情境的创设,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吴老师紧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这两个词,引导学生想象,在此基础上出示画面,让学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入情入境。在品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更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品读,在品读中悟情。教师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用心触摸,透过文字背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以及之后的角色体验,深入读书,都在尽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场面情境。此时,学生看到的就不仅仅只是黑体方块字,更是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画面、情境了。
章老师在这节课的授课过程中,多处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如欣赏德国风光片、重点的句段等等。为了让学生能更加直观的理解课文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含义,吴老师适时地播放了有关课件,还播放了德国街道的有关图片,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
教学是一门艺术,她总有瑕疵,下面提一点不成熟的建议:
词语教学不够扎实,读完后,章老师把几个自认为难写的生子变红,请学生写一写,最后强调一个字“暇”是日字旁,不要写成目字旁,我认为这个字如果只是这样强调,学生没有知其所以然,还会错,如果联系字义来记字形,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章老师安排了小练笔,怪不得季羡林爷爷发出这样的感慨: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你也一定有话要说,写一写。我觉得这个练笔范围太大。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篇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上午好!我非常荣幸能有机会在这里展示我的教学设计。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等七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以“异国风情”为专题,目的是让学生从全人类的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并受到审美情趣的陶冶。本文作者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选编本文的意图有三:一是让学生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二是积累优美语言,三是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本文时,即将结束小学五年级的学习,在本学期所注重培养的阅读能力方面,已经初步具备了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理解词句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表达意图。但是仍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阅读情感、明白做人的道理。
三、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让学生采取朗读、默读、浏览、配乐读等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感悟,培养语感,并受到审美情趣的陶冶。同时,贯彻创设情境、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四、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姹紫嫣红”等词语,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文中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奇丽的景色。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景色的特点,积累文中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五、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这篇文章精美隽永,但较为浅显简明,五年级学生容易理解接受,我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式、质疑研读课文、重点读议结合”,并辅助采用“图文结合法、情境渲染法”。
2、说学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用“自主质疑―以疑促读―读议交流”的方法来学习,即课前收集资料,增进对季羡林和德国的了解,然后自主质疑,以疑促读,做到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读议交流。
六、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和准备,我计划按照如下思路来开展本课时的教学。
(一)回顾旧知,质疑文题。
由上学期学过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课引出作者季羡林先生,顺势简介作者及留学经历,因而引出课题。
接着引导学生针对题目质疑:“自己种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德国人怎样种花才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花?……”等等。这个质疑环节的设置,旨在引起阅读期待,“以学定教”“以疑促学”,让学生由“冷”变“热”,带着问题主动探究。正如美国教育家哈曼所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就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
(二)检测预习,扫清障碍。
1、在这一环节,我由字――词――文,层层推进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2、首先我出示生字,先指名读并组词,然后让学生齐读,教师强调多音字、易错字,在学生练写后,让学生提出难写字,如“脊”和“嫣”,我在黑板上示范,教给学生如何把字写漂亮。
3、在学生会准确读写生字的基础上,我出示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莞尔一笑”,采取指名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正确读出这些词语。
4、在学生字词全部掌握的'情况下,检测读文情况,以及对部分词语的理解,对于提出的难懂词语,采取兵教兵,对解决不了的放在理解课文时处理。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捕捉重点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并引导学生抓住两个关键词“奇丽”和“奇特”及标点符号来感情读,读出感叹之情。在感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奇丽”和“美丽”的不同。
(四)细读课文,感受景色的奇丽。
有位哲人说过:“埋头思考”远胜过一千句夸夸其谈。”
这一环节以“寻找奇丽――感悟奇丽”为贯穿课堂学习活动的线索,请学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借助自学提示自主探究,研读品悟。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层次:
理解词语,积累词语。
在学生充分的自学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景色的美丽?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大屏幕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抓住关键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山阴道”来感受景色的美丽,抓住“任何”“家家户户”来感受景色的奇特。在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时,我结合“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图片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可能都有哪些花?可能有哪些颜色的花”从而体会到花的多和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花团锦簇”侧重于花的样子和形态,“姹紫嫣红”侧重于花的颜色。采取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读等形式让学生体会花的多和美。在学生体会到花既多又美后,自然体会到这就是一个“花的海洋”,然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描述这美丽的景色,从而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也为下面写话作了铺垫。
注重朗读,内化情感。
这堂课,我抓住重点句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腾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品读,在品词品句的基础上进行多次地、反复地、有层次地读,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出意境。
在学习“景色奇丽”这部分讲解几个重点词语时,我问:你能不能读出花的美、多?(读好这些词、读好这句话。)学生借助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朗读课文;在教师简介“山阴道”一词后,紧接着又提出要求:这么美丽的德国大街你想不想去看一看?接着,学生闭眼我配乐解读。在轻柔的音乐中,通过读、想象完全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的朗读上升了一个高度,同时也为下文的展开想象、随文练笔作一个示范和铺垫。
展开想象,随文练笔。
我在教学中灵活采用“欣赏画面入境,品读想象中生情,深读积累中拓展”等教学方法,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去写。引导学生想象时,因为已经有了前面老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学生再写就容易多了。学生写好后,伴着音乐,叫2-3名学生说自己写的话。最后两次引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德国奇丽的景色。在感受景色的奇特时,采取教师引读的方法感受“任何一条街”和“家家户户”,并结合美丽的街景图片感受景色的奇。
当堂背诵,积累语言。
在带着学生亲自体味了这奇丽的景色之后,学生的内心已经铺垫起足够的情感,在这个基础上背诵第三自然段,既达到了积累语言的目的,又为下面的“小导游”作铺垫。
小小导游,总结巩固。
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整体的理解后,让学生写导游词,介绍德国奇丽的景色,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巩固背诵的文字,所以不要求学生写得多优美,只要能复述文本即可。这既是对本课教学的总结,也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篇三
欣赏了刘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我取得了很多收获,按照我们以往的课堂审美这是一节近乎完美的课,优点很多,不胜枚举,我仅撷取以下两点:
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词语教学。
此处教学陈老师让学生围绕词语想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看完了这里的,还想看那里的,看完了怒放的还想看未开放的,然后让学生把句子变成错落有致的诗行师生一起美读。此处精妙的教学处理把词放入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而进行形象化、具体化的`再造想象,使抽象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色、香、味俱全,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培养了学生对词语的品读和感悟能力,彰显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注重了读书方法的引导。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陈老师关注了对学生读书方法的指导。不管使把课文读薄进而读厚的点拨还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引导都体现了教师教方法的意识。
此外其他的诸多优点我就不再一一列举。这一课在带给我诸多收获的同时,也带给了我诸多思考:语文到底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在苦苦的思考之后,我想提出以下两点和大家一起商榷:
一、语文教学教方法落脚点不应仅仅落在教读书方法上。课改十年来,我国的小语教学在摸索前行中,不断的改进、完善,其中有很多不及的现象,也有很多矫枉过正的现象,从最初的繁琐分析到品读感悟到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现在“了解作者怎么写”、“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已经被提到了日程,这一系列的改革不是在搞噱头,也不是在赶时髦,而是越来越接近语文教学的本质。语文教学无非两大终极目标——吸纳和倾吐。学习读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吸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则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倾吐,也就是写作。那么具体到这一课上来看,我们应当学习作者的哪些表达方法呢?我认为除了一些遣词造句的精妙,还应有:1、理清的行文线索,学习作者是如何布局谋篇的;2、学习作者在小事中发现大境界,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这些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我们常说:“文道统一”,但也知道“文以载道”,语言文字本身就具有教化功能,的思想意义我们还是应当点到为止。“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美丽”、“梦”三处思想渗透稍嫌繁重。文贵留白,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前两处思想点点到为止,“我做了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一句带给我们无限朦胧的美感,学生因为前面的学习并不难理解,分析透了倒没了美感,如同一个美人揭开了面纱倒没了那份神韵,所以我们让学生在美感中读出这句话的含义隽永就可以了。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篇四
文中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一句,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在中国当代的道德语境中,则往往被理解成助人为乐的最高境界。它的道德寓意在于,如果每个人心中都有他人,自己也必在他人心中。便有老师据此教育学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觉悟,发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风尚。
更可怕的是,还有老师据此得出德国人如何如何伟大、如何如何了不起,瞧,德国人做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比较起来,咱中国人就不行了,这种境界在中国还没有实现呢。中国人如何如何自私、如何如何缺乏道德感和责任感,所以,中国人要向德国人学习,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些小事、这些身边的事情做起,努力实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境界。
这实在是典型的主题先行,一叶障目。
文本细读,绝非在肢解文本、嚼碎文本之后随心所欲的滥读、误读,细读之“细”,绝非细碎、细小、细枝末节之“细”。细读必须基于文本整体,必须从整体的视角加以分析和把握。季老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就整体语境和语义看,其意图和主旨显然不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说教上。理由如下:
第一,文章的起笔即已开宗明义,“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行文间歇,季老还不止一次的提到,自己在德国留学期间,“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德国人爱花,一如泰国人信佛、中国人爱面子一样,自是这个民族的独特风情和文化,这一点,毋庸置疑。
第二,文章浓墨重彩地描写和刻画了德国人的爱花之真切、之奇特。行文中,季老又不厌其详地强调那样一种养花方式(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是朝外开的)在哥廷根是“家家户户”的,花的奇丽景色在“任何一条街”、“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能看到。正是这种奇丽的异域风情让季老吃惊,觉得颇耐人寻味。
第三,文章的时间跨度长达四五十年,在结尾处,季老特意点出“美丽并没有改变”、“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这是对爱花成为德国人的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最有力的诠释。难道不是吗?只有在时间中慢慢沉淀的东西才是这个民族的传统和文化。
第四,文章还在看似不经意的地方写到了一个细节:当季老以“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询问女房东时,她的表情则是“莞尔一笑”。女房东的莞尔一笑,分明在告诉读者,这不稀奇,也没什么,在哥廷根,这样养花实在是太平常、太普通了,就像人们排队上车、去教堂做祷告那样自然。没错,只有深入到每个普通人的血液和骨髓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才是活的文化。
这是就文本整体的语境看,再就该单元的整组课文看,将季老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解读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说教也是违背编者初衷和意图的。
正如该单元的提示语所讲:“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既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祖国的锦绣河山、优秀的中华文化,也有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本组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就让我们同作者一道,到世界上的一些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也确如编者所言,本组的四篇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威尼斯的小艇》、《与象共舞》、《彩色的非洲》集中反映了亚洲、欧洲、非洲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独特而吸引人的风情、文化。
无疑,异域风情、异国文化才是解读和把握本文价值的唯一钥匙。我以为,金蓓蕾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其突出的价值和意义即在于此。
一、景色之上――解读景色的风情密码。
毫无疑问,在哥廷根,“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是一道独特而奇丽的人文景观。金老师执教的这一课,则将这道独特的风景贯穿于整堂课的教学之中。在这里,风景经历了一个由形象到意蕴的认识过程。
第一步,执教者以一句“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统领起全文的整体感知。在学生通读完全文之后,教师有意强调了文章结尾的那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一安排,显然是对“风景”的顾盼生情。
第二步,紧扣“奇丽”这一关键词,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这道风景的奇特和美丽。在这里,“美丽”的感受融入到了“奇特”的赏析之中。风景之“奇”,奇在“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因此,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奇在“走过任何一条街,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因此,让人看得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奇在哥廷根人对“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早已习以为常,因此,女房东对中国留学生的询问也不过是“莞尔一笑”。
第三步,由“奇丽的风景”深入探究“奇特的民族”,或者说,奇特的民族风情。显然,风景的背后,是风情、人文的密码。在哥廷根,为什么会有如此奇丽的景色呢?执教者引领学生在深入细读“家家户户”、“任何一条街”以及女房东的“莞尔一笑”中,感悟到原来“美丽”一词的涵义,除了上述看到的“风景”之外,还有德国人的美丽习俗在内。
将景色和民族的风情联结起来加以赏析,这是执教者的明智之举。
二、风情之后――体悟风情的文化意蕴。
其实,就单元主题和文本主旨看,解读至奇特的民族风情也算是大功成矣。无论如何,让我们颇为担心的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德说教在此课中并未出现。
但是,执教者的识见和勇气并未到此为止。让人眼前一亮的是,随着教师的“先生留学德国时期,德国正处于怎样的情况?”这一问,一个更为广阔而深刻的背景逐渐进入学生的解读视野。
首先,当学生了解到那是在二战时期出现在哥廷根的奇丽景色时,其惊奇、惊讶和惊叹之情是自不待言的了。我们从执教者精心创设的两次引读情境中,是不难体会其良苦用心和别具匠心的了: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师:一面是炮火连天,一面是鲜花满街,这是――。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篇五
一、分析教材要全面。
考虑本文在本单元中的地位,本文是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为了解异国风情,积累语言,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本文又是一篇讲读课文,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例子,是本单元的一个范例,我们在教授时必须考虑学习方法的传授。文体的诗情画意、作者的真情感受、编者的意图、老师的预设与学生的需求要产生共鸣。
二、导入简洁。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旅游都干什么?看风景、了解风土人情,今天我们就跟随季羡林老先生的文章一起走进德国的德廷根,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
三、抓住中心问题。
1、季羡林先生是如何评价哥廷根的?
明确: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独特的民族。
2、奇丽的景色具体是如何描述的?这个民族又独特的什么地方?
四、教授语文学习的方法。
(一)朗读技巧的指导:1、要投入自己的感情;2、要注意轻重缓急;3、要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4、抓住关键词。
(二)利用关键词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五、由扶到放,培养能力。
讲是为了不讲。本文把重点放在了品读奇丽的景色,而锻炼孩子的能力则放在了第二个问题,解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篇六
有幸聆听了靳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感触颇多。《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它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又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靳老师在这一课的设计上也是花了很多心思。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很新颖,条理很清晰,纵观这节课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下面我就来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词都是有色彩,有活力,有生命的。”这节课的基础知识教学都很实在,词语教学朴实自然中显魅力。例如学习“莞尔一笑”一词,靳老师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后,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来理解莞尔一笑。教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山阴道”这些词时较好地借助了形象直观的图片帮助理解。教学“应接不暇”这个词语时,不仅采用重点词突破的方法进行理解,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应接不暇的感受。这样通过多种方法,不仅理解词语化难为浅,而且让学生学会了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
这节课上,靳老师都十分注重抓住重点句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腾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品读,在品词品句的基础上进行多次地、反复地、比较性地读,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出意境。如,靳老师让学生理解了文中的重点词后,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由练读。之后,她请了几位学生进行展示,其中一位女生朗读得声情并茂。靳老师是这样引导的:“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看到一簇簇的花开得姹紫嫣红。你在读得时候,想突出哪些词语呢?为什么这么读,能谈谈你的想法吗?通过这样平等欣赏交流,其他学生的朗读技巧在无形之中也提高了。接着靳老师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品读。最后还问学生:这么美丽的景色你想不想亲自看看?那就请你闭上眼睛听老师来读一读,边听边展开想象。在轻柔的音乐中,通过读、想象完全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因而,每一段文字读完,让我们倾听的老师清楚地感觉到,学生读的不仅是文字,还读出了至真至纯的情感。
这节课中,靳老师搜集了大量的图片,并配上欢快的乐曲,制作成课件,展示了德国街上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独特风景,让学生对德国风情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和体会。这样,学生从欣赏美丽的画面到对文字初步的感知,再到有感情的朗读,全方位地、立体化地理解感悟了语言。
在听靳老师的课,感觉很轻松,她那亲切的笑容,自然的教态,恰当的评价都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下面谈谈我的几个建议,供靳老师参考:
1、在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美好的崇高境界时,靳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学生找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语句进行品读后,教师提问:这里的“我为人人”指?“人人为我”是指什么?出示练习:生活中你感受过类似境界吗?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有感情地读好这段话。如此设计,学生的确感受到了德国人这种为他人着想、为他人奉献的精神很美,但容易导致思想品德教育痕迹过浓,语文课变成了思品课。同时,这样也会使孩子们思绪中断。这里我的思考是:与其支离破碎地让学生去解读文本,还不如创设情境让学生换位思考去感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所带来的种种美丽,这样学生的感情激发了,体验丰富了,理解也就到位了。是否可以这样设计:1、找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2、这里的“人人为我”是指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为人人”又是指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让别人看的。3、同学们,假如此刻你是一位刚从工地回来的建筑工人,当你走在这条花团锦簇的街道上时,你的心里是什么感觉呢?(假如,你是一位刚抢救了一位病人生命的医生,此刻,你迎着晚霞,走过这条姹紫嫣红的街道时,你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假如你是一位残疾人,生活中你面临着种种困难,此刻你走在这条如花的海洋一样的街上,你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4、请带着你现在的感受再读读这一节吧!全班配乐朗读第3自然段。
2、建议给教学内容瘦瘦身,围绕一个点展开教学。假若处处开花,面面俱到,难以让训练与人文熏陶落到实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篇七
今天上午在乐师附小听了《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太阳是大家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三节语文课。
三堂读写结合的语文课展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语文课上出语文味,何为语文味?散发人文气息的课堂,将文本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升华自己的感悟。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的一课中,我们可以可看到章老师的用心良苦。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简简单单,从感受花的海洋到融进花的世界,从而感悟花的脊梁背后的精神。
一、扎实的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本是从浮华中回到简单扎实的怀抱中。课堂伊始,章老师便请学生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回顾课文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概述的能力。听写“脊梁”,指名读、轮读并强调轻声地齐读。通过反复的读中,扎实的将“知识与能力”这一目标落到实处。
二、生动的文本画面。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语文课程标准》充分顾及到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章老师从读“花团锦簇”、“花的海洋”、“姹紫嫣红”等词开始,“一个词可以读出一个画面”。由此展开生动的文本画面,你仿佛眼前看到什么?这个词是从作者的角度去写,有什么颜色?走进自己眼前的“花的海洋”。
章老师在最后写话上,精心设计了诗歌的填写空白。“四五十年过去了,美丽依然没有改变。家家户户依然————,迎接我们的主人,依然————,满街的窗前依然————,这境界,依然————,那就是————。”留给学生一个自己我重新思考问题,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世界观的空间。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篇八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以“异国风情”为专题,目的是让学生从全人类的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并受到审美情趣的陶冶。本文作者是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选编本文的意图有三:一是让学生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二是积累优美语言,三是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学生学习本文时,即将结束小学五年级的学习,在本学期所注重培养的阅读能力方面,已经初步具备了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理解词句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表达意图。但是仍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培养阅读情感、明白做人的道理。
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让学生采取朗读、默读、浏览、配乐读等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感悟,培养语感,并受到审美情趣的陶冶。同时,贯彻创设情境、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掌握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姹紫嫣红”等词语,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文中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奇丽的景色。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景色的特点,积累文中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1、说教法:这篇文章精美隽永,但较为浅显简明,五年级学生容易理解接受,我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式、质疑研读课文、重点读议结合”,并辅助采用“图文结合法、情境渲染法”。
2、说学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用“自主质疑—以疑促读—读议交流”的方法来学习,即课前收集资料,增进对季羡林和德国的了解,然后自主质疑,以疑促读,做到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读议交流。
基于以上分析和准备,我计划按照如下思路来开展本课时的教学。
(一)回顾旧知,质疑文题。
由上学期学过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课引出作者季羡林先生,顺势简介作者及留学经历,因而引出课题。
接着引导学生针对题目质疑:“自己种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德国人怎样种花才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花?……”等等。这个质疑环节的设置,旨在引起阅读期待,“以学定教”“以疑促学”,让学生由“冷”变“热”,带着问题主动探究。正如美国教育家哈曼所说:“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就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
(二)检测预习,扫清障碍。
1、在这一环节,我由字——词——文,层层推进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扫清阅读障碍。
2、首先我出示生字,先指名读并组词,然后让学生齐读,教师强调多音字、易错字,在学生练写后,让学生提出难写字,如“脊”和“嫣”,我在黑板上示范,教给学生如何把字写漂亮。
3、在学生会准确读写生字的基础上,我出示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莞尔一笑”,采取指名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正确读出这些词语。
4、在学生字词全部掌握的情况下,检测读文情况,以及对部分词语的理解,对于提出的难懂词语,采取兵教兵,对解决不了的放在理解课文时处理。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捕捉重点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并引导学生抓住两个关键词“奇丽”和“奇特”及标点符号来感情读,读出感叹之情。在感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奇丽”和“美丽”的不同。
(四)细读课文,感受景色的奇丽。
有位哲人说过:“埋头思考”远胜过一千句夸夸其谈。”
这一环节以“寻找奇丽——感悟奇丽”为贯穿课堂学习活动的线索,请学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借助自学提示自主探究,研读品悟。
为了突破教学重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层次:
理解词语,积累词语。
在学生充分的自学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景色的美丽?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大屏幕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抓住关键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山阴道”来感受景色的美丽,抓住“任何”“家家户户”来感受景色的奇特。在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时,我结合“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图片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可能都有哪些花?可能有哪些颜色的花”从而体会到花的多和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花团锦簇”侧重于花的样子和形态,“姹紫嫣红”侧重于花的颜色。采取指名读、齐读、男女生读等形式让学生体会花的多和美。在学生体会到花既多又美后,自然体会到这就是一个“花的海洋”,然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词语描述这美丽的景色,从而达到积累词语的目的,也为下面写话作了铺垫。
注重朗读,内化情感。
这堂课,我抓住重点句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腾出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品读,在品词品句的基础上进行多次地、反复地、有层次地读,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出意境。
在学习“景色奇丽”这部分讲解几个重点词语时,我问:你能不能读出花的美、多?(读好这些词、读好这句话。)学生借助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朗读课文;在教师简介“山阴道”一词后,紧接着又提出要求:这么美丽的德国大街你想不想去看一看?接着,学生闭眼我配乐解读。在轻柔的音乐中,通过读、想象完全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的朗读上升了一个高度,同时也为下文的展开想象、随文练笔作一个示范和铺垫。
展开想象,随文练笔。
我在教学中灵活采用“欣赏画面入境,品读想象中生情,深读积累中拓展”等教学方法,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去写。引导学生想象时,因为已经有了前面老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学生再写就容易多了。学生写好后,伴着音乐,叫2-3名学生说自己写的话。最后两次引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德国奇丽的景色。在感受景色的奇特时,采取教师引读的方法感受“任何一条街”和“家家户户”,并结合美丽的街景图片感受景色的奇。
当堂背诵,积累语言。
在带着学生亲自体味了这奇丽的景色之后,学生的内心已经铺垫起足够的情感,在这个基础上背诵第三自然段,既达到了积累语言的目的,又为下面的“小导游”作铺垫。
小小导游,总结巩固。
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整体的理解后,让学生写导游词,介绍德国奇丽的景色,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巩固背诵的文字,所以不要求学生写得多优美,只要能复述文本即可。这既是对本课教学的总结,也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这节课我设计的板书由主板书与副板书两部分组成。主板书只有本节课教学始终围绕的一句话“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副板书是两个难写的字。整个板书设计以简洁明快,突出重点为设计理念。大致如下:
奇丽的景色脊嫣。
奇特的民族。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设计。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篇九
一、【说教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第十册第八组教材中的一课。本篇课文讲的是“我”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邻街窗户外,他们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现变化很大的德国,“美丽”依旧没有改变。由此,我体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境界。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语言优美且内容丰富,是一篇供学生细品的好文章。这篇课文篇幅较短,语言亲切自然,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还带给孩子美好的情感体验,更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这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的作品,具有不同凡响的人文性价值。作者用生动的语言,雕刻精美隽永的短文,表达故地重游的真切感受。展现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在奇特的风景里,抒发了内心真实的感受。在“美丽奇特”的境界里,潜移默化的营造净化心灵的氛围。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揭示了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格教育,真正起到丰盈学生的人文精神内涵的作用。
二、【说设计理念】:
从生活实际导入,寻找题目和文章的切合点,批文入境,通过自读,默读,浏览、比读、品读、诵读等多种读的方式来理解文本,以及角色体验,情境想象、联系生活、延伸阅读,随文练笔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让学生感受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说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教育。
五、【说教学准备】:
1、课前,教师反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熟、读出感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2、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
六、【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教材文质兼美,但较为浅显简明,五年级学生容易理解、接受,主要采用“课前搜集资料――质疑研读课文――把握重点读议结合”,并辅助采用“图文结合法、情境渲染法”等。2、说学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用“搜集资料――自主质疑――以疑促读――读议交流”的方法来学习,即课前搜集资料,增进对季羡林和德国的了解,然后自主质疑,以疑促读,做到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读议交流。
七、【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识风光之美好,并揭题;
1、创设情境,采用教学视频让学生欣赏德国风光,由此引出作者,又有作者对德国的印象引出课题。使学生在拓宽视野的同时,对课文产生兴趣,从而走进课文。
2、由课题的不同读法,让学生力求通过朗读,体会到不同的重音,强调表达意思的不同。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表意的准确,以便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的训练。
(二)浏览课文,思考主要内容。
学生预习课文时,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已经有所思考,为了进一步把握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再一次浏览课文,结合题目,思考课文主要内容。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归纳概括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德国家家窗户开满鲜花,自己的花让别人看,然后再看别人的花的奇丽景象。
(这一环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主要内容,培养了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更好地落实了“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这一读写训练点。)。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文章的理解感悟是为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服务的,而对课文的理解又是学生在细细的读与思考中进行的。那么如何让学生静静的去读去感悟呢?设计细读感悟的切入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在学生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找出能概括德国对季羡林留下什么印象的的两句话,自然引出课文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板书:奇丽,奇特。
1、那么,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把你认为最能体现景色奇丽的词句画出来,好好体会体会,并做旁注。体会好了,小组进行交流。
这样,以课文中心句为切入点,设计这样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读书,自己思考,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习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然后小组交流。这样学生智慧的火花相互碰撞,对自己的感悟,有更新更深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对于学生汇报的重点部分,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即抓住优美的词句,感受景色的奇丽。
以此引导学生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体会花美,同时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不难体会出:“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在文中是指在德国家家户户窗子前的花都非常多,五彩缤纷,异常华丽,异常娇艳。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同学们你能想象一下自己眼中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也许学生会想象出:德国家家户户的窗前都是鲜花怒放,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一簇簇,一团团,其中又有绿叶的衬托,真是美丽无比!让我们来看看课件,再次感受这种美,这种奇丽的景色!在此基础上我趁热打铁,采取多种读的方式,让学生美美地读这段话,充分感悟花美这一奇丽景色并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
接着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花的海洋”、“应接不暇”体会花多的特点,同时板书:应接不暇。应接不暇是指花多得看不过来,花怎么多得看不过来呢?联系上文家家都有那么多,那么美的花,而且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像进入了山阴道上一样,花多的看不过来。这么多,这么美的花。(出示课件)。
想象一下,由树荫形成的凉爽的地方现在变成了由花形成的,这该需要多少花,需要多少人来种花才可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美美地读这段话,充分感悟花美,花多这一奇丽景色。
然后通过强调“家家户户”“任何”来突出德国所有的人家都有这样的景象,从而为下文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做铺垫。
在学生充分体会的基础上再次通过播放课件图片,给学生如临其境的感觉,并通过读与听,展开想象,同时实现读、悟、写一体化。
(这一部分的教学真正落实了单元训练点。引导学生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这四个词语,体会作者写出花多而美的奇丽的异国景色。而且在入情入境地读文的同时,不仅和作者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同时又积累了优美的语言。)。
2、奇特的民族又表现在哪里呢?对于这个问题同样将自主权交给学生,先自己读书,思考,批注,感悟,然后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再次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汇报过程中对重点词句“脊梁”“德国家家户户花栽窗外,花朵朝外”进行重点引导。并通过与中国人养花方式的对比,让学生更真切的体会到德国民族之奇特。为了解释这一现象,引出女房东的回答及神态,而在女房东身上正体现出以他为代表的德国人那种“我为人人”境界。从而引出对这种境界的探究。“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属于一种辩证关系,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较难理解,此处我设计一个比方,如果说“人人为我”是朵鲜花,“我为人人”是盆沃土的话,那么“人人为我”这朵鲜花就必须要“我为人人”这盆沃土来培育;也只有有了“我为人人“这盆沃土,才能培育出”人人为我”这朵鲜花。通过这一假设,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为了让学生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一种境界,而不仅仅表现在养花上,我特意引用了《再返哥廷根》另一极具代表性的片段,写老太太们几十年如一日清洗街道,从而给大家带来舒适与愉快。与此同时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此类事情,使他们明白只要做到“我为人人”就会换来“人人为我”。
这种辩证关系同样体现在奇丽景色与奇特的民族之间。正是有了这样奇特的民族才能看到奇丽的景色。这一部分以读代讲,教师作适当引导,从读中悟,悟后再读,轻而易举解决这一难题。
这一环节真正突出了教学重点,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这一环节在老师学法指导后,通过阅读感悟“美丽”的内涵,并通过诗歌的形式写出来,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在领悟梦想之美好的同时及时练习写话,锻炼学生的习作水平。)。
在充分挖掘美丽的基础上,领悟梦想之美好,从而升华感情。
(五)总结全文,触摸情结,拓宽视野。
学习完了这篇课文,最后以一个总结再次疏导课文内容,触摸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那种对德国人奉献精神的赞美。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篇十
各位老师:
下午好。
刚才,我们一起享受了一节家常课给我们带来的质朴和美感,听了大家的评课,我的第一感受是大家真不愧是各校选派来的骨干,评课时实事求是、观点鲜明且个性十足,我们的确需要这样探讨甚至争论,这样才算是真正的共同学习与成长,这是种很好的研讨氛围,也是热爱语文课堂的老师们最好的平台。
说到这节课,因为张老师之前忙于学校的各种琐事,只花了一个星期去准备,所以我把这节课称之为充满美感的常态课。没有花更多的时间去准备去雕琢,并非我们对待这节课的态度不端正,是因为家常课、常态课是张老师,还有我本人一直以来追求的理想课堂,虽然时间紧,张老师在这遍之前试讲了二次,也就是一个星期之内共上了三次。三次课呈现出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但有共同点,语文味十足。有语文味的课堂,我认为把握两点足矣,一是尽显语言文字的美,二是扣击人文之美。这只是我自己比较狭隘的看法。下面我从这节课体现的五处美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自然之美。
一节好课,它不拒绝、不反对预设,我们的备课就是一个预设的过程嘛,但是我们的课堂本质上应该是生成的,包括整个教学流程,跟学生的互动和对话。这节课好就好在它的自然天成。张老师的公开课从来都是背粗案,简案,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绝不用重复的学生。为的就是呈现一个生成的课堂。就拿今天的课来说,张老师往那一站,首先人美是返璞归真的那种纯净的美;然后她一张嘴,声音美极了,甘露一般,这是一种磁石般吸引学生的美;她一朗读,节奏之美,语感之美显现出来了,这种美带给学生的是享受更是语文素养的熏陶,所以学生后面说写的环节令人赏心悦目,简直就是张老师的翻版,因为这个班她代了两年,受其影响之深嘛。大家可能以为完美的流程,完美的表达背后似乎隐藏了太多的预设,其实不然,因为我听了前面的试讲,我有发言权,三节课在细小的环节上的处理都不尽相同,就连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上都不一样,因为她更多的是在关注学生的发展,生成的东西一多,就有了今天自然状态下的真实的课堂。
智慧之美。
美貌与智慧并存这种魅力,这种美是超乎寻常的。从课程设计上讲,一开课张老师用“四五十年后,季老先生再回德国,他发出了怎样的感叹?”这有效的一问,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使问题直击文章中心,这样学生就很自然地从整体入手,对整篇课文作了整体思考,这也就是我明天要讲的阅读教学的十种模式之一,主线贯穿式。从教学过程来讲,这节课生成的东西多,张老师的智慧也就显现得多,例如:
个性之美。
所谓个性,就是出众。张老师的与从不同在于什么?其一读得与众不同,从课题上就入手,把语文课的味读出来。她用抑扬顿挫的朗读艺术带着孩子们用读来诠释文本的内含,给文字注入生命,去撞击孩子们的心灵。她还通过范读,引读,接读等多种方式蹲下身子参与到学生的朗读之中。正是这种个人的素质魅力引领着学生有效地把朗读训练和理解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又通过朗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写花美的那段就体现得很好,如此带着孩子在文本中走了个来回,大家都看得到效果嘛,从开课时读题目的疑惑与惊讶到结束时读题目的由衷赞叹,这就是孩子的理解与成长。
其二张老师用极具感染力的肢体语言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每个老师的教态是不同的,张老师那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不是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在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有了这般的亲和力,学生肯定不畏惧,乐于阅读,教学效果那是不言而喻的。
丰富之美。
文章篇幅不长,大部分内容学生也不难理解,这节课最美之处是将工具性与人文性体现得淋漓尽致。首先是真正将语言文字的发展放在首位,将听说读写落到实处。老师们不难发现,课中的学法指导无处不在,例如:在张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了边读边思考;学会了理解词语的方法(对应接不暇的理解),学生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学会了合作学习;学生还学会了运用课外资料来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必须是“文道同行”的。这节课的人文渗透有力度,不是在单纯地讲大道理,而是与工具性相结合,既练习了说、写,又起到了思想引领,指导行为的作用。
再次,作业的设计也为这堂课增添了光彩,使课堂丰满起来。课结束时张老师向大家推荐了有价值的书籍,力求学生迈进更为广阔的阅读世界。
遗憾之美。
语文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节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恰恰是真实的指标。
a上午我们讲到了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对照起来,这节课中默读的成份少点,静思默想应该是高年级课堂中最常见的读的形式,课如果一直处在高音区,不管是老师和同学,这样肯定有点累,教得不轻松学得也不轻松。
b今天的课各个层面的东西都有,虽丰富却显得繁琐了一些。这也不是张老师的问题,因为在试课后我们是希望张老师的课能够将阅读教学中应该注意的方方面面能尽可能多的展现出来,也就是这节课是纯粹为了迎合我们这次阅读教学的主题而量身设计的。本身我们是提倡阅读课一课一得,抓住重要部分,带着学生搞透彻的。c张老师是典型的淑女形象,课堂细而显得碎,柔而显得腻,这节课多了一丁点绵长,少了一份利索。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篇十一
陶老师执教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听后颇有收获。本节课教学中陶老师带着学生去感受、了解德国的异域风情和民族精神,我也仿佛置身于其中被深深地感染了。回顾一下这一节课的教学,也带给我很多启示。
一、多形式的朗读是本节课的亮点之一。
语言是语文之“根”,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朗读是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本节课,吴老师“咬定朗读不放松,立根原在文字中。”课中,老师不仅给予学生充分读的时间,让琅琅的读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更重要的是注重引导学生研读文中重点句子或借助关键词语的品析,体会作者情感;或想象画面,再现文本的情境,或以音乐渲染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在读中感悟文章丰富的内涵,将“朗读训练”与“个性体验”、“多元解读”融为一体,使学生既领悟语言的表达方式,又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既咀嚼品味具体语言,又促使人文的种子悄悄萌芽、开花,真正使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共振,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使“读”与“悟”水乳相融,让陶老师的教学呈现一份精彩。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也是本节课的亮点。
在教学过程中,陶老师特别注重情境的创设,并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陶老师紧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这两个词,引导学生想象,在此基础上出示画面,让学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入情入境。在品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更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品读,在品读中悟情。教师引导学生用心感受、用心触摸,透过文字背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以及之后的角色体验,深入读书,都在尽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场面情境。此时,学生看到的就不仅仅只是黑体方块字,更是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画面、情境了。
三、适时地运用课件,展示多媒体教学的魅力。
陶老师在这节课的授课过程中,多处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如欣赏德国风光片、重点的句段等等。为了让学生能更加直观的理解课文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含义,陶老师适时地播放了有关课件,还播放了德国街道的有关图片,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
四、给予学生的鼓励性评价及时。
课堂中,教师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很及时,给予学生学习、表现的勇气及积极性。如:“你说得不错!”“读书有进步了。”“读得很有感情。”这些简简单单的话语,给予学生的是学习的自信、表现的勇气。因此,课堂中,学生乐于表达,学习的积极性高。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教学理念。
五、注重双基知识的学习。
本节课,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双基知识的学习。如“应接不暇”中的“暇”字的记法。在理解该词语的基础上,应用词语造句。
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堂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学生列举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例,谈自己对这句活的理解。把这一高尚品质注入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七、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教师忽略了对每个教学环节的小结,以及下一学习环节的提示;
(2)出示的句子过多,重点不突出。
每一次教研活动,不论是授课者,还是听课老师,受益非浅。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篇十二
一、教材简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它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意境悠远的短文。文章先点明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两次到德国的所见所想,介绍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抒发了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境界的感慨,表达了对德国奇丽风景和奇特风俗的赞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而是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却意味深长的道理。因此,本课教学重点定位为: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积累优美语言。教学难点为:初步体会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精神境界,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莞、姹、嫣”3个生字,会写“脊、锦、暇”等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脊梁、姹紫嫣红”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三、教学过程: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力求创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具体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谈话引出文中所出现的德国这个国家,让学生先谈谈对德国的了解,然后教师播放展示德国美丽风景和风情的课件,引出课题进行板书。(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认读生字词,在检查认读生字词时,重点抓“莞尔一笑”和“姹紫嫣红”,强调正确读音,指导“嫣”的写法;然后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谈谈德国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
三、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在这一环节中,我准备以文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中的“美丽”一词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突破教学重难点。具体分这样几个小环节:
(一)细读课文,寻找美丽:
首先我从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一句入手,让学生初步谈谈对“美丽并没有改变”的理解。
作者说的“美丽”(板书)其中包含着美丽的花,接着就请学生自读课文,找找描写花之美的句子,重点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的2、3两句话,通过图片展示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和“姹紫嫣红”(板书)的意思,体会花的美;通过“家家户户”和“应接不暇”体会花的多,并指导有感情朗读,概括出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
(二)品读课文,感悟美丽:
为什么在德国能看到这么奇丽的景色呢?紧接着请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看看德国人是怎样种花的,从“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体会他们爱花的真切,帮助学生重点理解“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一句,明确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感悟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这时再结合“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一句,帮助学生理解这正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抓住“耐人寻味”请学生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引导学生感悟他们的心灵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三)前后呼应,内化美丽:
再次回到“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请学生谈谈读了第二、三自然段后,你对这句话又有怎样的理解?作者在这里所说的“美丽”指很多东西,除了美丽的花,还有什么是美丽的?(德国人民美丽的心灵、境界)师生感叹地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三、小结:
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季羡林先生》和《季羡林散文》,教师做课堂小结:我们跟随季羡林爷爷一同欣赏了德国奇丽的街头风景,体会了他们奇特的风土人情,共同感受到了德国人民的美好心灵。希望大家也能从我做起,做到——(指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让我们的家园变得越来越美丽!
板书设计:
美丽。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篇十三
课文通过对德意志民族养花的热切和种花的独特方式的描述,不仅赞美了德国街头家家户户都开满鲜花的奇异景色,同时由衷地赞赏了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境界。
这篇教材位于人教社实验教材第十册第八组第25课。该组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内容丰富,是一组供学生细品的好文章。这课课文篇幅较短,语言亲切自然,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带给孩子美好的情感体验,还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1、能够读准并认识7个生字,学会嫣字的正确书写。理解并积累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2、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和体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3、能够感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美好景象,体会文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
(课前出示作者季羡林简介)
1、揭题:板书:花(看到老师黑板上写上这个字,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2、是的,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却是自己种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随着著名的作家季羡林(板书)老先生走进德国,走进那个色彩斑斓的小镇去看一看吧!请你们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从课文的那些句子中看出小镇的人们很爱花。(从课文中找出三句话,媒体打出来读一读。)
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奇特)
是的,小镇不但美得鲜艳,而且美得奇特;这种奇特来源于什么呢?
请大家再读课文,再一次走进小镇去看一看吧!
4、课文中的那一节,是描述这幅图片的?(读后请学生指出课文的第二节,并在图画下面出示课文第二节的内容。)
7、教师读:(1)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自傲地说:
学生读:正是这样!
(2)我曾问我的温柔、无私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
学生读:正是这样!
(3)我曾问过热情、慷慨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
学生读:正是这样!
是的,同学们,这莞尔一笑中蕴含着这个小镇的人得怎样的情怀呀!
板书:情怀
8、请再带着你现在的理解来读读课文的这一节吧!
9、是的,正是这样(板书: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点击,媒体播放课文第三节的画外音、音乐、图片)
10、孩子们,假如此刻你就是小镇上的主人,当你走过这条花团锦簇的街道时,你的心里是什么感觉呢?(板书:美丽。这种美丽来自于人认为我,我为人人......)
(这种充实来自于--人认为我,我为人人......)
(板书:尊重这种尊重来自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13、请带着你现在的感受再读读这一节吧!
13、是的同学们,这个普通的小镇,用他们奇特的行动,让我们感受到美所包含着的内涵。这就是一种境界(板书)读: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5、在四十几年以后一位中国的学者,一位慈祥的老人,又一次走在这条街上,他是这样诉说的:(指名读课文最后一节。媒体打出这一节。)
13:在此情此景中老人不由地感叹:(出示句子,请学生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5、是的,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它的奇丽就在于--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是的,这是多么奇特的民族,它的奇特就在于--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板书:情怀
花团锦簇奇特美丽境界
姹紫嫣红感动
力量
课文: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今天我又到了德国,刚一下火车,迎接我们的主人问我: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我说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篇十四
这篇优美别致的短文是北京大学教授、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它不同于那些纯粹描写景物风情的,而是用娓娓道来的语气讲述了自己1935年在德国求学时的亲身经历,描绘了德国家家户户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并用凝炼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最后讲述1980年再次来到德国,再次看到这番情景,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读起来既让人大开眼界,又叫人回味无穷。
纵观全册,第八单元是最后一个教学单元,它的主题是“多姿多彩的异域风情”,训练重点是“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异国风情、拓展搜集资料”。而作为第八单元的开篇课文,并且是讲读课文,文本的诗情画意、作者的真情感受、编者的编写意图、教者的预设生成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更要能做到五心合一,找到共鸣点,形成教学目标:(大屏幕出示)。
1、体会文本语言美——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披文入理,积累语言。
2、感受风土人情美——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3、拓展搜集资料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在于揣摩、积累语言,了解德国风土人情;教学难点是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文熏陶。
1、说教法:(大屏幕出示)教材文质兼美,但较为浅显简明,五年级学生容易理解接受,主要采用“课前搜集资料—质疑研读课文—把握重点读议结合”,并辅助采用“图文结合法、情境渲染法”等。
2、说学法:(大屏幕出示)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用“搜集资料—自主质疑—以疑促读—读议交流”的方法来学习,即课前收集资料,增进对季羡林和德国的了解,然后自主质疑,以疑促读,做到联系上下文,边读边想,读议交流。
(一)课前预设——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课前,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能力特点,请他们自学生字词(部分重点字词将结合教学加以指导),把课文读通顺;组织学生搜集资料,可以设置四个小专题“季羡林与德国”、“鲜花胜地——德国”、“德国的风情我知道”和“我知道的德国历史和名人”,这样更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无效。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课前预习、搜集资料,既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学习的领域,构建了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促进了学生对德国、对作者的了解,以及对文本的理解。
(二)课堂行动——一咏三叹,滋养性灵。
1、导入——从民族的经典走向世界的多元。
在唐诗宋词的诵读中拉开教学序幕,回顾祖国优秀文化,接着切入互动游戏“我们的邻国尼泊尔的摇头与点头习俗”,当学生了解到尼泊尔人的摇头才是表示同意的奇特风俗时,就会产生一种到世界各地去走走看看,了解异国风情的好奇心。
好奇心就是学习成功的重要驱动力。
2、质疑——“主动索取”永远比“被动接受”得到的东西多。
这个质疑环节的设置,旨在“以学定教”“以疑促学”,让学生由“冷”变“热”。因为“那些不设法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就如同锤打着一块冰冷的生铁。”(美国教育家哈曼)。
3、研读——“埋头思考”远胜过一千句夸夸其谈。
首先,请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通过学生汇报积累的词语,教师相机板书“脊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颇、耐人寻味”,再让学生运用这些词语来课文大意。
之后组织学生谈读后感受。引导学生用书中的句子谈。
是啊,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板书:奇丽、奇特)。
接着,请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他们提出的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同桌或小组的交流;然后自主发言,交流体会。教师相机把握以下要点组织教学:
(1)、研读“自己在屋子里看到的花”——叩问“莞尔一笑”的灵魂。
(大屏幕出示)当季羡林为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养花方式感到奇怪时,女房东却只是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这“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微微一笑,平静的一笑,淡淡的一笑,朴实不张扬的一笑)从女房东淡淡的、平静的一笑中,我们看出女房东是个怎样的人?(她是一个爱花的人,而且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和大家一起分享。这种淳朴的人生境界像花儿一样美丽自然。)。
(2)、研读感受“别人看到的花”——欣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色。
第三自然段是要求背诵的重点段落,也是作者语言的精彩之处,更写出了德国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让学生说说别人看到的花(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家家户户都把花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那么,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让学生说出句子。)大屏幕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我准备引导学生从“任何、家家户户”等词语体会养花的人家之多,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地方理解花的数量和颜色之多、花的颜色之娇美,结合图画资料的呈现,(大屏幕出示两幅图片)走进鲜花的意境,领略风景的奇丽;再通过个别朗读、配乐朗读把师生带到花的海洋,带入美丽的山阴道上。
此时,你正漫步在这样的街道上,你有什么感觉?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别人看到了一个花的海洋)指导学生背诵。
(大屏幕出示)然后拓展想象写话:“如果你是一位当地的居民,请为我们介绍一下,‘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美丽景色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增进对文本的理解。
(3)、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这是一个许多人穷其一生也难以透彻的哲理,我觉得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所感悟,心生向往就很好了。先联系“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欣赏别人的花”这种奇丽景色、奇特民俗初步理解;(大屏幕出示)再回忆发生在同学之间、邻里之间、校园里、社区里、家里的事情,谈自己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理解。
4、拓展。
四五十年前,20几岁的季羡林先生感受到了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今天,当他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他又有了怎样的感受呢?大屏幕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是的,四五十年后,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但奇丽的景色没变,那奇特的民族没有变。这是一个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啊!咱们一起来读读这两句话。(齐读)与此同时,老人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猜一猜是什么?(生答)。
四、小结拓展。
(1)教师小结:(多么美好的梦啊!今天,季老先生带着我们去了一趟德国,让我们收获了满街馨香的愉悦,更让我们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样一份心灵的充盈。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带着对德国这个伟大民族的敬重,再次齐读课题。(齐读课题))。
(2)让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了解德国还有哪些奇特的风俗。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篇十五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想象、感受德国美丽的风土人情。并尝试背诵。
2、抓住关键词句,例如“都”字,从德国人的言行中感受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友善、热情的品质,理解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3、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领悟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好。
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想象、感受德国美丽的风土人情。并尝试背诵。
从德国人的言行中感受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友善、热情的品质,理解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同学们,大家好。于老师非常高兴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大家上一节语文课。老师呀,如果有外国游客来到我们这儿,想游览一下的话,同学们有什么景点可以推荐给我呢?(学生可能提到文庙、太阳岛等)。
听了同学们的话,游客们一定会对我们花儿滨这座美丽的风光景色有一定的了解,对中国的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儒家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这个文明之邦、礼仪之邦最值得骄傲的。那这节课,让我们去了解外国风光、异域文化。
板书课题。齐读,抓住关键词朗读。质疑?
1、首先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
第一自然段,注意重音爱美花德国。
第二自然段。读准脊梁一词,脊是三声。知道脊梁是什么意思吗?指人的后背。
师:一般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人的脊梁啊?
师:联想到我们人体,即使是直立着也不容易看到脊梁,必须努力向前弓着身子,并且把头尽量伸拉出去,脊梁才会显现出来。
师:在文中花的脊梁指什么呢?
生:在屋里只能看到花的枝干。
莞尔一笑的意思理解一下。
第三自然段。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注意读准,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注意断句,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第四自然段。读顺即可。
3、同学们,课文又读了一遍。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在德国留学的时候,看到他们都将花栽种在窗外给别人看。因此每一条街道的景色都很美,感到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
生:多年以后,作者再次会德国有了更深的体会。说德国有奇丽的景色,是一个奇特的民族。
生:我觉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句话不好理解。
生:文中说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我觉得这句话需要好好琢磨一下。
生:老师,我觉得结尾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梦不好理解。
师:听了同学们的交流,我们可以把这些问题梳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德国的风光,一个是文化,也就是民族的奇特。下面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去体味那奇丽的景色吧!请大家读读第三自然段,画画描写景色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生:老师我画的是“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我感受到这些花开得非常而且非常美。
师:那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吗?
生:老师,我画的也是这个句子。姹紫嫣红,可见这里的花色彩艳丽。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篇十六
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四五十年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今天我又到了德国,刚一下火车,迎接我们的主人问我:"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我说"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篇十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联系作者生平,感受作者故地重游时别样的心情。
3、认识本课3个生字,抄写课文中描写花买美的句子。
课外了解季羡林生平轶事,阅读季羡林作品。
一、课外引入,揭题质疑。
1、出示一张德国哥廷根的照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指名读通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准,或没有读通的地方进行指导。
3、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景色?
4、自由交流,让学生通过第二、三两段句子进行自悟,不求完备。
三、细读课文,感悟美丽:
2、出示季老先生说的话: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自由读,季老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什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花之美?
4、读第二自然段。哪里看出德国人爱花?他们爱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请读这一段,好好体味体味。
当你和季老先生一样看到这奇异的异国情调时,会怎么说?会怎么想?
引出描写女房东的话:莞尔一笑是怎么样一种笑?
6、补充材料:当时,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东姓欧朴尔。女主人欧朴尔太太大约五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主妇,善良得像慈母一样。他们只有一个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季先生就住在他们儿子的房间,就像一位家庭成员一样,一住就是十年。
听了这个介绍,你觉得女房东是怎么一个人?简简单单的正是这样说明了什么?
德国人爱花,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起享用,他们内敛而不张扬,淳朴简单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读了这一段,你觉得哥廷根之美,还美在什么?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篇十八
各位老师大家好,聆听了郭惠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这节课上的很成功,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郭老师巧妙的点拨,由衷的赞美,热情的鼓励,都彰显了她纯熟的课堂驾驭能力。我认为这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上课伊始,郭老师从欣赏德国的美丽风光导入,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从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顺势让学生读书、思考文章哪些地方写出了德国景色的奇丽,哪些地方写出了德国民族的奇特?让学生读有目标,读有思考。
郭老师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个贯穿全文的中心句,去品读课文。并在品读想象中生情,深读积累中拓展。
高年级段的朗读要求,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而且要做到有感情。进行阅读教学时,郭老师把比较多的时间交给了学生。通过齐读、感情朗读、配乐朗读、背诵,入境入情,既理解了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也悟出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郭老师还特别注重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郭老师紧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这两个词,出示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词语,让学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入情入境。在品读这一段文字的时候,更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假如此时你走在德国的街上,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这个环节激发了孩子们的表达欲望,孩子们畅所欲言,大胆想象,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也锻炼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听了这节课,我感受到郭老师在传授知识的,进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这种境界也扎根在我们每个孩子的心中。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说课稿篇十九
一.说教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第25课。本课所在单元集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在25课中,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是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非常爱花,亲眼所见德国家家户户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破耐人寻味,表达了自己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而是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又要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二.说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三.说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坚持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一)、读课文,谈爱花,抓重点词句感受景色的奇丽。
德国是爱花的名族,我就“谈爱花”入手,让学生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从而引导学生找出重点描写德国街头花奇丽的句子,于是就在这段文字上做文章。教师引导学生找重点词语体会,写感受,汇报交流。再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有自由读,比赛读,评论等形式,读中加深理解、体会。最后,老师用一组图片展现德国的奇丽花景,学生的感悟更深。
(二)、抓重点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了解德国奇特的风俗。
学生已经了解景色的奇丽,教师此时让学生将美景与风俗联系起来思考,学生自然会想到,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让别人看,走在街上,自己能看别人的花,这就是一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颇耐人寻味”一处,让每一位学生自己去体会,去琢磨,去寻找生活中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学生在读、思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这句话的理解,自然也潜移默化的受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三)、了解作者及写书的意义,激发学生的课外读书的兴趣。
季羡林是当代的文学大师,学生应有所了解。而且他当时写这本书正赶上改革开放,应该让学生了解写书的意义。
四.说板书。
这一课主要写花的奇丽,人的思想境界美好,于是板书设计为奇丽——美丽的鲜花,奇特——美好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