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范文(15篇)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总结应该具备逻辑性和条理性,让读者易于理解。不同领域的总结范文各有特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参考和应用。
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篇一
——主题党课讲稿。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的讲话中,向全党发出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号召。党的十九大,旗帜鲜明地将主题确定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也要依靠每个人踏实努力的奋斗。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前进,才能开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新征程,奋力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辉煌。
今年,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现在我想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个主题,与大家一起共同学习交流。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什么。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其言谆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2017年10月31日上午,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就专程到上海,兴业路76号集体瞻仰中共一大会址,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我们每名共产党员都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应该不忘什么样的初心。我觉得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不忘建党的初衷和宗旨,党所经历的苦难和辉煌、曲折和胜利;
不忘开天辟地的伟大创举和党在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
不忘改革开放的伟大探索和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第二,不忘初心,就要要坚守政治灵魂。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我们党的政治灵魂。政治灵魂统摄政党实践,政治主张构建政党理想。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对人类社会的未来状态有过许多设想,但只有马克思、恩格斯建立在唯物辩证法之上的科学社会主义,才走出空想,真正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历史表明,理想召唤现实、现实趋向理想,理想与现实正艰难而坚定地走向统一。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近期目标,还是中国梦这个长期目标,都是《共产党宣言》所描绘的“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阶段性目标。不忘初心,就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不忘初心,就要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此,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守政治灵魂。
当今中国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涉及人数之众、阶层之多,触及利益问题之深刻复杂,世所罕见。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世情与国情,对我们党的胆识、定力和担当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如何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这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面对的责任担当。有初心就会有担当,不忘初心才能敢于担当。一个强大的国家背后要有一个强大的政权,一个强大的政权背后要有一个强大的执政党,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又一次走到历史关头的中国共产党要担当如此重任,先进性和纯洁性是第一位要求。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必须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建设风清气正、充满正能量的政治生态。要健体强身,必先祛病疗伤、刮骨疗毒,有自我纠偏、自我疗伤、自我纠错、自我革命的勇气。这是一场始于建党、贯穿党史,没有终点、永远在路上的伟大斗争,也是新时代建党、管党、治党、兴党的重要政治任务。建设一个大而强、敢于担当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我们不能忘记的初心。
党把人民看得很重,人民把党看得比生命还宝贵。“最后一口粮,做的是军粮;
最后一块布,做的是军装;
最后一个儿子啊,送到了部队上。”当年的歌谣一腔深情、满怀衷肠。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倾家荡产支援前线的宏大场面,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什么是人民的力量、什么叫人民的分量。今天,少数党员干部脱离群众,把自己当成“官老爷”,这就忘记了初心、违背了诺言。我们要始终牢记,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不忘初心,就是不能忘记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践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二、为什么要“不忘初心”
不忘本,是中国共产党永葆活力的源泉,是中国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的起点。
“四个服从”的组织运行原则及其应用扩展,使党成为具有强大动能的有机统一体。正是这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处于领导者组织者地位的、具有统一动能的高度组织化政党,具备把一盘散沙的中国组织起来、团结起来的潜能。这种潜能一经被激发出来,便产生无穷的革命力量,战胜一切反动势力,动员团结一切进步势力。历史上,建立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开创并不断刷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局面,依靠的就是中国共产党这种“组织起来”的力量。当今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同样离不开这种“组织起来”的力量。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是现代中国历史进步最根本的能动者,是现代中国社会最重要的组织者。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我们党勇于面对党面临的重大风险考验和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顽强意志品质正风肃纪、反腐惩恶,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党群关系明显改善,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所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就难以实现。
没有奋起反抗的精神、没有视死如归的精神、没有斗智斗勇的精神,断无成功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抱持着这样的一种奋斗精神,并在日后的革命征程中,带领中国人民,用鲜血、汗水和泪水谱写了一曲现代革命史的壮烈诗篇。这一切付出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奋斗目标的执着追求。建党伊始,中国共产党人就举起反帝反封建的旗帜,以挽救民族危亡为职志,以建立理想社会为追求。其直接目标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等等,而其远期的目标是“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经过28年的奋斗,当直接目标实现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丝毫松懈,而是不忘初心,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看作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继续矢志于追求理想的社会。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现代工业体系,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国衰败的命运,并为中国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时期,在经历了曲折探索并付出内乱的代价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及时扭转前进的方向,在充满着被开除球籍的焦虑中,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在新的起点上再出发。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凝聚力量的共同目标,以“四个全面”为实现目标的战略布局,继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新的高度。现在,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国梦的目标。可以说,一部中共党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一步一步接近奋斗目标的历史。不忘初心,就是始终不忘党的奋斗目标,就是不忘朝着这个目标奋进的历史。
在不同时期,坚持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结合,产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更加切近地指导中国实践。正是在这种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抉择,开创并不断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使社会主义重新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也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人类实现和平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现代化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为世界和平发展所作出的重大贡献,都为中国共产党人坚定自己所选择的道路、所创立的理论、所坚守的制度、所依托的文化,增加了无穷的信心和底气。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中国共产党人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以及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都得到极大的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不断发展。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坚定理想信念指引、坚定伟大事业信心、高举改革开放旗帜、坚守人民立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以及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凡此种种,都是中国共产党在九十六年历程中不断在新的起点上再出发所遵循的“初心”。不忘走过的过去,不忘为什么出发,从不断累积的经验中、从不断深化的规律认识中,获得再出发的行动遵循,这是不忘初心的核心内容。
同时,党的事业既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所由以推进的内容和依据,又离不开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引领、保证和支撑。作为一个在超大规模的国家从事革命和执政的党,党的建设关系重大,牵动全局。因此,不忘初心,要求不忘作为中国事业最主要能动者的党的自身建设问题。对党的建设而言,不忘初心的根本问题,是如何在开拓事业新局面的过程中不忘党的本质属性问题。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然而,在复杂的革命斗争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尤其是成为执政党以后,权力的腐蚀性不可避免地会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也就是破坏党的本质属性。不忘初心,意味着党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在党的历史实践中,党的建设过程始终伴随着党的治理过程。与党的建设侧重建构性不同,党的治理具有更为强烈的问题导向,是对党在领导党和人民事业和党的自身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新情况的自我审视和新问题的自觉应对,是党的组织再造和组织更新活动。组织再造与组织更新并不否定党的建设基本格局和基本经验,相反地,它们是在党的建设既有的基本格局框架之内,对党组织所面临危险与考验的警觉,对党的组织特性与优良传统蜕化趋势的抵御。组织再造与组织更新的首要目标是正本清源,回归党组织规定性,恢复党组织好传统。在此基础上,为党组织注入新要素新活力,最终达到“返本开新”新境界。
三、如何才能“不忘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忘初心”,是告诫我们要坚持本真,信守承诺,时刻牢记共产党员的身份,敢于亮出共产党员身份,自觉履行共产党员的职责,以模范行动树立新形象、立起好样子。
(一)要坚定信念跟党走。习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坚定的理想信念不能自发形成,而是基于对科学理论的系统认知与深入理解。毛泽东同志曾说,有三本书(《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特别深刻地烙刻在我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理解,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阐明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的运动规律,指出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90多年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破解中国问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反复强调,党员干部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真学习牢固树立坚定的信念信仰。1983年到1985年在任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时,习近平同志就提出,要加强以共产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各种生动有效的形式向广大干部群众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不断提高干部群众的政治思想觉悟。2011年5月13日,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的讲话中,时任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是保持政治上坚定的思想基础,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多次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只有学懂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领会了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心明眼亮,才能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始终坚定理想信念。”他还曾以陈望道专心翻译《共产党宣言》为例,生动地说明了信仰的巨大力量。陈望道是《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本译者。1920年,他在翻译这本书时,母亲为他准备了红糖蘸粽子吃。母亲在屋外问他红糖够不够,要不要再给添些。他说:“够甜,够甜的了。”当母亲进屋收拾碗筷时,却发现儿子的嘴上满是墨汁,红糖却一点儿也没动。原来陈望道是蘸着墨汁吃掉粽子的。这就是信仰的味道!信仰的力量!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是永恒的哲理与魅力。试想,对于一个以“为人民服务”为己任的执政党来说,疏远群众,脱离群众,岂不等于自断根脉、自掘坟墓?筑牢担当风骨,需放低姿态,做到体察民情、倾情奉献,将服务作为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工作尽量讲究实在,能当面解决的绝不拖延,不能当面解决的也要尽快解决,始终坚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俗话说:“在其位,谋其政;
面对矛盾时敢于迎难而上,敢于承担责任、坚守使命;
面对危机时敢于挺身而出、冲锋在前,真正成为带领群众战风险、渡难关的主心骨。
二、不送礼;
三、少敬酒;
四、少拍掌;
五、不以人名作地名;
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这是毛泽东同志为防止“糖衣炮弹”的腐蚀,防止歌功颂德,力戒骄傲,在“进京赶考”前定下的规矩。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柏坡,在“六条规定”的展板前,语重心长地说:“这里是立规矩的地方”“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把严明党的纪律提到新的高度,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在中纪委二次全会突出强调严明政治纪律,在中纪委三次全会突出强调严明组织纪律,十八届四中全会鲜明提出了“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重大问题。2016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开始施行,标志着“党纪严于国法”更加具体化、规范化,开启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时代。为此,我们每名党员都要明白,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纪律是“紧箍咒”“高压线”,也是“防护衣”“护身符”,必须从内心里敬法畏纪,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要强化纪律观念,对党章、条令条例、政策规定等,要经常学、反复学,不断增强法纪意识,坚决克服侥幸心理,时刻把个人言行举止置于纪律规定的约束之中。要敬畏纪律规定,谨小慎微、谨行慎独,自觉把守纪律讲规矩作为党性的重要考验、忠诚度的重要检验,经常对照自己、检查自己、警醒自己,多算算政治账、名誉账、家庭账、自由账,坚决不越“红线”、不超“底线”。要严格纪律要求,面对意识形态复杂形势和各种诱惑考验,要强化政治坚定力、执行力和约束力,决不允许道听途说、乱传乱讲,进一步严明政治纪律、组织纪律、保密纪律、作风纪律等,对于有章不循、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坚决纠正和查处。
认真学习领会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自觉培育良好情操,打牢思想品德根基。要保持健康情趣,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审美观,明辨是非、美丑、善恶,不慕浮华享乐、不屑声色犬马、不捧跳梁俗客、不齿阿谀小人,切实做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要纯正内外交往,自觉净化“两外”“三圈”,始终牢记交往有原则、交往有界限,切实树立党员的好形象,做出党员的好表率,立起党员的好样子。
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新使命要有新担当。在党的十九大上,总书记向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再次发出了共筑中国梦的号召,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埋头苦干,锐意进取,不断提高有效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的能力和本领,与全国人民共同谱写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篇章!
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篇二
省委决定,从5月起,集中两个月左右时间,在全省广泛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按照《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在全省广泛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新四川”主题教育意义》、《省直工委关于印发省直机关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新四川”主题教育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和《四川省dd局关于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实施方案》的通知求,服务业党办支部于5月16日召开主题活动动员部署学习会。
会议重点学习了省委书记王东明同志在全省“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动员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学习了xzzz局长在全局主题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会议强调:要通过主题教育学习,引导支部全体党员干部,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要用中国梦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通过教育活动的开展,让党员干部思想进一步统一,力量进一步凝聚,作风进一步转变,工作进一步推动;要以实现中国梦为指引,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全省服务业dd工作,为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而努力奋斗。
会议要求:一是要切实按照省dd局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安排部署,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认真领会深刻涵义;二是要突出重点、真抓实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三个自信”、“科学发展、领先发展”、“团结和谐、维护稳定”、“奉献互助、感恩奋进”教育活动;三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转变作风、提振精神,做好各项工作;四是要通过制度规范党员干部言行,引导党员干部立足本职,建功立业;五是要加强自我学习、自我净化,仔细研读主题教育学习资料推荐篇目,写好心得体会,提高自身政治理论水平;(政治学习)六是要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服务业dd应该做到全面、准确、及时地反映四川服务业发展状况,为推动服务业发展、加快结构调整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会上,全体党员干部纷纷表示要结合自身情况,学习落实主题教育安排,立足dd本职工作,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贡献自己的力量。
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篇三
关键是一个汉字,意思是事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段时间内对事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门闩或类似门闩的东西。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如期完成并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刻,我们有必要从宽广的历史视野,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有必要将其置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认识。
小康集中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繁荣盛世的期盼。在中国历史文化典籍中,“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反映了人民群众生活艰辛,对修养、安康的强烈渴求。《礼记·礼运》用“大同”和“小康”两个概念集中表达儒家的社会追求。“大同”之世,天下为公,这是古代中国理想化的社会目标,可望而不可即。而以改善民生和加强礼制为中心的“小康”,通过持续努力,则有可能在较短时期实现。千百年来,人们对小康社会的期盼世代相传,“使天下咸安土乐业,亡有动揺之心”的治理境界,逐渐积淀成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孟子认为理想的世道“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杜甫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陆游诗云“小康何敢望,生计且支撑”,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强调“有道之世”“必以厚生为本”,他奔走南北,苦苦探索“五年而小康,十年而大富”的治国之道。可以说,对“小康”社会的追求,反映了中华民族对民生的关注,对殷实、安定生活的期盼,对太平盛世的追求,是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政治文化。
社会主义制度使小康在今天的中国变为现实。古代中国在长期的剥削制度下,虽然出现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繁荣时期,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民贫困问题,改变不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局面,跳不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进入近代以后,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大门,中国更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忧外患不断,中华民族饱受凌辱,人民生活水深火热。“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苦难深重的中国带来了希望和力量。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赢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同志更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立足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经过数十年的接续奋斗,到20世纪末,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的跨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书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亘古未有的新篇章。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和捍卫者。党的十六大在总体小康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深入,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由“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一字之差,要求更高,标准更严,意义更深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一是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二是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小康。三是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
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统揽全局,运筹帷幄,励精图治,带领全国人民团结奋斗,消除绝对贫困,增进人民福祉,创造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是我们人生之大幸。”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光辉时刻,它意味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整体摆脱了绝对贫困,两千多年来世代追求的小康梦想得以真正实现。这不但是凝聚中国心、激荡民族情的盛事,也是彪炳史册的历史性贡献,是震古烁今的历史奇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以扎实的发展成就践行对人民承诺的历史写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锤炼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自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矢志不渝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弘扬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要求全党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他强调:“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集中体现,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重要最现实的使命担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进一步巩固我们党执政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筑牢根基。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这就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个检验标准。
一是向人民交出的满意答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就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为此,他多次提到,“脱贫攻坚是我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为了让人民认可,我们党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考察的足迹遍布全国贫困地区,对贫困群众时刻牵挂在心。在内蒙古考察时他指出,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他明确表示,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在陕西考察时他再次强调,“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必将如期向人民交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答卷。
二是向历史作出的可供检验的伟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延续历史,又是书写历史、创造历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靠的是实实在在的事功,既不是“数字游戏”“速度游戏”,也不是“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容不得丝毫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视的是工作实效,反复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他严肃强调:“没有一点实招、硬招,我很怕这件好事办不好,最后给人民交不了账,给历史交不了账。”慎终如始,善作善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将在中华民族和人类发展史上留下可以藏之名山、传诸后世的经典篇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为全世界、全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2020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环顾全球,不难发现,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这么大规模的人群摆脱贫困。也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执政党,能够以这样的决心、智慧、力量和投入,带领本国人民从整体上摆脱绝对贫困。正因如此,中国所取得的减贫脱贫成就,赢得了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减贫脱贫的经验为世界提供了借鉴,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这是中国道路、中国方案和中国价值对全人类作出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贡献。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关键一步,它延续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盛世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继往开来,既是胜利的丰碑,又是进一步发展的起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里程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从成立那天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就是要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国家强盛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一代一代砥砺奋进,一个征程连着又一个征程,一场奋斗接着新一场奋斗。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宣布:“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要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奋斗。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进一步阐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我们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它是一座光荣的界标,在中华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途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国梦铸就坚实基础。20世纪末实现总体小康之后,我国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将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出坚实发展步伐,更加接近高收入国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例如,我国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生态环境质量获得总体改善,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等等。这些内容囊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各个领域,能够有效推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国家的发展水平将迈上一个大台阶,并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按照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的十五年,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阶段的战略规划,设计科学,路径明确,目标具体,内涵丰富,令人向往,值得全国人民为之不懈奋斗。
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波澜壮阔,气象万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人民必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辉煌成就的基础上,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华章。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如期完成并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刻,我们有必要从宽广的历史视野,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有必要将其置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认识。
小康集中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繁荣盛世的期盼。在中国历史文化典籍中,“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反映了人民群众生活艰辛,对修养、安康的强烈渴求。《礼记·礼运》用“大同”和“小康”两个概念集中表达儒家的社会追求。“大同”之世,天下为公,这是古代中国理想化的社会目标,可望而不可即。而以改善民生和加强礼制为中心的“小康”,通过持续努力,则有可能在较短时期实现。千百年来,人们对小康社会的期盼世代相传,“使天下咸安土乐业,亡有动揺之心”的治理境界,逐渐积淀成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孟子认为理想的世道“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杜甫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陆游诗云“小康何敢望,生计且支撑”,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强调“有道之世”“必以厚生为本”,他奔走南北,苦苦探索“五年而小康,十年而大富”的治国之道。可以说,对“小康”社会的追求,反映了中华民族对民生的关注,对殷实、安定生活的期盼,对太平盛世的追求,是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政治文化。
社会主义制度使小康在今天的中国变为现实。古代中国在长期的剥削制度下,虽然出现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繁荣时期,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民贫困问题,改变不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局面,跳不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进入近代以后,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大门,中国更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忧外患不断,中华民族饱受凌辱,人民生活水深火热。“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苦难深重的中国带来了希望和力量。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赢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同志更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立足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经过数十年的接续奋斗,到20世纪末,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的跨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书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亘古未有的新篇章。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和捍卫者。党的十六大在总体小康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深入,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由“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一字之差,要求更高,标准更严,意义更深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一是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二是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小康。三是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
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统揽全局,运筹帷幄,励精图治,带领全国人民团结奋斗,消除绝对贫困,增进人民福祉,创造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是我们人生之大幸。”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光辉时刻,它意味着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整体摆脱了绝对贫困,两千多年来世代追求的小康梦想得以真正实现。这不但是凝聚中国心、激荡民族情的盛事,也是彪炳史册的历史性贡献,是震古烁今的历史奇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以扎实的发展成就践行对人民承诺的历史写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锤炼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自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矢志不渝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弘扬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要求全党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不移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他强调:“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集中体现,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重要最现实的使命担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进一步巩固我们党执政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筑牢根基。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这就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两个检验标准。
一是向人民交出的满意答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12月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就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为此,他多次提到,“脱贫攻坚是我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为了让人民认可,我们党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志,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考察的足迹遍布全国贫困地区,对贫困群众时刻牵挂在心。在内蒙古考察时他指出,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他明确表示,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在陕西考察时他再次强调,“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必将如期向人民交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答卷。
二是向历史作出的可供检验的伟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延续历史,又是书写历史、创造历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够经得起历史检验,靠的是实实在在的事功,既不是“数字游戏”“速度游戏”,也不是“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容不得丝毫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重视的是工作实效,反复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他严肃强调:“没有一点实招、硬招,我很怕这件好事办不好,最后给人民交不了账,给历史交不了账。”慎终如始,善作善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将在中华民族和人类发展史上留下可以藏之名山、传诸后世的经典篇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为全世界、全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2020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环顾全球,不难发现,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这么大规模的人群摆脱贫困。也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执政党,能够以这样的决心、智慧、力量和投入,带领本国人民从整体上摆脱绝对贫困。正因如此,中国所取得的减贫脱贫成就,赢得了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减贫脱贫的经验为世界提供了借鉴,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这是中国道路、中国方案和中国价值对全人类作出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贡献。
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关键一步,它延续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盛世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为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继往开来,既是胜利的丰碑,又是进一步发展的起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里程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从成立那天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就是要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国家强盛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一代一代砥砺奋进,一个征程连着又一个征程,一场奋斗接着新一场奋斗。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宣布:“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的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要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奋斗。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进一步阐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我们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它是一座光荣的界标,在中华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途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国梦铸就坚实基础。20世纪末实现总体小康之后,我国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将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出坚实发展步伐,更加接近高收入国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例如,我国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生态环境质量获得总体改善,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等等。这些内容囊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各个领域,能够有效推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国家的发展水平将迈上一个大台阶,并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按照党的十九大作出的战略部署,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的十五年,我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我国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个阶段的战略规划,设计科学,路径明确,目标具体,内涵丰富,令人向往,值得全国人民为之不懈奋斗。
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波澜壮阔,气象万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人民必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辉煌成就的基础上,继续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华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对于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坚忍不拔向着既定目标前进,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都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奋斗。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现代化,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到20世纪末要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三大提出经济建设“三步走”战略。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进一步具体化。经过不懈努力,到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党的十六大作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判断,并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要求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党的十六大以后10年发展成就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作出新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居于引领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并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奋力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加强美丽中国建设,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扎实迈进。
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奋斗目标,要求全党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强调“全面”,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系统思考和整体谋划。
全面小康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就能更好推动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民生问题是影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突出因素,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的民生保障方面。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不仅要缩小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差距,而且要缩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
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发展差距较大,生产力发展水平层次多,不可能实现同一水平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就全国而言的,而不是每个地区、每个人都达到同一水平。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既坚持一定标准,又防止好高骛远;既紧盯2020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又立足于打基础、谋长远、见成效。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时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历程到了需要一鼓作气向终点线冲刺的历史时刻。”党的十九大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明确规划和部署,强调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预判风险所在是防范风险的前提,把握风险走向是谋求战略主动的关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改革的关键阶段、问题的显现阶段、矛盾的多发阶段,必须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着力破解各种矛盾和问题,坚持标本兼治,注重完善体制机制,防范化解风险。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防范“黑天鹅”“灰犀牛”。防止外部风险演化为内部风险,防止经济金融风险演化为政治社会风险,防止个体风险演化为系统性风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环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在领导脱贫攻坚的实践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这就是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这就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指引脱贫攻坚的前进方向,在脱贫攻坚初期,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加强顶层设计,提供制度保障;在脱贫攻坚中期,要求集中力量攻克深度贫困堡垒,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加强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防止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在脱贫攻坚后期,强调防止脱贫摘帽后松劲懈怠,做到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把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摆到更加重要位置。
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保护生态环境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是人民群众的共有财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实现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消除绝对贫困的伟大壮举。千百年来,丰衣足食一直是人民群众的追求和愿望。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逐步启动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历史性地得到解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迈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第一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些重要论述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顺利开启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承上启下的重大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开辟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崭新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结出的丰硕成果,为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述,对于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坚忍不拔向着既定目标前进,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14亿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都根据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提出富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奋斗。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首先用小康来诠释中国现代化,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到20世纪末要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三大提出经济建设“三步走”战略。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进一步具体化。经过不懈努力,到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党的十六大作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判断,并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要求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党的十六大以后10年发展成就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作出新部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居于引领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并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奋力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加强美丽中国建设,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扎实迈进。
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基础上,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奋斗目标,要求全党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强调“全面”,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系统思考和整体谋划。
全面小康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就能更好推动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民生问题是影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突出因素,发展不全面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表现在不同社会群体的民生保障方面。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小康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全面小康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不仅要缩小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长速度的差距,而且要缩小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差距。
既紧盯2020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又立足于打基础谋长远见成效。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时跨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历程到了需要一鼓作气向终点线冲刺的历史时刻。”党的十九大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明确规划和部署,强调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预判风险所在是防范风险的前提,把握风险走向是谋求战略主动的关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改革的关键阶段问题的显现阶段矛盾的多发阶段,必须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着力破解各种矛盾和问题,坚持标本兼治,注重完善体制机制,防范化解风险。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防范“黑天鹅”“灰犀牛”。防止外部风险演化为内部风险,防止经济金融风险演化为政治社会风险,防止个体风险演化为系统性风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环境。
在脱贫攻坚后期,强调防止脱贫摘帽后松劲懈怠,做到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把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摆到更加重要位置。
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保护生态环境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是人民群众的共有财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实现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消除绝对贫困的伟大壮举。千百年来,丰衣足食一直是人民群众的追求和愿望。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逐步启动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开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减贫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历史性地得到解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迈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第一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些重要论述表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阶段性目标,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于顺利开启新征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承上启下的重大意义。
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结出的丰硕成果,为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小康”一直是中华民族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我们即将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全面小康的憧憬即将变为现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从历史和现实相统一的视野审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光辉历程和重大成就,对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小康”是中华民族对繁荣盛世的期盼。早在《诗经·大雅·民劳》中就用“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词句反映人民群众生活艰辛,对生活安康的强烈渴求。《礼记·礼运》中则把“小康”描绘成仅次于“大同”理想社会的一种人民富裕安康的社会形态。《孟子·梁惠王上》中设想了一个“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的温饱型小康生活标准。南宋诗人陆游发出“小康何敢望,生计且支撑”的呐喊。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苦苦探索“五年而小康,十年而大富”的治国之道……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对小康社会的期盼和追求世代相传,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社会理想。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肩负起了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针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提出了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目标,艰辛探索实现“小康”之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提出了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在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党的十二大首次使用“小康”概念,并将其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其中第二步就是到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对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小康目标都作了重要论述,其中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经过不懈努力,到20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并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党的十九大号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并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任务。
从小康目标的确立到总体实现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观照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和决策,我们党不仅对小康目标保持一脉相承的战略定力,而且根据人民意愿和形势发展,不断充实新内容,使这一目标不断拓展,充满着强大的吸引力和号召力。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经过几代人一以贯之的接续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奋力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努力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更要在“全面”上下功夫。
覆盖的人口要全面。全国各族人民,每一个人都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人人参与建设,人人享受成果。贫困人口、弱势群体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关注对象。在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覆盖的区域要全面。城乡、沿海和内地、东部和中西部、发达地区和后进地区及老少边穷地区等都平等参与,共同进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是全面小康的短板。要突出解决短板,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居民收入水平、基础设施通达水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人民物质文化享有水平等方面的差距。覆盖的领域要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同时促进人自身全面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求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而且要求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要坚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促进经济发展由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变,始终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命运共同体,保证一代一代永续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必须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只有让人民群众满意了,让人民群众认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算真正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实打实,不掺任何水分,突出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让老百姓的生活更加美好。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用聪明智慧、辛勤劳动不断取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首位,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这一伟大目标奋勇进军,取得决定性成就。如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要收官,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变成现实,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社会主义建设史、人类社会进步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基础。我国经济发展综合素质明显提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预计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污染防治力度加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各个领域全面进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了新的一大步,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强大精神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巨大政治优势,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宽广而美好的前景,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力量,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精神,极大地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创造历史伟业的拼搏精神,必将进一步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开辟崭新道路。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是人类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巨变。如何实现现代化?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这是世界众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不是单选题。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结出的丰硕成果,极大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机活力,为发展中国家、为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在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如期完成并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刻,我们有必要从宽广的历史视野,深刻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有必要将其置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认识。
小康集中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繁荣盛世的期盼。在中国历史文化典籍中,“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反映了人民群众生活艰辛,对修养、安康的强烈渴求。《礼记·礼运》用“大同”和“小康”两个概念集中表达儒家的社会追求。“大同”之世,天下为公,这是古代中国理想化的社会目标,可望而不可即。而以改善民生和加强礼制为中心的“小康”,通过持续努力,则有可能在较短时期实现。千百年来,人们对小康社会的期盼世代相传,“使天下咸安土乐业,亡有动揺之心”的治理境界,逐渐积淀成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孟子认为理想的世道“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杜甫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陆游诗云“小康何敢望,生计且支撑”,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强调“有道之世”“必以厚生为本”,他奔走南北,苦苦探索“五年而小康,十年而大富”的治国之道。可以说,对“小康”社会的追求,反映了中华民族对民生的关注,对殷实、安定生活的期盼,对太平盛世的追求,是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政治文化。
社会主义制度使小康在今天的中国变为现实。古代中国在长期的剥削制度下,虽然出现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繁荣时期,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民贫困问题,改变不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局面,跳不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进入近代以后,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大门,中国更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忧外患不断,中华民族饱受凌辱,人民生活水深火热。“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苦难深重的中国带来了希望和力量。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赢得了革命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同志更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立足现代化建设的现实和人民群众的需要,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经过数十年的接续奋斗,到20世纪末,全国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的跨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书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亘古未有的新篇章。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和捍卫者。党的十六大在总体小康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深入,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正式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由“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一字之差,要求更高,标准更严,意义更深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而且更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小康’讲的是发展水平,‘全面’讲的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一是覆盖的领域要全面,是“五位一体”全面进步。二是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小康。三是覆盖的区域要全面,是城乡区域共同的小康。
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篇四
我爱写文章,更爱用笔来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写校园里的生活,写生活中的感人事情,写离奇的科幻小说…样样都是我喜欢的。一篇文章犹如大海,而字则是海里五颜六色、漂亮的小鱼。它们在我的笔尖跳动着,翱游着,我喜欢这些“小鱼”。每当我读别人写的书时,我都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本书的作者,赞叹他们巧妙的构思…读这些书,我时而高兴,时而伤心,时而兴奋,时而失落,但不管怎么样,我都是爱读书的。我喜欢《聊斋志异》的离奇故事,敬佩《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主人公的坚强…。这些都是我喜欢的,每当我读这些书时,我就更加确定了我的梦想!
没错,这就是我的中国梦——当一名远近闻名的作家,受大家的喜爱,写一本赞美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中国梦”。
我畅想,二十年后的一天,我正在豪情满志的写一本新的书—《中国梦》!它记录了女娲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张骞出使西域,四大发明震惊世界,唐太宗的贞观盛世,成吉思汗弯弓射大雕,康乾盛世国富民强,写鸦片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写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东亚病夫”的耻辱,写那些可笑的条约。沉睡的雄狮终于觉醒,黄河长江两条巨龙,横亘绵延一泻万里!赞美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赞美我们科技的发达!龙的传人大智大勇,中华脊梁顶天立地!而复兴中华就是我们十三亿中国人的梦!
“中国梦”这本书出版以后,被热卖,获得广大读者的好评,这本书激励着很多读者,青少年读完以后,内心萌发了一个梦想的小苗,在追求着自己的梦,“复兴中华,从我做起!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我赚了很多钱,而我并不想买一幢奢侈的大房子,而是把一些钱捐给山区的小朋友,把我写的“中国梦”捐给他们,希望他们也像城里的孩子一样,能够快乐地生活,心里也有一棵幼芽,也像他们一样悄然萌发,走出大山,为中国——这个强大的国家作出贡献!也希望他们能将这个梦想传下去。
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成长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让我们共同创造属于自己的“中国梦”吧!
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篇五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语重心长的讲话,是对全党8300多万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的警示和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蓝图,靠什么绘就?13亿人的“美丽中国”梦,靠什么实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持续奋斗,事关成败,至关重要。
成功缘于实干,祸患始于空谈。中华民族百余年的奋斗史,也从另一面印证了这个道理。我党率领广大人民群众靠着“节衣缩食、勒紧裤带”的奋斗精神,在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在“杀出一条血路”精神的感召下,用短短数十年走过西方国家两三百年历程。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走出苦难、走向辉煌,靠的不是空想清谈,而是实干苦干。
实干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发展攻坚克难,发展关键期、矛盾凸显期,尤其需要真抓实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怎样落实为执政兴国的具体措施?深化改革已成最大共识,如何通过不断创新释放“制度红利”?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强化监督、反腐防变能否落到实处?只有靠脚踏实地的奋斗,靠扎扎实实的工作去落到实处,否则,党将愧对人民期待和历史责任。
抓落实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机遇稍纵即逝,改革不进则退,时代呼唤只争朝夕、真抓实干的行动者。只会纸上谈兵而不知行合一,热衷虚谈废务而不求真务实,追求形式主义而不脚踏实地,结果只能是大政方针落空、政策措施变味。至于那些唱高调、瞎胡闹的贪腐分子,更是败坏党风政风,误党误国。
通过对十八大精神的学习,我深深认识到,作为一名老党员,同时也作为一名干部,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摒弃空谈,真抓实干,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务求实效。
一要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增强自身综合素质。不仅要深入学习业务知识,用专业知识武装头脑,而且还要贯彻落实到平常的工作中。在学习中,要有目的、有方向,要进行系统思考、系统安排。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政治理论水平,为做好本职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二要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增强工作本领。凡事事先都要有通盘考虑,落实过程中不搞“花架子”,忌空谈,真抓实干,确保工作落到实处。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三要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随着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调查工作将会面临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要使调查工作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必须提高自己工作创新能力。
四要进一步提高自律能力,提升工作者的形象。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仅代表着自己,更代表着单位的形象。这就要求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做身先士卒的表率。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少讲空话,多干实事,为促进调查事业科学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篇六
从党的到全国两会,“中国梦”成为国人的热议话题,也是当今社会的时代最强音!那么如何才能够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下面我就来谈谈自己对“中国梦”的理解和学习心得:
中国梦需要实干,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个中国人构筑,要想实现梦想就必须要有实干精神。要想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学习,不断加强自身素养与能力。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凡事都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学习、增长知识、锤炼意志,成为中华民族最有力的建设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任何伟大的事业都需要从实干做起,坐地空谈说不出成绩,指手画脚画不出业绩,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中需要实干精神,以实干之基托起中国复兴之梦。
对于我自己而言,我觉得无论是什么梦想,贵在坚持,尽己所能必会在人生的旅途中有所收获,不管成功与否,梦想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在胜利的曙光面前,需要脚踏实地,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托起自己的人生之梦和粮食梦。用中国梦打牢共同思想基础,激发历史责任感,不断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团结一心、自强不息,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做一个有理想、有责任的新一代储粮人。为加快建设物资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努力推进储备粮管理事业科学发展。我深深体会到为确保储备粮安全,只有在自己本职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时时事事不忘创先争优,努力争创仓储一流,应该主动思考,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攻克工作难题;应该勤奋工作,不断完善本职工作,努力为推动科学储粮技术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作为党员,应该时刻保持努力学习,深入贯彻党的精神,在工作中学习,在书本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将学习作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范围,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质和应对仓储业务技术的能力。
通过学习,结合自己工作实际,我认为,首先要在思想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信赖党中央,拥护党中央,认真学习新党章、规章制度,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对照自己和鞭策自己。其次,在实际工作中,带头学习,带头为仓储事业科学发展献计献策,和全体员工共同努力,谋划本单位今后奋斗目标和追求粮库梦想。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挑战,实现十二五粮库创新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每位干部员工共同的梦想。
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篇七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闺秀上午好!
曾经,中国梦是世界梦。各国的人们慕名来到东方古国,学习其不朽的文明及知识。隔海相望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乘风破浪来到这里,远在大陆另一端的人们,千里迢迢奔赴这里。他们都是为了实现中国梦而来的。也许,是这个梦太过漫长,便逐渐来到了破碎的边缘,沉浸于其中的人们浑然不知梦的将醒,当远国的刀枪踏上中国的土地,当美国梦正在悄然崛起,这场长达几千年的大梦终于被惊醒,久隔于世的炎黄子孙发现自己正处在一个新的时代,未来茫然的好似一张白纸。
可是,我们中国人是不会向悲惨的命运所屈服的,我们的身体里流淌的是五千年传承下来的高贵血统,我们的血液在身体里叫嚣着:“我们不会服输。”
便是如此,中国人便一步步开始站起。去除曾经的糟粕,吸取国外的精华,中国正在飞速发展。中国离外国差了几百年不止的文明距离。因为封建统治者的自大,中国失去了与外界曾经频繁的交流;因为封建传统思想的压迫,中国消失了多少文学大家的出现。但是好在这些都过去了,中国正在改变自己,回望过去的历史,展望今后的未来。仿佛在一夜之间,春暖花开。
是的,中国开始奔跑了,她以几十年的便完成了外国近一个世纪的变迁,她以傲人的成绩重新站在了世界的注视下。曾经的困难,增添了她眉眼的清晰,也更加体现了她的成熟,那些伤害过她的国家,她不会忘记,她将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态度重新面对。
在这个美国梦盛行的世界,几乎全世界的人都向往美国。美国是速成的社会,她的历史不过区区一两百年。正所谓“雪输梅花一段香”,许多留学于美的同学都表示,金发碧眼的老外总没有温婉的国人顺眼,优雅的.西餐仍没有中国传统的饭食汤面可口。美国缺少的是一种韵味,是一种骨子里透出的古韵。那种劲爆的摇滚乐是无法与小桥流水人家相比的。
近年来,有一段段中国梦正在开始。刘翔、李娜打破“东亚病夫”的说法;北京奥运上海世博使想看笑话的外国人震惊万分;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使美国极为警惕……这些实例比比皆是,却说明了同一个道理,东方开始破晓,黑暗逐渐消散,我们的辉煌终将会一步步的重现!
一场盛大的中国梦,正在编织……。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闺秀上午好!
中国梦”,对我这个普通的高中生来说,看起来既大又复杂。但是通过学习,我了解到祖国的锦绣山河分割得支离破碎,漫长的海岸线没有一处是自己的港口,帝国主义强盗在中国的土地上为所欲为。这是旧中国的遗产---一部屈辱的历史。于是,长久以来我非但有我的个人梦想,更始终有一个强烈的远大的中国和世界梦想,这个梦想始终伴随着我的人生,让我梦寐以求,念念不忘。祖国你快强大起来吧,我们要做世界的主人,我们要复兴和拓展昔日大中华的荣耀。对于祖国,鲁迅有一个梦,他想着改变旧中国的现状,原本学医的他以为自己可以治好那时中国人民作为“东亚病夫”的“病”,却发现“病”入膏肓的中国人民早已药石无灵,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当他看到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画片中,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他明白了,若不改变他们的思想,医治,只不过是治标不治本,于是,他果断的弃医从文,企图用文字改变国民精神,于是有了戊戌变法时的《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有了之后的《狂人日记》、《呐喊》、《旁徨》、《阿q正传》等等一系列的文学作品,他用自己手中的一支笔写尽内心的悲愤、伤心以及一切的情绪,他用一个个文字尽自己一切努力去唤醒在屠杀中沉睡的人们。而他,也确实用自己犀利的笔锋,透彻的将不堪的社会底层生活真切的铺开在人们面前,用文字完成了自己的梦想。青春的风铃正“叮叮当当”的敲响,奏出一曲曲曼妙的旋律。在这最好的似水年华里,我们经历过微笑与泪水。青春的天空有一份冲动、一份张扬。在青春的校园里,我希望留下我奋斗的足迹、踏出绝美的乐章。我深知,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要想实现我青春的梦想,我需要有强健的体魄、健康的身体。“少年强则国强”,身为学生的我,更需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可我时常想不由自主的去放弃,或许是奋斗过程中的挫折吧!但我坚持用自己顽强的意志力去克服着,并在心里默叨着:“不能放弃,只有坚持不懈你才会成功,若放弃你将会失去一切你想做到的事情。”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而绚丽多彩的梦,这个梦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得以实现,或许通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方可获得,甚至有些终生都难以美梦成真。而我的这个梦,想来是会在不久的将来得以美梦成真的!
我的演讲结束了,谢谢大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篇八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是八年五班张倩,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加强道德修养,追逐我们的。
中国。
梦》。
在英国最古老的威斯敏斯特教堂旁边,矗立着一块犹太。
思想。
家的墓碑,上面刻着一段非常著名的文字:“我这一生,有很多梦想,梦想改造世界,改造国家,改造家庭。然而到了垂暮之年,回首往事,我却发现自己一事无成,我终于意识到:如果起初我先改变自己,接着我就能依次改变家人。然后,在他们的激励下,我或许就能改变我的国家。再接下来,谁又能知道?也许,我连整个世界都能改变!”
贤人的道理,总是存在惊人的巧合。在万里之外的中土大地,有这样一段话代代流传。“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这是流传千古的四书之一《大学》里的一段话,是儒家经典铭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原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追逐我们的。
中国。
梦,要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
从自身做起——便是要修身,先贤的话里明确指出——修身的前提是正心,用今天的话来解释,是摆正自己的心,是以道德的力量修持己身!
在追逐。
中国。
梦的征途中,在先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号召里,道德修养是根本所在,道德的力量是指引我们前进的明灯!
明灯在前,天下有德!
君可见“草鞋书记”杨善洲!甘弃晚年清闲乐,为国造林不酬劳!
君可见“最美女孩”孟佩杰!独力支起破碎家,带母上学书孝义!
君可见“新时代雷锋”郭明义!二十年来为表率,家中苦寒无人知!
君可见“索道医生”邓前堆,溜索行医轻己命,妙手仁心济苍生!
新时代的青年们,要以时代先锋为榜样,以道德模范为旗帜,来追逐我们的。
中国。
梦!
追逐。
中国。
梦,要加强个人品德修养!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不断鞭策自己,奋发有为,以崭新的面貌,吹响时代的号角,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梦的征程中,我们要以道德为集结号,发出新时代青年的最强音,为自己代言!
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篇九
自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便已注定了这世界的东方将有一颗明星升起——华夏。
纷乱·进步。
花开花败,潮起潮落,在华夏族的古典史册里,同时也记载了一个个王朝的兴盛与没落。
当然,每一次的朝代演替,都会有流血牺牲,都会造成纷乱,正如诗人张养浩所说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但是不可否认,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并且聪明的华夏人紧紧抓住了这一点,抓住了纷乱里的好处。所以在这纷乱的时代,依旧有着进步。秦国,经历了商鞅变法才统一了六国;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这才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元朝时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才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清朝通过设置南书房和军机处,才使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也进一步得到巩固。华夏族一步一步走来,走向先进,走向光明。
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篇十
梦想是一个美丽的字眼,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梦想。梦想,是一朵绚烂、美丽常开不败的花朵,用难以阻挡的魅力不断吸引我们;梦想是心灵世界的阳光,指引着我们的成长;梦想是成功的助推器,促使我们发奋图强。
“我的中国梦”,为何要将梦想和我们的国家联系在一起呢?很简单,有了梦想才能有动力,有了动力才能加以努力,促进国家的进步。
想必大家都记得10月,那次在全国十三亿双眼睛紧紧注视下的“神六”升天,那场激动人心的载人飞行圆满成功,圆了全国人民的飞天梦。而执行这一光荣任务的,正是航天员聂海胜。
聂海胜在很小的时候,曾经梦见自己长出翅膀飞向蓝天,从那时起,他幼小的心底便埋下了梦想的种子。飞翔之路坎坎坷坷,可他从未放弃。父亲病逝,没钱交学费??再多的困难也无法动摇他要飞上蓝天的坚定信念。终于,他成功了。“神六”升天的圆满成功,不光他自己感到骄傲,也圆了中国十三亿人的梦想。
雷锋的一生,如同小小的嫩黄的桂花,悄悄的释放着幽香,又悄悄的凋零。他出生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时期,雷锋的父母、兄弟都死在民族敌人和阶级敌人的手里。血海深仇促使雷锋过早地懂事。入伍后,他不忘阶级苦,懂得“怎样做人,怎样活着”。对于他的无私奉献,人们常说:“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他把生命全部的光和热都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自己却在风华正茂的时期因公殉职。这种一心为国的精神是多么令人敬佩!
如今,虽然我们的国家正日益强大,但还仍需要我们这一代青少年去发展、去创造。而我的梦,就是中国梦。中国梦等着我们去实现。
在我的中国梦里,有一个敢于说“不”的政府。它能够在奥运会上,在运动员不公待遇的时候勇敢的站出来说“不”,而不是沉默着冷眼旁观;它能够在中国南海主权遭到侵犯的时候,勇敢的站出来说“不”,而不是一次又一次发表毫无意义的抗议。它能够在保钓人员登上钓鱼岛却被拘押后,勇敢站出来说“不”,而不是采用不温不火的态度企图将乱摊子留给下任领导人。
在我的中国梦里,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敢于抵制日货,他们敢于救起倒在血泊中的孩子,他们敢于扶起摔倒的老人,他们敢于质询,敢于揭露,他们能够在了解这个国家的阴暗面后,依然爱她如生命,会为了这些中国梦而奋斗。
爱国,节俭,团结,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少年智,则中国智!
少年强,则中国强!
少年的梦,就是中国梦!
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篇十一
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确实是对的,“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一直处于发展阶段,在不断增强和提高中,对于身为一名中国公民的我来说,看到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心中的喜悦也是有的。中国梦,从很早开始就有了。
古人想飞上天,想从天上俯视这宽阔的疆土,雄壮的山河,在今天,终于成为现实。习总书记还提出了“三个必须”来指明实现“中国梦”的路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我们走上了正确的道路,须大力弘扬中国精神,凝聚好中国力量,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是一家人。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莫欺少年穷;几百年屈辱,几千年辉煌,莫忘中国梦。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记。中国梦,每个人都应该拥有,无论是老是少。我认为,实现中国梦,并非一朝一夕,并非一人之功。需要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去做,去落实,中国人应该团结。“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老师说过,作为学生的我们,在现在这个时期,实现中国梦,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因为学习好了,知识就丰富,国家的未来就是我们这些幼苗,希望到那时我们能长成参天大树,为国家做贡献,这应是我们的中国梦,作为国家希望,背负的使命重大,学习的确可能是我们唯一能做的,这不仅是为了国家,也是为了自己;这不仅是为了国家的未来,也是为了自己的未来。
政治书上,总会背一些话: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很笼统、很乏味,却也不是没有道理。
中国梦,国家的梦、自己的梦。
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篇十二
为有序推进我县学习实践活动进程,进一步破除我县陈腐落后观念,转变党员干部作风,推动全县工作,实现“四个”又好又快发展,5月30日,xx县tt局召开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大讨论会。会议由局长主持。
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共商道孚发展大计、道孚tt发展大计。提出要加快发展、实现跨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就要破除四种思想,即破除小富即安、因循守旧、贪图享乐和闭关自守等思想;在深化对县情的认识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从深化思想转变观念上解放思想。
最后,x局长对这次大讨论活动进行了总结,他强调:按照学习实践活动阶段部署,作解放思想大讨论,破除不符合适宜的观念,大家不要认为是图形式、走过场,要提高认识,消除错误认识,使学习实践活动真正见实效。全局人员要有责任意识、全局观念,tt服务意识。要有通力协着的精神,要树立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大力弘扬正气,坚决打击歪风邪气。只有做到这些,我们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推动跨越发展。
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篇十三
西方哲学家有云:“文化的进步乃是历史的规律”。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华夏大地上璀璨辉煌的文化珍宝犹如浩瀚星辰,难以计数,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更是名扬海内外。梅兰芳作为全球知名的京剧大师,其京剧表演堪称完美绝伦;书圣王羲之的经典作品《兰亭集序》被后人广为临摹,其在书法艺术上取得的瞩目成就令很多人望尘莫及。无论是中华戏曲之首的京剧亦或是享誉中外的书法艺术,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压舱石”。因此,如何才能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弘扬传统文化是关键。
构建精神家园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内在要求。众所周知,精神家园是人们灵魂的安放之处,在那里,人们能够有归属感,人与人之间有着连接精神与情感的纽带。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佳节端午节。端午节中的主人公就是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屈原原受到楚国君主的器重与信任,后来被权势贵族排挤,因为满腔的抱负无法施展,最终自投汨罗江。人们为了纪念屈原,将五月初五这一天定为端午节。唐代著名诗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这样两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古代重阳佳节本是亲人团聚的重要时刻,在今天重阳节对老年人来说有了别样意义。重阳节当天,各种节庆活动的举办也是为了表达社会对老年人的尊重与敬爱。老年人为社会贡献了一生,年老之时也理当接收社会的回馈。可见,无论是端午节亦或是重阳节,这些传统节日的背后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节日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精神归宿。
传承民族血脉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条件。血脉是家族延续的基础,民族血脉是中华子孙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保障。女娲娘娘炼就七彩石为人类补天的神话传说广为流传。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自古就有关于龙的诸多传说,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人的图腾信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半坡猿人的发现不仅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就出现在中国的黄土高原;无论是女娲娘娘炼石补天还是精神图腾龙亦或是半坡猿人的发现,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更是中华民族的渊源血脉。因此,让民族血脉不断流淌是供养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增强文化自信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对于个人来说,自信是人的基本精神面貌;对于国家来说,自信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放在文化繁荣发展的语境下,文化自信是指对本国文化的尊重与敬畏,对本国文化的坚守。世界夏季奥运会在北京开幕,中国运动健儿们以蓬勃饱满的姿态迎来了中国奥运史上的多个第一,奥运会开幕式中的水墨山水图更是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写作的《丰乳肥臀》《蛙》等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在多个国家出版发行。其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可见,无论是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还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些文化领域的盛事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化的灿烂与辉煌,也体现出中国文化的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改革攻坚期、深水期的当下,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可见,文化升级与文化消费成为人们日益增长的基本需求。因此,只有坚持文化自信;只有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文化战略;只有将尊重文化发展规律作为发展信条;才能真正提升民族自豪感;才能中华文化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真正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篇十四
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很多不同的梦想。虽然梦想不同,但追求梦想的信念,从没有改变!这么多的梦想,并不用全部都实现,只要实现一个就足够。当我们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失败时,不必伤心,就像杨孟衡说的那样“用行动去疗伤”!要相信,只要坚持,总会成功的。梦想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并且坚持每一个脚印,直到成功。有句古话叫做“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的确如此!我们承载着祖国的未来,所以从现在起,我们必须至少有一个梦想,并且要为梦想的实现而奋斗!
还记得断臂钢琴王子刘伟吗?命运对他是如此残酷!他在10岁时因电击失去双臂,可他偏偏爱上了专门为手设计的乐器——钢琴!对于一个平常人来说,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梦想。而刘伟,用他的信念与坚持做到了!他用脚趾,弹奏出了人间最美的音乐。听到刘伟演奏的动听的钢琴曲,你的心中是否也会震撼与感动?刘伟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只要坚持、努力,梦想就会实现!
还记得试飞英雄李中华吗?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完全可以选择跳伞,但他并没有。为了人民和那些珍贵的科研数据,他用自己的试飞经验使飞机安全着陆。因为他说过的:“人生有梦想,每一个梦想都需要自己的努力。”
成功是因为什么呢?房祖名给过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成功是因为你失败不放弃!”当然,还要用智慧、有耐心,还需要同伴的帮助、理解与支持。
我的梦就是中国梦,中国梦也是我的梦。为了照耀中国、闪耀世界,也为了自己的梦想,开始努力吧!放飞我们的梦想,一起加油!我的梦,中国梦。
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篇十五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深刻阐释中国梦的本质内涵,鲜明揭示无数先贤先辈为之奋斗的理想信念,为我们这代人自觉担当使命、同心共筑中国梦指明了前进方向。
放眼过去的30多年、60多年,乃至近代以来的170多年,导引无数中华儿女进行非凡奋斗的,正是对梦想的追求,对使命的担当。从1925年毛泽东同志在《政治周报》发刊词中写下“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到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再接再厉、一往无前”,“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一脉相承,始终都贯穿着共产党人奋斗的梦想。
正是对这一梦想的接力奋斗,神州大地沧桑巨变。1前国人只能在小说中幻想万国博览会,100年后千万游客穿过小说里虚构梦想的跨江大桥和地铁隧道走进世博中国馆。30年前中国没有一公里高速公路,今天中国高速里程位居世界第二。我们用20多年时间走过西方近百年的义务教育普及之路,用时间编织起世界上最大的全民医保网。正是在这一梦想的接力奋斗中,今天的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经济体制的历史性变革、经济总量的大幅度跃升,中华民族复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亿万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向全面小康大踏步迈进。
任何成功都不可能顺利取得,创造历史总是伴随着艰苦奋斗。回首过去,国家、民族和人民面貌的巨变,凝聚着我们所走过的风雨艰辛;面向未来,中国梦的最终实现,依然面临诸多可预料的困难和不可预知的风险。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今天的中国还有1.28亿人口处在贫困线以下,人均经济总量排位靠后,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仍有差距,城乡差距、社会公平等问题亟待解决,中国梦的美丽绽放还需付出更多辛劳。惟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攻坚克难的勇气,踏石留印的实干,劲往一处使的齐心,我们才能填平前进路上的沟壑,开掘更加通达的坦途,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才能越来越近。
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正在我们的团结奋斗中不断靠近。两个一百年目标,已是“望得见桅杆尖头了”的航船,是“已见光芒四射喷薄而出”的红日。穿过两个百年目标,已经能看到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中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心共筑中国梦,我们这代人定能不负历史责任、担起时代使命,为中华民族迎来一个更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