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北京的春节的教案(汇总17篇)
教案应具备逻辑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便于教师的教学实施。教案的编写需要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时间分配和任务安排进行合理规划。下面是一份精选的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借鉴。
北京的春节的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词语“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色”、“各形各色”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略得当的好处。
过程与方法。
感情朗读法、读议结合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难点:引导学生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突破: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对场景的描述,想象画面,领悟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真切感受北京的春节不一样的民风民俗,理解课文所展示的民俗的内涵——春节代表的亲情、乡情、祝愿、期盼等,以及由此反映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
教学准备:
1、有关老舍的资料。
2、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畅谈春节,导入课文。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童谣二: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舞龙灯,踩高跷,迎财神;合家欢,乐淘淘,大家齐迎新年到,新年到!
诗歌: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介绍老舍:老舍(1899~1966)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了较大的国际影响。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代表作有:《骆驼样子》,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剧本《龙须沟》、《茶馆》等,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布置先生自读课文。
要求:(1)、借助课文注音和工具书解决课文生字词,将课文读准确,读流利。
(2)、作者写了春节期间哪些重要的日子?
2、指名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相机正音)。
(1)读下列词语:
初旬腊八粥蒜瓣翡翠醋腊月杂拌儿榛子蜜饯麦芽糖鞭炮通宵。
守岁水浒传小贩除夕黏娴熟走马灯宫灯分外逛街元宵天桥。
(2)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初旬。
除夕。
守岁。
天桥。
3、读完课文,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的整体印象是怎样的?
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祥和等。
4、讨论交流:课文描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的日子?
三、再读课文,感受过年的味道。
2、从描写爆竹的文字中感受年的味道。
儿童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日过小年,天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
3、从空气中到处飘荡着食品的香味感受过年的味道。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买杂拌儿;吃又甜又粘的糖;腊月二十三那天,还要把肉、鱼、鸡、青菜、年糕什么的准备充足;除夕夜,家家做年菜,到处都是酒肉的香味;家家都要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
4、人们过年的时候快乐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春节对于孩子们来说是大事,对于大人们来说也是大事。家家忙过年,人人都欢喜。孩子们可以尽情地吃、玩、乐,大人们也是忙着准备过年吃的、穿的、用的,还有逛天桥、逛庙会、听戏、做灯笼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由此可以看出人们过年时的心情是多么快乐。
四、展示读课文。
把你认为最优美的部分读出来与大家共赏。
五、布置作业。
1、文中有许多描写春节热闹、喜庆的场面,找出来并有感情地朗读。
2、抄写下列词语。(积累词语)。
色味双美零七八碎万象更新男女老少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万不得已截然不同张灯结彩各形各色。
板书设计。
——独特的民俗文化。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北京的春节的教案篇二
1、出示童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2、师:同学们自己自由读一读。
3、师:这首童谣写的是什么内容?自由说。
4、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1、认真默读全文,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预设:腊月、初旬、麦芽糖、江米糖、空竹、逛天桥、逛庙会)。
指名交流,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北京人过春节哪些地方你最感兴趣?
预设一:生在练习纸上完成表格,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
预设二:在交流中,学生贴纸条(黑板条)、作记录,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
(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一种操作策略。)。
1、引导找出写得详细的部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2、全班分为12小组,每3个小组就一个部分展开研究,研究问题如下:
(1)详细写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2)哪里写得好,读给大家听。
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交流研讨:分为腊八队、除夕队、正月初一队、正月十五队展开竞赛。
(1)解决第一个问题。
小组派代表复述研讨的部分,组员可以补充。师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叙述顺序(腊八是用并列的方式写的`;除夕是用总分的方式写的;正月初一是用对比的方式写的;正月十五是用总分总的方式写的);反馈评分。
(2)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生、师生互动,师注意引导学生品出京味语言的特点,必要时作示范;反馈评分。
4、引导学生体会详略处理的好处。
1、快速浏览,找出描述小孩过春节的地方,指名读。
2、启发学生谈谈自己春节是怎样过的或说说其他地方的春节习俗。
1、总结全文,复现童谣。
腊八粥,腊八蒜,色味甜。
二十三,家家户户过小年。
除夕夜,真热闹,吃肉喝酒放鞭炮。
年初一,拜年忙,大人小孩庙会逛。
初六户户新开张,店里伙计并不忙。
正月十五闹元宵,张灯结彩喜洋洋。
正月十九年一过,大家做事又照常。
2、作业:结合自己生活体验,学习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写的方法,写写当地的民俗风情(如传统节日、民间习俗等),注意详略得当。
腊八。
小年。
热爱除夕(家家热闹)。
认同正月初一(人人欢乐)。
正月十五(处处红火)。
北京的春节的教案篇三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领悟民俗文化的教前丰富内涵。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表达。
品味老舍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表达。
课件
一
1交流关于春节的资料。
2教师小结。
3默读课文
预设一: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写了那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
5文章按什么顺序为我们介绍北京春节?
学情预设:学生的回答有可能不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
6快速浏览全文,按照年前,过年,年后找出相应段落。
二学文
1自由读文章的第一部分,年前的北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来概括。
2把让你感到人们忙碌的地方画下来.
3交流
4知道朗读
5从文章第一部分,你了解到那些习俗?
6联系生活谈谈你在春节前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
三生齐读第二部分
1过年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2过年时重点写了那几个日子?同事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
3除夕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那时一番怎样的景象?
4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师小结:除夕是一种喜庆,团圆的热闹。
初一
1指名读第九自然段
初一全城都在休息,人们都在干什么?
2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拜年经历。
3师小结:
生观看庙会图,理解什么是庙会。
4师总结并出示: 初一 悠闲 快乐
5指导朗读
正月十五
1“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次前,什么时候出现过高潮?
2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什么?
3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一浪高过一浪,正月十五的热闹表现在哪? 自由读11――12自然段。
4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谈体会并指导朗读。
学情预设:学生有可能不按文章先后顺序去找,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酌情学习。
5出示灯展图
6除了这么多美丽的灯,还有什么?
总结 十五 灯火 美丽
7齐读11――12自然段。
四 师导读13自然段
过了元宵节,天气转暖,老北京的人们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一切又恢复了平静,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喜庆却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五引读领悟写法
六
1自主阅读课后阅读联接中的短文,比较同是过年,这三篇习作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通过三篇习作的对比,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北京的春节的教案篇四
《北京的春节》一文描写北京城春节时的各种习俗,这也是本组教材中的主题性内容。下面的《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都是这样,传递给我们的都是一些民俗性的知识。面对这样的文章,我们还是了解那些内容性的东西吗?学生已经六年级了,难道他们还会读不懂吗?显然不是。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提取信息、处理信息来了解。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只要安排一个表格让他们去自己处理信息,便能达成初读感知的效果。
解决了内容,我便把目光转向了文章的写法。首先是详略。老舍写的文章详略搭配,非常明晰。于是,我们的教学也应有一个详略之分,在此我主要抓住了三个日子进行了解: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但一细读,我又发现老舍的文字即便是详写的,也写异常精炼,没有太多的描写,于是怎么教成了一个难题。比如写除夕这一部分,一句话一个景,没有丝毫的铺陈。单读一句话没有什么味道,但是把这些话放在一起却一下子感觉到了除夕的热闹。为什么?仅仅是因为事件、情境的罗列吗?若是如此,学生流水账似的文章不是成了美文佳作了吗?因此,在这个环节上,我们就有必要分层次地进行细致解剖,直到解剖到那家家、户户、人人、事事、时时等的热闹,这便是精读。再如“元宵”这一段,明里写灯,实则却是在写人山人海、灯山灯海的喜庆与热闹,红火而美丽。
文章写北京的春节,而春节不是北京所特有的,而是全国上下传统的节日,老舍可写,我们当然也能写,或许我们还能有不同的年味儿呢!于是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也来写一写自己过年时的美好印象,以达到读与写的结合。
以上是一个个场面的精读,而六年级学生更应该有篇章的概念。怎么解决?我发现文后有两篇阅读链接,同是写春节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写作风格。如何利用?若是像《北京的春节》一样教!课时不允许。若是像略读课文一样处理,那么又干吗不直接安排成略读文章呢?既然是链接,必然有其与前文的密切联系,仔细读后,发现老舍的文章重在大场面的描写,而梁实秋、斯妤的文章则重在局部、个人的感受与描写。且梁实秋与斯妤的文章又有着细微的差别:梁之文明贬实褒,而斯之文则重在以局部反映整体。这便使我认识到可以利用它们让学生去比较不同的写法来指导自己日后的写作。
有了以上的解读,便相当于有了建筑材料,接下来便是架构框架了。听过了课,我们大家定然了解了这个过程,我便不再一一讲述了。
纵观自己的教学还是存在着太多的不足,还望老师们指点迷津!
北京的春节的教案篇五
1.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
2.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1.出示童谣,自己读读: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这首童谣写的是什么内容?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1.认真默读全文,想想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学生可能弄不懂的词语:腊月、初旬、麦芽糖、江米糖、空竹、逛天桥、逛庙会)
指名交流,根据学情顺势而导。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想想北京人过春节哪些地方你最感兴趣?
预设一:生在练习纸上完成表格,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
预设二:在交流中,学生贴纸条(黑板条)、作记录,师引导理清时间顺序。(根据学生情况选择一种操作策略。)
1.引导找出写得详细的部分。(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2.四人一小组,自选一个部分展开研究,研究问题如下:
(1)详细写了什么,说给大家听。
(2)哪里写得好,读给大家听。
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交流研讨:分为腊八队、除夕队、正月初一队、正月十五队展开竞赛。
(1)解决第一个问题。
小组派代表复述研讨的部分,组员可以补充。师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叙述顺序(腊八是用并列的方式写的;除夕是用总分的方式写的;正月初一是用对比的方式写的;正月十五是用总分总的方式写的);反馈评分。
(2)解决第二个问题。
生生、师生互动,师注意引导学生品出京味语言的特点,必要时作示范;反馈评分。
4.引导学生体会详略处理的好处。
1.快速浏览,找出描述小孩过春节的地方,指名读。
2.启发学生谈谈现在北京春节怎么过,其间可让学生采访在座的老师。
上的写法,及时点评、表扬。
1.总结全文,复现童谣。
2.作业:写一篇现代《北京的春节》,可以学习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写的方法,注意详略得当。
北京的春节的教案篇六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领悟民俗文化的教前丰富内涵。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表达。
品味老舍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表达。
课件。
一
1、交流关于春节的资料。
2、教师小结。
3、默读课文。
预设一: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写了那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
5、文章按什么顺序为我们介绍北京春节?
学情预设:学生的回答有可能不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
6、快速浏览全文,按照年前,过年,年后找出相应段落。
二学文。
1、自由读文章的第一部分,年前的北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来概括。
2、把让你感到人们忙碌的地方画下来.
3、交流。
4、知道朗读。
5、从文章第一部分,你了解到那些习俗?
6、联系生活谈谈你在春节前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
三生齐读第二部分。
1、过年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2、过年时重点写了那几个日子?同事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
3、除夕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那时一番怎样的景象?
4、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师小结:除夕是一种喜庆,团圆的热闹。
初一。
1、指名读第九自然段。
初一全城都在休息,人们都在干什么?
2、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拜年经历。
3、师小结:。
生观看庙会图,理解什么是庙会。
4、师总结并出示:初一悠闲快乐。
5、指导朗读。
1、“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次前,什么时候出现过高潮?
2、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什么?
3、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一浪高过一浪,正月十五的热闹表现在哪?自由读11——12自然段。
4、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谈体会并指导朗读。
学情预设:学生有可能不按文章先后顺序去找,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酌情学习。
5、出示灯展图。
6、除了这么多美丽的灯,还有什么?
总结十五灯火美丽。
7、齐读11——12自然段。
四、师导读13自然段。
过了元宵节,天气转暖,老北京的人们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一切又恢复了平静,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喜庆却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五、引读领悟写法。
北京的春节的教案篇七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把课文读流利,理清文章层次,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搜集关于春节的资料。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2.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1、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时间风俗习惯。
(3)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1、自由练读:
2、展示朗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1、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2、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歌曲《恭喜》。
一、导入:
二、分清详略,练习朗读,领悟写法。
1、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2、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那一段,力争读出感情,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好批注。
3、合作交流。
4、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三、课内拓展:“阅读链接”
四、课外拓展。
以“郧西人的春节”为主题,借鉴本文的表达方式与写作方法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写出郧西人春节的特点。
2.表达出你对节日的迷恋之情。
3.要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北京的春节的教案篇八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引领学生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学习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2课时。
1、关于古今描写春节的文章、诗词、童谣、春联等。
2、学生假期拍摄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照片。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引导谈话:
同学们,寒假时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道语文生活实践题——“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的拍照,很多同学都完成得不错,都按要求发到了老师的邮箱里,下面我们来展示大家拍摄的照片。(学生欣赏图片)。
生交流:我印象深的有腊八,除夕,初一,正月十五。
2、师为什么你对这些内容印象深刻?
生交流:因为作者详细的写出了这几天包含的春节的.习俗。
3、教师继续谈话:这长达四十多天的春节被作者称为美好快乐的日子,这节课我们班三个学习小组继续深入的品读课文,了解春节的习俗,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感受老舍先生对这些日子的描写。
(设计意图: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对这节课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根据导学案分小组自学课文。
1、明确学习任务。每四人小组选择一个日子,读读课文,弄明白作者写了哪些民俗,交流你查找的资料,谈一谈感受。
2、小组交流自学。
三、汇报学习成果。
(一)第一学习小组汇报读书情况。
1、教师谈话:哪位同学能选择一个日子来介绍?
2、生交流:我们组选择的是腊八这一天。课文主要讲了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这两样习俗。并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
4、生读:(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2)“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6、男女比赛读、师:请你来读。还有谁想读?男女赛读,师评价。大家一起来读。
谁能带我们领略其他日子里的春节文化?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朗读,多次与文本交流,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默读、朗读能力,对课文内容更加熟悉。其次教师范读和指导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深刻体会老舍语言的特点。短短几分钟学生体会到老舍语言的幽默风趣,不用说教,不用硬塞,一切都顺其自然。)。
师:谁能带我们领略其他日子里的春节文化?
(二)第二学习小组汇报。
1、这个小队的代表汇报他们队喜欢的段落是除夕后,并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小队一起朗诵除夕全段。
2、教师谈话:当家家户户都贴上了红红的春联,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让我们继续体会,谁还能从文中的句子中看出除夕的热闹?
3、生交流: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4、师引导过度:但是这样的团圆远远不如亲人回家的温馨,所以课文上还说——引读---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5、师播放爆竹声和喜庆的画面课件,此刻你想到哪首诗?你似乎看到什么场景?
生交流:看到人们放鞭炮、欢庆、品尝美味、玩游戏的场景。
6、师:是啊,这真是“色”“味”“声”“情”齐全的除夕之夜。让我们一起读中体会,师引,生接读。
(设计意图。
第三展开想象,让学生充分想像场景结合自身的体验拉近与文本、与作者的距离,那份热闹与喜庆不仅看得见、摸得着,更能用心品悟。)。
(三)熬过了除夕夜,人们通过守岁把美好的祝福赠给了长辈和孩子,于是正月初一到来了。下面请第三学习小组的队员来介绍介绍。
1、生交流:课文主要讲了初一的光景,男人拜年,女人招待客人,小孩子逛庙会。通过交流资料,我们发现直到现在初一的过法都差不多。现在人们仍旧是拜年,逛庙会等。
2、师引导:那么有没有不同呢?虽然还在拜年但是方式有很多创新对不对?
3、生交流,现在我们可以用打电话,发电子邮件和电子贺卡,发短信,网聊的方式给远方的亲友拜年。
四、总结拓展,升华感情。
2、生: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等。
3、深化主题,课件出示对联,全班齐诵:
共赏圆月,不忘骨肉父老;
喜迎中秋,怀念台湾同胞。
3、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到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同时懂得,同样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内容如下:
1、春节印象:写关于“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的习作。
2、春节花絮:编春节的传说习俗。
3、精彩再现:摘抄关于春节的诗词佳句。
4、节日集锦:调查我国传统节日知多少。
北京的春节的教案篇九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把课文读流利,理清文章层次,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能把课文读流利,理清文章层次,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搜集关于春节的资料。
1、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春节的资料:
2、假如请你来写春节,你打算写些什么?
1、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
时间风俗习惯
(3)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1、自由练读:
2、展示朗读。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1、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2、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歌曲《恭喜》
一、导入:
二、分清详略,练习朗读,领悟写法
1、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2、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那一段,力争读出感情,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好批注。
3、合作交流。
4、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三、课内拓展:“阅读链接”
阅读“阅读链接”中的两篇短文,比较:同是写过年、除夕,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四、课外拓展。
以“郧西人的春节”为主题,借鉴本文的表达方式与写作方法写一篇文章:
要求:
1、写出郧西人春节的特点。
2、表达出你对节日的迷恋之情。
3、要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北京的春节的教案篇十
师出示童谣: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
师:喜欢童谣吗?
生:喜欢。
师:谁来说说这首童谣讲的是什么事儿?你说。
生:这首童谣……。
师:(打断)拿话筒。
生:想。
师:好,看老师写课题。“北”啊,右边在写的时候,稍微高一些,会更好看。节字请大家注意,它的最后一笔,咱们如果留出一个小尖儿,会更好看一些。咱们一起读课题。起。
师:想不想去了解北京的春是怎么样的呢?
生:想。
师:好的,请你一起打开书。注意,这一次读书,熊老师请你们认真地默读课文,看一看他们照老北京的规矩,他们的春节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第二个呢,把不懂的词语画下来,听明白了吗?好,开始吧。
师:一个词,一个句,一个标点都别放过。
师:每一个同学都读得非常认真,熊老师非常高兴。
师:不少同学已经读好了。
师:行,都差不多了,咱们来交流交流。
师:这是你的感受。你呢?
师:啊,最后一位的男同学。给他一个话筒。来。
生四:我,我认为那个北京的春节它非常热闹,还有哪个非常得(没听清)。
师:请坐,其实老师第一课读老舍先生的作品和你们的感觉是一样的。老北京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就是:热闹、还有喜庆。
师:下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热闹而又喜庆的北京的春节,好不好?
生齐:好。
师:这遍读啊,熊老师还是让你们默读,但是,明显地和第一遍不一样了,这遍默读请你们注意,快速地浏览,看看繁吵美丽的春节是怎么过的。把他的时间找出来,这里面的时间段啊,写得特点详细,你可以在旁边做上一个记号。开始。
师:古人说:一目十行。看看咱们北师附小的孩子是不是掌握了这种本领。
师:一会儿功夫,咱们同学已经画完了。都画好了吗?行,咱们一块儿来交流交流。
师: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二月初几就已经开始了,首先第一个好日子是。
生:腊八。
师:对,腊八。腊八是忙忙碌碌的,不仅要熬腊八粥,还要泡——。
生:腊八蒜。
师:接下去就到了什么日子?
生:腊月二十三。
生齐:除夕。
生齐:正月初一。
生齐:正月初六。
师:正月初六。这个日子一过啊,一转眼,元宵上市了,春节的又一个高潮来了,这就到了。
生齐:正月十五。
师:正月十五,这个年过得可真够长的。一直到了正月十九,等寒冬xx的时候,春节可就算是结束了。
师:你们都画下来了吗?如果说有谁没画下来的话,你可以在下面偷偷地把它画上去。
师:这时间啦,xxx,你发现了什么目的?
生:这都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师:你发现得很好。还有谁想说吗?这个男孩,好。
生:我发现用时间顺序写,写得十分辛苦。
师:好,请那个男孩,拿着话筒说。
生:我觉得第一个他就是写的腊八。因为,腊八他是分了两个自然段,告诉我们腊八的时候大家要熬腊八粥,吃腊八菜。
师:除了腊八呢?你只要说出是哪个时间段就行了。还想说吗?还想说就请说。好,你说说看。
生:我,我想的不同,我觉得他还写了除夕。
师:很好,还有谁发现了。有话筒的同学拿起话筒来说,哦,还是你,你来吧,没关系,就你说吧。
生:他还写了正月初一。
师:嗯。还有没有?你们俩既然都站起来了,继续说。
生:他还写了正月十五。
生:听明白了。
师:研讨的问题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师:详细写的什么?说得如何?哪里写得好,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生:好。
师:开始吧。
师:如果觉得自己思考好了,你们整个组可以到一块儿商量商量,整个大组可以到一块儿。
师:需不需要熊老师帮忙?都不需要啊。
师:你们这组是怎么分工的?
生:听得懂。
师:我们就来pkpk,好不好?
生:好。
师:咱们分在四个队,研究腊八的就是腊八队,那你们研究的是除夕,当然就是(生:除夕队。)除夕队了。
师:好,给你们准备好了xx。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生:明白,明白了。
师:好,除夕队你来。抢得第一个机会。你来说说看。
生:嗯,我不用除夕。除夕它主要表现了……,就是一些贴对联,吃年饭,首先还要放鞭炮,就是最后还要吃团圆饭。
师:说完了?
生:嗯。
师:有补充吗?来,你说。
生:最后还要守岁。
师:他这个说得好,守岁。你们明白什么是守岁吗?好,你说说看。
生:在过去有一种怪物,叫岁,就是在除夕的时候,经常来吃小孩,或是说捣乱,给小孩子压岁钱,在旁边守着岁爷爷,就可以避邪,不被给岁吃了。还有一个就是守着xx不会掉,防止岁来捣乱。
生:正月十五。
生:我们是腊八队。
师:你说说看。
生:腊八这个自然段,主要写的是腊八粥的制作方法还有腊八饭的制作方法。
师:你讲得也非常清楚,腊八队也得到一分。咱们继续,哪个队?好,你们来。
生:那个,在正月初一的……,就是正月初一休息,拜年,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举办各种庙会,让人们看。
师:好,正月初一队,也得到了第一分。刚才还有哪个队没有说自己这一部分的?正月十五是吗?好,你来说说看。
生:正月十五是春节的另一个高潮。在街上的老树要挂起灯来,家家户户也要挂灯,大家还要吃元宵。
生:明白。
师:好,我们先从哪个部分开始?看,除夕举手的人最多,你们抢到第一个机会,开始。
生一: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我觉得这一块写出了除夕的味道。
师:很好,味道。继续呀。
生二: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要回家来吃团圆饭。是写出了团圆情,是深深的情。
师:情,体会的真好。这组决不把机会让给其它组。
生三:男女老少……然后我觉得这个写出那个除夕的声音。
师:说得非常好,不过帮你纠正一个字音,是“间”(四声)断,还是“间”(一声)断?
生:间断(四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北京的春节的教案篇十一
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春节眨眼就要到了啊。除夕前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惯,店铺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男人们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许多寺院举办庙会,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小孩子们特别爱逛庙会,为的是有机会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庙会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为争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和娴熟技能。
多数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炮声不绝。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上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
北京的春节的教案篇十二
学习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翡翠、万象更新、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张灯结彩、有声有光、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1、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歌,想不想听?知道里面说的什么节日吗?(春节)喜欢过春节吗?说说你的理由。
2、提起春节有说不完的话题,今天我们就跟随老舍先生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板书:北京的春节学生齐读。
1、自由地朗读课文,把自然段标出来,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出示生字词语,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2、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交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热闹、喜庆、忙乱、团圆)。
1、这么热闹的春节从腊月初就开始了(板书腊月),一直持续好长时间,到了什么时候,春节就结束了?下面老师请你们默读,请快速地浏览,找出北京的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做上标记。开始。
2、都画好了吧,咱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可见,北京的春节长达一个多月,那么多的风俗习惯。一会儿功夫就让我们全都看明白了,很有条理,这就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板书:时间顺序)。同学们,在这些重要的日子中老舍爷爷特别详写了哪些日子、(学生说师作出标记)。
1、在老舍爷爷详写的这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下面请同学们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和大家交流交流。
2、师:画完了吗?哪位同学能和大家交流一下?
(1)腊八。
学生交流:
1、腊八的当天要做的两件大事是哪两件吗?(鳌腊八粥泡腊八蒜)。
2、师配合图片。(那你知道腊八粥是有哪些东西熬制的吗?那老舍先生是怎么形容的?感觉到老舍先生是个幽默风趣的人?)。
师:腊八蒜你们见过吗?老舍先生又是怎么描写的?能读读吗?
师:听了有什么感受,试想象。
(2)除夕,生交流。
“守岁”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了吗?
古代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简单说,守岁就是象征把病疫等驱走,期待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吃着美味可口的饭菜,听着喜庆的鞭炮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景?生试说。
这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这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这是一种合家团圆的热闹,一起来读出这种热闹。
(3)大年初一。
初一的景象和除夕相同吗?(除夕的晚上是热闹的,贴年画,穿新装,红红的对联,日夜不绝的鞭炮。而大年初一是比较悠闲的,人们可以逛庙会,骑毛驴,看美景,还可以买自己喜欢的玩具。所以说大年初一的景象和除夕截然不同。)我们请男生和女生分别来读一读除夕的热闹和大年初一的悠闲?好我们男女生各推荐一名同学看谁读得好!学生评价。师小结。
(4)元宵节。
除夕,大年初一过后,元宵节到了,春节的高潮到了。哎,同学们,除夕和大年初一就够热闹了,老舍爷爷却说更热闹的是元宵节,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11—12自然段,找出描写元宵节热闹的句子。
1、老北京的灯我们是看不到了,那就看看老师准备的灯吧。出示图片。
2、观看幻灯片(各种各样的花灯,加上五彩斑斓的花炮,令人耳目一新,谁能不喜欢呢?这么热闹的灯会,你们想不想读一下呢?先自己练习读读。然后分小组比赛读)。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老舍先生写的这篇课文,我们也可以把它编成一首童谣。我们一起拍着,一起来读一读这首童谣。
老北京,过春节,腊月初旬就开忙。腊八粥,家家香。腊八蒜,色味双,二十三,要吃糖,家家户户过小年。除夕夜,真热闹,做菜守岁放鞭炮。年初一,拜年忙,大人小孩儿逛庙会。初六户户新开张,店里伙计并不忙。正月十五闹元宵,张灯结彩喜洋洋。正月十九年一过,大家做事又照常。
不同地区的人过春节的有不同的习俗,了解自己家乡的春节风俗,试着和同桌说一说。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祥和团圆。
北京的春节的教案篇十三
教学要求: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领悟民俗文化的教前丰富内涵。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表达。
重难点:
品味老舍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表达。
教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1、交流关于春节的资料。
2、教师小结。
3、默读课文。
预设一: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围绕春节的热闹,作者写了那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动?
5、文章按什么顺序为我们介绍北京春节?
学情预设:学生的回答有可能不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
6、快速浏览全文,按照年前,过年,年后找出相应段落。
二学文。
1、自由读文章的第一部分,年前的北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来概括。
2、把让你感到人们忙碌的地方画下来、
3、交流。
4、知道朗读。
5、从文章第一部分,你了解到那些习俗?
6、联系生活谈谈你在春节前的这段时间都干些什么?
三生齐读第二部分。
预设二。
1、过年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2、过年时重点写了那几个日子?同事热闹,但闹中各有不同。
3、除夕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那时一番怎样的景象?
4、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师小结:除夕是一种喜庆,团圆的热闹。
初一。
1、指名读第九自然段。
初一全城都在休息,人们都在干什么?
2、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拜年经历。
3、师小结:。
生观看庙会图,理解什么是庙会。
4师总结并出示:初一悠闲快乐。
5指导朗读。
预设三:
1、“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次前,什么时候出现过高潮?
2、从“又”字中你体会到什么?
3、北京春节的热闹景象一浪高过一浪,正月十五的热闹表现在哪?自由读11——12自然段。
4、找出文中描写花灯的句子,抓住重点词谈体会并指导朗读。
学情预设:学生有可能不按文章先后顺序去找,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酌情学习。
5、出示灯展图。
6、除了这么多美丽的灯,还有什么?
总结十五灯火美丽。
7、齐读11——12自然段。
四师导读13自然段。
过了元宵节,天气转暖,老北京的人们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一切又恢复了平静,但老北京春节的热闹喜庆却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五引读领悟写法。
六
1、自主阅读课后阅读联接中的短文,比较同是过年,这三篇习作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通过三篇习作的对比,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北京的春节的教案篇十四
1、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灯火通宵、日夜不绝、截然不同、万不得已、各形各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3、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同学们,喜欢过春节吗?看(课件),“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中国的传统节日数春节最热闹了,但在我国,各地过春节的习俗还不一样呢!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重温那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那独特的民俗文化。
2、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课文预习了吗?自由读课文,结合预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1、课文的作者是老舍。(介绍作者)、词语
2、北京的春节十分热闹。
三、整体感知
1、作者写了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把这些日子快速找出来并做上记号。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九
2、不愧是大作家,抓住这几个特殊的日子来写,就使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展现在读者眼前了。哪些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这些日子很热闹,写得很详细。)
3、品读体味,感受年味
一、回顾导入
二、精读课文,重点突破
1、热闹的除夕
从除夕这个日子中,你体会到北京的春节是热闹、团圆的
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课文从哪些方面具体分述“热闹”?
从“味、色、音、情”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写香味的是哪一句?
(1)指名读:你能把这香味读出来吗?
(2)评价:你们闻到这酒肉的香味了吗?
(3)再读—男生齐读师:这就是浓浓的年的香味呀!
写颜色的是哪一句?写了哪些颜色?这色彩、这景象让人一下感受到过年的—喜庆
(1)指名读:能通过朗读把喜庆传递出来好吗?
(2)多喜庆呀!女生一起读
写声音的是:引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
联系你们的除夕夜,在这灯火通宵的夜晚除了鞭炮声还可能有什么声音?(歌声、笑声、谈话声等)这个晚上大家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就叫——守岁。知道守岁意义吗?(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除夕也是团圆之时呀,引读——“在外面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团圆饭,守岁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年的情味儿。
闭上眼,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这热闹团圆的除夕之夜吧!
除夕真热闹啊!让我们再来体会体会。
这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看屏幕,读——
这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读
这还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读
一句话一番景,老舍的语言就是简炼。
2、正月初一
过渡:如果说除夕是繁忙、热闹的,那么正月初一就是——悠闲、快乐的,所以文中说正月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
(出示课件)一起逛逛庙会吧!庙会是小孩儿和年轻人的快乐世界。可买一大串的糖葫芦和棉花糖,可以欣赏无数的彩色风车,可以看各式各样的表演。
多么快乐的日子呀,齐读第九自然段,一起再感受一下初一的快乐。
3、元宵节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出示课文插图)引读——同学们看课文的插图,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再读读这些句子,读出元宵的红火、美丽,读出这浓浓的年味。
在这红火而美丽的元宵节,家家户户、男女老少观灯赏月品元宵,心情多么舒畅,怪不得老舍先生由衷赞叹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四、阅读练笔,课外拓展
2、拓展阅读:其实不同的人感受的春节是不一样的,梁实秋就不特别喜欢过年,斯妤又觉得过年是大忙特忙。课后请大家读一读“阅读链接”。
3、小练笔:你眼中的春节又是什么样的呢?写下来。可以学习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写的方法,注意详略得当。
北京的春节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时间为序详略得当
北京的春节的教案篇十五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说说你的感受。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这样开心热闹,字里行间里流露浓浓的年味。
搜集不同地方的人过春节的习俗,了解自己家乡的春节风俗。
/除夕灯火不断,吃团圆饭,守岁。
春节的三次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
正月十五放鞭炮,吃元宵。
教后记: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
3、对比写法。
阅读《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1、拓展阅读:
阅读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2、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北京的春节的教案篇十六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明和传统文化。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
2、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让我们跟他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
2、请大家齐读课题。
3、说一说:春节是一个()的节日。
4、回顾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按时间顺序)板书:时间顺序。
(2)依次写了哪几个日子?(腊八节、、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
二、研读课文重点部分。
2、师导;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确定孩子们喜欢那个日子之后,进行分小组学习)。
3、出示小组合作学习任务:
(1)在详写的这四个日子中,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来深入学习。
4、汇报学习情况。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
3、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
4、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1)判断题:北京的春节进入高潮的是正月十五闹元宵。
(2)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
(3)谈谈自己的体会。
(4)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三、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五、交流延伸,升华认识。
1、师小结: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2、北京的春节是很吸引人的。在不同的地方,有一些不同的风俗。说说你家乡过春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北京的春节的教案篇十七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
录像再现现在人过春节的情景,激发兴趣。
1、喜欢过春节吗?谈谈自己的想法。
1、自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圈出来。
2、检查生字读音情况:出示课件。
(1)放鞭炮检查。
(2)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解决重点难点。
3、解决遇到的困难或问题。
你在读文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提出来。
4、小结。
快速读一读课文,看春节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板书:腊月正月十九。
1、默读课文,找出喜欢的一个段,划出表现热闹的.句子,谈谈为什么说这些句子能表现出热闹。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喜欢的段落交流,喜欢同一个段落先交流。交流时注意抓住重点的词句说。
3、指导学生读出热闹来。读完之后,师生评议。
1、默读这一节,过元宵节热闹表现在哪些方面?
2、小组合作讨论。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灯的数量多、种类多、亮等特点。数量多可引导学生抓住处处、整条街、几百街上有灯,家中有灯等;种类多可引导学生抓住玻璃的、牛角的、纱灯、冰灯、长龙、走马灯、宫灯、纸灯等等。
3、合班交流。出示录像看灯,让学生感受灯的世界灯的美丽。
4、读出喜欢的心情。指名读。
5、合作读。
1、学生联系自己过春节的情况谈一谈。
2、交流自己搜集的与春节有关的不同资料。(图片、文字资料、录像、幻灯片等都可以)。
教师小结。
1、写一写自己过春节时最有意思的情景。
2、搜集不同地方的人过春节的不同习俗,办一期手抄报。